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池的健康和强化方法

虾池的健康和强化方法

一、对虾池塘健康精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暴丽梅[1](2020)在《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选取不同面积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探讨不同养殖面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饵料系数的影响,同时就养殖周期内水体指标变化特点、终末出虾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1、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选定3335 m2、5336 m2、6670 m2三种面积池塘,每种面积各设置两口池塘,虾苗放养密度按照2.5万尾/667m2进行投放。自放苗日开始,每10 d对各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进行测量,经过90 d养殖,三种面积池塘凡纳滨对虾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差异显着(P<0.05),3335 m2终末平均体长为14.42 cm/尾,终末平均体重为22.51 g/尾,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3335 m2池塘特定增长率、特定增重率均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三种面积池塘之间差异显着(P<0.05),6670 m2池塘饵料系数显着低于3335m2、5336m2,饵料系数为0.90,其次为5336m2池塘,饵料系数为0.93,3335 m2池塘饵料系数最高,为0.98;在成活率方面,6670 m2池塘成活率为85.40%,显着高于3335 m2和5336 m2池塘(P<0.05),3335 m2和5336 m2池塘成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分别为75.52%、79.87%。试验结果表明,3335 m2池塘在凡纳滨对虾生长方面表现优势明显。2、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病害的影响在养殖前中期,各养殖池塘未发生疾病情况;在养殖后期,各池塘相继出现对虾偷死症。主要症状表现为:病虾虾体及附肢发红,肠胃空,肌肉半透明,出现症状的虾均为较小的个体。各池塘发现对虾发病后,采取了控料、换水、改底等措施,较好地抑制了病害范围的扩大,没有发生大范围死亡。3、不同面积池塘水质指标变化情况在整个实验周期中,对试验池塘水质每5 d进行理化指标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温、pH、溶解氧、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每7 d监测池塘藻类优势种组成情况。在养殖周期内,3335 m2、5336 m2、6670 m2水温变化范围分别为22.030.5℃、21.430℃、20.729.5℃;pH值变化范围均在8.6-8.9之间;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49.7 mg/L、5.59.0 mg/L、5.88.4 mg/L。水温、pH、溶解氧波动范围均在凡纳滨对虾适宜生长范围内。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对虾个体增大,投饵量增多,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在养殖后期有所升高,其中5336 m2、6670 m2池塘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氨氮浓度无变化,均处于稳定状态;3335 m2在养殖地65 d开始出现氨氮浓度骤升现象,达0.5 mg/L;3335 m2、5336 m2、6670 m2亚硝盐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3mg/L、0.10.15 mg/L、0-0.1 mg/L,3335 m2波动范围较5336 m2、6667 m2池塘大。监测到有害指标后,及时采取换水、施加水质改良剂等措施,使得各养殖池塘氨氮、亚硝酸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对对虾生长的影响。优势藻类构成情况,在养殖前期,以硅藻、绿藻为优势种;到了养殖中后期,各池塘优势藻类以绿藻为优势种,其次为硅藻、再次为裸藻、隐藻,少量甲藻、蓝藻,且在养殖中后期一直保持稳定状态。优质的藻类不仅在养殖初期为凡纳滨对虾提供了天然饵料,在养殖中后期维持水质稳定具有积极作用。4、不同面积池塘成本与经济效益在可变成本中,饲料成为成本第一大支出项目,各池塘饲料支出占比范围在3742%。以每667 m2为单位计,3335 m2池塘的饲料支出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5336 m2与6670 m2池塘饲料支出差异不显着(P>0.05)。在药品支出和电费支出方面,三种面积池塘之间差异显着(P<0.05),3335m2池塘药品和电费支出费用最高,分别为560元/667m2、440元/667m2,5336 m2次之,6670 m2池塘药品和电费支出最少。固定成本方面,每667 m2租金支出为1600元,为总成本的第二大支出项目,各池塘租金占总成本的2022%。虾苗、饲料、池塘租金是养殖成本投入的重要部分,总计占比达8090%。3335 m2、5336 m2、6670 m2生产成本合计支出差异显着(P<0.05),3335m2显着高于其他两种面积池塘,生产成本合计为7620元/667m2,均高出5336 m2、6670 m2面积池塘生产成本。凡纳滨对虾经过整个养殖周期,在三种不同面积池塘养殖中,3335 m2池塘产量850.11斤/667m2,终末个体均重22.51 g/尾,净利润达12307.96元/667m2,其产量、终末体重以及净利润均显着高于5336 m2和6670 m2池塘(P<0.05)。结果显示,3335m2获得最佳产量,最优生长速度以及最大经济效益。其次是5336 m2池塘,贡献率最低的是面积为6670 m2的池塘。说明在本次研究中,相对比与5336 m2、6670 m2池塘,3335m2池塘养殖投入产出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结合凡纳滨对虾生长指标,3335 m2池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最优。试验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面积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3335 m2池塘生长情况最好,经济效益高。5、凡纳滨对虾精养池塘技术要点及展望根据本次凡纳滨对虾实际养殖情况,汲取凡纳滨对虾成功养殖经验,结合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特点,就凡纳滨对虾池塘精养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分别从虾苗标粗以及外塘养殖两个方面的细节把控进行了详述,对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趋势进行了展望。

金若晨[2](2020)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凡纳滨对虾具有抗逆能力强、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长等优点,是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养殖环境与对虾生长密切相关。2018年5-7月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养殖专业合作社采集养殖塘水样、底泥和虾肠道,对虾龄为46和86 d的凡纳滨对虾肠道以及养殖水体、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解释了虾肠道和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随虾龄增长呈现的差异性。2019年6-9月在上海玉叶虾业合作社开展养殖全过程水质监测,每7天采集1 次水样,检测T、pH、溶解氧、TN、NO2--N、NO3--N、TAN、TP、AP和叶绿素a等11项指标;在养殖第73、93和109天时同时采集底泥和虾,对底泥和虾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探究健康和发病对虾塘中底泥和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性。主要结果如下:1.2019年度的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所测得水质指标基本上符合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所需。pH、TP、TN、NO2--N和NO3--N在4个实验塘中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3号塘的多个因子与其他3个塘差异显着,3号塘的pH显着低于1、2、4号塘,TN、NO2--N和NO3--N显着高于3个塘。2. 用Illumina测序平台,基于16Sr 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得出:86 d时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46 d,水样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低于底泥和虾肠道;有35个门、71个纲、155个目、274个科以及277个属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均能检测到,其中虾肠道和底泥间共有菌类较水体中更多。微生物群落随养殖时间发生变化,46 d与86 d的差异性门类为放线菌门、绿菌门、丝状杆菌门、浮霉状菌门和TM6(P<0.05),相对丰度随时间增高。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有相对固定的优势菌群: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主要的门类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纲类为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以及放线菌纲,除此以外,虾肠道与底泥共有的优势纲为δ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以及芽单胞菌纲,从目、科、属的分类水平上看,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菌类相对丰度各异,鲜有明显重叠的优势菌类,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均为一种未分类的属占优势地位,水样中优势属为hgc I_clade,底泥和虾肠道中优势属为ambiguous_taxa。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了虾肠道和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随虾龄增长呈现的差异性。3. 对养殖第73、93和109天的养殖塘底泥和对虾肠道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进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和群落结构分析。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Chao1、Obseved Species、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在底泥中显着高于虾肠道(P<0.05),表明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更大。在底泥和虾肠道中,3大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底泥中的优势纲为γ变形菌纲、拟杆菌纲和δ变形菌纲,虾肠道中的优势纲为拟杆菌纲和梭状芽胞杆菌;底泥中优势属为MND1、硫杆菌属、螺杆菌属和拟杆菌属,虾肠道中的优势属有螺杆菌属、拟杆菌属、粘液性细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乳球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健康和发病塘的底泥和虾肠道样本中的差异菌群(P<0.05)为:在门水平上,底泥中的绿屈挠菌门、铁还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匿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河床菌门以及虾肠道中的拟杆菌门在发病塘中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塘,底泥中的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和螺旋体门以及虾肠道中的梭杆菌门、变形菌门、铁还原杆菌门和Epsilonbacteraeota在发病塘中显着低于健康塘。其中铁还原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在底泥和虾肠道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在健康和发病的底泥和虾肠道中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在属水平上,底泥和虾肠道中的气单胞菌属和螺杆菌属在健康和疾病塘中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造成凡纳滨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致病菌拟杆菌属和螺杆菌属含量分别在肠道和底泥微生物中的增高,以及环境中益生菌双歧杆菌和黄杆菌属的不足,建议在养殖过程中适当添加益生菌。

赵光辉[3](2020)在《闽江河口围垦养虾塘养殖期碳、氮、磷元素的收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天然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人类对渔产品的旺盛需求,沿海地区围塘水产养殖成为当前人们获取水产品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会出现营养元素利用效率低下,养殖生物品质较差,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负荷增加等问题。对养殖塘养殖期生源要素碳(C)、氮(N)和磷(P)收支状况进行研究,可以明晰营养元素的来源及归宿,进而为提高养殖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制定养殖塘污染物削减方案,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有关水产养殖塘C、N、P收支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但将养殖过程中CO2、CH4和N2O等气体排放纳入到C、N元素收支核算的研究鲜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以闽江河口湿地围垦而成的养虾塘(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于养殖期(2018年5月-10月),对池塘C、N和P收支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以期揭示养虾塘C、N、P营养元素收支规律,为养虾塘水质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养虾塘养殖期水体理化因子动态特征原位测定养虾塘水体环境因子,采集水体样品通过室内分析测定样品中叶绿素a和C、N、P浓度。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水体环境因子均表现出显着地时间差异,其中,水温、DO、盐度在养殖过程中均能满足对虾的正常生长需求,而p H在养殖中后期处于较高水平,可能是影响对虾生长的重要因素;养虾塘水体C、N、P营养元素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其中C、N元素浓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P元素呈降低趋势,这与沉积物对P元素的吸附能力较强有关。(2)养虾塘养殖期C元素收支通过野外样品采集、数据现场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养虾塘由进水、降雨、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虾苗投放、饲料投放等途径输入养虾塘C总量,由浮游植物呼吸、放水、对虾收获、水-大气界面含C气体(CO2和CH4)排放、底泥呼吸和其他途径支出C,以及由沉积物滞留C,得到各收支途径所占比例。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C总输入量为4555.94-5448.27 kg/hm2,输入的主要途径是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占C总输入量的58.50-61.63%,其次是饲料投放,占31.80-35.28%,通过进水、降雨、虾苗投放等途径输入较少,分别占4.84-5.79%、0.41-0.49%和<0.01%;浮游植物呼吸是养殖塘C输出的主要途径,占总输入C的47.25-53.42%,其次是放水和对虾收获,分别占总输入C的9.15-11.69%和8.98-11.38%,通过底泥呼吸和水-大气界面含C气体排放输出C较少,分别为0.04‰和2.30%,通过其他途径输出2.89-8.37%;沉积物中滞留C占总输入的18.00-21.59%,占有较大比例。通过计算养虾塘C元素利用率和养殖对水体的环境负荷,得出对虾对C元素的利用率为8.98-11.38%,每生产1吨对虾会对水体产生32.12-53.73 kg环境负荷。(3)养虾塘养殖期N元素收支通过野外样品采集、数据现场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养虾塘由进水、降雨、虾苗投放、饲料投放等途径输入养虾塘N总量,由放水、对虾收获、水-大气界面N2O排放和其他途径支出N,以及由沉积物滞留N,得到各收支途径所占比例。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N总输入量为262.01-331.65 kg/hm2,N输入的主要途径是饲料投放,占总输入的90.92-92.82%,通过进水、降雨、虾苗投放等途径输入较少,分别占4.15-5.24%、3.02-3.83%和<0.01%;对虾收获是养虾塘N输出的最主要方式,占42.54-49.12%,其次是放水,占7.82-13.27%,通过水-大气界面N2O排放输出0.21‰,通过其他途径如渗漏、氨挥发和反硝化作用输出4.51-9.40%;沉积物中滞留N占总输入的28.22-44.00%。通过计算养虾塘N元素利用率和养殖对水体的环境负荷,得出对虾对N元素的利用率为42.54-49.12%,每生产1吨对虾会对水体产生1.67-3.88 kg环境负荷。(4)养虾塘养殖期P元素收支通过野外样品采集、数据现场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养虾塘由进水、降雨、虾苗投放、饲料投放等途径输入养虾塘P总量,由放水、对虾收获,以及由沉积物滞留P,得到各收支途径所占比例。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P总输入量为59.17-75.66 kg/hm2,P输入的主要途径是饲料投放,占总输入的95.37-96.38%,通过进水、降雨、虾苗投放等途径输入较少,分别占3.06-3.91%、0.55-0.70%和<0.01%;对虾收获是养虾塘P输出的最主要方式,占26.77-30.75%,其次是放水,占4.93-5.65%;沉积物对P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滞留在沉积物中的P占总输入的54.84-68.40%。通过计算养虾塘P元素利用率和养殖对水体的环境负荷,得出对虾对P元素的利用率为26.77-30.76%,每生产1吨对虾会对水体产生0.15-0.27 kg环境负荷。

陈丽娇[4](2019)在《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口感佳,自1988年从美国引进该品种培育成功后,便开始在我国大规模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类对虾养殖品种之一。随着我国海水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养殖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其中集约化养殖模式具有产量高、占地少、抗风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养殖从业者广泛采用。水产养殖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赤潮、富营养化、野生物种减少等。如何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公众、养殖从业者关注的重点。南美白对虾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类对虾品种,对其进行系统、客观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主要方法,其不仅可定量分析,而且其在系统的查看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大小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而在农业、渔业领域较少运用,究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动植物生长周期较长,且农业、渔业第一手生产数据较难获得。本文依托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跟踪记录定点观测点,可获得详实、准确数据,继而对水产养殖领域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尝试。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为调研区域,选取10户定点调查养殖户,采用实地访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方式,调查定点养殖户整个养殖周期内所有的投入产出,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的环境友好度,为政府及相关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有理有据的政策建议。本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国内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发现国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多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且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生物类型、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国内则总结了国内水产养殖领域专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方法,以及研究水产品时关注的热点。综合国内外发展的差异,本文试图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研究我国北方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部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并且理清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构建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生命周期评价模型,首先,概括了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包括养殖规模、养殖模式以及样本点的选择;其次,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理论模型框架并选取研究指标;最后,整理样本点调研数据,包括定点跟踪数据、入户访谈数据和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统计10个样本点整个养殖周期所有投入-产出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第五部分,分析南美白对虾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结果,运用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对两种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和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从纵向分析每个养殖模式3个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的大小,确定各个养殖阶段的环境影响,从横向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同一阶段进行对比。第六部分,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中,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本文的功能单位为一吨南美白对虾,系统边界为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成虾养殖、运输过程和废水,将两种养殖模式的养殖阶段分为基础设施建设、饲料生产和成虾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指标有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GWP),初级能源消耗(Primary energy demand,PED),水资源消耗(Resource Depletion water,WU),酸化(Acidification,AP),富营养化潜值(Eutrophication,EP)5种,影响评估结果工厂化养殖为1.33E+07,池塘养殖为3.38E+06,且为更方便与同类型文章比较,本文对研究结果采用标准化之后的加权值进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工厂化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6.12>池塘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2.24;两种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标大小顺序为:水资源消耗>富营养化潜值>气候变化>酸化>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的环境影响分别为17.72、4.63,富营养化潜值分别为6.12、2.24,气候变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3.46、0.91,酸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63、0.77,初级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69、0.17。可以看出:(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2)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3)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4)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2)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3)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4)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5)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范鹏程[5](2019)在《对虾工程化养殖池优化构建与零换水养殖试验》文中认为为探寻对虾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选择汕尾市施公寮村对虾养殖场、陆丰市德泰丰水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分别开展了对虾工程化养殖池的优化构建,并利用改进的养殖系统进行了基于生物絮团调控的凡纳滨对虾高密度零换水养殖试验。(1)小型水泥池系统的工程化优化。对小型水泥池池体进行改造,优化构建增氧系统、水循环系统和原位水处理系统。将3个小型水泥池串联组成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共设立4组简易型内循环水养殖系统,每组配置1台循环水泵(1.5 kw),1个生物絮团沉淀桶(120 L),每个水泥池的四角处各设置1个文丘里射流器,射流器与循环水管及循环水泵联通。(2)铺膜高位池系统的工程化优化。对铺膜高位池池体进行改造,优化构建增氧系统、水循环系统和原位水处理系统。将一个原面积约为1 500 m2的铺膜高位池改建为两套跑道式养殖池系统,每套跑道池系统分别配置2台循环水泵(7.5 kw),1个生物絮团沉淀桶(120 L),每个跑道池均匀布置71个文丘里射流器,射流器与循环水管及循环水泵联通。(3)利用优化的小型水泥池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虾苗放养密度690尾/m3,以生物絮团技术原位调控池水水质,养殖全程不换水。养殖91天的结果如下,成虾均重14.50 g/尾,平均存活率83.9%,单产平均8.39 kg/m3,饲料系数1.25;养殖7周后水体中生物絮团量为18.230.4 mL/L,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均保持低于0.70 mg/L;经计算养殖1 kg对虾的平均耗水量为120 L。(4)利用优化的铺膜高位池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虾苗放养密度1 251尾/m3,养殖49天后因水体爆发蓝藻,使得养殖试验提前结束。但在养殖试验运行期间,改造的铺膜高位池系统基本达到了良好的水质调控目标,实现了全程零换水和目标增氧的效果。

王申,高珊珊,蒋力,黎祖福,申倩倩,冯建祥[6](2018)在《水产养殖系统氮磷营养盐收支及其生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氮、磷营养盐是水产养殖主要的污染来源,探究其收支能揭示水体及养殖生物体中物质的来源与变动,是有效评价养殖池塘中各营养物质来源与作用、物质转化效率和养殖污染程度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水产养殖系统N、P收支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不同养殖系统氮磷利用率,梳理养殖系统中氮磷收支与养殖产量和品质、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更有效地提高氮磷利用率、优化养殖结构和渔业生态化研究提供参考。

孙志萍[7](2018)在《池塘种稻对养殖池塘水体养分和氧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池塘养殖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产量,我国池塘养殖普遍采用高密度集约化精养模式,导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问题严重。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体养分具有显着的吸收能力,并且具有根际泌氧功能。通过稻鱼共作,对于改善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问题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目前对稻鱼共作系统氧循环过程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选择了黄颡鱼塘种稻和青虾塘种稻两种模式,通过小区实验,动态监测了稻鱼共作养殖池塘和传统养殖池塘(单养鱼)水体氮磷钾养分、水体主要产氧和耗氧过程的变化。比较分析稻鱼共作对养殖池塘水体养分的消减效应以及对主要产氧和耗氧过程的调控效应。得出以下结果:(1)与传统单养鱼模式相比,池塘种稻可以显着降低水体养分含量,黄颡鱼塘种稻对水体养分的去除效率高于青虾塘种稻。水稻收获时,黄颡鱼塘种稻较单养黄颡鱼池塘水体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下降58.1%和80.7%;虾塘种稻的TN含量较单养青虾塘下降了56.4%。单养黄颡鱼塘水体未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二级排放标准,而黄颡鱼塘种稻水体则接近一级标准。黄颡鱼塘种稻对养殖水体中NH4+-N和NO2--N具有较好的吸收作用,水稻收获时跟单养黄颡鱼塘相比分别降低了89.9%和62.8%。黄颡鱼塘种稻显着降低水体钾含量。(2)池塘种稻对水体溶解氧(DO)含量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没有显着影响;通过根际泌氧可增加底泥中氧含量。种稻和不种稻池塘水体DO含量具呈现出相似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黄颡鱼-稻共作池塘水体DO昼夜含量与单养黄颡鱼池塘相近;但是,种稻池塘水体氧含量的最低值跟单养黄颡鱼塘相比推迟了1 h。青虾-稻共作池塘水体DO含量在8:20-12:10和14:40-18:50高于青虾单养塘。黄颡鱼-稻和青虾-稻共作池塘水体DO季节变化趋势一致,且含量没有显着差异。对池塘底泥氧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种稻池塘底泥在水-土界面以下12mm、30.5mm、44mm处氧含量出现明显的峰值。而在不种稻池塘,水-土界面以下底泥中氧含量均为零。这说明,水稻根际泌氧可以增加底泥中氧含量。(3)池塘种稻对水体的净光合产氧量没有显着影响,但是显着降低了养殖池塘水呼吸和底泥呼吸耗氧。在水稻生长季,黄颡鱼塘中,较单养鱼塘,种稻池塘的底层平均净生产量显着上升了88.3%,水体表层和底层的平均水呼吸耗氧量、底泥呼吸耗氧速率分别显着降低了63.3%、90.6%和36.2%,而青虾塘种稻的底泥呼吸耗氧速率显着降低了38.2%。养殖期间,种稻池塘中黄颡鱼的呼吸速率为0.312 mg-O2/g/h跟单养鱼塘(0.265 mg-O2/g/h)相比显着上升了17.7%,而种稻池塘和单养鱼塘中青虾的呼吸速率分别为0.406 mg-O2/g/h、0.410 mg-O2/g/h,两者无显着差异。

尹小玲[8](2017)在《淡水鱼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盐城地区鲫鱼养殖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是我国淡水鱼池塘养殖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淡水鱼养殖模式的合理选择是实现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步骤。目前我国部分水产养殖主产地区形成了高密度放养单一品种的精养模式并得到快速发展,但这种模式也因其可能的资源利用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择中国鲫鱼主产区江苏盐城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该地区的鲫鱼精养养殖户和具有代表性的鲫鱼混养养殖户为研究对象,从“提升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一—降低养殖污染”三个相互关联的角度出发,采用2014-2015年实地调研的微观养殖户两年短面板数据对该地区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率及其环境影响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综合研究:(1)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特征及年际变化、比较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及成本收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户选择不同水产养殖模式的经济行为进行一般性分析;(2)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盐城地区鲫鱼精养模式占主导、混养模式缓慢发展的现象提供一个经济学解释;(3)构建随机射线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RPF)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水平并探讨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因素,为探讨持续健康的水产养殖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4)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对资源利用效率、养殖环境的影响,为验证前文的实证结果、探讨兼顾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理想养殖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从生产要素投入特征上看,精养模式下池塘养殖的饲料投入和总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均显着高于混养模式的相应水平,而劳动力成本则显着低于混养养殖的劳动力成本。精养模式下的养殖户亩均生产收益显着高于鲫鱼混养模式。(2)在两个调研的养殖周期内,养殖户平均成本效率水平较高,且随时间变化有小幅上升;养殖模式对成本效率水平有显着影响,鲫鱼精养模式的成本效率显着高于鲫鱼混养模式。从养殖主体成本最小化目标的实现来说,目前盐城地区精养模式的市场竞争优势更为明显,相比之下,混养模式的成本效率处于相对劣势,但年际增速明显。(3)随机射线前沿模型(SRPF)估计结果表明,产出混合对池塘混养前沿产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两个调研养殖周期内,养殖户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且随时间变化有小幅上升;养殖模式对技术效率水平有显着影响,鲫鱼混养模式的技术效率显着高于精养模式。因此从技术效率的角度看,混养模式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养殖模式。(4)养殖模式对资源(以饲料为代表)利用效率和养殖环境(以氨氮产量指标为代表)有显着影响。鲫鱼精养模式的饲料利用效率显着低于鲫鱼混养模式,表明鲫鱼混养模式更能节约饲料资源和优质蛋白质原料;鲫鱼精养模式池塘的氨氮产量显着高于鲫鱼混养模式,表明鲫鱼精养模式对池塘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以上结论为从养殖模式角度发展我国绿色池塘养殖提供了鼓励实施多品种混合养殖的政策建议。由于水产养殖者总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以零代价或低代价污染和破坏环境而获得更快发展的生产方式可能成为他们的经济理性选择,因此需要政府加强环境管理以引导养殖主体采纳绿色生产方式,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时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快制定并实施池塘养殖废水排放标准。由于单品种的精养模式养殖产生相对较大的环境负外部性影响,因此通过设立和强化养殖主体的排污责任来逐渐影响养殖户对养殖模式的选择;第二,建议水产推广站通过不同渠道加大混养模式的宣传和引导,制定混养模式技术操作规范,并鼓励高校、研究所水产科研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引导池塘养殖模式转型升级;第三,出台促进养殖户或养殖公司推广混养模式的奖励政策,例如实施水产养殖生物多样性补偿、混养饲料补贴、生态养殖模式保险优惠政策等。

刘文礼,阎希柱[9](2017)在《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凡纳滨对虾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对虾养殖产业格局中,传统半精养模式仍占着很大的比重,新型精养模式普及程度不高,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为了比较两种养殖模式的可持续性,本研究采用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指数对两种不同养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对虾半精养模式的生态足迹为28.278 ghm2,精养模式的生态足迹为44.596 ghm2,其中饲料项目对生态足迹的贡献最大,比重达到60%80%。2)半精养模式的人均水产品消费生态足迹为0.040 10 ghm2,生态足迹指数为-0.24%,为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精养模式的人均水产品消费生态足迹为0.033 23 ghm2,生态足迹指数为16.93%,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精养模式比半精养模式具有更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本研究针对水产养殖的特性对渔业生态足迹的定义和模型进行优化,解决了小尺度研究领域中人均渔业生态足迹难以明确和核算的问题,并结合生态足迹指数模型对对虾养殖可持续发展进行量化评估,从因素分析和生产模式优化等方面为小尺度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权衡和比较。

杨建永[10](2017)在《京津冀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凡纳滨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凡纳滨对虾是全球三大主养经济虾类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养殖产量最高的虾种之一,其本身生长速度较快、对营养的需求较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抗病能力。凡纳滨对虾肉质鲜美,口感好,深受市场欢迎。继1993年中国对虾养殖暴发流行性病毒病后,我国的养虾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之后凡纳滨对虾被引进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弥补了我国养虾业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疾病日趋严重,尤其近几年的病害问题给养殖从业者造成了极大地损失。京津冀地区做为凡纳滨对虾的主养区域,对于环渤海经济圈成品虾的供应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北京有水产养殖面积26万亩,天津62万亩,河北150万亩,凡纳滨对虾的养殖促进了三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然而近几年,特别是2015和2016年,由于病害及苗种等原因,大部分的养殖户亏损,养殖成功率不足20%。笔者对京津冀地区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历史及现状比较了解,本文拟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分析三地不同养殖模式的成功率,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以总结概括,传播成功的经验,探讨失败的教训,理论结合实际,期待对养殖从业者及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

二、对虾池塘健康精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虾池塘健康精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
    1.2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发展历程
    1.3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3.1 种质退化
        1.3.2 土地资源浪费
        1.3.3 管理不当
    1.4 本论文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指标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饲料系数的影响
        2.2.2 不同面积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2.2.3 凡纳滨对虾病害发生情况
        2.2.4 不同养殖面积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成本收益比较
    2.3 讨论
        2.3.1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面积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2.3.3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病害的影响
        2.3.4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效益的影响
第三章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池塘精养技术要点
    3.1 技术要点
        3.1.1 虾苗标粗
        3.1.2 外塘养殖细节把控
    3.2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发展展望
        3.2.1 分批放苗,多次起捕模式
        3.2.2 小棚标粗,棚塘养殖模式
        3.2.3 两批养殖,主养殖扣棚模式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2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研究现状
    1.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4 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现状
        1.4.1 微生物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4.2 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1.4.3 养殖塘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1.5 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因子变化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情况
        2.1.2 采样频率及采样点设置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
        2.2.2 养殖塘水质因子变化
    2.3 小结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养殖场情况
        3.1.2 样品采集
        3.1.3 水质测定方法
        3.1.4 DNA提取和PCR扩增
        3.1.5 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水质因子
        3.2.2 高通量测序数据及多样性指数
        3.2.3 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
    3.3 讨论
第四章 健康和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与养殖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养殖场情况
        4.1.2 样品采集
        4.1.3 DNA提取和PCR扩增
        4.1.4 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通量测序数据
        4.2.2 Alpha多样性指数数据
        4.2.3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底泥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闽江河口围垦养虾塘养殖期碳、氮、磷元素的收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养殖塘C、N、P元素收支研究
        1.2.2 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滞留研究
        1.2.3 养殖塘温室气体通量研究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闽江河口概况
        2.1.2 养虾塘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水样采集与测定
        2.3.2 沉积物样品采集与测定
        2.3.3 生物、饲料样品采集和测定
        2.3.4 气体样品采集与测定
        2.3.5 沉积物呼吸作用的室内培养实验
        2.3.6 数据现场咨询与调查
        2.3.7 数据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养虾塘养殖期水体理化因子动态特征
    3.1 养虾塘养殖水水温和DO
    3.2 养虾塘养殖水体p H、盐度和Chl-a浓度
    3.3 养虾塘养殖水体C动态
    3.4 养虾塘养殖水体N、P营养盐动态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虾塘C收支
    4.1 养虾塘C输入
        4.1.1 进水及大气降水输入C
        4.1.2 初级生产合成C
        4.1.3 养殖生物及投喂饲料输入C
    4.2 养虾塘C支出
        4.2.1 水-大气界面C排放
        4.2.2 浮游植物呼吸输出C
        4.2.3 沉积物呼吸输出C
        4.2.4 收获养殖生物输出C
        4.2.5 放水输出C
    4.3 养殖期C在沉积物中的滞留特征
    4.4 养虾塘C元素收支核算
    4.5 饲料转化率、养分利用率及C负荷
    4.6 讨论
        4.6.1 养虾塘C输入
        4.6.2 养虾塘C输出
        4.6.3 养虾塘C滞留
        4.6.4 养虾塘C元素的利用效率及养殖水体环境负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虾塘N收支
    5.1 养虾塘N输入
        5.1.1 养殖生物及投喂饲料输入N
        5.1.2 进水及大气降水输入N
    5.2 养虾塘N输出
        5.2.1 水-大气界面N排放
        5.2.2 收获养殖生物输出N
        5.2.3 放水输出N
    5.3 养殖期N在沉积物中的滞留特征
    5.4 养殖期养虾塘N收支核算
    5.5 饲料转化率、养分利用率及N负荷
    5.6 讨论
        5.6.1 养虾塘N输入
        5.6.2 养虾塘N输出
        5.6.3 养虾塘N滞留
        5.6.4 养殖塘N元素的利用效率及养殖水体环境负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养虾塘P收支
    6.1 养虾塘P输入
        6.1.1 养殖生物及投喂饲料输入P
        6.1.2 进水及大气降水输入P
    6.2 养虾塘P输出
        6.2.1 收获养殖生物输出P
        6.2.2 放水输出P
    6.3 养殖期P在沉积物中的滞留特征
    6.4 养殖期养虾塘P收支核算
    6.5 饲料转化率、养分利用率及P负荷
    6.6 讨论
        6.6.1 养虾塘P输入
        6.6.2 养虾塘P输出
        6.6.3 养虾塘P滞留
        6.6.4 养殖塘P元素的利用效率及养殖水体环境负荷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3.1 生命周期评价定义
        2.3.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步骤
        2.3.3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第三章 模型构建及样本点数据描述
    3.1 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研究区域养殖情况
    3.2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及指标选取
        3.2.1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
        3.2.2 环境影响类型指标选取
    3.3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3.3.1 分类及特征化
        3.3.2 标准化及加权
    3.4 工厂化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3.4.1 养殖池的选址及构建
        3.4.2 虾苗放养
        3.4.3 养殖管理
        3.4.4 饲养模式
    3.5 池塘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3.5.1 池塘选址及构建
        3.5.2 虾苗放养
        3.5.3 养殖管理
        3.5.4 饲养模式
    3.6 样本点两种养殖模式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
    4.1 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
    4.2 清单分析
    4.3 影响评估
    4.4 环境影响潜值标准化和加权评估结果
    4.5 解释分析与讨论
        4.5.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
        4.5.2 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
        4.5.3 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
        4.5.4 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
第五章 政策建议
    5.1 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
    5.2 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
    5.3 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
    5.4 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5.5 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对虾工程化养殖池优化构建与零换水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对虾工程化养殖发展现状
        1.1.1 高位池养殖
        1.1.2 如东小棚养殖
        1.1.3 工厂化养殖
    1.2 对虾工程化养殖发展方向
        1.2.1 面临问题及发展需求
        1.2.2 关于发展对策及方向的思考
    1.3 原位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1.3.1 藻类和微生物对养殖水质的净化
        1.3.2 生物絮团技术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对虾养殖池系统的优化构建
    2.1 小型水泥池的优化
        2.1.1 小型水泥池的池体优化
        2.1.2 增氧及水循环系统的优化
        2.1.3 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的集成
    2.2 铺膜高位池的优化
        2.2.1 铺膜高位池的池体优化
        2.2.2 增氧及水循环系统的优化
        2.2.3 跑道式养殖池系统的集成
    2.3 讨论
        2.3.1 养殖池结构优化
        2.3.2 增氧设备等配套设施优化
    2.4 总结
第三章 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
    3.1 基于优化的小型水泥池开展凡纳滨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
        3.1.1 前言
        3.1.2 材料和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基于优化的铺膜高位池开展凡纳滨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
        3.2.1 前言
        3.2.2 材料和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总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水产养殖系统氮磷营养盐收支及其生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氮磷收支研究进展
    1.1 水产养殖系统氮磷的输入
    1.2 水产养殖系统氮磷的输出
    1.3 不同养殖系统氮磷利用率的比较
2 氮磷收支与养殖产量和品质
3 氮磷收支与生态系统功能
    3.1 富含氮磷的营养物质污染
    3.2 水产养殖氮磷营养盐与温室气体排放
4 降低氮磷营养盐污染的可持续水产养殖模式
    4.1 单养模式到混养模式
    4.2 传统养殖到生态养殖
    4.3 发展海洋牧场
5 小结

(7)池塘种稻对养殖池塘水体养分和氧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现代水产养殖的发展及养殖尾水的污染问题
    1.2 养殖池塘氮磷养分循环过程
        1.2.1 氮磷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
        1.2.2 养殖水体中的氮循环及其转化平衡
        1.2.3 养殖水体中的磷循环及其转化平衡
    1.3 养殖池塘溶解氧的循环过程
        1.3.1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变化
        1.3.2 池塘养殖水体中溶氧收支
    1.4 植物根际泌氧(ROL)
        1.4.1 水稻根际泌氧的特性
        1.4.2 水稻根际泌氧的影响因素
        1.4.3 植物根际泌氧的环境效应
    1.5 稻鱼共作的生态机制
        1.5.1 稻鱼共作的发展
        1.5.2 稻鱼共作的生态效应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主要内容
2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养分含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氮含量的影响
        2.2.2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磷含量的影响
        2.2.3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钾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
        2.3.2 水稻对池塘养殖水体中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影响
        2.3.3 水稻对池塘养殖水体中钾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池塘种稻对水体和底泥氧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池塘种稻对水体溶解氧(DO)含量昼夜变化的影响
        3.2.2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氧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3.2.3 池塘种稻对底泥氧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池塘种稻对水体氧含量的调控作用
        3.3.2 池塘种稻对底泥氧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光合产氧和耗氧途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
        4.1.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光合产氧效率的影响
        4.2.2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耗氧因素的影响
        4.2.3 池塘种稻对养殖池塘底泥呼吸和鱼呼吸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不同深度光合产氧效率的影响
        4.3.2 池塘种稻对养殖水体COD的调控机制
        4.3.3 池塘种稻对水呼吸、底泥呼吸和鱼呼吸耗氧的调节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淡水鱼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盐城地区鲫鱼养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3 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技术路线
    1.4 几点说明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水产养殖学相关原理
    1.5 可能的研究创新
第2章 生产效率测算及其与环境外部性的关系
    2.1 生产率与生产效率
        2.1.1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定义
        2.1.2 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生产率变化
        2.1.3 技术进步与生产率、技术效率
        2.1.4 成本效率与生产率
        2.1.5 生产可能性曲线、收入最大化与收益效率
    2.2 生产函数理论研究
    2.3 几种多产出生产效率测量方法的比较
    2.4 养殖效率损失与环境外部性
第3章 中国鲫鱼池塘养殖发展概况
    3.1 池塘养殖面积、产量与单产
    3.2 池塘养殖技术的进步
        3.2.1 配合饲料的研制和应用
        3.2.2 高密度养鱼技术迅速发展
        3.2.3 鱼苗培育技术的进步
    3.3 中国鲫鱼池塘养殖发展概况
        3.3.1 鲫鱼主要品种及主产地区分布
        3.3.2 江苏盐城地区鲫鱼池塘养殖主要模式介绍
        3.3.3 江苏盐城地区鲫鱼池塘养殖发展面临问题
第4章 数据来源与养殖模式初步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4.1.1 问卷设计
        4.1.2 数据收集
    4.2 鲫鱼池塘养殖模式描述性分析
        4.2.1 品种选择及放养密度
        4.2.2 养殖模式的年际变化及地区差异
        4.2.3 不同养殖模式的池塘面积分布特征
    4.3 不同养殖模式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3.1 不同养殖模式饲料使用情况比较分析
        4.3.2 不同养殖模式生产要素投入比较分析
        4.3.3 不同养殖模式生产收益比较分析
    4.4 农户选择不同养殖模式的一般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
    5.1 模型介绍
        5.1.1 生产边界与成本边界
        5.1.2 成本效率的含义
        5.1.3 随机前沿成本模型简介
    5.2 模型设定及变量的选择
        5.2.1 随机前沿成本模型的建立
        5.2.2 样本选取和变量设定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随机前沿成本模型的估计结果
        5.3.2 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
    5.4 成本非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分析
    6.1 模型与方法
        6.1.1 单产出的随机前沿生产模型
        6.1.2 多产出的随机射线前沿模型
    6.2 随机射线前沿模型的变量设定和数据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射线随机前沿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6.3.2 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分析
    7.1 池塘养殖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7.2 不同养殖模式对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
        7.2.1 饲料利用效率、废物生产率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7.2.2 不同养殖模式对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
    7.3 养殖模式对池塘氨氮产量的影响
        7.3.1 氨氮的含义及估算
        7.3.2 养殖模式对池塘氨氮产量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以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9)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凡纳滨对虾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状况
    1.1 半精养模式
    1.2 精养模式
2 评估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生态足迹核算
    2.3 人均生态足迹
    2.4 可持续发展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虾养殖生态足迹核算分析
    3.2 对虾养殖可持续发展评估
4 结论与展望

(10)京津冀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1.1.2 凡纳滨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1.1.3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1.4 京津冀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3.1 种苗的问题
        1.3.2 放养密度
        1.3.3 药物使用
        1.3.4 病毒问题
        1.3.5 育种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京津冀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调查
    2.1 鱼虾混养模式
        2.1.1 概述
        2.1.2 放苗
        2.1.3 调水
        2.1.4 喂料
        2.1.5 出虾
        2.1.6 讨论
    2.2 精养模式
        2.2.1 概述
        2.2.2 小棚标粗
        2.2.3 放养密度及投喂
        2.2.4 水质管理
        2.2.5 病害防控
        2.2.6 出虾
        2.2.7 讨论
    2.3 高密度养殖
        2.3.1 高位池
        2.3.2 工厂化
        2.3.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养殖模式的比较和生产应用分析
    3.1 调研结果总结
        3.1.1 放苗日期
        3.1.2 苗种来源
    3.2 不同养殖模式的比较
第四章 京津冀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发展对策
    4.1 充分发挥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4.2 不断完善病害防控机制,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质量安全
    4.3 制定行业规则
    4.4 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养殖水平
    4.5 重视凡纳滨对虾品牌的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对虾池塘健康精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D]. 暴丽梅.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2]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 金若晨.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闽江河口围垦养虾塘养殖期碳、氮、磷元素的收支研究[D]. 赵光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D]. 陈丽娇.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5]对虾工程化养殖池优化构建与零换水养殖试验[D]. 范鹏程. 浙江海洋大学, 2019
  • [6]水产养殖系统氮磷营养盐收支及其生态影响研究[J]. 王申,高珊珊,蒋力,黎祖福,申倩倩,冯建祥. 水产学杂志, 2018(05)
  • [7]池塘种稻对养殖池塘水体养分和氧的调控效应[D]. 孙志萍. 浙江大学, 2018(04)
  • [8]淡水鱼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盐城地区鲫鱼养殖的分析[D]. 尹小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凡纳滨对虾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J]. 刘文礼,阎希柱.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04)
  • [10]京津冀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杨建永. 天津农学院, 2017(08)

标签:;  ;  ;  ;  ;  

虾池的健康和强化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