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品牌的战略选择及其实践

国际知名品牌的战略选择及其实践

一、国际名牌战略选择及其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晋萍[1](2017)在《张含英治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张含英是我国久负盛名的水利专家,也是20世纪黄河治理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见证人之一。他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地探寻治黄的真理,研究治黄方略和理论,既注重对古代治黄历史经验的借鉴,又努力借鉴西方近现代水利科学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治黄基本资料,并开展系列水文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黄河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和贡献。本文通过论述张含英治黄的缘由、治理黄河理论的形成、治黄理论内涵及其在新中国的实践,来分析张含英治黄理论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水利专家的影响。指出张含英的治黄理论是李仪祉治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王化云的治黄思想有启示作用。张含英的治黄理论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综合性和传承性等特征。张含英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把黄河看成一个整体来认识和治理,提出上中下游统筹,干、支流兼顾,除害与兴利结合,多目标开发,有关部门协作配合,以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作为治河目标的规划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张含英积极参与水利建设,并将其治黄理论付诸实践,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尤其是治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颖[2](2015)在《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是商标的市场转化形态,是企业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是消费者降低交易成本的理性选择。品牌竞争力是市场主体拥有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得到市场与消费者认可并强化注册的能力。体育用品市场的竞争是品牌竞争,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是体育用品品牌在体育市场竞争中相对于其他竞争性品牌所表现出的所属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以及自身成长的综合能力。本文以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构成与作用机理、本质特征及培育与提升的规律性的研究。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问题是体育用品品牌理论发展的高地,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也是品牌竞争力理论的实践检验与归宿。研究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对于完善和丰富品牌竞争力理论,指导和帮助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培育和提升品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对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体育产业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功能也有着间接的借鉴和参考作用。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问题是近几年学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体育管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知识产权等理论对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本人认真参阅和借鉴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截止到2014年年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在外文文献数据库中“Web of Science’(简称WOS)以"brand competitiveness"为检索词,检索到249条数据;在中文文献数据库“CNKI”中以“品牌竞争力”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到2387条数据。在CNKI数据库中以“品牌竞争力AND体育用品”进行检索,检索到27条文献数据。综观国内外有关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论述,国外的文献中,对于品牌竞争力及品牌竞争力评价的论述较多,也较深入,但对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问题则较少涉及;国内的文献中,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较多,特别是对如何培育和提升方面较为系统、全面,但对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方面相对薄弱;对于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文献近几年陆续可见,但数量较少,对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凤毛麟角。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回顾梳理竞争力理论、品牌竞争力理论以及体育产业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把握其产生、发展的脉络。其次,深入系统分析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明晰其概念,探寻其本质,剖析其特征,理清其逻辑关系。再次,研究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及其作用机理,为培育和提升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提供理论层面支撑和依据。第四,运用标杆分析法对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为培育和提升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提供实践层面指导和参考。第五,研究认为,我国提升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需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同时展开。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培育的主体是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始于商标注册、不断强化消费者“注册”的长期动态实践过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一方面要防止进入培育误区;另一方面要做强“一个主体”、强化“两个注册”、着力“三个打造”、实现“四化”及“五力并举”的对策。政府宏观层面推动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培育的对策主要是实施“一个战略”、明晰“两个定位”、完善“三大体系”。最后,是全文的结论及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提升建议。本文的逻辑结构分为八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1章,导言。本章既是全文的缘起,也是全文的概要。本章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创新与不足,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等。第2章,相关研究文献评述。本章是对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述,目的是为梳理竞争力理论和品牌理论,特别是把握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理论的发展脉络与理论前沿,并就相关理论做出评价。第3章,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理论。本章是文章的理论基石,在系统梳理竞争力理论和品牌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和逻辑上推演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理论及其体系,并就关联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第4章,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构成要素及作用机理。就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来源或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就其如何作用于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过程、方式等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重点剖析了商标注册、品牌注册、核心技术等知识产权要素的作用。第5章,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评价。本章主要是解决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评价问题,也是解决品牌竞争力理论如何与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市场结合的实践层面的问题,在分析、比较现有的评价方法利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特点提出了标杆分析法。第6章,基于标杆分析法的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比较与借鉴。本章是对标杆分析法的具体运用,通过定标、对标的过程,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第7章,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培育对策。本章既是标杆分析法的延伸与完善,也是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对策。从微观视角提出了“一个主体,两个注册,三个打造及实现四化”的培育对策,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实现“一个战略”,明确“两个定位”,完善“三大体系”的宏观规划与政策措施。第8章,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发展展望与结论。本章既立足国情,又能着眼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及体育用品市场,分析了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提升面临的新形势,提炼了新特点,前瞻了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走向与前景,提出了深化研究的方向。同时,总结并提练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提出的对策有:关于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评述;商标与品牌的联系与区别的结论;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理论两大理论基石的结论;关于品牌是商标的市场转化形态的观点;关于品牌“注册”的观点;品牌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联系与区别的结论;体育用品、体育用品品牌、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概念及特征的结论;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及作用机理分析;品牌竞争力评价与品牌评估方面的结论;品牌竞争力评价与企业竞争力评价方面的结论;国内外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比较与借鉴;关于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标杆分析法的运用;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培育对策和建议;知识产权竞争引领体育用品品牌竞争的方向的结论;体育新业态将有利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的结论;体育用品产业与体育用品市场将持续发展的结论;科技发展左右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前景的结论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还对品牌与商标、产品的差异性与品牌的差异性、产品质量与品牌质量、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品牌评估与品牌竞争力评价、品牌竞争力评价与企业竞争力评价、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与品牌竞争力、商标注册与品牌“注册”等进行了辨析与厘清,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见解和主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层面:首先,系统地阐述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作用机理、培育与提升对策、品牌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联系与区别,力图为丰富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理论做出努力;其次,提出两个新观点:一是品牌是商标的市场转化形态。在分析和总结商标与品牌关系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牌是商标市场转化形态的新观点,并就转化的含义、转化的过程、转化的条件、转化的结果及转化带来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得转化形态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二是品牌注册。借鉴了商标行政注册理论,并受菲利普·科特勒的品牌契约论的启发,本文提出了品牌注册的理论,并就品牌注册的概念、特点、过程、品牌注册和商标注册的联系与区别、品牌注册的作用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第三,是评价方法的创新。本文首次将标杆分析法运用于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评价。实践层面:针对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培育现状,提出一是从微观层面上企业要做强“一个主体”、强化“两个注册”、着力“三个打造”、实现“四化”及“五力并举”的对策;二是从宏观层面上,政府需要实施“一个战略”、明确“两个定位”和完善“三大体系”的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提升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局限性及深化研究的方向: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问题是体育用品品牌建设的理论高地和实践难点,特别是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特征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体育用品企业相关财务数据及与品牌竞争力相关的战略等受公开程度及商业秘密保护等原因收集面临困难,从而对研究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指导的针对性造成一定局限;对伴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体育用品”的普及、智能化体育用品及其品牌竞争力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尚待深化。站在品牌竞争的时代潮头,分析、研判我国品牌竞争发展的大势,将大大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培育实践层面的方向,也有助于我们跟踪和探索品牌竞争力理论发展的脉搏。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今后若干年的走势可以从我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以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竞争、电商化,现代体育传媒业与体育用品产业、体育赛事产业高度融会而成的新业态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前瞻和预测。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提升面临着十分难得的机遇,全面健身的国家战略的实施,体育消费的快速增加长,体育产业的加快发展,必将带动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从而为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厚重的基础。

王火灿[3](2015)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围绕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这一中心论题展开研究,旨在揭示此种耦合关系的现实表征并加以实证分析,进而探究其内在机理与理论根源,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企业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针对WTO所建构的生态竞争环境需进行的相应战略调整与适配。在当代,所谓企业国际化即是在以WTO多边贸易体制为核心的国际游戏规则体系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与内外向国际直接投资等跨国经营业务和活动以及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实践的过程。多边贸易体制(GATT/WTO)是在以企业国际化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整套国际游戏规则,它又是在“WTO-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双层博弈”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这一博弈模式界定了企业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体制实践的方式与途径。现有的WTO多边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结构,对企业国际化产生保障公平竞争、稳定商业预期、降低交易费用等主要效应或功能。本论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耦合理论在经济管理中的机理与内涵,并从企业国际化的两大核心要素——企业国际竞争战略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出发,论述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协调系统,构建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评价模型。中国与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十分独特。在19482014年的67年中,以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界,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前32年——从短暂“原始缔约国”期到之后漫长的“失联期”;后35年则为复合期。在中国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目标之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复关/入世谈判进程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创建进程“三江并流”,并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潮历史性汇合,终于在时机、理念和战略的“三重契合”下,于最近20多年中,造就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耦合关系,并在贸易、投资、制度和观念等四大维度上产生了强大的“四维共振”效应。不过,目前这种双向的强共振效应尚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WTO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维”皆强格局,而中国企业国际化对WTO的影响在制度和观念两大维度上则相对较弱;在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FDI)这两大维度上,WTO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崛起,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这种快速崛起也对世界经贸的原有格局以及其他主要WTO成员(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对外经贸格局产生了“破格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为加入WTO和履行入世承诺,在短期内对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与WTO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国际化制度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快速调整,在入世前后国内出现了罕见的“WTO热”等现象,均充分显示出WTO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巨大影响力。相反,作为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正处于转型中的后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于WTO的制度建设和理念贡献尚十分有限。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WTO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Granger原因。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耦合度指标反映出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基本上已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标则反映出两者基本上处于中度及以上强度的耦合协调状态。本论文尝试提出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理论,旨在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该理论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异质性”由制度异质性、体制转型性、大国规模性、发展后起性、快速崛起性和国企主导性等六个方面组成,前三者与后三者分别构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生异质性”和“内生异质性”。它们共同刻画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特殊外部和内部环境或属性。这六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且与WTO之间也存在密切的互动影响关系。由于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的异质性、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矛盾性与趋同性以及作为后发性大国的快速崛起特性,决定了中国入世谈判和入世协议签订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入世以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快速崛起以及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共振效应。WTO的动态发展趋势和一些新兴重大议题的谈判进展表明,包括贸易与环境、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超TRIPS”规则以及竞争中立、TPP等,可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论文利用传统的“SWTO”(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分析法,从异质性和WTO体制两大视角,剖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资源、体制深化、内向与外向国际化的不平衡、低度化陷阱、技术创新乏力、贸易保护和转型升级等。最后,本论文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强耦合关系出发,就中国企业国际化崛起进程中的“WTO战略”的原则、目标、实施路径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即战略原则应是多边主义;核心战略目标是维护和推进WTO多边贸易体制更有效运行,以实现强化和确保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强耦合效应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为此,选择“学以致用”和“有效参与”两大战略路径,通过提高参与能力、改善和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以及强化政企有效合作等来实施战略。本论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强耦合关系存在性的内在成因开展了理论探析,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战略适配建议,有助于丰富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能为政府和企业参与多边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炜[4](2012)在《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旅游演艺业因其业态的持续创新和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已在全国各大小旅游区内迅速蔓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人数的增加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例,自2004年印象·刘三姐公演以来,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上已出现了两百多台旅游演艺产品,并且该数字仍在不断增加中。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结合声光电等高新技术进行提质升级的旅游演艺产品,已成为旅游区发展的新兴增长点。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国内外对旅游演艺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产品层面,且研究多集中于个别地区的典型案例研究,少有产业业态发展层面的研究。首先,关于旅游演艺业的概念不清晰,这使得该行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演出”、“演艺”、“表演”等各种名词充斥了这个行业的研究体系,造成各研究所指对象存在一定的出入,进而影响到深入研究时相关内容的统一。其次,旅游演艺业归属的产业范围不清晰,本研究在梳理大量文献中发现有学者将旅游演艺业归属于旅游业、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使得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旅游演艺企业可不同程度享受新兴产业的优势,却阻碍同一竞争市场上小规模、零散经营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其创意经营。第三,旅游演艺业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不清晰,技术、产品、创意、政策等都是旅游演艺业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驱动力因素,但这些因素是如何构筑成一个完整的驱动机制尚不明晰,更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指导,旅游演艺业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状态中。本研究经过大量的文献梳理,认为旅游演艺具备有以下几个特点:(1)旅游演艺的活动范围在旅游景区内;(2)旅游演艺的意图在于吸引游客,尤其是外地旅游者;(3)旅游演艺有专门的演出人员、以及特定的演出场所(含山水实景、剧院、酒店、大型广场等);(4)旅游演艺的演出内容主要是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在对国内外关于旅游演艺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时,本研究发现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剧团演艺的起源、发展、创新、管理,以及对顾客的吸引等方面。由于国外旅游演艺这种新型业态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因此,国外理论界也鲜有以旅游演艺为专业名词进行的研究。而在国内,随着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新型旅游演艺业态的兴起和发展,关于旅游演艺的研究,有基于成功案例的探析,也有对其开发程度、开发策略、品牌体系、资本运作、商业模式、文化开发的探讨。但现有研究多为对旅游演艺业的发展现状的总结与未来发展的局部策略建议,少有关于促使旅游演艺业这一新兴业态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就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进行研究,试图完成新的理论探索与建构,从而丰富旅游演艺业的相关理论体系。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图,并探寻在旅游演艺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各驱动力发挥作用大小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后继旅游演艺业的持续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本文运用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两大质化研究方法,精选了印象·刘三姐、魅力湘西、天门狐仙三个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演艺项目进行扎根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求探寻出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案例研究是验证理论、阐释概念、发现和描述未知现象的有效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基于原始资料进行理论构建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基于假设进行检验的质化研究相区别,避免主观假设的研究偏颇。根据案例研究选取典型案例,以及根据扎根理论从原始资料中发展概念和形成理论,得出研究的核心观点。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实地观访、网络、期刊文献、报纸等渠道,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从各渠道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印象·刘三姐、魅力湘西、天门狐仙三个案例的原始资料,为形成概念和发展理论奠定多重证据基础。分章对三案例进行开放译码和主轴译码之后,本研究继而通过跨案例比较,识别出10个关键点,并根据这10个关键点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构建了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图。本研究得出旅游演艺业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十大驱动因子:需求市场、旅游地资源、主创团队创意、政府支持、产业融合、技术、资本、管理层、利益相关以及产品创作,并构建了旅游演艺业业态创新驱动机制图。同时针对不同个案作用力的组合状况,研究分析在旅游演艺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中,驱动其业态创新的因素作用力组合状况及其演化机理。需求市场是驱动旅游演艺业业态创新的第一动力;主创团队受需求市场的启发与旅游地资源的刺激形成创意;在管理层关于技术和资本的可行性分析下决定是否执行创意;创意的执行结果以产品创作的形式通过利益相关(如剧团、旅行社等)呈现给市场;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主创团队和管理者针对市场反响进行相应的提质改良。而在整个过程中,政府支持和供给市场的优胜劣汰竞争法则持续刺激着旅游演艺业的不断规范化和业态创新。

彭娇[5](2010)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管理水平高低决定着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发展的成败。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文化管理模式成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模式。首先,本文提出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企业管理模式发展演进的五个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古典管理阶段、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管理丛林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总结了企业管理模式演进的基本规律,分析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其次,探讨了文化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和“观念人”的理论假说,运用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管理的二重性理论分析了文化管理模式的五点基本性质,即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对立统一、硬管理性和软管理性的对立统一以及动态性与稳定性的对立统一,揭示了文化管理模式的七条基本原则,即以人为中心、价值观群化、文化竞争、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优化、时间效价和管理弹性化。再次,研究了企业实施文化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和实践方式。将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划分为初始引入、发展成熟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需要采取的措施。最后,对实施文化管理模式的海尔集团进行了案例分析。

杨宏辉[6](2010)在《诏文商贸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做为一个专业的啤酒销售公司—诏文公司,深感中国加入WTO之后,省外啤酒厂商为了争夺云南的啤酒市场,把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带到云南,从而改变了云南省啤酒业的发展格局。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剧变,云南啤酒产业应该如何面对,如何生存与发展,在复杂的环境中制定与选择适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啤酒产业发展以及市场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行业信息和了解国家产业政策,针对诏文商贸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为诏文商贸有限公司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战略。此战略的实施,有助于该公司形成竞争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充分运用了战略管理中的PEST、波特的five-forces模型、QSPM、SWOT矩阵等研究工具与方法,针对诏文公司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论述了诏文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的情况,运用QSPM矩阵分析了企业战略的匹配情况,制定了该公司的主要职能战略及战略实施的保障,形成了诏文公司的战略体系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于志善[7](2010)在《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黑龙江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林业建设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林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黑龙江国有林区建设现代林业既是适应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林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应用理论研究、系统分析、模型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思路、主要内容和对策措施的探讨以及对制度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四大主题的系统研究,企望对现代林业理论发展有所裨益,对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实践有所贡献。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要充分体现自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本文构建了现代林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熵值法,以伊春国有林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综合多方的研究成果,对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程度的基本判断是:黑龙江国有林区虽然出现了一些现代林业的元素,但总体上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设现代林业任重而道远。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现实状况、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因素以及障碍因素,谋划了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既要制度创新与理念转变并重,也要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并进。计划经济时期,黑龙江国有林区服从国家垄断自然资源、攫取自然资源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形成了以“国”有产权为制度基础,以大一统的森工企业为主要形式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特性和林业的特殊性,使国有林区处在既有社会负担,又有生态义务,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责任的错综复杂的状态。制度瓶颈使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各种要素,特别是市场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本文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特别是过去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路径选择的现状,描述了制度建设的总方向,勾画了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政府选择和社会选择理论的辨析和对比,以及对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推论出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将由政府选择转向社会选择,呈现出创新主体多元化和路径选择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林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经营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阐述了制度建设有效性概念,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是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根本要求,能够为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分析了林业生态体系的内涵和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现状,概括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认为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不仅要重点搞好作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的建设,而且要搞好森林生态伴生体系的建设,同时还要搞好人文生态体系的建设。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就是要构建良性存在、天人补益、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型生态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森林生态体系的重点建设领域是林木资源的培育与利用。搞好林木资源的培育与利用的着力点是现有林的培育,同时,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作用。从行政保障、法制保障、经济保障、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与措施。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才能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促进黑龙江国有林区走出经济危困,更好地推动生态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本文阐述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主导产业及其变化趋势。森林资源经营组织上拓展了林业分类经营理论,提出分功能区经营和分区域经营的模式;林产品加工业经营组织上提出了调整和改革的方案。从统筹规划、制度保障、科技支撑和手段创新等四个方面讨论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才能转变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发展理念,保障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本文界定了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的特殊内涵,并阐述了主要建设内容。分析了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措施,并从把握方向、完善制度、服务支持和创新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保障政策的建议。

滕星均[8](2009)在《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认为“三农”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和关键。近几年来,“三农”问题成了理论界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学界在“三农”问题上有着长久而热烈的探讨与争论,不管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如何各异,但对于问题本身的看法却是日趋一致的,那就是“三农”问题已经趋近于一个国家可承受的极限值,并且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农村基层社区构架的稳定,从而诱发中央及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三农”问题受到了中央高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依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区域经济突破为主线,将区域创业环境、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纳入一个系统,对三农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从研究背景、吉林省“三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吉林省“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以及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系统地对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与解答。

郭际[9](2008)在《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及其评判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政府新的法律、市场新的知识和技术、竞争者新的竞争战略、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全球性新的竞争趋势等都将成为企业危机的根源,是中国企业继经济转型之后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本研究在归纳和总结大量国内外危机管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企业危机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危机的本质及其各种分类,对处理企业危机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企业具有危机管理能力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根据企业具有复杂性和灰色的特点,选择灰色评价法对企业能力进行评价。转换研究企业危机的视角,将生命周期理论与企业危机管理结合起来,分析了企业和危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提出基于危机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两个维度的危机管理模型:结合企业和危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理方法。分析了危机管理团队组建的注意事项:这个团队应由高素质的组织核心成员组成,这些成员需要对所选择和实施企业的相关战略负责,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具有异质性并且进行紧密合作。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两个方向探讨了如何使企业危机管理具有持续性。建立了三环学习模式下的企业危机知识管理模式,该模型克服了思维过程中的局限性,并提出各种战略措施以便实际应用。考虑到外界环境对企业危机管理的影响,提出培养动态核心能力是应对“能力型危机”的有效措施,揭示了企业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模型。结合企业危机和动态核心能力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了灰色评价法,通过两次灰色关联分析和战略选择矩阵来确定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来源和可持续性,并以中国电视机制造企业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

黄志鹏[10](2007)在《客户价值与企业竞争优势》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自从哈佛大学波特教授(Porter,1985)提出的竞争优势思想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响应后,为不断寻求新的以及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人们做出了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近20年来,具有重大影响和主导地位的理论与实践包括价值链管理、质量管理、组织与过程再造、企业文化、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管理以及顾客满意等。虽然这些理论的提出和运用对今天企业竞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却很难说它们能真正为企业竞争优势提供清晰的来源。因为这些努力与认识如果不能遵循市场导向,体现出能够持续创造优异顾客价值的力量,很难想象可以取得什么成效。所以这些有益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要想在建立企业竞争优势上最终有效,必须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之上:能够为顾客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客户价值。然而,什么是顾客价值?顾客价值与竞争优势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如何识别或探查顾客价值?这些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格外关注,遂而形成了顾客价值研究与实践的热潮。然尔,在企业进行客户价值的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企业希望给客户创造价值,但不知如何实施。有的企业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希望为所有的客户创造价值,忽视了企业应为有价值的客户创造价值这一理念。还有的企业漠视为客户创造价值。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采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竞争优势和顾客价值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研究,对企业基于顾客价值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企业区分客户的客户价值进行了研究。这使本文对企业进行客户价值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国际名牌战略选择及其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名牌战略选择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张含英治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依据的主要史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张含英投身黄河治理事业的缘起
    第一节 山东省境内黄河水患概况
    第二节 张含英少小立志治黄的缘由
第二章 张含英治黄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水利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学成
        一、求学获知,专攻水利
        二、对治河方略的考证
    第二节 在实践中探索治黄理论
        一、初涉黄河治理
        二、赴美考察,探索治黄新思路
    第三节 张含英治黄理论的形成
        一、治理黄河下游的理论
        二、黄河中下游治理并重理论
        三、黄河三游并重,综合治理理论
    第四节 民国时期张含英治黄理论未能付诸实践
第三章 张含英治黄理论及其在新中国的实践
    第一节 张含英的治黄理论内涵
    第二节 张含英治黄理论的承前启后作用
        一、张含英治黄理论对李仪祉治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张含英治黄理论对王化云的启发
    第三节 张含英治黄理论在新中国的实践
        一、人民胜利渠的成功修建和黄河治理与开发规划的制定
        二、在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决策与改建中的建议
第四章 张含英治黄理论及其实践评析
    第一节 张含英治黄理论的实践特点
    第二节 张含英治黄理论及其实践的影响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逻辑结构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1 品牌竞争力的国内研究现状
    2.2 品牌竞争力的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关于品牌竞争力的相关研究的述评
第3章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理论
    3.1 竞争力理论是品牌竞争力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核心
    3.2 品牌理论是品牌竞争力的基础
    3.3 品牌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3.4 体育用品品牌分析
    3.5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概念与特征
    3.6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4章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构成要素及作用机理
    4.1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4.2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考察
第5章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评价
    5.1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评价概述
    5.2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评价辨析
    5.3 品牌竞争力评价概述
    5.4 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5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评价实践
第6章 基于标杆分析法的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比较与借鉴
    6.1 国际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现状与标杆选定
    6.2 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浪潮中的李宁
    6.3 国内外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比较与借鉴
第7章 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培育对策与建议
    7.1 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存在的主要差距与培育误区
    7.2 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培育对策与建议
第8章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发展展望与结论
    8.1 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的发展展望
    8.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附录1
附录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总体思路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和创新点
        1.4.1 框架结构安排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2.1.1 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与内涵
        2.1.2 企业国际化理论体系概述
        2.1.3 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共生条件
    2.2 多边贸易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2.2.1 企业国际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耦合
        2.2.2 多边规则的形成机制与企业的参与机理
        2.2.3 WTO 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2.3 耦合理论与耦合评价模型
        2.3.1 耦合的内涵与机理
        2.3.2 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耦合协调系统
        2.3.3 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评价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之间强耦合的现实表征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历史契合
        3.1.1 中国与 GATT/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
        3.1.2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3.1.3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三重契合
    3.2 WTO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强共振效应
        3.2.1 贸易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3.2.2 投资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3.2.3 制度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3.2.4 观念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3.3 中国企业国际化对 WTO 的共振效应
        3.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与全球经贸格局的裂变
        3.3.2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对 WTO 其他成员经贸格局产生的影响
        3.3.3 中国入世对 WTO 体制与观念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因果关系分析
        4.1.1 指标选择
        4.1.2 检验过程及其解释
    4.2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4.2.1 基于宏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4.2.2 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强耦合的成因探析
    5.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的概念与内涵
    5.2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5.3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5.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与 WTO 之间的互动关系
        5.3.2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环境分析
    6.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潜在影响分析
        6.1.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从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
        6.1.2 WTO 视野下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的重大议题
    6.2 强耦合与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6.2.1 强耦合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6.2.2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6.3 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与策略选择
    7.1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总体战略”
        7.1.1 战略原则与战略目标
        7.1.2 战略选择
        7.1.3 战略实施
    7.2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部门战略”
        7.2.1 贸易救济战略
        7.2.2 破壁跨垒战略
        7.2.3 TRIPS 战略
        7.2.4 服务贸易战略
        7.2.5 投资战略
        7.2.6 国企战略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4)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动机
        三、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旅游演艺业态的形成及其发展创新
    第一节 旅游演艺业概述
        一、 旅游演艺业的概念
        二、 旅游演艺业的发展概况
        三、 旅游演艺业的成长环境
    第二节 旅游演艺业态的形成及其发展创新
        一、 旅游演艺业态的形成与演化
        二、 传统演艺业态发展状况及其特征
        三、 当前旅游演艺业态创新及其分类
第三章 理论研究回顾与整理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
        一、 旅游业的发展
        二、 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理论研究
        三、 业态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
        四、 旅游业的驱动机制研究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 案例研究
        二、 扎根理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设计及其架构
        二、 案例收集与整理
        三、 资料来源
        四、 质量检验
        五、 资料分析
第五章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扎根分析
    第一节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一、 概念化
        二、 规范化
        三、 范畴化
    第二节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主轴译码
        一、 主范畴一:环保追求
        二、 主范畴二:行业竞争驱动
        三、 主范畴三:地方发展需求
        四、 主范畴四:市场前景广阔
        五、 主范畴五:运营模式的创新需求
        六、 主范畴六:政府的引导
        七、 主范畴七:主创团队的强强联合
        八、 主范畴八:成功的资本运作
        九、 主范畴九:基于顾客视角的创作理念
        十、 主范畴十:成功的资源整合
        十一、主范畴十一:技术进步的支持
        十二、主范畴十二:产业融合的推动
        十三、案例小结
第六章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扎根分析
    第一节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一、 概念化
        二、 规范化
        三、 范畴化
    第二节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主轴译码
        一、 主范畴一:消费观念转变
        二、 主范畴二:政府主导
        三、 主范畴三:领导者能力
        四、 主范畴四:专业人才集聚
        五、 主范畴五:经营理念正确
        六、 主范畴六:行业竞争压力
        七、 主范畴七:政策环境支持
        八、 主范畴八:科技创新业态
        九、 主范畴九:人文资源环境
        十、 主范畴十:客源保障
        十一、案例小结
第七章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扎根分析
    第一节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一、 概念化
        二、 规范化
        三、 范畴化
    第二节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主轴译码
        一、 主范畴一:政策作用力
        二、 主范畴二:顾客视角
        三、 主范畴三:主创人不懈的艺术追求
        四、 主范畴四:演艺业发展势头强
        五、 主范畴五:本土文化不可复制
        六、 主范畴六:技术支撑
        七、 主范畴七:产业融合
        八、 主范畴八:需求差异化趋势
        九、 主范畴九:投资商意愿
        十、 主范畴十:运作模式成熟
        十一、案例小结
第八章 基于扎根分析的三案例比较与研究发展
    第一节 三案例范畴比较
    第二节 三案例的选择性译码比较
        一、 印象刘三姐的选择性译码
        二、 魅力湘西扎根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三、 天门狐仙扎根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 选择性译码的跨案例比较
        五、 驱动因素的相互关系与逻辑结构
        六、 三案例驱动因素作用机制的演化机理
    第三节 与已有理论的对比与结合
        一、 需求市场
        二、 旅游地资源
        三、 主创团队创意
        四、 技术
        五、 资本
        六、 管理层
        七、 产品创作
        八、 利益相关者
        九、 产业融合
        十、 政府支持
第九章 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回顾与创新点
        一、 研究回顾
        二、 创新点
    第二节 实践启示与研究展望
        一、 实践启示
        二、 研究展望
附录 A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附录 B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附录 C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附录 D 三案例范畴对比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5)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化管理模式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管理的文化属性研究
        1.2.2 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假设研究
        1.2.3 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研究
        1.2.4 文化管理模式的性质研究
        1.2.5 价值观管理研究
        1.2.6 文化管理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研究
        1.2.7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结构
第2章 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及演进规律
    2.1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2.1.1 企业的概念界定
        2.1.2 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2.1.3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定义及内涵
    2.2 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历史与规律
        2.2.1 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五个阶段
        2.2.2 企业管理模式演进的基本规律
    2.3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3.1 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论假说
        3.1.1 文化管理模式的管理中心
        3.1.2 文化管理模式的人性假说
    3.2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性质
        3.2.1 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3.2.2 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
        3.2.3 理性和非理性的对立统一
        3.2.4 硬管理性和软管理性的对立统一
        3.2.5 动态性与稳定性的对立统一
    3.3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3.3.1 以人为中心原则
        3.3.2 价值观群化原则
        3.3.3 文化竞争原则
        3.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3.3.5 系统整体优化原则
        3.3.6 时间效价原则
        3.3.7 管理弹性化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实践方式
    4.1 企业实施文化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4.1.1 人员素质要求
        4.1.2 企业发展阶段要求
        4.1.3 企业管理基础要求
    4.2 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方式
        4.2.1 初始引入阶段
        4.2.2 发展成熟阶段
        4.2.3 创新发展阶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实践的案例分析
    5.1 海尔集团简介
    5.2 海尔的发展历程
    5.3 海尔文化管理模式实施分析
        5.3.1 坚持以人为中心和观念人假设
        5.3.2 文化管理组织机构
        5.3.3 企业文化制度体系
        5.3.4 战略管理
        5.3.5 学习型组织
        5.2.6 育才型领导
        5.3.7 自我控制
        5.3.8 内在激励方式
        5.3.9 企业文化创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诏文商贸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内容及研究方法
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 战略的概念及定义
    2.2 主要的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2.3 多角化增长战略
    2.4 中小企业的战略理论
    2.5 营销战略理论
3 诏文商贸有限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1 啤酒行业环境分析
    3.2 行业内的竞争分析
    3.3 诏文商贸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4 诏文商贸有限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3.5 企业的发展瓶颈及未来出路
4 诏文商贸有限公司战略模式分析及战略制定
    4.1 SWOT分析法概述
    4.2 诏文商贸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4.3 诏文商贸有限公司战略的选择
    4.4 诏文商贸有限公司战略制定
    4.5 诏文商贸有限公司战略设计定位,总体思想及目标
5 战略措施
    5.1 主业的发展
    5.2 新增业务的发展
6 结论与展望
    6.1 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构想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3.2 主要研究方法
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几个基本概念和范畴的界定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5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判断
    3.1 现代林业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的目的及原则
        3.1.1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的目的
        3.1.2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的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层次划分
        3.2.2 指标的内涵阐释
        3.2.3 指标体系的确立
    3.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评价
        3.3.1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现代林业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
        3.3.2 实证分析—以伊春国有林区为例
        3.3.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程度判断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因素分析与战略选择
    4.1 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发展演进
        4.1.1 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形成与发展
        4.1.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现实状况
    4.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4.2.2 微观环境因素分析
    4.3 障碍因素分析
    4.4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SWOT分析
        4.4.1 优势因素分析
        4.4.2 劣势因素分析
        4.4.3 机遇分析
        4.4.4 挑战分析
    4.5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点领域选择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研究
    5.1 关于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的基本问题
        5.1.1 关于制度涵义的界定
        5.1.2 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 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重点
        5.1.4 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5.1.5 制度建设的特征和主要模式
        5.1.6 制度建设措施选择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5.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权制度建设
        5.2.1 林权制度建设的背景
        5.2.2 林权制度建设的主要思路
    5.3 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5.3.1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5.3.2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措施
    5.4 黑龙江国有林区监督检查制度建设
        5.4.1 监督检查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4.2 监督检查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
    5.5 黑龙江国有林区经营制度建设
        5.5.1 现行经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5.5.2 经营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
    5.6 黑龙江国有林区组织制度建设
        5.6.1 组织制度建设存在的弊端
        5.6.2 组织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5.7 制度建设有效性及其评价
        5.7.1 生产有效性与管理有效性及评价方法
        5.7.2 制度建设有效性
        5.7.3 改进的制度建设有效性和指标有效性评价方法
        5.7.4 实证分析—以伊春林权制度改革为例
    5.8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6.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6.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内涵
        6.1.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
    6.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重点领域的建设
        6.2.1 森林生态体系的保护与滋养
        6.2.2 森林生态体系的开发与利用
        6.2.3 森林生态伴生体系建设
        6.2.4 林区人文生态体系建设
    6.3 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重点方面
        6.3.1 因子分析法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重点选择方面的应用
        6.3.2 森林资源培育的重点措施
    6.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保障政策与措施的建议
        6.4.1 行政保障
        6.4.2 法制保障
        6.4.3 经济保障
        6.4.4 技术保障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7.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7.1.1 林业产业的特殊性
        7.1.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现状
        7.1.3 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
        7.1.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设想
    7.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定位分析与结构调整
        7.2.1 林业产业定位分析
        7.2.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7.3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经营组织模式
        7.3.1 森林资源经营组织模式
        7.3.2 林产品加工业经营组织模式
    7.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与措施
        7.4.1 加强统筹规划
        7.4.2 完善制度保障
        7.4.3 强化科技支撑
        7.4.4 加快手段创新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8.1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8.1.1 文化的变迁与生态文化的形成
        8.1.2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的特殊性
        8.1.3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8.1.4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内容框架
        8.1.5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根本要求
    8.2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
        8.2.1 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8.2.2 林区生态文化体系重点方面建设
    8.3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与措施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三农”问题研究背景
        1.1.1 什么是“三农”问题
        1.1.2 三农问题的负面影响
    1.2 “三农”问题研究现状
        1.2.1 税费改革及免除农业税:关于政策性的背景考察
        1.2.2 乡村组织改革:关于“税改”遗留问题的讨论
        1.2.3 农村公共品供给:关于“后税费”下热问题的思考
        1.2.4 农村发展战略选择:关于农民向何处去的设想
        1.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重建乡村的研究
        1.2.6 研究路径多元化:关于研究走向的探索与实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 产业组织生态理论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2.4 市场机制理论
    2.5 区域经济学理论
    2.6 区域创业环境理论
第3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吉林省“三农”问题总体情况
        3.1.1 吉林省“三农”概况
        3.1.2 吉林省“三农”存在的问题
    3.2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
        3.2.2 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3.1 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
        3.3.2 吉林省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3.4 吉林省农民收入现状
        3.4.1 吉林省农民收入状况
        3.4.2 吉林省农民支出状况
第4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4.1 内、外部因素分析
        4.1.1 内部因素分析
        4.1.2 外部因素分析
    4.2 现实及历史因素分析
        4.2.1 现实因素
        4.2.2 历史因素
第5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1 吉林省“三农”问题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5.2 吉林省“三农”问题具体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2.1 吉林省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2.2 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5.2.3 吉林省农民收入发展趋势预测
第6章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6.1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
        6.1.1 系统地认识“三农”问题
        6.1.2 重点发展新型农业
        6.1.3 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6.1.4 改善农村创业环境
    6.2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创新思路
        6.2.1 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
        6.2.2 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领农村经济工作
        6.2.3 用统筹观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方法
        6.2.4 通过创业教育促进农村创业活动
    6.3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
        6.3.1 建设吉林省新型农业的对策
        6.3.2 发展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对策
        6.3.3 增加吉林省农民收入的对策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9)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及其评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企业危机的特点
        1.1.2 现有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内容
        1.2.2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及企业能力评价方法的综述与探讨
    2.1 国内外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展
        2.1.1 企业危机的界定
        2.1.2 企业危机管理的界定
        2.1.3 导致企业危机的原因
        2.1.4 企业危机管理阶段的划分
        2.1.5 危机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2.1.6 企业危机预警管理
        2.1.7 企业自身职能学说
    2.2 国内外关于企业能力评判研究及方法
        2.2.1 概念模型或定性方法
        2.2.2 标杆企业选取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或聚类技术方法
        2.2.4 层次分析法(AHP)及其变型
        2.2.5 多元统计评价法
        2.2.6 灰色评价法
    2.3 关于企业能力评判方法的分析与选择
    2.4 对中国企业危机预防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启示
        3.1.1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3.1.2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危机来源
        3.1.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启示
    3.2 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各阶段的应对措施
        3.2.1 危机潜伏期
        3.2.2 危机征兆期
        3.2.3 危机发生期
        3.2.4 危机总结期
        3.2.5 危机恢复期
    3.3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危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研究
        3.3.1 创业阶段企业
        3.3.2 成长阶段企业
        3.3.3 成熟阶段企业
        3.3.4 衰退阶段企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出:一个研究的起点
    4.1 动态环境下企业的本质
    4.2 动态环境下企业危机的本质
    4.3 企业能力论
    4.4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概念
    4.5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4.6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形成:以 EDF 为例
    4.7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实现
        4.7.1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实现途径
        4.7.2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实现的关键环节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层领导者危机诊断失误及其克服:危机管理团队(CMT)的建立
    5.1 高层领导者在危机诊断过程中的误区
        5.1.1 来自目前企业任务的影响
        5.1.2 已经历过的企业危机对诊断的影响
        5.1.3 来自企业宗旨的影响
        5.1.4 来自企业文化的影响
        5.1.5 危机诊断的失误:以奔驰公司“砸车事件”为例
    5.2 危机管理团队(CMT)的必要性和组成
        5.2.1 危机管理团队的必要性
        5.2.2 危机管理团队的组成
    5.3 组建危机管理团队(CMT)的注意事项
        5.3.1 危机管理团队成员自主权力下放
        5.3.2 由相互熟悉的成员组成危机管理团队
        5.3.3 危机管理团队应由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
        5.3.4 团队应该由魅力型的领导进行管理
        5.3.5 培养有利于危机管理的企业文化
        5.3.6 危机有关知识的传播和沟通方式的改善
    5.4 案例分析:“针头事件”与“比利时中毒事件”
        5.4.1 百事可乐公司“针头事件”
        5.4.2 可口可乐公司“比利时中毒事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危机管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战略整合
    6.1 企业危机管理动态发展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6.2 通过组织学习提高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6.2.1 组织学习的层次
        6.2.2 组织学习的不同模式
        6.2.3 组织学习的过程
    6.3 知识管理情景下企业危机管理的构建
        6.3.1 知识管理概述
        6.3.2 企业危机知识管理的知识创造
        6.3.3 企业危机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
        6.3.4 企业危机知识管理的过程
        6.3.5 三环学习模式下的企业危机知识管理
        6.3.6 企业危机的知识管理战略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理论结构
    7.1 企业竞争优势与动态核心能力
        7.1.1 企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
        7.1.2 动态核心能力的提出
        7.1.3 动态核心能力的内部结构
    7.2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形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评判
    8.1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评判模型的建立
    8.2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8.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8.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8.3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评判方法
        8.3.1 熵值法确定权重
        8.3.2 企业现实危机管理能力来源的确定
        8.3.3 企业现实危机管理能力可持续性分析
        8.3.4 结果分析及战略选择
    8.4 实证分析
        8.4.1 数据处理过程
        8.4.2 目标企业结果分析及战略选择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基本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客户价值与企业竞争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意义
2 客户价值与竞争优势的相关理论
    2.1 竞争优势
        2.1.1 竞争优势的内涵
        2.1.2 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客户价值研究
        2.2.1 客户价值研究在西方兴起的缘由
        2.2.2 客户价值理论的演进
        2.2.3 国内客户价值研究综述
        2.2.4 客户价值研究评价
    2.3 客户价值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2.3.1 企业通过创建客户价值获得超额利润,提升竞争优势
        2.3.2 企业通过创建客户价值获得市场主导能力,提升竞争优势
3 企业在创建客户价值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 企业在客户价值方面存在的问题
    3.2 案例分析——“海尔”的客户价值创建
        3.2.1 企业如何创造客户价值
        3.2.2 提升客户价值的支持体系
        3.2.3 客户价值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国际名牌战略选择及其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含英治黄理论研究[D]. 刘晋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2]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研究[D]. 张颖. 山东大学, 2015(04)
  • [3]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D]. 王火灿. 东华大学, 2015(11)
  • [4]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D]. 黄炜. 南开大学, 2012(07)
  • [5]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式研究[D]. 彭娇. 燕山大学, 2010(03)
  • [6]诏文商贸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杨宏辉. 云南大学, 2010(02)
  • [7]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D]. 于志善. 东北林业大学, 2010(12)
  • [8]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滕星均. 吉林大学, 2009(08)
  • [9]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及其评判研究[D]. 郭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10]客户价值与企业竞争优势[D]. 黄志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08)

标签:;  ;  ;  ;  ;  

国际知名品牌的战略选择及其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