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农业思想

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农业思想

一、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农业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徐金梅[1](2020)在《毛泽东革命观研究》文中认为革命问题是毛泽东一生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毛泽东革命观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毛泽东革命观既是引导近代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理论,也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以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时间点,尝试梳理毛泽东革命观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厘清革命概念的涵义,探析毛泽东革命观的科学内涵,进而阐明毛泽东革命观所具有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毛泽东革命观是在多种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在救亡图存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其革命的理想追求是改造中国与世界,革命的道路选择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革命的具体步骤是“两步走”战略。毛泽东革命观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有着区别于其他革命理论的特征——鲜明的人民性、坚定的阶级性和高度的实践性。在毛泽东革命观的发展过程中,革命对象的变化是其萌芽、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其萌芽阶段,毛泽东对于革命的认识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于革命对象的认识还未清晰;在其发展成熟阶段,于不断的斗争探索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应当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主题由“革命”转向了“建设”,阶级矛盾已不再是国内主要矛盾,而毛泽东对革命对象的认识出现的偏差也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损失。总体而言,毛泽东革命观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是应当得到承认的。同时,毛泽东革命观对于当代中国社会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所起到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应得到重视。

何成宁[2](2020)在《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始终都是最重要的精神武器。抗战时期,毛泽东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在其以往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华民族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潮流之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在其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体现,伴随毛泽东的一生。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在此背景下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集中迸发,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引领了整个抗日战争,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有了新的内容指向。毫无疑问,在任何时期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都需要大力弘扬。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宝库,对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大的意义。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是在毛泽东以往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的历史背景下得以迸发和进一步发展的。其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它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的源泉。其二是中国爱国主义传统及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与抗争精神都是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其三是世界反法西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是各个国家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尊严源源不竭的动力。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反对投降主义和卖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抗战时期,毛泽东以我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爱国理论以及反法西斯国际主义为来源,结合抗战的具体实践升华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全新的表达。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爱国主义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这个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在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使得抗战救国、实现民族复兴成为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使命,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救国就要坚决抗战、持久抗战,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同时,抗战胜利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将抗战胜利和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相结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第二,爱国主义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是关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就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主体作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人民力量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三,爱国主义是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首先,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各阶级、党派的共同选择。其次,用爱国主义团结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战。最后,用爱国主义调动全民共同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救国力量,批驳卖国主义和汉奸言论,推动抗战不断取得胜利。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在抗战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爱国主义理论。其二,启迪和滋养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理论。其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第一,高举新时代爱国主义旗帜,挖掘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第二,发扬爱国奋斗精神、努力追逐中国梦。第三,始终重视爱国主义在民族复兴中的精神动力作用。第四,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第五,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总之,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黄晶[3](2020)在《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意识》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并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经验,形成的关于如何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观点。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主要包括民族主体意识、民族历史意识以及民族价值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历史意识;洋为中用,吸收和利用国外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表现了其强烈的民族主体意识;推陈出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了其深厚的民族价值意识。在筹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苏联社会主义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其思考主线呈现出民族意识与时代意识、阶级意识、创新意识、世界意识等多重意识错杂交织的图景,这凸显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鲜明特征。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仍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定文化自信自立,维护民族文化个性;坚持文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赵磊[4](2020)在《毛泽东历史观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历史观基于深厚的理论渊源以及丰富的实践基础而产生。在早年的私塾教育和新式教育中,毛泽东受到中国传统史学、湖湘文化的影响,早期历史观中有着深厚的内圣外王之道。毛泽东投身社会的实际斗争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下,他的历史观从倡导不流血革命的唯心史观彻底转向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阶级史观、人民史观得以形成和发展,加速了革命胜利的进程。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生产力史观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毛泽东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据此,毛泽东基于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和革命斗争的实践,发展出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表现为矛盾普遍性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对统一全党思想、指导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完整概念,在理论上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呈现出螺旋前进的特点。在革命中,毛泽东始终坚持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扎根人民群众当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社会的发展形态、历史的发展规律,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指引革命的发展,而要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就要研究战争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根据战争环境的变化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人们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使得实践和认识的内容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是为“实践第一”的辩证实践论。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人作为驾驭社会矛盾的主体,只有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才能改造中国社会,改造自然界。毛泽东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其历史主体性不容置喙。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强调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指出只有团结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阶级,组成工农联盟才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之本,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推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历史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通过研究毛泽东的历史观有助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新时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李天赐[5](2020)在《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认为从古至今,民生问题与人民生活幸福息息相关,历来是执政者所关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分关心民生建设。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核心领导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毛泽东民生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支撑,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民生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中的实践,不断孕育而生,形成了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而革命实践则直接推动了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思考与认识逐步深化,其民生思想发展也日趋成熟。毛泽东民生思想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三大特征,而毛泽东民生建设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没有脱离时代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核心问题,片面空谈民生。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改善保障民生,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毛泽东致力于反对一切官僚特权,惩治贪污腐败,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毛泽东民生思想实践取得的效果显着,首先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巩固了新中国政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再次,毛泽东着眼于新中国民生建设的基础性和根基性工作,为中国当前民生事业取得重要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可否认,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忽视了生产力发展规律,在举国之力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偏重于积累,未能及时充分地改善人民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很多方面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民生价值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全面改善民生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拓展民生的新境界等。毛泽东主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强化人民监督、舆论监督的方法对当今社会党风廉政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田李杰[6](2020)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观在精准把握无产阶级强大革命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有生力量,将马列主义的文化观培植到了中国特殊时代的土壤中,是切实结合当时中国的现实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文化结晶。该文化观在历史的转折面前发挥了重要的文化指导作用,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保障,为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好了陈设和铺垫,其所升华的文化精神和实践方法在新时代的今天也显得历久弥香。毛泽东在这一特殊时期提出以“武力”和“文化”两条战线全面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于是在“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同时,充分以文化力量的现实功效和持久耐力开启了他特殊时期的文化观。对此,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概念的阐述出发,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基础等客观因素和他个人的家庭背景、理论储备、实践探索等主观条件论述了其思想的来源。其次,结合历史用时间纵向坐标从“初步”“进一步”“继续”论述他在不同时期为了发展形成其这一时期的文化观所进行的探索。再次,结合毛泽东对文化和其它层面的关系进行论述,包括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文化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文化与当时教育的关系以及文化发展方向的把握等,并在其关系的映射交融下探索出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性质和内涵的界定、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最终,围绕其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积极作用、哲学特点和局限性多个维度分析该文化观的历史地位,继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文化观作为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言之作,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先进性的光芒。从理论意义看,它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坚定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有助于丰富新时代文化内涵,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增强国际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文化繁荣复兴。从实践意义看,它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助于运用正确方法,找出利于新时代发展的实践方法;有助于活化思想精髓,早日实现富国强国的“中国梦”。综合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能活化精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彰显出属于我们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樊雪峥[7](2020)在《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培育新人,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使命。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新人培育观点,指导了党育人工作的实践,形成了其系统的新人培育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人培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推动了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进步。本文将从形成发展、内涵特征、途径方法、当代启示四个主要方向入手,对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的选题缘起、学界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分析学界已有成果,以充分说明研究的主旨,是本文之起点。第一章,对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系统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切入,分析其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毛泽东继承和吸收了中华文化有关思想之精华,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国民性改造思潮,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人培育的思想,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新人培育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其求学、革命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进一步发展时期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二章,新人之“新”——详细阐述毛泽东心中的新人观。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在不同层面上,对新人之“新”进行了多维透视,规定了新人之本质特征。同时,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能够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等新人形象,反映了毛泽东对新人“规格”的丰富思考。这样的新人培育思想,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等鲜明价值立场。第三章,新人之“育”——深入研究毛泽东对新人培育的探索。毛泽东为新人的培育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定了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榜样教育等具体方法,并将推进教育工作改革、舆论宣传引导、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为其具体的实现路径。第四章为本文落脚点,阐述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特点、意义及价值。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呈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时代性与民族性融合、革命性与科学性交融、示范性与大众性协调、现实性与超越性交织的基本特点。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人培育的思想,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人培育积累了智慧,同时也为当下时代新人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孙少寒[8](2020)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研究》文中认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时期,亦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上不断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初步认识为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积淀。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相对稳定的局部执政环境、青年知识分子的大量涌入、毛泽东自身的良好素质以及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为其提供了现实条件。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以进步知识分子为重要载体的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立足本国,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面向世界,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必须制定、执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必须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间的关系。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不仅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成熟与完善、推进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提高了陕甘宁边区群众的思想觉悟,增进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吸收、借鉴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保党带领人民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

董波[9](2020)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本选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视角,试图以艾思奇哲学思想为切片,去观察唯物辩证法论战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时代变迁。唯物辩证法论战是同时期经历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论战(方克立先生语)。唯物辩证法论战是对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总结,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艾思奇早期哲学思想研究,也有利于应对新时代的反唯物辩证法的挑战。当前一股新的反唯物辩证法的浪潮袭来,公开挑战辩证法,不仅仅限于学术争鸣,而且渗透到网民大众之中。新挑战的特点是新平台、新话语、新包装。国内反对势力用互联网上的隐蔽身份作掩护,对唯物辩证法展开了新的更加恶毒的攻击,他们“戏侃马克思”、虚无辩证法、贬低辩证法、恶搞辩证法,在大众中传播唯物辩证法有害论、无用论。面对挑战,我们应当从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获取力量和智慧,以新大众化策略反击妖魔化唯物辩证法,在青年中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国内外学者对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关注和研究并不丰富,在一些基础性问题或关键性问题上还颇有争议。本选题旨在通过对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以论战中的艾思奇为纵线,以相关论题为横线,以若干理论问题为暗线展开论述。本课题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方法、比较与归纳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等。唯物辩证法论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混乱不堪,思想界分化严重,对马克思主义能否救中国的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其二,苏联的哲学论战在外部对中国唯物辩证法论战产生影响。艾思奇参与论战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哲学论战的准备阶段(1933.5-1936.1),第二阶段是通俗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1936.1-1937.10),第三阶段是中国化、现实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1937.10-1943.8)。本选题从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在世界观方面,艾思奇通过反对迷信、反对庸俗的唯物论、反对观念论、反对“哲学消灭论”和“心物综合论”、反对机械的唯物论、反对黑格尔的观念论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通过真理问题的辩论、与直观主义论战、对意志自由问题的探讨、反对实用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和通俗化劳动观、反对凭头脑里的空理论下判断,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方法论方面,艾思奇通过批判一面化孤立化观点、批判取消论循环论和一盘散沙论、批判叶青关于“静”的逻辑,在论战中强调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通过论战澄清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澄清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批判折衷主义、批判只抓表面的方法,辨清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通过论战澄清对立统一律、否定之否定律和质量互变律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值得一提的是,艾思奇与叶青关于唯物辩证法与形式逻辑(形式论理学)关系的论战给我们一些启示,包括要善于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要认清叶青用形式逻辑取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辩证法唯物论。而在看待艾思奇不给形式逻辑留地盘的问题上,我们应当以“部分的错误”或小错看待之,它是可以改正的而且已经被艾思奇自己改正了;还要认识到,艾思奇将形式论理学视为形而上学和非科学,的确是论战期间的立场使然,他在不同程度还是肯定了和使用了形式逻辑的,不然,他不可能在1950年公开承认关于形式逻辑的两点错误。在历史观方面,艾思奇通过驳斥分割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批判“唯武器论”、批判“国情论”、批判“一盘散沙论”、批判生物学主义与调和论、批判汉奸投降理论调和论、反对空讲大众化、揭露叶青的汉奸嘴脸、驳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相冲突的观点、批判“例证主义”等理论斗争传播了革命思想,坚定了抗战意志;通过批判“群众被利用说”和“盲目服从论”的英雄崇拜主义、运用阶级分析法批判胡适等的忍让主义、反对从理想口号出发、坚持理论宣传中的大众路线,批判了英雄史观,坚持大众路线;通过反驳张东荪的“未来不可测”论、批判马达救国论科学救国论、批判社会不变论和历史循环论、在论战中总结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批判欲望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唯心史观、理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原理,理清了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使唯物史观在论战中革命化。《大众哲学》等是艾思奇在论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成果。《矛盾论》《实践论》等是毛泽东的对论战的阶段性总结,毛泽东与艾思奇的哲学交往积极影响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艾本”哲学教科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立的标志,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

孔祥艳[10](2019)在《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文中指出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在于,毛泽东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铸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在毛泽东哲学的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表明毛泽东哲学的萌芽,在这两篇文章中,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及阶级理论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独有的特点作出了详细正确的分析。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文章表明,毛泽东开始逐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哲学开始初步形成。“两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实践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矛盾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两论”彻底批判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纠正了“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融合的光辉典范。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矛盾运动规律等基本原理进行了创造性阐发,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问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问题和战争的阶段性发展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扩充了毛泽东哲学的理论体系。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内外的复杂局势,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从而顺利解决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毛泽东哲学走向成熟。

二、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农业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农业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革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预期创新点
2 毛泽东革命观的科学内涵
    2.1 作为核心概念的“革命”
    2.2 毛泽东革命观的基本构成
    2.3 毛泽东革命观的思想根基
    2.4 毛泽东革命观的鲜明特征
3 毛泽东革命观的形成与发展
    3.1 社会反思中的思想萌芽:五四运动前的毛泽东革命观
    3.2 斗争探索中走向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革命观
    3.3 客观条件变化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毛泽东革命观
4 毛泽东革命观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4.1 毛泽东革命观的历史贡献
    4.2 毛泽东革命观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
    五、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一章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一、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二、“甲午战争”与爱国救亡意识的觉醒
        三、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五四爱国运动
        四、九一八事变和抗日爱国运动的兴起
        五、卢沟桥事变与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
        二、中国爱国主义传统及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世界反法西斯国际主义
    第三节 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毛泽东早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第二章 爱国主义是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第一节 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成为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一、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二、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二节 坚决抗战、持久抗战是抗日救国的集中体现
        一、坚决抗战、挽救民族危亡
        二、持久抗战、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
        三、爱国主义是抗日救国的动力源泉
    第三节 民族复兴是爱国主义的目标
        一、抗战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
        二、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第三章 爱国主义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节 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
        一、唤醒人民的爱国热情
        二、牢固树立民族意识、国家意识
        三、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
        四、共产党人是践行爱国主义的先锋和表率
    第二节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二、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一、抗战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抗战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三、抗战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四、爱国主义教育在抗战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第四章 爱国主义是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
    第一节 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阶级的共同选择
        三、国共合作是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四、爱国主义是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用爱国主义团结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战
        一、团结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日救亡
        二、抗战时期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用爱国主义调动全民共同抗战
        一、发展壮大抗日救国力量
        二、批驳卖国主义和汉奸言论
        三、推动抗战不断取得胜利
第五章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促进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爱国主义理论
        二、启迪和滋养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理论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梦
        二、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全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三、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抗战时期与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相关着作
致谢
发表论文清单

(3)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1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内涵与基础
    1.1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基本内涵
        1.1.1 民族历史意识
        1.1.2 民族主体意识
        1.1.3 民族价值意识
    1.2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理论渊源
        1.2.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指导
        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熏陶
        1.2.3 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直接继承
    1.3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实践基础
        1.3.1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践
        1.3.2 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第2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主要表现
    2.1 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1.1 尊重中华民族历史,重视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
        2.1.2 发挥历史典籍的借鉴作用,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2.1.3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
    2.2 洋为中用:吸收和利用国外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2.2.1 坚持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2.2.2 坚持在文化交流和融通中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
        2.2.3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防止排外主义和全盘西化
    2.3 推陈出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3.1 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明确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2.3.2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人民大众的爱国情怀
        2.3.3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文化建设队伍素质
第3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鲜明特征
    3.1 民族意识与时代意识双重凸显
    3.2 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相互交织
    3.3 民族意识与创新意识相互作用
    3.4 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辩证统一
第4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重要意义及当代启示
    4.1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重要意义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4.1.2 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1.3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
    4.2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当代启示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4.2.2 坚定文化自信自立,维护民族文化个性
        4.2.3 坚持文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4.2.4 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4)毛泽东历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创新点以及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来源
        (二)创新点
        (三)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第一章 毛泽东历史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毛泽东历史观的思想基石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熏陶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
    二、毛泽东历史观的实践基础
        (一)亡国灭种的现实危机和天崩地裂的社会剧变
        (二)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实践
第二章 毛泽东的唯物辩证史观
    一、毛泽东论辩证唯物主义
        (一)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二)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三章 毛泽东的历史规律论
    一、毛泽东论中国社会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毛泽东论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一)新的进步的东西终究要代替旧的落后的东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三)过渡时期的理论
    三、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一)革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二)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
    四、毛泽东论军事斗争规律
        (一)战争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根据战争环境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毛泽东的历史实践论
    一、知行合一辩证实践论
        (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一)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第五章 毛泽东的历史主体论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正确认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三、无产阶级是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
    四、工农联盟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之本
        (一)中国的工农联盟是一种天然的联盟
        (二)实行土地改革是巩固工农联盟的第一要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对现有成果的总结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一、 关于民生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民生的内涵
        (二) 民生与民本、民主的区别
    二、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传统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三) 中国近代改革和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
    三、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及特征
        (一)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萌芽和形成
        (二)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三)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生理念
        (二) 改善民生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根基
        (三) 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
    二、 毛泽东民生思想与实践的成就与局限
        (一) 毛泽东民生思想与实践的巨大成就
        (二) 毛泽东民生建设的局限性
第四章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执政党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
        (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 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民生价值标准
    二、 民生建设既要全面推进也要与时俱进
        (一) 全方位地推进新时代的民生建设事业
        (二) 与时俱进地拓展民生工作的外延和内涵
    三、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民生建设的动力和基石
        (一)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二)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拓展民生的新境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第一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研究概述
    (一)毛泽东对文化概念的阐释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形成条件
        1.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
第二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发展历程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初步探索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进一步探索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继续探索
第三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一)对文化的见解
        1.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2.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3.文化与人民的关系
        4.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5.对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对西方文化的取舍
    (四)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界定
        1.文化性质
        2.文化内涵
第四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地位及影响
        1.历史地位
        2.积极影响
        3.局限性
        4.哲学特点
    (二)当代价值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1.1 时代背景
        0.1.2 理论意义
        0.1.3 实践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研究梳理
        0.2.2 简要评价
    0.3 研究方法和重难点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1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1.1.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人培育的思想
        1.1.2 继承中华文化有关思想之精华
        1.1.3 吸收并超越近代以来的国民性改造思潮
    1.2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实践基础
        1.2.1 得益于毛泽东早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
        1.2.2 脱胎于毛泽东对国内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总结
        1.2.3 反映了毛泽东在应对世界之变局时的从容坚定
    1.3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1.3.1 萌芽期——在新民思想的影响下
        1.3.2 形成期——求知识与劳力之接近
        1.3.3 发展期——发展苏维埃的文化教育
        1.3.4 成熟期——战争中造就革命的先锋
        1.3.5 进一步发展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探索与挫折
第二章 新人之“新”:毛泽东心中的新人
    2.1 毛泽东对新人之“新”的多维透视
    2.2 毛泽东关于新人“规格”的丰富思考
        2.2.1 新人的基本形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2.2.2 新人的理想模式——“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2.2.3 新人的基本特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2.2.4 新人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2.3 毛泽东新人观贯穿的鲜明价值取向
        2.3.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2 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2.3.3 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
第三章 新人之“育”:毛泽东关于新人培育的探索
    3.1 关于新人培育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3.1.2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
        3.1.3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1.4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2 关于新人培育的具体方法
        3.2.1 采用启发式教育
        3.2.2 注重因材施教
        3.2.3 坚持教学相长
        3.2.4 发挥榜样作用
    3.3 关于新人培育的实现路径
        3.3.1 不断推进教育工作的改革
        3.3.2 发挥宣传工作的引导作用
        3.3.3 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
第四章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特点与价值
    4.1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4.1.1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4.1.2 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
        4.1.3 革命性与科学性的交融
        4.1.4 示范性与大众性的协调
        4.1.5 现实性与超越性的交织
    4.2 毛泽东新人思想的历史意义
        4.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人培育的思想
        4.2.2 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
        4.2.3 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积累了智慧
    4.3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4.3.1 启示着当下“培养什么人”的理论架构
        4.3.2 警示着我们把握“为谁培养人”的原则与方向
        4.3.3 为“怎么培养人”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现实条件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
        (二)历史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直接来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初步认识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现实条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
        (二)相对稳定的局部执政环境
        (三)青年知识分子大量涌入延安
        (四)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
        (五)毛泽东个人的良好素质
第二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进步知识分子
        (一)“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
        (二)“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三)知识分子必须“与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起”并坚持“为抗战服务,为工农服务”
        (四)中国共产党应“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第三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一)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二)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
        (三)提高了陕甘宁边区群众的思想觉悟,增进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现实启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9)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选题原因及选题意义
        1.1.1 相关概念
        1.1.2 选题原因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第2章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背景、过程与主题
    2.1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背景
        2.1.1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国内背景
        2.1.2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国外背景
    2.2 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过程及人物介绍
        2.2.1 关于论战的性质、起止和分期
        2.2.2 论战主要人物介绍
    2.3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过程
        2.3.1 哲学论战的准备阶段(1933.5-1936.1)
        2.3.2 通俗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1936.1-1937.10)
        2.3.3 中国化、现实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1937.10-1943.8)
    2.4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相关主题
        2.4.1 论战的焦点内容
        2.4.2 论战的主题演进
第3章 艾思奇在论战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1 在论战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
        3.1.1 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
        3.1.2 反对庸俗的唯物论
        3.1.3 反对观念论,坚持唯物论
        3.1.4 反对“哲学消灭论”和“心物综合论”,主张哲学独立
        3.1.5 反对机械的唯物论,坚持辩证唯物论
        3.1.6 反对黑格尔的观念论,坚持真正唯物论的“颠倒”
    3.2 在论战中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
        3.2.1 关于真理问题的辩论
        3.2.2 与直观主义论战
        3.2.3 反对实用主义,重视中国化的实践
        3.2.4 关于意志自由问题
        3.2.5 反对经验主义,把科学理论和“做”打成一片
        3.2.6 用通俗化的劳动观阐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3.2.7 反对凭头脑里的空理论下判断,主张从具体事实出发
    本章小结
第4章 艾思奇在论战中辨清和运用唯物辩证法
    4.1 在论战中强调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
        4.1.1 批判一面化孤立化观点,强调事物间的相互联系
        4.1.2 批判取消论、循环论和一盘散沙论,强调发展的观点
        4.1.3 批判叶青关于“静”的逻辑,澄清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
    4.2 在论战中辨清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
        4.2.1 通过论战澄清外因/内因的辩证关系
        4.2.2 批判折衷主义,强调决定性因子
        4.2.3 通过论战澄清形式/内容的辩证关系
        4.2.4 批判只抓表面的方法,强调抓住“主要事实”和问题的本质
    4.3 在论战中弄清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4.3.1 通过论战弄清对立统一律
        4.3.2 通过论战弄清否定之否定律
        4.3.3 通过论战弄清质量互变律
    4.4 关于唯物辩证法与形式论理学论战的几点启示
        4.4.1 要善于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4.4.2 要认清叶青用形式逻辑取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4.4.3 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辩证法唯物论
        4.4.4 如何看待艾思奇不给形式逻辑留地盘?
    本章小结
第5章 艾思奇在论战中使唯物史观革命化
    5.1 通过理论斗争传播革命思想、坚定抗战意志
        5.1.1 驳斥分割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5.1.2 批判无政府主义和空讲文化大众化理论
        5.1.3 批判抓不住关键的唯武器论和例证主义
        5.1.4 批判“国情论”,扞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1.5 批判“一盘散沙论”和“人心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1.6 批判汉奸投降理论和调和论,坚持抗争到底
        5.1.7 驳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相冲突的观点
    5.2 批判英雄史观,坚持大众路线
        5.2.1 批判“群众被利用说”和“盲目服从论”的英雄崇拜主义
        5.2.2 运用阶级分析法批判胡适等的忍让主义,坚持民众利益的立场
        5.2.3 反对从理想口号出发,主张接近群众,关心群众实际利益
        5.2.4 坚持理论宣传中的大众路线,推进哲学大众化
    5.3 批判唯心史观,理清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
        5.3.1 批判中国特殊论,指出中国社会是一般发展法则的特殊表现
        5.3.2 批判马达救国论、科学救国论
        5.3.3 理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原理
        5.3.4 批判社会不变论和历史循环论,揭示历史不断发展的规律
        5.3.5 在论战中总结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5.3.6 批判欲望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成果及影响
    6.1 艾思奇的论战成果:以《大众哲学》为代表
        6.1.1 从精英哲学到《大众哲学》:艾思奇的转变
        6.1.2 艾思奇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6.1.3 艾思奇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6.1.4 艾思奇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
    6.2 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
        6.2.1 艾思奇的哲学论战受到毛泽东的支持
        6.2.2 毛泽东关注并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
        6.2.3 艾思奇哲学思想给毛泽东哲学思想以启迪
    6.3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建设的贡献: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代表
        6.3.1 “艾本”哲学教科书的编写背景
        6.3.2 “艾本”哲学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6.3.3 “艾本”哲学教科书的使用方法
        6.3.4 “艾本”哲学教科书的历史贡献
余论:论战时期艾思奇的理论贡献、理论特色及局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毛泽东与毛泽东哲学的萌芽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世界观的转变
        一、“人心即天命”的世界观
        二、二元论的世界观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的萌芽
        一、民主革命基本思想
        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毛泽东哲学的形成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运用
    第一节 中国革命新的特殊道路
        一、中国红色政权理论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
        三、毛泽东对托、陈取消主义的批驳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反对本本主义
        三、从斗争实践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第三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哲学思想
        一、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二、战争中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三、通过战争实践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
        四、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战术的辩证法
    第四节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两论”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准备
        一、“两论”创作的历史背景
        二、“两论”创作的理论准备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贡献
        一、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源头
        二、认识是随实践逐渐深入的过程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对两类错误认识和两类错误倾向的批判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贡献
        一、两种宇宙观的对立与选择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四、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多方面展开
    第一节 唯物辩证思想在军事方面的系统展开
        一、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三、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兵民是胜利之本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客观依据
        二、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三、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出色运用
    第一节 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历史唯物主义判断
        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与革命的两手策略
        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
        一、坚持彻底的辩证法
        二、《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哲学意义
        三、唯物史观的胜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四、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农业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革命观研究[D]. 徐金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2]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何成宁. 新疆大学, 2020(06)
  • [3]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意识[D]. 黄晶. 湘潭大学, 2020(02)
  • [4]毛泽东历史观研究[D]. 赵磊. 湘潭大学, 2020(02)
  • [5]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李天赐.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D]. 田李杰. 鲁东大学, 2020(01)
  • [7]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研究[D]. 樊雪峥. 武汉大学, 2020(04)
  • [8]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研究[D]. 孙少寒.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D]. 董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10]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D]. 孔祥艳. 黑龙江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农业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