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D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RAPD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一、RAPD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国芳[1](2021)在《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 hybrid)杂种优势强、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可多次刈割利用,是重要的一年生饲用作物。但因其幼嫩茎叶中含有一定量的氢氰酸,家畜采食过量易产生中毒现象。因而培育低氢氰酸含量的高丹草是重要育种目标。在课题组前期对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主效QTL PA7-1定位研究基础上,我们用高丹草(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2分离群体1200个单株对低氢氰酸含量性状定位研究发现了另一个相关的主效QTL PA 7-2。进而采用BSA-SSR方法和低氢氰酸含量目标性状QTL侧翼的SSR标记,从高丹草群体1200个分离单株中筛选建立了等位基因重组QIRs群体,经套袋自交得到F3分离群体,并从中筛选出130个F3重组株构建了精细定位群体。本试验重点对PA 7-1和PA7-2这两个主效QTL进行了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挖掘和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从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的1200个F2群体单株中各选10个低氰与高氰植株的DNA等量混合建立基因池,并以亲本为对照筛选得到SSR适宜引物11对。用这11对引物对F2分离群体1200个单株及其双亲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多态性条带位点253个。2.利用这253个多态性标记构建了一个基于高丹草F2群体的连锁群图谱,其覆盖基因组长度211.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M。QTL定位检测到4个与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的QTLs,只有PA 7-1和PA 7-2为主效QTL,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57.4%和47.1%。3.采用QTL侧翼SSR标记对1200个F2单株进行筛选,分别建立了 2个PA 7-1和PA7-2的QIRs群体,各包含379和121个重组株。利用单粒传法分别获得了 F2:3群体,基于该群体再次进行QTL定位,验证了 PA7-1和PA7-2的稳定性。4.为缩短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区间,利用高丹草130个F3重组单株的精细定位群体分别进行了精细定位。最终将PA7-1确定在标记SORBI4G4-120和SORBI4G4-680之间,包含8个SSR标记;将PA7-2确定在标记Sobic.8g1-600和XM00242-400之间,包含6个SSR标记。5.对PA7-1的8个和PA7-2的6个SSR标记片段进行回收、纯化、测序及与已知的高粱基因组比对分析,首次建立了PA7-1和PA7-2高分辨率的物理图谱。将PA7-1确定在高粱第4号染色体的203.6 kb基因组区域内,该区间包含了 18个候选基因;将PA7-2确定在高粱8号染色体上18.4 kb和25.5 kb的区域内,以及该染色体上克隆BAC 88M4基因AY661656.1上,它们共包含了 5个候选基因。6.通过RT-PCR表达水平验证发现,PA7-1有2个基因XM 021458168.1和XP021313843.1,PA7-2有1个基因AY661656.1,这3个基因在低氰的父本红壳苏丹草和F2植株的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中均有显着表达,表明它们是调控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

贾礼聪[2](2016)在《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种间体细胞杂种的特性鉴定与遗传组成分析》文中提出甘薯(lpomoea batatas(L.)Lam.)是重要的块根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甘薯近缘野生资源相当丰富,并且存在许多甘薯不具有的优良基因。研究表明,体细胞杂交能有效克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存在的有性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使得这些优良的基因资源能够被有效地利用到甘薯的遗传改良中。为了开发和利用甘薯近缘野生种的优良基因,本研究对本研究室已经获得的3个具有膨大块根的甘薯品种与近缘野生种之间的种间体细胞杂种XT1(徐薯 18+I.triloba)、KT1(高系 14 号+I.triloba)和 XL1(徐薯 18+I.lacunosa)的特性和遗传组成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XT1进行了 RAPD、细胞学和形态学鉴定。通过对XT1及其亲本植株进行离体、盆栽和大田的抗旱性系统鉴定,表明XT1的抗旱性显着高于徐薯18。在干旱胁迫下,XT1的脯氨酸和SOD和CAT活性以及光合活性显着高于徐薯18,而MDA含量显着低于徐薯18。对XT1及其栽培种亲本徐薯18块根品质的评价结果显示,XT1的可溶性糖和粗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徐薯18。用SSR和AFLP技术对XT1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基因组含有双亲的特异条带和改变的条带。用MSAP技术对XT1的表观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XT1的胞嘧啶甲基化位点由双亲的特异位点和改变的位点组成。进一步分析显示,XT1中栽培种亲本特异的基因组条带和甲基化位点比例显着高于野生种亲本的比例。RNA-seq分析表明XT1的基因表达模式与徐薯18相近。XT1具有与徐薯18相同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组成。通过RNA-seq和qRT-PCR分析,认为XT1抗旱性优于徐薯18的机制为:XT1遗传了I.triloba的干旱胁迫响应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在干旱胁迫下显着上调表达。2、通过对KT1及其亲本植株进行离体、盆栽的抗旱性系统鉴定,表明KT1的抗旱性显着高于高系14号。在干旱胁迫下,KT1的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和光合活性显着高于高系14号,而MDA含量显着低于高系14号;抗旱相关基因在KT1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高系14号。用SSR、AFLP和MSAP技术对本研究室获得的甘薯品种高系14号与I.triloba的种间体细胞杂种KT1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进行分析,表明KT1的基因组含有双亲的特异条带和改变的条带,KT1的胞嘧啶甲基化位点由双亲的特异位点和改变的位点组成;KT1中高系14号特异的基因组条带和甲基化位点比例显着高于I.triloba的比例。RNA-seq分析表明,KT1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高系14号相近。KT1具有与高系14号相同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组成。通过RNA-seq和qRT-PCR分析,认为KT1抗旱性优于高系14号的机制为:KT1遗传了其野生种亲本I.triloba的干旱胁迫响应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在干旱胁迫下显着上调表达。3、通过对XL1及其亲本植株进行离体的重金属铝和铬的耐受性鉴定,表明XL1对重金属铝和铬的耐受性显着高于徐薯18。在不同浓度铝和铬胁迫下,XL1的脯氨酸含量、SOD和CAT活性显着高于徐薯18,而MDA含量显着低于徐薯18。用SSR、AFLP和MSAP技术对本研究室获得的徐薯18与I.lacunoas的种间体细胞杂种XL1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进行分析,表明XL1的基因组含有双亲的特异条带和改变的条带,XL1的胞嘧啶甲基化位点由双亲的特异位点和改变的位点组成;XL1中徐薯18特异的基因组条带和甲基化位点比例显着高于I.lacunosa的比例。XL1具有与徐薯18相同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组成。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体细胞杂交在甘薯遗传改良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甘薯近缘野生种中的有益基因发掘,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甘薯栽培种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陈龙[3](2016)在《黄瓜果实黑刺基因B2的遗传分析和定位》文中研究指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2x=14)属于葫芦科黄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是世界十大蔬菜之一,营养价值极高,并被广泛种植。黄瓜果实表面常长有果刺,一般为黑色和白色,市场上白刺黄瓜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由于黄瓜的果实刺色是重要的外观品质性状之一,因此对黄瓜果实果刺颜色的遗传规律及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对于选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黄瓜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瓜黑刺品系PI197088(P1)和白刺品系SA0422(P2)为亲本构建的592株F2遗传群体为材料,遗传分析表明F2群体中黑刺株与白刺株的分离比为9:7,通过测序比对两亲本中的黑刺基因B(Csa4G003095),发现亲本SA0422中B基因转录区存在单碱基突变,引起转录本拼接异常,导致编码产物出现18个氨基酸的缺失。并用与B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分析表型为白刺的单株,其呈现三种不同的基因型,推测在PI197088和SA0422及其后代群体中,果实黑刺性状由B基因和另一个基因(命名为B2)共同控制。利用该F2群体,通过采用分离群体后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筛选获得与黄瓜B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5个,构建了B2基因的SSR标记连锁群。并将该基因定位于黄瓜第5号染色体上,两侧最近的标记为SSR13237和SSR03514,遗传距离分别为12.94cM和2.42cM,为后续的B2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李若霖[4](2012)在《新疆橡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橡胶草是适宜在较寒冷地区生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部能产天然橡胶,是极好的橡胶树替代产胶作物,目前美国和欧盟计划将橡胶草作为本国天然橡胶生产的战略作物。橡胶草种质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是育种和生产利用的基础。本研究在新疆10个不同地区收集了181份样品,分别使用表型性状观察法及特异性引物鉴定法判断采集的样品是否为橡胶草。利用RAPD-PCR扩增技术对鉴定为橡胶草的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背光通风处晾干采集回来的橡胶草种子,用聚丙烯塑料离心管密封后保存于4℃冰箱中。以橡胶草叶片为外植体,对采集的63份橡胶草野生植株进行试管保存,建立橡胶草再生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设计鉴定橡胶草的特异性引物通过查询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橡胶草的核苷酸序列库,挑选一个橡胶草特异DNA片段(GenBank登录号:HB850815.1),用Oligo7.51软件分析设计一对橡胶草特异性鉴定引物TKp2-2L和TKp2-2R,并通过测序及Southern技术验证该引物能有效的鉴定橡胶草。用该特异性引物对采集的所有样品进行PCR鉴定,79份样品出现700bp左右的特异条带,即采集样品中有79株为橡胶草。选取其中63份橡胶草进行RAPD多样性分析研究。2.橡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采用RAPD扩增技术对62份采自新疆以及1份采自美国的橡胶草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橡胶草RAPD反应的最佳体系(20μ1)为:1.75U Taq聚合酶,30ng基因组模板DNA,0.25mmol/L dNTP,0.5μmol/L引物,2.0mmol/L Mg2+。PCR程序为:97℃预变性5min;94℃变性30s,37℃退火30s,72℃延伸70s,循环45次;72℃延伸10min。RAPD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22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24条,多态性比率为99.6%,这表明63份橡胶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态性高。根据扩增条带统计分析后,使用NTSYS软件聚类分析得到63份橡胶草种质资源的树状图。当相似系数为0.519时,63份橡胶草种质资源可分为3组,美国地区单独为一组,禾木与喀纳斯地区为一组,其它地区的材料为一组;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535时,将阿克苏地区单独划分出来为第4组。3.橡胶草种质资源保存以那拉提地区的橡胶草叶片及种子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其外植体消毒、诱导愈伤组织、出芽、生根、出瓶移栽的最优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橡胶草种子的最佳消毒处理为:75%酒精消毒30s+20%(v/v)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消毒30min+4℃春化1d;橡胶草叶片的最佳消毒处理为:在晴天,充分日晒3天以上时采集完全展开的嫩叶进行外植体消毒,75%酒精消毒30s+20%(v/v)次氯酸钠溶液消毒5min;最佳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为:MS+0.5mg.L-12,4-D或者MS+0.1mg.L-12,4-D+0.5mg.L-16-BA,诱导率达到100%;最佳出芽培养基为:MS+0.3mg.L-1NAA+0.5mg.L-16-B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15g蔗糖+0.5mg.L-1NAA;最佳移栽基质为蛭石,移栽前期必须保持湿度和26℃左右气温。

王会,刘桂芹,孙小凡,李燕,曾庆华[5](2008)在《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茶树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DNA分子标记的研究。与以往的表型性状、同工酶分析等方法相比,分子标记直接从DNA水平检测基因组的遗传变异,不受组织、发育时期、季节环境限制,且数量极多,多态性高[1],因此作为遗传研究领域—种强有力的工具,

宋志荣[6](2008)在《甘蓝型油菜硫苷性状的生理学及遗传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硫苷是油菜籽粒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油菜籽粒饼粕中的硫苷在水解酶的作用下,产生硫氰酸脂、恶唑烷硫酮及腈等有毒物质,可能造成牲畜中毒,降低饼粕的饲用效果及实用价值。但是油菜植株中的硫苷对抵御病虫害、增强植株抗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利用低硫苷性状,本研究以硫苷特性差异大、而农艺性状和其他品质性状相似的油菜品系967H和967L,以及不同硫苷特性的246009—2和04068—4为试验材料,从生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油菜全生育期叶片和种子硫苷含量呈现变化动态,高硫苷材料967H、246009-2叶片硫苷含量苗期最高,分别为29.08μmol.g-1和32.50μmol.g-1;从苗期到盛花期保持下降,从盛花期到座果期Ⅱ保持增加,从座果期Ⅱ到座果期Ⅴ又保持下降。而低硫苷材料967L、04068-4现蕾期的硫苷含量最高,分别为16.94μmol.g-1和15.77μmol.g-1,从苗期到现蕾期升高,从现蕾到抽薹降低,从抽薹到始花有所升高,从始花到盛花又有所降低,而从盛花到座果期Ⅴ保持升高。高硫苷和低硫苷材料种子硫苷含量都是先降低后升高;从座果期Ⅲ到座果期Ⅳ,高硫苷材料硫苷含量平均增加89.40μmol/g,而低硫苷材料仅增加9.17μmol/g。在种子发育时期,叶片和种子硫苷含量呈负相关(r=-0.3963~-0.6881)。(2)对967H、967L亲本,以及F1、F2、BCF1、F3等世代种子硫苷含量进行分析,发现母本植株基因型对F1代种子硫苷含量起决定作用,对F2和BCF1代种子的影响减弱,随着世代的增加,父本基因型的影响效应逐步增加,F3代种子硫苷含量主要由植株基因型决定的;F3代种子硫苷含量呈连续分布,中间出现一个峰值,经过卡方分析和基因数目的适应性检验,发现硫苷总量是由三对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高硫苷对低硫苷为部分显性。(3)高硫苷和低硫苷材料抽薹期和开花期都保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成熟期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最低,苗期脯氨酸含量最低。这些物质在抽薹期和开花期保持较高的含量,这对满足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抵御冷害等逆境胁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生育期,高硫苷材料总体上保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低硫苷材料则相反。从苗期到成熟期,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一直保持增加,而叶绿素含量则是先增加后降低,说明植株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在逐步增加;高硫苷材料保持着较低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从苗期到成熟期,各品系SOD、POD和CAT活性变化规律都是先升高后降低,高硫苷材料保持着较高的SOD、CAT、POD活性,低硫苷材料则相反。(4)通过对不同硫苷特性的种子进行辐射处理,结果显示低硫苷品系比高硫苷品系对辐射敏感。800Gy、1000Gy、1200Gy处理967L第3—7天的发芽率极显着低于967H,第3天的发芽率比967H分别低8.6%、8.1%和5.7%。800Gy、1000Gy、1200Gy处理967L的成株率也都极显着低于967H,分别低9.8%、19.8%和20.1%。相同剂量的辐射处理对967L的M1和M2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要显着大于967H,对967L主要农艺性状都产生显着影响的辐射剂量为800Gy以上,而对967H主要农艺性状都产生显着影响的辐射剂量为1000Gy以上。(5)辐射处理对油菜籽粒品质指标的影响效应具有不确定性,与基因型、辐射剂量和指标特性有关;一些品质指标变化以正效应为主,而一些品质指标变化以负效应为主,有些品质指标两者兼有。辐射对967L品质指标的影响大于967H,967L各辐射处理的M2代植株品质指标变化幅度大于967H,967L品质指标突变株发生的频率要高于967H,967H的1000Gy辐射处理品质指标突变株率比967L低2.63%—7.37%。(6)通过田间调查和苗期接种鉴定菌核病发现,高硫苷品系抗菌核病的能力显着高于低硫苷品系,硫苷含量与自然条件下和接种条件下的病情指数均成显着负相关(R自=-0.8867*;R接=-0.9657*)。油菜高硫苷品系在7—8叶期保持较高的SOD、POD、CAT和PAL等防御酶活性,较低的PPO活性和MDA含量。接种菌核病后,各品系处理叶片的MDA含量和SOD、POD、CAT和PAL活性都比对照增加,而PPO酶活性比对照有所下降,但是高硫苷材料处理叶片MDA含量和SOD、POD、CAT、PAL等酶活性比低硫苷材料增加的幅度小,高硫苷材料处理叶片的PPO活性比低硫苷材料降低的幅度大。这表明接种菌核病对高硫苷材料的防御体系的影响比低硫苷品系小,酶活性增加幅度(或减少幅度)与感病性有关,不同酶的不同变化规律表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防御酶在发挥主导作用。(7)以482条随机引物对967H、967L进行筛选,筛选出6条在两个亲本之间有差异的引物,采用BSA法在F2群体中建立由高硫苷单株组成的基因池和低硫苷单株组成的基因池,从有差异的6条引物中筛选出了1条在高硫苷基因池和低硫苷基因池之间特征带型稳定、清晰,具有多态性的引物S268,用该多态性引物对组合967H×967L的126株F2单株进行检验,群体单株只表现三种标记带型,经单标记方差分析,与低硫苷性状连锁的标记S268600bp对低硫苷性状的贡献率为29.51%。(8)以93对SSR引物对967H、967L进行筛选,筛选出8对在两个亲本之间有差异的引物,采用BSA法在F2群体中建立由高硫苷单株组成的基因池和低硫苷单株组成的基因池,从有差异的8对引物中筛选出了1对在高硫苷基因池和低硫苷基因池之间特征带型稳定、清晰,具有多态性的引物CB10364,用该多态性引物对组合967H×967L的180株F2单株进行检验,群体单株只表现三种标记带型,经单标记方差分析,与低硫苷性状连锁的标记CB10364230bp对低硫苷性状的贡献率34.36%。

郭树春,安玉麟,李素萍,孙瑞芬,张艳芳,张启辰,闫素丽[7](2007)在《DNA分子标记在作物种质资源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发展了多种分子标记,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综述了较为主要的一些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种质资源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谭亮萍,吴朝林,曾化伟[8](2007)在《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几种主要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蔬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并对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陈丽静[9](2006)在《番茄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抗病基因Multi-caps标记识别体系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利用优良栽培番茄品系99165-30与高抗晚疫病不同生理小种的野生多毛番茄LA1777远缘杂交,所获得的F2及其以后世代单粒传得到的F5:6代重组自交系分离群体构建番茄永久饱和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利用荧光AFLP技术,构建了番茄遗传连锁图谱框架图。同时,针对目前生产中番茄主要病害,利用番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信息和近等基因系,建立了番茄抗番茄根节线虫病基因Mi基因、抗番茄斑萎病毒病基因SW-5基因、抗番茄花叶病毒基因Tm22基因、Tm-1基因、Tm-2基的SCAR标记稳定扩增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可以对Mi、Tm22、Sw-5等2个及3个抗病基因同时鉴定筛选的多重PCR体系。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银染AFLP方法,从64对E/M的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0对扩增清晰、再现性好的多态性引物;20对引物共扩增出274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AFLP引物组合扩增出13.7个多态性谱带,其多态性谱带高于目前其他分子标记方法,说明这种方法是一种高效的建图方法。 2.首次利用荧光AFLP方法,对RIL群体中产生分离的274个AFLP标记用JoinMap3.0软件进行分析,得到一张包含125个标记的18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为662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5.3cM。连锁群长度集中在14~58cM之间,连锁群上的标记数在3~22之间。故此连锁群遗传图谱标记数目高于其他方法。 3.以分别含有五种抗病基因的番茄近等基因系为试材,建立了番茄抗病基因的SCAR-CAPS优化体系,即:50ng模板DNA、2.5μl 10×PCR buffer、200μM dNTPs、1.5UTaq DNA聚合酶、1.5-2.5mM Mg2+,每个引物的浓度为0.2μM,最终体积为25μl。 4.利用上述番茄抗病基因的SCAR-CAPS优化体系,以含五种抗病基因的番茄近等基因系为试材,并利用所设计的5种SCAR正反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 ①SCAR1正反引物进行扩增,无论是抗根结线虫材料还是感病材料均只扩增出750bp的特异性片段;经TaqⅠ酶切后,抗根结线虫纯合基因型及杂合基因型材料均存在酶切位点,其中纯合基因型Motelle和Mogeor抗病材料分别产生了570bp和180bp大小的特异性片段,而感病纯合基因型Moneymaker、Movione、Mobaci、Moperou、Mospomor不可以被TaqⅠ切开,仍然呈现原来的750bp的片段。说明利用本引物可用于番茄Mi抗病基因辅助选育。 ②SCAR2正反引物进行扩增试材,只有抗斑萎病材料显性片段为400bp,即抗斑萎病基因型材料产生了400bp的特异产物,感病材料均无PCR产物。且PCR产物无TaqⅠ酶切、HindⅢ酶位点。可用于番茄Sw-5抗病基因辅助选育。 ③SCAR3正反引物扩增试材,无论是抗病材料还是感病材料均都扩增出950bp的特异性片段,经HindⅢ酶切后,纯合感病基因型材料存在酶切位点,其中纯合感病基因型Moneymaker、Motelle、Movione、Mobaci、Moperou、产生了500bp和450bp大小的

陈学军[10](2006)在《辣椒早熟性状遗传分析、相关基因分子标记及辣椒属栽培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熟性状是辣椒(Capsicum spp.)重要的农艺性状,早熟是辣椒保护地专用品种主要育种目标之一,正确了解和掌握辣椒早熟性状遗传规律以及辣椒栽培种种间和种内遗传多样性,是辣椒熟性育种的基础。为此,本文从早熟性状遗传分析、目标基因分子标记以及辣椒属栽培种分子标记聚类和表型聚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辣椒熟性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如下: 1 辣椒早熟性状遗传研究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辣椒(Capsicum annuum L.)特早熟自交系B9431与晚熟自交系吉林长椒杂交组合P1、F1、P2、B1、B2和F2 6个世代群体始花节位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同时对该组合分离世代B1和F2始花节位进行了经典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B9431始花节位受1对隐性等位主基因控制,B9431×吉林长椒始花节位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该杂交组合的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72%、76.56%和86.6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0.96%、18.58%和7.94%。 为深入探讨辣椒始花节位遗传规律,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B9431与早熟自交系鸡爪椒正、反交组合P1、F1、P2、B1、B2和F2 6世代群体始花节位分别进行了多世代、多茬联合分析。不论是正交组合秋茬、春茬,还是反交组合春茬,结果均表明辣椒始花节位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式,但正反交之间及同一组合不同栽培季节之间,其一阶遗传参数和二阶遗传参数都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对成组始花节位数据进行T测验,证实了辣椒始花节位遗传存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但母体效应只在春茬表现。应用方差分析法估测的辣椒始花节位母体效应值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值分别为8.3%和8.1%。 对辣椒杂交组合B9431×吉林长椒回交一代B1和F2世代的7个早熟性状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估算了这7个性状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并以单株早期产量为因变量,其他6个性状为自变量,计算了两者之间的线性方程式。结果表明:单果重、果长和果径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性状,其次是株高;始花节位和采收始期与单株产量存在

二、RAPD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PD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高丹草概述
    1.2 氢氰酸
        1.2.1 非生氰糖苷类氰化物
        1.2.2 生氰糖苷类氰化物
    1.3 QTL定位
        1.3.1 QTL定位原理及步骤
        1.3.2 QTL定位的方法
        1.3.3 QTL定位验证
        1.3.4 QTL精细定位
        1.3.5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分析
    1.4 高丹草QTL定位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2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QIRs群体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种植
        2.1.2 氢氰酸含量测定
        2.1.3 DNA提取及BSA基因池的建立
        2.1.4 SSR适宜引物的筛选及PCR扩增
        2.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2.1.6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2.1.7 遗传群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分析
        2.1.8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QIRs等位基因重组群体的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氢氰酸含量测定
        2.2.2 基因组DNA纯度的电泳检测
        2.2.3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引物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2.2.4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获得
        2.2.5 高丹草遗传图谱构建及氢氰酸含量QTL定位
        2.2.6 QIRs群体获得
    2.3 讨论
        2.3.1 BSA法评价
        2.3.2 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图谱研究
        2.3.3 QTL定位准确性
        2.3.4 等位基因重组株QIRs分析
    2.4 小结
3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群体构建
        3.1.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3.1.3 F_3精细定位群体DNA提取、氢氰酸含量测定
        3.1.4 高丹草连锁群构建
        3.1.5 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
        3.1.6 主效QTL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分析
        3.2.2 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QTL定位
        3.2.3 F_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变异
        3.2.4 PA7?1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SSR特异引物的筛选
        3.2.5 基于高丹草F_3精细定位群体连锁群构建及QTL定位
        3.2.6 PA7?1 的精细定位
        3.2.7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3.2.8 精细定位区间序列比对、物理图谱建立与候选基因分析
    3.3 讨论
        3.3.1 主效QTL PA7?1 的稳定性
        3.3.2 主效QTL PA7?1 精细定位的准确性
        3.3.3 低氢氰酸含量性状候选基因
    3.4 小结
4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群体构建
        4.1.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4.1.3 F_3精细定位群体DNA提取、氢氰酸含量测定
        4.1.4 高丹草连锁群构建
        4.1.5 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
        4.1.6 主效QTL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分析
        4.2.2 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QTL定位
        4.2.3 F_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变异
        4.2.4 PA7?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SSR特异引物的筛选
        4.2.5 基于高丹草F_3精细定位群体连锁群构建及QTL定位
        4.2.6 PA7?2 的精细定位
        4.2.7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4.2.8 PA7?2 精细定位区间序列比对、物理图谱构建与候选基因分析
    4.3 讨论
        4.3.1 PA7?1 和PA7?2 的加性效应
        4.3.2 精细定位可行性分析
    4.4 小结
5 PA7?1 和PA7?2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表达水平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植物总RNA的提取
        5.1.3 cDNA的合成
        5.1.4 半定量RT?PCR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氢氰酸含量差异
        5.2.2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5.2.3 候选基因的RT?PCR表达验证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
    6.1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6.2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6.3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2)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种间体细胞杂种的特性鉴定与遗传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进展
        1.1.1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
        1.1.2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
        1.1.3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式
        1.1.4 植物体细胞杂种的筛选
        1.1.5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1.2 体细胞杂种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研究
        1.2.1 体细胞杂种核基因组组成研究
        1.2.2 体细胞杂种的基因组表观遗传研究
        1.2.3 体细胞杂种细胞质基因组组成研究
    1.3 植物抗逆研究进展
        1.3.1 植物抗逆机制研究进展
        1.3.2 体细胞杂种在抗逆育种上的应用
    1.4 甘薯体细胞杂交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甘薯与I.triloba种间体细胞杂种XT1的特性鉴定和遗传组成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体细胞杂种XT1的形态学鉴定
        2.1.3 体细胞杂种XT1的抗旱性鉴定
        2.1.4 体细胞杂种XT1的产量与品质鉴定
        2.1.5 体细胞杂种XT1的RAPD鉴定
        2.1.6 体细胞杂种XT1的细胞学鉴定
        2.1.7 体细胞杂种XT1的基因组SSR分析
        2.1.8 体细胞杂种XT1的基因组AFLP分析
        2.1.9 体细胞杂种XT1的基因组MSAP分析
        2.1.10 体细胞杂种XT1的叶绿体基因组组成分析
        2.1.11 体细胞杂种XT1的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分析
        2.1.12 体细胞杂种XT1及其亲本植株的RNA-seq分析
        2.1.13 体细胞杂种XT1及其亲本植株ABA信号途径、胁迫响应、光合作用和ROS清除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XT1的形态学观察
        2.2.2 XT1的抗旱性鉴定
        2.2.4 XT1的产量和品质鉴定
        2.2.5 XT1的细胞学观察
        2.2.6 XT1的RAPD分析
        2.2.7 XT1的基因组SSR分析
        2.2.8 XT1的基因组AFLP分析
        2.2.9 XT1的基因组MSAP分析
        2.2.10 XT1及其亲本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
        2.2.11 XT1的叶绿体基因组组成
        2.2.12 XT1的线粒体基因组组成
        2.2.13 XT1及其亲本的转录组分析
        2.2.14 XT1及其亲本植株干旱胁迫响应的模式分析
        2.2.16 XT1的抗旱机制分析
        2.2.17 XT1的块根膨大机制分析
    2.3 讨论
        2.3.1 体细胞杂交技术在遗传改良研究中的重要性
        2.3.2 甘薯组种间体细胞杂种核基因组的遗传变异
        2.3.3 甘薯组种间体细胞杂种核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变异
        2.3.4 甘薯组种间体细胞杂种的细胞质遗传组成
        2.3.5 体细胞杂交引起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对杂种表型的影响
第三章 甘薯与I.triloba种间体细胞杂种KT1的特性鉴定和遗传组成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体细胞杂种KT1的形态学鉴定
        3.1.3 体细胞杂种KT1的抗旱性鉴定
        3.1.4 DNA的提取
        3.1.5 体细胞杂种KT1的基因组SSR分析
        3.1.6 体细胞杂种KT1的基因组AFLP分析
        3.1.7 体细胞杂种KT1的基因组MSAP分析
        3.1.8 体细胞杂种KT1的叶绿体基因组组成分析
        3.1.9 体细胞杂种KT1的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分析
        3.1.10 体细胞杂种KT1及其亲本植株的RNA-seq分析
        3.1.11 体细胞杂种KT1及其亲本植株响应干旱胁迫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KT1的形态学观察
        3.2.2 KT1的抗旱性鉴定
        3.2.3 KT1的基因组SSR分析
        3.2.4 KT1的基因组AFLP分析
        3.2.5 KT1的基因组MSAP分析
        3.2.6 KT1及其亲本的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2.7 KT1的叶绿体基因组组成
        3.2.8 KT1的线粒体基因组组成
        3.2.9 KT1及其亲本的转录组分析
        3.2.10 KT1及其亲本的干旱胁迫响应模式分析
        3.2.11 KT1的抗早机制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甘薯与I.lacunosa种间体细胞杂种XL1的特性鉴定和遗传组成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体细胞杂种XL1的形态学鉴定
        4.1.3 体细胞杂种XL1的重金属胁迫抗性鉴定
        4.1.4 DNA的提取
        4.1.5 体细胞杂种XL1的基因组SSR分析
        4.1.6 体细胞杂种XL1的基因组AFLP分析
        4.1.7 体细胞杂种XL1的基因组MSAP分析
        4.1.8 体细胞杂种XL1的叶绿体基因组组成分析
        4.1.9 体细胞杂种XL1的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XL1的形态学观察
        4.2.2 XL1的重金属胁迫抗性鉴定
        4.2.3 XL1的基因组SSR分析
        4.2.4 XL1的基因组AFLP分析
        4.2.5 XL1的基因组MSAP分析
        4.2.6 XL1的叶绿体基因组组成
        4.2.7 XL1的线粒体基因组组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黄瓜果实黑刺基因B2的遗传分析和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瓜生物学特性
    1.2 遗传标记的发展和应用
        1.2.1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
        1.2.2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GENETIC MARKERS)
        1.2.3 生物化学标记(BIOCHEMICAL GENETIC MARKERS)
        1.2.4 DNA分子标记(DNA MOLECULE MARKERS)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3.1 构建遗传图谱
        1.3.2 基因定位以及图位克隆
        1.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3.4 亲缘关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1.3.5 品种鉴定
    1.4 植物表皮毛发育形态建成及发育调控研究进展
        1.4.1 植物表皮毛
        1.4.2 拟南芥表皮毛的发育
        1.4.3 棉花表皮毛发育调控机制
        1.4.4 烟草表皮毛发育调控机制
        1.4.5 番茄表皮毛发育调控机制
        1.4.6 黄瓜表皮毛发育调控机制
        1.4.7 黄瓜果刺与表皮毛分析
    1.5 黄瓜果刺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5.1 黄瓜果刺的形成基因研究进展
        1.5.2 黄瓜果实刺色基因研究进展
第二章 黄瓜果实黑刺基因B2的遗传分析及定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黄瓜材料的种植及性状调查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B基因在亲本间的差异性分析
        2.2.5 SSR反应体系
        2.2.6 F2分离群体植株B基因的分型
        2.2.7 SSR-PCR产物电泳检测
        2.2.8 亲本间、池间多态性引物筛选
        2.2.9 分子标记分析分离群体
        2.2.10 基因连锁图谱构建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黄瓜果实黑刺性状遗传分析
        2.3.2 亲本及F1、F2群体其他性状调查
        2.3.3 亲本间B基因差异
        2.3.4 黑刺B2 基因
        2.3.5 多态性标记筛选
    2.4 讨论
        2.4.1 黄瓜果实黑刺基因极其定位分析
        2.4.2 黄瓜果实黑刺基因与果皮相关基因关系分析
        2.4.3 黄瓜果实黑刺基因与MYB转录因子
    2.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黄瓜亲本中CSA4G003095 基因序列比对
附录2 黄瓜亲本和黑刺野生型品种S52 CSA4G003095 基因中基因突变位点的序列比对
附录3 黄瓜亲本和黑刺野生型品种S52 CSA4G003095 基因中引起氨基酸变异的蛋白质序列比对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新疆橡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橡胶草简介
        1.1.1 我国橡胶草种质资源分布与形态学特征
        1.1.2 橡胶草经济利用价值
    1.2 遗传标记概述
        1.2.1 形态学标记
        1.2.2 细胞学标记
        1.2.3 生物化学标记
        1.2.4 分子标记
        1.2.4.1 AFLP标记
        1.2.4.2 RAPD标记
        1.2.4.3 SSR标记
        1.2.4.4 ISSR标记
    1.3 遗传多样性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1.3.2 应用RAPD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可行性
    1.4 橡胶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1.4.1 橡胶草户外栽培及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4.2 橡胶草橡胶合成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1.4.3 橡胶草根部含胶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1.4.3.1 折断法
        1.4.3.2 碱煮法
        1.4.3.3 差速离心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橡胶草种质资源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橡胶草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2.1.1橡胶草基因组DNA的提取
        2.2.1.2橡胶草基因组DNA的检测
        2.2.2 橡胶草鉴定
        2.2.2.1 通过表型性状观察与分析鉴定橡胶草
        2.2.2.2 通过特异性引物鉴定橡胶草
        2.2.3 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2.2.3.1 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2.2.3.2 RAPD反应引物筛选
        2.2.3.3 PCR扩增产物检测
        2.2.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2.4 橡胶草种质资源保存
        2.2.4.1 橡胶草种子保存和出苗率检测
        2.2.4.2 橡胶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2.2.4.3 不同移栽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方法提取橡胶草基因组DNA的分析比较
        3.1.1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
        3.1.2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
    3.2 橡胶草鉴定
        3.2.1 橡胶草与蒲公英表型性状的区别
        3.2.2 利用特异性引物鉴定橡胶草
        3.2.2.1 PCR扩增产物测序验证特异性引物有效性
        3.2.2.2 Southern检测验证特异性引物有效性
        3.2.2.3 使用特异性引物TKp2-2L和TKp2-2R鉴定橡胶草
    3.3 橡胶草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橡胶草基因组DNA大量提取
        3.3.2 RAPD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3.3.2.1不同dIVTP浓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
        3.3.2.2不同mg浓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
        3.3.2.3不同引物浓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
        3.3.2.4不同模板DNA量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
        3.3.2.5不同Taq酶量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
        3.3.3 RAPD引物筛选
        3.3.4 橡胶草种质资源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3.3.5 RAPD标记橡胶草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4 橡胶草种质资源保存
        3.4.1 橡胶草种子保存前后出芽率对比
        3.4.2 橡胶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3.4.2.1 不同消毒处理对种子消毒效果的比较
        3.4.2.2 不同消毒处理对外植体消毒效果的比较
        3.4.2.3 不同取材部位消毒效果的比较
        3.4.2.4 愈伤组织诱导
        3.4.2.5 分化出芽
        3.4.2.6 诱导芽的生根
        3.4.3 不同基质对橡胶草组培苗出瓶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关于橡胶草基因组DNA提取技术的探讨
    4.2 关于橡胶草RAPD体系优化的探讨
    4.3 橡胶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 橡胶草离体再生体系建立
        4.4.1 橡胶草叶片的表面消毒
        4.4.2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对橡胶草外植体诱导分化的影响
        4.4.3 橡胶草组培苗移栽
5 结论
    5.1 分析设计鉴定橡胶草的特异性引物
    5.2 高质量橡胶草基因组DNA的提取技术
    5.3 橡胶草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5.4 橡胶草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5.5 橡胶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缩略词表
附录二 常用试剂配制
附录三 图版及图版说明

(5)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茶树遗传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NA分子标记的优点
2 DNA分子标记原理
    2.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2.2 序列标签位点 (sequence tagged site, STS)
    2.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2.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2.5 简单序列重复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2.6 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3 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3.1 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3.2 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
    3.3 茶树亲缘关系研究
    3.4 茶树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4 DNA分子标记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6)甘蓝型油菜硫苷性状的生理学及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油菜硫代葡萄糖苷性状研究进展
        1.1 硫苷的种类和组成
        1.2 硫苷的合成
        1.3 硫苷的降解
        1.4 硫苷的测定
        1.5 硫苷的生物活性和生态学意义
        1.6 硫苷性状的影响因子
        1.7 硫苷性状的遗传效应
    2 DNA水平的遗传标记的发展
        2.1 RFLP标记技术
        2.2 RAPD标记技术
        2.3 SCAR标记技术
        2.4 STS标记技术
        2.5 AFLP标记技术
        2.6 SRAP标记技术
        2.7 SSR标记技术
        2.8 ISSR标记技术
        2.9 几种常见分子标记的比较
    3 RAPD和SSR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育种上的研究进展
        3.1 油菜品种纯度鉴定
        3.2 遗传多样性评价
        3.3 构建油菜遗传图谱
        3.4 利用RAPD标记和SSR标记进行辅助育种
    4 油菜重要性状的RAPD标记和SSR标记应用进展
        4.1 油菜重要性状的RAPD标记技术应用研究
        4.2 油菜重要性状的SSR标记技术应用研究
        4.3 问题及讨论
    5 辐射诱变育种及其在油菜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5.1 诱变育种的特点和意义
        5.2 辐射诱变源的种类及特性
        5.3 诱变效应
        5.4 辐射诱变在油菜育种上的应用
        5.5 油菜诱变育种的成就
第二章 油菜硫苷总量生长动态及硫苷性状遗传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全生育期叶片和种子硫苷生长动态
        2.1.1 油菜叶片硫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2.1.2 种子硫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2.1.3 叶片和种子硫苷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2.1.4 种子硫苷积累的动态数学模型
        2.2 油菜硫苷性状的遗传分析
        2.2.1 亲本和各世代种子硫苷含量
        2.2.2 F_3和RF_3代种子硫苷含量分布
        2.2.3 各世代种子硫苷含量的遗传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油菜硫苷性状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
        2.2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2.3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脯氨酸含量
        2.4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MDA含量
        2.5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叶绿素含量
        2.6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质膜相对透性
        2.7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保护酶活性
    3 小结与讨论
        3.1 不同硫苷含量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
        3.2 不同硫苷含量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MDA含量
        3.3 不同硫苷含量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质膜相对透性和叶绿素含量
        3.4 不同硫苷含量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保护酶活性
第四章 油菜不同硫苷特性与对辐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种子发芽和植株成苗率的影响
        2.1.1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2.1.2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植株成苗率的影响
        2.2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2.2.1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M_1代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M_2代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2.3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油菜硫苷特性与对菌核病抗性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硫苷特性油菜品系对菌核病的菌核病敏感性的田间调查
        2.2 不同硫苷特性油菜品系对菌核病敏感性的田间接种鉴定
        2.3 不同硫苷特性油菜品系菌核病感染后防御酶活性和MDA含量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3.1 油菜硫苷含量和抗菌核病性
        3.2 油菜硫苷特性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第六章 油菜硫苷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基因组DNA的制备和检测
        2.2 油菜硫苷性状的RAPD标记分析
        2.2.1 RAPD引物筛选
        2.2.2 RAPD标记的F_2群体检测及其与硫苷性状连锁关系分析
        2.3 油菜硫苷性状的SSR标记分析
        2.3.1 SSR引物筛选
        2.3.2 SSR标记的F_2群体检测及其与硫苷性状连锁关系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RAPD引物CB10364在亲本、F_1和F_2单株的分布情况
附录2:SSR引物CB10364在亲本、F_1和F_2单株的分布情况
附录3:试验所用SSR引物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8)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NA分子标记技术类型
    ①以传统的Southern杂交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②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③以重复序列为基础的标记
    ④以mRNA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⑤以单核苷酸多态性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2 几种主要DNA分子标记技术原理与方法
    2.1 RFLP技术
    2.2 RAPD技术
    2.3 SSR
    2.4 AFLP技术
    2.5 SCAR技术
    2.6 SNP技术
3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3.1 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3.2 遗传图谱构建
    3.3 基因定位
    3.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3.5 品种纯度鉴定
4 研究展望

(9)番茄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抗病基因Multi-caps标记识别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番茄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1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1 遗传标记的发展
        1.2.AFLP标记
        1.3.番茄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2 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2.1 图谱构建的理论基础
        2.2 作图群体的建立
        2.3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2.4 遗传图谱的研究意义
        2.5 番茄分子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3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3.1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3.2 分子标记与遗传图谱构建研究在植物育种上的联系
        3.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总体设计
第二章 番茄AFLP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CTAB小量法)
        2.2.2 AFLP分析(银染—用于引物筛选)
        2.2.3 Li-cor AFLP(荧光引物AFLP—图谱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板DNA制备及单酶切检测
        3.2 AFLP反应条件的优化
        3.3 AFLP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3.4.利用番茄F_(5-6)群体构建的AFLP分子遗传图谱及其基本特征
        3.5 番茄AFLP遗传连锁图谱
    4 讨论
        4.1 AFLP遗传图谱构建效率检测方法评价
        4.2 作图群体的选用
        4.3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及偏分离产生的机制
        4.4 遗传图谱覆盖的范围及影响
        4.5 图谱的比较和完善
        4.6 开展图谱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7 连锁群的染色体定位分析
    5 小结
第三章 番茄抗病分子标记的Multiplex-CAPS体系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CRAB大量法)
        2.2.2 SCAR反应
        2.2.3 双引物Mutiplex-CAPS反应体系
        2.2.4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三引物Mutiplex-CAPS反应体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番茄SCAR优化反应体系的建立
        3.2 番茄五种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SCAR-CAPS结果
        3.3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双引物Mutiplex-CAPS反应结果
        3.4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三引物Mutiplex-CAPS反应结果
    4 讨论
        4.1 SCAR标记技术的关键
        4.2 分子标记用于辅助育种的可能性
    5 小结
第四章 番茄抗病分子标记Multiplex-CAPS体系的验证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2.2.2 SCAR反应
        2.2.3 单引物SCAR反应体系验证
        2.2.4 双引物Mutiplex-CAPS反应体系验证
        2.2.5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三引物Mutiplex-CAPS反应体系
        2.2.6 番茄叶霉病高抗基因Cf-9的SCAR-CAPS标记创建
        2.2.7.Cf-9基因和Tm-1基因双基因同时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与Mi、Sw-5、Tm2~2基因紧密连琐特异标记片段的获得
        3.2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双引物Mutiplex-CAPS鉴定结果
        3.3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三引物Mutiplex-CAPS鉴定结果
        3.4 番茄叶霉病高抗基因Cf-9的SCAR-CAPS标记创建
        3.5 Cf-9基因和Tm-1基因双基因同时鉴定
    4.讨论
    5.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陈丽静同志的简历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图表统计

(10)辣椒早熟性状遗传分析、相关基因分子标记及辣椒属栽培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辣椒早熟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1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方法
        1.1 经典遗传学方法
        1.2 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法
        2 早熟性状遗传分析
        2.1 早熟性状的构成及影响因子
        2.2 始花节位的遗传
        2.3 开花期的遗传
        2.4 果实性状的遗传
        2.5 早期产量的遗传
        2.6 株高的遗传
        2.7 其他早熟性状的遗传
        2.8 特早熟材料B_(9431)的初步研究
        3 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
        3.1 早熟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3.2 丰产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3.3 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4 小结
    第二章 分子标记技术在辣椒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1 主要遗传标记
        1.1 形态学标记
        1.2 细胞学标记
        1.3 生化标记
        1.4 DNA分子标记
        1.4.1 RFLP
        1.4.2 RAPD
        1.4.3 SSR
        1.4.4 ISSR
        1.4.5 AFLP
        2 辣椒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
        3 辣椒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
        3.1 抗病基因分子标记
        3.2 其他农艺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
        4 QTL定位
        4.1 抗病性状的QTL定位
        4.2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4.3 其他性状的QTL定位
        5 品种纯度鉴定
        6 小结
    第三章 辣椒属栽培种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 形态学研究
        1.1 辣椒的起源
        1.2 辣椒的演化
        1.3 辣椒属的栽培种和野生种
        1.4 栽培种的主要形态差异
        1.5 一年生辣椒的变种分类
        2 细胞学研究
        2.1 染色体基数
        2.2 染色体核型分析与杂交亲和性
        3 同功酶研究
        4 分子标记研究
        4.1 种间亲缘关系
        4.2 种内遗传多样性
        5 小结
下篇 研究报告
    第四章 辣椒早熟性状遗传研究
        第一节 B_(9431)特早熟性状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遗传设计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6个世代始花节位的次数分布与经典遗传学分析
        2.2 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
        2.2.1 遗传模型
        2.2.2 遗传参数的估计
        3 讨论
        第二节 辣椒始花节位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及其多种遗传效应的估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遗传设计
        1.2 数据分析
        1.2.1 遗传模型和遗传参数的估测
        1.2.2 母体效应及GE互作效应的估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6世代始花节位的次数分布
        2.2 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
        2.2.1 遗传模型
        2.2.2 遗传参数的估计
        2.3 母体效应及GE互作效应的估测
        2.3.1 母体效应
        2.3.2 GE互作效应
        3 讨论
        第三节 辣椒主要早熟性状遗传相关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遗传设计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_1和F_2早熟性状的比较及其单株早期产量的频次分布
        2.2 B_1和F_2世代主要早熟性状的相关分析
        2.3 B_1和F_2世代单株早期产量与其他性状的线性关系
        3 讨论
        第四节 辣椒株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遗传设计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6世代株高的次数分布
        2.2 遗传模型
        2.3 遗传参数的估计
        3 讨论
    第五章 辣椒早熟基因相关分子标记研究
        第一节 辣椒早熟基因的RAPD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和熟性分离群体的构建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近等基因池的建立
        1.4 RAPD分析
        1.5 产物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质量检测结果
        2.2 两池DNA多态性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与辣椒早熟基因相关的AFLP标记及其序列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和熟性分离群体的构建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基因池的构建
        1.3 AFLP研究方法
        1.4 差异条带的回收
        1.5 差异条带的重扩增及测序
        1.6 DNA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2.2 酶切连接和预扩增产物检测
        2.3 AFLP引物在特早和特晚池间的多态性
        2.4 AFLP标记的回收、克隆与测序
        2.5 序列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与辣椒早熟基因连锁的ISSR标记的筛选与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和熟性分离群体的构建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特早和特晚基因池的构建
        1.4 ISSR随机引物的筛选及其反应体系
        1.5 PCR反应产物的检测
        1.6 特异条带的单株验证与连锁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池的多态性分析
        2.2 多态性标记在F_2代单株中的检测与连锁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辣椒属栽培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第一节 辣椒属5个栽培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RAPD随机引物筛选及其反应体系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RAPD扩增结果
        2.1.1 引物的多态性
        2.1.2 不同种质的特异扩增片段
        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遗传相似性与亲缘关系
        2.3.1 遗传相似性评价
        2.3.2 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利用RAPD、ISSR分子标记及表型数据分析辣椒属栽培种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表型性状的选取与编码处理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RAPD随机引物筛选及其反应体系
        1.5 ISSR随机引物筛选及其反应体系
        1.6 PCR反应产物的检测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属5个栽培种形态学鉴定与分析
        2.2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比较
        2.3 样品间的遗传关系
        2.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2 遗传相似性分析
        2.3.3 聚类分析
        2.3.4 主成分分析
        2.4 RAPD、ISSR与表型性状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RAPD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D]. 吴国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种间体细胞杂种的特性鉴定与遗传组成分析[D]. 贾礼聪.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4)
  • [3]黄瓜果实黑刺基因B2的遗传分析和定位[D]. 陈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4]新疆橡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若霖. 海南大学, 2012(11)
  • [5]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茶树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 王会,刘桂芹,孙小凡,李燕,曾庆华. 茶叶科学技术, 2008(02)
  • [6]甘蓝型油菜硫苷性状的生理学及遗传特性研究[D]. 宋志荣.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7]DNA分子标记在作物种质资源中的应用进展[J]. 郭树春,安玉麟,李素萍,孙瑞芬,张艳芳,张启辰,闫素丽. 华北农学报, 2007(S3)
  • [8]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 谭亮萍,吴朝林,曾化伟. 长江蔬菜, 2007(11)
  • [9]番茄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抗病基因Multi-caps标记识别体系建立[D]. 陈丽静. 沈阳农业大学, 2006(05)
  • [10]辣椒早熟性状遗传分析、相关基因分子标记及辣椒属栽培种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学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RAPD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