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音乐自觉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学生音乐自觉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一、学生自觉音乐行为的形成与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韩雪[1](2020)在《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文化功能的思考》文中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审美趣味、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高校虽重视音乐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忽略音乐教育的文化意识,导致教学成果不甚理想。未来,高校音乐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趣味,并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挖掘,强调人文意识,使大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内化为自觉的音乐行为,为生活注入音乐的力量,在音乐的陪伴中激发无限的创造力。

彭思[2](2020)在《《快乐钢琴基础教程》的教材分析》文中指出《快乐钢琴基础教程》是上海音乐出版社由美国阿尔弗雷德音乐出版公司原版引进的一套优秀儿童钢琴教材,出版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期。笔者在儿童钢琴启蒙教育实践中观察到,这套教材使用率较高,但在查找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国内文献缺乏对这套教材理论方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快乐钢琴基础教程》的理论基础研究为出发点,并根据这些理论结合教材的特点,提出笔者对儿童钢琴教学的思考和启示,以期丰富对儿童钢琴教材的研究,并对提高儿童钢琴教学水平有所帮助。论文写作中,笔者首先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布鲁纳结构主义、斯金纳程序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观点与《快乐钢琴基础教程》的契合点,并从教材结构、教学程序、教学法等方面对教材的特点进行总结,最后依据理论提出相关启示。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在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缘由和文献综述。第二章分析教材出版所处时代的教育改革背景及理论基础,第三章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第四章为文章的展望部分,笔者结合前文中分析的理论、实践依据与《快乐钢琴基础教程》的特点,提出了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启示和看法。

宋敏[3](2020)在《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文章首先纵向地梳理了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概况,剖析了不同历史语境、教育环境对于该课程、教材建设的影响;也通过教材的变化完善、推陈出新,反观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其次,参照历时与共时的对应关系,笔者对各类型的教材做了横向的解读与剖析,根据教材的文化属性和特色化建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推介。在共时的维度,笔者基于对教材文本的静态分析和对教学情境的动态反观,一方面论述了教材的体例、架构、内容、原则等文本组织,透过教材间的普遍性解读了其背后共有的音乐文化观念与多元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课程观入手,解读教材在教学情境中的运用理念,其理论与实践如何进行互补反观、及如何通过教师活态的讲解使教材呈现个性化的特点,与教师、教学共同构成动态的教育哲学视域。基于“视域融合”的教材观,笔者将其链接到“生活世界”的课程观与“经验会话”的教学观,进一步深化了《世界音乐》教材作为多元主体的感性诉求,关注了世界音乐教育变革下人与世界、社会、文化、自然、生活、音乐动态的交往与联结。

魏银娣[4](2020)在《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是由幼儿主动发起、没有成人参与或指导的,用来抒发情感、表达情绪的一种即兴音乐行为。然而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专门论述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当地某幼儿园的小班幼儿进行观察,根据收集到的217个案例,对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进行类型划分、特点分析、影响因素解析和功能探究。以幼儿是否有目的地歌唱为依据,本研究将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分为无目的性歌唱和目的性歌唱两种类型,其中无目的性歌唱主要包括:纯粹的自由歌唱、集体性的游戏、动作带动歌唱、活动的歌曲创编、同伴交流互动等;目的性歌唱主要是幼儿为了吸引成人的关注而产生的自发性音乐行为。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是恩戈麦式的自然演绎、游戏性的情感体验、片段性的随意歌唱、螺旋式的素材提取以及愉快心情的自然流露等。本研究接着就引发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究,发现影响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小艺术家的艺术潜能、幼儿的性格特点、幼儿的音乐敏感度等;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音乐环境、班级的整体氛围、成人的关注程度和歌曲自身的特点。本研究对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功能进行解析时发现,幼儿的自发性歌唱行为不仅具有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自然抒发、歌唱能力的发展、得到成人的关注和进行自我表现等直接功能,还包含着促进幼儿同伴交流互动、推动环境轻松自由化、影响重要他人等一系列的间接功能。基于对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者从成人角度提出如下教育启示:成人对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认可是最好的成长沃土,成人应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助力幼儿自我表达、在不同的场合对幼儿的自发性歌唱行为应有不同的回应。最后,研究者对本研究从专业理论知识准备、研究方法及具体的研究实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刻反思。

黄若然[5](2020)在《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和音乐自古互渗,民间音乐故事是一条贯连两者的重要通道。作为以音乐事象为主题的散文体叙事作品,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众当中广泛流传。目前我国的音乐文学研究尚需拓展,民间叙事中的音乐内容尤待垦拾。本文通过整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省卷本所收录的民间音乐故事,辅以部分县卷本、各类民间文学选集和古籍文献,结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田野调查,力图以故事类型及其结构的研究作为文化透视的基础,对中国民间音乐故事进行内部文本和外部语境的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两千余篇音乐故事中按重复情节序列抽取出212个类型,主类含“音乐创制类”“音乐传承类”“音乐表演类”“音乐风俗类”共四种,下设20个系列,分为199个主型和13个亚型。在212个类型中有60个复合类型以因果、并列、条件、转折、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产生顺序连缀、乱序连缀、叠缀或混合连缀的样态。音乐故事和宝物、禁忌、机智人物等其他主题故事的交集形成了叙事母题的异类互融,显出音乐故事的兼容性和独特性。各个故事类型可按故事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析出三重结构,展现出民间音乐故事的本质内涵——音乐是通向新生活的舟楫。由此可导出后四章的研究方向,包括故事的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应用。第二章,探讨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包含音乐认知、音乐审美、音乐伦理和音乐信仰。首先,民众的乐感基于时空形式和想象力,以有限的数字探求音乐的无限,并借助五感的联觉达到听觉与视、味、嗅、触觉的融通。其次,音乐生成了合于人“心”的自然之“象”,依靠“感官宣泄”“超越功利”和“悬置雅俗”的审美体验得以与音声相区别,并通过“疯癫”“知音”和“热闹”回旋出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再次,音乐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发出乐音且避免噪音,这一义务惠及了目的性的欲望和功利,从自发和自觉进往无限的自由追求。最后,音乐作为巫术的媒介,以“乐风孕世”“音乐通天”和“乐人升仙”的途径从信仰载体上升至信仰对象。该章在分析民众音乐观点之余,也隐证着第一章的结论,即音乐是助人从物质到情感、从个体到社会、从功利到义务、从生存到道德过渡的一条舟楫。第三章,阐释民间音乐故事中的主题文化,基于音乐创制、音乐传承、音乐表演和音乐风俗这四大类故事探讨相关活动的运作秩序及意义。从农耕到游牧的创制环境、从帝王到平民的创制人物、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机,各种多维的创制条件归于民众对音乐的融通性共赏。传承作为一种再创造需遵循社会秩序,这既影响了行业秩序中相互转化的师徒之“义”和同行之“利”,也对表演方式的革新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音乐的传统生成于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乐人和听众凭借情感互动而体会音乐之“美”,由彼此会意而敞开关系之“真”,且以情补技地收获现实之“善”。音乐表演既助益也遵循着各地的风俗活动,音乐的异能感为音乐仪式、音乐行规和音乐禁忌平添了权威的力量并强化认同。该章从民间文本剖析我国音乐文化,体现出民众渴望搭乘音乐之舟以通往理想的生活。第四章,分析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在时间和空间、群体和个体、本土和他者的关系中,历史、地域、族群和口承主体是四项主导性的文本生成要素。首先,个人讲述的故事需要与时代或人物的特征相符合,而不同时期的民众对乐人存有主观认知,所以口头叙事、文人书写和史家记录共同构建出层累性的互文记忆。其次,民间音乐故事类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共七大圈层,每一类型在不同地区弥散出异文,而文本内部衍生出有别于真实地域情貌的本土想象,展现了空间区隔和地方认同对故事文本的影响。再次,民间音乐故事的地域性伴随着族群性,演化出以英雄制乐为代表的叙事情节,体现着主观塑形的族群记忆。最后,以“唱歌的心”型故事的25篇异文为例,讲述者的性别、阅历和所处环境使口承主体对同类故事进行各异的陈述。音乐故事作为目的由客观素材和主体意识合力铺陈,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从何而来”。第五章,考察民间音乐故事在城市建设、乐曲创作、义务教育、行业信仰四个层面的实践应用。首先,湖北汉阳区和蔡甸区将“知音”故事打造为城市名片,依托于当地景观记忆而分据市场,促进了民众对知音文化的认知,但制衡关系束缚了双方的发展前景,而突破掣肘且维护稳定的合理方式是共建记忆。其次,童年记忆和故里情怀被谱写出乡愁音乐,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苏和的白马》表达了对草原家国的乡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传说的扩展和再造。再次,《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入部编版小学课文,通过文本探源以及对安徽宿州瓦坊乡中心学校的问卷调查,可知两篇课文具有通识和伦理两方面的教育意义。最后,音乐产业离不开行业信仰,田公元帅是戏曲界的通行神只,它在闽西一带粘附于口头传说、田公堂庙宇和田公戏偶的互动关系中,衍生出整顿行业秩序和保障艺人权益的戏班组织田公会,至今仍对当地不同唱腔的傀儡戏艺人具有精神规束和交流维系的双重效力。音乐故事作为手段以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通往何方”。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故事在文本的内外都表现为一条通向彼岸的舟楫,显示出故事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讲述者和听众对于和谐生活的追求。关于音乐故事的各个类型、异文和主题文化均可供深入剖析,而民间故事的涉乐母题也待于搜集补阙。本文仅从故事的类型结构、音乐观念、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实践这五个方面大致探讨民间音乐故事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为民间故事学和民族音乐学拓宽研究视野并提供相关例证,以此助力于凿通文学研究和音乐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推进两门学科的交汇繁荣。

银珠桑毛[6](2019)在《安多弹唱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安多弹唱艺术是藏族民歌、民间器乐以及当代音乐、外来乐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初由对藏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个体行为发展为目前以安多牧区为主要传播地兼及各个藏区的音乐形态。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传播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本体特征、乐人群体和受众群体以及与之关联的音乐生活和话语表达。作为一种区域性传统音乐形式,安多弹唱在整个安多方言区有着广泛流布;作为一种热门的当代音乐形式,安多弹唱在整个藏族聚居区有着相当数量的受众,甚至在内地许多城市的餐饮娱乐场所也能看到安多弹唱的表演并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进入新世纪后,通过以广播电视、声像制品、微信等媒介为载体,使安多弹唱艺术得到了迅速而广泛传播并作为藏族流行音乐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安多弹唱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华尔贡等弹唱名家起到了关键作用,无论在传统曲目的传承方面,还是编创曲目的传播方面,以及对年青一代弹唱艺人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兼及藏族当代音乐文化的独特形式之一,对安多弹唱音乐文化特质的研究非常必要。本论文共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旨在明确课题的来源及意义、相关研究动态的梳理以及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的等。第一章从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揭示自然环境、生存状态、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对安多弹唱艺术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安多弹唱主要以操安多方言特别是牧区为主的区域流传,核心区域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体现出以游牧文化为背景的文化特征。第二章阐释安多弹唱艺术的文化内涵。从口口相传到基于场域和形态、媒介的传播活动以及基于游牧文化特质的音乐审美特征即局内人的审美观—具有佛教内涵的音乐教化功能,身心需求的娱乐功能和区域认同的凝聚功能等安多弹唱艺术的文化内涵。第三章解析安多弹唱艺术的本体特征。从乐曲来源看,既包含了对藏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也不乏新的创作;从曲式特征上看,安多弹唱音乐基本上是多歌重一个基本曲常的分节歌形式;安多弹唱的唱奏形态与安多方言以及地方性语音特色相关联,其装饰性演唱方式独具特色,其伴奏形态由唱的形态衍生,主要变化体现在左右手技巧和节奏和节拍的变化上;安多弹唱的歌部分体现出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在内容上多以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背景相关联的话语表达为主。第四章研究弹唱名家在安多弹唱艺术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文化英雄”的研究,揭示安多弹唱艺术发展中个体做出的贡献。第五章解析安多弹唱的嬗变和回归。在全球化语境和文化变迁中,安多弹唱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体现在技之变、人之变和乐之变三方面,同时亦出现了与“嬗变”相对应的“回归”现象。结语是对安多弹唱保护和传承的思考及展望。

刘江峡[7](2019)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基于J省初中学校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认同成为维系一个民族自身音乐文化继续存在与发展的纽带,只有认同自身本民族音乐文化才可能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和以及主体地位。根据文化认同理论,文化认同的形成有原生论与建构论两种,其中原生论文化认同强调个人的原初特质、群体的文化传承对个人文化认同的影响,反映在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其所在的家庭、村镇、社区等不同场域的音乐文化实践过程中所形成自在的传统音乐文化认同。而建构性文化认同侧重于通过外在环境的形塑而形成的文化认同,是经过后天建构而逐渐形成的自为的文化认同。而已有研究文献对文化认同问题的关注多是集中于原生性文化认同,而缺乏对建构性文化认同的关注。通过学校传统音乐教学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建构性文化认同,对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亦强调学校教育对学生文化认同形塑的重要影响与意义,《纲要》明确提出:“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的要求。本研究即关注初中阶段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如学校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的传统音乐文化认同情况如何?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方面的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哪些因素影响导致了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一现存问题?这些都是更好地改进初中传统音乐教学促进初中生建构性文化认同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Donna Dehyle的文化投入、文化归属、文化统合的文化认同三维划分方式,本研究采取混合研究方法对J省九个地级市的初中阶段传统音乐教学进行调查,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研究发现:文化投入是获得传统音乐文化理解与实践经验的关键,也是建构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基础。文化投入强调学生能参与到传统音乐实践中,通过实践过程获得对中国传统音乐感受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丰富感知体验,研究中发现,采取参与体验教学方式的初中生的传统音乐文化认同要高于聆听讲解式教学方式的的文化认同,但调查中发现,J省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选择聆听讲解式教学方式,学生的文化投入存在不足的情况。而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推进,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文化环境发生改变,学生难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获得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体验,进而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原生性文化认同缺失或先天不足,由此形成初中生在传统音乐文化认同上的认同缺位。文化归属关注传统音乐文化与学生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即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文化作为标识自身音乐文化身份的符号,文化归属是文化认同的核心。调查过程中发现初中阶段学生(12岁-15岁)的文化认同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这与处于青春期阶段(11岁-16岁)初中生探索自身文化身份的年龄特征有着一定的相关。初中生在探索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中为标识自身身份独特性,形成以流行音乐为主要构成的亚文化,亚文化是初中生探索自身文化身份的阶段性产物,而学校传统音乐教学缺乏对这一阶段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关注,学生难以在传统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建构起传统音乐与自身亚文化的意义关联,造成学生对学校传统音乐文化的无视,传统音乐文化成为学生亚文化的边缘文化,由此形成初中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认同失位。文化统合即是对传统音乐文化时间性、空间性文化关系的认识。初中生在确立对本我音乐文化的文化归属之后,需要通过对不同时空音乐文化的文化统合深入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调查发现初中生在时间性文化统合方面整体表现一般,但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时间性统合情况不佳,认为中国传统音乐“过时”、“老掉牙”。空间性文化关系即对中外音乐文化关系的认识,空间性文化统合是在多元音乐文化学习过程中保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性的关键。33.22%的初中生对中外音乐的文化差异缺乏清晰的认识与理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话语、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本我特点,这一教学上的非本我特点致使初中生在文化统合方面缺乏清晰的文化边界。由此形成初中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认同错位。传统音乐教学中所呈现的文化认同方面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其一即是教师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解,教师的传统音乐PCK以及教师对初中生文化认同的关注,其二即是学生个体的因素,主要在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是学生探索个体独特性的重要阶段,初中生在探索个体独特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强调个体独特性的亚文化,学生的亚文化直接影响着初中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接受方式与接受程度,进而影响着初中生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建构。此外,初中生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因文化间性的存在导致初中生在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理解限度。其三是传统音乐教学的外在文化环境,即学校传统音乐文化建设,以及校外传统音乐文化的现存情况以及开展情况都直接影响着初中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针对以上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其一,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话语、教学评价等方面应回归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根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音乐的本位观念、本位概念、本位行为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此来进行教学,带领初中生感受传统音乐在感受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本我特征,从而让初中生在文化投入方面能获得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本我特征的感知与体验;其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处于青春期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征,遵循进入—深入—融入的教学实施路径,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逐步引导初中生建构传统音乐与亚文化之间的文化关联,让初中生逐步形成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文化归属,其三,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初中生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国外音乐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之间的历时联系,最终让初中生能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本我定位,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性。

娄冬[8](2019)在《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信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和传递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及其相关文化事项。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信息,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是人类社会一种十分普遍的信息行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音乐信息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最原始的人体音乐信息,发展为纸质音乐信息,进入电子时代后,出现了模拟音乐信息,如今进入了数字音乐信息的时代。数字音乐信息用户是数字音乐信息的获取者、使用者和消费者,是数字音乐服务商和图书情报机构开展数字音乐信息服务的对象。对数字音乐信息用户的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用户音乐信息行为研究的不足,完善音乐信息理论,拓宽和深化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内容;为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提供指导,提高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效率;为数字音乐服务商优化营销策略和服务方式提供指导,促进数字音乐产业发展;为图书情报机构数字音乐信息服务提供指导,优化图书情报机构音乐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国内外学者对音乐信息的概念、特点和类型,用户音乐信息需求和音乐信息获取、管理和社交行为都有一定的研究,但专门研究音乐信息基本理论和音乐信息行为的不多,缺乏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获取行为对象影响因素、获取行为方式选择机制等的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缺少对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的全面系统调查分析和不同类型用户的比较分析。本文在综述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建立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模型,探明用户数字音乐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厘清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影响因素以及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选择机制,总结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的共性和在校学生、上班族和退休人员的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差异。全文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用户数字音乐获取行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音乐信息基本理论、音乐信息需求、音乐信息行为等方面对国内外数字音乐信息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综述评析,提出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研究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在界定音乐概念、信息概念和音乐信息概念的基础上,按音乐信息的内容性质和载体形式对音乐信息进行分类,探讨不同类型音乐信息的构成和特点,总结并阐述音乐信息的功能;界定信息行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模型,并对模型中的三个关键要素——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行为对象和行为方式进行解析。第三章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运用扎根理论与方法,选取30名音乐信息用户,对其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进行深度访谈,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的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归纳出用户音乐信息获取行为的7个动机、影响用户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的6个个人因素和3个环境因素、以及影响用户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转化为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的4个数字音乐信息因素,建立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模型,并从理论上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第四章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阐述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构成的基础上,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调查确定影响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26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再通过第三轮专家咨询调查和解释结构模型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得到1个一级因素、13个二级因素、4个三级因素和8个四级因素,建立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模型;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影响因素层级关系进行解释,并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第五章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及其选择机制进行研究。在阐述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构成的基础上,通过情报学理论推导和对数字音乐平台的网络观察确定用户数字音乐信息平台的10个基本品质要素和25个附加品质要素;通过用户调查和KANO模型方法运算确定用户对数字音乐信息平台各项要素的品质要求,得出3项兴奋型品质要素、5项期望型品质要素、5项必备型品质要素、20项无差异型品质要素、2项反向型品质要素;分析不同类型品质要素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就用户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获取行为习惯、他人的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和推荐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选择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六章对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共性与差异进行调查分析。以前几章得到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数字音乐用户的实际,采用问卷调查和SPSS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向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和工作状态的人群发放问卷,调查用户数字音乐信息的获取行为动机、获取行为对象、获取行为方式三个方面的情况。总结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的共性,比较分析在校学生、上班族、退休人员的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差异。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陈蓉[9](2019)在《论音乐教育中动作与音乐的关系与作用 ——从拉班人体动律学到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是解释动作与音乐的关系,阐述动作在音乐学习中的表现形式,分析运动觉对于听觉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论文中提到两大理论即拉班人体动律学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拉班人体动律学提出了动作分析策略,其“力效”理论更是提出了组成动作的四大元素,旨在对动作进行观察、解释和记录,也对动作的情感表达进行规律性的提炼。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思想基础上的一种音乐教育方法,旨在发展广义的音乐才能。本文上篇纵览了西方历史上关于“动作与音乐”关系的理论研究,再从柏拉图关于“身体(soma)”的原理性特征出发到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中的“身体”概念的内容和内涵谈及哲学史上的关于“身”与“心”关系的探讨。上篇的主要研究核心包括:1)对拉班人体动律学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尤其对其“力效”理论、形状以及动作元素的分析进行了探讨,着重提出拉班理论对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关于情感性动作的讨论:拉班理论提出在表达性的身体活动中可以通过共享的身体过程来理解彼此的情感和意图。拉班动作分析也能帮助音乐教育建立良好的身体表达,也能帮助音乐家将情感更清晰地传递给观众。3)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待拉班理论对于音乐学习的意义。由此提出身体对音乐体验与表达、音乐经验的积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提及体态律动教学法,为下篇抛砖引玉。本文在上篇和下篇中写作了一个过渡篇,比较了拉班与达尔克罗兹在历史事件中的交集以及两位观点的碰撞。过渡篇谈及两人对于“动作与音乐”的理解的异同,出发点及追求的目标各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其目标的手段等。本文下篇阐述了达尔克罗兹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莫里斯·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出发谈及通过身体主体主观地体验和认识世界的意义,这一观点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是如何整体地思考和行动的,身体又是如何被视为认知和创造力的构成要素的。下篇研究的问题包括:1)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如何思考动作与音乐的关系?2)身体运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理论依据?3)体态律动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分析。这些问题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并写作的,对于达尔克罗兹的思想研究主要从其基本着作、评论书籍、文章中获得;对于其实践方法的研究则是通过笔者课堂实践中获得。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课堂教学实验等,研究问题与实践音乐教育中的身心哲学问题相联系,并与现象学、心理学的观念和文献进行了对话。结论指出:从具体化的角度来看,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借鉴了拉班理论关于动作元素的分析,旨在用动作体验进行音乐表达,也将动作作为一种创作音乐的方式,更普遍地说是将音乐看作为“身体的声音”而不是音乐的概念或抽象知识。其次,本研究揭示了“有意识地反思”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动作与音乐的结合能加强身心联系,以促进人格化、整体参与的方式实施具体化的音乐学习。再次,本研究探讨了动作是如何为检验音乐的感觉品质及其与音乐知识的关系提供了物质保障的,它是如何将我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转向学生与音乐实践相关的生活经历的。最后,本文认为音乐学习可以有益地利用整体的身体经验,身体的参与可以体验和表达音乐情感。

庄英[10](2018)在《“CM”教学法在6-9岁儿童音乐基础知识课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合音乐素质(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教学法又译为综合音乐感,最初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当代音乐计划的实验性课程,强调音乐学习是一个整体性学习的过程,包括音乐要素以及构成音乐材料的各个部分,都应相互结合进行教学。音乐基础知识作为理论性的知识体系,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而关于儿童音乐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音乐教育者的重视。本研究根据儿童音乐学习的规律,以6-9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教学实践法、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为期两个月、共计21节课时的教学实践研究。重点研究综合音乐素质教学法在该年龄段的音乐基础知识课程的应用,以及对教学效果进行解释、分析。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相关问题界定以及该教学理论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理论概述,关于CM教学法理论阐述以及该教学法在音乐基础知识课程的适用性阐述。第三章教学设想,根据CM教学理论在音乐基础知识课程中的适用性原则进行教学实践设计。通过6-9岁儿童的认知能力以及音乐学习规律,设计三阶段音乐基础知识目标以及教案范例展示。第四章研究过程,关于研究设计以及研究实施过程的阐述。其中,研究设计为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能力教学前测试-访谈-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后测试-访谈。研究实施过程分为测试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访谈过程,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观察以及记录。第五章研究结果描述及解释,通过实验测试、教学反思笔记、学生作品等研究结果,分析CM教学法在音乐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成效。最后得出以下结果:综合音乐素质教学对提高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综合表现能力的作用是显着的;对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曲式要素的认知能力有显着影响;在综合能力表现中,创作能力较其他能力提高幅度更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表现、描述和组织的能力有显着提高;CM课堂中,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感兴趣,并能够对音乐学习形成自我探索和自我指导的能力;第六章讨论,对结果的解释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学生自觉音乐行为的形成与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自觉音乐行为的形成与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文化功能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趣味
    (二)增强大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增强高校音乐教育文化功能的路径思考
    (一)重视大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的培养
    (二)注重音乐实践,将音乐理论内化为自觉的音乐行为
    (三)强调人文意识
结语

(2)《快乐钢琴基础教程》的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5 《快乐钢琴基础教程》教材概况
2 《快乐钢琴基础教程》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2.1 20世纪60年代美国钢琴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
    2.2 20世纪60年代美国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指导——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
3 《快乐钢琴基础教程》的编排特点
    3.1 《快乐钢琴基础教程》的教材结构分析
    3.2 因材施教的程序教学
    3.3 启发儿童音乐感知
    3.4 “快乐钢琴”适宜儿童认知方式
4 《快乐钢琴基础教程》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启示及局限性分析
    4.1 《快乐钢琴基础教程》对儿童钢琴启蒙教材的启示
    4.2 《快乐钢琴基础教程》对儿童钢琴启蒙教材的局限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三、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教材与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建设概况
        一、科学定位与教学宗旨
        二、课程目标与哲学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教材组织与体系建构
        一、内容体系与基础要素
        二、组织形式与层次结构
        三、编写原则与框架体系
    第三节 文化观念与教育理念
        一、“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
        二、“跨文化边界”与“文化多样性”
        三、“文化相对价值观”与“多元音乐文化观”
    结语
第二章 教材建设的历时与共时比较
    第一节 历时比较
        一、“前自觉的基础期”(1978-2000)
        二、“自觉的发展期”(2000-2010)
        三、“自信的相对成熟期”(2011-至今)
    第二节 共时比较
        一、教材共性与个性解读
        二、教材受众的审视与推介
    第三节 类型阐释
        一、世界音乐民族志
        二、文化建构
        三、“个案”的“深描”
    结语
第三章 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与教材反思
    第一节 教材应用与课程解读
        一、中央音乐学院
        二、中国音乐学院
        三、上海音乐学院
        四、广西艺术学院
        五、南京艺术学院
    第二节 比较与反思
        一、综观:几所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
        二、审视:教材使用的单一化
        三、反思:教材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四、接纳:师生观念结构的文化断层
        五、突破:教材的壁垒和窘境
    结语
第四章 历史视野下的教材面面观
    第一节 变革中的教材观
        一、从“借鉴”走向“自主”
        二、从“双基”走向“素养”
        三、从“传统”走向“未来”
    第二节 课程观与教学观的转向
        一、从“知识理性”转向“文化理解”
        二、从“知识传授”转向“沟通交流”
        三、从“文化边缘”转向“文化认同”
    第三节 哲学视野下的世界音乐教育观
        一、感性的“对话”——教材文本作为多元主体的诉求
        二、生命亲历的“经验”分享——课程教学作为生活世界的会话
        三、文化“异质”的包容——多样性作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体验
    结语
结语
本文涉及的主要《世界音乐》教材
附录一(问卷数据统计)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歌唱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教师对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忽视
        (三) 研究者对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歌唱
        (二) 自发性
        (三) 幼儿自发性音乐行为
        (四) 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
    四、研究综述
        (一) 关于幼儿歌唱行为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幼儿自发性行为的研究
        (三) 关于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类型与特点
    一、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类型
        (一) 无目的性歌唱
        (二) 目的性歌唱
    二、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特点
        (一) 恩戈麦式的自然演绎
        (二) 游戏性的情感体验
        (三) 片段性的随意歌唱
        (四) 螺旋式的素材提取
        (五) 愉快心情的自然流露
第二部分 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内部因素
        (一) 小艺术家的缪斯天性
        (二) 幼儿的性格特点
        (三) 幼儿的音乐敏感度
    二、影响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外部因素
        (一) 家庭音乐环境
        (二) 班级的整体氛围
        (三) 成人的关注程度
        (四) 歌曲自身的特点
第三部分 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功能解析
    一、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直接功能
        (一) 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自然抒发
        (二) 推动幼儿歌唱能力的无形发展
        (三) 助力幼儿吸引成人的关注
        (四) 提高幼儿自我表现的积极性
    二、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间接功能
        (一) 发掘幼儿同伴互动的新方式
        (二) 促进班级环境和谐的催化剂
        (三) 影响重要他人的无形力量
第四部分 教育启示及研究者反思
    一、教育启示
        (一) 成人的认可是最好的成长沃土
        (二) 轻松的环境助力幼儿自我表达
        (三) 不同的场合应有不同的回应
    二、研究者的反思
        (一) 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二) 研究设计与具体实施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件二:对教师的访谈
    附件三:对家长的访谈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一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概况
    第一节 音乐故事的类型简目
        一、音乐创制类
        二、音乐传承类
        三、音乐表演类
        四、音乐风俗类
    第二节 复合类型的连缀规则
        一、连缀结构的四种形态
        二、连缀形态的逻辑关系
        三、连缀组频和类型属性
    第三节 叙事母题的异类融合
        一、宝物与妙音
        二、禁忌与沉默
        三、乐人与智者
    第四节 故事类型的三维结构
        一、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
        二、212个型式结构
        三、结构的意义
第二章 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
    第一节 音乐认知:乐感的要素
        一、时空:感官的形式
        二、数字:有限代无限
        三、联觉:五感的相通
    第二节 音乐审美:情感的复调
        一、心象:人化的自然
        二、悲欢:合情的奏听
        三、共鸣:主体间对话
    第三节 音乐伦理:理欲的扬弃
        一、自发:为人欲而音乐
        二、自觉:为社会而音乐
        三、自由:为音乐而音乐
    第四节 音乐信仰:神圣的话语
        一、孕世:乐风贯生息
        二、通天:天道和天意
        三、升仙:乘乐往永生
第三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音乐创制:多维的融通
        一、创制环境:农耕与游牧
        二、创制人物:乐者无贵贱
        三、创制动机:生存与生活
        四、创制结果:乐归于民众
    第二节 音乐传承:变动的秩序
        一、行业秩序:师徒义与同行利
        二、表演秩序:守正统和翻花样
        三、社会秩序:天下平与美名扬
    第三节 音乐表演:真与善归美
        一、真:以情达意
        二、善:由情生益
        三、美:唯情而已
    第四节 音乐风俗:权力的声麦
        一、认同:权力的话语
        二、权力:歌颂的对象
        三、音乐:至高的权柄
第四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
    第一节 乐人形象的互文层累
        一、乐人形象的四重阶段
        二、乐人形象的互文叙事
        三、乐人形象的历时层累
    第二节 空间区隔与地方认同
        一、故事类型的分布圈层
        二、故事异文的空间弥散
        三、故事情节的地方想象
    第三节 英雄制乐与族群塑形
        一、族群英雄的分工制乐
        二、族群分界与英雄选择
        三、族群形象的音乐基调
    第四节 口承主体的表演视域
        一、讲述者的性别分界
        二、讲述者的个人阅历
        三、讲述者的地域视角
第五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转化应用
    第一节 知音名片: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
        一、知音景观的记忆再造
        二、品牌博弈的记忆分据
        三、制衡发展与记忆共建
    第二节 乡愁作曲:齐·宝力高与《苏和的白马》
        一、草原家国:乡愁的过去式
        二、曲式结构:乡愁的现在式
        三、现场互动:乡愁的进行式
        四、传统再造:乡愁的未来式
    第三节 寓教于乐:《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的教学实践
        一、民与士:课文的来源
        二、古和今:教学的策略
        三、学与乐:问卷的分析
        四、伪与诚:社会的反响
    第四节 行会凝聚:闽西傀儡戏的田公信俗
        一、两派唱腔的田公传说
        二、庙宇戏偶的互文叙事
        三、田公会及行业规约
        四、诞辰仪式与行会共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间音乐故事类型(212个)
        一、音乐创制类(1-4系列)
        二、音乐传承类(5-8系列)
        三、音乐表演类(9-17系列)
        四、音乐风俗类(18-20系列)
    附录二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教学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6)安多弹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主要研究文献
        二、相关研究文献
        三、发展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范围
第一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
    第一节 自然生态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安多方言区
        二、安多弹唱主要分布范围
    小结
第二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传播形态
        一、传播与音乐传播及其相关概念
        二、安多弹唱音乐传播活动
        三、安多弹唱传播场域变异的利弊
    第二节 审美取向
        一、以游牧文化作为根基的审美观
        二、安多弹唱审美特征
    第三节 教化功能
        一、佛教内涵
        二、基于佛教内涵的音乐教育观念和行为
    第四节 娱乐功能
        一、参与性
        二、消遣性
        三、娱乐性
    第五节 凝聚功能
        一、认同与凝聚
        二、区域凝聚力
    小结
第三章 安多弹唱音乐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乐曲来源
        一、基于民间音乐性质
        二、基于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性质
        小结
    第二节 音乐形态
        一、曲常类型
        二、曲式类型
    第三节 唱奏形态
        一、唱的形态
        二、奏的形态
        小结
    第四节 唱研究
        一、歌内容
        二、歌形态
        小结
    第五节 乐器研究
        一、扎念
        二、曼陀林
        小结
第四章 安多弹唱主要艺人研究
    第一节 华尔贡
        一、初识
        二、从艺历程
        三、个人贡献
    第二节 德白
        一、从艺历程
        二、个人贡献
    第三节 道瑞
        一、从艺历程
        二、个人成就
    小结
第五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嬗变与回归
    第一节 嬗变
        一、技之变
        二、人之变
        三、乐之变
    第二节 回归
    小结
结语
    第一节 保护与传承
    第二节 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基于J省初中学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问题的呈现与凸显
        (二)强化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中国行动
        (三)传统音乐教学中文化认同问题面临的现实背景
        (四)研究者个人思考与研究志趣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现状
        (一)文献检索
        (二)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传统音乐相关概念梳理
        (二)传统音乐教学概念界定
        (三)文化认同概念梳理
        (四)传统音乐文化认同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文化认同理论
        (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三)文化间性理论
第二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
        (一)研究工具编订依据
        (二)研究的路径
        (三)方法的选择
        (四)调查对象的选择
        (五)分析工具的选择
    二、调查实施
第三章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文化认同的现实呈现
    一、认同缺位:原生音乐文化认同的缺失与悬置的传统音乐教学
        (一)原生音乐文化认同的缺失与建构性音乐文化文化认同的凸显
        (二)悬置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
        (三)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文化认同的忽视
        (四)初中生传统音乐文化投入情况分析
    二、认同失位:初中生亚文化的形成与传统音乐的边缘化
        (一)亚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二)学生亚文化与传统音乐的拒斥
        (三)传统音乐教学对学生亚文化的教学无视
        (四)初中生传统音乐的文化归属情况分析
    三、认同错位:传统音乐教学的他者阐释
        (一)传统音乐观念与教学观念的非本我表达
        (二)传统音乐教学行为的非本我呈现
        (三)学生的感受及其文化认同
        (四)初中生传统音乐文化统合情况分析
第四章 传统音乐教学中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个体因素:文化自觉意识缺失
        (一)教师对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解
        (二)教师的传统音乐PCK
        (三)教师对学生文化认同的认识
    二、学生个体因素:理解特征与理解限度
        (一)初中生的理解特点:初中生心理特征
        (二)初中生的理解限度:多重文化间性
    三、传统音乐教学的外在文化环境
        (一)学校传统音乐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二)校外传统音乐文化现存情况与活动开展情况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一、从音到韵:传统音乐教学的文化寻根及其文化投入
        (一)教学观念:作为文化的中国传统音乐
        (二)教学方式: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本我呈现
        (三)教学话语:中国传统音乐的本土概念与话语表达
        (四)教学评价: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观念呈现
    二、从个体身份到文化身份:传统音乐教学的身份建构与文化归属
        (一)进入:探究学生音乐世界的秘密
        (二)深入:传统音乐的个性化体验与表达
        (三)融入:从局外人到局内人
    三、从知己到知彼:传统音乐教学的他者认知与文化统合
        (一)理解文化差异:传统音乐教学中的空间性文化统合
        (二)认识历史联系: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历时性文化统合
        (三)确立本我定位:传统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性文化定位
第六章 研究的发现与展望
    一、研究的发现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同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2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3 初中生传统音乐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4 传统音乐教学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5 初中生传统音乐学习访谈提纲
    附录6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同问卷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音乐信息基本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音乐信息需求的研究
        1.2.3 关于音乐信息行为的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基本理论
    2.1 音乐信息理论
        2.1.1 音乐信息的概念
        2.1.2 音乐信息的类型
        2.1.3 音乐信息的功能
    2.2 信息行为理论
        2.2.1 信息获取行为
        2.2.2 信息管理行为
        2.2.3 信息利用行为
        2.2.4 信息交互行为
    2.3 数字音乐获取信息行为理论模型
        2.3.1 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2.3.2 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理论模型解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
    3.1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的选取
        3.1.2 研究步骤
        3.1.3 样本选择与构成
        3.1.4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模型构建
        3.2.1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的开放式编码
        3.2.2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的主轴编码
        3.2.3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的选择性编码
        3.2.4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模型
    3.3 用户数字音乐获取行为动机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3.3.1 用户的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
        3.3.2 影响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的个人因素
        3.3.3 影响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的环境因素
        3.3.4 影响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转化为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的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及其影响因素
    4.1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构成
        4.1.1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内容
        4.1.2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形式
        4.1.3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质量
    4.2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4.2.1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影响因素的初步确定
        4.2.2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确定
        4.2.3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
    4.3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4.3.1 影响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表层因素分析
        4.3.2 影响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中层因素分析
        4.3.3 影响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深层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及其选择机制
    5.1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的构成
        5.1.1 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途径
        5.1.2 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方法
        5.1.3 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工具
    5.2 平台品质对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选择的影响
        5.2.1 数字音乐信息平台品质要素的确定
        5.2.2 基于KANO模型的用户数字音乐信息平台品质要求分类
        5.2.3 平台的不同品质要素对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选择的影响
    5.3 影响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选择的其他因素
        5.3.1 用户自身因素的影响
        5.3.2 他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共性与差异
    6.1 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
        6.1.1 我国用户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
        6.1.2 我国用户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的影响因素
        6.1.3 我国用户选择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原因
    6.2 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
        6.2.1 我国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风格流派
        6.2.2 我国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表现形式
        6.2.3 我国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语种
        6.2.4 我国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媒体形式
        6.2.5 我国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内在质量要求
        6.2.6 我国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外在质量要求
        6.2.7 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的影响因素
    6.3 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
        6.3.1 我国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基本途径
        6.3.2 我国用户使用数字音乐信息平台的类型
        6.3.3 我国用户使用的数字音乐信息专门音乐平台
        6.3.4 我国用户使用的数字音乐信息综合性音视频平台
        6.3.5 我国用户使用的数字音乐信息直播平台
        6.3.6 我国用户使用的数字音乐信息乐谱平台
        6.3.7 我国用户了解新数字音乐信息的方法
        6.3.8 我国用户搜索数字音乐信息的方法
        6.3.9 我国用户获取数字音乐信息的常用工具
        6.3.10 我国用户选择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方式的原因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7.2 本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动机访谈提纲
附录2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影响因素”专家咨询第一轮问卷
附录3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影响因素”专家咨询第二轮问卷
附录4 “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对象影响因素”专家咨询第三轮问卷
附录5 数字音乐信息平台品质要求调查问卷
附录6 我国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9)论音乐教育中动作与音乐的关系与作用 ——从拉班人体动律学到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本文选题缘起
    (二)关于“身体”教育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本文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比较法
        3,课堂教学实验
前篇
    绪论:“动作与音乐”理论研究概览
        (一)19世纪:弗朗西斯·德尔萨特及其表情体系
        (二)20世纪初:伊萨多拉·邓肯与现代舞
        (三)20世纪初:鲁道夫·冯·拉班与人体动律学
        (四)20 世纪中期之后:治疗性知觉-运动训练(Remedial Perceptual-Motor Training)
        本章小结
    一、西方历史上的“身体哲学”
        (一)柏拉图关于身体(Soma)的哲学思考
        (二)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
        1,实用主义身心观与身体经验
        2,从身体美学的三个基本维度看待身体哲学
        1 )身体美学分析性维度(Analytic Somaesthetics)
        2 )身体美学的实用性维度(Pragmatic Somaesthetics)
        3 )身体美学的实践性维度(Practical Somaesthetics)
        本章小结
    二、身体实践:鲁道夫·拉班与表现主义舞蹈
        (一)后身体哲学时代与拉班的舞蹈哲学
        (二)表现主义绘画与拉班的“运动空间理论”
        本章小结
    三、拉班人体动律学的基本内容
        (一)拉班动作分析与“力效”理论
        1,“力效”理论
        (二)身体运动中的“和谐空间”
        (三)“力效”中的人格体现
        (四)动作中的“个性”
        本章小结
    四、情感性动作研究
        (一)音乐情感表达的身体基础
        1,音乐情感表达的相关理论
        2,音乐情感表达和身体运动的相似性
        (二)拉班“力效”与“形状”对音乐表演的情感作用
        本章小结
    五、从音乐教育看拉班人体动律学的认知与身体观
        (一)对动作的认知性思考
        (二)超越音乐的“音乐”
        本章小结
过渡篇
    六、拉班“教育性舞蹈”思想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
        (一)怀有“教育性”远见的人——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
        (二)拉班人体动律学和批判性教育学
        本章小结
后篇
    七、对音乐与动作的思考与实践
        (一)达尔克罗兹:打破“身心二元论”的哲学观点
        1,关于音乐学习中的动作表现
        (二)“思考身体中的节奏”——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
        1,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理论缘起
        2,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内容
        1 )节奏律动
        2 )视唱练耳
        3 )即兴创作和自发的情绪表达
        4 )流动的雕塑(Plastique animée)和音乐敏感度
        (三)从身体体验到内在的音乐理解
        本章小结
    八、理论与方法论的前提
        (一)梅洛-庞蒂现象学
        1,知觉身体
        (二)音乐教育中对实践哲学的理解
        本章小结
    九、体态律动——动作、身体和音乐
        (一)身体对节拍的感知和同步
        (二)婴幼儿时期的动作与音乐发展
        (三)达尔克罗兹的理论与实践——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例
        1,身体意识与自我意识
        2,唤醒空间认知
        3,身体想象与探索
        本章小结
    十、体态律动的身体性特征——创造性能力
        (一)身体运动的表达性与功能性
        (二)体态律动的学科集合性
        本章小结
    十一、体态律动中活跃着的声音
        (一)拉班“力效”在体态律动中的应用
        (二)体态律动在器乐、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体态律动中的钢琴教学(Dalcrozian Piano Pedagogy)
        1 )学习理论的转移
        2 )多变的实践方法
        3 )预习
        4 )注意力
        2,体态律动在声乐教学中的使用
        1 )呼吸
        2 )乐句
        3 )力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1,英文参考文献
        2,其他语言参考文献

(10)“CM”教学法在6-9岁儿童音乐基础知识课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价值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一、音乐基础知识概念的界定问题
        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的测量问题
        三、综合音乐素质教学法在音乐基础知识课程的选用问题
    第三节 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一、综合音乐素质教学法在国外音乐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二、综合音乐素质教学法在国内音乐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构成、客观条件及目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教学实践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测验法
        五、文献分析法
第二章 CM教学法应用于音乐基础知识课程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CM教学法理论阐述
        一、CM教学法的来源与形成
        二、CM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三、教学实例
    第二节 CM教学法应用于音乐基础知识课程的适用性阐述
        一、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二、教学素材及内容的适用性
        三、教学原则的适用性
第三章 CM教学法应用于音乐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设想
    第一节 CM教学法应用于音乐基础知识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阶段设计
    第二节 CM的教学原则在音乐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设计的分析
        一、教学原则1之共同要素在教学设计的分析
        二、教学原则2之音乐功能在教学设计的分析
        三、教学原则3之教育策略在教学设计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过程
    第一节 研究方案设计
        一、音乐基础知识能力测试
        二、教学实践对比设计
        三、课后访谈
    第二节 研究实施过程
        一、音乐基础知识能力测试过程(前测)
        二、教学过程
        三、音乐基础知识能力测试过程(后测)
        四、访谈过程
第五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研究的数据及分析
        一、音乐基础知识能力测试数据及分析
        二、综合音乐素质教学法(CM)教学效果及分析
        三、访谈记录
    第二节 研究结果描述
第六章 讨论
    第一节 对结果的解释
        一、对综合表现能力提升的解释
        二、对结构认知能力提升的解释
        三、对创作表现能力提升的解释
        四、对CM课堂表现能力提升的解释
        五、对音乐基础知识兴趣提升的解释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第三节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综合音乐素质教学法教案(五节展示课)
    附录二:教学反思日志
    附录三:测试题目

四、学生自觉音乐行为的形成与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文化功能的思考[J]. 韩雪. 四川戏剧, 2020(06)
  • [2]《快乐钢琴基础教程》的教材分析[D]. 彭思.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D]. 宋敏.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研究[D]. 魏银娣.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D]. 黄若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安多弹唱艺术研究[D]. 银珠桑毛. 西藏大学, 2019(01)
  • [7]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基于J省初中学校的调查[D]. 刘江峡.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 [8]用户数字音乐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 娄冬.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论音乐教育中动作与音乐的关系与作用 ——从拉班人体动律学到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D]. 陈蓉.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 [10]“CM”教学法在6-9岁儿童音乐基础知识课程的应用研究[D]. 庄英. 星海音乐学院, 2018(01)

标签:;  ;  ;  ;  

学生音乐自觉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