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湾地区河蟹苗生产总体分析

海州湾地区河蟹苗生产总体分析

一、海州湾地区河蟹育苗生产的总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秦绪伟[1](2020)在《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经上升到了中国的国家政策层面。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建设成美丽中国。连云港市是江苏省的欠发达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质量问题。近年来,为了解决连云港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连云港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尚未解决。研究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对于构建连云港市生态文明,促进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内涵,并分析了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现状,运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验证了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征状态,并基于上述内容提出了促进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首先,综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动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进行阐述,对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关键内容和创新点进行说明。并简述了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评价体系概念的涵义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连云港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用客观指标对连云港市经济环境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运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验证了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征状态。最后,从政策方面、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对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希望这些措施和建议能为连云港市实现经济与环境更好地协调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连云港市EKC曲线验证研究发现,整体上EKC曲线近似表现为倒“U”型趋势,在2015年出现拐点,2015年之后,经济与环境的相关指标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前连云港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现状,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成为了促进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进一步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付永虎,胡晗,郭赟,刘俊青[2](2019)在《连云港海州湾试点湾长制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海洋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海路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提高政府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开启了新时代。湾长制是继河长制之后,我国对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海湾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以连云港海州湾试点湾长制为例,从湾长制推行现状与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了科学考核、准确问责,集约开发、生态优先,强化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4个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相关参考。

马健原[3](2019)在《沿海港口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研究 ——以连云港市为例》文中认为土地是生物活动和自然资源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沿海港口城市凭借其宜居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成为全球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中心,人口的增长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也给其土地生态安全带来了威胁。因此,揭示沿海港口城市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规律,提出土地生态安全调控对策有助于维护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先运用生态学理论和系统论等相关理论,结合沿海港口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机理,根据其土地生态安全特点,基于P-S-R模型,构建了适用于沿海港口城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连云港市为研究区域,以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期遥感数据和其他专题要素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对各评价指标值进行栅格化处理,建立分辨率为30m’30m的单项指标栅格图层,并运用极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获取单项指标安全指数;再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并基于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工具,利用综合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和单项指标安全指数进行加权求和,获得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最终对连云港市近15年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进行分级评价,并给出土地生态安全调控对策与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2015年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较2000年有所改善。其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阶梯式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69.38增加到2015年的79.54。区域内土地生态Ⅴ级安全区面积占比由2000年的23.13%增加到2015年的86.94%,增长了2.76倍;土地生态Ⅳ级及以下安全区面积占比降低了83.01%。主要原因是连云港市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土地生态系统压力逐步得到缓解,土地生态系统状态得到优化,土地生态系统响应得到强化。(2)2000至2015年间,连云港市全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变化空间差异性明显。2000年,连云港市东部及南部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差,除西部东海县外的其他地区土地生态Ⅳ级及以下安全区面积占比较大,市区和灌南县主城区为土地生态Ⅱ级安全区。2005年,连云港北部、中部和南部土地生态状况开始好转,土地生态Ⅲ级和Ⅳ级安全区面积占比降低,Ⅴ级安全区面积占比增加;西部东海县土地生态状况出现恶化。到2010年,由于连云港市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其市区及东部沿海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出现恶化,处于Ⅱ级安全区的土地面积占比增幅较大;其余地区土地生态Ⅳ级安全区面积占据主导地位。到2015年,连云港市市区、灌云县东部沿海地区和其他县域主城区处于土地生态Ⅳ级安全区,其余大部分地区处于土地生态Ⅴ级安全区。(3)结合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特征,本文从缓解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压力、优化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状态和强化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响应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调控对策与建议,以期提高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李曙[4](2019)在《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旅游业日益蓬勃与兴盛,人们的旅游偏好的品质化、休闲化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特色化、趣味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十三五”期间,旅游业的培育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了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这一政策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黄金期。当前,旅游业在政府主导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通过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地方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综述了旅游业发展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体制的研究动态以及旅游有关的概念理论,阐述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包括旅游部门职能有限、旅游资源多头管理、旅游监管职能分散、市场机制作用偏弱等,从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抓力不够、旅游相关管理部门沟通不紧、旅游管理体系化不足、旅游市场运作观念不强等方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借鉴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外案例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对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旅游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的建立、旅游市场化运作机制效能的提升、推进旅游行业管理改革等。

李隽[5](2016)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连云港城市品牌营销研究》文中指出当前,连云港正处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好机遇,迫切需要实施城市品牌营销战略,以提高连云港城市竞争力。本文在深入调研连云港城市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SWOT分析,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探索了城市品牌定位,并提出了连云港城市品牌营销战略的思考,即政府主导,全力塑造和传播城市品牌;国际视野,整合营销传播城市品牌;全民动员,细致维护城市品牌。

刘泓泉[6](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研究说明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李隽[7](2014)在《基于国家战略的连云港市城市营销SWOT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四大国家战略在连云港市的聚焦叠加,连云港市城市营销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充分调研连云港市城市营销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连云港市城市营销SWOT分析,剖析了连云港市当前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连云港市城市营销的战略思路:树立城市营销意识,转换政府角色;突出城市定位,差异化城市营销;大力整治环境,打造城市特色品牌;善用优势资源,积极推销城市。

严晓建[8](2011)在《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电产业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日趋枯竭,能源供应可持续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已得到各国高度关注。2005年2月28日我国十届人大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旨在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风能资源获取便利、地域适应性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能源。由于风电具备洁净、可再生、成本低廉等特点,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在大力发展风电。发展海上风电也被看作战略性风能发展方向。我国东部沿海特别是江苏等沿海滩涂及近海具有开发风电的良好条件。大力发展沿海风电产业,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解决经济发展的能源持续稳定供应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相对于发达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视,我国的风能利用和风电发展还远远不够。对于风能资源基础研究的缺乏和市场认知的偏差严重阻碍了我国风能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国内外风能开发利用及风电产业发展为背景,通过对风能利用相关理论和政策的梳理,借鉴国外先进的开发利用模式和管理经验,结合资源潜力评价和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研究,基于近海风能资源的特性分析,进行科学的资源潜力分析,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建立沿海风能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的模型,进行系统的风能利用评价体系研究,以加速实现我国风能利用及风电产业这一新兴朝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完善资源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为指导我国风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政策方向。

董伟[9](2011)在《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研究 ——以连云港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城市和城市的扩容运动。同时,一大批带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产业集群的形成,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的脱节,城市空间的扩展与产业的布局调整和转型发展并未形成正相关的关系。当江苏苏北城市在“十一五”末多项经济指标增长率赶超苏南城市的时候,当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强力推进城市转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认识到,城市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城市的空间演进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城市新产业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抵挡经济危机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引发了经济学界对国内城市新产业区在后危机时代发展的思考。本文基于国内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背景,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了城市新产业区演进过程、表现特征以及空间的影响,并以连云港市为案例城市,系统分析了城市新产业区的主导功能,为国内城市处理好产业空间布局、新产业体系建构与城市空间的总体优化提供直接的借鉴和启示。文章首先对选题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分别从中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群、产业演进、产业结构优化、城市与新产业区、城市化与产业演进关系等进行比较和评析,总结和归纳了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的机制、模式和主要特征,并以此构建对应性的研究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聚焦案例城市连云港市,运用单一指标方法和复合指标方法综合判断连云港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发展水平,并基于1999—-2008年的产业数据,从产业集聚的角度选取空间Gini系数和EG指数研究模型,实证研究连云港市新产业区形成的过程及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运用产业演进程度的识别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模型),对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国内城市在转型升级的新背景下,加速推进空间联动优化及新产业区结构升级,培育与完善城市新产业区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城市新产业区优化发展的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主要路径和对策建议。在结论部分,还提出了本项研究未来的深化方向,即进一步深化城市化与新产业区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深化城市化过程中新产业区的产业演进模式研究和进一步优化城市新产业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研究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第一,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上,率先探讨了国内城市新产业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拓展优化的关系,阐明了城市新产业区的演进发展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运用数学模型等科学的计量分析法,系统采集案例城市连云港市10年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量化研究产业集聚与新产业区演进的关系。第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后危机时代及“十二五”期间国内城市的转型发展和新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刘圆圆[10](2010)在《连云港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相应地,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性资源。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区域人才开发,尽可能的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改革开放后,我国也越来越意识到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整体性人才开发战略,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这些宏观战略的成功需要每个地区具体的人才开发策略的支持。目前我国区域人才开发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如何结合当地地域特点来制定相应的人才资源开发模式就成为影响我国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连云港市为例,系统研究了其区域人才开发策略。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对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当前国内外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梳理;其次,结合往年连云港市人力资源方面的统计数据及访谈收集的一手资料,系统分析了连云港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总结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人才资源的配置、结构和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提出的对策有助于提高连云港市人才资源的开发水平并且对其他欠发达地区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海州湾地区河蟹育苗生产的总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州湾地区河蟹育苗生产的总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现状
    3.1 连云港市自然和人文状况
    3.2 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现状
    3.3 连云港市环境现状
4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4.1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征
    4.2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
5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影响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
6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
    6.2 加快落实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
    6.3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6.4 健全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6.5 加强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力度
    6.6 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连云港海州湾试点湾长制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连云港海州湾基本情况
2 海州湾治理困境
    2.1 浒苔猖獗,顽疾难除
    2.2 生态脆弱,过度开发
    2.3 体制僵化,监督乏力
3 连云港海州湾试点湾长制的实施现状
    3.1 海州湾试点湾长制的实施情况
    3.2 海州湾试点湾长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考核与问责制度
        3.2.2 跨区域协同管理亟待完善
        3.2.3 湾长与河长有效衔接不够顺畅
4 推进海州湾试点湾长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科学考核,准确问责
    4.2 集约开发,生态优先
    4.3 强化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
    4.4 陆海统筹,多方联动

(3)沿海港口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研究 ——以连云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生态安全研究
        二、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三、连云港市及沿海港口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数据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一、连云港市自然条件概况
        二、连云港市社会经济情况
        三、连云港市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处理
第三章 评价方法与流程
    第一节 沿海港口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沿海港口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机理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第二节 评价指标值测算及标准化
        一、评价指标值测算
        二、评价指标无量纲化
    第三节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综合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
        二、评价综合模型
第四章 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第一节 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过程
        一、单项指标安全指数计算
        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三、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计算
        四、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第二节 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
        一、土地生态安全时间动态变化分析
        二、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动态变化分析
第五章 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调控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缓解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压力
        一、优化人口空间分布
        二、减少化肥施用量
        三、建设生态型码头,提高码头生产效率
    第二节 优化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状态
        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二、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第三节 强化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响应
        一、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力度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特色
    第三节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旅游管理相关概念
    2.2 旅游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3 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
    3.2 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3 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4 国外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与启示
    4.1 美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与启示
    4.2 日本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与启示
    4.3 泰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与启示
5 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旅游发展顶层设计
    5.2 实施旅游市场综合监管
    5.3 提升旅游市场化运作水平
    5.4 推进旅游行业管理改革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一带一路”战略下连云港城市品牌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品牌营销概述
    1.1 城市品牌与城市品牌营销
    1.2 连云港城市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2 连云港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的SWOT分析
3“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连云港城市品牌定位探讨
    3.1 文化品牌——大圣故里
    3.2 地理区位品牌——“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方桥头堡
    3.3 工业品牌——创新型港口工业之城
    3.4 环境品牌——“青山碧水蓝天”之城
    3.5 自然资源品牌——山海古城, 水晶之都
    3.6 旅游品牌——山海古韵·大圣故里
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连云港城市品牌营销战略思考
    4.1 政府主导, 全力塑造和传播城市品牌
    4.2 国际视野, 整合营销传播城市品牌
    4.3 全民动员, 细致维护城市品牌

(6)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渔村的关注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一、特点
        二、经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7)基于国家战略的连云港市城市营销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连云港市发展现状
2 基于国家战略的连云港市城市营销SWOT分析
    2.1 优势 (Strength) 分析
        2.1.1 战略区位, 交通发达
        2.1.2 历史悠久, 文化丰厚
        2.1.3 依山傍海, 资源丰富
        2.1.4 旅游胜地, 生态宜居
        2.1.5 特色产业, 优势显着
    2.2 劣势 (Weakness) 分析
        2.2.1 经济实力整体较弱,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2.2 规模企业总数较少,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2.3 港、产、城融合程度不高
        2.2.4 城市形象尚未建立, 城市环境仍需改善
    2.3 机遇 (Opportunity) 分析
        2.3.1 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
        2.3.2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2.3.3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
        2.3.4 连云港市“一体两翼、一纵一横、一心三极”港、产、城战略规划
        2.3.5 休闲时代的到来和个性城市的打造
    2.4 威胁 (Threat) 分析
        2.4.1 各经济圈、城市群竞争威胁巨大
        2.4.2 经济腹地叠加, 港口之间竞争加剧
        2.4.3 东桥头堡地位受冲击, 货源分流趋势增强
        2.4.4 港口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3 连云港市城市营销的战略思考
    3.1 树立城市营销意识, 转换政府角色
    3.2 突出城市定位, 差异化城市营销
    3.3 大力治理环境, 打造城市特色品牌
    3.4 善用优势资源, 积极推销城市

(8)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电产业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技术发明专利
2 沿海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基础
    2.1 风能利用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综述
        2.1.1 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1.2 新能源发电产业研究综述
        2.1.3 风电发展研究综述
    2.2 风电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2.2.1 风能利用及海上风电发展回顾
        2.2.2 国际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2.2.3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3 风电产业发展模式
    2.4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
        2.4.1 风电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背景
        2.4.2 发达国家的制度创新实践
        2.4.3 对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的启示
3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能资源潜力评价
    3.1 风能资源特性分析
        3.1.1 风能特征
        3.1.2 风况特征参数
    3.2 风能资源指标测算
    3.3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能资源潜力分析
        3.3.1 研究区域概况
        3.3.2 江苏省沿海风能资源分析
        3.3.3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能资源评价
4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能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4.1 沿海风能利用综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4.1.1 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4.1.2 技术经济因素分析
        4.1.3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2 沿海风能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1 社会影响评价
        4.2.2 技术经济评价
        4.2.3 环境影响评价
    4.3 沿海风能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4.3.1 沿海风能利用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3.2 沿海风能利用综合评价
    4.4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能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4.4.1 江苏省沿海风能开发利用的滩涂容量
        4.4.2 江苏省沿海风电场建设规划
        4.4.3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能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5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电产业发展评价
    5.1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5.1.1 江苏省发展风电产业必要性分析
        5.1.2 江苏省风电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5.1.3 江苏省风电产业发展转型机遇
    5.2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电产业发展关键问题
        5.2.1 风电技术研发投入分配
        5.2.2 风力发电配额制度的推行博弈
    5.3 江苏省风电产业发展对策
        5.3.1 江苏省风电市场定位
        5.3.2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政策支持
        5.3.3 江苏省风电产品创新及技术升级
        5.3.4 江苏省风电产业链优化配套
        5.3.5 江苏省沿海风电产业带的构建
6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电产业发展个案分析——以如东县200 万kW 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规划设计为例
    6.1 风电厂建设条件
        6.1.1 社会经济、交通、电力及能源状况
        6.1.2 风能资源分析
        6.1.3 海洋水文条件
        6.1.4 工程地质
        6.1.5 交通运输和施工安装条件
        6.1.6 风电场规划场址选择及装机规模
    6.2 环境影响评价
        6.2.1 如东县环境概况
        6.2.2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措施
        6.2.3 节能减排效益
    6.3 投资匡算及财务评价
        6.3.1 投资匡算
        6.3.2 财务评价
    6.4 风电场开发技术要求
    6.5 案例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9)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研究 ——以连云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分析
        1.1.1 宏观背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及产业集群地区的形成
        1.1.2 理论背景:丰富和完善空间经济学研究体系
        1.1.3 现实要求:国内新产业区的转型发展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新产业区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我国产业演进与新产业区实践研究述评
    1.3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及案例选择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3.3 案例城市的选取
    1.4 研究目标、内容、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4.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说明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新产业区理论基础
        2.1.1 早期产业区理论
        2.1.2 古典区位论及其发展
        2.1.3 空间经济理论
        2.1.4 产业集群理论
        2.1.5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
    2.2 产业演进理论基础
        2.2.1 产业演进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2.2.2 主要产业演进理论概述
    2.3 城市理论基础
        2.3.1 城市、城市化的概念
        2.3.2 城市与新产业区关系的理论
        2.3.3 城市发展与产业演进的关系
第3章 中外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特征、经验及启示
    3.1 国外城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分析
        3.1.1 美国城市新产业区的产业演进分析
        3.1.2 日本城市新产业区的产业演进分析
        3.1.3 意大利城市新产业区的产业演进分析
    3.2 国内城市新产业区演进分析
        3.2.1 "制度投入性"的开发区型城市新产业区发展模式
        3.2.2 "自发生长性"的"块状经济"型新产业区发展模式
    3.3 中外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3.3.1 美国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特征
        3.3.2 日本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经验
        3.3.3 意大利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启示
        3.3.4 国内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4章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发展现状与产业集聚实证分析
    4.1 连云港市城市化水平测度
        4.1.1 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2 连云港市城市化单一指标法测度结果分析
        4.1.3 连云港市城市化复合指标法测度结果分析
        4.1.4 连云港市城市化发展特征总结
    4.2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发展现状分析
        4.2.1 连云港市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4.2.2 新产业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3 新产业区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4.3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集聚实证分析
        4.3.1 研究角度
        4.3.2 数据描述
        4.3.3 研究模型
        4.3.4 模型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演进特征识别的实证研究
    5.1 产业演进程度识别研究方法
        5.1.1 产业结构合理化判断方法
        5.1.2 产业结构高级化判断方法
        5.1.3 产业国际竞争力判断方法
        5.1.4 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判断方法
    5.2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程度识别分析方法的选取
        5.2.1 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分析方法
        5.2.2 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分析方法
        5.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程度分析方法
        5.2.4 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程度分析方法
    5.3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的判断结果
        5.3.1 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
        5.3.2 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
        5.3.3 产业国际竞争力程度
        5.3.4 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程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连云港城市新产业区演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SEM模型
    6.1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6.1.1 供给因素
        6.1.2 需求因素
        6.1.3 国际贸易因素
        6.1.4 其他因素
    6.2 实证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6.2.1 模型变量
        6.2.2 模型形式
        6.2.3 模型的基本假定
        6.2.4 调查数据来源说明
        6.2.5 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的评价及检验
    6.3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
        6.3.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6.3.2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第7章 推进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的主要路径及政策建议
    7.1 空间联动优化与推进城市新产业区结构升级
        7.1.1 加强新产业区与城市空间联动优化发展
        7.1.2 加大承接国际高端产业或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力度
        7.1.3 继续大力扶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7.2 城市新产业区创新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7.2.1 分散企业的创新风险
        7.2.2 "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7.2.3 组建孵化企业集团,搭建连接知识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桥梁
    7.3 城市新产业区优化发展的配套政策完善
        7.3.1 放宽风险投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政策
        7.3.2 健全吸引和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的政策体系
        7.3.3 加快评估、信用担保等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鼓励区域联动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件1 全国百佳产业集群中的36个浙江产业集群
附件2 2006年广东省专业镇地区分布表
附件3 全国各行政区开发区统计表
附件4 行业代码说明
附件5 连云港市新区企业发展与创新能力研究访谈问卷
附件6 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框架
附件7 实地调查具体方案说明
附件8 连云港市新区企业发展与创新能力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10)连云港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人才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2.1 人才资源的概念以内涵
        2.1.1 人力资源
        2.1.2 人才资源
        2.1.3 人才资本
    2.2 人才资源开发的概念及特点
        2.2.1 人才资源开发的概念
        2.2.2 人才资源开发的内涵
        2.2.3 人才资源开发的特点
3 连云港市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3.1 连云港市人才资源开发背景分析
        3.1.1 连云港市市情特点
        3.1.2 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2 连云港市人才资源概况
        3.2.1 连云港市人才总量状况
        3.2.2 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状况
        3.2.3 连云港市专业技术人才状况
        3.2.4 连云港市经营管理人才状况
    3.3 连云港市人才资源开发的新特点
        3.3.1 人才评价吸引新机制
        3.3.2 人才教育培养新机制
        3.3.3 人才使用激励新机制
        3.3.4 人才协作开发新机制
    3.4 连云港市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人才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均衡
        3.4.2 人才吸纳和承载的载体不足
        3.4.3 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3.4.4 人才开发有效投入不足
        3.4.5 人才环境不够优良
4 连云港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人才层次,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4.2 注重人才需求,加大优秀人才引进
    4.3 激发人才活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4.4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人才管理格局
    4.5 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开发投入体系
    4.6 提升服务水平,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5 结论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海州湾地区河蟹育苗生产的总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 秦绪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连云港海州湾试点湾长制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付永虎,胡晗,郭赟,刘俊青. 江苏科技信息, 2019(34)
  • [3]沿海港口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研究 ——以连云港市为例[D]. 马健原. 江苏师范大学, 2019
  • [4]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曙.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一带一路”战略下连云港城市品牌营销研究[J]. 李隽. 中国商论, 2016(32)
  • [6]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7]基于国家战略的连云港市城市营销SWOT分析[J]. 李隽. 中国商贸, 2014(05)
  • [8]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电产业综合评价研究[D]. 严晓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9]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研究 ——以连云港市为例[D]. 董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 [10]连云港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D]. 刘圆圆. 苏州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海州湾地区河蟹苗生产总体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