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发布《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条例》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条例》

一、国家环保局发布《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孙业丛,李静云,梁雪元,刘尚源,杨卫东,邓瑞源[1](2021)在《关于核安全标准定位和覆盖范围及核安全标准体系构建的建议》文中提出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发布实施,要求从高从严建立核安全标准体系。2019年,《中国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体系顶层设计》通过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办公会审议,梳理了现行核安全法规标准,但对于核安全标准体系下一步构建的具体路径并未涉及。因此,本文在调研核安全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的基础上,提出核安全标准的具体定义,结合法律和行政法规梳理了其覆盖范围,并提出了核安全标准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

陈家文[2](2021)在《县级核应急准备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应急是核安全纵深防御的最后一道屏障。本文以"融安-2019"福建省第三次场内外联合核应急演习福清市核应急委准备与实施工作为导入点,介绍县级核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为改进后续应急准备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蔡先凤,龙震影[3](2021)在《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美国经验与中国借鉴》文中研究指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是从废物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管理。美国通过《原子能法》《低放射性废物政策法》《核废物政策法》《能源政策法》和《能源重组法》等构成的法律制度体系,理顺了核废物安全管理体制,明确了能源部、环保局和核管会的核废物安全管理职能,使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国会和总统的权力职责以及企业的义务和责任等均落到了实处。美国的核废物安全管理立法经验及法律制度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我国应该制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单行法,完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王树鑫[4](2021)在《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排放低放废液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凌,文富平,骆志平,王仲文,刘森林,白光,许昌恒,王惠[5](2020)在《CIAE辐射安全防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文中认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辐射安全研究所(前身技术安全室)是我国第1个辐射防护研究机构,成立60余年,在辐射防护标准、辐射防护监测、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天然辐射照射及国民剂量估算、能源与环境、核与辐射应急、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与最小化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主要包括:1)主持或参与我国历次辐射防护标准编制及研究;2)开展个人、场所、环境及流出物监测技术研究,建立系统的监测与评价方法,研发辐射防护监测仪器;3)承担科研生产辐射防护保障与技术支持、101重水反应堆大修改建中的辐射防护、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4)开展我国氡照射关键问题研究等天然辐射照射和国民剂量估算课题研究;5)开展不同能源链环境影响比较研究;6)承担国家核应急监测技术支持中心运行及参与国家历次核与辐射应急工作;7)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研究及实践。

冯一斐[6](2020)在《核电企业项目建设公众沟通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能源生产以及消费正面临着转型和升级,建设新型现代化的能源体系应具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特征,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优势明显。核能项目的建设发展可为有效解决气候变暖、有害气体排放等多种全球性问题提供重要保障。3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安全开发利用核能,但新的发展形势下,核电行业面临着制约核电项目落地的关键约束,核能公众可接受性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发展瓶颈之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电企业在核电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要与地方政府和周边公众密切联系,强化核电公众沟通工作,确保和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度,以确保核电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开展核电项目建设公众沟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对国外内核电风险沟通、核电认知及可接受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邻避效应、风险感知与放大理论、信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核电公众沟通相关的基础理论。基于相关理论的理解,深入剖析了我国核电企业公众沟通管理典型案例及面临的挑战,找到了核电公众沟通管理成效的原因,结合核电企业实践经验选取国内某典型核电项目开展了核电可接受性调查实证分析,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公众的性别、年龄、居住区域、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个体特征和核电科普工作有效性、涉及自身利益情况、获取核电及项目信息途径等是影响公众可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基础理论与管理实践及实证分析的内在联系,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新形势下适应于我国核电企业的公众沟通工作长效机制,形成“科普宣传、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舆情管控、融合发展”五位一体的核电企业公众沟通工作模式,可为核电企业高效规范开展公众沟通管理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胡昭娅[7](2020)在《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配件企业作为汽车行业的基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汽车配件企业作为一般制造业,其环境风险隐患往往不被重视,加上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极易发生各类事故。论文通过对汽车配件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环境风险隐患引起的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分析,使用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生产工艺控制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三个参数来判别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将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与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相结合,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及风险事故相关内容建立FMEA分析指标。参照汽车行业提出的FMEA措施优先级改进方法对各项环境风险隐患进行分析,该方法首先着重于严重度,其次为频度,最后为探测度,有效避免了传统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法对三个指标权重相等的问题。通过对指标的排序得出各环境风险源的优先整改级别,针对筛选出的高风险环节管理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指导企业完善环境风险管理,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汽车配件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李伯钧[8](2020)在《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前,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的一环,实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现代化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实现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现代化就是要不断推进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进程。当前,作为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之一的监督执法能力,其重要性愈来愈突出,如何促进监督执法能力建设这一现实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核安全局始终高度重视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实现了监督执法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是通过分析监管实效后我们仍然发现它存在一些不足,诸如问题的发现能力与核电发展速度不相匹配、设备及人因事件的预防能力有所欠缺、核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离现代化目标还有差距等等。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核电大国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只有坚持贯彻“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信息化、精细化”五化理念,进一步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法规体系、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增强监督执法力量、创新执法手段、持续提高技术力量、增强核安全文化意识、健全公众沟通机制,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建设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

刘丽莹[9](2020)在《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在经历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之后,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在这其中核能产业的发展是最为迅速的。随着核电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生态环境的深深忧虑。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全世界的核泄漏事件层出不穷,加剧了公民对核能行业的担忧,这也使得各国的核相关技术不断成熟。其中核废料的处置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在科研的重要环节,如何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对核废料的处置进行规制也成为了各国的难题。目前我国对于核废料的处置仅体现在《核安全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并且大多是一些原则上的规定,不能为核废料安全的处置提供明确指导意义。目前核废料处置是由核安全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但是由于核废料同时也涉及运输、处理以及贮存问题。据此,其他部门也需要参与对核废料的监管,而如何明确各部门的职权,完善监管体制也成为一大难题。同时核废料处置的法律还缺乏对于由此产生的核损害责任认定以及赔偿主体的赔付金额具体化、设定核废料许可以及处置库选址缺少公众参与的问题。由此,分析各国优秀的法律规定及政策,从而找出我国完善途径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本文通过参考大量的国外文献和国内学者着作,对于以上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从推进原子能立法、明确监管机构权责分配、监管体制的多元化建设、明确国家补充责任、完善核第三者保险制度、建立多种方式的社会化救济途径、加强核废料储存选址过程的公众参与、鼓励民众积极行使权利等路径完善我国核废料处置的法律制度。

王炫[10](2020)在《核电厂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对气态污染物扩散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和核电工业的快速发展,内陆核电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规划目标。由于内陆核电厂需要高大冷却塔群处理温排水,其存在将会使得核电厂近区风场发生改变,从而造成核电厂排放的气载放射性核素的扩散呈现较大的不规律性,核事故后果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估中使用的传统高斯模型无法完全适用。在此背景下,需要提出新的修正模型,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计算和实验结合的方法,对核电厂近区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大气扩散的影响开展研究。重点关注冷却塔体、冷却塔底部进风口、释放点高度、释放点位置、冷却塔湿热羽以及冷却塔群布置对于气态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核电厂近区大气扩散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建立冷却塔大气环境分段计算评估模型SMAC(Segmentation calculation Model for Atmospheric diffusion of Cooling tower),显着提高传统高斯大气扩散模型的模拟精度,为核电厂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核事故后果评价提供技术依据。本文通过现场示踪试验、激光雷达测风实验和室内风洞实验,深入研究冷却塔体、冷却塔自然通风过程和冷却塔湿热羽对于气态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冷却塔自然通风过程,对释放近区污染物进行了稀释,造成其地面浓度降低。冷却塔周围的风廓线呈现S型分布特征。分别选择Standard k-ε、RNG k-ε以及MP k-ε湍流模型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RNG k-ε湍流模型与实验结果最为吻合,其他两种湍流模型均有不同程度偏高的情景。因此,本文推荐采用RNG k-ε模型开展冷却塔大气扩散模拟分析工作。在以上计算模型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RNG k-ε模型对冷却塔自然通风过程、释放点位置、释放点高度、环境风速、大气稳定度以及冷却塔湿热羽对气态污染物的扩散影响进行了分析。冷却塔对70m以下释放的污染物形成明显的阻挡作用,使得最大落地浓度点不随释放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当风速从0.5m/s~5.4m/s变化时,污染物的轴线浓度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风速增大到7.9m/s时,污染物的轴线地面浓度开始降低。大气稳定度条件对地面污染物释放的影响很小。本文结合分析了4种可能的冷却塔平面布局方案,分别为单一冷却塔布置、矩形布置、一字型布置以及S型布置。针对不同的布置方案,开展污染物大气扩散模拟分析。对于单一冷却塔布置,在释放点与冷却塔之间的距离段内,其污染物分布为标准的高斯分布,同时其浓度也高出其他3种布置方案1个数量级。除了S型布置方案,其他3种方案在冷却塔背风侧均形成阶跃效应。冷却塔背风侧污染物的分布中,单一冷却塔布置方案的浓度结果小于其他3种方案,主要是因为大量污染物进入到冷却塔体,然后从冷却塔顶部排出,造成其背风侧的浓度急剧下降。本文开展4种冷却塔群布置方案下大气扩散模型的修正,采用自主开发的计算程序进行大气扩散参数的计算,建立了冷却塔大气扩散分段计算模型SMAC。将SMAC模型的计算结果与风洞实验和CFD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SMAC模型计算的有效性。采用本文建立的SMAC模型,在我国两个内核电厂厂址开展应用研究。两个厂址的计算结果表明,SMAC模型的计算精度较传统P-G高斯模型提升了1-4倍。SMAC模型在实际厂址中的应用,将更加科学合理的反映气态污染物在厂址近区的大气扩散问题,对指导核电厂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范围的划分,降低工程成本,增强公众对核电安全的信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和核事故后果评价。

二、国家环保局发布《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环保局发布《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核安全标准定位和覆盖范围及核安全标准体系构建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安全标准在核安全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和定位
    1.1 我国现有核与辐射法规标准体系概况
        1.1.1 核安全部门规章
        1.1.2 核安全导则
        1.1.3 生态环境部归口的国家标准
        1.1.4 核能领域其他国家标准
        (1)原核工业部归口的国家标准
        1)TC 58归口的国家标准
        2)TC 30归口的国家标准
        (2)住建部归口的国家标准
        1.1.5 核能领域行业标准
        (1)能源行业标准
        (2)核行业标准
        (3)环境标准
    1.2 核安全标准是落实上位法律法规的技术要求
    1.3 核安全标准是监管部门行政执法的依据
2 核安全标准的定义
    2.1 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安全标准的定义
    2.2 根据我国法律提出的核安全标准定义
3 核安全标准的属性和范围
    3.1 核安全标准是否是强制性标准的问题
    3.2 核安全标准的覆盖范围
        3.2.1 核设施纵深防御体系设置标准
        3.2.2 核安全设备标准
        3.2.3 确保核设施可靠、稳定和便于操作的设计标准
        3.2.4 核设施退役的放射性限值标准
        3.2.5 放射性三废处置和排放标准
        3.2.6 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选址标准
        3.2.7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
        3.2.8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安全防护标准
4 关于完善核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议
    4.1 核安全标准定位
    4.2 标准体系构建的路径
    4.3 需注意的问题
5 小结

(2)县级核应急准备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福清核电厂概况
2 福清市核应急准备
    2.1 烟羽应急计划区
    2.2 核应急组织体系
    2.3 核应急文件准备
    2.4 核应急设施设备物资准备
3“融安-2019”演习福清市核应急准备
    3.1 成立工作专班
    3.2 修编应急文件
    3.3 补足硬件短板
    3.4 强化公众沟通
4“融安-2019”演习福清现场响应行动
5 演习经验及后续核应急工作思考
    5.1 演习经验
        5.1.1 坚持平战结合、以演促建
        5.1.2 情景设计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5.1.3 坚持过程引导和自主响应
        5.1.4 切实依靠技术支持指挥决策
        5.1.5 勇于创新、特点突出
    5.2 存在的问题
    5.3 后续核应急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5.3.1 完善机制
        5.3.2 加强培训
        5.3.3 开展小麦屿公众应急防护专项研究
        5.3.4 建立“政府组织撤离+指导公众自行撤离”撤离模式

(3)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美国经验与中国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放射性废物的界定、分类及危险性
    (一)放射性废物的界定和分类
    (二)放射性废物的危险性
二、美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的发展
    (一)美国《原子能法》有关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
    (二)美国核废物政策法有关核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
    (三)美国能源政策法有关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
    (四)美国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体制
三、我国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及其立法的发展
    (一)我国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
    (二)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的发展
四、美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的启示
    (一)尽快颁布核能领域的基本法——原子能法
    (二)合理优化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的内容设计
        1.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总则部分设计
        2.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部分的设计
    (三)进一步理顺核废物安全管理体制和细化核废物安全管理职责

(5)CIAE辐射安全防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辐射防护标准
    1.1 我国第1代辐射防护基本标准的学习和研讨
    1.2 参与编制我国第2代辐射防护基本标准
    1.3 主持编制第3代国家辐射防护基本标准
    1.4 我国现行辐射防护基本标准的编制及宣贯
    1.5 其他辐射防护标准编制
2 辐射防护监测
    2.1 个人监测
    2.2 场所及流出物监测
    2.3 核工业等辐射防护监测技术支持
3 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3.1 辐射环境监测方法及标准
    3.2 辐射环境监测仪器装备研发
    3.3 辐射环境评价
    3.4 全国科技大会奖
4 天然辐射照射及国民剂量估算
    4.1 天然辐射本底水平的调查和评价
    4.2 宇宙射线电离量的测量及其剂量估算
    4.3 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辐射照射水平的调查与评价
    4.4 氡、钍射气及其子体的照射水平的调查与评价
    4.5 我国国民剂量中天然辐射照射剂量评价
5 能源与环境研究
    5.1 核电的环境影响分析
    5.2 不同能源链的环境影响比较
    5.3 服务核电发展,保护环境安全
6 核与辐射应急准备与响应
    6.1 核与辐射应急工作的起步
    6.2 为国家核应急提供技术支持
    6.3 国家应急法规标准的制定
    6.4 核与辐射应急技术研究
    6.5 核与辐射应急实践
7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与废物最小化
    7.1 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
    7.2 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相关研究
    7.3 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研究及实践
    7.4 放射性废物最小化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
8 结语

(6)核电企业项目建设公众沟通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分析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邻避效应
    2.2 防范邻避效应相关基础理论
        2.2.1 风险感知与放大理论
        2.2.2 信任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电企业公众沟通管理典型案例分析
    3.1 山东乳山核电项目案例分析
        3.1.1 项目情况及事件概述
        3.1.2 事件原因分析
    3.2 江西彭泽核电项目案例分析
        3.2.1 项目情况及事件概述
        3.2.2 事件原因分析
    3.3 核电公众沟通管理面临的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电企业公众沟通管理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区域及样本特征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4.2.3 样本特征
    4.3 问卷数据处理
    4.4 问卷数据分析
        4.4.1 性别对项目可接受度的影响
        4.4.2 年龄对项目可接受度的影响
        4.4.3 居住地对核电可接受度的影响
        4.4.4 职业对项目可接受度的影响
        4.4.5 文化程度对项目可接受度的影响
        4.4.6 家庭收入对项目可接受度的影响
        4.4.7 家庭住址离核电站距离对项目可接受度的影响
        4.4.8 核电科普有效性对项目可接受度的影响
        4.4.9 涉及自身利益情况对项目可接受度的影响
        4.4.10 公众获取核能信息和项目建设信息的途径
        4.4.11 政府和建设单位在项目选址、建设和运行中应关注方面
        4.4.12 公众对核电的可接受性
    4.5 影响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核电企业公众沟通管理建议
    5.1 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模式
    5.2 建构五位一体公众沟通管理模式
        5.2.1 科普宣传
        5.2.2 公众参与
        5.2.3 信息公开
        5.2.4 舆情管控
        5.2.5 融合发展
第6章 研究成果及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核电项目公众可接受性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风险评估
        1.1.1 环境风险评估国内外发展现状
        1.1.2 环境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1.1.3 环境风险评估流程
    1.2 环境风险管理
    1.3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
        1.3.1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方法局限性
        1.3.3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方法应用
        1.3.4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执行过程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
    2.1 环境风险识别
    2.2 环境风险后果计算
        2.2.1 泄漏事故后果计算
        2.2.2 火灾事故后果计算
        2.2.3 爆炸事故后果计算
        2.2.4 次生事故后果计算
        2.2.5 大气污染后果计算
    2.3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2.3.1 风险物质与其临界量比值分析
        2.3.2 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分析
        2.3.3 环境敏感度分析
        2.3.4 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MEA方法的环境风险管理
    3.1 FMEA方法改进
    3.2 环境风险FMEA分析
        3.2.1 失效模式及原因分析
        3.2.2 FMEA指标体系
        3.2.3 环境风险措施优先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汽车配件企业案例分析
    4.1 基本信息
        4.1.1 企业基本信息
        4.1.2 区域环境概况
        4.1.3 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4.2 企业生产工艺情况
        4.2.1 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
        4.2.2 企业原辅料及储存情况
        4.2.3 “三废”处置情况
    4.3 环境风险评估
        4.3.1 风险物质与其临界量比值计算
        4.3.2 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
        4.3.3 环境敏感度评估
        4.3.4 环境风险等级
    4.4 环境风险管理
        4.4.1 环境风险FMEA结构分析
        4.4.2 环境风险FMEA功能分析
        4.4.3 环境风险FMEA失效分析
        4.4.4 环境风险FMEA风险分析
        4.4.5 环境风险改进措施优先级
        4.4.6 环境风险FMEA分析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相关概念
        2.1.1 核与辐射安全的定义
        2.1.2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定义
    2.2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的相关概念
        2.2.1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的定义
        2.2.2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的特点
        2.2.3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涵义
    2.3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的构成
        2.3.1 预防事件的能力
        2.3.2 发现问题的能力
        2.3.3 处置事件的能力
    2.4 研究的理论工具
        2.4.1 政府能力理论
        2.4.2 依法行政理论
第3章 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现状
    3.1 我国核电厂建设及其运行现状
    3.2 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基本概况
    3.3 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主要做法
    3.4 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成效
        3.4.1 发现问题的能力稳步提升
        3.4.2 预防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
        3.4.3 处置事件的能力得到加强
    3.5 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仍然存在不足
        3.5.1 问题的发现能力与核电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3.5.2 设备及人因事件的预防能力有所欠缺
        3.5.3 核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离现代化目标还有差距
第4章 导致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4.1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4.1.1 《原子能法》长期缺位
        4.1.2 部分法律法规具有滞后性
    4.2 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4.2.1 顶层设计仍然不足
        4.2.2 相关大纲性文件还不完善
    4.3 监督力量仍然不足
        4.3.1 人员编制不够充足
        4.3.2 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
    4.4 执法手段不够丰富
        4.4.1 缺乏强硬的行政处罚手段
        4.4.2 缺少一定的行政奖励措施
    4.5 技术力量还很薄弱
        4.5.1 核安全科研工作仍有欠缺
        4.5.2 技术交流仍需加强
    4.6 核安全文化意识还不够强
        4.6.1 未形成专业的核安全文化理论体系
        4.6.2 核安全文化宣贯力度不大
    4.7 公众沟通机制不够健全
        4.7.1 缺乏广阔的公众沟通平台
        4.7.2 互动交流频次不高
        4.7.3 信息公开不够完整
第5章 国外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1 国外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实例
        5.1.1 美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现状
        5.1.2 日本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现状
        5.1.3 韩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现状
        5.1.4 俄罗斯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现状
    5.2 国外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5.2.1 注重核安全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建设
        5.2.2 强调顶层法律建设及其基础性作用
        5.2.3 重视技术力量的支持性作用
第6章 加强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6.1 将“五化”理念贯穿能力建设全过程
        6.1.1 要实现监督执法工作的系统化
        6.1.2 要实现监督执法工作的科学化
        6.1.3 要实现监督执法工作的法治化
        6.1.4 要实现监督执法工作的信息化
        6.1.5 要实现监督执法工作的精细化
    6.2 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法律法规
        6.2.1 尽快推动《原子能法》出台,完善顶层法律设计
        6.2.2 及时修订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适应性
    6.3 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
        6.3.1 以顶层设计为重点,统筹协调工作程序
        6.3.2 补充相关大纲性文件,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
    6.4 增强监督执法力量
        6.4.1 增进人才储备
        6.4.2 提高人才质量
    6.5 创新执法手段
        6.5.1 需要更加强硬的执法方式
        6.5.2 以奖励手段为补充,实现“奖惩结合”
    6.6 持续提高技术力量
        6.6.1 加大科研投入,推进核安全科研工作
        6.6.2 增进技术交流,实现技术共享
    6.7 增强核安全文化意识
        6.7.1 完善核安全文化理论体系
        6.7.2 贯彻落实核安全文化宣传工作
    6.8 健全公众沟通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2.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核废料处置的概述
    (一)核废料的理论基础
        1.核废料的概念
        2.核废料的分类
        3.核废料的危害
    (二)核废料处置的方式及原则
        1.核废料处置的方式
        2.核废料处置的原则
    (三)核废料处置的法理基础
        1.国家干预
        2.公共利益
    (四)核废料处置致损害事故与核损害的关系
二、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现状及不足
    (一)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现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4.《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政策声明》
    (二)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的不足
        1.核废料设施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2.我国核废料泄露损害赔偿制度不够完善
        3.核废料处置的许可监管过程缺乏公众参与
三、国外核废料处置制度的经验借鉴
    (一)法国核废料处置制度经验
        1.法国原子能管理机构和监管体系
        2.法国核损害保障制度
    (二)美国核废料处置制度经验
        1.美国核废料的监管体系现状
        2.美国核保险制度
        3.美国听证会制度
    (三)英国核废料处置制度经验
        1.英国的各机构分工管理各阶段的处置问题
        2.英国公民监督制度
四、核废料处置规制法律完善建议
    (一)完善我国核废料处置监管制度
        1.推进原子能立法
        2.加快下位法的立法进程
        3.推进监管体制全方位建设
    (二)建立核废料处置损害的赔偿机制
        1.明确国家补充责任
        2.健全核第三者保险制度
        3.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救济方式
    (三)我国核废料处置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建议
        1.提高核废料处置库选址过程的公众参与程度
        2.鼓励民众积极行使权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核电厂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对气态污染物扩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高斯模型在核电厂环境评价和事故应急中的应用
        1.1.3 核电厂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
        1.1.4 核电厂气态污染物
    1.2 研究现状
        1.2.1 核电厂大气扩散模式应用现状
        1.2.2 核电厂冷却塔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场示踪试验和室内风洞实验
    2.1 现场示踪试验和激光雷达测风试验
        2.1.1 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相似性分析
        2.1.4 试验数据处理
        2.1.5 试验不确定度分析
        2.1.6 试验结果分析
    2.2 室内风洞实验
        2.2.1 概况
        2.2.2 风洞实验的基本理论
        2.2.3 相似准则数
        2.2.4 实验设计
        2.2.5 相似准则的处理
        2.2.6 冷却塔热羽模拟技术
        2.2.7 实验数据处理
        2.2.8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2.2.9 实验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湍流模型的实验验证
    3.1 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
    3.2 数值模拟软件和湍流模型的基本理论
        3.2.1 数值模拟软件
        3.2.2 湍流模型的基本理论
    3.3 湍流模型的实验验证
        3.3.1 概况
        3.3.2 冷却塔的基本参数
        3.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3.4 网格无关性分析
        3.3.5 模型比较和验证的基本理论
        3.3.6 激光雷达测风试验验证
        3.3.7 示踪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3.8 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比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却塔大气扩散计算分析
    4.1 冷却塔自然通风对气态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4.2 释放点位置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
    4.3 释放高度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
    4.4 环境风速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
        4.4.1 风速值的选取
        4.4.2 计算分析
    4.5 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
    4.6 冷却塔湿热羽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
    4.7 冷却塔群布置对大气扩散的影响
        4.7.1 冷却塔布置方案
        4.7.2 分析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却塔大气扩散评估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5.1 高斯烟羽模型基本原理
    5.2 大气扩散参数的基础理论
    5.3 冷却塔大气扩散模型的建立
        5.3.1 大气扩散参数修正方法的选择
        5.3.2 大气扩散参数的计算
        5.3.3 冷却塔大气扩散评估模型的建立
    5.4 模型的验证
        5.4.1 与风洞实验的验证比较
        5.4.2 与传统高斯模型的验证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冷却塔大气扩散评估模型在核事故应急中的应用
    6.1 计算方案
        6.1.1 厂址的冷却塔布局
        6.1.2 厂址构筑物基本尺寸
        6.1.3 释放点参数
        6.1.4 计算网格
        6.1.5 计算源项
        6.1.6 气象条件
    6.2 剂量评价程序的基本理论
    6.3 计算结果及讨论
        6.3.1 大气弥散因子
        6.3.2 事故剂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事故源项
附录B 不同冷却塔群布置下的大气扩散参数
附录C 核素的剂量转换因子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技成果

四、国家环保局发布《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核安全标准定位和覆盖范围及核安全标准体系构建的建议[J]. 孙业丛,李静云,梁雪元,刘尚源,杨卫东,邓瑞源. 中国标准化, 2021(23)
  • [2]县级核应急准备工作[J]. 陈家文.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1(11)
  • [3]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美国经验与中国借鉴[J]. 蔡先凤,龙震影.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06)
  • [4]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排放低放废液数值模拟研究[D]. 王树鑫.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5]CIAE辐射安全防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J]. 陈凌,文富平,骆志平,王仲文,刘森林,白光,许昌恒,王惠.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0(S1)
  • [6]核电企业项目建设公众沟通管理研究[D]. 冯一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D]. 胡昭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研究[D]. 李伯钧. 南华大学, 2020(01)
  • [9]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研究[D]. 刘丽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核电厂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对气态污染物扩散影响研究[D]. 王炫.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条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