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进入新世纪

书展进入新世纪

一、图书订货会走进新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应敏[1](2020)在《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的功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上海市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被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多措并举加强上海特色文化建设,已成为提升上海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上海书展是亚洲三大书展之一,在国内也是极富规模和影响力的书展节会,已然成为上海重要的“城市名片”。经过16年积累和发展,上海书展的功能逐渐丰富、日益强大,在图书展销、版权交易、文化交流、促进全民阅读,以及塑造城市形象等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作用。因此,在城市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从城市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上海书展如何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凸显上海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准公共产品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中“5W”模式为框架,搭建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的基本框架,进而对近几年上海书展发挥传播城市文化品牌功能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现状进行梳理,结合公开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了解传播受众对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反馈,对传播主体过于单一,潜在主体二次传播意识弱;传播内容与上海文化品牌关联性低、三大文化不凸显;传播受众接受的宣传力度不够,潜在受众参与度不高;传播媒介开发创新不足,对受众吸引力不大;传播效果方面缺少文化资源融合,辐射效应不够充分五大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运用整合营销传播学相关理论针对五大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建议要遵循传播规律、鼓励人际传播,激发主体传播力;要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上海特色,提升品牌相关性;要加强功能宣传,优化观展体验,增加直接受众量;要运用新兴技术、增强感官冲击,突出文化识别度;创新融合机制、整合文化资源,丰富传播表达力。

臧亚萍[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文中指出论文运用出版系统论、把关人理论、媒介讯息论等相关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了研究。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组织机构及产品策划进行了考察,总结发展规律与特点,属于当代四川古籍出版专门史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改革开放后四川古籍出版活动,数据样本范围以巴蜀书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家社为主。文章通过采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计量学多种研究方法,力图剖析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该时期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概况问题;二是古籍出版机构自外至内的组织构建问题;三是编印发系统下的古籍出版产品策划问题。并希望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能为繁荣四川古籍出版,提供一些理论、实践意义的参考资料。正文分为三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通过分析5家出版机构的书目数据,归纳古籍出版数量变化、出版内容类别分布规律,并对古籍出版成就、发展成因,以及复苏期、探索期、转型期三个发展阶段特点进行论述,最后概括出四川古籍出版的三个不足:即重复选题、整理方式不平衡、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第二部分研究四川古籍出版组织系统。研究发现,外部组织由U型结构到M型结构进行设置转变,具有组织人员权威、组织结构一体化的显着特点。以巴蜀书社为例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部门组建上趋于柔性化和灵活性,早期人员构成虽以人才调聘、计划培养为主,但出版队伍始终保持专业性和稳定性。第三部分研究古籍出版产品策划特点,分别从内容、形式、宣传、营销四个子系统要素分析入手。研究发现,由于古籍出版同其他出版类型不同,内容策划上,策划作者多具有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策划选题表现为延续性、地域性、差异性和时代性四个鲜明特征。古籍图书的开本设计强调与内容风格统一,封面设计注重体现艺术审美性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装帧设计获奖图书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出古籍图书在形式策划上注重设计整体性的特点。宣传、营销策划方面,四川古籍图书宣传方式多样,在传播技术变迁影响下,虽经历传统、网络到媒介融合宣传的三个过渡阶段,但书讯书评、活动推广和媒体宣传仍为现阶段古籍图书的三种主要宣传方式。以巴蜀书社为代表,四川古籍出版产品注重精准营销和海外营销,但在对其进行品牌认知度问卷调查时也发现,巴蜀书社存在品牌认知度不高的问题。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提出四川古籍出版的初步对策,指出论文本身的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胡萱[3](2019)在《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最大化地有效阅读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通俗小说产生最佳社会影响和最多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创作、传播、运作、阅读、效益,通俗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市场运行的过程,其中阅读是主要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当阅读主体、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发生变化,通俗小说的市场运作也随之进行调整。本论文选择阅读的视角论述通俗小说创作的市场运作机制,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强调通俗小说批评的“通俗视角”。既然阅读是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主要环节,抓住这个环节对之展开批评,就最能体现通俗小说批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二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但是从阅读的角度分析通俗小说的运作过程的成果还不多见,为本论文留下了创新的空间。三是刊载媒体转换迅速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刊载媒体的不同自然带来阅读形式的不同,阅读形式的不同也就带来市场运作的不同。因此阅读方式的研究也就最能呈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创作风貌。“纸读”指的是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读者从市民阶层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但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运作延续了近现代通俗小说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受到西方畅销书机制的影响。当代纸质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实质是本土化了的畅销书机制。“网读”指的是网络小说的阅读。网络小说的阅读从纸张迁移到屏幕,读者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进一步浅层化,在阅读的同时,读者还可以与作者进行即时互动。网络小说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付费阅读及其衍生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形成后,网络小说的读者不仅花费时间阅读小说,还要消费金钱乃至情感,过度消费的读者已变身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粉丝”。网络小说的市场运作正是深植于粉丝经济,所有市场运作的具体行为都指向对粉丝生产力的充分调动。“手读”指的是电子游戏的阅读。电子游戏可以看作是“手读”的故事。相较于“纸读”、“网读”,电子游戏具有多重技术优势,游戏玩家可以获得比阅读小说更强烈的代入感,这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虽然游戏更充分地调动了阅读者的感官,但其生产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阅读者能改变的内容十分有限。阅读者实际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其主体性被剥夺了。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相当繁荣,对之展开科学的批评是当务之急。从阅读和市场运作的层面展开研究,对通俗小说的价值评价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通俗小说构建健康、有益的社会正能量也能提供科学的对策。

黄勇军[4](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提出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李宜潇[5](2015)在《上海书业会展研究 ——以上海书展为中心》文中指出随着会展业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书业会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书展的发展体现着、同时也引领着都市文化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海书展作为亚洲三大书展之一,研究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经过十余年的积累沉淀和品牌塑造,上海书展从一个沪版图书看样订货会和区域性的地方书展,逐步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重要文化盛会和书业盛事,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品牌和全民阅读活动的示范平台。本文在收集国内有关上海书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通过到上海书展主办单位实习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在对主办方领导的采访中更深切体会到了上海书展举办的用心良苦。本文结合所得材料,以时间为轴纵向梳理了上海书展的前世、转型及今生,通过进场人数、销售码洋、参展品种数、活动场次、名人到场数、服务读者的举措等梳理总结了上海书展十一年的办展状况。以不同地域代表性书展为轴横向比较了上海书展与大陆代表性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南国书香节)、亚洲代表性书展(香港书展、台北书展),通过运作模式、主题侧重、宣传手法和销售情况的不同总结上海书展的特色,继而将其与世界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书展——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进行比较,探索对继续办好上海书展的借鉴意义。之后,本文从上海书展可以带来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力进行探索,丰满对书展的全面研究。最后为结语,提出对书展未来发展的建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上海书展现已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协力、市场运作的模式,以高端论坛、童书嘉年华及其他品牌活动作为依托,正进行由“推广图书”到“推广阅读”的转变。十一年时间,上海书展带来的经济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上海这座城市。未来,建议主办单位可以从扩大参展商范围和完善官方网站等方面入手,将书展越办越好。

陈银霞[6](2011)在《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和未来走向预测 ——基于两次全国性订货会的观测分析》文中认为教辅图书,以其稳定、高额的利润为特征,从一出现就是出版阵地的重要板块,不仅一直受到出版者的重点关注,还是图书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面对各省独立命题所导致的教材区域化加大、业界竞争激烈的挑战,教辅图书出版正处于行业转型的重要时刻。本文从教辅的历史脉络着手,对当前教辅图书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在这些的基础上,笔者在最后根据目前教辅图书的市场形势,对于未来的教辅图书出版走向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业界有些启发。论文的正文一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和现状。笔者把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以新课改作为分界线,按照时间对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做了一个梳理。在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这个板块,笔者在从第20届成都图书博览会和201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收集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样本,对教辅图书的品种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对教辅图书的出版分布、出版物形态变化趋势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教辅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诸如品种泛滥、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过度等等。根据相关资料,笔者对于这些教辅图书出版的问题给出了几种解决的建议,希冀对业界从业者有所启示。第二部分为教辅图书出版的未来走向预测,前面第一大部分即对于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都是为这一部分作铺垫和打基础。根据目前教辅图书发展的现状和当下教辅出版存在的大环境,笔者对于教辅图书出版的未来走向也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即品牌教辅继续吃香、原创教辅满足个性需求、区域性教辅继续扩张、数字化教辅发展迅速这四个大结论,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受能力和时间所限,此论文有很多不足,如果论文能在某些方面对于相关专业人士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也不枉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

董赤[7](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谭旭东[8](2007)在《新世纪北京儿童图书出版考察》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北京儿童图书出版迎来了新的发展,北京各家出版社都看好越来越大的儿童图书市场,纷纷瞄准了儿童图书的出版,于是原来少儿图书出版这块蛋糕主要由几家专业少儿社来切的局面被打破,而代之以群雄奋起。具体来说,新世纪北京童书出版主要呈现四种特点:一是在商业化语境下也走向了市场运作的道路,童书出版与传媒炒作亲密结合;二是经典童书的重复出版而原创童书出版不足;三是童书出版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结合;四是在多元化中逐渐走向儿童本位。

陈燕[9](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刘伟见[10](2001)在《在喧闹与冷静之间──200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观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图书订货会走进新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订货会走进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的功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准公共产品属性的研究
        (二)书展文化传播功能研究
        (三)传播城市文化的意义和路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城市文化
        (二)城市文化传播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传播学的“5W”模式
        (三)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第三章 基于“5W”模式的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现状分析
    一、上海书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
        (一)上海是中国出版业的发祥地
        (二)上海书展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见证
    二、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过程中的“5W”分析
        (一)传播主体分析
        (二)传播内容分析
        (三)传播媒介分析
        (四)传播受众分析
        (五)传播效果分析
    三、上海书展城市文化传播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上海书展是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上海书展是全国出版界交流展示的专业舞台
        (三)上海书展是塑造城市良好形象的文化名片
第四章 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现状的实证分析
    二、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中遇到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传播主体过于单一,潜在主体二次传播意识弱
        (二)传播内容与三大文化品牌关联性不够、上海特色不凸显
        (三)传播受众接受的宣传力度不够,存在大量潜在受众
        (四)传播媒介开发创新不足,对受众吸引力不大
        (五)传播效果方面缺少文化资源融合,辐射效应不够充分
第五章 进一步优化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功能的思路
    一、遵循传播规律、鼓励人际传播,激发主体传播力
    二、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上海特色,提升品牌相关性
    三、加强功能宣传、优化观展体验,增加直接受众量
    四、运用新兴技术、增强感官冲击,突出文化识别度
    五、创新融合机制、整合文化资源,丰富传播表达力
结论与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一、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情况的访谈记录表
    二、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情况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2)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概念厘定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总结四川古籍出版的地域特色和规律
        二、丰富古籍出版史研究的内容
        三、为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提供借鉴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成果述略
        二、研究专着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
    第一节 图书出版概况
        一、出版数量变化
        二、出版内容主要类别分布特点
        三、图书获奖情况分析
    第二节 古籍出版成就与发展成因探析
        一、古籍出版成就与特色
        二、发展成因探析
    第三节 古籍出版的阶段性特点
        一、复苏期(1981-1991)
        二、探索期(1992-2002)
        三、转型期(2003年以后)
    第四节 四川古籍出版的不足
        一、存在重复选题现象
        二、整理方式具有不平衡性
        三、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
第三章 古籍出版的组织机构
    第一节 四川古籍出版组织机构类型及表现特点
        一、设置类型分析
        二、表现特点分析
    第二节 内部组织结构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一、部门设置特点
        二、人员组建方式及构成特点
第四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内容、形式策划
    第一节 内容策划
        一、策划思想的把关分析
        二、策划作者分析
        三、策划整理形式
        四、策划内容的选题特点
    第二节 形式策划
        一、开本设计分析
        二、封面设计分析
        三、个案分析:“中国最美的书”——《藏区民间珍藏藏文典籍丛刊》
第五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宣传、营销策划
    第一节 宣传策划
        一、宣传方式多样
        二、三种主要方式
    第二节 营销策划
        一、营销渠道特点
        二、营销品牌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巴蜀书社历年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4-2017)
    附录2 四川大学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6-2017)
    附录3 四川人民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1-2017)
    附录4 西南交大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92-2017)
    附录5 四川民族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汉、彝、藏文)
    附录6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获奖书目、获奖项目
    附录7 巴蜀书社:社长访谈录、小传
    附录8 巴蜀书社品牌认知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论文视角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特点
    第一节 目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阅读最大化的追求
    第二节 途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设置
        一、当代通俗小说的生产
        二、当代通俗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特点: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比较
        一、与现代通俗小说相比较
        二、与欧美畅销书机制相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纸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
    第一节 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特质
        一、大众读者的阅读
        二、本土化的畅销书机制
    第二节 寄身畅销书机制的“郭敬明”现象
        一、内容消费:年轻读者的“代言人”
        二、运作策略:与出版机构合作及IP运营
        三、偶像构建:“造神”与“吸粉”
    第三节 大众传媒推动的“麦家热”
        一、文本:中国式谍战的传统
        二、营销:携手影视剧的策略
        三、传播:跨文化流行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读:网络小说的屏阅读与“粉丝”狂欢化的消费
    第一节 屏阅读:众声喧哗的开放空间
        一、载体:纸张到屏幕
        二、文本:欲望的呈现
        三、互动:阅读与评论
    第二节 读者:过度消费的粉丝
        一、结构:“70后”到“90后”
        二、生产:消费与投入
        三、参与:管理与监督
    第三节 市场运作:以读者为中心
        一、营销:纸质出版到全版权运营
        二、类型:高度细分的受众
        三、作者:卖文谋生的草根
        四、编辑:被削弱的环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手读:电子游戏的阅读与跨媒介转换
    第一节 电子游戏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电子游戏阅读机制的设置
        一、故事与空间
        二、人物与互动
    第三节 电子游戏与通俗小说的跨媒介转换
        一、“手读”变“纸读”
        二、“纸读”变“手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4)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上海书业会展研究 ——以上海书展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上海书展发展概述
    一 上海书展的雏形
        (一) 大型书市
        (二) 中型书展
    二 上海书展的变身
        (一) 内部因素
        (二) 外部因素
    三 上海书展的今生——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
        (一) 进场人数分析
        (二) 销售码洋分析
        (三) 活动场次分析
        (四) 名人到场数分析
        (五) 主宾省的设置分析
        (六) 服务读者的举措
第三章 上海书展与代表性书展的比较研究
    一 上海书展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南国书香节的比较
        (一) 运作模式比较
        (二) 定位理念比较
        (三) 活动特色比较
        (四) 宣传手法比较
        (五) 销售情况比较
    二 上海书展与中国香港书展、台北书展的比较
        (一) 运作模式比较
        (二) 主题侧重的比较
        (三) 宣传手法比较
        (四) 参展商构成比较
    三 上海书展与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的比较
        (一)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的发展概况
        (二)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的成功因素
        (三) 法兰克福书展对上海书展的启示
第四章 上海书展的影响力分析
    一 经济影响力
        (一) 体验经济影响力
        (二) 整合营销影响力
        (三) 经济发展影响力
    二 文化影响力
    三 社会影响力
结语
后记
附录

(6)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和未来走向预测 ——基于两次全国性订货会的观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概述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有关教辅图书出版的调查研究
        二、有关教辅图书出版的理论研究
第二章 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历史简述
        一、教辅图书的概念和分类
        二、教辅图书发展的脉络及其特征
    第二节 教辅图书出版的整体现状
        一、教辅图书的品种、数量分布和分析
        二、教辅出版的分布情况
        三、教辅出版的数字化
    第三节 品牌教辅的分析
        一、"教材全解"和"教材完全解读"
        二、"智慧熊作文"和"开心作文"
    第四节 品牌教辅的形成机制
        一、内容为王:"质优+特色"为取胜之道
        二、营销是宝:营销手段要多样化和直达终端
        三、品牌是金:各路豪杰妙出手
        四、异彩纷呈:各类教辅丰富市场
    第五节 教辅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竞争、市场混乱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品种泛滥、质量良莠不一
        四、教辅图书版本多样,地域性、区域性差异明显
第三章 教辅图书出版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品牌教辅将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 数字化教辅抢占市场份额
        一、部分教辅业界人士的观念陈旧问题
        二、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突出,维权行动迫在眉睫
        三、数字出版的技术手段还有待提升
        四、数字教辅图书编辑的素质拥有新内涵
        五、数字教辅出版物的营销模式应与时俱进
    第三节 区域性教辅将构成市场特色
    第四节 原创性教辅适应个性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新世纪北京儿童图书出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业化语境与传媒炒作下的出版机制
二、经典童书的重复出版与原创童书的不足
三、知识类童书的多样及其与儿童教育的巧妙联姻
四、探索与模仿中走向儿童本位

(9)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基础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角度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3.1 演出产业
    3.2 音像产业
    3.3 影视产业
    3.4 艺术品业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4.1 文艺体制改革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图书订货会走进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书展传播城市文化的功能优化研究[D]. 应敏.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7)
  • [2]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D]. 臧亚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 胡萱. 苏州大学, 2019(06)
  • [4]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5]上海书业会展研究 ——以上海书展为中心[D]. 李宜潇.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2)
  • [6]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和未来走向预测 ——基于两次全国性订货会的观测分析[D]. 陈银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7]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8]新世纪北京儿童图书出版考察[J]. 谭旭东.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04)
  • [9]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10]在喧闹与冷静之间──200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观感[J]. 刘伟见. 中国图书评论, 2001(02)

标签:;  ;  ;  ;  ;  

书展进入新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