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M-9型免耕播种机研制与试验

2BM-9型免耕播种机研制与试验

一、2BM-9型免耕播种机的研制与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群[1](2019)在《灭茬免耕播种机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播种机功能单一,且使用效果不好,易造成架种、晾种、堵塞等,严重影响种子发芽等技术难题,以及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进行灭茬粉碎、破土施肥、精量播种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小麦秸秆处理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通过灭茬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表上,解决了播种时秸秆堵塞播种机,混入土壤中造成种子架种、晾种而影响种子发芽,焚烧造成环境污染等难题。通过灭茬粉碎还田,实现小麦秸秆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培肥地力。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1)完成了灭茬免耕播种机整体方案设计。通过查阅国内外免耕播种机相关资料,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免耕播种机发展现状及机具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结合安徽省大豆、玉米播种条件及特点,确定了本研究采用洁区播种的思想。(2)完成了灭茬免耕播种机的结构设计。创新设计灭茬粉碎装置,合理安装灭茬刀轴和开沟器的位置,通过动刀和定刀的配合,将粉碎后的秸秆抛向播种机后方实现洁区播种。整机实现侧施肥4行播种玉米,行间距60 cm;7行播种大豆,间距30 cm。经计算和理论分析:确定了 30个动刀座采用双螺旋式排布,相邻动刀座径向呈85°等分,轴向间距67 cm;定刀采用线性排列,30个相邻定刀座间距71 cm;灭茬刀轴转速应大于1857 r/min;开沟器M点的入上角为35°。(3)对关键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ANSYS/Workbench软件对开沟器、动刀和机罩壳进行静力学分析,施加相对应的载荷,得出应力、应变数据,验证了开沟器、动刀设计是合理的;机罩壳设计不够合理,经改进后满足了设计要求。(4)对灭茬免耕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根据不同的前进速度,不同的灭茬刀轴转速,对机具进行播种大豆、玉米试验。经田间试验表明,机具通过性良好,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当机具前进速度1.39m/s、灭茬刀轴转速2000r/min时,大豆播种:根茬粉碎合格率92.75%、晾籽率1.28%、粒距合格指数92.68%、播种深度合格率88.35%、重播指数2.15%、漏播指数3.82%、仿形地轮滑移率3.52%;玉米播种:根茬粉碎合格率93.25%、晾籽率1.25%、粒距合格指数92.62%、播种深度合格率90.45%、重播指数2.61%、漏播指数3.36%、仿形地轮滑移率3.46%。

邱添,胡志超,吴惠昌,顾峰玮,徐弘博,吴努[2](2018)在《国内外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针对现阶段免耕播种机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国内外较为典型的几款免耕播种机,论述了国内外免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并指出国内免耕机具与国外免耕机具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了我国免耕播种机具设计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免耕机具的研发方向,为今后免耕播种机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秦宽[3](2017)在《稻麦联合收割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播种及开种沟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与小麦的集中产区,因此在此地区,形成了世界上并不多见的稻麦轮作种植模式,此地区作物超高产导致秸秆量过大,因而易采用秸秆集中入沟还田的处理方式。本课题组已研制的稻麦联合收割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以下简称一体机)能够完成联合收割、开沟和填草的复式作业,达到收获后秸秆集沟还田的目的,整个过程几乎无动土,不破坏土壤结构,为下茬作物提供原茬地免耕播种环境,针对此播种环境,设计播种系统与一体机相结合,以完成秸秆集沟还田后的原茬地播种机械化作业。本研究以一体机为平台,以匹配于一体机的播种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一体机播种系统播种质量为目标,使一体机匹配播种系统后达到减少机器作业次数、简化作业工序、增加作业经济效益、缩短收获期播种农时的目的。播种系统的研究包括对其关键机构的参数化设计、理论研究、作业仿真、性能试验,并通过两试验地多季连续田间试验考察设计播种系统的作业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一体机播种系统排种机构设计与试验针对一体机稻、麦原茬地免耕播种需要,对其播种系统排种机构进行设计与试验。基于一体机的工作原理与安装空间,选型外槽轮排种器作为排种机构排种器,其与种箱一同安装于割台上方上梁处。设计姜堰一体机排种机构动力来源于直流电机,链轮链条传动,其具有不占用机器动力与空间、故障率低的特点,通过排种机构播量试验可知,槽轮开度在2~9mm,排种器槽轮转速在10~60r/min,对应水稻播量范围为2.61~24.17kg/亩;槽轮开度在3~10mm,排种器槽轮转速在10~60r/min,对应小麦播量范围为3.35~28.67kg/亩,满足作物播种的播量范围,此外播量试验表明姜堰一体机排种机构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较大,在此结果基础上,设计黄海一体机排种机构动力来源于前进履带,连杆机构传动,保证排种起停与收获起停一致;排种器转速与机器前进速度保持一致,此外对倾斜输送槽上方排种器排种管弯曲状态进行优化,确定排种管理想弯曲状态。黄海一体机排种机构播量试验表明,槽轮开度在2~9mm,对应水稻播量范围为2.82~25.12kg/亩,槽轮开度在3~10mm,对应小麦播量范围为7.90~40.01kg/亩,此外试验结果表明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相比于姜堰一体机有所下降,达到标准要求值,田间试验结果同样表明黄海一体机实际播量与理论播量差值小于姜堰一体机,提升了播种质量,满足了实际播种需求。(2)一体机播种系统种沟开沟机构设计与试验针对播种系统原茬地开沟破茬需要,黄海一体机以滚动式开沟器为主线,姜堰一体机以移动式开沟器为主线,对播种系统种沟开沟机构进行设计与试验。通过理论分析,在安装空间受限的条件下,黄海一体机设计直径为160mm的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缺口式圆盘开沟器、圆盘开沟器,并对3种单圆盘式开沟器工作过程中对秸秆作用力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刃口曲线的设计,可以增大刃口对秸秆作用力垂直分力的最大值,使开沟器更容易切断秸秆残茬。此外为使用成品200mm直径双圆盘开沟器与黄海一体机相匹配,重新设计机架与安装方式,打破原有开沟器安装空间的制约,使用电动升降装置控制开沟器升降,达到方便控制开沟器入土深度的目的,通过蚁群算法优化可知开沟器聚点位置角为72.3°,升降装置上连接点至地面距离为661mm,可保证开沟器最大入土深度达60mm。通过对升降装置伸缩杆所受轴向力的RecurDyn动力学仿真可知,其入土过程所受轴向力最大值为2165.8N,小于其可承受最大轴向力4000N,满足开沟器的入土要求。使用离散元法对黄海一体机开沟器进行开沟破茬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圆盘开沟器沟深与沟宽分别为3.98cm、3.51cm,破茬率为38.3%,160mm直径带有缺口刃口的单圆盘式开沟器沟型尺寸均在3~4cm之间,160mm直径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缺口式圆盘开沟器、圆盘开沟器破茬率分别为31.5%、27.3%、20.6%。通过场地性能试验进一步考察开沟器开沟破茬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双圆盘开沟器所开沟深与沟宽分别为3.21cm、3.05cm,破茬率为37.8%,160mm直径单圆盘式开沟器沟型尺寸均在2~3cm之间,160mm直径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缺口式圆盘开沟器、圆盘开沟器破茬率分别为25.6%、20.3%、13.2%;双圆盘开沟器所开沟型尺寸、破茬率均大于任意一款单圆盘式开沟器。在双圆盘开沟机构匹配于一体机的情况下,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影响黄海一体机播种质量的因素值,优化结果表明,机器前进速度为0.46m/s;开沟器入土深度为3.25cm;开沟器固定孔横向距离为16.16mm时,播种质量达到最优。姜堰一体机设计滑刀式开沟器作为播种系统种沟开沟器,滑刀式开沟器入土角为36°,入土隙角为10°。通过性能试验考察滑刀式开沟器开沟破茬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滑刀式开沟器沟型尺寸均在3~4cm之间,残茬移除率为32.9%。(3)一体机播种系统其它机构设计与试验为实现播种系统对种子的覆土功能,设计抛土装置位于集草沟开沟器上方,使开沟器抛出土壤与抛土装置相撞击后,覆盖在已播种区域。抛土装置设计由一对对称的导流板与延伸板构成,导流板宽度为199.5mm,内圆半径为450mm,外圆半径为800mm;延伸板长度范围为10.6~14.2cm,通过场地试验最终确定其最优长度12.0cm。为了实现播种系统的镇压功能,设计镇压轮安装于集草沟开沟器后方,其重量为60kg,半径为125mm,长度为1900mm。(4)一体机播种系统田间试验黄海一体机与姜堰一体机分别在两地进行多年连续田间试验考察设计播种系统的播种质量,夏播水稻、秋播小麦。黄海试验地2016年与2014年秋季小麦播种试验整个田块的播深合格率、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断条率、晾籽率分别为58.1%、28.7%、0.18%、1.46%;57.8%、32.7%、0.29%、1.60%,2016 年各指标均优于 2014 年,说明播种系统在种沟开沟器、抛土装置、镇压轮上的改进均对播种质量具有促进作用。2016年整个田块出苗率为79.17%,比对照组高出0.48%,最高产量可达到478.7kg/亩,高于当地生产田块。试验结果说明黄海一体机满足小麦原茬地播种需求。姜堰试验地2016年与2015年秋季小麦播种试验整个田块的播深合格率、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断条率、晾籽率分别为60.0%、36.9%、1.01%、1.61%;53.3%、35.4%、2.20%、1.71%,2016年播深合格率、断条率、晾籽率标均优于2015年,说明播种系统在种沟开沟器、排种器动力传动装置、抛土装置、镇压轮上的改进对播种质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2016年整个田块出苗率为70.46%,仅比对照组低1.36%,最高产量为298.2kg/亩。试验结果说明姜堰一体机基本满足小麦原茬地播种需求。黄海试验地2017年、2016年与2015年夏季水稻干种播种试验整个田块的播深合格率、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断条率、晾籽率分别为75.5%、27.9%、0.58%、1.56%;73.3%、33.7%、0.56%、1.81%;51.1%、27.6%、0.71%、2.38%,2017 年与 2016 年播深合格率、断条率、晾籽率指标优于2015年,说明播种系统在种沟开沟器、抛土装置上的改进对播种质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2017年整个田块播深合格率、晾籽率优于2016年,说明使用200mm直径成品双圆盘开沟器相比于160mm直径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使播深合格率与晾籽率有所提高。2016年整个田块出苗率为75.88%,最高产量为417.62kg/亩。试验结果说明黄海一体机基本满足水稻原茬地播种需求。姜堰试验地2017年夏季水稻干种播种、2016年夏季水稻干种播种、2016年夏季水稻湿种播种与2015年夏季水稻干种播种试验整个田块的播深合格率、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断条率、晾籽率分别为66.7%、26.1%、0.62%、1.21%;66.6%、33.6%、0.56%、1.63%;66.7%、24.7%、0.75%、1.54%;62.2%、35.5%、0.67%、1.72%,对于干种播种,2016年与2017年各指标均优于2015年,说明播种系统在种沟开沟器、排种器动力传动装置、抛土装置上的改进对播种质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2016年干种播种整个田块出苗率为79.12%,湿种播种整个田块出苗率为70.9%,干种播种最高产量为435.49kg/亩,湿种播种最高产量为434.00kg/亩。以上试验结果说明姜堰一体机基本满足水稻原茬地播种需求。2016年秋季黄海农场试验结果表明,从收获到播种一体机作业每亩总费用为166.7元,低于当地田块的每亩210.9元,节约了作业成本。

华英雪[4](2014)在《免耕播种机划行器和牵引架的虚拟样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免耕播种机是保护性耕作主要应用的农用机具。由于免耕播种是在未经耕作或少量翻耕的土地上耕作,工作环境复杂,因此免耕播种机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若干问题,如遇到坚硬的障碍物造成突然过载;行距不能邻接等现象。本文在领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与要求后,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对2BM-5型免耕播种机的划行器和牵引架进行分析和部分零部件的虚拟样机设计,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了2BM-5型免耕播种机和划行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划印圆盘三维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划印圆盘的最大应力为823.78Pa,在许用应力范围内;根据本划行器的工作要求,设计出了活塞杆直径为Φ35mm,缸筒内径为Φ50mm的液压缸,通过ANSYS软件有限元分析,可以满足强度要求。还对牵引架三维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牵引架的最大应力为144.2MPa,可以满足许用应力要求;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牵引架中加强方管进行ANSYS Workbench尺寸优化,得出5mm壁厚的加强方管可以满足强度要求,减轻了牵引架的重量,节约了成本。通过研究表明,该机型的划行器和牵引架可以满足强度要求,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完善优化了机械结构、验证了力学性能,为以后的生产和试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郭铁山[5](2014)在《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肥装置结构分析与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排肥装置是免耕播种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免耕播种机的工作质量,以及化肥在行内分布及深度上的精度,同时,影响播种的出苗率以及机具整体的平衡、稳定和粮食产量。本文设计确定了排肥装置主要部件的结构尺寸,利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建立了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肥装置主要部件的模型,同时对免耕播种机排肥装置进行了排肥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外槽轮工作长度为30mm和55mm时,排施磷酸二铵肥料的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为5.09%、3.24%和3.64%,呈现下降趋势;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74%、0.22%、0.20%,呈现下降趋势;排施尿素肥料颗粒的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为5.34%、3.35%和2.09%,呈现下降趋势;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分别为1.79%、1.21%、0.67%,也呈现下降趋势。

陈廷卫[6](2014)在《节能减阻免耕播种机具入土工作部件的优化设计》文中提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提高土壤的抗旱保墒、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具有显着的社会、环保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根茬较大,因此对免耕播种机具的入土工作部件有较高的要求。破茬刀是保证免耕播种机具良好的田间通过性和提高防堵能力的重要工作部件之一为了提高防堵能力和达到节能减阻的目的,依据东北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耕作特点设计一种适合东北地区耕作特点的新型破茬刀。首先,根据现有防堵形式和破茬刀种类设计了适合东北垄作的被动驱动式圆盘破茬犁刀的防堵装置。依据平面圆盘破茬犁刀入土配重和牵引力小,波纹圆盘破茬犁刀松土能力强、滑移小的特点设计新型圆盘式破茬犁刀的结构。通过对圆盘式破茬犁刀进行运动和受力的理论分析可知,圆盘式破茬梨刀的半径和入土工作部分的面积对圆盘式破茬梨刀的性能影响很大。因此设计的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的主要结构参数有圆盘刀外径R、波纹个数N和波纹长度l、圆盘刀壁厚h、圆盘振幅A。其次,将正交试验设计与圆盘破茬梨刀的结构参数相结合设计因素水平表,设计出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的结构因素水平L25(56)正交试验。将正交试验L25(56)与三维软件CATIA参数化建模相结合,建立新型圆盘破茬犁刀实体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静强度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出:新型圆盘破茬犁刀各因素对模型最大等效应力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圆盘刀壁厚、圆盘振幅、波纹个数、波纹长度和圆盘外径,圆盘厚度对模型的等效应力影响高度显着,波纹幅值对等效应力影响显着,其余因素影响不显着。最后,得出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的最优因素水平为圆盘外径为390mm、圆盘刀壁厚8mm、波纹个数15、波纹长度60mm、圆盘振幅8mm。由于圆盘厚度对模型的等效应力变化影响高度显着,而且不同土壤对圆盘刀厚度和重量的要求不同,建立新型圆盘破茬犁刀厚度与最大等效应力及最大等效应变的关系图,模型厚度与质量的关系图,为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的厚度和质量选择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圆盘破茬犁刀与波纹圆盘破茬犁刀相比,新型圆盘破茬犁刀所需配重至少减少21%,牵引力至少减小30%,但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的松土宽度是平面圆盘破茬犁刀的2倍,与波纹圆盘破茬犁刀的松土宽度相差不大。验证了新型圆盘破茬犁刀设计的可行性,达到了节能减阻的目的。

黄鹏飞[7](2013)在《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种装置结构分析与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既可以实现免耕也可以实现精密播种。本文对气吸式排种装置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借助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气室进行了气流场有限元分析,其结论为免耕播种机气吸式排种装置的结构优化和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对不同吸种孔位置下气流场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排种器排种性能试验。对气室气流场有限元分析显示:不同结构参数形成不同的气流速度场,致使吸种性能不同。随着吸孔分布直径的增大,真空室入口气流平均速度是增大的。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为:随着气室真空度的增大,玉米合格指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大豆合格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红豆合格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随着气室真空度的增大,排种器对种子的吸附能力增大。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对于影响气吸式排种器排种性能指数的因素,按照影响大小依次为:真空度>排种盘转速>振动频率>种子类型。

浩斯巴雅尔[8](2013)在《气吸式免耕播种机开沟器结构分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化,保护性耕作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2BM-5型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是在吸收国外机型的基础上,研制开发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的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本文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与动力学软件Adams,针对双圆盘开沟器进行了应力应变分析与运动仿真。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开沟器的三维模型;通过ANSYS软件对开沟器的应力应变分析,得出应力应变的集中区域主要在圆盘连接孔区域与开沟器入土区域,对应力应变集中区域增强其强度,可以有效地延长圆盘的使用寿命。对开沟器的圆盘利用Adams软件进行运动仿真,得到其运动轨迹,并根据土壤的硬度和地表的复杂程度来判断是否为开沟器添加设计驱动设备,对双圆盘开沟器做进一步的分析和优化,为免耕播种机的研究和改进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焦巍[9](2012)在《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土壤工作部件性能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的流失,传统的播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农业发展的需求,保护性耕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是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适应我国复杂地貌环境的免耕播种机。但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破茬器开沟深度不足、破茬器和开沟器入土深度配合范围小等问题。本文针对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在现场试验、三维建模的基础上对土壤工作部件进行性能分析,并对其进行了优化改进设计和制造。通过对改进后的土壤工作部件进行实际生产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改进设计解决了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分析得出原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土壤工作部件是整机工作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2.改进后土壤工作部件工作稳定可靠、开沟深度达0—120mmm、宽度达20mm,播种深度达0—80mm、种肥施撒以及镇压效果均符合生产要求,解决了原免耕播种机存在的问题。3.更换土壤工作部件的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晾籽率为0.006%,动土率为32.55%均符合免耕播种机设计要求。

李萍[10](2012)在《气力式牧草免耕播种机结构分析与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草原退化、沙化现象日益严重,更具科学性的牧草播种机的研制迫在眉睫。9BQM-3.0型气力式牧草免耕播种机的气力式排种器使种子在气流的作用下分配和排出,有效解决了小粒种子播量稳定性差、堵塞、架空等问题。本文运用Fluent软件对气力式排种器进行运动分析,模拟种子在气流中的运动,分析排种器中气流的速度与压力情况,说明了该装置的合理性。通过对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研究,测量排种均匀性、各行排量一致性、总排量稳定性等指标,得出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苜蓿是10.67%,披碱草是27.10%,玉米是39.64%,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苜蓿是2.32%,披碱草是5.36%,玉米是6.76%,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苜蓿是1.22%,披碱草是3.41%玉米是2.27%,表明该播种机排种不受种子外形尺寸和重力等物理特性的影响,且通用性好,播种效率高,适用性广,排种均匀,可实现高速单粒体排种。分析了该播种机近几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其进一步的推广奠定良好基础;总结了目前社会推广模式存在的农机技术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平衡、推广人员分布不合理、技术推广体系落后等问题,通过分析提出了市场型农机推广模式、产业型农机推广模式、园区型农机推广模式和协作型推广模式四种新型推广模式,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更好的依据。

二、2BM-9型免耕播种机的研制与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BM-9型免耕播种机的研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灭茬免耕播种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免耕播种研究动态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灭茬免耕播种机关键部件的设计
    2.1 整机的设计方案
    2.2 防拥堵装的设计与优化
        2.2.1 防拥堵结构设计
        2.2.2 开沟器的设计与优化
    2.3 灭茬粉碎装置的设计与优化
        2.3.1 动刀参数设计
        2.3.2 定刀参数设计
        2.3.3 灭茬动刀排布及个数确定
        2.3.4 灭茬动刀运动轨迹
    2.4 排种施肥装置设计与优化
        2.4.1 排种器的设计
        2.4.2 外槽轮式排肥器的设计
        2.4.3 仿形地轮的设计
    2.5 整机三维造型
        2.5.1 关键部件建模
        2.5.2 整机虚拟装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灭茬免耕播种机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3.1 机罩壳静力学仿真分析
    3.2 动刀有限元分析
    3.3 开沟器有限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灭茬免耕播种机样机试制与田间试验
    4.1 灭茬免耕播种机的样机制作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4.3 试验设计
        4.3.1 试验田选定
        4.3.2 全因素试验
    4.4 试验评价指标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国内外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
2 国内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
3 我国免耕播种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结构性能尚待优化, 机具质量参差不齐
    3.2 农民旧观念难破, 推广普及困难
4 我国免耕播种机发展方向
    4.1 改进关键技术, 实现免耕精密播种
    4.2 研究开发智能化、自动化免耕机具
    4.3 提升产品质量, 研制通用性机具
    4.4 加强政策补贴, 普及免耕播种
5 结语

(3)稻麦联合收割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播种及开种沟系统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
        1.1.1 国外技术研究现状
        1.1.2 国内技术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内秸秆还田播种机研究现状
    1.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线路
    1.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体机播种系统排种机构设计与试验
    2.1 一体机播种系统总体方案分析
        2.1.1 轮作区稻麦生长规律与种植模式分析
        2.1.2 稻播季免耕播种环境特性与机械化要求
        2.1.3 麦播季免耕播种环境特性与机械化要求
        2.1.4 一体机基础结构分析
        2.1.5 一体机工作原理
        2.1.6 一体机工作模式特点
        2.1.7 一体机播种系统设计目标
        2.1.8 一体机播种系统安装位置分析
    2.2 播种系统种排种机构选型与设计
        2.2.1 排种机构排种器的选型要求
        2.2.2 排种器的选型
        2.2.3 排种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2.2.4 排种器排量的计算
        2.2.5 种箱位置及尺寸
        2.2.6 排种器传动机构设计
        2.2.6.1 姜堰一体机排种器动力传动装置
        2.2.7 姜堰一体机排种机构播量试验
        2.2.7.1 试验目的
        2.2.7.2 试验方法
        2.2.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8 黄海一体机排种器动力传动装置
        2.2.9 特殊位置排种管形状确定
        2.2.9.1 排种管形状分析
        2.2.9.2 排种状态的离散元仿真
        2.2.9.3 仿真试验结果
        2.2.10 黄海一体机排种机构播量试验
        2.2.10.1 试验目的
        2.2.10.2 试验方法
        2.2.10.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一体机播种系统种沟开沟机构设计与试验
    3.1 播种系统种沟开沟机构设计
        3.1.1 开沟机构作业环境分析
        3.1.2 开沟机构开沟器设计要求
    3.2 滚动式开沟器设计
        3.2.1 滚动式开沟器安装条件分析
        3.2.2 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设计
        3.2.2.1 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刃口曲线长度的确定
        3.2.2.2 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刃口个数的确定
        3.2.2.3 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刃口曲线形状的设计
        3.2.2.4 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侧向曲率确定
        3.2.2.5 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开沟运动过程
        3.2.2.6 弧形齿式圆盘开沟器工作过程对秸秆残茬作用力分析
        3.2.3 缺口式圆盘开沟器设计
        3.2.3.1 缺口式圆盘开沟器刃口曲线设计
        3.2.3.2 缺口式圆盘开沟器侧向曲率确定
        3.2.3.3 缺口式圆盘开沟器开沟器运动过程分析
        3.2.3.4 缺口式圆盘开沟器工作过程对秸秆残茬作用力分析
        3.2.4 单圆盘式开沟器设计
        3.2.4.4 单圆盘式开沟器工作过程对秸秆残茬作用力分析
        3.2.5 弧形齿式、缺口式圆盘开沟器与单圆盘式开沟器切茬力分析结果
        3.2.6 弧形齿式、缺口式圆盘开沟器与单圆盘式开沟器加工成型
    3.3 双圆盘开沟器机构设计
        3.3.1 双圆盘开沟器主要结构
        3.3.2 双圆盘开沟器安装机架位置改进
        3.3.3 双圆盘开沟器机架及升降装置的设计
        3.3.4 双圆盘开沟器机构安装位置的设计与优化
        3.3.5 双圆盘开沟器升降装置受力仿真分析
        3.3.5.1 仿真条件与过程
        3.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6 双圆盘开沟器排种管固定装置位置的改进
    3.4 滚动式开沟器离散元仿真试验
        3.4.1 试验目的
        3.4.2 使用软件说明
        3.4.3 仿真条件设置
        3.4.4 仿真试验过程
        3.4.5 仿真试验方法
        3.4.5.1 沟型仿真试验方法
        3.4.5.2 破茬率仿真试验方法
        3.4.6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3.4.6.1 沟型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3.4.6.2 破茬率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滚动式开沟器性能试验
        3.5.1 试验目的
        3.5.2 试验设备与场地
        3.5.3 试验方法
        3.5.3.1 沟型试验方法
        3.5.3.2 破茬率试验方法
        3.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4.1 沟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3.5.4.2 破茬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影响播种质量因素优化试验
        3.6.1 试验因素
        3.6.2 试验方法与试验指标
        3.6.3 试验设备与场地
        3.6.4 多因素试验结果与方差分析
        3.6.5 响应曲面分析
        3.6.6 参数优化与验证试验
        3.6.6.1 影响播种质量因素的参数优化
        3.6.6.2 验证试验
    3.7 滑刀式开沟器设计
        3.7.1 滑刀式开沟器机架设计
        3.7.2 滑刀式开沟器总体结构
        3.7.2.1 滑刀式开沟器入土角设计
        3.7.2.2 滑刀式开沟器入土隙角的设计
    3.8 滑刀式开沟器性能试验
        3.8.1 试验目的
        3.8.2 试验设备与场地
        3.8.3 试验方法
        3.8.3.1 秸秆残茬移除率试验方法
        3.8.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一体机播种系统其它机构设计与试验
    4.1 抛土装置的改进设计
        4.1.1 抛土装置覆土农艺要求
        4.1.2 集草沟开沟器抛土特性分析
        4.1.3 原有抛土装置结构分析
        4.1.4 抛土装置结构改进
        4.1.4.1 抛土装置导流板的设计
        4.1.4.2 抛土装置延伸板的设计
        4.1.5 抛土装置延伸板长度调节装置设计
    4.2 抛土装置性能试验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设备与场地
        4.2.3 试验方法
        4.2.3.1 单侧抛土幅宽试验方法
        4.2.3.2 覆土厚度试验方法
        4.2.3.3 抛土均匀性试验方法
        4.2.3.4 碎土率试验方法
        4.2.4 抛土装置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镇压轮的设计
        4.3.1 镇压轮机架设计
        4.3.2 镇压轮关键参数确定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一体机播种系统田间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条件
    5.3 黄海试验地小麦播种试验
        5.3.1 试验小区及播种量设置
        5.3.2 两季试验播种机构改进对比
        5.3.3 试验方法
        5.3.3.1 测区的确定
        5.3.3.2 播种深度合格率计算方法
        5.3.3.3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测量方法
        5.3.3.4 断条率测量方法
        5.3.3.5 晾籽率测量方法
        5.3.3.6 出苗率测量方法
        5.3.3.7 小麦测产方法
        5.3.4 试验结果
        5.3.4.1 播种深度合格率试验结果
        5.3.4.2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结果
        5.3.4.3 断条率试验结果
        5.3.4.4 晾籽率试验结果
        5.3.4.5 出苗率试验结果
        5.3.4.6 2016年小麦试验测产结果
        5.3.5 试验结果分析
    5.4 姜堰试验地小麦播种试验
        5.4.1 试验小区及播种量设置
        5.4.2 两季试验播种机构改进对比
        5.4.3 试验方法
        5.4.4 试验结果
        5.4.4.1 播种深度合格率试验结果
        5.4.4.2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结果
        5.4.4.3 断条率试验结果
        5.4.4.4 晾籽率试验结果
        5.4.4.5 出苗率试验结果
        5.4.4.6 2016年小麦试验测产结果
        5.4.5 试验结果分析
    5.5 黄海试验地水稻播种试验
        5.5.1 试验小区及播种量设置
        5.5.2 两季试验播种机构改进对比
        5.5.3 试验方法
        5.5.3.1 水稻测产方法
        5.5.4 试验结果
        5.5.4.1 播种深度合格率试验结果
        5.5.4.2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结果
        5.5.4.3 断条率试验结果
        5.5.4.4 晾籽率试验结果
        5.5.4.5 出苗率试验结果
        5.5.4.6 2016年水稻试验测产结果
        5.5.5 试验结果分析
    5.6 姜堰试验地水稻播种试验
        5.6.1 试验小区及播种量设置
        5.6.2 两季试验播种机构改进对比
        5.6.3 试验方法
        5.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6.4.1 播种深度合格率试验结果
        5.6.4.2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结果
        5.6.4.3 断条率试验结果
        5.6.4.4 晾籽率试验结果
        5.6.4.5 出苗率试验结果
        5.6.4.6 2016年水稻试验测产结果
        5.6.5 试验结果分析
    5.7 一体机播种系统田间试验结果分析
    5.8 一体机播种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与生产率分析
    5.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免耕播种机划行器和牵引架的虚拟样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农业机械划行器和牵引架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农业机械划行器和牵引架研究现状
    1.3 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虚拟样机技术
    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2.2 有限元法
    2.3 有限元法应用的软件
3 2BM-5型免耕播种机主要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与设计计算
    3.1 2BM-5型免耕播种机总体结构
    3.2 划行器的结构
    3.3 工作原理
    3.4 划行器臂长的确定
    3.5 液压缸的设计
        3.5.1 液压折合式划行器的特点
        3.5.2 液压缸的分类
        3.5.3 液压缸主要参数设计计算
4 划行器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4.1 液压缸的有限元分析
    4.2 划印圆盘的有限元分析
    4.3 摆架的有限元分析
5 牵引架的有限元分析与尺寸优化
    5.1 动力的选择
    5.2 牵引架基本参数
    5.3 ANSYS有限元分析过程
    5.4 牵引架加强方管的尺寸优化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肥装置结构分析与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及图附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免耕播种机排肥装置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免耕播种机排肥装置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肥装置工作原理与结构分析
    2.1 气吸式免耕播种机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
    2.2 排肥装置的构成
    2.3 排肥器的结构与计算
        2.3.1 排肥器的选择
        2.3.2 排肥器的排量调节
        2.3.3 排肥器构造及工作原理
        2.3.4 排肥器槽轮直径和工作长度的选择
        2.3.5 排肥器凹槽断面形状和糟数Z
        2.3.6 排肥盒结构参数
        2.3.7 排肥器的排量的计算
    2.4 肥箱设计
        2.4.1 肥箱的要求
        2.4.2 肥箱的布置
        2.4.3 肥箱的容积确定与计算
        2.4.4 肥箱底板倾斜角的确定
        2.4.5 整机施肥量的计算
    2.5 传动部分的确定
        2.5.1 传动原理及路线
        2.5.2 链条传动的计算
    2.6 输肥管
    2.7 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肥装置三维模型建立
3 排肥性能的试验设备及方法
    3.1 试验肥料物理特性
    3.2 试验设备及材料
    3.3 排肥性能试验方法
4 排肥性能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排肥性能的评价指标
    4.2 单因素试验及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节能减阻免耕播种机具入土工作部件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及推广
        1.2.1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
        1.2.2 国外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2.3 国内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3 免耕播种机的发展概况
        1.3.1 国外免耕播种机的发展
        1.3.2 国内免耕播种机的发展
    1.4 全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免耕播种机破茬方案设计与机理分析
    2.1 东北地区生产条件
    2.2 破茬装置的比较与选择
        2.2.1 免耕播种机防堵性的影响因素
        2.2.2 被动式破茬装置
        2.2.3 动力驱动式破茬装置
        2.2.4 破茬装置的选择
    2.3 圆盘式破茬犁刀的运动及受力分析
        2.3.1 圆盘式破茬犁刀的运动学分析
        2.3.2 圆盘式破茬犁刀的受力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的结构设计与静强度分析
    3.1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的结构设计
    3.2 正交试验设计
        3.2.1 正交试验设计简介
        3.2.2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结构正交表设计
    3.3 实体模型的建立
    3.4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模型静强度分析
        3.4.1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结构分析设置
        3.4.2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静强度分析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结构优化与实验验证
    4.1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结构的优化
        4.1.1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极差分析
        4.1.2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方差分析
        4.1.3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的结构优化
    4.2 新型圆盘破茬犁刀的试验验证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论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种装置结构分析与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种装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种装置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种器工作原理与结构分析
    2.1 气吸式免耕播种机主要参数
    2.2 排种器结构
    2.3 工作原理
    2.4 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种装置气流场分析
        2.4.1 气流场类型判断
        2.4.2 真空室真空度的选择
        2.4.3 气流场模拟数学模型建立
        2.4.4 气吸式排种器三维模型建立
        2.4.5 边界条件的设定
        2.4.6 真空室气流场的有限元分析
3 排种性能的试验设备及方法
    3.1 试验种子物理特性
    3.2 试验设备及材料
        3.2.1 排种性能试验方法
4 排种性能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排种性能的评价指标
    4.2 单因素试验及分析
    4.3 正交试验及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气吸式免耕播种机开沟器结构分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开沟器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免耕播种机开沟器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免耕播种机开沟器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2 双圆盘开沟器几何模型的建立
    2.1 SolidWorks 软件介绍
    2.2 SolidWorks 特点
3 双圆盘开沟器的结构分析及运动仿真
    3.1 气吸式免耕播种机的主要参数
    3.2 2BM-5 型气吸式免耕播种机开沟器工作原理
    3.3 免耕播种机的开沟装置
        3.3.1 双圆盘开沟器结构分析
        3.3.2 对圆盘进行运动分析
4 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基础
        4.1.1 结构的离散化
        4.1.2 选择位移插值函数
        4.1.3 单元分析
        4.1.4 整体分析
        4.1.5 约束处理
        4.1.6 方程求解
    4.2 圆盘开沟器受力分析
    4.3 开沟器扰动土壤边界作用域的确定
    4.4 双圆盘开沟器参数确定
    4.5 双圆盘开沟器的有限元分析
        4.5.1 定义材料属性
        4.5.2 选择单元类型和划分网格
        4.5.3 施加外载荷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4.5.4 有限元结果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土壤工作部件性能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免耕播种技术发展现状
        1.1.1 免耕播种技术的意义
        1.1.2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对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原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在草原所试验地对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原机进行试验
    2.2 对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进行实体建模
    2.3 基于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模型分析出现的问题
3 土壤工作部件的优化分析
    3.1 破茬器的优化分析
        3.1.1 破茬器刀盘的优化分析
        3.1.2 破茬器刀架的优化分析
    3.2 开沟器优化分析
    3.3 镇压装置的优化分析
        3.3.1 镇压轮改进设计
        3.3.2 镇压装置结构的改进设计
    3.4 土壤工作部件整体的优化分析
        3.4.1 优化后土壤工作部件运动分析
        3.4.2 优化后土壤工作部件受力分析
4 实验研究与分析
    4.1 试验环境数据的测试
    4.2 免耕机工作数据的测试
        4.2.1 开沟、播种深度测量
        4.2.2 晾籽率的计算
        4.2.3 动土率的计算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气力式牧草免耕播种机结构分析与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牧草播种机研究现状
        1.2.3 排种器与开沟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2 气力式免耕播种机工作原理和结构分析
    2.1 播种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2.2 气力式免耕播种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2.3 免耕播种机的开沟装置
        2.3.1 双圆盘开沟器结构
        2.3.2 工作原理
    2.4 气力式排种器的结构分析
        2.4.1 排种器的结构
        2.4.2 控制方程和方程的离散
        2.4.3 气流分配式排种器的三维造型
        2.4.4 气流分配式排种器的模拟计算
        2.4.5 模拟结果及分析
3 播种性能试验
    3.1 试验设备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地点和环境
    3.4 试验方法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4 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4.2 社会效益分析
    4.3 生态效益分析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2BM-9型免耕播种机的研制与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灭茬免耕播种机设计与试验[D]. 王超群.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2]国内外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及展望[J]. 邱添,胡志超,吴惠昌,顾峰玮,徐弘博,吴努.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4)
  • [3]稻麦联合收割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播种及开种沟系统设计与试验[D]. 秦宽.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免耕播种机划行器和牵引架的虚拟样机设计研究[D]. 华英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5]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肥装置结构分析与性能试验研究[D]. 郭铁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6]节能减阻免耕播种机具入土工作部件的优化设计[D]. 陈廷卫. 长春工业大学, 2014(11)
  • [7]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排种装置结构分析与性能试验研究[D]. 黄鹏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8]气吸式免耕播种机开沟器结构分析与性能研究[D]. 浩斯巴雅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9]DMB-3000型免耕播种机土壤工作部件性能分析及优化[D]. 焦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7)
  • [10]气力式牧草免耕播种机结构分析与性能试验研究[D]. 李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7)

标签:;  

2BM-9型免耕播种机研制与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