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杂记——解放前中国交响乐发展史

乐坛杂记——解放前中国交响乐发展史

一、乐坛杂记——解放前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史话(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杰[1](2021)在《林声翕艺术歌曲演唱分析 ——以《水调歌头》和《白云故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该文通过深入研究作曲家林声翕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两首代表作品《水调歌头》和《白云故乡》,第一部分研究作曲家林声翕生平及两首作品的艺术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对两首作品分别进行音乐本体分析,以此为歌曲演唱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部分通过自己的演唱对两首作品从演唱技巧、作品情感两方面进行二度创作,从共同点出发总结林声翕艺术歌曲创作风格和特点,进而为演唱林声翕艺术歌曲提供有益的价值和参考。

黄雯倩[2](2021)在《论抗战时期“中华交响乐团”始末及其历史价值》文中指出中华交响乐团于1940年成立于陪都重庆,隶属国民政府教育部,至1949年乐团解散,存续历时9年。中华交响乐团孕育与诞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在艰苦中求存,以音乐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武器,用特殊方式推动了抗战时期重庆乃至全国的文艺发展,发挥了团结抗战的音乐先锋作用。在服务于抗战的同时,又不断促进中外音乐的融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新中国音乐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王欣[3](2018)在《陈培勋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旋律技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培勋是我国二十世纪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创作体裁主要集中在管弦乐与钢琴领域内,尤其交响乐的创作是最具成就的。纵观陈培勋的管弦乐作品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还是创作意境上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以及鲜明时代印记的,这样的作品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意义的。陈培勋的交响乐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并兼具着融汇古今中外的艺术气质,他将“中西融合”的创作思维融入如他的每一首管弦乐创作之中。陈培勋的第一交响乐《我的祖国》初名《江山如此多娇》,由《前奏曲·咏雪》、《英雄的诗篇·娄山关》、《叙事曲·追怀、展望与前进》三个乐章构成。纵观第一交响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横跨了陈培勋音乐生涯的两个重要阶段,这是其创作时间跨度最长、体裁最丰富、涵盖面最广、作品篇幅最庞大的一部交响乐,可以说,这部作品足以体现出陈培勋在他交响乐创作领域的较高水准,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所以,笔者试图从旋律特点、旋律发展手法以及复调手法运用的视角入手,以《陈培勋第一交响乐<我的祖国>》①一书为研究蓝本进行旋律技法创作的探究,以期探索出陈培勋在管弦乐中旋律的写作、发展特征以及复调运用技巧。

田可文,留生[4](2017)在《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某些专题史研究之审视》文中研究表明1980年代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以及理论研究成果均有突飞猛进的进展。研究者们在音乐史料的发掘与整理、音乐史实的考证与梳理上,都取得许多的成果。文章通过对音乐教育史研究、中外音乐交流史研究、声乐创作史研究、器乐历史研究等板块的研究现状的回顾与检视,以期更好地认识本学科的研究格局。本文认为近年来研究视域的融合和多元对学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创作史研究上有所停滞和不足。

李俊[5](2015)在《社会变迁中的作曲家个案研究——陈培勋生活历程解读》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将陈培勋的生活历程置于社会学视野下进行解读,可以看出,社会变迁对中国作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变迁中家庭背景对作曲家的成长及个性的影响,社会变迁对作曲家教育的影响,社会变迁对作曲家地域身份的影响,社会变迁对作曲家社会角色的影响等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有助于对作曲家的生活及创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唐丽琳[6](2013)在《交响岭南—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研究(1957年至2012年)》文中提出广州交响乐团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建立的交响乐团之一,也是我国岭南地区第一个正式建制的省级乐团。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交响乐团目前已进入中国最优秀的交响乐团的行列。乐团建团至今,经历了撤并,复建,改革,更名,发展等多个重要阶段。乐团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息息相关,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鲜活案例,也是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缩影。本文以广州交响乐团1957年建团至今的五十五年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广州交响乐团现存的大量的一手文献资料,如节目单、演出记录、会议文件、报评摘要等,通过对关键历史事件的人物进行访谈,通过对关键的历史地点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和整编乐团1957年至2012年的历史沿革材料,编成乐团大事记,以丰富和补充国内地方乐团团史资料,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提供素材;通过对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的研究,从乐团的音乐活动、音乐家生活、乐团演出的作品、乐团的客席音乐家邀请等维度研究乐团的发展轨迹,归纳乐团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总结乐团改革与发展的缘由与影响,分析乐团与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从而探寻国内文艺院团改革与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国内文艺院团的未来发展提供经验与启发。

卞祖善[7](2012)在《1943年,中华交响乐团与“肖七”擦肩而过》文中提出1942年3月5日,肖斯塔科维奇的《C大调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以下简称"肖七"),由萨莫苏德指挥莫斯科大剧院交响乐团在古比雪夫首演。今年是"肖七"首演70周年纪念。"肖七"——这一部"向伟大的人民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致敬的颂歌",曾经把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当年艰苦卓绝的世界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事业以及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联系在一起。

袁韵佳[8](2011)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管弦乐队发展史略》文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侵略者用军舰和利炮摧毁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东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至。随着西洋音乐和西洋乐器不断传入我国,西方管弦乐队也应运而生,如北京赫德乐队、上海工部局乐队和哈尔滨交响乐团,这些乐队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满足租界西洋人的自身娱乐需要,并由外国人担当乐队的主要角色。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些外国西洋管弦乐队的影响,20世纪初,我国第一批留学西方的音乐家回国后,借鉴并创立了早期由中国人自己主办的西洋管弦乐队,如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等等,其中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最早由中国人自主建立的管弦乐队,从其创始人到所有演奏员的组成都由中国人自己担任,为我国后期管弦乐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由于近代历史的战乱原因,客观上不能为中国管弦乐队的发展提供顺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发展是缓慢的。20世纪40年代,中华交响乐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专业化发展阶段的到来。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管弦乐队的发展是在艰难而曲折的环境中摸索前进。本文将从中国西洋管弦乐队的起源、初创和发展三方面来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各管弦乐队的历史沿革,呈现其发展的历史脉络。

孙伟[9](2008)在《陪都“中华交响乐团”之始末考评》文中认为"中华交响乐团"因历史的原因而遭到漠视,史实不清,评价亦不到位,现钩沉历史,还其真貌,肯定其"民国第一交"的音乐史地位,并对其历史和影响做出积极的评价。

张少飞[10](2008)在《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梳理、回顾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历史为线索,以分析、研究此间该领域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品和重要研究文献(包括创作门类史和作家作品研究等)为主体;运用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方法,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其中的多部代表作品;运用历史音乐学的研究方法,认真学习、评介了其中的经典研究文献。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对此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从“代表作家和作品”、“创作分类”和“成就与问题”等角度,进行了出自笔者个人研究领悟的重新评价——认为王义平,王西麟,朱践耳、施万春,江文也、陈培勋、杜鸣心,何占豪、陈钢和刘敦南等作家,以及《貔貅舞曲》,《云南音诗》,朱践耳《节日序曲》、施万春《节日序曲》,《汨罗沉流》、《心潮逐浪高》、《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交响幻想曲·洛神——陈思王之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钢琴协奏曲——山林》等作品,堪当此间管弦乐创作的优秀代表;强调民族特性型、关注世态风俗型、积极响应政治型和严肃反映现实型等种类、特征可以概括此间管弦乐创作的所有作品;堪称经典的音乐主题创造、颇为成功的民族化探索、主动反映社会现实、自觉追求现代意识和重视普及的大众化努力等实践,是此间管弦乐创作的主要成就;题材内容相对单一、艺术构思失之雷同、技法运用相对保守和创作技术尚有瑕疵等问题,是此间管弦乐创作的主要缺陷;对西方严肃音乐艺术的吸收、融会和改造等经验是此间管弦乐创作提供的主要参考与借鉴。最后,本文对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做出了较高的艺术评价和历史定位,认为它已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要任务,是中国艺术音乐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乐坛杂记——解放前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坛杂记——解放前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史话(论文提纲范文)

(1)林声翕艺术歌曲演唱分析 ——以《水调歌头》和《白云故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作曲家林声翕与两首艺术歌曲简介
    (一)作曲家林声翕生平简介
    (二)《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三)《白云故乡》创作背景
二、两首艺术歌曲音乐本体分析及对比
    (一)《水调歌头》音乐本体分析
    (二)《白云故乡》音乐本体分析
    (三)两首艺术歌曲音乐本体分析对比
三、两首艺术歌曲演唱分析思考
    (一)《水调歌头》演唱分析
        1.演唱技巧分析
        2.作品情感分析
    (二)《白云故乡》演唱分析
        1.演唱技巧分析
        2.作品情感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2)论抗战时期“中华交响乐团”始末及其历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孕育与诞生
二、艰苦求存
三、重要的音乐活动
四、历史价值
    第一,为团结抗战发挥了文化先锋作用。
    第二,对中西音乐融合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为新中国音乐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3)陈培勋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旋律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1. 选题缘起
        2. 选题的理论意义
        3. 选题的实际意义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音乐分析法
        3. 描述性研究法
        4. 总结归纳研究法
    (三) 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一、陈培勋生平及其作品概述
    (一) 陈培勋其人其事
    (二) 陈培勋交响乐创作概述
二、旋律分析
    (一) 主题旋律特征
        1. 第一乐章主题旋律基本形态分析
        2. 第二乐章主部、副部主题旋律基本形态分析
        3. 第三乐章主部、副部主题旋律基本形态分析
    (二) 旋律发展手法分析
        1. 重复法
        2. 对比法
        3. 展开法
        4. 转调法
    (三) 从属部分旋律分析
        1. 引子旋律分析
        2. 连接段旋律分析
        3. 尾声旋律分析
三、多声部复调手法运用
    (一) 模仿复调
        1. 严格模仿
        2. 变化模仿
    (二) 对比复调
        1. 旋律形态对比
        2. 支声对比
四、陈培勋第一交响曲旋法特征
    (一) 旋律特征民族化
    (二) 旋律创作的技巧性
    (三) 旋律发展手法多样化
    (四) 从属部分旋律色彩丰富
    (五) 娴熟的复调技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社会变迁中的作曲家个案研究——陈培勋生活历程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变迁中家庭背景对作曲家的影响
    (一)陈培勋的生卒时间与其生活的时代
    (二)家庭背景与陈培勋的职业
    (三)家庭背景与陈培勋的性格
二、社会变迁对作曲家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陈培勋音乐教育的不连贯
    (二)陈培勋未能接受系统的学校专业音乐教育
三、社会变迁中作曲家地域身份的变化与认同
    (一)陈培勋作为香港作曲家
    (二)陈培勋作为大陆作曲家
    (三)陈培勋香港与大陆身份的切换
四、社会变迁中作曲家社会角色的转换
    (一)陈培勋作为抗日团体音乐工作者
    (二)陈培勋作为教师与音乐演奏者
    (三)陈培勋作为教师与作曲家
结语

(6)交响岭南—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研究(1957年至2012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广州交响乐团建团初期的二十年(1957年至1977年)
    第一节 孕育与诞生(1957年前至1957年)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广州乐团的孕育与诞生
        1. 从华南文工团到华南歌舞团
        2. 从广州市文工团到华南歌舞团、广州管乐队
        3. 北京饭店乐队(政务院管弦乐队)
        4. 从华南歌舞团到广州乐团
    第二节 学步与求存(1958年-1965年)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乐团蹒跚学步与艰苦求存
        1. 艰苦创业——乐团的音乐家
        (1) “四大金刚”守护乐团排练厅——光孝寺,乐团首个排练场
        (2)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乐器、乐谱、演出后勤工作
        (3) 中央支援,自己办班——音乐家的学习生活
        2. 全民运动——乐团的音乐活动
        (1) 1958年至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
        (2) 1961年至1965年,短暂的发展春天
        3. 洋为中用——乐团演出作品
    第三节 停步(1965年-1977年)
        一、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历史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乐团停步,建制撤销,人员流散
第二章 广州交响乐团复建与探索时期(1978年至1996年)
    第一节 百废待兴,上下求索(1978年至1982年)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而今迈步从头越——广州乐团的复建
        1. 百废待兴——乐团的复建与体制
        2. 枯木又逢春——乐团的音乐活动
        3. 百花齐放,中西争鸣——乐团演奏的音乐作品
    第二节 冲击与抉择(1983年至1988年)
        一、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音乐生活
        二、面包?还是音乐?——乐团的生死抉择
        1. 住在录音棚,吃在大酒店——商品经济大潮下音乐家
        2. 从“春天”到“严冬”——乐团的音乐活动与交响乐作品的积累
    第三节 摸着石头过河——探寻体制改革的新出路(1989年至1996年)
        一、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体制改革
        二、摸着石头过河——探寻体制改革的新出路
        1. 第一位民主票选团长的诞生——“团长负责制”的确立
        2. 干多干少不一样——按劳分配制度及场次补贴制度的建立
        3. 以艺术生产为中心——乐团的音乐活动
        (1) 请进来——乐团的交响乐音乐会与音乐家邀请
        (2) 闯出去——乐团1991年晋京演出与港澳交流合作
        (3) 建品牌,赢市场,要效益——乐团的商业演出与品牌音乐会
        (4) 办比赛,争声誉,立口碑——承办1993年首届全国指挥大赛
        (5) 粤剧交响化、流行交响化的新尝试——音乐作品
        4. 小结
第三章 广州交响乐团发展与飞跃时期(1997年至今)
    第一节 一匹“黑马”的诞生——在职业化道路上跑步前进(1997年至2002年)
        一、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与文艺事业
        二、在职业化道路上跑步前进
        1. 乐团的音乐家
        (1) 乐团艺术发展的掌舵人——音乐总监制度的建立
        (2) 拉上一道幕布,开启一个时代——拉幕考试与全员考核聘任制
        (3) 请进来,送出去——全球乐手招聘与本地乐手外派培训
        2. 乐团的体制改革
        (1) 家中有本“蓝皮书”——《聘任制实施细则与管理规定》的诞生与修订
        (2) 从名字开始的变革——乐团组织架构与编制的变革
        (3) 干好干坏不一样——薪酬制度改革
        3. 乐团的音乐活动
        (1) 音乐季的建立与发展
        (2) 名家风采与华人精英——客席音乐家的来访与合作
        (3) 一匹“黑马”的诞生——乐团的国内巡演活动
        (4) 金色的回响——乐团的国外巡演活动
        (5) 曲高和众——普及音乐会及音乐普及策略
        (6) 商业演出与品牌建设
    第二节 “地方军”的“五大洲”征程(2003年至今)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艺政策
        二、“地方军”踏上“五大洲”征程(2003年至今)
        1. 新的历程——音乐总监换届与乐团发展的新蓝图
        2. 职业化、国际化的道路——乐团的音乐活动
        (1) 让广东的古典乐坛与世界同步——音乐季的发展与乐团演出的作品
        (2) 让世界大师常到广州来做客——客席音乐家来访
        (3) 让世界听见“广交”的声音——乐团的外访活动
        (4) 让广东成为南中国的音乐之都——音乐人才的福地和音乐盛事的策划人
        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1943年,中华交响乐团与“肖七”擦肩而过(论文提纲范文)

1
    勒)交响曲》(以下简称“肖七”),由萨莫苏德指挥莫斯科大剧院交响乐团在古比雪夫首演。今年是“肖七”首演
    70周年纪念。

(8)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管弦乐队发展史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中国西洋管弦乐队的起源
    第一节 早期西洋音乐的传入
        一、基督教音乐的东传
        二、西洋乐器的出现
    第二节 来华外籍音乐家开展的音乐活动
        一、访问演出活动
        二、创办西洋管弦乐队
        三、西式管弦乐队的兴起对中国管弦乐队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人接受西洋音乐的反应
第二章 中国西洋管弦乐队的初创阶段(1900—1929年)
    第一节 最早的管弦乐合奏课程
    第二节 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管弦乐队——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
        一、乐队创始人介绍
        二、乐队创建的契机
        三、乐队成立的规模
        四、乐队的排练及演出活动
        五、乐队的影响
    第三节 第一个具有专业性质的管弦乐队——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
        一、乐队沿革
        1、乐队成立的缘由
        2、乐队的演变
        3、乐队的编制
        二、乐队指挥及演奏员介绍
        三、乐队的营运
        1、乐手的薪资待遇
        2、乐手演出服
        3、乐队服务对象
        4、乐队的演出情况
    第四节 两大管弦乐队建立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西洋管弦乐队的发展阶段(1930-1949年)
    第一节 30年代中国管弦乐队发展情况
        一、历史背景
        二、地方性管弦乐队的陆续兴起
    第二节 40年代中国交响乐团专业化发展阶段
        一、历史背景
        二、国统区和解放区产生的管弦乐队情况
    第三节 三、四十年代中国管弦乐作品的陆续产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其评估
    第三节 相关概念及论域的界定
第一章 1949~1981 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之历史发展
    引言 背景与遗产
    第一节 蓬勃成长期——1949~1959 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
    第二节 渐趋萎缩期——1960~1965 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
    第三节 衰落凋敝期——1966~1976 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
    第四节 恢复发展期——1977~1981 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
第二章 1949~1981 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之代表作品分析
    引言 代表作品及其确定原则
    第一节 小品类
    第二节 组曲类
    第三节 序曲类
    第四节 交响诗类
    第五节 协奏曲
第三章 1949~1981 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之代表研究文献述评
    引言 音乐创作与创作研究
    第一节 创作门类史研究
    第二节 作家作品研究
第四章 1949~1981 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之重新评价
    引言 历史评价、时代评价与个人评价
    第一节 代表作家和作品
    第二节 创作分类
    第三节 成就与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四、乐坛杂记——解放前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林声翕艺术歌曲演唱分析 ——以《水调歌头》和《白云故乡》为例[D]. 王国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论抗战时期“中华交响乐团”始末及其历史价值[J]. 黄雯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陈培勋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旋律技法研究[D]. 王欣.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4]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某些专题史研究之审视[J]. 田可文,留生.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01)
  • [5]社会变迁中的作曲家个案研究——陈培勋生活历程解读[J]. 李俊.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5(02)
  • [6]交响岭南—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研究(1957年至2012年)[D]. 唐丽琳. 上海音乐学院, 2013(02)
  • [7]1943年,中华交响乐团与“肖七”擦肩而过[J]. 卞祖善. 人民音乐, 2012(03)
  • [8]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管弦乐队发展史略[D]. 袁韵佳. 青岛大学, 2011(06)
  • [9]陪都“中华交响乐团”之始末考评[J]. 孙伟. 中国音乐学, 2008(03)
  • [10]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 张少飞. 南京艺术学院, 2008(12)

标签:;  ;  ;  ;  ;  

乐坛杂记——解放前中国交响乐发展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