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实时:IP 用户管理和计费系统的未来

双向实时:IP 用户管理和计费系统的未来

一、双向、实时:IP用户管理及计费系统的未来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贾卓生[1](2021)在《基于域名服务日志分析的主动防御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从个人信息盗取、隐私泄露,到危害社会和国家安全,无处不在。为此,政府和相关单位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展网络安全检测与防御方面的研究。如何通过检测分析自动感知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研判,准确定位故障点,精准反映各个系统的安全风险值,形成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网络安全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进展,但在关键技术手段和准确度上仍需要不断完善。目前在企业网中通过安装入侵防御、漏洞扫描、用户行为管理、数据安全审计等设备进行安全分析和防御,但因处理量大、误报率高,在实际环境中往往旁路部署,难以提高防御能力。在面对越来越大的网络流量和分布式内容分发网络以及加密协议的普遍采用,全流量网络安全检测方法难以有效地识别网络攻击行为,也增加了企业和用户隐私数据被窃取的风险。基于日志数据进行安全攻击检测方法往往采用单个设备或系统的日志,数据粒度不够精细,分析滞后,检测效果难以保证,也缺乏与现有网络安全防御设备的反馈和联动机制,且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需要关联分析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极大地影响分析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利用互联网中最基础的域名服务日志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网络行为指纹特征库模型,通过聚类分析研究网络攻击行为特征检测算法,检测网络安全风险和网络攻击隐患。并采用网络计费日志作为辅助的细粒度分析和验证手段,进一步提高检测精确度。提出利用域名服务器构建具有主动防御功能的智能域名体系架构,建立事前干预的安全防护体系,在用户和系统无感知的情况下,主动阻止危害网络安全的攻击行为,增强网络安全管理和防御能力。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基于域名服务的主动防御体系架构。在分析网络日志的采集方式、格式类型、数据映射与清洗基础上,研究了域名数据的统计分类方法,以及域名服务面临的解析过程安全、体系安全和网络威胁。对域名集进行统计聚类挖掘,分析域名解析过程中分布式内容分发网络加速和动态地址带来的安全检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智能域名服务的主动防御体系架构。2、提出一种构建域名指纹图谱的方法。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域名指纹图谱特征库模型,对生成的指纹模型数据特征值进行关联和聚类分析。定义了安全检测分析中各种域名指纹标准数据集合,包括:可供智能域名系统进行安全防御的动态黑白名单集;基于知识图谱的用户访问行为指纹集;采用图神经网络有向图和无向图生成的域名解析指纹集。给出了指纹集建立、生成、存储、比对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并对指纹检测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和分析。针对域名服务日志数据粒度不够精细的问题,采用网络计费日志作为辅助的细粒度分析和验证手段,提高检测准确度。3、提出一种网站、用户、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正常域名访问行为指纹检测分析方法。通过用户查询行为的合集还原网站所有活跃域名链接,形成网站活跃域名指纹图谱,提出了基于C4.5决策树算法的网站域名指纹特征检测分析方法。通过用户网络访问行为形成用户访问域名特征指纹图谱,在分析用户的固定、变化、异常三种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粗糙聚类算法FCM的用户访问行为检测分析方法。通过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域名请求形成特征指纹图谱,提出了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行为的检测分析方法。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提出一种网络攻击行为指纹图谱的检测分析方法。在分析网络攻击行为的基础上,针对典型攻击行为指纹特征,采用隐狄利克雷LDA概率图模型方法进行估值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一阶同质马尔科夫链FHM行为转移概率算法的改进方法,来检测网络攻击行为,提高了对攻击行为的预测和预防能力。以挖矿病毒攻击和网页暗链攻击为例,对该检测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5、实现了一个基于域名服务的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通过域名日志安全分析系统与智能域名服务器联动,实现网络主动防御。并通过网络代理服务器把可能产生安全问题的流量导向蜜罐系统进行分析和阻断。通过与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日志的综合分析,实现适应动态地址变化的域名分析系统,满足物联网和IPv6等动态IP地址网络环境下的安全分析和防御。在系统间建立相互反馈机制,验证了检测和预防效果。本文通过对域名服务日志的分析,提出基于域名访问行为指纹图谱的安全检测分析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网络安全检测与主动防御系统,能够实施闭环控制和统一的威胁管控,并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得到应用。

叶茂[2](2020)在《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商业项目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筑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项目越来越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发现了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这类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问题尤为突出,往往都是只关注逐个单体建筑的设计,而忽略了项目整体运营管理的客观需求,从而在项目整体交付运营的时候才发现公共区域成为设计和施工的真空地带,项目内各功能建筑独立运行,人造孤岛比比皆是。这对于以“良好体验”,和“优质服务”决定成败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而言,这是最大的痛点。本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类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研究,统一各功能建筑接入园区管理的技术标准;增加项目整体的可扩展性,尽量减少后期改造投入;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带来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为其他类似项目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型文旅类综合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并归纳了其中智能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对园区运营和管理带来的困扰。本文采用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法,完成了如下内容:总体方案设计部分,首先对项目背景、类似项目和周边环境进行了调研分析(境外部分非自行调研成果),并总结分析了现有新技术发展方向;参考前面调研成果和相关规范对总体架构、运营模式、管控模式及其职能分类进行了分析、归纳和设计。各子系统方案设计部分,对各子系统用途作了简要介绍、详细描述了各系统结构、技术选型、重要功能,以及与园区平台的集成要求,最后对设计规范之外,新增的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价值作了归纳总结。园区集成管理平台设计部分,先对园区集成管理平台的用途和功能作了简要介绍,系统分析了对园区集成管理平台的集成需求、功能架构、通信接口及应用具体应用。其他智慧化应用建议部分,结合高级办公、高级酒店和大型商业的使用需求,总结整理了以往相同或类似项目案例中,成功应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对其进行了归类整理和简要介绍,期望在本项目或其他项目建设中提供引导。总结与展望部分对本文做了总体概括和总结,对后续类似项目智能化总体规划设计的创新和需要注重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基于人性化、精准服务和智慧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将是本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的的核心。通过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各个方面增强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创新服务。对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带来了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

赵雪[3](2019)在《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语音通信的交换方式已经从最初的空分交换方式发展到了现下的分组交换方式。科技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不前,在下一代的语音通信系统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IP数据包软交换方式将会逐步缩减现有其它电话交换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空间。本文对当前使用的各类语音通信交换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国内地铁行业内应用比较成熟的数字程控交换进行了应用案例分析。重点针对软件换技术进行了相关技术及应用探讨,对该系统的结构组成、应用特点、软件交换能够提供的新功能和具体性能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根据成都地铁未来的线网规划要求,考虑未来用户规模和业务的规划,对后期地铁线路形成网络后的公务电话系统维护和扩展方面进行探讨。在分析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和软交换技术在系统建设、维护成本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地铁语音电话网络设计方案。本文中的软交换设计紧密结合了成都地铁未来的建设发展趋势,以成都地铁7、10号线的环形地铁线路工程与COCC控制中心工程为实际案例背景,结合语音设备的地域分布和用户数量分布的具体情况,对基于软交换的7、10号线公务电话系统COCC专用电话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网络架构,对如何进行电话系统组网进行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研究。通过对未来地铁内网用户规模的预估,确定了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放式数据通信平台,计算机网络自诞生以来不是那么安全的。因此,针对软交换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文中结合已有的地铁软交换应用案例,对如何保障安全这一重要因素和原则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地铁通信新技术采用以前,有必要进行相关应急灾备倒切的研究工作,为后续地铁软交换维保工作提供应急情况下的设备保障,提高维保效率。通过对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技术进行的详细论述和研究,充分展现了软交换技术在地铁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在设计未来地铁通信系统建设的新方案后,不仅给后期地铁运营期间的通信系统维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向,也进一步增强了地铁专业人员对软交换技术的掌握力度。

丁平杰[4](2014)在《华数广电在三网融合下的业务平台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三网融合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广电企业的影响非常明显。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加强自身优势领域、提高竞争力是各方所要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政策扶持和传统的技术升级改造网络无法解决各自面临的全部难题。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深入分析三网融合政策背景下广电运营商运营现状,找出一条适合于广电网络运营商的生存之路。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借鉴西方国家在“三网融合”问题上制定的发展战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广电总局关于“三网融合”的相关政策规定,以浙江最具代表性的广电企业-华数广电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发展创新才是硬道理。其次,采用SWOT分析法针对当前广电网络运营商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将其与电信运营商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广电网络在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华数广电在加强运营、业务、服务能力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进而为“三网融合”当前的工作,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提供一些意见和参考,从而推动“三网融合”的发展。本文为广电企业应对三网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策略。结合华数广电的实际情况,为广电企业应对三网融合的业务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为广电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蔡文[5](2014)在《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讯技术进入3G时代,运营商从原来单一的话音业务发展到种类繁多的数据业务,例如视频通信、多媒体短信、即时通讯、移动定位、视频点播、在线娱乐、电子商务等,这些由话音和宽带接入业务衍生的数据增值业务已经成为了运营商收入的稳定增长点。相比之下,传统的诸如按时长、流量、次数,或者包月的计费模式显得过于简单和粗放了。为了满足用户、业务提供商以及运营商的不同要求,业界对基于内容价值的精细计费模式展开了广泛讨论和深度研究,并由3GPP(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给出了推荐的标准与模型。本文首先介绍论文的背景和研究对象,概述基于内容计费的关键技术,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然后对内容计费进行了架构研究,描述了电信计费架构的发展,归纳其设计思路和原则,对流行架构的逻辑组成和各功能模块,以及基于该架构的计费消息流程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电信的组网规范,本文重点设计了湖北电信基于内容计费的方案,包括组网策略和优化方法,并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组改网方案和优化方法做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最后设计了组网后的内容计费CCG系统的测试方案,给出了针对主要功能模块的测试用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黄笑磊[6](2013)在《基于IP和电信网融合的通信解决方案》文中认为现有的电信网已实现了大规模的网络部署,直接掌握着大量的用户信息,是用户的“第一接触者”。另外,电信网提供可靠连接的电路交换方式,向用户提供电信级的服务质量,已形成一定的依赖性。现有的互联网基于其低廉的网络设备成本与通信费用已得到用户的广泛青睐。并且,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开发,如游戏、办公软件、搜索、视频以及音乐等也已远远超过电信网,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因此,融合两种网络优势的移动互联网开发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Cs域的电信网和基于Ps域的互联网各自的优缺点及相关技术基础,如七号信令、E.164号码及鉴权加密机制、VoIP控制协议和传输协议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通信解决方案。通过将ITU-T统一规定的E.164号码绑定IP网用户,使之成为唯一的用户标识,从而解决现有的IP电话中不能实现电信用户呼叫IP侧用户的难题。本文具体分析了融合方案的整体网络架构与信令流程。通过对IP侧用户绑定E.164号码,IP侧用户作为被叫时,其绑定的号码在电信网设备中可以作为标准的电信号码路由;而当IP侧用户作为主叫时,其绑定的E.164号码可以作为标准通信号码在被叫端显示并进行回拨。从而实现IP网与电信网用户的无缝融合。本文还分析了数据文本在融合通信方案中的实现方式。移动互联网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务应用,仅仅实现语音互通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数据文本在IP侧与电信侧间无缝融合的解决方案,并设计了网络架构,分析了信令在网络间的传送流程,为移动互联网各种业务的开发打下基础,是一种初步的尝试。

唐超[7](2013)在《基于IP的综合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IP技术、三网融合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电视的前端系统正在向综合化、大容量、多业务方向迈进,新一代的数字电视复用设备集成了节目加扰、分析、调度、处理、保护等诸多功能,效率大大提高。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数字电视系统现状,规划和设计了适合常州市实际情况的基于IP的数字电视综合前端系统平台。该平台除满足传统数字前端基本功能外,同时还能提供电视播出、数据广播、电视精灵、NVOD、证券信息、VOD等多种类型业务。常州市数字电视综合平台在设计时,采用了IP技术,大量减少了系统之间的连线。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容性和灵活性,也带来了系统可靠性的提升。整个系统构成简洁,维护灵活快捷,在技术和成本上都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和实用性。通过在市级前端处理大部分信号后,经IP组播远程传输至县级平台,实现了常州与县区的有线数字电视节目的内容统一、业务统一,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投入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常州广电未来的业务拓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陈淑珍[8](2012)在《基于COA和COPS协议的宽带网络QoS智能管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清视频、大容量上传/下载、云存储和云计算的爆发式发展以及宽带用户数的大幅度剧增,人们对宽带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复杂。宽带QoS智能管控技术被看作是解决数据流量和宽带资源矛盾的有效途径,也被认为是满足用户自助适配、按需保障,提供宽带差异化、精细化运营服务的有力手段。本论文以国家科技部―差异化应用控制平台研发及试验‖项目和“中国电信宽带智能提速产品一期/二期开发项目”为背景依托,在保持现有网络拓扑,不增加网络设备,不对网络设备作硬件升级等基础上,探索成本低、效果好、部署快的城域网内宽带网络端到端的QoS可管可控解决方案。同时本论文还吸收国际标准框架思想,参考通信设备厂家提出的QoS管控方案,研究、制定和规范接口协议,提供自助适配和按需保障,实现用户带宽实时、按需调整,提升用户业务体验。本文首先研究宽带QoS管控原理、COA协议和COPS协议;接着重点讨论了本文的重点内容,即:宽带网络QoS智能管控系统的网络架构、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接口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该系统的整体提速和应用提速流程;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现网测试以及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整体提速和应用提速功能,实现用户实时、按需调整带宽,满足宽带QoS智能管控系统要求。本论文的主要贡献有:1、采用QoS多控制点协同工作,在保持现有网络拓扑,不增加网络设备基础上,实现整体提速和应用提速功能,实现用户实时、按需调整带宽的智能管控。2、吸收国际标准框架思想,参考通信设备厂家提出的QoS管控方案,研究和规范BRAS设备的接口协议,解决了设备差异化能力的互通性难题。

刘非[9](2012)在《互动电视业务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电运营商提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数字电视互动化、互动电视效益化”指导思想为有线电视网络及其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保证互动电视业务的正常开展,需要建设可靠稳定的互动电视业务前端系统,积极采用先进接入技术,提升网络的传输性能,做好监控系统,以满足广电网络承载及运营管理需求。论文在总结某广电公司互动电视业务平台建设以及新一代接入网项目的基础上,分析了DOCSIS、PON等相关技术标准,从多层面分析研究基于广电网络开展互动电视业务的相关技术。论文首先给出了广电网络发展初期互动电视业务系统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阐述系统建设的设计思路,探索互动电视的业务特点。然后分析网络接入关键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给出典型的广电接入网设计方案,分析网络性能,总结影响互动电视业务传输的关键因素和技术指标。接着,通过搭建试验平台和建立测试模型,研究业务传输的主要技术要求。最后,从业务和网络方而给出了互动电视运营管理的监控方法。论文所论述的互动电视业务平台已经投入使用,业务取得了超常规发展,正向业内推广。项目研究工作所设计的新一代广电接入网正在试点建设中,通过理论指导实际,有效地保证了业务的高效、高质传输;针对业务特点,所提出的业务运营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苏田[10](2012)在《基于IPDR协议的数据采集器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网络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网络服务的快速发展。网络服务的不断涌现需要计费系统的帮助。对于网络运营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来说,计费是它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现在的计费方式中,简单计费方式仍是我们的主要计费方式,基于内容的计费方式正在大规模应用,但存在着很多缺点。网络中,对原始使用信息进行处理后生成的网络使用记录呈现私有化,不同的网络设备使用不同的记录格式,给不同计费系统和商业支持系统之间的交互产生了巨大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中介系统中使用的数据采集技术有着或大或小的缺陷。IPDR标准的产生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对于各种中介系统,商业支持系统,以及各种网络元素,它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使用这种标准格式,不同系统可以方便交换数据。IPDR标准将中介系统从计费系统中剥离出来,让计费数据采集和计费数据处理分离开来,降低了计费系统的复杂性,使得中介系统,计费系统能够独立发展开来。IPDR标准让不同的支持IPDR的系统更加容易地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本文介绍了IPDR以及相关技术,讨论了计费中介系统的作用,设计并实现了数据采集器,采用了多种技术提供了对实时计费的支持。希望能对基于IPDR的计费系统的建设有所帮助。

二、双向、实时:IP用户管理及计费系统的未来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向、实时:IP用户管理及计费系统的未来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域名服务日志分析的主动防御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成果
        1.3.4 论文结构安排
2 基于域名服务日志分析的主动防御架构
    2.1 引言
    2.2 域名服务
        2.2.1 域名系统
        2.2.2 域名解析过程的安全分析
        2.2.3 智能域名服务
        2.2.4 域名服务面临的安全威胁
        2.2.5 域名服务器体系安全
    2.3 域名服务日志分析主动防御架构
        2.3.1 域名服务日志采集
        2.3.2 域名服务和计费日志格式
        2.3.3 数据清洗与映射
    2.4 基于知识图谱的域名服务日志主动防御检测
    2.5 本章小结
3 域名指纹图谱生成与分析
    3.1 引言
    3.2 域名名单数据集合
    3.3 域名指纹标准库生成
        3.3.1 数据集合定义
        3.3.2 指纹数据集合建立
        3.3.3 指纹图谱的生成
        3.3.4 指纹图谱的存储
        3.3.5 指纹图谱的比对
        3.3.6 指纹图谱的可视化
    3.4 域名指纹图谱的分析
    3.5 实验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正常访问行为的域名指纹图谱检测分析
    4.1 引言
    4.2 网站域名特征指纹分析
        4.2.1 网站域名指纹特征
        4.2.2 基于决策树的网页域名指纹检测分析
    4.3 用户行为特征指纹分析
        4.3.1 用户域名解析行为指纹特征
        4.3.2 基于粗糙聚类的用户访问行为指纹检测分析
    4.4 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特征指纹分析
    4.5 实验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网络攻击行为域名指纹图谱检测分析
    5.1 引言
    5.2 网络攻击行为分析方法
        5.2.1 网络攻击典型方法
        5.2.2 网络攻击行为检测
    5.3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网络攻击行为转移概率指纹分类算法
    5.4 算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网络攻击行为检测分析
        5.4.2 常见攻击行为指纹检测分析
    5.5 网络攻击行为检测实例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域名服务的主动防御系统的实现
    6.1 引言
    6.2 网络攻击行为防御
    6.3 代理服务器和蜜罐分析与阻断
    6.4 动态地址联动防御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类似案例调研分析
        1.2.1 国内类似项目
        1.2.2 国外类似项目
        1.2.3 经验借鉴
    1.3 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
第二章 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
    2.1 项目背景调研分析
        2.1.1 项目背景分析及项目设计定位
        2.1.2 新技术发展调研分析
    2.2 需求分析及设计目标
        2.2.1 需求分析
        2.2.2 设计目标
    2.3 总体架构规划设计
        2.3.1 建设总体架构分析
        2.3.2 建筑业态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模式建议
        2.3.3 智能化系统综合管控模式建议
        2.3.4 三种系统综合管控的集成模式比选
        2.3.5 两种集成模式组合
        2.3.6 综合管控平台的职能分类分析
    2.4 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2.5 智能化职能中心规划设计
第三章 各子系统方案设计
    3.1 总体设计说明
        3.1.1 设计范围
        3.1.2 设计依据
        3.1.3 智能化重要机房设置
    3.2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3.2.1 系统介绍
        3.2.2 系统设计
        3.2.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3 入侵报警系统设计
        3.3.1 系统介绍
        3.3.2 系统设计
        3.3.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4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设计
        3.4.1 系统介绍
        3.4.2 系统设计
        3.4.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5 电子巡更系统设计
        3.5.1 系统介绍
        3.5.2 系统设计
        3.5.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6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
        3.6.1 系统介绍
        3.6.2 系统设计
        3.6.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7 能耗计量系统设计
        3.7.1 系统介绍
        3.7.2 系统设计
        3.7.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8 背景音乐及应急广播系统设计
        3.8.1 系统介绍
        3.8.2 系统设计
        3.8.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9 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3.9.1 系统介绍
        3.9.2 系统设计
        3.9.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0 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
        3.10.1 系统介绍
        3.10.2 系统设计
        3.10.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1 车位引导管理系统设计
        3.11.1 系统介绍
        3.11.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1.3 系统设计
        3.11.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2 紧急求助系统设计
        3.12.1 系统介绍
        3.12.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2.3 系统设计
        3.12.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3.13.1 系统介绍
        3.13.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3.3 系统设计
        3.13.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4 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3.14.1 系统介绍
        3.14.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4.3 系统设计
        3.14.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5 客流统计系统设计
        3.15.1 系统介绍
        3.15.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5.3 系统设计
        3.15.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6 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3.16.1 系统介绍
        3.16.2 系统架构设计
        3.16.3 系统功能设计
        3.16.4 对比传统能源管理的优势
        3.16.5 系统数据对接
        3.16.6 系统效益分析
    3.17 智能系统应用效益总结
        3.17.1 设计与应用说明
        3.17.2 增补智能系统应用经济价值估算
第四章 园区集成管理平台方案设计
    4.1 系统简介
    4.2 参考案例及分析
    4.3 系统设计
        4.3.1 系统总体架构
        4.3.2 关键技术选型
        4.3.3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指导建议
    4.4 平台设计总体需求
        4.4.1 子系统与平台通信接口说明
        4.4.2 子系统集成需求
    4.5 平台子系统集成管理功能要求
        4.5.1 防盗报警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2 视频监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3 门禁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4 楼宇自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5 环境监测模块功能标准
        4.5.6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7 背景音乐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8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9 机房监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0 消防联动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1 电子巡更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2 停车场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3 信息发布系统集成模块功能标准
        4.5.14 客流统计系统集成模块功能标准
    4.6 平台重要基础功能模块
第五章 其他智慧化应用建议
    5.1 高级办公楼智慧化应用
    5.2 高级酒店智慧化应用
    5.3 大型商业智慧化应用
总结与展望
    一、论文总结
    二、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软交换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1.2.2 地铁电话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介绍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地铁电话通信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成都地铁通信系统概述
    2.2 成都地铁电话系统需求分析
        2.2.1 公务电话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2.2.2 专用电话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2.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成都地铁电话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设计原则
        2.3.2 常用的地铁电话通信系统交换技术
        2.3.2.1 程控交换的特点和功能
        2.3.2.2 软交换技术特点和功能
        2.3.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成都公务地铁电话系统总体构架设计
        2.3.4 与其它系统接口方案设计
    2.4 软交换技术应用故障情况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软交换的成都地铁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与容灾测试
    3.1 成都地铁7号线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3.1.1 系统构成及方案说明
        3.1.2 业务功能
        3.1.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3.2 成都地铁10号线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3.2.1 系统结构及方案说明
        3.2.2 业务功能
        3.2.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3.3 成都地铁公务电话系统容灾测试
        3.3.1 测试目的
        3.3.2 容灾方式
        3.3.3 容灾演练前准备
        3.3.4 演练实施方案
        3.3.5 容灾测试内容及测试结果
        3.3.6 容灾演练影响
    3.4 成都地铁7号线公务电话系统容灾方案选择
        3.4.1 1:1配置模式
        3.4.2 1:0配置模式
        3.4.3 两种容灾方式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软交换的成都地铁专用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4.1 软交换在COCC专用电话系统中的应用
    4.2 成都地铁COCC线网专用电话系统方案设计
        4.2.1 组网规划
        4.2.2 业务功能
        4.2.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4.2.4 互联互通接口设计
    4.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华数广电在三网融合下的业务平台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企业发展战略
        2.1.2 三网融合的定义与内容
    2.2 相关理论
        2.2.1 结构追随战略理论
        2.2.2 波特五力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3 战略管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2.3.1 SWOT分析方法
        2.3.2 PEST分析方法
3 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和华数广电战略分析
    3.1 三网融合的原因
    3.2 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
    3.3 三网融合对广电网络的意义和影响
    3.4 华数广电在三网融合下的业务发展战略分析
        3.4.1 宏观环境分析
        3.4.2 竞争力分析
    3.5 SWOT分析
        3.5.1 优势分析
        3.5.2 劣势分析
        3.5.3 机会分析
        3.5.4 威胁分析
4 华数广电在三网融合下的业务发展战略
    4.1 华数广电业务发展概况
        4.1.1 华数广电简介
        4.1.2 华数广电核心竞争力
    4.2 华数广电三网融合业务需求
        4.2.1 广电业务需求的多维发展
        4.2.2 广电业务的发展需求和趋势
    4.3 华数广电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
        4.3.1 三年发展目标
        4.3.2 规划原则
        4.3.3 建设运营的战略思路
    4.4 实现三网融合技术平台总体架构
        4.4.1 有线网升级改造工程
        4.4.2 云平台建设工程
5 华数广电三网融合下业务保障措施
    5.1 打造省级骨干网络
        5.1.1 业务对网络的需求
        5.1.2 IP多业务和大颗粒业务承载需求
        5.1.3 支撑全业务发展的家庭接入网络需求
    5.2 建设业务运营平台
        5.2.1 媒体云
        5.2.2 通信云
        5.2.3 宽带云
        5.2.4 服务云
        5.2.5 本地信息化平台
    5.3 推广多终端支持
        5.3.1 采用传统数字电视机顶盒
        5.3.2 推行云宽带电脑
        5.3.3 实现全新的云媒体终端
    5.4 完善运营维护和支撑系统
        5.4.1 总体规划简介
        5.4.2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概述
        5.4.3 管理支撑系统(MSS)概述
    5.5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5.5.1 总体方案
        5.5.2 内容监管
        5.5.3 网络监管
        5.5.4 终端监管
        5.5.5 业务监管
        5.5.6 结算监管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数据业务发展趋势
        1.2.2 精细化计费需求
        1.2.3 移动网络的建设与改造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计费系统与内容计费
    2.1 计费系统的发展
        2.1.1 传统计费
        2.1.2 2G/2.5G网络计费
        2.1.3 3G网络计费
    2.2 内容计费的关键技术
        2.2.1 数据流分析
        2.2.2 实时计费协议
        2.2.3 资源分配
    2.3 基于CCG的内容计费系统
        2.3.1 CCG功能概述
        2.3.2 CCG的组网策略
        2.3.3 CCG计费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容计费组网策略与方案设计
    3.1 3G网络的分层结构
    3.2 内容计费的网络改造
        3.2.1 基于PDSN节点的网络改建
        3.2.2 基于GGSN节点的网络改建
        3.2.3 网络改建实例
    3.3 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的实现
        3.3.1 组网背景
        3.3.2 组网策略
        3.3.3 工程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容计费系统的测试
    4.1 内容计费测试的主要思路
        4.1.1 CCG的功能需求
        4.1.2 CCG与网络性能
    4.2 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的测试
        4.2.1 测试环境概述
        4.2.2 测试内容与项目
        4.2.3 测试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IP和电信网融合的通信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CS域电信网相关技术基础
    2.1 No.7信令
    2.2 网络的鉴权加密
    2.3 现有电信网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S域VoIP相关技术基础
    3.1 VoIP网络架构
    3.2 VoIP的控制协议
        3.2.1 H.323
        3.2.1.1 H.323协议集组成
        3.2.1.2 H.323协议网络系统组成
        3.2.1.3 H.323协议寻呼流程
        3.2.2 SIP
        3.2.2.1 SIP唯一资源标识符
        3.2.2.2 SIP协议结构
        3.2.2.3 SIP网络结构
        3.2.2.4 SIP呼叫流程
    3.3 传输协议
        3.3.1 TCP/IP 协议
        3.3.2 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控制协议(RTCP)
        3.3.2.1 实时传输协议(RTP)
        3.3.2.2 RTCP 协议
    3.4 现有VoIP网络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融合互通方案
    4.1 方案目标
    4.2 业务实现架构
    4.3 方案实现整体网络框图
        4.3.1 语音信令总流程
        4.3.1.1 E.164 编码
        4.3.1.2 呼叫路由
        4.3.1.3 消息格式
        4.3.1.3.1 SIP信令中的相关消息格式
        4.3.1.3.2 NO.7信令中的相关消息格式
        4.3.1.4 注册流程
        4.3.1.5 IP-IP语音信令流程
        4.3.1.6 IP-T语音信令流程
        4.3.1.7 T-IP语音信令流程
    4.4 实践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短消息实现网络融合方案
    5.1 短消息文本信令流程
        5.1.2 IP-IP
        5.1.3 IP-T
        5.1.4 T-IP
    5.2 实践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IP的综合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数字化、IP化是有线电视发展的趋势
    1.3 有线电视前端简介
    1.4 传统的有线电视前端和IP有线电视前端的比较
    1.5 本文的写作背景
    1.6 常州市基于IP的一体化前端服务综合平台设计概述
    1.7 主要内容及篇章结构
2 IP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MPEG数字编码技术
    2.2 MPEG-2编码原理
        2.2.1 去除视频图像的空间冗余信息
        2.2.2 去除视频图像的时间冗余信息
    2.3 MPEG OVER IP技术
    2.4 MPEG-2中的PSI信息和SI信息
        2.4.1 MPEG-2中的PSI信息
        2.4.2 MPEG-2中的SI信息
    2.5 数字电视的复用技术
    2.6 数字电视的条件接收
        2.6.1 CAS系统工作原理
        2.6.2 同密和多密
        2.6.3 CAS系统关键技术
    2.7 用户管理系统
3 常州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总体技术要求
    3.2 设计原则
    3.3 业务需求和节目安排
    3.4 建设依据
    3.5 主要设备的选型要求
        3.5.1 卫星接收设备
        3.5.2 编码器
        3.5.3 接口适配器
        3.5.4 多路复用器
        3.5.5 加扰器
        3.5.6 CA系统
        3.5.7 QAM调制器
        3.5.8 ASI切换矩阵
    3.6 频道规划
    3.7 频道列表显示机制
4 常州数字电视前端设计方案
    4.1 常州数字电视前端各组成部分
        4.1.1 信号源部分
        4.1.2 信号处理部分
        4.1.3 信号输出部分
        4.1.4 县平台数字电视前端信号处理系统
    4.2 系统的备份设计
        4.2.1 核心设备冗余
        4.2.2 节目源备份及调度
    4.3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4.3.1 EPG部分
        4.3.2 CA系统部分
        4.3.3 数据广播部分
        4.3.4 NVOD系统部分
        4.3.5 用户管理系统部分
        4.3.6 LOADER系统部分
        4.3.7 DASS前端播发平系统部分
        4.3.8 CMIS系统部分
        4.3.9 互动电视系统
    4.4 网络安全
    4.5 时钟同步
5 前端安播系统的设计
    5.1 数字电视系统测量
        5.1.1 卫星信号指标
        5.1.2 TS码流指标
        5.1.3 DVB-C系统指标
        5.1.4 IP媒体传输质量指标
        5.1.5 数字电视图像内容的测量
    5.2 安播系统总体技术目标
    5.3 安播系统建设方案
    5.4 系统的功能分析
        5.4.1 安播系统功能概述
        5.4.2 卫星信号监测系统
        5.4.3 码流监测系统
        5.4.4 大网输出信号的QAM监测
        5.4.6 安播系统的设备监测
        5.4.7 安播系统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COA和COPS协议的宽带网络QoS智能管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三大标准
        1.2.2 运营商研究现状
        1.2.3 国内软硬件厂商现状
    1.3 项目研发必要性
    1.4 项目来源和主要工作
    1.5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宽带 QoS 管控原理及 COA、COPS 协议
    2.1 宽带 QoS 管控原理
        2.1.1 QoS 三大模型
        2.1.2 区分服务模型的四种技术
        2.1.3 MQC
    2.2 COA 和 COPS 协议
        2.2.1 COA 协议
        2.2.1.1 中断消息(DM)
        2.2.1.2 COA 报文格式
        2.2.2 COPS 协议
        2.2.2.1 COPS 协议通信模型
        2.2.2.2 COPS 协议栈
        2.2.3 COA 协议和 COPS 协议对比
    2.3 BRAS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带 QoS 智能管控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3.1 网络架构
    3.2 系统架构及设计
        3.2.1 系统架构
        3.2.2 功能模块
        3.2.3 接口设计
        3.2.4 数据库设计
    3.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3.1 QoS 能力支持
        3.3.2 资源计算和接纳控制
        3.3.3 基于 COA 和 COPS 的策略交互
        3.3.4 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持宽带 QOS智能管控的提速策略
    4.1 策略设计
    4.2 策略类型
        4.2.1 整体提速策略
        4.2.2 应用提速策略
    4.3 整体提速流程
    4.4 应用提速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QoS 管控系统测试和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测试 BRAS 与 163、DACS 对接
        5.2.2 动态带宽整体提速测试
        5.2.3 基于带内优先级的应用提速测试
        5.2.4 基于带外五元组的应用提速测试
    5.3 现网测试
        5.3.1 整体提速
        5.3.2 应用提速
    5.4 性能测试
        5.4.1 整体提速与终止—COA
        5.4.2 整体提速与终止—COPS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互动电视业务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1.1 传统电视领域中数字电视业务发展迅猛
        1.1.2 消费者文化需求日益提高
        1.1.3 市场竞争局面逐步加剧
        1.1.4 先进的技术支持
        1.1.5 顺应三网融合的迫切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
2 互动电视业务系统
    2.1 业务系统设计
        2.1.1 系统工作原理
        2.1.2 系统设计原则
        2.1.3 系统结构设计
        2.1.4 技术方案选择
        2.1.4.1 业务承载方式的选择
        2.1.4.2 媒体格式的选择
        2.1.4.3 视频服务器部署方式
        2.1.4.4 视频节目的存储及解决方案
        2.1.4.5 EOG实现方式
        2.1.4.6 条件接收(CA)方式的选择
        2.1.4.7 终端机顶盒管理方式的选择
        2.1.4.8 系统容量计算
    2.2 系统功能
        2.2.1 互动电视业务前端系统
        2.2.1.1 视频服务器系统
        2.2.1.2 媒体资产系统
        2.2.1.3 互动电视后台应用、指令中心系统
        2.2.1.3.1 业务客户系统
        2.2.1.3.2 节目的转码、注入系统
        2.2.1.3.3 节目信息管理(DMWare-MC)系统
        2.2.1.3.4 VOD Backoffice
        2.2.1.3.5 综合计费系统
        2.2.2 分前端系统
        2.2.2.1 系统结构
        2.2.2.2 系统功能
    2.3 传输网络
        2.3.1 传输通道
        2.3.2 IPQAM传输设备
    2.4 互动点播
        2.4.1 互动电视的开机流程
        2.4.2 互动电视的点播流程
        2.4.3 点播演示
    2.5 业务特点
    2.6 小结
3 互动电视接入网性能分析
    3.1 互动电视接入技术
        3.1.1 DOCSIS技术
        3.1.1.1 DOCSIS-基本框架
        3.1.1.2 DOCSIS协议层
        3.1.1.3 DOCSIS技术特点
        3.1.2 P2P技术
        3.1.2.1 P2P技术接入模型
        3.1.2.2 P2P技术特点
        3.1.3 PON技术
        3.1.3.1 PON技术接入模型
        3.1.3.2 EPON核心技术
        3.1.3.3 PON技术特点
    3.2 接入网性能分析
        3.2.1 接入介质性能
        3.2.1.1 光纤的主要性能
        3.2.1.2 同轴电缆的主要性能
        3.2.2 HFC接入网性能分析
        3.2.2.1 HFC接入网模型
        3.2.2.2 性能分析
        3.2.3 P2P接入网性能分析
        3.2.3.1 P2P网络结构
        3.2.3.2 性能分析
        3.2.4 FTTB+EPON+LAN网络性能分析
        3.2.4.1 网络结构
        3.2.4.2 性能分析
    3.3 小结
4 互动电视网络传输关键指标分析
    4.1 互动电视业务传输的主要技术要求
        4.1.1 网络要求
        4.1.2 影响互动电视网络传输关键指标
    4.2 关键指标试验分析
        4.2.1 光功率(P)
        4.2.2 信号平均功率电平(LEVEL)
        4.2.3 调制误差率(MER)
        4.2.4 信噪比(SNR)
        4.2.5 噪声功率比(NPR)
        4.2.6 带宽速率
        4.2.7 IP网络流量和延迟
    4.3 小结
5 互动电视业务运营管理
    5.1 互动电视业务管理系统
        5.1.1 ERM(Edge Resource Manager)管理系统
        5.1.2 GSRM(Global Session Resource Manager)管理系统
        5.1.3 BIM(Business Manager Interface)管理系统
        5.1.4 SC(Stream Command)管理系统
        5.1.5 DMware-MC(节日管理)管理系统
        5.1.6 流量监测系统
        5.1.7 Portal页面监控
    5.2 IPQAM监测系统
        5.2.1 系统概述
        5.2.2 系统功能
    5.3 QAM监测系统
        5.3.1 系统概述
        5.3.2 系统功能
        5.3.2.1 数据的采集
        5.3.2.2 远端拓扑显示报警系统
        5.3.2.3 WEB数据查询系统
    5.4 HostMontior监测系统
        5.4.1 系统概述
        5.4.2 系统功能
    5.5 User Login监测系统
        5.5.1 系统概述
        5.5.2 系统功能
    5.6 PathTrak回传频谱监测系统
        5.6.1 系统架构
        5.6.2 系统功能
    5.7 HFC网络监控系统
        5.7.1 系统概述
        5.7.2 系统功能
        5.7.3 系统功能实例
    5.8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IPDR协议的数据采集器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IP服务发展概况
    1.2 IP计费系统
        1.2.1 IP计费意义
        1.2.2 IP计费方式
    1.3 现有IP计费方式的弊端
        1.3.1 简单计费
        1.3.2 基于内容的计费
    1.4 计费数据采集方式介绍
        1.4.1 SNMP计费数据采集方式
        1.4.2 Netflow计费数据采集方式
    1.5 IPDR和相关应用研究
        1.5.1 IPDR
        1.5.2 IPDR的发展
        1.5.3 IPDR的研究方向
    1.6 DOCSIS和IPDR
    1.7 本文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
        1.7.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7.2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7.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IPDR及关键技术介绍
    2.1 IPDR
        2.1.1 IPDR关系模型
        2.1.2 IPDR文档结构和编码
        2.1.3 NDM-U模型
        2.1.4 NDM-U模型使用场景
        2.1.5 业务支持系统(BSS)的要求
        2.1.6 IPDR格式要求
        2.1.7 应用协议要求
        2.1.8 服务列表
    2.2 IPDR关键技术-XML
        2.2.1 XML介绍
        2.2.2 XML解析技术
    2.3 小结
第三章 计费中介系统
    3.1 简介
        3.1.1 计费中介系统
        3.1.2 实时计费中介系统
    3.2 计费中介系统的计费数据采集
        3.2.1 代理数据采集方式
        3.2.2 网络流量计算模型
    3.3 IPDR计费中介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数据采集器的设计
    4.1 数据采集器的功能需求和总体设计
    4.2 数据发生器模块
    4.3 中继代理模块
        4.3.1 负载均衡
        4.3.2 轮询调度算法
    4.4 IPDR数据采集器模块
        4.4.1 IPDR文档的接收
        4.4.2 IPDR文档的分解和存储
    4.5 小结
第五章 数据采集器的实现
    5.1 负载均衡的应用
    5.2 JDOM的应用
    5.3 实时计费的支持
        5.3.1 多线程的应用
        5.3.2 数据库连接池的应用
    5.4 系统功能测试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双向、实时:IP用户管理及计费系统的未来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域名服务日志分析的主动防御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D]. 贾卓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D]. 叶茂.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华数广电在三网融合下的业务平台发展策略研究[D]. 丁平杰.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5]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D]. 蔡文.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7)
  • [6]基于IP和电信网融合的通信解决方案[D]. 黄笑磊.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7]基于IP的综合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唐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8]基于COA和COPS协议的宽带网络QoS智能管控系统研究[D]. 陈淑珍.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互动电视业务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分析[D]. 刘非.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10]基于IPDR协议的数据采集器的设计和实现[D]. 苏田.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双向实时:IP 用户管理和计费系统的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