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

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

一、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英,张东[1](2022)在《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功能与核心制度》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建构技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即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投资型国家理论,促进经济增长需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消极福利制度转向积极救助则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诠释了技能型社会的涵义,它是一种倡导促进技能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的社会发展理念,通过技能形成制度集合覆盖全体劳动力、贯穿全生命周期、囊括全产业链。界定了技能型社会的功能,它能够促进一个经济体实现技能均衡模式转变,形成贫困治理的自动稳定器。论述了技能型社会的核心制度,即基于"三全"特征,设计学历框架与资历框架接续的"两历对话"机制。

公衍勇,聂淑亮[2](2021)在《“后小康时代”社会救助制度的调整优化——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行生存型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无法顺应"后小康时代"农村贫困形式变化的需要、无法满足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无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后小康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应该向积极和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转变:价值理念上,从消极被动的事后补救转向积极主动的事前预防;制度目标上,由满足贫困群体低层次需求转向兼顾高层次需求;救助主体上,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参与;救助对象上,从政策受益者向政策边缘人延伸;救助方式上,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救助体系上,由"碎片化"到"整体化"。转变。

张学英,耿旭,陈天辰,霍瑞欣[3](2021)在《基于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日、韩、新、印的历史轨迹与实践逻辑》文中指出科学技术加速进步导致劳动力在经济生命周期中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前移、速度加快、程度加深,需要补偿和/或防范型人力资本投资以应对之。政府应对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行动定位为:再配置人力资本投资资源、引导和促进劳动就业迭代、分长短期实施失业治理。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四国的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实践验证了政府的行动定位,对人力资本投资资源的再配置表现为政府针对劳动力职业开发制定顶层设计,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将通用性技能全民覆盖以助力劳动就业迭代,基于可持续生计实施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以治理长期失业。研究结论有二:政府在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中肩负着资源配置的职责以弥补市场机制不足,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需要联动多个利益主体协同实施。对中国的启示有三:坚持政府主导制定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的顶层设计,建构同时涵盖劳动力全体和个体的立体化职业能力开发体系,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需规划清晰的职业生涯路径。

秦玉友,张宗倩,裴珊珊[4](2021)在《教育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如何发力——2020年后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与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对接之年。为适应这一宏观政策语境变化,教育扶贫要积极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2020年之前脱贫攻坚侧重提供义务教育保障,2020年后教育促进乡村振兴则更加侧重高质量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竞争力。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要选准主要着力点,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规避弱势群体被甩出教育轨道的风险,重塑社会利用教育进行扶贫的意识。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包括分维度发展农村教育,助力农村人口分流发展;建立三教融通式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竞争力;提供方便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增加农村社会吸引力。

梁良[5](2021)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社工机构的能力提升研究 ——以L社工机构参与D社区治理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素[6](2021)在《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龙惠[7](2021)在《城市低保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以H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单楚舒[8](2021)在《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研究》文中认为经历漫长打磨更新,我国日益完善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不断深化,但是实体经济企业中融资难、贵、慢等顽疾久治不愈,传统金融也面临着难突破的发展瓶颈。金融科技中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底层技术蓬勃发展,与金融深入融合,应运而生出许多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深刻地改变甚至颠覆了金融业发展,使其成为科技影响最为深远的领域之一,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于是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困境便成为了金融科技赋能传统金融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本文以金融科技视角出发,围绕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对金融科技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相关研究进行相应的拓展和丰富,并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提高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以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作为切入点,首先选取31个省域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度了2012-2018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紧接着建立中介效应模型,运用差分GMM估计法,对金融科技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传导机制作出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金融科技不仅能够直接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还可通过科技创新、金融结构、消费水平三个传导途径对其产生影响,消费水平能够发挥中介效应提升效率,而科技创新和金融结构在其中表现为遮掩效应,抑制了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2)拓宽金融覆盖面是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主要推动力。(3)金融科技分别对企业科技创新、金融结构、消费水平产生显着促进作用。(4)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与金融科技综合指数表现基本一致,唯独使用深度的表现差异较为突出,其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企业科技创新、金融结构、消费水平均呈现显着负向作用

滕磊[9](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产品生产、国家税收创造、就业岗位供给、市场活力赋能等方面贡献巨大。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始终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现象,集中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既有中小企业经营历史短、抵押资产少、信用资本不足等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金融市场发育不足、金融结构不够合理、融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原因,另外,传统金融活动本身的运行逻辑,即其“嫌贫爱富”的风险-收益匹配机制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重要成因。从上述种种原因和特定的时代经济背景出发,国内外众多学者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优序融资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普惠金融理论等角度为之提供解决之道,但总体而言,中小企业相对恶劣的融资环境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甚至在特定时期还出现较为强烈的反弹。例如,2018年之后我国中小企业就再次面临了较为严重的融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专门强调“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寻求中小企业融资便利的现实路径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各类数字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正凭借对于数据金融信息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持续展现其在实现金融普惠服务中的价值,这为原本缺乏信用数据信息而被传统金融体系所排斥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解决融资问题的新思路。那么,数字金融实现金融普惠的金融经济学逻辑是什么?是否能够真正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悖论?如果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其具体途径又是什么?另外,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全社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来源,众多处于企业发展种子期和萌芽期的创业企业同样是中小企业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创业融资约束,那么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同样对其具有融资约束缓解效应?这种效应又受到何种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能否将包括传统和新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金融监管机构等纳入数字金融创新系统,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较好的解决路径?以上均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首先,本文对中小企业和数字金融发展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回顾,并结合中国现实,深入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解决之道,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概念缘起、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核心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存在着强劲的需求和供给动力,其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则充分发挥了数字金融以金融普惠服务为核心的创新价值,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可行选择。其次,运用理论分析演绎的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是从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参与者的禀赋特征等出发,建立了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分析框架,为理解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打下了理论基础。二是在分析传统信贷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悖论的基础上,通过将数字普惠金融因素引入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如何通过发挥其普惠价值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普”、“惠”、“险”不可能三角悖论,通过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抵押资本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从而提升其进行各类项目投资的成功概率。第三,在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研究假说,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中小企业创业融资的实际效果。研究使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建立了基于现金-现金流融资约束指标的实证模型,固定效应和差分GMM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缓解效应,且相对国有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两条路径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在具体的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方式中,投资和信贷服务的缓解效应最为明显。另外,基于创业资金是制约创业活动的核心约束条件,本文建立创业活跃程度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框架,固定效应和系统GMM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创业活动具有较为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使用深度对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覆盖广度,最后是数字化程度;在地区异质性检验中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中部地区创业活动的促进效果最好,其次是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而城镇化水平越低、社会资本越弱,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最后,在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融资约束实际效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了构建面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链,并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构建监管沙盒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配置资源效应和有为政府的监管作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等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的技术性改造,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金融运行的方式,而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提供金融普惠服务,这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实际价值。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创新结合,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孙小雁[10](2021)在《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2.64亿,占人口总量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1.9亿,占13.5%。121世纪中叶以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可高达30%-50%。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代际赡养关系和老年人的养老带来空前严峻的挑战。老年人由于生理机理衰退,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收入将逐步减少乃至丧失,另一方面他们的基本医疗与长期护理需要将显着增加,如果家庭转移支付与公共转移支付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基本收入,他们极易陷入贫困。论文将重点研究个人、家庭和政府三大主体对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收入差距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和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镇户籍之上附加了各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政策,使得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在收入结构、社会保障和养老模式等方面呈现出非常显着的差异。伴随着子女数量减少和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代际赡养关系受到极大挑战,农村以家庭供养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经济更发达的城镇聚集,农村老龄化程度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城镇,家庭成员将难以向农村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已经从主要面向城镇居民提升为覆盖全民,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正在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但是,城乡老人的收入差距和养老保障水平差距仍然相当悬殊。为进一步研究近十年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和收入差距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城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收入开展研究,重点考察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两个群体的收入水平、来源和决定因素。第一,论文根据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三个不同主体,将总收入划分为来源于个人的收入、来源于家庭的收入和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对近年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按城乡、区域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在城乡、区域、年龄段、性别等维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最大,收入结构差异也非常显着。第二,论文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及相关因素对不平等的贡献度。本文采用各类不平等指数分别测算全体老年人、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并从两个维度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一是用泰尔指数对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进行组间组内分解,二是按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按不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趋势,农村内部差距趋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显着缩小,结果总体差距缩小。在各类收入来源中,社会保险转移净收入对总收入的基尼系数综合贡献率最高。第三,论文对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城乡总体老年人、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个体收入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包括个人自然禀赋和人力资本积累等个人相关因素,家庭相关因素,以及社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有显着差异,城镇老年人收入受社会保障制度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则受家庭转移支付的影响较大。第四,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近年来社会保障在缩小老年人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所起的作用,发现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藩篱仍然存在,社会保障受益水平差距悬殊,城乡老年人来自社会保障的收入差距远高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第五,论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老年人收入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各国国情有所不同,但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以及国民基本养老金的财政压力,在为老年人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收入保障方面做了很多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维持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基本养老金更加注重公平,实现收入再分配功能保证低收入者的经济来源;完善收入最低保障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贫困和患病的老年人提供托底保障等。最后,论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实施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继续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提升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平性与效率;加大对未来老年人的人力资本投入;以及提升中国人口生育率,减缓人口少子老龄化进程等。

二、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1)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功能与核心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建构技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吉登斯的社会投资型国家
三、技能型社会画像
    (一)技能型社会的涵义
    (二)技能型社会的“三全”特征
        1. 技能形成制度集合覆盖全体劳动力。
        2. 技能形成制度集合贯穿劳动力全生命周期。
        3. 技能形成制度集合囊括全产业链需求。
    (三)技能型社会的功能
        1. 促进技能均衡模式转变。
        2. 形成贫困治理的自动稳定器。
四、技能型社会的核心制度:“两历对话”

(2)“后小康时代”社会救助制度的调整优化——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小康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调整优化的必要性
    1.“后小康时代”改变生存型消极救助现状的必要举措
    2.“后小康时代”应对农村贫困形式变化的有力手段
    3.“后小康时代”实现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4.“后小康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内涵及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启示
    1.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内涵
    2.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启示
        (1)在社会目标上,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2)在发展理念上,突出社会投资的重要性。
        (3)在具体的实践策略上,致力于人们能力的培养。
        (4)在社会政策的内容上,包含更为广泛的国计民生问题。
三、“后小康时代”社会救助制度的调整优化
    1.价值理念:从消极被动的事后补救转向积极主动的事前预防
    2.制度目标:由满足贫困群体低层次需求转向兼顾高层次需求
    3.救助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参与
    4.救助对象:从政策受益者向政策边缘人(2)延伸
    5.救助方式: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6.救助体系:由“碎片化”到“整体化”

(3)基于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日、韩、新、印的历史轨迹与实践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政府应对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行动定位
    (一)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资源再配置
    (二)政府对劳动就业迭代进行引导和促进
    (三)政府分长短期实施失业治理
三、日、韩、新、印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的实践逻辑
    (一)进行资源再配置:国家顶层设计的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
        1. 在国家顶层设计上将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制度化
        2. 针对未来技能制定专门发展规划以培育人才竞争力
    (二)助力劳动就业迭代: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通用性技能培训全民覆盖
    (三)实施长期失业治理: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1. 不同国家在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中可能选择某一种或多种模式,且政府肩负着资源配置的职责
        2. 政府要把握相关主体参与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的驱动力并据此制定协同多个主体参与的顶层设计
    (二)启示
        1. 在顶层设计上坚持政府主导配置人力资本投资资源
        2. 建构既考虑劳动力全体又关注个体的立体化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3. 培训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价与资历框架融合以规划清晰的职业生涯路径

(4)教育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如何发力——2020年后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输血式扶贫是持续投入型扶贫
    (二)贫困的本质是素质竞争劣势
    (三)教育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根本措施
二、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一)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竞争力
    (二)规避弱势群体被甩出教育轨道的风险
    (三)重塑教育促进农村发展的意识
三、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分维度发展农村教育,助力农村人口分流发展
    (二)建立三教融通式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竞争力
    (三)提供方便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增加农村社会吸引力

(8)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文献综述
        1.2.2 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金融科技概念界定
        2.1.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深化理论
        2.2.3 长尾理论
        2.2.4 金融排斥理论
第3章 金融科技发展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现状研究
    3.1 金融科技发展演进
    3.2 传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分析
        3.2.1 传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痛点所在
        3.2.2 传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痛点成因
第4章 金融科技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理论分析
    4.1 金融科技赋能传统金融的优势体现
        4.1.1 完善征信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
        4.1.2 助力拓宽融资渠道
        4.1.3 捕捉长尾群体,扩展金融服务边界
        4.1.4 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
    4.2 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机理
        4.2.1 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正向促进
        4.2.2 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负向抑制
第5章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测度
    5.1 测算方法
    5.2 指标与数据
        5.2.1 指标选取
        5.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 测算结果及分析
        5.3.1 测算结果
        5.3.2 结果解释
第6章 金融科技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证分析
    6.1 变量选取及相关数据说明
        6.1.1 变量选取
        6.1.2 数据说明
    6.2 中介效应实证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分析
        6.2.1 实证模型建立
        6.2.2 数据预处理
        6.2.3 实证模型验证分析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
        2.1.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来源
        2.1.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研究
        2.1.3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解决途径
    2.2 数字普惠金融有关问题的研究
        2.2.1 数字普惠金融的起源与理论基础研究
        2.2.2 数字普惠金融的功能研究
        2.2.3 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2.3 文献评述
        2.3.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文献评述
        2.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评述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
        3.1.1 中小企业
        3.1.2 融资约束
        3.1.3 数字普惠金融
    3.2 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理论
        3.2.1 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
        3.2.3 企业成长周期与融资需求规律
    3.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理论
        3.3.1 数字经济理论
        3.3.2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理论
4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国际比较
        4.1.1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与主要融资指标的比较
        4.1.2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国际比较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4.2.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类别
        4.2.2 主要融资渠道的建设情况
    4.3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境况
        4.3.1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与其经济贡献度不匹配
        4.3.2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4.3.3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脆弱
    4.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取得的积极成效
        4.4.1 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和组织体系逐渐健全
        4.4.2 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渐多元
        4.4.3 数字技术应用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4.4.4 融资成本有所下降,风险相对可控
5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与核心价值
    5.1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
        5.1.1 数字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
        5.1.2 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基础与政策环境
    5.2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动力与运行机制
        5.2.1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供给动力
        5.2.2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需求动力
        5.2.3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5.3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与核心价值
        5.3.1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
        5.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
6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6.1 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解释
        6.1.1 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
        6.1.2 数字普惠金融参与者的经济特征
        6.1.3 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及其均衡
    6.2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传统融资悖论的破解
        6.2.1 传统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
        6.2.2 数字普惠金融对融资悖论的破解
7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一:基于现金流视角
    7.1 研究假说
    7.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
        7.2.1 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
        7.2.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7.3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7.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7.3.2 数据来源和统计性描述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基准回归分析
        7.4.2 异质性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融资约束的维度分析
8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二:基于创业融资视角
    8.1 研究假说
    8.2 计量模型与描述性统计
        8.2.1 模型构建
        8.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8.3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整体效果分析
        8.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基准回归分析
        8.3.2 不同维度的回归结果分析
    8.4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创业融资的影响因素
        8.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8.4.2 影响因素检验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课题项目与论文成果
致谢

(10)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与养老保障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理论
        四、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老年人收入来源的研究
        二、关于老年人群体收入差异的研究
        三、关于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四、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与差异研究
    第一节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一、老年人收入来源分类
        二、来源于个人的收入
        三、来源于家庭的收入
        四、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趋势比较
        二、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比较
    第三节 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四节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五节 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六节 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乡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一、个人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二、家庭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三、政府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第四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测度收入差距的指数
        二、泰尔指数分解法
        三、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方法
    第三节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一、城乡总体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二、城镇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三、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第四节 老年人不同人群组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各类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二、城镇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三、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第六节 社会保障对老年人收入差距作用的分析
第五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二节 城乡总体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总体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镇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四节 农村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五节 生命历程视角下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六章 发达国家保障老年人收入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第—节 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美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二、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三、对美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 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日本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二、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三、对日本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 英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
        一、英国养老金制度
        二、英国老年人的其他收入保障制度
        三、对英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四节 美日英三国养老收入保障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 [1]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功能与核心制度[J]. 张学英,张东. 职教论坛, 2022(01)
  • [2]“后小康时代”社会救助制度的调整优化——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J]. 公衍勇,聂淑亮.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基于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日、韩、新、印的历史轨迹与实践逻辑[J]. 张学英,耿旭,陈天辰,霍瑞欣. 教育发展研究, 2021(17)
  • [4]教育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如何发力——2020年后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与路径选择[J]. 秦玉友,张宗倩,裴珊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5]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社工机构的能力提升研究 ——以L社工机构参与D社区治理项目为例[D]. 梁良. 沈阳化工大学, 2021
  • [6]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 高素.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7]城市低保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以H社区为例[D]. 王龙惠. 安徽大学, 2021
  • [8]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研究[D]. 单楚舒.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9]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D]. 滕磊. 四川大学, 2021
  • [10]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D]. 孙小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标签:;  ;  ;  ;  ;  

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