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世界原油市场回顾与展望

2001年世界原油市场回顾与展望

一、2001年世界原油市场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励梦婷[1](2021)在《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研宄 ——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视角》文中提出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立产油国,俄罗斯拥有雄厚的石油蕴藏量和巨大的石油工业潜力,这也是其在国际能源体系中握有重要话语权的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石油工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保障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和本国的能源安全,俄罗斯通过多种机制展开同石油进口国、过境国和出口国的合作。其中,对欧佩克政策便是俄罗斯在多边机制下的对外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欧佩克不仅是俄罗斯的竞争对手,也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由俄罗斯政策演变带来的双方互动给国际能源体系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探究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的演变原因及国际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由绪论、四章、结论及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就选题背景及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第二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了三代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路径,归纳了该理论中重要的自变量及中介变量,并对用新古典现实主义解释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演变原因的合理性做出说明。第二章回顾了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的演变,以全球金融危机、页岩革命以及“欧佩克+”机制成立为时间标志,将这一政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三章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视角,分别从国际体系层次和国内单元层次分析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演变的影响因素。第四章分析了“欧佩克+”机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下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展望。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以国际油价的波动为标志,俄罗斯在不同阶段均调整了对欧佩克政策。这些政策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角度看,俄罗斯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相对实力变化、国际体系所释放的信息的清晰度以及俄罗斯所处的战略环境是政策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对体系刺激的认知、国家战略文化的影响、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以及国家制度是政策演变的干预因素。“欧佩克+”机制成立以来,俄罗斯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话语权有所上升,但该机制目前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新形势下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也为中俄能源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薛健[2](2021)在《上海原油期货跨市场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许铭哲[3](2021)在《原油价格与我国A股指数之间的风险共振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油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到居民的日常的出行,大到一个国家的各个行业的日常活动。原油代表着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能量源泉,还是社会进步、工业技术发展以及维系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受到地质因素、气候环境以及时间的影响,原油的资源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国家或者地区因为其得天独厚的环境,拥有巨大的天然原油资源,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却属于“贫油”状态。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在2020年的全球十大原油可开采量的国家中,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占据了全球可开采量的一半以上。而中国虽然是一个总体资源量丰富的国家,但是人均水平却很低。由于中国这些年高速的发展,对于原油的需求量是非常高的,自2018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消费国。由于国内原油供给的限制,中国在2018年、2019年、2020年的连续三年中,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在70%以上,这种情况导致了一旦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在另一个方面,随着原油金融化、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加深,中国在2018年也开启了原油期货市场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这使原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加直接,与中国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增强。并且从国际原油(布伦特原油)价格与我国A股市场指数沪深300的走势图来看,可以发现二者之间价格波动趋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文章对于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A股指数之间的风险共振效应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也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金融领域提出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动摇”的根本要求。文章分析研究了原油价格与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共振效应,以便深入认识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信息传导关系,这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为了研究原油价格与我国A股市场指数之间的风险共振效应,文章首先对“风险共振”进行解释说明,并归纳总结了原油的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原油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是如何传导的,得出了商品路径与金融资产路径这两个市场间风险的传导路径。同时,又根据相关文献列举了国内外对于原油市场、原油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影响以及风险共振效应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并进行了文献述评。接着,文章选取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与我国A股指数沪深300为研究对象,从CAPM理论与市场模型中受到启发,建立基础模型M0。再结合金融物理学视角,对其进行修改,构建了2个新的周期性波动模型。又通过选采用滚动时间窗、五种损失函数、高级预测能力(SPA)检验、两种信息准则(AIC、BIC)等样本为预测检验方法,根据实际数据与实证结果,选择了一个最优的模型,并且采用了样本内的拟合度比较,画出了真实数据与最优模型模拟数据之间概率密度函数图像,拟合度很好。然后,利用所选择出的最优周期性模型来计算引入的金融物理学指标:信号放大增益(signal power amplification),通过随机模拟给出模型各个参数与信号放大增益的值η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进行分析,以此来描述国际原油(布伦特原油)价格与我国A股指数之间的风险共振效应。然后,文章经过理论分析、实证和随机模拟发现:存在最优的α(取值为0时)与最优的系统性风险的均值β(取值大概在1左右)使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与我国沪深300指数之间的风险共振效应达到最小值,这符合有效市场假说,但是,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非系统风险分布的方差D越大,市场之间的风险共振越强;反之,其值越小,风险共振就越小。因此可以通过应对和调节非系统性风险来降低两个市场之间的风险共振。同时,系统性风险的振幅A的值越小,对数信号放大增益η的值越大,风险共振效应越强;反之,当振幅A的值越大,η的值越小,风险共振效应越弱。最后,文章总结研究结论中发现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建议,并且论述了不足和展望。文章修改得到的新模型与风险共振效应的讨论,可以为政府政策的制定、企业决策、以及投资者和风险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田纳新,张礼貌,姜向强[4](2020)在《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历程、启示与展望》文中提出系统回顾了世界石油工业160年的发展历程,认为5个主要因素影响了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理论认识和科技创新支撑了石油工业的发展;行业外科技的发展带动油气消费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石油公司作为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推动了世界石油工业不断向前发展;石油具有明显的国家政治属性,石油工业的发展伴随激烈的政治博弈;油价走势影响石油公司上游战略,进而对世界石油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展望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丰富,天然气开发将提速;区域油气供/需不平衡将导致地缘政治对油气工业的影响加剧;技术创新持续推动行业发展,油公司模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油气用途将更加广泛,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马淑姣[5](2020)在《原油市场的动态信息溢出机制建模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全球最具战略意义的商品,原油被称为“能源之王”,且兼具商品、金融以及政治三重属性,是许多经济体的生命支柱,对各行各业都存在巨大影响。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油价变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价格大起大落,波动性显着增加,其波动显然无法再用传统的供需关系等影响因素来解读。原油价格的金融化特征日趋显现,而原油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其在金融化中具有更为核心的地位和独特的性质。原油金融的重要表现形式一方面是更为广泛的市场联动性,另一方面则是市场之间信息溢出效应更广更强。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日益复杂、金融危机频发、美国页岩油革命取得重大突破、中美贸易争端升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等诸多因素,原油市场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稳定国内外原油市场秩序、促进国内外原油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围绕原油市场的动态关联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风险溢出效应以及不确定性影响等四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原油市场的动态信息溢出机制建模及应用研究。具体而言:首先,为了检验中国原油期货(INE)是否已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是否已对国际基准(WTI和Brent)市场产生显着影响,本文基于15分钟高频交易数据,构建永久短暂模型和信息份额模型探讨了INE和Brent市场对新信息的融入比例,并利用Garbade-Silber模型衡量其风险转移效应。进而,构建D-Y广义溢出指数考察国内外原油市场之间的收益与波动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样本区间内,INE暂时还不是国际基准油价的推动者,而更多地表现为明显的追随者;(2)INE虽已开始发挥价格发现功能,但弱于Brent,并且它们之间的风险转移效果并不理想;(3)2018年4月底—8月初,INE市场主要充当收益溢出净传出方的角色,而在整个样本期内,INE市场几乎一直是波动溢出的净传出方。其次,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以及沙特和俄罗斯“价格战”的双重夹击之下,全球原油需求崩溃、供给预期剧增,油价暴跌。油价波动将持续多久?疫情对油价的冲击何时缓解?值得关注。为此,本文构建改进的事件分析和希尔伯特-黄变化算法,基于高频数据从多尺度角度深入探讨疫情对国内外油价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模式。结果表明:(1)样本期间,疫情导致国内外油价短期波动明显加剧,中长期油价暴跌;(2)疫情尚未使得国内外油价出现结构性断点,仍属于脉冲式事件,其对油价的冲击仍是短期的,而且对国内外油价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国内外油价中长期波动的波形,可能会进一步引发油价危机,利益相关者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大量国际游资在原油和股票市场之间大规模频繁进出,极端风险日益涌现。为此,本文提出了嵌入条件自回归结构的ARCH-Expectile(CAR-ARCHE)模型、Expectile_Va R(EVa R)模型和时变下端风险溢出效应检验方法考察了WTI市场分别与美国、英国、日本以及全球股市之间的风险溢出。研究发现:(1)本文所提出的基于CAR-ARCHE的EVa R模型相比传统的基于GED-GARCH的Quantile_Va R(QVa R)模型对原油和股票市场的风险度量更加合理且充分,这是由于相比Quantile,Expectile不仅对极端尾部损失更加敏感,且避免了对分布的假设,具有明显的优势;(2)从WTI市场到四个股市以及反向的单向下端风险溢出效应仅在重大突发事件期间异常显着且呈现跳跃式变化,但在采样周期的各个时刻,WTI市场分别与四个股市之间都存在强烈的双向下端风险溢出效应。最后,油价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可耗竭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间替代的经济可行性,使得可再生能源股市容易受到原油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原油波动率指数(Crude Oil Volatility Index,OVX)是衡量原油市场不确定性的直接指标。为此,本文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不同股市环境下,OVX变化对全球可再生能源股指收益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利用OVX的增加和减少考察原油市场不确定性变化对可再生能源股指收益的非对称效应。此外,考虑到2015年12月18日美国原油出口禁令的解除对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本文进一步探讨该事件对OVX与可再生能源股市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1)不同股市环境下,OVX变化对可再生能源股市收益存在显着且非对称的负向影响。特别地,这种负向影响在熊市和正常市场环境下主要由OVX的增加主导,在牛市环境下主要由OVX的减少主导,而且前者的平均影响程度更大一些;(2)美国原油出口禁令的解除削弱了OVX的增加和减少与可再生能源股市收益之间的负向关系;(3)稳健性检验发现OVX比仅基于原油市场历史价格信息衡量的波动率在可再生能源股指收益的影响因素建模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本文立足促进国内外原油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聚焦把握国内外原油市场风向、提升国内外原油市场应对重大公共危机能力、规避投资风险、推动能源转型等四个方面的核心议题,系统探讨了原油市场的动态信息溢出机制,以期在保证能源安全、优化投资组合、完善资源配置以及谋划能源产业布局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李波[6](2020)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球气候治理在治理主体、谈判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已经日益完善,尤其是2015年《巴黎协定》的通过使得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中国对于《巴黎协定》的通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以及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式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对全球事务参与的深入,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引领者”的角色越来越突出,这引起了我们对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角色的思考,在过往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中,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角色是怎样发生转变的?影响这一转变的因素是什么?在未来的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应该如何发挥作用?这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通过引进角色理论将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相结合力求搭建一个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更为准确地分析中国的角色。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可以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色过程分为拒绝角色、承认角色和接受角色,并通过三个变量来分析造成不同阶段角色的原因,分别是国家的利益认知,国家的身份认知和国际体系因素,三个变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单独或共同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色。从20世纪70年代到1994年,中国对于国家利益的认知是摆脱贫困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刚刚起步的全球气候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还仅仅停留在科学研究层面,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利益需求,国家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去参与气候治理,而仅仅将其作为融入国际社会的一种手段。这一阶段正值美苏两强争霸阶段,中国作为后起者认识到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才能取得发展,在党的十三大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被正式提出,随着对时代主题认识的加深,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也明确了此时自己的身份定位,那就是“和平的发展者”。此时的国际环境也较为复杂,日本经济崛起和亚洲“四小龙”腾飞,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发展经济的愿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中国希望通过气候治理这一平台融入国际社会,改变不利的国际环境,而石油价格的下跌,给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提供了好的发展机遇,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国际能源环境。这三方面因素造成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被动的参与,表现为拒绝角色。1995-2005年,中国逐渐将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范围,此时经济发展的目标转变为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注重发展质量,但本质上来说,这一阶段追求经济发展质量还是服务于发展速度这一目标。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想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中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担当作用,这些因素明确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身份认知。国际体系方面,面对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开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状况,并且科学评估中国的环境问题所带给外部的影响。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全球气候治理领导者的角色开始出现缺失,这也客观上减轻了中国的减排压力,给中国经济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条件,中国和欧盟提升了在气候变化中的合作水平,加强了中国对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这一时期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成本较高,因此中国还是倾向于采用煤炭和天然气作为替代,这就使得中国参与气候治理表现出两面性。这三个因素使得中国对于气候治理的参与相对于前一个阶段不再消极,但整体呈现出谨慎而保守的态度,表现为承认角色。2006到2015年阶段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到“十五”规划末期中国还未摆脱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主要还是依靠大规模的资源消耗和高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国家的首要利益认知。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提升推动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新兴国家的身份认知逐步加强,尤其是中国成功的抵御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国家的身份认知进一步强化。在国际上与中国一起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了新兴国家群体,新兴国家群体为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原先由欧美所主导的世界格局。而这一时期,全球石油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煤炭消费的增长也十分有限,新能源的使用量开始出现较大增长,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国际能源结构开始向绿色能源方向发展,这也影响了中国的气候治理参与。因此,基于中国对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认知和新兴国家的身份认知,以及受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和油价大幅度动荡的国际能源体系影响,中国在这一阶段对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表现为对角色的接受,开始了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动与开放参与。《巴黎协定》开创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局面,建立在“自愿”原则基础上“自下而上”的减排方式降低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抗性,提高了各国的履约积极性。但美国的退出和欧盟影响力的式微又给“后巴黎”时代蒙上了阴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的角色开始逐渐突出。而促成中国成为“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角色的,包括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利益认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身份认知,以及制度碎片化和领导力缺失的全球治理体系。此时又恰逢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解决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这与气候治理存在天然的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理念支撑,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积极提供国际气候公共产品,践行“引领者”这一角色。基于上述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角色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首先,中国的自身利益认知和身份认知是决定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角色的最根本因素,而将物质因素和观念因素相结合,区别于现实主义“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也区别于建构主义“国家利益是国际体系的建构”,将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在面对利益时的主观认知。面对欧美发达国家所搭建的全球气候治理平台,中国更倾向于从自身的利益和身份出发,基于自身的利益认知和身份认知,增强适应自身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更有效和积极的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其次,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色变化,是世界权力格局转变的一种表征,也是中国逐步崛起的过程。这明确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角色形成的基本机制,也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国参与气候外交。

郭燧[7](2020)在《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在一条石化产业链系统中,任一环节产品价格的波动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影响产业链条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产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产品价格。在空间维度上,学者们对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产品在不同地区价格波动空间传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时间维度上,价格波动传导最复杂的地方在于刻画传导过程的多时间属性。产品价格波动的多时间属性一是指不同阶段的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具有阶段性特征,二是在不同时间阶段的每一时刻,石化产品间的价格波动关系是在动态变化的。这种阶段性与动态性交织的多时间属性的价格波动传导关系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产业链价格传导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原油市场“一价定律”理论和动态均衡的“蛛网模型”理论为基础,选取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即原油、石脑油、乙烯、苯乙烯产业链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欧洲、美国、中国、中东、东南亚、日本和韩国作为研究市场,一共选取22种石化产品,并对不同产业链环节不同地区的石化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效应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定义并计算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多时间属性。针对石化产品的价格变化多时间属性中“阶段性”特征,采用Perron-Yabu检验的方法对22种石化产品价格序列划分了结构断点,整个数据集被三个结构断点分为四个时间阶段。随后通过计算不同阶段各个产品之间的互相关关系,并进行Podobink检验,得到了筛选后的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之间领先滞后关系的阶数。(2)构建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模型和空间传导网络模型,发现并验证了单一石化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在地区间和产业链间的传导存在不平衡性。在各产品领先滞后关系阶数的基础上,利用BEKK-GARCH方法计算了四个不同阶段各个石化产品之间在空间上的价格波动传导效应。在通过BEKK-GARCH方法分析了石化产品价格之间一对一关系后,引入网络的分析方法构建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网络模型,并通过计算网络指标来分析在不同时间阶段,单个产品在整个石化产业链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3)构建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模型去研究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解决了时空传导中“动态性”的问题,发现了不同石化产品价格波动在时空上的传导规律。仿真分析了22种石化产品受到冲击发生价格波动时,各个石化产品在产业链上、在不同地区以及在每一个时刻的传导效应,最终发现了石化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过程中存在着“时序波动集聚性”。最后以样本期之后的一段数据作为验证期来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动态时间规整方法,选取各个石化产品与验证期数据相似程度最高的样本数据时间阶段作为参考,在验证期运行时空传导效应模型并对样本期和验证期的价格波动传导结果进行比照,作为稳健性检验的依据。基于以上分析,从我国石化产业链产品供应安全和投资者在石油市场投资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建议提出要增加我国石化原料的储备、促进石脑油炼化来源多样性、投资者应该关注重点的几个产品价格波动的日期,提高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机会的准备。

韩赟[8](2020)在《INE原油期货对中国原油现货的套期保值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油,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储备资源,自油井勘探开采技术成熟以来,经过各国与OPEC组织多年的角逐,基于其用途的广泛性,以及原油市场特殊的商品、金融二重属性,原油价格的波动对资本与商品市场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动态溢出效应。因此,对冲油价风险是包括原油相关产业投资者以及国内外其他投资者在内不可忽视的重点。1993年是中国原油市场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中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本土原油供给已无法满足需求,此后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矛盾逐年扩大。至今,中国对于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甚至超越了 70%。但是作为原油需求大国,中国在原油市场定价上的话语权极其微弱,这与2018年以前中国原油期货市场缺失有关。目前,中国原油市场价格体系主要挂钩国际原油期货市场。2018年以前,国内涉油产业策划风险对冲方案的主要标的为Brent与WTI原油期货,其交割油种为轻质低硫原油,但中国原油市场上本土与进口原油其性质主要为中质含硫原油,二者差异较大。相反,2018年推出的中国INE原油期货其现货标的性质同中国原油现货市场拟合程度较高,理论上更适用于国内涉油产业运营现状。本文以INE原油期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大庆原油现货作为中国原油现货代表,同时对比分析Brent原油期货这一国际原油期货代表套期保值比率的有效程度,以验证INE原油期货的套期保值效果。除了传统的单品种原油期货套期保值方案外,本文还引入了两个期货品种的复合套期保值方案,并根据最小方差套期保值理论重新推导复合对冲方案套期保值比率的表达公式,综合比较三种对冲方案的套期保值效果,以确定INE原油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效果。同时,在原油期货套期保值研究模型的方法选择上,选取ECM误差修正模型以及ECM-DCC-GARCH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误差修正动态模型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综合判断三个套期保值方案的对冲效果。此外,介于2019年年末OPEC国家与俄罗斯就原油减产协议的激烈角逐,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原油市场波动剧烈。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全样本的基础上划分了样本的子区间,分别验证三个对冲方案套期保值比率的有效程度,以确定原油期货特别是INE原油期货对中国原油现货的套期保值效果。实证结果显示,当原油市场价格波动区间较为平稳时,就单个品种原油期货套期保值效果而言,INE原油期货明显强于Brent原油期货,但综合而言两个品种复合对冲方案套期保值比率的有效程度最高。而当原油市场波动剧烈、不确定性增加时,就单个品种原油期货套期保值方案而言,Brent原油期货的套期保值效果仍然稳健,但INE原油期货稍显不足。而双品种复合套期保值方案其对冲效果排名仍处于高位。因此,相比Brent原油期货,INE原油期货在原油市场相对稳定情况下对中国原油现货的套期保值效果更好,但面对冲击的避险能力稍弱。综合而言,双品种复合套期保值策略的效果在两个时期均表现出色,中国原油相关产业可考虑构造双品种原油期货套期保值方案对冲风险。

夏四友[9](2020)在《复杂网络视角下世界石油资源流动格局演变及对中国石油合作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石油资源流动已成为各国保证石油供需安全,实现石油资源优化配置备受关注的途径。探究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网络的演变,对缓解国家间石油资源供需矛盾,保障不同国家间石油资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石油进口量与石油进口依存度持续攀升,中国石油资源进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考察中国在石油流动网络中的角色演变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石油流动网络特征,分析当前中国对外石油合作的现状与困境将有助于中国有针对性地制定石油合作战略。本文基于2000-2017年世界石油资源进出口数据,首先采用数理统计、Arc GIS可视化表达及空间分析相关方法对世界石油资源进出口的时序变化、空间格局及集聚程度进行分析;其次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和局部视角对世界石油资源流动格局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考察中国在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网络中的角色演变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石油资源流动网络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石油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中国石油合作的启示。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世界石油资源进口量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各大洲的进口数量及占比差异明显,石油高进口类型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大体呈现“西北-东南”向分布格局,空间集聚性呈减弱态势,空间差异逐渐增大。(2)世界石油资源出口量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各大洲的出口数量及占比差异明显,空间分布经历了“东-西”→“东北-西南”→“东-西”向的演变历程,空间差异逐渐缩小,集聚分布态势日渐明显。(3)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网络规模呈扩大趋势,网络连通性及可达性日渐增强,石油流动关系趋于复杂化,且石油资源流动网络呈现典型的小世界性特征。(4)石油流动网络中“领头羊”国家稳中有变,“中心行动者”的控制能力和“中间人”的媒介作用逐渐增加,网络中扮演“领头羊”角色的国家和“中间人”角色的国家并不一致。(5)石油流动网络呈典型的“核心+次核心+次边缘+边缘”圈层结构分布,核心度越高的国家间存在较强的石油流动,边缘国家间石油流动关系较弱,且石油流动网络核心国家的均质性日渐明显。(6)中国在石油流动网络中扮演的“中间人”和“核心者”的角色逐步弱化,与其他各国的石油流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呈下降趋势,石油传输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石油出口地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进口源地逐步向中东、非洲以及美洲地区转移。最后,本文对中国与中东地区、俄罗斯、非洲及拉丁美洲的石油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对外石油合作存在“地缘博弈”、“油价波动”和“通道建设”三方面的困境。为了更好地开展石油合作,保证中国石油安全,未来要构建新时期全方位的“世界石油互联网”和争取油价定价话语权,建立石油合作的风险和安全评估体系,因地制宜采取石油合作方式,积极加强能源通道建设,构建石油进口立体运输网络和加强与推动“一带一路”石油合作。

刘振华[10](2019)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油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材料,其价格波动与股票市场的相互作用和传导机制研究一直是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的重要课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由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国际油价和股票市场出现多轮暴涨暴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不同市场间的风险传导效应增加。各国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的有序发展而频繁出台财政、货币和监管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导致经济主体的政策不确定性升高。由此可见,原油与股票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非孤立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而是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随着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股票市场将持续面临国际油价冲击风险。而且,中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以及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政策干预特征。在此背景之下,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国际油价冲击传递至中国股票市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纳入原油与股票市场研究体系,构建了“原油价格冲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股票市场”理论分析框架。从整体市场和行业板块两个维度出发,首先将国际油价冲击分解为原油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特定需求冲击,然后结合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TVP-SVAR-SV)模型、波动溢出指数方法、滚动窗口分析技术、混频数据抽样动态条件相关系数(DCC-MIDAS)模型和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从收益率和波动率两个层面揭示了不同原因引起的国际油价冲击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渠道对股票市场影响的机制、路径和结构,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原油和股票市场之间长期动态相关性的区制关联,从而理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国际油价冲击传递至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从政策制定者、市场投资者和金融监管者等角度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的动态影响。首先,不同原因引起的国际油价冲击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原油特定需求冲击对股市收益的影响效应最大,然后是原油总需求冲击,而原油供给冲击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小。其次,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为国际油价冲击影响股市收益提供了渠道作用。原油特定需求冲击会显着增加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并对股市收益起到抑制作用,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又会对全球原油产量、实际原油价格和股市收益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与此同时,原油总需求冲击会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最终抬高股市收益。再次,国际油价冲击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在经济动荡时期,股市收益对原油价格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更加敏感。(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与中国股票市场波动之间的动态溢出效应。溢出指数分析显示,油价冲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股市波动之间存在显着的时变溢出效应,总溢出指数在10%-40%范围内变化,其中结构性油价冲击在波动信息传递当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经济政策环境不稳定时期,波动溢出指数明显升高,在2008年11月高达36%。溢出网络分析表明,原油供给冲击是系统内波动信息溢出的净接收方,而原油总需求冲击和特定需求冲击处于波动溢出的净输出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股市波动都是原油需求冲击波动溢出的净接收方。此外,原油总需求冲击和原油特定需求冲击均会通过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而对股市波动产生溢出效应,这进一步验证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为油价冲击传递至股票市场提供了渠道作用。从行业差异来看,与油价冲击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波动溢出关系较为紧密的是能源业、工业、公共事业和金融业股市,溢出关系较低的是信息技术业、电信服务业、医疗保健业和消费者常用品业股市。(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际原油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之间长期动态相关性的影响。原油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具有均值回归特征,其短期成分围绕长期趋势变动。在经济繁荣和经济复苏时期,长期动态相关性保持在低位徘徊,而在经济衰退(如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长期动态相关性急剧上升且呈高位震荡态势。区制关联分析表明,在长期动态相关性较高且波动幅度较大的区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将加强两市间的长期动态相关性;而在长期动态相关性较低且波动幅度较小的区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效应十分微弱。行业分析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原油与能源业、金融业、工业、材料业和公共事业股票市场之间的长期动态相关性的影响程度较高,而对原油与消费者常用品业和医疗保健业股票市场之间的长期动态相关性作用程度相对较小。(4)基于实证研究结论,从政策制定者、市场投资者和金融监管者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政策制定者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降低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又要把握经济政策实施时机,实现适时适度宏观调控,还要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油价冲击,采取差异化应对策略。市场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政策变化,动态调整投资策略,同时把握油价冲击的行业影响效应,构造差异化投资组合。金融监管者应当重视市场联动关系的动态变化,向关注市场间风险传递的“太关联而不能倒”的监管理念转变,并且适度发挥监管职能,尽力避免直接政策干预,提高风险监测和管控能力,实现金融稳定和效率均衡。该论文有图40幅,表24个,参考文献369篇。

二、2001年世界原油市场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世界原油市场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研宄 ——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与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
    第一节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路径
        一、第一代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
        二、第二代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
        三、第三代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
    第二节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变量
        一、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自变量
        二、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中介变量
    第三节 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挑战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
    第二节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保证本国能源事务独立前提下的伙伴关系
    第三节 石油危机期间:从摇摆不定到推动建立“欧佩克+”机制
    第四节 “欧佩克+”成立以来:推动机制的长期化与规范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体系层次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能源体系的变迁
        二、清晰度
        三、战略环境
    第二节 单元层次的影响因素
        一、领导人的认知
        二、国家战略文化
        三、国家-社会关系
        四、国家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佩克+”机制的前景及中俄能源合作展望
    第一节 “欧佩克+”机制的前景
        一、“欧佩克+”机制面临的机遇
        二、“欧佩克+”机制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中俄能源合作展望
        一、“欧佩克+”机制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原油价格与我国A股指数之间的风险共振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全球原油需求增长且中国为主要动力
        二、中国连续三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在70%以上
        三、原油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增强
        四、原油价格与我国A股指数波动趋势相关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分析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
        一、风险共振效应的界定
        二、原油的二重属性分析
        三、原油价格与股票市场之间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原油价格相关研究动态
        二、风险共振效应的研究发展动态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周期性波动模型的构建选择与风险共振测度方法
    第一节 周期性波动模型的构建
        一、基础模型的构建
        二、周期性波动的模型构建
    第二节 周期性波动模型基于样本外预测性能的选择方法
        一、滚动时间窗方法
        二、五种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
        三、高级预测能力检验法(Superior Predictive Ability)
        四、两种信息准则的检验
    第三节 参数估计方法与风险共振的测度方法
        一、参数估计方法
        二、信号放大增益(signal power amplification)
第四章 实证分析与随机模拟
    第一节 实证数据的选取、描述与检验
        一、数据的选取
        二、描述性统计
        三、ADF检验
        四、全样本参数估计结果
    第二节 周期性波动模型样本外预测性能比较
        一、滚动时间窗口估计样本长度选择与预测
        二、传统损失函数法、SPA检验分析模型的预测精度
        三、两种信息准则对各个模型的比较结果
    第三节 样本内的拟合效果的比较
        一、样本内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二、拟合优度检验
        三、概率密度函数
    第四节 风险共振效应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与沪深300 指数风险共振效应的相关结论
    第二节 根据风险共振讨论结果的建议
        一、市场投资者
        二、金融监管者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历程、启示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历程
    1.1 缓慢发展阶段(1859–1919年),石油产量达到1亿吨[4]
    1.2 快速发展阶段(1920–1949年),石油年产量突破5亿吨[4]
    1.3 腾飞阶段(1950–1979年),石油年产量达到30亿吨[7]
    1.4 低速增长阶段(1980–1999年),石油年产量达到34.8亿吨[7]
    1.5 稳定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油气产量高位运行[7]
        1.5.1 2001–2014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推动原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1.5.2 2014年至今:石油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应对低油价,同时调整资产结构
2 影响油气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1 理论认识和科技创新支撑了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
    2.2 行业外科技的发展带动油气消费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石油公司是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推动了世界石油工业不断向前发展
    2.4 石油具有明显的国家政治属性,石油工业的发展伴随激烈的政治博弈
    2.5 油价走势影响石油公司上游战略,进而对世界石油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 未来展望
    3.1 世界油气资源丰富,天然气开发将提速
    3.2 区域油气供/需不平衡将导致地缘政治对油气工业的影响加剧
    3.3 技术创新将持续推动行业发展,油公司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
    3.4 油气用途将更加广泛,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5)原油市场的动态信息溢出机制建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价值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市场互动及溢出机制研究
        1.3.2 突发事件对原油市场的影响研究
        1.3.3 风险度量及风险溢出效应检验研究
        1.3.4 原油市场和可再生能源股市之间的关系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其测度方法
        2.1.1 原油期货市场
        2.1.2 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
        2.1.3 信息溢出
        2.1.4 原油市场不确定性
    2.2 原油市场的动态信息溢出机制分析
        2.2.1 国内外原油市场之间的动态互动及溢出机制
        2.2.2 突发事件对原油市场的影响机制
        2.2.3 原油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时变风险溢出机制
        2.2.4 原油市场不确定性对可再生能源股市的非对称影响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原油市场之间的动态互动及溢出机制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研究方法
        3.3.1 价格发现与风险转移模型
        3.3.2 D-Y广义溢出指数
    3.4 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
        3.4.1 动态相关性分析
        3.4.2 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功能分析
        3.4.3 溢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突发事件对国内外原油市场的影响建模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数据说明
    4.3 研究方法
        4.3.1 IEEMD算法
        4.3.2 Hilbert时频谱
        4.3.3 改进HHT的多尺度事件分析法
    4.4 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
        4.4.1 国内外油价的IEEMD分解结果
        4.4.2 国内外油价的多尺度分析
        4.4.3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原油市场的冲击类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油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时变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研究方法
        5.3.1 Expectile_VaR的定义
        5.3.2 基于CAR-ARCHE模型的EVaR度量
        5.3.3 时变下端EVaR风险溢出效应检验方法
    5.4 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
        5.4.1 WTI市场和股票市场收益率的CAR-ARCHE模型估计
        5.4.2 WTI市场和股票市场收益率的EVaR模型估计和检验
        5.4.3 WTI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时变下端风险溢出效应
        5.4.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油市场不确定性对可再生能源股市的非对称影响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分位数回归模型
    6.4 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
        6.4.1 原油市场不确定性变化对可再生能源股市的影响
        6.4.2 原油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与减少的非对称影响
        6.4.3 美国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的影响
        6.4.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6)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创新之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对研究现状的评价及本文研究视角的创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全球气候治理角色的理论框架与变量组合
    第一节 全球气候治理的论析
        一、气候变化问题
        二、全球气候治理
    第二节 国家角色的论析
        一、角色理论论析
        二、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角色论析
    第三节 国家利益、身份认知、国际体系:变量设置与研究假设
        一、选取利益、身份和国际体系作为变量的理论依据
        二、国家利益、身份认知与国际体系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意义
        三、研究假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拒绝角色: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被动参与(20世纪70年代-1994)
    第一节 基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利益观
        一、气候问题的“非经济”认知
        二、经济高速增长认知产生的背景
        三、基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利益认知下的国家发展策略
    第二节 “后起和平发展者”的身份认知
    第三节 紧张的国际环境和宽松的国际能源体系
        一、周边及国际环境
        二、宽松的国际能源体系
    第四节 拒绝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及国际参与
        一、拒绝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
        二、拒绝角色的环境治理国际参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承认角色: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谨慎而保守参与(1995-2005)
    第一节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国家利益认知
        一、对气候问题的“经济”认知
        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利益认知的背景
        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知下的发展
    第二节 “负责任大国”的身份认知
        一、“负责任大国”的文化渊源
        二、“负责任大国”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气候治理主体转变与油价大幅上升的国际体系
        一、“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兴起
        二、全球气候治理主体的变化
        三、全球油价大幅上涨的能源体系
    第四节 承认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及气候治理参与
        一、承认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
        二、承认角色的气候治理国际参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受角色: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动与开放参与(2006-2015)
    第一节 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国家利益认知
    第二节 新兴国家的身份认知
        一、中国新兴国家身份认知的产生
        二、低碳经济:新兴国家身份认知下的气候治理路径
    第三节 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与国际油价动荡的国际能源体系
        一、新兴国家群体的兴起与气候治理参与
        二、油价动荡的国际能源体系
    第四节 接受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及气候治理参与
        一、接受角色的变量作用过程
        二、接受角色下中国的气候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巴黎”时代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
    第一节 “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
        一、经济“新常态”的国家利益认知
        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身份认知
        三、制度碎片化和领导力缺失的全球治理体系
    第二节 “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参与气候治理的实践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本文的基本结论
    二、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中所用图
附录二 论文中所用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7)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石化产业链的界定
        1.2.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关系界定
        1.2.3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效应
        1.2.4 文献评述
    1.3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整体理论框架
    2.2 产业链的价格传导理论基础
    2.3 产业链产品价格的空间关联理论基础
        2.3.1 要素禀赋理论
        2.3.2 原油市场的“一价定律”理论
    2.4 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间调整理论基础
第3章 石化产业链世界市场格局
    3.1 原油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2 石脑油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3 乙烯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4 苯乙烯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5 石化产业链的世界市场整体格局
第4章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效应的多时间属性分析
    4.1 基于Perron-Yabu检验的产品价格波动结构断点划分
        4.1.1 数据选择与模型处理
        4.1.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结构断点的划分
        4.1.3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阶段性分析
    4.2 基于互相关方法的产品价格领先滞后阶数阶数分析
        4.2.1 互相关模型的建模与检验
        4.2.2 不同阶段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领先滞后关系阶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效应分析
    5.1 基于BEKK-GARCH模型的石化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效应
        5.1.1 BEKK-GARCH模型的构建
        5.1.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效应分析
    5.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网络效应分析
        5.2.1 空间网络传导模型的构建
        5.2.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网络效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时间阶段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分析
    6.1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模型的构建
    6.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冲击的时空传导效应
    6.3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效应的稳健性检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结构断点示意图
附录 B:通过互相关检验的石化产业链产品领先滞后关系阶数
附录 C:个人教育背景
附录 D: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期刊论文
附录 E: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 F:攻读博士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8)INE原油期货对中国原油现货的套期保值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安排
    1.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原油市场对冲风险相关研究
    2.2 套期保值分析研究方法
    2.3 INE原油期货市场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原油期货对原油现货套期保值的理论分析
    3.1 套期保值理论
        3.1.1 套期保值比率
        3.1.1.1 单品种套期保值比率
        3.1.1.2 双品种套期保值组合套期保值比率
        3.1.2 套期保值比率的有效程度
    3.2 套期保值比率模型
        3.2.1 ECM模型
        3.2.2 ECM-DCC-GARCH模型
第4章 原油期货对原油现货套期保值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说明
    4.2 数据处理
        4.2.1 平稳性检验
        4.2.2 Johansen协整检验
    4.3 数据描述
    4.4 ECM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4.4.1 大庆原油现货与Brent原油期货
        4.4.2 大庆原油现货与INE原油期货
        4.4.3 大庆原油现货与Brent、INE原油期货
    4.5 ECM-DCC-GARCH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4.5.1 ARCH检验
        4.5.2 ECM-DCC-GARCH模型
        4.5.2.1 大庆原油现货与Brent原油期货
        4.5.2.2 大庆原油现货与INE原油期货
        4.5.2.3 大庆原油现货与Brent、INE原油期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复杂网络视角下世界石油资源流动格局演变及对中国石油合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复杂网络
        2.1.2 资源流动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流动理论
        2.2.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4 地缘政治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复杂网络研究综述
        2.3.2 石油资源流动研究综述
        2.3.3 石油合作研究综述
    2.4 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世界石油资源进出口状况分析
    3.1 世界石油资源进出口时序变化
        3.1.1 世界石油资源进口量变化
        3.1.2 世界石油资源出口量变化
    3.2 世界石油资源进出口空间格局变化
        3.2.1 世界主要国家石油资源进口格局变化
        3.2.2 世界主要国家石油资源出口格局变化
    3.3 世界石油资源进出口集聚程度变化
        3.3.1 世界主要国家石油资源进口集聚程度变化
        3.3.2 世界主要国家石油资源出口集聚程度变化
第4章 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网络分析
    4.1 世界石油资源流动整体网络与中心性分析
        4.1.1 世界石油资源流动整体网络分析
        4.1.2 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网络中心性分析
    4.2 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网络“核心-边缘”分析
第5章 中国在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网络中的格局演变分析
    5.1 中国在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网络中的角色演变
    5.2 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石油资源流动特征分析
        5.2.1 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石油资源流动网络特征
        5.2.2 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石油资源流动时空格局演变
第6章 中国对外石油合作的现状与启示
    6.1 中国对外石油合作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6.1.1 中国对外石油合作的现状分析
        6.1.2 中国对外石油合作的困境
    6.2 对中国石油合作的启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10)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述评
    2.2 原油价格影响股票市场的相关理论和传导机制
    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原油与股票市场关系中的作用机理
    2.4 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的动态影响
    3.1 问题的提出
    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3.3 TVP-SVAR-SV模型构建
    3.4 国际油价冲击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综合股市收益的动态影响
    3.5 国际油价冲击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行业股市收益的动态影响
    3.6 稳健性检验
    3.7 本章小结
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与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
    4.1 问题的提出
    4.2 波动溢出指数模型构建
    4.3 数据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国际油价冲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综合股市波动的溢出效应分析
    4.5 国际油价冲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行业股市波动的溢出效应分析
    4.6 稳健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5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动态相关性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DCC-MIDAS模型构建
    5.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原油与综合股市长期动态相关性的影响
    5.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原油与行业股市长期动态相关性的影响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6 政策建议
    6.1 政策制定者层面
    6.2 市场投资者层面
    6.3 金融监管者层面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2001年世界原油市场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对欧佩克政策研宄 ——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视角[D]. 励梦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上海原油期货跨市场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D]. 薛健. 辽宁大学, 2021
  • [3]原油价格与我国A股指数之间的风险共振效应研究[D]. 许铭哲.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历程、启示与展望[J]. 田纳新,张礼貌,姜向强. 当代石油石化, 2020(10)
  • [5]原油市场的动态信息溢出机制建模及应用研究[D]. 马淑姣. 湖南大学, 2020
  • [6]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 李波. 山东大学, 2020(02)
  • [7]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研究[D]. 郭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INE原油期货对中国原油现货的套期保值效果研究[D]. 韩赟. 山东大学, 2020(11)
  • [9]复杂网络视角下世界石油资源流动格局演变及对中国石油合作的启示[D]. 夏四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D]. 刘振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2001年世界原油市场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