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高危因素Logistic分析

脑出血高危因素Logistic分析

一、脑出血的高危因素Logistic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星宇[1](2021)在《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脑挫裂伤患者早期发展为进展性脑挫裂伤的高危因素。通过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早期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此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连续收治的脑挫裂伤患者。纳入标准:(1)有明确的颅脑外伤病史;(2)受伤后8h以内进行首次头颅CT检查,并且24h内复查患者头颅CT;(3)入院首次头颅CT明确提示脑挫裂伤的患者。排除标准:(1)入院后具有严重的原发脑干伤、严重的脏器损伤及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2)既往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3)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不完整的患者;(4)年龄18周岁以下或孕妇;(5)入院后需急诊开颅手术;(6)近3个月内有过抗凝治疗。其中共149例脑挫裂伤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按照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病情进展的定义为:颅脑CT复查显示有脑挫裂伤体积扩大、其他部位新出现脑挫裂伤及新发颅内血肿,且增加的体积为首次颅脑CT检查显示脑挫裂伤体积的30%以上。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GCS(Glasgow Coma Score,GCS)下降值(入院后4-6h)、复查头颅CT时间、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酐(Creatinine,CRE)、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lymphocyte,NLR)、血钾水平。将收集的数据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GCS下降值(入院后4-6h)、AST、ALT、SII、NLR和血钾水平是与脑挫裂伤进展密切相关。而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年龄、复查头颅CT时间、肌酐、PT和APTT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GCS下降值(入院后4-6h)≥2分(OR=5.243;P<0.05)、SII≥2.02×1012/L(OR=2.644;P<0.05)、血清钾<3.0mmol/L(OR=1.183;P<0.05)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CS下降值(入院后4-6h)≥2分、SII≥2.02×1012/L、血清钾<3.0mmol/L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若发现入院患者有相关危险因素,应注意早期复查头颅CT,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卢聪[2](2021)在《血小板反应性与PCI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光学比浊法(Light transmission aggregometry,LTA)和PL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患者将于抗血小板药物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负荷量72小时后或无负荷量情况下维持量达5天后)使用LTA和PL同时进行血小板功能测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方法计算每种检测方法预测血栓和出血事件的临界值以及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预测血栓和出血事件的AUC;探讨血小板反应性与PCI后病人心血管事件,血小板反应性预测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的临界值,同时评价血小板聚集仪(LTA)及PL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L)两种检测方法对临床事件预测的准确率。主要终点:入选后12个月内新发的心血管血栓事件,定义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或支架内血栓。次要终点:1)入选后12个月内的心血管死亡;2)入选后12个月内的需要医疗干预的出血事件(BARC2-5级出血);3)入选后12个月内的严重出血事件(BARC3-5级出血)。结果:1、本研究最终收集372例对象资料,其中男性260名,年龄62.09(51.83-72.35)岁,女性112名,年龄69.90(62.45-77.35)岁。其中血栓事件组有29例(7.79%),出血事件有38例(10.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低水平甘油三酯是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3、ROC曲线分析显示:当PL仪器监测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L-MAR-ADP)在12.75%-40.35%范围或者LTA仪器监测的二磷酸腺苷最大聚集率LTA-ADP在15.55%-38.95%,患者发生血栓事件或者出血事件的风险相对较小,两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相比较,PL优于LTA检测方法。结论:(1)采用PL法及LTA法检测血小板反应性均可预测PCI术后患者血栓和出血事件。(2)在预测PCI术后患者临床事件方面,两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相比较,PL法优于LTA法。(3)在本研究中,PL-MAR-ADP<12.75%为血小板低反应,PL-MAR-ADP>40.35%为血小板高反应。(4)PCI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更高,血小板低反应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更高。本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血小板反应性与PCI术后患者临床心血管事件相关。

袁芮[3](2021)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外并发症及死亡高危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宫外发育迟缓的高危因素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资料,探讨早产儿NEC合并宫外发育迟缓(Ex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1例NEC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EUGR,分为EUGR组和对照组。利用χ2分析、连续校正χ2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通过回顾NEC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早产儿NEC合并EUGR的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期间,共有6519名早产儿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其中有101名患儿发生了NEC,总体的发病率为1.55%。其中有26例NEC早产儿接受了手术,手术率为25.7%。19例患儿死亡,或者放弃治疗后死亡,死亡率18.8%。患儿中平均出生胎龄31周+4天,平均出生体重为1600g,平均发病日龄17天,81例病例在发病前有抗生素使用史,占80.2%,NEC发病后平均禁食时间为11天,发病后平均肠外营养时间为23天。EUGR患儿有62例,占61.4%,其中EUGR合并胆汁淤积有19例,EUGR合并代谢性骨病13例,EUGR、代谢性骨病、胆汁淤积同时存在4例。非EUGR的患儿有39例,占38.6%。2.EUGR组患儿出生胎龄明显低于对照组(31周比32周+2天,P=0.008),EUGR组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1447.56g比1844.87g,P=0.005)。NRDS(80.6%比38.5%,P=0.000)、SGA(21.0%比7.7%,P=0.045)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EUGR组脐静脉或者中心静脉置管比例高于对照组(31.1%比5.1%,P=0.000)。EUGR组患儿发病前输注红细胞比例高(32.3%比10.3%,P=0.011)。EUGR组患儿合并PDA、败血症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7.4%比7.7%、71.0%比43.6%,P<0.05)。3.EUGR组患儿NEC发病前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较对照组延长(8.81d比5.26d。P=0.005),咖啡因的使用率较对照组更高(64.5%比30.8%,P=0.001)。EUGR组患儿手术肠切除率较高(22.6%比10.3%。P=0.026)。4.肠内外营养情况:EUGR组患儿发病后平均禁食时间及肠外营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分别为12.48d比9.31d、25.94d比18.90d,P<0.05)。EUGR组较对照组母乳喂养率高、喂养不耐受比例高(分别为40.3%比19.7%、64.5%比43.6%,P<0.05)。5.多因素分析时发现,SGA(B=2.161,OR=8.682,95%CI[1.583,47.613],P=0.013)、PDA(B=1.632,OR=5.071,95%CI[1.153,22.296],P=0.032)、输血(B=1.723,OR=5.601,95%CI[1.139,27.541],P=0.034)、肠切除(B=2.316,OR=10.135,95%CI[2.172,47.302],P=0.003)、发病后肠外营养时间(B=0.045,OR=1.046,95%CI[1.002,1.093],P=0.039)是NEC患儿合并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NEC患儿EUGR发生率高。2.SGA、PDA、输血、肠切除、发病后肠外营养时间是NEC患儿合并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早产儿NEC合并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1例NEC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头颅磁共振的检查结果,分为脑损伤组与对照组,利用χ2分析、连续校正χ2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通过比较脑损伤组及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早产儿NEC合并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1.纳入研究的101例患儿中,有18例患儿出现脑损伤,占总体的17.8%。其中脑出血有12例,占脑损伤患儿的66.7%,脑白质缺血的有6例,占脑损伤患儿的33.3%。2.NEC合并脑损伤组的胎龄、性别、出生体重、SGA、宫内窘迫等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生后合并症如败血症、PDA、NRDS、贫血、输血等方面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产前激素、生后咖啡因、抗生素、PS的应用在两组间无差别。3.脑损伤组患儿发病时休克(61.1%比28.9%,P=0.009)、DIC(55.6%比24.1%,P=0.008)、高血糖(61.1%比34.9%,P=0.040)、呼吸衰竭(66.7%比39.8%,P=0.037)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脑损伤组患儿在NEC发病时需要机械通气、需要手术治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5.6%比15.7%、55.6%比19.3%,P<0.05),脑损伤组手术前已经发生肠穿孔的比例高于对照组(33.0%比12.0%,P=0.036)。4.多因素分析时发现,机械通气(B=1.557,OR=4.744,95%CI[1.476,15.251],P=0.009,)、手术(B=1.235,OR=3.438,95%CI[1.075,10.999],P=0.037)是NEC早产儿并发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NEC患儿易合并脑损伤。2.机械通气、手术是NEC早产儿并发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高危因素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NEC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NEC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1例NEC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利用χ2分析、连续校正χ2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ROC曲线等统计学方法,通过回顾NEC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NEC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有19例NEC患儿死亡或者放弃治疗后死亡,死亡率为18.8%,造成死亡的首位病因为重症NEC,约占死亡人数的63%。2.死亡组患儿合并休克(73.7%比25.6%,P=0.000)、DIC(57.9%比23.2%,P=0.003)、术前肠穿孔(36.8%比11.0%,P=0.011)、重症NEC(63.2%比29.3%,P=0.005)患儿比例高于存活组。死亡组患儿CRP与血清白蛋白比值(C-reactiveprotein-albuminratio,CAR)高于存活组(0.756比0.458,P=0.034),死亡组患儿血小板低于存活组(110.05比156.61,P=0.011),死亡组患儿手术治疗(63.2%比17.1%,P=0.000)、机械通气(63.2%比13.4%,P=0.000)比例高于存活组。3.多因素分析时发现手术治疗(B=1.705,OR=5.495,95%CI[1.658,18.182],P=0.013)、机械通气(B=2.138,OR=6.061,95%CI[1.897,21.276],P=0.003)、CAR升高(B=2.039,OR=7.692,95%CI[2.304,25.640],P=0.001),是NEC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提示,CAR对于预测NEC患儿死亡具有显着的意义,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截断值为0.647,特异度为0.780,灵敏度为0.789。结论:1.手术治疗、机械通气、CAR比值升高是NEC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2.CAR值可以用于预测NEC预后。

李晶晶[4](2021)在《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吉林省筛查的35-75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评估吉林省心血管高危对象干预效果,分析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探索影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的因素,为心血管疾病的健康干预建议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014-2016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中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7268人。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场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应用IBM SPSS 24.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表示,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血管病高危对象行为生活方式改变,吸烟率下降5.2%、饮酒率下降7.1%、规律体育锻炼率增加38.7%、高盐饮食下降4.6%,超重率下降44.8%;心血管疾病高危对象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心血管高危对象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5.74 mm Hg、5.96 mm Hg、心率下降3.35(次/分)、总胆固醇(TC)下降0.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下降0.34 mmol/L、甘油三酯(TG)下降0.5 mmol/L;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戒烟率为5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的戒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家族史的戒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非农业户口、统一户口、离异/分居、家庭年收入、糖尿病家族史是戒烟率的影响因素;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戒酒率为7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民族、户口类型、职业、家庭年收入的戒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戒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朝鲜族、非农业户口、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是戒酒率的影响因素;4.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体育锻炼转变率为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城乡、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体育锻炼转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体育锻炼转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非农业户口、统一户口、文化程度其他、家庭年收入、有高血压家族史、有脑梗塞家族史、有脑出血家族史是体育锻炼转变率的影响因素;5.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高盐饮食转变率为5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城乡、民族、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等人群高盐饮食转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冠心病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高盐饮食转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民族、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是高盐饮食转变率的影响因素;6.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体重控制率为2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体重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糖尿病和恶心肿瘤疾病家族史等体重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农村、退休人员、家务及失业、家庭年收入、有高血压家族史、有冠心病家族史、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是体重控制率的影响因素;7.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血压控制率为4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户口类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血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疾病家族史等血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农村、朝鲜族、非农业户口、统一户口、大专及以上、工人及技术、行政人员、商业服务、退休人员、家务及失业、家庭年收入、有高血压家族史、脑梗塞家族史、脑出血家族史等血压控制率的影响因素。8.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血脂控制率为5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血脂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高胆固醇血症疾病家族史等血脂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家庭年收入、有脑出血家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是血脂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结论:1.吉林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戒烟、戒酒、规律体育锻炼、体重控制、限盐饮食、血压和血脂控制的效果比较显着;2.行为因素:不同特征的因素对于心血管高危人群的行为方式改变的作用强度不同,其中性别、城乡、家庭年收入和高血压疾病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行为危险因素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3.生理生化指标:不同特征的因素对于心血管高危人群的生理生化指标改变的作用强度不同,性别、年龄、城乡、职业、家庭年收入、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生理生化指标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杨文松[5](2021)在《急性脑出血平扫CT影像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基于平扫CT影像学定义良性脑出血背景 早期血肿扩大约占脑出血的三分之一,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因此,确定哪些患者会扩大(或哪些不会扩大)对指导临床诊疗至关重要。如何识别那些低扩大风险的患者,并把他们排除在抗血肿扩大治疗的临床试验之外,将有利于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目的 提出“良性脑出血”的定义,并探讨良性脑出血、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集2011年7月至2017年2月入院的脑出血患者,这些患者发病6小时内到院完成首次CT检查。在首次CT扫描后36小时内完成随访CT扫描。良性脑出血定义为血肿密度均质、规则形状、且无脑室出血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小体积脑出血。良性脑出血的存在由两位独立的研究者根据入院时的CT扫描进行判断。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良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288例脑出血患者。良性脑出血48例,占16.7%。良性脑出血患者未发生早期血肿扩大。良性脑出血预测3个月功能独立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30.7%、96.6%、90.0%、60.0%和0.637。结论 本研究发现良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风险低,预后良好。这些患者在没有重症监护的条件下也可能是安全的,并且不太可能从抗血肿扩大的治疗中获益。第二部分平扫CT征象预测脑出血后新定义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背景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NCCT)征象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早期血肿扩大的新预测因子。然而,NCCT征象与脑实质组织和脑室系统血肿动态变化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NCCT征象是否能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新定义血肿扩大(Revised hematoma expansion,RHE)。进一步测试NCCT征象在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RHE的诊断性能。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7月至2017年5月连续入院的314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半自动计算机辅助技术测量脑实质血肿体积和脑室血肿体积。RHE定义是将常规的脑实质血肿扩大标准并入脑室出血扩大的定义。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比较NCCT征象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RHE的诊断效度。在纳入的314例患者中,61例(19.4%)有脑室出血扩大,93例(23.9%)有RHE。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变量后,混合征、黑洞征、岛征和易扩张性血肿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可分别独立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RHE。易扩张性血肿对RHE的预测能力高于任何单一影像学标志物。RHE对预后不良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早期血肿扩大。结论NCCT征象分别与脑室出血扩大和RHE独立相关。此外,相比任何单一NCCT征象,易扩张性血肿对RHE和不良预后的预测准确率更高。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利用NCCT征象对脑出血后活动性出血进行危险度分层。第三部分急性脑出血后进展性脑积水的平扫CT影像学研究背景脑出血是一种死亡率极高且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健康的一类脑血管疾病。其中脑出血后脑积水常引起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然而,由于急性期脑积水严重程度的计算存在困难,很少有研究探讨脑积水的动态变化与患者的预后功能的关系。目的本研究旨在提出“进展性脑积水”这一定义,并进一步描述脑出血后进展性脑积水与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7月至2017年6月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完成基线CT扫描,在基线CT后36小时内完成随访CT扫描。采用半自动计算机辅助容积分析法计算血肿体积和脑室血肿体积。根据Diringer脑积水评分评估脑积水的严重程度,估计基线和随访CT扫描之间脑积水评分的最佳增加值来确定进展性脑积水的最佳界值。把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4-6分定义为不良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进展性脑积水是否能独立预测30天死亡率、90天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结果共有321例脑出血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在64例脑积水患者中,34例(53.1%)同时出现早期血肿扩大和脑室出血扩大。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进展性脑积水可独立预测30天死亡率、90天死亡率和90天不良预后。与脑室出血扩大或早期血肿扩大相比,进展性脑积水对预测30天死亡率、90天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的准确性更高。结论本研究定义了“进展性脑积水”这个新概念,发现其是预测脑出血患者短期或长期死亡率和90天不良预后的强预测因子,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临床决策。第四部分基于转录组学探究高血糖环境下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的潜在机制背景既往研究发现,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入院高血糖与神经功能损伤相关,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icroRNAs转录组学探究高血糖的在脑出血神经损伤中潜在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IV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脑出血后3h腹腔注射50%右旋葡萄糖(8m L/kg)诱导高血糖。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高通量microRNAs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研究血肿周围组织microRNAs的表达。比较高血糖组和对照组的microRNAs表达。功能注释分析用于指示潜在的病理途径和观察效应。最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验证通路上的表达基因。结果本研究发现,腹腔注射葡萄糖显着升高了小鼠外周血糖水平。与正常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更重。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共鉴定出73个差异表达microRNAs。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microRNAs在多个信号通路中发生了显着改变,其中Hedgehog信号通路被认为是高血糖对急性脑出血神经损伤影响力最大的通路。PCR结果进一步验证了microRNAs与Hedgehog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结论通过高血糖诱导的部分microRNAs表达可能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影响神经功能损伤,这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理机制。

罗云[6](2020)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复发的重要病因,因此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CAS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血脂异常是CAS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是当前CAS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然而,有研究显示尽管积极降低血清LDL-C的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风险仍然很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与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升高独立相关。因此,需要对CAS更加敏感的血脂参数来指导CAS的治疗。既往研究显示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相关。然而,非传统血脂参数在CAS的作用尚不太清楚。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CAS的关系,并比较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血清LDL-C水平对CAS的预测能力,希望找到更敏感的血脂参数指导CAS的治疗。方法:这部分研究是基于2016-2017年度吉林省德惠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一项横断面研究,采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4100例年龄≥40岁的普通居民进行脑血管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累及不同,CAS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和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联合狭窄(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ICAS)。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水平计算,包括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ECAS和单纯ICAS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最终纳入了3624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其中80(2.2%)例患有单纯ECAS,425(11.7%)例患有单纯ICAS和70(1.9%)例患有ECAS+ICAS。对于单纯ECAS,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连续性变量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OR=1.256,95%CI:1.066-1.480)、TC/HDL-C(OR=1.260,95%CI:1.112-1.427)和TG/HDL-C(OR=1.106,95%CI:1.038-1.179)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OR=1.343,95%CI:0.973-1.852)与单纯ECAS的发生无关。而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ROC曲线显示血清non-HDL-C(AUC=0.621,95%CI:0.560-0.682)、TC/HDL-C(AUC=0.639,95%CI:0.573-0.704)、TG/HDL-C(AUC=0.622,95%CI:0.564-0.680)和LDL-C/HDL-C(AUC=0.577,95%CI:0.523-0.630)水平对单纯ECAS有预测能力,并且血清non-HDL-C和TC/HDL-C水平对单纯ECAS的预测能力优于血清LDL-C水平(AUC=0.547,95%CI:0.489-0.605)。对于单纯ICAS,非传统血脂参数不管是以连续性变量还是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ICAS的发生无关。ROC曲线显示血清LDL-C/HDL-C(AUC=0.541,95%CI:0.512-0.570)水平对单纯ICAS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AUC=0.524,95%CI:0.494-0.555)、TC/HDL-C(AUC=0.526,95%CI:0.496-0.556)和TG/HDL-C(AUC=0.487,95%CI:0.457-0.516)水平对单纯ICAS没有预测能力。然而,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对单纯ICAS的预测能力与血清LDL-C水平(AUC=0.539,95%CI:0.511-0.568)无显着差异。结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但是与单纯ICAS的发生无关。并且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血清non-HDL-C和TC/HDL-C水平对单纯ECAS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能力。第二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血脂异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LDL-C水平是当前缺血性脑卒中预防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然而,既往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尽管积极降低血清LDL-C的水平,仍然还有很高的心血管事件残余风险,而这种残余风险与其他血脂参数有关。因此,需要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更加敏感的血脂参数来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更相关。然而,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尚存在争议。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比较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血清L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希望找到更敏感的血脂参数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方法:这部分研究是一项基于一般人群的横断面研究,以2016-2017年度吉林省德惠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非传统血脂参数包括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缺血性脑卒中根据参与者提供的医疗文书或影像学资料诊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总共纳入了4025例研究对象,其中265(6.6%)例罹患了缺血性脑卒中。ROC曲线显示血清non-HDL-C(AUC=0.553,95%CI:0.518-0.588)、TC/HDL-C(AUC=0.571,95%CI:0.537-0.605)和TG/HDL-C(AUC=0.558,95%CI:0.525-0.591)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有预测能力,而血清LDL-C/HDL-C(AUC=0.533,95%CI:0.500-0.566)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没有预测能力,并且血清TC/H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优于血清LDL-C水平(AUC=0.515,95%CI:0.480-0.550)。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C/HDL-C和TG/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non-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水平≥4.12(OR=1.393,95%CI:1.059-1.833)、TC/HDL-C水平≥4.14(OR=1.451,95%CI:1.087-1.935)和TG/HDL-C水平≥1.13(OR=1.492,95%CI:1.095-2.035)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独立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1.46(OR=1.211,95%CI:0.908-1.615)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结论:血清non-HDL-C、TC/HDL-C和TG/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并且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血清TC/H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能力。第三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尽管许多研究发现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非传统血脂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尚不太清楚。了解非传统血脂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有助于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脂管理,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这部分研究连续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血脂水平是在入院24小时内、空腹状态下检查的,非传统血脂参数包括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溶栓后出血转化定义为溶栓后24小时头部CT/MRI检查提示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预后用发病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价,m RS评分≥3分定义为不良预后。采用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总共纳入了763例缺血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其中有78(10.2%)例发生了溶栓后出血转化和281(36.8%)例发生了不良预后。对于溶栓后出血转化,ROC曲线显示血清TC/HDL-C(AUC=0.580,95%CI:0.513-0.646)、TG/HDL-C(AUC=0.599,95%CI:0.532-0.666)和LDL-C/HDL-C(AUC=0.581,95%CI:0.517-0.645)水平对溶栓后出血转化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水平(AUC=0.527,95%CI:0.461-0.593)对溶栓后出血转化没有预测能力。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C/HDL-C水平<4.05(OR=1.727,95%CI:1.008-2.960)、TG/HDL-C水平<0.82(OR=2.064,95%CI:1.241-3.432)和LDL-C/HDL-C水平<2.67(OR=1.935,95%CI:1.070-3.501)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而血清non-HDL-C水平<2.99(OR=0.990,95%CI:0.583-1.680)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无关。对于不良预后,ROC曲线显示血清TC/HDL-C(AUC=0.555,95%CI:0.513-0.597)、TG/HDL-C(AUC=0.567,95%CI:0.524-0.609)和LDL-C/HDL-C(AUC=0.553,95%CI:0.511-0.595)水平对不良预后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水平(AUC=0.521,95%CI:0.479-0.564)对不良预后没有预测能力。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不良预后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水平<2.01(OR=2.340,95%CI:1.150-4.764)、TC/HDL-C水平<3.66(OR=1.423,95%CI:1.025-1.977)、TG/HDL-C水平<1.02(OR=1.539,95%CI:1.102-2.151)和LDL-C/HDL-C水平<2.71(OR=1.608,95%CI:1.133-2.283)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1)血清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呈负相关,而血清non-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无关。(2)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呈负相关。

陈洁[7](2020)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371例EO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264例)和预后不良组(10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围生期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合并症、治疗过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1)371例EOS患儿中,存活324例(87.3%),死亡47例(12.7%),好转出院264例(71.2%),出院时留有后遗症者60例(16.1%)。后遗症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重度(BPD)27例(45.0%),肠穿孔16例(26.6%),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局不良20例(33.3%)。其中,BPD合并肠穿孔2例,BPD合并GOS结局不良1例。(2)371例EOS患儿中,血培养阳性22例,血培养阳性率5.9%,革兰阳性菌14例(63.6%),革兰阴性菌7例(31.8%),真菌1例(4.5%),EOS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54.5%)、大肠埃希菌(22.7%)为主。(3)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极低出生体重、双胎、反应差、呼吸功能低下、腹胀、惊厥、WBC<5×109/L、血小板<100×109/L、贫血、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病理性黄疸、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出血、化脓性脑膜炎、脑损伤、肺动脉高压、休克、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的使用与预后不良有关联(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低出生体重(OR=41.734,95%CI 14.533-119.847)、坏死性小肠结肠炎(OR=12.669,95%CI3.698-43.404)、脑损伤(OR=8.372,95%CI 2.614-26.813)、休克(OR=5.889,95%CI 2.157-16.078)、机械通气(OR=5.456,95%CI2.783-10.698)、肝功能损害(OR=4.075,95%CI 1.959-11.301)是新生儿EOS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及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休克或肝功能损害对新生儿EOS预后不良有预测价值。

吕威[8](2020)在《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及其对认知、行为与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检测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chron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cDOC)患者的激素水平,统计cDOC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发生率及异常激素类型的比例,并进一步探讨cDOC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的影响因素,为cDOC患者临床管理提供证据支持;2.通过将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检测结果与cDOC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进行相关分析,探讨神经内分泌与cDOC患者认知之间的关系;3.通过将cDOC患者的激素水平与临床行为学CRS-R评分作相关分析,探讨神经内分泌与cDOC患者行为学之间的关系;4.通过将cDOC患者的激素水平与病程6个月和12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作相关分析,探讨神经内分泌是否影响cDOC患者的预后。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3例cDOC患者进行入院时临床资料的收集、行为学评分及神经内分泌的评估,其中20例cDOC患者进行BCI检测评估认知功能,在发病6个月及12个月后对53例cDOC患者随访并行GOS评分。第一部分根据激素异常的诊断标准统计cDOC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发生率及异常激素类型的比例,按照激素结果分为激素异常组和激素正常组,首先对两组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纳入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激素异常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根据BCI检测结果分为认知良好组与认知不良组,比较两组间的激素水平,并将20例cDOC患者的各激素水平与BCI在线准确率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各激素水平与cDOC患者行为学量表CRS-R评分之间的关系;根据病程6月和12月时GOS评分将cDOC患者分别分为预后较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激素水平,并与病程6月及12月GOS评分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第一部分:53例cDOC患者中32例发生激素异常,发生率为60.38%,其中单项激素发生改变15例,占比28.30%,两项及以上激素改变17例,占比32.08%。cDOC患者神经内分泌异常的激素类型发生比例依次为:PRL(28.3%)>FT4(18.87%)>皮质醇(13.21%)>睾酮(9.43%)>LH(7.55%)>FSH(5.66%)=雌二醇(5.66%)>ACTH(3.77%)=GH(3.77%)。通过比较激素异常组与激素正常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CRS-R评分(户=0.008)、GCS评分(P=0.035)、ICU监护时间(P=0.023)、性别(P=0.048)、去骨瓣减压(尸=0.049)与激素异常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S-R评分(OR=1.781,P<0.05)、去骨瓣减压(OR=0.129,P<0.05)、昏迷持续时间(出现自主睁眼时间)(OR=1.043,P<0.05)是影响激素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认知良好组的GH水平明显高于认知不良组(t=2.580,P=0.048),GH与BCI在线准确率呈正相关关系(r=0.703,P=0.001),P300、GH在cDOC患者认知价值判断的AUC分别为0.810、0.952。皮质醇与CRS-R总分(r=0.407,P=0.003)、视觉评分(r=0.335,P=0.014)、听觉评分(r=0.305,P=0.026)、唤醒评分(r=0.449,P=0.001)正相关,FT3(r=0.395,P=0.003)、FT4(r=0.414,P=0.002)与唤醒评分正相关,FT4(r=-0.374,P=0.006)、雌二醇(r=0.438,P=0.002)、PRL(r=0.281,P=0.041)与言语评分相关。伤后6月时预后较好组GH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t=2.470,p=0.017),FT3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r=-2.227,P=0.031),logistic回归分析GH是影响6月预后独立因素(OR=0.145,P=0.025)。伤后12月时预后较好组GH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t=2.145,P=.040),FT3高于预后不良组(t=-2.634,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FT3是影响12月预后独立因素(OR=2.987,P=0.042)。相关分析显示:FT3(r=0.321,P<0.05)、FT4(r=0.306,P=0.05)与病程6月GOS评分正相关,GH(r=-0.405,P<0.05)与病程6月GOS评分负相关。FT3(r=0.436,P<0.05)与病程12月GOS评分正相关,GH(r=-0.372,P<0.05)与病程12月GOS评分负相关。结论1.神经内分泌紊乱是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管理上应重视。2.昏迷持续时间、首次CRS-R评分及去骨瓣减压是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并发神经内分泌紊乱的高危临床因素。3.慢性意识障碍患者GH与认知及病程6月预后GOS评分相关,FT3与病程12月预后GOS评分相关,GH、FT3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4.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皮质醇与CRS-R总分、视觉、听觉、唤醒评分相关,FT3、FT4与唤醒评分相关,FT4、雌二醇、PRL与言语评分相关。

胡亚会[9](2020)在《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2016年度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伴危险因素及其治疗现状情况。研究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间的差异,以及用药治疗现状。分析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入院时间季节性差异,进而得出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及年龄的规律。从而做到早期预防,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进而控制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脑卒中对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方法:研究患者为2016年度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共计208514例。数据来自“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院内患者综合干预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脑卒中高危患者筛查和干预项目GN-2016F0007)”,采用横断面观察法,对数据库的人口学信息、档案表信息、死因登记表、生活方式、家族史、既往脑血管病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史、糖尿病史、现病史、一般体征、现测血压(需测量2次)、心脏听诊、血糖检查、血脂检查、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超声、降压药物应用、抗栓药物应用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获得我国脑卒中住院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情况、伴随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同时期天津市市区内各气象因素指标,气象资料来自于天津市气象局,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男性多于女性(58.9%VS 41.1%),老年脑卒中患者多于中青年(69.5%VS 30.5%),年龄以60-69岁最多,70-79岁次之,18-39岁最少。地域以北方地区为多,占55.5%,南方地区占44.5%。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最多,占36.7%,初中次之,占36.0%,大学及以上最少,占7.8%。按卒中类型分类,缺血性脑卒中占86.7%,出血性脑卒中占10.9%,其他类型脑卒中占2.4%。2.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差异:总体吸烟率为27.6%,饮酒率为15.7%;缺乏运动占62.3%,高盐饮食54.9%,饮食荤素不均衡占39.2%。吸烟率及饮酒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高盐饮食: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荤素均衡、蔬菜、水果及牛奶或酸奶摄入量:城市高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女性高于男性。3.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差异:高血压病史54.5%,脑血管病史30.6%,糖尿病史17.6%,冠心病史14.4%,血脂异常史6.7%,脑卒中家族史者占6.4%。城市地区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除高血压病史及血脂异常史外,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北方地区高于南方。4.住院脑卒中患者37.7%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此中74.6%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病。年龄越大,伴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越大,在≥80岁年龄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比例最高占46.4%。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北方地区高于南方。5.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一般特点:总体男性高于女性,老年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中青年中女性比例(43.7%VS 35.2%);城市高于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老年患者中吸烟、饮酒率较中青年低,饮食素食为主者比例高,水果摄入量少;老年患者既往脑血管病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于中青年;脑卒中家族史、血脂异常史低于中青年。6.脑卒中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56%,其中阿司匹林比例最高,占77.1%,其次为氯吡格雷占8.9%。男性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175,P<0.001)。7.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一般特征:年龄越大,脑卒中死亡率比例越来越高。其中≥80岁患者死亡比例最高,占所有死亡患者32.1%。无性别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性脑卒中。8.住院脑卒中患者入院季节差异性:总体上来讲,春季(34.9%)>夏季(31.9%)>冬季(19.7%)>秋季(13.5%),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按不同亚组分析,农村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则为夏季入院居多,夏季>春季>冬季>秋季。9.天津市卒中患者入院时间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天津市不同月份入院脑卒中患者频次与月平均气压呈正比,与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即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压最高,而脑卒中入院患者数最高;但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r=-0.613,P>0.05)。10.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季节差异性:平均血压值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男性高于女性,老年平均收缩压高于中青年,平均舒张压低于中青年患者;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脑卒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156,P<0.001)。结论:1、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按年龄分层60-69岁年龄组最高占31.2%,因此对于该年龄组老年人脑卒中的预防至关重要。2、住院脑卒中患者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总体上北方地区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城市地区高于农村,但农村地区高盐饮食居多。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总体上男性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3、住院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者占54.5%,显示高血压是脑卒中首位的危险因素,也符合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且脑卒中在春季多发可能与该季节气温变化大,血压随之波动有关。研究还显示60-69岁为多发年龄组,提示从中青年人血压开始加强管控,从而降低这组人群的脑卒中的发病率。4、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37.7%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第二位的危险因素,在此中74.6%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病,提示二者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促进了脑卒中的发生。同时本研究还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老年脑卒中患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5、脑卒中二级预防抗栓药物总体应用率较低,在城市地区、男性、南方地区应用率略高。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年龄越大,脑卒中死亡率越高。出血性脑卒中高于缺血性脑卒中。伴有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史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更高。6、整体脑卒中患者入院时间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按不同亚组分析,农村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则为夏季入院居多,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提示脑卒中患者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时要做好预防措施。7、天津市不同月份入院脑卒中患者频次与月平均气压呈正比,与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即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压最高,而脑卒中入院患者数最高,但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后,无明显相关性。8、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呈现“北高南低”特点,在北方地区、农村、中青年、男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较高,且存在血压变异性,冬春季平均血压水平高于夏季。提示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较低,应进一步宣传普及脑卒中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刘奕[10](2020)在《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因素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它几乎占所有中风的15%,30天的死亡率超过40%。血肿扩大发生在三分之一的脑出血患者中,而且被认为是早期神经系统恶化和较差临床结果中最重要的预警因子。因此,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因素至关重要,这些因素可以更好的帮助临床医生识别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高风险患者。同时对不同干预措施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确定最有效的阻止血肿扩大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寻找血肿扩大最相关的预测因素,来筛选出血肿扩大的高风险患者;同时根据血肿扩大风险不同,进行分类、分层管理,观察患者的预后,筛选出不同风险人群最优的治疗方法,以达遏制病情恶化及改善预后的目的。方法:1.登记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272例因急性脑出血就诊于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个人信息(住院号、主诉、性别、年龄、民族、联系方式)、一般临床特征(发病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饮酒史、伴随症状、病情进展、既往有无类似发作)、CT特征(血肿量、血肿部位、是否破入脑室、影像学特征)、治疗情况(止血药、用药方式、不良反应、血栓性疾病)等,建立规范化脑出血病历档案。对患者入院前及治疗后都进行NIHSS评分,并记录相应评分。间隔24小时内给患者再次复查颅脑CT,按照多田公式进行出血量的计算,以第二次头颅CT示血肿量比第一次增加33%视为血肿扩大,将入组脑出血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及非血肿扩大组。通过统计学SPSS 22.0软件来对比分析二组患者相关因素(一般情况、临床特征、饮酒史、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早期治疗等),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对脑出血血肿扩大最为相关的预测指标。2.将上述关于血肿扩大最为相关的预测指标,作为评估脑出血血肿扩大高风险患者的预测指标,将所有患者分为血肿扩大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控制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脑保护与防治并发症)的基础上,选择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血凝酶作为止血药物进行治疗。收集ICH血肿扩大高风险组的患者治疗的情况,包括治疗前后(24小时、一周)的NIHSS评分及血肿量,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血栓性疾病。按NIHS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的评分,将患者分为正常或轻度卒中、中度卒中、中-重度卒中和重度卒中。治疗疗效按一周后的NIHSS评分减少率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及恶化,其中治疗显效率=(基本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总例数×100%。结果:1.共收集符合条件的脑出血患者272名,发生血肿扩大的有50例(18.40%),未发生血肿扩大的有222例(81.60%)。2.本研究证明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及年龄差异、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随机血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史、抗凝史、饮酒史、人凝血酶原及血凝酶的使用,单用一种或联合用药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比较差异时,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血肿量、破入脑室、点征及混杂征、高NIHSS评分可能是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确认了初始血肿量、影像学特征(点征及混杂征)、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为血肿再扩大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发现头颅CT影像学点状征(OR=4.830,95%CI=2.044-11.417,P<0.05)和混杂征(OR=5.353,95%CI=2.308-12.415,P<0.05)与血肿再扩大最为相关。3.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将点征及混杂征作为评估脑出血血肿扩大高风险人群的预测指标,血肿扩大高风险患者有177例,其中血肿扩大有45例(25.40%),血肿未扩大的有132例(74.6%)。血肿扩大组中,应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的患者有3例(6.67%),应用血凝酶治疗的患者有41例(91.10%),均不用药物的患者有3例(6.67%),药物的使用对血肿扩大与否均无差异性(P>0.05)。4.在入组的脑出血患者中,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组的中-重度卒中以上的患者比例(30.4%)高于血凝酶治疗组内的(27.3%)。使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患者在治疗24小时及一周前后的NHISS改变量均优于血凝酶的治疗情况,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对高风险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显效率(31.6%)高于血凝酶治疗组(22.1%)(P<0.05)。在高危组脑出血患者治疗时,还发现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血凝酶的治疗组的无明显差异性(P>0.05)且均无血栓性疾病发生。两组的血肿再扩大发生率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1.所有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8.40%,基于影像学中含有点征及混杂征的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5.40%。2.初始血肿量大、破入脑室、点征及混杂征、高NIHSS评分的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影像学特征(有点征及混杂征)为阳性的的脑出血被认为是血肿扩大的高危组患者,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给予临床干预。3.在血肿扩大高危患者中,使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中-重度卒中的比例较高。对患者治疗一周的显效率及短期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研究,均证实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对影像学特征(点征、混杂征)为阳性的脑出血血肿扩大高风险患者的疗效更佳。同时与血凝酶的治疗情况相比,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并未增加脑出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肿再扩大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脑出血的高危因素Logistic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出血的高危因素Logistic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内容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进展性脑挫裂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血小板反应性与PCI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 PCI 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3)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外并发症及死亡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宫外发育迟缓的高危因素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分组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分析
    结果
        1 基本临床情况
        2 早产儿NEC合并EUGR的危险因素分析
        2.1 NEC合并EUGR组与对照组发病前一般情况比较
        2.2 NEC合并EUGR组与对照组用药及手术情况比较
        2.3 NEC合并EUGR组与对照组肠内、肠外营养情况比较
        2.4 早产儿NEC合并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脑损伤的标准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分组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结果
        1 NEC合并脑损伤患儿的基本情况
        2 早产儿NEC合并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2.1 NEC合并脑损伤组与对照组发病前临床情况比较
        2.2 NEC合并脑损伤组与对照组发病时临床情况比较
        2.3 早产儿NEC合并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分组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分析
    结果
        1 NEC早产儿的最终死亡原因
        2 NEC患儿的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特征
    1.2 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
        1.2.1 吸烟
        1.2.2 饮酒
        1.2.3 体育锻炼
        1.2.4 超重肥胖
        1.2.5 膳食情况
        1.2.6 血压异常
        1.2.7 血脂异常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来源
        2.1.2 初筛纳入标准
        2.1.3 高危纳入标准
        2.1.4 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3 诊断标准及相关指标定义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3.1.2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疾病史情况
        3.1.3 心血管高危对象疾病家族史情况
    3.2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布及变化
        3.2.1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吸烟情况分布
        3.2.2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饮酒情况分布
        3.2.3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体育活动分布
        3.2.4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饮食情况分布
        3.2.5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体重情况分布
        3.2.6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实验室检查情况分布
        3.2.7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行为生活方式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3.3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3.4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转变的单因素分析
        3.4.1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戒烟情况
        3.4.2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戒酒情况
        3.4.3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体育锻炼转变情况
        3.4.4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高盐饮食转变情况
        3.4.5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体重控制情况
        3.4.6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血压控制情况
        3.4.7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人群血脂控制情况
    3.5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转变的多因素分析
        3.5.1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戒烟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3.5.2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戒酒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3.5.3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体育锻炼转变的多因素分析
        3.5.4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高盐饮食转变的多因素分析
        3.5.5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体重控制的多因素分析
        3.5.6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血压控制的多因素分析
        3.5.7 心血管高危调查对象血脂控制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时期心血管高危对象行为生活方式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4.2 心血管高危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戒烟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戒酒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体育锻炼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4.2.4 高盐饮食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4.2.5 体重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4.2.6 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4.2.7 血脂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急性脑出血平扫CT影像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平扫CT影像学定义良性脑出血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平扫CT征象预测脑出血后新定义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急性脑出血后进展性脑积水的平扫CT影像学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高血糖环境下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的潜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基于平扫CT影像学预测早期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6)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非传统血脂参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概述
    1.2 血脂异常与ASCVD的形成
    1.3 血脂异常的评价参数
    1.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ASCVD的关系
        1.4.1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冠心病的发生和预后的关系
        1.4.2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4.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4.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1.4.5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关系
    1.5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2.2.2 数据收集
        2.2.3 数据的定义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2.3.2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般资料特点
        2.3.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ECAS的关系
        2.3.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ICAS的关系
        2.3.5 非传统血脂参数对单纯ECAS和单纯ICAS的预测能力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3.1 前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3.2.2 数据收集和定义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3.3.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般资料特点
        3.3.3 非传统血脂参数的三分位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3.3.4 非传统血脂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
        3.3.5 非传统血脂参数作为二分类变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4.1 前言
    4.2 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4.2.3 数据收集和评价
        4.2.4 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定义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4.3.2 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4.3.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
        4.3.4 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4.3.5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搜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与EOS预后相关的单因素分析
    2.3 EOS预后预测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新生儿败血症的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及其对认知、行为与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慢性意识障碍概述
    1.2 神经内分泌概述
    1.3 脑损伤与神经内分泌
    1.4 意识障碍与神经内分泌
第二章 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的观察研究
    2.1 前言
    2.2 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结果
        2.3.2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激素异常发生率及激素异常类型比例
        2.3.3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与脑损伤后意识正常患者的激素特征分析
        2.3.4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激素异常的临床单因素分析
        2.3.5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激素异常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4 讨论
        2.4.1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的发生率
        2.4.2 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
        2.4.3 脑损伤后神经内分泌紊乱的病理生理机制
        2.4.4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的危险因素
    2.5 结论
第三章 神经内分泌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认知、行为及预后中的价值研究
    3.1 前言
    3.2 对象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3.1 一般资料结果
        3.3.2 BCI结果
        3.3.3 GOS评分结果
        3.3.4 CRS-R评分结果
        3.3.5 神经内分泌与BCI在线准确率相关性分析
        3.3.6 神经内分泌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3.3.7 神经内分泌与临床行为学评分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神经内分泌与cDOC认知的关系
        3.4.2 神经内分泌与cDOC行为学的关系
        3.4.3 神经内分泌与cDOC预后的关系
    3.5 结论
第四章 局限与展望
    4.1 局限性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对象分布
        1.1.3 研究方法
        1.1.4 研究内容
        1.1.4.1 基本人口学信息
        1.1.4.2 病史信息
        1.1.4.3 体格检查
        1.1.4.4 心电图检查
        1.1.4.5 实验室检查
        1.1.4.6 颈动脉超声检查信息
        1.1.5 定义与标准
        1.1.6 研究对象分组
        1.1.7 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
        1.1.8 质量控制
        1.1.9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全国不同地区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
        1.2.2 全国不同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城乡差异
        1.2.3 全国不同地区 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南北差异
        1.2.4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性别差异
        1.2.5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城乡差异
        1.2.6 全国不同地区 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南北方差异
        1.2.7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性别差异
        1.2.8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1.2.9 住院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生活方式比较
        1.2.10 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1.2.11 高同型半胱氨血症伴高血压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一般特征比较
        1.2.12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脂情况对比分析
        1.2.13 住院脑卒中患者伴发颈部斑块情况对比分析
        1.2.14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2.15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比较
        1.2.16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1.2.17 复发性脑卒中与初发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2.18 生活方式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
        1.2.19 既往病史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
        1.2.20 住院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应用情况比较
        1.2.21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达标情况对比
        1.2.22 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一般特征
    1.3 讨论
        1.3.1 整体流行现状
        1.3.2 脑卒中危险因素
        1.3.3 老年脑卒中的特点
        1.3.4 复发性脑卒中特点
        1.3.5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
        1.3.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病
    1.4 小结
二、天津市脑卒中患者住院人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气象资料
        2.1.3 研究方法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气象资料
        2.2.2 同期患者入院人数与气象资料相关性
        2.2.3 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的季节性差异比较
        2.2.4 不同卒中类型一般特征季节性差异
        2.2.5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季节性差异
        2.2.6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脂血糖季节性差异
    2.3 讨论
        2.3.1 脑卒中入院时间与气象因素相关性
        2.3.2 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的影响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因素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案
        1.2 样本估计
    2 研究对象
        2.1 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人员
        3.2 病例登记
        3.3 分类标准及分组
        3.4 药物选取和治疗方法
        3.5 治疗分组及治疗指标观察
        3.5.1 治疗分组
        3.5.2 治疗指标观察
        3.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1.1 血肿扩大组与非血肿扩大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血肿扩大组与非血肿扩大组NIHS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比较
        1.3 血肿扩大组与非血肿扩大组治疗情况比较
        1.4 影响脑出血血肿扩大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 血肿扩大高风险患者的治疗情况
        2.1 HE高风险患者情况统计
        2.2 治疗前神经功能评估情况
        2.3 不同风险组的NIHSS评分的变化
        2.4 高风险组治疗的显效率情况
        2.5 不良反应及血肿再扩大
    3 附图
第四章 讨论
    1 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1.1 一般资料与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关系
        1.1.1 血压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1.1.2 血糖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1.1.3 自我知觉水平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1.2 影像学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1.2.1 血肿量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1.2.2 出血位置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1.2.3 点征及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1.3 服药史与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关系
        1.4 饮酒史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2 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高危危险因素
    3 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治疗情况
    4 此次研究的优点、创新点及不足
        4.1 优点
        4.2 创新点
        4.3 局限性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及论文投稿

四、脑出血的高危因素Logistic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 陈星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血小板反应性与PCI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D]. 卢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外并发症及死亡高危因素分析[D]. 袁芮. 青岛大学, 2021(02)
  • [4]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晶晶. 吉林大学, 2021(01)
  • [5]急性脑出血平扫CT影像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D]. 杨文松.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罗云. 吉林大学, 2020(03)
  • [7]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D]. 陈洁.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及其对认知、行为与预后的影响[D]. 吕威.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D]. 胡亚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因素及预后的临床研究[D]. 刘奕. 江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脑出血高危因素Logistic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