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环境中用户之间的交互

协作环境中用户之间的交互

一、协同环境中用户之间的交互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相勇[1](2018)在《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对促进AEC项目协同管理的实证研究 ——以某工业厂房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建筑业信息化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建设(AEC)项目信息高效协同共享已成为业内关注焦点。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及技术能力有限,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巨大、类型复杂多样,信息集成共享程度较低,组织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协同,存在信息断层、信息孤岛现象,给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带来阻碍,降低了项目管理绩效。近几年,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应用,为建筑业AEC项目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建筑信息模型作为项目信息载体,其本身具有参数化定义、数字可视化功能特点,能够为项目信息集成共享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平台,实现项目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因此,将BIM引入到项目信息管理,建立BIM信息协同共享平台,实现项目信息集成存储及共享,打破组织间信息合作壁垒,提高项目信息协同效率。本文以建筑业AEC项目信息协同共享现状及需求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信息协同共享机制和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基于此设计搭建了BIM信息协同共享平台架构并分析了平台九大系统功能模块,同时对平台架构各功能层进行了系统介绍。采用云计算理论和技术将信息资源进行连接,形成信息资源池用于分类存储海量信息,并以封装服务模式将信息发布给平台用户,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集成存储和整合优化,满足了组织间信息交互需求。研究分析了BIM信息协同共享平台安全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平台信息安全防御体系,确保平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最后,通过对BIM信息协同共享平台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分析,重点研究了AEC项目各参与方基于平台的信息协同共享实现过程,同时基于实际项目论文还对BIM实施组织架构和BIM信息协同共享制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项目效益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基于BIM信息协同共享平台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可行性,为BIM信息协同共享平台在实际工程项目协同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李遇[2](2012)在《网页二维矢量图形协同绘制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一直在努力改变网页的表现方式,一直希望能够拥有具有桌面应用程序一样的“富客户端”运行效果。虽然这些技术带来了一些改变,但是网页呈现的仍然是以文字为主配合一些动画图片视频的交互方式,这种显示文档内容的传统WEB浏览器技术显然无法满足人们对人机界面的更高要求。当前在网页上绘制矢量图形主要是借助VML、SVG,HTML5和一些插件技术,虽然它们能很好的实现网页绘制矢量图形,但是都需要依赖于浏览器对它们的支持,因此本论文结合传统图形学知识,研究一种直接面向网页的跨浏览器平台的协同动态交互绘制矢量图形技术,并设计开发了相应的网页矢量图形协同绘制平台,以验证其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研究面向网页的基本矢量图形的绘制算法,实现在Web页面上的绘制;并针对网页元素的特性,对矢量图形的绘制进行性能优化,提高网页矢量图形的绘制效率。给出矢量图元对象的定义和图形数据模型的描述方法,实现在矢量图形绘制交互过程中图形对象的统一封装,方便用户对矢量图形的动态调用;在此基础上研究矢量图形的交互技术,实现在网页上对矢量图形进行动态绘制、捕捉、移动、修改,并解决交互过程中的图形数据解析和矢量图形的保存问题。结合服务器推送和AJAX的异步传输技术,提出服务器推送的协同数据交换方法,实现网页中矢量图形的局部刷新和图形数据的实时保存,提供良好的交互性;研究矢量图形协同技术,实现跨浏览器平台的矢量图形协同绘制和矢量图元的并行控制。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设计开发了网页矢量图形协同绘制平台,该平台具有交互性好、易操作性等特点。基本实现在网页上动态绘制矢量图形和多用户协同绘制的功能。

吴树鹏[3](2009)在《勘探与油藏数据集成与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庆作为一个特大型砂岩油田,四十几年的开发历程,其规模不断扩大,已开发油田的精细地质研究和精细生产管理、外围油田快速上产已成为油田持续稳产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这些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油气田开发基础数据及综合提炼的集成信息。借助IT技术,快速、便捷的获得这些数据信息将大大提高油田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本系统为油田公司级开发高中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展现油田信息化工作积累的大量油田数据信息和获得这些数据信息提供了有效工具。本课题是按照油田公司开发管理层、油田公司级专业技术层的应用需求,采用新的计算机技术,归类油气藏开发的数据信息种类,实现对其建立的油田专业数据库、专业图形库、专业文档库相关内容采用地理信息查询导航方式进行关联可视化查询,用地理信息属性、矢量图、电子表格、PDF文档格式、关系曲线来展示查询到的数据、图形、文档资料及其对比分析结果,最终开发出的适合油田开发技术管理人员、科研生产人员方便使用,软件人员易于扩充功能的新一代的数据信息查询平台。

邓荣凯[4](2009)在《基于P2P的协同办公系统中共享对象协同操纵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技术将带来人们协作方式的变革,提高人们协同工作的整体效率。协同工作应用系统的发展和推广,将会改善人们协同工作和信息交流的方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然走向计算机协同工作的方向。而在协同过程中对共享对象的协同操纵是许多协同系统的一个关键问题。共享电子白板作为协同办公系统或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部分,是最容易产生共享操作冲突的模块。在一个共享的多用户环境中,为避免冲突、增强有效性、确保成功的协作,协调控制用户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协同办公系统为背景,以共享电子白板为研究对象,对共享对象协同操作的控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分析常用的协同控制方法和总结国内外在此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半集中控制机制,解决了不同的远程协作者操作共享对象产生冲突的问题,并达到了操作实时性和数据一致性的要求;提出了多线程消息控制机制,解决了本地用户和远程协作者操作共享对象在本地白板上产生冲突的问题,并避免了多线程同步处理产生死锁的问题。参与到电子白板产品项目组中,根据以上提出的解决并发冲突的方法,设计开发出了电子白板系统,能够应用于单机模式程序、P2P模式的协同办公系统和C/S模式的视频会议系统中。这种基于半集中控制机制和多线程消息机制的电子白板,实现了共享对象的协同控制功能,实时性更高,传输网络数据更少,且避免了多线程同步处理产生死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经过大量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验证了提出的协同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陈志荣[5](2008)在《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研究及实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以其移动通信个性化和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双重优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移动计算将成为主流计算环境,移动GIS成为GIS领域的重要增长点。移动终端受外形限制,具有物理内存小,处理能力弱,网络带宽窄,容易与网络断接等特点。在网络环境中,空间信息数据量大而且复杂,各种空间信息服务依赖于不同的平台和技术,相互之间难于通讯和调用。因此,如何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强大的应用服务功能扩展到移动终端上,以及空间信息、服务如何满足移动用户随时、随地的需求,已经成为当前地理信息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分布式网格为移动终端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最适合的信息服务。移动终端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动态接入网格,与其他网格节点联系。网格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分析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服务请求,在丰富的网格资源中寻求最适合的空间信息服务,并将服务调用结果反馈给移动用户,为广大移动用户提供透明的一致性服务。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与GIS技术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网格GIS和移动GIS两种技术,分析和探讨一种可行的面向移动用户的新型开放式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机制。论文紧紧围绕移动终端存在的内存小、带宽窄、易断接的重要特征,充分利用移动GIS技术、网格技术以及Web服务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相关支撑技术,提出面向移动用户的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Spatial InformationGrid Service Model for Mobile Devices),为简洁起见,本文将其简称为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M-SIG)。在此基础上,进而对数据与功能服务的广域描述、组织和管理机制、网格资源的管理和调度以及移动终端的服务调用方法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探讨当前移动GIS技术和网格服务体系相结合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基于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移动GIS技术和网格GIS等相关技术的分析,作者认为,当前移动GIS技术和网格服务体系相结合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包括:需要建立充分考虑过移动终端特点的、适应于移动用户的空间信息服务;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网格资源调度机制和信息容错策略;须对空间数据进行合理的压缩,且应支持无线网络异步数据传输;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空间数据存取机制,找到远程空间数据访问和本地空间数据存取的平衡点;需建立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界面。2、进行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M-SIG)的设计在分析移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种面向移动用户的空间信息网格模型M-SIG,并给出了M-SIG模型的具体实现方法。M-SIG在逻辑上分为空间信息服务层、网格管理层、无线传输层和移动终端层。空间信息服务层由网络上存在的多个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组成;网格管理层提供一个地理门户,负责处理移动用户请求和管理移动空间信息服务;无线传输层是移动用户和网格服务中心之间的桥梁;移动终端层是整个网格模型的客户端,通过一个轻量级的嵌入式GIS程序来访问网格。3、探索网格环境下移动空间信息服务资源的管理机制本着减少带宽消耗、降低网络时延、充分考虑网络连接不稳定性的原则,研究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网格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设计和实现网格环境下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管理机制。作者利用自主开发的面向网络发布的遥感数据库引擎MRSSDE,详细介绍了一个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的构建过程,进而通过网格目录和Agent技术,将分散异构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按照一定规则统一管理起来,实现针对网格环境中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并行和隐形调用。4、研究移动终端对网格中空间信息服务的调用方法移动终端通过一个安装在移动设备上的轻量级嵌入式GIS程序来访问网格。首先移动终端利用GPS接收机获取GPS信号,程序对信号进行解析和预处理,获取设备位置信息;然后程序根据位置坐标和用户操作信息组织XML请求,并将请求发送给网格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将调用空间信息服务而获得的地图数据合理压缩之后,通过无线网络异步传输返回给移动终端;程序对接收到的地图数据建立缓存和缓存索引,并引入缓存淘汰机制对其进行管理;最后将用户需要的结果展现在屏幕上。5、构建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原型系统应用各种仿真技术和GIS组件技术,基于M-SIG模型开发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原型系统,基本实现了M-SIG模型的框架体系。通过系统运行和性能测试,验证了M-SIG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测试与原型实例表明,M-SIG模型的设计思想是有效的、合理可行的。本研究将移动用户纳入网格,探讨适用于移动用户的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网格管理体系以及移动客户端技术实现方法,对解决移动终端目前存在的内存小、带宽窄、易断接等特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了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强大的应用服务功能扩展到移动终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快速增长的移动用户获取高效稳定的、多样化的空间信息服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魏锐[6](2008)在《基于工作流的探井生产运行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大庆油田探井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是在大庆油田勘探协同工作平台的总体框架下,通过对大庆油田预探井、区探井、评价井三类探井生产运行管理工作的流程梳理和优化,规范了各个工作节点管理规范和信息标准。本系统不仅涉及井位设计研究、探井钻井、地质录井、地球物理测井、地震VSP测井、油气层测试、油气层改造、油气井试采等专业领域,还涉及到科学研究、专业工程实施前、后的诸多单项设计的逐级审批与成果的最终评定验收等管理环节。它将探井生产各个专业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工作,将探井生产运行的工作流、数据流进行结合,实现了探井运行管理、探井数据库建设、数据应用的三个统一,实现数据产生、集成应用和共享。本研究课题的核心逻辑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解决了油田探井生产运行管理一级业务流程监控,二级审核流程协同的关键问题,同时采用表单解决了用户交互、数据集成展示,利用消息服务解决了流程实例的流转,建立了流程定义数据库、流程实例数据库,满足了实际生产运行管理流程多方面逻辑处理的需求。该系统的软件采用基于核心机制、应用模块、门户展示的三层松耦合开发方式,模块间以接口方式调用,非常便于扩展和整合。

张有东[7](2007)在《网络取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计算机取证重要分支的网络取证技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都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集中于一些取证系统框架结构的研究,或一些局部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与体系。本文将入侵检测、入侵容忍与网络取证技术相结合,系统完整地研究了网络取证系统框架结构设计、反取证技术、取证数据特征选择与关联分析、协同取证以及取证数据擦除等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文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主要有:1.提出了计算机取证的分类方法,系统探讨了网络取证的过程、分析技术、系统实现技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并分析了基于入侵容忍、网络监控等技术的取证系统设计思想。2.系统研究了反取证技术,首次明确提出了反取证技术的定义、方法与研究领域,全面归纳比较了反取证所采用的数据擦除、数据加密、数据隐藏、数据混淆和数据转换等主要技术,研究指出,反取证技术也应是取证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3.全面比较分析了入侵检测系统与网络取证系统相结合的可行性。针对现有的网络取证系统假设当发生入侵行为时系统仍然处于可靠的工作状态,未考虑系统状态变化对取证的影响这一重要缺陷,首次提出了将系统状态作为证据的重要思想。结合入侵检测技术和入侵容忍系统SITAR,设计了一个具有入侵容忍能力的网络取证系统INFS,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入侵容忍机制、基于SMP的取证控制机制和安全传输机制,以及取证agent、攻击回溯agent的工作机理,讨论了对应于不同系统状态的取证分析方法。INFS具有正常状态、易受攻击状态、攻击状态、功能退化降级状态和失效保护状态五种状态,既可实现根据反映系统被侵害程度的不同状态进行取证控制的安全取证,大大减少证据的存储量,而且取证时所处的不同状态也可作为系统遭受破坏程度的重要依据。4.研究了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发现电子证据的技术,从多元统计学的角度,提出了基于ANN-PCA的取证数据特征选择方法。对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关联规则挖掘进行了定性的分类分析,提出了外关联规则挖掘的概念,并将关联规则挖掘区分为正关联规则、负关联规则和外关联规则三大类,提出了一种基于ANN-PCA的外关联规则挖掘算法IFAAR,该算法无须生成频繁项集,能够有效地进行海量证据的关联分析,同时,这也是对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应用的扩展和丰富。5.提出了从目标系统所有可利用资源中发现、关联、解释、分析信息,以确定证据因果关系、再现网络犯罪场景和形成证据链,从而支持法庭举证的协同取证概念。并在深入分析入侵检测最新发展的报警关联技术的基础上,将报警关联技术、贝叶斯网络学习方法、概率函数依赖理论相结合,根据网络事后取证的需要,提出了一种能够对来自于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网络协同取证分析的CFA算法,实现了对犯罪场景的再现。6.通过对用于隐私保护及反取证的数据擦除技术的研究,基于扩频通信技术中的m序列理论,以及硬盘编码中的RLL码理论,提出了可用于取证后的磁盘介质擦除的一种新的数据擦除方案GRLLs,该方案具有通用、高速、安全的特性。

徐勇[8](2007)在《基于Web3D技术的电子商务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也改变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易方式。从过去只能去商场的面对面购物的方式,变成现在消费者可以从网络上方便地订购商品。但是,现阶段在Internet上商品信息的展现手段还是以二维的方式为主,未能全面地展示商品的内在信息,导致消费者对商品的品牌特点、结构功能认识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顾客的购买意向。三维虚拟商品可以从多方面模拟真实商品的特性,包括:外表,结构,功能。消费者跟三维虚拟商品的交互操作,其效果和消费者直接面对商品相差无几,从而消费者能够从虚拟商品中更深层次地了解商品的内在信息。本文在分析三维虚拟商品的基础上,以Web3D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为主题,采用Java3D技术,结合3Dsmax三维建模工具,研究实现了一个三维虚拟商品展示平台,并将其应用于电子商务网站中。论文围绕三维虚拟商品的构建、网络实时展示和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首先,分析了当前电子商务当前在商品展示方面的新需求,结合三维虚拟商品的商务环境的特点,阐述了三维虚拟商品具备的属性信息,并提出了对三维虚拟商品的建模过程和功能设计相分离的思想。其次,应用3Ds max构建三维虚拟商品模型,并利用Java3D技术分别对虚拟商品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其中特别阐述了使用Java3D时,运用UML类图的思想,把交互功能的类以及他们的关系体现出来。此外,基于Java3D构建三维虚拟场景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主要包括Billboard、Packing、Avatar等技术,体现了使用Java3D优越性。最后,以开发一个虚拟商品展示平台为背景,采用以上相关的技术,通过对虚拟商品的材质、纹理、动作的设计,实现了三维虚拟商品发布的真实感。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解决了商品以二维形式展示时的不完整性和不可靠性问题,同时,也表明了虚拟商品在电子商务上应用的现实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刚田,曹慧敏[9](2005)在《产品形态协同创新设计的交互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协同交互技术是CSCD系统中非常关键的技术。本文根据CSCD的要求,研究了基于Web的协同交互系统的特性、实现原理、构建技术和开发方法。并对主要相关技术———多媒体交互、应用程序共享等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讨,在结合Web/Internet等新技术的基础上,对协同交互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曹慧敏,崔凤奎,刘刚田[10](2005)在《基于WEB的协同设计交互技术理论及其发展研究》文中认为

二、协同环境中用户之间的交互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协同环境中用户之间的交互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对促进AEC项目协同管理的实证研究 ——以某工业厂房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2.1 国家新政策下AEC行业信息化转型
        1.2.2 新环境下AEC项目信息化阻碍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AEC项目BIM信息协同应用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协同共享机制研究
        2.2.1 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2.2.2 信息协同机制研究
        2.2.3 BIM信息协同共享机制研究
    2.3 云计算技术理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M信息协同共享平台框架设计
    3.1 信息协同共享需求分析
        3.1.1 AEC项目各模块系统信息共享需求分析
        3.1.2 信息协同共享平台需求分析
    3.2 平台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3.2.1 模型资源调度
        3.2.2 信息存储
        3.2.3 信息目录管理
        3.2.4 信息检索
        3.2.5 模型数据格式转换
        3.2.6 信息录入
        3.2.7 模型信息维护更新
        3.2.8 平台权限管理
        3.2.9 平台信息安全管理
    3.3 平台搭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信息协同共享平台应用案例分析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特征
        4.1.2 项目目标
    4.2 项目BIM实施组织架构
    4.3 项目BIM信息协同共享制度
        4.3.1 BIM团队管理制度
        4.3.2 BIM信息录入制度
        4.3.3 BIM质量管理制度
        4.3.4 BIM进度管理制度
        4.3.5 BIM工作成果交付制度
    4.4 BIM应用制度保障措施
        4.4.1 BIM应用实施前提保障
        4.4.2 相应惩罚措施
    4.5 基于平台的项目信息协同共享实现过程
        4.5.1 BIM信息协同平台
        4.5.2 基于BIM信息协同共享平台的组织信息协同
        4.5.3 基于平台的设计图纸信息协同
        4.5.4 模型信息审核
        4.5.5 模型信息格式转化及修正
        4.5.6 基于平台的工程造价信息协同
        4.5.7 BIM-4D进度信息协同
        4.5.8 BIM-5D成本信息协同
        4.5.9 项目信息集成
        4.5.10 施工现场组织间信息协同
    4.6 项目效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成果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网页二维矢量图形协同绘制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基于浏览器插件的图形化技术研究
        1.2.2 网页可视化研究
        1.2.3 网页矢量图形绘制技术研究
        1.2.4 基于Web 的协同技术研究
    1.3 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关键技术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介绍
    2.1 矢量图形的相关技术
        2.1.1 SVG 矢量图形技术
        2.1.2 VML 技术
        2.1.3 HTML5 Canvas 技术
        2.1.4 网页矢量图形技术的总结
    2.2 DOM 模型及访问机制
        2.2.1 DOM 模型
        2.2.2 DOM 事件机制
    2.3 基于AJAX 的服务器交互技术
    2.4 服务器推送技术
        2.4.1 客户端得到通知的方式
        2.4.2 传统的服务器推送技术
        2.4.3 Comet 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键技术的研究
    3.1 面向网页矢量图形绘制算法及其优化研究
        3.1.1 直线的绘制研究
        3.1.2 椭圆和圆的绘制研究
        3.1.3 矩形和填充矩形的绘制研究
        3.1.4 网页矢量图形的优化方法
    3.2 矢量图形的数据描述模型
        3.2.1 矢量图元性质及其类结构
        3.2.2 矢量图元对象的描述模型
    3.3 矢量图形协同绘制的研究
        3.3.1 基于服务器推送的图形特征协同数据交换
        3.3.2 协同系统图元模型
        3.3.3 矢量图形操作过程中的冲突检测
        3.3.4 图元的协同交互控制
        3.3.5 多用户并发控制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页矢量图形协同绘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平台的总体设计
        4.1.1 体系结构设计
        4.1.2 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4.2 矢量图形绘制类的设计与实现
        4.2.1 矢量图形属性类
        4.2.2 矢量图形核心类
    4.3 矢量图形动态绘制设计与实现
    4.4 矢量图形编辑的设计与实现
        4.4.1 矢量图形的移动
        4.4.2 矢量图形的修改
        4.4.3 矢量图形的组合
    4.5 矢量图形的数据解析
        4.5.1 矢量图形数据结构
        4.5.2 图形数据解析
        4.5.3 服务器端矢量图形数据处理
    4.6 基于服务器推送的协同实现
        4.6.1 基于服务器协同的设计
        4.6.2 协同绘制的具体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运行实例
    5.1 系统介绍
        5.1.1 系统主要功能
        5.1.2 系统运行环境
        5.1.3 系统操作界面简介
    5.2 矢量图形绘制
    5.3 矢量图形编辑
    5.4 协同绘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3)勘探与油藏数据集成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2.1 系统的总体工作思路
    2.2 系统体系架构
    2.3 关键技术及特点
        2.3.1 J2EE 应用系统框架
        2.3.2 嵌入型WebGIS 实现技术
        2.3.3 可视化应用门户技术
        2.3.4 空间数据库技术
        2.3.5 中间件技术
        2.3.6 元数据管理技术
第三章 勘探与油藏综合信息库设计
    3.1 勘探与油藏综合信息的分类、集成内容及方式
    3.2 数据库的设计与集成
    3.3 地理信息化及属性库建立
    3.4 图形库
    3.5 文档资料库
第四章 勘探与油藏数据集成与应用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
    4.1 应用架构设计
    4.2 系统配置逻辑设计
    4.3 系统功能设计
    4.4 系统的实现
        4.4.1 油田地质对象及其图层的建立
        4.4.2 系统界面设计
        4.4.3 油气藏综合信息的GIS 查询
        4.4.4 数据查询与曲线绘制
        4.4.5 非结构化数据的显示
        4.4.6 查询结果的存储与批量下载
第五章 应用效果及推广应用前景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4)基于P2P的协同办公系统中共享对象协同操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协同办公系统综述
    2.1 系统概述
        2.1.1 协同办公系统定义
        2.1.2 协同工作的分类
        2.1.3 协同工作的应用
        2.1.4 协同工作的意义
    2.2 系统架构
        2.2.1 体系结构
        2.2.2 功能架构
    2.3 关键技术介绍
        2.3.1 协同操纵技术
        2.3.2 共享电子白板
        2.3.3 即时通讯
        2.3.4 P2P 技术
第3章 共享对象协同操纵技术研究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相关问题介绍
        3.2.1 涉及到的概念
        3.2.2 要解决的问题
    3.3 共享对象协同控制机制的分析
        3.3.1 常见的协同控制方法
        3.3.2 现有方案的优缺点
        3.3.3 控制机制设计目标
    3.4 共享对象协同控制机制的建立
        3.4.1 命名规则
        3.4.2 半集中控制机制
        3.4.3 多线程消息控制机制
        3.4.4 后登录者问题
        3.4.5 性能分析评估
第4章 电子白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客户端需求
        4.1.2 服务器端需求
    4.2 功能设计
        4.2.1 功能描述
        4.2.2 功能约束
        4.2.3 设计目标
    4.3 架构设计
        4.3.1 整体架构
        4.3.2 功能架构
        4.3.3 应用层协议
    4.4 电子白板的实现
        4.4.1 开发环境
        4.4.2 客户端的实现
        4.4.3 服务器端的实现
    4.5 系统的测试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研究及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移动 GIS发展现状
        1.1.2 网格技术与网格 GIS
        1.1.3 移动网格技术
        1.1.4 本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相关技术
    2.1 从地理信息系统到地理信息服务
        2.1.1 Web服务的基本原理
        2.1.2 GIS与Web服务
        2.1.3 OGC Web服务计划
    2.2 移动GIS
        2.2.1 移动 GIS体系结构
        2.2.2 移动 GIS特点
        2.2.3 移动位置服务LBS
    2.3 网格 GIS服务体系
        2.3.1 网格体系结构
        2.3.2 空间信息网格
        2.3.3 网格 GIS
    2.4 移动 GIS与网格GIS相结合需解决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M-SIG
    3.1 移动带来的变化
        3.1.1 传统网络地图服务
        3.1.2 资源有限的移动终端
    3.2 M-SIG模型
        3.2.1 M-SIG设计思想
        3.2.2 M-SIG体系结构
        3.2.3 M-SIG模型的特点
    3.3 M-SIG移动空间信息服务
        3.3.1 服务体系结构
        3.3.2 服务构建方法
        3.3.3 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特点
    3.4 M-SIG网格管理体系
        3.4.1 网格管理分层结构
        3.4.2 元数据管理机制
        3.4.3 网格管理体系特点
    3.5 M-SIG客户端应用模型
        3.5.1 应用模型结构
        3.5.2 数据无线传输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格环境下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管理
    4.1 移动空间信息服务构建
        4.1.1 影像数据存储模型
        4.1.2 影像数据快速访问机制
        4.1.3 地图配置与功能封装
        4.1.4 移动影像服务发布
    4.2 透明网格生成
        4.2.1 网格服务中心
        4.2.2 网格目录服务
        4.2.3 网格节点注册
    4.3 基于Agent技术的网格资源调度
        4.3.1 Agent技术概述
        4.3.2 移动服务代理MS-Agent
        4.3.3 移动终端代理MT-Agent
    4.4 基于SOAP的消息交换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客户端技术实现
    5.1 基于移动的嵌入式开发
        5.1.1 嵌入式开发环境
        5.1.2 移动数据库
    5.2 移动终端卫星定位
        5.2.1 GPS定位方法
        5.2.2 GPS信号解析
        5.2.3 GPS数据预处理
    5.3 移动设备服务调用
        5.3.1 基于XML的信息交换
        5.3.2 自适应信息交互机制
    5.4 移动地图数据压缩与传输
        5.4.1 移动空间数据压缩
        5.4.2 异步传输机制
    5.5 移动地图缓存管理机制
        5.5.1 建立地图缓存
        5.5.2 建立缓存索引
        5.5.3 缓存淘汰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移动空间信息服务
        6.1.1 空间数据组织
        6.1.2 空间信息应用
        6.1.3 移动服务发布
    6.2 网格服务管理平台
        6.2.1 平台体系结构
        6.2.2 网格元数据管理
        6.2.3 网格服务注册与查找
    6.3 移动终端应用平台
        6.3.1 功能模块设计
        6.3.2 平台仿真与GPS信号模拟
        6.3.3 网络服务调用
    6.4 测试结果与分析
        6.4.1 系统运行环境
        6.4.2 系统运行界面
        6.4.3 系统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内容总结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介

(6)基于工作流的探井生产运行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调研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工作思路
第三章 工作流程系统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大庆油田探井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和现状
        3.1.2 探井生产运行业务流程及信息流程分析
        3.1.3 涉及的业务对象分析
        3.1.4 适用探井范围分析
        3.1.5 参考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目录
        3.1.6 油田探井业务流程梳理及泳道图的建立
        3.1.7 流程节点信息分析
        3.1.8 各节点工作方式要求
        3.1.9 用户用例分析和设计
        3.1.10 系统的关键风险和问题分析
    3.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逻辑模型
    3.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
        3.3.1 系统的总体架构
        3.3.2 系统的功能架构
        3.3.3 网络结构图
        3.3.4 系统的组织架构
        3.3.5 用户认证机制
第四章 关键技术研究
    4.1 流程定义库
    4.2 系统配置
    4.3 流程节点的定义
    4.4 探井生产运行工作流程管理与监控
        4.4.1 流程动态表
        4.4.2 单井流程监控
        4.4.3 待办事宜与提醒机制
        4.4.4 电子印章管理
    4.5 数据集成应用技术
第五章 应用推广情况及推广应用前景
    5.1 应用推广情况
    5.2 应用效果分析
    5.3 推广应用前景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网络取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网络取证技术研究
    2.1 计算机取证与网络取证
    2.2 网络取证过程
    2.3 网络证据来源
    2.4 网络电子证据的特点
        2.4.1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4.2 存储介质的电子性
        2.4.3 准确性
        2.4.4 脆弱性
        2.4.5 数据的挥发性
        2.4.6 易逝性
    2.5 网络取证模型
    2.6 网络取证应用技术
        2.6.1 IDS 取证技术
        2.6.2 蜜阱取证技术
        2.6.3 恶意代码技术
        2.6.4 入侵容忍技术
        2.6.5 网络监控和传感器技术
        2.6.6 网络透视技术
        2.6.7 Agent 技术
        2.6.8 SVM 取证技术
        2.6.9 协议分析技术
    2.7 网络取证技术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取证技术研究
    3.1 反取证定义
    3.2 反取证基本方法分析
    3.3 反取证主要技术分析
        3.3.1 数据摧毁
        3.3.2 数据加密
        3.3.3 数据隐藏
        3.3.4 数据转换(Data Transformation)
        3.3.5 数据混淆
        3.3.6 防止数据创建
    3.4 反取证技术发展趋势及对取证技术的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取证系统结构
    4.1 典型网络取证系统分析
        4.1.1 基于入侵检测系统的网络取证系统框架
        4.1.2 基于联盟诱骗网络的网络取证系统框架
        4.1.3 FESNF 网络取证系统
        4.1.4 一个网络取证原型系统实例
    4.2 网络取证与入侵检测系统的比较分析
        4.2.1 网络取证与入侵检测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4.2.2 组合网络取证与入侵检测系统的主体性
        4.2.3 网络取证系统设计基本要素
    4.3 入侵容忍技术
        4.3.1 网络入侵容忍基本思想
        4.3.2 入侵检测在容侵中的角色
        4.3.3 典型入侵容忍体系结构
    4.4 INFS 系统结构
    4.5 INFS 工作机制及主要模块分析
        4.5.1 入侵容忍机制
        4.5.2 取证控制机制
        4.5.3 证据安全传输机制
        4.5.4 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4.6 INFS 取证分析原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网络取证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ANN-PCA 的取证数据特征选择
        5.2.1 主成分分析
        5.2.2 基于ANN-PCA 求解主成份
    5.3 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分析
    5.4 关联规则挖掘的分类研究与挖掘基础
    5.5 外关联规则定义
    5.6 外关联规则隐含项求解定理
    5.7 FAAR 算法
        5.7.1 因子模型生成算法
        5.7.2 关联规则抽取算法
        5.7.3 算法可扩展性分析
        5.7.4 算法示例分析
    5.8 实验与分析
        5.8.1 数据集描述与预处理
        5.8.2 实验结果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协同取证分析
    6.1 引言
    6.2 入侵协同检测技术
        6.2.1 报警关联分析
        6.2.2 入侵协同检测主要算法
    6.3 协同取证基本原理
    6.4 贝叶斯网络基本原理
        6.4.1 贝叶斯网络模型
        6.4.2 贝叶斯网络学习
    6.5 网络协同取证核心算法分析
        6.5.1 网络结构学习
        6.5.2 CPT 学习
    6.6 实验与分析
        6.6.1 元报警事件聚类
        6.6.2 事例分析
        6.6.3 比较分析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取证数据擦除
    7.1 引言
    7.2 数据擦除技术分析
    7.3 基于m 序列的数据擦除算法
        7.3.1 游程长度受限码
        7.3.2 m 序列生成方法
        7.3.3 基于m 序列的数据擦除方案
    7.4 算法性能分析与实验
    7.5 取证数据擦除主要技术
        7.5.1 文件搜索定位
        7.5.2 数据写入覆盖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Web3D技术的电子商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Web3D技术
        1.2.1 Web3D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Web3D技术的应用领域
    1.3 Web3D技术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eb3D技术及开发工具
    2.1 Web3D技术的开发工具的比较与选择
        2.1.1 主流开发工具
        2.1.2 开发工具的选择
    2.2 3Ds max概述
    2.3 Java3D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电子商务的虚拟商品
    3.1 电子商务的新需求
    3.2 虚拟商品概述
        3.2.1 建模和功能设计相分离的三维虚拟商品
        3.2.2 三维虚拟商品及其商务环境的特点
        3.2.3 三维虚拟商品模型的组成
    3.3 虚拟商品的应用流程
        3.3.1 在电子商务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3.3.2 模型应用基本流程
    3.4 虚拟商品的信息表达
    3.5 虚拟商品对商务活动的支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商品的建模和交互功能实现
    4.1 模型的建立
        4.1.1 展示大厅的建模
        4.1.2 修饰物的建模
        4.1.3 虚拟商品的建模
        4.1.4 模型的组合
        4.1.5 模型文件的格式转化
    4.2 使用Java3D对模型交互功能设计
        4.2.1 基于UML类图的系统结构
        4.2.2 类的设计
        4.2.3 关键技术
        4.2.4 三维虚拟商品功能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Java3D的三维虚拟商品展示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环境和构架
        5.1.1 开发环境
        5.1.2 系统构架
    5.2 系统的设计
        5.2.1 子系统的设计
        5.2.2 数据库的设计
        5.2.3 关键技术
    5.3 基于三维虚拟商品的电子商务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产品形态协同创新设计的交互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基于Web的协同交互系统
    1.1 系统交互方式
    1.2 系统实现原理
    1.3 系统组件
        (1) Web服务器。
        (2) 服务器组件。
        (3) 数据源服务器。
        (4) Web浏览器。
2 系统交互相关技术
    2.1 在线交谈
    2.2 电子邮件
    2.3 电子白板
    2.4 视频会议
    2.5 应用程序共享
3 存在问题和新的思路
4 结束语

(10)基于WEB的协同设计交互技术理论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WEB的协同交互系统
    1.1 系统交互方式
    1.2 系统实现原理
    1.3 系统组件
2 系统交互相关技术
    2.1 在线交谈
    2.2 电子邮件
    2.3 电子白板
    2.4 视频会议
    2.5 应用程序共享
3 存在问题和新的思路
4 结束语

四、协同环境中用户之间的交互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对促进AEC项目协同管理的实证研究 ——以某工业厂房项目为例[D]. 陈相勇. 天津理工大学, 2018(11)
  • [2]网页二维矢量图形协同绘制技术研究与实现[D]. 李遇.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
  • [3]勘探与油藏数据集成与应用技术研究[D]. 吴树鹏.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4]基于P2P的协同办公系统中共享对象协同操纵技术研究[D]. 邓荣凯. 沈阳理工大学, 2009(06)
  • [5]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研究及实现方法[D]. 陈志荣. 浙江大学, 2008(03)
  • [6]基于工作流的探井生产运行系统设计与实现[D]. 魏锐.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
  • [7]网络取证技术研究[D]. 张有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5)
  • [8]基于Web3D技术的电子商务应用研究[D]. 徐勇. 浙江工商大学, 2007(06)
  • [9]产品形态协同创新设计的交互技术应用研究[J]. 刘刚田,曹慧敏.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5(10)
  • [10]基于WEB的协同设计交互技术理论及其发展研究[J]. 曹慧敏,崔凤奎,刘刚田. 矿山机械, 2005(01)

标签:;  ;  ;  ;  ;  

协作环境中用户之间的交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