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类癌16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类癌16例临床分析

一、胃肠道类癌1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闫冰,封怡多,张莹,崔培林,徐有青[1](2013)在《胃肠道类癌诊疗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类癌(Carcinoid源自德语的Karzinoide),又称类癌瘤,是一组来源于嗜银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组织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异。90%以上类癌发生于胃肠道,并能分泌多种肽类和生物胺(如5-HT),引起类癌综合征。人群中消化道类癌发病率约为(14)/10万人[1],但因部分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而常常被误诊和忽视,所以其实际发病率应

吴云春[2](2013)在《消化道类癌62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2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62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21;发病年龄40-60岁的患者共36例,占58.07%;以直肠类癌发生率最高,占58.07%。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腹痛(53.23%)、消化道出血(24.19%)或腹泻(22.58%)。普通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隆起型(96.23%),少数为凹陷型(3.77%)。超声内镜下有12例表现为黏膜或黏膜下层的低回声团(85.71%)。免疫组化检查以Syn阳性率最高,为93.75%,NSE及CgA的阳性率分别为78.95%及72.72%。类癌的直径>2cm(77.78%)时,转移的发生率比直径≤1cm(2.86%)及1cm<直径≤2cm(22.22%)均高(P分别为<0.001及0.009),当类癌浸润至肌层(36.36%)或全层(84.62%)时,转移的发生率比浸润黏膜层及黏膜下层(3.26%)高(P分别为0.018及<0.001)。14例行单纯内镜下治疗,对其中9例进行随访,术后1-37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消化道类癌发病男女无明显差异,好发年龄为40-60岁,直肠类癌的发生率最高。消化道类癌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的免疫组化特征。消化道类癌在超声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或黏膜下层的低回声团。消化道类癌的转移与病灶大小及浸润深度相关,当病灶直径大于2cm或浸润达肌层时,发生转移的风险增加。内镜下治疗是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陈桂权,张志坚,程树红,刘宇虎,陈孟君,黄妙兴[3](2013)在《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诊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75例,其中类癌45例,腺癌30例,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查Notch1在肿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类癌患者预后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低表达,阳性率为33.33%,而在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率(62.22%,2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在不同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患者中存在差异性表达(P<0.05),其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物大小、肿物部位及淋巴结转移等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otch1表达阳性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P<0.05)。结论 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低表达,与肿物分化程度、患者临床分期和预后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刘兰香[4](2012)在《胃肠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文中认为胃肠道类癌发生于胃肠腺内的Kulchitsky细胞,又称嗜银细胞瘤,是一种生长相对缓慢、具有潜在恶性的内分泌肿瘤;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故确诊较难。近年来我科经内镜检出胃肠道类癌28例,其中24例经内镜成功摘除了病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科经内镜

朱国民[5](2012)在《胃肠道类癌(附12例)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胃肠道类癌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类癌12例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胃3例(25.O%),小肠1例(8.3%),阑尾4例(33.3%),结肠1例(8.3%),直肠3例(25.0%);12例均行手术治疗,远端胃根治性切除术2例,胃楔形切除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例,阑尾切除术4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2例,直肠前切除术1例。结果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3个月~5年)。除1例小肠类癌死于术后2年复发转移外,余病例均无瘤存活3个月~5年。结论胃肠道类癌术前确诊率不高,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切除率较高,预后较好。

刘秀鹏[6](2012)在《消化系统类癌4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消化系统类癌的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3例消化系统类癌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类癌直径大小、浸润深度将43例分为3组,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类癌直径大小、浸润深度与转移的关系。结果:43例类癌中,发病年龄为2080岁,平均年龄48.7岁,病程自1小时至10年不等,平均病程10.2月。病变位于直肠最多见,为20例(46.5%),余依次为:阑尾9例(20.9%),胃5例(11.6%),回肠、结肠、胰腺各2例(各占4.7%),食管、十二指肠、胆囊各1例(各占2.3%)。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腹痛(62.8%)、消化道出血(23.3%)、腹泻(20.9%)和恶心呕吐(18.6%)为常见症状。38例均检测血清CEA、AFP、CA199水平,其中仅1例出现CA199水平升高。B超发现病灶或转移灶共4例,X线钡剂检查发现1例,CT4例,MRI1例,ECT1例,30例行内镜检查均发现病变,28例行内镜下活检中有26例经病理确诊为类癌,内镜下活检确诊率为92.9%,经手术后病理诊断17例。类癌转移在直径1.02.0cm组与直径≤1.0cm组、>2.0cm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cm组与>2.0cm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癌转移在浸润肌层与粘膜下层、浆膜层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粘膜下层与浆膜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经内镜下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11例,追加手术后病理标本阳性2例,内镜下切除成功率为84.6%;余30例均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5例接受化疗。结论:消化系统类癌最多见于直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内镜检查和手术后病理是确诊的主要方法。肿瘤直径越大,浸润层次越深,转移可能性则越大。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部分类癌可行内镜下治疗,必要时需联合化疗、内科治疗等综合治疗。

聂燕,杨竞,温静,梁浩[7](2012)在《79例经内镜检出的胃肠道类癌的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治疗选择,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疗水平。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11年3月经内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类癌患者79例,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法、有无转移及治疗效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组79例胃肠道类癌患者中,胃类癌占12.7%(10/79),十二指肠类癌占11.4%(9/79),乙状结肠类癌占1.3%(1/79),直肠类癌占74.6%(59/79),均无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或黏膜下隆起性肿物。本组31例经活组织检查确诊,48例经术后病理确诊。41例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CD56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4.1%、100.0%和80.5%。本组患者62例行内镜下治疗且治愈。本组患者类癌转移率较低,为7.6%(6/79)。结论类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胃肠镜检查及病理是发现、诊断类癌的重要手段。治疗方式的选择可依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而定。符合内镜下治疗标准的病例,应首选内镜下治疗。

黄斌,孙丽君,翟梅娟,刘红胜,仇玲玲,徐锦屏[8](2011)在《直肠类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对11例原发性直肠类癌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应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1例直肠肿瘤均为典型类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Secretagogin 100.0%(11/11),Syn 90.9%(10/11),CgA 63.6%(7/11),CEA 0.0%(0/11),p53 0%(0/11)阳性。11例均行肠镜下黏膜切除术,其中2例再行肠段切除术。11例获随访者均无瘤生存。结论直肠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内分泌肿瘤,多数病例可以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获得治愈。联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ecretagogin、Syn、CgA、CEA和p53可作为直肠类癌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薛秋,蒋松琪,黄建,王小林[9](2011)在《胃肠道类癌36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治方法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3月-2010年3月的36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胃类癌8例、十二指肠类癌1例、小肠类癌2例、阑尾类癌15例、结肠类癌4例、直肠类癌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和梗阻。术前15例(42%)经活检确诊。根治性切除35例,剖腹探查1例。根治性切除35例中16例(45.7%)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余19例(54.2%)局限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其中7例(19%)有区域淋巴结转移。随防6个月10年,22例生存5年以上,8例生存10年以上。结论:胃肠道类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合理的外科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李凯[10](2011)在《胃肠道类癌3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措施以及预后,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率及治愈率,改善预后。资料及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30例胃肠道类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年龄22-80岁,中位年龄58.5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男女比例为4:1。胃类癌11例,小肠类癌1例,阑尾类癌1例,结肠类癌2例,直肠类癌15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晚期出现类似恶性肿瘤的症状及体征,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胃、小肠、阑尾、结肠类癌患者均行根治手术,直肠类癌患者2例行局部切除,3例行局部扩大切除,10例行根治性手术。结果:对本组患者全部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5-53月,中位14.5月。肿瘤直径小于2cm、无肌层浸润、无淋巴结转移者与肿瘤直径大于2cm、伴有肌层浸润或有淋巴结转移者1、3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类癌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不易诊断,误诊率高,就诊时多属晚期,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患者预后与肿瘤大小、浸润程度、是否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有关。

二、胃肠道类癌1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道类癌1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胃肠道类癌诊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及分类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一) 实验室检查
        2. Cg A:
        3. 免疫组化染色法:
    (二) 影像学检查
        1. CT:
        2. PET:
        3. SRS:
        4. SRS:
        5. 其他:
    (三) 内镜检查
        1. 内镜检查:
        2. 超声内镜 (EUS) :
    (四) 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治疗
五、展望
六、总结

(2)消化道类癌6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实验方法
    三、判断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形态学变化:
    2. Notch1在胃肠道肿瘤中的表达:
    3. Notch1与胃肠道类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4. Notch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讨 论

(6)消化系统类癌4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二、正文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三、综述
    (一)综述
    (二)参考文献
四、致谢

(7)79例经内镜检出的胃肠道类癌的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上腹不适、腹泻、便秘、便血、体重下降等。
    2.2 肿瘤部位
    2.3 内镜表现
    2.4 内镜诊断及病理检查
    2.5 治疗方法
    2.6 有无转移及治疗效果
3 讨论

(8)直肠类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 果
    2.1 肉眼表现
    2.2 镜下观察
    2.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图1~6)
3 讨 论

(9)胃肠道类癌36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肿瘤病理资料
    1.3 诊断
    1.4 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2.2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消化道类癌的分布和临床表现
    3.2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3 消化道类癌的治疗和预后

(10)胃肠道类癌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胃肠道类癌1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胃肠道类癌诊疗新进展[J]. 闫冰,封怡多,张莹,崔培林,徐有青.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12)
  • [2]消化道类癌62例临床分析[D]. 吴云春.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3]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研究[J]. 陈桂权,张志坚,程树红,刘宇虎,陈孟君,黄妙兴.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07)
  • [4]胃肠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J]. 刘兰香.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2(03)
  • [5]胃肠道类癌(附12例)的诊治体会[A]. 朱国民. 江西省第二届胃肠外科学术会议暨江西省第十二次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2
  • [6]消化系统类癌43例临床分析[D]. 刘秀鹏.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7]79例经内镜检出的胃肠道类癌的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J]. 聂燕,杨竞,温静,梁浩.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04)
  • [8]直肠类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 黄斌,孙丽君,翟梅娟,刘红胜,仇玲玲,徐锦屏. 实用肿瘤杂志, 2011(04)
  • [9]胃肠道类癌36例诊治分析[J]. 薛秋,蒋松琪,黄建,王小林.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3)
  • [10]胃肠道类癌30例临床分析[D]. 李凯. 山东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胃肠道类癌1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