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粮食零售商业体制改革初探

上海市粮食零售商业体制改革初探

一、上海市粮食零售商业体制改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陈莎[1](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地是承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不仅提供食物、纤维等物质产品,还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物质与能量循环、娱乐休闲、农业文化承载等多种服务功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农地资源退化、乡村环境恶化、生态风险加剧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推进区域协调战略、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农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影响机理及可持续决策实现,对优化农地多功能利用,引导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决策,实现生态系统整体效益和人类福祉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典型的城郊农业区廊下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评估测度和空间表达。综合运用定量指标、模型模拟和社会价值感知等方法定量表征生态系统服务,运用GIS空间制图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相互联系,识别农地空间主导功能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景观特征之间的关联。(2)农户(行为)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及影响因素识别。分析农户(家庭/个体)不同土地利用行为对异质性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影响作用,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及其主导特征,探讨不同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导向的农地管理与利用决策优化方案制定。运用情景分析工具以满足规划的多目标(矛盾)权衡、动态变化和公众参与需求,探讨不同情景下各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可能性,全面考虑相关利益主体与农地系统的互动及农地功能“权衡”,制定可供选择的农地管理(规划)方案;借助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工具拓展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框架,探讨农户利用决策优化的可能性和可选策略。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农地提供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供给服务与其他类型的服务存在较强的权衡(负向)关系,调节服务内部以及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之间大多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正向)关系,各项文化服务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关系。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空间集聚、互相影响、强弱不一的“簇”模式,反映出物质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休闲等功能在空间分布上的复合性和异质性,“簇”的空间分布与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管理措施及地物布设特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每个农户家庭(也可视为一个小型的“农场”单元)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是由资源系统、治理系统、资源单位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决定的。农户采纳不同的生计决策和土地利用行为会导致差异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表现出不同特征的服务权衡模式:工厂生产型、复合功能型、专业产粮型和公众偏好型。不同的服务权衡模式与自然、社会、管理、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密切联系。农业经营者虽然在工作内容上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都包括户外工作、体力劳动等),但是他们对于各自所处位置的景观特征以及如何进行经营管理能够提升自身及家庭福祉具有独到的理解,差异性的需求、价值认知及工作动机都会影响经营者的土地利用行为和策略。(3)KESHO情景规划工具能够整合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未来情景构建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内容,将不同利益主体的观点及价值偏好反映到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产业发展轨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满足——不同的政策治理——以及(最终)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格局上。在研究所构建的2种不同情景(BAU情景和GE情景)下,耕地、林地、农林水复合用地、水域、村庄及其他建设用地的面积和空间布局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全面提升农地的生产性、生境活力、韧性,有必要制定并落实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相关的土地管制规则和调控措施,同时增强不同利益主体的环境共识和协同努力。(4)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引致物质生产-栖息地质量的矛盾关系,经济型、增值型和弱农型等不同特点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差异明显。通过农户的精心设计和妥善管理,有可能实现生产功能和非生产功能的同时提升,即实现“双赢”。可以考虑的政策思路有:采取种养结合、农林牧混和的利用方式,适当保留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农户与政府、公益机构以及农业企业之间的互助共持,提升农民素养和技术水平;强化农产品品牌塑造,优化生产模式与营销策略,促进农业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王彩霞[2](2021)在《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如何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实现不同需求层次的内外协调?本研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在当前时代条件下,这项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就发展战略而言,成为现代化强国是中国预计于2050年实现的目标。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增强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国实现该目标的信心,然而,中国当前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有鉴于此,明确现代化的引领性地位是中国今后坚定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基础与方向,这也为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理论研究提供框架与目标。为此,本文化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搭建国家需求层次分析框架,分析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国际发展合作历程,探讨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性路径。在分析框架创建方面,本文以人为标准,衡量国家建构,分别结合历史、时代与文化三种情境,推演出国家具备权力、利益与道德三类人格。由这一多元人格属性可见,国家是包含主权象征、利益集成与人本关切的复合体。因此,国家行为受多重因素制约,具有一定可观察性,可外化国家基本需求。考虑到,人的需求与国家需求具有通约性,故此,可借助人的需求类比国家需求,这构成跨学科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前提。据此,国家需求分为主权需求、发展需求、国际责任需求、国际地位需求与现代化需求,不同需求层次的内涵因时因事因国别因形势而异。在需求正向转化上,后一需求以前一需求的实现为前提;在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由较高层次需求向较低层次需求的逆转。在国际社会化情境中,国家对自身需求的调节以及国家间需求的调和,同属国家间互动与需求协调的研究议题,这构成本文的基本架构与主要内容。具体至案例选择,本文以中国自建国至今的国际发展合作进程与转型为研究重点。改革开放是分析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演化的时间分界线,受时代认知、路径抉择与规范扩散影响,自改革开放后,国家优先需求发生调整,由主权需求优先调整为发展需求优先。当前,在中美大国竞争升级、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发展格局亟需重塑等背景下,中国进入不同层次需求均需兼顾的新时期。由此,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亟待转型。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面临多重压力。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公共危机,百年变局变数增多,全球化逆潮与民粹主义叠加。受此冲击,新多边主义秩序重塑难度加大。面对这一外部环境变化,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处境相同,既遭受外界对于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质疑,也承受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除环境不确定性、身份被质疑以及竞争多元化的外部挑战外,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外界过度关注特定经济发展指标,这会干扰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理性认识;历史已存的发展失衡程度与时剧增,这不仅阻碍国家发展模式调整,也会制约国际发展合作水平提升;国内与海外利益人为划界,这会固化国家对长远利益的统筹布局。总之,诸多因素导致国家发展需求界定滞后。其次,国家自身需求认知失调。受主客观因素所限,国内与国际需求的分化大于整合;受国内外舆论影响,国际责任与国际地位需求所获关注不均;因目标宽泛,现代化需求与其他需求关联不足。再次,国际社会对国家需求的认可不足。外界在关注中国发展的同时,对多边发展倡议存疑;制度性话语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外交在由双边互动向多边参与拓展的进程中,缺乏社会基础。最后,国家多元需求实现存在制度建设欠缺,长期延续的优惠型国际发展合作原则、实践与主流国际发展话语体系存在张力,尚无应对全策;在管理上,专业机构尚待加强能力建设;多边合作的路径选择受到既有经验的制约。为推进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稳慎转型,本文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应对举措。其一,为明确发展需求,基于科学了解的实际,创新发展质量评估;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不同区域人力资源积累;基于海内外利益关联性,增拓中国利益;基于对内生性需求的关注,培养随时而动的定力。其二,为整合需求层次,将国际责任需求及时适度纳入可持续发展范畴;将维护主权完整与坚定发展需求作为追求大国地位的前提;将国民理性培育与大国崛起难度,用于协调内外对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认知。其三,为提升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以切实的合作成效,破除外界疑虑;以运用话语扩散规律为前提,提升多边参与话语效能;以实际互动,消除各方假想,通过国际组织积累正向互动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与疫情为契机,开展国际公共外交。其四,为完善国家需求实现机制,结合自身实际,针对性采纳国际发展规范;结合已有条件,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全面评估;结合能力与时机,推进三方合作制度化;结合内外机制现状,提高国际竞争抗风险能力。综上,这些路径有助于中国通过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向现代化目标稳健迈进。

本刊编辑部[3](2021)在《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国价格工作会议地方经验交流》文中指出7月15日至16日,全国价格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部署做好"十四五"时期及下半年价格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胡祖才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北京、江苏、河南、上海、陕西、山东等六个省市分别就保供稳价、水电气暖行业收费、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节水增效、价格监测预测预警、成本调查监审工作高质量发展、创新学前教育收费管理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情况作交流发言。现本刊摘要发表,以供读者学习参阅。

台州市人民政府[4](2021)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提出台政发[2021]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台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2021年6月25日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应仁怡[5](2021)在《温州市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

王宇轩[6](2021)在《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发展正处于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提质的重要阶段,人为本、渐进性、可持续、活态化的更新导向是已然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价值观。随着人居环境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城市规划的路径已经从宏大叙事的战略发展体系构建转向平民场景的日常生活场所营造。随着西安文化战略的实施与“网红城市”的崛起,顺城巷作为极具商业价值的空间载体迎来了发展机遇,在明城内大规模更新建设中,追求高端化和绅士化的城市环境空间的现象在顺城巷南北东三段越发突出。这种将外来的旅游者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异化日常公共空间的状况,促使顺城巷区段的在地居民逐渐被驱逐,失去建设生活空间的权力与渠道。顺城巷西段作为日常生活的发生器,已然面临着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旅游消费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如何尊重其本体特色,提出日常生活视角下的街道更新策略体系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目的。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从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的系统认知入手,阐述理论的价值转变,并对其类型、特征与价值进行解读,把握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趋势,梳理其当代内涵。在此基础上,剖析日常生活与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并研究了在此背景下历史环境中的街道空间发展转向。第二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概述,首先对顺城巷的发展演变与更新历程进行梳理,而后选取顺城巷西段街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片区进行整体性调研分析,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活动两个方面,从而定义顺城巷西段街道的价值所在;同时进行顺城巷西段街道特征提取研究,为日常生活性街道的类型划分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日常生活的特征,将顺城巷西段街道分为公共交往型、生产消费型、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三种类型进行日常生活方式、物质空间要素的分析调研。归纳总结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与公共空间的内在联系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是策略提出部分,首先重构了日常生活视角下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更新的价值基点、价值主体与更新原则,继而明确更新的目标与实施路径;然后从功能复合、场所开放、文化复愈、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整体性更新策略;最后根据公共交往型、生产消费型、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三类空间的特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整体来说,文章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探讨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更新策略,其核心是在正视日常生活价值的基础上对街道的共性问题与不同类型日常空间的特性问题精准施策。通过收集顺城巷的物质空间资料、记录场所的日常活动样态、深究街道衰败本质,为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贡献微薄之力。

严宇鸣[7](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出口私商的管理制度变革——基于上海口岸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贸易关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内外交流""国家统制"要求,确立整体"计划平衡"领导方针。然而在实践中,进出口私营商户以及与之对应的市场运作机制依然存在,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与国家计划管理预期之间的冲突是各级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应冲破"封锁""禁运"及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需要,上海口岸不断调整对于进出口私商的口岸管理制度,先后设定"自进自出""公进私出"业务分配制度,在分类、归口管理基础上,先后施行联营、合营组织形式,对由私商经营的对资进出口业务实现国家计划整合。

苏美婷[8](2021)在《基于食物都市主义的北京中心城区社区花园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北京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形象和空间品质得到显着提升的同时,原有的耕地却因转变为建设用地而逐年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内每天需要的粮食数量也就越来越多。且由于近年来北京市内市容市貌的整治,大量菜市场、农贸市场被取替,使得市民获取食物的渠道也大幅减少。虽然物流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食物的获取来源,但同时也增加了食物里程,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食物都市主义和社区农业的提出背景、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案例进行总结与分析,进而提出一种适合中国社区的社区花园与社区农业相结合的食物生产方式。其次,对北京市中心城区选取的典型社区进行实地的走访调研、资料收集、前期分析,主要通过猫眼象限小程序平台对社区内的整个绿地格局、各类空间现状进行现场调研总结与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画出社区内的一刻钟食物地图圈对各个社区获取食物的来源及居民获取各类食物的难易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使之后社区花园的植物种类的设计与选择有所依据。在充分调研与分析之后,将收集到的数据与资料结合软件分析找出社区内可利用的潜力空间,包括空间的大小、位置、类型等,并对挖掘到的空间进行整理、分类与总结。最后,在充分挖掘出场地中的各种潜力空间之后,在食物都市主义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种类的空间采用相应的种植方式,挑选合适的种植品种,使用正确的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为每种空间提供一种独特的设计模式。希望对北京中心城区各种类型的社区、社区内的空间改造设计提供好的借鉴。

韩思捷[9](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积累了合作社经济发展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合作事业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展开。其中上海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自己独有的区域性。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没有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老解放区试办合作社的经验,解放后的上海,通过接管、整顿和改造国民党政府的旧上海市合作社,建立了新中国的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本文力图通过对档案、报刊等已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它指导下开展的业务工作做全面梳理,探讨其对当今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经验与现实启示。除绪论和结语部分,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成立与变迁的全貌。第二章主要对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业务的经营活动进行了考察,从业务概况、业务管理及经营中的问题与调整三个方面,探讨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在社会经济领域中流通与消费环节上的经营活动及其运行机制。第三章力图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所具有的历史作用,以及对新时期下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工作的启示。面对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以史为鉴,通过不断总结过往供销合作社发展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有助于为当今供销合作社的持续深化改革提供一定借鉴,充分发挥它在振兴乡村战略中的作用。

田璐[10](2021)在《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开放社区居住街坊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大量建设的封闭住宅小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却也带来空间结构封闭、公共交往缺失、邻里关系淡化,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街区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发布文件推广街区制,提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2018年12月实施的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将“居住街坊”作为住宅建筑组合形式的居住基本单元,更加强调住区的开放性、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性,社区配套的均衡性,居民公共交往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政策与标准的指向,标志着我国几十年来的居住建筑规划和设计模式将发生改变。基于以上背景,论文以“新城市主义”理论为研究基础和理论指导,从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出发,关注城市环境,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和居住街坊与其所临街道的关联性,以尝试解决城市住区结构不合理、城市交通拥堵、邻里关系日渐疏离的现状问题为目标展开研究。首先,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掌握新城市主义与开放社区的形成、发展、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其次,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进一步梳理、归纳总结我国住区现状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然后,运用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了解和总结国内外与“新城市主义理论”和“开放社区”理念相关的住区结构形式,分析其现存的共性问题和可借鉴的设计要点,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居住街坊用地规模尺度、交通组织、结构形态、公共空间布局、环境景观塑造、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探索开放社区理念下,适宜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和生活需求的城市新建开放住区的基本组织单元——居住街坊的设计策略及要点。论文最后以呼和浩特市实际住区项目为例进行实践应用研究,将步行主导、尺度适宜、人群异质、邻里和谐、安全设计的策略应用到工程实践项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建筑学视角营造一个有利于加强公共交往、促进邻里和谐、激发街区活力、满足不同居民生活需求、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适宜居住的住区空间环境。为开放社区模式下居住街坊的设计提供具有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二、上海市粮食零售商业体制改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粮食零售商业体制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1.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1.1.2 单一供给服务型农地利用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障碍
        1.1.3 农地管理决策趋向主体多元性、需求多样性、利用多宜性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农地
        1.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1.4 研究区域与数据资料
        1.4.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1.4.2 研究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1.4 空间韧性理论
    2.2 文献回顾
        2.2.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权衡的研究视域
        2.2.2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价值评估
        2.2.3 农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2.2.4 生态系统服务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决策应用
        2.2.5 文献评述
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土地利用分析框架
    3.1 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管理决策相融合的重点与难点
        3.1.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理论优势与应用挑战
        3.1.2 生态系统服务应用在土地利用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尺度结构和权衡规律-权衡决策关联
    3.3 融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概念框架
4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测度与空间表达
    4.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空间制图
        4.1.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内容选择
        4.1.2 采样方法与数据处理
        4.1.3 评估结果与空间格局
    4.2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和“簇”识别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主成分分析
        4.2.3 生态系统服务簇
    4.3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机理分析
        4.3.1 生态系统服务簇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联关系
        4.3.2 生态系统服务簇与空间特征的关联关系
    4.4 小结
5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及影响因素
    5.1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理论的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5.2.1 样本的获取与分布
        5.2.2 变量选择及指标体系
    5.3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
        5.3.1 农户家庭耕地资源特征
        5.3.2 家庭人口资源特征
        5.3.3 农户家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特征
    5.4 农户行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特征识别
    5.5 不同权衡类型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5.6 小结
6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利用规划
    6.1 情景规划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6.2 KESHO情景规划工具
        6.2.1 情景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6.2.2 KESHO情景规划工具
    6.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导向的情景界定和展开
        6.3.1 情景基础界定
        6.3.2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情景建立
    6.4 建模
        6.4.1 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及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6.4.2 土地需求量确定
        6.4.3 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的概率确定
    6.5 情景分析的综合、反馈及规划方案输出
        6.5.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
        6.5.2 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布局及调控政策
        6.5.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及因果链
        6.5.4 验证、评估与反馈
    6.6 小结
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优化
    7.1 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框架
    7.2 物质生产和栖息地质量的评估计算
        7.2.1 生计指数
        7.2.2 综合丰度
    7.3 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权衡关系分析
    7.4 农户土地利用优化的政策建议
        7.4.1 阻碍可持续农业的约束因素
        7.4.2 通向农业可持续的路径与措施
        7.4.3 农地整治中的生态过程与服务权衡:基于PPF曲线的再审视
    7.5 小结
8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参与科研项目

(2)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国家需求层次的理论建构
    一、国家人格化:以人的视角建构国家
        (一)国家建构的多维逻辑
        (二)国家行为与动机的人格属性
    二、人与国家的需求通约性
        (一)人与国家的多元需求
        (二)人与国家需求相通约的依据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国家应用
        (一)“需求层次论”的理论内涵
        (二)“需求层次论”的应用考量
        (三)国家需求视角下的国际合作
        (四)国际发展合作中的国家需求
    四、国家需求层次的分析框架
        (一)国家需求的界定与层次
        (二)多层需求的平衡与均衡
第二章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进展与方向
    一、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历程
        (一)主权需求优先的阶段(1949-1978年)
        (二)发展需求优先的阶段(1979-2018年)
        (三)多层需求兼顾的新时期(2019年至今)
    二、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动因
        (一)时代主题判断
        (二)改革开放实践
        (三)国际规范内化
    三、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方向
        (一)由选择自立走向逐步开放
        (二)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倡导
        (三)由双边互动趋向多方参与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一)后疫情时代百年变局变数增多
        (二)逆全球化下疫情民粹主义兴起
        (三)新多边主义秩序重塑尚需时间
    二、发展中国家身份引发质疑
        (一)中国的身份定位存在分歧
        (二)外界混淆中国的需求层次
        (三)身份质疑导致行为的误判
    三、新发展格局面临多重国际竞争压力
        (一)权力转移下的大国竞争
        (二)新兴崛起国群体内竞争
        (三)区域强国间的机制竞争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发展需求界定滞后
        (一)过度聚焦规模与速度
        (二)地域差距的不断扩大
        (三)跨国利益边界模糊化
    二、国家需求层次的认知失调
        (一)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相分隔
        (二)国际不同层次需求关注不均
        (三)现代化需求与其他需求疏离
    三、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不足
        (一)战略设计引发外界疑惑
        (二)国际制度话语处于劣势
        (三)国际社会交往基础薄弱
    四、实现国家需求缺乏制度保障
        (一)国际发展体系规范压力
        (二)专业机构管理经验欠缺
        (三)多边合作路径选择受限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路径抉择
    一、明确发展需求优先方针
        (一)重视发展质量创新评估
        (二)均衡各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全方位调和海内外利益
        (四)增强环境变化中的定力
    二、统合国内外需求层次
        (一)发展与国际责任适度关联
        (二)国际地位基于主权与发展
        (三)现代化需求贯穿于其他需求
        (四)坚定发展中国家身份立场
    三、增进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
        (一)提升发展战略释疑成效
        (二)提高多边外交话语效能
        (三)积累国际社会互动资源
        (四)长效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四、完善国家需求的实现机制
        (一)善用国际体系部分规范
        (二)健全机构建设全面评估
        (三)推进三方合作机制建设
        (四)夯实国际竞争的制度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3)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国价格工作会议地方经验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多方联动精准施策扎实做好首都保供稳价工作北京市发展改革委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方协调联动
    (二)强化预案管理,创新完善价格调控体系
    (三)调控关口前移,加强价格监测分析
    (四)抓好生产流通,保障市场供应
    (五)适时主动发声,有力稳定预期
    (六)建立通报提醒机制,推进落实属地责任
担当作为统筹推进扎实做好清理规范水电气暖行业收费工作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一)提高认识,担当作为
    (二)统筹推进,分步实施
    (三)注重协调,形成合力
    (四)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五)加强指导,狠抓落实
统筹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节水增效河南省发展改革委
    (二)整体谋划布局,有力有序推进
    (三)夯实改革基础,健全四项机制
夯实基础注重实效积极发挥价格监测预测预警作用上海市发展改革委
    (一)夯实基础,不断拓宽价格监测覆盖面
    (二)注重实效,不断提升价格监测服务功能
    (三)强化支撑,积极发挥价格监测预测预警作用
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努力推动成本调查监审工作高质量发展陕西省发展改革委
    (一)扎实开展成本监审,服务政府科学定价
    (二)加强理论研究,破解重点领域成本监审技术难题
    (三)适应形势要求,不断提高农本调查工作质量
    (四)创新工作方式,推进成本调查监审信息化建设
    (五)健全工作制度,构建成本调查监审工作新格局
创新学前教育收费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山东省发展改革委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方向
        (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收费管理制度体系
        (三)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政府定价科学化水平
        (四)规范收费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主要成效
        (一)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普惠水平大幅提升
        (二)师资力量明显加强,办园质量显着提高
        (三)收费标准趋于合理,群众负担明显减轻

(6)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日常生活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综述
        1.4.2 街道更新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3 西安顺城巷地段与城墙空间保护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日常生活的概念认知及基础研究
    2.1 日常生活的内涵解读
        2.1.1 日常生活的内涵
        2.1.2 日常生活的特征
        2.1.3 日常生活的演进
        2.1.4 日常生活的价值
    2.2 日常生活方式的嬗变
        2.2.1 居住生活方式
        2.2.2 交通出行方式
        2.2.3 消费生活方式
        2.2.4 闲暇生活方式
    2.3 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
        2.3.1 意识层面
        2.3.2 空间层面
        2.3.3 社会层面
    2.4 日常生活与街道更新
        2.4.1 国外街道更新实践
        2.4.2 国内街道更新实践
    2.5 日常生活与街道空间互动
        2.5.1 街道空间的定义与属性
        2.5.2 日常生活下的街道类型
        2.5.3 街道空间日常回归导向
    2.6 本章小结
3 顺城巷西段的历史演进及现状特征分析
    3.1 顺城巷的更新历程
        3.1.1 顺城巷空间本体历史演变
        3.1.2 居民小规模的更新: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
        3.1.3 政府企业主导更新:20 世纪90 年代至2010年
        3.1.4 上下并行自主更新:2010 年至今
    3.2 顺城巷当下角色
        3.2.1 顺城巷及周边区域现状概况
        3.2.2 顺城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角色定位
        3.2.3 顺城巷西段的角色定位
    3.3 顺城巷西段现状概述
        3.3.1 顺城巷西段的物质空间整体特征
        3.3.2 顺城巷西段的社会空间行为特征
        3.3.3 顺城巷西段的现实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顺城巷西段街道调查研究
    4.1 顺城巷西段街道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要素
    4.2 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日常公共空间分类研究
        4.2.1 顺城巷西段街道日常空间分类依据
        4.2.2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定义
        4.2.3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定义
        4.2.4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定义
    4.3 顺城巷西段街道日常行为活动分析
        4.3.1 活动主体
        4.3.2 活动类型
        4.3.3 活动密度
        4.3.4 活动空间
        4.3.5 日常行为活动调查结果分析
    4.4 顺城巷西段街道物质空间要素分析
        4.4.1 功能业态
        4.4.2 平面形态
        4.4.3 街道尺度
        4.4.4 空间界面
        4.4.5 周边建筑
        4.4.6 公共场所
        4.4.7 环境设施
        4.4.8 物质空间要素调查结果分析
    4.5 顺城巷西段街道现状研究总结
        4.5.1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4.5.2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4.5.3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日常生活的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
    5.1 日常生活视角下街道更新价值体系重构
        5.1.1 站点回归
        5.1.2 原则确立
    5.2 日常生活视角下街道更新的目标及路径
        5.2.1 更新目标
        5.2.2 实施路径
    5.3 顺城巷西段街道整体性更新策略
        5.3.1 功能复合:整合日常需求
        5.3.2 场所开放:扩容公共空间
        5.3.3 文化复愈:建立文化地图
        5.3.4 公众参与:搭建共治机制
    5.4 顺城巷西段街道针对性更新策略
        5.4.1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5.4.2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5.4.3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日常生活演进及概念理论研究总结
        6.1.2 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的现状特征与当下角色总结
        6.1.3 日常生活视角下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的策略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一:街道居民日常生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顺城巷西段街道立面照片

(7)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出口私商的管理制度变革——基于上海口岸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封锁”“禁运”环境影响与“五反”运动前后管理政策调整
二、国家计划管理模式的确立与“公进私出‘联营’补贴”制度
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下的联营调整与最终合营

(8)基于食物都市主义的北京中心城区社区花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社区
        1.3.2 食物都市主义及相关概念
        1.3.3 社区花园
        1.3.4 社区农业
        1.3.5 可食性景观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食物都市主义
        1.4.2 社区农业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优秀案例研究
    2.1 国外优秀案例研究与借鉴
        2.1.1 英国
        2.1.2 美国
        2.1.3 德国
        2.1.4 其他国家
    2.2 国内优秀案例研究
        2.2.1 上海
        2.2.2 北京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区花园建设必要性及重点研究社区的选择与分析
    3.1 食物都市主义背景下社区花园建设的影响因素
    3.2 建立社区花园的必要性分析
    3.3 社区花园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3.3.1 相关法律法规
        3.3.2 实践案例
        3.3.3 空间支持
        3.3.4 劳动力支持
    3.4 重点研究社区选择
        3.4.1 调研对象及范围
        3.4.2 调研方法与技术路线
        3.4.3 典型社区基础信息分析
    3.5 典型社区现状分析
        3.5.1 典型社区现状分析
        3.5.2 典型社区内部场地现状分析
        3.5.3 典型社区周边一刻钟食物地图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潜力的种植空间的判断方法、挖掘及分类
    4.1 潜力种植空间的判断
        4.1.1 自然环境
        4.1.2 空间特征
    4.2 典型社区空间分析
        4.2.1 社区规模
        4.2.2 社区整体空间现状分析
    4.3 社区花园建设潜力空间挖掘依据
    4.4 社区花园建设潜力空间挖掘结果
        4.4.1 幸福家园潜力空间
        4.4.2 远见名苑潜力空间
        4.4.3 农光里潜力空间
        4.4.4 紫芳园一区潜力空间
        4.4.5 上地佳园潜力空间
        4.4.6 依翠园潜力空间
        4.4.7 八角北里潜力空间
    4.5 社区花园建设潜力空间分类
        4.5.1 空间类型总结
        4.5.2 潜力空间细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区花园食物生产系统的建立
    5.1 生产空间系统
        5.1.1 建筑空间
        5.1.2 公共空间
    5.2 建设社区花园适用的种植形式
        5.2.1 传统土培种植方式
        5.2.2 立体种植方式
        5.2.3 容器种植方式
        5.2.4 温室种植方式
    5.3 建设社区花园常用的相关技术
        5.3.1 病虫害防治技术
        5.3.2 水肥管理技术
        5.3.3 节水灌溉技术
        5.3.4 种植土壤技术
    5.4 社区花园管理方式
        5.4.1 社区领导居民自治的管理模式
        5.4.2 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5.4.3 政府领导居民半自治的管理模式
    5.5 社区花园适合的植物种类
        5.5.1 根据空间选择
        5.5.2 根据种植季节选择
        5.5.3 根据种植形态选择
        5.5.4 根据一刻钟食物圈地图选择
    5.6 未来可产生的功能分区及现实意义
        5.6.1 集体耕种区
        5.6.2 私人耕种区
        5.6.3 农业体验区
        5.6.4 休闲娱乐区
        5.6.5 农业教育科普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社区空间的社区花园设计研究
    6.1 绿地空间社区花园设计
        6.1.1 公共绿地空间设计
        6.1.2 宅旁绿地空间设计
        6.1.3 道路绿地空间设计
    6.2 边界空间社区花园设计
        6.2.1 边界结合停车场空间设计
        6.2.2 边界结合绿地空间设计
        6.2.3 边界结合硬质铺装空间设计
    6.3 硬质铺装空间社区花园设计
        6.3.1 建筑楼前硬质铺装空间设计
        6.3.2 建筑楼旁硬质铺装空间设计
        6.3.3 公共硬质铺装空间设计
    6.4 停车空间社区花园设计
    6.5 廊架空间社区花园设计
    6.6 废弃空间社区花园设计
    6.7 典型社区花园设计改造实践——以依翠园社区为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建立与演变
    第一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解放前上海市合作社的概况
        二、中共中央对发展合作事业的重视与统一部署
        三、上海物价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过程
        一、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筹备
        二、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正式成立
    第三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变迁
        一、组织形式的调整
        二、管理制度的完善
        三、业务范围与机构设置的变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业务工作
    第一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业务开展的概况
        一、市区消费合作社组织消费业务
        二、郊区供销合作社组织供销业务
        三、大力开展城乡、地区间的物资交流
    第二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的经营管理
        一、业务经营原则与方针
        二、业务管理制度
    第三节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及其调整
        一、业务经营的问题
        二、改善业务经营的行动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历史意义
        一、协助国营商业管理市场秩序,稳定物价
        二、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组织城乡物资交流,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二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与国营商业配合不够紧密
        二、对私营经济认识片面
        三、合作社自身有关业务发展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第三节 对新时期供销社合作改革发展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集体所有制的性质
        三、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开放社区居住街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区发展
        1.1.2 政策标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新城市主义
        1.3.3 住区、社区、街区
        1.3.4 开放社区
        1.3.5 居住街坊
    1.4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内关于新城市主义的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关于开放社区的相关研究综述
        1.4.3 国内关于居住街坊的相关研究综述
    1.5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方法及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 新城市主义的相关研究
        2.1.1 新城市主义的形成发展
        2.1.2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原则
        2.1.3 新城市主义的本质特征
        2.1.4 新城市主义的组织要素
        2.1.5 新城市主义的表现形式
        2.1.6 新城市主义的典型开发模式
    2.2 我国住区发展及相关研究
        2.2.1 第一阶段-现代城市住宅的早期萌芽阶段
        2.2.2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
        2.2.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2.2.4 第四阶段-21 世纪量到质的多元发展阶段
    2.3 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
        2.3.1 封闭住区的形成原因
        2.3.2 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
    2.4 开放社区及居住街坊的相关研究
        2.4.1 开放社区的理念
        2.4.2 开放社区的构成要素
        2.4.3 居住街坊的演变发展
        2.4.4 居住街坊的组成要素
        2.4.5 开放社区与居住街坊的关系
    2.5 相关内容和理论的比较分析
        2.5.1 开放住区与封闭住区的比较
        2.5.2 新城市主义理论与开放社区理念的比较
        2.5.3 新旧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规范)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社区案例分析与比较
    3.1 国内开放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1.1 北京郭公庄一期公租房(2017)
        3.1.2 上海万科翡翠公园(2016)
        3.1.3 分析总结
    3.2 国内新城市主义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2.1 上海安亭新镇(2019)
        3.2.2 青岛绿城理想之城(2008)
        3.2.3 分析总结
    3.3 国外开放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3.1 巴黎欧风路住宅设计(1974)
        3.3.2 巴黎Clichy-Batignolles文化街区(2012)
        3.3.3 英国剑桥爱丁顿社区(2019)
        3.3.4 分析总结
    3.4 国外新城市主义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4.1 美国滨海镇(1981)
        3.4.2 美国肯特兰镇(1988)
        3.4.3 分析总结
    3.5 对比研究
        3.5.1 国内外开放社区比较
        3.5.2 国内外新城市主义社区比较
        3.5.3 新城市主义理论下开放社区特征总结
        3.5.4 案例分析问题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放社区居住街坊的设计研究
    4.1 开放社区设计原则
        4.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4.1.2 密接城市原则
        4.1.3 公共优先原则
        4.1.4 多元混合原则
        4.1.5 高效利用原则
    4.2 居住街坊设计策略
        4.2.1 步行主导
        4.2.2 尺度适宜
        4.2.3 人群异质
        4.2.4 邻里和谐
        4.2.5 安全设计
        4.2.6 小结
    4.3 规模尺度控制
        4.3.1 适宜步行的街道长度
        4.3.2 适宜交往的街坊规模
    4.4 结构形态设计
        4.4.1 多接口对接城市
        4.4.2 多级的密路网结构
        4.4.3 全覆盖的步行系统
        4.4.4 街坊组合多样化
        4.4.5 建筑形态多样化
    4.5 公共空间设计
        4.5.1 点线面相结合
        4.5.2 面状空间—邻里中心
        4.5.3 线性空间—街道空间
        4.5.4 点状空间—碎片化剩余空间
        4.5.5 公共空间多层次立体化布置
    4.6 公服配套设计
        4.6.1 公服配套功能混合多样
        4.6.2 公服配套布局均衡有序
        4.6.3 公服配套使用开放共享
    4.7 景观环境设计
        4.7.1 日照环境
        4.7.2 夜间照明环境
        4.7.3 气候、洁污环境
        4.7.4 景观绿化
    4.8 管理服务智慧化设计
        4.8.1 智能安防设备
        4.8.2 智能车辆管理
        4.8.3 数字服务设备
    4.9 后疫情下的思考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际项目设计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选址
        5.1.2 设计要求
    5.2 总体规划设计
        5.2.1 规模尺度
        5.2.2 结构形态
        5.2.3 公共空间
        5.2.4 功能配置
        5.2.5 景观环境
    5.3 具体空间设计
        5.3.1 特色街坊
        5.3.2 活力街道
        5.3.3 邻里和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不足之处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图录
附录B: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附件

四、上海市粮食零售商业体制改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D]. 陈莎. 浙江大学, 2021(01)
  • [2]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D]. 王彩霞. 吉林大学, 2021(01)
  • [3]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国价格工作会议地方经验交流[J]. 本刊编辑部.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07)
  • [4]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6)
  • [5]温州市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1949-1956)[D]. 应仁怡.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6]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D]. 王宇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出口私商的管理制度变革——基于上海口岸的历史考察[J]. 严宇鸣. 中共党史研究, 2021(03)
  • [8]基于食物都市主义的北京中心城区社区花园设计研究[D]. 苏美婷.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研究(1949-1956)[D]. 韩思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开放社区居住街坊设计研究[D]. 田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上海市粮食零售商业体制改革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