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大体积样品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

北京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大体积样品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

一、大体积样品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分析北京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论文文献综述)

周伟峰[1](2021)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空气中15种消耗臭氧层物质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使用GCMS-QP2010 Ultr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UNITY-xr电子制冷预浓缩仪,建立了检测环境空气中15种ODS的方法。环境空气样品置于苏玛罐中,经UNITY-xr电子制冷预浓缩仪富集、脱附、除水、除二氧化碳和浓缩后,进入GCMS进行分析,以SIM方式进行采集,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在0.05 ng/m L的浓度下,峰面积RSD均小于3.70%,在0.05~1.00 ng/m 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检出限为0.128~2.942 pg/m L。本方法简单易操作、重现性好、检出限低,是环境空气中ODS的理想分析方法。

马红璐[2](2021)在《某化工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VOCs释放特征、扩散规律与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工污染场地在修复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容易引发环境空气二次污染问题,其中有毒有害的VOCs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研究化工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不同修复阶段环境空气中VOCs的释放特征、扩散规律以及健康风险表征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二次空气污染防控措施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苏玛罐采样-冷肼富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南京市某化工污染场地修复过程基坑清挖阶段、异位化学氧化阶段和异位热脱附阶段环境空气中的VOCs进行了采集分析。本研究首先分析了3个阶段环境空气中VOCs的浓度水平及污染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究了VOCs的来源。然后使用光离子化检测器(PID)和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研究了VOCs的扩散规律。最后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修复过程不同阶段环境空气中VOCs在呼吸吸入途径下的风险进行评估。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在该化工污染场地基坑清挖阶段,环境空气中共检出32种VOCs,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质量浓度范围为86.21μg/m3~4099.38μg/m3;异位化学氧化阶段共检出12种VOCs,TVOC质量浓度范围为147.17μg/m3~254.32μg/m3;异位热脱附阶段共检出26种VOCs,TVOC平均质量浓度为74.63μg/m3;在整个修复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为丙酮和丙烯。(2)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工污染场地修复过程环境空气中的VOCs主要来源于硝基氯苯的生产及加工过程、烷烃类和酮类等有机溶剂的使用以及生产工艺中尾气排放。(3)VOCs的扩散模拟研究表明:VOCs释放扩散与风速和地形密切相关,VOCs在垂直方向最高能扩散111.5 m,在水平方向最远能扩散452 m。因此,应将修复区域距离源点下风向500 m内设置为重点风险防范区域。(4)该化工污染场地在修复过程中存在健康风险,健康风险的修复阶段变化特征表现为:基坑清挖阶段>异位热脱附阶段>异位化学氧化阶段。其中产生非致癌风险的污染物主要有苯、1,2-二氯乙烷、氯苯、环己烷和1,3-丁二烯,产生致癌风险的污染物主要是1,3-丁二烯。

蒋思静[3](2021)在《基于响应面法改进大体积进样技术并应用于氯化石蜡检测》文中研究表明响应面法是统计学与数学结合的产物,适用于多因素影响的目标优化,广泛应用于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的优化。响应面法通过对小范围建立的响应面模型用一阶或二阶多项式进行拟合、绘制响应曲面图和等高线图,分析各因素对目标响应的具体影响。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机制的进化算法,常用于多目标优化问题。氯化石蜡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氯化石蜡同类物众多,检测难度较高。本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大体积进样参数,并建立响应面模型,通过拟合模型得到进样参数与分析物总响应的二阶方程式,随后用遗传算法求解方程式,最终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并将优化好的大体积进样参数应用于空气样品中氯化石蜡的检测。本论文开发了程序升温-大体积进样-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PTV-LVI-GC-NCI-TOF-MS)测定空气样品中氯化石蜡含量的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显着降低检出限,稳定性好,满足环境中痕量氯化石蜡检测的需求。(1)通过部分析因设计和中心复合设计完成大体积进样参数的优化,采集进样参数(放空时间、放空压力、吹扫时间、放空流量和进样口初始温度)与六种氯化石蜡标准品总响应的数据,并建立相应的二阶响应面模型。主要在Minitab 18软件内完成实验点布置,并通过方差分析和显着性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核查模型的准确性,并探究进样参数与目标响应的关系。(2)利用Geatpy进化算法工具包对响应面拟合的二阶模型求解,以算法求解的函数值和用时对遗传算法的参数进行评价,最终确定个体选择方法用锦标赛选择、重组方法用均匀分布交叉、变异方法为染色体两点互换变异算子。并验证最优进样参数对应的目标响应值,得到最优大体积进样参数组合:放空时间为0.108 min、放空压力为4.34 psi、吹扫时间为4.24 min、放空流量为80 m L/min和进样口初始温度为60℃。(3)将得到的最优进样参数应用于空气样品中短链与中链氯化石蜡的检测,测得六种氯化石蜡标准品的检出限为2-3 ng/m L,而未使用大体积进样检出限为10-28 ng/m L,检出限显着降低。针对空白样品和实际样品的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在87%-136%,方法检出限为2-6 ng/m L,针对CS1-CS5线性良好(R2>0.98),采集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大气样品,测得颗粒相样品中ΣSCCPs和ΣMCCPs含量分别为3.11-5.81 ng/m3和4.71-14.2 ng/m3,气相样品中ΣSCCPs和ΣMCCPs含量分别为6.08-14.0 ng/m3和0.88-6.30 ng/m3。

周雯雯[4](2020)在《氰及氰化氢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对松材线虫毒杀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熏蒸剂是利用挥发时所产生的蒸气毒杀有害生物的一类药剂。氰(C2N2)是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与堪培拉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型薰蒸剂,于1995年获“薰蒸剂C2N2及其使用方法”国际应用专利。该薰蒸剂对木材和土壤害虫及土壤病菌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具有替代危险薰蒸剂溴甲烷用于土壤薰蒸作用的潜力。为了对C2N2在用于土壤薰蒸的目的作出评价,本论文对C2N2及其降解产物氰化氢(HCN)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吸附与解吸附、残留动态、生物活性及毒理进行了研究。(1)本文建立了以溶剂顶空法萃取方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八种不同土壤中C2N2和HCN残留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响应面分析优选得到溶剂顶空法提取HCN和C2N2的最佳方法为:在萃取温度为60℃、溶剂体积为35 m L(30%H2SO4,相对于20g土壤样品)、萃取时间为0.7h的条件下,HCN和C2N2的提取率分别为(92.50±0.63)%和(89.22±0.65)%。此方法测得C2N2和HCN检出限量分别为0.0012 mg·kg-1和0.001mg·kg-1;C2N2和HCN定量限分别为0.004 mg·kg-1和0.003 mg·kg-1。方法精密度高,操作简便,在八种土壤中C2N2和HCN的回收率分别为84.7%-102.9%和80.18%-95.3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小于1.2%和2.1%,符合规定的范围。同时在溶剂顶空法中,还讨论了在不同提取基质与温度条件下对C2N2和HCN在密闭系统顶空的分配与稳定性,以及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等进行了探讨。(2)对C2N2和HCN在土壤中吸附、解吸附与残留规律研究的结果表明,C2N2和HCN在八种土壤(河北褐土、黑龙江黑土、四川紫土、浙江水稻土、江西红壤、湖北黄壤土、山东棕壤土、海南砖红壤)顶空衰减比PH3快。土壤对C2N2和HCN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C2N2的吸附在薰蒸后的前24 h略低于HCN,在薰蒸后24~48h高于HCN。水分对C2N2和HCN吸附有一定影响,土壤中的水分有利于HCN的吸附但对C2N2影响较小,同时水分可加速HCN转化为C2N2以及C2N2降解为HCN。在密闭系统中C2N2和HCN在土壤中衰减较慢,未灭菌土壤对C2N2和HCN吸附略高于灭菌土壤,在薰蒸后的前4 h,未灭菌土壤将HCN转化为C2N2的速度快于灭菌土壤,而将C2N2转化为HCN的速度相近。C2N2和HCN在灭菌土壤和未灭菌土壤中的衰减规律相同,但HCN在未灭菌土壤中衰减要略快于灭菌土壤,C2N2在两种处理土壤中的衰减水平接近,表明C2N2和HCN的在土壤中的降解以非生物降解为主。(3)在八种不同土壤中C2N2降解产生的HCN处于急剧增长而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黑龙江黑土中最初2 h呈迅速增长后开始缓慢下降,而四川紫土在2 h内缓慢增长后逐渐下降。与PH3比较,HCN在土壤中具有较高的残留水平,用50 mg·L-1HCN熏蒸96h后的河北褐土、黑龙江黑土、四川紫土、浙江水稻土、江西红壤、湖北黄壤土、山东棕壤土和海南砖红壤在通风后16 d仍分别达0.158、0.335、0.212、0.321、0.251、0.381、0.198和0.165 mg·kg-1;半衰期分别为26.353、45.793、35.863、48.707、37.293、36.243、34.883和27.422 h。C2N2在土壤中易发生降解,在八种土壤中的残留水平较低。C2N2的降解产物HCN在土壤中解吸附缓慢和残留水平较高,其衰减规律与直接用HCN薰蒸的结果相一致。(4)淋溶实验表明C2N2和HCN在土壤中主要向下扩散,并在土壤中几乎没有残留。注入100 mg·L-1 C2N2或HCN后,在黑龙江黑土距顶部15cm范围内发现较高的C2N2、HCN、NH4+和NO3-浓度。其值分别为30、20、19.21和10.48 mg·kg-1。与实验室相比,进一步研究C2N2和HCN在复杂田间环境中的使用方法和最小剂量,可用于阻隔危险并有效控制害虫和提高作物产量。(5)本实验测定了C2N2、HCN、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和灭多威四种药剂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活性,发现四种药剂随着浓度逐渐升高,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也逐渐升高。浓度为10 mg·L-1的C2N2和HCN在处理48 h后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8.23%、98.10%;甲维盐和灭多威在5 mg·L-1的浓度下,处理48 h后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9.00%、88.04%。其中,甲维盐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最强,48 h的LC50、LC90分别为0.20、1.03 mg·L-1,灭多威次之,48 h的LC50、LC90分别为0.34、3.57 mg·L-1。C2N2和HCN也表现出一定的杀线活性,但与甲维盐和灭多威对比表现较弱,48 h的LC50分别为0.58、0.57 mg·L-1,LC90分别为5.41、3.96 mg·L-1。

刘炜伦[5](2020)在《室内装修材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顶空GC-MS的测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室内空气污染列为全世界八大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由于污染物种类和来源的多样性、作用于人体的长期性、累积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要求高品位高质量生活,越来越多的室内装修采用绿色环保材料。这些环保材料不再含有或含量较低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但会出现新的污染物。因此,急需筛查新的污染物和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本论文针对目前实际现状,以及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差的问题,发展了集气体吸附、富集、检测于一体的自动化联用技术,即在线静态顶空-热解析、顶空固相微萃取、顶空瓶取样的固相微萃取技术与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水基质涂料中VOCs、木制地板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第一章:本章概述了室内污染的现状,来源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简要介绍了我国室内装修材料和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和检测方法,以及装修材料和空气中VOCs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详细介绍了三种顶空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将顶空进样器、热解吸与气相色谱-质谱仪连接,建立了在线静态顶空-热解吸-气质联用法用于检测水性涂料中10种VOCs。在本方法中,样品顶空气多次抽取输送至Tenax管吸附富集和热脱附后进入GC/MS分析,此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790.9992)、精密度(RSD为3.1%11.2%)以及较低的方法检出限(LOD为12.9820.80μg·L-1)和较好的回收率(87110%)。该方法简便、快速、环保,可用于自动化吸附、富集和测定水性涂料中常见的VOCs。第三章:采用基于ZIF-7纤维涂层的固相微萃取装置结合顶空萃取,GC/MS分析测定了木制地板中的6种苯系物(BTEX)。基于ZIFs材料良好的吸附效果,采用常温常压合成的方法成功制备ZIF-7和ZIF-8。将它们用作SPME的涂层材料并对两种涂层的吸附解吸效果进行了优化和对比。ZIF-7对所选苯系物的吸附效果好于ZIF-8,故选择ZIF-7作为SPME的纤维涂层测定实际样品中的苯系物。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840.9990)、精密度(RSD为1.9%9.8%)以及较低的方法检出限(LOD为0.621.91μg L-1)和较好的回收率(85116%)。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木质地板中多种苯系物的同时测定。第四章:建立了基于顶空瓶取样的SPME-CG/MS法用于装修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20 mL顶空小瓶取代了传统大体积采样容器的测定方式,方便了现场取样和快速分析。使用标准加入的校准方法可以简单快速的实现校准,取代了以往需要去除空气和惰性气体填充的“零”空气要求。延用了对苯系物吸附效果好的ZIF-7涂层对空气中的苯系物进行吸附富集。苯系物在20200μg m-3浓度范围内有着较好线性关系(R2>0.99)和较好的精密度(RSD≤8.9%)。经过实验条件优化和方法验证,成功用于新装修房屋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

施锦瑞[6](2020)在《基于GC-QTOF构建VOCs的非目标筛查方法》文中指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污染物,会产生一系列环境效应,包括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产生臭氧、引发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等。对环境中VOCs进行监测和分析是对其有效管控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作为主流的VOCs分析仪器,被广泛用于VOCs的环境监测分析。近年来,由于VOCs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显着,VOCs的监测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过去仅监测几种代表性污染物到目前重点控制区域要求监测上百种物质。由于环境中的VOCs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在分析复杂环境样品时,如果采用既定的VOCs目标物清单来分析,可能会存在污染物漏检,从而无法反映真实的污染情况。基于VOCs日益提高的分析需求和目前目标分析存在的局限,本研究旨在发展一种针对大气中VOCs的非目标筛查方法,并对环境空气中的VOCs进行初步的分析应用。本研究采用吸附管采样,使用热解吸与GC-MS组合方法,发展了一种环境空气中VOCs的分析方法。对某工业园区及附近居民区的大气样品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在36种疑似化合物中通过标准样品确证12种VOCs,该区域大气中苯系物占比最大、其次是苯酚类物质和酯类物质。对环境样品分析实践发现,虽然GC-MS具有配套的数据库,但对大气环境样品中未知VOCs的定性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例如,由于VOCs分子较小,不同VOCs质谱分析中有时会包含相同的碎片离子,如果色谱保留时间也相近,会出现定性错误的情况。由于GC-MS质量分辨率相对较低,很难克服定性错误的问题。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既保留了气相色谱的分离功能,又具有TOF质谱比较高的质量分辨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VOCs定性错误的概率。本研究采用GC-QTOF建立了一套VOCs的非目标筛查方法。为了获得良好的质谱信号,对离子源温度和电子电离能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离子源温度在200℃、230、270℃时对质谱信号无显着影响,但电子电离能在15eV、30eV、70eV下对分子离子峰影响较大。70eV便于与质谱库进行匹配,15eV更有利于分子离子峰的获取。基于VOCs的沸点,建立了保留时间预测模型,可以从保留时间层面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最终确定的非目标筛查流程如下:(1)首先对样品中的VOCs在70eV下进行分析,将获得的质谱图与仪器配套的谱图库比对,筛选出可能的候选物;(2)在15eV条件下获取分子离子峰,根据候选物分子离子的准确度误差﹤5 ppm作为阈值鉴定化合物;(3)使用保留时间预测模型,进一步鉴定化合物;(4)最后可以使用标准样品对识别的物质进行确证。将108种标准物质作为未知样品进行非目标筛查流程测试发现,94种物质可以被正确识别,准确率达87%。使用构建的非目标筛查方法对实际环境大气中的VOCs进行了分析,通过质谱库匹配找出59种疑似化合物,根据分子离子峰筛查识别出30种,最终,有23种VOCs通过标准样品确认;其余7种化合物由于缺乏标准样品作为疑似化合物。环境空气样品分析表明,基于GC-QTOF所构建的非目标筛查方法可以用于环境未知样品的VOCs定性识别。

李传奇[7](2020)在《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对1,3-丁二烯的催化降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成为了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越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臭氧的重要前驱体,与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有直接关系,因此控制削减VOCs的排放十分重要。催化氧化降解技术广泛应用于对VOCs的处置中,而催化剂的选择是处置效果好坏的关键。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其低成本,高活性的优点成为相关研究热点。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与降低催化剂的制备成本,本文对低活性组分含量的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与对污染物的降解开展了相关研究。为了更好地选取VOCs进行实验以及深入了解VOCs的污染状况,本文研究了某橡胶鞋厂行业(RFI)的三个主要加工阶段(包括成型、涂漆和硫化)排放的VOCs的浓度水平,在此基础上,对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与健康风险都进行了评估。同时编制了2000-2016年中国RFI生产过程中的VOCs排放清单。结果表明烯烃类物质具有很高的臭氧生成潜势。在对北京实际大气中VOCs的排放特征研究也表明烯烃有较高的浓度水平和高的臭氧生成潜势,并且烯烃中的1,3-丁二烯对人类还具有致癌风险。因此以烯烃中的1,3-丁二烯为模型污染物,制备了一系列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如:Ce0.027W0.02Mn0.054TiOx、TiO2、Ce0.027TiOx、Mn0.054TiOx、Ce0.027W0.02TiOx、Ce0.027Mn0.054TiOx、W0.02Mn0.054TiOx对其进行催化降解。对沉淀剂的种类、反应的pH值、煅烧温度、W掺杂量等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Ce0.027W0.02Mn0.054TiOx对1,3-丁二烯的催化效果最佳,在150℃时降解率达到90%以上。通过各种表征手段证明Ce0.027W0.02Mn0.054TiOx优异的催化性能与其高比表面积、高活性氧物种占比和强的氧化能力有关。在对催化剂的抗中毒能力测试中,Ce0.027W0.02Mn0.054TiOx对NO和H2O都存在良好的抗性,然而在SO2存在时,催化剂的氧化活性明显降低。研究催化剂的合成机理与对污染物的降解机理能够加深对催化剂降解VOCs过程的认识。通过对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不同pH值的前驱体进行光电子能谱分析,发现催化剂是W,Ce,Mn的金属盐在二氧化钛上逐步沉降生成。同时也通过原位红外测试探究了Ce0.027W0.02Mn0.054TiOx对1,3-丁二烯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催化剂对1,3-丁二烯的降解过程主要是先将其降解成低分子的烯烃和烷烃,最后进一步氧化成CO2和H2O。在SO2或NO存在下,催化剂表面会生成相应的金属无机盐。尤其是SO2的存在会导致催化剂的活性显着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其在催化剂表面与活性组分发生了不可逆的反应。为了改善催化剂的抗硫性能,本研究对Ce0.027W0.02Mn0.054TiOx催化剂进行了V元素的掺杂,继而探究其对1,3-丁二烯的降解活性和抗硫性能。结果表明Ce0.027W0.02V0.05Mn0.054TiOx催化剂不仅具有较高的降解活性,而且具备优良的抗硫能力。

金倩[8](2020)在《环境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硝基苯类化合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化工等领域的高毒性半挥发有机物。环境空气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一般存在于特定工作场所或突发事件中,对工作场所中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不可忽视。因此,发展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环境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方法对于环境监测及保护人体健康都非常重要。针铺集阱装置(NTD)是一种针型的固相微萃取采样技术,其具有快速、操作简单、无需溶剂萃取等特点,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检测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测结果准确,已应用于环境中多种VOCs的检测。本文选择空气中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硝基苯NB、邻硝基甲苯ONT、间硝基甲苯MNT、对硝基甲苯PNT、邻硝基氯苯ONCB、对硝基氯苯MNCB、对硝基氯苯PNCB)为检测目标物,建立同时快速测定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方法(GC-MS)和快速采样与测定环境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采样-检测分析方法(NTD-GC-MS),应用新建方法对汽修厂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进行快速检测分析。论文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建立了GC-MS同时快速测定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实验,选择Equity-5毛细柱,并对仪器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GC-MS同时测定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仪器参数,最终优化的参数为:进样口温度为250℃,不分流进样,分流比为15,柱流量为1.3 ml·min-1;升温程序为:起始温度50℃,以9℃·min-1升温至210℃保持1 min,再以15℃·min-1升至250℃保持1 min。可得到分离较好的色谱峰,13 min可实现物质全部分离。不同浓度(0.01~2.0μg·m L-1)的硝基苯类化合物标准曲线线性系数为0.9990~0.9995,仪器检测限为0.0001~0.0014μg·m L-1,定量限为0.001~0.007μg·m L-1,相对偏差为5.3~9.8%。2.建立了NTD-GC-MS新型快速采样-检测环境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实验,确定解吸时间为4 min、解吸温度270℃,NTD的采样速率为4 m L·min-1,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浓度在1~200 ng·L-1时都有较好的线性,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0.9997。对空气样品不同浓度回收加标实验表明,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回收率为87.4%~104.5%,相对标准偏差为4.3%~12.1%,表明NTD-GC-MS测定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及准确性,使用该方法能够可得到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效果。3.应用NTD-GC-MS方法快速检测汽修厂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利用NTD-GC-MS对广州市三个不同汽修厂空气中的硝基类化合物进行检测分析,均可检测到NB和PNCB两种物质。三家汽修厂NB的浓度在10.01±1.23 ng·L-1~113.99±28.09 ng·L-1之间,PNCB的浓度在10.57±0.54~34.56±8.26 ng·L-1之间,其中采样点1为有组织排放废气,采样点2和采样点3为无组织排放废气。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有组织排放废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最高浓度限值20 mg·m-3,无组织排放废气中最高浓度限值为0.050 mg·m-3,采样点3无组织排放废气NB的浓度(113.99±28.09 ng·L-1)超过国家标准最高浓度限值,其余采样点的NB和PNCB均没有超过国家标准最高浓度限值。NTD-GC-MS对汽修厂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采样检测,采样时间为25 min,GC-MS解吸10 min即可出检测结果,实现了快速、高效的样品分析。

丁文文[9](2019)在《VOCs吸附管设计与采样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被认为是评估室内和室外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参数。样品采集是监测环境空气中VOCs浓度水平的重要环节。吸附管采样采用尺寸很小的吸附管,可有效地富集一定大体积空气中低浓度VOCs,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采样方便、损失率低等优点,已成为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流采样方法之一。吸附管中的吸附材料是决定采样效率的关键。目前常用有Tenax(聚(2,6-二苯基-1,4-苯醚)和活性炭等吸附材料,这些吸附材料既有自身的优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VOCs的种类众多、性质差异显着,单一吸附材料无法实现对大气VOCs进行全面采样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新型吸附材料对VOCs的采样效率,为大气VOCs的样品采集提供选择和技术支持。本研究选用活性碳纤维(ACF)、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等碳质材料作为吸附材料,进行了VOCs吸附管的设计,评估了其对不同类型VOCs的吸附解吸效果,并将其在某工业区环境空气VOCs采集中做了初步的应用测试。本研究根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保护标准(HJ 734-2014)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Method TO-17进行了ACF、MWCNTs、羟基化-MWCNTs(HMWCNTs)、硅胶(SG)单一材料吸附管的设计填装。以Tenax TA吸附管作为对照,通过常温吸附热解吸实验,采用热解吸(TD)预处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单一材料吸附管对36种不同类型VOCs的常温吸附解吸效果。单一材料吸附管MWCNTs的整体吸附性能较好,其对芳香烃、卤代芳香烃、含氧VOCs以及莰烯的平均回收率依次为88%±1%、60%±1%、87%±0%、117%±0%,其中对芳香烃的吸附解吸高于Tenax TA管。HMWCNTs和ACF吸附管仅对部分VOCs的吸附性能优于Tenax TA吸附管。基于单一材料吸附管的结果,将Tenax TA、ACF、MWCNTs和HMWCNTs等吸附材料进行组合获得组合材料吸附管Tenax TA-ACF(T-A)、MWCNTs-ACF(M-A)以及HMWCNTs-ACF(H-A)。组合材料吸附管T-A、M-A对芳香烃、卤代烃以及含氧VOCs的整体吸附性能较Tenax TA吸附管有所提高,组合吸附管T-A对芳香烃、卤代烃、含氧VOCs的平均吸附解吸回收率为83%±10%、96%±12%、84%±6%,M-A对这些物质的平均吸附解吸回收率分别为82%±4%、90%±12%、90%±11%。三种组合管对卤代芳香烃整体吸附解吸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对某工业区环境空气中VOCs采样分析表明,自行设计填装的T-A、M-A组合管的采样分析结果优于商品化的Tenax TA采样管的采样分析结果,有被用于实际环境采样的潜力。

龚道程[10](2019)在《南岭高山森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源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对流层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关键前体物,在大气化学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大气VOCs源汇机制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国复合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目前我国对高人为源及高自然源排放交互作用影响下VOCs源汇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针对该科学问题本研究率先以华南大气光化学反应活跃区周边的南岭高山森林这一生态敏感区为研究场所,选取干湿季代表月份(7~11月)连续五年(2014~2018年)开展大气化学野外综合观测实验,采用online-GC-MS/FID、PTR-MS、DOAS、Tenax TA+TD-GC-MS等多种在线和离线技术手段对包括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卤代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及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在内的多种VOCs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观测分析研究。运用大气化学反应模型模拟和参数化法估算等多种数据分析手段,分析了南岭高山森林大气VOCs的浓度、组成、活性、变化及来源,阐述了典型人为源VOCs的区域传输及光化学老化特征,并重点探究了典型BVOCs的大气氧化过程和典型OVOCs的生成转化机制。本研究旨在加深对华南高山森林地区大气VOCs源汇机制的全面认识,并首次探讨了天然源与人为源大气交互作用影响下VOCs转化的“放大机制”,对未来研究森林与城市的互反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南岭高山森林大气VOCs中OVOCs的占比(54.5%)最高,其次为烷烃(14.7%)、BVOCs(13.0%)、卤代烃(8.1%)、烯烃(7.4%)、芳香烃(2.3%)。BVOCs和OVOCs在湿季(7~9月)的浓度普遍高于干季(10~11月),而芳香烃和卤代烃的浓度则是干季更高。与国内外高山森林区域相比,典型BVOC如异戊二烯(189±130 pptv)、α-蒎烯(168±115pptv)和典型芳香烃如苯(144±21 pptv)、甲苯(205±36 pptv)的浓度显着偏低,而主要氧化产物如甲醇(3763±788 pptv)、甲醛(1884±356 pptv)和丙酮(1247±150 pptv)的浓度则偏高。以上结果说明南岭大气VOCs的转化程度较高。2)采用基于MCM的箱式大气化学模型(PBM-MCM)对2016年7~8月南岭点位大气的氧化能力进行了模拟,发现O3(53.5±1.3 ppbv)和大气自由基(白天?OH和夜晚?NO3的浓度分别为7.3±0.5×106、6.0±0.5×108 molecules cm-3)的浓度均显着高于全球其他森林区域,与珠三角背景区的水平较为接近。作为PBM-MCM的补充,运用基于苯系物光化学老化的参数化方法对9:00~15:00时段的区域大气氧化能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区域尺度的?OH浓度(19.7±2.3×106molecules cm-3)显着高于PBM-MCM模拟的点位尺度的?OH浓度(11.7±0.4×106 molecules cm-3)。以上结果表明,可能受珠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南岭的大气氧化性被明显增强。3)对异戊二烯及其氧化中间产物甲基乙烯基酮(MVK)和甲基丙烯醛(MACR)的分析表明,尽管南岭分布有大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高异戊二烯排放植被,但本研究在植物排放最旺盛的季节所观测到的白天异戊二烯浓度(377±46 pptv)显着低于国内外同类型高山森林区域,而氧化产物与反应物的比值(1.9±0.5)却偏高。对异戊二烯的大气反应时间(0.27 h)和初始浓度(1213±108 pptv)的进一步计算表明,异戊二烯在区域高氧化性大气条件下发生了迅速和彻底地转化。以上结果表明,南岭森林强大气氧化性正导致森林排放的异戊二烯被快速彻底地氧化,亦使得大气中观测到的异戊二烯浓度异常偏低。4)为进一步验证城市地区的人为源排放对南岭大气VOCs氧化的影响,对2016年7~11月VOCs的重要氧化中间产物乙二醛(Gly)和甲基乙二醛(Mgly)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岭大气中的Gly(509±31 pptv)和Mgly浓度(340±32 pptv)及二者的比值(Gly/Mgly=1.8±0.2)均显着高于国内外森林区域的水平。基于前体物的理论计算发现本地光化学氧化生成可以解释~67%的Mgly和~9%的Gly观测值,表明南岭大气中的Gly可能受到了强的区域传输影响。对观测期间不同方向气团的分析表明,来自华东的天然源排放和珠三角的苯系物排放对南岭大气Gly和Mgly的生成具有较大的贡献。结合生物质燃烧示踪物氯甲烷和MODIS火点图的气团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干季华中华北的生物质燃烧排放对南岭Gly和Mgly的浓度也有重要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强的区域大气氧化能力和来自城市地区的人为源排放可能对南岭大气VOCs的转化存在较严重的扰动作用。5)另外,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华南高山森林大气中典型氯氟烃CFC-11(332±13 pptv)的浓度明显高于东亚背景值(235±1 pptv)和全球本底值(230±1 pptv)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污染时段CFC-11与人为源标志物一氧化碳和苯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基于PSCF的潜在来源分析表明,南岭大气中高浓度的CFC-11主要来源于我国西南部、中部以及越南和缅甸等欠发达区域,而来自珠三角等发达区域的贡献较小。以上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管可能是近年来东亚CFC-11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得到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核心项目SPARC的高度关注,对于精准管控我国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以及提高我国履行国际环境责任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体积样品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分析北京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体积样品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分析北京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论文提纲范文)

(1)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空气中15种消耗臭氧层物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1.2 分析条件
    1.3 样品前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色谱图
    2.2 标准曲线
    2.3 检测限及重复性
    2.4 样品测试
3 结论

(2)某化工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VOCs释放特征、扩散规律与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OCs的危害与来源
        1.2.2 大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
        1.2.3 化工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二次风险
        1.2.4 VOCs采集分析方法
        1.2.5 来源解析方法
        1.2.6 污染物扩散模型
        1.2.7 VOCs健康风险评价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化工污染场地概况
        2.1.1 化工污染场地基本情况
        2.1.2 化工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2.1.3 修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空气二次风险
    2.2 VOCs采样方案
        2.2.1 基坑清挖阶段VOCs采样方案
        2.2.2 异位化学氧化阶段VOCs采样方案
        2.2.3 异位热脱附阶段VOCs采样方案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3.1 样品采集方法
        2.3.2 苏玛罐的清洗与检查
        2.3.3 样品分析方法
        2.3.4 精密度和准确度
        2.3.5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4 来源解析方法
    2.5 VOCs扩散数值模拟方法
        2.5.1 CFD模型简介
        2.5.2 建模与参数设置
    2.6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2.6.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2.6.2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参数选取
第三章 化工污染场地修复过程VOCs释放特征及来源分析
    3.1 基坑清挖阶段VOCs释放特征及来源分析
        3.1.1 不同时期场地中心VOCs污染水平及组成
        3.1.2 不同区域VOCs污染水平及组成
        3.1.3 强化监测阶段VOCs污染水平及组成
        3.1.4 VOCs来源分析
    3.2 异位化学氧化阶段VOCs释放特征及来源分析
        3.2.1 异位化学氧化阶段VOCs污染水平及组成
        3.2.2 VOCs来源分析
    3.3 异位热脱附阶段VOCs释放特征及来源分析
        3.3.1 异位热脱附阶段VOCs污染水平及组成
        3.3.2 VOCs来源分析
    3.4 不同阶段环境空气中VOCs的浓度与组成对比
    3.5 室外不同区域环境空气中VOCs的浓度与组成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工污染场地修复过程VOCs扩散规律与健康风险评价
    4.1 现场实测VOCs扩散规律
    4.2 模型模拟VOCs扩散规律
        4.2.1 VOCs水平方向扩散规律
        4.2.2 VOCs垂直方向扩散规律
    4.3 安全区域划分
    4.4 健康风险评价
        4.4.1 基坑清挖阶段健康风险评价
        4.4.2 异位化学氧化阶段健康风险评价
        4.4.3 异位热脱附阶段健康风险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特色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响应面法改进大体积进样技术并应用于氯化石蜡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大体积进样技术研究进展
        1.2.1 大体积进样技术原理及应用
        1.2.2 大体积进样可优化的参数
    1.3 响应面法概述
        1.3.1 基本原理
        1.3.2 试验设计步骤
        1.3.3 试验设计方法
        1.3.4 响应面应用现状
    1.4 氯化石蜡概述
        1.4.1 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2 空气中氯化石蜡的污染特征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响应面法优化大体积进样参数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标准品与试剂
        2.2.2 仪器条件
        2.2.3 部分析因设计
        2.2.4 最速上升设计
        2.2.5 中心复合设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部分析因设计结果分析
        2.3.2 最速上升设计结果分析
        2.3.3 中心复合设计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遗传算法求解响应面模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遗传算法目标函数
        3.2.2 遗传算法约束条件
        3.2.3 遗传算法优化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遗传算法输出结果
        3.3.2 验证最优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体积进样技术应用于空气样品中氯化石蜡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溶剂与试剂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前处理
        4.2.4 仪器分析
        4.2.5 质量控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氯化石蜡大体积进样方法的建立
        4.3.2 氯化石蜡样品分析的应用
        4.3.3 空气中氯化石蜡的污染特征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遗传算法完整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氰及氰化氢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对松材线虫毒杀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薰蒸剂及其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1.1 薰蒸剂研究应用进展
        1.1.2 薰蒸剂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1.2.1 薰蒸剂离析和浓缩技术
        1.1.2.2 土壤样品前处理技术
        1.1.2.2 多残留分析的专门技术
        1.1.2.3 掺加标样研究
    1.2 C_2N_2和HCN残留分析与降解研究进展
        1.2.1 C_2N_2和HCN的理化性质
        1.2.1.1 物理性质
        1.2.1.2 化学性质
        1.2.2 C_2N_2与HCN的用途
        1.2.3 C_2N_2与HCN的毒性
        1.2.4 C_2N_2和HCN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5 C_2N_2与HCN的在土壤中的代谢与降解研究进展
    1.3 松材线虫的研究现状
        1.3.1 松材线虫的概述
        1.3.2 松材线虫的防治措施
    1.4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1.1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1.4.1.2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吸附、穿透、挥发与淋溶行为研究
        1.4.1.3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残留分布与降解动力学研究
        1.4.1.4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转化机理研究
        1.4.1.5 C_2N_2和HCN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活性测定
        1.4.2 论文研究路线
        1.4.3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2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供试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2.3.1 C_2N_2和HCN标准气体
        2.2.3.2 气相色谱法质谱仪测定条件优化
        2.2.3.3 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
        2.2.3.4 土壤中C_2N_2和HCN残留量的测定
        2.2.3.5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分析
        2.2.3.6 精确度、准确度和回收率的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_2N_2和HCN气相色谱检测的结果与分析
        2.3.1.1 不同毛细管柱的色谱图
        2.3.2 C_2N_2和HCN质谱参数优化的结果与分析
        2.3.2.1 质谱模式的选择
        2.3.3 工作曲线与最低检出限
        2.3.4 溶剂顶空法分析土壤中的残留量
        2.3.4.1 C_2N_2和HCN在溶剂顶空的分配及其在密闭系统中的稳定性
        2.3.4.2 C_2N_2和HCN在掺加标样样品中的稳定性
        2.3.4.3 C_2N_2和HCN的提取时间
        2.3.4.4 C_2N_2和HCN的提取溶剂用量
        2.3.4.5 响应面分析结果
        2.3.5 验证实验
        2.3.6 准确度、精确度和回收率实验结果
    2.4 小结
3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吸附与残留动态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供试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2.3.1 C_2N_2和HCN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3.2.3.2 土壤吸附、解吸附与残留动态试验
        3.2.3.3 土壤吸附和残留动态试验
        3.2.3.4 模型分析及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吸附动态
        3.3.1.1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C_2N_2和HCN吸附的影响
        3.3.1.2 不同含水率的土壤对C_2N_2和HCN吸附的影响
        3.3.1.3 灭菌土壤对C_2N_2和HCN吸附的影响
        3.3.1.4 吸附动力学模型
        3.3.2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3.3.2.1 水分对C_2N_2和HCN在密闭系统中的残留量的影响
        3.3.2.2 灭菌对C_2N_2和HCN在密闭系统中的残留量的影响
        3.3.2.3 不同土壤类型对C_2N_2和HCN在密闭系统中的残留量的影响
        3.3.2.4 C_2N_2和HCN在不同土壤中的衰减模型
    3.4 小结
4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淋溶和降解归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供试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2.3.1 C_2N_2和HCN气体在丙酮及缓冲液体中的分析
        4.2.3.2 C_2N_2在不同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试验
        4.2.3.3 C_2N_2和HCN的室内淋溶试验
        4.2.3.4 样本中C_2N_2和HCN的测定
        4.2.3.5 样本中氨、硝基和亚硝基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_2N_2在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及降解
        4.3.1.1 C_2N_2在密闭系统中缓冲溶液顶空分配及稳定性
        4.3.1.2 C_2N_2在pH4和pH8缓冲溶液顶空的稳定性与降解
        4.3.1.3 C_2N_2和HCN在缓冲溶液中的降解成分分析
        4.3.2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降解归趋
        4.3.3 C_2N_2和HCN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归趋
        4.3.3.1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4.3.3.2 C_2N_2和HCN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转化结果
    4.4 小结
5 C_2N_2和HCN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1 供试材料
        5.2.2 供试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3.1 松材线虫的培育和分离
        5.2.3.2 线虫临时玻片的制备及其形态的观察、测量及鉴定
        5.2.3.3 药剂对松材线虫的毒力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松材线虫的形态
        5.3.2 C_2N_2和HCN毒杀松材线虫的活性测定
    5.4 小结
6 讨论、结论与创新点
    6.1 讨论
        6.1.1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6.1.2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吸附与残留动态研究
        6.1.3 C_2N_2和HCN在土壤中的降解归趋
        6.1.4 C_2N_2和HCN对松材线虫的毒力测定
    6.2 结论
    6.3 创新点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室内装修材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顶空GC-MS的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室内环境污染概述
        1.1.1 国际和国内室内环境污染情况
        1.1.2 室内空气中VOCs的来源
        1.1.3 室内VOC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1.4 我国关于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关规定
        1.1.5 我国关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污染物的相关规定
    1.2 室内装修材料和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的研究进展
        1.2.1 涂料中VOCs检测的研究进展
        1.2.2 地板、家具中VOCs检测的研究进展
        1.2.3 空气中VOCs检测的研究进展
    1.3 顶空分析方法及其在VOCs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1.3.1 静态顶空及其研究进展
        1.3.2 动态顶空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3.3 顶空-固相微萃取及其研究进展
    1.4 吸附富集VOCs的新型吸附剂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在线静态顶空-热解吸-气质联用技术测定水性涂料中的VOCs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样品与试剂
        2.2.2 GC/MS仪器参数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4 SHS-TD-GC/MS分析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HS-TD仪器连接方法及与SHS方法对比
        2.3.2 SHS-TD条件的优化
        2.3.3 方法有效性评价
        2.3.4 实际样品分析
        2.3.5 释放规律研究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ZIF-7涂层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木制地板中的苯系物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样品与试剂
        3.2.2 ZIF-7和ZIF-8 的合成
        3.2.3 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制备
        3.2.4 标准溶液的制备
        3.2.5 样品前处理与HS-SPME实验步骤
        3.2.6 色谱质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ZIF-7与ZIF-8 的表征
        3.3.2 萃取溶剂的选择
        3.3.3 HS-SPME萃取条件的优化
        3.3.4 HS-SPME解吸条件的优化
        3.3.5 SPME纤维的选择
        3.3.6 萃取纤维的稳定性
        3.3.7 方法有效性评价
        3.3.8 实际样品的测定
    3.4 结论
第4章 基于顶空瓶取样的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装修房屋空气中的苯系物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采样袋和顶空小瓶操作步骤
        4.2.3 ZIF-7 的制备
        4.2.4 制备ZIF-7 涂层的纤维
        4.2.5 校准溶液的配制
        4.2.6 SPME操作步骤
        4.2.7 GC/MS工作条件
        4.2.8 室内样品的采集和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2 方法优化
        4.3.3 室内空气中BTEX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GC-QTOF构建VOCs的非目标筛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VOCs概述
        1.1.1 VOCs的简介
        1.1.2 VOCs的来源及危害
    1.2 VOCs采集技术
        1.2.1 主动采样
        1.2.2 被动采样
    1.3 VOCs预处理技术
        1.3.1 溶剂萃取
        1.3.2 低温浓缩
        1.3.3 热脱附
    1.4 VOCs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4.1 气相色谱法
        1.4.2 气相质谱法
        1.4.3 液相及其他分析方法
    1.5 高分辨质谱分析
        1.5.1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1.5.2 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1.6 非目标筛查方法
    1.7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某工业园区VOCs监测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准备
        2.2.2 吸附管的使用
        2.2.3 标准曲线的配制
        2.2.4 样品的采集
        2.2.5 热解吸条件
        2.2.6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2.2.7 实验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VOCs定性分析
        2.3.2 VOCs定量分析
    2.4 小结
3 基于GC-QTOF建立VOCs非目标筛查方法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仪器测试条件
        3.2.3 质量校正
        3.2.4 方法及数据分析
    3.3 实验设计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离子源温度对分子离子峰的影响
        3.4.2 电子电离能量对分子离子峰的影响
        3.4.3 预测保留时间
        3.4.4 非目标筛查流程
        3.4.5 非目标筛查方法验证
    3.5 小结
4 未知样品的VOCs筛查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C-QTOF筛查流程
        4.3.2 非目标筛查结果
        4.3.3 VOCs定量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保留时间预测模型数据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对1,3-丁二烯的催化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VOCs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VOCs回收技术研究
        1.2.2 VOCs销毁技术研究
        1.2.3 VOCs的催化氧化研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目标污染物的选取
    2.1 前言
    2.2 北方某橡胶鞋厂VOCs排放特征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2 三个车间VOCs排放水平
        2.2.3 臭氧生成潜势估算
        2.2.4 风险评估
        2.2.5 行业排放清单建立
    2.3 北京实际大气中VOCs排放特征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2 浓度水平
        2.3.3 臭氧生成潜势估算
        2.3.4 风险评估
    2.4 目标污染物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1,3-丁二烯的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药品与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材料表征仪器
    3.5 CeWMnTiO_x系列催化剂的制备
        3.5.1 CeWMnTiO_x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3.5.2 CeWMnTiO_x系列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3.5.3 CeWMnTiO_x系列催化剂的活性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对1,3-丁二烯降解机制及抗硫活性提升研究
    4.1 前言
    4.2 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合成机理与降解机理探究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材料表征所用仪器
        4.2.3 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合成机理
        4.2.4 多元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1,3-丁二烯的降解机制研究
    4.3 V掺杂的CeWMnTiO_x催化剂制备与活性研究
        4.3.1 药品与试剂
        4.3.2 材料表征所用仪器
        4.3.3 V掺杂的CeWMnTiO_x催化剂的制备
        4.3.4 CeWVMnTiO_x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4.3.5 CeWVMnTiO_x催化剂的活性实验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环境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概述
    1.2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样品分析检测方法
        1.2.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技术
    1.3 针捕集阱技术概述
        1.3.1 针捕集阱技术的发展与原理
        1.3.2 针捕集阱技术在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GC-MS同时测定七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仪器方法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标准溶液配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色谱参数优化
        2.3.2 质谱参数优化
        2.3.3 GC-MS参数最终优化结果
        2.3.4 仪器的方法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针捕集阱用于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GC-MS分析条件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1 配制标准溶液
        3.2.2 样品分析
    3.3 质量控制与保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液体转化为气体条件优化
        3.4.2 解吸参数优化
        3.4.3 NTD采样参数优化
        3.4.3.1 采样速率优化
        3.4.3.2 突破体积优化
        3.4.3.3 储存时间优化
        3.4.3.4 方法线性、检测限与定量限
    3.5 方法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修厂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快速检测分析
    4.1 实验部分
        4.1.1 采样点与样品采集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质量控制与保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汽修厂 1(采样点 1)检测结果分析
        4.2.2 汽修厂 2(采样点 2)的检测结果分析
        4.2.3 汽修厂 3(采样点 3)的检测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VOCs吸附管设计与采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VOCs简介
        1.1.1 VOCs概述
        1.1.2 大气VOCs的来源与危害
        1.1.3 环境空气VOCs的浓度水平
    1.2 大气VOCs采集方法研究进展
        1.2.1 全空气采样法
        1.2.2 吸附富集被动采样法
        1.2.3 吸附富集主动采样法
    1.3 VOCs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3.1 低温预浓缩法
        1.3.2 溶剂萃取法
        1.3.3 热脱附法
    1.4 大气VOCs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4.2 气相色谱法(GC)
        1.4.3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1.5 主流的VOCs采样和分析集成方法及发展方向
        1.5.1 主流的VOCs采样和分析集成方法
        1.5.2 吸附管-热脱附-GC-MS分析法的发展方向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单一材料吸附管对VOCs的吸附性能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吸附材料和填装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气体样品的制备
        2.2.4 单一吸附管的组装
        2.2.5 样品管的制备
        2.2.6 测试条件
        2.2.7 回收率的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芳香烃
        2.3.2 卤代芳香烃
        2.3.3 卤代烃
        2.3.4 其他物质
    2.4 本章小结
3 组合材料吸附管吸附性能与环境空气采集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吸附材料和填装材料
        3.2.2 采样材料
        3.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4 气体样品的制备
        3.2.5 组合吸附管的组装
        3.2.6 样品管的制备
        3.2.7 环境空气采集
        3.2.8 测试条件
        3.2.9 回收率的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芳香烃
        3.3.2 卤代芳香烃
        3.3.3 卤代烃
        3.3.4 其他物质
        3.3.5 环境空气样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目标VOCs的分子直径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南岭高山森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源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VOCs概述
        1.2.2 VOCs的源汇机制及其量化方法
        1.2.3 国内外高山森林大气VOCs研究进展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
    1.3 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2.1 观测实验概述
        2.1.1 观测站点
        2.1.2 历年观测总览
    2.2 观测仪器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2.2.1 VOCs的测量
        2.2.2 常规参数的测量
    2.3 VOCS来源解析方法
        2.3.1 特征化合物比值法
        2.3.2 条件概率函数法
        2.3.3 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
        2.3.4 潜在源贡献法
    2.4 基于MCM的箱式模型
    2.5 其他研究方法
        2.5.1 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
        2.5.2 长寿命VOCs的背景浓度筛分
        2.5.3 大气边界层与自由对流层划分
        2.5.4 气团后向轨迹分析
第三章 VOCs的组成、活性及变化特征
    3.1 VOCS的总体组成、活性及变化特征
        3.1.1 总体组成特征
        3.1.2 总体活性特征
        3.1.3 总体变化特征
    3.2 AVOCS的组成、活性及变化特征
        3.2.1 烷烃和烯烃
        3.2.2 芳香烃
        3.2.3 卤代烃
    3.3 BVOCS的组成、活性及变化特征
        3.3.1 BVOCs的总体概况
        3.3.2 BVOCs的组成特征
        3.3.3 BVOCs的活性特征
        3.3.4 BVOCs的变化特征
    3.4 OVOCS的组成、活性及变化特征
        3.4.1 OVOCs的组成特征
        3.4.2 OVOCs的活性特征
        3.4.3 OVOCs的变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AVOCs的浓度、变化及来源
    4.1 BTEX的浓度、变化及来源
        4.1.1 研究背景
        4.1.2 BTEX的浓度水平
        4.1.3 BTEX的变化特征
        4.1.4 BTEX的来源
    4.2 CFC-11的浓度、变化及来源
        4.2.1 研究背景
        4.2.2 CFC-11的浓度水平
        4.2.3 CFC-11的变化特征
        4.2.4 CFC-11的来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BVOCs的大气氧化过程与转化特征
    5.1 异戊二烯的大气氧化过程与转化特征
        5.1.1 研究背景
        5.1.2 异戊二烯及其初级氧化产物的浓度水平与变化特征
        5.1.3 异戊二烯与其初级氧化产物的关系
        5.1.4 异戊二烯初始浓度的估算
    5.2 大气氧化能力对异戊二烯转化的影响
        5.2.1 日间OH自由基的影响
        5.2.2 夜间NO_3自由基的影响
        5.2.3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5.2.4 异戊二烯的大气反应时间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OVOCs的生成与转化机制
    6.1 二羰基化合物
        6.1.1 研究背景
        6.1.2 观测期间气象条件分析
        6.1.3 二羰基化合物的浓度水平与变化特征
        6.1.4 二羰基化合物的原位生成和转化机制
        6.1.5 区域传输的影响
    6.2 甲醛
        6.2.1 研究背景
        6.2.2 甲醛的浓度水平与变化特征
        6.2.3 甲醛的二次生成机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贡献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作者在校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活动情况
致谢

四、大体积样品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分析北京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空气中15种消耗臭氧层物质方法研究[J]. 周伟峰. 能源与环保, 2021(10)
  • [2]某化工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VOCs释放特征、扩散规律与健康风险评价研究[D]. 马红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基于响应面法改进大体积进样技术并应用于氯化石蜡检测[D]. 蒋思静. 江汉大学, 2021(01)
  • [4]氰及氰化氢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对松材线虫毒杀活性研究[D]. 周雯雯.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5]室内装修材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顶空GC-MS的测定方法研究[D]. 刘炜伦. 河北大学, 2020(08)
  • [6]基于GC-QTOF构建VOCs的非目标筛查方法[D]. 施锦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对1,3-丁二烯的催化降解研究[D]. 李传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环境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 金倩.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VOCs吸附管设计与采样性能研究[D]. 丁文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南岭高山森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源汇机制研究[D]. 龚道程. 暨南大学, 2019

标签:;  ;  ;  ;  ;  

北京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大体积样品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