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芪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40例

桂芪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40例

一、桂芪汤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4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凡[1](2020)在《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与间歇性导尿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寻求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更优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刺配合雷火灸)与对照组(间歇性导尿),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口服弥可保片为基础治疗,同时每日饮水量也做具体规定。试验组:治疗穴位分为两组,每位患者分别针刺A、B两组穴位。A组: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双),同时配合雷火灸关元、气海两穴;B组:次髎、膀胱俞、肾俞、气海俞、委中(均双侧),同时配合雷火灸命门、腰阳关两穴。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雷火灸治疗为每穴各10min,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1周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具体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来决定实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生活舒适度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对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及生活舒适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膀胱残余尿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较前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残余尿量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膀胱残余尿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最大尿流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最大尿流率较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最大尿流率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最大尿流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舒适度评分: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舒适度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生活舒适度评分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生活舒适度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有效率为6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配合雷火灸能有效改善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能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舒适度评分。2.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优于间歇性导尿术。

薛剑桥[2](2016)在《六味地黄制剂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是一类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低下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糖代谢紊乱,继发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的疾病,并常伴有一系列的并发症。通过查阅六味地黄制剂相关文献,对其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进行综述。研究表明,六味地黄制剂在改善肾脏功能及抑制糖尿病并发症发展具有显着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胡晓梅,苗萌萌,唐旭晨[3](2015)在《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为糖尿病泌尿系统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潴留,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许多学者在DNB的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常规西医治疗该病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仅能暂时控制症状。传统中医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显着,且无副作用,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陈俊杰[4](2013)在《基于Meta分析法近20年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文献整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是十分普遍的慢性疾病,香港约有七十万港人患糖尿病,数字亦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而中国亦日加严重。经方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均有卓效。本文运用Meta分析法,冀通过对近20年公开发表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及分析,并结合名家临床经验,对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疗效及理法方药做出较完整的论述,为今后临床研究推广经方提供指引和借鉴。方法:选用符合一定科学研究标准之文献,运用Meta分析法,比较经方与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疗效;通过统计糖尿病及并发症常用方药与治则,总结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规律,为以后临床研究提供指引和借鉴。资料来源: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与经方及糖尿病有关的文献资料。搜索的关键词主要有:“糖尿病”,“消渴病”“伤寒论”、“经方”、伤寒论及金匮中的每个方名、及多位经方名家的名字。以“主题”、“作者”、“关键词”、“摘要”、“题目”进行搜寻。资料入选: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数据进行筛选处理。1.删去重复文献。2.将文献分为糖尿病和糖尿病各个并发症。3.选择有设立对照的临床文献,以作科学性的系统回顾。4.删去文献量不足的病,加强meta分析时的可信性。5.结合名家临床经验及meta分析提出结论。统计分析:使用RevMan5.2作疗效评估,以Odds Ratio, OR或RR统计,其95%CI表示,其他如证型,治则,药物,方剂之统计,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作分析。结果:检索获得19527篇文献题录,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收集1762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入选94篇。其中,2型糖尿病[16篇]、糖尿病周围神经[41篇]、糖尿病足[3篇]、糖尿病胃瘫[14篇]、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病变[2篇]、糖尿病肾病[13篇]、糖尿病脑梗死[3篇]、糖尿病高血脂症[2篇]。一、临床疗效比较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组明显好转率为54.22%,对照组为34.12%。,16篇文献没有明显差异性,(R R)为0.2可信区为0.16-0.24,P<0.05,其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大柴胡汤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组明显好转率为54.54%,对照组为18.05%。文献没有明显异质性,(R R)为0.37可信区为0.23-0.52,P<0.05,其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统计学意义。金匮肾气丸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组明显好转率为51.14%,对照组为31.76%。文献没有明显异质性。(R R)为0.19可信区为0.12-0.27,P<0.05,其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组明显好转率为55.30%,对照组为24.11%。文献没有明显异质性,(OR)为3.97可信区为2.70-5.84,P<0.05,其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足,治疗组明显好转率为41.67%,对照组为28.43%。文献没有明显异质性,(OR)为1.89可信区为1.04-3.41,P<0.05,其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治疗组明显好转率为51.63%,对照组为31.03%。(OR)为2.48可信区为1.9卜3.21,P<0.05,其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组明显好转率为51.64%,对照组为26.91%。(OR)为3.06可信区为2.63-3.55,而P<0.05,其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组明显好转率为41,86%,对照组为20.22%。文献没有明显异质性,(OR)为3.07可信区为2.32-4.05,P<0.05,其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治疗组明显好转率为40.00%,对照组为26.53%。2篇文献没有明显异质性,(OR)为1.58可信区为0.85-2.95,P<0.05,其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二、中医病机、治法与方剂分析2型糖尿病最常见病机:包括气虚,阴虚,热,瘀,脾虚,气机不利,肾虚;常用治法:包括祛瘀,滋阴,温阳,清热,补气,补肾;常用经方:肾气丸,大柴胡汤,白虎汤。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病机:包括瘀,阴虚,阳虚;最常用治法:补气,化瘀,温阳散寒;最常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2型糖尿病足最常见病机:瘀,热;最常用的治法:温阳,清热,化瘀,益肾,补气,养阴;最常用的方剂:金匮肾气丸。2型糖尿病胃瘫,最常见病机:寒热错杂或互结,阴虚,脾胃虚,痰湿饮;最常用的治法:健脾和胃,祛痰化饮,益气,降逆平胃;最常用经方:半夏泻心汤、麦门冬汤。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病变研究中,未见特别突出病机,与文献纳入量小有关。2型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病机:阴虚,阳虚,肾虚;最常用的治法:祛水湿痰,祛瘀,温阳;最常用经方:金匮肾气丸,五苓散,真武汤。2型糖尿病脑梗死,常见病机:瘀,阴虚;常用治法:祛瘀,益气,滋阴,温阳;常用经方:金匮肾气汤。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常用治法有清热,化痰,益肾,调脾,温阳,养阴;主要病位在脾病。结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效果佳。糖尿病中后期多有血瘀,而气机不利在不同阶段皆有出现。早期糖尿可见热症,中后期多见肾虚证。糖尿病中后期多用化瘀药。调畅气机、疏肝解郁能进一步提高疗效。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血瘀为本,活血化瘀贯穿全程,补气法也是常用治法。2型糖尿病足,血瘀病机贯穿全程,虚证多见,由于血瘀跟正虚比重不同,用药比例亦不同。温阳亦为最多用的治法。2型糖尿病胃轻瘫,半夏在所有证型主方或加减药中多见,半夏泻心汤最为多用。健脾和胃是本病总法,但须助以其他治法。祛瘀法相对应用较少,在久病后间有运用者。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设有对照组的临床研究资料较少。2型糖尿病肾病,病情严重亦较复杂,证型多有兼夹,邪实正虚互见,多以正虚为主,邪实为主的证型较少;正虚中必见邪实,邪实中必见正虚。虚证中以肾虚为主,血瘀症状贯穿本病全程。2型糖尿病脑梗死中,瘀血贯穿全程,而正虚亦必见,治疗宜把握邪实正虚的比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血脂、血糖互为影响,两者往往一同恶化,或一同好转,治疗亦须互相顾及。创新点首次运用Meta分析法对近20年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对中医辨治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不足与展望1.部分并发症的文献量不足,即现时以经方治疗多没有设立对照组;2.部分文献对病因病机、治则、分型、方药运用记录不全;3.大部分文献资料显示,随证加减的药物比主方用药还多。基于文献整理中发现问题,对未来临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以经方为主临床运用研究,并设立对照组,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2.文献中病因病机,分型用药的记录应系统而清晰;3.减少主方后加减药物数量,确保用方的专一度;4.增加经方与时方的临床运用对照研究。

严新杰[5](2012)在《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题依据:研究《伤寒论》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论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伤寒论》论文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对《伤寒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的:1.首次创建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收集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总数包括来源、题名、作者、作者所在机构、作者所在地区、研究的类型、发表时间;2.首次对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描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分布;3.首次分析研究《伤寒论》经方在近30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4.首次对《伤寒论》经方在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经方对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力求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选择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8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研究《伤寒论》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的顺位图以及居于研究《伤寒论》经方顺位图前三十位的经方排序。2.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对居于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伤寒论》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研究《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结果: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虚拟化的资料存储中心。(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的结构框架。2.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1)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数量。(2)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3)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4)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5)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64,922篇。(6)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按年数量分布。(7)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布。(8)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分布。(9)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10)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地理分布。(1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机构比例分布。(1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分布。(13)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作者数量分布。(14)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3.《伤寒论》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1)得到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4)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5)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1.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共64,922篇。2.建立近30年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3.查明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是中医院校。4.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院校按顺序为:广州中医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作者是李赛美、王付、钱超尘、聂惠民、沈敏南、何任。6.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学院校学报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7.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医药期刊杂志是新中医杂志、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8.查明研究《伤寒论》六经的重点在太阳病和少阴病。9.查明研究《伤寒论》经方的重点在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10.查明研究《伤寒论》未来方向在多中心、多焦点。11.查明《伤寒论》经方参与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郭选贤,张华锴,吴毓敏[6](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文中指出综述了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概况。文献表明:基础治疗非常重要,它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提,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排尿训练等;西医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应当合理规范,大致有控制血糖和修复神经2个方面;中医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是中药内服和针灸治疗2大类别,但都离不开辨证施治这一特色精髓,临床多从肾、脾、肺三脏进行治疗,其中肾脏是关键,还应考虑气、阴、阳虚以及血瘀等因素。结合的模式是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同时采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其具体方案虽然繁多各异,但其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或单纯的中医治疗。

李倩[7](2011)在《益气调气法治疗糖尿病膀胱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益气调气法治疗糖尿病膀胱病(DCP)的临床疗效和对糖尿病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以揭示新治法作用靶点所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糖尿病膀胱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益气调气法(加味枳术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弥可保治疗,观察两组在症状、体征及膀胱残余尿等方面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首先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观察对糖尿病大鼠膀胱壁CGRP及血清CGRP含量的影响。结果:临床观察显示益气调气法在改善症状、体征及膀胱残余尿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表明益气调气法能增加大鼠膀胱壁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面积的表达,有效预防了糖尿病膀胱病的发生发展。结论:益气调气法对DCP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增加了膀胱感觉神经递质CGRP的含量。

曾家丽,徐波,郑平[8](2010)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金藓[9](2009)在《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临床观察选取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组,其中30例给予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着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膀胱残余尿量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流率等的变化。结果: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疗法在改善DNB的临床症状、改善膀胱功能,降低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流率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从综合疗效比较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0% (P<0.05)。结论: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疗法对DNB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卫中庆[10](2009)在《TENS及COFFEE OR CAFFEINE对DCP干预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糖尿病膀胱病( diabetic cystopathy, DCP)是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一种,属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Neuropathic dysfunction of bladder,NB)。作为糖尿病引起的泌尿系统并发症,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50%左右。临床研究显示即使对于那些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仍有25%的DCP发病率。迄今DCP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研究认为主要是:①糖尿病引起的外周和自主神经病变,②同时还存在着肌源性异常等其它因素。寻找有效的方法,尽早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膀胱病变,改善下尿路症状,是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不可忽视。另外,有创治疗包括间歇清洁导尿、膀胱造瘘术、尿道膀胱颈切开等方法,可缓解大量剩余尿的问题,改善剩余尿造成的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损伤,但治标不治本,且处理不当易招致进一步的感染。如何找到有效、安全的预防、治疗DCP病变,解除DCP逼尿肌无力、剩余尿多,一直是人们在探索的问题。早期积极预防DCP的发生和发展,是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使用体外电脉冲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技术治疗DCP报道甚少,且尚无其尿动力学及机制方面的研究。另研究发现常饮咖啡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咖啡因对糖尿病膀胱病的作用如何?有待观察。本研究通过制备糖尿病膀胱的大鼠模型,采用体外脉冲电刺激(TENS)的方法,及采用coffee or caffeine对DCP大鼠给予咖啡因水溶液(10mg·kg-1·d-1)及雀巢咖啡水溶液经口灌胃干预治疗,观察对糖尿病膀胱大鼠的排尿功能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尿动力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从神经源性和肌源性两方面探讨TENS及coffee or caffeine对于糖尿病膀胱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对今后临床应用TENS技术(经体表)治疗糖尿病膀胱病病变的患者及通过每日饮用适量咖啡来阻止糖尿病膀胱病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减少膀胱剩余尿(BRU),提供帮助。这将是简便而经济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一部分DCP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尿动力学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目的:掌握建立DCP大鼠模型的方法,为下一步干预性研究打下基础。观察DCP的尿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初步探讨发病机制及病理演绎过程,为诊治提供依据。方法:6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30只,糖尿病组(DM组) 36只、对36只8周龄的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STZ(60 mg/Kg)的柠檬酸缓冲液48小时后,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以连续3次测空腹血糖>12mmol·L-1为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饲养60天后,进行膀胱静态压、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膀胱收缩压等尿动力学测定。然后行膀胱湿重、膀胱壁厚度及光镜、电镜的病理学等项观察。结果:DM组36只SD雄性大鼠48小时后,有33只大鼠空腹测尾静脉血糖>12mmol·L-1,糖尿病模型成功率达91.67%,至实验60天糖尿病大鼠总共死亡9只,存活率达72.73%。60天后,DCP鼠膀胱静态压0.95±0.10 kpa,对照组为0.60±0.03 kpa (P<0.05);DCP鼠最大膀胱容量3.49±0.40ml,而对照组为1.82±0.12ml(P<0.01);DCP鼠最大膀胱收缩压3.09±0.10 kpa,对照组为4.91±0.30 kpa(P<0.01);DCP鼠膀胱顺应性(ml/kpa)1.39±0.11 ml/kpa,对照组为0.68±0.07 ml/kpa(P<0.01);与对照组鼠相比,DCP鼠湿重,膀胱壁厚度均增加(P<0.05);DCP鼠逼尿肌边缘有空泡样变性,肌细胞核核固缩、细胞连接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变性及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DCP大鼠60天已有膀胱的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提示尽管一些DM患者可无明显的排尿障碍,但客观的病理组织及尿动力学已有改变,建议对DCP患者应给予干预,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第二部分TENS与非TENS对DCP干预的对照基础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制作的糖尿病膀胱大鼠模型,探讨体外电刺激的方法对糖尿病膀胱大鼠的排尿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4只、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糖尿病电刺激组(DM治疗组),后二组各18只,运用腹腔内注射STZ的方法制作糖尿病膀胱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0周起,DM治疗组予体外电刺激治疗,刺激参数强度31 V,密度31 Hz(二对电极分别置于膀胱体表投影区和骶尾关节上方0.5厘米处),其它二组均不予电刺激,持续治疗3周后(造模成功后第13周起)观察比较各组间尿动力学指标改变(膀胱湿重,膀胱阈容量,排尿后剩余尿量,剩余尿比值,排尿时最大膀胱压力),逼尿肌肌条收缩功能及膀胱组织光镜及超微结构的变化,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半定量测定背根神经节(DRG)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mRNA含量,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膀胱壁及DRG的CGRP蛋白的表达量的变化。结果:DM治疗组大鼠与DM组大鼠相比,其膀胱收缩力增强(DM组:19.49±6.51 mmHg;DMT组:30.0±3.84 mmHg)剩余尿量比(R%)有所下降(DM组:42.83±8.71;DMT组:32.82±6.72 ),膀胱排尿阈容量减少(DM组:1.4±0.40ml;DMT组:0.93±0.26 ml ),各组间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显示DM组大鼠的逼尿肌肌细胞代偿性肥大,胞内线粒体肿胀,细胞间质与胶原纤维增生明显;DM治疗组大鼠的逼尿肌肌细胞肥大明显减轻,胞内线粒体无明显肿胀,细胞间质及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DM治疗组大鼠膀胱壁及背根神经节(DRG)的CGRP蛋白表达含量较DM组明显增加,DM治疗组大鼠RT-PCR结果显示其DRG的CGRP的mRNA含量也较DM组明显增多。结论:体外电刺激治疗可以①促进糖尿病膀胱大鼠膀胱壁和DRG的CGRP蛋白的合成,并有效的运输至膀胱壁发挥作用,改善膀胱充盈感觉功能,恢复排尿功能的始动因素;②修复胞浆内线粒体等细胞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调节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从而增强逼尿肌收缩力;③促进NGF因子,或神经损伤/再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帮助完成神经的修复过程。第三部分coffee or caffeine对DCP作用的基础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建立的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观察糖尿病大鼠膀胱的形态、功能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咖啡与咖啡因对糖尿病大鼠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7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15只,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咖啡治疗组(Coffee组)及糖尿病咖啡因治疗组(Caffeine组)每组各20只。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以连续3次测空腹血糖>12mmol·L-1为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Caffeine组大鼠给予咖啡因水溶液(10mg·kg-1·d-1)经口灌胃,Coffee组大鼠给予雀巢咖啡水溶液(286mg·kg-1·d-1)经口灌胃,其余两组以等量蒸馏水每日经口灌胃,连续7周。7周后通过尿动力学检测、离体肌条的收缩实验、放免测定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技术,测定并比较各组大鼠的膀胱湿重量、膀胱阈容量、相对排尿量(V%)、排尿后的剩余尿量、膀胱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逼尿肌肌条的收缩力、背根神经节(DRG)的CGRP蛋白表达、膀胱组织光镜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7周后相对于NC组大鼠,DM组大鼠的膀胱湿重量、膀胱阈容量及排尿后的剩余尿量明显增加(P<0.01),而V%与膀胱cAMP含量显着减少(P<0.01)。与DM组相比,Coffee组或Caffeine组糖尿病大鼠的膀胱湿重量、膀胱阈容量及排尿后的剩余尿量显着减少(P<0.05),V%与膀胱cAMP含量明显升高(P<0.05)。肌条收缩实验显示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早期逼尿肌肌条的收缩力已明显改变(P<0.05);在Coffee组或Caffeine组,糖尿病大鼠逼尿肌肌条的收缩性明显改善(P<0.05)。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DM组大鼠的逼尿肌肌细胞代偿性肥大,胞内肌浆网代偿性增多,线粒体肿胀,细胞间质与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在Coffee组或Caffeine组,糖尿病大鼠的逼尿肌肌细胞肥大明显减轻,胞内肌浆网明显减少,线粒体无肿胀,细胞间质与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结论:咖啡与咖啡因的治疗能改善糖尿病大鼠膀胱病变,咖啡可能通过其中的咖啡因可以增加糖尿病膀胱大鼠膀胱壁和DRG的CGRP蛋白、CGRP的mRNA的表达、增加逼尿肌收缩力及膀胱的充盈感觉功能。其机制可能是:⑴升高膀胱cAMP的含量,调节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的信号传导通路;⑵改善膀胱充盈感觉,恢复排尿反射;⑶维护胞内肌浆网、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调控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从而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性;⑷增加糖尿病膀胱大鼠膀胱壁和DRG的CGRP蛋白、CGRP的mRNA的表达、增加逼尿肌收缩力及膀胱的充盈感觉功能。

二、桂芪汤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芪汤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课题器械与药品
        2.3 治疗方法
    3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中医症状积分
        4.2 膀胱残余尿量
        4.3 最大尿流率
        4.4 生活舒适度评分
    5 疗程观测时间
    6 疗效评定标准
    7 统计学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1 研究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2 残余尿量比较
        3.3 最大尿流率比较
        3.4 生活舒适度评分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认识
        1.1 NB的定义
        1.2 病理机制
        1.3 NB的病因
        1.4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2 传统医学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3 针刺疗法选择依据
    4 雷火灸疗法选择依据
    5 证型选择依据
    6 穴位选择依据
        6.1 文献记载的选穴规律
        6.2 本课题选穴
        6.3 穴位属性
    7 基础药物选择依据
    8 间歇性导尿选择依据
    9 研究结果分析
        9.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分析
        9.2 中医症状积分结果分析
        9.3 膀胱残余尿量分析
        9.4 最大尿流率分析
        9.5 生活舒适度评分分析
        9.6 临床疗效分析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传统医学对NB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六味地黄制剂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糖尿病
2 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2.1 糖尿病肾病
    2.2 糖尿病视网膜病
    2.3 糖尿病皮肤病
    2.4 糖尿病神经病变
    2.5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2.6 糖耐量异常
3 结语

(3)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DNB文献研究
2 不同针灸方法
    2.1 针刺、艾灸
    2.2 电针、温针灸
    2.3 穴位贴敷、穴位注射
    2.4 特色灸疗法
    2.5 综合治疗
        2.5.1 针灸并用
        2.5.2 针药结合
        2.5.3 针灸配合其他疗法
3 结语

(4)基于Meta分析法近20年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文献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理论与文献研究
    第一节 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西医研究概述
        一、1型糖尿病有两种亚型
        二、2型糖尿病
        三、其他类型
        四、妊娠期糖尿病(GDM)
        五、慢性并发症西医概述
    第二节 2型糖尿病中医研究概述
        一、古代
        二、近代
    第三节 META分析简介
    第四节 本课题拟技术路线和文献综述如下
        一、本课题拟技术路线如下
        二、文献综述
第二章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对照研究
    一、文献数据源和收集
    二、数据来源
    三、搜索关键词
    四、统计方法
    五、文献概况
    第一节 经方治疗糖尿病
        一、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经方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一、经方治疗糖尿病脑梗塞
        二、经方治疗糖尿病足
    第三节 经方治疗糖尿病小血管病变
        一、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二、经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三、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第四节 经方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
    第五节 经方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症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前言
    1.1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述
        1.1.1 近代《伤寒论》研究百花齐放
        1.1.2 近代《伤寒论》研究多向发展
        1.1.2.1 文献研究
        1.1.2.2 理论研究
        1.1.2.3 教学研究
        1.1.2.4 临床研究
        1.1.2.5 实验研究
        1.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的现代化
        1.1.3.1 数理统计
        1.1.3.2 循证医学
        1.1.3.3 电子信息技术
        1.1.3.4 云计算
    1.2 《伤寒论》国外研究概述
        1.2.1 《伤寒论》在日本
        1.2.2 《伤寒论》在台湾
        1.2.3 《伤寒论》在香港
        1.2.4 《伤寒论》在韩国
    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热点
        1.3.1 研究热点
        1.3.1.1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1.3.1.2 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1.3.1.3 四逆汤保护缺血心肌
        1.3.1.4 桂枝汤调节体温
        1.3.2 资料数据库
        1.3.3 循证医学
    1.4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进展
        1.4.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
        1.4.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1.4.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4.2.2 糖尿病肾病
        1.4.2.3 糖尿病足
        1.4.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1.4.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1.4.2.6 糖尿病性腹泻
        1.4.2.7 糖尿病高脂血症
        1.4.2.8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1.5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
        1.5.1 循证医学概述
        1.5.1.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1.5.1.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1.5.2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1.5.3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1.5.3.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1.5.3.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1.6 结语
第2章 创建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与研究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数据库的选择
        2.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2.1.3 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处理
    2.2 研究实施方案
        2.2.1 资料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技术路线
    2.3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2.4 创建1981年-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2.4.1 资料收集
        2.4.2 资料整理
        2.4.3 论文整理
        2.4.4 来源整理
        2.4.5 地区整理
        2.4.6 作者整理
        2.4.7 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
        2.4.7.1 数据库的结构
        2.4.7.2 数据库的建立
    2.5 研究结果统计
        2.5.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数
        2.5.1.1 研究六经的论文数量分布
        2.5.1.2 研究经方的论文数量分布
        2.5.1.3 研究论文总量
        2.5.2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时间分怖
        2.5.3 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怖
        2.5.3.1 研究论文中医药期刊杂志分布
        2.5.3.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
        2.5.3.3 研究论文来源分布总汇
        2.5.4 研究《伤寒论》论文地理分怖
        2.5.4.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5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中医机构分怖
        2.5.5.1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研究院分布
        2.5.5.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的分布
        2.5.6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作者数量统计
        2.5.7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
        2.5.7.1 桂枝汤类
        2.5.7.2 麻黄汤类
        2.5.7.3 葛根汤类
        2.5.7.4 抵当汤类
        2.5.7.5 栀子豉汤类
        2.5.7.6 陷胸汤类
        2.5.7.7 泻心汤类
        2.5.7.8 桂枝甘草汤类
        2.5.7.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2.5.7.10 五苓散类
        2.5.7.11 黄芩汤类
        2.5.7.12 白虎汤类
        2.5.7.13 承气汤类
        2.5.7.14 柴胡汤类
        2.5.7.15 芍药甘草汤类
        2.5.7.16 理中丸(汤)类
        2.5.7.17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2.5.7.18 四逆汤类
        2.5.7.19 杂方类
        2.5.7.20 研究经方归类的论文总汇
    2.6 讨论
        2.6.1 国家对研究《伤寒论》的支持
        2.6.2 研究《伤寒论》工作者团陈
        2.6.3 研究《伤寒论》核心作者
        2.6.3.1 核心作者-李赛美
        2.6.3.2 核心作者-王付
        2.6.3.3 核心作者-钱超尘
        2.6.3.4 核心作者-聂惠民
        2.6.3.5 核心作者-沈敏南
        2.6.3.6 核心作者-何任
        2.6.4 《伤寒论》研究多中心多焦点
        2.6.5 《伤寒论》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2.6.6 《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轧
        2.6.7 研究《伤寒论》的展望
    2.7 结论
        2.7.1 对研究《伤寒论》的热情
        2.7.2 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
        2.7.3 研究《伤寒论》的领头人
        2.7.4 研究《伤寒论》的空间
        2.7.5 研究《伤寒论》的问题
第3章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3.0 前言
    3.1 资料和方法
        3.1.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3.1.1.1 检索策略
        3.1.1.2 检索词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2.1 研究类型
        3.1.2.2 研究对象
        3.1.2.3 干预措施
        3.1.2.4 疗效评价指标
        3.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3.1.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3.1.4 资料的提取
        3.1.5 资料分析
    3.2 结果
        3.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3.2.1.1 流程图
        3.2.1.2 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3.2.2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3.2.2.1 诊断标准
        3.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2.2.3 样本量及其估算
        3.2.2.4 治疗方法
        3.2.2.5 辨证论治
        3.2.2.6 疗程
        3.2.2.7 疗效评判标准和结局指标
        3.2.2.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2.2.8.1 随机方法
        3.2.2.8.2 随机隐匿
        3.2.2.8.3 盲法
        3.2.2.8.4 退出和失访
        3.2.2.8.5 质量评价结果
        3.2.3 疗效评价
        3.2.3.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3.2.3.1.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比较
        3.2.3.1.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1.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1.4 温肾健脾法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3.2.3.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评价
        3.2.3.2.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2.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2.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
        3.2.3.3.1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3.2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的比较
        3.2.3.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3.2.3.4.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4.2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4.3 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3.2.3.4.4 当归四逆汤加味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2.3.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
        3.2.3.5.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5.2 当归四逆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3.2.3.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评价
        3.2.3.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
        3.2.3.8 不良事件
    3.3 讨论
        3.3.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特点
        3.3.1.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
        3.3.1.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特点
        3.3.1.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特点
        3.3.1.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3.3.1.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特点
        3.3.1.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特点
        3.3.1.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特点
        3.3.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Meta分析的统计学意义
        3.3.3 《伤寒论》经方的不良事件
        3.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3.4 结论
第4章 结语
    4.1 结论
        4.1.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量
        4.1.2 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创建
        4.1.3 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和方向
        4.1.4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4.2 创新点
        4.2.1 创建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4.2.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数量和百分比表
    附表2: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和百分比表
    附录3: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特征表
    附录4: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系统评价结果总汇
    附录5:系统评价资料提取表
    附录6:JADAD量表
致谢

(6)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治疗
    1.1 进行健康教育
    1.2 严格控制饮食
    1.3 适当规律运动
    1.4 定时排尿训练
2 西医治疗
    2.1 严格控制血糖
    2.2 修复受损神经
3 中医治疗
    3.1 中药内服
        3.1.1 温阳补肾化气
        3.1.2 健脾补肾益气
        3.1.3 滋阴清肺降气
        3.1.4 益气温阳化瘀
        3.1.5 清热益肾活血
    3.2 针灸疗法
        3.2.1 毫针法
        3.2.2 水针法
        3.2.3 电针法
        3.2.4 灸法
        3.2.5 针、灸并用
4 问题与展望

(7)益气调气法治疗糖尿病膀胱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随机分组
        (二) 治疗方法
        (三) 疗程
        (四) 观察方法
        (五)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三、统计方法
    四、临床结果
        (一) 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比较
        (二) 安全性观察结果
实验研究
    一、动物及试剂
    二、造模及实验
        (一) 分组造模
        (二) 模型筛选
        (三) 灌胃
    三、检测指标与方法
        (一) 取材
        (二) 血清CGRP 含量的测定
        (三) 膀胱CGRP 免疫组化实验
    四、统计学处理
    五、结果
        (一) 血清CGRP 含量的变化
        (二) 膀胱壁CGRP 蛋白表达的变化
讨论
    一、糖尿病膀胱病发病机制探讨
    二、西医治疗
    三、中医对糖尿病膀胱的认识
        (一)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二) 中医学对糖尿病膀胱病的认识
    四、益气调气为主要治则
    五、益气调气法的组方原理及依据
        (一) 处方来源
        (二) 方解
        (三) 中药功效溯源
        (四) 现代药理研究
    六、疗效结果分析
        (一) 临床疗效分析
        (二) 实验研究的观察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药治疗进展
    2.1 中药治疗
        2.1.1 辩证分型论治
        2.1.2 专方专药治疗
        2.1.2.1 应用传统方剂, 随证加减
        2.1.2.2 自拟方剂治疗
        2.1.3 中药注射剂治疗
        2.1.4 中药外敷治疗
    2.2 针灸拔罐治疗
        2.2.1 针刺治疗
        2.2.2 走罐拔罐治疗
        2.2.3 药线点灸治疗
    2.3 针药结合治疗
3 小 结

(9)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认识
    二、中医对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认识
    三、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研究现状
    四、头部透穴针法的概述
    五、头部透穴针法的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讨论
    一、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的选穴依据及现代研究分析
    二、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的临床疗效与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TENS及COFFEE OR CAFFEINE对DCP干预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DCP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尿动力学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ENS 与非TENS 对DCP 干预的对照基础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offee or caffeine 对 DCP 作用的基础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问题和展望
综述
    综述1
    综述2
    综述3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桂芪汤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凡.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六味地黄制剂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 薛剑桥. 食品与药品, 2016(05)
  • [3]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研究进展[J]. 胡晓梅,苗萌萌,唐旭晨. 亚太传统医药, 2015(22)
  • [4]基于Meta分析法近20年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文献整理[D]. 陈俊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 严新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J]. 郭选贤,张华锴,吴毓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3)
  • [7]益气调气法治疗糖尿病膀胱病的疗效观察[D]. 李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进展[J]. 曾家丽,徐波,郑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14)
  • [9]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D]. 金藓.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09(S2)
  • [10]TENS及COFFEE OR CAFFEINE对DCP干预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D]. 卫中庆. 苏州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桂芪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4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