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在可磨性指标结果处理中的应用

EXCEL在可磨性指标结果处理中的应用

一、EXCEL在可磨性指数结果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上鑫[1](2021)在《基于钻孔过程机-岩相互作用机制的岩体力学参数识别研究》文中提出钻孔作业作为岩土工程中最早与岩体接触的施工工序,在钻具与岩体的相互作用下,钻具响应信息能综合反映岩体力学特征,可为定量评价地层岩体力学参数提供新的原位测试方法。而如何揭示钻孔过程中岩石破碎特征和隐藏的机-岩信息互馈机制是评估地层岩体力学参数的关键。本文采用室内钻孔破碎试验和理论分析开展了室内岩石破碎特征和机-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原位钻孔试验提出了地层岩体力学参数识别方法,并通过德厚水库工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室内岩石压痕试验,揭示了岩石贯入破碎程度动态划分和裂纹扩展规律,建立了考虑岩石贯入破碎特征的三维岩石贯入破碎模型,获得了最大贯入压力与岩石贯入破碎程度的复杂幂函数关系;确定了不同加载条件下的(锥形压头、球形压头以及贯入速率)下的岩石贯入破碎特征(破碎表面积、最大压痕深度、最大贯入压力)变化。(2)基于自主研发的室内岩石旋切破碎装置研究了不同加载压力和钻头角度下的岩石旋切破碎特性和机-岩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岩石旋切破碎过程中钻头扭矩线性变化规律,推导了切割扭矩与岩体固有属性(摩擦系数和岩石切割比能)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了钻进过程中钻头三维螺旋运动轨迹方程;确定了岩石旋切破碎重量和尺寸分布的控制因素分别为岩石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3)研发了适用于复杂施工环境的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复杂施工环境下钻具数据(加载压力、旋转速度、旋转扭矩以及钻进速度等)的实时监测、远程传输、智能预处理(数据降噪、无效数据剔除等)以及可视化展示,建立了基于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的地层岩体参数的表征方法,可实时显示地层岩体信息分布。(4)提出了不随钻进过程中钻具参数变化的钻进贯入指数,通过机岩相互作用机理推导了该指数与岩体力学参数(摩擦系数和岩石切割比能)的正相关关系,提出了基于钻进贯入指数和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的地层岩体力学参数识别方法。基于原位钻孔试验,系统性研究了钻具参数(加载压力、旋转速度及钻进速度)与钻进比能的相关关系,构建了钻进比能修正模型,发现最优钻进速率出现在钻进比能第二次降低的最低点。(5)提出了一种以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为主,跨孔电阻率CT等为辅的岩溶分布综合探测方法,成功探测了德厚水库溶洞分布和沿钻孔分布的岩体信息。基于深度置信网络定性分析了地层结构信息(钻进速率、电阻率、声波以及透水率)与灌浆量的相关关系,验证了基于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的地层岩体力学参数识别方法在工程实际中的有效性。

王星星[2](2021)在《数据驱动的产品适应性评价方法与工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满足大批量同质化功能需求的同时,如何快速适应用户变动的产品需求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面对不同的产品需求,企业需要开发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要。然而,新产品的开发往往意味着较长的开发周期和高昂的研发成本。适应性设计通过已有设计方案的部分再利用满足新的用户需求,由于能够充分重用企业已有的设计知识和制造资源,受到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设计评价是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设计评价能够有效减少设计的盲目性并提高设计效率。在适应性设计中,需要对产品适应性进行评价,为设计决策提供依据。已有产品数据(包括设计开发数据以及用户销售使用数据)蕴含着丰富的设计信息,可以作为产品适应性评价的重要依据。鉴于以上原因,基于产品历史开发数据和销售数据,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的产品适应性评价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工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产品参数适应性评价方法:以产品历史开发数据作为依据,对产品指标与设计参数进行相关性和依赖性分析。然后,根据相关性与依赖性分析结果标定设计变动影响范围,并识别与产品指标变动相对应的关键设计参数,以建立参数适应性设计标准方案。最后,通过实际设计方案与参数适应性设计标准方案进行对比,建立了参数适应性评价指标与适应性评价方。·提出了产品配置适应性评价方法:以产品销售数据作为依据,对产品指标与组件进行相关性和依赖性分析。然后,根据相关性与依赖性分析结果计算组件间影响关系矩阵,并进行聚类划分,获取标准模块化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实际设计方案与标准模块化方案进行对比,建立配置适应性指标与评价方法。·开发了产品适应性评价软件工具:根据产品适应性评价方法开发了产品参数适应性评价功能模块和产品配置适应性评价功能模块,将两个模块集成为产品适应性评价软件工具。设计者只需通过数据上传、阈值选择就能自动完成产品适应性评价过程,并获取相应图。·进行了产品适应性评价实例研究:在参数层面,以电动汽车电池包的参数设计作为案例,对需求变动时的产品参数设计方案进行参数适应性评价。在配置层面,以土压平衡盾构机的模块化作为案例,对基于功能划分的模块化结构进行配置适应性评价。通过两个案例验证理论方法和软件工具的有效性。

黄河[3](2021)在《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在土壤中消解的影响及生物化学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阿特拉津(Atrazine,AT)是一种常见的除草剂,具有毒性较强、半衰期长、易迁移等特性。生物质炭(Biochar,BC)具有吸附能力强、性质稳定等优点,常用于修复污染土壤。目前多数的研究表明BC对土壤中AT有较好的吸附和持留效果,能有效降低土壤中AT的迁移风险。AT在土壤的环境风险不但包括迁移风险,还包括残留风险,AT的残留风险取决于其消解行为。但土壤结构的复杂性造成了目前研究关于BC对土壤AT消解影响的不确定性,关于BC对AT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上的分布和消解行为的研究更是鲜有报道。因此,本论文以BC对土壤AT消解的影响为切入点,构建灭菌和未灭菌体系,考虑土壤颗粒组分的影响,探究BC对土壤及其各粒径组分(砂粒、粉粒和黏粒)AT分布和消解的影响。接着考察了BC对土壤及各粒径组分对AT吸附的影响,探讨吸附行为与AT消解之间的关系,揭示BC影响土壤AT消解的物理化学机制;进一步研究了BC对AT污染土壤及各粒径组分微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究土壤及各粒径组分微生物与AT消解之间的关系,揭示BC影响土壤AT消解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将为应用BC修复AT污染土壤,控制其环境风险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对农业生产和有机污染物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BC对AT在土壤及各粒径组分分布的影响。BC对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不同粒径组分的质量占比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添加BC提高了不同粒径组分中不可脱附态AT的含量;在未灭菌土壤中,培养开始时(21d),添加100目BC没有改变不可脱附态AT在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分布,不可脱附态AT主要分布于砂粒中;但是添加200目BC使不可脱附态AT主要分布于粉粒,与不添加BC的处理相比,添加200目甘蔗叶生物质炭和蚕沙生物质炭处理粉粒中不可脱附态AT分别占不可脱附态AT总量的47.69%和47.74%。(2)BC对AT在土壤消解的影响。无论灭菌还是未灭菌条件下,添加BC均延缓了土壤中AT的消解,但是灭菌与未灭菌土壤AT的消解途径和BC对其的影响明显不同,未灭菌土壤AT的消解量显着高于灭菌土壤,说明未灭菌条件下微生物降解是土壤AT消解的主要途径,灭菌条件下化学消解则是主要的途径。在未灭菌土壤中,与不添加BC的处理相比,从21~63 d添加蚕沙生物质炭和甘蔗叶生物质炭土壤AT总消解率分别降低了2.53%~2.85%和5.10%~8.00%;但土壤以及砂粒、粉粒和黏粒中不可脱附态AT的消解则有所增加,其中添加生物质炭土壤以及砂粒、粉粒和黏粒不可脱附态AT的消解量分别比不添加BC的处理提高了0.69~3.55、1.23~3.17、0.59~2.55和0.25~1.87 mg·kg-1。在灭菌土壤中,BC抑制了可脱附态AT的消解,而不可脱附态AT的残留量则有所增加,其中对黏粒中不可脱附态AT含量的增加最为明显。(3)BC影响土壤AT消解的物理化学机制。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可知Freundlich模型能够较好拟合土壤及各粒径组分对AT的吸附行为。BC提高了土壤及各粒径组分对AT的吸附能力,其中甘蔗叶生物质炭的提高作用强于蚕沙生物质炭,且BC的粒径越小对土壤吸附能力的提高效果越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可脱附态AT的化学消解量与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和吸附能力之间呈现显着负相关,表明BC通过提高土壤的吸附能力,促进可脱附态AT向不可脱附态AT转化,进而抑制了土壤可脱附态AT的化学消解。此外,在灭菌条件下,BC提高了土壤各粒径组分的吸附能力,从而使土壤各粒径组分不可脱附态AT的残留量增加。可见,BC通过提高土壤TOC含量、增强土壤及其各粒径组分对AT的吸附能力,促使AT在土壤转化、在各粒径组分中再分配,从而延缓土壤中AT消解是BC影响AT消解的主要物理化学机制。(4)BC对AT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低浓度AT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AT浓度越高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抑制作用越强。添加BC提高了AT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碳源利用多样性以及细菌多样性。其中BC对土壤黏粒细菌多样性的提高效果最为显着。添加BC提高了浓度为5 mg·kg-1的AT污染土壤中细菌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ota和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在浓度为50mg·kg-1的AT污染土壤中,添加BC提高了Actinobacteriota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对于土壤各粒径组分来说,添加BC提高了土壤黏粒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5)BC影响土壤AT消解的微生物学机制。BC-微生物-AT消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浓度(50 mg·kg-1)和低浓度(5 mg·kg-1)AT污染条件下,AT消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别。低浓度AT污染土壤中,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与土壤AT消解量呈正相关。添加BC降低了土壤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延缓了AT的消解,因此,低浓度AT条件下,Bacteroidetes是参与AT降解的功能细菌。在高浓度AT的胁迫下,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与土壤AT消解量呈正相关,且与不同粒径组分中不可脱附态AT消解量呈正相关;添加BC降低了高浓度AT污染土壤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抑制土壤AT的消解,但提高了不同粒径组分中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促进了不可脱附态AT的消解,但是由于可脱附态AT的消解速率显着大于不可脱附态,整体上看BC延缓了土壤AT的消解,可见,高浓度AT胁迫下,Firmicutes是参与AT降解的功能细菌。因此,BC通过降低了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等功能细菌的相对丰度从而抑制土壤微生物对AT的降解是BC延缓土壤中AT消解的主要微生物学机制。综上所述,BC通过提高土壤的吸附能力,促使AT在土壤转化、在各粒径组分中再分配,降低土壤参与AT降解的功能细菌丰度,从而延缓了AT的生物化学消解,但也降低了AT的淋溶迁移风险。本研究100目甘蔗叶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AT能力提高效果较好,且AT残留量较少,根据不同土壤的理化特性,选用适当粒径BC,调控BC在各粒径组分中的分布比例,不仅能有效降低土壤AT迁移风险,而且其残留风险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李青蔚[4](2021)在《基于岩渣与参数信息融合的TBM掘进围岩识别预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BM(Tunnel Boring Machine)法施工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在遭遇不良地质时,因不能及时调整掘进参数和掘进策略,TBM被卡被困的情况时有发生。若能在TBM掘进过程中实时掌握掌子面围岩条件的变化趋势,对不良地质进行预警,将会极大地降低施工风险。因此,文章以浙江台州朱溪水库引水隧洞等TBM施工工程为背景,进行基于岩渣与掘进参数信息融合的TBM掘进围岩智能识别分类与预警方法研究。岩渣作为TBM掘进破岩的直接产物,包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本文依托朱溪水库引水隧洞等TBM施工工程,对岩渣进行现场分析与图像采集,将岩渣特征与岩体完整程度的对应规律进行总结。然后,在此规律基础上,根据现场采集的TBM掘进岩渣图像特点,提出了基于改进标记分水岭的岩渣图像分割算法,并对分割结果进行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最后,以现场采集的不同岩体完整程度下的160张岩渣图像进行方法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岩渣图像分割算法性能良好,分割效果较为理想;A(岩体完整)、B(岩体较完整)、C(岩体较破碎)类对应的岩渣图像分类结果的准确率分别为96.3%、94%、86.7%,方法准确性较高,能够有效实现TBM掘进岩渣的自动分析与识别。岩渣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对掌子面围岩条件的实时判断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另外,TBM掘进破岩时产生的掘进参数,也是判断围岩条件的主要依据之一。本文基于9条不同地质、不同类型TBM施工工程的现场数据,分析可掘性指数FPI(Field Penetration Index)与岩石强度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建立了完整岩体强度(岩石强度)和FPI的通用关系模型,并提出岩体等效强度的概念。根据模型估算的岩体等效强度,将FPI进行划分,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总结出FPI与岩体条件的对应关系,并给出极硬岩和软弱破碎围岩等不良地质的FPI预警值,由此可以根据FPI值的变化对掌子面围岩条件进行实时判断和预警。最后,将岩渣分析与可掘性指数FPI进行结合,对岩体条件进行综合判断,提出基于岩渣与参数信息融合的围岩识别分类与预警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岩渣和FPI值的变化,快速分析出围岩的可掘进难易程度和破碎程度,判断出施工掌子面的围岩条件,对不良地质进行预警。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TBM掘进围岩实时识别预警软件,该软件能够将FPI值及其变化趋势、岩渣图像识别结果、围岩识别分析及预警结果进行实时显示,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本文提出的TBM掘进围岩实时识别预警方法可靠、实用,从现场施工要求角度出发,根据岩渣特征和FPI值进行TBM在掘进围岩的识别分析与预警,为TBM安全高效掘进提供了技术保障。

张宝琦[5](2021)在《生物结皮覆盖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生物结皮在黄土高原分布广泛,其盖度可达70%以上。生物结皮覆盖地表可显着影响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受生物结皮类型及生长特征的影响,其对土壤侵过程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广泛分布的苔藓结皮和藻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明确了水肥耦合条件对生物结皮生长特征的影响。同时,通过设置不同降雨梯度(60、90、120、150和200 mm/h)和结皮覆盖度(15、30、40、50、60和80%),研究降雨强度和结皮覆盖度对坡面水动力参数、产流过程和产沙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分别量化了降雨强度和生物结皮覆盖度与坡面产流产沙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生物结皮覆盖下坡面径流泥沙相互作用关系,为评估黄土高原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理论支撑。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确定了生物结皮培育的最佳水肥组合为:洒水2 L/2天+1 L/2天Hoagland营养液。通过水肥耦合进行人工培育苔藓结皮和藻结皮60天后,苔藓结皮盖度、生物量和厚度分别为53.52~73.48%、24.88~52.29 g/m2和2.29~4.09 mm,藻结皮叶绿素为0.24~1.07 mg/g。在洒水量和施加Hoagland营养液相同的处理中,苔藓结皮水稳性和雨滴动能均高于藻结皮处理。天然条件下苔藓结皮生物量、厚度、泥沙损失率和雨滴动能变化范围在21~169.33 g/m2、7.95~11.25 mm、42.51~23.68%和0.057~0.13 J之间,藻结皮叶绿素、震荡破损时间和雨滴动能变化范围在2.76~14.72 mg/g、10~75″和0.0011~0.0015 J之间。(2)苔藓结皮对坡面水动力参数的影响均强于藻结皮,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产流速率增大了1.43~60.12%。藻结皮和苔藓结皮流型均属于层流,藻结流态均属于急流,苔藓结皮在200 mm/h雨强下属于急流。苔藓结皮坡面流阻力系数、曼宁系数、径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均高于藻结皮,分别是藻结皮的2.14~10.44、1.61~3.70、1.44~2.21和1.01~1.60倍;苔藓结皮单位水流功率和断面单位能量均低于藻结皮,较藻结皮分别减少了10.53~54.19%和12.04~64.09%。随着雨强的增加藻结皮和苔藓结皮坡面产流量逐渐增大。在60~200 mm/h雨强下,苔藓结皮坡面产流速率、总径流量较藻结皮坡面增加了37.55~6.86%。相对于裸地处理,苔藓结皮坡面平均产流速率增大了2.32%,而藻结皮减少了5.87%。总体而言,生物结皮覆盖总径流量随降雨强度增加,且两者呈极显着的线性函数关系(R2>0.90;P<0.01)。(3)苔藓结皮覆盖坡面产沙量显着低于藻结皮和对照裸地,随着雨强的增加,藻结皮和苔藓结皮抑制坡面产沙的能力有所降低。苔藓结皮覆盖坡面产沙速率和产沙量分别为14.31 g/min和867.72 g,较藻结皮均减少了88.43%。随着雨强的增大,藻结皮和苔藓结皮抑制坡面产沙的能力降低;相对于裸地坡面,苔藓结皮坡面产沙量减少了15.10~92.30%。藻结皮坡面产沙量在60、90和150 mm/h雨强下坡面产沙量减少了26.47~93.52%,而在120和200 mm/h雨强下坡面产沙量增大了86.75和85.88%。随着降雨强度或产流量的增大,藻结皮和苔藓结皮覆盖坡面产沙量均呈指数函数增加(R2≥0.81;P<0.05)。对于细沟间可蚀性指数,苔藓结皮覆盖坡面显着低于藻结皮,在60~200 mm/h雨强下,苔藓结皮细沟间可蚀性指数较藻结皮降低了25.77~88.84%。(4)随着结皮盖度的增加,藻结皮和苔藓结皮覆盖坡面水动力参数表现出显着差异,产流速率和径流量均呈减小趋势。生物结皮覆盖坡面流型均为层流,其中藻结皮坡面流态为急流,苔藓结皮为缓流。苔藓结皮坡面流阻力系数、曼宁系数、径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整体高于藻结皮,分别是藻结皮的21.63~451.76、3.15~11.42、5.71~30.78和1.07~2.44倍;而单位水流功率和断面单位能量低于藻结皮,较藻结皮分别减少了59.56~89.99%和29.72~71.82%。当结皮盖度从15%增加到80%时,苔藓结皮坡面产流速率显着降低,且是藻结皮的1.07~1.30倍。相对于裸地坡面,藻结皮和苔藓结皮径流量平均增大了42.61和69.50%。随着结皮盖度增加,苔藓结皮径流量呈显着的线性增加关系(R2=0.82;P<0.01),藻结皮仅表现出降低趋势,无显着函数关系。(5)随着结皮盖度的增加,苔藓结皮对坡面产沙过程的影响大于藻结皮,相对于裸地坡面,藻结皮和苔藓结皮坡面产沙量分别减少了63.61~78.26%和9.63~89.55%。当结皮盖度<40%时,藻结皮产沙速率较低,较苔藓结皮减少了52.25~66.51%;而结皮盖度≥40%时,苔藓结皮产沙速率较低,较藻结皮减少了32.52~51.92%。藻结皮和苔藓结皮坡面产沙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线性降低(R2≥0.30;P<0.01),其中苔藓结皮盖度达到40%时、藻结皮盖度达到50%时,其抑制土壤侵蚀的能力相对趋于稳定。对于苔藓结皮,其产沙量可表征为盖度、剩余结皮厚度和径流量的幂函数关系;而对于藻结皮,产沙量与结皮特征及径流量之间无显着相关性。当结皮盖度<40%时,藻结皮细沟间可蚀性指数较低,较苔藓结皮减少了37.77~58.35%;而结皮盖度≥40%时,苔藓结皮较低,较藻结皮减少了36.93~58.73%。

戚迎龙[6](2020)在《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西辽河流域农业用水量的逐年增加,导致地下水超采的问题日益突出,必然要求限制农业水资源的使用,而推行节水优先的用水理念,要求有适宜的灌溉技术配合科学合理的水分调控手段才能兼顾稳产和节约农业水资源。基于当地的背景和需求,围绕西辽河流域玉米灌溉技术的优选、分阶段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及水分消耗利用的调控机制、农业水模型比选及使用过程中的参数敏感性和模拟精度问题,开展了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研究,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覆膜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的叶面积指数,缩短了群体冠层发育时间。在播后75d内提高了 1m 土层贮水量达3.9%~15.7%,冠层发育完全后接近或小于裸地。土壤热增减随水分供应与消耗呈现交替循环的波动性,覆膜明显增加了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土壤温度,5cm 土层75d多得到44.92℃的日均地积温,显着表现在井灌水和降雨后至地温回升期,能稳定地温振幅且在土壤冷凉时获得更多的地积温。综合效益分析得出膜下滴灌仅技术效果得分最高,而覆土浅埋滴灌获得经济效益最高分0.369和环境效益最高分0.577使其总分1.012排序第一,优选为适宜的灌溉技术。(2)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10%变化时全生育期土壤蒸发量E、作物蒸腾量T、蒸散量ET最大值较最小值分别高18.72%、25.37%、19.9%。模拟E的敏感参数为土壤表层可蒸发水量TEW、生长中期基础作物系数Kcb(mid),其全局敏感性指数为0.662、0.321,是不敏感参数均值的33.6~69.4倍。模拟T的敏感参数为根系不受水分胁迫的临界土壤贮水量Wj、Kcb(mid)、田间持水量Wfc,其敏感性指数为0.569、0.485、0.455,是不敏感参数均值的34.5~43倍。(3)AquaCrop和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比较相似地表达了冠层发育到最大而未开始衰减期间玉米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过程,而对快速生长期与后期1m 土层贮水量SWS的模拟差异大。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低估SWS的情形较多,AquaCrop模型多数情况模拟正负偏差分布较均匀而在SWS偏低时会高估。AquaCrop模型描述各生育期蒸散量ETstage因亏水情形而变化的能力略优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2 模型模拟 ETstage 的均方根误差 NRMSE 分别为 8.158%~9.510%、5.980%~15.022%。AquaCrop的模拟精度总体略优,推荐为适宜于当地覆土浅埋滴灌的玉米水分管理模型。(4)分阶段亏水(0.6ETc)对玉米冠层覆盖度CC影响最小的情形是初期亏水(DI-α),不会影响生殖阶段的冠层水平。快速生长期亏水(DI-β)降低冠层快速发育期间CC的同时会持续影响至生殖阶段。中期亏水(DI-γ)会降低冠层维持在最大水平的持续时间而引起冠层早衰。初期及快速生长期连续亏水(DI-αβ)明显降低了生殖阶段CC。快速生长期及中期连续亏水(DI-βγ)削弱冠层的程度最深。相比全生育期充分灌溉FI,单阶段亏水降低了 3.27%~10.91%的最终生物量B,2阶段连续亏水减少B达16.84%~25.86%。分阶段亏水不同情形玉米籽粒产量Y由高而低排序为:DI-α、DI-β、DI-γ、DI-αγ、DI-αβ、DI-βγ,初期亏水不显着影响籽粒产量。初期或快速生长期亏水均能促使更多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籽粒,而生殖阶段亏水会降低收获指数HI,不同情形2阶段亏水均降低了HI。快速生长冠层期间亏水会持续影响到中期蒸散量ETmid,会削弱生殖阶段蒸腾能力,而初期亏水并不降低ETmid。初期亏水对生育期总蒸散量ET影响程度最小,冠层快速生长期间或生殖过程的单个生育阶段亏水均显着降低了 ET。相比充分灌溉FI,相邻2阶段连续段亏水处理DI-αβ、DI-βγ降低了10.40%~12.32%、12.01%~13.14%的ET。初期亏水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显着高于单阶段亏水发生在生殖阶段的WUE,2阶段连续亏水对Y和WUE均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快速生长期及中期连续亏水的WUE最低。生长初期0.6ETc的亏水可做到节水增效稳产,是最佳的分阶段亏水调控方式。(5)AquaCrop模型原始参数不能有效描述不同分阶段亏水情形对作物系统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校准取得的一套修正模型参数可获得较好的模拟精度,各项模拟指标的平均绝对误差比原始参数低25.39%~67.08%。模型对CC、Bi(随时间变化的生物量)测量值较低和较高时模拟精度高,而对CC快速变化阶段模拟误差大,在茎叶快速生长的前半段会明显高估生物量。模拟充分灌溉CC的NRMSE为7.523%~9.865%,模拟单阶段、相邻2阶段连续亏水CC的NRMSE分别为6.395%~18.714%、11.935%~19.537%;模拟Bi时充分灌溉、单阶段亏水、相邻2阶段连续亏水的NRMSE分别为 10.718%~11.810%、12.852%~20.372%、17.588%~26.033%。AquaCrop 模型对全生育期充分灌溉情形模拟效果更好,而有水分亏缺时误差增大,2阶段连续亏水情形下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模拟精度明显降低,模型使用时须注意此缺点而避免决策失误,此模型描述生物量与作物蒸腾的关系及水分亏缺的响应程度方面仍须从机理方面做出改进。

李慧爽[7](2020)在《盘锦辽滨地区第四纪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室内土工试验是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按详细的操作规程,在室内对岩土试样进行的测试,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设计参数获得方法。原位测试是在不采取土样的情况下,在使用特定的仪器设备,在地层原位进行的试验测试。原位测试方法除了直接确定某些岩土参数外,还可以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经验公式或数据对照表来间接取得其它参数,但这种经验公式或对照表与不同地区、不同沉积环境、不同岩性的土体有密切的关系,不易生搬硬套。另外,由于某个要求的实验条件不易达到,或者虽然通过专用设备和特殊工艺能获取到的参数,但试验费用相对较高,所需时间较长,与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工期要求发生矛盾,所以采用比较便捷、经济的测试结果,通过经验公式得到相应的参数,是很多研究者研究和探索方向。盘锦辽滨地区位于渤海辽东湾的北部,大辽河入海之前大转弯段的右岸。地貌上属下辽河平原的河口三角洲,地面高程一般在3~4m之间,地表岩性主要为冲积、冲海积成因的粉土、粉质粘土,填海造陆区地表为人工吹填土及素填土。辽宁工程勘察设计院在盘锦辽滨地区实施了大量的岩土工程勘察项目,获得的数量巨大的室内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主要是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利用这些资料和成果总结出土的室内试验物理力学指标与原位测试数据(主要是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将给该区及地质条件相似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取样测试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本文以盘锦辽滨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室内试验测得的第四纪粉土、粉质粘土和粘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参数,和标准贯入试验成果为样本,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孔隙比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孔隙比与含水量、湿密度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湿密度与含水量、压缩模量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压缩模量与液性指数、压缩模量与湿密度、压缩模量与含水量、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与含水量、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与含水量等参数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相关性检验,相关性显着。用所得经验公式进行指标推算验证,效果理想,达到了预期目的。

阮晨[8](2020)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胞自噬(简称自噬)是植物、动物和真菌等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它在营养缺乏、环境胁迫、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噬过程起始于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的形成,随后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自噬体包裹的待降解物被投递到溶酶体中发生降解和消化,最终产物被细胞回收进而再次利用。纳米材料是一维或者三维空间内尺度在1-100 nm之间的特殊材料的统称。已有研究表明,多种纳米材料如量子点、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和纳米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等均具有诱导自噬激活的能力。主流观点认为,纳米颗粒引发的自噬效应是纳米材料的主要细胞毒性反应之一,这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目前,领域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诱导自噬激活的纳米材料的发现,以及调控自噬效应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和优化,纳米材料如何调控细胞内的重要信号通路从而激活自噬的分子机制仍有待研究。蛋白激酶是细胞信号通路中的重要调控因子,通过磷酸化修饰自噬核心分子ATG(Autophagy-related)和自噬调控因子参与调控自噬过程。蛋白激酶是否在纳米颗粒诱导的自噬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lica nanoparticles,Si NPs)诱导自噬激活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下一代测序技术、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定量技术、生物信息学预测方法以及分子、细胞和生化等实验手段,系统鉴定和定量大鼠肾上皮(Normal rat kidney,NRK)细胞株在纳米颗粒处理后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设计参与调控纳米材料诱导自噬激活的关键激酶预测方法,预测并发现两个新的参与调控自噬的重要激酶,揭示了磷酸化调控纳米颗粒诱导自噬激活过程的分子作用机制,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与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本研究的具体研究过程如下:(1)本研究探究了三种不同尺度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发现不同尺寸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水相中均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且分散均匀,在水相和近生理环境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这一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均一性。随后使用不同尺寸、不同浓度的纳米颗粒处理NRK-GFP-LC3稳转细胞株,利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三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均能增加细胞内GFP-LC3聚点数量,且高浓度的纳米颗粒处理具有更强的诱导效应。利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不同规格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NRK细胞株后的LC3-II蛋白变化,发现16 nm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显着增加细胞内LC3-II蛋白表达水平。基于荧光标记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 NPs fluorescently labelled with rhodamine,r Si NPs)与NRK-GFP-LC3稳转细胞株的共定位成像以及电子显微镜的拍照结果,发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自噬激活后被自噬体吞噬,随后与溶酶体发生融合。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可以诱导自噬激活并促进自噬体形成,其诱导效应具有尺寸和浓度的依赖性特点。(2)研究中进一步检测了纳米材料处理前后细胞中SQSTM1(Sequestosome 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发现处理后细胞中的SQSTM1蛋白质的含量显着上调,表明纳米颗粒抑制自噬流。这一结果在m RFP-GFP-LC3自噬双标记指示实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此外,将自噬抑制剂3-MA(3-Methyladenine)和CQ(Chloroquine)分别加入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的过程中,比较了LC3-II和SQSTM1的蛋白表达在处理前后的变化,探讨了3-MA和CQ对细胞自噬流的影响。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得出高浓度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抑制溶酶体降解从而有效地阻断自噬流并促进自噬体积累的结论。(3)本研究认为参与调控纳米材料诱导自噬激活的蛋白激酶,可能在转录、蛋白质、磷酸化或激酶活性层面发生显着变化。因此,本文利用16 nm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按时间梯度处理NRK细胞株,使用新一代测序技术、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技术和非标记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技术分别鉴定细胞样品中的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质表达量和磷酸化位点及其修饰水平。本研究设计了基于多组学数据整合的关键自噬调控激酶预测方法,系统分析自噬过程中激酶在不同组学层次上的变化,综合考虑激酶状态的改变和激酶已知的生物学功能,最后预测到21个潜在参与纳米材料诱导自噬激活的激酶。(4)本研究随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及功能研究。首先,利用si RNA文库对21个潜在激酶基因进行功能筛选,借助免疫印迹实验探究纳米颗粒处理条件下敲低激酶基因对LC3-Ⅱ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发现蛋白激酶CDK4和CDK7可能参与调控自噬。后续检测表明CDK4和CDK7的蛋白总量和磷酸化水平在纳米颗粒诱导自噬激活的过程中发生了显着变化。在激酶基因敲低情况下,用普通纳米材料和荧光标记的纳米材料处理NRK-GFP-LC3稳转细胞株,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内GFP-LC3聚点数均呈现显着降低。此外,本研究还在两种人类癌症细胞株He La和Hep G2中开展进一步验证,得到了一致性的结果。本文将自噬抑制剂CQ加入到激酶基因敲低实验中,揭示CDK4和CDK7的调控功能主要发生在自噬前期而不是后期。随后将CDK4的特异抑制剂ON123300、CDK7的特异抑制剂THZ1和自噬抑制剂CQ分别加入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自噬激活的过程中,结果发现抑制CDK4和CDK7可以抑制纳米材料诱导自噬过程中LC3-Ⅱ蛋白质表达水平和GFP-LC3亮斑的聚积。上述结果表明蛋白激酶CDK4和CDK7是参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自噬激活过程中的重要激酶。(5)通过探究自噬激活剂依托泊苷、双氧水和衣霉素对自噬的影响,研究发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引起细胞的多种胁迫压力对CDK4和CDK7的激活都可能有贡献。总体来说,本文以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自噬激活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大鼠肾上皮细胞株作为研究自噬信号通路的细胞模型,结合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定量技术、生物信息学预测方法以及分子、细胞和生化等实验手段,系统鉴定并定量大鼠肾上皮细胞株在纳米材料处理前后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设计和建立参与调控自噬的关键激酶预测方法,预测并发现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的重要激酶,揭示了磷酸化参与调控该过程的分子机制,为纳米材料的安全应用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张美娟[9](2020)在《盐碱胁迫下牧草对糠醛渣的适应性生理应答研究》文中认为松嫩平原是世界上三大苏打盐碱地区之一,土地盐碱化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施用糠醛渣探讨盐碱土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适应性栽培研究,为糠醛渣在盐碱土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试验按土壤质量为基数确定糠醛渣的用量,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确定试验由添加量0、5%、10%糠醛渣的盐碱土3个处理组成,分别种植苜蓿、沙打旺和苕子三种牧草,温室条件下进行3个月的盆栽试验。测定三种牧草生物量、可溶性糖、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测定种植牧草后的土壤性质以及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添加糠醛渣后土壤pH值和含盐量降低,糠醛渣的添加能够提高土壤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且糠醛渣添加量越大,各养分含量越大;添加糠醛渣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高,添加5%用量的糠醛渣微生物多样性较其他更高。添加糠醛渣后种植苜蓿的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增加,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odates)是优势菌门;苜蓿的株高、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其中以添加5%糠醛渣处理效果最佳。添加糠醛渣后种植沙打旺的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增加,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odates)是优势菌门。沙打旺的株高、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其中以添加5%糠醛渣处理效果最佳。种植苕子后,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增加。添加糠醛渣后种植苕子的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增加,主要表现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成为优势菌门。施用糠醛渣增加了苕子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强了苕子抗氧化酶的活性。施用糠醛渣明显促进苕子生长发育,增加了苕子苗期生物量,5%糠醛渣用量处理具有最佳改良盐碱土效果。总之,添加糠醛渣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从而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缓解盐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研究为糠醛渣在盐碱地土壤改良及植物适应性栽培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参考。

林琳[10](2020)在《辽西半干旱小流域坡地景观格局对表土土壤动物的影响》文中提出半干旱坡地利用过程中,受政策和经营管理的影响,形成不同特点的利用组合类型,进而产生形态各异的景观格局。土壤动物作为维持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依赖于其景观结构的异质性,高异质性景观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动物栖息地的连通性,还能为其能量运输提供载体。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干扰因素较为复杂,土地利用类型不能完全反映土壤动物局地生境差异,这使得区域景观格局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变得尤为必要。针对以上情况,本研究以辽西半干旱小流域坡地为研究区域,利用3S技术与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区域不同坡地景观组合类型进行景观异质性分析;并采用陷阱法获取各样区表土土壤动物数据;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与景观指数间关系,进而探索半干旱坡地区不同景观格局对表土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小流域坡地整体景观破碎度相对较高,不同景观类型组合间景观格局差异明显。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组合方式不同,本研究共选取7类典型景观组合20个样区,包括类型1(果园与梯田复合)、类型2(果园与坡耕地复合)、类型3(林地与坡耕地复合)、类型4(林地+果园与坡耕地复合),类型5(林地+梯田)、类型6(林地+坡耕地)和类型7(果园+梯田)。由于景观细化精度较高,景观水平下样区PD值最高达到3933.078,LPI值最高为57.143,CONTAG最高值为65.813。类型水平下,田坎的斑块密度最大,耕地的聚集程度及优势度最高,农村道路的形状最为复杂。7类景观组合间景观格局不尽相同,类型1、类型2、类型3及类型6田坎的斑块密度最大,类型4、类型5及类型7农村道路的斑块密度最高。2.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差异明显。20个样区共捕获22103只表土土壤动物,分属于56科18目。优势物种为步甲科和蚁科2科,常见物种为山蛩科、蚰蜒科、蝗科等6科,稀有物种包括48科。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各类型间差异极显着(P<0.01),类型1表土土壤动物多样性和优势度指数均高于其他类型,类型3优势度指数最高而多样性指数最低;复合型景观表土土壤动物物种数整体高于非复合型物种数;四类复合类型间各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极显着(P<0.01),三类非复合类型间各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3.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景观指数具有一般相关性。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受景观格局影响明显,均匀度指数(J)与AREAMN显着正相关,与LPI、PAFRAC负相关;丰富度指数(E)与AREAMN显着负相关,与PD、LPI、PRD正相关;个体数与LPI显着正相关;物种数与PD、LPI、PAFRAC显着正相关,与PRD正相关,与AREAMN极显着负相关。流域景观内各斑块面积分布越不均衡、斑块类型相对越丰富,越有利于表土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增加;斑块破碎度相对较高,各细小廊道的结构配置相对越多样,表土土壤动物物种越丰富。4.不同景观组合类型景观指数对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影响不同。对7个景观组合类型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与景观指数分别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合类型表土土壤动物受景观指数影响差异较大,如类型1(果园与梯田复合)土壤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各指数及物种数均受到来自景观指数的影响,而类型2(果园与坡耕地复合)只有物种数、个体数及均匀度指数受到景观指数的影响;相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组合方式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对景观格局作用的响应程度也有所差异,如类型3(林地与坡耕地复合)景观指数对表土土壤动物物种数及物种丰富度影响明显,而类型6(林地+坡耕地非复合)景观指数对表土土壤动物物种数、优势度、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均具有一定影响。在该类研究区及相似环境条件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利用条件调整景观布局,提高适宜于表土土壤动物生存繁衍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EXCEL在可磨性指数结果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CEL在可磨性指数结果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钻孔过程机-岩相互作用机制的岩体力学参数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地质钻头类型分析
        1.2.2 随钻监测装置统计及分析
        1.2.3 钻进过程中机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1.2.4 钻孔岩石破碎模型统计及分析
        1.2.5 钻孔岩石破碎在工程应用分析
        1.2.6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2 基于压痕试验的岩石贯入破碎机理研究
    2.1 岩石压痕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岩石物理性质
        2.1.2 试验设备和方法
    2.2 岩石贯入过程中破碎阶段
        2.2.1 压缩破碎阶段
        2.2.2 裂纹扩展阶段
        2.2.3 岩石贯入破碎阶段
    2.3 岩石贯入参数对岩石贯入破碎的影响
    2.4 三维岩石贯入破碎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旋转切割试验的岩石旋切破碎机理研究
    3.1 岩石切割破碎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岩石物理性质
        3.1.2 试验设备和方法
    3.2 岩石切割破碎过程中加载压力与扭矩相关性研究
    3.3 岩石切割破碎过程中机岩相互作用
    3.4 岩石切割参数对岩石切割破碎效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原位钻孔试验的岩体力学参数识别研究
    4.1 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
        4.1.1 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功能
        4.1.2 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4.1.3 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显示界面
    4.2 基于原位钻孔试验的机-岩参数相关性研究
        4.2.1 现场原位钻孔试验
        4.2.2 原位钻孔机岩参数相关性分析
    4.3 基于机岩参数映射关系的地层岩体力学参数评价指数
    4.4 本章小结
5 地层岩体参数识别方法的工程应用与验证
    5.1 德厚水库工程概况
        5.1.1 工程地质
        5.1.2 工程问题
    5.2 基于地层岩体参数识别方法的岩溶分布探测
        5.2.1 德厚水库岩溶分布探测方法
        5.2.2 德厚水库岩溶分布探测方法步骤
        5.2.3 基于地层岩体参数识别方法的岩溶分布探测分析
    5.3 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地层岩体参数识别方法有效性验证
        5.3.1 深度置信网络模型构建
        5.3.2 地层岩体参数识别方法有效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二、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数据驱动的产品适应性评价方法与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思路及总体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及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可适应设计
        2.2.1 可适应设计的提出
        2.2.2 产品的可适应性
        2.2.3 设计的可适应性
    2.3 数据驱动的适应性设计
        2.3.1 适应性设计介绍
        2.3.2 数据驱动产品设计的特征
        2.3.3 数据驱动的适应性设计现状
    2.4 适应性设计相关评价方法
        2.4.1 基于价值工程的评价
        2.4.2 基于性能稳健性的评价
        2.4.3 基于信息熵的评价
        2.4.4 其它的设计评价方法
    2.5 模块化设计
        2.5.1 基于功能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2.5.2 基于结构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2.5.3 基于生命周期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品参数适应性评价方法
    3.1 引言
    3.2 产品数据搜集与处理
    3.3 产品指标与设计参数分析
        3.3.2 产品指标和设计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3.3 产品指标与设计参数的依赖性分析
        3.3.4 产品需求指标预测模型构建
    3.4 关键设计参数识别
        3.4.1 基于相关性的聚类划分
        3.4.2 关键设计参数选取
    3.5 产品参数适应性评价
        3.5.1 参数设计方案输入
        3.5.2 产品参数适应性指标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配置适应性评价方法
    4.1 引言
    4.2 产品销售数据搜集与处理
    4.3 产品指标与组件分析
        4.3.1 产品指标相关性获取
        4.3.2 产品指标与组件依赖性分析
    4.4 产品组件标准模块化设计
        4.4.1 基于组件间关系矩阵的聚类
        4.4.2 组件类型分析
    4.5 产品配置适应性评价
        4.5.1 模块化结构导入
        4.5.2 配置适应性指标与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品适应性评价软件工具
    5.1 软件工具的架构选择
        5.1.1 软件功能的需求分析
        5.1.2 Django框架介绍
        5.1.3 应用系统架构介绍
    5.2 产品适应性评价的业务流程
        5.2.1 产品参数适应性评价功能模块
        5.2.2 产品配置适应性评价工具
    5.3 功能及页面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研究
    6.1 引言
    6.2 电动汽车电池包参数适应性设计案例
        6.2.1 电动汽车电池包简介
        6.2.2 电动汽车电池包数据搜集与处理
        6.2.3 电动汽车电池包产品指标与设计参数分析
        6.2.4 电动汽车电池包产品指标的关键设计参数识别
        6.2.5 电动汽车电池包参数适应性评价
    6.3 土压平衡盾构机模块化设计案例
        6.3.1 土压平衡盾构机简介
        6.3.2 土压平衡盾构机数据搜集与处理
        6.3.3 土压平衡盾构机产品指标与组件的数据分析
        6.3.4 盾构机组件标准模块化结构
        6.3.5 土压平衡盾构机的模块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取的相关成果
附录2 个人简历

(3)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在土壤中消解的影响及生物化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阿特拉津的特性与环境行为
        1.1.1 阿特拉津的性质及使用情况
        1.1.2 阿特拉津的环境影响及生物毒性
        1.1.3 土壤中阿特拉津的修复措施
        1.1.4 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1.1.5 影响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因素
    1.2 不同粒径土壤组分的特性及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和赋存形态的影响
        1.2.1 土壤组分的分级及方法
        1.2.2 土壤不同粒径组分的理化特性
        1.2.3 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微生物特征
        1.2.4 有机污染物在不同土壤粒径组分中的环境行为
        1.2.5 有机污染物在不同土壤粒径组分中的赋存形态
    1.3 生物质炭的特性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3.1 生物质炭来源和特性
        1.3.2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3 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 生物质炭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环境效应的影响
        1.4.1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1.4.2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消解
    1.5 生物质炭影响有机污染物消解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进展
        1.5.1 生物质炭影响有机污染物消解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1.5.2 生物质炭影响有机污染物消解的物理化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的分布及消解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污染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含量的影响
        2.3.2 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污染土壤及不同粒径组分理化性质的影响
        2.3.3 生物质炭对土壤阿特拉津消解的影响
        2.3.4 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在未灭菌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分布和消解的影响
        2.3.5 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在灭菌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分布和残留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土壤不同粒径组分质量占比对阿特拉津消解的影响
        2.4.2 生物质炭对土壤不同粒径组分阿特拉津赋存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2.4.3 生物质炭对土壤阿特拉津消解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中阿特拉津消解的物理化学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3.2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物质炭老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2 生物质炭老化对土壤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吸附阿特拉津的机制
        3.4.2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阿特拉津消解的物理化学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土壤中阿特拉津消解试验
        4.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4.2 数据处理
        4.2.1 Biolog数据处理
        4.2.2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低浓度阿特拉津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对生物质炭的响应
        4.3.2 高浓度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生物质炭的响应
    4.4 讨论
        4.4.1 阿特拉津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
        4.4.2 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中阿特拉津消解的微生物学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土壤中阿特拉津消解试验
        5.1.3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测定
    5.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低浓度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细菌与阿特拉津消解的关系
        5.3.2 高浓度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细菌与阿特拉津消解的关系
        5.3.3 生物质炭作用下土壤细菌群落的交互作用
    5.4 讨论
        5.4.1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低浓度阿特拉津消解的微生物学机制
        5.4.2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高浓度阿特拉津消解的微生物学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的分布及消解的影响
        6.1.2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中阿特拉津消解的物理化学机制
        6.1.3 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6.1.4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中阿特拉津消解的微生物学机制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基于岩渣与参数信息融合的TBM掘进围岩识别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TBM施工围岩分级研究现状
        1.2.2 TBM围岩特征识别研究现状
        1.2.3 TBM施工岩渣分析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TBM掘进岩渣特征总结与分析
    2.1 隧道施工围岩分级
        2.1.1 常用围岩分级
        2.1.2 BQ分类法
    2.2 TBM施工中常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2.3 TBM岩渣特征分析
        2.3.1 TBM破岩机理
        2.3.2 岩渣特征统计分析
    2.4 岩渣特征与岩体完整程度的现场分析
        2.4.1 依托工程概况
        2.4.2 岩渣特征与岩体完整程度的对应关系总结
    2.5 TBM掘进岩渣图像特点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BM掘进岩渣图像分割
    3.1 TBM掘进岩渣图像识别程序框图
    3.2 岩渣图像预处理
        3.2.1 灰度变换
        3.2.2 双边滤波
        3.2.3 形态学运算
        3.2.4 形态学重构
    3.3 岩渣图像分割
        3.3.1 分水岭变换
        3.3.2 算法流程
        3.3.3 前景标记获取
        3.3.4 标记分水岭分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BM掘进岩渣图像识别
    4.1 岩渣图像特征提取
        4.1.1 特征参数提取
        4.1.2 最小外接矩形
    4.2 岩渣图像分类
    4.3 方法准确性验证
        4.3.1 图像分割结果及分析
        4.3.2 图像识别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BM掘进特征参数分析
    5.1 工程概况和数据来源
        5.1.1 工程概况
        5.1.2 数据来源
    5.2 FPI与岩石强度的关系
        5.2.1 可掘性指数FPI
        5.2.2 岩石强度
        5.2.3 FPI与 UCS的相关性分析
    5.3 完整岩体强度R_c与FPI的关系模型
        5.3.1 岩体强度
        5.3.2 完整岩体强度R_c与FPI的关系模型建立
        5.3.3 岩体等效强度R_(ec)的实时估算
    5.4 FPI与岩体条件的对应关系总结
        5.4.1 工程实例分析
        5.4.2 不良地质预警值的确定
        5.4.3 FPI与岩体条件的对应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BM掘进围岩实时识别预警
    6.1 基于岩渣和参数特征的围岩识别分类
    6.2 TBM掘进围岩实时识别预警软件设计
        6.2.1 开发工具简介
        6.2.2 系统组成
        6.2.3 系统界面设计
    6.3 工程应用实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生物结皮覆盖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物结皮的表征参数
        1.3.2 生物结皮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1.3.3 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
        1.3.4 生物结皮对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1.3.5 生物结皮对产流过程的影响
        1.3.6 生物结皮对产沙过程的影响
    1.4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设备
        2.3.2 试验处理
        2.3.3 试验方法
        2.3.4 测定指标
        2.3.5 指标计算
        2.3.6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生物结皮特征
    3.1 水肥条件对生物结皮特征的影响
        3.1.1 盖度
        3.1.2 生物量
        3.1.3 厚度
        3.1.4 水稳性
        3.1.5 雨滴击溅
    3.2 不同盖度生物结皮特征
        3.2.1 生物量
        3.2.2 结皮厚度
        3.2.3 水稳性
        3.2.4 雨滴击溅
    3.3 小结
第四章 降雨强度对结皮覆盖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4.1 降雨强度对水动力参数的影响
        4.1.1 运动指标
        4.1.2 力学指标
        4.1.3 能量指标
    4.2 降雨强度对坡面径流过程的影响
        4.2.1 产流速率
        4.2.2 总径流量
    4.3 降雨强度对坡面产沙过程的影响
        4.3.1 产沙速率
        4.3.2 泥沙浓度
        4.3.3 总产沙量
        4.3.4 径流与产沙关系
    4.4 细沟间可蚀性指数
    4.5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结皮盖度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5.1 盖度对水动力参数的影响
        5.1.1 运动指标
        5.1.2 力学指标
        5.1.3 能量指标
    5.2 盖度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5.2.1 产流速率
        5.2.2 总径流量
    5.3 盖度对坡面产沙的影响
        5.3.1 产沙速率
        5.3.2 泥沙浓度
        5.3.3 总产沙量
    5.4 生物结皮特征对产沙量的影响
    5.5 细沟间可蚀性指数
    5.6 小结
第六章 研究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与优选
        1.2.2 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的影响及其灌溉调控机制
        1.2.3 农业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1.2.4 基于双作物系数理论估算蒸发蒸腾量的模型模拟
        1.2.5 AquaCrop模型对作物-土壤系统的模拟
    1.3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与方案
        2.2.1 地膜覆盖对滴灌土壤水热的调控及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优选
        2.2.2 模拟蒸发蒸腾量及田间土壤水分动态的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2.2.3 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水分亏缺调控机制的试验研究
        2.2.4 玉米覆土浅埋滴灌应用不同模型的精度比选
        2.2.5 AquaCrop模型对玉米分阶段亏水情形系统模拟与精度分析
    2.3 田间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
        2.3.2 玉米株高及冠层发育
        2.3.3 玉米地上生物量
        2.3.4 玉米氮磷钾养分含量
        2.3.5 土壤含水率
        2.3.6 蒸发蒸腾量
        2.3.7 土壤温度
        2.3.8 玉米籽粒产量
    2.4 模型与算法
        2.4.1 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
        2.4.2 AquaCrop模型
        2.4.3 拓展傅里叶幅度敏感性检验(EFAST)
    2.5 数据统计方法
        2.5.1 数据运算及统计指标
        2.5.2 模拟误差评价
3 覆膜对滴灌土壤水热的调控及玉米灌溉技术评价优选
    3.1 覆膜对玉米冠层发育及滴灌土壤水热的影响
        3.1.1 覆膜对滴灌玉米冠层叶片发育的影响
        3.1.2 覆膜对滴灌土壤1m土层贮水量的影响
        3.1.3 覆膜对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3.1.4 覆膜对滴灌土壤水热动态的影响
    3.2 西辽河流域玉米节水灌溉技术评价与优选
        3.2.1 技术优选方法与评价模型构建
        3.2.2 各评价指标值及数据规范化处理
        3.2.3 构造比较矩阵与判断矩阵
        3.2.4 矩阵计算与层次排序
        3.2.5 一致性检验
        3.2.6 各节水灌溉技术总得分及其综合评价
    3.3 小结与讨论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覆土浅埋滴灌分阶段水分亏缺对玉米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4.1 各生育阶段的蒸散发耗水量
    4.2 玉米冠层发育过程
    4.3 最终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其收获指数
    4.4 全生育期蒸散发耗水总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4.5 小结与讨论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及ET_0的气象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1 浅埋滴灌典型种植区参考作物腾发量ET_0的气象参数敏感性分析
        5.1.1 数据运算过程
        5.1.2 气象因子与ET_0的相关性
        5.1.3 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指数
        5.1.4 不同条件下ET_0的分布
    5.2 基于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的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2.1 模型运算所须的田间试验数据
        5.2.2 数据处理与敏感性检验运算流程
        5.2.3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指数
        5.2.4 敏感参数对土壤蒸发及作物蒸腾的影响
        5.2.5 土壤蒸发、作物蒸腾总量为最值条件下的耗水过程
    5.3 小结与讨论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AquaCrop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模拟土壤水及蒸散发的精度对比
    6.1 AquaCrop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的参数化及精度评价指标
    6.2 不同模型模拟土壤水分的对比
        6.2.1 生育期土壤贮水量连续模拟值与离散测量值
        6.2.2 土壤贮水量模拟值和测量值的关系
        6.2.3 模拟土壤贮水量的误差评价指标
    6.3 不同模型模拟各生育阶段蒸散发耗水量对比
        6.3.1 蒸散发耗水量的模拟值和测量值
        6.3.2 蒸散发耗水量模拟值和测量值的关系
        6.3.3 模拟各生育阶段蒸散发耗水量的误差评价指标
    6.4 小结与讨论
        6.4.1 讨论
        6.4.2 小结
7 AquaCrop模型对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的系统模拟与精度分析
    7.1 AquaCrop模型的参数化及精度评价指标
    7.2 AquaCrop模拟冠层覆盖度
        7.2.1 冠层覆盖度CC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2.2 冠层覆盖度CC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3 AquaCrop模拟生物量积累
        7.3.1 生育期内地上生物量Bi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3.2 生物量Bi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4 AquaCrop模拟总蒸散量和水分生产力
        7.4.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4.2 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5 AquaCrop模拟最终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
        7.5.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5.2 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6 小结与讨论
        7.6.1 讨论
        7.6.2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揭示了滴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的调控机制
        8.1.2 综合评价选出了适宜节水灌溉技术
        8.1.3 揭示了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水分亏缺的调控机制
        8.1.4 取得了模型全局敏感参数并探讨了玉米田蒸散发耗水结构变化的成因
        8.1.5 基于分阶段亏水试验对比了2个模型的模拟精度而选出适宜模型
        8.1.6 获得了一套适宜的作物-水模型参数并找到模型精度的变化规律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盘锦辽滨地区第四纪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盘锦辽滨地区工程地质条件概况及标贯试验原理应用
    2.1 盘锦辽滨地区工程地质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2.1.3 第四纪地层概况
        2.1.4 地下水条件概况
        2.1.5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分析
    2.2 标准贯入试验原理及成果应用
        2.2.1 标准贯入试验原理
        2.2.2 试验成果应用
第三章 盘锦辽滨地区地层物理力学参数回归分析
    3.1 回归分析基本原理
    3.2 物理指标参数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间的回归分析
        3.2.1 孔隙比e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的相关性分析
        3.2.2 孔隙比e与含水量ω的相关性分析
        3.2.3 湿密度ρ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的相关性分析
        3.2.4 湿密度ρ与含水量ω的相关性分析
    3.3 力学指标参数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间的回归分析
        3.3.1 压缩模量Es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的相关性分析
        3.3.2 抗剪强度指标C值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的相关性分析
        3.3.3 抗剪强度指标φ值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的相关性分析
    3.4 力学指标参数与物理指标参数间的回归分析
        3.4.1 压缩模量Es与液性指数IL的相关性分析
        3.4.2 压缩模量Es与湿密度ρ的相关性分析
        3.4.3 压缩模量Es与含水量ω的相关性分析
        3.4.4 抗剪强度指标C值与含水量ω的相关性分析
        3.4.5 抗剪强度指标φ值与含水量ω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盘锦辽滨地区地层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机理分析
    4.1 土的组成结构及常用术语
        4.1.1 土的组成
        4.1.2 土的结构
        4.1.3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4.1.4 粘性土的可塑性
    4.2 土的压缩性和抗剪强度
        4.2.1 土的压缩性
        4.2.2 土的抗剪强度及其试验方法
    4.3 参数间相关性机理分析
        4.3.1 土的物理性质影响
        4.3.2 土的力学性质影响
第五章 盘锦辽滨地区地层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回归的应用
    5.1 在工程地质条件相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5.2 在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粉土物理力学性质与标贯击数的相关分析原始数据
    附表1-1 压缩模量Es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土
    附表1-2 固结快剪粘聚力C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土
    附表1-3 直剪快剪粘聚力C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土
    附表1-4 固结快剪摩擦角φ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土
    附表1-5 直剪快剪摩擦角φ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土
    附表1-6 湿密度ρ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土
附录二 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与标贯击数的相关分析原始数据
    附表2-1 压缩模量Es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质粘土
    附表2-2 固结快剪粘聚力C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质粘土
    附表2-3 直剪快剪粘聚力C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质粘土
    附表2-4 固结快剪摩擦角φ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质粘土
    附表2-5 直剪快剪摩擦角φ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质粘土
    附表2-6 孔隙比e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质粘土
    附表2-7 密度ρ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粉质粘土
附录三 粘土物理力学性质与标贯击数的相关分析原始数据
    附表3-1 压缩模量Es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粘土
    附表3-2 固结快剪粘聚力C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粘土
    附表3-3 直接快剪粘聚力C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粘土
    附表3-4 固结快剪摩擦角φ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粘土
    附表3-5 直剪快剪摩擦角φ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粘土
    附表3-6 孔隙比e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粘土
    附表3-7 密度ρ与标贯击数N相关分析-粘土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细胞自噬简介
    1.2 蛋白质磷酸化调控自噬的分子机制
    1.3 纳米材料与自噬
    1.4 总结和课题提出
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自噬激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2.1 引言
    2.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细胞自噬激活关系的实验构建
    2.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自噬激活的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抑制自噬体的降解并阻断自噬流
    3.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细胞自噬流
    3.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细胞自噬流影响的评估手段
    3.3 实验及结果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组学数据整合的调控自噬的关键激酶预测
    4.1 多组学整合与细胞自噬
    4.2 多组学测序与鉴定技术的使用
    4.3 多组学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蛋白激酶CDK4和CDK7参与调控纳米颗粒诱导自噬的激活
    5.1 深入探究参与调控自噬的预测激酶
    5.2 参与调控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的重要激酶的筛选方法
    5.3 筛选重要激酶及功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纳米材料引发胞内应激效应激活CDK4和CDK7
    6.1 细胞应激效应与CDK4和CDK7
    6.2 细胞应激效应与CDK4和CDK7 激活关系的验证手段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
8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9)盐碱胁迫下牧草对糠醛渣的适应性生理应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盐碱土
        1.1.1 松嫩平原盐碱土的现状
        1.1.2 盐碱土的改良
    1.2 糠醛渣的概况
    1.3 三种牧草概况
        1.3.1 紫花苜蓿
        1.3.2 沙打旺
        1.3.3 光叶紫花苕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样品采集
    2.4 仪器与设备
    2.5 实验药品
    2.6 实验方法
        2.6.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6.2 细菌16S rRNA的提取、扩增及测序
        2.6.3 生理代谢物及抗氧化酶活指标测定
    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添加糠醛渣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1 添加糠醛渣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添加糠醛渣后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2.1 添加糠醛渣后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3.2.2 添加糠醛渣后土壤细菌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添加糠醛渣对种植苜蓿土壤及生理影响
    4.1 糠醛渣对种植苜蓿后土壤性质的影响
    4.2 对种植苜蓿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1 种植苜蓿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4.2.2 种植苜蓿土壤细菌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4.3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4.3.1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4.3.2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苜蓿生理代谢物的影响
        4.3.3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苜蓿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添加糠醛渣对种植沙打旺土壤及沙打旺生长影响
    5.1 糠醛渣对种植沙打旺后土壤性质的影响
    5.2 对种植沙打旺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1 种植沙打旺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5.2.2 种植沙打旺土壤细菌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5.3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沙打旺生长的影响
        5.3.1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沙打旺生物量的影响
        5.3.2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沙打旺生理代谢物的影响
        5.3.3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对沙打旺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添加糠醛渣对种植苕子土壤及苕子生长影响
    6.1 糠醛渣对种植苕子后土壤性质的影响
    6.2 糠醛渣添加量对种植苕子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6.2.1 种植苕子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6.2.2 种植苕子土壤细菌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6.3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光叶紫花苕子生长的影响
        6.3.1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光叶紫花苕子生物量的影响
        6.3.2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光叶紫花苕子生理代谢物的影响
        6.3.3 不同糠醛渣添加量对光叶紫花苕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对盐碱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2 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3 对牧草生长状况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辽西半干旱小流域坡地景观格局对表土土壤动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景观格局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土壤动物与景观格局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区选择与样品采集
        2.2.2 分析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组合样区坡地景观格局分析
    3.1 景观指数选取
    3.2 类型水平异质性分析
    3.3 景观水平异质性分析
第四章 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4.1 辽西半干旱区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4.2 不同坡地景观组合类型表土土壤动物群落差异性分析
        4.2.1 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
        4.2.2 物种数
    4.3 复合与非复合坡地景观组合类型间表土土壤动物群落差异性分析
        4.3.1 复合型景观组合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差异分析
        4.3.2 非复合型景观组合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西半干旱区表土土壤动物与景观指数分析
    5.1 表土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与景观指数相关性分析
    5.2 表土土壤动物个体数及物种数与景观指数相关性分析
    5.3 不同景观组合类型表土土壤动物与景观指数回归分析
        5.3.1 类型1—果园与梯田复合类型
        5.3.2 类型2—果园与坡耕地复合类型
        5.3.3 类型3—林地与坡耕地复合类型
        5.3.4 类型4—林地+果园与坡耕地复合类型
        5.3.5 类型5—林地+梯田非复合类型
        5.3.6 类型6—林地+坡耕地非复合类型
        5.3.7 类型7—果园+梯田非复合类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四、EXCEL在可磨性指数结果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钻孔过程机-岩相互作用机制的岩体力学参数识别研究[D]. 冯上鑫.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数据驱动的产品适应性评价方法与工具[D]. 王星星. 汕头大学, 2021(02)
  • [3]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在土壤中消解的影响及生物化学机制[D]. 黄河. 广西大学, 2021(01)
  • [4]基于岩渣与参数信息融合的TBM掘进围岩识别预警方法研究[D]. 李青蔚.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5]生物结皮覆盖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D]. 张宝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D]. 戚迎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7]盘锦辽滨地区第四纪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及机制研究[D]. 李慧爽. 吉林大学, 2020(03)
  • [8]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研究[D]. 阮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盐碱胁迫下牧草对糠醛渣的适应性生理应答研究[D]. 张美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10]辽西半干旱小流域坡地景观格局对表土土壤动物的影响[D]. 林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EXCEL在可磨性指标结果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