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十大专业人才的命运

中国加入WTO后十大专业人才的命运

一、入世后十大类专业人才的命运(论文文献综述)

王银泉[1](2022)在《外语教育国家意识与外语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学科内涵的重大调整和变化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意识不断增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学科跨界融合加速发展态势。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尤其是区域国别学从外语学科五大研究领域之一成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这些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对新时代外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凸显了外语学科在固本强元的基础上突破学科边界、推进跨学科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外语学科如何突破学科边界,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跨学科属性,以下五个维度是必须从顶层设计高度厘清、建构并凸显的战略问题:凸显明确的国家意识,以提升国家外语能力为己任,回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平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实现知识结构更新,开启科技人文时代的跨学科研究;实现跨界融合推进区域国别学研究;凸显中外文化交流与异质文明互鉴。总而言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必须从服务国家战略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外国语言文化和国别知识等优势,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用中国知识体系解释和描述中国推进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依据所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助推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与平等对话,这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的必由路径。

胡晓珊[2](2020)在《中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学理上讲,师范教育的价值取向,乃至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当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达成于某种合理的分寸。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却偏重于以社会发展为标尺,导致师范教育中“人”的边缘化,限制了师范生生命的完整性,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人才的质量。本研究旨在对国家所秉持的师范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梳理和分析,尝试探讨国家作为决策者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所作的权衡与抉择,并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及其根源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理解,阐明师范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地位与价值,以此来重构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依据以上思路,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路径及分析框架。基于对价值取向主客体关系认识路径的明晰,以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主体相关的价值观念层、需要层和行动方向层为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构成要素,以该主体认知之下的师范教育定位、目的和实践路径为分析维度,从而整体、完整地构建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建国后我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回顾。以建国后至今的社会改革及教育调整为依据,将师范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急速发展期(1949-1957年),从建国初至“大跃进”前夕;调整停滞期(1958-1977年),从“大跃进”到改革开放前夕;恢复重建期(1978-1999年),改革开放至师范教育混合开放体系的初步形成;转型提升期(2000-现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至现今。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从各个时期社会改革、教育及师范教育调整、政策文本、具体的培养模式和措施入手,对国家的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之价值观念层、需要层及行动方向层进行了分析,以呈现各阶段师范教育的不同取向。第三部分是我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及其根源分析。基于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既往取向过于重视社会及其需要的价值导向,出现了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中价值观念层单一化、需要层片面化及行动方向层工具化等偏差,弱化了师范生的主体立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传统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传统社会教师定位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来分析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根源。第四部分是师范教育价值取向重构的人学视角。基于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历史进程中“人”的边缘化问题,反思人的地位与价值,对人的内涵、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属性、存在方式及需要进行了解析,从而为师范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立场来重构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部分是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结合师范教育领域,回归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以师范生为核心价值,重新确立“以师范生为本”的价值观念,围绕个体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以师范生的生命完善为需要,并选择相应的激发师范生生命活力的行动方向,来全方位地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进行重构。

王锐[3](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研究思路,较为系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历史前提。这个历史前提的实现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经历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排除万难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七十年的探索历程依据经济建设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地位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转变为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到世纪之交。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显示出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我国市场化的改革,逐步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升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进程的系统考察和思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只有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享有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我国的综合优势体现在全党全国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有正反两方面经验、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及社会主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三是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出多种所有制结构,并且不断健全法制体系为我国的所有制多样化提供持续保障。四是适合国情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改革成为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的动力性体现在改革能够释放红利,而改革的稳定性体现在渐进的改革方式上。五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性体现在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践中对深化改革具有促进作用,而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六是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并且使经济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本文所总结的我国经济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工业体系完善、市场体量宏大等多个方面的规模优势,取得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主体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散化到高度体制化、组织化再到逐步走向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独立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所有制的不断健全,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赋予劳动者以获得感,以此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从宏观层面,实施改革和开放两大基本国策的良性互动,实现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上述各个经验的发挥,离不开党对国家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我国过去、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石娜娜[4](2018)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接近全世界的33%,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从2009年起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人民币,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商品流通大国,但由于在国际上缺少独立自主的流通渠道,缺乏国际一流的流通企业,中国还并不算是商品流通强国,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国际流通影响力太小。自2004年我国商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来,世界知名零售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绝大部分一落户中国,零售业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但是在国际化的大潮下,中国零售企业一直被动地接受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而没有主动做出国际化的回应。自2001年我国正式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然而,与我国成为商品出口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和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极不协调的是我国零售业“走出去”却明显滞后。从《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来看,截至到2016年末,我国的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91.7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13573.9亿美元的12.5%。2016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08.9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1961.5亿美元的10.7%。更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投资流量还是投资存量,目前我国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零售企业国际化始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管制的放松,零售业向海外扩张进行跨国投资的步伐进一步加速,不但有发达国家更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其中,跨国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国际化一经日益成为全球零售领域的重要特征。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8》显示,2016财年“全球零售250强”企业中有168家企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国际化率为67.2%。国际知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在29个和34个国家经营,其中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有5332个门店,还有6363个门店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等海外市场,2016年净销售额4813.1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不含山姆会员店)贡献了 1161.19亿美元,贡献率超过27%。2016年家乐福门店数量达到11935个,法国本土5539家,其余6396家分别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并贡献了年销售额766.45亿欧元的53.16%。可以说国际化是这些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取得成功乃至成为行业巨头的关键因素之一,沃尔玛更凭借其在全球布局获得可观收益,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企业首位。2015年8月28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已经中指出:必须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必须构建开放融合的流通体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为此,要大力实施流通“走出去”战略。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并鼓励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同时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国际化水平;要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流通网络。经受了本土零售国际化竞争的洗礼后,中国零售企业初步具备了“走出去”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源条件,“走出去”可以成为中国零售企业转型发展、开拓创新的主要方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流通产业国际化和世界产业控制权一经从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的大背景下,积极地推动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形成中零售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是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国零售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巩固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竞争优势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中国零售业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跨国零售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一般经验,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探讨在当前独特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时机下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首先从零售业“走出去”战略入手,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然后,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循此逻辑,按照“战略提出→国际经验比较→现状描述与案例分析→路径选择”的总体框架展开。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问题的提出,是论文的第三章,总结了“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发展、演变和实施成果,以及当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是国际经验比较,该部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发达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第四部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路径研究,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以数据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状况,并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分析跨境电商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的作用。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研究。第八章,对接“一带一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关雯文[5](2018)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嵌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高等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当借助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睿智和深邃,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价值观及方法论的指导和统摄,在“理念”上进行转型和澄明,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发展之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论文研究得以开展的理论先导,一方面从史论论证维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演进及创新,另一方面运用这一方法论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路。其要义:一是追本溯源。首先对马克思发展观的历史生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主要历程,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的开拓创新到江泽民的推进拓展、胡锦涛的深化突破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为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敞开了宽广的理论视野。二是理论论证。论证了事实求是的理论基点、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和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从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论证。三是现实思考。从转型的缘起入手,指出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是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外部困境,并对这一困境进行归因分析。四是理论建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运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两方面探讨了转型发展中的教育价值诉求重建,并指明其理性承担。五是实践探索。以金陵科技学院作为转型发展的个案进行剖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它有助于对我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正处于实践探索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就这一类型的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转型发展”从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科转型、师资队伍、科研导向、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了路径探索。

苏超[6](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毛慧[7](2010)在《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媒体经营单位以市场细分为理论依据,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定位,传播特定专业领域的内容资源的一种频道运作进程。频道专业化1995年出现在中国,至今已经发展15年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对我国电视媒体产业化和品牌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本文看来,我国频道专业化经历了“节目专业化”、“栏目专业化”和“频道专业化”三个发展阶段。专业频道的出现,是电视产业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因素合力的最终选择。本文在宏观阐述了我国电视频道的产生背景,原创性梳理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专业频道面临新旧媒体挑战的竞争现状,指出“传播者-受众-广告商”三者博弈关系,并提炼出我国专业频道三大发展模式——“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模式、“第一财经频道”模式和“现代房产频道”模式,最后把问题集中在目前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两方面,力图有所见识。目前,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之路可谓荆棘丛生。本文主要对如下六方面问题进行了陈述分析,并就此走访了相关专家和学者,在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六个对策:改善受众水平良莠不齐的状况,提出三分受众市场,加强引导和培育;扭转专业人才匮乏局面,提出岗位聘任制,深化内部改革;结束优质节目源的匮乏现状,提出加快制播分离,快速组建节目交易市场;避免盈利模式单一,提出实施新媒体拓展之路;改变管理机制刻板单一现状,提出注重创新体制;直面专业电视频道生存的三大悖论,提出专业频道的三大路径选择。另外,本文还针对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下的覆盖率瓶颈,提出“跨区域联合”之路,同时提出“坚持内容为王”和“打造品牌栏目”,深化我国专业频道的传播内容。本文最后以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为个案进行佐证,以期对我国专业频道今后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胡大白,杨雪梅,张锡侯,罗煜,李高申,樊继轩,汤保梅,王军胜,时会永,李艳杰,董黎丽,褚清源,冯玉荣,陶继新,刘万福[8](2009)在《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走向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民办本科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育模式。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学分制、就业机制等,实现育人目标。

尹瑾[9](2009)在《基于核心专利分析的中国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我国在中药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优势、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中药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2009年4月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医改方案规定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50%以上为中成药或中医药,中医药以其廉价、优质的特点必将在今后我国普通居民用药,乃至世界药品市场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我国中药企业也将更广泛地融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当前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起严密的专利壁垒,我国中药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特殊作用。建立和健全中药企业专利战略,是中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中药生产企业必须尽快把握国情,掌握规则,规避风险,掌握专利保护这个防身之术和制胜之道。本文中,笔者首先在对我国中药专利信息进行广泛调研、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中药企业专利现状,得出我国中药领域核心IPC专利分类并对核心专利文献专利权人字段进行挖掘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CHI专利记分牌对中药核心专利集中分布企业进行打分,从而实证了专利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提升作用:构建出中药企业专利战略评价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我国核心专利集中分布企业现行专利战略进行调研,利用SWOT分析法评价研究了我国核心专利集中分布中药企业专利战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从中发现问题。通过借鉴美、日等专利战略强国制药企业经验,重点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探讨我国中药企业专利战略发展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具体对策,最终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中药企业的集成式功能型专利战略选择模式。最后从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家三个层次为我国中药企业专利战略的广泛实施和落实办法提出建设性意见。本研究为广大中药企业专利战略选择和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对根本提升我国中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邢慧慧[10](2009)在《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台湾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与大陆不同。1950年代,私立高等教育开始发展,经历了兴起扩张、整顿调整、跨越式发展、再度调整四个阶段。如今,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河山,对岛内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台湾当局实施教学卓越计划、多元入学方案、大学评鉴等多项措施引导私立高教发展。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内部体系较为完备,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法规法规、经费管理、品质保证、专业设置、学生管理、人事管理体系方面,特色鲜明,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外部关系方面,私立高等教育与行政当局关系密切,并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不少私立大学发展速度快,办学质量较高。以元智大学为例,该校创立于1989年,注重品质建设,已成为台湾地区顶尖私立大学之一。相比较而言,大陆民办高等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试办,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具备相当规模的民办高等教育系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整体来说,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较多问题。针对大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比较的视角,在重点研究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内部体系与外部关系及发展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元智大学案例分析,提出了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可供大陆民办高等教育借鉴之处。

二、入世后十大类专业人才的命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十大类专业人才的命运(论文提纲范文)

(1)外语教育国家意识与外语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语学科建设必须呈现明确的国家意识
2. 外语学科建设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3. 外语学科建设必须平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4. 外语学科建设必须跨界融合,推进区域国别学研究
5. 外语学科建设必须凸显中外文化交流与异质文明互鉴
6. 结语

(2)中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社会转型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
        (二)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三)师范教育理论研究的诉求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价值的研究
        (二)关于价值取向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
        (四)关于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
        (五)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价值
        (二)价值取向
        (三)师范教育
        (四)师范教育价值取向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路径与分析框架
    一、主客体关系的价值取向认识路径
        (一)对价值取向主体的认识
        (二)价值取向主客体关系的内涵
        (三)价值取向的主体性原则
    二、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
        (一)师范教育价值取向构成要素划分的依据
        (二)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构成要素
        (三)师范教育价值取向构成要素的分析维度
第二章 建国后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回顾
    一、师范教育急速发展期——社会政治经济取向(1949-1957年)
        (一)以政治、经济因素为主导的价值观念
        (二)以培养服务于政治稳定、经济复苏的教师为需要
        (三)政治突出、知识本位的行动方向
    二、师范教育调整停滞期——社会政治取向(1958-1977年)
        (一)以政治因素为主导的价值观念
        (二)以培养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教师为需要
        (三)劳动为先、革命本位的行动方向
    三、师范教育恢复重建期——社会经济取向(1978-1999年)
        (一)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价值观念
        (二)以培养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教师为需要
        (三)知识中心、技能导向的行动方向
    四、师范教育转型提升期——教师专业发展取向(2000年-现今)
        (一)偏向于以“人”为主导的价值观念
        (二)以培养专业型教师为需要
        (三)师德为要、实践导向的行动方向
第三章 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及根源分析
    一、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透视
        (一)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中价值观念层的单一化
        (二)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中需要层的片面化
        (三)师范教育价值取向中行动方向层的工具化
    二、师范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根源探究
        (一)传统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二)传统教育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三)传统社会教师定位对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第四章 师范教育价值取向重构的人学视角
    一、人学依据
        (一)人的内涵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人与教育的关系
    二、人的解析
        (一)人的属性
        (二)人的存在方式
        (三)人的需要
第五章 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
    一、“以师范生为本”的师范教育价值观念
        (一)以师范生为核心价值
        (二)师范生的存在方式
    二、以师范生生命完善为需要
        (一)师范生个体性发展需要
        (二)师范生社会性发展需要
        (三)师范生生命完善需要
    三、激发师范生生命活力的行动方向
        (一)人文化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二)生成性的师范教育教学范式
        (三)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经济建设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规模效应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6 年)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制度准备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状况
        三、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困难的经济措施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曲折(1956-1966 年)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经济上初步纠正“左”倾错误与庐山会议“反右倾”
        三、对国民经济和党内关系的调整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五、“四清”期间的三年经济调整与三线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严重挫折(1966-1976 年)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抓革命与促生产
        二、国民经济发展跌入谷底
        三、七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四、政治经济的全面整顿与粉碎“四人帮”
    小结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第二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1976-2002 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6-1982 年)
        一、经济建设的徘徊与思想解放的兴起
        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国民经济调整
        三、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四、对外开放与特区建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2-1992 年)
        一、“三步走”七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三、推行财政、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四、价格改革与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轨(1992-2002 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
        五、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2002 年至今)
    第一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转型(2002-2012 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三、区域、城乡向协调发展转型
        四、宏观调控机制向治理体系转型
        五、对外开放向“开放型经济体”转型
    第二节 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2 年至今)
        一、“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四、“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阶段性总结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
        三、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第二节 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
        二、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三、健全法治体系为我国所有制的多样化持续提供保障
    第四节 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改革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五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闭关自守无异于“慢性自杀”
        三、开放型经济体对国内深化改革具有“倒逼效应”
    第六节 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一、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
        二、党的领导在经济决策中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
        三、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作风的不断改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来源
        1.2.1 垄断优势论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2.3 内部化理论
        1.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2.5 价值链理论
        1.2.6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难点和不足
第2章 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零售业国际化的内涵
        2.1.2 零售业国际化的动机
        2.1.3 零售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2.1.4 零售业国际化的进入方式
        2.1.5 零售业的标准化与本土化
        2.1.6 零售业国际化的撤资
    2.2 国内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走出去”战略
        2.2.2 国内流通产业的地位和贡献
        2.2.3 国内学者对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
        2.2.4 中国零售业的“走出去”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
    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概况
        3.1.1 中国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3.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空间分布情况
        3.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情况
        3.1.4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数量少
    3.2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分析
        3.2.1 国美进军香港
        3.2.2 苏宁的国际化
        3.2.3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
    3.3 零售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
        3.3.1 零售业“走出去”的宏观影响因素
        3.3.2 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影响因素
    3.4 零售业“走出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4.1 变量选择
        3.4.2 模型设计
        3.4.3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3.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5.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3.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3.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缓慢的原因分析
        3.6.1 中国零售企业竞争力弱
        3.6.2 中国零售企业品牌影响力小
        3.6.3 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经验
        3.6.4 中国零售企业承担汇率风险能力差
        3.6.5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支持少
第4章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经验
    4.1 全球零售业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化状况
        4.1.1 全球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4.1.2 零售商的市场主导能力
        4.1.3 发达国家跨国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
        4.1.4 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4.1.5 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多样化
        4.1.6 零售业的经营国际化
        4.1.7 零售业的零售数字化
    4.2 发达国家的零售国际化
        4.2.1 美国的零售国际化
        4.2.2 欧洲的零售国际化
        4.2.3 日本的零售国际化
        4.2.4 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经验
    4.3 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以泰国为例
        4.3.1 发展中国家零售国际化的一般情况
        4.3.2 泰国零售业的国际化
        4.3.3 卜蜂莲花的国际化
        4.3.4 卜蜂莲花在华扩张历程
第5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5.1 “走出去”战略
        5.1.1 “走出去”的内涵
        5.1.2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5.1.3 “走出去”的概况
    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宏观视角
        5.2.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宏观背景
        5.2.2 顺应对外经济的发展规律
        5.2.3 构建自主流通网络的重要手段
        5.2.4 价值链升级的外部驱动
        5.2.5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部推动
        5.2.6 有利于缓和中美贸易摩擦
        5.2.7 有助于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
        5.2.8 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5.2.9 促进我国文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5.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微观视角
        5.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推动因素
        5.3.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拉动因素
        5.3.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便利化因素
第6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创新途径:跨境电商
    6.1 跨境电子商务
        6.1.1 跨境电子商务的涵义
        6.1.2 跨境网络零售
    6.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6.2.1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
        6.2.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状况
    6.3 跨境电商与传统零售的区别
        6.3.1 跨境电商具有跨地域性
        6.3.2 跨境电商信息传播速度快
        6.3.3 跨境电商以大数据为基础
        6.3.4 跨境电商的成本结构不同
        6.3.5 跨境电商的客户体验不同
    6.4 跨境电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新途径
    6.5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SWOT分析
        6.5.1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
        6.5.2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劣势
        6.5.3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机遇
        6.5.4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挑战
    6.6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实现路径
        6.6.1 国家参与和政策支持
        6.6.2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6.6.3 多种手段改善网购体验
        6.6.4 改进物流效率
        6.6.5 巩固制造业基石
        6.6.6 不遗余力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第7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7.1 “一带一路”倡议
        7.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7.1.2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7.2.1 相对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7.2.2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7.2.3 零售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
        7.2.4 相对于其他地区“一带一路”给零售业带来的比较优势
第8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8.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时机选择
        8.1.1 零售企业具备“走出去”能力的时机
        8.1.2 进入目标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
    8.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8.2.1 中亚五国
        8.2.2 东南亚十一国
        8.2.3 南亚八国
        8.2.4 独联体七国
        8.2.5 中东欧及南欧十八国
        8.2.6 南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8.2.7 西亚北非国家和蒙古
    8.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进入方式选择
        8.3.1 中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8.3.2 东南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8.3.3 印度的进入方式
        8.3.4 独联体国家的进入方式
        8.3.5 澳大利亚的进入方式
    8.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业态选择
    8.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标准化与本土化战略
    8.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支撑体系
        8.6.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宏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8.6.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8.6.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基础改造
第9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9.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可行性
        9.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1.1 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彰显理论体系的价值指向
        1.1.2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解答时代问题的研究视角
        1.1.3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积极尝试
        1.1.4 为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科学有效的理性引航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有关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说明
        1.4.1 发展
        1.4.2 发展观
        1.4.3 应用型本科院校
        1.4.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1.4.5 应用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溯源与当代解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观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的历史生成
        2.1.2 列宁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贡献
    2.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2.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
        2.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开拓与创新
        2.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推进与拓展
        2.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化与突破
        2.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蕴与时代价值
    3.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
        3.1.1 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点
        3.1.2 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3.1.3 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
        3.1.4 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
        3.1.5 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
        3.1.6 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
    3.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
        3.2.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2.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
        3.2.3 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
        3.2.4 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
        3.2.5 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
        3.2.6 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
    3.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1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来看待其时代价值
        3.3.2 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3 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4 从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出发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第四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及境遇
    4.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召唤
        4.1.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
        4.1.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
        4.1.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4.1.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
        4.1.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
    4.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代要意
        4.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
        4.2.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应用科技大学
    4.3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4.3.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外部困境
        4.3.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困境
    4.4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4.4.1 转型发展中价值诉求的迷失
        4.4.2 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解读:缺乏科学正确发展观的指导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建构
    5.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引航
        5.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与逻辑起点:物质生产实践
        5.1.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刻动因:矛盾运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
        5.1.4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路径指向: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5.1.5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根本要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物质财富增加
        5.1.6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5.1.7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终极关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5.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运用
        5.2.1 转型目标指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
        5.2.2 转型实践先导: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
        5.2.3 转型动力机制: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
        5.2.4 转型根本之道: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
        5.2.5 转型精神引领: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
        5.2.6 转型实践准则: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
        5.2.7 转型价值旨归: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
    5.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教育价值重建
        5.3.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理念的重建
        5.3.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实践的重建
        5.3.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理性承担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实践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个案呈现
    6.1 办学理念的转型:扬长避短,特色发展
    6.2 发展战略的转型:顺势而为,跃迁发展
    6.3 人才培养的转型:素能本位,持续发展
    6.4 课程体系的转型:注重实践,融合发展
    6.5 教学方式的转型:协同育人,开放发展
    6.6 学科专业的转型:链接产业,定向发展
    6.7 师资队伍的转型:双师双能,借力发展
    6.8 科研导向的转型:应用转化,主动发展
    6.9 服务社会的转型:贴近地方,互动发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基本概念
    0.2.1 电视频道
    0.2.2 电视频道专业化及其分类
0.3 中外文献综述
    0.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0.3.2 国内电视频道专业化研究
0.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0.4.1 理论意义
    0.4.2 实践意义
0.5 研究方法
    0.5.1 田野调查方法
    0.5.2 案例分析法
    0.5.3 理论归纳方法
0.6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0.6.1 本论文逻辑框架
    0.6.2 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与意义
1.1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产生与发展
    1.1.1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产生
    1.1.2 我国频道专业化发展历程
1.2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竞争格局
    1.2.1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竞争背景
    1.2.2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市场竞争现状
1.3 我国专业化频道发展模式分析
    1.3.1 大众化专业频道——"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模式
    1.3.2 分众化专业频道——"第一财经频道"模式
    1.3.3 小众化专业频道——"现代房产频道"模式
1.4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意义与价值
    1.4.1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意义
    1.4.2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价值 第二章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面临的困境
2.1 受众水平良莠不齐
    2.1.1 受众文化程度的制约
    2.1.2 受众审美力的约束
    2.1.3 受众分布不均衡
2.2 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2.2.1 人员结构不合理
    2.2.2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2.2.3 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2.3 优质节目源的匮乏
    2.3.1 制播机制尚未健全
    2.3.2 自制节目能力不足
    2.3.3 节目购买市场尚未形成
2.4 频道盈利模式单一
    2.4.1 频道创收依赖广告
    2.4.2 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缓慢
    2.4.3 上中下游产业链有待完善
2.5 管理机制刻板单一
    2.5.1 频道市场的行政性垄断
    2.5.2 多层管理体制的局限
    2.5.3 电视产业体系结构不合理
2.6 电视频道生存的悖论
    2.6.1 综合化和专业化的矛盾
    2.6.2 "自我本位"与"观众本位"的二元分立
    2.6.3 计划模式和市场主体的错位 第三章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对策
3.1 注重创新体制
    3.1.1 制播分离,加快机制创新
    3.1.2 岗位聘任,深化内部改革
    3.1.3 加速组建节目制作交换平台
3.2 把握受众市场
    3.2.1 我国电视受众的市场细分
    3.2.2 专业频道的受众定位
    3.2.3 专业化受众的培育
3.3 坚持内容为王
    3.3.1 专业化节目设置
    3.3.2 专业化节目制作与播出
    3.3.3 专业化节目的反馈与监督
3.4 打造栏目品牌
    3.4.1 品牌立台,节目定位
    3.4.2 培育品牌节目的思路与方法
    3.4.3 着名品牌栏目的成功经验
3.5 实施新媒体拓展
    3.5.1 数字电视改变赢利模式
    3.5.2 网络媒体转向受众定位
    3.5.3 手机媒体丰富内容产业
3.6 探索跨区域联合
    3.6.1 "专业公共频道"模式
    3.6.2 "合资办台"模式
    3.6.3 "合作办台"模式 第四章 个案分析: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
4.1 频道差异化定位
4.2 频道发展现状
    4.2.1 频道产生与发展
    4.2.2 频道的竞争现状
4.3 频道面临困境
    4.3.1 广电政策困惑
    4.3.2 发展空间有限
    4.3.3 节目资源匮乏
    4.3.4 外围竞争加剧
    4.3.5 盈利模式受限
    4.3.6 制作人才匮乏
4.4 频道突围对策
    4.4.1 推进制播分离
    4.4.2 培育品牌栏目
    4.4.3 拓展赢利模式
    4.4.4 联姻新媒体
    4.4.5 打造跨区域联合之路
4.5 长沙女性频道对我国专业频道发展的启示 结语:频道专业化与媒体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新形势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民办高校的科学发展要从科学定位开始
        (一) 定位的概念及高校类型划分
        (二) 国外高校的类型定位及启示
        (三) 民办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
        1.培养目标的概念
        2.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3.民办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
    三、民办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办学特色和竞争实力
        (一) 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
        (二) 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来自核心竞争力
        (三) 民办本科高校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凸显办学特色
        1.办学理念是前提
        2.个性校长是灵魂
        3.师资队伍是根本
        4.育人模式是核心
        5.加大投入是关键
        (四) 黄河科技学院特色办学初具成效
        1.把握方向, 坚持办学的公益性
        2.探索创新, 敢为天下先
        3.艰苦奋斗, 实现滚动发展
    四、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
        (一) 我国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猛增的社会背景
        (二)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类型
        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3.外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三)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走向
        (四) 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1.优化培养方案和改革课程体系
        2.强化实践教学和品德培育
        3.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加强师德建设
    五、民办本科高校宜构建“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 “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传承
        (二) “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
        1.“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2.“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构成要素特征分析
        3.“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能力本位教育模式
        (三) “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实现“三个统一”
        1.本科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统一
        2.理论教育 (知识传授) 与实践教育 (能力培养) 相统一
        3.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
        (四) 转变教育观念, 为构建“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扫除思想障碍
    六、“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课程体系建设
        (一)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有课程分类
        1.学科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
        3.技术能力-知识课程
        4.技术规范课程
        5.工作任务课程
        6.通用课程
        (二) 民办本科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1.受公办本科高校影响较大, 理论知识过重, 实践内容不足
        2.人文、社科等通识性课程比例偏小,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不少民办本科高校重视改革课程体系, 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三) “本科学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四) “本科学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
    七、“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实践教学
        (一)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二) 构建“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制订一个相对独立、四学年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大纲 (或教学计划)
        2.加强两个实践教学支柱的建设,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3.抓好三个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
        (三) 黄河科技学院实践教学的两个案例案例一:医学护理专业 (本科) 的实践教学改革
        1.制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2.改革实践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护理实践教学条件
        1.改革课程设置, 强化基础训练
        2.抓好实践教学, 突出能力培养
        3.引进“双师型“教师,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八、“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是培养学生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必由之途
        1.思想品德决定获取知识的思想动机和学习态度
        2.思想品德决定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二) 抓住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点, 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三) 建立健全德育评价体系, 促进民办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3.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
        4.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相结合
        5.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九、“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学分制构建
        (一) 民办本科高校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 实施学分制的基本路径
        1.转变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先导
        2.引进培养, 建设高素质的有志献身于民办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3.科学投入, 提供充足的教学条件是保障
        4.积极研发, 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三) 广东培正学院 (民办本科) 探索与实践学分制的主要经验
        1.培正学院“完全学分制”的具体内容
        2.完全学分制遭遇现实困境
        3.改革创新, 修订完全学分制实施方案
        (四) “本科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宜实行“学年学分制”
        1.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2.处理好学生自主选课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3.处理好学生主修与辅修的关系
    十、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对策
        (一) 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当前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2.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
        3.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校提高就业率的根本举措
        1.准确定位, 明确就业目标市场
        2.从根本入手, 面向市场设置专业
        3.重视实践教学, 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三) 民办高校要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2.主动出击, 外引内联, 拓宽就业途径
结束语

(9)基于核心专利分析的中国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中药是我国的优势产业
        1.1.2 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1.1.3 国策要求发展中药产业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研究背景及现状
        1.2.2 我国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战略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企业专利战略理论基础
    2.1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基础
    2.2 企业专利战略
        2.2.1 企业专利战略的概念、特征及其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地位
        2.2.2 企业常用专利战略模式分类
        2.2.3 专利战略在中药企业战略中的地位
第三章 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中药核心专利分布现状研究
    3.1 专利分析法
        3.1.1 专利分析法的主要战略应用
        3.1.2 专利地图及其应用价值
    3.2 2008 IPC中药相关专利技术分类研究
        3.2.1 IPC专利分类体系
        3.2.2 IPC专利分类体系在中药领域的作用
        3.2.3 与中药领域相关IPC专利分类体系研究
    3.3 1988-2008我国中药核心专利研究
        3.3.1 布拉德福定律在专利信息分析中的应用
        3.3.2 利用布拉德福定律研究中药领域核心专利分布
    3.4 近20年我国中药核心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第四章 我国中药核心专利的专利权人分析
    4.1 我国中药核心专利专利权人构成分析
    4.2 中药核心专利境内外企业专利权人比例分析
    4.3 境内外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权人合作程度比较分析
    4.4 我国中药核心专利地域分布研究
        4.4.1 我国中药核心专利集中分布地区研究
        4.4.2 部分我国中药核心专利集中地区特色研究
        4.4.3 我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技术发展研究
    4.5 各核心专利集中分布企业名录和排序
        4.5.1 核心作者的计算方法
        4.5.2 各核心专利集中分布企业名录(见附录)
        4.5.3 我国中药专利核心技术集中分布企业
第五章 我国中药企业专利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
    5.1 我国中药专利技术集中分布企业CHI记分牌分析
        5.1.1 CHI专利记分牌
        5.1.2 我国中药专利技术集中分布企业CHI记分牌分析
    5.2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专利以及专利战略的关系
        5.2.1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专利以及专利战略的关系
        5.2.2 运用专利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5.3 我国中药专利技术境内领先企业CHI排序与竞争力排序关联分析
第六章 基于核心技术集中分布企业专利战略调研的我国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6.1 中药企业专利战略评价体系构建
        6.1.1 我国制药企业专利战略评价体系
        6.1.2 中药企业专利战略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6.2 我国中药核心专利集中分布企业现行专利战略评价研究
        6.2.1 企业领导层的专利意识评价研究
        6.2.2 企业专利管理体制和创新激励机制评价研究
        6.2.3 专利工作网络和企业专利文献数据库评价研究
        6.2.4 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和质量评价研究
        6.2.5 技术创新的活力评价研究
        6.2.6 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6.3 基于专利战略调研的我国中药核心专利集中分布企业专利战略SWOT分析
        6.3.1 SWOT分析法
        6.3.2 我国中药核心专利集中分布企业专利战略SWOT分析
        6.3.3 美、日制药企业专利战略借鉴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我国中药产业专利战略的改进对策
第八章 提升竞争力的我国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战略试行模式
    8.1 我国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
        8.1.1 制定原则
        8.1.2 立项与前期准备
        8.1.3 目标确定
        8.1.4 专利战略定位
    8.2 我国中药企业集成式功能性专利战略的具体内容
        8.2.1 专利战略起始阶段
        8.2.2 专利战略实施阶段
        8.2.3 专利战略调整阶段
    8.3 我国中药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办法与注意事项
        8.3.1 我国中药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办法
        8.3.2 我国中药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附录: 各核心IPC分类专利集中分布企业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现状
    1.2.2 大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1 台湾高等教育的概况
    2.1.1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2.1.2 台湾高等教育的学制与分类
    2.1.3 台湾高等教育的规模
    2.1.4 近期台湾高等教育重要措施[13]
2.2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2.2.1 兴起扩张阶段(1950-1972)
    2.2.2 整顿调整阶段(1972-1985)
    2.2.3 跨越式发展阶段(1985-2003)
    2.2.4 再度调整阶段(2003 年至今) 3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内部体系
3.1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组织体系结构
    3.1.1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职能
    3.1.2 台湾私立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
    3.1.3 私立高等院校行业组织
3.2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法规
    3.2.1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法规简况
    3.2.2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法规概述
    3.2.3 台湾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特点
3.3 台湾私立高等院校经费管理
    3.3.1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来源
    3.3.2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经费运作
    3.3.3 台湾当局对私立高校教育经费的补助
3.4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品质保证
    3.4.1 私立学校设立规范
    3.4.2 教学品质管理系统
    3.4.3 高等教育评鉴
3.5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专业设置
    3.5.1 台湾的院系所建制与划分
    3.5.2 私立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历史变迁
    3.5.3 台湾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3.6 台湾私立高等院校学生管理研究
    3.6.1 台湾私立高校招生现状分析
    3.6.2 台湾私立高校军训制度
3.7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人事管理
    3.7.1 台湾私立高等院校教育人事制度的确立
    3.7.2 台湾私立大学校长遴选
    3.7.3 台湾私立高等院校教师管理 4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
4.1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
    4.1.1 经济的发展推动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4.1.2 经济的转型影响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4.1.3 私立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
4.2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与行政当局
    4.2.1 台湾行政当局的主导地位
    4.2.2 台湾私立高等院校的被动地位
    4.2.3 从管制走向开放的转变
4.3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与文化传承 5 台湾元智大学案例研究
5.1 元智大学简介
    5.1.1 机构设置
    5.1.2 办学成绩
5.2 元智大学办学特色
    5.2.1 回馈社会,提升教学品质
    5.2.2 校务基金,保障学校运作
    5.2.3 绩效奖励,吸引优秀教师
    5.2.4 公共宣传,维护对外形象
    5.2.5 两条主轴,发展顶尖大学
    5.2.6 经典五十,培养通识人才 6 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特色评析
6.1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
6.2 与公立高教平分秋色
6.3 与经济呈互动式发展
6.4 投资主体多元化
6.5 完善法制化建设
6.6 建立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6.7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6.8 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6.9 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
6.10 发挥奖助金政策的指挥棒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入世后十大类专业人才的命运(论文参考文献)

  • [1]外语教育国家意识与外语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J]. 王银泉. 当代外语研究, 2022(01)
  • [2]中国师范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 胡晓珊.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 王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D]. 石娜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5]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D]. 关雯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6]“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7]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 毛慧. 中南大学, 2010(02)
  • [8]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胡大白,杨雪梅,张锡侯,罗煜,李高申,樊继轩,汤保梅,王军胜,时会永,李艳杰,董黎丽,褚清源,冯玉荣,陶继新,刘万福.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06)
  • [9]基于核心专利分析的中国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战略研究[D]. 尹瑾. 中南大学, 2009(05)
  • [10]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 邢慧慧. 重庆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后十大专业人才的命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