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事故持续下降

兰州交通事故持续下降

一、兰州市交通事故持续下降(论文文献综述)

武西锋[1](2021)在《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同案同判是一项重大法理学命题,与司法公正这一法律终极价值遥相呼应,在统一法律适用等司法改革背景下,研究同案同判对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哲学框架内证成同案同判,赞成者与否定者各执己见,总体而言属于“形而上”的研究进路。这些研究虽然深化了理论认识,但是存在一些弊端,不仅日渐陷入“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争执乃至质疑之中,而且无力刻画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的真实面貌,对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是否成立提供了极其受限的解释,进而也极大削弱了同案同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本文采取了“第三条道路”,将同案同判放置在真实的司法诉讼场景中,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展开实证研究,采用定量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立。在研究推进上,首先,同案同判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因此必须为实证检验确定合理路径。采取拆分策略将“同案”拆分为多个可检验可测定的单一概念,形成了诸多待检验的相同事实维度。综合司法解释规定的法定理由、司法实践中判决说理和既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合理确定观察维度,即自变项。通过随机抽样获取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数据,建立了由1680个有效案例组成的数据库,形成了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其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同案同判展开多维度的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在所确定的大部分观察维度上同判得以成立。再次,差异是社会的本质存在,对没有实现“同判”的少数观察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解释和评价。接着,探讨实证研究发现的政策启示和理论意义。政策意义在于,通过重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性质和主要原则、数额酌定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司法实践中同案同判的实现程度。理论意义在于,实证研究发现不仅回应了当今的理论争议乃至质疑,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同案同判理论。最后,还尝试从制度主义视角探寻同案同判得以成立的原因。研究发现,在受害者年龄、性别、赔偿标准、原(被)告是否聘请律师、原(被)告对事故发生所负责任、被告赔偿能力(以肇事车辆保险情况为替代变量)等事实维度以及历时态上,因变项(精神损害抚慰金)没有显着差异。换言之,在这些观察维度上同案同判得以成立。但与此同时,地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且差异程度与各省市国民经济总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异基本吻合。可以说,同一省市内同案同判普遍成立,但在全国范围内呈“省差”格局。精神损害抚慰金对伤残等级极为敏感,不同伤残等级获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差异显着。但是这种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不等者不等之”的表现,实质上另外一种平等,不同的精神痛苦就应当得到不同的赔偿数额。还发现,伤残赔偿金对精神损害抚慰金具有一定的正向“锚定”效应,即如果原告获赔的伤残赔偿金较高,相应的他(她)很可能获得较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些研究发现反映出我国法官在判决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时的尴尬处境。精神痛苦本质上不可直接测定,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仅规定了应当考虑的六种“酌定”因素,但另一方面司法改革通过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等制度设计,不断要求同案同判。两难处境之下的法官自发地诉诸于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文件,以身体伤害严重程度(伤残等级鉴定)作为评估精神损害的有效替代,从而尽量客观地维持判决结果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些研究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同案同判,说明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具有成立的现实可能性,由此回应了各种“怀疑论”,扞卫了法律原则。事实制造差异,差异确实存在,但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事实差异?正确的立场是,应当以原则来看待差异。当前关于同案同判的理论争议乃至质疑,都存在单一线性思维的问题,要么只坚持法律原则而止步于事实差异,要么因过分注重事实差异而放弃对法律原则的坚持。只有以法律原则的立场来看待事实差异,才能既坚持了法律原则,又正视了事实差异,且在正视中发展同案同判理论。就实证检验结果而言,这些差异并未对检验产生实质性的显着影响,这表明同案同判仍是一项值得维护的法律原则。这些差异不仅没有动摇同案同判的根基,反而在概率论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同案同判。同案同判并不排斥个案的事实差异,但是对个案差异具有消融性。对法律事实相同的案件,只要裁判结果没有显着差异,同案同判这一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即可现实成立。我们既不能因为对同案同判的价值认同而对事实差异视而不见,也不能因为事实差异而否认同案同判这一重大法律原则,而应当始终从原则的立场来看待事实差异。唯有如此,方可协调理论和实践之张力,也才能有效回应各种争议乃至怀疑。实证研究已表明,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具有成立的现实可能。其原因何在?回到同案同判的价值命题来看,首先是同案同判所蕴含的丰富道德价值为其提供了正当性辩护,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原因是同案同判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已经被大量的制度所规范。当前,我国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引领,以重要的纲领性法治文件为统帅,由大量的司法文件建立起来的指导性案例制度、类案检索制度和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制度等制度体系,蕴含了积极的有为司法理念,极大压缩了法官在类案审理中的自由裁量空间,共同释放的制度合力不断塑造和维系着同案同判。

贾莹[2](2020)在《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城市车辆越来越多,道路拥堵和道路交通事故相继频繁发生,为了有效缓解城市拥堵问题,并做好生态环境及城市公共服务,政府和相关行业提出“公交优先”鼓励市民更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然而,重庆公交车坠江等事件的频繁发生,让社会各界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及风险应对处置能力更加关注。2014年以来,兰州公交集团所属车辆日均发生交通事故3起以上,相关交通事故中公交车担同等责任及以上的比例高于80%,作为兰州市城市公共运输服务主运力,减少事故发生、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出行保障可能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举措。本文结合上述背景,主要从兰州公交集团近年交通事故数据入手,通过对整体数据的时间、空间、管理主体、驾驶员年龄结构分布规律的分析,确定重要的风险管理对象,聚焦社会知晓度较高的37起事故典型案例,对引发交通事故的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及风险源进行风险识别,并寻找风险源、风险事件原因等与总体数据分布规律之间的关联关系,参考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研究中普遍关注的影响因素分类,聚焦企业自身公共交通事故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估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可能性程度及影响后果,进行风险分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控制策略和保障措施,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控和引导,降低道路交通事故风险。本文的主要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帮助企业有效识别道路交通事故管理风险,完善风险预警,提升自身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帮助企业及相关方关注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促进相互协作,加强系统联动,努力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行业有效服务于社会公众;三是对其他类似城市进行公共交通事故风险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韩家福[3](2020)在《系统动力学视角下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由机动化出行总量增加引起的交通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加上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交通供给侧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于交通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城市交通运行状态不断恶化。兰州市作为国内典型的带状河谷(两山夹一河)城市,道路网络架构受城市地形制约大,轨道交通起步晚,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各类交通工具有效衔接性较差,近几年猛增的机动车出行数量给市民出行环境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兰州实际的交通拥堵治理框架,是政府部门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责,也是确保兰州市城市正常运作的关键。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对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和致堵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并借助vensim软件,构建了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模拟分析,得出了兰州市未来十年城市道路里程、轨道交通运营长度、小汽车保有量、居民出行总量、机动车出行总量、交通拥挤程度等交通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将目前主要的符合兰州实际的治堵政策和措施带入模型进行仿真比较,分析各种治堵措施对城市交通拥挤程度的影响,最后结合仿真结果提出了一系列适合兰州交通拥堵治理的措施和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从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现状、成因、治堵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和研究。首先,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兰州市交通相关资料对兰州市交通拥堵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兰州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兰州市交通拥堵成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九大方面的兰州市交通拥堵致堵清单;再次,利用城市交通系统内外部影响要素和各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了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为仿真分析做模型依据;最后,利用已建立的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目前主要的治堵政策和措施,动态的改变模型的政策参数进行仿真和分析,最后得出交通供给管理、交通需求管理、交通运行管理和交通主体管理方面的各种治堵措施和建议。

任春年[4](2020)在《从经验到规范 ——地方立法特色及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的质量直接关乎法治的进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2015年3月新修订的《立法法》,赋予了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设区的市的立法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地方立法的过程中,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生命,而地方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方经验,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是当前地方立法特色的主要来源。“从经验到规范”作为一种立法现象,客观存在于法律起草制定的过程之中。而《甘肃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七十六条经过基层干警长期以来的实践总结制定而来,一度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条款,但此条款的相关规定却被认为缺乏法律依据,需对其进行整改。基于此,地方在立法时如何体现地方特色,引发了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与讨论,尤其是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如何总结地方经验、体现地方特色是现今地方立法研究的重要问题。“从经验到规范”是注重经由基层执法者执法经验的提炼或制度效果证明的试验而升华为普遍性规则,用基层执法者长期以来好的经验证明法律的实际效果可以为公众信仰法律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相对于中央层面的立法,地方立法具有把自上而下地执行中央立法(包括宪法)精神和自下而上地结合地方实际或总结地方经验街接起来的使命,即在地方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中央立法的精神,在中央立法的引导下进行地方立法,不得违背中央立法的理念与规范;与此同时,地方立法还需要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总结地方长期以来治理的现实状况,进而使得中央立法的精神理念与地方存在的地方经验融合起来。也可以这样认为,地方立法具有把国家法中的普适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融通起来的使命。当地方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在追求地方特色的同时需要协调好如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对地方立法所涉及事项之间存在的利益博弈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实现利益间的均衡;二是需要结合地方立法中的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原则对地方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合法性进一步进行分析与认定。总体上讲,中国宪制框架下的地方立法是自上而下的“执行性立法”和自下而上“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的有机统一,是继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环节之一。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的过程中地方特色在规范性文件中的体现成为衡量地方立法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在地方立法时体现地方特色有利于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有利于平衡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发展。基于此,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需要正确认识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的空间、重视本地区地方特色、将地方特色贯穿到立法程序中实现地方特色,进而得出在地方“经验到规范”立法的过程中,立法者需要知其上而守其下,即当经验上升为立法时,立法者需要知悉上位法关于本事项的规定,在熟知掌握上位法规定的同时进行有特色的创新,两者之间互相协调、相互衔接才是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发展的长久之道的论点。

洪硕彬[5](2020)在《D市P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期电动自行车被引入我国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电动自行车在我国的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广泛使用。受环保理念的持续深化和油价上涨因素的影响,社会对电动自行车的关注度很高,政府出台了较多的政策、法规扶持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在市民出行距离和频率逐渐增长而人民经济收入水平还相对欠富裕的今天,电动自行车较好的解决了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交通出行问题。伴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日益突显。D市P区作为我国北方城市中上县转为区的典型地区,近年来由于电动自行车广泛使用而引发的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问题日益增多,对城市道路交通的良性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碍。如何对D市P区内电动自行车实施有效的管理,让其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难点问题,也是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关注方向。论文以D市P区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2018及2019年度的当地交警大队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工作数据基础上,参照我国颁布实施的关于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调查问卷法等研究方法对D市P区当前针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成果进行分析,在借鉴其他典型区域的管理经验后提出具有D市P区特色的对策与建议,全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信息。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论文中关键概念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并阐述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有限政府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第三部分,在介绍D市P区区域背景后,论述了D市P区当前对于电动自行车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管理成效。立足D市P区实际分析D市P区电动自行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对国外典型地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典型做法和国内乡镇地区对于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典型方式进行阐述,并总结出对D市P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的启示。第五部分,结合前两部分对于D市P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分析和经验借鉴,主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增强协同管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宣教手段等四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对提升D市P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何启健[6](2020)在《西北寒冷地区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方式研究 ——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北寒冷地区由于冬季持续时间较长,气候寒冷干燥,且常有一定规模的降雪,导致该区域内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方式结构有别于其它季节。近年来,随着该区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上升,冬季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等问题愈发突出,严重影响了该区交通系统运行及居民出行效率和安全。因此,分析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方式,研究城市居民冬季出行特征,对解决该区冬季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西北寒冷地区冬季气候特征、居民出行特征以及冬季气候对交通的影响;然后结合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冬季出行调查数据,从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出行特征和意向问题四方面确定了建模所需的影响因素;最后构建多项Logit(MNL)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户籍、年龄、性别、年收入、工作类型、私家车、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费用、等待时间、遮风蔽雪或封闭公交站台需求以及公交站点设置合理性对该区居民冬季出行方式选择的作用机理。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地理探测器模型和MNL模型计算结果均表明,除户籍外,其它因素对居民冬季选择出行方式具有显着影响,且各个显着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效应一致。(2)以公交车为参考项,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得到了各出行方式的关键影响因子。对于步行,出行费用、出行距离、遮风蔽雪或封闭公交站台需求、出行时间和公交站点设置合理性是关键影响因子;对于自行车(共享单车),出行费用和遮风蔽雪或封闭公交站台需求是关键影响因子;对于电动车(摩托车),遮风蔽雪或封闭公交站台需求、出行时间和公交站点设置合理性是关键影响因子;对于出租车(网约车),遮风蔽雪或封闭公交站台需求、出行费用和等待时间是关键影响因子;对于私家车,遮风蔽雪或封闭公交站台需求、出行费用、私家车、公交站点设置合理性和年收入是关键影响因子。(3)地理探测器模型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也受各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以公交车为参考项,对于步行,遮风蔽雪或封闭公交站台需求与私家车组合的交互影响力最强;对于自行车(共享单车),出行费用和工作类型组合的交互影响力最强;对于电动车(摩托车),遮风蔽雪或封闭公交站台需求和出行时间组合的交互影响力最强;对于出租车(网约车),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组合的交互影响力最强;对于私家车,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组合的交互影响力最强。

崔宇航[7](2020)在《兰州市醉酒型危险驾驶犯罪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规制范畴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迅速掀起打击醉驾违法行为浪潮,危险驾驶案件数量迅速猛增。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对危险驾驶罪又增设两种情形,丰富了危险驾驶犯罪的行为类型,扩大了该罪的打击覆盖面。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数据表明,醉酒驾驶行为是构成危险驾驶罪的主要类型并占据较高比例,且在2019年首次超过盗窃案件数量,成为我国第一大罪。面对大量的醉驾案件,司法实务中适用简易程序,二审上诉情况较少,服判率较高,行为人能够积极认罪悔罪,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但在案件侦查审理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实体方面,主要因缺少较为明确具体的量刑规范要求,导致地方法院之间量刑差异较大,甚至存在对部分情节定性不准确、认定不全面等问题;程序中也存在着执法不严格、司法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着社会公众对于司法公平公正的期待,也制约着地方量刑规范化发展进程,更有可能助长醉酒驾驶者侥幸心理,影响刑事立法目的的实现。本文以兰州市2018年审理的醉酒驾驶案件为调研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法、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既指明醉驾案件实体中存在的问题,又指明案件办理中程序上的不足,既指出案件总体上存在的量刑差异,又明确个案中存在的悬殊差距,并结合相关理论,展开研究讨论,以期为醉驾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妥善办理审理提供参考依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醉驾立法的背景、立法后形成的规制体系以及全国近五年的施行情况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兰州市醉酒型危险驾驶犯罪的基本特征、案情事由以及判决量刑等情况进行概述;第三部分,指明兰州市在醉驾案件办理中存在的实体和程序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学习借鉴域外治理醉驾的立法、司法规定以及国内其他部分省市的规范性文件,为我国立法上的完善和兰州市地区司法的完善提供蓝本;第五部分,参照域外立法完善全国性立法,参照国内其他省市地区的经验做法完善兰州市地区的地方性法规,解决好兰州地区醉驾案件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着力推动兰州地区醉驾案件的办理审理更加趋于规范化。

李二强[8](2020)在《兰州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兰州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兰州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调查水源地水环境问题,研究了水污染风险的途径,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水源地保护针对性措施,以期提升水环境安全性,从而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兰州市水源地保护区和影响区范围,参照西固区行政区划、区域DEM数据及分水岭界线,借助Arc GIS软件划分小流域系统。确定研究区域由23个面积不等的自然子流域组成,总面积为442.28 km2。(2)兰州市饮用水源地20102019年水质状况良好,水质类别在IIII,超标因子是TN和粪大肠菌群。分析污染因素可知,上游来水水质较差、汛期暴雨造成的高浑浊度是水质较差的重要影响因素。(3)在丰、枯水期设置了危化品泄露、西新污水干管泄露,以及研究区泥石流突发三种事故情景,预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结果表明,例如:泥石流发生后水体浑浊度上升至20万NTU以上,将导致水厂取水减少一半,影响50%的城区生活和工业用水。(4)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饮用水源地存在水质潜在污染风险,水环境安全性较低。根据水质超标问题和潜在的环境风险,提出了水源地保护针对性措施。

王若川[9](2020)在《高速公路长大下坡强制停车区设置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大货车在此路段行驶时易由于制动热衰退引发交通事故。强制停车区采用主动避免事故的策略,直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从而得到了高速公路运营方及管理方越来越多的重视。合理设置强制停车区既可以提高道路通行安全,也可以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从而充分发挥强制停车区使用功能。本文首先针对长大下坡情况下大货车的制动系统、制动原理、制动器热衰退机理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分析各种模型存在的弊端,提出本文拟采用的大货车制动毂温升模型。通过对制动时大货车进行受力分析,对制动时后车轮进行力矩分析,整合相关参数并推导得出制动减速度与后车轮制动力矩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大下坡行驶情况下大货车制动模型。在大货车制动模型基础上利用可靠度方法对强制停车区设置进行研究:先是明确强制停车区设置间距的临界值对应着大货车制动可靠状态达到极限状态,并从长大下坡路段主要交通事故形态角度对大货车制动可靠状态进行分析,得出单车情况下大货车避免碰撞、跟车情况下大货车避免追尾两种情况下的极限状态。对极限状态中各参数进行分析并标定。其中速度参数通过对兰州市兰海高速兰州南收费站至新七道梁隧道长大纵坡段车辆实际运行速度进行现场调查获得,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坡顶、坡中、坡底多个观测点车辆速度分布都服从正态分布,各观测点平均速度大小较为一致。接着对大货车制动减速度可靠概率分布计算,同时明确采用制动器可靠概率90%作为设置强制停车区的目标,得出若满足制动减速度90%可靠概率,制动器最大减速度要达到2%坡度下6.26 m/s2,选取东风公司生产的EQ1208为主导车型,得出为保证大货车制动减速度90%可靠概率,制动器衰退率需要在34%以下,制动毂温度达到290℃以下。通过制动毂温升模型推算,得出不同坡度下强制停车区设置间距要求:平均纵坡2.5%时,最大间距30km;平均纵坡3%时,最大间距16.3km;平均纵坡3.5%时,最大间距10.7km。并提出制停车区的选址方法及强制停车区、避险车道组合设置原则。将研究得出的强制停车区设置方法应用于红河州建水(个旧)至元阳高速公路项目,分析该项目长大纵坡分布,计算长大下坡路段大货车制动毂中温升情况,提出强制停车区设置极限位置。并根据道路平纵指标、构造物分布情况、地形地貌特征,比选提出强制停车区的布置点位,给出强制停车区建设规模及布置方案,提出强制停车区、避险车道组合设置的建议。

郭睿[10](2020)在《乡村公路建设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 ——以兰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村公路作为我国公路网络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我国公路经济最终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更是直接服务于农村、造福于农民的基础设施,对于加快推进乡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划时代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乡村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乡村公路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发展乡村公路之余,还必须要兼顾到可能带来破坏自然保护区、加重大气污染、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等不利因素。本论文从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兰州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乡村公路建设对乡村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就当前乡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以便为政府决策和规划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概括归纳了国内外乡村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代表性观点,综合评述了我国乡村公路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乡村公路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当地运输条件、增加就业渠道、强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可以推动乡村的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2.分析了兰州市乡村公路发展的现状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兰州市乡村公路建设有利于调动当地粮食生产积极性,提高中药材、油菜籽和蔬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数量,带动历史文化和特色种植类乡村小镇的建设以及旅游业发展,从而显着增加农民收入和逐步缩小城乡差异。3.系统总结了兰州市乡村公路建设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不利影响。针对建设和维护过程存在规划不合理、资金缺乏、管理不严、养护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未来我国乡村公路建设需要进行“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积极动员、严格管理、建养并重”的综合性发展理念。

二、兰州市交通事故持续下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州市交通事故持续下降(论文提纲范文)

(1)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1.同案同判的语义分析
        2.同案同判的理论证成
        3.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4.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法实证研究的总体定位
        (二)法实证研究的基本格局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创新
        (一)论文的框架结构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与检验路径
    第一节 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
        一、挑战的两个命题
        二、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
        三、基于拆分的检验策略
    第二节 实证检验的方法路径
        一、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界定
        二、实证研究的科学哲学基础
        三、定量实证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实证检验的法律事实路径
        一、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实践性理由
        二、数据来源
        三、作为相同法律事实的“同案”
第二章 同案同判的实现程度
    第一节 检验指标的数据分布
        一、年度分布和审理法院覆盖
        二、原告方检验指标分布
        三、原被告共有的检验指标分布
        四、描述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实现同案同判的法律事实维度
        一、历时性同判
        二、受害者男女性别同判
        三、受害者年龄同判
        四、当事人责任同判
        五、被告赔偿能力同判
    第三节 未实现同案同判的法律事实维度
        一、地域差异较大
        二、伤残赔偿金对抚慰金有锚定效应
        三、不同伤残等级的抚慰金存在显着差别
        三、赔偿标准与抚慰金的特殊关系
第三章 同案同判差异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因果统计原理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和步骤
        二、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回归分析
        三、回归方程的检验
    第二节 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原告身体伤残等级是内在决定性原因
        二、省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是重要的外部原因
        三、伤残赔偿金是补充性原因
        四、对其他未形成原因事实维度的补充说明
第四章 同案同判的实现对策和理论发展
    第一节 明定权利性质与赔偿原则
        一、明定抚慰金的权利独立性
        二、重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酌定原则
    第二节 抚慰金同案同判的酌定标准体系
        一、酌定基准制度
        二、累加递增制度
        三、原告过错递减制度
    第三节 以原则看待事实差异
        一、同案同判的原则立场
        二、同案同判的理论发展
第五章 同案同判实现的原因
    第一节 同案同判的内在正当性
        一、法律原则的道德维度
        二、道德为法律提供正当性辩护
    第二节 同案同判的制度规范
        一、制度主义的基本框架
        二、公平正义为内核的制度规范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着类
        (二)译着类
        (三)中文论文类
    二、外文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科研成果
        (一)论文成果
        (二)参与课题
后记

(2)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3.1 访谈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4 论文框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共交通
        2.1.2 道路交通事故
    2.2 相关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事故致因理论
        2.2.3 安全行为理论
        2.2.4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学科发展
        2.3.2 国内外研究趋势
    2.4 研究工具
        2.4.1 鱼骨图
        2.4.2 流程图
        2.4.3 风险矩阵图
第三章 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企业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架构
    3.2 企业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现状
        3.2.1 政策环境
        3.2.2 主要场所
        3.2.3 风险相关内部参与者
        3.2.4 内部管理措施
        3.2.5 风险管理成果
    3.3 企业道路交通事故风险分布规律
        3.3.1 时间分布规律
        3.3.2 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3.3.3 管理机构分布规律分析
        3.3.4 驾驶员年龄分布规律分析
第四章 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
    4.1 企业道路交通事故风险事件
        4.1.1 风险事件分类
        4.1.2 主要风险事件类型、频次及其后果
    4.2 企业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识别
        4.2.1 事故风险影响因素的确定
        4.2.2 风险事件与风险因素关联关系
        4.2.3 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分析
    4.3 企业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评估
        4.3.1 风险指标重要性评估
        4.3.2 风险指标发生可能性的评估
        4.3.3 风险指标引起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评估
        4.3.4 风险矩阵
        4.3.5 风险指标分级
第五章 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控制策略
    5.1 道路风险因素控制策略
        5.1.1 完善交通运管体系,优先解决道路拥堵问题
        5.1.2 发展公交专用车道,持续增强行车安全
        5.1.3 优化公交运营线网,逐步提升服务质量
    5.2 车辆风险因素控制策略
        5.2.1 关注车身安全性能,提高适应性
        5.2.2 强化日常安全检测,加强运营管理
        5.2.3 优化车载系统性能,实现智能调节
        5.2.4 进行不安全状态预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
    5.3 人为风险因素控制策略
        5.3.1 提升驾驶员安全意识
        5.3.2 提高驾驶员执业能力
        5.3.3 重视驾驶员身心健康
        5.3.4 给予驾驶员组织关怀
        5.3.5 区分客户群体开展公交定制服务
        5.3.6 强化对乘客及其他相关人的安全教育引导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兰州公交集团2013年至2018年部分事故情况
致谢
作者简历

(3)系统动力学视角下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实践背景
        1.1.3 学术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交通拥堵评价相关研究现状
        1.3.2 交通拥堵成因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1.3.3 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兰州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
        1.4.2 兰州市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1.4.3 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1.4.4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相关治堵措施仿真及分析
        1.4.5 兰州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及建议
    1.5 研究方法
        1.5.1 调查研究法
        1.5.2 文献研究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1.6 研究框架
        1.6.1 论文结构
        1.6.2 论文技术路线框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相关理论
        2.1.1 城市交通相关理论
        2.1.2 交通拥堵相关理论
        2.1.3 国内外城市交通治理主要措施
    2.2 系统动力学理论
        2.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2.2 系统动力学的几个核心概念
        2.2.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2.2.4 系统动力学研究交通拥堵问题的优势和可行性
第三章 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分析
    3.1 兰州市交通发展现状及评价
        3.1.1 城市道路网络现状及评价
        3.1.2 道路交通运行现状及评价
        3.1.3 城市公交系统现状及评价
        3.1.4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评价
        3.1.5 私人交通工具现状及评价
        3.1.6 居民出行特征现状及评价
        3.1.7 城市停车系统现状及评价
    3.2 兰州市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3.2.1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交通拥堵影响因素归纳
        3.2.2 基于兰州交通现状的致堵成因分析
        3.2.3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兰州致堵成因分析
        3.2.4 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致堵成因清单
        3.2.5 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关键致堵成因详析
第四章 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1 系统边界与模型要素
        4.1.1 系统边界
        4.1.2 模型要素
    4.2 系统反馈结构
        4.2.1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4.2.2 系统因果回路图
    4.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3.1 模型基本假设
        4.3.2 模型存量流量图
        4.3.3 模型相关数据
        4.3.4 模型系统动力学方程
    4.4 模型检验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治堵对策仿真与分析
    5.1 模型原始情景运行结果分析
        5.1.1 主城区GDP发展趋势
        5.1.2 主城区常住人口发展趋势
        5.1.3 主城区城市道路里程发展趋势
        5.1.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发展趋势
        5.1.5 主城区小汽车保有量发展趋势
        5.1.6 主城区载货汽车保有量发展趋势
        5.1.7 主城区居民出行总量发展趋势
        5.1.8 主城区地面公交出行量发展趋势
        5.1.9 主城区小汽车出行量发展趋势
        5.1.10 轨道交通出行量发展趋势
        5.1.11 主城区道路交通承载能力发展趋势
        5.1.12 主城区机动车出行数量发展趋势
        5.1.13 兰州市主城区交通拥挤程度发展趋势
    5.2 相关治堵措施实施仿真与分析
        5.2.1 增加道路建设投资比例影响仿真与分析
        5.2.2 增加轨道交通投资比例影响仿真与分析
        5.2.3 限行政策影响仿真与分析
        5.2.4 限货政策影响仿真与分析
        5.2.5 限号政策影响仿真与分析
        5.2.6 限制市域大巴入城量影响仿真与分析
        5.2.7 各类治堵对策实施效果对比(多因素对比)分析
第六章 兰州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及建议
    6.1 交通供给管理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6.1.1 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
        6.1.2 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优化城市路网结构
        6.1.3 建设立体交通提高各类交通工具衔接水平
        6.1.4 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6.1.5 加快停车设施建设提升静态交通疏导水平
    6.2 交通需求管理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6.2.1 引导居民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出行量
        6.2.2 分散城市功能疏导交通流量
        6.2.3 实施交通限行政策
        6.2.4 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限购政策
        6.2.5 必要时启动收取交通拥堵费政策
    6.3 交通运行管理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6.3.1 优化道路交通运行组织
        6.3.2 提高应对突发性拥堵的能力
        6.3.3 加大交通执法力度
    6.4 交通主体管理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6.4.1 科学规划城市交通
        6.4.2 提升交通决策开放水平
        6.4.3 重视交通文明教育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成果与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兰州市交通拥堵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表
致谢
作者简历

(4)从经验到规范 ——地方立法特色及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现象概况
    第一节 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
        一、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权限划分
        二、中央与地方立法的划分标准
        三、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现象
    第二节 《甘肃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通话检查”条款的经验背景
        一、“通话记录”检查经验上升至《条例》的背景
        二、“通话检查”条款中“通讯记录”的性质
    第三节 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的初衷
        一、注重法与社会经验的协调关系
        二、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的立法尊重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弥补“执行性立法”的不足
第二章 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中的利益博弈与平衡
    第一节 地方立法与利益的关系
        一、法与利益
        二、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与利益的关系
    第二节 地方立法中的利益衡量
        一、利益衡量的渊源
        二、何谓“利益衡量”
        三、“利益衡量”理论
    第三节 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中利益博弈的类型
        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博弈
        二、公权力与公权力之间的博弈
        三、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之间的博弈
    第四节 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中利益博弈的均衡
        一、规避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过程中的不当利益
        二、完善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中的磋商机制与公众参与制度
第三章 立法三原则与“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现象的衔接
    第一节 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原则
        一、不抵触原则
        二、有特色原则
        三、可操作原则
    第二节 立法三原则内在的张力
        一、三原则间张力的产生
        二、三原则间张力的表现
        三、三原则间张力的解决
    第三节 立法三原则与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现象的衔接
        一、“不抵触”原则与“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现象
        二、“有特色”原则与“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现象
        三、“可操作”原则与“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现象
第四章 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的地方特色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为何强调地方特色
        一、地方特色有利于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二、地方特色有利于平衡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三、地方特色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发展
    第二节 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如何实现地方特色
        一、正确认识地方“从经验到规范”立法的空间
        二、重视本地区地方特色
        三、将地方特色贯穿到立法程序中
        四、知其上而守其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D市P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电动自行车
        2.1.2 交通安全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3 D市P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3.1 D市P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现行举措及成效
        3.1.1 当前举措
        3.1.2 取得成效
    3.2 D市P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违法行为管控无力
        3.2.2 职能部门的漏管失管
        3.2.3 交通事故处理不及时
        3.2.4 违规占道整治效果差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现行行业法律法规欠缺
        3.3.2 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效果差
        3.3.3 区域自身交通基础薄弱
        3.3.4 公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典型做法
        4.1.1 美国: 区域化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4.1.2 日本: 全面立法引导交通安全管理
        4.1.3 德国: 全方位的交通安全管理
    4.2 国内其他地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典型做法
        4.2.1 南昌市南昌县: 从源头出发分类管理
        4.2.2 兰州市高新区: 细化交通安全管理办法
        4.2.3 温州市苍南县: 推行保险制度辅助管理
    4.3 经验借鉴
        4.3.1 因地制宜创新管理制度
        4.3.2 明确分工实现共享管理
        4.3.3 立足实际修缮基础设施
        4.3.4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5 进一步加强D市P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法律法规及行业制度
        5.1.1 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5.1.2 实行电动自行车上牌建档制度
        5.1.3 推行电动自行车保险制度
    5.2 推进职能部门协同管理
        5.2.1 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整体监管
        5.2.2 改善交通管理勤务运行机制
        5.2.3 启动科技强警智能管理模式
    5.3 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5.3.1 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
        5.3.2 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
        5.3.3 完善非机动自行车慢行系统
    5.4 强化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5.4.1 改进宣传渠道和力量
        5.4.2 落实交通安全培训制度
        5.4.3 执行驾驶员教育制度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交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西北寒冷地区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方式研究 ——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寒冷气候对交通的影响研究
        1.2.2 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
        1.2.3 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西北寒冷地区城市居民冬季出行特征分析
    2.1 西北寒冷地区的定义与分布
        2.1.1 西北寒冷地区的定义
        2.1.2 西北寒冷地区的分布
    2.2 西北寒冷地区的冬季气候特征
    2.3 冬季气候对西北寒冷地区城市的影响分析
        2.3.1 冬季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3.2 冬季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3 冬季气候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3.4 冬季气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4 西北寒冷地区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方式分析
    2.5 西北寒冷地区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2.5.1 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冬季出行调查概况
        2.5.2 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MNL模型的西北寒冷地区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方式研究
    3.1 模型基础理论
        3.1.1 随机效用理论
        3.1.2 Logit模型
        3.1.3 极大似然估计
    3.2 MNL模型构建
        3.2.1 效用函数的构建
        3.2.2 MNL模型统计量检验
    3.3 基于MNL模型的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冬季出行方式研究
        3.3.1 选择枝与模型特性变量确定
        3.3.2 模型的标定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的西北寒冷地区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方式研究
    4.1 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原理及分类
    4.2 地理探测器模型构建
    4.3 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冬季出行方式研究
        4.3.1 模型变量选取
        4.3.2 地理探测器模型应用
    4.4 两种模型的结果对比分析
        4.4.1 步行与公交车方面
        4.4.2 自行车与公交车方面
        4.4.3 电动车与公交车方面
        4.4.4 出租车与公交车方面
        4.4.5 私家车与公交车方面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兰州市醉酒型危险驾驶犯罪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禁止醉驾的法律规制与实践概况
    第一节 我国禁止醉驾的立法演变
    第二节 禁止醉驾后的实践情况
第二章 兰州市醉酒型危险驾驶犯罪概况
    第一节 兰州市醉驾犯罪基本特征分析
        一、醉驾占危险驾驶犯罪的比例
        二、市域各辖区醉驾分布情况
        三、醉驾主体的特征分析
        四、醉驾者酒精含量分布
    第二节 兰州市醉驾案情事由及量刑分布
        一、查处方式及案由
        二、审理程序与判决及量刑情况
第三章 兰州市醉驾案件司法实务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节 犯罪构成及量刑判定中的问题
        一、犯罪构成要素判定的瑕疵
        二、量刑结果地区差异较大
        三、量刑情节考量不全面
    第二节 执法和司法程序方面的缺陷
        一、醉驾证据留存不全面
        二、机动车驾驶人酒精含量测定不科学
        三、血液样本送检与保存不规范
        四、法院逮捕措施不合法
第四章 域外及国内各地对醉驾的规制与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对醉驾的立法及实践
        一、英美法系国家醉驾立法及实践
        二、大陆法系国家醉驾规定及实践
    第二节 港澳台地区醉驾的相关规范及实践
    第三节 我国各省市关于醉驾的地方性规范
    第四节 域内外立法及司法实践的比较与启示
第五章 全国及兰州市醉酒型危险驾驶犯罪的立法完善
    第一节 全国性立法的健全与补充
        一、将超标电动自行车纳入刑法规制范畴
        二、准确认定醉酒驾驶者的主观心态
        三、建议增设拒不配合酒精检测犯罪
    第二节 兰州市醉酒型犯罪法律规范的细化
        一、准确把握量刑规范要素
        二、建立尺度统一的量刑处罚依据
    第三节 完善醉驾规制的程序建议
        一、规范酒精含量的测定
        二、规范证据的提取与保存
        三、强化违法强制措施审查
        四、加快刑事速裁案件处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兰州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安全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源地水环境安全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划分
        2.1.1 兰州市水源地概况
        2.1.2 水源地安全内涵
        2.1.3 流域的基本概念
        2.1.4 小流域研究区划分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位置交通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特征
        2.2.4 土壤植被
        2.2.5 土地利用现状
        2.2.6 水土流失情况
    2.3 水环境概况
        2.3.1 河流水系
        2.3.2 河流径流量与泥沙量
        2.3.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4 社会经济概况
        2.4.1 人口及分布
        2.4.2 经济发展状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兰州市水源地水质评价及分析
    3.1 水源地水质综合评价
        3.1.1 评价方法
        3.1.2 评价指标
        3.1.3 指标权重
        3.1.4 评价标准
        3.1.5 评价结果
    3.2 水源地水质污染因素分析
        3.2.1 来水水质状况
        3.2.2 污染物排放量
    3.3 汛期水体高浑浊度对水质影响分析
        3.3.1 汛期黄河原水浑浊度监测结果
        3.3.2 浑浊度与部分水质参数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兰州市水源地水污染风险分析
    4.1 水源地潜在风险源识别
        4.1.1 风险源类型及特征
        4.1.2 水源地水污染事件
        4.1.3 水源地潜在风险源
        4.1.4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
    4.2 突发性泄露事故水污染风险
        4.2.1 水质风险预测模型
        4.2.2 危化品泄露污染风险
        4.2.3 污水泄露污染风险
    4.3 突发性泥石流水污染风险
        4.3.1 研究区沟道水系
        4.3.2 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因素
        4.3.3 研究区泥石流突发产生量估算
        4.3.4 泥石流突发对水环境影响分析
        4.3.5 泥石流突发应急处理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兰州市水源地水环境保护措施
    5.1 水源地污染物超标治理
        5.1.1 流域污染物排放控制
        5.1.2 农村污染物收集处理
    5.2 突发性水污染风险防控
        5.2.1 国际陆港发展限制性措施
        5.2.2 污染物泄露污染风险防控
        5.2.3 泥石流突发污染风险防控
    5.3 提升水源地监管能力
    5.4 措施实施目标及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高速公路长大下坡强制停车区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及商用货车发展现状
        1.1.2 山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界定
        1.1.3 山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下坡路段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1.1.4 课题研究方向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长大纵坡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设施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大下坡情况下大货车制动分析
    2.1 大货车制动系统分析
        2.1.1 大货车制动系统概述
        2.1.2 大货车行车制动系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1.3 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大货车制动器安装现状
    2.2 大货车制动器热衰退分析
        2.2.1 长大下坡大货车运行分析
        2.2.2 大货车制动热衰退机理
        2.2.3 制动器温升影响因素
        2.2.4 本文拟采用的大货车制动毂温升模型
    2.3 长大下坡情况下大货车制动模型的建立
        2.3.1 制动时大货车的受力分析
        2.3.2 大货车制动时后车轮力矩分析
        2.3.3 大货车制动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可靠度的强制停车区设置研究
    3.1 可靠度方法
        3.1.1 可靠度概念
        3.1.2 可靠度计算方法
    3.2 大货车制动可靠状态分析
        3.2.1 大货车制动可靠状态与强制停车区设置的关系
        3.2.2 大货车制动过程分析
        3.2.3 不同事故形态下大货车制动可靠状态分析
        3.2.4 大货车制动可靠状态
    3.3 相关参数标定
        3.3.1 运行速度参数调查过程
        3.3.2 运行速度参数调查结果分析及标定
        3.3.3 其他相关参数标定
    3.4 强制停车区设置计算
        3.4.1 制动减速度期望值分布
        3.4.2 主导车型选择
        3.4.3 强制停车区最大间距计算
    3.5 强制停车区选址方法
        3.5.1 强制停车区选址方法
        3.5.2 强制停车区避险车道组合设置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4.2 强制停车区需求验算
        4.2.1 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判别
        4.2.2 强制停车区需求验算
    4.3 强制停车区方案研究
        4.3.1 强制停车区选址
        4.3.2 强制停车区设计
    4.4 避险车道设置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乡村公路建设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 ——以兰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我国乡村公路建设情况
        1.4.1 我国乡村公路建设现状
        1.4.2 未来两年我国乡村公路建设规划
    1.5 我国乡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5.1 乡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5.2 乡村公路建设对乡村区域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5.3 乡村公路建设对乡村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甘肃省和兰州市乡村公路建设发展情况
    2.1 甘肃省道路发展情况
        2.1.1 甘肃省乡村公路建设现状
        2.1.2 甘肃省乡村公路发展规划
    2.2 兰州市乡村公路建设情况
        2.2.1 兰州市基本情况
        2.2.2 兰州市乡村公路建设现状
        2.2.3 兰州市乡村公路建设规划
第三章 兰州市乡村公路建设产生的影响
    3.1 兰州市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3.2 乡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3.2.1 乡村公路建设对农作物增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2.2 乡村公路建设推动了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
        3.2.3 乡村公路建设增加了乡村农民的经济收入
        3.2.4 乡村公路建设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性差距的缩小
        3.2.5 乡村公路建设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3.2.6 乡村公路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村招商引资的能力
    3.3 乡村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4 乡村公路的建设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3.5 对未来兰州市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第四章 兰市乡村公路建设与养护存在的困难
    4.1 乡村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困难
        4.1.1 规划方面的问题
        4.1.2 建设资金方面的问题
        4.1.3 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
    4.2 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2.1 道路爱护意识不足
        4.2.2 道路养护的资金严重缺乏
        4.2.3 道路养护队伍的缺陷
        4.2.4 缺乏专业技术指导
    4.3 产生问题的原因
        4.3.1 相关部门的规划存在问题
        4.3.2 项目申报存在冒报重报
        4.3.3 现行制度的不健全
        4.3.4 基层财政状况不佳
第五章 乡村公路建设推动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5.1 合理规划乡村公路建设与利用
        5.1.1 科学布局、占补平衡,绿水青山与黄金大道兼顾
        5.1.2 注重乡村公路建设的实用性
        5.1.3 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建设
        5.1.4 加大对农民的动员力度
    5.2 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筹措和监督管理
        5.2.1 资金筹措方法
        5.2.2 转变公路建设投资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5.2.3 加强乡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5.2.4 严格控制资金走向
    5.3 依法规范操作
        5.3.1 建立良性竞争模式
        5.3.2 多措并举促进多部门联动
        5.3.3 消除道路质量隐患
    5.4 强化道路养护管理
        5.4.1 注重对乡村公路的养护工作
        5.4.2 确保建养并重
        5.4.3 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准则
    5.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兰州市交通事故持续下降(论文参考文献)

  • [1]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D]. 武西锋.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研究[D]. 贾莹. 兰州大学, 2020(01)
  • [3]系统动力学视角下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D]. 韩家福. 兰州大学, 2020(01)
  • [4]从经验到规范 ——地方立法特色及其问题研究[D]. 任春年.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5]D市P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洪硕彬.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西北寒冷地区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方式研究 ——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D]. 何启健.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兰州市醉酒型危险驾驶犯罪的调查研究[D]. 崔宇航. 兰州大学, 2020(01)
  • [8]兰州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 李二强. 兰州大学, 2020(01)
  • [9]高速公路长大下坡强制停车区设置研究[D]. 王若川. 东南大学, 2020(01)
  • [10]乡村公路建设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 ——以兰州为例[D]. 郭睿.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兰州交通事故持续下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