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对中亚国家政策的战略意义

论我国对中亚国家政策的战略意义

一、论我国对中亚各国政策的战略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杜盼盼[1](2021)在《我国对中亚地区耕地投资潜力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起,粮食危机席卷而来,许多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日益加大,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流行更是直接引发了国际粮食市场的明显波动。我国耕地本就有限,部分耕地处于保护或休耕状态,而近几年粮食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单产提升空间渐小,缺口依然明显。粮食安全压力和耕地资源不足为我国进行海外耕地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动力。中亚地区耕地丰裕,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十分适合进行海外耕地投资。我国对中亚地区耕地投资不仅能充分利用双方比较优势获取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也能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缓解耕地压力提供方向。本文首先梳理了当前国内外海外耕地投资和我国与中亚地区农业投资合作的现有研究,并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了资源配置与比较优势等相关理论。其次,整理了当前我国的海外耕地投资项目情况,总结比较我国在中亚地区耕地投资的政策、资本、技术、地缘优势以及现存问题。再次,对我国在中亚地区的耕地投资进行实证测评。一方面从农业资源、生产基础、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社会治理五个层面构建投资潜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后分析各指标权重贡献率;运用灰色聚类模型中基于中心点的三角白化权函数对中亚各国的耕地投资潜力进行评价,并对各层面耕地投资条件进行国别比较。另一方面,从政治环境、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社会文化及与中国关系五个方面构建投资风险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后分析各指标权重结果;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在中亚地区耕地投资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比较了各国投资风险差异。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投资潜力方面,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投资潜力较好;土库曼斯坦位列第三;塔、吉两国投资潜力相对有限。投资风险方面,乌兹别克斯坦风险相对明显,哈萨克斯坦次之,土、塔、吉三国风险相对较小。第二,我国对中亚各国进行耕地投资的国别优劣次序为哈、乌、土、塔、吉;其中哈、乌、土三国最适宜进行耕地投资。第三,哈萨克斯坦拥有耕地资源绝对优势,投资潜力最为可观。乌兹别克斯坦生产基础条件好,外资支持力度和引资环境较理想,但投资风险相对较高,投资潜力次之;土库曼斯坦各方面投资潜力整体表现较为平稳,金融市场稳定性强,适宜进行耕地投资。第四,塔、吉两国的耕地投资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约束,虽然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但潜力较为有限。依据以上结论,本文从投资区域选择、风险防范管理、投资模式创新和社会文化交流等几方面提出我国在中亚地区开展耕地投资的政策建议。

彭青青[2](2021)在《东道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以基础设施引领的经济一体化战略,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资金需求的数额较大,并且投资周期较长、资金回收较慢,资金融通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然而,各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仅依靠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无法在“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从东道国进行融资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内金融发展的不足,从东道国获得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融资的便捷性,而且可以降低我国金融中介不熟悉东道国相关投资环境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在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重要的是依赖东道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程度。本文构建涵盖了金融发展规模、金融深度、金融效率、金融稳定性和金融环境等五个维度的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测度了“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并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东道国金融发展及其不同维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进行分组实证,检验不同区域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各维度指数差异非常显着,中东欧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一直处于各区域首位,而中亚和南亚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较弱。且沿线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普遍呈现出逐渐改善的趋势。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显着促进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东道国周边国家金融发展对我国在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空间溢出效应。再次,金融发展各维度指数对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东道国金融发展规模的促进作用最大,且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金融深度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各区域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因素存在差异。从金融发展水平来看,东南亚、西亚和中亚地区的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显着正向影响,并且间接效应均大于直接效应。从金融发展各维度来看,金融效率对我国对东南亚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金融发展规模对我国对南亚、西亚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对中亚地区也存在较大影响。金融深度对我国对中东欧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促进力度最大,对西亚地区也存在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我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资源、充分考虑国别及地区差异等相关政策建议。

魏萍[3](2020)在《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文中指出我国是机电产品出口大国,机电产品在货物出口中占据重要份额,是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支柱产品。然而,伴随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以及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压力增大,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在此背景下,要想稳定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挖掘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出口市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中亚五国是我国西部开放的重要对象,且其中四国均为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因此其成为我国机电产品的新兴出口市场的潜力巨大。因此,开拓中亚出口市场,有利于降低我国机电产品对传统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依赖性,保持出口稳定发展。本文从总出口规模、市场结构、商品结构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现状;借助贸易指数计算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细化到产品领域的贸易竞争与互补性,以此来识别双方存在贸易潜力以及重点合作的领域;基于此,构建引入贸易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具体测算了我国对中亚各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值,并实证分析了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以识别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总出口规模增长迅速,但出口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失衡;第二,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性弱,贸易互补性强,机电产品的贸易潜力较大;第三,我国与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向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而我国与进口国的国内人口、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反向抑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第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到中亚各国的贸易潜力值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其中对哈萨克斯坦出口潜力最大,对塔吉克斯坦出口潜力最小;第五,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实际贸易值与潜力值之间的差距主要是有贸易非效率引起的,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口国开放的经济环境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先进的铁路和通讯基础设施、高效的清关程序以及双方加入共同的经贸组织能有效抑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的贸易非效率,促进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亚五国提出如下建议:优化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出口供给能力;加快地区间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我国在中亚的投资结构,用投资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因国制宜,差异化开拓中亚市场。

吕妍洁[4](2020)在《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其中,中亚五国能源储量丰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以及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资源储量分别位列世界第七位和第三位,并且当地的供需情况与我国互补,是我国对外加强能源投资合作的重点国家。但是,中亚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波动起伏较大,加之中亚国家独立后新建立起的政治体制还不完善,政局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我国在对中亚地区能源领域投资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中亚国家能源领域投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风险识别,联系中亚五国当地实际情况,对我国在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进行了风险识别,将其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以及资源风险四大类,构建出中亚地区能源领域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熵值法确定各项风险的指标权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项风险进行综合评分,从而建立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的熵值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本文首先采用2008-2017年中亚各国数据,分别对五国相应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显示哈萨克斯坦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较高,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风险和资源风险较高,土库曼斯坦社会风险较高,塔吉克斯坦资源风险较高,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风险较高,资源风险也较高。最后为了使结论更加准确,方便比较,再次选取了 2017年各国数据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对塔吉克斯塔能源领域投资风险最高,乌兹别克斯坦次之,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风险排名为第三、第四位,哈萨克斯坦投资风险较小。最后针对本文各国不同的情况,提出建立完善的能源投资机制,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金融支持机构,以及加强能源下游产业投资合作,完善当地人才培养机制等相关措施,以降低当地环境变化对我国能源投资效益造成的影响。

杨富钧[5](2020)在《中亚国家风险对我国对其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全球资本输出国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仅用四年时间便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存量国,设立的境外企业从2.54万家扩大到3.92万家,资产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OFDI日益转变成我国企业开拓市场和获取经济利润的重要渠道。中亚五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油气和矿产资源充足,但由于其国内产业发展及经济水平的限制,能源的开采利用率不足,与我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条件逐步成熟;近年来增速较快,在过去的四年间对中亚五国的投资存量保持着年均9.8%的增长率;在流量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7年流向哈萨克斯坦的投资额达20.7亿美元,高居第八位。但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风俗差异较大,社会矛盾突出,宗教极端主义复杂。因此,中亚五国存在的风险是决策过程里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中亚五国为对象,选择了近10年的数据,其中包括二十七项国家风险评估指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之后,利用熵值法进行权重赋值,计算得到政治风险、经济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四项一级国家风险评估指标。在计算得到四类国家风险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中亚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之间的进出口额,各国的战略资产、自然资源禀赋及投资自由度指标等控制变量,建立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运用该模型分析了我国在该地区近10年直接投资的风险偏好。结果显示我国流向中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呈现出政治和社会风险规避,经济及金融风险偏好的特征;在具体国别分析中,发现我国对五国投资的风险偏好和敏感度又各有不同,尤其对金融风险的变化最为敏感。为了有效降低投资损失,我国政府和企业有必要从完善双边投资保证机制、构建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引入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采取国别差异投资等方面防范和规避投资中亚五国的经济风险以及金融风险。

万頔珂[6](2020)在《中国在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合作越来越重视,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亚欧大陆的核心区域,是我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五个中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政府想要“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更好的落实和实现,就要重视和中亚五国之间的投资与合作,这样我国政府才能在全球的经济贸易的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发现东道国投资风险的讨论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要命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汇总分析,本文发现以往的研究中,对于东道国的投资风险的研究,多局限于东道国投资环境以及环境风险的分析,并没有体现东道国投资风险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也没有针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探究中亚五国的投资风险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2003-2018年年度数据展开研究,分析中亚五国投资风险的情况,并讨论中亚五国的投资风险如何影响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在明确本文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本文汇总了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通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投资风险大致上可以分为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两大类别。综合分析两种投资风险,会发现这两种风险都会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选择产生影响。接着本文对相关理论进行整理,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对中亚五国的投资风险进行进一步分析,使用因子分析法,从政治风险和环境风险两方面来分析中亚五国的投资风险,根据投资风险的情况,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郭瑞[7](2020)在《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高校智库评价有助于检视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问题,为高校智库的发展诊断号脉,明确标准及树立标杆,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良性互动及整体实力提升。我国对高校智库的评价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评价主体单一及多元评价主体合作的缺失、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及共识度较低、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智库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亟待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及其体系精准把脉我国高校智库发展问题。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对高校智库评价提出“改进科研评价”的指示。2015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推动高校智库的发展完善、学科优势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及整体水平提升。以上文件为完善高校智库评价提供了顶层设计。本文在此背景下,立足于公共管理学、教育评估学,结合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构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挖掘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理论工具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理论分析框架下将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高校智库评价中其他要素,共同促进高校智库评价问题的解决。最后基于建构的指标体系,抽样选取18所典型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评估结果来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提升高校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由绪论、四章、结束语六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立意和主旨。详细梳理学界对智库评价及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现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高校智库、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阐述本文运用的理论分析工具治理理论及第四代评估理论。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和价值取向。第一章,详细阐述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和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高校智库评价涵括的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工具维度、指标维度、结果维度等进行阐述。其次,通过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来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高校智库评价制度环境的诱导、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及解析进行详细论述。理论分析框架的搭建为下文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本部分设计调查方案,探求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相关机理。首先,对问卷设计、抽样方案、样本数据等进行阐述分析。其次,探求高校智库评价各维度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要素维度间的“耦合”关系。通过要素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程度影响较大,说明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促进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共识性;评价工具中评价方式方法对评价指标科学程度的影响最大;评价制度完善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和评价结果公信影响都较大;评价程序的完善对评价结果的公信影响较大,但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影响较小。最后,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挖掘高校智库评价面临的诸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及科学性有待提升、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理论分析制约其完善的机理。第三章,基于第二章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内在机理分析结合理论工具的指导,提出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遵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改进科研评价”的政策导向及梳理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同行评议、高校智库、民众及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价值诉求,完善评价工具的情况下,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而成。其次,阐述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初始集、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复次,通过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取舍进行筛选、因子分析技术修正指标结构并对其进行赋权。最后,论述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基于第三章构建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抽样选取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制定评估表,详细说明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分析18所高校智库的评价结果,挖掘样本高校智库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提出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结束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对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的应用,工具理性的完善,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主客体诉求等进行总结和回顾。最后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展望未来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可能的研究焦点。本文的创新主要如下:1、基于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建构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界较多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市场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组织有效性理论来分析高校智库评价。本文运用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理论分析框架体系,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和要件进行详细论述,将高校智库评价看做是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指标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分析要素维度间的关系,基于治理理论中“序参量”对其他要素的协同、整合,决定系统的演变甚至结果的功能,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其他要素维度,来发现和解决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以期探究高校智库评价系统的完善。2、研究视角及研究途径的创新。学界对高校智库评价的研究多关注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其他要素维度的研究和探讨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以量化方式理性认知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探究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构建的影响,挖掘各要素维度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以期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相关目的,进而来论证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多维性和系统性,为高校智库评价中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这在当前的高校智库评价研究中较少出现。3、基于治理理论和第四代评估理论尊重、识别多元评价主体价值倾向,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工具理性的导向下,建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多基于单一评价主体的价值倾向而建立,而智库对于政府及社会影响程度的评判话语权实质应掌握在“用户手中”,“决策用户”的认可程度决定其价值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尝试聚焦高校智库的用户主体如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潜在评价主体中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机构乃至高校智库本身等,他们对高校智库评价的价值理念,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涵括“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智库的对外合作交流情况、智库的组织情况”等共34个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集,通过因子分析技术的修正,最终确定了涵括“智库投入及平台建设因子、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因子、智库合作和对外交流因子、智库学术生产能力因子”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2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而得的定量指标结构能够回应高校智库的各项功能,为衡量高校智库各项影响力的实现提供可供参考的维度。为完善评价方式,经过问卷调查的筛选确定11个定性指标集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4、系统分析高校智库评价结果、总结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往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多关注评价结果的排名,较少关注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及探讨。本文通过科学抽样对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样本高校智库在基础建设、运营管理、影响力实现等方面的情况,挖掘出样本高校智库在实体化建设及内部组织管理不完善,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的实现程度较低,高校智库学科间的协同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并参考评价指标提出:深化高校智库的实体化建设,完善高校智库的支撑体系;完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与转化机制,提升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从学科、项目、人员等方面深化高校智库的协同,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等对策和建议。

宋娜娜[8](2020)在《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中亚国家与我国睦邻友好,有着良好的政治经济合作背景。近年来,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对新时代农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有较快发展,与中亚国家相比,我国农机产品在技术、质量和服务等方面具有显着的比较优势。农机产品在满足本国农机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农机产品出口,不仅能够促使农机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还将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机行业的发展。中亚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与我国农机出口贸易有密切联系,研究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出口影响因素、中国对中亚农机出口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其进行评述。基于2004-2018年的贸易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和指标测算,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机产品贸易现状与特点。为进一步探究影响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的因素,本文首先对农机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市场规模等,并将这些因素进一步概括为三大要素,即我国农机产品的竞争力、进口国农机市场需求量和供需匹配度。本文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出口中亚的农机产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案例部分基于钻石模型对一拖集团农机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农机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基于以上研究,得出本文的结论:扩展引力模型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农机产值、两国人均GDP、人口总量、进口国农业产值、国家间接壤、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进口国的贸易自由度、货币自由度、政府效率、政体水平、物流绩效对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中亚具有促进作用,国家间距离、中亚国家劳均耕地面积则阻碍出口。CMS模型实证结果显示,竞争力效应是促进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中亚的主要因素。案例研究表明,一拖集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农机产品结构仍不尽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进口国市场需求。结合本文的结论并联系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分别从国家、企业层面对农机出口提出对策建议。

程颖慧[9](2020)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风险与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迅速发展,对外投资额由2013年的126.3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01.7亿美元,投资存量更是超过1500亿美元。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已占同期对外直接总投资的12.7%。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取得的收获,为各国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新的贡献。然而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时会面临来自东道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存在的投资风险,这些风险会导致企业投资福利的损失。中国与更多国家通过“一带一路”携手共进,共谋发展,着力化解全球风险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背景,探讨规避投资风险和提升投资效率的路径,是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生存、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各国长期交流与合作推进的参考依据。文章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构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指标体系。借鉴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的指标体系,增加了社会稳定、执政能力和对华关系等定性评估指标,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指标体系。二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风险评价,主要从指标和国别两个角度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价。在分指标评价中,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执政水平、经济条件、负债能力、社会稳定和双边关系的单项风险指标评估得分及综合风险得分,并按风险得分对国家进行排名。在分国别评价中,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值,具体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的投资风险表现。三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效率评价。选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经济变量和宏观、微观投资非效率因素,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以探析各影响因素对投资效率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进而减弱投资非效率因素对直接投资的干扰。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效率值,从国别、时间、区域等不同角度进行投资效率比较,分析具体的投资效率特征。文章研究的发现:(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表现出来的投资风险偏高,在选取的35个样本国家中,高风险国家约占三分之二。“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在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对华关系五个风险评价方面的表现也不均衡。中东欧国家金融体系相对完备,投资安全程度整体较高,但由于其与中国距离较远,导致对华关系得分较低;中亚五国虽然社会风险较小,但由于其落后的经济条件、动荡的政治局势和较弱的政府治理能力,整体投资风险仍然较高。在描述和刻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的诸多因素中,政府执政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程度三方面因素相关性较强,共同形成政治经济社会综合因素,其对一国的整体投资风险影响最大,已成为投资风险中最重要的因素。(2)实证分析相关经济变量和宏观、微观投资非效率因素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效率水平和投资效率损失的影响。在所选的相关经济变量中除GDP和通货膨胀率对投资效率影响不显着外,其余变量都对投资效率影响呈显着性特征。其中经济自由度变量影响最大,这表明东道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中国企业对其投资面临的风险就越小,投资效率越容易提升。在选择的投资非效率变量中,对我国投资效率损失影响最为显着的是获得信贷难度指标与抑制腐败指标,该结论得到众多学者观点的支持。(3)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但由于投资效率和投资潜力成反比关系,所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还是很大的,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从国别、时间、区域等不同角度对投资效率值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效率水平会随时间推进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在国别分布上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收敛态势;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亚洲区域的投资效率较高,中东欧区域的投资效率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文章研究的创新之处:(1)目前研究中国对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居多,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研究关注度不高。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构成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在投资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设定上,本文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类别、地理区域差异,分别分析投资风险特征,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包括汇率波动、政府负债等情况,还包含经济自由度、政府治理质量、政治稳定性、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衡量。同时为体现东道国国家环境的“中国因素”,考虑到中国与东道国双边关系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将东道国对华关系也纳入投资风险指标体系中。(2)构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测度模型,采用的数据来自国内外权威机构的公开数据信息,如世界银行、全球经济、联合国、中国海关的官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及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层次评价法,从指标和国别两个角度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价,全面量化评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结果客观公正。(3)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效率实证分析的变量选取上,本文将宏观政治因素与微观营商因素都纳入实证分析的框架中。这些风险产生的交叉影响,无疑会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效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产生干扰作用,成为跨国企业“走出去”的巨大障碍。本文选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经济变量和宏观、微观投资非效率因素指标,探析各影响因素对投资效率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进而减弱投资非效率因素对直接投资的干扰,为“一带一路”建设效益和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黄楚灵[10](2020)在《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与出口贸易关联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两条重要途径。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不断增加的压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我国进行了高瞻远曙的全面战略布局,对内,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突破,通过全面制度变革与创新驱动挖掘经济增长新潜力;对外,以“一带一路”为牵引,通过“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在“走出去”战略视角下,其关注的重点从传统的单一贸易驱动模式转向了以贸易和投资为支撑的双轮驱动协同模式,因而,探讨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对沿线国家OFDI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正好契合这一现实需求。本文首先通过类比我国对沿线国家OFDI和出口贸易两者的显性比较优势构建了衡量两者关联度的指标,测算了我国与沿线61个国家在2009-2018年间OFDI和出口贸易的关联度,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我国对沿线国家OFDI和出口贸易的关联度在中等收入国家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关联度的差异逐渐缩小;通过对沿线国家OFDI与出口贸易关联度较高的国别选择分析来看,我国在以东盟地区国家为代表的劳动力丰富的中等收入国家,以西亚北非地区国家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的关联度较高,OFDI的显性比较优势表现出上升趋势,缩小了与出口贸易显性比较优势的差距。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构建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效应,并将沿线国家按照经济发展程度进行了分类样本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对出口贸易存在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在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并不存在显着的影响,说明我国对沿线国家OFDI和出口贸易的关联性质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差异明显。然后,本文以我国对沿线国家OFDI和出口贸易的关联度为因变量构建包含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资源禀赋、地理距离、制度环境、贸易便利化程度、双边实际汇率等核心因素的实证模型,从总体研究和分类研究中具体分析和评价上述因素在我国对沿线国家OFDI和出口贸易关联性的贡献程度及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我国对沿线国家OFDI与出口贸易关联度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禀赋、高新技术禀赋、地理距离、贸易便利化程度、双边实际汇率等是影响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和出口贸易关联度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效果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存在着显着差异;制度环境、贸易壁垒、基础设施、贸易自由度以及是否签订自贸区协议的影响并不显着。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增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和出口贸易的关联性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和建议。

二、论我国对中亚各国政策的战略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对中亚各国政策的战略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对中亚地区耕地投资潜力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海外耕地投资
        2.1.2 投资潜力
        2.1.3 投资风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源稀缺与资源配置理论
        2.2.2 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我国对中亚地区耕地投资概况
    3.1 我国海外耕地投资现状
    3.2 中亚地区耕地投资资源禀赋
        3.2.1 耕地资源条件
        3.2.2 社会经济条件
    3.3 我国对中亚地区耕地投资现状
        3.3.1 现有规模
        3.3.2 比较优势
        3.3.3 存在问题
第四章 我国对中亚地区耕地投资潜力评价
    4.1 耕地投资潜力因素描述分析
    4.2 耕地投资潜力指标及模型选取
        4.2.1 投资潜力指标体系
        4.2.2 权重确定与分析
        4.2.3 潜力模型构建与评价
    4.3 耕地投资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4.3.1 总体投资潜力分析
        4.3.2 具体投资潜力分析
第五章 我国对中亚地区耕地投资风险评价
    5.1 耕地投资风险因素识别
    5.2 耕地投资风险指标及模型选取
        5.2.1 投资风险指标体系
        5.2.2 权重确定与分析
        5.2.3 风险模型构建与评价
    5.3 耕地投资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5.3.1 总体投资风险分析
        5.3.2 具体投资风险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科学选择投资区域,加大配套投资
        6.2.2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防范
        6.2.3 结合“走出去”战略,创新投资模式
        6.2.4 尊重文化习惯差异,树立正面形象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东道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1.2.2 金融发展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2.3 东道国金融发展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东道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2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1.3 功能金融理论
    2.2 东道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路径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1.2 数据处理与权重确定
    3.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3.2.1 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结果比较
        3.2.2 金融发展水平的各维度指数测度结果比较
        3.2.3 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时序差异
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数据与变量测度
        4.1.1 模型设计
        4.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1.3 样本选择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1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4.2.2 东道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4.2.3 东道国金融发展各维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5 “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分析
    5.1 “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的分组检验
        5.1.1 东南亚地区金融发展对我国OFDI的影响
        5.1.2 南亚地区金融发展对我国OFDI的影响
        5.1.3 西亚地区金融发展对我国OFDI的影响
        5.1.4 中东欧地区金融发展对我国OFDI的影响
        5.1.5 中亚地区金融发展对我国OFDI的影响
    5.2 “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的对比分析
        5.2.1 各区域金融发展对我国OFDI影响的对比分析
        5.2.2 各区域金融发展各维度对我国OFDI影响的对比分析
6 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部分原始数据1
附录2:部分原始数据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2.1 关于贸易潜力测算方法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贸易潜力实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的相关研究
        1.2.4 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图
        1.3.2 研究方法
    1.4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比较优势理论
    2.2 要素禀赋理论
    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4 随机前沿理论
第三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现状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机电产品统计范围的界定
        3.1.2 中亚五国的内涵与特征
    3.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2.1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总出口规模
        3.2.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
        3.2.3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
第四章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及贸易潜力
    4.1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性及贸易潜力分析
        4.1.1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产品竞争力
        4.1.2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相似度
        4.1.3 基于两国贸易竞争性的贸易潜力分析
    4.2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
        4.2.1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4.2.2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结合度
        4.2.3 基于两国贸易互补性的贸易潜力分析
第五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5.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构建
        5.1.1 理论模型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假设检验
        5.2.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
    5.3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值
        5.3.1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分析
        5.3.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测算
第六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
    6.1 引入贸易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6.1.1 理论模型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 引入贸易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
        6.2.1 模型的假设检验
        6.2.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的相关研究
        1.2.2 中亚能源领域研究
        1.2.3 投资风险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对外投资相关理论基础
        2.1.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2 边际产业扩张论
        2.1.3 诱发要素投资组合理论
    2.2 投资风险的界定与风险识别
        2.2.1 投资风险的界定
        2.2.2 风险识别的概念及原则
3 我国对中亚国家能源领域投资现状
    3.1 我国对外能源投资的动机
    3.2 我国对中亚五国整体投资状况
    3.4 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发展现状
        3.4.1 我国对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
        3.4.2 我国对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
        3.4.3 我国对土库曼斯坦能源领域投资
        3.4.4 我国对吉尔吉斯斯坦能源领域投资
        3.4.5 我国对塔吉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
        3.4.6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
4 中亚国家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因素识别
    4.1 政治风险
    4.2 经济风险
    4.3 社会风险
    4.4 资源风险
5 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分析
    5.1 风险指标确立
    5.2 风险度量方法选择
    5.3 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3.2 吉尔吉斯斯坦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3.3 土库曼斯坦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3.4 塔吉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3.5 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4 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综合排序
    5.5 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评价小结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充分利用上合组织,扩大上合组织辐射范围
        6.2.2 建立能源投资支持机构,推动能源投资机制建立
        6.2.3 加大能源下游业务的投资合作
        6.2.4 完善当地人才培养机制
        6.2.5 建立海外能源价值评估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中亚国家风险对我国对其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问题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国家风险的研究
        2.1.1 国家风险的识别
        2.1.2 国家风险的测度
    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及影响因素
        2.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2.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2.3 国家风险与外国对其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2.3.1 政治风险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2.3.2 经济风险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2.3.3 金融风险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2.3.4 社会风险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3 我国对中亚五国投资的现状及风险分析
    3.1 我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现状
        3.1.1 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投资规模
        3.1.2 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3.1.3 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国别构成
    3.2 我国对中亚五国投资风险分析
        3.2.1 中亚五国政治风险的影响
        3.2.2 中亚五国经济风险的影响
        3.2.3 中亚五国金融风险的影响
        3.2.4 中亚五国社会风险的影响
4 中亚五国国家风险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中亚五国国家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4.1.1 中亚五国政治风险指标的选取
        4.1.2 中亚五国经济风险指标的选取
        4.1.3 中亚五国金融风险指标的选取
        4.1.4 中亚五国社会风险指标的选取
    4.2 中亚五国国家风险评估指标的计算
        4.2.1 风险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4.2.2 熵值法赋权重
    4.3 实证分析中变量指标的选取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核心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模型的设定与实证检验
        4.4.1 理论模型的设定
        4.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3 单位根检验
        4.4.4 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4.4.5 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
    4.5 实证结果分析
        4.5.1 全样本回归
        4.5.2 引入交互项的全样本回归
        4.5.3 异质性分析
        4.5.4 稳健性检验
5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全文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中国在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概述
    2.1 折衷理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
    2.3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3 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情况分析
    3.2 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分析
        3.2.1 投资规模分析
        3.2.2 国别结构分析
        3.2.3 行业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风险分析
    4.1 整体风险分析
        4.1.1 政治风险
        4.1.2 经济风险
    4.2 国别风险分析
    4.3 行业风险分析
5 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风险量化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2 量化检验
        5.2.1 政治风险
        5.2.2 经济风险
        5.2.3 综合风险
    5.3 量化结果分析
6 建议
    6.1 对政府的建议
    6.2 对企业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二) 我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三) 研究文献评述及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三、核心概念
        (一) 高校智库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
    四、理论分析工具
        (一) 治理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二) 第四代评估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创新
        (三) 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第一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及理论分析框架
    一、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与制度环境
        (一)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制度环境
    二、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
        (一) 制度环境的诱导
        (二) 治理主体协作的动力和基础
        (三) 治理主体的多元诉求和资源互赖
        (四)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存在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解析
        (一)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构建
        (二)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解析
第二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调研方案设计
        (一)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问卷设计
        (二) 抽样方案与样本规模的估计
        (三)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一)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二)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 要素维度的相关关系
    三、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表征
        (一) 高校智库评价主体单一,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共识性
        (二) 对高校智库分类评价不完善,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程度
        (三) 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降低评价过程的公信力
        (四) 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降低评价功能的有效性
    四、制约高校智库评价完善的内在机理
        (一) 多元评价主体协同与合作的缺失
        (二) 评价偏好不一致,价值冲突与价值均衡共存
        (三) 制度规范的缺失,弱化智库评价的共识性
        (四) 信息不对称,降低评价结果的科学及共享
第三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
    一、响应式聚焦,树立高校智库评价导向
        (一) 关注多元评价主体价值诉求
        (二) 完善评价工具理性
        (三) 遵循指标体系多维性及动态发展的规律
    二、确定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一) 系统原则
        (二) 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及特殊指标互为补充的原则
        (三) 简明性原则
        (四) 可操作性原则
        (五)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三、指标体系初始集设置的阐释和说明
        (一) 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二) 定量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三) 定性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四、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
        (一) 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
        (二) 相关描述性统计
    五、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一) 因子分析
        (二) 定量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
        (三) 定量指标体系的修正
        (四) 定量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五) 定性指标体系的筛选
    六、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一) 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
        (二)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实证评估
    一、评估标准的制定
        (一) 评估表的制定
        (二) 评估标准及评估细则
    二、基于18所高校智库的数据采集
        (一) 样本容量
        (二) 样本选取
        (三)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三、评估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一) 总分及一级指标得分分析
        (二) 二级指标得分分析
        (三) 三级指标得分分析
    四、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及提升的策略路径
        (一) 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
        (二) 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
结束语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后记

(8)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国内外农机产品出口的研究
        1.2.3 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的研究
        1.2.4 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
    1.4 创新点与局限性
        1.4.1 创新点
        1.4.2 局限性
第2章 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2.1 中亚市场概述
    2.2 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规模
    2.3 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结构
    2.4 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4.1 出口贸易的特点
        2.4.2 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3章 中国农机产品出口中亚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机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
        3.1.1 经济因素
        3.1.2 政治因素
        3.1.3 市场规模
        3.1.4 其他贸易相关因素
    3.2 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
        3.2.1 农机产品的竞争力
        3.2.2 供需匹配度
        3.2.3 进口市场需求量
第4章 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农机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4.1.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1.2 模型构建
        4.1.3 模型检验
        4.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 基于CMS模型的农机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4.2.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理论
        4.2.2 模型设定
        4.2.3 数据来源及农机产品分类
        4.2.4 CMS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拖集团农机出口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
    5.1 一拖集团概况
    5.2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农机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5.2.1 生产要素
        5.2.2 需求状况
        5.2.3 相关支持性产业
        5.2.4 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
        5.2.5 政府行为和机遇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国家层面对策
        6.2.2 企业层面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

(9)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风险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研究
        1.2.2 对外直接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
        1.2.3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投资效率的理论基础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理论
        2.2.1 投资风险概念的演进
        2.2.2 投资风险的构成
        2.2.3 投资风险的测度
    2.3 对外直接投资效率的理论
        2.3.1 投资效率内涵
        2.3.2 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测算方法
        2.3.3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级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评价述评
        3.1.1 以发布投资风险报告为主的国际信息机构
        3.1.2 国家信用等级评分机构
        3.1.3 对各评级机构指标体系的评述
    3.2 对外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基本原则
        3.2.1 适应性原则
        3.2.2 致性原则
        3.2.3 客观性原则
    3.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理论基础
        3.3.1 政治风险
        3.3.2 经济风险
        3.3.3 金融风险
        3.3.4 社会风险
        3.3.5 对华关系风险
    3.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风险指标体系
        3.4.1 政治风险指标
        3.4.2 经济风险指标
        3.4.3 金融风险指标
        3.4.4 社会风险指标
        3.4.5 对华关系风险指标
    3.5 小结
第4章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评价
    4.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现状
        4.1.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总量分析
        4.1.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结构分析
    4.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评价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4.2.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评价模型的设定
        4.2.2 数据来源
    4.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分指标评价
        4.3.1 投资风险分项指标分析
        4.3.2 投资风险综合指标分析
    4.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分国别评价
        4.4.1 “一带一路”整体国家投资风险评价
        4.4.2 “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投资风险评价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效率评价
    5.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效率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5.1.1 理论模型
        5.1.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效率模型设定
        5.1.3 数据来源
    5.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影响投资效率水平的因素分析
        5.2.2 影响投资效率损失的因素分析
    5.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效率水平分析
        5.3.1 按国别分组的投资效率水平
        5.3.2 按时间分组的投资效率水平
        5.3.3 按区域分组的投资效率水平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与出口贸易关联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相关研究
        1.3.2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其与出口贸易的关系
        1.3.3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本文研究特色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与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2.1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发展状况
        2.1.1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总体规模
        2.1.2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区位分布
        2.1.3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行业分布
    2.2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状况
        2.2.1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总体规模
        2.2.2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区位分布
        2.2.3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
        2.2.4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方式
        2.2.5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企业性质
第三章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和出口贸易的关联度分析
    3.1 关联度指标的构建
    3.2 关联度指标的测算
    3.3 关联度的国别分析和选择
    3.4 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关联度的机理分析
第四章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与出口贸易关联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对象说明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3 模型构建
    4.4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4.4.3 相关性分析
        4.4.4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5 总体样本面板回归
        4.4.6 分样本面板回归
    4.5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与出口贸易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构建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5.3.3 相关性分析
        5.3.4 多重共线性分析
        5.3.5 总体样本面板回归
        5.3.6 分样本面板回归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论我国对中亚各国政策的战略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对中亚地区耕地投资潜力及风险评价研究[D]. 杜盼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东道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研究[D]. 彭青青.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D]. 魏萍. 青岛大学, 2020(02)
  • [4]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研究[D]. 吕妍洁.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中亚国家风险对我国对其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杨富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2)
  • [6]中国在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D]. 万頔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D]. 郭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国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D]. 宋娜娜. 江苏大学, 2020(05)
  • [9]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风险与效率研究[D]. 程颖慧.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10]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与出口贸易关联性的影响研究[D]. 黄楚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论我国对中亚国家政策的战略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