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制品行业形成品牌效应

羽绒制品行业形成品牌效应

一、羽绒制品行业形成品牌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1](2021)在《B县农业电商发展中地方政府的履职状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发展农业电商是撬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农业电商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日益壮大,这既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红利的具体体现,也是利用数字经济提振乡村发展的重要布局。B县农业电商虽然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但农业基础较好,地标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拥有产区优势,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在目前政府主导的电商经济发展模式下,研究地方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如何合理履职,以促进B县农业电商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对近年来B县农业电商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履行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再现了 B县政府如何在出台扶持政策、联合知名电商、加强宣传推介、引导打造特色、履行监管责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在充分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笔者深入剖析了 B县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职能履行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策出台不及时、协调推进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彻底、资金保障不充足等问题,继而剖析了个中原因,主要表现为政府规划指引不力、协同联动缺失、监管力度不足、服务理念淡薄。最后,依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再结合B县县情实际,提出了促进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合理履职的四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政府宏观指导职能,完善政策体系,打造区域品牌;二是加强政府协调推进职能,加强部门联动,成立特色行业协会;三是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强化对农业电商的行业监管,推动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四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培育农业电商专业人才,优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潘秋晨[2](2021)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后,正面临动力转轨,而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先前本就潜藏的矛盾更为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但创新效率低下、所有制歧视、产业分割严重等难以转变的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约型”增长模式的发展。如何找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是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中国制造业当下存在的资源错配,不仅说明产业部门包含着充分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更潜藏着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要释放这一能量,就有必要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内国际生产体系紧密联结的双循环背景下,结合中国深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历程,考虑如何构筑更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更充分的利用好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治理结构,进而促进生产要素的内外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若能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有的放矢的制定政策,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等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可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文章将全球价值链与资源配置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全球价值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理论分析框架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事实,系统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是,本文在全面量化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内向型动能,并区分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资源错配事实的基础上,利用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垂直深化的视角探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分工协作效应、外向集聚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梳理理论发展脉络并归总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找到支撑本文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发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和空白,以阐明本文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二,以文献综述为源点,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阐明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使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作用,从而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机制应是垂直深化和由表及里的,异质性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经由两个端口,产生三种动能,进而通过四类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单纯依靠外向型动能驱动的资源优化配置,即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主要发挥作用的要素流动和分工协作机制;另一方面是在异质性行业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全球价值链与国内生产体系产生深入联结后在国内市场供给侧发挥作用的机制,可分为外向集聚和结构升级。其中,外向集聚机制主要说明了内外动能的协同作用;而结构升级机制则更强调在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之后,本国产业部门自主增值能力的增强和国内大循环发挥的主体作用。第三,以199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角色和资源配置实际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形下阐明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另一方面,克服总值贸易思维的缺陷,以垂直深化的增加值视角重新考量中国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区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和内向型动能。第四,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程度和方向,进一步界定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第五,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路径机制。首先,构建方程检验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相应的影响机制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若存在多种中介机制的多重影响,则进一步确定其中更为显着的中介机制;最后,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局限性,进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之下弱化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第六,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总,对如何构筑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从而打开效率提升的“黑箱”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正从一个倾向于被动接受他国中间产品的低端代工者角色,向一个倾向于为全球生产网络输送中间产品的中端分工者角色转变,且在此过程中,国际市场对中国国内循环的依存度逐渐上升。第二,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也恰好潜藏着实现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能够改善资源错配,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升约13.16%,平均每年实现0.73%的增长;总产出将额外提升9.6%,平均每年实现0.53%的增长。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行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内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企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行业异质性分析显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越来越依赖于偏向内向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动能改善资源配置。非线性分析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各类动能对资源配置均存在一定的“优化区间”。内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呈“倒U型”,当内向型动能增强到超过非线性关系的临界值之后,将发挥着可持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这意味着,基于中国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构筑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确实潜藏着带动经济下一轮快速增长的巨大能量。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外协同型、外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均呈“U型”,且具备“左高右低”的非对称特征,说明外向型动能的参与确实优化了行业间资源配置,且该效应大于抑制作用,合理利用外向型动能将促使其发挥更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第四,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外资更替和再配置的要素流动效应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外资再配置的中介作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资再配置效应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由发达经济体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确实隐含着“纵向压榨”效应,而这一效应对东道国市场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也将阻碍外资本身的成长。并且,基于内外资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动力的差异,外资实质在这一资源协同优化的过程中获益更多,也更依赖于在东道国的资源再配置过程驱动自身的迅速成长。若这一协同优化过程无法持续,“纵向压榨”可能转变为“双向压制”,从而造成“损人不利己”和“两败俱伤”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从属者的研发行为,实质是全球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相互追赶和学习的表现,驱动了全球价值链主导者更高效率的资源再配置过程,一定程度消弭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纵向压榨”效应,“重启”了国内国际资源的协同优化路径。第五,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在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协作关系实现的就业结构横向调整和融资约束缓解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就业结构横向调整的中介作用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就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并未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高技能劳动要素的增长,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深化反而促使制造业更多的积累了对中低技能劳动要素的偏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化配置“偏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虽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壁垒驱动了制造业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但却以“拖累”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代价,且低端“拖累”更为严重,由此加剧了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的“双重分割”。第六,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协同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外向集聚效应发挥了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生产体系的深化联结呈现出显着的协同优化作用。但区分“二元”嵌入模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间,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的“隔绝机制”都存在,且上游嵌入度越高,企业对核心技术等资源的保护动机越强,国内国际生产要素的流通、扩散渠道被一定程度的阻隔,个体利益和大局利益的调节失灵促使积蓄于全球生产网络和本地产业集群之下的外向集聚效应被抑制,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生产体系的“双重分割”。而同时,全球价值链下游嵌入的资源“互仿互享”机制也稳定存在,且下游嵌入度越高的企业与集群内关联企业进行优势资源互享的动机越强,外向集聚效应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亦随之强化。因此,上述两种机制相互博弈的结果一定程度决定了外向集聚效应的强弱,进而左右着内外协同型动能引导资源配置的最终效果。第七,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向型动能改善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结构升级机制呈现出明显的部分中介作用。而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制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中间投入优化、国际竞争、“链中学”路径驱动了制造业结构升级。但上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升级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进而塑造着结构升级机制下的资源配置路径: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越依赖于由中间投入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平越低的行业则越依赖于由国际竞争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而基于“链中学”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则能够驱动所有行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且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更强。这意味着,正是由于中高技术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路径依赖、中高端嵌入路径较难贯通、高端嵌入路径正向效应较弱,才造成中高技术行业难以进入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

汪瑜[3](2020)在《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动态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岗[4](2020)在《江西省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子商务作为重要的商务手段在农村地区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但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起步较晚,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矛盾较多,需要政府加快脚步予以扶持解决。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很多的政策鼓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从当前来看,我国部分的市、县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很大部分的市、县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出台的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没有经过充分调研,不能因地制宜、科学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为了使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当地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能,本文以庐山市电子商务发展为视角,利用农村区域发展相关学科知识,在阅读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对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的从业者访谈问卷获得的数据,对庐山市当前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政府的举措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借鉴国内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实证分析,总结其发展特点和成功经验。针对目前市县级政府对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规统筹规划不足、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人才引进力度不够、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不够等问题给出优化建议。

韩珠林[5](2020)在《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境电商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能,发展动力与潜力巨大,而制造业产业集群由于产业同构、创新不足、处于价值链低端等弊端的凸显,对外贸易优势逐渐下降,突破困境实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结合经济发展背景,跨境电商是实现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而制造业产业集群也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撑,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为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对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跨境电商、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关于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甚少。其次,运用产业链理论、复合系统理论以及协同学理论,在大量文献和相关理论基础上,对跨境电商和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进行机理分析。再者,以浙江省为研究样本,对浙江省跨境电商、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浙江省跨境电商主要从发展现状、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从总体概况、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状况以及集群特点进行分析;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情况则是从现状、政策支持力度以及相关发展案例等方面进行概述。然后,探究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基于协同学原理、复合系统理论,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子系统有序度以及复合系统协同度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分析表明,2010-2018年,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两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复合系统协同度呈现上下波动状态,是处于0-0.2的低协同状态;跨境电商子系统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子系统有序度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增加,有赖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在结构、功能上的有序协作。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结合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现状,为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对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并从政府、企业、高校等方面为提高两者的协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陶红[6](2019)在《抢占市场,实现羽绒服“买卖全球” 专访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建平》文中研究说明光山是鄂豫皖革命的发祥地,是红军发展壮大的地方,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光山是历史故地,被誉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茶叶之乡"。现在,光山又有了新的身份——羽绒之乡。因智慧而兴起、因时尚而精彩。30多年开拓创新,光山羽绒产业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目前,光山已成为全国着名的

何笑[7](2019)在《酒店纺织品新品牌跨越式发展研究及实践 ——以“瞳语”为例》文中认为酒店纺织用品行业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无品牌竞争状态,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在拼价格和纱支。一个小企业,一个新生品牌如何冲出重围,独树一帜,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瞳语”的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本文首先对酒店纺织产品进行了市场调研分析,理清了酒店纺织品的种类特点。从酒店纺织品的市场需求出发,提出了酒店床品的创新方向,为产品的开发和品牌规划指明了方向。其次,探讨了新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认为“瞳语”只有在产品开发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才有可能实现跨越。为此,开发了具有全新意义的“瞳语纺”面料和“瞳语绒”絮片。其中,“瞳语纺”和“瞳语绒”的差异化定位,以及耐水洗、缩水小、抗起毛起球等性能与目前常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为“瞳语”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瞳语纺”面料和“瞳语绒”絮片为主线对“瞳语”品牌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品牌规划、品牌形象设计和营销规划,包括品牌基础设计、办公系统设计、环境系统设计、包装设计、展厅设计、网页设计等方面,较为清晰地表达了“瞳语”的品牌形象、愿景和营销渠道等。不到两年的时间,“瞳语”已成为令酒店布草行业高度关注的新品牌,实现了跨域式发展。

韩禹文[8](2019)在《休闲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测度研究 ——以北京市休闲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为例》文中指出休闲产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部门之一,全球GDP贡献表明其能够以比全球经济更快的速度创造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作为拥有将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休闲产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重视,休闲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和关联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强。尽管我国休闲产业发展已有基础,但相关计量研究刚刚起步。为了更好地反映休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本身的经济运行状态,可以在对休闲产业进行概念界定、产业体系构建和行业统计分类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模型为手段来衡量休闲产业的经济特征,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休闲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及其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本文以构建的休闲产业体系为框架,同时根据对休闲产业特征以及休闲产业体系特点的分析来辨别现实中的休闲经济活动,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相关类别重新组合与归类进而编制出《休闲及其相关产业统计分类表》。在投入产出测算方面,选择休闲行业体系齐全且业态丰富的北京市为例来对休闲产业做产业经济分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及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在构建休闲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通过利用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数据测算来分析休闲产业经济的实质规模及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确切关联,深入分析休闲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运行机理,从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关联、产业感应能力和产业影响能力等多个方面测算和分析休闲产业投入与产出的结果,以此反映北京市休闲产业特征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休闲第三产业绝大多数部门因自身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对北京市国民经济发挥的影响较小。(2)附加值低、能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的传统部门创造了产业大部分产值,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低层次。(3)产品和服务在使用结构上呈现不均衡的特征。(4)产业发展以耗费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为主。(5)休闲第二产业对于休闲产业发展起到的波及作用过高,休闲第三产业还未在产业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未能发挥应有的主导力量。(6)产业各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普遍不高,产业整体实力有待增强。综合北京市休闲产业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本文的数据分析,为进一步提升北京市休闲产业水平,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产业发展。

孙刚[9](2018)在《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上海制造业已完成初步积累,但现阶段上海制造业整体技术力量还相对薄弱,竞争力不强,上海制造业正面临迫切的转型升级任务;自21世纪初以来,上海创意产业逐渐发展起来,而今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城市中创意产业发展最繁荣、最活跃的城市,但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瓶颈也越来越突显;产业融合能够引起产业边界模糊化,促使产业规模、产业形态、企业组织等发生变化,并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产业绩效得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得以实现。基于以上背景和问题,本文首先对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对产业融合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然后,本文结合产业发展背景从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载体、机理模式、融合过程、耦合机制、融合效应等方面对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再然后,笔者利用SWOT等定性分析方法对上海制造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机遇、困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企业发展战略、价值链角度对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上汽公司、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进行了深入分析,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度进行了测度,并对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环境、机遇、困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接着,本文基于前文理论分析部分构建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模型,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相关性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产业融合绩效进行了研究;最后,笔者基于前文研究内容从企业、政府、产业三个层面对如何促进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力所能及的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产业融合度的提高对上海制造业产业绩效提升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制造业与创意产业发生融合是技术创新、市场开放度、市场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上海要抓住产业转型的机会,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引导和调节功能,企业要承担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责任,才能使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更好更快地融合发展,并最终提高制造业产业绩效,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汤姚楠[10](2017)在《东北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明显递减,促使经济结构性问题越积越多。这种结构性问题,在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尤为突出。长期以来,辽中南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传统重化工业的粗放式发展,低端供给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以其为代表的东北地区近年经济连续下滑,形势非常严峻。究其问题的实质在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和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及其对市场机制的不适应,形成了现今经济结构的特殊问题形态和结构调整的巨大困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中国步入这一途径的基本策略是供给侧改革。产业是决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根本所在,产业活动区位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核心所在,产业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现阶段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经济发展面临日益复杂问题的最佳选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根本保障,也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更是破解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代表的东北经济困局、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关键。辽中南城市群不仅是辽宁经济增长的引擎和主体,同时也是引领东北振兴,打造东北国家经济支撑带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核心区域之一。本文全面剖析了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化、结构状态、优化升级、产业分工与合作及供给侧改革,并在模型实证的基础上找准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问题与东北经济振兴的关键所在,提出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与路径选择;在产业分工合作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联性与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辽中南城市群融入东北亚“一带一路”的域际产业分工合作构想,探寻创新之路;同时,分析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对策与保障。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丰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与城市空间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内容,而且为东北振兴与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基础分析研究部分,从辽中南城市群区域工业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着手,厘清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与特征,以及产业发展、交融和变迁的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研究得出辽中南城市群的国企比重高,行业和行政垄断造成一些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大重化工业企业的生存刚性和调整的困难,同时,体制机制问题,又造成“孤岛式”企业现象,使产业联系脱节,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导致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这些研究结果,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调整分析奠定基础。本文核心研究部分,首先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状态及优化升级趋势。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依次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结构、区位优势产业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发展产业,得出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逐渐从过去的“第二产业独大”向二、三产业并举转变,但第三产业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数城市的区域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但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尤其是核心城市作用不够突出,要素流动不够均衡,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辽中南城市群以石化产业和冶金业为代表的传统重化工业发展粗放,能耗高、污染大,对环境破坏严重,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应技术升级改造,延伸产业链长度,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僵尸企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应自主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适应市场变化,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矿产开采业,耗能大,污染高,产业链中处于上游,属于后向部门,应限制发展,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侧重资源型产业向制造业方向、传统基础工业朝深加工方向转型;传统轻工业发展注重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第三产业,其中的公共服务业,虽然属于区位优势产业,但对其他产业带动能力较弱,其中的新兴服务业属于环境友好型部门,能耗小、附加值大,近几年来集聚关联效应增强,应选择性大力发展,其中以交仓邮、批发和零售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提供终端产品的同时,也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需要重点发展。其次,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方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调整及基本路径选择应从城市群资源环境经济及发展趋势综合考虑,遵循低碳经济节约性、持久性和相伴性的生态经济原则。本文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低碳化趋势,按国家减排承诺目标,以低碳减排与经济增长为双向控制目标,在发挥产业关联效应的前提下,通过多目标区域产业结构投入产出优化实证分析,得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调整的分析结果及路径选择,表明第三产业总产出规模需增幅最大,机械电子产业和传统轻工业有较高的总产出增长潜力,城市基础设施规模随经济增长而增加;矿产开采业高耗能、污染大,总产出规模需减幅最大,石油加工和冶金业作为高排放产业规模需较大减幅,建筑业区位优势不明显、对其他产业带动能力弱,需缩减一定的规模,木材加工品和家具、食品和烟草,应随需求减少而缩减规模。再次,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在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联性、工业产业集聚与分工、现代产业体系及产业链集成结构、产业发展路径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是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重点发展7大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产业聚集扩散效应、产业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链关联效应、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与合理化配置,将辽中南城市群打造成为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提出辽中南城市群产业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调整策略,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延伸到国际,包括国家与国家及区域与国家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探索融入东北亚“一带一路”世界域际产业合作的战略构想及创新之路。最后,在辽中南城市群产业供给侧结构失衡分析基础上,针对三次产业比例失衡,传统低端产品严重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的要素投入结构失衡,以及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失衡,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对策与体制机制保障。结论与展望部分,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同时,提出相关后续研究拟采用大数据方法收集分析实时、高频、过程性数据,以推进更深层次的高目标研究。本文基于东北振兴与城市群区域发展战略,以及新常态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采用了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方法,以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为主,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融合交叉与多维视角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优化分析指标体系与多目标优化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①本文运用新结构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创新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双联动研究。通过对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状态和优化升级趋势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得到对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创新性认识。本文提出,资源禀赋和其决定的区域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当在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比较优势、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基础上,向低碳化、高技术化、高智能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制造业、制造最终产品的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需要逐渐增加;同时,还应发挥产业聚集扩散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双联动。②融合新结构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理论,创新结构比较研究,既延伸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资源禀赋决定论,又弥补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析方法的不足。这是通过建立辽中南城市群的多目标投入产出优化模型而实现的。以低碳减排与经济增长为双向控制目标,研究了在发挥产业关联效应的前提下,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方案,为辽中南城市群区域成为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核心增长极奠定制定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基础。③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失衡和时空发展矛盾,并提出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空发展对策,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际的政策制定参考价值。

二、羽绒制品行业形成品牌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羽绒制品行业形成品牌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B县农业电商发展中地方政府的履职状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电子商务
        2.1.2 政府职能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第3章 B县农业电商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基本现状
    3.1 B县农业电商发展现状
        3.1.1 农业资源
        3.1.2 产品品牌
        3.1.3 电商规模
        3.1.4 基础设施
    3.2 B县政府农业电商职能履行现状
        3.2.1 出台了扶持政策
        3.2.2 联合了知名电商
        3.2.3 加强了宣传推介
        3.2.4 引导了特色打造
        3.2.5 履行了监管责任
        3.2.6 推进了信息进村入户
第4章 B县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职能履行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职能履行时存在的问题
        4.1.1 政策出台不及时
        4.1.2 协调推进不到位
        4.1.3 制度执行不彻底
        4.1.4 资金保障不充足
    4.2 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职能履行时所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规划指引不力
        4.2.2 政府协调联动缺失
        4.2.3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4.2.4 政府服务理念淡薄
第5章 国内外政府推动农业电商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国内的经验
        5.1.1 沭阳县政府推动农业电商发展的经验
        5.1.2 淮安市政府推动农业电商发展的经验
    5.2 国外的经验
        5.2.1 美国模式
        5.2.2 日本模式
    5.3 国内外经验的启示
第6章 促进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合理履职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职能
        6.1.1 完善政策体系
        6.1.2 打造区域品牌
    6.2 加强政府协调推进职能
        6.2.1 加强部门联动
        6.2.2 成立特色行业协会
    6.3 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6.3.1 强化对农业电商的行业监管
        6.3.2 推动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6.4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6.4.1 培育农业电商专业人才
        6.4.2 优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沿革
        2.1.2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
        2.1.3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量化方式与经济内涵
        2.1.4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
    2.2 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提升的研究
    2.3 开放视角下的资源配置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评述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3.1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来自国际市场进出口侧和国内市场供给侧的生产率效应
        3.1.1 要素流动效应
        3.1.2 分工协作效应
        3.1.3 外向集聚效应
        3.1.4 结构升级效应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资源配置路径研究——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框架
        3.2.1 生产设备和技能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2 市场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3 研发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4 创新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资源配置的特征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角色
        4.1.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1.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
        4.1.3 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特征事实
    4.2 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2.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2.2 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
        4.2.3 中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
        4.2.4 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5.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的研究:还剩下多少“优化区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何而起?——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的外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6.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基于内资、外资协同配置的探讨
        6.1.1 内外资部门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动态分解
        6.1.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1.3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1.5 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国际资源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分工协作效应:基于劳动、资本协同配置的探讨
        6.2.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2.2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进一步的研究:劳动、资本要素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如何存续?——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内市场供给侧的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7.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集聚效应:基于国内国际生产体系联结路径的探讨
        7.1.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1.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7.1.3 实证结果分析
        7.1.4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路径是否存在“战略隔绝”?
    7.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结构升级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的探讨
        7.2.1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升级效果分析
        7.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2.3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2.5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是否存在不可持续性?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8.3.1 本文的局限性
        8.3.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基于Melitz和 Polanec(2015)方法的生产率增长分解式推导
    附录 Ⅱ: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前向参与指数、后向参与指数
    附录 Ⅲ: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劳动、资本错配指数及行业间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Ⅳ: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Ⅴ: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和产出增长潜力
    附录 Ⅵ: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升级指数
    附录 Ⅶ: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4)江西省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基本概念界定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农村电子商务理论基础
        2.2.1 农村电子商务体系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3 农村产业集群理论
3 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政府举措
    3.1 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现状
        3.1.1 庐山市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的基本情况
        3.1.2 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本情况
    3.2 庐山市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
        3.2.1 高度重视,推动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3.2.2 制定政策推动电商项目尽快落地
        3.2.3 组织培训,加快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3.2.4 建设电商基地、引进电商平台,服务地方电子商务发展
4 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统筹规划不足
        4.1.2 人才培训引进力度不够
        4.1.3 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4.1.4 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4.2 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电商意识不够强
        4.2.2 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政策性不强
        4.2.3 乡镇地域差异,产业结构不同
        4.2.4 保障措施投入力度不足
5 国内其他县市的经验借鉴
    5.1 睢宁县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和措施
    5.2 曹县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和措施
    5.3 孟津县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和措施
6 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议
    6.1 合理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产品品牌建设
        6.1.1 针对乡镇差异,调整产业结构
        6.1.2 加快推进农村产品品牌建设
    6.2 加强电子商务发展统筹
        6.2.1 政府增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意识
        6.2.2 规划多元化的农村电商运营模式
    6.3 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力度,引进高层次电商专业人才
        6.3.1 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6.3.2 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6.4 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服务保障体系
        6.4.1 合理构建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资金保障体系
        6.4.2 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
        6.4.3 建立健全电商服务体系
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效果调查问卷

(5)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跨境电商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跨境电商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
        1.2.4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跨境电商
        2.1.2 产业集群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价值链相关理论
        2.2.3 复合系统理论
        2.2.4 协同学理论
3 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
    3.1 推动研发创新
    3.2 提升制造效率
    3.3 拓展营销模式
    3.4 改善物流困境
    3.5 促进整体协同
4 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4.1 浙江省跨境电商的发展概况
        4.1.1 浙江省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
        4.1.2 浙江省跨境电商的发展特征
        4.1.3 浙江省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 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
        4.2.1 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4.2.2 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水平分析
        4.2.3 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特点
    4.3 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概况
        4.3.1 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现状
        4.3.2 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案例分析
5 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实证分析
    5.1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构建
        5.1.1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构建思路
        5.1.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建立
        5.1.3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指标的选取
    5.2 复合系统模型协同度的测算
        5.2.1 数据选取与处理
        5.2.2 有序度与协同度的计算
    5.3 复合系统协同度实证分析
        5.3.1 子系统的有序度分析
        5.3.2 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分析
6 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6.1.1 加快跨境电商生态圈建设与完善
        6.1.2 推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系统创新
    6.2 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策略
        6.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6.2.2 促进企业间协同共享
        6.2.3 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浙江省跨境电商子系统指标数据
附录B 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子系统指标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抢占市场,实现羽绒服“买卖全球” 专访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建平(论文提纲范文)

多措并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打造羽绒产业“金名片”
规模定制,“互联网+”助力产业腾飞

(7)酒店纺织品新品牌跨越式发展研究及实践 ——以“瞳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酒店纺织品基础研究
        1.1.2 酒店展纺织品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品牌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2.1 品牌和产品的关系研究
        2.1.1 产品的可体验性和品牌的无形性
        2.1.2 没有“品牌”的产品是脆弱的
        2.1.3 新产品不会自然成为品牌产品
    2.2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关系
        2.2.1 “瞳语”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中的定位
        2.2.2 “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别
        2.2.3 “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的相互转化
    2.3 品牌的策略
第三章 “瞳语”品牌的产品开发与创新
    3.1 “瞳语”品牌的市场调查与分析
        3.1.1 市场调查的意义
        3.1.2 调查方式与实施过程
        3.1.3 调查问卷与报告分析
        3.1.4 市场需求和压力促使企业寻求创新合作伙伴
    3.2 市场寻求和产品分析
        3.2.1 酒店床品的共性分析
        3.2.2 竞品品牌分析
    3.3 产品开发初探
        3.3.1 “瞳语”新产品开发的切入点研究
        3.3.2 “瞳语纺”的开发与创新
        3.3.3 “瞳语绒”的开发与创新
        3.3.4 “瞳语”品牌毛浴巾系列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产品的品牌策划方案设计
    4.1 品牌的定位
    4.2 品牌的基础设计
        4.2.1 品牌命名设计
        4.2.2 品牌的Logo设计
        4.2.3 品牌识别设计
        4.2.3.1 标志识别
        4.2.3.2 专业字体识别
        4.2.3.3 标准色识别
    4.3 品牌应用设计
        4.3.1 办公系列设计
        4.3.2 环境系统设计
        4.3.3 包装设计
    4.4 品牌设计方案升级
        4.4.1 Logo设计
        4.4.2 标准色彩方案
        4.4.3 产品包装设计方案
    4.5 网页设计及网页策划方案
        4.5.1 网页呈现
        4.5.2 网页策划方案
    4.6 加盟店及展厅方案设计
    4.7 小结
第五章 品牌策划方案
    5.1 营销目标
    5.2 营销模式
    5.3 营销策划方案
        5.3.1 营销渠道的设立和品牌渠道推广
        5.3.2 营销团队的建立
        5.3.3 营销方案的设计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休闲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测度研究 ——以北京市休闲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全球休闲产业发展情况
        1.1.1.2 国内休闲产业发展情况
        1.1.1.3 休闲产业研究存在的问题
        1.1.1.4 本文选题与立意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理论分析法
        1.2.2 访谈调查法
        1.2.3 统计分析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休闲产业相关研究及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2.1 休闲内涵的哲学理解
        2.1.1 古代中国休闲思想:休闲与人的自然化
        2.1.2 西方古典休闲观念:休闲与生活、宗教
        2.1.3 当代中西休闲理解:休闲与人的自我发展
    2.2 休闲产业经济
        2.2.1 相关产业国民经济贡献测度
        2.2.2 休闲产业与国民经济
        2.2.3 休闲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
    2.3 产业统计分类
        2.3.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2.3.2 休闲相关产业分类
    2.4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2.4.1 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基础
        2.4.2 休闲及其相关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2.4.3 休闲产业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2.4.3.1 投入结构使用
        2.4.3.2 消耗需求结构
        2.4.3.3 最终使用结构
        2.4.3.4 消耗系数分析
        2.4.3.5 分配系数
        2.4.3.6 影响力系数
        2.4.3.7 感应度系数
        2.4.3.8 生产诱发系数
        2.4.3.9 各部门成本效益
3 休闲产业体系构建及其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3.1 休闲产业分类的基本标准
        3.1.1 休闲产业分类概览
        3.1.2 休闲产业概念界定
        3.1.2.1 休闲供需的特征
        3.1.2.2 休闲产业的定义
    3.2 休闲产业体系构建
        3.2.1 休闲产业的特点
        3.2.2 休闲产业体系基础分析
        3.2.3 休闲产业体系构建
    3.3 休闲及其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3.3.1 统计分类范围的界定
        3.3.2 统计分类原则
        3.3.3 休闲及其相关产业统计分类表
4 北京市休闲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4.1 投入产出表编制基础
        4.1.1 投入产出表基本内容
        4.1.2 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
        4.1.3 部门筛选与合并
    4.2 休闲产业分离系数方法研究
        4.2.1 主要的分离系数方法
        4.2.1.1 直接分离法
        4.2.1.2 统计法
        4.2.1.3 就业人数法
        4.2.1.4 比例因子漂移法
        4.2.1.5 德尔菲法和访谈法
        4.2.2 分离系数的确定
        4.2.3 休闲产业投入产出表编制
        4.2.3.1 编制休闲产业投入产出简表
        4.2.3.2 投入产出表全口径数据的分离
    4.3 休闲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4.3.1 休闲产业部门结构分析
        4.3.1.1 增加值结构系数
        4.3.1.2 投入结构使用
        4.3.1.3 消耗需求结构
        4.3.1.4 最终使用结构
        4.3.2 休闲产业部门技术经济联系分析
        4.3.2.1 产业关联效应
        4.3.2.2 产业波及效应
        4.3.3 经济效益分析
        4.3.3.1 最终需求对生产的诱发系数
        4.3.3.2 各部门成本效益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9)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2.1 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2 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2.2.1 产业转型升级内涵综述
        2.2.2 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外研究
    2.3 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2.3.1 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2.3.2 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2.3.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
        2.3.4 制造业集聚显着性研究
        2.3.5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2.4 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4.1 创意产业内涵综述
        2.4.2 创意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2.4.3 创意产业集群研究
        2.4.4 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5 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2.5.1 产业融合内涵综述
        2.5.2 产业融合驱动力研究
        2.5.3 产业融合类型研究
        2.5.4 产业融合测度研究
        2.5.5 产业融和效应研究
        2.5.6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6 基础理论
        2.6.1 分工理论
        2.6.2 产业链整合理论
        2.6.3 创新理论
        2.6.4 产业绩效理论
第三章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分析
    3.1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3.1.1 产业结构升级是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的内部驱动力
        3.1.2 市场需求增加是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3.1.3 政府制度和政策是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
    3.2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分析
        3.2.1 功能集聚区
        3.2.2 科技企业孵化器
        3.2.3 工程技术中心
        3.2.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2.5 窗口平台
        3.2.6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3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模式、过程及层次分析
        3.3.1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模式分析
        3.3.2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分析
        3.3.3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分析
    3.4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分析-基于波特钻石模型
        3.4.1 制造业生产要素与文化创意要素相互作用
        3.4.2 制造业需求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作用
        3.4.3 制造业相关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作用
        3.4.4 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文化创意元素相互作用
    3.5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分析
        3.5.1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3.5.2 加快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3.5.3 推动创意经济发展、实现多产业协调发展
        3.5.4 提升上海创新能力、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第四章 上海制造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
    4.1 上海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4.1.1 上海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4.1.2 上海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SWOT分析
        4.1.3 上海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
    4.2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取得的成绩
        4.2.2 上海发展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
        4.2.3 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存在的瓶颈
    4.3 上汽公司案例分析
        4.3.1 上汽公司案例选择依据
        4.3.2 上汽公司发展历程
        4.3.3 上汽公司“制造+创意”的做法—基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
    4.4 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案例分析
        4.4.1 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案例选择依据
        4.4.2 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简介
        4.4.3 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制造+创意”的做法—基于价值链角度
        4.4.4 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的启示
第五章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5.1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分析
        5.1.1 测度方法
        5.1.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5.1.3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的横向比较
        5.1.4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的纵向比较
    5.2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5.2.1 第三次工业革命曙光初现,创意要素融入产品制造成为时代趋势
        5.2.2 全球产业分工发生重要变化,产业链分工转移日益明显
        5.2.3 实体经济备受关注,再工业化成为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
        5.2.4 制造与服务加速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产业发展趋势
    5.3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优势分析
        5.3.1 上海制造业有较大的体量
        5.3.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5.3.3 逐渐完善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
        5.3.4 部分制造业企业为发展制造业创意产业提供了借鉴
    5.4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5.4.1 经济宏观压力较大
        5.4.2 对产业融合发展没有形成社会共识
        5.4.3 研发设计能力有限,研发设计资源分散
        5.4.4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有待加强
        5.4.5 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第六章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
    6.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以及变量说明
        6.1.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6.1.2 变量说明
    6.2 上海制造业技术创新分析
        6.2.1 上海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
        6.2.2 上海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结果
    6.3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和制造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6.3.1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和制造业绩效的相关分析
        6.3.2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
        6.4.2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对制造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
        6.4.3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7.1 企业层面
        7.1.1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7.1.2 培育自主品牌
        7.1.3 重视人才培养
        7.1.4 寻求跨国合作
        7.1.5 做强做大企业
    7.2 产业层面
        7.2.1 支持跨产业并购
        7.2.2 鼓励跨产业战略联盟
        7.2.3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7.2.4 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7.2.5 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3 政府层面
        7.3.1 放松管制
        7.3.2 深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7.3.3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7.3.4 深化国企改革
        7.3.5 普及“制造业创意产业”理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东北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框架
    1.3 论文的创新点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东北振兴与辽中南城市群
        2.1.2 区域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升级
        2.1.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分析指标体系及组成指标
        2.1.4 供需结构失衡与产能过剩
        2.1.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1.6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发展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2.2.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
        2.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2.2.4 产业创新理论
        2.2.5 投入产出理论
        2.2.6 区域经济辐射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城市群发展研究
        2.3.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2.3.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研究
3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与演化分析
    3.1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及经济发展概况
        3.1.1 辽中南城市群区位条件与资源概况
        3.1.2 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优势与作用地位
    3.2 区域工业发展阶段划分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演变轨迹
        3.2.1 辽中南工业区形成的初期基础阶段
        3.2.2 辽中南城市群工业化时期的重工业经济成长与衰落阶段
        3.2.3 辽中南城市群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3.3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演化影响因素与特征分析
        3.3.1 历史因素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3.3.2 所有制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3.3.3 国家产业布局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3.3.4 市场联系结构和市场一体化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3.3.5 消费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3.3.6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
        3.3.7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分析
        3.3.8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区域产业结构状态及优化升级趋势分析
    4.1 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4.1.1 辽中南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结构状态
        4.1.2 辽中南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的效率
    4.2 区位优势产业及其流动结构分析
        4.2.1 区位优势产业分析
        4.2.2 区位优势产业在城市群内的流动结构动态分析
    4.3 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分析
    4.4 区域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
        4.4.1 投入产出法主要应用指标
        4.4.2 区域产业投入产出法分析
        4.4.3 区位优势产业的关联效应综合分析
        4.4.4 产业结构的问题与制约分析
        4.4.5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趋势
    4.5 本章小结
5 区域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升级分析
    5.1 区域产业结构多目标规划模型
        5.1.1 模型的理论基础及产业低碳发展目标
        5.1.2 多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型
        5.1.3 模型约束条件设定及相关依据
        5.1.4 数据处理和指标选择
    5.2 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5.3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6.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分工合作关联分析
        6.1.1 产业分工合作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性
        6.1.2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必要性
    6.2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基础分析
        6.2.1 工业产业集聚与分工现状分析
        6.2.2 辽中南城市群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6.3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对策
        6.3.1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
        6.3.2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
    6.4 经济一体化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6.4.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遇
        6.4.2 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跨国地域合作
        6.4.3 融入“一带一路”东北振兴产业域际合作的空间战略构想
    6.5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调整策略
        6.5.1 强化沈阳大连核心城市集聚力发展极的极化作用策略
        6.5.2 加强新型一体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调整与协调策略
        6.5.3 加强区域共同市场建设策略
        6.5.4 统筹空间规划和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6.5.5 强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策略
    6.6 本章小结
7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1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分析
        7.1.1 区域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7.1.2 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失衡问题
        7.1.3 要素投入结构失衡问题
        7.1.4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问题
    7.2 供给侧改革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及改革总体思路
        7.2.1 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
        7.2.2 资源优化配置
        7.2.3 产业结构优化
        7.2.4 流通结构优化
        7.2.5 排放结构优化
    7.3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发展对策
        7.3.1 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7.3.2 产业组织调整对策
        7.3.3 产业技术调整对策
        7.3.4 产业贸易调整对策
    7.4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要素供给侧改革对策
        7.4.1 资本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对策
        7.4.2 土地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对策
        7.4.3 引领创新用人机制调整的供给侧改革对策
    7.5 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供给保障
        7.5.1 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
        7.5.2 落实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体制机制保障
        7.5.3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调整的体制机制保障
        7.5.4 激励体制机制保障
        7.5.5 区域市场网络促进的供给侧改革保障
        7.5.6 国家经济供给和地方经济供给的一体化保障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后续研究及展望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羽绒制品行业形成品牌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B县农业电商发展中地方政府的履职状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丽. 扬州大学, 2021(09)
  • [2]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 潘秋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动态实证分析[D]. 汪瑜. 深圳大学, 2020
  • [4]江西省庐山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岗.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浙江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D]. 韩珠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抢占市场,实现羽绒服“买卖全球” 专访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建平[J]. 陶红. 纺织服装周刊, 2019(41)
  • [7]酒店纺织品新品牌跨越式发展研究及实践 ——以“瞳语”为例[D]. 何笑. 青岛大学, 2019(02)
  • [8]休闲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测度研究 ——以北京市休闲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为例[D]. 韩禹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9(01)
  • [9]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D]. 孙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10]东北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 汤姚楠.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羽绒制品行业形成品牌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