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作品选词的特点

池莉作品选词的特点

一、池莉作品在选词上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洪雨涵[1](2019)在《论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对外接受史上,纳博科夫成为难以绕开的影响发生源。纳博科夫以其独特的文学思想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说技法,给中国的当代文坛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是在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的20世纪后期的当代作家,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纳博科夫的文学遗产的馈赠。总体来说,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两方面的革新上。本论文在这一既定的影响事实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中国当代作家对纳博科夫所遗留的文学遗产的接受和借鉴以及被再创造的程度,从而呈现出新时期当代文学吸纳性和本土性兼具的特质。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研究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尤以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及其创作与新时期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实践之关系为主线。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避免了将纳博科夫与单个当代作家进行简单的对比解读,而是提炼了纳氏独特的文学观念、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作为研究的主题。以主题研究为大框架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有专题性的细部讨论。全文一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共四大章节组成:绪论部分概括了纳博科夫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指出纳博科夫对新时期的中国文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概述了纳博科夫在中国的研究情况。正文的第一章主要梳理了80年代以来纳博科夫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情况,着重介绍了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与中国当代作家的不解之缘。第二章从文学观念的影响入手,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出发,具体论述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观念的影响。纳博科夫认为“好小说都是好童话”,文学的虚构与现实的真实之间存在异质性;作家应该是“魔法师、教育家、说书人”三位一体的存在,指出小说世界是作家独创的新天地;将写作视为“制作带有典雅谜底的谜语”而非道德说教;极力推崇优秀作家与优秀读者的相遇。不难发现,在中国作家的文学观念中有明显的纳博科夫影响的痕迹。第三章从小说创作的变化入手,从创作题材、叙事策略以及语言风格三方面探究纳博科夫的小说创作所给予我国当代作家文学创作的启示。第四章总结了自新时期以来,纳博科夫被我国当代文坛接受的原因,并反思了纳博科夫在中国接受之路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结语部分重申了纳博科夫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上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我国当代作家在吸收外国文学有益影响的同时,作为创作主体也努力寻找全球化与本土化语境发展的契合点,推动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文学。

江晓雯[2](2019)在《“汉味小说”中的武汉方言及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汉味小说”是“以具有浓郁的武汉地方风味的文学语言描绘武汉风土人情的小说”。“浓郁的武汉地方风味”是通过武汉方言来表达和体现的。“汉味小说”中使用的武汉方言,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还有助于反映武汉文化。本文以“汉味小说”中的武汉方言语汇和俗语为研究对象,选取彭建新、陈荒煤和何祚欢三位作家有代表性的“汉味小说”作品,穷尽性搜集这些作品中的武汉方言语汇和俗语,从语义着手对它们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最后对其中典型的武汉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武汉文化。本文统计了“汉味小说”中的武汉方言语汇和俗语的使用数量,讨论了“汉味小说”体现“汉味”的方法。具体来说,方言语汇进入“汉味小说”的主要方式是直接使用,这样能使“汉味”更自然地融于小说之中。“汉味小说”还通过武汉方言独有语汇和武汉方言历史语汇还原老武汉的人文风情,以此体现“汉味”。“汉味小说”中的武汉方言俗语在小说里的使用形式多变,内容上常以动物、食物和有特点的人物打比方,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是“汉味”的生动展现。虽然其中存在部分粗俗不雅的内容,但这也是“汉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以“汉味小说”中典型的武汉方言语汇和俗语为例,结合具体的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典型的文化现象和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探究了“汉味小说”中的武汉商业文化、帮会文化和饮食文化特色。有些文化现象是武汉本土特有的,而有些文化现象则是在武汉这个商埠环境下,受多种文化长期影响而形成的。它们都是武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蕾[3](2018)在《中国当代女作家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1978-2017)》文中指出本论文以1978年至2017年以来中国当代女作家在法国翻译、接受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比较文学接受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描绘和分析文革结束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走向法语世界的轨迹。通过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审视了中国女作家自1978年以来在法国翻译、出版的机制和得失,探讨了中国女作家的作品如何在法兰西语境中得以和阐释和接受。鉴于文学接受总是体现出接收方对外来文化的形象再现,本论文的研究范围还涉及到中国女性文学的翻译对中国形象构建的作用。除了勾勒当代中国女作家在法国翻译接受的全景图,本论文最后对池莉、王安忆在法国翻译和接受的情况作出详尽分析,作为在法国译本最多、影响最大的两位中国女作家,她们在法国图书市场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作家写作质量、译者翻译技巧和出版商出版策略等因素对文学接受效果的影响。

孙婷婷[4](2018)在《池莉小说的语言风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写实小说代表人物中,池莉小说的语言特色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突显出池莉独特的创作个性。本文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对池莉小说的语言特征和原则进行总结,并从选词上的特色、句法上的特色、修辞格的运用三方面,论述了池莉小说具体的语言风格,希望对相关工作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曹爽[5](2016)在《现代汉语抽象名词性成分与单音方位词的组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表达空间关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将方位词置于名词之后,构成“名词+方位词”结构。该结构既能表示具体空间关系和空间意义,也能表示抽象空间关系和空间意义,前人研究多关注具体名词与方位词组合表达的具体空间关系和意义,对抽象空间关系和意义关注不多,研究也不够全面深入。抽象名词性成分与方位词的组合是方位结构抽象义最直接的体现,因此,本文从抽象名词性成分与单音方位词组合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中抽象名词性成分与单音方位词的组合及相关问题进行观察、描写和解释。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有十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体例,并对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章回顾现代汉语抽象名词、方位词、抽象名词性成分与单音方位词组合研究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确定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第二章对本文主要运用的认知隐喻理论进行阐释,介绍认知隐喻理论的来源、基本观点、认知隐喻的类型等内容,指出汉语的“NP/N抽+F”结构属于本体隐喻结构,它以隐喻的方式将抽象事物和抽象概念具体化,用理解具体物的方式来理解抽象物。第三章对抽象名词性成分与单音方位词的组合进行综论。首先确定抽象名词的判断标准,提出抽象名词确定的意义标准和形式标准,讨论抽象名词范畴的原型效应;其次分析现代汉语“NP/N抽+F”结构的类型和性质,指出“NP/N抽+F”结构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类型,有短语和词两种性质。第四章分析“NP/N抽+上”结构,考察“NP/N抽+上”的类型、语义性质、语义特点和功能扩展。指出“NP/N抽+上”是一个基于整体-平面的隐喻结构,其语义系统呈现出层级性和相对性、多面性和游移性相互交织的特点,并发展出具有指称功能的“VP/V+上”结构。第五章分析“NP/N抽+上”结构的一个实例“理论上”,考察“理论上”的性质和语义,指出“理论上”有情态标记化倾向,认为“理论上”具有提供可能性、增强委婉性、弱化确切性、提示焦点性的语用功能。第六章研究“(在)NP/N抽+下”结构,首先分析“(在)NP/N抽+下”的构成特点;其次通过对与“下”组合的抽象名词性成分的考察,分析“(在)NP/N抽+下”结构的语义性质,指出它是一个基于“条件”的隐喻结构;最后分析它与“在NP/N(的)VP/V下”结构在句法、语义上的同质性,确定二者之间的功能扩展关系。第七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考察“NP/N抽+上”结构和“NP/N抽+下”结构的不对称,并从人类的生理功能、原型空间语义、认知识解方式、有标记无标记等多个方面分析造成不对称的动因。第八章分析“NP/N抽+里”结构,考察“NP/N抽+里”的结构形式和“NP/N抽”的构成,重点分析“NP/N抽+里”结构的语义性质,指出它是一个基于离散性容物的容器隐喻结构,讨论“NP/N抽+里”容器隐喻的特点并分析容器隐喻发达的原因。第九章对“NP/N抽+里”和“NP/N抽+内”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它们在对抽象名词的选择倾向、隐喻映射范围、功能扩展、适用语体等方面的不同表现;指出它们虽然同为容器隐喻结构,但语义性质不同,反映在容器和容物上都存在差异;“NP/N抽+里”结构和“NP/N抽+内”结构在共时上的差异与历时演变具有一定的关系。第十章分析“NP/N抽+F”结构的来源和发展。“NP/N抽+F”来源于“NP/N具+F”结构,并扩展出“VP/V+F”和“AP/A+F”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一部分“N抽+F”结构出现了词汇化现象,从方位短语演变为词。最后是结语,对本文的主要结论、主要创获之处以及本研究的不足进行总结。

朱圣贤[6](2014)在《池莉小说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研究》文中提出池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于我国文坛的优秀女作家,她以贴近现实、关注人生、质朴幽默的创作特色而被称为“新写实”小说流派的一朵奇葩。池莉的小说不仅注重内容,还极其注重语言艺术。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池莉小说具有亲和型的语言幽默风格,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幽默有多种类型,池莉小说的语言风格基本属于亲和型幽默。所谓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指的是作者以善意、轻松的幽默态度和语言手段,构建小说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给读者传递“正能量”,使之感到亲切自然的一种幽默。池莉小说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亲和型幽默和作者向读者传达出的亲和型幽默这两个方面;就池莉小说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的特征而言,它具有趣味性、清淡性和隐秘性的特征。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的语言手段。在语音上,运用谐音、摹声等来构建其小说亲和型幽默的语言风格,其中谐音手段的运用更能体现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在词汇手段上,通过口语词、方言词、熟语、以及社会流行语的运用,来展现其小说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而汉味方言词由于容易拉近与读者的关系,所以在展现亲和型幽默的能力上最具优势;在修辞格手段上,恰当运用移时、反语、夸张、仿拟、譬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方式,使其小说具有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特点,而主要用来表示亲和型幽默的修辞格是:移时、反语、仿拟、夸张;而只是偶尔表示亲和型幽默的修辞格是:譬喻、引用、排比。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的语用机制。语用方面主要从违反合作原则视角的解释,违反关联理论视角的解释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其小说语言幽默的特点。总的来说,通过对池莉小说幽默语言的特点、语言手段以及语用机制的分析,希望能够展现池莉小说独特的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为作家个性化语言风格研究提供个案。

林文艺[7](2014)在《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以英文版《中国文学》研究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话语既表现为一种知识,也表现为一种权利。根据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谁掌握了文学的话语,谁就主导了社会舆论。自晚清以来,文学被视为启蒙思想和社会改革的利器。出于建设现代民族围家的需要,中围文学常常被高度意识形态化。新中围成立初期,政府决定成立专门机构,以文学为媒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以扭转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形象的种种误解,树立新中国形象。为此,由中围外文局1951年创办的英文版《中国文学》(Chinese Lierature)杂志正式拉开了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序幕。作为建国初期国内唯一一份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文化的官方刊物,英文版《中国文学》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选题从主流意识形态语境的视角,以1951-2000年间的英文版《中国文学》的研究为中心,在史料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主流意识形态对该英文杂志翻译选材和对外文化形象塑造的影响,理清英文版《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围文学文化、树立中围形蒙的路径,揭示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平台的中外文学交流现象,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外文学、文交流的影响及建围后中外文学传播与交流的途径与方法。论文主要从史料学及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传播学和报刊研究方法,以及文学交流史的角度,综合分析英文版《中国文学》通过文化译介以传播中围文,树立中围形象。首先,从中外文学交流的背景,总体介缁英文版《中围文学》刊物的创刊、发展、内容及主要译者等相关情况;其次,结合英文版《中围文学》创刊特征,在本土文化语境、历史语境中探讨主流意识形态辖制下刊物对外翻译的题材选择,理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翻译选材特点;第三,以经典译作为例,通过分析英文版《中国文学》对外展示的经典形象,探索通过文学译介塑造自身文化形象以推动跨文化交流所涉及的问题。最后,对英文版《中围文学》在“他者”文化场内的传播进行研究,包括杂志终刊的原因、对外交流、传播中围文化的经验与教训,并以此为鉴,阐述影响我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因素,思考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对策。英文版《中国文学》注重中围文学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译介了大量中围文学作品,并在他者语境中深化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解释,为对外交流、传播中围文化、展示真实的中围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积极的努力。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中外文化的差异等诸多因素,造成《中围文学》在对外交流、宣传中围文化及树立中国形象上并未获得巨大成功,因此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个案研究,总结特定时期我国对外文学、文化交流的经验与教训,可以为更好地探索新时期中国文学文化对外传递的有效渠道与方式提供借鉴,对理解当前国家文化输出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赵晓敏[8](2014)在《从语言形式的变化看池莉创作前后期风格的转变》文中认为池莉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她因1987年创作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而在文坛走红,而到了90年代,池莉又创作出了一大批深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包括《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等,而且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池莉在文坛上达到如此受欢迎的程度是与其创作的转型有关的,本文将池莉创作的转变分为两个时期,并且着重从前后期代表作品《烦恼人生》和《来来往往》中语言形式所发生的变化来体现池莉创作风格的转变,最后探讨池莉转型的原因。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池莉转型的必要,目前对池莉研究情况的综述,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的方法。第二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结合具体作品来表明池莉语言形式前后期所发生的转变,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第三章则承接第二章的内容,将第二章语言形式的转变所反映的池莉的风格的转变具体细致地加以叙述,主要结合具体事例从语言风格和表现内容的转变展开阐述,语言风格的转变表现为从平实到藻丽、从简约到繁丰、挣脱“汉味”走向国际三个方面,表现内容的转变也是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别为:从烦恼的家庭生活到都市的灯红酒绿,从真实的人生历程到生命的不可捉摸,从对物质匮乏的描绘到对精神空虚的揭示。最后一章则探讨池莉转型的原因,分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为市场经济的推行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内部原因为迎合读者的需求和满足生存的需要,正是在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的联合作用下,池莉才实现了创作的转型。

杜昆[9](2013)在《身份认同与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文中提出1990年代以降,随着社会、文化的深刻转型,知识分子的地位和角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作为其表征,一方面,“知识分子是什么”、“知识分子何为”等问题一直是思想理论界的论争对象;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小说叙事呈现出非常繁盛的状态,并产生了较大的文学和社会影响。认同理论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本文围绕后新时期作家身份认同与知识分子小说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中心论题,分析作家的身份认同对小说叙事的主题、策略、文体、伦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然后分析小说叙事对作家认同建构的作用和意义。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和现状、相关核心概念、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思路。第一章,根据后新时期作家的生存语境、思想资源、自我陈述及小说内容,把他们的身份认同划分为边缘认同、启蒙认同、文学认同和宗教认同,并且阐述这四种身份认同的基本内涵。第二章,分析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身份主题即中心话语。知识分子小说作家依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身份认同,主要讲述了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的坚守与隐退、世俗身份的突显与迷障、审美身份的溃败与守持、宗教身份的诉求与偏执这四种身份话语。在书写知识分子主人公的各种身份抉择、身份困境的过程中,作家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及其自身的审视和反思。第三章,分析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策略、叙事伦理和文体风格。疾病叙事是知识分子小说的一种重要却被轻视的叙事策略,疾病隐喻存在着“性别分工”,即男性知识分子的身心疾病常起因于政治和经济问题,而女性知识分子的疾病则往往与性别政治有关。小说的结尾失去了“希望原理”,这表明作家对于乌托邦精神的溃败和式微已经达成了一致,创作主体自身也普遍缺乏乌托邦精神。小说的文体总体上趋向于通俗化和娱乐化,新时期之初创造出来的“精英文体”至此已经衰败,但通过文人化、哲理化、跨文体等特征得以变异和发展。第四章,文学话语实践作为知识分子小说作家的存在方式与认同建构的重要方式,让创作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寻找到了意义感和归属感;同时,小说叙事也限定了作家话语实践的形式、方向和成效,使其文学认同与其它身份认同之间构成了悖论关系。小说家既需要向知识分子身份归位,又要坚守文学身份,以实现其现实诉求和审美诉求。结语,概述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意义和共有的叙事盲点,并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马英[10](2012)在《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借助中西方学者有关“日常生活”的理论,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并考察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日常生活理论。尔后从地域文化视角考察了湖北女作家与日常生活叙事的关系,梳理近30年来中国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的线索和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特色。论文第一章“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创作概览”梳理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的创作概况,分五节论述。大体看来,1980年代初是湖北女作家的蓄势期,那个时候的池莉和方方的创作尚显幼稚,还未形成明确的女性意识,她们的创作大多符合男性社会所认同的女性风格。1980年代中后期池莉和方方终于一炮走红,被评论家纳入“新写实”潮流,她们的创作遵循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并写出了新的境界——远离了诗化现实的路数,而在描写普通百姓的烦恼人生方面返璞归真。1990年代叶梅佳作叠出,湖北女作家的创作在“汉味”之外平添了一份“土味”。姚鄂梅此时也写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力作,显示出视野开阔,笔力遒劲的风格。她们的出现,为湖北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增添了新的风景。21世纪林白加盟武汉,同时更多的青年女作家涌现出来,文学创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面貌。本章最后一节对湖北女作家进行代际考量,认为以方方、池莉为代表的一代是“关注日常”的一代;以姚鄂梅、王芸、王君等为代表的是“发现问题”的一代;80后更多作家书写的则是光怪陆离的日常生活,她们是书写光怪陆离日常的一代。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讨论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水”文化情结。本章首先阐释了“水”的文化内涵以及湖北女作家她们眼中的“水”;尔后分析了湖北女作家小说中的“水”性意象:江河意象、雨意象、月亮意象;最后探讨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水”样女人,其中既有体现了顽强泼辣的生命意识的女性,也有充满上善若水任方圆的俗世智慧的女性,展现本真如水朴野狂之自然意识的土家女性,还有人格分裂的女性形象。总体看来,“女人如水”的传统命题在当今湖北女作家的笔下呈现出了新的意义,新女性在新生活的浪潮冲击下,焕发出泼辣、顽强、机智的生命力。第三章分析湖北女作家的日常空间叙事,本章分四节。第一节分析了女性生存的逼仄乡村生活空间,湖北女作家对逼仄乡村空间的书写表现了身处封建文化传统之下的乡村女性的悲剧命运;写出了乡土的逼仄对乡村女性梦想的挤压;同时湖北女作家为我们重构底层。相对那些反复强调底层苦难、悲惨状况的作品来说,湖北女作家普遍不渲染底层女性的苦难,而更强调她们渴望通过抗争、奋斗来改变生存境遇的拼搏精神。第二节分析了湖北女作家笔下充满“汉味”的市井生活空间,重点分析了武汉“里份”和“街道”文化对武汉女性的影响;在“变化的空间”一节以农民工姐妹、保姆和白领丽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各自的命运。第四节“空间焦虑”指出了空间对女性的特别意义,它不仅是女性的容身之地,也是她们的心灵寓所。湖北女作家对于生活空间的种种书写透视了当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对女性的性属角色和自我认同进行深入的思索、艰难的探询和积极的建构。第四章分析的是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日常交往书写。分三节进行论述:第一节讨论日常“闲聊”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进一步探讨了池莉、方方、林白等作家的方言写作,并提出“闲聊体”一说,认为“闲聊体”展示了人最本真的生存状态,原汁原味的民间意味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第二节重点分析了日常交往中的游戏,其中重点讨论赌博与丧葬礼仪,分析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和内在意蕴。第三节讨论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神秘文化书写,湖北女作家对神秘文化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神秘巫术和鬼神信仰方面,对神秘文化的借鉴在某种程度上放飞了作家的想象力,使文本具有独特的魅力。第五章探讨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情爱书写状况,第一节重点分析方方和池莉等50后湖北女作家,分析方方对现实爱情的绝望和池莉对世俗婚姻的认同;第二节重点讨论了60、70后女作家小说中所传递出来的爱的“温暖”和“传奇”;第三节以紫百合为例分析80后女作家笔下所造的“新好男人”形象,认为湖北女作家对于情爱的书写经历一个从“来来往往”的凡俗大地到情爱天堂的追寻过程,表达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论文第六章主要考察湖北女作家笔下的生育主题和母爱书写。第一节主要探讨的是生育主题,大体来说,湖北女作家对女性生育这一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第二节对小说中表现的母爱主题进行分析,第三节分析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另类母亲形象。文章认为大多数湖北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书写是审慎的,一方面她们写出了母亲的奉献、付出,但不使母性一味理想化,以至陷入父权文化对母性集中想象的陷阱,另一方面,她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母亲形象,但是并未陷入人性阴暗论的泥潭,而写出了作为一种自然本能和人类伦理的母爱的珍贵与伟大,烛照出母性的光芒、人性的光亮。结语部分认为湖北女作家群体呈现出“对本土女性命运的多维书写”、“知识分子的承担精神”、“大气而开放的女性文学”等特质,她们在日常生活叙事之中,从未放弃对社会的关怀、对痼疾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对底层的探究,这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遥相承接,也是湖北女作家最重要的精神特质。她们因此有别于张扬女权主义和痴迷“身体写作”的女性写作潮流。当然,湖北女作家的创作也有欠缺之处。对于更年轻一代的湖北女作家来说,在多产之外提升作品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写出有口皆碑的优秀之作,力争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她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池莉作品在选词上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池莉作品在选词上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论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纳博科夫及其影响
    第一节 纳博科夫的世界性影响
    第二节 纳博科夫研究的中国声音
第一章 纳博科夫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纳博科夫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第二节 中国大陆的“洛丽塔飓风”
第二章 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观的影响
    第一节 “好小说都是好童话”:文学与现实的异质性
    第二节 “魔法师、教育家、说书人”:小说世界是作家独创的新天地
    第三节 “制作带有典雅谜底的谜语”:不为道德说教而写作
    第四节 “自然而然地拥抱”:优秀作家与优秀读者的相遇
第三章 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小说创作的启示
    第一节 创作题材的启迪
        一、乱伦主题下的审美观照
        二、揭示人性的复杂与隐秘
    第二节 叙事策略的借鉴
        一、细节化叙事
        二、元叙事
    第三节 语言风格的模仿
        一、制造语言的“陌生化”
        二、追求语言的内在质感
第四章 对纳博科夫在中国接受之路的反思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接受纳博科夫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坛接受纳博科夫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汉味小说”中的武汉方言及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依据
        1.研究对象
        2.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1.武汉方言的相关研究
        2.方言与文化的相关研究
        3.“汉味小说”的相关研究
        4.其他方言小说的相关研究
        5.研究现状小结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语料来源
        2.研究方法
二、“汉味小说”中武汉方言语汇的使用情况
    (一)方言语汇的界定和选取依据
        1.方言语汇的界定
        2.方言语汇的选取依据
    (二)武汉方言语汇的分类及统计
        1.名词及名词性短语
        2.动词及动词性短语
        3.形容词及形容词性短语
        4.其他
        5.小结
    (三)“汉味小说”中的武汉方言语汇与“汉味”的体现
        1.武汉方言语汇进入小说的形式是体现“汉味”的基础
        2.武汉方言独有语汇是“汉味”的主要体现
        3.武汉方言历史语汇是“汉味”的重要体现
三、“汉味小说”中武汉方言俗语的使用情况
    (一)俗语的界定和选取依据
        1.俗语的界定
        2.俗语的选取依据
    (二)武汉方言俗语的分类及统计
        1.习用语
        2.歇后语
        3.谚语
        4.格言
        5.歌谣
        6.小结
    (三)“汉味小说”中的武汉方言俗语与“汉味”的体现
        1.形式灵活多变是生动“汉味”的体现
        2.常用与动物和食物相关的俗语是通俗“汉味”的体现
        3.常用有特点的人群打比方是幽默“汉味”的体现
        4.部分粗俗不雅的内容是粗鄙“汉味”的体现
四、“汉味小说”中的武汉文化
    (一)“汉味小说”中的武汉商业文化
        1.“汉味小说”中的商业现象
        2.“汉味小说”中武汉商人的性格特点
    (二)“汉味小说”中的武汉帮会文化
        1.“汉味小说”中的青帮、洪门和丐帮
        2.“汉味小说”中帮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汉味小说”中的武汉饮食文化
        1.武汉丰富的食品种类
        2.武汉人的“五餐”
        3.武汉人爱以食物打比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当代女作家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Remerciements
摘要
Résumé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4)池莉小说的语言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池莉小说语言的幽默性特征
    (一) 趣味性
    (二) 清淡性
    (三) 隐秘性
二、池莉小说的语言应用准则
    (一) 违背量准则
    (二) 违背质准则
三、池莉小说具体的语言风格
    (一) 选词上的特色
        1. 大量使用方言
        2. 大量使用四字结构
    (二) 句法上的特色
    (三) 修辞格的运用

(5)现代汉语抽象名词性成分与单音方位词的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和意义
        0.1.1 研究对象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理论和方法
        0.2.1 理论背景
        0.2.2 研究方法
    0.3 研究内容和体例
    0.4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
    1.1 抽象名词研究综述
        1.1.1 抽象名词的描写性研究
        1.1.2 抽象名词的解释性研究
        1.1.3 抽象名词的应用性研究
        1.1.4 研究评价
    1.2 方位词研究综述
        1.2.1 方位词的定性研究
        1.2.2 方位词的演化研究
        1.2.3 方位词的功能和认知研究
        1.2.4 方位词的类型学研究
        1.2.5 研究评价
    1.3 抽象名词性成分与单音方位词组合研究综述
        1.3.1 共时视角的研究
        1.3.2 历时视角的研究
        1.3.3 研究评价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认知隐喻理论述略
    2.1 认知隐喻理论概说
        2.1.1 认知隐喻理论的来源
        2.1.2 认知隐喻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关于认知隐喻理论的讨论
    2.2 认知隐喻的类型
        2.2.1 Lakoff& Johnson的三种隐喻类型
        2.2.2 对Lakoff& Johnson隐喻分类的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抽象名词性成分与单音方位词组合综论
    3.1 抽象名词的确定标准
        3.1.1 意义标准
        3.1.2 形式标准
    3.2 抽象名词的典型性
        3.2.1 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3.2.2 词类范畴是原型范畴
        3.2.3 抽象名词的原型效应
    3.3 单音方位词的选择及其性质与命名
        3.3.1 选择“上”“下”“里”研究的依据
        3.3.2 “NP/N_抽+F”结构中单音方位词的性质和命名
    3.4 “NP/N_抽+F”结构的类型和性质
        3.4.1 “NP/N_抽+F”结构的类型
        3.4.2 “NP/N_抽+F”结构的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整体和平面的隐喻:“NP/N_抽+上”结构
    4.0 引言
    4.1 “NP/N_抽+上”的构成类型
        4.1.1 开放式和封闭式
        4.1.2 熟语化和附缀化
        4.1.3 单义性和多义性
    4.2 “NP/N_抽+上”的语义性质
        4.2.1 述人:个人是整体,属性是平面
        4.2.2 述物:事物是整体,构成是平面
        4.2.3 述事:事件是整体,阶段是平面
        4.2.4 述时:时间是整体,时段/时点是平面
        4.2.5 其他“NP/N_抽+上”
    4.3 “NP/N_抽+上”的语义特点
        4.3.1 层级性和相对性
        4.3.2 多面性和游移性
    4.4 “NP/N_抽+上”的指称功能及功能扩展
        4.4.1 “NP/N_抽+上”的指称功能
        4.4.2 “NP/N_抽+上”的功能扩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论上”的语义及情态标记化
    5.0 引言
    5.1 “理论上”的结构和性质
        5.1.1 方位短语“理论上”
        5.1.2 情态标记“理论上”
        5.1.3 两种“理论上”的区别与联系
    5.2 方位短语“理论上”的语义和语义模式
        5.2.1 名词“理论”的语义
        5.2.2 “理论上”的语义
        5.2.3 “理论上”的语义模式
    5.3 “理论上”的语用功能
        5.3.1 提供可能性
        5.3.2 增强委婉性
        5.3.3 弱化确切性
        5.3.4 提示焦点性
    5.4 “理论上”情态标记化的机制
        5.4.1 句法位置
        5.4.2 语义虚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条件的隐喻:“(在)NP/N_抽+下”结构
    6.0 引言
    6.1 “(在)NP/N_抽+下”结构的构成特点
        6.1.1 “在”的隐现性
        6.1.2 “NP/N_抽”的类别性
        6.1.3 “(在)NP/N_抽+下”的修饰性
    6.2 “(在)NP/N_抽+下”结构的语义性质
        6.2.1 客体条件
        6.2.2 主体条件
        6.2.3 “条件”与“事件”的语义关系
    6.3 “在NP/N(的)VP/V下”与“(在)NP/N_抽+下”的关系
        6.3.1 “在NP/N(的)VP/V下”的抽象指称性
        6.3.2 “在NP/N(的)VP/V下”与“(在)NP/N_抽+下”的同质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NP/N_抽+上”与“NP/N_抽+下”的不对称研究
    7.0 引言
    7.1 “NP/N_抽+上/下”结构形式不对称
        7.1.1 与介词的搭配不对称
        7.1.2 与修饰成分的共现不对称
        7.1.3 功能扩展的形式不对称
    7.2 “NP/N_抽+上/下”结构语义不对称
        7.2.1 有“上”无“下”的语义不对称
        7.2.2 有“下”无“上”的语义不对称
        7.2.3 有“上”有“下”的语义不对称
    7.3 “NP/N_抽+上/下”结构表达作用不对称
        7.3.1 强调:“NP/N_抽+上”结构的表达作用
        7.3.2 衬托:“NP/N_抽+下”结构的表达作用
    7.4 “NP/N_抽+上/下”结构不对称的动因
        7.4.1 人类生理功能的不对称
        7.4.2 原型空间语义的不对称
        7.4.3 认知识解方式的不对称
        7.4.4 无标记有标记的不对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离散性容物的容器隐喻:“NP/N_抽+里”结构
    8.0 引言
    8.1 “NP/N_抽+里”的构成
        8.1.1 “NP/N_抽+里”的结构形式
        8.1.2 “NP/N_抽”的构成
    8.2 容器隐喻与“NP/N_抽+里”的语义及认知理据
        8.2.1 容器隐喻
        8.2.2 “NP/N_抽+里”的语义及认知理据
    8.3 “NP/N_抽+里”的容器隐喻特点
        8.3.1 容物的必有性
        8.3.2 容物形式的复杂性
    8.4 容器隐喻发达的原因
        8.4.1 基于身体的体验性
        8.4.2 容器图式的简便性
        8.4.3 容器图式的普适性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NP/N_抽+里”和“NP/N_抽+内”的比较研究
    9.0 引言
    9.1 “NP/N_抽+里”和“NP/N_抽+内”对抽象名词的选择倾向
        9.1.1 倾向于出现在“NP/N_抽+里”中的抽象名词
        9.1.2 倾向于出现在“NP/N_抽+内”中的抽象名词
        9.1.3 对“NP/N_抽+里”和“NP/N_抽+内”无选择倾向的抽象名词
    9.2 “NP/N_抽+里”和“NP/N_抽+内”的其他差异
        9.2.1 隐喻映射范围的大小差异
        9.2.2 功能扩展的远近差异
        9.2.3 适用语体的差异
    9.3 “NP/N_抽+里”和“NP/N_抽+内”的语义分析
        9.3.1 容器差异——可开放容器与唯封闭容器
        9.3.2 容物差异——离散性容物与弥散性容物
        9.3.3 相关语言现象的解释
    9.4 方位词“里/内”的语义演变及“NP/N+里/内”的历时发展
        9.4.1 方位词“里”和“内”的语义来源及演变
        9.4.2 “NP/N+里”和“NP/N+内”的历时发展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NP/N_抽+F”结构的来源及发展
    10.1 从“NP/N具+F”结构到“NP/N_抽+F”结构
        10.1.1 “F”:从无到有
        10.1.2 “NP/N”:从具体到抽象
    10.2 从“NP/N_抽+F”结构到“VP/V+F”和“AP/A+F”结构
        10.2.1 “NP/N_抽+F”功能扩展的可能性
        10.2.2 “NP/N_抽+F”功能扩展的表现
    10.3 “NP/N_抽+F”结构的词汇化
        10.3.1 结构凝固
        10.3.2 语义融合
    10.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池莉小说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池莉及其小说简介
    0.2 本课题研究现状
    0.3 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来源
        0.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0.3.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0.3.3 本课题的资料来源
第1章 池莉小说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及特征
    1.1 “幽默”及亲和型幽默
    1.2 池莉小说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
        1.2.1 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亲和型幽默
        1.2.2 作者向读者传达出的亲和型幽默
    1.3 池莉小说亲和型幽默的特征
        1.3.1 趣味性
        1.3.2 清淡性
        1.3.3 隐秘性
第2章 池莉小说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的语言手段
    2.1 语音手段
        2.1.1 巧用谐音
        2.1.2 巧用摹声
    2.2 词汇手段
        2.2.1 使用生动自然的口语词
        2.2.2 使用较浓厚的汉味方言词
        2.2.3 巧用熟语
        2.2.4 运用社会流行语
    2.3 修辞格手段
        2.3.1 通常主要用来表现幽默的修辞格的运用
        2.3.2 有时用来表现幽默的修辞格的运用
第3章 池莉小说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的语用机制
    3.1 违反合作原则视角的解释
        3.1.1 违背量准则
        3.1.2 违背质准则
        3.1.3 违背关系准则
        3.1.4 违背方式准则
    3.2 违反关联理论视角的解释
        3.2.1 明示与推理的不一致
        3.2.2 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相背离
        3.2.3 语用推理与认知语境的不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以英文版《中国文学》研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二、有关选题研究的其他重要信息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方法、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价值
        二、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交流与汇通:文学交流传统中的汉籍外译
    第一节 文学交流传统中的汉籍外译
        一、史上的汉籍外译之概观
        二、20世纪30—40年代的汉籍外译
        三、建国后的汉籍外译
    第二节 英文版《中国文学》的创刊
        一、《中国文学》的栏目设置
        二、《中国文学》的成长历程
        三、《中国文学》的装帧及其他特点
        四、《中国文学》的主要译者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翻译与交流:英文版《中国文学》翻译选材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选材特点
        一、初创期:新中国新农民形象为主
        二、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前期):红色经典为主
        三、曲折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阶级斗争为纲、革命样板为主
        四、蛰伏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伤痕反思为主
        五、复兴期(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活为主
        六、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发展中的中国形象为主
    第二节 英文版《中国文学》典型题材的选译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选译
        二、农村农民题材的选译
        三、少数民族题材的选译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象与展示:英文版《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第一节 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一、《中国文学》选译古典文学作品简况
        二、《中国文学》译介《诗经》的形象及策略
        三、《中国文学》译介《红楼梦》的形象及策略
    第二节 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一、《中国文学》选译的现当代作品简况
        二、《中国文学》译介《阿Q正传》的形象及策略
        三、《中国文学》译介《人到中年》的形象与策略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一、《中国文学》选译民间文学作品概述
        二、《中国文学》译介《阿诗玛》的形象与策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与启示:英文版《中国文学》对外文化交流之影响与启示
    第一节 英文版《中国文学》对外文化交流之影响
        一、《中国文学》的发行与接受状况
        二、《中国文学》的读者群
        三、《中国文学》被读者欣赏、误读或批评
    第二节 英文版《中国文学》对外文化交流的启示
        一、《中国文学》终刊原因之探析
        二、《中国文学》对外文化交流的经验与教训
        三、《中国文学》终刊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之途径
    第三节 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鉴,探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之对策
        一、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影响因素
        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对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一 与英文版《中国文学》同时代对外发行的外文报刊
附录二 1951-2000年《中国文学》选译古典文学作品选
附录三 1951-2000年《中国文学》选译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附录四 1951-2000年《中国文学》选译民间文学作品选
附录五 1951-2000年《中国文学》选译音乐、美术、书法作品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从语言形式的变化看池莉创作前后期风格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 池莉小说研究综述
        (一) 非转型研究
        (二) 转型研究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意义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池莉作品前后期语言形式的变化
    一、 语音
        (一) 叠音词增多
        (二) 四音节词增多
    二、 词汇
        (一) 从少到多:颜色词、流行词
        (二) 从多到少:“汉味”词汇
        (三) 从无到有:英文单词
    三、 句法
        (一) 句式:长句增多
        (二) 流行语句的使用
    四、 修辞
        (一) 比喻手法的使用渐趋频繁
        (二) 大量使用比拟
        (三) 排比的大量使用
第三章 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作品风格的转变
    一、 语言风格的转变
        (一) 由平实到藻丽
        (二) 从简约到繁丰
        (三) 挣脱“汉味”走向国际
    二、 表现内容的转变
        (一) 从烦恼的家庭生活到都市的灯红酒绿
        (二) 从真实的人生历程到生命的不可捉摸
        (三) 从对物质匮乏的描绘到对精神空虚的揭示
第四章 池莉小说语言形式变化的原因
    一、 外在因素:时代背景的突变
        (一) 市场经济的推行
        (二) 大众文化的兴起
    二、 内在因素:池莉自身创作观的转变
        (一) 迎合读者的趣味
        (二) 满足生存的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身份认同与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主要概念辨析
    三、研究现状与本文写作理路
第一章 后新时期作家身份认同的起源和类型
    第一节 后新时期作家的生存语境和思想资源
    第二节 边缘认同:市场时代的自我定位
    第三节 启蒙认同:知识分子身份的延续与新变
    第四节 文学认同: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
    第五节 宗教认同:信徒身份与作家身份的悖论
第二章 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身份话语
    第一节 启蒙身份的坚守与隐退
    第二节 世俗身份的突显与迷障
    第三节 审美身份的溃败与守持
    第四节 宗教身份的诉求与偏执
第三章 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分析
    第一节 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疾病叙事
    第二节 乌托邦精神的式微和嬗变:结尾的意义
    第三节 “精英文体”的式微和变异
第四章 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作家的叙事认同
    第一节 记忆、话语与叙事主体的认同建构
    第二节 叙事伦理与叙事主体的认同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日常生活概说
        一. “日常生活”概念的梳理
        二.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日常生活”理论
        三. 近30年女性文学日常生活叙事的崛起
    第二节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湖北女作家与日常生活叙事
        一. 湖北女作家的文学地图
        二. 湖北女作家的女性意识与日常生活叙事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第一章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创作概览
    第一节 1980年代初:新时期“女儿”的歌声
    第二节 1980年代中后期:“新眼睛”里的“新现实”
    第三节 1990年代:“汉味”“土味”自芬芳
    第四节 新世纪:湖北女性文学的绚烂多彩
    第五节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的代际考量
第二章 “水”:湖北女作家的文化情结
    第一节 “水”的文化内涵
        一. 传统文化中的“水”
        二. 湖北女作家与“水”
    第二节 “水”性意象
        一. “江”“河”意象
        二. “雨”意象
        三. “月亮”意象
    第三节 “水”样女人:多重意味的显现
        一. 顽强泼辣
        二. 似水方圆
        三. 本真朴野
        四. 另类精灵
第三章 女性日常空间观照
    第一节 逼仄的乡村空间
        一. 文化倾轧
        二. 逼仄乡土
        三. 重构底层
    第二节 “汉味”市井空间
        一. “里份”
        二. “街道”
    第三节 变化的空间
        一. “农民工姐妹”
        二. “保姆”的故事
        三. “南征北战”丽人行
    第四节 空间焦虑
        一. “一间自己的屋子”
        二. “何处是我家园”
第四章 日常交往书写
    第一节 闲聊
        一. “闲聊”种种
        二. 方言写作
        三. “闲聊体”
    第二节 游戏
        一. 丧葬:勾连神人的游戏
        二. 赌博:拷问道德底线
    第三节 神秘文化
        一. 神秘巫术
        二. 鬼神信仰
第五章 情爱书写
    第一节 爱情绝望与婚姻认同
        一. 方方:对现实爱情的绝望
        二. 池莉:对世俗婚姻的认同
    第二节 爱的温暖与传奇
        一. “温暖”
        二. “传奇”
    第三节 “新好男人”骑马归来
第六章 “生育”主题与“母爱”表达
    第一节 生育:痛并快乐着
    第二节 母爱:讴歌或质疑
    第三节 另类母亲
结语
附录:部分湖北女作家访谈录
    附录一 王芸访谈录
    附录二 郭海燕访谈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以武汉大学名义发表的论文

四、池莉作品在选词上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D]. 洪雨涵.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2]“汉味小说”中的武汉方言及文化研究[D]. 江晓雯. 湖北大学, 2019(05)
  • [3]中国当代女作家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1978-2017)[D]. 周蕾.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4]池莉小说的语言风格[J]. 孙婷婷. 芒种, 2018(06)
  • [5]现代汉语抽象名词性成分与单音方位词的组合研究[D]. 曹爽.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6]池莉小说亲和型幽默语言风格研究[D]. 朱圣贤. 湘潭大学, 2014(02)
  • [7]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以英文版《中国文学》研究为中心[D]. 林文艺.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8]从语言形式的变化看池莉创作前后期风格的转变[D]. 赵晓敏. 海南师范大学, 2014(02)
  • [9]身份认同与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D]. 杜昆.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8)
  • [10]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D]. 马英. 武汉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池莉作品选词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