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东贤歌》杂学

苏轼《东贤歌》杂学

一、苏轼《洞仙歌》杂考(论文文献综述)

雷文[1](2021)在《芗林与酒边:向子諲的退居生活与文学》文中研究表明

黄金龙[2](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陈尚君[3](2020)在《《全唐诗》中的伪诗与伪好诗》文中研究表明题目中的"伪好诗"是我生造的,前两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名为"伪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纪’苏州片’及其影响"的特展。"伪好物",就是说画是假的,但是伪造得很好。我想借这个意思讲一些伪诗中的好诗。在此之前,先和大家讲《全唐诗》是怎么成书的,为什么《全唐诗》里有大量的伪诗。"《全唐诗》中的伪诗与伪好诗",这个题目涉及学术研究和文学品鉴根本的不同。研究学问要求实辨伪,而文学品鉴讲究艺术精湛。这两者看似理所当然,其实是各行其是,各有道理。如果一位学术名家讲解唐诗,所欣赏的恰是一首伪诗,不免留下笑柄。反过来看,宋人说到好诗,

李宝[4](2018)在《宋代题跋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题跋文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散文文体,在追溯这种文体的起源时,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其正式定型并大量产生于宋代则为学界所公认。宋代题跋文数量繁多,题材广泛,表达丰富,体式灵活,趣味盎然,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宋代题跋文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及当下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题跋文体进行文体学上的界定,对两宋题跋文的数量、类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并就题跋文征引诗词现象进行考察,力图展现宋代题跋文体勃兴的全貌。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从五个方面回顾了宋代题跋文的基本研究状况,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展望。同时,在绪论这一章之中,还交代了对宋代题跋文进行研究的具体思路及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题跋文体自身的几个问题,是为宋代题跋文研究作基础性的奠基工作。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概念的阐释与解读多从训诂、考据的角度切入,使用方法与征引材料,几乎雷同,各家只是酌以自己的见解,复为演述,在没有新材料出现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再复述的必要。笔者从文体学的角度,对题跋文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探讨其文体的发生与命名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演变。笔者又总结了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源头追溯的几种观点,逐一评述,进而确认比较赞同的观点。之后,对比分析历代《文选》类总集选录题跋文情况,从选文上对比分析了宋、元、明三代题跋选文、题跋题名特点、以及题跋文关涉的内容等情况,以此验证题跋文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本章最后一部分主要辨析了题跋与后序、题跋与题辞(词)、题跋与题名等三种相近文体的区别与关系。第三章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梳理了题跋文的结集情况,并对明代毛晋“津逮秘书”所选宋人题跋及新近结集的《全宋文》、《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宋代序跋全编》等收录题跋文进行了较为精确的统计,逐一对比,以期对宋代题跋文有较为精确的数量认识。第四、五章在梳理了前人对题跋文的分类情况之后,参考《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对题跋文所分九类,拆分合并成书跋、文跋、诗词题跋、法书帖刻、金石器物、图画、其他类等七类。重新分类的考量是因为《索引》原“法书碑帖”一类涵盖的题跋数量太大,而“山水草木”、“器物”、“建筑”、“人事”等题跋数量又过少,重新分类之后,将“法书碑帖”一类之中“金石”拆分出来与《索引》“器物”一类合并成“金石器物”一类,原类目更名为“法书帖刻”,之后将“山水”、“建筑”、“人事”三类合并成“其他类”,新分类中各类目涵盖题跋数量接近,体现分类的意义。之后以新分类为准,对各类题跋的内容进行逐一进行概述,总结各类题跋的内容特点,以期对宋代题跋文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六章考察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情况。宋人题跋,有专论诗词一部,数量有千余则。在这部分题跋文之中,有大量诗、词被征引到题跋文之中。通检两宋题跋文我们发现,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诗词题跋之中,其余文跋、书跋、书画题跋等等类型的题跋文之中,都有征引诗词的情况出现。我们将宋人题跋中征引到的诗词悉数辑出,以附表的形式列于文后。在对征引的诗词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宋代题跋征引诗、词的虽然颇为随意,但是基本规律还是可循的。我们总结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四个规律,并用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新辑《全宋诗》失收的宋人诗三十余首、残诗零句一百二十余则。最后,我们例举了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对传世诗词的诗题、字句的订正,以此来验证宋人题跋征引的这部分诗词的校勘学价值。

邱青青[5](2018)在《清代中期论词绝句研究》文中提出清代中期是论词绝句发展至定型与成熟的阶段。此时的论词绝句不但基数庞大、创作体式多样,且游戏笔墨之作减少,专业性有所强化,从而使得这种词学批评样式的形制与内容都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然迄今为止,鲜有学者涉足清代中期论词绝句的研究,作整体系统研究之人更是至今未有。因此,本文拟就清代中期论词绝句进行探讨,既从宏观上把握论词组诗探讨的词学论题及其创作特点,又从微观上具体分析每一诗歌论说的内容,以期能宏微相辅,展开相对更为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整体分为引言、概述、个案研究、论说方式以及结语这五个部分。引言部分归纳总结历年以来论词绝句研究取得的成果,以明确该领域所呈现的研究趋势,及其留存的可填充空间,继而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所在。第一章为概述,对本文所要研究的清代中期论词绝句作出时间与内容方面的界定,并阐明清代中期论词绝句体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第二章为清代中期论词绝句个案分析,择取数位创作总量可观,且言之有物的论词者的作品,归纳其创作特点以及对作者寄寓其中的词学体悟、词论主张进行探讨。第三章是清代中期论词绝句论说方式的探究,立足于清代中期的论词绝句,具体分析创作者们所运用的直言点论、摘句、比较、本事这四类批评方式。结语部分则旨在说明清代中期论词绝句所具有的独特的词学价值。简而言之,择取清代中期论词绝句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多角度研讨,不仅可以增进对古代词家词学思想的了解,还可对该时期词坛的审美趣尚与学术风潮有所把握。

刘荣平,曹铃玉[6](2018)在《《全宋词》订补论文论着索引(新编)》文中研究表明刘荣平编《〈全宋词〉订补论文论着索引》,原载《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比较简略。该文所收条目截止到2005年,本次予以重新辑录,形成《〈全宋词〉订补论文论着索引(新编)》,所收条目截止到2017年。本索引收录关于《全宋词》词人生平考证、《全宋词》词作辑佚辨伪、宋词断句标点、宋人词集校注校点、词总集刊刻影印等方面的论文论着,凡有益于

姚逸超[7](2017)在《北宋前期词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北宋前期这一唐宋燕乐转型阶段为时间范围,以其间所新创及运用的词调为研究对象,在文学史和音乐史的交叉视阈下,兼顾词调的音乐、文学和文化属性,对其创生和延展情况进行宏观梳理和微观解析,进而从词调史的意义上展现唐音宋调的衍变过程。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北宋前期词调的音乐来源。唐教坊曲及隋唐旧曲,宋教坊曲和鼓吹曲、民间新声、词人自度曲等共同构成北宋前期丰富的词调来源。鼓吹曲转化为词调,展现了宋初宫廷对倚声填词的参与;唐宋民间词调名的新变,折射出唐宋文化的转型;文人自度曲反映了文人对声辞配合的进一步体认。第二,北宋前期词调的燕乐宫调系统。真宗朝时期逐渐形成七宫十二调的燕乐宫调系统。以北宋政和七年为界,燕乐宫调系统先后采用“为调式调名”与“之调式调名”,考察宋词的依月用律,需明确其依循的调式基础。宋人日常填词创作,未有依月用律者,但由于南宋季世杨瓒、张炎诸人对填词音律化、典雅化的追求,才形成所谓的宋人填词“依月用律”问题。第三,北宋前期词调类型的承延与新变。入宋之后,令词内涵呈现出由酒令之“令”向音律之“令”的多元衍变。柳永大力创制慢词,其词中虚字的频繁运用,赋笔铺陈的写作技巧,既适应了唐宋音乐的转型,也适应了词体自身发展的新趋势。引调、近体数量虽少,但其创制与发展体现着宋代音乐类型的繁荣与宋代词调生成的新方式,极具宋调特色。第四,北宋前期词调的衍生与组合方式。在既有词调的基础上,转调、犯调、联章等衍生与组合的方式,使原词调转生出新的声情特色或表现效果。北宋前期词作中的转调与犯调,受到时代音乐风尚、地域音乐文化以及词人音乐思想的影响与制约,体现着词人音乐造诣的高下。北宋前期联章词在用调、书写内容、创作形式方面也展现出新的时代特点。第五,北宋前期词调的韵式与句式。北宋前期的新兴词调,在韵式、句式方面都较唐五代旧调有了明显变化,这是音乐与文学合力作用的结果。词调初兴,以押平韵为主,体现着近体诗律传统强大的惯性;仄声韵词调与入声韵词调的增长,反映出音乐元素对于词体约束的逐渐增强;平仄转韵词调在北宋前期的式微,则与唐宋时期所流行的词调类型相关。由唐入宋词调的句式在主导句型、句式组合、句内节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在诗歌句式、句法节奏发展到顶峰之后,词借着音乐的力量打破了这精致的桎梏,召唤出已经丧失活力已久的其它句型,发展出别具特色的句法节奏。这一过程在北宋前期基本完成,为词之为词,提供了坚实的文体基础。第六,北宋前期词调的声情。本章就宫调与词调声情、乐器与词调声情、词调声情研究与声调之学的建设等问题作了专门探讨,并以《倾杯乐》一调为例,考其源流,辨其声情,并进而探究词乐与词作的声辞配合关系。第七,北宋前期新创词调的命名、应用与流传。关注词调命名本身的文学文化内涵,考察新调产生后的当下传播与后世流行,也是词调研究的重要方面。本章对北宋前期新创词调调名的语言特征、事类分布作了细致分析,考察了北宋前期新创词调的共时性应用与历时性传播,以创调大家柳永为例,梳理了苏轼、晁补之、周邦彦、王喆等与柳词后世传播接受的密切关系。

姚鹏举[8](2016)在《唐宋词乐活动与文本体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探讨唐宋曲子词的文本体制,因其和词乐活动关系密切,因而多从这一角度着手进行研究。词调从用韵角度看,大致可分为平韵、仄韵、平仄转换、平仄错叶、平仄通叶五大类,后三类均和词乐有关系。平仄转换在诗歌中也很常见,通过考查诗体用韵尤其是五言诗的转韵可知平仄转换和音乐的密切关系,由此可知词调中的平仄转换多是音乐而非仅是前朝乐府的影响。平仄错叶有主韵、副韵之分,副韵可以变动,反映出唐五代音乐节奏繁复的特点。平仄通叶则和曲调歌法、词人社会阶层、词作叙事、抒情等多种因素有关,词、曲中常见,不是区别词、曲的标记。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也对个别词调如《六州歌头》、《西江月》等进行了具体分析。词调用韵显示出和词乐活动的密切关系。曲子词的音乐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因而本文的第三章主要针对具体问题展开:1)教坊乐人的求雇、求乞现象,2)教坊曲、声诗、曲子词配合的伎艺活动的变化,3)填实和、泛声的问题,4)张志和《渔歌》是民歌、声诗、曲子词的归属问题,5)配乐歌辞作者的队伍变化,6)中晚唐出现的“新声”现象,7)集群宴饮中的唱和。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够梳理出1)曲子词成长、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和曲子音乐的大致变化过程,2)民歌、教坊曲、声诗、曲子词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有:1)民歌可以变为教坊曲和声诗,却不大可能直接发展成为曲子词;2)教坊曲、声诗所结合的伎艺活动较曲子词多,教坊曲发展为曲子词调,结合的伎艺活动有所脱落;3)声诗和曲子词的音乐均是曲子,但声诗的发展繁荣出现的比曲子词早,填实和、泛声昭示着对声诗曲调的重新填词,和原来的声诗歌辞并无关系。第四章则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开始1)探讨词调中的令、慢问题,2)结合其他音乐活动探讨宋词的文本体制问题。词调令、慢,统属于曲子之中。结合上一章及宋初音乐的发展,可知曲子、急曲子、慢曲子、令曲(歌令)、令、慢,这几个术语,除了慢曲子和令曲的先后待定外,其他名称是依照排列顺序先后出现的。这种先后顺序显示出急曲子和慢曲子的不对等,令和慢的不对等,但唐代及宋初急、慢并称,《高丽史·乐志》词乐部分令、慢并称,而令、慢并称到了宋代才出现。它们分别不对等却又并称,这一矛盾现象显示出曲子类型的整合和曲子音乐的变化发展。急曲可以在大曲之外存在,急、慢在大曲中对比最明显,并称也最开始出现在大曲中,所以急曲子、慢曲子不对等,但可以并称。令、慢并称而不对等,显示令整合了曲子当中的急曲子和既非急曲子也非慢曲子的曲子,慢曲子大量出现的现象。急、慢并称向令、慢并称转化,表现了曲子种类的变化,唐宋音乐的变迁。宋代曲子词调十分流行,渗透到大量的音乐活动当中。而宋代的音乐活动类型较唐代多样,且多有文本传世。因而本章便又结合多种音乐活动的现存文本去审视宋词的体制。目前研究了两个问题:1)对“致语”探源溯流,考查其四六骈文形式的来源以及在多种音乐活动中的发展,;2)队舞、传踏、鼓子词与词的联章问题。考察的结果是:1)致语如同一种应用文模板,可以改头换面用在多种祝颂、陈情的场合中,寿词的骈文形式的小序,上梁文开头的骈文部分均是其表现形式。2)“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歌曲联章是音乐活动影响的结果,只有在一定规模的音乐活动中才会出现曲子联章的现象,因而联章常常伴随着多种伎艺活动,队舞、传踏便是其中的典型,鼓子词的形成也多受队舞、传踏的影响。论文的第五章就词章句中的词眼和对偶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诗歌相比,二者均显示出词体的独特性。词眼更突显形式的连接作用,词的对偶更具流动性。总之,曲子词的用韵、类型、小序、联章、章句等均和音乐本身和音乐活动有关系。

张怀宇[9](2015)在《王寂文学研究》文中认为王寂是金代中期“国朝文派”的代表,历仕海陵王、世宗、章宗三朝。自大定初,以“文章政事显”;至大定末,在户部侍郎任上遭受贬谪,令他几乎一蹶不振。不久遇赦,又被派往辽东审理刑狱。他以垂暮之年跋涉于苦寒之地,身心倍感疲惫。同时,这些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也使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增多了感愤之言与悲凉之思。王寂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词、文、赋皆有可称。其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题画诗精于绘写,并注重寓意的发扬。交游诗笃于深情,追悼、送别之作尤动人心怀。纪行诗中的东北山川风物,赏爱之情溢于笔端。以禅入诗,寄理于形象之中,是哲学与艺术的结晶。在诗歌艺术上,王寂博采众长,从苏轼、韩愈、杜甫等前代名家中吸取营养,形成了清刻镵露、雄放奇崛等多种独特的风格。王寂还是当时词坛高手,既有花间格调的艳情吟咏,也不乏或悲凉或豪宕的抒怀之作。语言疏朗,意境清新,颇具北宗词风的特质。在散文创作方面,他偏好叙事,能发扬史传传统,以畅达而不失含蓄的笔法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同时,注重以事彰理,往往比较充分地表达了其中所载之道,体现了古文运动在金代的发展成果。他的骈文数量不多,多为特殊事因而作,情致委婉,典雅精工。其赋仅存一篇,是对仕途蹭蹬的感慨之言,奇崛激愤之情溢于笔端。他的两部行记亦诗亦文,突破了行记体的史学体例而使之成为文学着述,叙事与抒情的交融结合,尤显文学魅力,展现了一幅十三世纪东北社会风情的灵动画卷,其中寄寓的种种行途情思,也展现了一代士人的心灵之旅。可以说,王寂的文学创作不仅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示,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缩影。譬如珠宝,即使埋于尘土,一经发现,稍加擦拭,依然熠熠闪光。

贾平[10](2015)在《宋词与民间文化》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大传统与小传统都在宋代达到鼎盛,宋词即生长于此背景下。自宋迄今对宋词的“雅”、“俗”品格之论一直不绝。以“民间”视角考察宋词,古代文学学术界对此课题有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缺乏有系统的专着。本文以《全宋词》为研究对象,从民间文化的视角观照宋代词人和宋词,运用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宋代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接受和民间文化对宋词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宋代的“民间”作了一个全景式的介绍和说明。宋代民间文化具有信仰多元、淫祀泛滥、民间文化空间多重交叠等特点。宋代民间文学数量庞大、形态丰富;风物传说尤其多,建构了地方知识系统,并引起了文人的兴趣和关注;宋代说话的发达促进了民间文学的传播。词人对民间文化的态度主要有四种:记录与传播,观看与欣赏,参与和融入,互动与学习。其次,本文按照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的分类分章别论,从微观和中观层面探讨宋词与民俗文化、宋词与神话、宋词与传说故事、宋词与民歌、宋词与民间艺术的关系。宋词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民俗观和民俗信仰,有时文人处在民俗的自觉状态;有时文人反观民俗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文人发挥主体意识改创民俗,如对紫姑信仰的改创。宋词中的神话因素比较多,从统计看,女神书写占《全宋词》很大比重,成为宋词婉约风格蔚为大宗的重要影响因素。宋代文人的女神书写较前代有很大变化,“我神”共处的叙述方式体现了他们极强的自我意识。宋词中记录了一些未见于其他文献的民间传说故事,或者在旧的故事中融入新的叙事元素,具有史料价值。如从宋词看,八仙传说很可能已在宋代定型。宋词对于传统民间传说故事的个性化表达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心态。宋代词人对一些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如采莲女、采桑女、采菱女、莫愁等进行了再创作;在词体形式上,词人有意识地借鉴了民歌体式,如十二月歌、祝酒辞等。宋词中记录了民间艺术的表演情形和相关知识,具有史料价值,也可看出文人对民间艺术的接受程度。宋词有融入民间艺术表演中的情况,体现了宋词的民间性。最后一章,从民间文化的精神层面,探讨宋词体现的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精神的契合之处,并阐释原因。宋词体现的谐谑、批判、自由、纵情、平常、知足的心态与民间精神是契合的,可见宋代文人高雅面孔之外的世俗一面。民间精神本身传统很深,至宋,世俗文化对文人的影响变得更大,词体自身的轻松自由风格等都是其中原因。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宋词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宋词(主要指文人词)对民间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记载、雅化和辨正。民间文化为词人提供了学习和创作的资源,并对词人及词作产生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创作题材、母题、原型等来源于民间文化;形式上借鉴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的思想、精神对词人产生影响。宋代文人与民间文化发生关联,主要有以下原因:宋代统治者和文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都超越了前代;宋代文人接触民间生活的机会比较多,部分原因乃是由于他们庶族、寒族的身份;宋代的民间艺术很繁荣,浸润了文人的心灵;词体本身的通俗品格使之会与民间文化产生融通。

二、苏轼《洞仙歌》杂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轼《洞仙歌》杂考(论文提纲范文)

(2)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标号说明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四、研究史回顾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三、南、北曲牌界说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余论:曲牌论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参考文献
附录编制说明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後记

(3)《全唐诗》中的伪诗与伪好诗(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唐诗》是如何编成的
二、《全唐诗》中为何有大量伪诗?
三、唐诗中的伪好诗

(4)宋代题跋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题跋文体综论
    第一节 题跋文概念的文体学阐释
        一、历代着述对题跋文体概念的理论总结
        二、历代文选类文集选录题跋文情况分析
    第二节 题跋文源头的追溯与探讨
        一、题跋起源诸说
        二、各家观点评述
    第三节 题跋与几种相关文体辨析
        一、题跋与后序
        二、题跋与题辞(词)
        三、题跋与题名(记)、题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
    第一节 毛晋对宋人题跋的结集整理
    第二节 今人对宋人题跋文的结集整理与统计
        一、《全宋文》
        二、《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三、《宋代序跋全编》
    本章小结
    附
        《宋代序跋全编》失收题跋文一览表
第四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上)
    第一节 书跋
        一、对书籍外在形式的记录
        二、书籍内容的评述
    第二节 文跋
        一、叙事
        二、述志
        三、析理
        四、阐道
    第三节 诗、词题跋
        一、炼字品句
        二、解疑释典
        三、校讹正异
        四、风格赏析
        五、理论探讨
        六、价值品鉴
        七、即兴随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下)
    第四节 法书帖刻
        一、衔名跋尾
        二、递藏源流
        三、版本谱系
        四、品评赏析
        五、真伪辨别
        六、书论探究
        七、抒怀论世
    第五节 金石器物
        一、金石礼乐
        二、笔墨纸砚
        三、其他器物
    第六节 画图
        一、外形记述
        二、内容描摹
        三、逸事杂记
        四、议论抒怀
        五、以图证史
        六、画论探讨
    第七节 其他类
        一、山水草木
        二、建筑
        三、人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题跋征引诗词考
    第一节 断缣零璧、披沙拣金——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现象述略
        一、数量上的不均衡
        二、内容上的差异性
    第二节 缀残补佚、集腋成裘——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对《全宋诗》的补正
    第三节 鱼鲁易韵、豕亥变形——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出现的异文
        一、题跋对诗、词异文的记录与探讨
        二、题跋引用诗、词与传世诗词之间出现的异文
        三、题跋引用诗、词标题出现的异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清代中期论词绝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论词绝句的研究现状
    2.本文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第1章 清代中期论词绝句概述
    1.1 清代中期论词绝句时间与内容的界定
    1.2 清代中期论词绝句的阶段性特点
第2章 清代中期论词绝句个案分析
    2.1 江昱《论词十八首》
        2.1.1 词人词学渊源之探讨
        2.1.2 词人才学之论评
        2.1.3 推崇雅正为词之标尺
        2.1.4 崇尚婉约为词之正体
    2.2 沈初《编旧词存稿,作论词绝句十八首》
        2.2.1 词体本源之溯探
        2.2.2 词人词作之类比
        2.2.3 词人词作之对比
        2.2.4 词家词作之辨析
        2.2.5 强调词之品格
    2.3 陈观国《论词二十四首》
        2.3.1 对传统词史流变的简明勾画
        2.3.2 知人论世的评说方式
        2.3.3 平正融通的论说特点
    2.4 朱依真《论词绝句二十二首附六首》
        2.4.1 对浙派词论的承继
        2.4.2 对浙派词论的超越
        2.4.3 对粤西词人的关注
    2.5 孙尔准《论词绝句》
        2.5.1 善择词家评语或词作语典入诗
        2.5.2 喜于合评中作词家高下之比
        2.5.3 论词重寄兴托意
        2.5.4 填词主匠心独妙
        2.5.5 填词尚自然浑成
    2.6 沈道宽《论词绝句》
        2.6.1 摘引词人秀句
        2.6.2 溯探词体本源
        2.6.3 探讨词人词学渊源
        2.6.4 考证词作真伪
    2.7 宋翔凤《论词绝句》
        2.7.1 词家词作之考辨
        2.7.2 词人词史地位之论评
        2.7.3 论词重视比兴寄托
第3章 清代中期论词绝句的论说方式
    3.1 直言点论法
    3.2 摘句批评法
    3.3 比较批评法
    3.4 本事批评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北宋前期词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北宋前期在词调史意义上的开创性与独立性
        一、宋调勃兴的开端
        二、词调类型的完备
    第二节 音乐·文学·文化:词调研究的多向与统一
        一、词调的音乐属性
        二、词调的文学属性
        三、词调的文化属性
    第三节 北宋前期词调研究的主要论题与路径方法
        一、学术回顾
        二、主要论题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音乐来源
    第一节 词调发展的音乐准备
        一、趋向完善的教坊制度
        二、歌儿舞女的宴飨风尚
        三、新声竞奏的民间音乐
    第二节 隋唐旧曲与宋代新声
        一、唐教坊曲的保留与隋唐旧曲的改造
        二、宫廷音乐·民间俗乐·文人自度曲:多元的宋代新声
    第三节 弦乐调与管乐调
        一、琴曲与双韵曲
        二、笛曲与筚篥曲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燕乐宫调系统
    第一节 燕乐宫调系统之演进
        一、唐宋词所留存的宫调信息
        二、燕乐二十八调的确立
        三、七宫十二调的形成
    第二节 “依月用律”与燕乐宫调系统
        一、“依月用律”的历史沿革
        二、“依月用律”的调式基础
        三、“依月用律”与北宋前期的选调填词
        四、“依月用律”与精通音律词人的创作
        五、词学批评视野中的“依月用律”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调类型的承延与新变
    第一节 令词
        一、酒令之“令”:唐五代令词的来源
        二、音律之“令”:宋代令词的新变
        三、令词内涵衍变的文学表现
    第二节 慢词
        一、慢词内涵辨析
        二、北宋前期的慢词创作
    第三节 引调
        一、引调内涵探析
        二、北宋前期的引调创作
    第四节 近体
        一、近体内涵考释
        二、北宋前期的近体创作
第四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衍生与组合
    第一节 移宫换羽之转调
        一、转调的主要类型
        二、转调调式分布的时代因素与地域因缘
        三、词人的音乐造诣与转调创作
    第二节 移宫换曲之犯调
        一、犯调的渊源与类型
        二、柳词中的犯调之作
        三、音乐环境与犯调创作
    第三节 曲度相联之联章词
        一、联章词的用调情况
        二、联章词的新题材
        三、联章词的新形式
第五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韵式与句式
    第一节 韵式嬗变
        一、入宋后词调押韵方式的变化
        二、近体诗律与词调韵式
        三、四声声情与入声韵词调
        四、平仄转韵词调在唐宋的式微
    第二节 句式沿革
        一、同调异体
        二、句式沿用
        三、句式变革
        四、句式研究之意义
第六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声情研究
    第一节 宫调与词调声情
        一、宫调于词作声情之影响
        二、柳词声情与宫调关系的考察
        三、宋词不尽依宫调声情之原因探微
    第二节 乐器与词调声情
        一、节奏乐器:拍板
        二、管弦乐器:丝管
        三、乐器与词调声情之关系
    第三节 《倾杯乐》词调声情考论
        一、《倾杯乐》乐曲声情考
        二、《倾杯乐》之体制与声情
        三、《倾杯乐》之词律与声情
        四、《倾杯乐》之主题与声情
    第四节 声情研究与声调之学的建设
        一、“声调之学”的提出与发展
        二、声情研究与声调之学
第七章 北宋前期新创词调的命名、运用与流传
    第一节 新创调名的语言分析与事类研究
        一、新创调名的语言分析
        二、新创调名的事类研究
    第二节 新创词调的共时性应用与历时性传播
        一、创调的确定
        二、新创词调的共时性运用
        三、新创词调中的后世流行词调
        四、新创词调中的僻调
    第三节 柳永新创词调在宋金时期的传播
        一、慷慨之调:苏轼对柳永词调的选择
        二、冷僻之调:晁补之对柳永词调的接受
        三、典雅之调:周邦彦与柳永词调在南宋的传播
        四、阐教之调:王喆与柳永词调在金元的变调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唐宋词乐活动与文本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词乐活动及文本体制的界定与阐释
    二 词乐活动研究综述
    三 词的文本体制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主要内容介绍
    六 论文的价值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词韵研究
    第一节 词韵的相关梳理
    第二节 逐弦吹之音的节奏——词调错叶用韵考论
    第三节 平仄韵错叶词调的分类
    第四节 由诗体的转韵看词调的平仄韵转换
    第五节 词调平仄通押考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词调个案研究
    第一节 《六州歌头》分片、用韵考论
    第二节 《酒泉子》“又一体”的归并
    第三节 《西江月》词调考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坊曲与声诗及曲子词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唐代教坊求雇、求乞现象考论
    第二节 词学之臣与才子词人
    第三节 《教坊记》曲名与曲子词调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声诗与曲子词关系新探
    第五节 张志和《渔歌》非曲子词辨
    第六节 中晚唐新声考
    第七节 集群宴饮唱和与中唐曲子词的创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词曲会通与宋词体制
    第一节 宋代音乐活动的类别及现存作品辑目
    第二节 宋初长调令词及令慢并称的意义
    第三节 致语对寿词的影响及其他
    第四节 传(转)踏、队舞、鼓子词与宋代联章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章句研究
    第一节 论诗眼批评在宋元的发展及其与诗格的关系
    第二节 炼字与结构
    第三节 词中对偶的艺术分析——论对偶与词体的互相影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9)王寂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寂生平与思想
    第一节 王寂生平
        一、年少时光
        二、妙年登科
        三、“仕路黄杨”
        四、蔡州之贬
        五、行部辽东
    第二节 王寂思想
        一、隐逸之思
        二、崇奉佛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寂诗歌研究
    第一节 王寂诗歌的类别
        一、交游诗:笃于情、善于谑
        二、纪行诗:行进的悲思
        三、题画诗:传神写照、感发兴寄
        四、禅诗:以偈为诗、寄理于象
        五、咏史诗、抒怀诗和咏物诗
    第二节 风格论
        一、清刻镵露
        二、雄放奇崛
        三、尖新险怪与平易闲适
    第三节 艺术手法
        一、以赋为诗
        二、繁密用典
        三、属对精工
    第四节 艺术渊源
        一、依仿苏才翁
        二、学习韩吏部
        三、尊崇杜拾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王寂词研究
    第一节 由俗入雅
        一、从可歌之辞到可读之文
        二、从浅俗香艳到清雅深情
        三、从逸乐纵情到言志写心
    第二节 悲意中的豪宕
        一、暮年之作的悲凉意境
        二、悲意之中的豪宕之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王寂文章研究
    第一节 拙轩文总的特征
        一、个人生活的展示
        二、骈散融通的写法
        三、逞才炫奇的倾向
    第二节 各体文章特色
        一、博大疏畅的散文
        二、清雅朗畅的骈文
        三、奇崛激愤的赋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王寂行记研究
    第一节 行记的性质
        一、遣愁纾闷
        二、文学展示
    第二节 行记的文体
        一、史学向文学的倾移
        二、散文与诗歌的兼容
    第三节 行记的内容
        一、山川风物
        二、寺院香火
        三、奇人逸事
        四、绘画书法
        五、诗人题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拙轩集》校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宋词与民间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民间、民间文化等概念的辨析
        (一) “民间”意义源流与阐述
        (二) 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
        (三) 民间文学
    二、民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一) 中国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二) 宋词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一章 宋代的“民间”
    第一节 宋代民间文化
        一、宋代人对“风俗”、“民俗”的阐释
        二、宋代民间文化的特点
        三、宋代民间文学的特点
    第二节 词人的民间生活
        一、文人词人的民间状态
        二、民间词人的民间生活
第二章 宋词与民俗文化
    第一节 宋词体现的民俗观
        一、宋词中的民俗描写与研究
        二、里在的民俗:生活在其中
        三、外在的民俗:寄托与戏谑
    第二节 宋词体现的民俗信仰与思想
        一、信仰空间
        二、谶验思想
第三章 宋词与神话
    第一节 宋词中的神话人物
        一、男神与女神形象
        二、偏爱女神的原因与影响
    第二节 宋词中的神话爱情
        一、牛郎织女神话
        二、嫦娥后羿神话
        三、江妃解佩神话
        四、湘妃与舜的神话
        五、弄玉萧史神话
        六、巫山神女与襄王神话
        七、西王母与穆天子神话
第四章 宋词与传说故事
    第一节 宋词中的仙话、佛道故事
        一、仙话与道教故事
        二、佛教故事
    第二节 宋词中的精怪故事
        一、植物精怪
        二、动物精怪
        四、器物精怪
        五、鬼怪
        六、人怪
    第三节 宋词中的前代人物传说
        一、女性历史人物传说
        二、男性历史人物传说
    第四节 宋词中的当前社会故事
        一、神异之事
        二、情事
        三、百姓故事
        四、风物传说
第五章 宋词与民歌
    第一节 宋词与民歌中共有的民间女子形象
        一、采桑女
        二、采莲女
        三、采菱女
        四、莫愁女
    第二节 宋词运用的民歌形式
        一、发愿形式
        二、十二月歌
        三、十劝之联章形式
        四、吉席祝语
        五、酒令
        六、礼俗歌
第六章 宋词与民间艺术
    第一节 宋词中描写的民间艺术
        一、傀儡、皮影
        二、滑稽、俳优表演
        三、杂剧
        四、戏剧
        五、烟火
        六、百戏
        七、鼓板
        八、表演场地
    第二节 宋词与民间艺术的关联
        一、宋词借鉴和融入民间艺术形式
        二、宋词对民间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第七章 宋词与民间精神
    第一节 谐谑、批判
        一、寓批判于谐谑
        二、寓趣味于谐谑
    第二节 自由、纵情
    第三节 日常、知足
        一、宋词中体现的日常知足精神
        二、宋词本事体现的日常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苏轼《洞仙歌》杂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芗林与酒边:向子諲的退居生活与文学[D]. 雷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3]《全唐诗》中的伪诗与伪好诗[J]. 陈尚君. 书城, 2020(01)
  • [4]宋代题跋文研究[D]. 李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5]清代中期论词绝句研究[D]. 邱青青. 南昌大学, 2018(01)
  • [6]《全宋词》订补论文论着索引(新编)[J]. 刘荣平,曹铃玉. 厦大中文学报, 2018(00)
  • [7]北宋前期词调研究[D]. 姚逸超. 浙江大学, 2017(12)
  • [8]唐宋词乐活动与文本体制研究[D]. 姚鹏举. 南京大学, 2016(05)
  • [9]王寂文学研究[D]. 张怀宇.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10]宋词与民间文化[D]. 贾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苏轼《东贤歌》杂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