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超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贡献与启示

吴伯超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贡献与启示

一、吴伯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及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冯长春[1](2021)在《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文中提出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重写音乐史"争鸣、音乐史学理论的探讨与新方法的实践、史料建设与文献研究、音乐家研究、音乐创作研究、音乐专题史研究、区域音乐史研究以及较为活跃的批评与商榷等主要方面引人注目。此外,研究中出现的"厚近薄现"的整体学术态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视野收缩乃至学术转向,值得反思。

刘少蓉[2](2021)在《近代三所国立音乐院(校)江西籍学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璇[3](2021)在《重拾边缘记忆 ——音乐教育家杨仲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柏雨佳[4](2021)在《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洪是我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他对音乐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投身于教育事业,始终站在音乐教育的第一线。陈洪在音乐教育理论思想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建国后,他将重心放在师范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音乐史上,陈洪的名声却不如同时期音乐家,关于陈洪的资料数量与他的成就并不匹配。笔者通过翻阅陈洪生前发表的文献、档案馆的搜集、前辈们对陈洪的评价以及采访陈洪的学生笔者的曾经的老师王岩,采访的资料为本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归纳和总结前辈们的文章文献,从陈洪的文章中探寻他的音乐思想,但任何问题都要放在历史背景下进行探究,笔者对他的实践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背景探究,他的前半生专注于专业音乐教育,后半生将重点放在师范音乐教育,于是笔者分别对两个时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归纳总结陈洪先生的实践活动和音乐思想,有助于我们加深对20世纪音乐教育的理解,并对当下的师范音乐教育给予启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为陈洪及其音乐教育思想起源,介绍了陈洪的经历生平及其音乐教育思想所产生缘由和背景;第二章为专业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思想探究,从对多方面背景的探究入手,对实践活动和音乐教育思想对此章进行论述;第三章为师范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思想探究,从社会背景和音乐教育体制探析,全面梳理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及音乐教育思想;第四章对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的思考,对当下的音乐教育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作出一定的建议。

李敏[5](2021)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国民乐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乐东渐”。受西方音乐特别是欧洲民族乐派的影响,中国“国民乐派”逐渐形成。中国“国民乐派”是一个松散的音乐家群体,没有严明的组织机构,也没有统一的音乐创作标准,但是他们从理论上或实践中大体上完善了“国民乐派”的宗旨,即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以传统音乐为根基,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发展具有民族特征、振奋民族精神的新音乐,这种新音乐既不是全盘照搬西方音乐、又不是毫无保留地继承传统音乐。由于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处于战争环境中,中国“国民乐派”在初步形成后并没有得到更深入的发展,从而给中国音乐事业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遗憾!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所提出的创建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标准和“国民乐派”的宗旨基本上吻合,从而使“国民乐派”的成功经验可以部分地被新中国的音乐事业所借鉴,这是对“国民乐派”音乐先驱们的最大慰藉!本文主要从中国“国民乐派”的萌芽,中国“国民乐派”的形成,中国“国民乐派”的成就和中国“国民乐派”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马岚花[6](2020)在《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文中认为《乐艺》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辑出版的音乐刊物。其由青主担任主编,属于季刊,每三个月出版一期,总共出版了六期。《乐艺》虽然只出版了六期,但内容颇丰、学术性很强、质量极高,其精美的装帧和讲究的印刷,更是当时其他音乐刊物所少有的。它作为一个记录历史的载体、一个传播科学信息的媒介、一个学习音乐知识的窗口、一个音乐交流平台,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史料。本文以民国音乐期刊《乐艺》为对象,围绕其做全方位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介绍20世纪上半叶音乐期刊的发展状况,清晰《乐艺》的历史定位,梳理它与当时其他音乐期刊的关系与异同,继而描述其诞生的历史必然;第二章,《乐艺》的撰稿者。深入挖掘推动《乐艺》发展的创刊群体与撰稿群体,梳理他们给予《乐艺》的不同程度的贡献;第三章,《乐艺》的内容介绍。对《乐艺》所涉器乐作品、歌曲作品、音乐文论、音乐信息等进行逐一细致分析,总结出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音乐文论、音乐信息的价值;第四章,《乐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深入剖析《乐艺》对我国音乐理论建设、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乐艺》作为上海国立音专的学术性综合音乐刊物,在我国音乐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虽因社会客观因素而被迫停刊,但它留下的珍贵历史信息值得我们立足各个角度去深入挖掘。

杨红彦[7](2020)在《邱望湘抗战歌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邱望湘,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为作曲家,他创作歌曲数量颇丰,其中包括艺术歌曲、古诗词歌曲、儿童歌曲、抗战歌曲等不同类型的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音乐的发展;作为理论家,他编写了乐理、和声音乐理论教材,为新音乐理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为音乐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校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后辈,值得后世敬仰。其中,在抗战时期,邱望湘为我国抗战歌曲的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根据文献史料发现邱望湘的抗战歌曲共24首,这些主题鲜明、题材多样的抗战歌曲是抗日战争民族胜利不可或缺的一页,它们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抗战史实与发展历程,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以邱望湘抗战歌曲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邱望湘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邱望湘一生各个时期主要的音乐活动,从而总结他音乐创作的总体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对邱望湘抗战歌曲的思想来源与实践基础进行分析,从时代背景、师承关系、自身的爱国情怀多个影响因素归纳他创作抗战歌曲思想转变的原因,为本论文研究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同时,根据邱望湘音乐创作实践基础,从而更为切实全面地研究邱望湘的抗战歌曲。第三部分,通过对邱望湘抗战歌曲音乐本体例证分析研究,从和声、旋律、风格、调式调性等音乐元素对邱望湘抗战歌曲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概括出他抗战歌曲创作的总体特征。第四部分,对邱望湘以及他的抗战歌曲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出其创作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下歌曲创作和历史研究的启示。最后,结语部分总结邱望湘在抗战歌曲创作方面的历史贡献,并指出自己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该研究的展望,以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进程中能够重新审视和客观定位邱望湘的历史地位。

陈淅钰[8](2020)在《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文中认为五四运动推进了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发展进程,提倡西化理论,开创了文学新时代,在此背景之下教育制度也开始发生变革。1921年10月颁布的《学制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即新学制,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开创了我国的教育新局面,1923年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进一步提出乐理应作为音乐课的必修课,从而提高乐理的地位。萧友梅作为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以及“新音乐”的重要倡导者之一,根据美育原则制定音乐课的目标,亲自参与课标的编订,同时身体力行地编写了一系列音乐教材,为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以新学制指导下萧友梅所编写的《新学制乐理教科书》(六册)为研究主体,结合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与乐理发展的大背景,以求全面细致地把握该教材的内容主体构成以及思想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指导,充分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对《新学制乐理教科书》进行详细的研读,对六册教材的出版时间线、教材编辑大意、目录框架、文字内容、图表谱例、课后习题进行全面分析,尽可能全面深入的研究该教材。首先梳理编者的音乐人生,分析教材的撰写背景、编辑大意与同时期乐理教材的编写情况,然后整体叙述该教材的由来,最后通过对教材内容主体的研究,归纳其特色: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个性等各方面。本文针对这套近百年的乐理教材,力求通过历史和当代的视角对其作出公允的评价,并将其与吴伯超的《北新乐理》做对比研究,且认为《新学制乐理教科书》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全面性、实用性的教材,有着明确的编辑大意和编写主线,是同时代的上乘佳作,影响力颇深。它既有时代的烙印也顺应着时代发展,既推动历史的发展也因历史所限,对现今的乐理教材编写可提供参考也可规避一些问题。

吴友如[9](2020)在《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角度出发,以刘天华为数不多的文章为切入点,并结合他的生活经历,比较细致详尽的梳理出刘天华美学思想的形成道路、内容特征和它的意义、影响。对他的美学思想成就作较完整的分析,希望就此对未来研究刘天华音乐的方向和二胡的教育发展有所启迪。本文共四章,第一章对刘天华的生平经历和音乐艺术学习之路作了简单的梳理,概述了他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道路。其中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介绍了所处环境下刘天华创作出的不同音乐作品以及在音乐艺术道路上对他颇有影响的几段重要经历。第二章从刘天华的七篇文稿中总结出他三大艺术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以及三大艺术观中的精神体现和时代特色,剖析出这些艺术观在二胡作品中具体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第三章着重论述了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他创新的革新理念和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以及在二胡创作改革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最后,本文探讨了对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些研究新思路,其意义就在于从美学的的高度去审视刘天华的音乐活动,探究其音乐实践背后的思想动机和理论支撑,找到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王丽伟[10](2019)在《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发挥笔者专业知识结构特长与地域文献资源的优势,运用历史学与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与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尝试,较系统、全面、深入地探究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利于东北区域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本论文内容如下: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社会环境。主要阐述近代东北社会环境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包括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民族构成与分布,分析东北区域社会环境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影响成因,以对近代东北区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及特征进行理论阐释,对主体内容加以客观把握。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考察。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东北古代与东北近代民族民间音乐。有关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即古代东北的肃慎、挹娄、勿吉音乐;渤海国的靺鞨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及“渤海乐”在后世的流传;金代女真音乐、金代民间音乐。自清代以来,随着东北民族的发展,与各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风俗互染,形成了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满族的萨满音乐文化、朝鲜族的音乐文化等等,将东北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来。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包括东北民族民间歌曲;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东北说唱音乐(曲艺音乐);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东北民族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东北民族民间器乐。阐释与分析各类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在艺术形式、音乐本源艺术特色、多元文化特徵,以及艺术中的意蕴之美、审美情趣与追求;通过列举个案,再现其旋律音乐中的“吟、柔”之美;通过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丰富的内涵情感及客观性分析与描述,展现东北区域本土的音乐文化,在东北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不可割舍的情感与审美表达,以及思想与文化相互间的联系。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较深入探究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共性与特殊性,世界历史性,以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地方性,体现东北历史悠久,各民族间相互吸收融合文化的精华,形成地方特色的东北民歌、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等民族民间音乐。共性或普遍性,即是指东北民族音乐艺术之“族性”与“个性”之诸多交叉圆圈之“叠合域”、审美意象之“共识区”、理想与进步的“大方向”。特殊性,是指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态性、多样性艺术,以及艺术的个性、艺术差异性。世界性,体现“跨界民族”俄罗斯、朝鲜等境外民间歌舞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中国俄罗斯族、朝鲜族音乐等艺术特色;日本以日本音乐为“介质”,将日本所接收的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东北民族音乐之美独具特色,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之中。五、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音乐与民间文化,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重点考察萨满神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学特色”,萨满乐器的依姆钦、西沙、嚓拉器、托力、单鼓、同肯等;蒙古族音乐与游牧文化,经历了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并存三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其分布形成为五个色彩区域。蒙古族民族音乐包括蒙族民歌、乐器与乐曲、民间歌舞、歌舞音乐等;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宫廷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宗教音乐文化。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以民歌为主,大体分为“柬达仁”、“吕日格仁”、“萨满调”三类。通过历史“事实叙述和问题分析”,体现出东北各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各民族民间音乐域内、域外之间交流关系,以及东北民族独特音乐风格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六、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遗存——即诸多少数民族各类民间歌舞音乐、民歌说唱、民间民谣、戏曲剧种、民族史诗、民间曲艺及民间乐器等等,笔者将多次深入民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考察和走访调研。本研究论文选择东北区域音乐文化中,比较典型个案中的两类:东北地方性民间戏曲剧种——吉林农安黄龙戏、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等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探究,希望在详实、客观的理论依据和史料文献基础上,能够再逐步将具有东北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之瑰宝,不断深入发掘、研究和整理,以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地方性剧种、曲种等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之体系建设并加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

二、吴伯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及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伯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4)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陈洪及其音乐教育思想起源
    第一节 生平简介及贡献
    第二节 音乐教育思想起源
        一、哲学思想
        二、国乐改革思想
        三、客观现实因素
第二章 陈洪专业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思想探究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背景探究
        一、社会背景
        二、音乐教育体制背景
    第二节 陈洪专业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一、广州音乐院
        二、特殊时期国立音专
        三、南京国立音乐院
    第三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探究
        一、武器艺术论
        二、普及与引进
第三章 陈洪师范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思想探究
    第一节 师范音乐教育背景探究
        一、社会背景
        二、音乐教育体制背景
    第二节 陈洪师范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一、成立音乐系
        二、五年制专科
        三、文革前后
    第三节 师范音乐教育成果
        一、音乐教学成果
        (一) 视唱练耳教学
        (二) 对位化和声教学
        (三) 小提琴教学
        二、培养学生
    第四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探究
        一、坚持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区别
        (一) “舞台”与“讲台”
        (二) 努力办好师范大学
        (三) “声乐不能只唱咏叹调”
        二、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一) 为师之本
        (二) 教师大计,师德为首
        (三) 重视教学方法
        (四) 以“慈”为师
        三、全面化发展
        四、中小学教育思想
第四章 对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的思考
    第一节 对当下音乐教育的思考
    第二节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给当下音乐教育建设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国民乐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国民乐派”的萌芽
    第一节 “国民乐派”萌芽的条件
        一、西方教会音乐的传入
        二、新式军乐队的创建
        三、学堂乐歌的盛行
    第二节 “国民乐派”萌芽的理论基础
        一、 “五四”运动后的新音乐思潮
        二、 “五四”运动影响下的新音乐创作观
第二章 中国“国民乐派”的形成
    第一节 借鉴传统音乐创作新音乐
        一、傅彦长:响亮提出“中国乐派”口号
        二、刘天华:“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
        三、王光祈:建立“具有中华民族性”的国乐
        四、吴伯超:望“与世界各国相提并荣”
    第二节 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新音乐
        一、赵元任:“中国派”和“国性”派的鼓吹者
        二、黄自:创造民族化的“新音乐”
        三、萧友梅:以“中西观念”创“国民乐派”
        四、李树化:以欧洲“国民乐派”为榜样
        五、冼星海:“参考和研究世界最进步的作曲家”
第三章 中国“国民乐派”的成就
    第一节 “国民乐派”创作的音乐作品
        一、声乐作品
        二、器乐作品
    第二节 “国民乐派”创作风格特征
        一、西方音乐体裁的多样化尝试
        二、民族审美风格的自觉探索
第四章 中国“国民乐派”的影响
    第一节 “国民乐派”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为新音乐创作做了开创性实验
        二、为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经验
    第二节 “国民乐派”的历史局限性
        一、创建根基问题上的分歧
        二、战争环境下的被迫中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
    第一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音乐期刊
        一、“五四运动”前的中国音乐期刊(1906-1919)
        二、20 世纪2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20-1929)
        三、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30-1939)
        四、20 世纪4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40-1949)
    第二节 《乐艺》纵横观
        一、纵向发展,一脉相承
        二、横向渗透,互为影响
    第三节 “乐艺社”与《乐艺》的问世
        一、“乐艺社”简介
        二、《乐艺》的问世
第二章《乐艺》的撰稿者
    第一节 撰稿者萧友梅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二节 撰稿者青主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三节 撰稿者周淑安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四节 其他撰稿者
        一、耳熟能详的音乐家
        二、外籍音乐家
        三、主攻民乐的音乐家
        四、歌词作家
        五、“默默无闻”的撰稿者
第三章《乐艺》的内容介绍
    第一节《乐艺》的装帧特色
    第二节《乐艺》的栏目设置
        一、各期目录内容概览
        二、《乐艺》主要栏目简介及作品数量统计
    第三节《乐艺》的主要栏目内容分析
        一、“曲谱”栏目
        二、“歌谱”栏目
        三、“着述”栏目
第四章《乐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音乐理论建设
    第二节 音乐教育实践
        一、学校音乐教育
        二、大众音乐教育
    第三节 音乐文化传播
        一、国外音乐文化的引介
        二、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邱望湘抗战歌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1.邱望湘相关研究
        2.抗战歌曲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邱望湘及其抗战前后的音乐活动
    (一)抗战前的音乐学习(1900-1930)
        1.成长环境
        2.求学与工作经历
        3.组建“春峰乐会”
    (二)抗战期间的音乐活动(1931-1945)
        1.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
        2.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
        3.“国立”音乐院分院
    (三)抗战后的音乐活动(1946-1977)
        1.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2.文革时期的遗存
二、邱望湘抗战歌曲创作的思想来源与实践基础
    (一)思想来源
        1.时代因素
        2.师承影响
        3.自身的爱国情怀
    (二)实践基础
        1.教育实践
        2.创作实践
三、邱望湘抗战歌曲音乐分析与创作特征
    (一)合唱抗战歌曲
        1.《献给飞虎队》
        2.《敬爱国旗》
        3.《空军歌》
        4.《少年先锋》
        5.《向前进》
    (二)独唱抗战歌曲
        1.《卖花》
        2.《慰劳将士》
        3.《爱国歌》
        4.《宣誓之歌》
        5.《出征歌》
    (三)邱望湘抗战歌曲的创作特征
        1.创作题材的多样性
        2.艺术性和时代性相融合
        3.民族性特色
四、邱望湘抗战歌曲创作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一)历史价值
        1.推动民族抗战精神
        2.为新音乐创作注入活力
        3.创作局限与不足
    (二)当代启示
        1.勿忘历史,继承发扬抗战精神
        2.砥砺前行,指导当下歌曲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邱望湘抗战歌曲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作者萧友梅相关研究
        2.教材产生背景相关研究
        3.中国乐理发展与乐理教材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由来
    (一)编者音乐人生
    (二)教材撰写背景
        1.历史文化背景
        2.课程标准依据
    (三)教材撰写依据
        1.思想来源
        2.内容来源
    (四)同时期乐理教材编写情况
二、《新学制乐理教科书》本体分析
    (一)教材编辑大意
    (二)编写特点
        1.难度由浅入深
        2.知识交错编列
    (三)内容分析
        1.音乐基本知识
        2.音乐技法理论
        3.谱例与图表示例
        4.课后习题
    (四)与吴伯超《北新乐理》比较
        1.编列编排比较
        2.内容比较
三、《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特色
    (一)系统性和全面性
        1.内容编排有系统
        2.乐理知识涵盖全面
    (二)专业性和个性
        1.固定唱名法体系
        2.专业的术语表述
        3.以“调”为主线
    (三)兼收并蓄的教育视野
        1.理论实践相结合
        2.学习西方优秀乐理体系
    (四)切合时代特征
        1.实践性与创新性兼备
        2.世界化与多元化兼备
四、《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启示意义
    (一)历史启示
        1.促进“美育”思想发展
        2.推动乐理教材编写发展
    (二)现代启迪
        1.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重视课后练习,加强师生联系
        3.固定调体系的使用
    (三)存在缺憾
        1.音乐欣赏的局限性
        2.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化”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四 研究刘天华音乐中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第一章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道路
    第一节 童年的境遇
    第二节 音乐的启蒙
    第三节 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第一节 刘天华的三大艺术观
        一 “要顾及一般民众”的艺术观
        二 “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观
        三 “国乐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性”的艺术观
    第二节 刘天华音乐作品中的精神体现
        一 刘天华音乐作品中的科学精神
        二 刘天华音乐作品中的民主精神
第三章 刘天华美学思想对民族音乐的影响
    第一节 洋为中用的革新理念
        一 乐曲的创作与改编
        二 中西融合的音乐演奏技法
        三 民族乐器的革新
        四 改良记谱法
    第二节 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
        一 为民族音乐教育奠定基础
        二 丰富多元的民族音乐情感
第四章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从“国乐之魂”看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
    第二节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国乐改进社缘起
    附录 B 我对于本社的计划
    附录 C 《改进操》说明
    附录 D 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
    附录 E 《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
    附录 F 代程君朱溪答能君瓠芦函
    附录 G 《梅兰芳歌曲谱》序
    附录 H 刘天华年表
致谢

(10)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的收集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的社会环境
    一、东北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东北民族生存的经济环境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东北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回顾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
    二、东北近代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
第三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
    一、东北民族民间歌曲
    二、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
    三、说唱音乐(曲艺音乐)
    四、东北民族民间器乐
    五、东北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
    六、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
第四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民族性的艺术特征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共性与特殊性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国际性
    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
第五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汉族、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二、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
    三、蒙古族音乐与草原游牧文化
    四、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五、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
第六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传承
    二、东北地方性剧种黄龙戏
    三、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吴伯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及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J]. 冯长春. 中国音乐, 2021(06)
  • [2]近代三所国立音乐院(校)江西籍学生研究[D]. 刘少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重拾边缘记忆 ——音乐教育家杨仲子研究[D]. 张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4]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 柏雨佳. 扬州大学, 2021(09)
  • [5]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国民乐派”研究[D]. 李敏. 四川音乐学院, 2021
  • [6]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D]. 马岚花.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7]邱望湘抗战歌曲研究[D]. 杨红彦.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D]. 陈淅钰.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9]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 吴友如.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D]. 王丽伟. 吉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吴伯超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贡献与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