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二烧结厂改造成品输送喷嘴

济钢二烧结厂改造成品输送喷嘴

一、济钢第二烧结厂改造成品输送料嘴(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彬[1](2020)在《焦化固废高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公司拥有两座5500m3超大型高炉,该炉型对焦炭质量的要求极为苛刻,要求焦炭M40维持在85%以上。针对高炉这一要求,炼焦用煤对优质煤的耗用量极高。因此,在保证焦炭各项指标满足高炉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优质煤的耗用量,提出了在配合煤中掺入瘦化剂焦化除尘灰。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如下:配煤炼焦常用的瘦化剂有半焦粉和焦粉等含碳惰性物。装炉煤中适量加入瘦化剂可以降低配合煤的挥发分,减少气体产量,降低气孔率,减少焦炭裂纹,并且增大焦炭的块度和抗碎强度。通过300kg小焦炉实验数据得知,除尘灰配入占比等于0.5%时,块度>60mm的占比为32.1%;当除尘灰占比等于1.0%时,块度>60mm的占比为33.2%;当除尘灰占比等于1.5%时,块度>60mm的占比为35.1%。焦炭的M40相比提高了约4%。当除尘灰的比例为0.5%时,配合煤的煤质最好;当除尘灰的配入比例为1.0%和1.5%时,配合煤的煤质基本没有明显差异,但煤质会有一定程度的劣化。数据证明,在配合煤掺入除尘灰的比例在1.5%时最佳,块度和M40都有很大的提高。将生化污泥掺入除尘灰中,经过试验,污泥配入比例控制在20%~25%之间,效果最佳。焦化日产量约为150t(干基),按照配入比例可以实现全部配入。根据精益效益计算,除尘灰回配至炼焦煤中,可以每t降低配煤成本500元,每天产生的直接精益效益约为7.5万元。因此,焦化除尘灰回配不仅提高了焦炭质量,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精益效益并实现了环保的要求。图24幅;表18个;参48篇。

张福林[2](2020)在《竖式逆流换热装置整体设计及数值分析》文中认为在钢铁工业中,烧结工序能耗占总能耗的10%至15%,仅次于炼铁工序成为第二大能耗工艺,如何充分高效地回收利用能源是节能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的研究主旨所在。烧结余热资源主要包括烧结矿显热和废气显热,分别占烧结工序总热量的40%和30%。而现有余热回收系统大多基于环冷机建立,存在漏风严重、余热回收效率低等弊端。因此,受干法熄焦技术启发,本课题组研发一种竖式余热回收系统,在冷却烧结矿的同时,用气固逆流换热的方式最大限度回收烧结矿显热。首先,本文在借鉴干熄炉及炼铁高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研发烧结矿竖式余热回收系统的功能及其工艺流程,对其核心竖式逆流换热装置进行初步设计,并确定料车上料置、换热装置本体、布风装置及排料装置的结构形式。同时,基于烧结矿水当量与冷却气体水当量相等的关系,利用传热学中对流传热及导热数学方程,对竖式逆流换热装置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其次,建立局部非热力学平衡的稳态传热模型对竖式逆流换热装置内的气固换热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在利用FLUENT软件求解换热装置内的气固换热过程中,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和传热学理论分析推导出适用于稳态气固传热的局部非热力学平衡双能量方程,确定烧结矿床层内气体流动状态和流动模型。同时以换热装置冷却段为计算区域,采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网格划分,参考烧结矿及冷却气体的在实际生产中的物性参数,对换热装置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进行设定。最后,根据上述计算模型,以国内某360m2烧结机生产工况配套的竖式逆流换热装置为研究对象,开展换热装置内烧结矿床层气固换热过程的数值计算,籍此分析气固换热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换热装置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优化分析,以回收的冷却气体焓?为正交试验指标,分析其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对气体焓?的影响规律,最终得出换热装置最优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

薄宏涛[3](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尚晓宇[4](2019)在《褐铁矿代替传统精矿粉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厂自2006年建厂以来,我们烧结团队一直致力于如何充分发挥设备生产能力的研究,通过与同行业的对标,分析内部存在的问题,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引进新工艺、新技术等方法,改善烧结机的生产环境,提高产量,降低综合能耗。自2008年开始国内钢铁行业迎来了寒冬,国内精矿粉价格居高不下,而国外进口的褐铁矿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为了降低钢铁生产的成本,由褐铁矿替代国产精矿粉生产烧结矿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那么国产精矿粉配比的降低,由褐铁矿替代生产烧结矿在我公司还没有成熟的经验。所以针对褐铁矿替代精矿粉做了实验研究。为了适应大比例配加褐铁矿本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原料的准备,没有条件建立综合料场,利用现有的场地条件,尽可能做到等硅存放;二是为了提高自动重量配料的精度,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配料秤;三是利用混合机滚筒内部的改造,改善制粒效果;四是布料方式的改变;五是点火器采用新型煤气空气双预热点火技术;六是改变烧结机原设计对料层厚度的制约,增加了烧结机台车栏板的高度;七是为提高有效风量的增加,采取一系列增大风量减少漏风的措施。图9幅;表23个;参44篇。

张安煜[5](2019)在《烧结机漏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矿烧结是我国重要的炼铁工艺,是烧结机抽风生产的过程,这其中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烧结机系统漏风等问题。烧结机系统漏风增加了烧结能耗,降低了烧结矿产量和质量,控制烧结机漏风是提高钢铁效益的重要研究内容。烧结机漏检测目前仍处于人工手动处理的状态,效率低、准确性差,即不能有效地对烧结机系统进行漏风检测,也不能及时地对出现漏风加剧的情况进行反映。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烧结机漏风检测方法的研究,基于氧气平衡分析法(氧含量法)设计了一种烧结机漏风率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烧结机系统主要漏风部位漏风的在线检测与实时监测。利用该在线监测系统和人工手动检测手段相结合,测量青钢烧结机系统的漏风率。通过对烧结机漏风检测结果和漏风现象分析,研究烧结系统主要漏风点漏风的控制方法和相关装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烧结机漏风率测量方法和漏风率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氧含量法设计烧结机漏风监测系统的思路以及漏风控制的方法,即通过优化烧结机结构设计来预防漏风、应用烧结机漏风密封技术治理漏风和建立烧结机漏风率监测系统,提高烧结机漏风率自动化管理水平来控制系统漏风。(2)根据氧含量法检测漏风率的原理,在移动的台车上和固定的风箱下部分别安装氧含量传感器,同时在除尘器的前后也分别安装氧含量传感器。基于VS2017平台设计烧结机漏风率在线监测系统,系统仅需测得漏风点的前后两组氧含量数据,将测得的氧含量数据发送到计算机,经处理即可得到生产过程中风箱的漏风率,并在计算机程序界面上实时显示,实现对烧结机系统漏风率的监测。(3)将所设计的监测系统和手工检测方法相结合,对青钢烧结机系统进行漏风测量,对检测结果中漏风率占比53%以上的台车段,提出漏风控制的关键技术。针对烧结台车的台车边缘料层漏风,采用往复式布料方式和边缘压料结构,用盲板结构代替台车两侧的篦条结构。设计螺纹和垫片紧固的锥形压块密封结构,治理台车下栏板台车销孔处的漏风。提出利用负压自吸的原理,设计应用于烧结机台车侧壁密封的密封板和密封操纵系统,控制烧结机台车侧壁栏板间隙漏风。经生产实践证明,基于氧含量法的烧结机漏风率在线监测系统,可以有效地监测烧结机系统主要漏风部位的漏风率,并且及时将漏风加剧的部位反馈给工作人员,便于生产现场及时防风堵漏,从而控制系统的漏风。在应用本文所研究的烧结机台车漏风控制关键技术后,烧结矿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提升,烧结机能耗得到了降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于磊[6](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卓阿诚[7](2012)在《S公司烧结厂余热回收利用(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新建烧结余热回收发电项目的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就国内在烧结余热回收发电工程项目已有部分探讨和研究,从资料上看,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价多,但可行性研究经济合理性评价分析较少。因此,建立一套烧结余热回收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合理性评价体系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本文正是试着找到一种适合新建烧结余热发电项目的科学的可行性研究经济分析方法,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使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文中首先介绍了相关基本理论。在基本理论中明确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定义、特点;更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分析评价的定义、内容、方法、判断及指标。其次,对烧结余热回收发电项目的背景、立项、实施内容、技术必要性、工艺及设计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项目管理的整体管理、范围管理、费用管理、风险管理等知识领域进行体现。烧结余热回收发电项目是S公司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公司总体战略发展所需要的。再次,在论文的研究分析工程中,重点研究经济分析的创效性,以新建烧结余热回收发电项目为案例,运用项目经济分析评价的基本理论,采取经济静态(非折现)和动态(折现)评价法、敏感性分析法、投资估算法、净现值法以及环保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法和关联效应评价分析法对该项目评价分析的影响,对S公司烧结厂余热回收发电项目进行全面经济评价分析。阶段性总结应用于烧结余热发电项目的经济分析评价方法体系,以加强项目评价分析工作,检验该项目的成功程度,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该项目是在淘汰原有烧结余热回收(产生蒸汽)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的较大型烧结余热回收设施,有利于改善现存在于烧结厂区的废气排放等环保问题,对S公司厂区的优化调整有促进意义。最后,由于经济评价分析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仍在探索之中,全面有效的对新建烧结余热回收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能够很好的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资金浪费,优化已有的方案并最终达到企业、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对完善新建烧结余热回收发电项目可行性分析体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胡荣建[8](2011)在《改善入炉烧结矿粒级研究及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研究烧结矿粒级变化趋势、粉率变大原因,强化对烧结生产原燃料加工、加水混合、布料点火、烧结冷却等环节的控制,采取改善烧结矿粒级有效措施,优化烧结矿粒级,使烧结矿粒级分布满足高炉生产要求。

翟立哲[9](2009)在《济钢生态工业指标体系与模式建立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工业就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内的系统来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济钢是我国一家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家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主要生产工艺有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拥有4个钢铁生产厂和20家非钢子公司,2007年产钢1121万吨,列全国钢铁企业第7位。本文以济钢生态工业建设为依托,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对建立济钢生态工业的指标体系和运用模式进行了论述。本文在全面调研国内外生态工业的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调查统计、清洁生产审核、工业代谢分析、非物质化和生命周期评价、环境经济学与生态设计、生态效益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全面获取并科学分析了全集团生产过程中物料、能源、水的投入和消耗状况,识别了生产过程的产污、排污环节和排污量,建立了集团钢铁生产及其配套工程之间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水资源梯级利用的量化关系,为构建济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济钢”)济钢生态工业链网体系提供了有效支撑。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1)介绍了济钢现有主要生产工艺的污染调研情况,分析了主要生产工艺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研究了现有污染治理防治及环境管理上存在的问题。(2)分析济钢现有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初步构建了集团各个分厂内部以及各厂之间的循环经济链网,形成了基本的回收循环利用模式;分析了现有资源一体化利用的问题与不足.(3)论述生态工业指标体系的构成,借鉴国内外先进案例,论述生态工业运作模式的种类和特征。结合济钢集团自身特点,构建生态工业指标体系,确立了济钢以“三创四高三协同”为特征的生态工业模式。

王铁龙,刘玉才,袁德明[10](2008)在《烧结生产环境治理实践》文中认为随着当今钢铁企业的发展日益壮大,环境治理工作也不容忽视。生产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途。针对信钢烧结环保设施年久失修,维护措施不到位等造成生产环境的恶化。针对此状况,烧结厂利用大、中修之际,依据生产工况条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生产环境有了较好的改观。

二、济钢第二烧结厂改造成品输送料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钢第二烧结厂改造成品输送料嘴(论文提纲范文)

(1)焦化固废高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炼焦煤资源介绍
        1.1.1 国内炼焦煤资源
        1.1.2 炼焦煤的成焦性质
    1.2 配煤炼焦工艺概况
        1.2.1 配煤炼焦技术
        1.2.2 配煤成焦机理
        1.2.3 配煤原理
        1.2.4 配煤理论与焦炭质量预测
        1.2.5 配煤试验
        1.2.6 扩大配煤途径
    1.3 除尘灰的性质及利用
        1.3.1 干熄焦除尘灰的性质
        1.3.2 干熄焦除尘灰的主要应用
    1.4 固废产生情况介绍
第2章 焦化固废高效利用的研究
    2.1 利用除尘灰配煤炼焦
        2.1.1 除尘灰的配煤炼焦机理
        2.1.2 焦粉配煤炼焦技术进展
        2.1.3 除尘灰配煤炼焦的效果
    2.2 除尘灰回配炼焦的300kg焦炉实验
        2.2.1 除尘灰配煤方案
        2.2.2 除尘灰的质量分析
        2.2.3 生产用煤及试验煤质分析
        2.2.4 除尘灰回配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2.2.5 小结
    2.3 除尘灰混配生化污泥降尘
第3章 工业试验与生产
    3.1 除尘灰回配的工业设计
        3.1.1 除尘灰回配工艺流程图
        3.1.2 主要设备参数表
    3.2 工业生产使用说明
        3.2.1 开机前准备
        3.2.2 开机运行
        3.2.3 停机
        3.2.4 除尘灰料仓储料
        3.2.5 设备点检及保养
    3.3 除尘灰回配参数以及控制指标范围
        3.3.1 除尘灰配入量的精确控制
        3.3.2 污泥浆配入量的精确控制
    3.4 运行情况分析
第4章 工业化生产中设备改进与维护
    4.1 生产运行中设备改进
        4.1.1 设备存在问题点
        4.1.2 设备存在问题点改进
    4.2 主要设备使用与维护
        4.2.1 主要设备使用与维护
        4.2.2 操作中事故的预防及处理
        4.2.3 总体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竖式逆流换热装置整体设计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余热回收系统发展概况与研究趋势
    1.3 烧结矿层内流动与传热研究综述
        1.3.1 烧结矿层内气体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1.3.2 烧结矿床层内气固传热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竖式逆流换热装置结构方案设计
    2.1 余热回收系统总体方案
    2.2 竖式逆流换热装置结构形式
        2.2.1 保温上料小车
        2.2.2 换热装置本体结构设计
        2.2.3 布风装置及排料装置
    2.3 竖式逆流换热装置参数设计
        2.3.1 换热装置参数设计基础
        2.3.2 装置设计过程的数学推导
        2.3.3 装置参数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固传热及气体流动模型建立
    3.1 物理模型
    3.2 多孔介质模型
        3.2.1 多孔介质结构特性
        3.2.2 多孔介质相关参数
    3.3 气固换热模型
        3.3.1 气体流态判定依据
        3.3.2 气固换热数学方程
    3.4 数值计算区域与条件设置
        3.4.1 网格划分
        3.4.2 参数与边界条件设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固换热过程数值分析
    4.1 速度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4.1.1 速度场分析
        4.1.2 压力场分析
        4.1.3 温度场分析
    4.2 气固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分析
        4.2.1 冷却气体进口流量的影响
        4.2.2 烧结矿进口温度的影响
        4.2.3 冷却气体进口温度的影响
        4.2.4 换热装置冷却段内径的影响
        4.2.5 换热装置冷却段高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竖式逆流换热装置结构和操作参数的确定
    5.1 适宜热工参数判据的确定
    5.2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5.3 换热装置相关参数的确定
        5.3.1 正交试验计算结果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3.3 适宜热工参数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技成果
致谢

(3)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4)褐铁矿代替传统精矿粉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第2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关键问题与预期创新点
        2.3.1 关键问题
        2.3.2 预期创新点
第3章 褐铁矿替代精矿粉实验
    3.1 实验背景介绍
    3.2 实验方案的确定
    3.3 方案一实验实施
        3.3.1 实验存在的问题
        3.3.2 改进措施
        3.3.3 小结
    3.4 方案二实验实施
        3.4.1 出现问题
        3.4.2 改进措施
        3.4.3 小结
    3.5 原料管理
    3.6 方案三的实施
        3.6.1 出现的问题
        3.6.2 采取措施
        3.6.3 小结
    3.7 方案四实施
        3.7.1 实施过程
        3.7.2 小结
第4章 褐铁矿烧结生产实践
    4.1 分析生产数据
    4.2 褐铁矿烧结问题及对下道工序的影响
    4.3 针对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与相应措施
    4.4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4.5 褐铁矿烧结的效果及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烧结机漏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烧结机漏风控制方法研究
    2.1 漏风检测方法研究
        2.1.1 离线检测方法
        2.1.2 在线检测方法
    2.2 漏风控制方法研究
        2.2.1 结构优化
        2.2.2 密封技术
        2.2.3 监测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烧结机漏风率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
    3.1 系统方案设计
    3.2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2.1 传感器
        3.2.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2.3 传感器安装
        3.2.4 传感器防护装置
    3.3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3.3.1 开发平台
        3.3.2 数据通讯与协议
        3.3.3 软件设计
    3.4 监测系统的应用
        3.4.1 监测系统的运行实例
        3.4.2 烧结机系统漏风点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烧结机台车漏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4.1 台车边缘料层漏风控制
        4.1.1 料层漏风分析
        4.1.2 治理技术研究
    4.2 台车销孔漏风控制
        4.2.1 压板式销孔密封件设计
        4.2.2 销孔密封装置设计
    4.3 台车栏板间隙漏风控制
        4.3.1 栏板间隙漏风特性
        4.3.2 密封装置设计
        4.3.3 密封板设计
        4.3.4 密封板操纵系统设计
    4.4 烧结机台车段漏风控制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S公司烧结厂余热回收利用(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1.2 经济分析的相关理论
    1.2 论文研究背景
    1.3 论文内容、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论文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二章 S 公司烧结厂余热回收(发电)项目技术必要性
    2.1 烧结余热回收利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2.1.1 环境现状
        2.1.2 余热利用现状及产能需求
        2.1.3 主要问题
    2.2 项目在实施改造所面临的问题
    2.3 国内烧结余热回收技术进步
        2.3.1 我国烧结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态势
        2.3.2 国内烧结余热回收利用的生产情况
    2.4 国家钢铁产业对烧结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发展的政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 公司烧结厂余热回收(发电)项目的工艺及设计特点
    3.1 主要的工艺流程
    3.2 热机系统
        3.2.1 设计的原始条件
        3.2.2 主机的主要技术规格及设计原则
        3.2.3 烟风系统及辅助设备
        3.2.4 热力系统及辅助设备
    3.3 热工自动化系统
        3.3.1 热工自动化水平
        3.3.2 控制方式和控制室布置
    3.4 水工部分
        3.4.1 主要设计原则及区域自然条件
        3.4.2 水务管理
        3.4.3 供水系统布置及设备选择
    3.5 主要的设计特点
        3.5.1 工程的特点
        3.5.2 总体规划及主要方案
        3.5.3 总平面布置特点
        3.5.4 运输及环冷机密封改造
    3.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6.1 总指标
        3.6.2 总布置指标
        3.6.3 汽机房指标
        3.6.4 运行指标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 公司烧结厂余热回收(发电)项目的经济分析
    4.1 工程经济分析
        4.1.1 编制依据及说明
        4.1.2 投资组成及估算价值
    4.2 技术经济分析
        4.2.1 建设规模及产品
        4.2.2 项目估算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4.2.3 岗位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4.2.4 发电单位成品制造成本测算及分析
        4.2.5 经济效益测算及评价
        4.2.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3 经济效益评价
        4.3.1 成本经济效益评价
        4.3.2 环保经济效益评价
        4.3.3 关联效应评价
    4.4 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改善入炉烧结矿粒级研究及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烧结矿粒级现状分析
2 改善烧结矿粒级措施及效果
    2.1 优化燃料加工粒度
    2.2 采用成品冷筛粒级
    2.3 铺底料恒量控制技术
    2.4 环冷机柔性梯度冷却方式开发
    2.5 减小混合料水分的波动
        2.5.1 混合料预润湿技术
        2.5.2 实现高比例生石灰稳定配加
3 应用效果

(9)济钢生态工业指标体系与模式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生态工业概述
    1.2 济钢企业概况
第二章 济钢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分析
    2.1 主要工艺及技术装备
    2.2 污染物产排分析
        2.2.1 废气污染状况
        2.2.2 废水污染状况
        2.2.3 固体废物污染状况
        2.2.4 噪声污染状况
    2.3 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2.3.1 焦化工艺污染防治
        2.3.2 原料工艺污染防治
        2.3.3 烧结工艺污染防治
        2.3.4 球团工艺污染防治
        2.3.5 炼铁工艺污染防治
        2.3.6 炼钢工艺污染防治
        2.3.7 轧钢工艺污染防治
第三章 济钢生态工业实践研究
    3.1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践回顾
        3.1.1 以节能降耗为手段的初级阶段
        3.1.2 以清洁生产为载体的中级阶段
        3.1.3 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高级阶段
    3.2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践成果
        3.2.1 企业能耗物耗降低
        3.2.2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
        3.2.3 生产经营成本下降
        3.2.4 产品竞争力增强
    3.3 济钢生态工业建设计划
        3.3.1 基本路线
        3.3.2 目标及主要措施
第四章 生态工业指标体系建立及实施研究
    4.1 生态工业指标体系概述
        4.1.1 生态工业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4.1.2 生态工业指标的筛选
        4.1.3 参考指标体系
        4.1.4 具体指标体系
    4.2 生态工业指标体系在济钢的实施
        4.2.1 物质、能量减量与循环指标
        4.2.2 污染控制与管理指标
        4.2.3 产品指标
第五章 济钢生态工业模式研究
    5.1 四种高效模式
        5.1.1 资源高效利用
        5.1.2 能源高效转化
        5.1.3 代谢物高效再生
        5.1.4 信息高效流转
    5.2 三种创新体系
        5.2.1 观念创新体系
        5.2.2 技术创新体系
        5.2.3 管理创新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经验启示及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济钢第二烧结厂改造成品输送料嘴(论文参考文献)

  • [1]焦化固废高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D]. 刘晓彬.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竖式逆流换热装置整体设计及数值分析[D]. 张福林.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3]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4]褐铁矿代替传统精矿粉的理论与实践[D]. 尚晓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 [5]烧结机漏风控制技术研究[D]. 张安煜. 青岛大学, 2019(02)
  • [6]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7]S公司烧结厂余热回收利用(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D]. 卓阿诚.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3)
  • [8]改善入炉烧结矿粒级研究及生产实践[J]. 胡荣建. 山西冶金, 2011(01)
  • [9]济钢生态工业指标体系与模式建立研究[D]. 翟立哲. 山东大学, 2009(05)
  • [10]烧结生产环境治理实践[A]. 王铁龙,刘玉才,袁德明. 2008年河南省炼铁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炼铁学术交流会文集, 2008

标签:;  ;  ;  ;  ;  

济钢二烧结厂改造成品输送喷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