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高山隧道综合施工技术

高海拔高山隧道综合施工技术

一、高海拔高寒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佩勋,何肖云峰,姜怡林,吴昊南,李福海[1](2021)在《高寒地区隧道冻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综述》文中提出高寒地区隧道在施工、运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冻害影响,针对这一工程难题,检索了近几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资料,介绍了国内外大量高寒、高海拔地区遭受冻害的隧道工程实例,总结了隧道冻害机理、影响因素以及隧道冻害防治技术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分析了目前隧道防冻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隧道冻害防治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议与展望,以期为更好地解决高寒地区隧道的冻害问题和保证隧道结构与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提供参考与建议。

赵泽乾,张可新,杨桉[2](2021)在《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标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西部地区铁路建设的持续开展,如川藏铁路、滇藏铁路等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将陆续建成,这些铁路工程沿线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给铁路基础设施养护维修带来了挑战,需要建立适用于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铁路的劳动定员标准。针对铁路工务系统一线纯作业人员劳动定员,基于劳动效率定员计算方法,分析梳理高原高寒环境、天窗作业组织形式、桥梁隧道占比、生产力布局及养护维修技术装备等外部因素对劳动定员标准的影响,并针对高原高寒环境和生产力布局产生的调整系数进行计算,得出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工区管辖范围下的劳动定员标准调整系数建议,以期为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工务定员的确定提供依据。

高峰,唐宇辰,连晓飞,张根思,刘林[3](2021)在《高寒高海拔螺旋隧道压入式通风风机设计参数研究》文中提出高寒高海拔螺旋隧道的施工通风风机设计参数计算方法应与平原区隧道相区别。论文分析了影响高寒高海拔螺旋隧道内风机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平原常规隧道计算方法上,针对海拔因素和隧道螺旋性等因素,提出适合于高寒高海拔螺旋隧道的施工通风风机设计参数计算方法。并以卧龙沟1号隧道工程为依托,分别计算和对比了平原常规隧道及高寒高海拔螺旋隧道两种环境下隧道的风机设计参数,结果表明:通风机风量需要提升33.3%;风机风压需要提升42.9%;风机功率需要提升115.9%,为确保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应做出有区别于平原隧道的通风方案。

肖永刚[4](2021)在《高寒边坡岩体采动响应与多场耦合时效致灾过程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西部高海拔寒区,反复的冻融循环造成岩体物理力学性能不断劣化,严重影响岩体工程的稳定性,随着高寒地区工程建设的进行,冻融灾害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开展高寒地区露天矿岩质边坡岩体损伤劣化及时效致灾机理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新疆和静县备战铁矿挂帮矿边坡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探测、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高寒边坡岩体采动响应与多场耦合时效致灾过程,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集备战铁矿东边坡凝灰岩岩样,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单轴压缩、三轴压缩岩石力学试验和声发射监测试验,研究了高寒边坡凝灰岩在循环加卸载、稳轴压卸围压以及常规应力路径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揭示了冻融循环和不同应力路径对岩石损伤破裂的结构劣化及灾变机理。(2)对凝灰岩岩样进行0、20、40、60和80次冻融处理后,通过SHPB试验系统进行了三种不同冲击气压作用下频繁冲击动力扰动试验,获得了冻融凝灰岩试样频繁冲击下的动力学特性,通过超高速照相机以及试验后CT扫描,揭示了冻融凝灰岩在频繁冲击荷载下的宏细观破坏机制。(3)采用NUBOX-6016型智能振动监测仪对备战铁矿挂帮矿边坡进行振动监测,通过萨道夫斯基公式拟合出了边坡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建立了备战铁矿挂帮矿边坡数值模型,分析了挂帮矿边坡在露天爆破振动下的应力、应变和振动速度等动力响应特征,揭示了露天爆破对挂帮矿边坡的影响规律。(4)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研究了东帮矿山边坡岩体结构面和结构体空间形态和分布规律;通过考虑冻融劣化效应修正了岩体广义霍克-布朗强度准则中的参数,建立了霍克-布朗冻融损伤强度破坏准则,实现了岩体强度参数随冻融循环次数劣化的时效过程,将修正模型导入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分析软件;考虑水冰相变,基于能量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和应力平衡方程建立岩石THM耦合模型,建立了备战铁矿挂帮矿边坡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研究了备战铁矿挂帮矿边坡的采动响应及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时效破坏过程。

杨桂梅[5](2021)在《青海省公路隧道建造、养护及运维的创新与发展》文中认为近年来,为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兰西城市群等重大发展战略,公路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由于青海省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地形多样,分带性显着,昆仑山、唐古拉山脉横亘北、中、南部。随着路网不断向西延伸,受限于地形条件,高寒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不断涌现。但恶劣的施工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等都对高原高海拔公路隧道的建造、养护及运维提出了严峻考验。为此,基于青海省公路隧道发展现状,针对建设、养护及运维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提出未来青海省公路隧道建造、养护及运维的创新与发展相关建议,以期为青海省公路交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王婧[6](2021)在《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大力建设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矛盾的重要举措。西北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长距离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受到极大影响,而水工隧洞作为调水工程中最主要的建筑物之一,其施工中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整项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因此,本文结合近年西北高寒地区工程建设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横向工作任务分解结构及纵向风险分解结构两方面分别分析了水工隧洞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因素,再通过耦合分析得到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清单,从而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相关规范,结合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结合工程实例,运用已建立的评价模型,计算各隧洞段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等级,分析施工中的重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论文以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价作为研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划分、风险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北高寒地区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发生机理,从隧洞施工准备阶段、过程阶段、收尾阶段分析建立了工作任务分解结构,从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考虑建立了风险分解结构,结合两者建立耦合风险矩阵,详细分析隧洞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因素,构建了包含24个评价指标的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划分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结合相关标准及规范,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共划分为4级:低度风险(Ⅰ)、中度风险(Ⅱ)、高度风险(Ⅲ)、极高风险(Ⅳ),并结合资料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根据风险接受ALARP原则,判断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以便于更好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3)构建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结合西北高寒地区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特点,应用改进的G2法计算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应用改进的CRITIC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通过博弈论组合赋权法优化两者权重,得到更为合理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考虑到该风险问题为多指标多级别的评价问题,本文结合可变模糊评价法构建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4)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以引大济湟北干二期工程7#隧洞为工程实例,分析了工程施工中的重难点,应用建立的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得到了7#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并结合各隧洞段风险评价等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隧洞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魏利伟[7](2020)在《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加强高海拔铁路建设,受到连绵起伏的山脉影响,需要修建大量的隧道工程。然而,大多数隧道工程具有更复杂的典型地质条件、不利的气候条件、建设投资造价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致使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较传统一般隧道施工风险更大。因此,有必要开展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首先,统计了2005-2019年间比较典型的125起隧道施工事故,形成隧道施工事故统计表,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通过位置分布特征、区域分布特征、事故等级以及类型特征4方面分析归纳了事故类型、风险源指向、事故原因、事故规律等,为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根据隧道施工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头脑风暴法对自然条件、典型地质、施工安全管理、隧道特征及结构设计、施工设备、施工技术以及施工人员7个方面展开风险识别,并构建了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隧道施工的相关风险评价与管理规范、文献研究结论、走访调查结论以及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特征等,对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等级进行划分,给出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所采用的风险等级分级标准。根据建立的风险接受准则,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不同预控措施。最后,通过参考大量国内外有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的文献,结合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特点,采用模糊网络分析评价法构建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模型。通过某隧道施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某隧道施工风险等级为Ⅰ级,与实地调查情况相符,并对较高风险源提出了控制对策。为同类别的高海拔寒区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刘洋[8](2020)在《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保温材料与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海拔寒区隧道排水结构设置困难且局限性较大,隧道防排水结构和保温措施的设置仍是目前被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进步,新材料的应用和新结构的研究将是排水保温设计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针对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保温材料和结构形式进行研究,从新材料、新工艺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的可行性分析,研制了高性能泡沫混凝土,提出了采用新材料的寒区隧道仰拱保温结构和保温布设方案。结合寒区隧道仰拱填充施工要求以及泡沫混凝土的基本特性,进行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可行性分析,包括材料变形、施工工艺、强度等要素分析。通过配合比设计研制了高强度的泡沫混凝土,得到了研制泡沫混凝土的强度特征,给出了低温低压下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干密度的关系函数,并对不同大气压下混凝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顺应高海拔高寒地区气候特点,进行冻融循环实验,分析得到了不同干密度的泡沫混凝土的冻融循环劣化特征。利用自研的导热系数测试装置测定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得到了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随干密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体现了研制的高性能泡沫混凝土作为仰拱填充材料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隧道围岩温度场控制微分方程为基础,建立了隧道仰拱、混凝土填充层和下部围岩温度场的计算模型。实例分析表明仰拱保温结构中泡沫混凝土填充层起到了明显的防冻保温作用。最后,基于混凝土试验及隧道围岩热传递理论计算结果,给出隧道仰拱保温结构及排水结构埋设方案,借助于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了排水结构不同方案设置下的温度场分布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仰拱保温结构及排水结构布设方案满足保温防冻的要求,减小了中心排水沟的埋深,降低了施工风险,推动了排水保温设计中新材料、新结构的发展。

徐建涛[9](2020)在《寒区隧道洞口段合理防排水及保温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越来越多寒区隧道的修建,冻害问题也越发受到广泛关注,隧道洞口段作为隧道的咽喉,常年受雨雪、大风和气温变化的影响,抗冻防寒尤为重要。本文以季节性冻土铁路隧道阿拉套山隧道为工程依托,开展了冬季洞口段温度场变化规律、防排水和保温措施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所示:(1)进行了大气温度监测,分析变化规律并确定用于数值模拟的温度边界函数。同时对冬季施工洞内不同断面温度进行监测,评价防寒保温门与暖风机共同作用下的效果。(2)选取距隧道出口55m的DIK4+345断面,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二维模型,运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了有无保温层时的围岩温度场和采取不同保温材料、不同保温层铺设方式、不同保温层厚度时的保温效果,得出采用保温层后隔热效果显着,能有效减轻衬砌冻害和排水管的冻结,为合理的保温层设计提供参考价值。(3)为研究运营期隧道洞口段的围岩温度场分布,根据实际工程地形,运用Fluent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模拟了在不同风速、不同外界温度影响下的空气温度场,并得到沿隧道纵向和径向的温度变化,可以为隧道保温设防长度提供建议。选取DIK4+345断面(埋深10m)和DIK3+905断面(埋深30m)基于热-力耦合进行了围岩和衬砌冻胀应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冻胀时相较于无冻胀衬砌断面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都有增长,最大压应力都出现在边墙脚处,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拱腰和边墙,且10m浅埋断面最大拉应力较30m埋深断面增长更大。(4)基于阿拉套山隧道现场施工对洞口段洞内外合理排水形式和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高寒地区的复杂性提出要着重发挥混凝土自身的防水能力,要满足抗渗等级和厚度,并严格保证施工质量,可考虑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其次在中心深埋水沟的埋置深度和保温层方面,考虑到单线铁路隧道中心深埋水沟开挖断面较小、若开挖深度过大对隧道墙脚围岩造成一定扰动,导致围岩整体性差的特点,建议适当减小埋深并设置保温层。

殷怡[10](2020)在《高原环境对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力量的主力军,在连接我国内陆与沿海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我国高原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使在这种环境下开展的铁路工程项目的人工和机械效率较内陆地区明显降低,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建设工程项目工期进度、质量安全、造价控制以及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影响。本文对于研究高原环境对铁路工程人工施工效率的影响情况,并提出保障控制措施,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根据工效学基本原理,识别出高原环境下影响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的因素,并构建分析影响因素的因果模型,得出各因素对人工作业效率的影响程度,筛选出其中的关键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在工效学原有的“人工-机械-环境”系统的基础上,强调了管理在其中的重要性,将施工工效系统分解为“人工-机械-环境-管理”四位一体系统,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围绕这四个子系统识别出高原环境影响铁路工程人工工效的18个因素。为有效分析这些因素对人工工效的影响程度,本文构建了以铁路工程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调研问卷为数据来源,以决策实验室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为数据分析工具的人工工效影响因素因果分析模型。结合青藏地区的实际铁路工程案例,编制铁路施工管理人员调研问卷,让管理人员判断各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影响关系,利用决策实验室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分析问卷结果,得到各因素在工效系统中的地位,为这些因素划分层次,筛选出关键因素。结合管理人员问卷分析结果和调研时收到的意见建议,编制作业人员问卷,让作业人员选择各因素在实际工作时对人工作业效率的影响程度,整理问卷结果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将整理后的问卷结果引入Amos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计算出的各因素间的路径系数,得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对人工效率的影响程度。将作业人员问卷分析结果和管理人员问卷分析结果相比较,筛选出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人工作业效率变化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作业人员的体力负荷、反应时间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而造成这些表现变化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作业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事相关工作的年限、施工的质量精度要求、施工企业的所提供的岗前培训、项目现场的设备物资布局以及工程所处地区的环境温度,本文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作业量、优化场地布局、加强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铁路工程施工人工作业效率,和员工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二、高海拔高寒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海拔高寒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高寒地区隧道冻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典型工程实例
    1.1 国内隧道冻害工程实例
    1.2 国外隧道冻害工程实例
2 冻害机理
    2.1 局部存水冻胀破坏理论
    2.2 冻胀性围岩冻胀破坏理论
    2.3 含水风化层冻胀理论
    2.4 其他原因
3 冻害防治措施
4 结束语

(2)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标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基础设施养护维修劳动定员理论
2 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影响因素分析
    2.1 沿线高原高寒环境
    2.2 天窗作业组织形式
    2.3 桥梁隧道占比
    2.4 生产力布局及交通方式
    2.5 养护维修技术装备
    2.6 列车密度淡旺季特征
3 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调整系数研究
    3.1 沿线高原高寒环境对应调整系数
    3.2 生产力布局及交通方式对应调整系数
4 结束语

(3)高寒高海拔螺旋隧道压入式通风风机设计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寒高海拔螺旋隧道风机参数计算方法
    1.1 海拔修正系数
    1.2 风量修正计算
        a.按洞内最多工作人员需风量修正。
        b.按炸药用量修正风量。
        c.按允许最低风速计算风量。
        d.按稀释和排出内燃设备废气修正风量。
    1.3 通风机所需供风量
    1.4 螺旋隧道压力损失及风机工作风压
    1.5 通风机功率
2 高寒高海拔螺旋隧道风机参数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主要影响因素计算参数
    2.2 海拔因素的影响分析
    2.3 螺旋半径的影响分析
    2.4 风管直径的影响分析
3 卧龙沟1号隧道施工通风风机选型方案对比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卧龙沟1号隧道计算参数
    3.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 结论

(4)高寒边坡岩体采动响应与多场耦合时效致灾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高海拔寒区岩体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研究现状
        2.1.1 静态试验研究
        2.1.2 动态试验研究
    2.2 边坡物理相似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2.3 高海拔寒区岩体结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2.4 高海拔寒区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原位监测研究现状
        2.4.1 声发射(AE)监测
        2.4.2 遥感监测技术
        2.4.3 其他原位监测试验
    2.5 高海拔寒区岩质边坡失稳机理研究现状
        2.5.1 结构面劣化机理
        2.5.2 岩体结构变异机理
        2.5.3 稳定性评价方法
    2.6 问题的提出
    2.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7.1 主要研究内容
        2.7.2 主要研究方法
        2.7.3 技术路线
3 备战铁矿工程地质概况与岩体赋存特征
    3.1 工程背景
        3.1.1 工程概况
        3.1.2 区域地质
    3.2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水文地质
    3.3 岩石力学参数
    3.4 本章小结
4 冻融循环条件下凝灰岩静态力学特性研究
    4.1 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单轴压缩试验
        4.1.1 试验方法
        4.1.2 岩石的冻融损伤特性
        4.1.3 单轴压缩岩石力学特性
        4.1.4 凝灰岩声发射特性
        4.1.5 凝灰岩的损伤本构关系
    4.2 常规三轴加载试验
        4.2.1 试验方案
        4.2.2 应力应变规律分析
        4.2.3 岩石变形规律分析
        4.2.4 岩石破裂特征分析
    4.3 轴向应力恒定的匀速卸围压试验
        4.3.1 试验方案
        4.3.2 轴向压力恒定的匀速卸载围压试验
        4.3.3 卸荷路径下的岩石破裂特征分析
    4.4 多级循环荷载试验
        4.4.1 试验方案
        4.4.2 应力应变响应机制分析
        4.4.3 变形及破坏特征分析
    4.5 不同应力路径下破坏规律及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频繁冲击荷载下冻融凝灰岩动态力学特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试样制备
        5.1.2 试验仪器与方法
    5.2 力学特性结果分析
        5.2.1 动态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5.2.2 峰值应力特征
        5.2.3 峰值应变特征
        5.2.4 动态弹性模量特征
    5.3 变形与破坏特征分析
        5.3.1 平均应变率特征
        5.3.2 频繁冲击后的破坏模式
    5.4 冻融循环与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挂帮矿边坡在露天爆破振动下的响应研究
    6.1 高寒边坡爆破振动波实测
        6.1.1 工程概况
        6.1.2 爆破测振
    6.2 边坡爆破振动稳定性数值模拟
        6.2.1 建立模型
        6.2.2 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岩体冻融损伤劣化模型
    7.1 挂帮矿边坡结构面智能识别
        7.1.1 获取点云数据
        7.1.2 岩体结构面智能识别
        7.1.3 获取结构面信息
        7.1.4 结构面信息统计
    7.2 考虑冻融劣化的霍克-布朗修正模型
        7.2.1 霍克-布朗准则方程
        7.2.2 适用于高寒岩体的霍克-布朗强度准则
    7.3 本章小结
8 高寒边坡多场耦合时效致灾演化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8.1 岩体温度-渗流-应力耦合方程的建立
        8.1.1 温度场控制方程
        8.1.2 渗流场控制方程
        8.1.3 应力场控制方程
        8.1.4 考虑相变问题
    8.2 备战铁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8.2.1 建立多场耦合数值模型
        8.2.2 多场耦合作用下挂帮矿开采的结果与分析
        8.2.3 冻融循环对挂帮矿边坡的影响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青海省公路隧道建造、养护及运维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省公路隧道发展现状
2 青海省公路隧道建造运维中面临的问题
    2.1 建设环境复杂,施工安全风险高
    2.2 高原严酷环境对隧道混凝土耐久性提出极高要求
    2.3 隧址区生态环境脆弱,隧道建设运维期对绿色环保要求高
    2.4 高原超长隧道运维安全隐患高,防灾减灾任务艰巨
3 青海省公路隧道建造运维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建议
    3.1 高原复杂地质环境下公路隧道高效安全建造技术
    3.2 高原高寒地区公路隧道衬砌混凝土品质提升与保障技术
    3.3 高寒高海拔公路隧道绿色节能与环保运维新技术
    3.4 高海拔超长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管控与防灾救援技术
4 结语

(6)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1 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
        1.2.2 高寒地区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1.2.3 隧洞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1.2.4 隧洞工程风险理论研究发展趋势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基本理论
    2.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理论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水工隧洞施工风险的分类
        2.1.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的特点
        2.1.4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的发生机理
    2.2 西北高寒地区气候特点及对施工的影响
        2.2.1 西北高寒地区气候特点
        2.2.2 西北高寒地区施工难点
    2.3 风险识别
        2.3.1 风险识别定义
        2.3.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过程
        2.3.3 风险识别常用方法
    2.4 风险评价
        2.4.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内容
        2.4.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步骤
        2.4.3 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3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识别要求
        3.1.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依据
        3.1.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原则
        3.1.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2 基于WBS-RBS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3.2.1 WBS-RBS风险辨识方法
        3.2.2 建立WBS工作任务分解结构
        3.2.3 建立RBS风险分解结构
        3.2.4 构建WBS-RBS风险识别矩阵
        3.2.5 编制风险因素清单
        3.2.6 构建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4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4.1 组合赋权法
        4.1.1 改进G2 法
        4.1.2 改进CRITIC法
        4.1.3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4.2 可变模糊评价法
    4.3 可变模糊评价模型
5 引大济湟工程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1 项目概况
        5.1.1 引大济湟工程概况
        5.1.2 引大济湟工程地质条件
        5.1.3 引大济湟工程7#隧洞施工特点及难点
    5.2 引大济湟工程7#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2.1 样本初始数据的获取
        5.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5.2.3 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3 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5.4 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4.1 外部风险控制措施
        5.4.2 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改进CRITIC法指标相关系数表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理论
    2.1 典型隧道施工事故统计分析
        2.1.1 隧道施工事故类型分类
        2.1.2 区域分布特征
        2.1.3 位置分布特征
        2.1.4 事故等级类型分布特征
    2.2 风险评价理论
        2.2.1 隧道施工风险
        2.2.2 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
        2.2.3 隧道施工风险评价的步骤
        2.2.4 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对应特征
        2.2.5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用原则
        2.2.6 模糊网络分析法在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模型
    3.1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
        3.1.1 施工风险识别的定义
        3.1.2 施工风险识别的原则
        3.1.3 施工风险识别的流程
        3.1.4 施工风险识别的内容
    3.2 构建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2.1 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2.2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3 风险等级划分及风险接受准则
        3.3.1 风险等级划分
        3.3.2 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3.3.3 风险接受准则
    3.4 基于模糊网络分析法的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3.4.1 模糊网络结构模型
        3.4.2 构建评价因素集
        3.4.3 构建评语集
        3.4.4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3.4.5 确定F-ANP权重
        3.4.6 确定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研究
    4.1 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4.1.1 闭环控制原则
        4.1.2 动态控制原则
        4.1.3 分级控制原则
        4.1.4 多层次控制原则
    4.2 风险控制策略
        4.2.1 规避风险
        4.2.2 风险转移
        4.2.3 风险缓解
        4.2.4 风险自留
    4.3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预控措施
        4.3.1 自然条件风险控制措施
        4.3.2 典型地质风险控制措施
        4.3.3 施工安全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4.3.4 隧道特征及结构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4.3.5 施工设备风险控制措施
        4.3.6 施工技术风险控制措施
        4.3.7 施工人员风险控制措施
    4.4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监测与预警
        4.4.1 监控量测的内容与要求
        4.4.2 监测信息预警管理
    4.5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应急管理
        4.5.1 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4.5.2 高原反应应急救援预案
    4.6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控制
        4.6.1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评价内容
        4.6.2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控制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5.1.2 气象水文
        5.1.3 地质概况
        5.1.4 施工方案
    5.2 某隧道施工风险识别
        5.2.1 自然条件风险
        5.2.2 典型地质风险
        5.2.3 施工安全管理风险
        5.2.4 隧道特征及结构设计风险
        5.2.5 施工设备风险
        5.2.6 施工技术风险
        5.2.7 施工人员风险
    5.3 某隧道施工风险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5.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2 调查问卷的数据获取与整理
        5.3.3 调查问卷信度检验分析
        5.3.4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分析
    5.4 某隧道施工风险评估
        5.4.1 构建某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4.2 构建某隧道施工风险因素集
        5.4.3 构建某隧道施工风险评语集
        5.4.4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5.4.5 F-ANP确定权重
        5.4.6 综合评价
        5.4.7 评价结果分析
    5.5 某隧道施工风险控制对策
        5.5.1 重要风险因素控制对策
        5.5.2 较重要风险因素控制对策
        5.5.3 次要风险因素控制对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8)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保温材料与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海拔寒区隧道冻害研究现状
        1.2.2 高海拔寒区隧道防排水结构保温研究现状
        1.2.3 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可行性分析和强度特征研究
    2.1 概述
    2.2 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可行性分析
        2.2.1 排水结构保温优化的必要性
        2.2.2 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保温技术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2.2.3 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的可行性要素分析
    2.3 泡沫混凝土的强度特征研究
        2.3.1 原材料性能及试验设备
        2.3.2 配合比设计
        2.3.3 混凝土试件制备工艺及养护方式
        2.3.4 泡沫混凝土强度特征测试方法
    2.4 混凝土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2.4.1 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特征
        2.4.2 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特征
        2.4.3 混凝土抗压强度特征差异性分析
    2.5 混凝土抗折试验结果分析
        2.5.1 泡沫混凝土抗折强度特征
        2.5.2 普通混凝土抗折强度特征
        2.5.3 混凝土抗折强度特征差异性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泡沫混凝土抗冻与保温性能研究
    3.1 试验材料及配合比
    3.2 试验方案
        3.2.1 冻融循环强度劣化试验
        3.2.2 导热系数测试
    3.3 冻融循环劣化特征及导热系数研究
        3.3.1 冻融循环劣化特征试验分析
        3.3.2 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及下部围岩热传递理论
    4.1 热传递的基本理论
        4.1.1 导热基本物理量
        4.1.2 传热的基本形式
        4.1.3 地壳温度场
    4.2 隧道下部围岩导热控制微分方程
        4.2.1 围岩体温度场控制微分方程
        4.2.2 单值性条件
        4.2.3 隧道仰拱及下部围岩温度场的计算模型
        4.2.4 仰拱及围岩有限差分方程
    4.3 实例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保温结构数值分析
    5.1 隧道仰拱保温结构研究
        5.1.1 温度场分析的计算软件
        5.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1.3 确定边界条件和温度荷载
        5.1.4 建立计算模型
        5.1.5 新型仰拱保温结构方案设计
        5.1.6 隧道温度场数值结果及分析
    5.2 排水设施布置方案
        5.2.1 仰拱充填普通混凝土
        5.2.2 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
    5.3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寒区隧道洞口段合理防排水及保温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排水措施研究现状
        1.2.2 保温措施研究现状
        1.2.3 温度场研究现状
    1.3 寒区隧道的冻害机理、类型及防治原则
        1.3.1 寒区隧道冻害机理
        1.3.2 寒区隧道冻害类型
        1.3.3 寒区隧道冻害防治原则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阿拉套山隧道工程背景及地质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隧道围岩支护参数
    2.3 工程地质和水文概况
    2.4 隧址气象特征
    2.5 温度监测与分析
        2.5.1 隧道外温度监测
        2.5.2 隧道外温度分析
        2.5.3 隧道内温度监测与分析
    2.6 小结
3 寒区隧道洞口段施工期防冻措施及保温层研究
    3.1 温度场计算理论
        3.1.1 热传递基本方式
        3.1.2 两类热传导方程
        3.1.3 热力学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2 寒区隧道洞口段防冻保温措施
        3.2.1 保温隔热措施
        3.2.2 加热措施
        3.2.3 工程应用—阿拉套山隧道
    3.3 防寒门与暖风机保温数值模拟
        3.3.1 计算模型
        3.3.2 材料参数与边界条件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寒区隧道洞口段保温层数值模拟
        3.4.1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3.4.2 保温材料性能及选择
        3.4.3 铺设不同保温材料
        3.4.4 保温层铺设位置
        3.4.5 不同保温层厚度
    3.5 洞口段保温设防长度
    3.6 小结
4 寒区隧道洞口段运营期围岩温度场与冻胀力研究
    4.1 隧道内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4.1.1 基本假设
        4.1.2 控制方程
        4.1.3 湍流模型
    4.2 阿拉套山隧道洞内空气温度场模拟
        4.2.1 热物理计算参数
        4.2.2 建立模型
        4.2.3 边界条件
        4.2.4 风速影响下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4.2.5 外界温度影响下温度场分布规律
    4.3 热-力耦合下隧道洞口段冻胀应力研究
        4.3.1 数值模拟
        4.3.2 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寒区隧道洞口段防排水技术研究
    5.1 寒区隧道洞口段防排水设计
        5.1.1 寒区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
        5.1.2 洞外防排水设计
        5.1.3 洞内防排水设计
    5.2 阿拉套山隧道防排水施工关键技术
        5.2.1 衬砌混凝土
        5.2.2 中心深埋水沟
        5.2.3 路侧排水沟、集水井、保温出水口
        5.2.4 防水层
        5.2.5 排水盲沟、盲管
        5.2.6 止水条、止水带
    5.3 中心水沟设置研究
        5.3.1 中心水沟埋置深度
        5.3.2 中心水沟铺设保温层
        5.3.3 中心深埋水沟设防长度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高原环境对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选题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1 工效学基本理论
    2.2 铁路工程项目特点
    2.3 人工工效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
        2.3.1 决策实验室分析法
        2.3.2 解释结构模型
        2.3.3 结构方程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高原环境下的铁路工程项目特殊性分析及人工工效影响因素识别
    3.1 高原地区自然条件的特殊性
        3.1.1 高原地区的界定和分布范围
        3.1.2 高原地区气候特点
    3.2 高原地区施工条件的特殊性
    3.3 高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影响因素的识别
    3.4 本章小结
4 人工工效因果模型构建
    4.1 模型概述
    4.2 调研问卷的设计编制
        4.2.1 设计问卷的原则
        4.2.2 管理人员问卷编制
        4.2.3 作业人员问卷编制
        4.2.4 问卷结果统计
    4.3 基于决策实验室分析法的影响因素筛选
        4.3.1 模型假设
        4.3.2 筛选过程
    4.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可达矩阵构建和因素层次分析
        4.4.1 选取阈值λ
        4.4.2 划分系统层次
    4.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分析
        4.5.1 构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
        4.5.2 结构方程模型可视化
        4.5.3 模型识别和适配度评价及修正调试
    4.6 模型适用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高原地区铁路建设工程实例分析
    5.1 案例基本情况
    5.2 调研问卷的编制和结果统计
        5.2.1 管理人员问卷编制及结果统计
        5.2.2 作业人员问卷编制及结果统计
        5.2.3 作业人员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3 人工工效影响因素的筛选
        5.3.1 案例假设
        5.3.2 影响因素的筛选
    5.4 构建可达矩阵并划分系统层次
        5.4.1 选取阈值λ,构建可达矩阵
        5.4.2 划分系统层次
    5.5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5.5.1 结构方程模型可视化
        5.5.2 模型识别和适配度评价及修正调试
        5.5.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高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的保障措施
    6.1 对作业人员的建议
        6.1.1 保持身心健康
        6.1.2 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增强管理参与度
    6.2 对施工企业的建议
        6.2.1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及作业强度
        6.2.2 规范作业姿势,改善操作方法
        6.2.3 合理配置人员,优化场地布局
        6.2.4 采取抗寒供氧防辐射措施,注重劳动保护
        6.2.5 加强后勤保障,构建团队文化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管理人员问卷
附录B 作业人员问卷
附录C 第五章可达矩阵划分层级过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高海拔高寒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寒地区隧道冻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综述[A]. 王佩勋,何肖云峰,姜怡林,吴昊南,李福海. 2021年工业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册), 2021
  • [2]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标准探讨[J]. 赵泽乾,张可新,杨桉.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21(04)
  • [3]高寒高海拔螺旋隧道压入式通风风机设计参数研究[J]. 高峰,唐宇辰,连晓飞,张根思,刘林. 公路工程, 2021(03)
  • [4]高寒边坡岩体采动响应与多场耦合时效致灾过程研究[D]. 肖永刚.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青海省公路隧道建造、养护及运维的创新与发展[J]. 杨桂梅. 青海交通科技, 2021(02)
  • [6]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D]. 王婧.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7]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魏利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8]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保温材料与结构研究[D]. 刘洋. 长安大学, 2020(06)
  • [9]寒区隧道洞口段合理防排水及保温措施研究[D]. 徐建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高原环境对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的影响研究[D]. 殷怡.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高海拔高山隧道综合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