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森林工业区失业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与保值

论森林工业区失业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与保值

一、谈森工林区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管理与保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敬先[1](2017)在《在2017年全省森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2017年2月18日)同志们:这次森工工作会议,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总结了2016年工作,表彰了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深入分析了当前森工面临的形势、机遇和优势,部署了2017年工作任务。经过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

高媛[2](2017)在《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大兴安岭林区是全国最大面积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林区长期依托林业生产,不仅满足了全国对木材资源的需求,而且也带动了林区的经济发展,林区居民中有一大部分人依靠林业事业为生。但是为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增加木材战略储备,黑龙江省自2014年起实施天保工程,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实行天然林商业性停伐。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停伐”政策的实行林区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些工人不得不下岗转业,伴随着林区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晚年养老成为了林区百姓和职工的一大担忧。但是养老金如何筹集以及如何有效使用在现实实施中遇到一些瓶颈问题。大兴安岭林区的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当地征缴的养老保险费或税。目前,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筹资存在着资金出现缺口、财政转移支付投入不足、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禁伐后企业利润较少及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等问题。为了保障林区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稳定,应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地方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完善林区林权抵押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建设等。本文是基于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现实紧迫性,针对大兴安岭林区的实际状况来研究养老保险筹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能够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对策。本文对大兴安岭林区的养老保险状况做了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通过对调研进一步的了解了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筹资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与此同时还借鉴了国外某些国家关于养老保险筹资方面的经验,主要是从筹资方式、转移支付、事权与财权的匹配和法制建设这几个方面总结了国外的经验对于我国的启示。最后提出了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问题的若干对策。

郭丹[3](2015)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职工养老保障筹资机制研究 ——以伊春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疆域辽阔、资源富足,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尤其是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差距更加明显。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县),伴随着资源枯竭所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资金筹措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如何让居民“老有所养”成为了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初期一味追求资源开采和经济增长大批量吸纳工人,导致老龄化程度在这类城市中尤其严重,使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此之外,资源的逐渐枯竭也导致依托资源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财政收入骤减,大量下岗职工得不到妥善安置,城市的发展速度缓慢,养老保障体制的建设也受到了阻碍。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必须以经济为基础,以资金为后盾,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职工养老金的有效筹集问题就是目前此类城市养老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的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通过对其具体的养老保险落实情况以及在保障筹资方面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研究,客观地审视资源枯竭城市的具体形势,并且探究其养老保险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探求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短缺的有效切入点和根本解决途径。

梁大战[4](2010)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才资源开发:效率、流动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国有林区可采资源枯竭、企业经济危困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致使林区社会发展缓慢、职工群众收入水平低下,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国有林区一方面留下的现有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用效益和开发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流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本文以大量调研数据为基础,基于人才资源视角,探索振兴国有林区社会发展,振兴经济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举措与政策建议。本文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研究范围,以人才开发效率和人才流动为研究核心。首先,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才资源及其开发的状况。利用统计数据并结合调研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状况,估算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并做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人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呈现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才资源及其开发的状况。其次,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国有林区人才使用效益和开发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相对离散指数(G/M)模型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较差,无论是与国内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相比,国有林区的人才资源使用效益都有差距,并且人才资源使用效益水平低下是在黑龙江省林业系统内整体性存在的现象,而非地区内独有的现象。同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国有林区人才开发效率进行评价,发现2004年和2007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分别有25个和28个森工林业局人才投入规模合理。再次,运用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国有林区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人才流动的意愿受人才自身的性别、学历、家庭教育及医疗负担、企业工作环境、企业用人机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具体而言,人才的性别、学历以及家庭的教育和医疗负担与人才流动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企业工作环境、企业用人机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流动的意愿呈负相关关系。最后,从提高国有林区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防止人才流失,促进国有林区人才合理流动二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国有林区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低附加值产业多而高附加值产业少;人才多从事于低附加值的产业,不能有效创造更多的价值,反映出的人才开发效率当然要低。而那些属于人才开发有效率的企业也多表现为低产出水平下的有效率,即是由于产值低故而对人才贡献的要求也低。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无疑是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创造新的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国有林区,更主要的是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产业。值得说明的是,国有林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不仅能够提高高产出水平下的人才开发效率,而且也是确保国有林区人才有效需求的动力源泉。就国有林区的人才流动提出的对策建议应该包括,激发国有林区人才需求动力,解决人才年均增长率偏低问题;提高森工企业职工生活待遇问题,解决制约国有林区人才开发的障碍问题以及森工企业工作环境和用人机制等问题;优化国有林区的经济社会环境,促进国有林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解决职工家庭的教育负担及医疗负担等问题;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解决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人才评价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等不完善问题;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同时对促进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适也具有积极意义。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文观念密切相关,本文仅从提高现有人才使用效率、防止人才流失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两个视角研究了国有林区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提出了可操作性政策与建议。

刘忠信[5](2010)在《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我国非税收入种类多、总量大、征收主体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非税收入总体上步入稳定增长阶段,成为各级政府财力的重要来源。对非税收入管理,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管理制度和技术上仍然存在若干不足。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非税收入”概念的应用,许多学者、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开始了非税收入方面的学术研究。而对非税收入管理的系统特性及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对应用新的非税收入收缴代理银行模式,探索创造非税收入的新途径,揭示非税收入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各类非税收入的特殊性不够,对非税收入管理中借鉴税收管理经验也缺乏研究。为此,本文对我国非税收入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探索,并研究了在林业非税收入管理中的应用。首先,提出了指导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八项原则,其中,第一次提出非税收入的系统管理原则、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公开透明原则。研究了非税收入的功能、作用和效应。其次,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的变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非税收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构成框架及实施机制、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动力过程及方式。总结了非税收入管理的四种既有模式,指出了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第三,通过对全国及江苏、安徽两省非税收入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了我国非税收入规模、结构及变动的特点。提出衡量非税收入负担的指标,分析了影响非税收入负担的因素和实际负担情况。第四,在总结、研究税收制度、政策、体制和征管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阐述需明确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非税收入的原则和依据。提出现阶段我国的非税收入政策可以确立为“依法设立、分类管理、统一票据、合理负担、控制规模”。并提出加快费改税办法;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委托征收管理方式。第五,在总结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对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严格界定税收与非税收入,控制非税收入规模和增速,降低非税收入依存度。提出积极研究可创造的非税收入来源:现实的途径——增加博彩种类和兴办博览会等各种会展;未来可能的途径——国家控制的赌场。第六,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构建了非税收入管理的总框架,剖析了非税收入目标子系统、制度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的内容、结构与运行机理。运用多目标抉择方法确定了非税收入技术子系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信息大集中模式。第七,在研究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我国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子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研究了非税收入项目、标准的确定和票据管理方式,分析了非税收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研究了非税收入征管方式和解缴方式,设计出代理银行非税收入收缴流程。运用AHP法(层次分析法)选择了新的代理银行模式:在所有具备条件的银行各设一个财政专户,每家银行都开通所有网点代收非税收入。征收各个单位、各种类型的非税收入。各银行网点当日将非税收入按收入级次划转各级专户银行或国库,各专户银行将相关信息传输到各级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调集、使用专户银行和国库的非税收入资金。构建了我国《非税收入管理法》的框架。提出将非税收入收缴信息管理系统与审计、监察部门、减轻企业负担部门联接,以全方位实时监控。构建了非税收入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非税收入绩效评价主体和内容、原则和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最后,分析了江苏省林业非税收入项目设立的制度和权限、林业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构成、变化和征管现状。与福建省林业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征收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了江苏省两项林业基金的支出和包含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一般预算支出。提出了江苏省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的对策:进行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李冬生[6](2010)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1998年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国家为加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所进行的国内“林业六大工程”之一。论文将天然林保护工程作为国有林区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后续发展为对象,通过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相关研究现状的系统回顾和总结,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天保工程的意义及其与林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天然林保护工程第一阶段实施过程的相关问题、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机制与体制等管理问题、天保工程后继产业发展、国有林权制度及伊春国有林区改革实验和天然林的家庭管护模式等问题。从目前关于国有林区及其天保工程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但主要集中于对天保工程本身的研究,并侧重于天保工程实施以后出现的具体问题。研究发现,国有林区的“两危”问题由来已久。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观念、体制、政策、管理等诸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方式引起的。从简单的采伐天然林资源获取木材产品和经济利益,到多种经营和发展旅游,乃至限制(或禁止)对于天然林资源的采伐等,能够从外部迫使林区和企业改变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和社会试图从开发和利用公共资源上获得经济利益的出发点是引发所有问题的主要根源。天保工程的设置恰恰是根据国有林区长期采伐公共森林资源所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经济危困问题所采取的必要措施。限制继续采伐天然林资源是解决国有林区问题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国有林区和林业企业的全部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必须从体制、政策、管理措施上解决资源管理和利用的主体、客体和方式。研究认为,半个多世纪的国有林区和林业企业发展进程具有显着的特点:一是国有林区开发利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林业企业单一主题开发利用转变为林业企业、地方和私人多种主体;二是开发利用的客体—资源也从单纯的天然林地和森林转变为在土地公有,森林和林木的天然更新、企业经营的人工林、社会拥有的农业、牧业用地,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用地等,甚至部分林区还存在有个人营林活动形成的私有林木资源;三是开发利用方式从单纯的天然林采伐发展到农业、木业、林业生产等丰富的生产利用内容。但是,无论问题如何复杂,研究分析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管理问题必须围绕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个核心,紧紧抓住林区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这两种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过程而展开。最后,在深入分析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国有林业企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工程实施背景的基础上,以国有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开发与利用,以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生产这两种社会生产过程为基本视角,提出了目前在国有林区形成的森林资源增长、林区发展、林业企业经营的“三林问题”。对于国有林区存在的“三林问题”的成因、范畴等内容进行分析,探索性分析了影响“三林”关系的林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体制”。提出了林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应因地制宜,林业职工采取灵活就业,林业企业在保护天然林资源,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借助科技手段和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实现集约经营的发展思路。要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区事业和企业两种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林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公共森林及林地、企业商用林地、林区社会的林用地三种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研究建立了林区公共森林资源的增长—林业事业管理、林区社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林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三种效益评价机制等。

于志善[7](2010)在《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黑龙江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林业建设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林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黑龙江国有林区建设现代林业既是适应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林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应用理论研究、系统分析、模型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思路、主要内容和对策措施的探讨以及对制度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四大主题的系统研究,企望对现代林业理论发展有所裨益,对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实践有所贡献。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要充分体现自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本文构建了现代林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熵值法,以伊春国有林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综合多方的研究成果,对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程度的基本判断是:黑龙江国有林区虽然出现了一些现代林业的元素,但总体上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设现代林业任重而道远。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现实状况、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因素以及障碍因素,谋划了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既要制度创新与理念转变并重,也要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并进。计划经济时期,黑龙江国有林区服从国家垄断自然资源、攫取自然资源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形成了以“国”有产权为制度基础,以大一统的森工企业为主要形式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特性和林业的特殊性,使国有林区处在既有社会负担,又有生态义务,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责任的错综复杂的状态。制度瓶颈使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各种要素,特别是市场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本文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特别是过去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路径选择的现状,描述了制度建设的总方向,勾画了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政府选择和社会选择理论的辨析和对比,以及对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推论出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将由政府选择转向社会选择,呈现出创新主体多元化和路径选择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林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经营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阐述了制度建设有效性概念,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是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根本要求,能够为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分析了林业生态体系的内涵和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现状,概括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认为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不仅要重点搞好作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的建设,而且要搞好森林生态伴生体系的建设,同时还要搞好人文生态体系的建设。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就是要构建良性存在、天人补益、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型生态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森林生态体系的重点建设领域是林木资源的培育与利用。搞好林木资源的培育与利用的着力点是现有林的培育,同时,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作用。从行政保障、法制保障、经济保障、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与措施。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才能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促进黑龙江国有林区走出经济危困,更好地推动生态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本文阐述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主导产业及其变化趋势。森林资源经营组织上拓展了林业分类经营理论,提出分功能区经营和分区域经营的模式;林产品加工业经营组织上提出了调整和改革的方案。从统筹规划、制度保障、科技支撑和手段创新等四个方面讨论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才能转变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发展理念,保障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本文界定了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的特殊内涵,并阐述了主要建设内容。分析了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措施,并从把握方向、完善制度、服务支持和创新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保障政策的建议。

魏国飞[8](2010)在《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内部政企分开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有森工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中的一类,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黑龙江森工林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总面积占黑龙江省国土面积的22%,是我国东北地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建国以来,黑龙江森工林区累计生产木材5.07亿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森工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还承担了许多属于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林区森林资源总量减少,资源结构性危机加剧。国有林区多数都陷入了“两危”的境地。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政企合一的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国有森工企业发展的瓶颈。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林业发展等决定,为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国有森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黑龙江森工的当务之急。本文的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应用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了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政企合一制度的现状与弊端,以及通过打破原有政企合一的体制框架,实行新型政企分开来满足国有森工企业发展的需求。本文研究的“人大授权、政府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国有森工企业政企分开的改革模式,是将原本政企合一的国有林区管理机构,重新划分为三个管理机构。它们分别负责管理森林资源,森工企业经营和林区政府。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创造国有林区兴旺发达的新局面。本文希望通过这种制度创新,来减轻国有森工企业负担,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同时,也可以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探索一些新的思路,对于国有森工企业以及国有林区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红星[9](2009)在《中国林业利益机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少林国家,经济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并使生态需求成为第一需求。但现实林情是,我国的森林为了生态保护的目的,一棵树不砍也不够用;为了用材的目的,一棵树不留也维持不了多少年。林业资源匮乏的直接原因,不仅仅在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无节制利用和林木生长周期长、恢复慢、所需投资大,更在于林业生产力落后,突出表现为林地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林地产出低,林产加工业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木材综合利用、保护利用、节约代用产业和林下特色经济、林业现代服务业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部门办林业的羁绊也始终没有冲破,整个林业经济仍在封闭、低速、低效的状态下运行。尽管国家展开大规模的林业建设,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并推进国有林区和集体林业的林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但林业资源匮乏的状况未见根本好转。究其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在构建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不注意研究和运用利益机制,缺乏与改革和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动力系统,导致林业经营特别是营造林活动比较效益低,林业微观主体缺乏活力,多元社会主体不愿进入,也无法进入。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容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达到政府与林业微观主体的目标函数趋向一致的林业利益机制,实属当务之急。本文以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为研究背景,以森林资源增加、林业三大效益兼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多元社会主体、多元社会资本办林业为研究目标,以利益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研究主线,按照激励相容的思路(即林业微观主体在利益机制激励下的理性逐利行为客观上起到资源增加、生态改善和产业发展的效果,实现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重点研究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利益协调问题、国有林业企业市场化取向改革中的利益支持问题、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的利益激励问题以及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利益整合问题,最终以利益机制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利益导向调动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还从利益激励角度,就国有林区改革模式、林业重点工程和生态公益林的建管模式、经济限伐机制、分类经营改革功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适度涉及了林业产业政策、对外经贸合作、木材市场宏观调控等相关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利益激励与协调角度出发,通过政府选择利益手段、设计并向市场输入利益参数,凭借市场机制的自动传导功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导向,诱导林业微观主体和其他市场主体的理性预期和自主行为决策,形成社会资源在林业领域的积聚效应,从而协调林业两大效益间的矛盾,深入推进国有林业企业市场化取向改革,加快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支撑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利益机制理论分析到结合林业发展与改革实际的利益机制运用,从林业经济主要问题到林业新型利益机制的具体构建和运行,层层递进。通过研究力求构建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利益支持机制,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利益整合机制等四项利益机制模式。构建每一个利益机制大体上都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革或发展思路、构建利益机制促进改革或发展思路的实现这样一条逻辑线索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分别把握每一个问题的全貌并系统提出利益激励对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一是奠基林业利益机制理论与应用方法:二是打通多元社会主体进入林业资源经营领域从事营造林活动的渠道;三是设计林业重点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建管体制的改革模式,探讨投资主体换位、建设主体换位的具体办法,研究使林业重点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建管活动获得与商品林经营等同的产业属性的对策;四是探索出以经济限伐机制取代行政限额采伐制度的合理性和操作模式。在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林业木材生产定位的长期影响,系统研究林业利益机制问题仍属新的领域,可依成法不多,但这类研究却极富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理论意义上看,可以实现林业利益机制理论的完善与创新,寻找推动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可将“机制设计理论”在我国林业改革发展中找到现实落脚点和简捷路径,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林情的利益激励理论体系、利益激励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我国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为以利益导向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从实践意义上看,林业利益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可以通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破除政府林业、部门林业的羁绊,多方筹措林业建设资金,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增加林业资源数量和提高质量,是摆脱林业“三危”(可采林木资源危机、林业企业经济危困、林区职工生活危难)困境的现实选择;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从而推动国有林业企业的市场化取向改革:有利于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胡大勇[10](2008)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的兴盛,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林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现代需求和发展方式的改变,现代林业和国有林区必须承担更为广泛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木材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不断产生的环境需求,同时也要对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予以保证。吉林省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其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林区社会的稳定、吉林省乃至更大尺度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和现代林业等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林区发展的实践与现状,提出现代国有林区的概念,并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与现代国有林区的建设相联系,给出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定义,分析其系统结构与构成要素,阐述其特征与建设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相应的方法,结合对吉林省国有林区建设实践的调研,对吉林省现代国有林区建设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全国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系统构建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吉林省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体系,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谈森工林区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管理与保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森工林区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管理与保值(论文提纲范文)

(1)在2017年全省森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议的主要特点和收获
二、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会议精神, 抓住重点, 整体推进, 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三、解放思想, 转变作风, 努力营造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行政人员自身建设, 落实总局党委战略部署, 完成行政各项目标任务

(2)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法律规定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保险
        2.1.2 养老保险
        2.1.3 养老保险资金筹集
        2.1.4 大兴安岭林区
    2.2 法律规定
3 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筹资的现状及实证调研
    3.1 问卷调研状况
        3.1.1 调查点选取
        3.1.2 调查样本状况分析
    3.2 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筹资分析
        3.2.1 人口老龄化分析
        3.2.2 财政收入状况分析
        3.2.3 养老保险收支状况分析
        3.2.4 财产转移支付分析
4 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存在的问题
        4.1.1 养老保障金“空账”运行
        4.1.2 养老保险筹资结构不合理
        4.1.3 财产转移支付不灵活
        4.1.4 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
        4.1.5 养老保险资金征缴难度大
        4.1.6 养老保险筹资监管不力
    4.2 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人口老龄化及负增长加剧资金缺口
        4.2.2 养老保险筹资结构不合理原因
        4.2.3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4.2.4 政府事权大于财权
        4.2.5 停伐政策导致林区经济萧条
        4.2.6 养老保险筹资立法滞后
5 国内外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经验借鉴
    5.1 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经验借鉴
        5.1.1 开征社会保障税
        5.1.2 制定养老保险法
        5.1.3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5.2 养老保险转移支付国外经验借鉴
    5.3 西方国家的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的经验借鉴
        5.3.1 单一制国家的地方财政体制—以法国为例
        5.3.2 外国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模式的经验借鉴
    5.4 外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经验借鉴
6 大兴安岭林区筹集养老保险资金问题的法律对策
    6.1 填补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对策
        6.1.1 发行特别国债
        6.1.2 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
        6.1.3 变现部分国有资产
    6.2 采用“税费结合”的模式征收养老保险金
    6.3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6.3.1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6.3.2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6.4 推进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6.4.1 合理地划分政府间事权与财权
        6.4.2 改革县乡管理体制与适当简化财政管理级次
    6.5 完善林权抵押贷款,补充养老基金
    6.6 构建养老保险筹资的法律体系
        6.6.1 立法层面
        6.6.2 监管层面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资源枯竭型城市职工养老保障筹资机制研究 ——以伊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形成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效率与公平理论
        二、公共服务理论
        三、分配正义理论
第二章 资源枯竭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筹措现状
    第一节 伊春市的基本状况
        一、区位与行政概况
        二、资源概况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的现状
        一、职工养老保险发展差距大
        二、职工养老保险负担重
        三、职工养老保障标准低
    第三节 伊春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筹资状况
        一、历史欠账多,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低,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注资有限,难以减轻职工养老保险负担
第三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筹资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不足
        一、因资源枯竭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低
        二、国有企业竞相凋敝,无力缴纳费用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低,缺乏经济来源
    第二节 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手段不规范
        一、筹集过程缺少法律依据
        二、征缴手段软化缺乏刚性
        三、养老保险征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第三节 养老保险基金历史欠账多
        一、人口增加过快,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严重
        二、政企不分造成企业社会负担过重
第四章 完善资源枯竭型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
        一、完善基础产业,培育和保护自然资源
        二、壮大特色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三、优化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第二节 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渠道
        一、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适当调整补贴标准
        三、多渠道促进养老金筹集
    第三节 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水平
        一、采取强制筹集的措施
        二、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三、提高养老金收缴率
        四、提高风险和保险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才资源开发:效率、流动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理论研究综述
        1.3.1 文献的范围
        1.3.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1.3.3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1.4 研究的范围及其定位
        1.4.1 研究的范围
        1.4.2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定位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方法
        1.5.2 结构安排
2 人才及相关概念的理论辨析与理论界定
    2.1 不同视角下的人力资源概念的辨析及理论界定
        2.1.1 人力资源的概念:狭义的视角与广义的视角
        2.1.2 人力资源的概念:能力的视角与人的视角
        2.1.3 人力资源概念的界定
    2.2 考虑存量的人力资本概念
        2.2.1 人力资本概念的辨析
        2.2.2 人力资本的存量
        2.2.3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界定
    2.3 人才概念的本质辨析与理论界定
        2.3.1 人才概念的辨析
        2.3.2 人才概念的界定
        2.3.3 人才的本质属性
    2.4 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辨析
        2.4.1 人才资源开发概念的辨析
        2.4.2 人才资源的个体开发与整体开发
        2.4.3 人才资源开发与人才资源管理的辨析
        2.4.4 人才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的辨析
    2.5 人才资源开发的途径
    2.6 本章小结
3 国有林区人才资源及其开发状况分析
    3.1 基于统计数据的国有林区人才资源状况分析
        3.1.1 人才数量状况
        3.1.2 人才质量状况
        3.1.3 人才结构状况
    3.2 基于调研数据的国有林区人力资本存量状况分析
        3.2.1 受教育年限法
        3.2.2 调研数据来源
        3.2.3 研究结果
    3.3 基于调研资料的国有林区人才开发状况分析
        3.3.1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3.3.2 制约人才开发工作的主要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效果评价——使用效益和效率的实证研究
    4.1 人才开发效果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述评
    4.2 人才资源使用效益的实证研究
        4.2.1 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评价方法
        4.2.2 国有林区整体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评价
        4.2.3 国有林区内部各林业局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评价
        4.2.4 国有林区分产业的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评价
    4.3 人才资源开发的效率及其测算
        4.3.1 人才资源的配置
        4.3.2 效率及人才资源开发效率
        4.3.3 DEA方法的效率测算模型
        4.3.4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效率的测算
    4.4 本章小结
5 国有林区人才流动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分析
        5.1.1 人才流动对于人才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5.1.2 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5.1.3 人才流失的分析——理性看待国有林区的人才流失
    5.2 调查研究设计与样本情况分析
        5.2.1 调查研究设计
        5.2.2 样本情况分析
    5.3 人才流动频率的调查结果分析
        5.3.1 人才个性特征与人才流动频率的关系
        5.3.2 人才外部特征与人才流动频率的关系
    5.4 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
        5.4.1 变量选择
        5.4.2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5.4.3 人才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5.4.4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5.5 本章小结
6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一):基于人才的使用效益和开发效率的考虑
    6.1 研究框架设计思路
    6.2 完善人才的教育培训
        6.2.1 学校教育是国有林区人才形成的根本途径
        6.2.2 在职培训是国有林区人才形成的重要途径
        6.2.3 积极发挥其他成才途径的补充作用
    6.3 促进人才在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下分布合理
        6.3.1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
        6.3.2 人才内部流动机制的探讨
        6.3.3 国有林区促进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对策
    6.4 本章小结
7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二):基于吸引人才和人才流动的考虑
    7.1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思路
    7.2 提升人才开发的动力
        7.2.1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的动力分析
        7.2.2 提升企业家重视人才开发的动力
        7.2.3 长、中、短线的政策建议
    7.3 优化经济社会环境
        7.3.1 夯实人才措施实施的经济基础
        7.3.2 改善国有林区人居环境
        7.3.3 实施以待遇补偿艰苦条件的短线对策
    7.4 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
        7.4.1 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7.4.2 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
        7.4.3 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
    7.5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7.5.1 加速培育和发展国有林区规范化的人才市场
        7.5.2 做好国有林区"智力回流"工作
        7.5.3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国有林区就业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计算数据
附录2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人才流动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非税收入分类的研究
        二、关于非税收入原则的研究
        三、关于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非税收入管理目标的研究
        五、关于非税收入管理模式的研究
    第三节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论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今后研究的动态
        三、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四节 论文研究框架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非税收入理论研究
    第一节 非税收入与相关收入的界定
        一、广义和狭义的非税收入
        二、非税收入的主要特点
        三、相关收入的比较研究
        四、非税收入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异同
        五、关于取消预算外资金
    第二节 非税收入原则研究
        一、适度原则
        二、便利原则
        三、系统原则
        四、绩效原则
        五、调动各方积极性原则
        六、保障资金安全原则
        七、法治原则
        八、公开透明原则
    第三节 非税收入的功能、作用和效应研究
        一、非税收入的功能
        二、非税收入的作用
        三、非税收入的效应
第三章 我国非税收入的形成与制度变迁研究
    第一节 非税收入的形成研究
        一、预算外资金发展历程
        二、各类非税收入的形成
    第二节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变迁研究
        一、非税收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及实施机制
        二、非税收入制度变迁机理与路径依赖
        三、非税收入制度变迁动力过程及方式
第四章 我国非税收入的特点分析
    第一节 非税收入管理模式
        一、中央模式
        二、浙江模式
        三、四川模式
        四、鞍山模式
    第二节 我国非税收入规模和结构
        一、非税收入规模
        二、非税收入结构
    第三节 非税收入负担研究
        一、非税收入负担的形成
        二、衡量非税收入负担的指标
        三、影响非税收入负担的因素
        四、非税收入实际负担情况
    第四节 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问题
        一、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方面
        二、非税收入管理技术方面
        三、非税收入监督管理方面
        四、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第五章 税收管理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第一节 税收制度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一、税收制度对非税收入管理启示
        二、分税制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第二节 税收政策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一、我国现行的税收基本政策
        二、税收政策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三、税收优惠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第三节 税收体制和征管经验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一、税收体制和税收征管经验的研究
        二、税收体制和征管经验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第六章 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状况与经验总结
        一、国外非税收入类别
        二、国外非税收入依存度
        三、国外非税收入分级情况
        四、国外非税收入管理动向与经验
    第二节 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经验的启示
        一、严格界定税收与非税收入
        二、控制非税收入规模和增速
        三、降低非税收入依存度
        四、研究非税收入调控措施
第七章 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非税收入管理目标子系统
        一、目标子系统的构成
        二、目标子系统的内部关系
    第二节 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子系统
        一、制度子系统的构成
        二、制度子系统的内部关系
    第三节 非税收入管理技术子系统
        一、技术子系统的构成
        二、技术子系统的作用
        三、技术子系统中的数据管理模式
    第四节 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总体结构与运行机理
        一、制度与技术子系统的关系
        二、制度和技术子系统的互动
        三、制度、技术与目标子系统的关系
        四、制度和技术子系统建设成效
第八章 我国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子系统研究
    第一节 立项合法,标准合理: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确立研究
        一、非税收入项目的确定
        二、非税收入标准的确定
    第二节 以票控收:非税收入的票据管理研究
        一、使用电子化非税收入票据
        二、健全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制度
    第三节 解缴便捷:非税收入征管方式研究
        一、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
        二、直接解缴或集中汇缴
        三、银行非税收入收缴流程设计
        四、运用多目标抉择方法确定代理银行模式
    第四节 综合预算: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研究
        一、非税收入管理与部门预算管理相结合
        二、非税收入管理与部门预算管理的关系
        三、非税收入管理对部门预算改革的作用
    第五节 健全法制:非税收入法制建设研究
        一、修订《预算法》
        二、构建《非税收入管理法》框架
        三、制定分类管理条例完善若干制度
        四、对非税收入的全方位审计监督
    第六节 集中征管: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设置研究
        一、设立专门机构
        二、加强队伍建设
    第七节 高效管理:非税收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一、绩效评价理论与经验的总结
        二、非税收入绩效评价主体和内容
        三、非税收入绩效评价原则和依据
        四、非税收入绩效评价方法和程序
        五、非税收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六、非税收入绩效评价结果
第九章 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应用研究:以江苏为例
    第一节 江苏省林业非税收入的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一、林业非税收入项目设立的制度和权限
        二、林业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构成与变化
        三、实行林业收费公示制度
    第二节 江苏省林业非税收入征管现状分析
        一、林业政府性基金
        二、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林业非税收入管理基本规范
        四、与福建林业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征收的比较
    第三节 江苏省林业预算支出情况
        一、两项林业基金的支出
        二、林业一般预算支出
    第四节 江苏省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林业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的制度创新
        三、林业非税收入管理的技术创新
总结与展望
    一、本文所做的工作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展望
参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管理与政策研究进展
        1.2.1 初期研究
        1.2.2 第二阶段研究
        1.2.3 第三阶段研究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思路
第三章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现状、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
    3.1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背景和目标回顾
        3.1.1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历史背景
        3.1.2 天然林工程的主体框架
    3.2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我国天然林资源恢复的历史贡献
        3.2.1 近 10 年我国天然林资源的基本变化
        3.2.2 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
    3.3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社会经济目标与贡献分析
        3.3.1 职工就业与社会保障初见成效
        3.3.2 林区经济恢复性发展
    3.4 天保工程后林区及林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商用森林资源危机
        3.4.2 林区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3.4.3 森工企业发展问题
        3.4.4 天保工程区集体林农利益仍未解决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保工程后续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4.1 理论基础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4.1.2 可持续发展能力
        4.1.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4.1.4 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4.1.5 公共财政理论
        4.1.6 资源经济学理论
    4.2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改革发展实践研究
        4.2.1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和发展案例研究
        4.2.2 西北、西南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的实践
        4.2.3 关于各地实施天保工程实践的小结
        4.2.4 来自林业发达国家的经验
    4.3 天然林保护地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4.3.1 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4.3.2 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
    4.4 天然林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三林问题”
        4.4.1 “三林问题”的基本内涵
        4.4.2 林区存在的两种生产系统和社会生产过程
        4.4.3 天保工程后国有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经营循环框架
    4.5 重点国有林区的“林改”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4.5.1 问题的提出
        4.5.2 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4.5.3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管理基础与改革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管理制度探讨
    5.1 林区土地资源管理
        5.1.1 建立和完善公共森林及林地管理机构和制度
        5.1.2 企业商用林地管理
        5.1.3 林区社会用地管理
    5.2 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5.2.1 林区森林资源的变化——林业事业管理的基础
        5.2.2 林区社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5.2.3 林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
    5.3 关于国有林业企业的双重管理体制
        5.3.1 “双重管理体制”的基本含义
        5.3.2 “双重管理体制”的管理与操作
        5.3.3 “双重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下的林业经济循环框架
        5.3.4 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体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4 公共制度保障
        5.4.1 建立和完善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的财政体制
        5.4.2 建立适应国有林管理新体制的事业资金渠道
        5.4.3 加大林业职工分流安置支持力度
        5.4.4 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和不足
        6.2.1 本研究创新之处
        6.2.2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3.2 主要研究方法
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几个基本概念和范畴的界定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5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判断
    3.1 现代林业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的目的及原则
        3.1.1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的目的
        3.1.2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的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层次划分
        3.2.2 指标的内涵阐释
        3.2.3 指标体系的确立
    3.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评价
        3.3.1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现代林业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
        3.3.2 实证分析—以伊春国有林区为例
        3.3.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程度判断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因素分析与战略选择
    4.1 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发展演进
        4.1.1 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形成与发展
        4.1.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现实状况
    4.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4.2.2 微观环境因素分析
    4.3 障碍因素分析
    4.4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SWOT分析
        4.4.1 优势因素分析
        4.4.2 劣势因素分析
        4.4.3 机遇分析
        4.4.4 挑战分析
    4.5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点领域选择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研究
    5.1 关于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的基本问题
        5.1.1 关于制度涵义的界定
        5.1.2 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 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重点
        5.1.4 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5.1.5 制度建设的特征和主要模式
        5.1.6 制度建设措施选择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5.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权制度建设
        5.2.1 林权制度建设的背景
        5.2.2 林权制度建设的主要思路
    5.3 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5.3.1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5.3.2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措施
    5.4 黑龙江国有林区监督检查制度建设
        5.4.1 监督检查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4.2 监督检查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
    5.5 黑龙江国有林区经营制度建设
        5.5.1 现行经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5.5.2 经营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
    5.6 黑龙江国有林区组织制度建设
        5.6.1 组织制度建设存在的弊端
        5.6.2 组织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5.7 制度建设有效性及其评价
        5.7.1 生产有效性与管理有效性及评价方法
        5.7.2 制度建设有效性
        5.7.3 改进的制度建设有效性和指标有效性评价方法
        5.7.4 实证分析—以伊春林权制度改革为例
    5.8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6.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6.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内涵
        6.1.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
    6.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重点领域的建设
        6.2.1 森林生态体系的保护与滋养
        6.2.2 森林生态体系的开发与利用
        6.2.3 森林生态伴生体系建设
        6.2.4 林区人文生态体系建设
    6.3 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重点方面
        6.3.1 因子分析法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重点选择方面的应用
        6.3.2 森林资源培育的重点措施
    6.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保障政策与措施的建议
        6.4.1 行政保障
        6.4.2 法制保障
        6.4.3 经济保障
        6.4.4 技术保障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7.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7.1.1 林业产业的特殊性
        7.1.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现状
        7.1.3 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
        7.1.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设想
    7.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定位分析与结构调整
        7.2.1 林业产业定位分析
        7.2.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7.3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经营组织模式
        7.3.1 森林资源经营组织模式
        7.3.2 林产品加工业经营组织模式
    7.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与措施
        7.4.1 加强统筹规划
        7.4.2 完善制度保障
        7.4.3 强化科技支撑
        7.4.4 加快手段创新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8.1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8.1.1 文化的变迁与生态文化的形成
        8.1.2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的特殊性
        8.1.3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8.1.4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内容框架
        8.1.5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根本要求
    8.2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
        8.2.1 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8.2.2 林区生态文化体系重点方面建设
    8.3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与措施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内部政企分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2 森工企业政企分开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2.2 制度变迁理论
    2.3 委托代理理论
    2.4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科学发展观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政企合一现状与弊端
    3.1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的政企合一制度建立与变迁
        3.1.1 国有森工企业的建立
        3.1.2 国有森工企业的制度变迁
    3.2 国有森工企业政企合一体制弊端
        3.2.1 国有森林资产产权不明晰
        3.2.2 国有森工企业社会负担重
        3.2.3 非农非林人员成为林区社会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政企分开的思路以及不同模式对森工企业的启示
    4.1 政企分开的涵义、目标和思路
        4.1.1 政企分开的涵义
        4.1.2 政企分开改革的目标
        4.1.3 政企分开的思路
    4.2 政企分开模式比较
        4.2.1 黑龙江农垦模式
        4.2.2 吉林森工模式
    4.3 两种政企分开模式对国有森工企业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5 国有森工企业政企分开制度创新
    5.1 创建国有森工企业政企分开新模式
        5.1.1 建立森林资源管理机构
        5.1.2 建立林业企业公司
        5.1.3 建立林区社会管理机构
    5.2 清河林业局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实践
    5.3 实行内部政企分开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林业利益机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林业利益机制的基本理论与理论基础
    2.1 林业利益机制的基本理论
        2.1.1 利益机制的涵义
        2.1.2 林业利益机制的内涵与外延
        2.1.3 林业利益机制的存在方式与构成要素
    2.2 林业利益机制的理论基础
        2.2.1 福利经济理论
        2.2.2 制度经济学原理
        2.2.3 公共财政理论
        2.2.4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5 市场机制理论
        2.2.6 机制设计理论
        2.2.7 博弈及博弈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林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1 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现实状况
    3.2 公有制林业的发展现状
    3.3 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界定与发展现状
        3.3.1 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界定
        3.3.2 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现状
    3.4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发展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利益机制视角下中国林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4.1 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相协调
        4.1.1 不相协调的表现
        4.1.2 传统利益协调的形式与弊端
    4.2 国有林业企业改革利益支持不足
        4.2.1 国有林业企业市场化取向改革模式
        4.2.2 利益支持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4.3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利益缺乏激励
    4.4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利益缺乏整合
        4.4.1 生态工程建管体制不科学影响效率和质量
        4.4.2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工程建设进程
        4.4.3 国家经济补偿不足影响林业主体积极性
        4.4.4 工程管理问题多影响林业重点建设
        4.4.5 生态资源产权设计不合理影响多元主体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4.5 本章小结
5 构建林业新型利益机制的战略构想
    5.1 对林业利益机制的重新界定
    5.2 林业新型利益机制的作用机理
    5.3 林业新型利益机制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5.3.1 林业新型利益机制的构建原则
        5.3.2 林业新型利益机制的构建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林业新型利益机制的构建
    6.1 林业两大效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6.1.1 利益协调机制的目标
        6.1.2 利益协调机制的设定原则
        6.1.3 协调机制的技术路线
    6.2 国有林业企业改革支持型利益机制
        6.2.1 改革支持型利益机制的基本描述
        6.2.2 改革支持型利益机制的运行条件
        6.2.3 改革支持型利益机制的运行方式
        6.2.4 改革支持型利益机制的运用
    6.3 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
        6.3.1 利益激励机制的基本描述
        6.3.2 利益激励机制的技术路线
    6.4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利益整合机制
        6.4.1 重点工程利益整合机制的基本描述
        6.4.2 重点工程利益整合机制的技术路线
    6.5 本章小结
7 林业新型利益机制的配套措施
    7.1 林业两大效益利益协调机制的配套措施
        7.1.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7.1.2 税费调节资源配置行为
        7.1.3 林权激励
        7.1.4 增加林区公共产品供给
        7.1.5 畅通融资渠道
        7.1.6 疏通生态效益的市场和第三方力量供给渠道
    7.2 国有林业企业改革支持型利益机制的配套措施
        7.2.1 改革限额采伐制度
        7.2.2 妥善安置林区职工
        7.2.3 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
        7.2.4 改变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7.3 非公有制林业利益激励机制的配套措施
        7.3.1 放松对林权的约束
        7.3.2 森林生态效用购买
        7.3.3 营林生产性补贴
        7.3.4 精简林业税费并发挥其调节资源配置功能
        7.3.5 畅通融资渠道
        7.3.6 建立林区公共服务体系
    7.4 林业重点工程利益整合机制的配套措施
        7.4.1 林权实现形式多样化
        7.4.2 森林生态效用购买
        7.4.3 苗木等生产性补贴
        7.4.4 畅通融资渠道
        7.4.5 建立项目区公共服务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2.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2.2.3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2.2.4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3 区域经济理论
    2.4 现代林业理论
        2.4.1 现代林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4.2 现代林业的内涵与特征
    2.5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总体评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体系
    3.1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
        3.1.1 现代国有林区的内涵
        3.1.2 循环经济与现代国有林区建设关系
        3.1.3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定义
    3.2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的系统结构与构成要素
        3.2.1 生态子系统
        3.2.2 经济子系统
        3.2.3 社会子系统
        3.2.4 支撑子系统
        3.2.5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系统构成要素
    3.3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的特征与建设内容
        3.3.1 特征
        3.3.2 建设内容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4.1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4.2.1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
        4.2.2 经济建设评价指标
        4.2.3 社会建设评价指标
        4.2.4 支撑体系建设评价指标
    4.3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评价方法
        4.3.1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发展评价方法
        4.3.2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区域评价方法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国有林区建设实证研究
    5.1 吉林省国有林区简介
    5.2 吉林省国有林区建设基本状况
        5.2.1 自然状况
        5.2.2 资源状况
        5.2.3 管理体制状况
        5.2.4 生产经营管理状况
        5.2.5 社会状况
    5.3 吉林省国有林区建设现状
        5.3.1 吉林省国有林区生态建设现状
        5.3.2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建设现状
        5.3.3 吉林省国有林区社会建设现状
        5.3.4 吉林省国有林区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5.3.5 吉林省国有林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5.4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吉林省现代国有林区建设发展评价
    5.5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吉林省现代国有林区建设区域评价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研究
    6.1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我国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
        6.1.1 我国国有林区建设现状分析
        6.1.2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我国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思路
        6.1.3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我国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重点
    6.2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吉林省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环境、思路、原则与目标
        6.2.1 战略环境
        6.2.2 战略思路
        6.2.3 战略原则
        6.2.4 战略目标
    6.3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吉林省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重点
        6.3.1 生态建设经济化战略
        6.3.2 经济建设生态化战略
        6.3.3 社会建设城镇化战略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吉林省现代国有林区建设对策研究
    7.1 生态建设对策
    7.2 经济建设对策
    7.3 社会建设对策
    7.4 支撑体系建设对策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谈森工林区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管理与保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在2017年全省森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王敬先. 林业勘查设计, 2017(03)
  • [2]大兴安岭林区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法律问题研究[D]. 高媛.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6)
  • [3]资源枯竭型城市职工养老保障筹资机制研究 ——以伊春市为例[D]. 郭丹.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2)
  • [4]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才资源开发:效率、流动与对策[D]. 梁大战. 东北林业大学, 2010(10)
  • [5]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D]. 刘忠信.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6]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D]. 李冬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4)
  • [7]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D]. 于志善. 东北林业大学, 2010(12)
  • [8]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内部政企分开问题研究[D]. 魏国飞.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9]中国林业利益机制问题研究[D]. 李红星.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10]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现代国有林区建设战略研究[D]. 胡大勇. 吉林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论森林工业区失业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与保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