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在法学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在法学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1)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文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红色文化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其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以及党规党纪等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宝贵素材。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题中之意。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概括,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目标、提出问题,整理思路,从学科发展、教学效果等方面确立本主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为指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比较研究等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融?”为基本思路,对本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首先,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概述是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一,从红色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特征来对红色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以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功能进行分析。第三,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目标一致性,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思想教育的内容共通性,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示范功能相近性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联系。其次,分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第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三个方面阐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比较,革命英雄榜样的塑造以及红色遗址的环境,分析红色文化“人、物、事、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教学方法借鉴。第三,红色文化中的英雄模范人物、红色文艺作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教学资源。最后,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机制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教学内容,通过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突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主题的思想教育。用红色文化中的革命道德传统以及革命先辈们优良的作风来增强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运用红色文化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讲纪律、重法规的光荣传统以及“讲规矩”的原则中突出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第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运用好“潜移默化法”“参照学习法”“红色旅游体验法”“红色文化传播法”等教学方法。第三,构建机制;构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维”决策的教学机制;健全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克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师资力量保障、物质经费保障来确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

周静文[2](2021)在《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从不同知识背景、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的大学师生实际生活中选取的案例,它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成长诉求。因此,将高校师生典型作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素材,可以使教学更贴近于学生,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选取什么样的案例以及如何将之运用于教学过程则是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来源于高校大学师生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够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发展需求,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具有主体特殊性、教育功能性和社会影响力,且因其高度契合《基础》课教学目标、承载《基础》课教学内容、符合《基础》课教学规律而成为《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于《基础》课教学具有切实的实践基础。就《基础》课教学而言,首先,围绕学生是教学出发点、关照学生是教学关键点、服务学生是教学落脚点,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运用可有效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其次,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三方面,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运用可有效强化《基础》课教学亲和力;最后,将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于《基础》课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汲取知识、塑造意志品质并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从而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一是坚持政治性、典型性、时代性、校本性标准严格挑选案例;二是从壮大思政教师队伍、提高育人的实际效果和深化案例研究等方面协同教师队伍;三是坚持“八个相统一”从过程管理求实效。

刘泉源[3](2020)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德法融合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人类社会两大重要的规范体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实现“德法融合”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进行德法融合研究,不仅是回应时代变革的战略需要,也是提高高校“基础课”改革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基础课”存在的课程容量比例失衡、内容各自为营、课时比重不均、教学效果不佳等实际问题,将“德法融合”理念以地位并重、内容并和、方法创新等具体路径落实于高校“基础课”课程改革中,实现“德法融合”视域下“基础课”课程的时代变革。这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改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完成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在厘清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研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阐述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法融合”教育的价值;第三章主要概括了近十年高校“基础课”教材内容的变化及其改革趋势;第四章从课程教材、教育内容、教学课时以及教育实效性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五章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推进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的改革思路,即:在德育为先、法育为基、德法相融的原则下,通过地位并重、内容并和、方法创新等具体路径提高“基础课”德法融合的实效性。

郑英[4](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赖雪梅[5](2019)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自“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教学效果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为解除“基础”课教师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门课中认知上的困惑,促进教材到教学的有效转化,本文探究了“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以此进行实践验证。从理论层面而言,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于“基础”课当中,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机融合,更是因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学理上的联系,这是促成“基础”课诞生的最根本的缘由。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从未分离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为一体的合法性。系统梳理和澄清“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提升“基础”课的理论深度,增强课程学术魅力。从现实层面而言,基于前述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的考证,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出系统的教学实施建议,全方位推进“基础”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中宣部“05方案”设计的“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基础”课的教学实施现状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一线教师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打通对“基础”课学理认知上的困惑,使其认识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价值趋同性、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学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不够系统和深入,且对“基础”一线教师的困惑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直接探究“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路径,并进行实践验证,希望借此帮助“基础”课一线教师解除学理困惑,为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借鉴。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基础”课、“德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法制教育”这几个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界定。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渊源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同源性、同质性、价值趋同性和互补性差异的理论是“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在一门课程中的内在学理依据。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中国德法相济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德法融合的思想也为“基础”课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这部分研究将为实现“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历史基础。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其维度。从现实来看,道德与法律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意识形态,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正是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此部分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一线教师对“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建立有效的认同感。第四部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一线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教学的惯性导致他们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在教学中不能将“05方案”的指导精神贯彻到位,从而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诸多方面。唯有透析“基础”课教学“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也是课题创新价值的集中所在。基于前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考察和分析,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当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系统的实施建议,并进行实践验证,全方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基础”课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刘苏仪[6](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信仰的提升。基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背景及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知、情、意、行的现状,明确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目标,全方位推进二者有效融合,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性。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重在引导大学生建立一种价值规范与实践的共识,即发自内心地遵守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而不是因受外在规范的强制性而被迫遵守;自觉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并将其作为实践的指导,而不是因为有利益可得或有规则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论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涵义,并从道德与法律的功能互补性、相互渗透性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共通性三个层面厘清二者融合的逻辑关系,明确二者融合的基本、根本目标。文章以北京市五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其一,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持支持的态度,并对其寄予期望,但参与二者融合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升,个体道德意识和法治自觉还未与其行为相统一;其二,由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者融合的内容和形式仍需改进。本文主要从聚焦依托学校助力、课程推动、及激发大学生主体自我教育的力量三个维度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路径实现提出建议。本研究成果丰富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理论体系,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实现提供了路径支持,为推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许会敏[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沿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不断迈进,而通过法治教育培养具备较高法治素养的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大学生法治教育在促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对内容的优化研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综合素养。回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的沿革历程,总结内容沿革的总体特征与成功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而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的继往开来具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经历了恢复发展、探索发展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在恢复发展阶段,随着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起步和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以法律常识教育为主,并开始注重法律意识的培育;在探索发展阶段,“法律基础”课开始独立开设,以统一的“法律基础课教学大纲”的颁布为标志,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体系初步形成;在创新发展阶段,“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整合形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内容构成要素逐渐多元化,教育内容体系不断完善。总体来看,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历程是螺旋式上升的,每一阶段的教育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呈现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始终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方向指引、始终与国家法治建设实践保持同步、始终遵循教育发展一般规律。同时,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在变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内容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有待统一、内容要素的时代性与内容系统的稳定性不够平衡、内容结构体系的层次性有待增强等问题。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应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为目标,以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为依归,坚持以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为理念指导,着力构建由法律基础知识要素、法治意识要素和法治能力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赵言[8](2019)在《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现状研究 ——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文中提出社会公德教育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提升其社会责任感。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环境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高校社会公德教育。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典型个案,结合我国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普遍经验,分析其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内容与方法及教育环境等要素的建设成果及发展困境,并尝试明确优化高校公德教育的针对性策略。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公德教育不断发展,就“第一课堂”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主要承载课程,选修课程逐步丰富;“第二课堂”依托社团活动续接实践课程,提高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主动参与度;“第三课堂”则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挖掘网络资源作为社会公德学习内容。与此同时,我国公德教育亦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就教育主体而言,高校德育专职教师学科背景差异较大、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另外以身示范意识较弱;就教育对象而言,大学生自身意识不足、知行不一问题严重;就教育载体而言,“基础”教材编写不断优化,但专项教材不足也是现实,社团活动是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活动载体,却也存在兴趣重于公益的情况;就教育环境而言,学校尚缺乏良好的氛围引导等。高校社会公德教育需要学校引起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公德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公德教育,健全评价、监督、奖惩机制;亦需要教师提高以身示范的榜样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要综合利用教育载体和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公德意识与公共精神更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王馨[9](2019)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在高校中的实践要求高校要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一体化建设。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凸显出许多现代性社会问题,虽然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治教育素养的整合与培养较欠缺,大学生涉世未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容易丧失信仰与理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影响,因而如何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交叉研究法、辩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论述大学生道德教育、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关基础上,分析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实效性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实效性的路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等等。第二章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出一体化实效性建设理论与现实依据。第三章是对现状的考察和分析,介绍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目前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分析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影响因素。第五章是文章的重点,探讨新时代增强大学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实效性的途径,针对各影响因素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优化建议。突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优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希望能为高校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徐群[10](2019)在《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规则起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关于规则,德国伟大思想家恩格斯在他的专着《论住宅问题》里做了精彩的阐述:“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1(恩格斯,1872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律成为规则的两种主要形式,在以契约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则时刻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规则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具有规范作用。在阶级社会中,规则表现为统治阶级意志与全社会共同意志的对立统一,是人的自由和社会秩序实现的重要基础。社会成员对规则的认同与遵守,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需要培育。鉴于本文研究的规则分为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所以,规则意识培育主要包括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两个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社会转型期,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带来一系列制度与规则缺位,旧规则的废止与新规则的建立不能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们对规则的无所适从,并进一步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道德冷漠、法治意识淡薄、道德和良知底线不断遭到挑战等规则意识缺失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公民规则意识的培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公民规则意识中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培育两个层面展开,通过对我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历史回顾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挖掘当前我国公民规则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从而得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规则意识培育路径。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规则——规则意识——规则行为三者共同构建的动态规则体系具有相互支撑的内在作用机制。对规则的认知和内化,是公民形成规则意识的前提,而规则意识的养成又构成公民依规办事的内在基础,一旦依规办事成为一种习惯,反过来又有助于公民的规则意识的培育,三者互为前提,又相互支撑。(2)规则意识培育对建设法治国家、和谐社会,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培育公民规则意识”主张本身就是全面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第二、促进公民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全体社会成员时刻将规则“镌刻于心”,树立规则意识,提升规则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规则氛围和规则行为习惯,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保证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需要公民具有规则意识,因为公民的契约精神与规则意识,为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提供了软件支持。(3)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表现及深层次原因。道德领域的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突出表现在社会公德失范、职业道德缺失和家庭伦理失序。法治领域的规则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缺乏、厌讼情结浓重和法律神圣感缺失。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学校教育用力失衡、社会转型期规则的缺位和家庭教育的错位是造成当下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深层次原因。(4)规则意识的培育对策思考,包括: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理论源泉。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挖掘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三是学习与借鉴世界上优秀文明成果,注意鉴别、吸收。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机制建设。一是构建小学、中学和大学协同培育机制;二是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培育机制,构筑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网。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重点人群。一是牢牢抓住青少年,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规则意识培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二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能够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养成规则意识与践行规则的高度思维自觉和行动自觉,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三是高度重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群体,提升他们的规则意识水平就是夯实整个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总之,公民规则意识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红色文化的相关概述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红色文化的形式
        三、红色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
    第三节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联性
        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目标一致性
        二、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思想教育的内容共通性
        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示范功能相近性
第二章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
    第一节 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理论基础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二、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第二节 红色文化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历史人物比较学习法
        二、革命英雄榜样塑造法
        三、红色遗址环境熏陶法
    第三节 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一、英雄模范人物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
        二、红色文艺作品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
第三章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一、突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主题的思想教育
        二、增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三、坚持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
    第二节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优化红色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法
        二、以革命英雄为榜样的参照学习法
        三、知行合一的红色旅游体验法
        四、规范有序的红色文化传播法
    第三节 建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机制
        一、构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制
        二、健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机制
        三、完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2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2.1 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2.2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内涵和特点
    2.3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载体
        2.3.1 案例契合《基础》课教学目标
        2.3.2 案例承载《基础》课教学内容
        2.3.3 案例符合《基础》课教学规律
3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现实依据
    3.1 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的要求
        3.1.1 围绕学生是教学出发点
        3.1.2 关照学生是教学关键点
        3.1.3 服务学生是教学的落脚点
    3.2 强化《基础》课教学亲和力的要求
        3.2.1 增强教育主体的亲和力
        3.2.2 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3.2.3 增强教学话语的亲和力
    3.3 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
        3.3.1 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3.3.2 塑造学生意志品质
        3.3.3 促进学生行为外化
4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策略
    4.1 案例选取严标准
        4.1.1 政治性
        4.1.2 典型性
        4.1.3 时代性
        4.1.4 校本性
    4.2 协同教师队伍
        4.2.1 壮大思政教师队伍
        4.2.2 提高育人实效
        4.2.3 深化案例研究
    4.3 过程管理求实效
        4.3.1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4.3.2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4.3.3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4.3.4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4.3.5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4.3.6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4.3.7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4.3.8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德法融合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的概念、依据与价值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道德教育
        2.1.2 法治教育
        2.1.3 德法融合
        2.1.4 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
    2.2 推进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的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和法律的理论
        2.2.2 习近平社会主义德治和法治建设思想
        2.2.3 实践层面的多元需求性
    2.3 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的价值
        2.3.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2.3.2 培养新一代德法兼修的后备人才
        2.3.3 提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社会治理实效
第3章 近十年来高校“基础课”教材中德法融合内容调整及变化趋势
    3.1 近十年来关于高校“基础课”教材内容调整的对比
        3.1.1 课时比重的变化
        3.1.2 教材内容变化
    3.2 近十年来高校“基础课”教材德法融合内容变化的趋势
        3.2.1 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度有所提升
        3.2.2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度有所加强
        3.2.3 课程中“德法融合”的系统化建设渐趋成熟
第4章 当前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当前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存在的问题
        4.1.1 道德与法律章节内容比例失衡
        4.1.2 道德与法律教材内容各自为营
        4.1.3 道德与法律教学课时比重不均
        4.1.4 法律部分教学内容实效性堪忧
    4.2 当前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德法融合”理念未能深入人心
        4.2.2 “德法融合”具体教育方式不当
        4.2.3 法治教育师资队伍配备力量不足
        4.2.4 缺乏合理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第5章 推进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的改革思路
    5.1 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5.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法共治”的治理理念
        5.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
    5.2 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改革的原则要求
        5.2.1 以德育人,育人理念人本化
        5.2.2 以法育人,法治教育实效化
        5.2.3 德法融合,实施过程科学化
    5.3 高校“基础课”德法融合改革的路径选择
        5.3.1 地位并重——协调道德与法律章节
        5.3.2 内容并和——融合道德与法律内容
        5.3.3 方法创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二、核心概念
        (一)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
        (三)艺徒制
        (四)现代艺徒制
        (五)苏州评弹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五、理论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二)活态传承理论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一、自我
        二、选择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一、意料之中
        二、意料之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第三节 技能大赛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一、五四歌会
        二、寻师问道
    第五节 其他活动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一、考取“传预班”
        二、升入“传承班”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一、抄脚本
        二、背书
        三、跟码头
        四、毕业公演
        五、毕业考核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一、拜师仪式
        二、师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第一节 开码头
    第二节 独做
    第三节 夫妻档
    第四节 老听客
        一、三类听客
        二、听客的影响
    第五节 评弹团体
    第六节 行会组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5)“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
第2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基础”课的概念及其由来
        2.1.2 德育与道德教育
        2.1.3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2.1.4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2.3 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2.4 中国古代礼法并用、德法兼治的思想
第3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维度
    3.1 经济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3.2 政治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2.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德维度
        3.2.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
    3.3 文化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3.2 浓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3.4 社会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4.1 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3.4.2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
    3.5 生态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5.1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融合、相统一
        3.5.2 生态文明建设须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第4章 “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
    4.1 教学理念分析
        4.1.1 “基础”课现有的教学理念及存在的问题
        4.1.2 构建新的“基础”课教学理念
    4.2 教学方法分析
        4.2.1 专题式教学法
        4.2.2 案例教学法
        4.2.3 合作学习法
        4.2.4 服务性学习法
        4.2.5 研究式教学法
    4.3 实践教学分析
        4.3.1 “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4.3.2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4.4 教学考核分析
        4.4.1 “基础”课考评现状分析
        4.4.2 “基础”课有效考核评价策略
第5章 “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
    5.1 教学实施原则
    5.2 教学整体设计
        5.2.1 “基础”课专题设计的目标
        5.2.2 “基础”课专题设计内容与方法
        5.2.3 “基础”课考核方式设计
    5.3 教学实践案例
        5.3.1 教学内容解析
        5.3.2 学生学情诊断
        5.3.3 教学目标分析
        5.3.4 教学策略分析
        5.3.5 教学流程
        5.3.6 课堂实录
    5.4 教学效果分析
结语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有机融合的落地落小落实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大学生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1.2.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研究
        1.3.2 亚洲国家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概述
    2.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涵义
        2.1.1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涵义
        2.1.2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涵义
        2.1.3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涵义
    2.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逻辑契合点
        2.2.1 道德与法律功能的互补性
        2.2.2 道德与法律的相互渗透性
        2.2.3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共通性
    2.3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目标
        2.3.1 基本目标
        2.3.2 根本目标
3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依据及现实需要
    3.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3.1.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1.2 新时代教育方针的要求
    3.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政策依据
        3.2.1 国家政策
        3.2.2 课程导向
    3.3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
        3.3.1 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需要
        3.3.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3.3.3 培养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的需要
4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1 调查概况
        4.1.1 调查问卷对象概况分析
        4.1.2 问题设置概况分析
    4.2 当前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
        4.2.1 认知总体清晰,缺乏聚焦
        4.2.2 判断侧重道德,理性不足
        4.2.3 自觉性不足,践行力缺失
    4.3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存在不足的原因
        4.3.1 课程教学层面
        4.3.2 学生自身层面
5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实现路径
    5.1 依托学校宏观把控推动有效融合
        5.1.1 完善规章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5.1.2 创新实践活动,拓宽教育途径
        5.1.3 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5.1.4 加大投入力度,为教学提供支撑
    5.2 发挥课程力量实施有效融合
        5.2.1 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精准度
        5.2.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5.2.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5.3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实现“知行统一”
        5.3.1 激发大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
        5.3.2 激励大学生监控和评价自身的“行”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已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沿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沿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沿革的历史回溯
    3.1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沿革及阶段特征
    3.2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沿革的总体特征
    3.3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沿革的成功经验
4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沿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沿革存在的问题
    4.2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存在问题的成因
5 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时代愿景
    5.1 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优化理念
    5.2 构建科学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现状研究 ——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高校社会公德教育核心概念
        1.社会公德
        2.社会公德教育
        3.高校社会公德教育
    (二)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至公思想
        2.西方公共伦理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
二、高校社会公德教育发展成果分析——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公德教育发展历程
        1.提出了以共产主义为主导的道德导向
        2.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引导方向
        3.明确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道德评价标准
        4.完善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倡导的道德体系要求
    (二)“第一课堂”成果显着
        1.课程设计逐渐优化
        2.课堂教学不断创新
    (三)“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促进
        1.“第二课堂”课程设置丰富
        2.“第二课堂”课程开展有序
    (四)“第三课堂”逐步成型
        1.网络课程方兴未艾
        2.网络平台欣欣向荣
三、高校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
    (一)大学生存在的主观问题分析
        1.“自以为是”导致对公德规范心存轻视
        2.“重智轻德”导致自我发展的定位偏差
        3.“知行不一”导致公德意识与行为脱节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以身示范的职业认同弱化
        2.教师专业化水平存在差异
        3.关爱学生的教育理念模糊
    (三)教育载体和方法存在问题分析
        1.主体课程教材有待优化
        2.多样课程选择有待提升
        3.社团活动存在局限性
        4.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衡
    (四)学校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1.社会公德相关奖惩标准模糊
        2.公共利益的价值导向不明确
        3.学生评价机制与社会公德脱节
四、高校社会公德教育提升对策
    (一)创新高校社会公德教育方式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二)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示范作用
        1.以人为本:坚持民主平等教育理念
        2.学高为师: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3.身正为范:增强教师道德榜样力量
    (三)有效利用高校社会公德教育载体
        1.课程载体:丰富课程和教材内容
        2.活动载体:加强公益社团活动指导
        3.网络载体: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力
    (四)优化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环境
        1.价值导向:加强公共道德的价值导向
        2.精神塑造:培育公共理性与公共精神
        3.优化管理:营造有序民主的公共生活
结论
附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社会公德教育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相关概述
    2.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法治教育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2.2.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差异性
        2.2.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互补性
        2.2.3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一致性
    2.3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理论依据
        2.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2.3.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3 协同学理论
    2.4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现实依据
        2.4.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的重要环节
        2.4.2 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2.4.3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3章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现状分析
    3.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效
        3.1.1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主要形式
        3.1.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初步成果
    3.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内生动力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3.2.2 教育观念偏差,教育方式有待改善
        3.2.3 协同教育不足,教育者之间缺乏互动
第4章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顶层设计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影响
        4.1.1 顶层设计的影响
        4.1.2 组织机制的影响
    4.2 思政课教材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影响
        4.2.1 教材体系的影响
        4.2.2 教材运用程度的影响
    4.3 课堂环境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影响
        4.3.1 教学模式先进性的影响
        4.3.2 课堂内容吸引力的影响
        4.3.3 课堂教学亲和度的影响
    4.4 实践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影响
        4.4.1 实践运作模式影响
        4.4.2 实践平台建设的影响
        4.4.3 实践监督评价的影响
    4.5 考评方式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影响
        4.5.1 考核内容的影响
        4.5.2 考核方式的影响
    4.6 育人主体对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影响
        4.6.1 校内育人主体参与度的影响
        4.6.2 家庭、社会重视程度的影响
        4.6.3 高校间资源流动的影响
第5章 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路径
    5.1 加强一体化顶层设计
        5.1.1 加强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
        5.1.2 构建齐抓共管的组织机制
    5.2 促进教材编写一体化
        5.2.1 完善一体化教材体系
        5.2.2 丰富一体化教材内容
    5.3 加强课堂教学一体化
        5.3.1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5.3.2 探索生动的教学方法
        5.3.3 探索丰富的教学内容
    5.4 推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5.4.1 构建一体化实践多元运作模式
        5.4.2 打造一体化立体化实践育人平台
        5.4.3 创新一体化实践监督与激励机制
    5.5 增强教学考评一体化
        5.5.1 制定“知行合一”的考核目标与内容
        5.5.2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一体化考评系统
        5.5.3 建立多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
    5.6 推进育人主体一体化
        5.6.1 推进校内教育主体协同育人
        5.6.2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5.6.3 推进一体化建设校际资源共享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有关规则的研究概况
        二、国内有关规则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规则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规则的概念
        二、规范、规律、制度与规则的概念辨析
        三、公民规则意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规则
        二、西方文化中的规则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规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规则意识的内容及其培育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规则意识的内容
        一、道德意识
        二、法治意识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历史沿革
        一、启蒙与奠基(清末—民国时期)
        二、探索与停滞(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
        三、恢复与重建(改革开放—20世纪末)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状况、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状况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状况
        二、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状况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民道德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公民法治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中国封建文化糟粕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三、转型期规则的缺位
        四、学校教育用力失衡
        五、家庭教育错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对策思考
    第一节 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理论源泉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二、挖掘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三、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法治文明成果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机制建设
        一、构建学校规则意识培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构筑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培育机制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重点人群
        一、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培育:从娃娃抓起
        二、领导干部的规则意识培育:抓住“关键少数”
        三、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群体的规则意识培育:夯实社会基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D]. 刘欢.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D]. 周静文.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德法融合探析[D]. 刘泉源. 吉林大学, 2020(08)
  • [4]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 赖雪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6]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实现路径研究[D]. 刘苏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沿革研究[D]. 许会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8]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现状研究 ——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D]. 赵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D]. 王馨.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10]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研究[D]. 徐群. 上海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在法学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