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黑质损伤程度的行为学评价

大鼠黑质损伤程度的行为学评价

一、大鼠黑质毁损程度的行为学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娜[1](2018)在《α-硫辛酸对帕金森病模型自噬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导致的运动障碍疾病。目前,PD的治疗只局限于症状的缓解,无法阻止神经元的持续变性。寻找阻止疾病进展的有效药物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氧化应激和自噬在PD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网络。天然抗氧化剂α-硫辛酸(α-lipoic acid,ALA)可以通过抗氧化应激保护神经元,但对PD自噬的调节作用尚鲜有报道。本课题将结合PD细胞和动物模型深入研究氧化应激和自噬的相互作用机制,及ALA通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及相关信号通路影响自噬的机制。本研究提出了ALA对于PD自噬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深刻理解PD氧化应激和自噬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研发安全高效的PD药物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目的1.观察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点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存活率的影响,确定PD细胞模型的合适浓度及时间范围;观察ALA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存活率、凋亡率、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2.观察ALA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自噬-溶酶体途径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 1ight chain3,LC3)及自噬上游调控蛋白m TOR、AMPK表达水平影响。3.观察ALA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1.根据不同浓度及作用不同时间6-OHDA对SH-SY5Y细胞活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6-OHDA处理浓度及时间。利用SH-SY5Y细胞经过6-OHDA处理制作帕金森细胞模型,再给予ALA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AnnexinⅤ与PI共染法检测细胞凋亡,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ROS的表达。2.GFP-LC3质粒转染观察GFP标记的LC3蛋白在帕金森细胞模型内的定位;Western blot法分析细胞内LC3-II、m TOR、磷酸化m TOR(phosph-m TOR,pm TOR)、AMPK、磷酸化AMPK(phosph-AMPK,p-AMPK)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3.应用6-OHDA脑内注射建立PD大鼠模型,3周后进行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检测,选取成功的大鼠模型,给予ALA药物干预2周后进行行为学检测,中脑黑质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rosine hydroxylase,TH)含量。最后均使用SPSS 2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OHDA对细胞活性产生了抑制作用,并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6-OHDA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氧化应激水平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ALA组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6-OHDA组相比,ALA+6-OHDA组的细胞活性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氧化应激水平降低(P<0.01)。2.6-OHDA组与对照组相比,LC3-II的表达升高(P<0.05),其中6h时表达最高;6-OHDA处理SH-SY5Y细胞12h,p-AMPK的表达升高(P<0.05),p-m TOR的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ALA组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6-OHDA组相比,ALA+6-OHDA组的LC3-II的表达降低(P<0.05),p-AMPK的表达降低(P<0.05),p-m TOR的表达升高(P<0.05)。3.6-OHDA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的行为能力明显降低,中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6-OHDA组相比,6-OHDA+ALA组大鼠的行为能力显着性增高,黑质中TH神经元的数量增加(P<0.05)。ALA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相比大鼠的行为能力和TH神经元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6-OHDA诱导了SH-SY5Y细胞的氧化应激和自噬,降低了细胞活性,ALA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抑制AMPK/m TOR通路介导的自噬减轻了6-OHDA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2.ALA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王琪[2](2018)在《电针治疗对PD模型大鼠黑质α-synuclein清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鱼藤酮诱导的PD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择风府、太冲穴进行电针治疗,以促进α-syn的清除为切入点,观察电针治疗对PD大鼠黑质HDAC6、LC3-Ⅱ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可能作用机制,为针刺防治PD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为(200±20)g,适应性喂养2周后,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4只大鼠并随机分配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余下大鼠均用于制备PD模型(将鱼藤酮粉末充分溶于葵花油乳液中,浓度为2mg/ml,按2mg/Kg/d规格在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1次/d,连续28d)。造模结束后,观察所有造模大鼠的外观及行为学表现,参照陈忻等制定的行为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数为2-8分的大鼠视为造模成功。最后排除不合格大鼠,将24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PD组和PD电针组,各12只。假手术组大鼠采用同样的注射方法在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等规格的不含鱼藤酮的葵花油乳液,1次/d,连续28d。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PD电针组大鼠采用0.3mm×13mm不锈钢毫针针刺“风府、太冲”穴进行治疗,其中两侧太冲穴隔天交替使用,接HANS-200电针治疗仪,参数设置为连续波,2Hz,1mA,以大鼠肢体有轻微抽动为度,20min/次,1次/d,7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正常组、假手术组以及PD组大鼠也于每天相同的时间抓取固定,但不施加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并比较结果。行为学评分结束后次日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其中每组半数切片处理,半数匀浆处理。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黑质TH、α-syn免疫组化阳性表达情况,并采用IPP6.0软件分析各自阳性神经元的平均光密度值并进行比较;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黑质HDAC6、LC3-Ⅱ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运用实时荧光定量法(RT-PCR)检测各组大鼠黑质HDAC6mRNA、LC3-ⅡmRNA相对表达量并进行比较。结果:(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D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治疗4周后,PD电针组大鼠外观及行为学表现较PD组大鼠得到改善,行为学评分明显下降(P<0.01);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均未见明显行为学异常表现。(2)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D组大鼠黑质TH免疫反应减弱,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P<0.01);与PD组比较,PD电针组大鼠黑质TH免疫反应增强,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加(P<0.01)。(3)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D组大鼠黑质α-syn免疫反应增强,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加(P<0.01);与PD组比较,PD电针组大鼠黑质α-syn免疫反应减弱,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P<0.01),正常组、假手术组未见明显α-syn聚集。(4)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D组大鼠黑质HDAC6、LC3-Ⅱ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PD组比较,PD电针组大鼠黑质HDAC6、LC3-Ⅱ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5)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D组大鼠黑质HDAC6 mRNA、LC3-Ⅱ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与PD组比较,PD电针组大鼠黑质HDAC6mRNA、LC3-Ⅱ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1)本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可有效复制PD大鼠模型。(2)电针治疗能明显改善PD大鼠的外观及行为学表现。(3)电针治疗可显着增加PD大鼠黑质TH的含量,表明其可一定程度上改善DA能神经元的活性。(4)电针治疗可显着减少PD大鼠黑质α-syn聚集,从而减轻对DA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5)电针治疗可显着上调PD大鼠黑质HDAC6mRNA、LC3-Ⅱ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这可能是电针促进异常聚集的α-syn清除的关键,可能与上调HDAC6水平增强了自噬活性,促进了α-syn的降解有关。

徐菁[3](2018)在《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比较假手术组、药物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观察不同干预方式下大鼠行为学,黑质形态学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表达,纹状体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探求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96只,随机分为空白、假手术、模型、药物、电针和针刀6组,每组各16只,采用六羟基多巴胺右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阿扑吗啡诱导出现转圈行为观察行为学改变。实验过程中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做干预;药物组美多芭片按照5mg/100g剂量配成悬浊液,为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电针组选取“百会”、“太阳”,电针20min,每周3次,连续4周;针刀组取第一、第二颈椎横突进行松解,每周2次,连续4周;4周干预期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黒质形态学、纹状体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的变化。[结果](1)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结果可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药物、电针、针刀四组转圈数均大于等于7圈,显着多于空白组(P<0.01),提示模型制备成功;假手术组和空白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不出现转圈(P<0.05),提示实验不受手术方法的干扰,结果稳定;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电针、针刀三组转圈数较模型组减少显着(P<0.01),提示药物、电针、针刀干预都可减少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然药物、电针、针刀组两两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三组干预手法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转圈行为学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但彼此间差异不显着。(2)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形态学的影响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黒质形态改变: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神经元数目较多,细胞排列规整且间隙较小,胞体胞质胞核着色均匀,大小适中,胶质纤维数目较少,排列规整;模型组黒质区神经元数量减少明显,形态改变明显,胞核偏移,染色变浅,细胞间隙增宽伴胶质纤维的不规则增生;药物组、电针、针刀见黑质区神经数目有所增加,排列趋向规整,细胞形态较模型组改变明显,细胞核居中,胞质染色加深,胞体开始变大,同时胶质纤维增生缓解,排列较模型组规整,说明三种干预方式均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黒质神经元的损伤。免疫组化法光镜下观察黒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空白组和假手术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密集量多,大量胞体存在且周围有密集有序分布的突起,染色较深。模型组黑质区散在的几个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胞体较少,周围突起数目减少,呈现杂乱分布,染色较淡。药物、电针、针刀三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增加明显,密集分布,染色加深。整体来看,针刀组黒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分布范围较药物组和电针组大,数目较多。(3)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影响①6组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药物、针刀三组多巴胺含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多巴胺含量较空白组减低显着(P<0.01),电针组多巴胺含量较空白组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多巴胺含量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组和针刀组多巴胺含量较模型组升高显着(P<0.01);与电针组比较:药物组多巴胺含量高于电针组(P<0.05);与药物组比较,针刀组多巴胺含量低于药物组(P<0.05)。②6组大鼠纹状体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药物、电针三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空白组减低显着(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电针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与电针组比较:药物组、针刀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虽有升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药物组比较,针刀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低于药物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6组大鼠纹状体五羟色胺含量的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药物、电针、针刀四组五羟色胺含量未见统计学差异,模型组五羟色胺含量较空白组减低显着(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电针组五羟色胺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针刀组五羟色胺含量较模型组升高显着(P<0.01);与电针组比较:药物组、针刀组五羟色胺含量较之升高,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药物组比较,针刀组五羟色胺含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刀干预可缓解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症状,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黒质神经元的恢复,促进纹状体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的增加,来治疗帕金森病。

孙守家[4](2018)在《GDNF基因修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估目的:通过向小鼠单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的方式构建单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并从行为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多巴胺(DA)合成能力等方面对PD小鼠单侧损伤模型进行系统评估。方法:将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D组和Sham组,每组各10只。采用水平两点注射法向PD组小鼠左侧纹状体内注射6-OHDA,Sham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1-5周行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实验和疲劳转棒实验测试行为学表现。之后随机选取3只PD小鼠取纹状体组织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H)含量。TH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染色评估黑质纹状体系统的损伤程度。结果:1.PD组小鼠在注射6-OHDA后一周开始出现毛色变暗、自由活动减少,毛色及自主活动在术后约3-4周逐渐恢复。PD组小鼠体重在术后1-2周出现下降,第3-5周又逐渐增加。而Sham组小鼠体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造模术后4-5周,PD组小鼠体重明显低于Sham组(p<0.05)。2.PD组的小鼠在术后5-7天开始出现APO诱导的旋转反应,共有8只小鼠可以稳定旋转,成功率为88.9%(8/9)。第一周PD组旋转圈数分别为9.09±1.70r,第2周和第3周旋转圈数显着增加(分别为11.47±2.20r、10.79±2.01r),旋转圈数在第4、5周逐渐减弱(分别为7.94±1.19r和5.12±1.18r)。上述结果说明,小鼠单侧纹状体内注射6-OHDA可制作稳定的PD急性模型,诱导旋转行为可持续约5周时间。3.PD组小鼠术后第1-5周在疲劳转棒仪上停留的时间较Sham组小鼠均明显减少(p<0.001),PD组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和持久性都出现了下降。4.PD组小鼠纹状体TH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左侧(损伤侧)TH阳性纤维比右侧明显减少,腹侧纹状体有残余部分染色。中脑TH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左侧黑质(SNc)内TH阳性神经元胞体比右侧明显减少,左侧中脑腹侧被盖区(VTA)TH阳性神经元胞体较右侧少量丢失,中脑TH阳性神经纤维也较对侧明显减少。5.术后第5周,Western-blot检测3只PD小鼠左右侧纹状体内TH的含量,结果显示左侧TH含量较右侧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鼠单侧纹状体内注射6-OHDA可较好地模拟PD的渐进性病理进展,行为学表现易于量化评估,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以作为筛选药物或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第二部分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GDNF载体构建、细胞感染目的:分离、培养原代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 ADMSCs),并观察生长情况、传代能力。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将GDNF基因转入h ADMSCs,构建GDNF基因表达载体。对GDNF基因修饰后的h ADMSCs干性进行鉴定。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h ADMSCs,并进行传代培养,观察h ADMSCs生长增殖、传代能力。分别将携带GDNF+GFP基因和携带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h ADMSCs,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情况,并计算感染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基因修饰后的h ADMSCs细胞表面抗原。Western blot法检测GDNF+GFP组h ADMSCs与GFP组h ADMSCs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原代细胞在培养6-12小时左右开始出现贴壁生长,呈圆形或短棒状。24小时左右可见约50%的细胞贴壁生长。第7-8天左右,细胞呈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融合度可达80%-90%。传代后的细胞与原代细胞相比,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h ADMSCs可传代培养13-14代。2.GDNF+GFP组h ADMSCs携带荧光比率与GFP组h ADMSCs无明显差异。GDNF+GFP组h ADMSCs生长更密集,增殖速率更快。3.流式细胞术检测h ADMSCs的表面抗原结果:CD73、CD90、CD105呈阳性表达,CD31、CD34、CD45呈阴性。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DNF+GFP组h ADMSCs表达GDNF蛋白,P1、P3、P6代之间表达量无明显差别,GFP组h ADMSCs未见表达GDNF。GDNF+GFP组与GFP组h ADMSCs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P1、P3、P6代之间表达量无明显差别。结论:GDNF基因经慢病毒感染转入h ADMSCs内,在体外可稳定高效表达GDNF。GDNF基因修饰的h ADMSCs仍保持脂肪干细胞特性,可作为PD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干细胞。第三部分 hADMSCs-GDNF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及效果评估目的:研究GDNF基因修饰h ADMSCs(h ADMSCs-GDNF)移植治疗单侧PD小鼠模型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首先,采用向左侧纹状体内注射6-OHDA的方法制备单侧PD小鼠模型。术后第7天进行APO诱导旋转反应测试,筛选出20只单侧PD模型小鼠用于h ADMSCs移植治疗试验。将20只单侧PD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GDNF+GFP组7只,GFP组7只,Control组6只。另选6只C57小鼠作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造模术后第9天向各组小鼠左侧纹状体内分别立体定向注射GDNF+GFP组h ADMSCs、GFP组h ADMSCs和等量1×PBS,Sham组不予处理。造模术后第14、21、28、35天行APO诱导旋转反应测试,术后第5、12、19、26、33天进行疲劳转棒实验测试。行为学测试结束后,行灌流取脑、冰冻脑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等。结果:1.APO诱导旋转反应结果:第3、4、5周GDNF+GFP组小鼠与Control组小鼠对比,平均旋转圈数明显减少(p值分别为0.029,0.011,0.003);GDNF+GFP组小鼠与GFP组小鼠对比,平均旋转圈数也明显减少(p值分别为0.041,0.022,0.012)。携带GDNF基因的h ADMSCs移植入6-OHDA损伤PD小鼠模型后可明显改善APO诱导旋转反应。2.疲劳转棒实验结果:GDNF+GFP组小鼠在第3、4、5周测试中,转棒停留时间较Control组明显延长(p=0.001,p<0.001,p=0.001);GDNF+GFP组小鼠与GFP组小鼠对比,第4、5周转棒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1,p=0.031);GFP组小鼠与Control组小鼠对比,第3、4、5周转棒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2,p=0.048,p=0.014)。以上结果说明,单侧PD小鼠模型在移植入携带GDNF基因的h ADMSCs和单纯h ADMSCs后第2-4周,其运动协调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而且GDNF+GFP组小鼠运动协调能力的改善程度要好于GFP组小鼠。3.纹状体GF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GDNF+GFP组与GFP组h ADMSCs移植后第4周在体内均有存活,GDNF+GFP组移植细胞存活数量明显多于GFP组。GDNF+GFP组的h ADMSCs在纹状体内呈长梭形分布,在移植原位点有向周围扩散分布趋势。4.GDNF+GFP组小鼠左侧纹状体TH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比GFP组、Control组多。GDNF+GFP组小鼠纹状体内h ADMSCs细胞团TH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GFAP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Nestin和β-tubulin-III染色呈阳性,成熟神经元标记物Neu N呈阴性。结论:hADMSCs-GDNF移植治疗6-OHDA损伤的单侧PD小鼠模型,可有效改善小鼠的行为学表现,纹状体内TH表达增加。h ADMSCs分泌GDNF对于修复损伤的DA能神经元和促进h ADMSCs自身生长存活都有显着作用。h ADMSCs移植入体内后有分化为DA能神经元并发挥细胞替代作用的潜力。

芦娟[5](2017)在《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大鼠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炎症、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的影响,并探讨JNK信号通路在针刀干预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和针刀组。采用单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6-OHDA建立PD模型,通过阿朴吗啡(APO)诱发行为学检测验证模型。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的注射方法和部位相同,仅注射等量的含0.2%维生素C的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药物组美多芭片50mg/kg灌胃,电针组进行针刺治疗,针刀组给予针刀干预。治疗四周后各组取材检测,检测指标包括:(1)行为学检测:记录大鼠60min内旋转圈数;(2)HE染色观察黑质神经细胞形态学;(3)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黑质COX-2/TH,p-c-Jun/TH的表达;(4)Westernblot检测黑质JNK,P-JNK,p-c-Jun,COX-2及TH表达;(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黑质TH神经细胞;(6)Real-TimePCR检测黑质DATmRNA含量;(7)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8)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黑质Caspase-3/TH的表达(9)Westernblot检测黑质Caspase-3,Bcl-2,Beclin-1 的表达结果:(1)行为学检测:模型组出现旋转行为且治疗前后旋转圈数无差异(P>0.05);药物组、电针组、针刀组干预后大鼠旋转圈数明显减少,活动增多,干预前后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2)形态学检测:①HE染色:不同干预方法均可使HE染色黑质神经细胞数目增多,形态结构趋于正常,药物组黑质神经细胞排列有序,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增多,细胞变性程度减轻,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电针组黑质神经细胞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增多较为明显,细胞变性程度明显减轻;针刀组黑质神经细胞数目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多,排列较密集,细胞变性减轻。②黑质TH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黑质均可见密集的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呈棕褐色,胞体较大,胞体主要为圆形或卵圆形,少数为多边形。模型组黑质可见少量、稀疏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胞体缩小,轮廓不清晰;药物组、电针组及针刀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较为明显,胞体轮廓清晰可见,染色强度上亦有增加。③免疫荧光双标记黑质COX-2/TH,p-c-Jun/TH,Caspase-3/TH检测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黑质均可见密集的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呈绿色,胞体较大,胞体主要为圆形或卵圆形,同时,COX-2,p-c-Jun,Caspase-3/TH,呈红色荧光,在数量上和染色强度上表达较弱;模型组黑质可见少量、稀疏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呈绿色,细胞肿胀变性,或皱缩,数量较少,染色强度减低,同时,COX-2,p-c-Jun,Caspase-3,呈红色荧光,在数量上和染色强度上表达增加;药物组、电针组及针刀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呈绿色,排列较有序,数量增多,胞体变性程度减轻,染色强度上亦有增加;同时,COX-2,p-c-Jun,Caspase-3/TH,呈红色荧光,较模型组,在数量上减少,染色强度减低。与电针组和药物组比较,针刀组TH神经元数目更多,胞体变性程度更轻;针刀组COX-2和p-c-Jun在数量上较电针组少,但比药物组多;药物组Caspase-3在数量上比电针组和针刀组少。(3)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黑质内JNK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P-JNK,P-JNK/JNK,p-c-Jun表达升高(P<0.05),COX-2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电针组、针刀组大鼠黑质内JNK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P-JNK和p-c-Jun含量在药物组和电针组中有差异(P<0.05),针刀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P-JNK/JNK在药物组,电针组和针刀组中有差异(P<0.05),COX-2含量电针组具有差异(P<0.05),在药物组和针刀组中有显着差异(P<0.01);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黑质内TH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电针组大鼠黑质内TH表达均升高(P<0.05),针刀组大鼠黑质内TH表达显着升高(P<0.01);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黑质内Caspase-3表达升高(P<0.05),Beclin-1表达显着升高(P<0.01),Bcl-2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Caspase-3含量在药物组和电针组中降低(P<0.05),针刀组显着降低(P<0.01);Beclin-1含量在电针组表达降低(P<0.05),在药物组和针刀组中表达显着降低(P<0.01);Bcl-2在三组中表达均升高(P<0.05)。(4)Real time-PCR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黑质内DAT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大鼠黑质内DAT表达显着升高(P<0.01),电针组和针刀组大鼠黑质内DAT表达均升高(P<0.05)。(5)TUNEL染色: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元凋亡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电针组及针刀针组大鼠神经元凋亡数显着降低(P<0.01);结论:(1)针刀干预能有效减轻PD大鼠黑质神经元炎症反应,在JNK通路上,其可能通过降低COX-2/p-c-Jun的活性,降低JNK磷酸化水平,提高TH的抗氧化活性而发挥对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2)针刀干预可使TH神经元形态改善、数量增多以及TH阳性细胞的表达增多,提高DAT的表达,从而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3)针刀干预能有效的减轻PD大鼠黑质神经元的凋亡,其可能通过降低Caspase-3的促凋亡活性,激活Bcl-2的抗凋亡活性,抑制自噬基因Beclin-1活性,提高TH的抗氧化活性而发挥对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4)对JNK信号的通路的抑制可能是针刀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梁靖蓉[6](2017)在《针刀干预对帕金森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纹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对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刀干预PD模型大鼠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和药物组,每组各16只。采用单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制备模型,阿朴吗啡(APO)诱导进行模型评价。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电针组选"百会"、"太阳",两侧"太阳"交替使用,每次20min,每周3次,共4周。针刀组取枕骨下项线中点和C1和C2横突后结节三点进行松解,每周2次,共4周。药物组采用美多芭片灌胃(50mg/kg),每日1次,共4周。治疗结束进行行为学评价、形态学评价以及测定纹状体内SOD和GSH-Px活性、GSH和MDA含量。研究结果1、行为学评价结果显示:干预前,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未出现旋转行为,旋转圈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药物组四组间旋转圈数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四组间无差异(P>0.05)。干预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旋转圈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刀组、电针组和药物组三组旋转圈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三组间无差异。2、TH免疫阳性细胞观察显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在黑质组织中可观察到密集的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阳性表达量多,两组间无差异(P>0.05)。模型组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显着减少,胞体缩小,胞体轮廓不清晰,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后,针刀组和电针组TH免疫反应阳性显着增多,胞体缩小较少,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P<0.05),说明针刀和电针干预可以增加黑质TH阳性细胞的表达量。美多芭灌胃后药物组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量虽有所上升,但与模型组相比无差异(P>0.05)。3、各组间SOD和GSH-Px活性、GSH和MDA含量检测结果比较SOD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SOD活性显着下降,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干预后,针刀组SOD活性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电针组SOD活性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但与空白组相比有差异(P<0.05);美多芭灌胃治疗后,药物组SOD活性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GSH-Px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GSH-Px活性显着降低,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干预后,针刀组GSH-Px活性上升,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差异(P<0.05)。电针和药物治疗后GSH-Px活性也有所上升,但与模型组相比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GSH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GSH含量显着降低,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后,针刀组和电针组GSH含量都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间无差异。药物组GSH含量变化不大,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MDA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MDA含量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后,针刀组、电针组和药物组的MDA含量较模型组显着下降且有统计意义(P<0.01),且三组间无差异(P>0.05)。研究结论针刀干预能够改善PD模型大鼠多巴胺神经元结构形态和增加TH阳性细胞表达数量;通过提升SOD、GSH-PX活性和GSH含量,降低MDA含量提高抗氧化能力和减少自由基。针刀干预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多巴胺能神经元对PD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陆小军,谢志颖,付星卉,翟万庆,夏春林[7](2015)在《PD大鼠模型的行为学评价和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观测和评价其行为学改变,检测和分析PD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至成年SD大鼠单侧前脑内侧束,制作偏侧PD大鼠模型,观测和评价其行为学改变(悬尾测试、旋转行为的旋转速度、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和分析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在PD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变化。结果 (1)PD大鼠出现了尾僵直、少动、运动迟缓、震颤、竖毛、咬尾或足、姿势和步态不稳等异常行为;(2)悬尾测试对于评价PD模型没有统计学意义,旋转行为的旋转速度、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时间依赖性;(3)PD大鼠模型毁损侧的黑质与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Dopamine,DA)和五羟色胺(Serotonin,5-HT)含量均降低,DA的含量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术后第2、3、4及5周黑质部位的DA含量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62.96%、82.88%、92.71%、91.50%,纹状体部位的DA含量分别下降77.47%、91.39%、96.25%、96.18%;术后第3、4及5周黑质部位的DA含量平均下降(89.03±5.36)%(第3、4及5周的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纹状体部位的DA含量平均下降(93.61±2.79)%(第3、4及5周的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PD大鼠模型具有类似人类PD的运动症状,除旋转速度作为旋转行为经典的行为学指标外,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可作为PD模型旋转行为的辅助指标;(2)PD大鼠脑内毁损侧的黑质和纹状体部位的DA和5-HT含量均降低。

王磊[8](2012)在《壳聚糖修饰的左旋多巴脂质体对大鼠左旋多巴所致异动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左旋多巴与脂质体诱发异动症大鼠模型的行为学特点和纹状体区多巴胺和环磷腺苷调节的磷酸化蛋白-32(DARPP-32)磷酸化状态的改变以及FosB/△FosB表达水平。方法对成功建立的6-羟多巴胺(6-OHDA)偏侧毁损致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分别予以壳聚糖修饰的左旋多巴脂质体/卡比多巴和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治疗4周,并在第1,4,8,12,16,20,24,27天观察其行为学;然后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异动症大鼠纹状体内DARPP-32蛋白Thr34位点磷酸化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纹状体区FosB/△FosB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行为学观察中,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在脂质体组与一般左旋多巴组皆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但脂质体组评分明显低于一般左旋多巴组(P<0.05);纹状体区DARPP-32的Thr34位点磷酸化水平在一般左旋多巴组毁损侧及脂质体组毁损侧较之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脂质体组毁损侧升高水平明显低于一般左旋多巴组毁损侧(P<0.05);FosB/△FosB表达水平在一般左旋多巴组毁损侧及脂质体组毁损侧较之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脂质体组毁损侧升高水平明显低于般左旋多巴组毁损侧(P<0.05)。结论壳聚糖修饰的左旋多巴脂质体在减轻异动症表现的严重程度方面可能有效。

盘晓荣,胡玉英,俸道荣,许立民[9](2010)在《单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成功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成功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的快速有效方法。方法将Wistar大鼠9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80只)及对照组(12只),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实验组在大鼠右侧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注入6-OHDA,经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导表现为恒定左侧旋转且旋转圈数>210 r/30 min的视为成功PD大鼠模型,对照组则在脑部相应位置注入生理盐水。免疫组化法观察成功模型毁损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数量变化。结果 (1)行为学检测:模型组与对照组手术后分别死亡2只及1只,实验组78只大鼠中36只左侧恒定旋转圈数>210 r/30 min,造模成功率为46.2%,并且维持时间长。(2)免疫组化:成功大鼠模型毁损侧黑质区TH阳性的神经元较对侧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大鼠中脑VTA单点注射6-OHDA制作PD大鼠模型,易于定位,操作简单,动物死亡率低,模型成功率较高,成本较低,是较快建立稳定PD大鼠模型的可行方法。

梅加明[10](2009)在《HSP70在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大鼠行为与病理学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HSP70在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意义。方法:(1)将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 2μl/10μg立体定向注射入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观察大鼠不同时期自主行为和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的改变;(3)开野实验观察大鼠不同时期自主行为改变,检测指标:总跑动时间、总停息时间、下肢站立次数、穿梭距离、大鼠自发向左侧或右侧行1/4弧度的环形活动的次数、下肢站立时左侧或右侧前肢依靠箱壁的次数和大鼠躯干左侧或右侧靠近箱壁进行探讨活动的次数;(4)HE染色法观察大鼠不同时期黑质致密部病理改变;(5)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不同时期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细胞形态改变,并对阳性细胞数进行计数;(6)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不同时期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内α-synuclein蛋白表达,并对其进行平均光密度测定;(7)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不同时期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数目的改变,并对其进行平均光密度测定;(8)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HSP70在大鼠不同脑区不同时期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平均光密度测定;(9)RT-PCR技术检测HSP70在大鼠不同脑区不同时期的表达。结果:(1)实验组注药Lactacystin后,逐渐出现自发性活动减少,运动缓慢,静止性震颤和对外界刺激不自主竖毛,开始不明显,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步加重,至18d症状显着。APO诱导向健侧旋转的次数开始很少,随着时间延长越来越多,并且在第7 d开始明显增多,直到14d左右增加变缓,到18d后旋转次数已达到(213.8±11.2)r/30min,21d后旋转次数达到(264.7±9.3)r/30min。(2)Lactacystin组大鼠的总跑动时间、总停息时间、下肢站立次数及穿梭距离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减少(p<0.05),且不同时期间减少频度较生理盐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tacystin组大鼠自发向左侧1/4弧度的环形活动的次数、下肢站立时左侧前肢依靠箱壁的次数及大鼠躯干左侧靠近箱壁进行探究活动的次数与右侧相比增多(p<0.05),且不同时期间增加频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法观察Lactacystin组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数目减少,且呈进行性变性改变,神经元胞膜不完整、结构不清,胞浆内可见嗜伊红包涵体,胶质细胞增多,其中神经元数目减少较对侧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F=185.443,p<0.05);(4)Lactacystin组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逐渐减少、胞体皱缩变小、结构变得模糊不清,第14天神经元数减少54.21%(p<0.05),第21天减少82.37%(p<0.05);(5)Lactacystin组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神经元胞浆内α-synuclein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呈螺旋样聚集表现、胞浆浓然、可见数个圆形或椭圆形包涵体样聚集,而对照组阳性表达极度稀少而分散,不同时期OD值测定显示较右侧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F=47.732,p<0.05);(6)Lactacystin组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TH免疫阳性纤维数量在逐渐减少、密度在逐渐减低,较右侧和对照组纹状体TH免疫阳性纤维密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显示,大鼠的行为学改变由α-synuclein蛋白蓄积逐渐增加所驱使,而非减少的TH神经元;(8)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显示,Lactacystin组大鼠脑区HSP70表达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明显增强;表达强度顺序为海马>黑质>纹状体>额叶>嗅束,在胼胝体未见表达。而且海马区表达呈区域性分布CA3区>CA2区>CA1;(9)RT-PCR进行mRNA水平检测显示,Lactacystin组大鼠脑区HSP70表达较对照组要强,其表达顺序与免疫组化相一致,且不同时期表达量呈明显的时间依从性,半定量分析显示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改变是由α-synuclein蛋白蓄积逐渐增加所驱使,而非减少的TH神经元;此外,HSP70在帕金森病海马中表达是增高的,尤其是黑质、海马、额叶和嗅束区,且具有时间依从性,增加的热休克蛋白可能参与拮抗蛋白酶体抑制的毒性而起到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对改善其行为和病理学退变可能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大鼠黑质毁损程度的行为学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黑质毁损程度的行为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α-硫辛酸对帕金森病模型自噬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ALA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和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6 -OHDA对 SH-SY5Y细胞的毒性作用
        1.2.2 ALA对6-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
        1.2.3 6 -OHDA对 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和ALA的干预作用
        1.2.4 6 -OHDA对 SH-SY5Y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和ALA的干预作
    1.3 讨论
        1.3.1 PD与氧化应激
        1.3.2 PD的抗氧化治疗
    1.4 小结
二、ALA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自噬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对象
        2.1.2 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3 -MA对6-OHDA诱导的细胞活性的影响
        2.2.2 100 μM6-OHDA作用不同时间对SH-SY5Y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表达的影响
        2.2.3 ALA对6-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
        2.2.4 荧光染色观察ALA对6-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
        2.2.5 ALA对 SH-SY5Y细胞自噬的抑制作用与AMPK/mTOR信号通路有关
    2.3 讨论
        2.3.1 自噬
        2.3.2 帕金森病与自噬
        2.3.3 氧化应激与自噬
        2.3.4 PD的自噬调节治疗
    2.4 小结
三、ALA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大鼠行为学改变
        3.2.2 黑质区细胞HE染色
        3.2.3 TH染色显示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目
    3.3 讨论
        3.3.1 PD动物模型的建立
        3.3.3 6 -OHDA大鼠模型的损伤机制
        3.3.4 ALA对 PD模型的保护作用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氧化应激和自噬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电针治疗对PD模型大鼠黑质α-synuclein清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综述: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帕金森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帕金森病的概述
        2 神经递质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3 帕金森病的诊疗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帕金森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帕金森病的中医认识
        2 针灸理论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3 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阿扑吗啡诱导的转圈行为学
        3.2 HE染色法观察黒质的形态学
        3.3 免疫组化法观察黒质TH阳性细胞表达
        3.4 HPLC-ECD检测纹状体递质DA、NA、5-HT的含量
    4 数据统计
    5 实验结果
        5.1 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转圈行为学的影响
        5.2 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黒质形态学的影响
        5.3 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黒质TH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
        5.4 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6 分析与讨论
        6.1 六羟基多巴胺动物模型的选择
        6.2 行为学评价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6.3 帕金森病黒质形态学的变化
        6.4 神经递质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6.5 百会、太阳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
        6.6 美多芭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
        6.7 针刀治疗帕金森病的依据
结语
    1 实验总结
    2 实验结论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附录二: 实验图片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GDNF基因修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估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第二部分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GDNF载体构建、细胞感染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第三部分 hADMSCs-GDNF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及效果评估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综述 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荣誉和奖项
致谢

(5)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大鼠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帕金森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2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 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
        4 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JNK信号通路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
        1 JNK信号通路的概述
        2 JNK信号通路在神经炎症中的作用机制
        3 JNK信号通路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
        4 JNK信号通路与帕金森病
        5 JNK抑制剂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积极作用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神经炎症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针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TH神经元及DAT基因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针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总结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针刀干预对帕金森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帕金森病现代相关研究进展
        1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 帕金森病的致病机制相关学说
        3 帕金森病的氧化应激学说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治疗帕金森病
        2 传统中医治疗帕金森病
        3 帕金森病抗氧化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技术路线图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模型评价
        2.4 干预措施
        2.5 取材与指标检测
        2.6 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各组大鼠APO诱导的旋转行为学评价结果
        2 各组大鼠黑质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3 各组大鼠黑质TH免疫阳性细胞观察及计数结果
        4 各组大鼠纹状体SOD和GSH-Px活性、GSH和MDA含量检测结果
    讨论
        1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2 针刀干预点的选择
        3 针刀干预对PD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
        4 针刀干预PD模型大鼠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5 针刀干预对PD模型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PD大鼠模型的行为学评价和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分组
    1.2建立PD大鼠模型
    1.3 PD大鼠模型行为学检测
    1.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1.5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PD大鼠模型的行为学检测结果及其评价
    2.2 PD大鼠模型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变化
3讨论
    3.1 PD大鼠模型的行为学评价
    3.2PD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

(8)壳聚糖修饰的左旋多巴脂质体对大鼠左旋多巴所致异动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2 理论分析
    2.1 关于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的理念
    2.2 以CDS为目标的新型药物设计
    2.3 研究指标的选取依据
    2.4 本研究的目的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装置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
4 讨论
    4.1 关于壳聚糖修饰的左旋多巴脂质体
    4.2 关于LID大鼠的行为学研究
    4.3 关于LID大鼠纹状体区DARPP-32磷酸化水平的研究
    4.4 关于LID大鼠纹状体区FosB/△FosB表达水平的研究
    4.5 关于相关研究的展望
    4.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科研情况
致谢

(10)HSP70在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第一部分 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行为与病理学研究
        (一) 大鼠行为学退变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二) 大鼠黑质-纹状体病理学退变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三) 大鼠行为与病理学相关性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学分析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HSP70在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综述

四、大鼠黑质毁损程度的行为学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α-硫辛酸对帕金森病模型自噬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周丽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1)
  • [2]电针治疗对PD模型大鼠黑质α-synuclein清除作用的机制研究[D]. 王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3]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影响[D]. 徐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GDNF基因修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研究[D]. 孙守家.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5]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大鼠机制的研究[D]. 芦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针刀干预对帕金森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D]. 梁靖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PD大鼠模型的行为学评价和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J]. 陆小军,谢志颖,付星卉,翟万庆,夏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02)
  • [8]壳聚糖修饰的左旋多巴脂质体对大鼠左旋多巴所致异动症的影响[D]. 王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5)
  • [9]单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成功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J]. 盘晓荣,胡玉英,俸道荣,许立民.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10)
  • [10]HSP70在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D]. 梅加明. 安徽医科大学, 2009(04)

标签:;  ;  ;  ;  

大鼠黑质损伤程度的行为学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