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便捷的个人交通

轻松便捷的个人交通

一、简便易行的个人交通工具(论文文献综述)

谢忱[1](2020)在《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6年以来,邮轮产业在中国迅猛发展。由于我国邮轮产业发展重心一直集中于邮轮旅游市场培育,行业管理与立法方面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因而出现了一系列诸如低价团泛滥、恶性竞争、免责条款滥用等行业乱象,行业立法迫在眉睫。为解决行业立法滞后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邮轮产业发达城市,发布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邮轮旅游的政策性文件与行业规章,例如《上海市邮轮旅游经营规范》、《上海市邮轮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等,并建立了船期保险、多部门联合调解等行业管理机制,国内邮轮旅客的小额纠纷维权渠道已经逐渐畅通。然而,我国邮轮旅游的乱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邮轮旅客人身伤亡等严重人身侵权案件仍然时有发生,“低价出境、大量购物、旅客权益保障不足”等负面印象,仍然充斥着大众对邮轮产业的认知。究其根本原因,我国法律学界与实务界当中,存在着邮轮旅游服务实际提供者与服务销售者之间责任倒挂的错误认识,导致对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一直无法达成共识,从而限制了立法活动的层次和深度,对邮轮公司的承运人责任规制与对邮轮旅客的特别立法保护更是无从谈起。这种错误认识源自我国因为独特的旅游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所产生的独特的邮轮船票销售模式。由于《旅行社条例》等国内立法对出境游经营主体的限制,导致我国开展邮轮船票直销模式受阻,过度依赖旅行社通过包切舱模式销售船票和组织邮轮旅游。而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包价旅游合同的研究不足,使得作为包价旅游合同主体的旅行社在大多数学者的眼中成为替代邮轮公司的责任主体,在海商法中承担了本应由邮轮公司承担的承运人责任,导致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分配明显失衡。因此,对我国特殊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下所形成的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国内运输法兼旅游法为视角,参考大量邮轮产业发达国家相关立法和判例,对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在我国法特别是海商法下法律关系性质和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表现进行系统性研究,重点在于澄清学界对于包价旅游合同、邮轮舱位租用合同和邮轮船票的种种误区,在海商法和旅游法的框架下厘清包切舱旅行社、邮轮公司、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等主体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并为我国邮轮旅游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立法建议。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以邮轮和邮轮产业的历史沿革入手,对邮轮产业的行业与文化特点进行归纳,并研究不同邮轮船票销售模式的表现和成因。第二章从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定义、法律关系特点、部门法定位与涉外法律关系适用入手,在我国法下搭建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的基本框架。第三章研究分析在不同的邮轮船票销售模式下,对业界有关包切舱模式和邮轮船票直销模式的理论研究误区进行澄清,指出不同邮轮船票销售模式下,旅行社等邮轮船票销售主体对邮轮旅游的参与,都不会对邮轮公司的海上旅客运输承运人地位造成实质性影响。第四章通过对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法律性质,以及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法律地位与责任连带关系进行研究,理顺邮轮旅游服务提供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五章落脚到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最重要的部分,即海商法下邮轮公司与邮轮旅客的关系,对海商法下的邮轮运输承运人识别、承运人责任体系尤其是邮轮公司对旅客的安全保障义务进行研究。通篇形成一个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特殊,从全面到重点的完整研究体系。

赵微[2](2020)在《车船肇事及“逃逸”的刑法规制》文中指出我国《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主要为车辆肇事而设定,把"逃逸"分为五种情形,每种具有不同的功能,导致司法无所适从。应当把车辆肇事"逃逸"作为加重量刑的独立行为,结合危害结果设置不同幅度的法定刑,并取消"作为构成要件的逃逸",合并"致人死亡的逃逸"与"肇事犯罪后的逃逸",保留"教唆的逃逸"和"改变罪质的逃逸"。借鉴我国台湾地区、俄罗斯联邦和日本刑法经验,针对船舶肇事,增设"重大航行事故罪",普通船员肇事逃逸的,作为加重"重大航行事故罪"量刑的行为;船长肇事逃逸的,增设独立的"船长不救助遇险人员罪",与"重大航行事故罪"并罚。

邵翔[3](2020)在《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证候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研究认为亚洲人群VTE发生率低于西方人群,而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我国VTE住院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关于VTE中医证候分型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PTE的中医证候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多数发表文献都是基于患者临床症状而自拟证候名称,然而自拟证候名称差异较大,且样本量均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在VTE诊治、预防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推广。住院与VTE事件的发生关系密切,约半数VTE事件的发生与患者近期住院经历相关,并且VTE风险在患者出院后仍然存在。为了更好地预防与住院相关的VTE事件,医院相关性VTE(HA-VTE)的概念逐渐被提出,旨在关注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90天内VTE事件的发生情况。然而目前针对HA-VTE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对于住院患者来说,如果能够通过使用风险评估模型(RAM)早期识别具有VTE风险的患者,并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因为预防不足而导致的VTE事件发生。我国目前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率相对较低,恰当进行血栓预防的比例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基于中国人群数据建立或验证的风险评估模型较少。临床实践中需要一个简便易行、能够预测住院患者VTE发生风险的评估模型。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目的:1.探究住院VTE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诊治情况变迁规律。2.分析住院患者发生医院相关性VTE的危险因素,建立一个能够预测住院患者VTE发生风险的评估模型,并与现有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逐层深入探究:1.中医证候及诊治变迁研究:收集中日友好医院医院2011年至2019年9年间出院的VTE患者的病历信息,分析中医科室住院的VTE患者的中医舌脉、证候类型、证候要素等证候相关信息,比较不同证候类型患者基线资料、合并疾病的区别,以及9年间VTE的诊治趋势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2.医院相关性VTE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对部分住院VTE人群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患者VTE事件是否发生在住院期间或发生VTE事件前90天内是否有住院经历,将VTE患者分为医院相关性VTE组(HA-VTE组)和社区相关性VTE组(CA-VTE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结局事件之间的差异。3.VTE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应用巢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住院未发生VTE的人群中根据HA-VTE组患者情况匹配对照组,比较HA-VTE组(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患者发生HA-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危险因素建立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以下简称“新模型”)。4.VTE风险评估模型验证及评价:应用非同时期的住院患者对新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同时比较新模型、Caprini RAM与Padua RAM对住院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效能,计算各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绘制相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及诊治变迁研究:自2011年至2019年,医院收治VTE患者共计4119例,中医科室住院患者599例。对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痰瘀互结证(27.0%)、气虚血瘀证(26.4%)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血瘀(70.3%)、痰(59.4%)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病机相关证候要素,有92.3%的患者至少有痰或血瘀证候要素中的一种。在舌脉信息方面,约40%的VTE患者为暗舌及其相兼舌色;薄白苔是最常见的舌苔类型,腻苔(包括白腻苔和黄腻苔)占总人群的30%;细脉、弦脉、滑脉及其相兼脉象占到总人群的2/3,是VTE患者最常见的几种脉象类型。不同证型患者在合并疾病方面存在差异,气滞血瘀证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比例(10.5%)低于其他五组证型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气虚血瘀证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比例(30.4%)低于阳气暴脱证组(64.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气滞血瘀证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比例(66.7%)高于痰瘀互结证组(34.6%)、气虚血瘀证组(33.5%)、痰浊闭阻证组(27.4%)、湿热蕴结证组(16.4%),阳气暴脱证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比例(58.1%)高于痰浊闭阻证组(27.4%)、湿热蕴结证组(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在诊治趋势变化方面,总VTE患者的年诊治例数由2011年的130例增至2019年的1054例,中医科室VTE患者的年诊治例数由2011年的19例上升至2019年的129例。医院内参与诊治VTE住院患者的科室数量明显增加,且外地前来就诊的患者比例增加。VTE患者的住院天数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5天降至2019年的10天。VTE患者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明显下降,由2012年的12.5%下降至2019年的3.0%,DVT患者全因死亡率从2012年的7.0%下降至2019年的1.9%,PTE(伴或不伴DVT)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速度最快,从2012年的26.1%下降至2019年的4.4%。同时,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肺部感染、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与住院VTE患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2.医院相关性VTE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对2017年437例急性VTE患者进行分析,其中HA-VTE组266例,CA-VTE组171例。在危险因素方面,CA-VTE组更多合并静脉曲张、久坐、长途旅行,HA-VTE组更多合并近期手术(<1个月)、卧床、活动性恶性肿瘤、肺部感染、急性脑梗死、骨折、中心静脉置管等危险因素(均P<0.05)。在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方面,两组人群存在一定差异。在临床症状方面,CA-VTE组患者下肢疼痛、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等发生率均显着高于HA-VTE组(均P<0.05),HA-VTE组患者合并较少临床症状但猝死比例更高(0比3.4%,P=0.035)。在HA-VTE组患者中,有92.8%VTE事件发生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内,中位时间为13天。在全因死亡率方面,HA-VTE组高于CA-VTE组(8.3%比1.2%,P<0.001),其中住院期间发生VTE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出院后90天内发生VTE的患者(12.2%比3.4%,P<0.001)。3.VTE风险评估模型建立: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的住院患者,其中HA-VTE组(病例组)患者492例,匹配对照组患者1970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患者发生VT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危险因素及文献回顾建立了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新模型评分为1分的危险因素有:年龄≥70岁、静脉曲张、呼吸疾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1个月)、心脑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1个月);评分为2分的危险因素有:已知血栓形成倾向、既往VTE病史、活动性恶性肿瘤、近期骨折/手术/创伤(<1个月)、卧床/制动(>72h)。模型根据总分值将住院患者分为VTE风险低危(<3分)和高危(≥3分),内科患者评分≥2分即考虑VTE高风险。在内部人群中验证AUC为0.822,具有相对较好灵敏度和特异度。4.VTE风险评估模型验证及评价:在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院的住院患者中,分别应用新模型、Caprini RAM和Padua RAM进行VTE风险评估。所有风险评估模型均具有识别住院患者VTE风险的能力,且VTE风险随着风险等级的增加而升高。新模型在所有住院患者中具有较好的VTE风险预测能力,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73),且具有相对较好灵敏度(69.2%)和特异度(72.2%)。研究结论1.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血瘀、痰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中医病机相关证候要素。2.VTE住院患者的诊治例数呈增长趋势,全因死亡率显着下降。3.超过半数VTE事件的发生与近期住院经历相关,且具有与住院相关的特殊危险因素。4.本研究新建立的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在住院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对住院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鞠斐[4](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黄欢[5](2020)在《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小汽车通勤在日常通勤出行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随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交通问题,目前通勤时段的交通拥堵问题尤其突出。各大城市纷纷推出了限行政策、限购政策,意在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收效甚微。强制性一刀切的限行、限购政策也带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现有尾号限行政策未能充分考虑通勤出行者的临时通勤需求、现有通过互联网打车平台的合乘出行未能摆脱盈利的营运性质,设计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限行及通勤合乘组合方案显得尤为紧迫。经过对现有限行政策的分析研究,提出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方案。(1)文章对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且对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出行者对方案的参与意愿、调查方案推行的影响因素。问卷回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2)文章对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进行优化建模。文中建立单位小汽车限行Logit方式选择与UE与用户均衡模型,对方案进行理论建模与仿真研究。以社会福利最优为目标,证明了该方案的理论可行性,并对限行区域、限行比例进行优化。发现社会福利、出行需求、车流量等直接均不呈现线性关系,在实际实施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措施时需要在基本框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限行区域与限行比例。(3)文章对单位小汽车限行下参与通勤合乘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对所选七项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t回归,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筛选得到出行费用、准时性两项主要影响因素。(4)为了提高单位小汽车限行下通勤合乘的参与度,考虑通过管理者即政府出台鼓励政策的方式进行干预。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的通勤合乘行为模型,使用该模型对通勤合乘出行决策与政府的鼓励政策在各种客观条件下的动态博弈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政府部门在政策实施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和优先管理举措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所述的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方案在传统尾号限行方案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我国现状及出行者心理,方案在理论上有一定可行性,具有一定实践价值,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薛磊[6](2020)在《高速列车座椅设计的混合感性工学意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产品设计已经从传统工业制造理念的“生产导向”转变为现代市场驱动设计的“用户导向”。论文针对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意象系统设计,通过研究基于感性工学系统理论架构,提出一种针对高速列车座椅设计的产品意象系统研究方法。首先重新分析界定了高速列车座椅的设计要素系统,将其划分为“本体环境维度(环境要素)—本体横向维度(部件要素)—本体纵向维度(形式要素)”的三维认知体系,并明确该体系内各要素的认知影响权重。运用数量化理论一类分析法得到影响产品意象设计的影响要素,针对最重要的造型、色彩设计要素展开研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简称GRA)—模糊逻辑模型构建产品意象造型和色彩设计系统;并结合德尔菲法和效用最优化模型,得到产品意象设计混合优化模型,最终构建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意象设计决策系统。研究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主观调研与客观测试,将高速列车座椅及其设计作为应用案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有利于促进与优化产品意象设计流程。具体研究步骤和内容如下:(1)通过对高速列车系统与各类公共交通系统的比较分析,探究其各自座椅系统用户需求的共性与特性。基于用户认知影响对列车座椅设计进行探究,从“本体环境维度(环境要素)—本体横向维度(部件要素)—本体纵向维度(形式要素)”的三维认知体系入手展开研究。在“本体环境维度”层面,通过基于平均注视时间实验得出列车座椅在车厢各要素中的认知权重;在“本体横向维度”上,通过专家小组法和人机尺寸分析得出座椅各部件设计要素的意象认知权重;在“本体纵向维度”方面,基于感性工学理论的产品意象设计研究方法,以造型、色彩、材质和肌理为纵向维度意象设计要素展开研究,通过数量化理论一类分析法得到影响列车座椅产品意象设计要素的重要程度与排序大小,作为构建列车座椅造型与色彩感性意象数据库的依据,建立高速列车座椅意象设计的定性决策要素体系;(2)构建列车座椅造型设计与产品意象的GRA—模糊逻辑模型。首先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有效的识别影响产品意象的造型设计元素,其次根据模糊控制理论定义输入语言变量与输出语言变量的隶属函数,组成关联度较大的造型设计元素与产品意象相对应的模糊规则,最后客观的构建出产品造型设计的GRA—模糊逻辑模型。以列车座椅的造型设计作为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预测产品造型影响产品意象的性能方面表现良好,有利于促进与优化产品的造型设计过程;(3)构建列车座椅色彩设计与产品意象的GRA—模糊逻辑模型。首先选取代表性样本,采用CIE Lab色彩系统为代表性样本填充颜色,作为色彩实验样本进行研究,通过李克特七分量表,将实验样本与代表性感性语意建立问卷。运用模糊逻辑模型探究产品色彩与感性语意的关系,结合灰色关联分析产品明度、纯度和色相对产品意象的影响程度,最后客观的构建出产品色彩设计的GRA—模糊逻辑模型。以列车座椅的色彩设计作为案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预测产品色彩影响产品意象的性能方面表现良好,有利于促进与优化产品的色彩设计过程;(4)基于上述实验分析与研究,结合德尔菲法和效用最优化模型,构建列车座椅意象设计混合模型,完成产品意象设计系统的优化,总结得到一套优化列车座椅意象设计及评估的设计决策系统。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意象设计决策系统有利于设计师对产品意象的预测评估,优化并促进更加高效智能的产品意象设计流程;针对产品意象设计智能化手段分析,构建了基于未来智能化发展背景下的产品意象设计决策优化系统智能化节点体系。

何李红[7](2020)在《生活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研究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为例》文中指出表现性评价是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以多样化的活动为评价载体,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以及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反馈地理教与学为终极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目前表现性评价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较少,究其原因,一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8年)》(以下简称《课标(2018年)》)对表现性评价只字未提,二是表现性评价实际操作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要实现表现性评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就必须改进表现性评价方法,使之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特点。如果基于生活教育视角实施表现性评价,并结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那么表现性评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将大大提高。基于生活教育视角的表现性评价符合初中地理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性特点,且教学趣味性较高,在提高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参与性,并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生活教育视角下实施表现性评价对于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整理了相关概念与研究动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长沙市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现状进行了调查,归纳出当前初中地理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活教育视角下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原则及过程及策略。同时,运用教育实验法以教学实践的形式进行进一步研究,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以试题中有关生活教育内容的成绩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检验表现性评价在初中地理学习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据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现状问卷调查分析得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极少,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在于系统化的评价量规难以制定,且当前初中地理学习评价方式仍主要为纸笔测验,形成性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基于生活教育视角的表现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生活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其实施过程应以生活教育为指导,使评价目标指导生活、评价任务源于生活、评价量表嵌入生活、评价实施融入生活。根据实施原则及过程,提出以下实施策略,分别是精选教材内容、撰写任务指导语、创新评价任务类型、采用“贯穿式”表现性评价模式、以及明确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分工。(3)以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为例,进行生活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的教育实验,通过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体验效果进行分析,可知学生对表现性任务兴趣浓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有较大提升,对生活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表明基于生活教育视角的表现性评价对初中生地理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均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周亚琦[8](2020)在《基于竞争的多机场旅客吞吐量需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的日益完善,机场群逐渐步入了全球化的视野。区域多机场系统的出现给机场旅客吞吐量的准确预测带来了难题,尤其近年来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与航空运输在空间市场上存在的竞争进一步增加了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的复杂难度。由此可见,机场旅客吞吐量不再是单一指标作用下的产物,而是一个复杂系统共同作用下的生成物,如何对其进行准确预测成为了新的难题。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民航与高铁、区域多机场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学者在机场旅客吞吐量需求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其次,分析了旅客出行决策行为的特征,认为其符合随机效用理论;接着,在参考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机场旅客吞吐量常用预测方法的特点及影响机场旅客吞吐量形成的各种关联因素,进一步研究民航与高铁及区域多机场系统的客流分担影响机制,从理论上揭示机场竞争的内涵,基于旅客出行决策机制,最终选取Nested Logit模型作为预测工具。再者,考虑到竞争因素在提高模型预测准确度方面的重要性,本文构建了基于竞争的多机场旅客吞吐量需求预测Nested Logit模型,将民航与高铁的竞争以及区域内同行业机场之间的竞争引入到模型中,以期望可以提高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为机场旅客吞吐量的预测方法研究提供新方向。然后,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旅客出行行为特征,将问卷数据整理成相应形式利用Transcad软件标定效用函数预测旅客吞吐量。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结合实际对处于珠江三角洲机场群中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进行了航空旅客吞吐量的预测,进一步验证了Nested Logit模型在旅客机场选择行为中应用的可行性。Nested Logit模型多应用于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决策选择中,本文将其运用于机场旅客吞吐量的预测研究中,基于模型预测结果,既能得到目标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也能预测出区域内旅客出行走向及其他机场的吞吐量数据,有利于区域内机场之间未来的交流合作与发展规划,也有助于机场管理者针对大数据反映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模式。

刘丰[9](2020)在《特许经营期现代有轨电车运营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轨道交通运载工具正得到国内各地方政府的重视,而且现在地方政府面对这种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正纷纷尝试采用公私合营的模式来运作。由于公私合营模式要考虑私有资本、地方政府和乘客三方的共同利益,加之现代有轨电车运营评价体系本身研究教少,体系尚未完善,因此本文以对特许经营期现代有轨电车的运营评价为切入点,分析多种因素对指标选取的影响并构建合理的运营指标体系,选取科学有效的权重确定方法和运营评价方法,并以广州海珠现代有轨电车项目作为案例,对其运营状况进行评价,给地方政府补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论文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本文界定了现代有轨电车和轻轨之间的区别,明确了现代有轨电车的功能定位,分析了PPP模式和BOT模式下特许经营的不同之处,明确本文的特性经营专指BOT模式下的特许经营。BOT模式下,政府在项目运营中的势能较弱,私人资本将承担更多的运营风险,但政府依然要加强对项目公司的运营考核,提高项目的运营水平,确保政府自身的合理利益。其次,在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分析方面,考虑特许经营期私有资本进入项目的影响,在BOT模式下,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选择目标分析法,结合三亚现代有轨电车和滇南现代有轨电车运营评价考核体系,从MOPES体系中选择了客流,运行,服务,能耗,财本5个一级指标,在各指标下又逐一确定了客运量,客流强度在内的18个二级指标,组成了现代有轨电车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方面,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将主客观权重确定方法相结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获得运营指标的主观权重,利用熵权法计算出运营指标的客观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方法最终指标的综合权重,选用TOPSIS法进行运营评价获得结果。最后,本文结合广州海珠现代有轨电车案例研究得出,五分钟延误事件数、十万乘客有效投诉率、准点率三个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大,5月、7月和3月三个月的运营绩效最好。结合本文确定的指标权重以及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特许经营补贴的建议。

马焰瑾[10](2020)在《基于“五劳”文献的健康生活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卧”“坐”“立”“行”作为人的基本行为方式,首次在《内经》中以“五劳”的形式集体出现,《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不当的行为方式,会损伤五脏的精气,从而影响人的健康。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指出,在所有慢性病的决定因素中,生活方式不当占到60%,由此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保持长寿的关键因素,而“视”“卧”“坐”“立”“行”作为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对于它们的研究变得十分有价值。故而本文基于中医“五劳”相关文献,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养生文化,为国人“视”“卧”“坐”“立”“行”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提供可靠的文献指导依据。本文分为上下篇两大版块,上篇通过对古籍中“五劳”文献的整理与分类,系统介绍了“五劳”作为整体概念的相关内容。从“五劳”的概念辨析、病因病机、不良损伤以及历代医家对其进行的药物、方剂、针灸、食疗等四方面的治疗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类,弥补了古籍中“五劳”文献记载过于散乱的缺憾.下篇分为四章,分别对“视”“卧”“坐”“立”“行”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第一章,养目健康生活方式的探析,从眼睛与身体的关系入手,分析眼科史上着名的五轮学术、肝窍学说以及玄府学说,揭露出眼睛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借鉴四十余部着名眼科专着及中医养生学专着,从饮食与导引对现代用眼卫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卧”的健康生活方式探析,从久卧对人体气血的损伤出发,结合儒释道三家的睡眠养生方法,从卧姿、卧时、卧向、卧具以及睡眠禁忌养生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历代养生家们对于“卧”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旨在为现代大众“卧”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提供文献素材。第三章,“坐”的健康生活方式探析,从久坐对人体生理诸如气血、脉、肉、脾肾等的损伤,以及对诸多疾病产生的促进作用出发,强调了久坐对人体健康损伤的严重性,并指出古人以坐治坐的养生思想,分析了儒家静坐、道家盘坐、佛家禅坐、医家静坐导引的具体养生方式,为当前不可避免的久坐行为的修缮提供新思路。第四章,“立”与“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探析,因古籍中对于“立”与“行”的养生介绍较少,故将两者一并进行探讨,“久立”“久行”对于身体的损伤主要表现在肝肾筋骨之伤。早在千年之前,古人就发明了以禹步这种简单三九步达到调神健身效果的步伐,而后逐渐销声匿迹,本文将其进行再次挖掘,因其步伐简单,值得被推广。“立”与“行”的养生文献主要来自现代人们对其的发掘,比如风靡全球的健步走及顾氏步伐,还有利于站姿健康的养生桩,这些文献的整理分析对于现代人们“行”“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大有裨益。总之,本文立足于中医古籍,积极吸收儒释道家中的行为养生理论,再结合现代养生文献,为大众挑选简便易行,贴近生活的优秀养生理论进行研究介绍,旨在为大众“视”“卧”“坐”“立”“行”的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提供可靠的文献理论基础。

二、简便易行的个人交通工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便易行的个人交通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邮轮及邮轮产业
    第一节 邮轮的定义与历史沿革
        一、产业视角下的邮轮与邮轮旅游的定义
        二、邮轮定义的历史沿革考证——“邮轮”与“游轮”之争
        三、邮轮旅游产业本土化的进程与特点
    第二节 邮轮产业的行业特点与文化特点
        一、邮轮产业的行业特点
        二、邮轮产业的文化特点
    第三节 邮轮船票销售模式及其成因与结果
        一、邮轮船票直销模式
        二、包切舱模式
        三、包切舱模式在我国兴起与异化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法律框架下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定义与内容
        一、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定义
        二、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第二节 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特点
        一、以海事法和旅游法为主线的部门法交叉管辖
        二、国际性与本土性并存
        三、受产业结构影响的价值平衡选择
    第三节 邮轮旅游法律规范的部门法定位
        一、研究部门法定位的意义和路径
        二、世界主要国家邮轮旅游法律定位
        三、我国对邮轮旅游法律规范应采取的部门法定位
    第四节 涉外邮轮旅游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传统冲突规范对涉外邮轮旅游侵权的不适应性
        二、适用母港所在地法律重构涉外邮轮侵权准据法的必要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轮船票销售主体与邮轮旅客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包切舱旅行社与邮轮旅客的法律关系
        一、域外法下包价旅游合同的性质
        二、我国法律对包价旅游合同的学理争议
        三、在我国法下重新认识包价旅游合同性质
    第二节 我国邮轮船票直销模式合法性与旅行社应然法律地位的探析
        一、我国邮轮船票直销模式的合法性基础
        二、邮轮船票直销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法律关系
        三、邮轮船票直销模式对旅游服务合同下旅行社地位的重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邮轮旅游服务提供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包切舱旅行社与邮轮公司的法律关系
        一、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表现
        二、邮轮舱位租用合同在大陆法下的性质探析
        三、美国法对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性质界定
        四、海商法对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性质界定
    第二节 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与其他主体的法律关系
        一、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定义与表现
        二、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法律地位
        三、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合同责任承担
        四、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侵权责任承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轮公司与邮轮旅客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海商法视角下邮轮公司承运人身份的确定
        一、我国《海商法》下承运人的定义和外在表现
        二、邮轮运输服务在我国承运人制度下的定位
        三、邮轮公司与旅行社的承运人地位选择
    第二节 以《海商法》为主线的承运人法定责任体系
        一、海上旅客运输法的排他性管辖效力
        二、承运人的责任期间
        三、承运人的归责原则
        四、承运人的责任限制与强制保险
    第三节 邮轮承运人安全保障义务重构
        一、安全保障义务的定义和立法现状
        二、邮轮承运人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特点
        三、邮轮承运人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框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2)车船肇事及“逃逸”的刑法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逃逸”的刑法分类及其本质属性
    (一)“逃逸”的刑法分类
    (二)“逃逸”的本质属性
二、我国大陆刑法肇事“逃逸”立法例与境外或域外之对比分析
    (一)与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的对比和分析
    (二)与俄罗斯联邦刑法的对比和分析
    (三)与日本刑法的对比和分析
三、肇事“逃逸”行为的结构改造与罪责关系调适
    (一)废除“作为构成要件的逃逸”,把“逃逸”定位为加重量刑的独立行为
    (二)“致人死亡的逃逸”并入“肇事犯罪后的逃逸”,直接把“逃逸”评价为加重量刑的独立行为
    (三)保留“教唆的逃逸”并适用于船东和船舶经营人
    (四)保留“改变罪质的逃逸”
四、船舶肇事及其“逃逸”的罪名增设与规范设计
    (一)在《解释》中增加船舶肇事逃逸的内容,可在短期内解决司法依据的问题
    (二)在《刑法》第132条新增“重大航行事故罪”“船长不救助遇险人员罪”
    (三)全面调整交通犯罪的罪责关系和法条结构,整合、增加相应的罪名

(3)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证候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病名及证候研究进展
        1 肺栓塞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2 肺栓塞中医证候文献研究
        3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4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证候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研究进展
        1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概念
        2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3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4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住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医证候及诊治情况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中医证候研究
        3.2 总体诊治情况变化分析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背景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表现
        3.3 中医证候分布
        3.4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3.5 危险因素
        3.6 发病时间
        3.7 终点事件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探究及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1 研究背景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危险因素
        3.3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3.4 新模型在内、外科住院患者中应用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及评价
    1 研究背景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
        2.4 风险评估模型标准
        2.5 风险评估模型评价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比较
        3.3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所有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3.4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外科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3.5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3.6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4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道路限行实施与研究现状
        1.3.2 合乘出行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研究基础
    2.1 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方案设计
        2.1.1 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基本概念
        2.1.2 单位小汽车限行方案限行比例设计
    2.2 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问卷调查
        2.2.1 问卷调查实施地点选择
        2.2.2 问卷设计与调查
        2.2.3 问卷数据整理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优化建模
    3.1 交通均衡模型模型构建与求解
        3.1.1 交通网络符号定义与假设
        3.1.2 建立费用函数
        3.1.3 交通均衡模型
        3.1.4 交通均衡模型求解
    3.2 对交通路网的影响
    3.3 优化方案设计与求解算法
        3.3.1 优化方案设计
        3.3.2 求解算法选择
    3.4 Sioux Falls网络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及其回归求解
    4.1 Logit回归分析模型
        4.1.1 二项Logit回归分析
        4.1.2 主要影响因素筛选
    4.2 主要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2.1 影响因素分析过程
        4.2.2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位小汽车限行下通勤合乘行为博弈
    5.1 基于博弈论的通勤合乘行为模型建立
    5.2 博弈模型平衡点分析
        5.2.1 博弈模型平衡点求解
        5.2.2 平衡点局部稳定性分析
    5.3 通勤合乘行为博弈数值仿真及分析
    5.4 可行性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调查数据统计
作者简介
致谢

(6)高速列车座椅设计的混合感性工学意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社会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列车座椅设计现状分析
        1.3.2 国内列车座椅设计现状分析
        1.3.3 列车座椅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高速列车座椅系统的意象设计要素研究
    2.1 引言
    2.2 高速列车与各类公共交通座椅的意象需求比较研究
        2.2.1 各类公共交通工具座椅的设计要素特性分析
        2.2.2 高速列车与各类公共交通座椅的意象需求差异化
    2.3 高速列车座椅在车厢环境系统中的意象认知权重
        2.3.1 基于平均注视时间的列车座椅与环境的感性认知权重研究
        2.3.2 高速列车座椅基础排布方式权重系数
        2.3.3 高速列车座椅调节排布方式权重系数
    2.4 高速列车座椅的设计横组合要素及其影响权重
    2.5 高速列车座椅的纵聚合设计要素及其决策系统
        2.5.1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意象设计研究方法
        2.5.2 高速列车座椅意象设计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GRA—模糊逻辑模型的产品意象造型设计
    3.1 引言
    3.2 以用户为导向的感性工学实验研究
        3.2.1 实验准备阶段
        3.2.2 产品意象数据库
        3.2.3 GRA—模糊逻辑模型
        3.2.4 性能评估讨论
    3.3 列车座椅意象造型设计GRA—模糊逻辑模型
        3.3.1 座椅意象造型设计的实验流程和意象数据库
        3.3.2 座椅意象造型设计的GRA—模糊逻辑模型
    3.4 座椅意象造型GRA—模糊逻辑模型的性能评估
    3.5 计算机辅助座椅样本造型设计与意象评估
        3.5.1 计算机辅助座椅样本造型设计
        3.5.2 计算机辅助座椅样本造型设计的意象评估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GRA—模糊逻辑模型的产品意象色彩设计
    4.1 引言
    4.2 色彩模式分析研究
        4.2.1 色彩模式分类
        4.2.2 CIE Lab色彩模式分析
    4.3 以用户为导向的感性工学实验研究
        4.3.1 实验准备阶段
        4.3.2 产品意象数据库
        4.3.3 GRA—模糊逻辑模型
        4.3.4 性能评估讨论
    4.4 列车座椅意象色彩设计GRA—模糊逻辑模型
        4.4.1 座椅意象色彩设计的实验流程和意象数据库
        4.4.2 座椅意象色彩设计的GRA—模糊逻辑模型
    4.5 座椅意象色彩GRA—模糊逻辑模型的性能评估
    4.6 计算机辅助座椅样本色彩设计与意象评估
        4.6.1 计算机辅助座椅样本色彩设计
        4.6.2 计算机辅助座椅样本色彩设计的意象评估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意象设计决策优化系统
    5.1 引言
    5.2 产品意象设计决策系统优化方法
        5.2.1 德尔菲法
        5.2.2 效用最优化模型
    5.3 产品意象设计决策系统优化流程
        5.3.1 产品意象设计定性决策系统
        5.3.2 产品意象设计定量决策系统
        5.3.3 产品意象设计混合模型优化
        5.3.4 产品意象设计混合模型的性能评估
    5.4 高速列车座椅意象设计决策优化系统
        5.4.1 高速列车座椅意象设计定性与定量决策系统
        5.4.2 高速列车座椅意象设计混合模型优化
    5.5 列车座椅意象设计混合模型的性能评估
    5.6 计算机辅助座椅样本设计与意象评估
        5.6.1 计算机辅助座椅样本设计
        5.6.2 计算机辅助座椅样本设计的意象评估
    5.7 产品意象设计决策优化系统智能化研究与应用
        5.7.1 产品意象设计决策优化系统智能化技术
        5.7.2 产品意象设计决策优化系统智能化分析
        5.7.3 产品意象设计决策优化系统智能化应用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应用与展望
        6.2.1 应用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生活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研究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理课程标准对学习评价的实施建议
        1.1.2 教育部关于评价改革的意见指示
        1.1.3 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表现性评价研究
        1.3.2 生活教育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现状调查
    2.1 学生调查问卷及分析
        2.1.1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2.1.2 问卷分析
    2.2 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2.2.1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2.2.2 问卷分析
    2.3 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现状总结
3 生活教育视角下表现性评价实施原则、过程及策略
    3.1 生活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实施原则
        3.1.1 生活性原则
        3.1.2 趣味性原则
        3.1.3 生成性原则
        3.1.4 可操作性原则
    3.2 生活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实施过程
        3.2.1 确定评价目标:指导生活
        3.2.2 设计评价任务:源于生活
        3.2.3 设计评价量表:嵌于生活
        3.2.4 表现性评价实施:融入生活
    3.3 生活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实施策略
4 生活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实践及结果分析
    4.1 实践对象
    4.2 实践内容与思路
    4.3 实践案例
        4.3.1 确定评价目标
        4.3.2 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4.3.3 设计表现性评价量表
        4.3.4 实施表现性评价
    4.4 实验效果分析
        4.4.1 基于考试成绩的分析
        4.4.2 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基本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学生问卷 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2 教师问卷 初中地理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附录 3 学生问卷 生活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体验问卷
附录四 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要素所占权重问卷
附录五 期末考试中有关生活教育的题目
致谢

(8)基于竞争的多机场旅客吞吐量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总结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方法及关联因素
    2.1 影响因素分析
        2.1.1 民航与铁路的竞争能力分析
        2.1.2 同行业机场间竞争能力分析
    2.2 预测方法概述
        2.2.1 常用预测方法
        2.2.2 常用预测方法的特点
        2.2.3 本文预测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散选择模型研究与理论分析
    3.1 离散选择模型
        3.1.1 概述
        3.1.2 随机效用理论
        3.1.3 常见的离散选择模型
        3.1.4 本文预测模型
    3.2 NESTED LOGIT离散选择模型
        3.2.1 模型搭建
        3.2.2 效用函数
        3.2.3 参数标定
        3.2.4 变量选取
        3.2.5 参数估计
    3.3 旅客出行特征调查
        3.3.1 调研方式概述
        3.3.2 确定样本容量
        3.3.3 调查问卷设计
        3.3.4 调查资料统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竞争的NESTED LOGIT模型
    4.1 NESTED LOGIT模型的构建
        4.1.1 模型结构
        4.1.2 求解步骤
        4.1.3 建模过程
    4.2 模型参数标定
        4.2.1 效用函数的确定
        4.2.2 特性变量的选取
    4.3 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4.3.1 旅客个人属性分析
        4.3.2 旅客出行需求分析
        4.3.3 问卷数据整理分析
    4.4 模型参数求解
        4.4.1 极大似然函数的原理
        4.4.2 极大似然函数的求解
        4.4.3 Transcad参数估计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宝安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实例分析
    5.1 深圳宝安机场的建设环境及辐射区域
        5.1.1 深圳宝安机场的建设环境
        5.1.2 深圳宝安机场的辐射范围
    5.2 辐射区域内城际出行需求总量
    5.3 辐射区域内民航出行需求总量
        5.3.1 辐射区域内民航出行选择概率
        5.3.2 辐射区域内民航出行需求总量
    5.4 深圳宝安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
        5.4.1 辐射区域内各机场出行选择概率
        5.4.2 深圳宝安机场出行旅客需求总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旅客出行调查问卷
致谢

(9)特许经营期现代有轨电车运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运营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2.2 运营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现状分析
        1.2.3 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特许经营期现代有轨电车运营评价概念
    2.1 现代有轨电车
        2.1.1 现代有轨电车和轻轨的关系
        2.1.2 现代有轨电车运营统计
        2.1.3 现代有轨电车技术特征
    2.2 特许经营理论
        2.2.1 BOT模式与PPP模式
        2.2.2 BOT与 PPP的共同点
        2.2.3 BOT与 PPP的不同点
        2.2.4 BOT模式分析
    2.3 运营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许经营期现代有轨电车运营指标选取
    3.1 运营指标选取原则与思路
        3.1.1 运营指标选取原则
        3.1.2 运营指标选取思路
    3.2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的比较
    3.3 评价指标体系项目案例
    3.4 一级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3.5 二级评级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3.5.1 客流指标
        3.5.2 运行指标
        3.5.3 服务指标
        3.5.4 能耗指标
        3.5.5 财务指标
    3.6 运营指标体系的构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许经营期现代有轨电车运营评价
    4.1 运营指标权重的确定
        4.1.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4.1.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1.3 综合权重的确定
    4.2 基于TOPSIS法的运营评价
        4.2.1 TOPSIS法基本理论
        4.2.2 TOPSIS算法步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研究
    5.1 广州海珠现代有轨电车概况
    5.2 主观权重的确定
        5.2.1 一级指标
        5.2.2 二级指标
        5.2.3 主观权重结果
    5.3 客观权重的确定
    5.4 综合权重的确定
    5.5 运营评价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五劳”文献的健康生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五劳”文献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材料
    3 研究预期
第一章 古籍中的“五劳”文献的整理与分类
    第一节 “五劳”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五劳”的病因分析
    第三节 “五劳”的损伤危害
    第四节 “五劳”的治疗措施
        1 药物治疗
        2 方剂治疗
        3 针灸治疗
        4 饮食治疗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目”的生理与“目”的健康生活方式探究
    第一节 “视”的内涵
    第二节 中医对目的生理认识
        1 五轮学说
        2 肝窍学说
        3 玄府学说
    第三节 “目”的健康生活方式
        1 食疗养目
        2 导引养目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久卧”所伤与“卧”的健康生活方式探究
    第一节 “卧”的含义
    第二节 “久卧”所伤
        1 “久卧”伤气
        2 “久卧”伤肉
    第三节 “卧”的健康生活方式
        1 侧卧以养
        2 卧必有时
        3 卧需有向
        4 谨防禁忌
        5 善用卧具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久坐”所伤与“坐”的健康生活方式探究
    第一节 “久坐”的含义
    第二节 “久坐”所伤
        1 “久坐”对生理性结构的损伤
        2 “久坐”所致病理性疾病的产生
    第三节 “坐”的健康生活方式
        1 坐欲端正
        2 坐宜常练
        3 善用坐具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久行”“久立”健康生活方式探究
    第一节 “行”的内涵
    第二节 “久行”所伤
    第三节 “行”的健康生活方式
        1 禹步调神健身
        2 当代健康步伐研究
    第四节 “立”的内涵
    第五节 “久立”所伤
    第六节 “立”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简便易行的个人交通工具(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研究[D]. 谢忱.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车船肇事及“逃逸”的刑法规制[J]. 赵微.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20(06)
  • [3]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证候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邵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单位小汽车限行及通勤合乘问题研究[D]. 黄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高速列车座椅设计的混合感性工学意象系统研究[D]. 薛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7]生活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研究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 何李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竞争的多机场旅客吞吐量需求预测研究[D]. 周亚琦. 深圳大学, 2020(10)
  • [9]特许经营期现代有轨电车运营评价研究[D]. 刘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基于“五劳”文献的健康生活方式研究[D]. 马焰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轻松便捷的个人交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