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在体外诱导膀胱癌EJ细胞凋亡

茶多酚在体外诱导膀胱癌EJ细胞凋亡

一、茶多酚诱导体外培养膀胱癌EJ细胞的凋亡(论文文献综述)

葛华,丛聪,詹皓[1](2020)在《茶多酚抑制肿瘤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茶多酚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和药理活性。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均证实,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为"饮茶防癌"的假设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该文简要回顾了饮茶与人类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资料,综述了近年来茶多酚抑制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同类工作提供借鉴。

江伟[2](2015)在《莪术油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莪术油注射液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综合分析和评价莪术油注射液对膀胱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从而对莪术油注射液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设不同浓度药物实验组(100、200、400μg/mL莪术油注射液)、药物对照组(100μg/mL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和空白对照组,选取人膀胱癌T24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MTT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分别作用于T24细胞(24h、48h、72h)后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及VEGF表达的抑制率。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各组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及OD值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上述数据处理采用95%的可信区间,以α=0.05与α=0.01为检验水准,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着;当P<0.01时,表示差异极显着。结果:(1)100μg/mL的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处理细胞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吸光度值明显减小,且其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100-400μg/mL浓度的莪术油注射液作用细胞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及莪术油注射液浓度的增大,T24细胞的吸光度逐渐减小,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及剂量效应,其中,100μg/mL莪术油注射液作用48h、72h均显着降低细胞吸光度(P<0.05);200μg/mL莪术油注射液作用24h后,显度着降低其吸光度(P<0.05),而作用48h、72h吸光度极显着降低(P<0.01);400μg/mL莪术油注射液分别作用24h、48h和72h均能极显着降低其吸光度(P<0.01)。(2)100μg/mL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处理细胞时,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抑制率呈升高趋势,抑制率分别为39.81%、49.19%、59.01%。莪术油注射液处理细胞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莪术油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抑制率升高,且高浓度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接近于对照药物。药物作用24h后,抑制率分别为13.21%、24.15%、35.61%;药物作用48h后,抑制率分别为28.22%、38.19%、46.97%;药物作用72h后,抑制率分别为28.27%、42.54%、52.52%。统计学结果显示各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100μg/mL羟基喜树碱处理后明显降低VEGF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且这一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强趋势。不同浓度的莪术油注射液作用后,随着莪术油注射液浓度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VEGF的表达呈降低趋势,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其中,100μg/mL莪术油注射液处理后72h VEGF表达显着降低(P<0.05),200μg/mL莪术油注射液处理后24h、48h、72h,VEGF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而400μg/mL莪术油注射液处理后24h、48h、72h,VEGF表达均极显着降低(P<0.01)。且高浓度(400μg/mL)莪术油注射液对VEGF的抑制作用接近对照药羟基喜树碱。(4)用100μg/m L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和不同浓度的莪术油注射液处理后,对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的趋势同上所述,且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羟基喜树碱处理后24、48、72小时对VRGF的抑制率分别为8.9%、11.6%、14.9%,数据显示随着时间延长其抑制作用也增强。不同浓度莪术油注射液作用24h后,对VEGF的抑制率分别为2.7%、5.7%、7.2%,作用48h后抑制率分别为5.6%、8.1%、9.4%,作用72h后抑制率分别为7.5%、9.0%、12.5%。统计学结果显示各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莪术油注射液对T24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对T24细胞VEGF表达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T24细胞是莪术油敏感细胞株。体外实验结果提示莪术油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能预防和治疗膀胱癌的天然植物药,且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

李富博[3](2011)在《丝裂霉素联合尼美舒利对膀胱癌EJ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肿瘤,单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肿瘤复发的预防是目前研究重点,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针对尼美舒利联合丝裂霉素作用于膀胱癌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尼美舒利(NIM)与丝裂霉素(MMC)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人膀胱癌细胞株EJ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研究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两种蛋白在EJ细胞上的表达情况。方法:1细胞选用人膀胱癌EJ细胞,作用培养时间分别为24h、48h、72h。2实验分组:采用随对照原则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即不做处理的细胞培养液作阴性对照,实验组按实验药物不同分3组:MMC组:浓度为2mg/L;NIM组:浓度300umol/L;联合组:MMC (2mg/L)+NM (300umo]/L)。3对照组和实验组培养24h,48h,72h, 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4对照组和实验组培养24h、48h、72h,通过流式细胞仪(FCM)用AnnexinV-EGFP检测细胞凋亡,用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5对照组和实验组培养48h,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人膀胱癌细胞株中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6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TT法测定处理后EJ细胞增殖抑制情况在药物作用24h,48h,72h后,不同培养时间的平均细胞数减少,实验组即MMC组、NIM组、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的作用因素下,作用72h后分别与24h、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作用时间内,联合组与两个单药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药物处理对细胞能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并且随时间延长,实验组活细胞的数量减少,以处理72h后联合组的活细胞数量减少最明显。2.流式细胞仪检测EJ细胞的结果:2.1EJ细胞凋亡率:在作用24h,48h,72h后,在相同作用时间内,实验组仅MMC组、联合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M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处理因素作用下,随时间延长,MMC组和联合组凋亡细胞百分率均有所增加,但这两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M组凋亡细胞百分率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P>0.05)。2.2EJ细胞死亡率:在作用24h,48h,72h后,在相同作用时间内,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细胞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处理因素作用下,随时间延长,实验组各组间死亡细胞百分率均有所增加,以处理72h后联合组细胞死亡数量最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式细胞仪检测EJ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在作用24h,48h,72h后,在相同作用时间内,实验组仅NIM组、联合组与对照组之间的G1期的细胞所占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C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处理因素作用下,随时间逐渐延长,NIM组和联合组将细胞阻断于Gl期的细胞百分比均有所增加,但这两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NIM可影响细胞周期并阻断膀胱癌EJ细胞于G1期。4.免疫组化法观察处理48h后细胞中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C组、NIM组、联合组中Bax蛋白的表达有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MMC组,NIM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单药组Bax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C组、NIM组、联合组中Bcl-2蛋白的表达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MMC组,NIM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单药组Bcl-2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Bcl-2蛋白的表达呈阴性。结论:丝裂霉素联合尼美舒利对于抑制体外培养的膀胱癌EJ细胞增殖有协同作用;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可增强EJ细胞对丝裂霉素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尼美舒利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有关;丝裂霉素联合尼美舒利作用于膀胱癌EJ细胞,可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与上调Bax、下调Bcl-2蛋白表达有关。

苏晓雨[4](2011)在《红松种壳组成及多酚提取分离与抗氧化抗肿瘤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广泛分布于在我国东北地区,红松种壳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其中多酚类成分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红松种壳中有效成分的组成及其中多酚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及抗肿瘤作用途径,为综合开发及利用红松种壳资源用于防治氧化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松壳中的挥发性成分及多酚组成;利用分光光度法分析红松种壳中活性成分的组成;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松壳多酚,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结合响应面实验优化松壳多酚的提取工艺;选取大孔树脂法纯化松壳多酚并通过静态及动态吸附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通过建立体外模型研究了松壳多酚抑制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自由基的作用,以及松壳多酚对铁离子的鳌合作用和总还原能力;通过建立细胞、组织等体外模型研究松壳多酚抗氧化溶血的作用及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深入研究了松壳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建立动物亚急性衰老模型及γ射线辐射模型,通过研究动物的生理指标及氧化相关酶的活性深入探讨松壳多酚抗氧化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通过MTT比色法、集落形成试验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研究了松壳多酚对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分化及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染色法研究了松壳多酚对细胞中原癌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细胞中凋亡酶caspase-9活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法研究松壳多酚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从而探索红松种壳多酚抗肿瘤作用的途径及机制;建立小鼠体内的S180及H22腹水瘤及实体瘤模型,用以研究松壳多酚提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并通过研究动物血清中关键性的代谢酶活力的变化来探索松壳多酚在机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途径。通过以上各项研究得到结果如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出红松种壳中的23种化学成分,其中酚类化合物为香芹酚、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及6-叔丁基-2,4-二甲酚等;优化得到的松壳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80 h、料液比1:26(g/mL)、乙醇浓度43 %、提取温度80℃;优化得到的松壳多酚最佳纯化工艺为:采用AB-8型大孔树脂进行吸附,上样浓度1.5 mg/mL,上样流速2.0 BV/h,以1.5 BV/h流速采用30 %及70 %乙醇进行梯度洗脱。对松壳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松壳多酚能够有效的抑制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等生理性自由基,EC50值分别为0.391 mg/mL及4.37mg/mL,松壳多酚还能够明显的清除DPPH及ABTS等非生理性自由基,EC50值分别为0.023 mg/mL及0.46 mg/mL。研究发现松壳多酚能够显着地抑制红细胞的氧化溶血并对肝匀浆及卵黄脂质过氧化具有非常有效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91.50 %(7.0 mg/mL),对卵黄过氧化的抑制率为95.44 %(1.5 mg/mL)。通过对松壳多酚体内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发现,松壳多酚能够显着地抑制小鼠的亚急性衰老反应,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可以明显提高小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松壳多酚还能够有效的抑制及修复由γ射线辐射引起的氧化损伤。并且松壳多酚能够有效的抑制HT29(人结肠癌细胞)、H460(人肺癌细胞)、SCG7901(人胃癌细胞)及MCF-7(人乳腺癌细胞)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中松壳多酚抑制HT29细胞增殖的作用最为明显。经松壳多酚作用后HT29细胞集落形成数明显降低并且细胞的DNA发生裂解弥散现象,这说明松壳多酚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及凋亡的作用。本研究发现松壳多酚的作用影响了肿瘤细胞中癌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周期的进程,研究发现松壳多酚具有下调HT29细胞中Bcl-2基因表达及上调Bax基因表达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同时松壳多酚的作用使HT29细胞中处于G1期的细胞百分率上升,说明松壳多酚对细胞G1期具有上调作用,而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说明松壳多酚对细胞S期具有下调作用,结果显示松壳多酚的作用使细胞发生G1/S期阻滞从而延缓了细胞从G1期到S期的进程,并且这种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体内抗肿瘤研究发现松壳多酚对S180及H22实体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松壳多酚低中高各剂量组对小鼠S1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均显着,抑制率分别为25.00 %、31.82 %及34.09 %,中高剂量组对H22实体瘤抑制作用显着,抑制率分别为26.32 %及27.36 %;研究发现经松壳多酚作用后,荷瘤动物血清内乳酸脱氢酶及醛缩酶的活力下降,说明松壳多酚在体内发挥的抗肿瘤作用与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过程有关。

孙东魁[5](2009)在《儿茶素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初步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大部分真核生物细胞内的蛋白降解由泛素一蛋白酶体途径(UPP)所调控。有文献报道细胞内超过80%的蛋白都在蛋白酶体降解,这其中不仅包括短半寿期和长半寿期蛋白,而且包括肿瘤抑制因子、转录因子和细胞周期蛋白。蛋白酶体(proteasome)是一个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多亚基大分子复合物,是一种具有多种蛋白水解功能的大分子复合物,它在承担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中起催化作用。蛋白酶体不仅可以催化异常蛋白质的降解,而且在许多关键蛋白质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蛋白质涉及到癌症和免疫性疾病等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细胞代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而且,proteasome抑制剂对多种肿瘤有抑制效果[2],如含硼酸基的三肽蛋白酶体抑制剂万珂(Velcade)于2005年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骨髓瘤。因此,蛋白酶体已成为一个理想的药物开发的靶点,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改变其酶切位点活性已成为目前抗肿瘤研究的热点。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蛋白酶体(proteasome)有很强的抑制活性,体外活性IC50 = 86nM,体内活性18μM。EGCG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然而,作为先导化合物EGCG众多的酚羟基导致化学性质不稳定,极易氧化变质;其极性过大不利穿透细胞膜,生物利用度降低。小鼠口服56 mg EGCG,仅能吸收0.012%。EGCG在碱性或中性环境中不稳定性,所以EGCG在人体内不稳定,生物利用度降低。为了提高EGCG的稳定性,用氟代苯甲酸替换没食子酸,设计和半合成了16个全新的EGCG类似物,减少了分子中易被氧化的酚羟基的数目,同时合成了6个EGCG甲基化衍生物。初步活性测试显示,其中4个G环氟取代的化合物5,6,7,8对proteasome抑制活性稍强于EGCG;全乙酰化的含氟EGCG类似物(5b, 6b, 7b, 8b)对白血病Jurkat T细胞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全乙酰化的EGCG。本论文共半合成了30个全新化合物,包括22个目标化合物,目标化合物及部分重要中间化合物的结构都经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验证。本论文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在实验室已建立的对茶多酚粗提物衍生化再提取的方法基础上,以较理想的收率和较简便的操作方法,得到了纯的中间体即苄基保护的EGC(Bn-EGC)、甲氧基保护的EGC(Me-EGC),这些是合成EGCG类似物的最关键中间体;利用半合成方法合成EGCG类似物。第二,HPLC跟踪乙酰化EGCG水解过程,确定水解时间,有效地避免了EGCG多种副反应的发生,优化乙酰化水解条件。第三,本研究首次合成全甲基化的黄烷醇分子,建立合成方法,丰富黄烷醇类活性化合物,并提高了EGCG的稳定性。第四,部分EGCG衍生物做了初步蛋白酶体、体外人白血病细胞及体内人乳腺癌细胞活性。进一步活性测试有待进行。

肖波,张金华,屈慧鸽,王艳华[6](2007)在《茶多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理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茶多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主要机理——影响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活性和细胞间通讯、抑制癌基因/诱导抑癌基因的表达、线粒体靶向性及分泌caspase 3等进行了综合评述,可为进一步探讨茶多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及研发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徐香淑[7](2007)在《茶多酚对HL-60细胞株体外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TP、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单用及两者合用对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HE染色、荧光染色观察用药后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结果:①MTT比色法测定显示TP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②TP与ATRA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用Weed系数判定200、400、800μg/mlTP与10μmol/l ATRA有协同抑制增殖作用。③流式细胞仪分析,TP处理组出现一特征性的亚二倍体凋亡峰。其凋亡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联合用药时,凋亡率高于单独用药组。④流式细胞术发现单用茶多酚可使HL-60细胞阻滞于S期,其阻滞细胞的数量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剂量关系,以作用24小时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最强。联合用药时细胞周期阻滞作用不明显。结论:①TP能有效地抑制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其抗增殖作用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②TP可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因此,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可能是茶多酚抗肿瘤的一个重要机制。③TP与ATRA联合对HL-60细胞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协同作用。TP可能与白血病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

张艳淑,阎立成,姚林[8](2005)在《茶多酚对DNA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

戚晓平,陈清勇,李峰[9](2004)在《茶多酚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及上调PTEN、E-Cadherin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茶多酚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 ,观察膀胱癌细胞系 (T2 4及SCaBER)经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处理后对细胞生长以及PTEN、E 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茶多酚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长 ,加入 0、5 0、10 0、2 0 0、4 0 0 μg·ml-1茶多酚的T2 4细胞和SCaBER细胞抑制率分别为 0 %、11 2 %、33 4 %、36 9%、6 7 5 %和 0 %、16 5 %、19 1%、30 3%、31 4 %。流式细胞仪直方图上可见亚二倍体峰 ,癌细胞出现凋亡 ,凋亡率分别为 6 8%、2 5 1%、2 8 6 %、36 6 %、4 1 1%和 2 1 4、2 7 2 %、2 8 5 %、36 8%、4 7 7% ;同时 ,随茶多酚作用浓度的增加 ,出现G1/S阻滞细胞逐渐增多 ,细胞分裂增殖指数 (PI)降低 ;而细胞PTEN蛋白表达水平由 (37 6 6± 0 4 9)、(38 2 8± 0 6 1)逐渐增加至(16 3 92± 3 36 )、(177 36± 10 79) ,E 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由 (37 5 2± 1 14 )、(38 5 9± 4 2 4 )逐渐增加至 (12 1 86± 1 5 0 ,15 3 5 8± 2 5 1) (P <0 0 1,P <0 0 1)。结论 :茶多酚对T2 4及SCaBER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影响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PTEN、E 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具有逆转细胞恶性生

戚晓平,林考兴,陈清勇,李峰[10](2004)在《茶多酚对膀胱癌细胞株T24和SCaBER体外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茶多酚对膀胱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 ,分析膀胱癌细胞株 (T2 4及SCaBER )经不同浓度的的茶多酚作用前后 ,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以及细胞PTEN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培养液中加入 0、5 0、10 0、2 0 0、40 0 μg·ml-1茶多酚 ,T2 4细胞和SCaBER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0、11.2 %、3 3 .4%、3 6.9%、67.5 %和 0、16.5 %、19.1%、3 0 .3 %、3 1.4%。流式细胞仪直方图上见亚二倍体峰 ,2株癌细胞均出现凋亡 ,凋亡率分别为 6.8%、2 5 .1%、2 8.6%、3 6.6%、41.1%和 2 1.4%、2 7.2 %、2 8.5 %、3 6.8%、47.7% ;同时 ,随茶多酚作用浓度的提高 ,阻滞于G1期的 2株癌细胞均明显增加 ,细胞分裂增殖指数 (PI)均降低 ;而细胞PTEN蛋白表达水平分别由 ( 3 7.66± 0 .49)、( 3 8.2 8± 0 .61) (TP ,0 μg·ml-1)增加至 ( 163 .92± 3 .3 6)、( 177.3 6± 10 .79) (TP ,40 0 μg·ml-1) (P均 <0 .0 1)。结论 茶多酚对T2 4及SCaBER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阻滞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和诱导细胞凋亡。TP抑制T2 4细胞株生长较SCaBER细胞敏感

二、茶多酚诱导体外培养膀胱癌EJ细胞的凋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多酚诱导体外培养膀胱癌EJ细胞的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1)茶多酚抑制肿瘤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饮茶与人类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
2 EGCG 体外抑制肿瘤作用
3 茶多酚和 EGCG 体内抑制肿瘤效果
    3.1 茶多酚体内抑制肿瘤作用
    3.2 EGCG 体内抑制肿瘤效果
4 茶多酚和 EGCG 与其他药物的协同抗肿瘤效应
    4.1 茶多酚与其他药物的协同抗肿瘤效应
    4.2 EGCG 与其他药物的协同抗肿瘤效应
5 茶多酚和 EGCG 抑制肿瘤作用机制

(2)莪术油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细胞
    1.3 主要试剂
    1.4 试剂盒
    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1.6 试剂的制备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实验分组
    2.3 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
    2.4 ELISA法测定细胞血管内皮因子(VEGF)的表达
3.结果与分析
    3.1 莪术油注射液对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2 ELISA法检测莪术油注射液对人膀胱肿瘤T24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膀胱癌治疗方法概述
    2. 人膀胱癌T24细胞体外试验的优势所在
    3. 中医药治疗膀胱癌的整体评价
    4. 中医药对膀胱癌生长与增殖方面的影响
        4.1 中药对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进行阻滞以及对相关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进行干扰
        4.2 抑制端粒酶活性
        4.3 膀胱癌细胞被诱导发生凋亡
    5. MTT比色分析法
    6. 莪术油注射液抗肿瘤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丝裂霉素联合尼美舒利对膀胱癌EJ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红松种壳组成及多酚提取分离与抗氧化抗肿瘤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松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2.1 松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2.2 松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3 天然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概况
        1.3.1 概述
        1.3.2 多酚抗氧化活性研究
        1.3.3 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
        1.3.4 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1.3.5 萜类及醌类抗氧化活性研究
    1.4 植物来源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概况
        1.4.1 多酚抗肿瘤活性研究概况
        1.4.2 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概况
        1.4.3 生物碱抗肿瘤活性研究概况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GC-MS法测定红松种壳中挥发性成分
        2.2.1 红松种壳挥发成分提取
        2.2.2 红松种壳挥发成分分析条件
    2.3 红松种壳中活性成分的测定
        2.3.1 红松种壳中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2.3.2 红松种壳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3 红松种壳中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2.3.4 红松种壳中总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2.3.5 红松种壳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2.4 红松种壳中多酚成分组成分析
        2.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2.4.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5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2.5.1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单因素试验
        2.5.2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响应面试验
    2.6 红松种壳多酚纯化工艺条件优化
        2.6.1 大孔树脂对红松种壳多酚的静态吸附
        2.6.2 大孔树脂对红松种壳多酚的动态吸附
    2.7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测定
        2.7.1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抗自由基能力测定
        2.7.2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抑制小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能力测定
        2.7.3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小鼠红细胞保护作用测定
        2.7.4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卵黄脂蛋白过氧化抑制作用测定
        2.7.5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总还原能力测定
        2.7.6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Fe~(2+)鳌合能力测定
        2.7.7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抗衰老作用
        2.7.8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抗辐射作用
    2.8 红松种壳多酚体外抗肿瘤功能研究
        2.8.1 细胞培养溶液配制
        2.8.2 肿瘤细胞培养及活性检测
        2.8.3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抑制率的测定
        2.8.4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形态影响测定
        2.8.5 集落形成实验观察受试物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2.8.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红松种壳多酚对细胞调亡的作用
        2.8.7 肿瘤细胞中Bcl-2 及Bax基因表达的检测
        2.8.8 肿瘤细胞中caspase-9 酶活力的检测
        2.8.9 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检测
    2.9 红松种壳多酚体内抗肿瘤功能研究
        2.9.1 小鼠肿瘤模型建立
        2.9.2 红松种壳多酚体内抑瘤作用测定
        2.9.3 红松种壳多酚对小鼠机体糖代谢过程影响检测
        2.9.4 红松种壳多酚对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2.9.5 红松种壳多酚安全性的测定
第3章 红松种壳活性成分组成分析
    3.1 引言
    3.2 红松种壳中的挥发性成分
    3.3 红松种壳提取物中活性成分及多酚组成分析
        3.3.1 红松种壳中活性成分分析
        3.3.2 液相色谱法分析红松种壳中多酚组成
        3.3.3 红松种壳多酚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及纯化研究
    4.1 引言
    4.2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工艺优化
        4.2.1 单因素对红松种壳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
        4.2.2 响应面试验对红松种壳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
    4.3 红松种壳多酚纯化工艺优化
        4.3.1 红松种壳多酚静态吸附条件分析
        4.3.2 红松种壳多酚动态吸附条件分析
        4.3.3 红松种壳多酚样品制备
        4.3.4 红松种壳多酚的质量标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松种壳多酚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红松种壳多酚抗自由基作用研究
        5.2.1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5.2.2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5.2.3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抑制作用
        5.2.4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H_2O_2 的清除作用
        5.2.5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5.3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5.4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的抗红细胞溶血作用
    5.5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卵黄脂蛋白过氧化的影响
    5.6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的总还原能力及鳌合能力
        5.6.1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的总还原能力
        5.6.2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Fe~(2+)离子的鳌合能力
    5.7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衰老过程及辐射损伤的影响
        5.7.1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衰老的影响
        5.7.2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辐射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红松种壳多酚抗肿瘤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6.2.1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6.2.2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形态的影响
        6.2.3 红松种壳多酚提取物对肿瘤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6.3 红松种壳多酚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6.3.1 红松种壳多酚诱导细胞调亡作用研究
        6.3.2 红松种壳多酚对肿瘤细胞中Bcl-2 及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6.3.3 红松种壳多酚对肿瘤细胞中caspase-9 活力影响
        6.3.4 红松种壳多酚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6.4 红松种壳多酚抗肿瘤作用相关性分析
    6.5 红松种壳多酚抗肿瘤作用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6.6 红松种壳多酚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6.6.1 红松种壳多酚对小鼠S180 实体瘤的影响
        6.6.2 红松种壳多酚对小鼠S180 腹水瘤的影响
        6.6.3 红松种壳多酚对小鼠H22 实体瘤的影响
        6.6.4 红松种壳多酚对小鼠H22 腹水瘤的影响
    6.7 红松种壳多酚体内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6.7.1 红松种壳多酚对荷瘤小鼠机体糖代谢影响
        6.7.2 红松种壳多酚对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6.8 红松种壳多酚的安全性
    6.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儿茶素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初步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蛋白酶体概述
        1.1 泛素-蛋白酶体的结构
        1.2 蛋白酶体的催化反应机制
        1.3 蛋白酶体的功能
    2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2.1 茶多酚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2 茶多酚在食品和医药以及日用化工方面的应用
        2.3 茶多酚的抗肿瘤药理研究
    3 EGCG 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3.1 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研究背景
        3.2 儿茶素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3.3 EGCG 类化合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4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第二章 儿茶素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1.1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1.2 第Ⅱ类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 合成策略与合成路线设计分析
        2.1 中间体苄基保护的EGC 和甲氧基保护的EGC 的制备
        2.2 EGCG 类似物的制备
    3 目标化合物体内活性测试的设计
    4 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室已有的研究基础
        4.2 EGCG (2) 的制备
        4.3 苄基保护的EGC 的制备
        4.4 化合物5A-17A 的制备
        4.5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4.6 活性评价
    5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
第三章 实验部分
    1 试剂与仪器
        1.1 主要试剂及原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6)茶多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理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多酚与肿瘤细胞凋亡
    1.1 TP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例证
    1.2 TP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存在的差异性
2 TP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理探讨
    2.1 对 DNA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作用
    2.2 对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 (CDK) 的抑制作用
    2.3 对活性氧的激活作用
    2.4 对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对核转录因子激活物 (NF-kβ) 的抑制作用
    2.6 对pRb总量及去磷酸化pRb的影响
    2.7 对线粒体的靶向性和促进caspase-3分泌的作用
3 结语

(7)茶多酚对HL-60细胞株体外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对象
        2.1.2 药物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实验步骤
        2.2.2.1 细胞生长抑制测定
        2.2.2.2 细胞形态及凋亡检测
        2.2.2.2.1 实验分组
        2.2.2.2.2 制片
        2.2.2.2.3 HE染色
        2.2.2.2.4 荧光染色
        2.2.2.2.5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
    2.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抑制率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3.2.1 细胞凋亡结果
        3.2.1.1 单独用药组
        3.2.1.1.1 DNA直方图
        3.2.1.1.2.细胞凋亡率
        3.2.1.1.3 细胞周期的影响
        3.2.1.2 联合用药组
        3.2.1.2.1 DNA直方图
        3.2.1.2.2 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3.3 TP作用后HL-60细胞形态学改变
附图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茶多酚对DNA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多酚减少自由基对DNA的损伤
2 茶多酚抑制化学致癌物引起的DNA损伤
3 茶多酚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4 茶多酚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5 茶多酚对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9)茶多酚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及上调PTEN、E-Cadherin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膀胱癌细胞株T24及SCaBER的培养
    1.2 MTT法观察
    1.3 流式细胞仪测定 (FCM)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TP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
    2.2 TP诱导T24和SCaBER细胞凋亡
    2.3 TP上调PTEN、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3 讨 论

四、茶多酚诱导体外培养膀胱癌EJ细胞的凋亡(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多酚抑制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 葛华,丛聪,詹皓. 人民军医, 2020(01)
  • [2]莪术油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D]. 江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3)
  • [3]丝裂霉素联合尼美舒利对膀胱癌EJ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富博. 承德医学院, 2011(12)
  • [4]红松种壳组成及多酚提取分离与抗氧化抗肿瘤功能研究[D]. 苏晓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5]儿茶素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初步活性评价[D]. 孙东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6]茶多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理研究综述[J]. 肖波,张金华,屈慧鸽,王艳华.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 [7]茶多酚对HL-60细胞株体外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D]. 徐香淑. 延边大学, 2007(06)
  • [8]茶多酚对DNA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J]. 张艳淑,阎立成,姚林.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03)
  • [9]茶多酚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及上调PTEN、E-Cadherin表达的研究[J]. 戚晓平,陈清勇,李峰.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4(04)
  • [10]茶多酚对膀胱癌细胞株T24和SCaBER体外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J]. 戚晓平,林考兴,陈清勇,李峰. 实用癌症杂志, 2004(03)

标签:;  ;  ;  ;  ;  

茶多酚在体外诱导膀胱癌EJ细胞凋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