八盟气象科技走进万户

八盟气象科技走进万户

一、巴盟气象科技进万家(论文文献综述)

谈光华[1](2021)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历史城池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体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城所处时期的时代特征,蕴含该时期的文化内涵。古代城池的产生、发展、变迁、消亡反映了一个地区文明创造和演化的过程。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北靠狼山南邻黄河是河套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农牧交错、草原山脉融合,是多元文化的碰撞点,是赵胡服骑射征讨匈奴夺得的沃土,也是汉匈战争持久战的前哨与魏晋南北民族融合的中心区之一,唐肃宗称帝平定安史之乱前的大本营,唐后期在实战中崛起朔方军的源泉乃至西夏立国之基石。巴彦淖尔地区古代城池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脉络和轨迹,深入的了解该地区古代城池的内在文化,为巴彦淖尔地区的城池发展注入历史文化的力量。本文总结归纳了巴彦淖尔地区不同时期的古代城83座,详细记录了77座古城池。在总结其发展特征、分布特征、产生灭亡原因等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分析历史古城发展的特性,研究该地区古代城池的形制、规模,总结发展规律,汲取其历史因素,对这一地区古代城池有客观认识的同时,为该地区城市发展提供具有史实依据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根据时间顺序,以现在巴彦淖尔地区的行政范围为边界,通过文献收集以及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西夏、明清至建国前历史时期古代城池的基础资料如区位、地势地貌、形制规模、出土文物、现状进行记述。根据记述,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定位每个古城的位置信息,绘制其平面图。借鉴考古类型学的分类方式,按照周长、面积进行大中小分类;再从地域层面对于研究区的古城进行分类,总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古城的数量、形制,研究古城发展的共性与差异,从历史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自然层面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方面总结该地区古代城池特征如下:1、以军事为出发点逐渐形成军事、政治、经济城市;研究分析发现,大部分城市最初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军事防御和军事扩张。战国时期的石兰计障城、张连喜店古城就是赵武灵王为了军事扩张和防御修建的城市。到了汉代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汉代沿着长城修建了一系列的防御障城,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例如朝鲁库伦障城、青库伦障城、乌兰库伦障城等。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新建的两个城市都是为战争防御而建造。唐代主要建造的是受降城,为了安置投诚的少数民族,也是为了战争防御需求。宋元西夏时期巴彦淖尔地区的古城的建设也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研究区有大部分古城都配有瓮城、角楼、马面等防御性设施,这是在其他地区很少见到的,因此研究区古城的建设具有较强的军事特征。2、古城规模较小,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心;虽然巴彦淖尔地区的古城数量巨大,但大部分都是小型城址,中型、大型城址数量较少。由于巴彦淖尔地区行政范围较大且社会政治环境不够明朗,城市的出现和灭亡频繁发生,因此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少数民族执政时,都未在此设立类似都城、陪都这种性质的城市,这也就使得研究区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3、城市形态单一,数量不稳定,政治军事中心位移。巴彦淖尔地区古城池在各个时期都不一样,且差距较大,例如汉朝时期有52个新城,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仅仅有2个新城,数量差距较大。古城的平面形式基本为方形,城墙中部设门,部分城市加以角楼、瓮城、马面等防御设施。其平面形式单一且没有变化,对于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城市来说,其内部尚存一些变化,但对于大部分障城来说,不但平面形式一样,且内部的规划和布局也相似,例如朝鲁库伦障城、青库伦障城。汉代时期在巴彦淖尔地区设立了朔方郡,但其郡治确在不断变化迁移,三封县古城、窳浑县古城、临戎县古城都曾做过朔方郡郡城。该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经常会发生改变。4、巴彦淖尔地区古城分布呈现三中心、一线的格局;根据巴彦淖尔地区城址分布密度分析,研究区范围内形成了三个密度中心,一个线性分布区。三个都分布于阴山南侧,一个位于巴彦淖尔东南角,一个位于巴彦淖尔西南角,一个位于巴彦淖尔中部。三处城址密度较高的地方都位于黄河冲击平原地区,枕山靠水,自然环境优越且军事环境较好。

樊宇[2](2020)在《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黄河是我国凌汛出现最频繁的河流,其中宁蒙段最为严重。1986年以来,黄河内蒙古段已经发生了6次凌汛决口,防凌工作已经成为黄河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黄河内蒙古段凌汛灾害孕灾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研究河段的凌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对该河段孕灾环境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对凌汛灾害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水利部门的防凌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本研究以黄河内蒙古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长序列水文气象资料,历史凌汛资料以及遥感影像,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水力条件、河道边界人类活动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孕灾环境变化对凌汛灾害的影响,为黄河内蒙古段的防凌减灾、应急抢险等工作提供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黄河内蒙古段气温在空间上呈现上游气温高,下游气温低,而且随时间的变化也呈现出封河时下游降温早,上游降温晚的特点,开河期回暖时情况刚好相反。这一特殊的封开河形式为凌汛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平均气温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测后得到: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平均气温的突变点发生在1985年左右,1985年后黄河凌汛期平均气温开始大幅上升。(2)黄河内蒙古段河道1988-2018年总体向右岸侵蚀,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受砂质河岸的影响,河道摆动范围最大,三湖河口-包头河段由于弯道较多,河道摆动变化多端,整体呈现向左岸迁移的趋势,且摆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曲率较大的河段;部分河段河势向弯曲发展,畸形河湾增多,在流凌期和开河期容易卡冰结坝,造成险情。黄河内蒙古段在1981-2003年间各断面主要以淤积为主,河道主槽萎缩严重,河道过流能力严重下降;2003-2013年间河道主槽逐渐有扩展趋势,河道过流能力有一定的提升。(3)水库建成后凌汛期的冰下过流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凌峰流量大幅度降低,凌汛灾害随之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水库的调节调度使得部分河段淤积严重,槽蓄水增量明显增加,而且仍呈递增趋势,对凌汛灾害的防治极为不利;除此之外冰塞灾害发生的次数及成灾比例较水库运行前大幅提升。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黄河内蒙古段未来凌汛形势的预估,以及现阶段该河段凌汛灾害的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伟[3](2020)在《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土地理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位至关重要且意义深远。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持续开展并丰富完善乡土地理教育,可促进学生认识家乡、认识身边的地理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国家、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因此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下乡土地理教育如何有效开发和推进具有非凡的意义。当下,呼和浩特市大部分学校的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现实情况是:老师们已经认识到乡土地理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但现实中存在着的诸多因素,例如课时限制、乡土资料收集处理困难、学校条件不能满足乡土地理教学的展开等,这些主客观因素仍然使乡土地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笔者在工作中也对如何进行高中乡土地理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大胆的探索,并结合文献研究,明晰了国内外乡土地理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以及各类高中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法展示了目前呼和浩特市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真实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提出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的建议,结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类别整理了呼和浩特市可以利用的乡土地理素材。

高宏[4](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吴奇凡[5](2019)在《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变化归因分析及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如何可持续地利用和科学的管理水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大问题,对全球粮食安全、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土高原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国家在该地区推行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生态恢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截止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相比1999年增加了一倍,黄河输沙量已降低到唐朝农耕时代的水平。然而,该地区的水资源十分有限,人工林草植被的增加以及过度耗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推进,人工林草地面积的不断增加,土壤干燥化成为黄土高原普遍存在现象,导致陆地水储量下降以及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少。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点尺度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陆地水储量的变化,缺乏对区域尺度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尤其变化原因的研究;另外由于没有可靠的估算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的方法,现有关于地下水补给的研究也限于点尺度。为了厘清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区域尺度陆地水储量变化、主要诱因及地下水补给变化情况,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利用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空间研究中心(CSR)、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和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GSFC)基于重力卫星(GRACE)和Mascons方法的陆地水储量(TWSA)数据产品(分别记作CSR-M、JPL-M和GSFC-M),研究黄土高原地区陆地水储量时间序列及空间变化;(2)结合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林草地深剖面土壤水分配对实验、煤炭开采数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等,分析区域尺度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原因;(3)改进了基于GRACE数据的地下水储量波动法估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该地区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量变化。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在20052014年间整体呈下降趋势。CSR-M、JPL-M和GSFC-M计算得到区域平均陆地储水量亏损速率分别为-6.1±0.9 mm yr-1、-6.8±1.0 mm yr-1和-10.7±1.0 mm yr-1;三种数据产品在空间上都说明陆地水储量从东南到西北下降趋势逐渐减弱。CSR-M和JPL-M的趋势变化在区域平均和空间分布上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GSFC-M与前两者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三种数据产品计算区域平均储水量的振幅分别为13.7±3.6 mm、12.2±3.9 mm和10.8±4.2 mm,相位分别为11.3±0.5、10.1±0.6和10.8±0.7月,与降水有12个月的滞后。三种数据产品区域平均的振幅和相位都较一致,但三者振幅和相位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在20052014年间,深层土壤储水量亏损是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深根植被过度耗水造成黄土高原区域深层土壤储水量的亏损速率为-4.7 mm yr-1(p<0.01),占TWSA下降速率的77%(GRACE反演的TWSA变化速率为-6.1 mm yr-1(p<0.01)),所以深层土壤储水量亏损是TWSA下降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地下水储量变化分别为0.1 mm yr-1(p<0.01)、-0.1 mm yr-1(p<0.01),表明在这段时期地下水储量变化不大。另外因煤炭开采造成黄土高原区域质量变化速率为-2.7 mm yr-1(p<0.01),所以煤炭开采对黄土高原TWSA的影响不能忽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植被得到很好的恢复,生态用水增加,但浅层(02 m左右)土壤储水量以2.1 mm yr-1(p<0.01)的速率增加,可能与这段时期降水量增加(11.9mm yr-1)有关。(3)基于改进的地下水储量波动法估算了黄土高原2002年至2012年间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量,其变化范围为30.866.5 mm yr-1,这一时期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量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但显现出很大的年际变异,其中降水量解释了42%的地下水补给年际变异。本文改进的方法估算的年平均补给量(48.3 mm yr-1)比原方法推算的补给量大20.0 mm yr-1,因为原方法估算的结果为净补给,而改进的方法估算的是总补给量;与现有文章中报道的多年平均点尺度的估算结果相比无显着差异。估算的多年平均补给量标准偏差为16.0 mm yr-1,CV为33.1%,在多数情况下与其他方法的不确定性相当或小于其他方法的不确定性,所以本文改进后的储水量波动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本研究分析GRACE反演的TWSA变化原因,估算造林对深层土壤储水量消耗,以及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另外改进的地下水储量波动法可以用于估算无数据或资料匮乏地区区域尺度总地下水补给量,所以本文可为更好的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陈拴珍[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大型原创二人台现代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人台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长期以来颇受当地民众的喜欢。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二人台呈现出了新的面貌,特别是在大型原创现代戏方面,作品数量明显增多、剧本构思新颖独特,舞台呈现方式更是丰富多样,尤其是作品的主题能紧扣时代脉搏,从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可。究其原因,这与改革开放创作思想的解放、创作环境的改善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对这一时期内蒙古二人台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总结和梳理,有利于促进内蒙古二人台更好地发展。就笔者现在所收集到的研究资料来看,学术界对其关注还远远不够,所做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现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因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它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结合自己本科二人台表演专业的学习实践和剧场观摩经历,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近30余部内蒙古大型原创二人台现代戏剧本的阅读和视频观看,以及在对我区部分知名二人台艺术家进行了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大型原创二人台现代戏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路径。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以及结论三部分构成。其中正文四个章节着重从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两个方面来分析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和面临的发展难题,并探究其发展的新路径:第一章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大型原创二人台现代戏的发展态势;第二章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大型原创二人台现代戏的剧本创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题材上更为广泛。城市题材、农民工题材等许多新型题材作品不断涌现。(二)时代精神特征鲜明。突出表现为倡导文明新风、推崇自由精神、弘扬爱国精神。(三)作品的容量明显扩充。主要表现在情节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样性两个方面;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大型原创二人台现代戏在舞台呈现方面的特点是:一是戏曲元素的创新运用,如音乐更具情景化、语言表达更为抒情等。二是角色表演的自由度增加。主要表现在场景转换灵活和表演方式丰富两个方面。三是舞美的情景呈现更为逼真,无论是景物造型和人物造型都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第四章针对现阶段内蒙古大型原创二人台现代戏面临的三个问题,即:题材“类型化”现象凸显、高质量剧本依旧缺乏、经典剧目短缺。笔者建议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需要近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创作理念;二是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需要多方合力打造经典剧目。以保证其在健康成长的同时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王建军[7](2018)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1949-1956)》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迅速建立了在全国的治理体系,从而巩固了胜利成果,一扫旧社会痼疾,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秩序。党根据面临的形势,明确国家治理的基本思想,通过党和政府付诸实践,取得治理成效,形成了一套包括国家治理机构、制度、体制、经验等在内,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本文的绪论及六章内容便是按照这一框架展开。绪论,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基本概念与选题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主要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研究的思路、论文创新与难点等。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治理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国家治理理论,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目标,明确了消灭剥削和改变落后状态的经济纲领和政策,明确了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党在各地建立根据地后,建立政权、实行土改,动员人民群众,改变社会面貌,产生巨大的成效,形成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治理体系。主要围绕党的政权思想和基本主张,迅速组建中央政权,并逐步完善地方政权,通过军事管制委员会、大行政区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设置各级人民政权机关,同时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政治治理形成了党领导国家工作的制度,并初步形成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治理体系。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中共中央丰富和发展党的经济思想,建立新经济体制和新经济秩序,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通过农村合作化运动、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治理体系。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领域的形势和现实,中共各级党组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文化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形成了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治理体系。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领域的形势,中共各级党组织,开展社会问题治理、重构社会阶层、重建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重塑社会风气和社会风尚,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形成了集体主义与崇尚英模的社会新风,形成了新的社会治理体制。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成效和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成效,主要包括迅速肃清匪乱,医治战争创伤,平抑物价、统一财经,荡涤了鸦片烟毒、赌博、娼妓等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在全社会弘扬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安定了社会秩序,并继续推进完成了全国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大大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党又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新中国又进行了一次系统、深刻的社会变革整个国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蒸蒸日上的生机和活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经验,主要是发挥战略规划优势,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长期稳定性;发挥组织优势以支撑大型国家的重塑和转型;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全面性;有效统筹有限资源以保证集中力量干大事,保证整体快速发展;统一社会共同理想,形成社会凝聚力,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有效整合与协调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以保持社会稳定。

江炎山[8](2018)在《梧州供电局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从“厂网分离、主辅分离、输配分离、竞价上网”的四步改革推进到“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多买多卖”的竞争性电力市场;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电能质量和供电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电力市场营销观念和策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因此,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销观念,实施积极的营销策略,开发和占领市场已成为梧州供电局实现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论文运用电力市场营销基本原理、电力市场营销理论、电力市场营销策略,以及PEST分析方法、SWOT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梧州供电局的社会用电水平、电力销售、用电结构、利润水平和经营形势的分析,以及开发应用多模型自动筛选算法对梧州电网的中长期负荷建模进行预测分析,结合梧州电力市场特点和梧州市能源竞争对手的情况,分析出梧州供电局当前电力市场营销主要存在对市场发展趋势把握不明、市场细分程度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和技术升级换代缓慢等问题,为后续制定实施营销战略奠定了基础。论文针对梧州供电局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通过SWOT分析方、SWOT因素集合制定了电力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竞争策略。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尽管市场外部环境严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机会往往在威胁中出现。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电力销售的自然垄断特性,努力改善自我,提升自我,在威胁中谋求发展,并为以后的拙壮成长夯实基础。论文基于4P4C市场营销理论,结合电网企业为品自然垄断并具体到梧州供电局当前的实际情况,梧州供电局电力营销策略选择重点放在服务、产品、价格、技术支持四个方面,并以此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予以实施。论文针对梧州供电局电力市场营销进行研究并制定应对策略,对梧州供电局在经营运作、电力销售和供电服务方面都具有实现的指导意义,也对其他电网经营企业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冯国娜[9](2014)在《黄河内蒙段冰情预报模型与凌汛洪水风险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条件及河道特性的影响,黄河内蒙河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凌汛,危及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研究冰情的变化规律,做好冰情预报工作,使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防凌准备;对封开河时期产生冰塞冰坝引起的凌汛洪水进行风险分析,为防凌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减少灾害损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黄河内蒙段凌情信息特征,分析了内蒙段凌汛成因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动力因素、热力因素、河势因素、人为因素。根据主要控制站水文气象等实测数据,探讨了内蒙段凌情变化特点及规律。受暖冬气候和流量增大的影响,黄河内蒙段流凌、首封日期逐渐推后,而开河日期逐渐提前;由于流域温度的整体升高,最大冰厚明显变薄;上游水库的运用,使槽蓄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分析凌汛成因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预报因子,分别建立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多元线性预报模型和支持向量机预报模型。通过多模型比较分析,选择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石嘴山、三湖河口和头道拐三个水文站的流凌、封河和开河日期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各水文站的预报合格率均值均达90%以上。建立凌汛洪水计算模型,采用2008年内蒙河段历史凌汛洪水来验证模型,模拟结果和历史洪水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利用验证合理的模型,对凌汛溃堤洪水进行模拟计算。本文建立的冰情预报模型精度较高,研究结果对黄河内蒙段的冰情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建立的凌汛洪水计算模型,能较好的模拟溃堤失事后的洪水风险,计算精度满足要求,能够为防汛部门的正确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白阳[10](2013)在《充分利用风电的蒙西电网电量交易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依靠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国家能源政策的引导,大规模的风电接入到内蒙古西部电网(简称,蒙西电网)中运行,不仅有效地缓解了电力供应的紧张,也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但风电的随机性与波动性,导致电网在火电可调范围有限和以高载能负荷为主的地区负荷电量需求大的情况下,很难安排运行方式,甚至在负荷低谷期间弃风、在负荷高峰期降低外送电力。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简单易行的风电、火电和高载能负荷电量交易方案,从而兼顾风电、火电、高载能负荷和电网各方利益,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综合考虑了风电的运行成本、火电机组的启停费用和高载能负荷的电价补贴等影响电量交易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基于大规模风电接入的蒙西电网风电、火电和高载能负荷电量交易的探索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了蒙西电网的地区负荷、风电运行的特点。介绍了蒙西电网的生产运行现状,如发供电负荷、峰谷差、断面限制和外送电力等情况,分析了蒙西电网电力供需平衡所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蒙西电网的风能能源的基本情况,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给出了蒙西电网风电的运行规律。分析了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系统电压、系统稳定的影响和所存在的问题。(2)研究了风电、火电和高载能负荷之间电量交易的可行性问题。通过分析风电的前期投资和生产维护成本、火电的正常运行成本和启停费用、高载能负荷的发展困境,初步探索了风电、火电和高载能负荷之间电量交易的前提条件。介绍了蒙西电网的风电数值预测系统,并利用实际采样的数据分析了系统的预测精度。基于蒙西电网的高精度风电预测能力,给出了风电、火电和高载能负荷之间进行电量交易可以兼顾各方利益并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结论。(3)研究了风电、火电和高载能负荷之间电量交易的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风电与火电之间的电量交易方案,即火电机组通过启停提供调峰服务并获得风电的经济补偿,以避免蒙西电网在负荷高峰期降低外送电量。提出了一种风电与高载能负荷之间的电量交易方案,即高载能负荷作为备用负荷消纳负荷低谷期的风电并获得风电的经济补偿,以避免蒙西电网在负荷低谷期弃风。提出了一种风电、火电和高载能负荷之间的电量交易方案,即高载能负荷、火电和风电在风电预测通告后进行相互报价和电量交易。通过算例分析说明了所提电量交易的有效性。

二、巴盟气象科技进万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盟气象科技进万家(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历史城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区历史分期
    1.4 论文创新点
    1.5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动态
        1.5.1 相关概念解析
        1.5.2 国外城市发展研究现状
        1.5.3 国内城市发展研究现状
2 巴彦淖尔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历史城池研究(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
    2.1 战国秦汉时期巴彦淖尔地区历史背景
    2.2 战国时期历史城池概述(公元前 475年—公元前 221年)
    2.3 秦朝时期历史城池概述(公元前 221年—公元前 207年)
    2.4 汉朝时期历史城池概述(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3 巴彦淖尔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城池研究(220年—581年)
    3.1 魏晋南北朝时期巴彦淖尔地区历史背景
    3.2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城池概述(220年—581年)
4 巴彦淖尔地区隋唐时期历史城池研究(581年—907年)
    4.1 隋唐时期巴彦淖尔地区历史背景
    4.2 隋唐时期历史城池概述(581年—907年)
5 巴彦淖尔地区宋、辽、金、西夏、元时期历史城池研究(907年-1368年)
    5.1 宋、辽、金、西夏、元时期巴彦淖尔地区历史背景
    5.2 宋、辽、金、西夏、元时期历史城池概述(907年-1368年)
6 巴彦淖尔地区明清至建国前历史城池研究(1368年-1949年)
    6.1 明清至建国前巴彦淖尔地域历史背景
    6.2 明清至建国前历史城池概述(1368年-1949年)
7 巴彦淖尔地域历史城池特征分析研究
    7.1 巴彦淖尔历史时期城池发展特点
    7.2 巴彦淖尔历史时期城池地理分布
    7.3 巴彦淖尔地区影响城池分布的因素
    7.4 巴彦淖尔地区城池规模分类
    7.5 巴彦淖尔地区城池防御体系研究
    7.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绘制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 B [巴彦淖尔地区历史大事件]
附录 C [巴彦淖尔地区历史城池分布]
附录 D [巴彦淖尔历史沿革图(战国至建国前)]
附录 E [巴彦淖尔古城调查一览表]
附录 F [达巴图古城现状模型复原]
附录 G [鸡鹿塞古城现状复原模型]
附录 H [鸡鹿塞古城现状复原模型]
致谢

(2)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凌汛洪水研究
        1.2.2 凌汛灾害孕灾环境研究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气候及水文特征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时空变化
        2.2.2 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边界的时空变化
        2.2.3 黄河内蒙古段水力条件时空变化
        2.2.4 水利工程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影响
    2.3 研究方法
        2.3.1 距平分析
        2.3.2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2.4 数据来源
    2.5 技术路线图
3 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时空变化
    3.1 凌汛期气温的空间分布
    3.2 凌汛期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
        3.2.1 年际变化
        3.2.2 年代际变化
    3.3 平均气温突变分析
    3.4 凌汛期气温的高频变化特征
    3.5 气温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3.5.1 气温的地域差异对凌汛的影响
        3.5.2 气温的年际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3.5.3 气温的年内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边界的时空变化
    4.1 河道边界的提取
    4.2 河道摆动面积的计算方法
    4.3 河道摆动方向指标计算
    4.4 河道摆动特征
        4.4.1 河道摆动的年际变化
        4.4.2 河道摆动的空间变化
    4.5 河道摆动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4.5.1 水动力因素
        4.5.2 河岸地质因素
        4.5.3 人类活动因素
    4.6 河道平面形态变化
    4.7 河道大断面变化
    4.8 河道边界变化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5 黄河内蒙古段水力条件的时空变化
    5.1 凌汛期平均流量变化
    5.2 槽蓄水增量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人类活动对凌汛灾害的影响及典型年份凌汛案例分析
    6.1 水库修建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6.1.1 水库运用前后宁蒙河段冰凌灾害对比分析
        6.1.2 万家寨水库建成后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6.2 其它人类活动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6.3 典型年份案例分析
        6.3.1 2008年杭锦旗凌汛灾害
        6.3.1.1 冰情概况
        6.3.1.2 凌汛成因分析
        6.3.2 2001年乌达区凌汛灾害
        6.3.2.1 冰情概况
        6.3.2.2 凌汛成因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地理核心素养与乡土地理教学
        2.1.1 地理核心素养
        2.1.2 地理核心素养与乡土地理教学
    2.2 课程资源的含义
        2.2.1 地理课程资源
        2.2.2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含义
    2.3 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2.3.1 学习动机理论
        2.3.2 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2.3.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3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 开发利用现状
        3.1.1 乡土地理资源整合少,共享少形成孤岛
        3.1.2 乡土地理资源更新慢,查找整理难度大
        3.1.3 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较低,对地理重视程度低
        3.1.4 社会对地理实践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3.2 开发利用的特征
        3.2.1 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乡土地理教学
        3.2.2 乡土地理教学开发利用没有形成体系
        3.2.3 学校教学资源不能满足乡土地理教学要求
    3.3 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
        3.3.1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不从心
        3.3.2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的能力有待提高
        3.3.3 经费问题、学生安全问题、时间问题
4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4.1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4.1.1 目的性原则
        4.1.2 多样性原则
        4.1.3 科学性原则
        4.1.4 适度性原则
    4.2 开发利用思路
        4.2.1 由“身边”及“远方”
        4.2.2 由“小社会”到“大世界”
        4.2.3 由“理论”到“实践”
    4.3 开发利用措施
        4.3.1 广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建设乡土地理实习基地
        4.3.2 建议进行教师培训
        4.3.3 组织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建乡土课程网站
5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概述
    5.1 呼和浩特市自然地理资源
    5.2 呼和浩特市人文地理资源
    5.3 呼和浩特市可资利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5)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变化归因分析及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力卫星反演陆地水储量进展
        1.2.2 陆地水储量变化原因分析
        1.2.3 重力卫星反演其它水文学要素
        1.2.4 地下水补给的特征
        1.2.5 地下水补给的测定方法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与土地利用
        2.1.3 水文特征
        2.1.4 煤矿资源分布
    2.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2.1 推算点尺度地下水补给量
        2.2.2 配对实验
        2.2.3 降水数据
        2.2.4 浅层土壤储水量
        2.2.5 蒸散发数据简介
        2.2.6 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蓄变量
        2.2.7 NDVI数据
        2.2.8 土地利用数据
        2.2.9 GDP和人口密度数据
        2.2.10 煤炭开采与转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GRACE卫星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
        3.2.2 储水量时序分析法
    3.3 结果分析
        3.3.1 黄土高原区域平均陆地水储量变化
        3.3.2 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趋势变化空间分布特征
        3.3.3 黄土高原储水量振幅变化特征
        3.3.4 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的相位及滞后性
        3.3.5 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差异大小及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高原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归因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计算TWSA和 SWSAs
        4.2.2 计算实测地下水储量变化
        4.2.3 计算煤炭开采或转运导致的质量损失
        4.2.4 计算深层土壤水分亏损
    4.3 结果分析
        4.3.1 浅层土壤水储量变化
        4.3.2 地下水储量变化
        4.3.3 煤炭开采和转运导致的区域质量变化
        4.3.4 黄土高原蒸散发变化
        4.3.5 区域平均深层土壤水分亏损
    4.4 讨论
        4.4.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会造成浅层土壤储水量下降
        4.4.2 地下水储量没有显着下降,不是TWSA下降的主要原因
        4.4.3 煤炭开采或转运对TWSA下降的影响不能忽略
        4.4.4 蒸散发增加会消耗更多的深层土壤水
        4.4.5 深层土壤水储量亏损是黄土高原TWSA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
        4.4.6 不确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研究区域
        5.2.2 GWSA与 TWSA的分离
        5.2.3 地下水补给估算
        5.2.4 计算不确定性
    5.3 结果
        5.3.1 GRACE方法得到的地下水储量距平值(GWSA)的变化
        5.3.2 GRACE计算的地下水补给与其他研究结果的比较
        5.3.3 区域尺度地下水总补给量估算的不确定性评价
    5.4 讨论
        5.4.1 GWSA的季节性和对降水响应的延迟
        5.4.2 本文改进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结果对比
        5.4.3 降水在2002 年至2012 年间主导了地下水补给的年际变化
        5.4.4 多种方法不确定性对比
        5.4.5 局限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大型原创二人台现代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
    0.2 研究目的
    0.3 主要研究方法
    0.4 难点与创新点
    0.5 研究现状
    0.6 概念鉴定
一、发展态势
    1.1 发展脉络
        1.1.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发展状况
        1.1.2 改革开放初期到20 世纪90 年代末的发展状况
        1.1.3 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概况
    1.2 创作成就
        1.2.1 数量明显增多
        1.2.2 质量得到提升
        1.2.2.1 创作手法新颖
        1.2.2.2 舞台效果逼真
        1.2.2.3 “名人效应”显着
        1.2.3 影响日益扩大
        1.2.3.1 演出范围广,获得奖项多
        1.2.3.2 网络传播渠道热
    1.3 成因分析
        1.3.1 创作思想的解放
        1.3.2 创作环境的改善
        1.3.3 科技水平的支撑
二、剧本创作
    2.1 题材广泛
        2.1.1 新农村题材
        2.1.2 城市题材
        2.1.3 农民工题材
    2.2 时代精神鲜明
        2.2.1 倡导文明新风
        2.2.2 推崇自由精神
        2.2.3 弘扬爱国情操
    2.3 容量扩充明显
        2.3.1 情节相对复杂
        2.3.2 人物角色多样
三、舞台呈现
    3.1 戏曲元素的创新
        3.1.1 音乐更具情境化
        3.1.2 群体舞蹈的加入
        3.1.3 语言表达更具抒情性
    3.2 角色表演的自由度增加
        3.2.1 场景转换灵活
        3.2.2 表演方式丰富
    3.3 舞美的情景呈现更为逼真
        3.3.1 景物造型更加真实
        3.3.2 人物造型贴近生活
四、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4.1 面临的问题
        4.1.1 题材“类型化”现象凸显
        4.1.2 高质量剧本、高素质演员依旧缺乏
        4.1.3 经典剧目短缺
    4.2 解决思路
        4.2.1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创作理念
        4.2.1.1 重视民族题材
        4.2.1.2 强化农村题材
        4.2.1.3 发掘青年题材
        4.2.2 加强和培育新型二人台专业人才
        4.2.2.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4.2.2.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4.2.3 把握创作规律,优化资源配置
        4.2.3.1 突出剧种特色
        4.2.3.2 密切创作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任粉珍访谈录
附录二:宋振莲访谈录
附录三:霍伴柱访谈录
附录四:郝华访谈录
附录五:改革开放以来二人台原创现代戏作品一览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基本概念与选题意义
        (一)基本概念
        (二)选题意义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思路
        (三)论文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国家治理的探索
    一、党的国家治理思想
        (一)建立新民主主义进而建立社会主义
        (二)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三)消灭剥削和改变落后状态的经济纲领
        (四)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二、党对革命根据地的治理历程
        (一)苏维埃时期的根据地治理
        (二)全面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治理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治理
    三、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国家治理成效和经验
        (一)产生巨大的成效
        (二)形成国家治理的经验
第二章 围绕巩固和提高执政力构建国家政治治理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思想
        (一)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
        (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
        (四)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新型民族关系
    二、构建人民民主的现代国家政权
        (一)筹备召开新政协代行人大权力
        (二)确定国家政权机构
        (三)筹备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四)根据宪法和法律调整政权机构
    三、构建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政治体制
        (一)军政合一的过渡形式
        (二)通过人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建政
        (三)公开建党扩大党组织覆盖
    四、构建国家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体系
        (一)建立全国统一、运行高效的国家政权
        (二)强化政权的监督和制约
第三章 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构建国家经济治理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治理面临的形势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形势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面临的封锁和禁运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治理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二)“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
    三、建立统一的国家财政经济体制
        (一)建立统一的国家经济管理体系
        (二)组建国营经济体系
        (三)建立国家经济新秩序
        (四)开展国家“一五”计划
    四、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一)围绕土地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围绕厂矿企业民主改革解放发展城市生产力
    五、构建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一)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二)把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三)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第四章 围绕塑造和提升凝聚力构建国家文化治理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文化治理面临的形势
        (一)旧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落后
        (二)社会阶级阶层的价值倾向混乱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文化治理思想
        (一)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三、构建新型文化管理体制
        (一)建立文化管理体系
        (二)接管、改造旧新闻媒体
        (三)建立党的报纸和宣传机构
    四、塑造国家文化治理软实力
        (一)改革语言文字
        (二)教育的废旧立新
        (三)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五、构建国家核心价值体系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指导地位
        (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
第五章 围绕调动和激发社会活力构建国家社会治理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
        (一)毒品危害深重
        (二)妓院藏污纳垢
        (三)匪患祸害人民
        (四)大量的封建会道门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社会治理思想
        (一)关于社会问题治理
        (二)关于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
    三、构建社会各阶级的划分体系
        (一)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保障阶级划分
        (二)划定阶级成分
    四、解决社会顽疾重塑社会风气
        (一)抗美援朝运动唤发爱国热情
        (二)镇压反革命横扫反动势力
        (三)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
        (四)建立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五)改革整顿宗教组织
    五、构建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包下来”的政策与劳动力的“统包统配”
        (二)建立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和救灾抗灾制度
    六、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整合体系
        (一)强化了对城市社会的治理
        (二)加强了对城市居民的整合
        (三)加强了对干部的管理
        (四)深化了对农村农民的组织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成效和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主要成效
        (一)全面巩固了国家政权
        (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
        (三)初步构建了一个协调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四)塑造了良好国家治理气象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经验
        (一)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织保障
        (二)国家治理理念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
        (三)协调配套的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框架
        (四)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灵魂
        (五)破旧立新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8)梧州供电局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是研究该课题主要的政策元素
        1.1.2 梧州市当前的供电现状,是研究该课题的主要原因
        1.1.3 梧州供电局的电力市场营销,是研究该课题的内在动力
    1.2 电力营销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电力市场营销现状
        1.2.2 国内电力市场营销策略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电力市场营销基本原理
    2.1 电力市场营销
        2.1.1 电力市场营销的定义
        2.1.2 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
        2.1.3 电力营销服务分类及市场开拓
    2.2 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2.2.1 4P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
        2.2.2 4C营销理论(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
    2.3 主要分析工具
        2.3.1 SWOT分析
        2.3.2 PEST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梧州供电局电力营销现状
    3.1 梧州地市经济发展状况
    3.2 梧州供电局企业概况
    3.3 梧州电力市场现状
    3.4 梧州电力市场特点
    3.5 竞争对手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梧州供电局市场分析预测
    4.1 梧州电力营销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科技环境
    4.2 梧州供电局电力销售市场分析
        4.2.1 销售市场环境分析
        4.2.2 销售市场影响因素及其风险分析
        4.2.3 电力销售市场分析模型及算法
        4.2.4 预测结果及分析
    4.3 梧州电力营销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4 梧州供电局电力营销策略4P4C分析
        4.4.1 电力产品策略
        4.4.2 电力价格策略
        4.4.3 电力促销策略
        4.4.4 电力竞争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梧州供电局电力营销策略选择与实施
    5.1 梧州供电局“汇文化、惠服务”的服务营销策略
        5.1.1 “汇”意识,心“惠”于民
        5.1.2 “汇”体系,规“惠”于民
        5.1.3 “汇”队伍,信“惠”于民
        5.1.4 “汇”形象,情“惠”于民
    5.2 梧州供电局产品策略
        5.2.1 提高电能产品质量
        5.2.2 完善网架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5.2.3 连续可靠的供电
        5.2.4 主动响应业扩请求
    5.3 梧州供电局价格策略
        5.3.1 峰谷分时定价
        5.3.2 差别定价
        5.3.3 数量折扣定价
    5.4 梧州供电局技术支持策略
        5.4.1 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
        5.4.2 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
        5.4.3 低压集中抄表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黄河内蒙段冰情预报模型与凌汛洪水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冰情预报
        1.3.2 凌汛洪水风险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河内蒙段凌汛综述
    2.1 黄河内蒙段凌汛概况
        2.1.1 凌情
        2.1.2 凌汛
        2.1.3 历史凌汛灾害
    2.2 黄河内蒙段凌情特征
        2.2.1 封开河日期
        2.2.2 水文要素
        2.2.3 槽蓄水量
    2.3 凌汛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2.3.1 动力因素
        2.3.2 热力因素
        2.3.3 河势因素
        2.3.4 人为因素
    2.4 小结
第三章 黄河内蒙段凌情变化特点及规律
    3.1 气温变化
    3.2 流量变化
    3.3 封开河日期变化
    3.4 最大冰厚变化
    3.5 槽蓄水量变化
    3.6 小结
第四章 黄河内蒙段冰情预报模型
    4.1 神经网络冰情预报模型
        4.1.1 概述
        4.1.2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1.3 BP网络
        4.1.4 BP网络建模步骤
    4.2 多模型预报结果分析
        4.2.1 神经网络模型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2.3 支持向量机模型
        4.2.4 多模型比较分析
    4.3 神经网络模型应用
        4.3.1 流凌日期预报
        4.3.2 封河日期预报
        4.3.3 开河日期预报
    4.4 预报结果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黄河内蒙段凌汛洪水风险分析
    5.1 凌汛洪水计算模型
        5.1.1 基本原理
        5.1.2 数值求解
        5.1.3 模型参数
    5.2 凌汛洪水风险分析
        5.2.1 计算范围
        5.2.2 模型验证
        5.2.3 凌汛洪水计算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技术特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充分利用风电的蒙西电网电量交易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优势
        1.1.2 内蒙古电力及高载能负荷产业现状
        1.1.3 内蒙古电力企业和高载能负荷面临的困境
    1.2 国内外促进风电发展模式和研究现状
        1.2.1 国外促进风电发展的模式
        1.2.2 国内促进风电发展的模式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蒙西电网概况及风电情况
    2.1 蒙西电网生产概况
        2.1.1 蒙西电网装机及系统规模
        2.1.2 蒙西电网发、供电能力
        2.1.3 电网输电能力情况
        2.1.4 发电设备利用小时
        2.1.5 电力供需平衡分析
    2.2 内蒙古风能特点
        2.2.1 内蒙古风能概述
        2.2.2 内蒙古电网风电运行规律分析
        2.2.3 风电对系统电压的影响
        2.2.4 风电对系统稳定的影响
    2.3 蒙西电网风电运行所遇到的问题
        2.3.1 各地区风电场弃风情况研究
        2.3.2 风电火电装机容量增长对接纳风电的影响
        2.3.3 地区负荷增长及东送负荷下降对接纳风电的影响
        2.3.4 网架结构改造对风电送出的影响
        2.3.5 导致蒙西电网风电弃风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电火电高载能负荷之间交易的可能性分析
    3.1 风力发电与火力发电交易的可能性
        3.1.1 风电场的成本分析
        3.1.2 火力发电的成本
    3.2 内蒙古高载能负荷行业发展现状
        3.2.1 典型高载能负荷生产现状
        3.2.2 高载能负荷与风电企业交易的研究
    3.3 内蒙古电网风电数值预测系统
        3.3.1 大规模风电入网的功率预测技术分析与应用
        3.3.2 风电功率预测的应用分析
    3.4 蒙西电网弃风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火高载能负荷之间电量交易方法研究
    4.1 风电与火电之间的电量置换
        4.1.1 风电火电交易机制
        4.1.2 风电对火电机组启停补偿机制设计
    4.2 风电与高载能负荷之间的电量交易
        4.2.1 风电与高载能负荷之间交易机制
        4.2.2 风电与高载能负荷交易模式
    4.3 三方交易具体过程
    4.4 交易的协调
    4.5 综合效益分析
        4.5.1 经济效益分析
        4.5.2 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4.6 算例分析
        4.6.1 蒙西电网典型运行方式下交易具体过程
        4.6.2 效益测算
        4.6.3 社会效益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巴盟气象科技进万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历史城池研究[D]. 谈光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2]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 樊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5]黄土高原陆地水储量变化归因分析及区域尺度地下水补给[D]. 吴奇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6]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大型原创二人台现代戏研究[D]. 陈拴珍.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7]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1949-1956)[D]. 王建军.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8]梧州供电局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江炎山. 广西大学, 2018(06)
  • [9]黄河内蒙段冰情预报模型与凌汛洪水风险研究[D]. 冯国娜. 天津大学, 2014(03)
  • [10]充分利用风电的蒙西电网电量交易方案研究[D]. 白阳.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八盟气象科技走进万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