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报纸印刷机的技术特点

浅谈现代报纸印刷机的技术特点

一、浅谈现代报纸印刷机的技术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杜恺健,王润泽[1](2021)在《作为区分的印刷术与近代中国报业的读者想象(1815—1911)》文中提出印刷术本身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在适应和选择上,利用印刷术往往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层面,还牵涉其他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因素。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史同样如此,报纸对读者的想象汇集了以上的诸多思考。通过对木刻、西式活字、石印三种印刷技术的考察,本研究发现技术所带来的最大作用,不在于制造区分,而在于弥合区分。技术需迎合社会的需求,但这种需求是多方面的,并非技术进步就包揽一切。木刻、活字印刷、石印三种技术,虽然各自的技术特性有所不同,但当它们被用在印制报纸上时,它们的想象则是一致的,其最终所指向的都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平民大众。

张建淳[2](2021)在《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广告史的发展历程当中,近代报纸广告业的发展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其发展之迅速,无论是在中国广告史的纵向比对中还是与同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广告业横向比较,其丰富与复杂性皆是无所出其右。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讯息存留和传播手段,近代报纸广告反映并保留了当时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艺术、审美等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哈尔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这座城市,伴随着殖民和主权独立的抗争,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报纸广告成为其城市现代性转化的见证者,记录了哈尔滨从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北方渔村发展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现代都市的历史过程。本文选取了1921年至1945年间的《滨江时报》和《大北新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分类梳理这两个办报经历与哈尔滨城市始建到形成较为同步的两份报纸中的广告内容与设计形式之变,研究报纸广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发展、运营、设计、内容和表现的特点变化及内在规律,力图对报纸广告所反映的哈尔滨市民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进行把握。探讨近代中国一个经历曲折的近代移民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城市社会、经济现代性转化中的文化线索和文化表现。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如何改变了哈尔滨城市的生活方式,进而引起哈尔滨文化和艺术的现代性转化。绪论为第一章,总结了本文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以哈尔滨的多元文化历史为研究起点展开,关注到在这些多元文化的介入下催生的哈尔滨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建立,又由于商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兴起,进而关注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行业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四、五章,本文将这一时期的报纸广告分为三大类,分别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和女性文化三个侧面来揭示哈尔滨城市的现代性转化线索。哈尔滨的城市现代性以工业生产摆脱农业、渔猎等自然经济为开端,在沙俄和日本殖民者的推动下,哈尔滨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了一座现代工业化城市。这种工业化以工业商品的形式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外来文化也携带着外来商品进入哈尔滨,这些与传统中国商品有着相似市场的西化商品在逐渐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消费习惯。针对女性的消费和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潮冲击了传统儒家文化下的女性伦理与形象。最后,这些商业化因素都在报纸广告中得以体现并获得传播,最终被保存了下来。报纸广告承载了哈尔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渔村发展为现代都市的过程,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到女性文化的崛起,这每一方面都是奠定现代都市、现代文化的基础。最终它以一种消费主义的形式——广告——将这一现代商业文化表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内容到形式都叙述了近代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形成时期的现代性特征。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整体看待了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刊广告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信息交流和新知传播中的作用,在广告逐渐获得丰富表达的进程中总结其与商业发展、消费文化的关系,与商业法制建设的关系,同时也暴露了其时而低俗趋利的时代局限。在整个报刊发展和近代城市形成过程中,市民的城市社会性的转化,尤其是报刊中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城市的现代性审美的产生,报纸广告的内容和形式成为现代性文化转化为城市现代性审美的媒介。最后,文章将哈尔滨城市的近代报纸广告放入近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的时空框架中审视,其特殊的城市发展经历带有了明晰的时代特点,城市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意义重大,论文结论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报纸本身的发展和传播就是城市现代转化的组成和推动。其次,从其展现的内容可看到社会现代转化过程的光明与阴暗的正反全貌。最后,报纸广告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其发展演变最终表现为无法直观量化的城市审美文化的形成和转化。

王目坤[3](2020)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调整变化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控制社会思想传播,监管社会舆论变化,过滤敌对价值观的书刊审查制度是维系俄国专制统治的重要保障,受到历任俄国沙皇的格外重视。受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国际国内革命形势、沙皇个人思维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以俄国出版业发展为水平线,那么书刊审查政策就以波浪线式的方式悬挂在上方,时而自由较宽松,时而保守较严苛,就这样来回切换: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前期(1801—1812)是书刊审查政策的宽松自由期,颁布了第一个书刊审查法律,规范了书刊审查秩序,国民教育部和大学负责处理书刊审查事务,到他执政后期(1812—1825),书刊审查政策开始转向保守;尼古拉一世时代(1825—1855)是书刊审查政策的保守严苛期,颁布了两部书刊审查法律,其中一个被称之为“铁律”,出现了部门书刊审查体系,在1848—1855年甚至出现了极度严苛的书刊审查政策,被史学界称之为书刊审查史上的“白色恐怖”;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1855—1881)的书刊审查政策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从1855年至19世纪7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整体上比较宽松、缓和:实施了豁免预审制(仅限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允许私人创办报刊,运用司法手段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纠纷;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书刊审查政策逐步走向保守,行政专断权和经济处罚举措更多的出现了书刊审查事务处理之中,这种保守趋势一直延续到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亚历山大三世时代(1881—1894)是书刊审查政策走向全面保守的时期,“四大臣委员会”的筹建将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的行政专断权发挥到了极致,经济手段开始更多的用于对出版物的惩罚之中,这种专断权延伸到了尼古拉二世时期。直到1901年,在出版业与俄国专制政府斗争了一个世纪左右之后,终于从法律层面出现了利于出版业的规定:出版物的警告处罚不再是无限期性质:在没有受到其它处罚的情况下,第一次警告处罚的期限为1年,如果在1年之内获得了第二次警告处罚,则有效期延长至2年,如果没有第3次警告处罚,则之前的警告处罚自动消除。到1905年,又剥夺了“内务大臣禁止出版物登载广告”和“四大臣委员会”的特权。至此,俄国的出版业在法律层面迎来了曙光。在俄国君主专制体制下,新闻出版业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书刊审查和新闻出版业是一对矛盾体,直到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认为出版业和社会舆论应完全依附于绝对君主制度的公理之下,政府无须对社会舆论负责。在政治选择上,国家君主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沙皇的权力由上帝赋予,沙皇只对上帝负责,国家君主也没有义务去考虑任何人的意见。到19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出版业和社会舆论的崛起,完全“封印”出版业的策略已经宣告失败,俄国政府开始调整书刊审查政策:第一,改变出版业过去被完全压制的发展道路,“疏通发展渠道”;第二,开始主动利用新闻出版业,有意制造和利用社会舆论为政府服务;第三,完善对出版物的惩罚体系,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打压敌对舆论和出版物。这些举措将长期成为俄国政府制定书刊审查政策的核心出发点。

付敏[4](2020)在《彩报印刷的质量规范体系建立与研究》文中提出报纸有强时效性,是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之一。报纸自产生以来就受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冲击,现在更受到手机的冲击,人人都是自媒体,但大浪淘沙,报纸老而弥坚。报社一般都有附属印刷厂,尤其报纸印刷厂更是因报而生,以报而存。基于这个现实,在网媒冲击下,如何提高印刷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报纸印刷从业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战略亮点。现代报纸彩印早已实现,高速化,多色多版多元,更应用了色彩管理系统,生产工艺都已经标准化、数字化。但由于受地区、成本、人才所限,大多在生产过程中却缺乏数据化控制,即使控制,参数也大多采用经验值或者“拿来主义”。因此,印刷质量时有波动,不能保持长期稳定优质。本文对ISO12647-3 2013国际标准、GB/T17934.3-2003国家标准新闻纸冷固型油墨胶印进行了分析研究,也比对分析了企业实际情况。还对影响彩报印刷质量的各方面各环节因素进行了分析,挖掘影响质量的细节,梳理参数、标准、过程控制等。因为彩报印刷实质上也是一个加工复制产业,原辅耗材的影响巨大,因此也研究印刷耗材质量规范,分析企业实际使用的各种各类耗材性能参数。还对彩报印刷过程的各工艺环节:曝光、印版线性化、加网参数、制作测试版、印刷测试版、获取印刷特征数据以及制作印刷特征文件都做了分析研究。根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化方法,提出了紧跟国际标准并且适合企业发展的彩报质量规范,油墨、纸张等材料规范化;对设备进行规范化;生产工艺规范化和印前制作规范化。建立起来适合企业的使用耗材及国内消费者喜好的印刷标准化参数数据,以便于提高印刷质量,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和美誉度。

秦琰[5](2020)在《伊朗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851-1911) ——以大学堂(Dar al-Fonun)为例》文中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和伊朗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同为文明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都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沿线国家、近代以来都遭受到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在内忧外患背景下,中伊两国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进行改革,开启了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全方位的近代化进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西方近代教育的引入。在伊朗,西式教育的引入,滥觞于十九世纪中叶伊朗恺加王朝时期由王储米尔扎·阿巴斯发起的“Nezam-jadid(即‘新政’运动)”,随着西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开始在伊朗传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现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制度。1851年,伊朗成立第一所以教授现代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宗教知识的高等学府—“大学堂”(Dar al-Fonun,又译“高等技术学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堂”也从最初的产生、发展,最终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德黑兰大学,成为伊朗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透视伊朗关于教育主权之间的争论,也可以体味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大学蜕变的艰难历程,同时也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这些角度看,本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讲了本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大学堂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从大学堂创立前的国内背景、国际背景以及历史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简要概述了伊朗恺加王朝时期近代教育的发展情况,旨在对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伊朗恺加王朝近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从大学堂管理者、教学日程安排、教学课程设置、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等方面对大学堂的基本情况进行论述。第五部分主要从与大学堂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文化活动方面进行论述。第六部分主要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大学堂发展的不足之处。第七部分是文章结语,总结全文得出研究结论。

徐文静[6](2020)在《鲁迅杂文与现代媒体 ——鲁迅杂文发表阵地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大转型,现代知识分子为了争取个人话语权,借助报刊这一现代媒体向民众宣传思想、传达情感,与权力者展开了激烈的抗争。即使鲁迅这样一直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的特立独行者,也先后选择以不同的文学社团和刊物作为自己的阵地,既有《新青年》时期响应“听将令”的号召,又有《语丝》时期成为战斗集体中的“主将”。鲁迅在每个时期都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战友,加入不同的社团作为自己的阵地,这样的选择无疑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论文分三部分,尝试从鲁迅杂文发表阵地的变迁入手,梳理鲁迅及其杂文与不同时期报刊的关系,并探究现代媒体对鲁迅杂文风格形成的影响。第一部分从现代媒体的兴起、现代媒体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两部分进行分析,探讨现代媒体兴起的原因以及现代媒体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为后文的分析做基础工作;第二部分,首先阐述现有的鲁迅杂文分期形式,并提出以地域为划分依据的新观点,将鲁迅杂文分为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三个时期。在此分期的基础上,梳理鲁迅杂文与不同时期期刊的关系,探讨鲁迅选择不同报刊作为阵地背后的个人思想与立场的变化。第三部分,以“鲁迅将杂文当成新的文学样式进行写作”的视角切入,探讨现代媒体与鲁迅杂文风格形成的关系,包含报刊“及时性”制约下鲁迅杂文“短小性”与“历史性”的特点分析和鲁迅杂文极具个人特色的“自由灵活”特点分析。

马慧玲[7](2020)在《“功能+忠诚”理论视角下《策略数字媒体企业家》(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次翻译项目的原文节选为《策略数字媒体企业家》(The Strategic Digital Media Entrepreneur)一书,在此汉译实践基础上,笔者撰写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笔者之所以选择此书为翻译对象,在于随着全球进入白热化,越来越多的人或者企业将目光投放媒体行业。该书通过回顾几百年前的媒体领域创新,以及近年来当红企业模式的成功,旨在为部分领域的职员、学生、企业家提供一些思考。该文本属于学术文本,内容严谨,句式规范。在遣词造句上,多用被动句式和长难句行文,兼具特定用语和经济类专业术语,同时多用插入语进行信息补充。在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指导下,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讨论翻译中遇到的难点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理论结合实例,总结该类文本英译汉翻译技巧。该报告总共分为六个部分:任务描述、翻译过程、理论基础、原文本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总结。其中第一部分为任务描述,包括背景介绍、项目意义以及总体结构;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分为译前准备工作,翻译过程以及译后校对工作;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简要介绍了德国功能派以及本次翻译的指导理论——“功能加忠诚”理论,同时讨论了其可行性;第四部分为原文本分析,主要介绍文本内容、文本功能和文本特点;第五部分是本次翻译报告的重要一环,即案例分析,根据原文本特征,以及文章希望实现的指称功能,利用工具型翻译,辅以忠诚原则,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案例分析,采取了注释、约定俗成法、移译、语态转换、分译、省略等翻译策略;最后一章为结语,总结笔者从翻译过程中得到的启示以及指出翻译项目的不足之处。

臧延旭[8](2020)在《清末民初印刷技术进步引发的变革》文中认为技术进步所引发的系列变革无处不在。现如今,人类社会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正经历着重大的传播变革。而在百年之前的清末民初时期,因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同样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其中,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引发的巨大影响以及所衍生的传播价值尤不可忽视,甚至对于当下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均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未来。以史为基,立足当下。纵观当前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从新闻传播学与历史学双视角下探究印刷技术进步与其引发的变革影响的系列研究,在国内可谓少之又少,而这正是笔者决定投身研究这一选题的主要目的。本研究将运用双视角切入,以新闻传播学视角,对清末民初的印刷技术进步与传播事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梳理分析,同时结合历史学视角,进行案例分析。在探究近代传播事业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时,笔者将以社会学经典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为探究过程提供学理支撑。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于论证“清末民初时期,印刷技术进步是推动一系列变革,乃至社会进程的主要驱动力”假定的成立。以清末民初这一特殊时期着手,从印刷技术的发展脉络、印刷行业、出版产业、传播事业、社会变革等关键词深入,反观当下传播变革现状。结构上,本文在第一章厘清研究问题与研究路径后,沿着“技术驱动论”的逻辑链条,论证印刷技术的进步,对行业到产业的升级,产业形成对传播事业的发展,传播事业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之间的连环推动作用,并探讨传播事业如何影响社会变革与推动社会进程。论证过程中,笔者将清末民初这一笼统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870年至1920年,论证对象确定为以人物(起到关键及推动作用的人物)、机构(出版社、报社、印刷机构)、媒体(书、报、刊)为主的三个部分。本文以新闻传播学与历史学的角度,论证“技术驱动论”的成立,并在此基础上对传播之于我国近代社会变革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做出了肯定。通过回顾梳理清末民初期间由印刷技术进步所引发的系列变革过程,以史为鉴,总结发展经验。同时,以史观今,反思当今现代人类社会,为新技术革命环境下的演进与发展,提供借鉴方向和启迪意义。

张学霞[9](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单晓磊[10](2019)在《清末新政时期官报与民报的发展与联系研究 ——以《北洋官报》和《申报》为中心》文中指出本研究所选定的时间段是清末十年新政时期(1901年-1911年),这正是中国社会的新旧交替时期,是中国报刊事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这十年间每年的新增报刊种类不仅远远多于新政之前,甚至超过其后的民国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封建政体下的报刊事业竟然比民主政体下的报刊事业更为繁荣,这一点是新闻史研究者们始料未及的。目前对这一时期官报的研究远少于民报,对这一时期官报和民报的生存环境及发展联系进行的整体研究就更少了。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官报及民报进行综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选取清末新政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官办《北洋官报》和民办《申报》为中心,辅以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对清末新政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官办报刊与民办报刊的发展状况进行概述,对传统中国的“旧报”与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新报”之间的历史发展与关联进行梳理研究,并进一步论证清末新政时期官报与民报之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联系。其次,对两类报刊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发行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进行论证,重点是后来创办的官报对民报在经营方面的借鉴和学习。最后,从思想领域和政治传播领域对两类报刊的关系进行论述,以当时着名的《曾国藩家书》、《退想斋日记》、《忘山庐日记》、《张棡日记》、《钏影楼日记》、《王国维书信日记》、《胡适日记》等文人日记为材料,对其中涉及阅报的内容进行统计梳理,分析当时文人阅读习惯的转变,以及在报刊选择上的差异等方面的内容,对报刊与士人思想转变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讨论。并结合报刊的报导内容,借鉴议程设置的相关理论,分析两类报刊的内容设定与当时政治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在清末新政时期,官报和民报相互学习借鉴,均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发挥了各自应有的作用,实现了中国报纸的现代化转型,并进一步引领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变革,在中国报刊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浅谈现代报纸印刷机的技术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现代报纸印刷机的技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为区分的印刷术与近代中国报业的读者想象(1815—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到报刊本身来谈与读者关系的变化
二、木刻印刷:十八省中国人同气连枝的可能
三、西式活字印刷:由洋到华的可能
四、石印技术:扎根中国的可能
结语

(2)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现代性与现代社会
        (二)报纸版面相关概念
        (三)报纸广告及其设计元素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
        (二)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哈尔滨城市广告业
    一、多元文化共生的哈尔滨近代城市
        (一)哈尔滨本土文化
        (二)俄国文化的渗入
        (三)日本文化的渗入
        (四)哈尔滨城市的现代化演进
    二、商业社会发展与广告业的兴起
        (一)商业社会的发展
        (二)印刷技术进步与设计思想进步
        (三)广告业的兴起
    三、以《滨江时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
        (一)《滨江时报》的发展历程
        (二)《滨江时报》的广告业开展
    四、《滨江时报》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一)外地、外国文化进入的窗口
        (二)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启蒙
        (三)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平台
第三章:基于哈尔滨城市工业下的新兴广告主题
    一、有声电影的传入和现代爱情故事
        (一)哈尔滨城市早期的电影院线
        (二)以报纸为媒介的电影宣传
        (三)电影广告的设计风格
    二、工业化制品广告的滥觞
        (一)轻工业商品
        (二)重工业商品
        (三)电器商品
    三、资本倾销背景下的现代城市时尚消费
        (一)广告中的物质享受
        (二)广告中的文化娱乐之都
第四章:哈尔滨现代城市生活中传统商品的广告新貌
    一、传统烟酒文化呈现西洋化符号特征
        (一)从白酒到葡萄酒
        (二)香烟制品的流行
    二、近代报纸广告环境下的传统中药
        (一)传统中药与传统纹样
        (二)西医与中医广告中的表达碰撞
        (三)仁丹与日本侵略战争
    三、西洋时尚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培育
        (一)“东方莫斯科”的欧洲时尚
        (二)20 世纪初的珠宝风尚
        (三)广告投放中的美妆先锋
第五章: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城市女性意识与审美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嬗变
        (一)女性形象
        (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三)广告中的女性生活状态
        (四)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演变
    二、女性自我审美意识萌芽与消费主义
        (一)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改变带来的审美独立
        (二)女性形象与广告商品弱关系下的消费主义
    三、近代女性市民身份的奠基
        (一)近代女性市民身份文化认同的因素
        (二)哈尔滨女性审美变迁背后的身份认同
第六章:哈尔滨报纸广告文化催生的城市现代性
    一、由文化融合催生的城市审美现代性
        (一)审美范式的现代性转化
        (二)从传统书法艺术到美术字
        (三)装饰艺术的工业化转型
    二、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与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一)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
        (二)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三、广告文化下的城市现代性与市民现代性
        (一)市民阶层的城市社会性表现
        (二)城市文化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演进
        (三)广告专门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四、对《滨江时报》历史评价
        (一)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新知识传播
        (二)推动了东北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三)保存了近代东北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
        (四)《滨江时报》的时代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书刊审查以及对象的概念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俄国书刊审查发展的历史沿革
    1.1 俄国书刊审查的起源
        1.1.1 书刊审查的发端——宗教审查
        1.1.2 第一个正式书刊审查文件——《百章会议》
    1.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的兴起
        1.2.1 世俗书刊审查初露锋芒
        1.2.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体系初步成型
        1.2.3 书刊审查组织工作
    1.3 俄国书刊审查制度的确立
        1.3.1 《1804年书刊审查章程》
        1.3.2 19世纪初的俄国出版业现状
    1.4 书刊审查秩序的重新建构
        1.4.1 书刊审查法律秩序的重新建构
        1.4.2 书刊审查机构的重新建构
        1.4.3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新闻出版业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19世纪6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论争
    2.1 失败的战争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崛起
    2.2 知识分子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2.1 革命民主派
        2.2.2 自由派
        2.2.3 斯拉夫派
        2.2.4 保守派
    2.3 官僚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3.1 自由派官僚
        2.3.2 保守派官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
    3.1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筹备
    3.2 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2.1 书刊审查隶属权的变更
        3.2.2 中央书刊审查机构组织改革
        3.2.3 地方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3 主要的书刊审查政策
        3.3.1 废除部门书刊审查体系
        3.3.2 施行预审制豁免制度
        3.3.3 新惩罚机制体系
        3.3.4 引入司法审判体系
        3.3.5 设立印刷厂、图书贸易专职监察员
    3.4 1865年4月6日书刊审查政策立法评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影响
    4.1 改变了俄国书刊审查官员结构
    4.2 改变了俄国定期出版物的结构
        4.2.1 俄国出版物数量增加
        4.2.2 改变了定期出版物结构
    4.3 俄国出版业的资本化趋势
        4.3.1 报刊成员组织构成
        4.3.2 日趋现代化的印刷厂
        4.3.3 报刊的财务资本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书刊审查政策的倒退
    5.1 国家政权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对比
    5.2 俄国政府的舆论宣传
        5.2.1 创办普适性官方报刊
        5.2.2 支持半官方出版物
        5.2.3 支持保守派和右翼报刊
    5.3 渐趋反动的出版业政策
        5.3.1 书刊审查领域保守主义思想的强化
        5.3.2 逐渐增多的反动政令
        5.3.3 反动书刊审查政策下的出版物现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4)彩报印刷的质量规范体系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ISO 12647-2013解析
    2.2 GB/T 17934.3-2003解析
    2.3 本章小结
3 影响彩报质量因素分析
    3.1 印前图文处理
        3.1.1 显示器的校正
        3.1.2 图片处理规范
    3.2 制版过程质量
    3.3 印刷耗材的性能
        3.3.1 新闻纸纸张性能
        3.3.2 印刷油墨
        3.3.3 橡皮布
        3.3.4 润版液
        3.3.5 胶辊
    3.4 印刷机性能
    3.5 印刷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彩报印刷耗材质量规范体系建立
    4.1 纸张参数的规范化
    4.2 油墨参数的规范化
    4.3 橡皮布参数的规范化
    4.4 润版液参数的规范化
    4.5 本章小结
5 彩报印刷过程控制规范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5.1 CTP工艺对质量控制的研究
        5.1.1 曝光条件的规范化
        5.1.2 印版的线性化
        5.1.3 加网参数的规范化
    5.2 报纸印刷工艺参数规范化
        5.2.1 印刷测试版
        5.2.2 印刷测试版的印刷
        5.2.3 获取印刷特征数据及制作特征文件
    5.3 本章小结
6 彩报印刷质量规范体系
    6.1 印前文件规范
    6.2 印前图文处理及软打样规范
    6.3 制版规范
    6.4 印刷规范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伊朗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851-1911) ——以大学堂(Dar al-Fonun)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伊朗近代教育兴起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历史背景
第二章 伊朗近代教育发展概述
第三章 大学堂基本信息介绍
    一、大学堂历任管理者介绍
    二、大学堂教学日程安排
    三、大学堂的预算和筹款手段
    四、大学堂学生基本信息
    五、大学堂课程和教学设置
    六、大学堂教师群体
        (一)大学堂第一次官方招募活动
        (二)大学堂第二次教师招募活动
        (三)大学堂第三次教师招募活动
        (四)大学堂招募的其他教师群体
    七、大学堂毕业生群体
第四章 大学堂的技术创新和文化活动
    一、军事科学
    二、医学科学
    三、摄影技术
    四、采矿技术
    五、技术创新
    六、美术、音乐和戏剧
第五章 影响和不足:对大学堂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伊朗恺加王朝颁布的教育法
附录二 恺加王朝官派留学生信息汇总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鲁迅杂文与现代媒体 ——鲁迅杂文发表阵地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与选题意识
    二、文献综述
    三、内容结构与研究目标
第一章 现代文学与现代媒体
    第一节 现代媒体的兴起
        一、政治争战中的文化空隙
        二、出版业的革新
        三、现代稿酬制度的产生
        四、稳定阅读圈的形成
    第二节 现代媒体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一、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
        二、促进文体变革
第二章 立场、阵地与鲁迅杂文创作意识变化
    第一节 北京时期
        一、边缘化——《新青年》时期
        二、爆发——《语丝》时期
        三、培养力量——《莽原》时期
    第二节 厦门-广州时期——《语丝》贯穿始终
        一、鲁迅与厦门
        二、鲁迅与广州
        三、广州时期鲁迅的杂文创作
    第三节 上海时期
        一、政治阵营的参与——“左联”机关刊物时期
        二、个人话语的坚守——非“左联”刊物《申报·自由谈》
        三、回归自我——左翼文学刊物《太白》《海燕》
第三章 现代媒体与鲁迅杂文风格的形成
    第一节 “对象性”引发的自我意识变化
        一、“想象读者”的出现
        二、写作的“职业化”
    第二节 “时效性”制约下的“短小性”和“历史性”
        一、鲁迅杂文的“时效性”
        二、鲁迅杂文的“短小性”
        三、鲁迅杂文的“历史性”
    第三节 “公共性”引发的文学论争
    第四节 鲁迅杂文的个人特色:形式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功能+忠诚”理论视角下《策略数字媒体企业家》(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2 In-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German Functionalism Theory
    3.2 Christiane Nord and her "Function plus Loyalty" Theory
        3.2.1 Function plus Loyalty Theory
        3.2.2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and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3.3 Relevance of "Function plus Loyalty" Theory to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4 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4.1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4.2 The Text Fun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4.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4.3.1 At the Lexical Level
        4.3.2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3.3 At the Textual Level
Chapter 5 Case Study of the Target Text
    5.1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5.1.1 Concept-Specific Expressions
        5.1.2 Corporate Names
        5.1.3 Financial Terminologies
    5.2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5.2.1 Passive Sentences
        5.2.2 Parentheses
        5.2.3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5.3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5.3.1 Cohesion
        5.3.2 Coherence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Gained from the Translation
    6.2 Deficiencies and Suggestions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1 Source Text
Appendix 2 Target Text

(8)清末民初印刷技术进步引发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印刷技术
        1.3.2 印刷行业
        1.3.3 出版产业
        1.3.4 传播事业
        1.3.5 社会变革
    1.4 研究基础与起点
    1.5 框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本选题的总体概述
    2.1 印刷技术进步的时代背景
        2.1.1 闯进来与走出去
        2.1.2 由停滞到动荡
        2.1.3 通商口岸从无到有
    2.2 清末民初时期印刷技术背景概况
        2.2.1 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最终取代雕版印刷术成为主流
        2.2.2 印刷设备:从人力到机械化的转变
        2.2.3 生产组织架构:印刷作坊变成印刷工厂
        2.2.4 生产主体:从工匠到工人
    2.3 清末民初时期印刷行业背景概况
        2.3.1 印刷机构:由印刷工坊升级成工厂
        2.3.2 宋耀如的印刷发家路:依靠外资与技术
        2.3.3 国人自办的出版机构逐渐取代外商创办
3 印刷行业发展到出版产业升级
    3.1 单一环节上的升级与合作
        3.1.1 编:晚清国人办报的“下寻”之路
        3.1.2 印:点石斋印刷馆向上、下游的升级
        3.1.3 发:扫叶山房的向上游升级
    3.2 打通全产业链的综合体:商务印书馆
        3.2.1 印刷技术、设备更新及时
        3.2.2 编辑策略上紧跟形势
        3.2.3 “三所一体”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3.2.4 经营管理体制敢于尝试西方经验
    3.3 本章小结
        3.3.1 从无到有
        3.3.2 从小到大
        3.3.3 出版产业从外来产业变成民族产业
4 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传播事业
    4.1 近代中国的纸媒业
        4.1.1 书
        4.1.2 报
        4.1.3 刊
    4.2 近代中国传播事业典型案例:商务印书馆
        4.2.1 为“兴教育”而编印教科书
        4.2.2 为“开民智”重视科技类书籍出版
        4.2.3 期刊成为商务印书馆发展重头
    4.3 本章小结
5 传播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5.1 开启民智
        5.1.1 教科书被广泛使用,现代教育开始普及
        5.1.2 新式教育的兴起影响近代青年的认知形成
        5.1.3 女性意识觉醒
    5.2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5.2.1 批判社会现实
        5.2.2 揭露社会黑暗
        5.2.3 为民请命
    5.3 为社会设置议程
        5.3.1 少数人想法变多数人共识,改良与革命成为社会主题
        5.3.2 促进媒体议程向社会议程转变,加速社会变革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当代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清末新政时期官报与民报的发展与联系研究 ——以《北洋官报》和《申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末新政时期官报与民报的兴起
    第一节 官报与民报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官办报刊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民办报刊的繁荣
    第四节 官报与民报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
第二章 清末新政时期官报与民报的发展经营关联
    第一节 官报与民报的资本依托
    第二节 官报与民报的技术发展与联系
    第三节 官报与民报在发行上的异同
第三章 清末新政时期官报与民报的社会影响及联系
    第一节 士人思想观念的转变
    第二节 读者与报刊的融合发展
    第三节 官报与民报在“议程设置”上的区别与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浅谈现代报纸印刷机的技术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为区分的印刷术与近代中国报业的读者想象(1815—1911)[J]. 杜恺健,王润泽. 编辑之友, 2021(03)
  • [2]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D]. 张建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D]. 王目坤. 吉林大学, 2020(03)
  • [4]彩报印刷的质量规范体系建立与研究[D]. 付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伊朗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851-1911) ——以大学堂(Dar al-Fonun)为例[D]. 秦琰.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鲁迅杂文与现代媒体 ——鲁迅杂文发表阵地变迁研究[D]. 徐文静. 苏州大学, 2020(03)
  • [7]“功能+忠诚”理论视角下《策略数字媒体企业家》(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马慧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8]清末民初印刷技术进步引发的变革[D]. 臧延旭.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3)
  • [9]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清末新政时期官报与民报的发展与联系研究 ——以《北洋官报》和《申报》为中心[D]. 单晓磊.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浅谈现代报纸印刷机的技术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