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身体到写身体——论1990年代新一代女作家的创作

从写身体到写身体——论1990年代新一代女作家的创作

一、从书写身体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创作漫论(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燕[1](2021)在《论“70后”女作家的乡村书写》文中研究表明

张政君[2](2020)在《镜像阶段理论与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 ——以林白陈染小说为例》文中提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诞生于20世纪。在经过“五四”时期、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实践,女性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第三次发展的高峰期,进入了一个自觉与自省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人意识与性别意识的觉醒以及“私人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镜像书写,尤以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与陈染《私人生活》最为突出。需要指出,本文所指的镜像书写中的镜像是指承载主人公心理投射与期待的,作为意象出现在小说中的镜像,有主人公对镜自照的场景。本篇论文聚焦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小说,通过梳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及其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运用,尝试以镜像阶段理论剖析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与陈染《私人生活》,并将中西方小说中的镜像书写进行对比,阐明镜像书写在不同国别文学中表现出来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分析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谋和与分歧,在比较中揭示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突破及产生突破的原因。进一步探寻90年代中国女性镜像书写的得与失,以及镜像书写带给中国女性写作的新契机。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除绪论)。第一,概述镜像阶段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在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梳理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与林白陈染镜像书写的概况。第二,运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研究分析中国20世纪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代表作品(《一个人的战争》、《私人生活》)的镜像女主人公。在比较分析中西方小说中的“镜像书写”后,阐释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谋和与分歧。第三,分析《一个人的战争》与《私人生活》中镜像空间的表现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镜像空间的发展。第四,阐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镜像书写出现的原因及其得与失。

杨旗[3](2020)在《1990年代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身体写作》文中研究指明“身体写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学现象,它是世纪之交特定的文化产物,是在整个社会进入转折时期各种潮流冲击形成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到新世纪,学术界对于它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多持批判的态度,其存在的文学价值也慢慢被忽略。“女性主义”在文学史的发展中一直备受关注,其理论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把“身体写作”置于“女性主义”这一大框架之下,结合林白、陈染等女性作家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既摆正了研究方向,也能从理论的高度去挖掘作品中深层次意蕴。笔者认为重新梳理分析90年代“身体写作”这一文学现象,能为身体书写乃至女性主义书写提供坚实的理论参考与现实依据。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分析论证。导论部分从前人“身体写作”的研究出发,阐述其研究内容并进行系统分析,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选题意义,从目前已有的身体写作的研究中确立本论文的研究价值。第一章把身体与女性主义联系起来思考,简单梳理女性主义、身体意识在中国的发展,分析“身体写作”产生之前的文化语境,得出“身体写作”的缘由与反响,为之后的文本分析树立理论基础。第二章从90年代“身体写作”的具体作品出发,重点阐述作品中的同性恋者、自由者、自恋者等女性形象和身体与性爱关系,以得出其所带有的颠覆性,明确文本所存在的文化、文学价值。第三章选取文学审美性这一角度,再度深入作品,主要从叙事形式的先锋性、写作话语的独特性、写作空间的拓展性三方面进行分析,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类理论,力图客观清晰地展示出女性身体书写的独特魅力。第四章则是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身体写作”的局限性并进行反思。

王一策[4](2020)在《中国内地新时期电影女性身体叙事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女性长久以来以其含蓄内敛的魅力傲立于世界女性群像之中,但是对于中国内地电影女性的表达却始终游离在主动与被动之间。“女性身体”作为女性表达的重要途径被中国内地新时期导演们拾起后应用在电影文本直观的叙事当中。从身体角度出发,电影文本分析入手,总结女性身体叙事对电影文本的突出作用,可以摸索出特定时代下女性、社会、女性主义之间的联系。本研究以女性身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四个部分的分析:(1)概念明晰及理论基础。绪论部分旨在清晰界定“新时期电影”、“女性身体叙事”等重要概念,并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从身体写作相关理论出发,建立起新时期电影与女性身体的联系。(2)女性身体在新时期电影中显现。新中国建立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电影中的女性身体在国家政治话语主导下步入了主体虚妄,取而代之的是“性别界限模糊化”的客体。以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所处的角色为划分依据,具体分析不同视角观照下的女性身体群像,可以发现新时期电影中女性身体开始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3)新时期电影中女性身体叙事的类别及作用。这部分将身体叙事研究划归到“文本分析”范畴中,从外在表现和内在价值两个方面对女性身体叙事进行细化和分析。得出结论:新时期电影中对女性身体的欲望,行为,性征等方面配适着不同的叙事策略,并完成辅助影片叙事的基础作用及推动女性觉醒的深层作用。(4)新时期电影中女性身体叙事的动因剖析。女性身体叙事缔胎于中国女性独立解放运动的风云际会,使女性在新时期电影特定的场域中将身体的潜能深层挖掘。本章探讨女性身体叙事的动因,从社会因素和创作思维两个层面言说女性身体禁忌在社会与人文的双重肯定下的消解。中国内地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是中国银幕女性走出几千年包裹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身体牵涉女性与时代、文化、权力之间的关系。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日新月异,女性身体叙事做出了许多战略调整,在九十年代以后乃至今天的电影中更加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为观众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女性的变迁推演至今,仍在上演。

王慧莹[5](2020)在《战后日本女作家战争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场战争的爆发,不仅使得国家政治、经济发生改变,对于一个时期的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历史、文学研究领域只是重视战争与男性的关系,但在战争的洪流中,女性自觉或者不自觉也与战争相互联系着。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和战败国,其女作家在战后立于女性独特的视角也进行了有关战争题材小说的书写,将日本人放进罪恶与良知挣扎的漩涡里,从而对日本人的罪责意识进行新的思考。分析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可以更好地窥探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对于新时代呼吁和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日本战后分为三个阶段:40—50年代、60—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得出女作家的战争观。本文主要分为5部分,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论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讲述战争中的女性不仅仅是受害者或者牺牲者的角色,她们在战争中也起到了协助战斗的作用;然后简单界定日本女作家选取范围的依据,最后梳理概述这一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思路。第一章,主要从城市景观叙事入手分析日本女作家视野下展现出的城市景观和生活景观多为破败不堪的;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战争给日本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大部分日本女作家因自身的国民情感,所以和男作家一同站在“受害者”立场在作品中用大量笔墨诉说日本以及国民在这场战争中受到的伤害,突出表现自身的苦难和创伤,但是在表达苦难时男女作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二章,立于女性视角对日本女作家笔下性别书写的叙述范式以及女作家独特的政治表述进行分析。女作家通过塑造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表达自身对战争的反思——谴责战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女性命运。左翼女作家更是将谴责战争、反对军国主义政府以及关注女性生存有机结合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左翼女作家,还是非左翼女作家在反思战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第三章,立于现实社会去分析日本女作家对战争的反思,发现不同女作家对于战争记忆的继承已经出现偏差:一部分女作家笔下力求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试图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反思战争,力图让读者或者后代人以此为警醒;另有一部分女作家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不断地被国家政治势力所利用,被社会思潮所影响,所以在作品中重塑日本人的战争记忆,消解战争责任,以求达到内心的和平向往。结语部分,概括总结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及其战争文学的社会意义,但是要看到她们对战争的思考仍很难跳出“日本国民”的立场,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另外通过对比日本与德国、法国在追究战争责任的差别,希望日本能够正视历史,反思过去,唤起日本年轻一代的战争责任意识,共同走向更加和平美好的未来。

王峰灵[6](2019)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潜心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了 14部短篇小说集,近200个故事。门罗专注于书写小镇平凡人物,尤其是平凡女性的日常生活。她们的生活看似平淡乃至平庸,但她们的爱恨情仇都在这“死水微澜”里。这里蕴藏着女性微妙敏感又复杂难解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成长。门罗特别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普通女性心理的隐情与波动,不仅彰显出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特异气质,也书写出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文学世界。门罗的写作姿态,明显受到了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社会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她完整经历了女性主义多个发展阶段,在女性书写中审视女性生活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形成了独特的女性观。门罗的成长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女性在两性世界的生存困境并以此作为其写作的主题。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多重身份、加拿大多元文化背景等赋予门罗女性书写以复杂性和深刻性。本论文通过精读门罗文本,梳理女性主义与门罗文学之路的关系,分析门罗笔下的女性形象,提炼其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女性观,总结其女性书写的主题,从而揭示门罗女性书写的深刻内涵。全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绪论着重阐述门罗文学之路及国内外对门罗短篇小说的研究现状,厘清国内门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阐明本论文的研究要点与目标。第一章追述加拿大地域文化、个人成长经历对门罗写作的深刻影响,并由此进一步探寻门罗自身女性意识觉醒的可能轨迹,进而探讨其成熟理性、温和平静的女性观。门罗生长于加拿大一个美丽但又闭塞的小镇,这促使她萌生了一种文化意味上的“边缘心态”。边缘心态使门罗在生活上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妇女,在创作上也有异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文坛主流女性主义书写。第二章力图厘清女性主义与门罗女性书写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此阐释门罗女性书写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门罗的文学创作几乎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同步,但阅读其文本便不难发现门罗独有的女性主义特质。结合门罗的成长经历及其多次访谈记录,本章试图分析门罗独特的女性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门罗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女性观。门罗在长期的创作中逐步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温和的女性观,从而突破了传统书写对女性形象和性际关系的曲解,跳出了男女两性“非此即彼”的程式化循环。第三章着重分析门罗笔下不同的女性形象。细读其作品,我们便发现,地域色彩、女性主义只是其笔下女性人物的表面标签。她们有老有少,来自不同行业,仍然能够清楚地感知到男权社会的阴影存在。因此,她们或者面临某种生存困境,或者遭受某种误解,或者掀起某种情感和心理波澜,但她们最后都跟自己或他人达成了和解。她们的心理变化、情感成长已然超出二元对立的两性观,使我们看到更丰富、更真实的世界和人生。第四章总结门罗女性书写的主题意蕴。尽管每个女性人物的生活和故事不完全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体验了婚恋、做母亲、年老和死亡等过程。在这些不同的人生过程中,不同的选择最终促成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概括起来,门罗书写触及了成长、婚恋、母女、离开等主题,意在探讨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怎样得到相对的独立空间,由此思索如何与这世界和谐相处而非破坏乃至颠覆这世界。第五章论析门罗小说的闪光点之一,即女性主题和叙事艺术的巧妙结合,旨在分析门罗小说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书信体叙事和开放式结尾对其女性书写的作用与意义。结语通过总结和引申“边缘”的文化意义审视门罗女性书写的意义。门罗的女性书写是一种融合共通的姿态,消解了男性/女性、男权中心/绝对女性、文明/野蛮、中心/边缘、城市/乡村等的对立对抗。沿着门罗的道路,文明可以思考,男女两性可以互融共通,其普遍的本质是人类性。同时,只有两种性状的动态互动才能够实现对对方的观察和反思,而静态对抗则难以实现。以此观之,“边缘”不是“有益而必要的补充”,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场域,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多样的观察视角、更灵活的生存姿态、更柔和的处世态度。由此,门罗的文学世界才能被打开,其真正的价值才能被发现。

王岩[7](2019)在《论1990年代女性私语化小说中的自恋倾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间发生了一种变化。如果说8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还比较接近的话,90年代盛行的女性私语化小说散发着的则是浓浓的自恋气息。作家们常常回避社会和历史,在封闭的空间内自我关注、自我诉说、自我体认、自我肯定。这种自恋倾向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也有女性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自恋常常伴随着镜像之恋、同性之恋、自虐等现象出现,但作家们的经验与记忆不同,自恋呈现的内涵也会不同。从审美角度看,以个人记忆和经验为基础的自传体方式是作家自我表现和自我拯救的叙事策略,个人型叙事声音彰显着女性自我的话语权威,而空间化的叙述世界则是人物形象的最佳表征。自恋是“认识你自己”的必经之路,它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纯粹化的世界,因此,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自恋也令女性写作陷入了复杂的困境。所以,作家们在对自我认同进行文化建构时,需要同时托起自省的羽翼。只有在认同与反思的平衡中,女性才能突破自我,走出困境,从而飞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去书写女性的生命本相,实现以个人经验来观照全人类的创作理想。·本论文除导言和结语外,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深入文本内容,在总结自恋发生的背景后,首先从生本能——自恋和死本能——自虐两个方面分析自恋在文本中所呈现的共性特征。同时以陈染、林白和徐小斌为例,在共性中发掘自恋的个性特征。第二部分切入审美形式,从自传体叙事方式、个人化叙事声音、空间化叙述世界三个方面分析自恋文本的叙述呈现问题。通过前两部分的论述,从而挖掘出自恋的深度内涵和原本诉求。第三部分进入分析评价,分析自恋创作的意义、自恋创作的困境,并在肯定和反思的基础上,寻找超越困境的路径。

常丽枝[8](2018)在《19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流变论》文中认为自19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作为一个重要名词,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其本身的先锋性、直白性和特殊性更是引发众人的热议。本文的“身体写作”是指女性作家从女性化的语言和女性化的视角出发,站在女性自身的立场,重视女性自身经验、心理和个人欲望,以女性躯体修辞策略书写个人生命体验,重新审视历史文本中被扭曲的女性形象,关注女性命运、情感、思想、生存状态,赋予女性以历史的、文本的重新定位的写作。从1990年代中期始,“60后”作家陈染、林白、徐坤等人带来了“女性用身体书写自己”的宣言,率先肯定了女性的价值立场。“70后”作家卫慧、棉棉、周洁茹、金仁顺、戴来等人接过这面大旗,继续发扬光大。“80后”晚辈则巧妙地将青春经验和女性心理融为一体,为进一步的成熟书写做好充分准备。然而,消费文化的崛起破坏了女性美好的图景,男性和社会的窥视欲促使“身体写作”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庸俗、低劣、商业性,甚至有些“作家”直接成为性文化的奴隶,将文学引向歧途。因此,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和定量、定向分析的方法,重新定位“身体写作”的价值,探索其文学史意义。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身体写作”概念和作家分层做一个定义,分析其的研究原因、现状和趋势,为论文的立论做基础,也为探讨“身体写作”的全面展开埋下伏笔。第一章从主题话语出发,以三个关键词“爱情”、“生命”和“自由”入手,“爱情”作为第一要义,重点在于寻找它的过程、态度和意义;“生命”则是找寻对待它的正确方式;“自由”作为终极目标,选择身体解放还是精神自由。第二章分析审美风格。从语言风格来看,侧重于诗性书写还是张扬宣泄;从写作风格而言,偏向于现实性还是理想乌托邦。第三章分析叙述方式。首先从自传体出发,自传体之“实”和虚构性之“虚”的分量逐渐变化。其次从回忆视角出发,利用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进行对比阅读。最后从文本结构出发,碎片化的叙事时间和跳跃性的思维逻辑已经不再是主流,相反,“整体性”的书写也走上正轨,体现了传统的复归。第四章对“身体写作”的价值定位进行总结,并对其的未来走向做个大胆推测。总之,本文通过对“身体写作”各个阶段代表作家作品的解读,力图在主题话语、审美风格和叙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论证,从而对“身体写作”的新动向提出大胆推测,改变其在文学界的固定印象,重新审视女性书写的身体经验和性别观念,克服女性必须书写女性的局限性,促进其在文学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王肖燕[9](2018)在《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90年代可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黄金时代,无论其小说创作,还是文学的批评跟踪,均呈现出繁盛的态势。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依旧进行着小说创作,并在不断的文本实践中再次把“个人化写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个人化写作”有了新的写作面貌,不再是1990年代拘囿在女性私人空间的写作,而有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更灵活的写作形式,更多变的写作语言等。总之,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选取了六位备受学界关注的新生代女作家,林白、陈染、徐坤、海男、卫慧、棉棉,通过她们的小说创作,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大时间段来考察“个人化写作”概况,揭示新世纪“个人化写作”的新变,并从整体视域评估其写作价值。笔者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运用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在对比对照中以期对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有更全面深刻的分析。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主要介绍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研究现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小说作品,现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个人化写作”研究、“身体写作”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大范围研究命题重复化,小说跟踪批评滞后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实质上,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在两种写作支脉的互相拉锯中向前推进:一种聚焦女性私人空间,扎根于作家亲身经验,代表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棉棉;另一种注重干预现实,始终秉持着独立思考的文学批判精神,解剖、批判一切集体主流之变体,代表作家如徐坤。“个人化写作”在两种价值相反的文本实践中,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意义。1990年代末,两种写作陷入困境,实质上,女作家面临的均是女性自我与外部现实平衡的问题。第二章: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发生流变,呈现出更开放、包容的写作姿态。第一节主要论述走向女性自我与现实共融的“个人化写作”。1990年代两条支脉的“个人化写作”实质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新世纪初,女作家深处写作困境,逐渐意识到另一写作支脉的优势,尝试在小说创作中吸取其经验,以此走出困境。第二节主要论述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显现出决然的写作姿态,它试图告别过去,另辟写作蹊径,最终打破了“个人化写作”聚焦于女性私人空间的神话,实现了写作主体、空间、语言等多层面的嬗变。第三节主要论述走向市场的“个人化写作”。“个人化写作”走向市场,逐渐把市场利润、大众审美作为写作风向标,大到主题内容,小到题目、封皮版面设计,“个人化写作”完全沦为一种公众性暴露。第三章:评估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价值。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尤其是其写作的“流变”,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是否为当下写作提供动力、新的写作资源,这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节主要围绕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进行阐释。女性身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基点,“个人化写作”的每一次突围,女性自我价值的每一次确认,都与其有着重要关系,这也是其价值所在,为当下提供了一种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的写作范式。第二节主要围绕女性生存之痛进行阐释。新生代女作家发现了女性存在的更多可能性,并揭示出其女性存在的悖论,丰富了女性书写的主题。第三节主要分析“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市场、底层民间虽激活了“个人化写作”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论文突破了现有研究固化的框架,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个时间段审视新生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研究视域更为完整。发掘出1990年代沉没已久的另一“个人化写作”支脉——干预现实、批判集体主流之变体的写作,揭示出新世纪女作家“个人化写作”的流变,这有着较大意义。

李晓丽[10](2012)在《“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日常生活叙事”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其中,“新生代”小说由于对当代生活的近距离、多方位、多层面书写成为当代日常生活叙事的重要代表。而当代女性日常生活叙事具有展现当代生活世界图景与颠覆男性文化权威的双重意义。因此,本文将“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确定为研究对象。论文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日常生活叙事传统和当代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多向关注背景下,以“新生代”男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为参照,展开对“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的梳理与批评。“新生代”女作家的代表作品表明,她们对当代日常生活的书写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呈现。一方面,她们与“新生代”男作家共同展示当代物质社会和消费社会场景中的新质,包括物质追求和欲望图景,当代人爱情、婚姻的变异以及它们对当代人精神状态产生的影响。但与男作家注重宏观、理性的观察与提炼不同,“新生代”女作家更注重对其渐变过程进行追踪,并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女性生命感受。另一方面,她们深入体味日常生活的恒常、稳定、温情与丰厚给女性生命带来的温暖和寄托,思考人伦亲情对女性成长的意义与局限,追问爱情婚姻伦理中爱与欲的关系。“新生代”女作家在进行日常生活书写的过程中,还呈现出审美表达方面的特点,不同角度感性话语的建构增强了作品的日常性“质感”与女性韵味。“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在当代文学中呈现出独有的意义,但是这一批作家由于宏大历史背景的缺失与创作青春期的局限,小说也存在开掘不深、单调重复、女性意识混沌不明等缺陷,她们的创作还有待于从思想境界和审美层面做进一步的提升。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有五章。引言部分首先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阐释“新生代”、“日常生活”等相关概念,同时也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阐述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基本思路。第一章就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对日常生活的呈现加以梳理,藉以呈现“新生代”女作家日常生活写作的文学背景。具体涉及“五四”新文学到20世纪40年代女性日常生活叙事与启蒙、革命的复杂关系,1949年以后女性日常生活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纠结,以及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女性写作如何呈现日常生活与女性生存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第二章探讨“新生代”女作家的物质书写。其中包括辨析小说中不同女性人物的“恋物”情结,分析女性如何通过对“物”的钟情与经营体会生命的丰厚,寻找生命的恒常。同时以“新生代”男作家的创作为参照,对“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中用女性身体换取物质的现象进行了剖析。第三章主要分析和呈现“新生代”女作家在日常人伦情感方面的书写。考察“新生代”女作家如何通过特定的途径回到对日常人伦情感的关注,分析其作品中的父女、母女关系、姐妹情谊和“血亲禁忌”,关注其在人伦情感的表达中对非理性的挖掘。第四章考察“新生代”女作家对当代欲望场景和情爱困境的表达。这方面内容具体体现为对女性欲望奇观的展示,也体现为对当代情爱婚姻生活中爱与性的分离、爱与欲的纠缠、技术时代的爱情想象的艺术表现。同时,本章分析了女性作品中如何以空间化的方式展示婚姻的困境,以及日常化生存对爱情婚姻理想的解构等。第五章对“新生代”女作家审美表达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新生代”女作家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呈现出对女性叙事话语不同方向的试探。包括对女性“个人型叙述声音”的强调,对“闲聊体”与“闲话体”的文体尝试,以及对“气息”、“迷雾”等生活“杂质”的提取等。这些方式使她们小说中日常生活的表达更加感性化、生活化。结语部分概括全文,认为大部分“新生代”女作家的创作仍具有女性“青春写作”的痕迹;肯定其日常生活叙事对当代女性写作关注当下、回归本土性、认同传统文学因素等方面提供的有益思考和参照;指出其在思想内涵、审美表达方面的不足,对其进一步提升寄予期待。

二、从书写身体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创作漫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书写身体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创作漫论(论文提纲范文)

(2)镜像阶段理论与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 ——以林白陈染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的写作背景与理论价值
    第二节 前期研究综述
第二章 镜像阶段理论与镜像书写在中国
    第一节 镜像阶段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及其理论运用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镜像书写概述
    第三节 林白、陈染小说中的镜像书写
第三章 林白、陈染小说中的镜像主人公
    第一节 助“我”形成的镜像自恋
    第二节 镜像自恋后的不同走向:自欺与自证
    第三节 前镜像时期:目光之镜与言语之镜
    第四节 互为镜像的姐妹情谊
第四章 林白、陈染小说中的镜像空间
    第一节 私密幽闭的镜像空间
    第二节 镜像空间的发展:女性乌托邦
第五章 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原因及其得与失
    第一节 变革的时代与社会
    第二节 文化语境的变化
    第三节 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得与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1990年代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身体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现状
    二、概念界定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女性主义与身体写作背景
    一、女性主义与身体意识
        (一)19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中国女性身体观念的发展转变
    二、1990 年代身体写作产生的文化语境
        (一)“五四”以来两性关系的发展
        (二)母性谱系的重新书写
        (三)1990 年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三、1990 年代身体写作的出现与论争
        (一)从西方引进的“身体写作”概念及其在中国发展
        (二)“身体写作”的论争
第二章:1990 年代女性主义作品中的身体书写
    一、“身体写作”中的女性形象
        (一)身体建构下的同性恋者
        (二)破解女性神话的自由者
        (三)沉沦孤独自我的自恋者
    二、“身体写作”中身体与性爱的关系
        (一)爱情至上中的肉体之欢
        (二)快感崇拜后的精神空虚
        (三)身体消耗下的生命走向
    三、“身体写作”中的颠覆性
        (一)反抗传统性文化
        (二)颠覆男性性霸权
第三章:“身体写作”的文学审美性
    一、身体写作叙事形式的先锋性
        (一)梦呓式的自传叙事
        (二)虚实结合的镜像叙事
        (三)感性化幻想与回望
    二、身体写作话语的独特性
        (一)被偏爱的写作意象
        (二)瑰丽而有力度的语言
    三、身体写作中空间的拓展性
        (一)身体空间性
        (二)“没有笼子的囚徒”
第四章:“身体写作”的问题及其反思
    一、身体写作存在的局限性
        (一)女性身体书写外延的肆虐
        (二)私人经验与公共空间的对峙
        (三)社会历史的缺失与道德堕落
    二、身体写作的反思
        (一)解构后的建构并重归于“人”
        (二)迈向理想的性别诗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内地新时期电影女性身体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一)中国内地“新时期”电影及相关概念
    (二)女性身体叙事及相关概念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文本细读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从规训到解放——新时期电影中女性身体的自我“松绑”
第一节 无性之身:建国后到新时期以前电影中女性身体的束缚
    一、被政治遮蔽的身体符号
    二、被苦难湮灭的“漂浮的能指”
第二节 浮出水面: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身体浮现
    一、女性主义的助推
    二、自我镜像的突围
    三、自主的身体叙事
第三节 走向解放:新时期电影中多元的女性身体
    一、内敛含蓄的“圣母”身体
    二、独立自强的女性身体
    三、风情万种的女性身体 第二章 从外在到内在——新时期电影中女性身体的多重叙事
第一节 多样魅力的外现:女性身体叙事的外在抗议
    一、呼之欲出:身体欲望叙事
    二、刚柔并济:身体行为叙事
    三、风姿绰约:身体外形与性征叙事
第二节 动力强大的内涵:女性身体叙事的作用
    一、推动叙事的身体
    二、女性主义的身体 第三章 从禁锢到消费——新时期电影中女性身体禁忌的消解
第一节 新时期电影中身体的发声
    一、新时期女性的政治民主追求——社会语境的自由
    二、东西方文化思潮的呼应——文化语境的多元
    三、艺术个性的强化与张扬——审美机制的转变
    四、对男性霸权的质疑与挑战——性别的重新审视
第二节 新时期视域下女性创作思维的转变
    一、女性独立人格的显影
    二、商业浪潮与女性身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战后日本女作家战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战争中的日本女性
    第二节 日本女作家与战争文学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以及思路
第一章 立于国民情感的战争书写:苦难与创伤
    第一节 战火掠过的地狱式城市景观
        一 主体视野下的战后建筑景观
        二 主体经历下的战后生活景观
        三 城市环境中人情的冷峻透视
    第二节 战争困境下的身体书写
        一 伤痕累累的身体创伤
        二、难以抚平的心理伤痕
第二章 立于女性视角的战争述说:自救与反省
    第一节 战后女作家的叙述范式
        一 知识女性的自我救赎
        二 平民女性的自救模式
        三 底层女性的苦难叙述
    第二节 战后女作家的政治表述
        一 女性视角的战争反思
        二 无产阶级立场的战后自省
        三 战争文学控诉的无力性
第三章 立于现实社会的战争反思:固化与重塑
    第一节 固化战争记忆的历史书写
        一 直面历史:固化历史记忆与战争体验
        二 直面罪恶:接受历史事实进行战争反思
    第二节 重塑战争记忆的个人化书写
        一 消解历史:历史洪流中的“工具化”个人
        二 消解罪责: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历史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艾丽丝·门罗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门罗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地域文化背景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第一节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背景
        一、殖民史与边缘文化的“突围”
        二、移民潮与多元文化的形成
        三、独特的地缘文化与宗教背景
    第二节 门罗的边缘心态与女性书写
        一、边缘心态——打开门罗女性世界的钥匙
        二、小镇——边缘心态的表征
    第三节 门罗的文学之路
        一、独特的生命体验
        二、加拿大女性主义运动与门罗的女性意识
        三、加拿大英语文学传统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第二章 女性主义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第一节 女性主义思潮面面观
    第二节 门罗女性书写的特点
    第三节 女性意识与温和的女性观
        一、女性意识的苏醒
        二、温和的女性观
第三章 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形象书写
    第一节 聪颖敏感而早熟的少女形象
    第二节 “疯女人”形象
    第三节 传统的家庭妇女形象
    第四节 独立的职业女性形象
第四章 门罗女性书写的多重主题
    第一节 成长:认知的觉醒与自我追求
    第二节 婚恋:隐忍·觉醒与自我追寻
    第三节 母女:对抗到和解
    第四节 离开:家园隐喻与冲动
第五章 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叙事
    第一节 女性视角的自我言说
    第二节 碎片化情节的拼凑
    第三节 书信体叙事的运用
    第四节 含混的开放式结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论1990年代女性私语化小说中的自恋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私语化”创作概况
    (二) 论文选题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
    (四) 相关概念界定和简释
一 自恋的发生及其文本特征
    (一) 自恋发生的文学情境
    (二) 自恋的共性特征
    (三) 自恋的个性特征
二 自恋文本的叙述呈现
    (一) 自传体叙事方式
    (二) 个人化叙事声音
    (三) 空间化叙述世界
三 自恋创作之评价
    (一) 自恋创作的意义
    (二) 自恋创作的困境
    (三) 超越困境的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19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主题话语的对比
    第一节 爱情主题:从孤独寻找走向茫然自失
    第二节 生命主题:从自足自爱走向自虐自毁
    第三节 自由主题:从行为解放走向精神追求
第二章 审美风格的转化
    第一节 “凹”和“凸”:内敛叙述和过度言说
    第二节 “重”和“轻”:注重现实和去政治化
    第三节 “悲”和“喜”:悲情结局和狂欢场面
第三章 叙述方式的流变
    第一节 自传体和半自传体:纪实和虚构
    第二节 回忆视角和体验视角: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
    第三节 文本结构:碎片化和整体性
第四章 “身体写作”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身体写作”的“变”与“不变”
    第二节 “身体写作”在中国“名”与“实”的辨析
    第三节 “身体写作”已成往事?
结语:“身体写作”新风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
    第一节 聚焦女性自我的“个人化写作”
    第二节 干预现实的“个人化写作”
    第三节 世纪末的写作困境
第二章 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
    第一节 女性自我与现实的融合
    第二节 走向底层民间
    第三节 走向市场
第三章 “个人化写作”价值评估
    第一节 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
    第二节 女性生存之痛
    第三节 走向底层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10)“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二、 相关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及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日常生活叙事与女性写作传统
    第一节 现代女性文学的日常生活叙事
        一、 在“启蒙“背景下沉浮
        二、 与“革命”话语的纠结
        三、 “家常化”与“传奇”
    第二节 当代女性文学的日常生活叙事
        一、 无奈的“退场”
        二、 在“做人”与“做女人”之间
        三、 “日常”的坚守与护卫
第二章 “新生代”女作家的物质书写
    第一节 女性时空中的“恋物”情结
        一、 围绕“物”的狂欢与沉思
        二、 “物”与生命的恒常体验
    第二节 “以性易物”与时代的光影
        一、 向“物”投诚的两难困境
        二、 “去道德化”的物质理想
        三、 未完成的物质想象
第三章 “新生代”女作家日常情怀的人伦深度
    第一节 重返日常的亲情之爱
        一、 “母”与“女”之间
        二、 父女关系的书写
    第二节 亲情伦理的深度开掘
        一、 爱与痛的交织
        二、 尴尬的血亲“暗恋”
    第三节 日常叙事中的“姐妹情谊”
        一、 女性同盟的“乌托邦”
        二、 从“情敌”到“姐妹”
第四章 “新生代”女作家笔下的欲望景观与情爱困境
    第一节 欲望奇观与爱欲挣扎
        一、 女性身体与欲望奇观
        二、 “爱”与“欲”的炼狱
    第二节 “无爱一身轻”
        一、 爱情“游戏法”
        二、 技术时代的爱情想象
    第三节:水乳“难溶”的婚姻场景
        一、 空间交错中的婚姻真相
        二、 婚姻的日常性与情爱困境
第五章 “新生代”女作家日常叙事话语的感性特质
    第一节 “独语型”女性叙述声音
        一、 “个人型”女性叙述声音
        二、 “复调”的女性叙述声音
    第二节 女性“闲聊”话语
        一、 从“独语体”到“闲聊体”
        二、 民间生活场景的女性言说
    第三节 女性话语中的感性“杂质”
        一、 “气息”或者“迷雾”
        二、 不“闲”的“闲话”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国外文献(专着)
    二、 国内文献(专着)
    三、 国内文献(重要论文)
    四、 “新生代”女作家相关作品
附录
    “新生代”女作家研究论文汇总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四、从书写身体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创作漫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论“70后”女作家的乡村书写[D]. 孙海燕. 江南大学, 2021
  • [2]镜像阶段理论与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 ——以林白陈染小说为例[D]. 张政君.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3]1990年代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身体写作[D]. 杨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4]中国内地新时期电影女性身体叙事研究[D]. 王一策.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战后日本女作家战争观研究[D]. 王慧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6]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D]. 王峰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论1990年代女性私语化小说中的自恋倾向[D]. 王岩. 云南大学, 2019(03)
  • [8]19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流变论[D]. 常丽枝.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9]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D]. 王肖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D]. 李晓丽. 南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从写身体到写身体——论1990年代新一代女作家的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