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凉地区粳稻白叶枯病发病机制初探

寒凉地区粳稻白叶枯病发病机制初探

一、冷凉地区粳稻乳熟期白叶枯病发病机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申艳婷[1](2019)在《水稻病原诱导元件AATCA及其互作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极具破坏性的水稻病害之一。目前水稻病害研究大多集中在白叶枯病和稻瘟病上,很少有针对纹枯病的相关研究。而对水稻纹枯病的抗病机制与调控机理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当前生产上主要是通过培育种植抗病品种来防治作物病害。但由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数量性状,所以很难通过常规育种手段来产生高抗纹枯病品种。纹枯病高抗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其抗性育种。因此研究调控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及其互作转录因子进行抗病育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策略。前期实验室研究发现,水稻基因Os2H16能够被纹枯病菌所诱导,超量表达Os2H16增强了水稻对纹枯病菌的抗性,抑制表达Os2H16会使水稻对纹枯病菌更加敏感。Os2H16基因启动子是能够被纹枯病菌诱导的病原诱导表达型启动子,并且已经鉴定到了该启动子的主要响应区域为-513 bp至-411 bp以及-411 bp至-309 bp。前期通过烟草瞬时表达系统研究发现一个新的存在于-513 bp至-411 bp区域的能够独立响应纹枯病菌的顺式元件AATCA。本研究通过将AATCA元件转入水稻中进行表达发现其可以响应纹枯病菌的诱导,验证了前期实验室在烟草瞬时表达中的结果。我们通过DNA pull-down技术筛选得到与AATCA元件互作的蛋白。随后运用酵母单杂交技术验证了AATCA元件与OsbHLH057蛋白的互作。通过对OsbHLH057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其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蛋白,具有HLH保守结构域,且定位于细胞核。对OsbHLH057基因的病原诱导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可以受纹枯病菌诱导表达,暗示它可能参与水稻对纹枯病菌的响应。然后我们还构建了OsbHLH057基因超量与基因编辑表达载体,获得了水稻超量植株和敲除突变体植株,并且检测了其下游抗病相关基因Os2H16的表达,发现在敲除突变体中该基因表达均有一定程度的下调,表明OsbHLH057基因可能通过影响Os2H16的表达来正调控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终上所述,本研究对顺式作用元件AATCA及其互作转录因子OsbHLH057进行研究,为利用调控抗病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水稻纹枯病抗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进一步研究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机制以及培育抗性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德强[2](2018)在《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与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及改造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稻瘟病和稻曲病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及食品安全的主要病害。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最经济、最环保、最有效的措施。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及抗病基因发掘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因此,本研究结合室内抗谱测定和田间病圃抗性鉴定,对2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的稻瘟病抗性及223份种质资源的稻瘟病、稻曲病抗性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利用抗病基因表达谱分析、转基因验证等技术,对高抗稻瘟病恢复系雅恢2115进行了抗稻瘟病基因鉴定和改造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效抗稻瘟病基因筛选2013-2017年室内抗谱测定和田间病圃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四川稻瘟病菌群体的抗病频率分布在0.24%94.39%之间,叶瘟病情指数分布在0.1594.22之间,穗颈瘟病穗率分布在1.32%100.00%之间,材料间抗性水平差异显着;携带Pikh、Pikm、Pi9和Pi2的单基因系抗瘟性表现较好,其中携带Pi2和Pi9单基因系的抗病频率分别达到94.39%和90.38%,叶瘟病情指数分别为0.15和0.22,穗颈瘟病穗率分别为1.32%和1.82%,对四川稻瘟病菌群体抗谱宽,田间病圃稳定表现为抗稻瘟病。由此可见,抗稻瘟病瘟基因Pi2和Pi9对四川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有较高利用价值。(2)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2013-2017年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3份种质资源中对稻瘟病、稻曲病均表现为抗或高抗的有雅恢2115、雅恢2918及成恢727等34份,其中对穗颈瘟和稻曲病均表现为高抗的有成恢3203、MR183-2及R650等13份,这些资源对四川水稻抗稻瘟病和稻曲病育种有较高利用价值。(3)稻瘟病抗源抗性遗传背景分析以在四川有利用价值的抗瘟基因Pikh、Pikm、Pi9、Pi2和最新克隆的广谱抗瘟基因Pigm的分子标记对37份抗源进行基因型检测,发现与携带Pigm、Pikh和Pikm对照带型一致的抗源分别有20份,与携带Pi2对照带型一致的有雅恢2115、华占和五山丝苗等14份,与携带Pi9对照带型一致的只有2份;在Piz位点和Pik位点均有与对照带型一致的有16份,占参试抗源的43.24%。由此可见,Piz位点和Pik位点抗瘟基因在抗源中分布较广,将这两个位点的有效抗瘟基因聚合,有利于四川抗稻瘟病新品种的选育。(4)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通过分析雅恢2115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从中发现5个可能对稻瘟病抗性有作用NBS-LRR类基因。接种稻瘟病菌后利用qRT-PCR结果分析表明,只有LOCOs11g44960基因在雅恢2115中诱导上调表达且本底水平较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LOCOs11g44960基因连入以35S为启动子的pCAMBIA1300载体中,在感病材料TP309中对LOCOs11g44960基因进行过表达,通过潮霉素鉴定、特异性引物PCR扩增鉴定和qRT-PCR分析获得16个阳性株系,对阳性株系接种稻瘟病菌发现,LOCOs11g4496基因在过表达株系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野生型TP309,且受稻瘟病病菌诱导表达,叶片病斑面积也小于对照,可见该基因增强了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对雅恢2115的抗瘟性有贡献。(5)雅恢2115的改造与利用以雅恢2115为核心种质,采用“抗性精准鉴定、南北穿梭选育、中低世代配合力和米质测定”的技术路线,创制出了雅恢2116、雅恢2119和雅恢2275等10个新恢复系,并以其为核心亲本选育了出23个杂交稻新组合参加省级、国家级区试,其中雅优2116于2018年通过国家级审定,这些新亲本及新组合的育成对确保水稻优质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陆凤美[3](2016)在《剑川县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文中指出剑川县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水稻育种材料中成功选育出一定数目的优良品系,通过县级区试,验证其高产、耐寒、早熟、抗病,优质等性状的稳定性和不同区域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并进一步予以鉴定,结果从中优选出SA-15、95-66和SA-13等表现较理想的品系,为剑川县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景蕻[4](2009)在《高海拔生态区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但从地区间来看,水稻生产的发展极其不平衡。云南省宁蒗高海拔寒冷地区的水稻生产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地为国内水稻最高海拔种植地(海拔2670米),其稻作生产与中、低海拔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故提高低产地区的产量水平和生产技术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即以此为宗旨,从2007年至2008年展开了本试验研究,本研究得出的不同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处理对高海拔寒冷地区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机理,可为该地区以及其它高海拔地区水稻高产栽培及防御低温冷害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研究以当地传统粳稻品种“大白谷”和新品种“丽粳10号”为试验材料,以高海拔寒冷地区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点为研究背景,以此探讨高寒稻区水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措施及其增产的主攻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高海拔低温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氮肥运筹和适当的增温措施(农艺措施和水利措施)来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施氮量增加,丽粳10号和大白谷群体质量均表现出明显提高,但过高的施氮量对群体质量和产量产生不良影响。施氮总量相同时,适当增加基蘖肥比例,可提高群体茎蘖数、有效穗、LAI;适当增加穗粒肥比例,可提高成穗率、穗粒数,有利于减少后期LAI的衰减。随施氮量增加,各处理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同时,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中等施氮处理为最大值。不同品种和施氮量下,百公斤稻谷吸氮量有一个适宜值,2007年和2008年丽粳10号分别为2.31kg和2.52kg,大白谷分别为2.79kg和2.83kg。高海拔地区,后期气温偏低,过高施氮会延迟籽粒的灌浆,易造成水稻贪青晚熟、结实不良。本研究发现,各处理的茎鞘干物质及氮素转运不畅,齐穗后茎鞘中仍滞留有大量的干物质和氮素,高海拔地区较低的温度减弱了水稻呼吸消耗,阻碍了同化物的运输,致使穗干重占总干重的比例较小分析高海拔稻作区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氮肥运筹的响应,发现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而这又在于有效穗数的大幅度增加,其次是穗粒数的增加。两品种均以施氮量为60kg.hm-2和基蘖肥与穗粒肥为7:3的组合表现最佳,不仅提高了氮素利用率,而且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2)垄作栽培、温水灌溉从移栽期到成熟期的土壤日平均温差比常规栽培的提高0.52-2.94℃。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以前,两品种单株根数表现出温水灌溉>常规栽培>垄作栽培,各处理单株根干重、单株总根长总体表现出:温水灌溉>垄作栽培>常规栽培。拔节后,各根系性状总体表现出: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常规栽培。增温措施促使根系向土壤下层扩展,向下扩展的根系生长有利于生育后期水稻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及养分。在本试验条件下,上层根(0~10cm)与产量的关系比下层根(10cm以下)更为密切。齐穗期、成熟期根系的主要性状与地上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大都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产量构成因子中,与根系主要性状关系最密切的是有效穗。(3)增温处理,促进了分蘖发生,使群体形成适宜的茎蘖组成,提高了成穗率优化群体质量。增温处理有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特别是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光合势、势粒比均高于常规栽培。增温处理降低了齐穗后叶面积衰减速率,延长了叶片的功能期,是增强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的根本原因。齐穗后叶片干物质发生衰减,而茎鞘干物质有较大的增长,茎鞘输出的干物质比积累的还少,最终输出率和转变率为负值。与常规栽培相比,垄作栽培增加了有效穗和结实率,降低了穗粒数;温水灌溉有效穗、结实率和穗粒数都有所提高。千粒重各处理之间差异很小。通径分析表明,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者均是有效穗数,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两种增温措施相比,垄作栽培比温水灌溉对分蘖发生、成穗、氮素积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更大,形成的产量也更高。(4)经增温措施和氮肥处理对两品种的整精米率、垩白、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适量的氮肥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有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趋势。随氮肥用量增加,胶稠度逐渐变短,直链淀粉含量减少,蛋白质含量增加。增温处理下,整精米率呈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常规栽培的规律,垩白率和垩白度表现出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常规栽培的趋势,垄作栽培明显提高胶稠度、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氮肥和增温处理交互作用的结果两品种均以垄作中肥(RM)组合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较优,以垄作高肥(RH)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温水高肥(WH)处理的其次。(5)在高海拔寒冷地区,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目标产量及产量构成、播种量、基本苗、播种期、移栽期、氮肥用量及灌溉模式进行定量设计和实施。结果表明,精确定量栽培明显促进分蘖发生,大幅度提高有效穗、总颖花量、LAI,干物质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并保持后期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从抽穗期不同株型特征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来看,不同产量群体之间株型方面以及有效穗、颖花量等产量构成因子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高产群体的显着特征是植株上部三叶叶长较长,叶角较小;茎秆各节间配置合理,基部节间短,穗下节间较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扩库(增加总颖花量)和强源(增加抽穗后LAI)均可提高高寒稻区产量,精确定量栽培的氮肥运筹、水分管理与高产水稻器官建成同步,提高LAI的同时,促进总颖花量的增长,可显着地提高该地区水稻的产量。两品种相比,同一施氮水平下,丽粳10号比大白谷具有更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相对生长率。整个生长期丽粳10号的平均单株根干重、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均比大白谷的高,衰减得也较慢。这极大地促进了丽粳10号特别是在齐穗期后的光合效率和生理活性,这也是丽粳10号比大白谷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品质来看,丽粳10号比大白谷的粒形较长,胶稠度较大,蛋白质含量较高,这与品种遗传特性有关。

杨兴文,张德玉[5](2002)在《冷凉地区粳稻乳熟期白叶枯病发病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说明

二、冷凉地区粳稻乳熟期白叶枯病发病机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凉地区粳稻乳熟期白叶枯病发病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病原诱导元件AATCA及其互作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纹枯病
        1.1.1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症状
        1.1.2 水稻纹枯病菌
        1.1.3 水稻纹枯病的病害防治
        1.1.4 水稻纹枯病的抗性研究
    1.2 植物启动子
        1.2.1 植物启动子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1.2.2 植物启动子的分类
        1.2.3 植物启动子的研究方法
    1.3 植物转录因子
        1.3.1 bHLH转录因子的发现
        1.3.2 bHLH转录因子的结构
        1.3.3 bHLH转录因子的分类
        1.3.4 bHLH转录因子的功能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使用菌株及载体
    2.3 核酸操作
        2.3.1 PCR引物设计
        2.3.2 植物DNA抽提
        2.3.3 植物RNA抽提
        2.3.4 目的片段的扩增
        2.3.5 载体和目的片段的纯化和回收
        2.3.6 载体和目的片段的酶切及连接
        2.3.7 热激转化大肠杆菌DH5α菌株
        2.3.8 质粒DNA的提取
        2.3.9 电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2.3.10 用PCR法对克隆载体以及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2.3.11 定量RT-PCR分析
    2.4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转化
        2.4.1 农杆菌的培养以及转化烟草
        2.4.2 纹枯病菌的培养及接种
        2.4.3 GFP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5 基因超量和基因编辑表达载体的构建与水稻遗传转化
        2.5.1 OsbHLH057 基因超量和基因编辑表达载体的构建
        2.5.2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2.6 DNA pull-down
    2.7 酵母单杂交及互作验证
    2.8 亚细胞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AATCA元件病原诱导活性的功能验证
    3.2 AATCA元件结合蛋白的筛选及验证
    3.3 AATCA与 OsbHLH057 在本生烟中的共表达分析
    3.4 OsbHLH057 的亚细胞定位
    3.5 OsbHLH057 的病原诱导表达模式
    3.6 OsbHLH057 超量与敲除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3.6.1 OsbHLH057 基因编辑表达载体的构建
        3.6.2 OsbHLH057 转基因植株的阳性鉴定
        3.6.3 OsbHLH057 基因敲除植株的靶点突变分析
    3.7 OsbHLH057 转基因植株基因表达量分析
        3.7.1 超量植株中OsbHLH057 表达量分析
        3.7.2 敲除植株中Os2H16 表达量分析
4 讨论
    4.1 顺式作用元件及其互作转录因子的研究
    4.2 OsbHLH057 同源基因的相关研究
    4.3 水稻纹枯病抗病机制的多样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与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及改造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1.1.1 植物免疫系统
        1.1.2 水稻PTI免疫反应
        1.1.3 水稻ETI免疫反应
    1.2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1.2.1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
        1.2.2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
        1.2.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1.2.4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研究进展
        1.2.5 水稻抗瘟基因的特点
        1.2.6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机制
    1.3 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
        1.3.1 稻曲病的发现及分类地位
        1.3.2 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1.3.3 稻曲病侵染循环
        1.3.4 水稻抗稻曲病的遗传机制
        1.3.5 水稻稻曲病抗性QTL研究进展
    1.4 水稻抗病育种策略及新技术应用进展
        1.4.1 抗病种质资源筛选的重要性
        1.4.2 水稻抗病育种策略
        1.4.3 水稻抗病育种技术及应用情况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
    2.1 材料
        2.1.1 生物材料
        2.1.2 试剂
        2.1.3 设备
    2.2 方法
        2.2.1 稻瘟病抗性鉴定
        2.2.2 抗稻瘟病基因检测
        2.2.3 稻曲病抗性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有效抗稻瘟病基因筛选
        2.3.2 223份种质资源稻瘟病抗性鉴定
        2.3.3 37份稻瘟病抗源的抗瘟基因检测
        2.3.4 种质资源稻曲病抗性鉴定
        2.3.5 抗稻瘟病及稻曲病种质资源材料筛选
    2.4 讨论
        2.4.1 有效抗稻瘟病基因筛选
        2.4.2 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
        2.4.3 稻瘟病抗性基因在抗源中的分布
        2.4.4 抗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
        2.4.5 多抗种质资源筛选
第三章 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和稻瘟菌菌株
        3.1.2 构建载体所用质粒、大肠杆菌
        3.1.3 引物序列
        3.1.4 试剂和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试验水稻培养
        3.2.2 稻瘟菌培养与接种
        3.2.3 水稻叶片DNA提取(CTAB法)
        3.2.4 水稻叶片RNA的提取
        3.2.5 cDNA反转及qRT-PCR检测
        3.2.6 PCR扩增及片段回收
        3.2.7 构建过表达载体
        3.2.8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阳性检测
        3.2.9 植株中基因表达分析
        3.2.10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雅恢2115中5个NBS-LRR类基因表达量分析
        3.3.2 LOC_Os11g44960 基因序列分析
        3.3.3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3.3.4 水稻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3.3.5 LOC_Os11g44960 基因过表达T0 代植株表达分析
        3.3.6 LOC_Os11g44960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稻瘟病抗性鉴定
    3.4 讨论
        3.4.1 LOC_Os11g44960 基因功能分析
        3.4.2 多个抗稻瘟病基因聚合的利用
第四章 雅恢2115的改造及利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稻瘟病抗性鉴定
        4.2.2 稻曲病抗性鉴定
        4.2.3 抗稻瘟病基因检测
        4.2.4 农艺性状调查
        4.2.5 稻米品质鉴定
        4.2.6 新恢复系测交组合产量优势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以雅恢2115为核心种质创制的新恢复系
        4.3.2 新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
        4.3.3 10个新恢复系稻瘟病抗性评价
        4.3.4 新恢复系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检测
        4.3.5 新恢复系稻曲病抗性水平
        4.3.6 新恢复系的稻米品质特征
        4.3.7 新恢复系测交组合产量优势评价
        4.3.8 新恢复系组合参试情况
        4.3.9 水稻新品种雅优2116特征特性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小结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3)剑川县水稻良种区域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点情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试验实施情况
    1.6 影响水稻生产的特殊气候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2.2 主要经济性状
    2.3 生育期
    2.4 抗病性
3 讨论
4 结论

(4)高海拔生态区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
    摘要
    1 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相关研究背景
        1.1 水稻产量的形成
        1.2 水稻品质的形成
    2 不同氮肥运筹的相关研究背景
        2.1 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2.2 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3 水稻低温冷害的产生及其防御措施
        3.1 水稻低温冷害的产生
        3.2 垄作栽培法增温
        3.3 晒水池灌溉水增温
    4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相关研究背景
        4.1 依据叶龄模式,准确调控群体发展
        4.2 建立“小、壮、高”水稻高产群体,最大限度发挥品种产量潜力
    5 宁蒗高海拔地区农业资源特点与生产概况
        5.1 地理气候特点
        5.2 社会经济概况
        5.3 自然资源
        5.4 宁蒗高海拔地区稻作资源
        5.5 试验期间稻作生长季气候特点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氮肥运筹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试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2.2 不同氮肥处理对茎生叶片长、宽和叶面积的影响
        2.3 不同氮肥处理对LAI和比叶重的影响
        2.4 不同氮肥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2.5 不同氮肥处理对总颖花量和粒叶比的影响
        2.6 不同氮肥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2.7 不同氮肥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新、老品种对氮素响应的差异
        3.2 关于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最适施氮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增温措施对水稻根系生长及发育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试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温措施对齐穗前后土壤温度的影响
        2.2 增温措施对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水稻根系与地上部分性状的相关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最佳的增温措施—垄作栽培
        3.2 关于根系生长的最适施氮量
        3.3 根系生长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3.4 根系的垂直分布特点
        3.5 根系性状与地上部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试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温处理对田间土温的影响
        2.2 增温措施对分蘖动态及成穗的影响
        2.3 增温措施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2.4 增温措施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关于高海拔寒冷生态区稻田增温的农艺和水利措施
        3.2 促进分蘖成穗是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水稻高产的基础
        3.3 关于垄作栽培对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3.4 关于高海拔寒冷生态区干物质输出和转运率为负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试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植株各器官氮含量
        2.2 不同处理氮素积累与分配
        2.3 不同处理的氮肥利用率
        2.4 不同处理对氮素运转的影响
        2.5 水稻氮素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
    3 小结与讨论
        3.1 高海拔寒冷地区不同氮肥运筹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 不同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不同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试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南犬
第七章 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第一节 精确定量栽培对水稻株型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试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寒生态区水稻株型指标与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2 精确定量栽培对株型改良的影响
        2.3 精确定量栽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高寒稻作区水稻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3.2 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稻作区水稻株型和产量的影响
    第二节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应用
        摘要
        1 精确定量栽培试验设计
        1.1 试验地和试验品种
        1.2 目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设计
        1.3. 播种量和基本苗数设计
        1.4 播种期和移栽期设计
        1.5 氮肥用量设计
        1.6 灌溉模式设计
        2 试验实施
        2.1 培育壮秧
        2.2 适时移栽
        2.3 合理肥料运筹
        2.4 大田管理
        3 实施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4.1 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精确定量栽培有利于高产稳产
        4.2 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精确定量栽培的技术优势
        4.3 对精确定量栽培在高(低)海拔地区实施的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摘要
    1 研究小结
        1.1 明确了高海拔地区氮肥运筹与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1.2 明确了高海拔地区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3 探索了高海拔寒冷地区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1.4 明确了氮肥和增温措施对高海拔寒冷地区稻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2.1 明确了高海拔寒冷地区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2.2 阐明了高海拔寒冷地区最适施氮量及其配比
        2.3 明确了高海拔寒冷地区増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垄作栽培法是高海拔寒冷地区最佳的增温措施
        2.4 开创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实施与应用,初步建立了高海拔寒冷地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调控体系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深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附图

(5)冷凉地区粳稻乳熟期白叶枯病发病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四、冷凉地区粳稻乳熟期白叶枯病发病机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病原诱导元件AATCA及其互作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D]. 申艳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2]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与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及改造利用[D]. 李德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3]剑川县水稻良种区域试验[J]. 陆凤美. 云南农业科技, 2016(05)
  • [4]高海拔生态区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李景蕻.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5]冷凉地区粳稻乳熟期白叶枯病发病机理初探[J]. 杨兴文,张德玉. 云南农业科技, 2002(S1)

标签:;  ;  ;  ;  

寒凉地区粳稻白叶枯病发病机制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