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一、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陆玉英,梁才峰,林建培,陆慧,王慧娜,李海[1](2021)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乙肝疫苗于2002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是目前预防乙肝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但在人群中仍会出现无(弱应答现象,并且乙肝疫苗的效用时期并非永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文章就目前关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其目前的研究进展,探讨提高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策略和措施,进而发掘新的研究方向,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以期为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万咏梅[2](2020)在《成人不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的免疫原性比较和接种意愿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20-49岁成人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HepB)不同免疫策略接种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阳转率和抗体浓度,比较不同免疫策略的免疫效果;了解成人乙型肝炎(乙肝)知识知晓情况、HepB接种现状、未接种者的未接种原因、无或不详接种史者的接种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成人HepB健康教育,制定成人HepB免疫策略,提高HepB接种意愿和接种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中“成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研究”的课题数据,选取初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Anti-HBs、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三项指标均为阴性20-49岁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HepB免疫策略接种后免疫效果。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北京、黑龙江、甘肃省3省选取18-59岁成人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成人乙肝知识知晓情况、HepB接种现状、未接种原因、无或不详接种史者的接种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按不同免疫程序接种 HepB,10μg HepB-HPY 组 0-1-2m、0-1-3m、0-1-6m、0-1-12m 程序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71.57%、97.37%、100%、9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9,P<0.001),GMC(mIU/mL)为 116.70、381.27、915.36、91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1,P<0.001);10μg HepB-CHO 组 0-1-3m、0-1-6m、0-1-12m 程序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3.65%、88.55%、8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P=0.034),GMC(mIU/mL)为 144.94、328.37、29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6.42,P<0.001);10μg HepB-SCY 组 0-1-2m、0-1-3m、0-1-6m、0-1-12m 程序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1.33%、85.19%、87.07%、7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3,P=0.035),GMC(mIU/mL)为 114.41、170.65、329.21、47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1.97,P<0.001);20μg HepB-SCY 组0-1-2m、0-1-3m、0-1-6m 程序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3.02%、100%、9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MC(mIU/mL)为 167.03、949.83、168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01,P<0.001)。不同种类HepB接种,0-1-2m程序组10μg HepB-HPY、10μg HepB-SCY接种,Anti-HBs阳转率为71.57%、8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3,P=0.127),GMC(mIU/mL)为 116.70、11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4,P=0.077);0-1-3m程序组 10μg HepB-HPY、10μg HepB-CHO、10μg HepB-SCY 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97.37%、83.65%、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7,<0.001),GMC(mIU/mL)为 381.27、144.94、1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5.22,P<0.001);0-1-6m 程序组 10μg HepB-HPY、10μg HepB-CHO、10μg HepB-SCY 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100%、88.55%、8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5,P<0.001),GMC(mIU/mL)为 915.36、328.37、32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0.82,P<0.001);0-1-12m 程序组 10μg HepB-HPY、1Oμg HepB-CHO、10μg HepB-SCY接种,Anti-HBs阳转率为91.58%、88.17%、7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P=0.002),GMC(mIU/mL)为 918.23、296.14、47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07,P<0.001)。不同剂量 HepB 接种,0-1-2m 程序组 10μg HepB-SCY、20μg HepB-SCY 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1.34%、8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789),GMC(mIU/mL)为 114.41、16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142);0-1-3m程序组 10μg HepB-SCY、20μg HepB-SCY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5.1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P<0.001),GMC(mIU/mL)为 170.65、94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P<0.001);0-1-6m 程序组 10μg HepB-SCY、20μg HepB-SCY 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7.07%、96.46%(χ2=8.20,P=0.004),GMC(mIU/mL)为 329.21、168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7,P<0.001)。3省调查对象平均乙肝知识得分为8.07±2.64,“共用注射器可能感染HBV”(88.51%)、“母亲感染HBV可能传播给孩子”(85.48%)、“HBV可能经血或血液制品传播”(84.53%)3题回答正确率较高,“与HBV感染者一起进餐可能被感染”(41.29%)、“感染HBV一定会慢性化并且终生携带病毒”(12.82%)两题回答正确率较低,地点、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有无保险、周围人群HBV感染情况是乙肝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调查对象HepB接种率为48.61%,全程接种率为28.85%,地点、年龄、居住地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周围人群HBV感染情况、乙肝知识得分是HepB接种率影响因素,HepB全程接种率影响因素有地点、年龄、保险、周围人群HBV感染情况、乙肝知识得分。HepB未接种原因主要为“我感染乙肝的风险不大”(45.13%)、“我身体很健康,不需要接种”(35.06%)、“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接种”(31.82%)。无或不详接种史者HepB意愿接种率为72.48%,地点、性别、有无保险是HepB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免疫程序HepB接种,0-1-3m、0-1-6m、0-1-12m程序接种Anti-HBs阳转率相当,0-1-6m和0-1-12m程序高应答率高于0-1-3m,考虑成人接种后免疫应答率和接种便利因素,0-1-6m应为首选免疫程序;不同种类HepB接种,HepB-HPY免疫效果高于HepB-SCY和HepB-CHO;成人接种HepB不同剂量,20μg剂量组免疫效果高于10μg,20μg应为接种首选剂量。成人HepB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乙肝知识水平和乙肝防控意识可以增加人群接种率,性别和有无保险是影响HepB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

胡胜杰[3](2020)在《硅胶-层析联用法纯化汉逊酵母HBsAg与疫苗颗粒完整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是全球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我国每年因乙肝感染导致死亡的人数约占全球HBV感染相关死亡人数的近50%。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防控乙型肝炎的最重要策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疫苗的主要活性物质。HBsAg是由多个单体通过二硫键形成的球形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作为一种多聚亚基蛋白,HBsAg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在纯化过程中,因其易发生解聚或聚集等结构变化而造成活性损失,导致产率下降,对乙肝疫苗大规模生产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保护抗原的完整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文使用硅胶进行初步吸附/解吸附实验,发现其可增强抗原颗粒稳定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探究不同pH条件下的抗原颗粒稳定性,基于此,对硅胶实验中吸附与解吸附步骤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纯化方案;再与组合层析联用进一步纯化抗原,采用穿透式离子交换层析,保护抗原结构,提升层析纯化中抗原的活性收率。如下所述:1、在硅胶对抗原颗粒稳定性和完整性分析研究中,对细胞破碎液进行硅胶处理,将洗脱液进行疏水层析纯化,颗粒完整性为85.79%,活性收率是49.73%。传统疏水层析方法的颗粒完整性为64.89%,活性收率为17.74%,两者相比较发现采用硅胶吸附/解吸附与疏水层析联用的纯化方法,颗粒完整性提高20.90%,抗原活性收率提高31.99%;将纯化后得到的抗原颗粒进行稳定性分析,发现经硅胶处理后,稳定性为57.60%,而传统疏水层析纯化抗原的稳定性为34.73%,相比较增加了 22.93%;表明在疏水层析实验前加入硅胶纯化步骤有助于提升抗原颗粒的活性回收率和颗粒完整性,并且保持其稳定性。2、在硅胶吸附/解吸附过程对HBsAg颗粒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影响研究中,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探究抗原浓度、吸附pH、吸附时间、解吸附pH、解吸附温度五种影响因素对活性收率以及蛋白收率的影响,并用高效液相凝胶过滤色谱(HPSEC)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抗原颗粒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g干硅胶对抗原的有效吸附量为47.85 mg,小体系吸附实验仅需30 min,达到吸附平衡,吸附pH在8左右,活性收率和蛋白收率较高,提高解吸附pH,活性收率和蛋白收率都会逐步上升,在pH10左右最佳,而解吸附温度则是在55℃时,收率最佳。综合以上五种影响因素,HPSEC分析发现中大颗粒占比与活性收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同时利用静态光散射、荧光光谱和动态光散射等分析手段,从颗粒完整性角度研究抗原颗粒在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在酸性溶液中,pH接近HBsAg等电点时,抗原颗粒间静电斥力减小,颗粒容易聚集;碱性条件下,抗原颗粒内部疏水基团暴露,造成颗粒解聚。综合单因素实验结果以及静态光散射、荧光光谱和动态光散射结果分析,指导硅胶吸附/解吸附纯化HBsAg,建立该过程中关键因素的响应面模型,以活性回收率为响应值时,最佳纯化工艺为吸附pH=7.43,洗脱pH=10.48,洗脱温度55.4℃,此时活性收率最高为39.1%;以纯化倍数为响应值时,吸附pH=7.16,洗脱pH=10.52,洗脱温度55.1℃,此时纯化倍数最高为1.90。3、探究出一条基于硅胶吸附和解吸附的组合层析法纯化HBsAg。初步探究疏水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对硅胶解吸附液的纯化效果,发现疏水层析具有载量大、核酸去除率高、产品纯度高特点,因此选择疏水层析作为组合层析第一步。在疏水层析实验中,首先对硅胶解吸附液进行pH和硫酸铵稳定性影响实验,发现硅胶解吸附液在pH7.5和6%硫酸铵条件下,活性保持最佳;并利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丁基硫介质、丁基介质、低密度苯基介质、高密度苯基4种疏水层析介质对硅胶解吸附液的吸附和洗脱能力,发现疏水能力越强,蛋白越不容易洗脱,层析收率越低;利用动态实验对丁基硫疏水介质和丁基疏水介质进行柱实验纯化发现丁基硫疏水层析活性收率为54%,是丁基疏水层析的9倍;但是丁基硫疏水层析得到的洗脱液中,存在不完整组装的HBsAg颗粒,需要利用DEAE离子交换层析去除。在DEAE离子交换层析实验中,发现洗脱式得到的蛋白收率为4%,活性收率为45%,HBsAg收率低;提出穿透式纯化,发现活性收率提高51%,蛋白回收提高33%,最终得到一条硅胶—疏水层析—穿透式离子交换层析纯化HBsAg的路线,实现在提高疫苗收率的同时,去除不完整组装HBsAg颗粒的最终理想效果。纯化路线经初步放大,最终蛋白收率为3.94%,疫苗活性收率为40%,达到电泳纯(SDS-PAGE)和色谱纯(HPSEC),经透射电镜观察到抗原颗粒粒径为20~40 nm。

卢婷[4](2020)在《基于聚乳酸微球佐剂的乙肝疫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乙肝的治愈之路充满挑战。与传统的抗病毒疗法相比,疫苗疗法是慢性乙肝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潜力途径。但是如何使疫苗获得有效的细胞免疫效果满足治疗性需求,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本课题提出生物相容性好的聚乳酸(PLA)微球合理装载抗原和免疫刺激剂,实现按需递送的功能,作为治疗性乙肝疫苗,同时以PLA微球为佐剂探索免疫针次减少的疫苗制剂。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免疫刺激剂5,6-二甲基黄酮-4-乙酸(DMXAA)在特定细胞位置发挥作用的需求,成功制备了按需释放抗原的DP微球及抗原/刺激剂的DP-D微球,并验证了其在细胞水平的效果。通过向PLA微球中引入阳离子脂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微球可以温和高效携载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吸附率85%以上);并且借助质子海绵效应,促进溶酶体逃逸,使DMXAA释放到胞质中,与其受体结合,激活下游通路。在分子水平上,DP-D与抗原组相比,其STING通路的IRF-7和IFN-β表达分别提高了 12和8.2倍。同时微球携载HBsAg后易于被树突状细胞(DCs)摄取及引起溶酶体逃逸,提高DCs表面共刺激分子及MHC分子的表达,促进细胞因子分泌,在高效促进DCs活化的同时诱导后续免疫应答。2)评价了 PLA微球佐剂在健康鼠上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效果,探索了其应用于疫苗时的作用机制。微球疫苗制剂诱导了注射部位IL-1β和CXCL-10等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同时招募DCs及巨噬等免疫细胞到注射部位,经APCs转运至淋巴结后,促进了淋巴结内DCs、B及滤泡辅助T细胞(Tfh细胞)的活化。在免疫健康鼠后,诱导产生了高水平的HBsAg特异性抗体IgG,提高IgG2a/IgG1比例、Th1细胞数量及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实现了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双重提升。3)成功构建了慢性乙肝(CHB)模型鼠,并基于该评价模型开展了微球疫苗制剂的免疫及治疗评价。采用尾静脉注射重组乙肝腺病毒的方式构建CHB模型鼠。结果表明,DP、DP-D组诱导产生高水平的HBsAg特异性抗体IgG,可促进脾细胞增殖活化与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提升了 HBsAg特异性CTL反应,产生免疫记忆起到保护效果。两组模型鼠血清中HBsAg转阴率均达到50%,显着降低了肝脏中HBcAg的表达,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4)验证了以PLA微球为佐剂,用两针代替三针铝佐剂疫苗的长效免疫保护效果。微球疫苗制剂两针免疫后产生与铝佐剂相当的抗体水平,且抗体半年内维持较高水平,在HBsAg再次入侵时可快速产生抗体。优化了该疫苗制剂的冻干保护剂种类及相应浓度,考察了冻干制剂在室温下的稳定性。总体结果明确了微球疫苗佐剂具有减少免疫针次及可冻干的特性,具备临床转化的潜力。综上,本课题设计的PLA微球疫苗制剂应用于乙肝疫苗有较大潜力。

管芳[5](2020)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成功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突破性感染的队列随访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乙型肝炎(乙肝)母婴阻断队列中观察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母婴阻断)的效果,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进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母婴阻断成功者突破性HBV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淮安市淮安区2009年9月—2011年1月HBs Ag阳性母亲分娩的463名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的母婴阻断,并建立队列,分别于7月龄、12月龄、2岁、3~4岁、8~10岁时进行5次随访。随访时采集儿童静脉血对其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母婴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和阻断成功儿童的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随访到450名儿童进行母婴阻断效果分析,7例阻断失败,阻断失败率为1.56%。7例中除1例母亲未检测HBV基因型外,其他母亲均为HBV C基因型。在母亲为HBe Ag阳性或阴性的儿童中,母婴阻断失败率分别为4.9%、0.0%(P<0.0001);在母亲为HBV高病毒载量或低病毒载量的儿童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6.4%、0.0%(P<0.0001)。儿童不同性别、出生体重、Apar评分、HBIG接种剂量组的母婴阻断失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母亲不同分娩年龄、分娩方式组的母婴阻断失败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共纳入390名儿童进行HBV突破性感染分析,至2019年9月,共观察3348.3人年,12例发生突破性感染,累计发生率为3.08%,发生密度为0.36/100人年。12例中女5例,男7例,均为抗-HBc阳性,未发现HBs Ag阳性者。发生突破性感染时年龄为29~117个月,其中2岁3例(占25.0%),3~4岁4例(占33.3%),其他5例(41.7%)均>9岁。母亲感染HBV为B或C基因型的儿童中分别有15.8%、2.6%发生HBV突破性感染(P=0.003)。儿童初免无应答、低应答、正常应答、高应答者中分别有25.0%、6.7%、2.6%、1.0%发生HBV突破性感染(x2=16.513,P<0.05),且随着初免应答水平的升高呈降低趋势(x2趋势=10.187,P=0.001),发生突破性感染者初免平均抗体水平为460.68 m IU/ml,未发生突破性感染者为51.90 m IU/m L(t=2.469,P<0.05)。母亲为HBe Ag阳性者的儿童中9.8%发生突破性感染,母亲为HBe Ag阴性者的儿童中未见突破性感染发生(x2=23.432,P<0.05)。低、高病毒载量母亲所生儿童中分别有0.3%、12.0%发生HBV突破性感染(P<0.0001)。儿童不同性别、出生体重、Apar评分、HBIG接种剂量组的HBV突破性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母亲不同分娩年龄、分娩方式组的儿童HBV突破性感染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V突破性感染发生风险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母亲高病毒载量水平(HR=44.970,95%CI:5.773~350.280,P<0.0001)和儿童初免低或无应答(HR=5.921,95%CI:1.871~18.738,P=0.002)是HBV突破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成功率高,母亲HBe Ag阳性和母亲高病毒载量水平是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母婴阻断成功的儿童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率较低,母亲HBe Ag阳性、母亲高病毒载量水平及儿童初免低或无应答是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免疫后时间的延长,儿童发生突破性感染的风险增加。

马田莉[6](2019)在《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基因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影响因素;2评价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核心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Anti-HBc)和乙肝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Anti-HBs)全阴的人群加强一针乙肝疫苗后的表面抗体阳转率及水平,分析Anti-HBs无应答的影响因素。3综合以上分析和研究,探讨成人全程基础免疫后是否需要加强免疫。方法以正定县里双店乡、南岗乡、永安乡、吴兴乡、权城乡、南牛乡、诸福屯乡1997~1999年出生且完成CHO乙肝疫苗全程基础免疫者作为目标人群,将可以随访到的且无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史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47人。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HBsAg、Anti-HBc和Anti-HBs。对上述实验室检测三项均为阴性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种市售的基因重组乙肝CHO疫苗20μg和酿酒酵母疫苗20μg,接种30天后进行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Anti-HBs。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础免疫效果研究:人群HBsAg阳性率为0.45%,免疫时长17~20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0.35%、0、0.84%和0.94%。人群Anti-HBc阳性率为1.34%,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c阳性率分别为1.05%、0.63%、2.32%和0.94%。人群Anti-HBs阳性率为74.61%,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75.87%、75.63%、74.11%和68.87%。不同免疫时长人群、性别Anti-HBs滴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ti-HBs阳性者,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s GMC分别为151.36、177.01、162.56和164.44 m IU/m L。本次调查共检出5种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组合模式。其中,以Anti-HBs单阳性检出率(73.79%)最高,三项全阴模式次之(24.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共同生活的人有HBsAg阳性成员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02,OR=7.494)。2加强免疫效果研究:随访率为73.13%(245/335)。人群总Anti-HBs阳转率为93.47%(229/245)。女性阳转率(96.30%)高于男性(90.00%)(P=0.047);1997、1998、1999组阳转率分别为90.91%、96.15%、9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CHO疫苗人群阳转率(97.62%)高于酵母组(89.08%)(P=0.007)。性别、出生年份间Anti-HBs滴度等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种类之间Anti-HBs滴度等级分布有差异,以CHO组较高(P=0.001)。Anti-HBs阳性者GMC为367.28 m IU/m L(95%CI:313.33,429.54)。其中男性Anti-HBs GMC为345.14 m IU/m L,女性为384.59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7、1998、1999组Anti-HBs GMC分别为376.70、340.41、385.48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O组AntiHBs GMC为420.73 m IU/m L,酵母组为313.33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接种后Anti-HBs无应答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疫苗种类、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Anti-HBs无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强前抗体滴度lg值是Anti-HBs无应答的保护因素,加强前抗体滴度越接近10 m IU/m L,Anti-HBs无应答率越低(P=0.000,OR=0.044);接种CHO疫苗的人群Anti-HBs无应答率低于酵母组(P=0.015,OR=6.416);BMI是Anti-HBs无应答的危险因素,随着BMI增加,Anti-HBs无应答率有上升趋势(P=0.023,OR=2.704)。结论1乙肝CHO疫苗基础免疫17~20年后免疫保护效果良好。2基础免疫HBsAg、Anti-HBc和Anti-HBs阴性者复种1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回忆反应,20μg CHO疫苗可获得更好的免疫应答。加强前抗体滴度越接近10m IU/m L,Anti-HBs无应答率越低;接种CHO疫苗的人群Anti-HBs无应答率低于酵母组;随着BMI增加,Anti-HBs无应答率有上升趋势。3基于本次研究结果,成人在全程基础免疫后无需加强免疫。图2幅;表20个;参144篇。

冯超[7](2019)在《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调查和乙肝疫苗不同接种方案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调查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部队制定乙肝健康教育措施及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乙肝疫苗不同接种方案在入伍新兵中的免疫效果,探索更适合入伍新兵实际情况的乙肝疫苗接种方案。方法 以某军队院校2017年9月入伍新兵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筛选血清乙肝表面抗体和乙肝表面抗原均阴性者,共359人。采用改良的乙肝知识调查问卷,以自愿填写为原则,对326名入伍新兵进行一般信息调查和乙肝基本知识调查。根据乙肝疫苗接种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新兵338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将入选对象分入四组。传统组(n=71):分别在0、1、6个月接种疫苗20μg;加速组(n=99):分别在0、1、2个月接种疫苗20μg;传统加强组(n=77):分别在0、1、6个月接种疫苗40μg;加速加强组(n=91):分别在0、1、2个月接种疫苗40μg。每次接种后第30天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2ml,用ELISA定性方法检测血清抗-HBs滴度。比较四种方案抗-HBs阳转率、时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入伍新兵乙肝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4.25%;不同地区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不同,城市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高于农村入伍新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9,P<0.001);不同学历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不同,大学及以上学历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入伍新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5,P=0.031);网络为入伍新兵了解乙肝知识最主要途径(88.04%)。传统组、加速组、传统加强组和加速加强组外周血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0.14%、90.91%、98.70%和98.90%。在接种剂量相同情况下,0、1、2个月方案与0、1、6个月方案的阳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接种周期明显缩短。在接种时间点相同的情况下,每次接种40μg较20μg的阳转率显着升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P=0.744)。结论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不同,对于来自农村较低学历的入伍新兵,应特别加强乙肝知识宣教工作。适当增加接种剂量可显着提高入伍新兵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且安全性良好。乙肝疫苗加速加强法接种周期短且成功率高,适宜在入伍新兵中推广应用。

朱露[8](2019)在《20μg重组CHO乙肝疫苗用于儿童加强免疫的中期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20μg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免疫对基础免疫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阴性(<10mIU/mL)儿童的中期保护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浙江省内开化县、庆元县、仙居县三个地区,以学校为单位纳入5-16岁出生时已完成基础免疫但是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原、乙肝核心抗体均为阴性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20μg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乙型肝炎疫苗0,1,6月免疫程序接种,并对其中期效果进行随访,分别在1针次后1月,3针次后1月,3针次后1年,3针次后5年对研究对象采血测定分析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59位儿童完成5年随访,其中免疫后1年的血清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86.50%,免疫5年后血清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75.68%,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初始乙肝表面抗体浓度越高,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平均几何浓度越高,抗体阳转率越高(P<0.001)。结论:20μg重组乙肝疫苗加强免疫中期效果较好,年龄、性别、地区等对中期免疫效果无影响,初始乙肝表面抗体浓度越高,免疫后效果越好。对基础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儿童建议进行3针次的20μg重组乙肝疫苗接种。

龙云,杨莉[9](2015)在《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赵祥红,王邦俊[10](2015)在《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效果观察——滁州学院2011级学生接种乙肝疫苗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大学生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为乙型肝炎预防提供资料。[方法]以滁州学院2011级新生于入学体检时抽取静脉血,用免疫酶联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中心抗原,中心抗体及核心抗体,根据结果采用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按照0、1、6程序接种共三针,于接种后12个月及毕业前抽取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中心抗原,中心抗体及核心抗体。[结果]接种酵母乙肝疫苗后,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较入学前检测明显增加(χ2=2151.7,P<0.001),两者比较有显着意义。[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能够提高乙型肝炎的感染预防,增加远期免疫效果,值得推广。

二、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乙肝免疫效果无(低)应答原因
    1.1 疫苗因素
    1.2 接种过程因素
    1.3 机体个体差异因素
        1.3.1 遗传因素
        1.3.2 年龄
        1.3.3 性别
        1.3.4 体重
        1.3.5 不良习惯
        1.3.6 其他疾病
    1.4 其他因素
        1.4.1 病毒变异
        1.4.2 潜在低水平感染
        1.4.3 药物影响
        1.4.4 检测方法及试剂的影响
2 提高免疫的可行方法
    2.1 严格执行接种程序
    2.2 改变接种途径或改用其他疫苗
    2.3 加强免疫或增加接种剂量
    2.4 联合使用佐剂
    2.5 其他方法
3 结束语

(2)成人不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的免疫原性比较和接种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策略的免疫原性比较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现场调查与血标本采集、检测
        3.3 指标定义
        3.4 数据整理与分析
        3.5 伦理审查
    4.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
        5.1 不同免疫程序HepB接种免疫效果比较
        5.2 不同种类HepB接种免疫效果比较
        5.3 不同剂量HepB接种免疫效果比较
    6. 讨论
        6.1 不同免疫程序HepB接种免疫效果
        6.2 不同种类HepB接种免疫效果
        6.3 不同剂量HepB-SCY接种免疫效果
    7. 研究局限性
    8. 结论和建议
第二部分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意愿调查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材料和方法
        3.1 调查现场
        3.2 研究对象
        3.3 样本量计算
        3.4 调查方法与内容
        3.5 指标定义
        3.6 统计分析
        3.7 质量控制
        3.8 伦理审查
    4.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
        5.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2 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
        5.3 HepB接种率及影响因素
        5.4 HepB全程接种率及影响因素
        5.5 HepB未接种原因
        5.6 HepB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
        6.2 HepB接种率及影响因素
        6.3 HepB全程接种率及影响因素
        6.4 HepB未接种原因
        6.5 HepB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
    7. 局限性
    8.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成人乙型肝炎感染风险和疾病负担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 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意愿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3)硅胶-层析联用法纯化汉逊酵母HBsAg与疫苗颗粒完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乙型肝炎和乙肝疫苗
        1.1.1 乙型肝炎
        1.1.2 乙型肝炎病毒
        1.1.3 乙肝疫苗
    1.2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血源性疫苗
        1.2.2 基因工程重组疫苗
        1.2.3 新型乙肝疫苗
    1.3 疫苗分离纯化方法
        1.3.1 疫苗分离纯化策略
        1.3.2 疫苗粗分离技术
        1.3.3 疫苗精制纯化技术
        1.3.4 乙肝疫苗分离纯化进展
    1.4 疫苗质量控制相关技术
        1.4.1 蛋白含量测定
        1.4.2 抗原活性测定
        1.4.3 纯度检测
        1.4.4 抗原构象检测技术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硅胶吸附/解吸附过程对HBsAg颗粒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抗原原料液前处理
        2.3.2 硅胶对细胞破碎上清的吸附与解吸附实验
        2.3.3 疏水层析纯化
        2.3.4 HBsAg表征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硅胶吸附/解吸附与疏水层析联用对抗原纯化效果
        2.4.2 硅胶吸附/解吸附对抗原颗粒完整性影响
        2.4.3 硅胶吸附/解吸附对抗原颗粒稳定性影响
    2.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胶吸附与解吸附纯化HBsAg影响机制与过程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硅胶吸附与解吸附实验
        3.3.2 HBsAg稳定性实验
        3.3.3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3.3.4 响应面验证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硅胶单因素影响结果
        3.4.2 溶液pH对抗原颗粒稳定性影响研究
        3.4.3 硅胶吸附/解吸附抗原过程的响应面研究
    3.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硅胶吸附与解吸附的组合层析纯化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硅胶对原料液的吸附与解吸附实验
        4.3.2 疏水层析与离子交换层析预实验
        4.3.3 疏水层析实验影响因素考察
        4.3.4 离子交换层析实验
        4.3.5 硅胶组合层析法纯化HBsAg初步放大实验
        4.3.6 HPSEC检测
        4.3.7 蛋白质和和活性检测
        4.3.8 电泳分析
        4.3.9 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形貌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疏水层析与离子交换层析预实验结果
        4.4.2 疏水层析实验
        4.4.3 离子交换层析
        4.4.4 硅胶组合层析法纯化HBsAg初步放大研究
    4.5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聚乳酸微球佐剂的乙肝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慢性乙肝概述
        1.1.1 乙型肝炎病毒
        1.1.2 慢性乙肝的疾病进程
        1.1.3 慢性乙肝的免疫耐受
        1.1.4 慢性乙肝的药物治疗
    1.2 乙肝疫苗的免疫学基础及当前研究进展
        1.2.1 免疫概述
        1.2.2 预防性乙肝疫苗
        1.2.3 治疗性乙肝疫苗
        1.2.4 慢性乙肝模型鼠
    1.3 疫苗佐剂概述
        1.3.1 免疫刺激剂类佐剂
        1.3.2 递送系统类佐剂
        1.3.3 疫苗及其佐剂研发的挑战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目标
第2章 DDAB-PLA微球制剂制备及细胞水平评价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微球的制备
        2.2.4 微球的表征
        2.2.5 微球的体外释放
        2.2.6 抗原活性与稳定性的检测
        2.2.7 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提取
        2.2.8 微球细胞毒性检测
        2.2.9 STING信号通路表达水平检测
        2.2.10 微球在BMDCs中的内化及转运
        2.2.11 BMDC的活化水平检测
        2.2.12 BMDCs细胞因子检测
        2.2.1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球的表征
        2.3.2 微球的体外释放
        2.3.3 抗原的稳定性与免疫原性
        2.3.4 微球的细胞毒性检测
        2.3.5 STING信号通路表达水平检测
        2.3.6 微球在BMDCs中的内化及转运
        2.3.7 BMDCs的活化水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DAB-PLA微球的作用机制探索及体内免疫效果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注射部位的炎症反应
        3.2.4 注射部位免疫细胞的招募
        3.2.5 小动物成像检测
        3.2.6 淋巴结中滤泡辅助T细胞检测
        3.2.7 淋巴结中DC、B细胞的激活
        3.2.8 免疫方案
        3.2.9 抗体水平检测
        3.2.10 脾细胞的提取
        3.2.11 脾细胞增殖
        3.2.12 淋巴细胞的激活与杀伤
        3.2.13 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检测
        3.2.14 Th1型细胞免疫检测
        3.2.15 微球疫苗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3.2.1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球制剂在注射部位的驻留
        3.3.2 注射部位的炎症反应
        3.3.3 注射部位免疫细胞的招募
        3.3.4 淋巴结中DCs和B细胞的活化
        3.3.5 淋巴结中滤泡辅助T细胞检测
        3.3.6 体液免疫评价
        3.3.7 脾细胞增殖
        3.3.8 脾细胞的激活与杀伤
        3.3.9 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检测
        3.3.10 Th1细胞免疫水平
        3.3.11 微球疫苗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DAB-PLA微球制剂在慢性乙肝模型鼠中的治疗效果考察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慢性乙肝模型鼠的构建
        4.2.4 免疫方案
        4.2.5 血清转阴率检测
        4.2.6 体液免疫水平检测
        4.2.7 脾细胞的提取
        4.2.8 脾细胞增殖
        4.2.9 淋巴细胞活化和杀伤检测
        4.2.10 记忆性淋巴细胞水平检测
        4.2.11 肝脏HBcAg和浸润程度检测
        4.2.12 肝功能检测
        4.2.13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模型鼠的构建
        4.3.2 脾细胞增殖
        4.3.3 淋巴细胞的活化和杀伤
        4.3.4 细胞因子分泌
        4.3.5 治疗效果评价
        4.3.6 免疫记忆水平
        4.3.7 安全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DDAB-PLA微球制剂的长效免疫及冻干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免疫方案
        5.2.4 抗体水平检测
        5.2.5 脾细胞的活化和杀伤
        5.2.6 安全性评价
        5.2.7 冻干制剂研究
        5.2.8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抗体水平检测
        5.3.2 脾细胞活化杀伤
        5.3.3 安全性评价
        5.3.4 冻干制剂探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总结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符号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成功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突破性感染的队列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1.4 伦理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HBsAg阳性母亲的感染特征
    2.3 主、被动联合免疫母婴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
    2.4 阻断成功儿童的HBV突破性感染发生情况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防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策略及效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件

(6)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基础免疫效果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质量控制
        1.1.4 统计分析
        1.1.5 相关定义
        1.1.6 伦理问题
    1.2 结果
        1.2.1 人口学分布特征
        1.2.2 乙肝血清学免疫效果研究
        1.2.3 HB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乙肝血清学免疫效果研究
        1.3.2 HB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质量控制
        2.1.4 统计分析
        2.1.5 相关定义
        2.1.6 伦理问题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加强后Anti-HBs阳转率和滴度等级分布
        2.2.3 加强后Anti-HBs几何平均滴度(GMC)比较
        2.2.4 加强后Anti-HBs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加强免疫效果研究
        2.3.2 加强免疫后Anti-HBs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不同人群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进展
    3.1 HBsAg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3.1.1 单用疫苗
        3.1.2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
    3.2 HBsAg阴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3.3 儿童、青少年
    3.4 成年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问卷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调查和乙肝疫苗不同接种方案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调查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入伍新兵乙肝疫苗不同接种方案免疫效果评价
    实验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国自然课题批复文件
伦理审查申请表
伦理委员会评审意见
乙肝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
乙肝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样本量计算公式

(8)20μg重组CHO乙肝疫苗用于儿童加强免疫的中期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疫苗与接种
    2.3 实验室检测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线情况
    3.2 失访队列和随访队列的比较
    3.3 不同地区加强免疫儿童5年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变化
    3.4 不同年龄组加强免疫儿童5年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变化
    3.5 不同性别加强免疫儿童5年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变化
    3.6 不同anti-HBs水平儿童加强免疫5年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变化
4 讨论
    4.1 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必要性
    4.2 20μg HepB-CHO乙肝疫苗儿童加强免疫的效果
    4.3 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影响因素
    4.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效果观察——滁州学院2011级学生接种乙肝疫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1.2 入校时检测结果
    1.3 接种对象
    1.4 接种方法
    1.5 观察方法
    1.6 副反应
2 结果
    2.1 初次接种结果
    2.2 采取措施
    2.3 复种结果
3 讨论
    3.1 乙肝病毒的基本特征
    3.2 乙肝病毒的基因结构
    3.3 乙肝病毒的临床特点
        3.3.1 乙肝病毒具有明显的嗜肝性
        3.3.2 乙肝病毒的轻度的广泛侵及性
        3.3.3 乙肝病毒的严格种属特性
        3.3.4 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
        3.3.5 乙肝病毒变异性
        3.3.6 乙肝病毒对肝细胞的影响
        3.3.7 乙肝病毒致癌性
    3.4 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
        3.4.1 血液传播
        3.4.2 医源性传播
        3.4.3 母婴垂直传播
        3.4.4 性传播
    3.5 乙型肝炎的预防
    3.6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3.7 本研究结果

四、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J]. 陆玉英,梁才峰,林建培,陆慧,王慧娜,李海. 大众科技, 2021(08)
  • [2]成人不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的免疫原性比较和接种意愿调查[D]. 万咏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3]硅胶-层析联用法纯化汉逊酵母HBsAg与疫苗颗粒完整性研究[D]. 胡胜杰.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聚乳酸微球佐剂的乙肝疫苗研究[D]. 卢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 [5]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成功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突破性感染的队列随访研究[D]. 管芳.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6]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D]. 马田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调查和乙肝疫苗不同接种方案免疫效果评价[D]. 冯超.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8]20μg重组CHO乙肝疫苗用于儿童加强免疫的中期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露. 浙江大学, 2019(03)
  • [9]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龙云,杨莉.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06)
  • [10]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效果观察——滁州学院2011级学生接种乙肝疫苗的临床观察[J]. 赵祥红,王邦俊. 滁州学院学报, 2015(05)

标签:;  ;  ;  ;  ;  

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