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水泥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我省水泥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思考

一、对我省水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华[1](2021)在《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农村“三变”改革让乡村巨变。2014年,盘州市(贵州省六盘水市下辖的县级市)积极探索并创造性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过实践总结,从2015年至2020年的几年间,起源于盘州市农村的“三变”改革被多次写入中央文件。农村“三变”改革是广大农村推进精准扶贫、促进产业革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主要抓手和“助推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动样本,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其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值得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对农村“三变”改革进行研究。首先在查阅各类书籍、资料、报刊、网络资料后,选取六盘水市盘州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而对辖区内的部分乡镇进行调研。通过田野调查、走访农户,应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及学科专业知识,以“三变”改革的内涵和意义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统计资料分析法,对“三变”改革的实践、成效及困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让人们深入了解“三变”改革的现状及政策,多角度分析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优化路径,以期能对其他地区实施“三变”改革提供借鉴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文章最后提出:推进“三变”改革,要进一步梳理好国家、市场和社会在改革中的关系。国家完善健全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法规,全面加强政府整体性治理;市场遵循规律,在政府强化监管的同时被鼓励与激活;职业农民也在国家转变方式增加路径的培养中应运而生;社会广泛参与,多方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积极推进“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对多条路径进行系统优化,从根本上突破“三变”改革的发展阻力,协同共治,稳步实现乡村振兴。

罗浚朗[2](2020)在《广东省半收缩地区时空演变及用地扩张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收缩是当今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用于形容由于去工业化而导致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的城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由于郊区化、去工业化、全球化导致的产业转移等原因普遍出现了城市收缩现象,而近年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时代走向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部分城市和地区也相应地出现收缩现象。《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求其“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中小城市的精明收缩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广东省作为快速城镇化、高度工业化的典型地区,在经济普遍增长的同时,近年来部分地区也发生人口流失的现象。本文将这种“增长中的收缩”定义为半收缩现象,并针对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识别、城市用地扩张特征、演变及其机理展开研究,以期对半收缩地区的治理提供参考。首先,研究针对半收缩地区的识别、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关于收缩城市的界定标准包括数据来源、指标选取、研究尺度等方面进行梳理,选择针对广东省118个县区级行政单元和56个镇级行政单元(东莞、中山)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广东省城市化发展历程以人口、经济维度划分为快增长、慢增长、半收缩及双重收缩四种类型,最终使用2005-2018年数据识别出54个半收缩单元。在空间分布上,半收缩地区呈现“双圈层”结构,即广东省外围城市的外环及珠三角外围县区的内环;在社会经济上,半收缩单元呈现人口规模小、经济规模小、但增长快的特征,可以称之为后发地区的领跑者。通过对两个阶段半收缩地区分布的时空演变分析发现,2010年后广东省半收缩地区出现外环消退、内环减半的现象。其次,针对广东省半收缩地区在2011-2018年期间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展开研究。分析发现,在城镇用地规模上半收缩地区占比不大为12.3%,但其扩张速度最高,其中县区级半收缩地区在2011-2018年间城镇用地规模增长32.9%,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增幅。在用地结构上,半收缩地区工矿低、住宅高特征明显,而2010年后城市扩张由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拉动。在用地效率上半收缩地区水平低且增速最低,快速用地扩张带来的要素稀释效果明显。再次,以惠州市龙门县作为典型案例、针对半收缩地区城镇用地扩张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增长极外围地区的区位特征、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珠三角退二进三产业外溢的产业发展环境等,都成为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用地快速扩张的原因。这种扩张还伴随着生态资源对地区发展的正反作用、以及产业结构单一导致抗冲击能力差等效应。最后,基于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时空演变及空间扩张机理分析,借鉴精明收缩等理念以及国外城市收缩治理的案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框架内提出针对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规划响应策略,通过差异化规划、全省统筹的方式确定半收缩地区的分布,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以促进半收缩地区在收缩中合理发展,以及通过绿色折抵等制度创新为半收缩地区提供发展机遇。

阮宇超[3](2020)在《资源导向下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集群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差异巨大是制约广东省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改变乡村落后的发展面貌,近年来广东省投入了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整治建设,而分布在珠三角外围相对落后地区的村庄更是扶持建设的重点。尽管相应举措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建设发展水平依旧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地区。同时,在大规模的乡村整治建设行动中,同样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缺乏对乡村资源利用与价值发挥的充分考虑,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改善但依旧未能形成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大量以单一村庄为实施对象的“就村论村”建设思路,也往往造成地缘优势相对较弱的珠三角外围地区村庄发展孤立被动、产业结构同质单一、乡村资源闲置浪费等困境。面对这些问题,在当前村庄人居环境已得到较大改善的情况下,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振兴的下一步重点必须有所转变,探索实现村庄资源高效利用、经济产业有效发展的建设模式,以推动该地区乡村整体经济社会水平提升、缩小地区内部城乡差异、拉近与珠三角村庄的差距,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提出了“以资源为导向集群化发展”的思路。通过解读资源导向下乡村建设发展的内涵及其目标方向,明确以多村联合、共享共建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为实施路径;分析其在促进乡村资源价值整合提升、村庄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具体作用,论证资源导向下乡村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乡村集群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分析乡村集群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相应条件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的现状发展特征,从乡村集群形成、运作、发展的动态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资源普查、规划编制、建设管理、乡村治理、政策保障等五个层面的指导性策略。旨在为珠三角外围乡村地区,提供更加适应新时期需求的建设发展思路,也为全国类似的乡村地区,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付雪[4](2020)在《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是除内蒙古和新疆外的第三大肉羊养殖大省和羊肉生产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农区羊产业发展区域,拥有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和品种繁多的优质肉羊,但山东省却因种种因素难以发展成为养羊强省。近几年山东省肉羊养殖规模化趋势日趋显着,规模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传统的肉羊散养模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这不仅阻碍了山东省肉羊养殖向规模化转变,对山东省肉羊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肉羊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对山东省肉羊养殖概况,山东省肉羊不同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发展概括、特征、运营机制及典型案例,以及对山东省肉羊大户养殖模式和肉羊企业化养殖模式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为提高山东省肉羊养殖生产效率及规模化程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为:(1)山东省的肉羊出栏量、存栏量及其在全国的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羊肉产量呈现增长趋势,但其在全省肉类总产量占比却出现了下降;肉羊散养户数和规模化户数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家庭经营制是山东省肉羊大户养殖模式主要的生产经营形式,肉羊企业化养殖模式的经营形式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最后根据各养殖模式经营特征总结了相应的模式适用条件;(3)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的情况较好,肉羊企业化养殖模式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的情况都比肉羊大户养殖模式更具优势。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别从养殖场(户)和政府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希望对后续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宗培[5](2020)在《桃源县茶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产业是常德市桃源县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是推动“三农”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产品品质安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和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本文采用文献查询和实际调研的方法,对桃源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采用波特“钻石模型”对桃源县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算,研究不同因素的影响效应,为解决桃源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桃源县茶产业发展概况:桃源县2019年茶叶年产量2.01万吨,从2010年以来,复合增长率为15.9%。全县茶园面积15万亩,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茶园有12万亩,其中,绿色茶园原料基地4万亩,生态茶园10万亩,有机茶园认证面积4000多亩。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下,桃源县茶产业的种植和生产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全县拥有“野茶王”、“大叶茶”和“桃源红茶”三个国家地理性保护标志,20多个注册商标,品牌名茶出口200多吨。(2)桃源县茶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中小微型企业种植标准化和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农药化肥使用不符合规范,茶产品品质存在问题;二是融资困难、缺乏发展资金,体现在融资渠道少,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和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方面;三是产品利润较低。桃源县茶企数量众多,但是名茶品牌排行过低,主要原因是分、散,产业不能凝结在一起,茶叶加工技术不完善;四是人才资源短缺,年龄和学历比例分布不合理;五是茶产品消费市场有待深入拓展。(3)通过实证分析,对影响桃源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影响因素与桃源县茶产业综合产值的灰色关联度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在12个指标因素当中,运输业货运周转量、茶叶产量、加工业茶叶加工能力、生产总值、资金投入和国内消费量为第一梯度,关联系数≥0.9;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茶园面积、中国茶叶出口量和专业科技人员数量为第二梯度,关联系数在0.85~0.9之间;观光旅游收入和企业精制茶加工能力为第三梯度,关联系数<0.85。(4)关于加快桃源县茶产业升级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快标准化茶园的建设,提高茶产品质量,辐射发展;二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茶旅文化建设;三是扩宽销售渠道,开发市场新需求,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茶产业电商化;四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管理水平;五是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六是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推进茶产业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

王健男[6](2020)在《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米产业是我国粮食产业的重要构成,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安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稻米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增产为主指标,然而在资源环境束缚趋紧背景下,面临着增值能力减弱、科技进步成果向实际生产力中转速度过慢等问题,阻碍了稻米产业的发展壮大。如何加快转变稻米产业发展模式,从以往简单的“吃饱”转向“吃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成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应用,是摆在我们当前的重大考题。肇源农场是黑龙江农垦稻米种植专业农场,其稻米产业是当地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以肇源农场为研究区域,开展其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对提高当地职工收入,促进肇源农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应用文献研究法从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农业产业化的影响、稻米产业的研究、稻米产业存在的问题研究、稻米产业的对策及措施的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的研究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国内外稻米产业的研究现状。同时,明确了产业、稻米产业、农产品品牌化的相关概念和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等理论基础。然后,通过黑龙江农垦年鉴、肇源农场场志等官方数据的查阅。获取资料的分析结果与稻米产业的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肇源农场稻米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服务四方面入手,系统地了解了肇源农场稻米产业的发展结构。其次,利用近几年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现状的农业数据,得出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制约因素,结合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探索出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促进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相应的发展策略。

孙桐[7](2019)在《安徽省茶叶经营户规模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规模化经营,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茶产业是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但我省茶园大多分散在农户手中,茶园流转机制尚未普及、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此种现状阻碍了我省茶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基此,现阶段促进茶叶经营户,尤其是小农户的规模化发展,是推动我省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从我国农业规模化发展经验来看,通过土地流转达到土地规模化是农业经营户规模化发展的可行方式之一。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户规模化发展被认为更具发展潜力。但单一的土地规模化和单一的社会化服务受到多重限制,在此基础上相关学者提出“土地+服务”规模化理念,通过土地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克服现实发展限制,且适合我国农业“人多地少”的发展国情。基于此理念下,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茶叶经营户的实地调研与分析,运用计量模型和案例分析方法对安徽省茶叶经营户规模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阐述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整理了国内外有关于农业土地规模化、农业服务规模化、“土地+服务”规模化相关文献,详细辨析了相关概念定义及内涵,阐释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在我省茶叶经营户土地规模化问题研究中,本文基于497份茶叶经营户茶园规模扩张情况、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营组织情况以及外部坏境等情况的调研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我省茶叶经营户土地规模化发展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茶叶家庭农场是现阶段我省茶叶生产经营户土地规模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因此,本文通过对安徽省100家茶叶家庭农场的有效问卷数据,运用DEA—AHP二阶段法测算出现阶段安徽省茶叶家庭农场的适度经营规模为2~2.667hm2。再者,结合金寨县多个社会化服务案例分析,对安徽省茶叶社会化服务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文章提出以新型茶叶联合体作为“土地+服务”规模化发展载体,促进联合体下茶叶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发展与茶产业紧密联合的社会化服务,逐步完善联合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促进我省茶叶经营户规模化发展。

李志新[8](2019)在《汤原县乡村绿道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乡村旅游以及乡村振兴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本文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传承乡土风情,促进产业结构重组等角度出发,提出建设汤原县乡村绿道的需求。本文以汤原县乡村绿道为研究对象,以农业产业集聚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道路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GIS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网络分析法对汤原县乡村绿道结构进行研究,主要由以下内容:(1)首先阐述研究汤原县乡村绿道的背景,即乡村振兴的需求、乡村旅游、乡村发展滞后性;然后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绿道、乡村绿道的研究及实践总结,总结出适合汤原县乡村绿道建设的理论体系;(2)其次对汤原县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汤原县域内的生态要素、游憩要素、产业要素、基础设施需求等特色要素,并分别总结出适合汤原县建设的乡村绿道类型(生态型乡村绿道、游憩型乡村绿道、产业型乡村绿道),然后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其各类型乡村绿道要素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用于指导乡村绿道的建设;(3)紧接着分别对三种不同类型乡村绿道要素解析:生态型乡村绿道采用Arcgis分析方法,对其生态敏感区进行确定,并运用最小耗费路径模型选择廊道;游憩型乡村绿道通过运用GIS分析居民可达性、游客可达性以及游憩要素缓冲区,并结合现有道路对其进行构建;产业型乡村绿道通过分析其要素,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最小耗费路径模型对其进行构建。(4)最后是根据前面不同特色要素的分析,得到汤原县乡村绿道的空间布局和分类分段设计,并通过分析法判断并优化最终的乡村绿道网,并从生态、游憩、产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提出规划策略,使其达到空间耦合、功能耦合、结构耦合的效果,并用来指导汤原县乡村绿道的建设。

王钰[9](2019)在《QFZL水泥公司低成本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域市场的开拓,作为重点开发地区的鲁西南地区,国内大中型水泥公司都会参与到该地区市场竞争中来,该地区正是QFZL水泥公司的核心市场区域,由此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中国联合水泥集团的核心制造企业,公司自2008年以来,一直采取集中化战略模式不断开拓市场和稳定市场份额。目前,在鲁西南区域内,凭借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以及合作项目业务的实施,公司已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如今,随着市场需求放缓,产能过剩的局面开始显现,供大于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QFZL水泥公司不得不考虑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实行低成本战略。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对QFZL水泥公司低成本战略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企业战略管理等理论进行了分类梳理,对成本控制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低成本战略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在掌握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对QFZL水泥公司内部环境以及现行战略进行分析,了解其目前内部经营管理现状,并进一步对外部环境,包括对竞争对手以及市场行情进行系统的分析,剖析QFZL水泥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在理论和现状分析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EFE、IFE矩阵分析法对公司内外部因素及存在的制约性问题进行了总体分析,为QFZL水泥公司转变经营战略,实施低成本战略提供依据,目的是剖析问题,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战略实行的优、劣势,提前预判市场走势;从而能够制定出最适合公司发展的经营战略,继续保持公司在当地市场的强大竞争力。最后,为确保新战略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对应的保障措施。

王嘉澜[10](2019)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土地流转是关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的重点问题,这对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迈进,土地收入逐年减少,大量农民选择到城市工作,大规模放弃了农村土地。中国将土地信托模式引入土地流转制度中,先是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关于土地信托模式用于土地流转是否能在充分发挥信托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和本质以及结合几个典型的土地信托模式,针对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理论方面的分析,阐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内涵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信托制度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第二部分是对实践中开展的部分地区试点模式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将其分为政府代理下的浙江绍兴模式以及湖南益阳模式和商业信托公司参与下的中粮信托模式、中信信托模式以及北京信托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从宏观层面揭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践的发展轨迹,从微观层面评述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第三部分针对土地信托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信托登记制度不健全、信托监督机制需要完善以及信托保障及激励机制的设置等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了解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部分主要针对上述土地信托的法律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从明确法定的登记申请人以及对信托登记制度的完善、信托监督职责的分担、引入监察人制度、设立税收优惠制度和相关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及信托风险的分担和防范机制这几个方面展开,提出相应的建议,来解决现有的问题。通过以上过程,本文研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信托模式,并在其他学者的成果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通过对整个农业大环境下现存的模式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根据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二、对我省水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省水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改革
        二、农村“三变”改革
        三、乡村振兴战略
        四、乡村社会治理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贫困成因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
第二章 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全面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二、深刻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
        三、系统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准确把握“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一、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方向目标一致
        二、农村“三变”改革契合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要求
        三、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主体依赖相同
    第三节 农村“三变”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
        一、农村“三变”改革是产业兴旺发展的实践创新
        二、农村“三变”改革是乡风文明进步的实践创新
        三、农村“三变”改革是生态宜居建设的实践创新
        四、农村“三变”改革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创新
第三章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践
    第一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试点
        一、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开路先锋
        二、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先行试点
        三、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几个阶段
        一、探索试点阶段(2014 年初——2015年2 月)
        二、整市推进阶段(2015 年 3 月——2015 年 11 月)
        三、全省推进阶段(2015 年 12 月——2017 年 8 月)
        四、国家试验阶段(2017年9 月至今)
    第三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强领导优格局
        二、抓顶层重设计
        三、广宣传强培训
        四、推改革夯基础
        五、推示范促带动
    第四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成效
        一、变了方式优了结构
        二、激活动力丰富业态
        三、促进增收助推脱贫
        四、党建引领拉动增长
        五、提升素质优化治理
        六、促进发展振兴乡村
    第五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模式创新
        一、伙伴合作共赢发展模式
        二、国有平台公司兜底发展模式
        三、区位优势促进发展模式
        四、资源催生带动发展模式
        五、金融扶持发展模式
    第六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经验
        一、“一村一社”搭建改革平台
        二、“5+8”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三、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四、创新实施“三变+”
第四章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新困境
    第一节 “资源变资产”面临的新困境
        一、农村分散的集体土地资源确权困难
        二、交织的土地资源政策给确权带来困难
        三、“资源变资产”的评估及法律界定模糊
        四、“资源变资产”后的资产管理主体不明
    第二节 “资金变股金”面临的新困境
        一、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不佳影响资金折股
        二、农民贷款入股效果不佳影响资金折股
        三、资金的股权和收益量化困难影响权益分配
        四、“资金变股金”无盈利的苦恼
        五、“资金变股金”盈利后的烦恼
    第三节 “农民变股东”面临的新困境
        一、“农民变股东”后股东履职及管理的忧愁
        二、“农民变股东”股东稳定性的无奈
    第四节 农村“三变”改革面临的其他新困境
        一、“三变”改革进入阵痛期,产业分割取舍难
        二、“三变”改革进入缓冲期,市场主体意识弱
        三、“三变”改革进入风险期,市场占有率低
        四、“三变”改革促进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有困难
        五、“三变”改革助推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不容易
        六、“三变”改革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简单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变”改革的路径优化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健全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法规
        一、完善法定流转方式
        二、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三、严格依法明确农村土地权归属
        四、依据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全面加强政府整体性治理
    第三节 遵循规律激活市场强化企业监管
        一、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风险防范
        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以强化管理
        三、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稳定市场
    第四节 转变方式增加路径培养职业农民
        一、组织培训提高当下农民整体素质
        二、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第五节 统筹协调鼓励社会广泛参与
        一、提供多元渠道提高社会群众的参与度
        二、积极动员社会资本参与“三变”改革
        三、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推进“三变”改革
    第六节 推进“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坚定不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二、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深化和完善农村“三变”改革
        三、以“三变”改革为出突破口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重点规范提升乡村振兴示范点“三变”改革,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实践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广东省半收缩地区时空演变及用地扩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城市发展出现收缩现象
        1.1.2 广东省城市存在普遍增长和局部收缩并存的现象
        1.1.3 收缩背景下的精明管治策略亟需应对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范围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半收缩地区
        2.1.1 城市收缩的定义和界定标准
        2.1.2 半收缩地区的定义
        2.1.3 研究单元——以县区为主
    2.2 研究综述
        2.2.1 城市收缩的识别
        2.2.2 我国收缩地区的空间分布
        2.2.3 我国收缩地区的形成机制
        2.2.4 城市收缩的规划应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空间识别与时空演变
    3.1 半收缩地区的空间识别
        3.1.1 2005-2018年广东省县区单元人口变化特征
        3.1.2 半收缩地区的界定标准
    3.2 半收缩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数量特征——半收缩单元占三成
        3.2.2 空间特征——双圈层分布
    3.3 半收缩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
        3.3.1 人口规模小,变化缓和
        3.3.2 经济规模小,增长快
        3.3.3 社会经济特征总结
    3.4 半收缩地区的时空演变分析
        3.4.1 第一阶段:2005-2010年
        3.4.2 第二阶段:2011-2018年
        3.4.3 2010年前后两个阶段的时空演变分析
    3.5 本章小结
    附表
第四章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用地扩张特征分析
    4.1 半收缩地区的城镇用地规模特征
    4.2 半收缩地区的城镇用地扩张特征
        4.2.1 按等级区分的增长特征
        4.2.2 按地域区分的增长特征
    4.3 半收缩地区的城镇用地结构特征
        4.3.1 用地结构的现状特征
        4.3.2 城镇用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
    4.4 半收缩地区的用地效率特征
        4.4.1 用地效率的现状特征
        4.4.2 用地效率的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用地扩张机理研究:以惠州市龙门县为例
    5.1 广东省城市化发展背景
        5.1.1 人口城市化发展特征
        5.1.2 产业经济发展特征
    5.2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案例研究——龙门县概况
        5.2.1 地理特征——外围生态山区
        5.2.2 人口特征——多次负增长
        5.2.3 产业发展特征——农业旅游大县
    5.3 龙门县城镇用地扩张分析
        5.3.1 用地规模与增长特征
        5.3.2 用地结构与变化特征
        5.3.3 用地效率与变化特征
    5.4 半收缩地区用地扩张机理分析——以龙门县为例
        5.4.1 区位条件:位于增长极外围地区,经济增长有保障,但人口受到中心城区的吸引外流
        5.4.2 发展阶段:后发地区发展阶段存在滞后,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成熟期
        5.4.3 政策环境:增长极珠三角核心地区退二进三,带来产业外溢
        5.4.4 市场环境:内需和外需共同推动用地扩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规划响应
    6.1 研究结论
        6.1.1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6.1.2 广东半收缩地区的时空演变特征
        6.1.3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用地扩张机理
    6.2 半收缩地区的规划响应策略
        6.2.1 全省尺度:差异化规划,全省统筹
        6.2.2 城市群尺度:打造增长极,区域协同发展
        6.2.3 县市尺度:集约化发展,提高效率,建立绿色折抵机制
        6.2.4 地块尺度:土地混合利用,盘活闲置土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3)资源导向下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集群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兴旺目标引导下乡村集群化的发展趋势
        1.1.2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背景下乡村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需求
        1.1.3 广东省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差异巨大的困境局面
    1.2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选题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系统整体性原理
        2.1.2 协同理论
        2.1.3 产业集群理论
    2.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2.1 乡村资源相关研究综述
        2.2.2 乡村集群相关研究综述
    2.3 理论与文献研究小结
第三章 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建设发展现状与问题剖析
    3.1 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整体情况分析
        3.1.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1.2 乡村产业结构不协调、规模化发展不足
        3.1.3 远离主力市场,社会资本难以介入
        3.1.4 村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3.1.5 乡村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3.1.6 村庄土地利用细碎分散、低效粗放
    3.2 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整治建设的问题探讨
        3.2.1 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改造人居环境,缺乏对乡村资源如何高效利用与发展的考虑
        3.2.2 乡村资源缺乏系统性梳理与信息化构建,资本无法有效对接
        3.2.3 “一刀切”的标准满足了公平但牺牲了效率,公共财政资金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用
        3.2.4 更多是“输血式”的资金扶持,未形成“自造血式”的发展动力
        3.2.5 缺乏区域性的整体统筹,规划建设往往“就村论村”
    3.3 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建设发展的时代机遇
        3.3.1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机遇
        3.3.2 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辐射与带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资源为导向的乡村集群化发展思路探究
    4.1 以资源为导向的乡村建设发展理念解析
        4.1.1 以资源为导向的乡村建设发展内涵
        4.1.2 资源导向下乡村建设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4.2 资源导向下乡村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与意义
        4.2.1 整合、盘活特色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注入乡村
        4.2.2 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乡村品牌竞争力
        4.2.3 构建差异化乡村发展格局,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4.2.4 引导公共财政有序投放,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4.2.5 推进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统筹设施共建共享
    4.3 乡村集群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乡村集群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4.3.2 乡村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集群化发展的策略构建
    5.1 立足资源导向,开展乡村资源普查与信息化构建
        5.1.1 全面摸查,充分挖掘乡村资源
        5.1.2 分类梳理,明确资源特征属性
        5.1.3 综合评估,判断资源价值水平
        5.1.4 建立数据库,搭建信息化对接平台
    5.2 面向多村联动,编制乡村集群统筹引导的规划方案
        5.2.1 县域层面的乡村集群划定与规划引导
        5.2.2 单元层面的乡村集群建设规划编制
    5.3 聚焦多元主体,构建多方协同的集群建设管理机制
        5.3.1 建立多方联动的实施机制
        5.3.2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5.3.3 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5.3.4 翁源县“三青片区”案例——多元主体协同的集群建设实践
    5.4 强化乡村治理,建立适应集群化发展的乡村治理模式
        5.4.1 成立党建联合体,统筹领导乡村集群的建设管理事务
        5.4.2 培育村庄自组织,自下而上激发村民参与集群建设的积极性
    5.5 抓住时代机遇,创造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度保障
        5.5.1 适度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制定灵活、高效的资金使用机制
        5.5.2 为推动乡村资源的资本化发展提供必要性的政策保障
        5.5.3 为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特色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扶持与引导
        5.5.4 为促进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5.5.5 其他政策保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肉羊产业
        2.1.2 养殖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成本收益理论
        2.2.2 有限理性理论
        2.2.3 生产效率理论
3 山东省肉羊养殖概况和规模化养殖模式分析
    3.1 山东省肉羊养殖概况
        3.1.1 山东省肉羊养殖发展概况
        3.1.2 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概况
    3.2 肉羊规模化养殖模式分析
        3.2.1 肉羊大户养殖模式
        3.2.2 肉羊企业化养殖模式
    3.3 典型案例分析
        3.3.1 养殖大户案例分析
        3.3.2 临清润林牧业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肉羊不同规模化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分析
    4.1 模型及指标的选取
        4.1.1 DEA模型原理
        4.1.2 指标的选取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养殖大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养殖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整体样本的生产效率分析
    4.4 肉羊不同规模化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差异分析
        4.4.1 综合技术效率对比分析
        4.4.2 纯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4.4.3 规模效率对比分析
    4.5 肉羊不同规模化养殖模式规模报酬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基于肉羊养殖场(户)角度的政策建议
        5.2.2 基于政府角度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一 :山东省肉羊养殖大户调研问卷
    附录二 :山东省肉羊企业化养殖调研问卷
致谢

(5)桃源县茶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茶产业研究概况
    2.1 国外茶产业发展概况
        2.1.1 国外茶叶生产概况
        2.1.2 国外茶产业标准研究
        2.1.3 国外茶产业生产运营模式研究
    2.2 国内茶产业发展概况
        2.2.1 国内茶叶生产概况
        2.2.2 我国茶产业生产经营模式研究
        2.2.3 我国茶产业标准化研究
        2.2.4 茶产业品牌建设研究
    2.3 茶产业发展水平测算研究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及其特征
        3.1.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3.1.2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3.2 相关理论基础及其研究进展
        3.2.1 规模经营理论
        3.2.2 产业链理论
        3.2.3 波特的竞争理论
第四章 桃源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4.1 桃源茶产业发展的基础
        4.1.1 桃源县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基础
        4.1.2 桃源县人口、经济及产业规模
    4.2 桃源县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4.2.1 桃源县茶叶产业发展趋势
        4.2.2 茶园基地建设与生产标准化概况
        4.2.3 茶产业品牌建设现状
        4.2.4 桃源县茶企发展现状
第五章 桃源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茶产业生产标准化程度需提高
        5.1.1 种植技术标准化问题
        5.1.2 加工技术标准化问题
    5.2 茶产业融资受阻
        5.2.1 可选择的融资渠道少
        5.2.2 茶产业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5.3 茶叶产品利润低
    5.4 茶产业人才资源的问题
    5.5 茶产业消费市场有待深入拓展
        5.5.1 市场销售渠道单一
        5.5.2 线上销售市场待开发
第六章 影响桃源县茶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6.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6.2 数据处理与测算
        6.2.1 数据列表
        6.2.2 计算步骤
        6.2.3 实证过程
    6.3 结果分析
第七章 桃源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7.1 加快标准化生态茶产业的建设发展
        7.1.1 建立标准化生态茶园
        7.1.2 提高茶产品安全质量
        7.1.3 强化茶产业辐射发展
    7.2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茶园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7.2.1 完善交通建设
        7.2.2 完善茶产业产业链的结构
        7.2.3 加强茶园文化旅游建设
    7.3 开发市场新需求,拓宽销售渠道
        7.3.1 线上与线下市场结合发展
        7.3.2 创新茶产业产业链的销售模式
    7.4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管理水平
        7.4.1 建立品牌识别系统
        7.4.2 政府行使监管和保护
    7.5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
        7.5.1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7.5.2 人才培养方向
    7.6 拓宽融资渠道,推进茶产业相关项目的建设实施
        7.6.1 优化桃源县茶产业的融资环境
        7.6.2 落实政府政策和文件,提升企业信用指数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
        2.1.2 稻米产业
        2.1.3 农产品品牌化
    2.2 基础理论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3.1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历史
    3.2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自然资源优势
        3.2.1 气候适宜、光温条件优越
        3.2.2 水温高、水源充足无污染
        3.2.3 环境纯净、植被覆盖率高
        3.2.4 土壤弱碱、重金属不超标
    3.3 肇源农场稻米种植现状
        3.3.1 种植品种和技术现状
        3.3.2 种植规模和成本效益现状
        3.3.3 农业机械使用现状
        3.3.4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3.4 肇源农场稻米加工现状
        3.4.1 加工规模现状
        3.4.2 加工技术及设备现状
        3.4.3 稻米深加工现状
    3.5 肇源农场稻米销售现状
        3.5.1 销售渠道现状
        3.5.2 品牌建设现状
    3.6 肇源农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7 本章小结
4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肇源农场稻米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1 稻米品种选择杂乱
        4.1.2 先进稻作技术推广不力
        4.1.3 优质稻米种植效益不高
        4.1.4 土地经营规模小
        4.1.5 优良机械配比不足
        4.1.6 稻田基础设施薄弱
    4.2 肇源农场稻米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加工工艺落后
        4.2.2 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4.2.3 收储不规范
    4.3 肇源农场稻米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销售渠道狭窄
        4.3.2 品牌影响力不大
    4.4 肇源农场社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农业服务人员紧张
        4.4.2 劳动力素质较低
    4.5 本章小结
5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5.1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目标
    5.2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5.2.1 市场导向原则
        5.2.2 科技创新原则
        5.2.3 质量可控原则
    5.3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战略
    5.4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路径
    5.5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模式
        5.5.1 积极探索实践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5.2 积极探索实践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
        5.5.3 积极探索实践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模式
        5.5.4 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5.6 本章小结
6 促进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改善稻米种植现状
        6.1.1 立足生态优势,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6.1.2 严格种植技术标准,科学种植
        6.1.3 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
        6.1.4 更新机械,提高稻作机械化水平
        6.1.5 配套完善水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耕种质量
        6.1.6 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模式
    6.2 推动稻米加工结构转变
        6.2.1 健全规范稻米产业监管体系
        6.2.2 完善稻米及副产品加工设备及技术
        6.2.3 科学收储,降低损害
        6.2.4 延伸稻米产业链条,增强稻米产品附加值
    6.3 及时疏通销售环节
        6.3.1 转变稻米产业发展理念
        6.3.2 整合优势资源,推行战略联盟
        6.3.3 整合区域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6.3.4 建立销售新模式,助推线上线下销售
    6.4 协调建立肇源农场社会服务体系
        6.4.1 完善科技服务支撑
        6.4.2 加强人才服务建设和农民农技基础的培养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安徽省茶叶经营户规模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文章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土地规模化
    2.2 社会化服务
    2.3 “土地+服务”规模化
3. 安徽省茶叶经营户土地规模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1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3.1.1 数据来源
        3.1.2 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2.1 个人特征
        3.2.2 家庭特征
        3.2.3 经营组织情况
        3.2.4 外部环境状况
    3.3 模型实证分析
        3.3.1 实证模型构建
        3.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3.3.3 模型估计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4. 安徽省茶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问题调研
    4.1 茶叶家庭农场的定义
    4.2 调研情况与方法
        4.2.1 调研区域与样本统计
        4.2.2 调研情况分析
    4.3 研究方法
        4.3.1 数据包络分析法
        4.3.2 层次分析法
    4.4 茶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实证分析
        4.4.1 基于DEA模型的茶叶家庭农场经营效率测算
        4.4.2 基于AHP的茶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确定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5. 安徽省茶叶社会化服务案例研究——以金寨县为例
    5.1 安徽省茶叶社会化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5.2 金寨县茶叶社会化服务发展案例分析
        5.2.1 绿色防控社会化服务
        5.2.2 茶园托管社会化服务
        5.2.3 机械采茶社会化服务
        5.2.4 “师带徒”茶叶社会化服务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
    6.1 安徽省茶叶经营户规模化发展组织结构
    6.2 安徽省茶产叶经营户规模化发展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的不足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100家茶叶家庭农场经营效率表
附录B 安徽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农户卷)
附录C 茶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调查问卷
附录D 安徽省茶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问题研究专家打分表
作者简介

(8)汤原县乡村绿道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的需求
        1.1.2 乡村旅游的兴起
        1.1.3 乡村绿道发展的滞后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概述
        1.3.1 绿道概念
        1.3.2 乡村绿道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对象的界定
        1.5.1 研究区域概况
        1.5.2 选择研究区域的理由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乡村绿道基础理论研究及概述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2.1.2 道路生态学理论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4 农业产业集群理论
    2.2 乡村绿道概述
        2.2.1 乡村绿道特征
        2.2.2 乡村绿道功能
        2.2.3 乡村绿道与城市绿道的差异
        2.2.4 乡村绿道空间层级
    2.3 乡村绿道规划方法研究
        2.3.1 资料收集与评价模型构建
        2.3.2 乡村绿道选线规划研究
        2.3.3 乡村绿道布局结构研究
        2.3.4 乡村绿道基础设施研究
    2.4 国内外乡村绿道实践案例研究
        2.4.1 国外乡村绿道实践案例研究
        2.4.2 国内乡村绿道实践案例研究
        2.4.3 案例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汤原县乡村绿道规划要素挖掘
    3.1 乡村绿道要素提取
        3.1.1 生态要素
        3.1.2 游憩要素
        3.1.3 产业要素
    3.2 乡村绿道要素评价指标体系搭建
        3.2.1 乡村绿道类型确定
        3.2.2 乡村绿道评价模型搭建
        3.2.3 乡村绿道评价因子选取
        3.2.4 指标权重值确定及结果
    3.3 乡村绿道要素特征总结
        3.3.1 生态人居不优
        3.3.2 游憩广而不佳
        3.3.3 产业特而不强
    3.4 本章小结
4 汤原县乡村绿道规划要素分析
    4.1 生态型乡村绿道规划要素分析
        4.1.1 生态适宜性分析
        4.1.2 生态斑块与生态节点分析
        4.1.3 生态廊道选线分析
    4.2 游憩型乡村绿道规划要素分析
        4.2.1 游憩节点布局分析
        4.2.2 交通可达性分析
        4.2.3 游憩廊道选线分析
    4.3 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要素分析
        4.3.1 产业要素潜力分析
        4.3.2 产业廊道选线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汤原县乡村绿道规划策略响应
    5.1 空间规划策略: 绿道类型多样化
        5.1.1 空间布局
        5.1.2 分类分段
    5.2 生态维育策略: 优化环境品质
        5.2.1 构建蓝绿格局,恢复自然生态
        5.2.2 提升功能品质,优化斑块连通
    5.3 游憩拓展策略: 实现多样性游憩
        5.3.1 重塑游憩空间重塑
        5.3.2 优化立体交通网络
        5.3.3 提升游憩廊道品质
    5.4 产业发展策略: 提升内生动力
        5.4.1 以农为本,促进多功能协作
        5.4.2 融合发展,构建产品体系
    5.5 社会保障策略: 完善乡村绿道建设
        5.5.1 加强政策宣传,提升组织力度
        5.5.2 吸引资金注入,提供项目扶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QFZL水泥公司低成本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成本控制理论
        2.1.1 成本控制理论内涵
        2.1.2 成本控制的作用
    2.2 战略管理理论
        2.2.1 战略管理及过程分析
        2.2.2 战略分析工具
    2.3 低成本战略理论
        2.3.1 低成本理论的内涵
        2.3.2 低成本战略的适用条件
第三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及现行的集中化战略面临的挑战
    3.1 公司发展现状
    3.2 公司组织及人员结构
        3.2.1 公司组织结构
        3.2.2 公司人员结构
    3.3 公司工艺及生产规模
    3.4 公司经营状况
    3.5 公司成本费用分析
    3.6 公司现行的集中化战略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QFZL水泥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4.1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4.2 水泥行业竞争性分析
        4.2.1 潜在行业新进入者
        4.2.2 替代品威胁
        4.2.3 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4.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4.2.5 同行竞争者威胁
    4.3 鲁西南地区水泥市场竞争状况
第五章 QFZL水泥公司低成本战略选择及战略内容设计
    5.1 SWOT分析
        5.1.1 优势(Strengths)
        5.1.2 劣势(Weaknesses)
        5.1.3 机遇(Opportunities)
        5.1.4 风险(Threats)
    5.2 基于EFE和 IFE矩阵的战略选择分析
        5.2.1 构建EFE和 IFE矩阵
        5.2.2 EFE、IFE矩阵分析
    5.3 低成本战略选择和适用条件
    5.4 低成本战略的内容设计
        5.4.1 原材料采购
        5.4.2 人员结构优化
        5.4.3 设备维护和改造
        5.4.4 市场政策导向
        5.4.5 科研创新投入
第六章 QFZL水泥公司低成本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公司战略领导能力提升
    6.2 组织架构优化
    6.3 资源保障与配置
        6.3.1 培训及人力资源优化
        6.3.2 信息化建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我国土地信托制度的变迁
        一、土地信托的产生
        二、我国土地信托制度的产生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内涵界定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内涵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法学理论基础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意义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作用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存在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模式分析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土地信托模式信托模式
        一、浙江绍兴模式——设立县、镇、乡三级土地信托服务机构
        二、湖南益阳模式——政府设立信托机构
    第二节 引入市场主体的土地信托模式
        一、中粮信托模式——商业信托公司受托管理
        二、中信信托模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模式
        三、北京信托模式——土地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模式
    第三节 对比分析两类土地信托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二、引入市场主体型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存在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尚未构建
        一、信托登记法定申请人尚未明确
        二、信托登记制度不健全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监督体系不健全
        一、交叉监管存在漏洞,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
        二、第三人监督缺位
    第三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一、重复征税问题严重
        二、受托人激励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建议
    第一节 构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
        一、明确信托登记的法定申请人
        二、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
    第二节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监督机制
        一、明确监管职责,规避法律风险
        二、引入第三人监督制度
    第三节 建构受托人激励和保障机制
        一、完善税收相关制度
        二、建立财政补贴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对我省水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D]. 周金华.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广东省半收缩地区时空演变及用地扩张机理研究[D]. 罗浚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资源导向下珠三角外围地区乡村集群化发展策略研究[D]. 阮宇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率研究[D]. 付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5]桃源县茶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黄宗培. 广西大学, 2020(07)
  • [6]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健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7]安徽省茶叶经营户规模化问题研究[D]. 孙桐.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6)
  • [8]汤原县乡村绿道规划策略研究[D]. 李志新.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QFZL水泥公司低成本战略研究[D]. 王钰.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1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 王嘉澜.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关于我省水泥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