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论中国电影需要改革的八个问题

又论中国电影需要改革的八个问题

一、也论我国电影需要改革的八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卜清平[1](2019)在《行政化与市场化背景下乡镇文化站的困境与行动策略——以华中S文化站为例(1981—2013)》文中提出在基层社会中,乡镇文化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供给者,其自身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因此,了解乡镇文化站内在运行逻辑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华中S镇文化站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个案,揭示了乡镇文化站在行政化时期和社会化、市场化时期所面临的不同发展情境而采取的不同行动策略,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同时对乡镇文化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反思。

张田田[2](2019)在《20世纪30年代报纸电影副刊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30年代,报纸电影副刊迎来了她的崛起时期。传播媒介对于电影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电影本是宣传的工具,但其自身也需要宣传的工具为其宣传。20世纪30年代,印刷业的发展,推动了纸质传媒的进步,报刊竞争的激烈性。电影在30年代的上海,地位不断提升,给予电影副刊良好的成长空间。电影从业者为电影副刊倾注了一定的心血,电影副刊雨后春笋般出现,灿若繁星的传播媒介重新建构了电影的新生态。电影副刊的迅速崛起,不仅推动了电影的传播速度,更是加速了电影产业的进步发展,国外先进理论的传入,影评者中肯的批评都通过电影副刊传达给电影从业者,电影副刊也为观众、电影从业者、电影三者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电影副刊与电影相生相成,重新构建了30年代的电影文化新生态。

张海明[3](2019)在《当代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1949—2015)》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政策史就是一部土地产权制度不断调整的历史。这种调整的脉络有两条主线,一条明线是土地私有向土地公有的嬗变,体现在农民土地所有制向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城市私有土地所有制向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演变;一条暗线是由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转向,体现在土地产权结构由作为阶段斗争的目标和手段向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和对象转移。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产权制度本身的变化及其变化的主被动关系,迄今为止,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程大体可分为自为性变迁时期、自发性变迁时期和自觉性变迁时期等3个不同的阶段。土地产权制度自为性变迁的历程涵盖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7)、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3个不同时期,这一阶段的主体特征是公有土地产权的建立。通过国家强制性改造,土地产权制度实现由建国初期公私并存向公有土地产权的转变。土地产权制度的自发性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调整时期(1979—1985)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1986—2006)这两个阶段,其主体特征是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推进了公有土地产权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两权分离。土地产权制度的自觉性变迁时期自2007年起,主要体现在国家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开始主动强化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在内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标志着土地产权制度从此进入物权制度体系时代。土地产权形态的持续变迁深刻反映了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演进轨迹。土地改革时期,农村土地私有和土地国有并存的二元产权结构,反映出中央政府既承认农民土地所有权,又试图探索农业集体化道路的意图;城市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和私人土地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复合结构,反映了新政权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资本和城市居民的不同政治态度和政治策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过合作化运动,农民土地所有制完成向集体土地所有制事实上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城镇集体所有土地、小私有土地和国有土地等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的局面,改变了以往城市以私有土地房地产为主体的格局。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消灭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土地归集体所有;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城市土地呈现国有、集体所有和土地私人所有并存的状态,国家对改造私人土地进行了尝试和努力,但并未完全消灭城市土地的私有产权,尽管城市私人土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非法强制收为国有,但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事实上回避了城市土地的所有制性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调整时期,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实现两权分离,在土地产权服务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现实考虑下,城市私有土地被国有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集体土地产权虚置,为事实上的国家所有背书;国家上地所有权的范围得以界定,法律明确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土地所有权。物权体系时期,国家将国有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纳入了物权的范畴,并限定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体现了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特殊保护。土地产权权能在不同时期持续调整变化并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土地和城市私人土地所有者均享有占有、使用、买卖、租赁等各种权利。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农民事实上丧失了土地的经营权,买卖土地的行为也受到限制;此时工商业者已经实际丧失对土地的支配权。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农民只拥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的使用权,城市私有土地所有者已无法自主支配和使用土地。社会主义探索调整时期,农民被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农村和城镇居民亦可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城镇居民同时还拥有城市宅基地的使用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用地单位和个人拥有土地使用权,除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外,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权能受到严格限制。物权体系时期,《物权法》改变了以往土地使用权的分类方式,由依据土地所有权性质分为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两类,变为根据土地的用途分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但同时也严格限制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主体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建国以来土地产权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前行而不断变迁,经历了一个私有土地产权逐渐消亡和公有土地产权逐步扩张直至完全取代私有土地产权的此消彼涨过程。建国以来土地产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具有简单化、虚置化和碎片化的鲜明特征。所谓简单化,是指在将多种形式的私有土地所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的过程中,工作过粗,要求过急,界限不清,没有针对具体情况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对原有土地产权人造成损害。虚置化,一方面是指国有土地所有权没有真正实现,公民作为国家土地所有权人无法享有所有权收益;另一方面是指“农民集体”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无法行使土地的经营管理权,无法行使实质上的权能。碎片化,是指国家层面的土地产权制度一直处于应对、修补的状态,土地产权制度的探索实践在国家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在良性违法甚至是良性违宪的情况下,逆向推动国家层面的制度立法。土地产权立法一直处于立法和修法的恶性循环之中,国家层面缺乏对土地产权制度体系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

郭建福[4](2018)在《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方物理科学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传播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翻译和编辑的书籍出发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西方物理学知识引入的一些问题。从物理实验史和学校实验运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全面的研究工作尚未展开。登州文会馆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晚清时期开办的一所文理结合的综合性学校。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物理实验发展史料的进一步扩展和挖掘,加强了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的研究,不仅整理出文会馆物理实验及其仪器发展的基本脉络,还获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1.文章首次将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对其不同阶段关键人物的进行研究。第一个阶段是其初创阶段,即狄考文时期,这一时期校舍简陋,生源困难。狄考文白手起家,自写教材,自制仪器,创建起物理实验室。文会馆通过自制、购买、别人捐赠逐渐添置仪器,但其实验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1882年赫士来华,带来一架较大口径的望远镜及一些仪器设备,建起了天文台,翻译《天文揭要》、《光学揭要》、《声学揭要》、《热学揭要》等物理着作,并配备与其相适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学校物理实验室初具规模。第三阶段是伯尔根1901年接任校长,与路思义一起建设高标准实验大楼和标准化物理实验室。文章重点对赫士、路思义两位人物进行了研究。2.对登州文会馆的10个物理实验室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梳理。文章将实验部分整合为五章,按照力、热、声、光、电的顺序对实验及其仪器设备进行说明,并与同时期的国外的物理实验仪器进行横向比较以说明引进的实验水平如何,与现代的物理实验纵向相比较以说明对现代的物理实验的影响。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考证,发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大学已经有了非常发达的物理实验及其仪器设备,从而否定了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学1918年前没有物理实验的观点。3.从物理教科书和实验室的内部联系出发,考察了近代科技与东西方传统技术设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主要在第三章力学实验,首先分析研究了文会馆力学实验室及其教材《格物入门》中的力学卷,并与同时期的李善兰译《重学》做了比较,再对力学实验室和流体力学实验室(即水学实验室)逐一分析说明。力学实验及其仪器包含大量的中国传统技术设备,如欹器、尖劈、翻车、杠杆、斜面、水磨、天平和砝码等,通过对这些设备的研究发现文会馆物理教学与实验,并没有如以前的翻译书籍及内容出现本土化的倾向。而恰恰相反,文会馆力图将这些中国本土的技术设备纳入到近代物理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并进行解释。4.对晚清时期,西方通过学校这一载体传入中国的先进技术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获得了一些新的看法。(1)进一步发现了登州点亮第一盏电灯的证据。(2)首次发现早在中国兴建第一条铁路时期,文会馆就有了全套的火车技术教育设备,包括当时最先进的美国产火车蒸汽机及蒸汽火车模型。(3)首次发现文会馆是开展中国近代最早的蒸汽消防车原理及操作教育的学校。通过研究发现登州是中国最早具有近代蒸汽消防车及其配套设备的三个城市之一(其她两个是香港和上海)。(4)首次发现文会馆是对学生最早进行近代化的木工、铁工以及织布机械的操作与维修职业教育的学校。(5)找到了一些狄考文与赫士往来书信以及路思义日记和家庭档案关于实验室建设的新史料。5.首次对文会馆的物理实验及其仪器进行了考察。(1)对声学仪器考察发现,文会馆拥有中国最早的录音仪器设备以及声光同步实验仪器。(2)对光学和天文实验及其仪器研究发现,文会馆有当时最先进的反射式望远镜、显微镜以及国内领先的天文观测设备,并建有先进的天文台,否定了部分学者提出的1905年,中国才有显微镜实验的说法。(3)进一步考察文会馆X光知识的引入,不但证明了文会馆光学教材《光学揭要》是最早介绍X光知识的书籍,还发现了文会馆是最早开展X光技术教育的学校,并装备有全套的X光实验设备。(4)首次发现文会馆最早在中国进行了无线电报技术教育,并拥有先进的无线电报技术设备。(5)发现文会馆拥有当时最好最先进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并拥有当时最齐全的电学实验设备。6.通过对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也带动了对整个晚清时期物理实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包括物理实验书籍的搜集整理和对比以及实验仪器的引进、使用和注意事项等。物理实验书籍包括国外的同时期的迦诺《初等物理学》及其译本,日本的饭盛廷造《物理学》及其译本,以及《重学》、《声学》等晚清时期的大量物理书籍的考察,这些工作也为进一步研究晚清时期的物理实验史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突破口。总之,文会馆物理实验及其仪器非常丰富,但一百多年过去了,由于以前没有规范的实验仪器名称,研究资料匮乏(本文研究的基础只有《文会馆志》中8页关于实验仪器的名称),而且有很多实验仪器随着科技发展已经被淘汰,现在对其考证非常的困难,有的已经无法对其进行查证。本文作为研究晚清时期物理实验的较早的文章,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研究晚清的物理实验中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物理实验史研究工作。

陈印静[5](2018)在《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建 ——以武汉为中心(1949-1966)》文中指出为重审与再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本论文以地方政府的商业管理为视角,阐释在国家有序计划与主动介入下,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轨道,以价值规律为调节手段的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地位被国家计划所取代的进程。从而揭示1949年至1966年国家如何推进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此时段国家权力、政府干预如何影响市场经济?在研究思路上,本论文以各时期商业所有制的演进作为逻辑主线展开,并选取具有特殊性的小商业作为专题研究,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进行系统论述。中共建政早期,国家引导武汉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首先,新旧政权更替与商业秩序重建。中共建政以前,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已形成,建政后中共实践了新民主主义商业,并通过改组“大公”与“小公”商业、整顿合作社商业的“商人路线”、对私营商业实行分利政策等举措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武汉在新旧政权过渡时期采取了鼓励商业转业、开展物资交流、建立新商事制度等办法恢复与发展商业。其次,“五反”运动与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武汉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展了商业从严的“五反”运动,政府加强了对私营商业的计划干预,由于限制与排挤私商过头导致商业结构失衡,政府不得不进行商业计划结构的再次调整,其结果是新民主主义商业提前走向终结,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条件。再次,资本主义商业改造与社会主义商业的形成。计划市场与自由市场的矛盾推动“一五”时期商业体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转型过程中借助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手段,形成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对批发商业、零售商业、小商业等不同形式的资本主义商业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最后,巩固计划体制与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一五计划”后计划体制得以建立,国家开始致力于稳固社会主义商业。由于国家局势不断变化,社会主义商业亦随之多次调适。国家对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主要从计划性和非计划性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进行政府商业管理体制改革,从国家制度与行政管理层面设计与安排计划性商业;另一方面,对自由市场进行管控,打击自发商业行为,限制非计划因素。在阐释国家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般性政策的基础上,选取小商小贩分析其特殊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小商小贩与批发商、零售商相比,具有特殊性所在,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属于国家计划与自由市场之间的“徘徊者”,国家一方面努力把其纳入计划轨道,另一方面又迫于流通需求保持其市场属性。因此,国家对引导小商小贩走社会道路过程中采取了相对特殊的吸纳方式,小商小贩处于市场与计划之间的边缘身份体现了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问题的因人制宜政策与取向。通过对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949年至1966年,国家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经历了建政前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的形成、建政初期新民主主义商业的建制与改组、“五反”运动后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由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向社会主义商业的过渡、巩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对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的历史演进。国家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途径为扩大计划市场、缩小自由市场,商业管理权力陷入“上收——下放——上收”的反复循环。作为兼具“双重身份”的特殊存在,国家在引导小商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安排政策倾斜”与“安排过宽限制”之间的徘徊、“吸收进来”与“调整出去”的矛盾,小商贩从而成为纳入国家计划与保持市场性的“徘徊者”。在这一时期,市场与政府双方展开了长时段的博弈拉锯。面对政府在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压管控,市场并非“坐以待毙”,其“自发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与政策变化中寻求可行的生存策略而难以消灭,国家面对市场的主动性一次又一次地采取了妥协姿态,乃至不惜采用阶级斗争与阶级对立的方式对其发展进行限制。武汉商业社会主义道路与湖北省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特殊性,从消费城市向工业城市的转型中,呈现具有更多自主性、更注重强化商业管理权力、更加注重对小商业的改造和安排、更注重处理商业转业所引发的利益重组、更加强调内外物资交流等特征;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直辖市城市相比较,武汉具有行政层级的一般性,因此武汉商业政策的制定与运作的自主权相较于以上城市难免受到更多限制,尤其是受到来自于省级党政等多方的影响。

王亮[6](2018)在《现行监察体制改革的完善路径研究 ——以F县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国家监察体制,建立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专门机构---国家监察委员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反腐败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在监察体制改革的历史性关键时期,对监察委员会成立的一些完善路径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我国监察体制改革背景、动因进行分析,紧紧把握监察体制重构原则和方向,以亲身经历F县改革为研究基础,由点引面,指出现行监察体制建构中应解决的问题,提出在监察委员会改革应明确自身法理地位、完善自身组织构架、强化对监察委员会的全方位监督、加强人员培训的建议,使监察体制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的建议。

贺福中[7](2017)在《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以山西省为中心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收益偏低既是中国亟待解决的课题,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入手,按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三个时期,以及近年来推行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置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整体背景中,厘清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变革脉络,及其收益分配制度的演变路径,并预测收益分配趋势和中国农民未来走向。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传统农民经济组织遗产与西方合作思想实践。在传统社会农民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形成了社、会、合会等以应对突发事件。西方合作思想的传播与实践,影响了中国农民合作运动。国民政府将合作主义思想国策化,诱致性推行农村合作运动,与地方保甲制度结合起来,当作统治农村的工具。日本侵华时期的农民合作社是服务战争的机器,日伪掌握农民生杀大权。第二部分论述了土地私有、个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根据地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互助组为主,逐步建立合作社,按股分红。新中国成立后,为阻止农民卖地,国家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土地公有化。社员议定收益分配办法,评工记分。合作社把现金、粮食和其他实物统一计算后分配给社员。第三部分论述了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政社合一”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定额计酬、评工记分,按照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的顺序,以实物和现金两种方式分配收益。有近1/3收益来自农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第四部分论述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经营,满足了农民的现实诉求。土地承包期15年、30年逐步延长到永久不变。宪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政策引导、法治保障、道德秩序,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农民对产权、契约、制度等制约因素提出新的诉求,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第五部分则是基于山西数据的实证分析。选取山西1954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及其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1999年以来全国、江苏、山西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走势,预示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将加快发展。采用大量新史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其主要来源有:第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原始档案资料。山西吕梁汾阳市贾家庄村1953年以来,散落在村史馆、村档案室等处的原始资料,有工作汇报、生产安排、粮食产量的记载材料;有耕地面积、劳力、畜力、大小农机具等生产要素记录;评分挣工办法,粮食产量及按人口、按工分进行分配的逐年逐项记录,以及村集体固定资产,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等内容。第二,山西农业主管部门的社会调查材料。山西多次组织全省各级专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原本用于内部掌握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其真实性和可靠程度毋容置疑。这种阶段性、横切面、有重要时间节点的全面调查史料,非常珍贵。第三,大量采访整理而成的口述史料。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传统史学和计量史学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借助计量统计模型对1954-2015年山西、江苏和全国连续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揭示出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第一产业、农村金融支持等方面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联系。综前所述,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若按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与农村经营体制演变过程则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不同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收益分配与时代发展相吻合,有效地完成了其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并为新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具体而言,分述如次:首先,农民收益和国家获取“双下降”是农村人民公社解体的根本原因。进入20世纪70年代,社队生产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大,社员收益占总收入的比例却明显减小,农业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农民既看不到群体激励也没有个体受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采用中央确定、地方掌握、农民选择的方式进行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成本低。中共中央定了基调之后,利用农民创造的大包干等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由安徽、四川等地试点后在全国推行。农民对收益分配的实现诉求是包干到户的内在动力,国家动员是家庭经营的外部推力,信息传播是农民与国家互动的纽带。而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带来的农民群体分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产物。第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利益的载体,掌握着农民收益的潜在资源。土地是农民家庭收入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所有权,是中国最大资产的管理者。然而,山西73%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属于“空壳”型,中国近一半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经营性收益。土地制度创新是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获取收益的有效途径。第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当年由广大农民群众积累起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资产和资金,应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继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推行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功之后,山西在资源型村、城中村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的村充分尊重民意,制定并实施“优先土地股,增配人口股,创新预留股”的股权分配原则。优先土地股配发给取得土地经营权的村民,增配人口股面向全体在册村民,设置预留股要留给合理增加的人口,是对我国现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制度安排下新增人口的一种收益保障,也为解决不可预见性问题和困难留有余地,可以看作是新组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保障成员收益权的一种制度创新。第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中国经济改革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1954-2015年(除去1960、1966-1976年)年度数据走势来看,山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随着全省经济特别是第一产业发展而增加,山西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走势,也比较契合农村土地政策实施的三个时期。2000年以来,全国、江苏和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都呈现出高位回落走势,预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将加快发展,农民收益再次走上加快增长的通道。2017年3月,民法总则赋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法人资格,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并行改革的深入,期望农民收益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城乡人均收益差距逐步缩小。

胡宁琳[8](2017)在《整合艺术下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研究 ——以上海市A小学《京韵入门》校本课程为例》文中指出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内,根基于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特色对本校的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应该被传承和发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由于京剧较为难理解,咿咿呀呀、一调三啭的节奏也和现代音乐较为不同,如何设计开发《京韵入门》校本课程,既能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丰富的内容编排、新颖的京剧知识结合点,让小学生接受和喜爱;又能“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在感受京剧文化、理解京剧文化和体悟京剧文化,增强对京剧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探究意识、陶冶审美情趣。本论文总结和借鉴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结合京剧课程的开发情况和学生的喜爱程度,在理论上:以传承京剧文化、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学生对京剧文化的喜爱为核心,借鉴课程设计理论基础,设计了校本课程开发模型。在实践上:是以上海市A小学京剧校本课程为基础,通过前期分析诊断原京剧课程的不足和问题,教研讨论课程体系设计的解决方案,开发《京韵入门》校本课程,设计整合艺术下的京剧校本课程体系。主要目的是重新构建京剧课程,设计不同的主题单元,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体系,提取共同要素的方式来设计京剧课程开发活动;摈弃“旧”的教学主题,和开发新领域(3D打印设计、摄影摄像等技术)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京剧兴趣,同时增加“项目化学习”,“场馆学习”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化、多元化发展和各项能力的提高。笔者希望能以此课程开发为例,给更多艺术类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借鉴的作用。

褚聪聪[9](2017)在《LWNS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消费者对持卡消费的逐步认同,信用卡市场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发力争夺的白热化领域。伴随着信用卡业务地发展,信用卡风险也日渐增长。这些风险给信用卡的发卡机构、使用POS机等机具的特约商户、信用卡持有人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序的损失。本文是以我国一家商业银行LWNS银行为研究对象,以个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为LWNS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建议提出的依据。本论文中的访谈一方面对LWNS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员工进行了访问,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来了解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LWNS银行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次也约访了同一片区的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台州银行三家商业银行,以此作为更广泛地调查,希望能够更好的为LWNS银行提出建议。本论文中的调查问卷是以LWNS银行工作人员和客户群的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为目的,所以此次问卷的标题为“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问卷里的问题是结合LWNS银行的信用卡申请书必填内容、LWNS银行POS机具申领合约、LWNS银行信用卡综合分析系统分类表格三方面内容,并结合网络现有问卷的提问方式来设置的,设置的问题是围绕着持卡人、银行、POS机商户的用卡心态及信用卡使用习惯来展开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个人基本情况、信用卡使用相关情况、银行方面数据、特约商户方面数据。旨在得到LWNS银行在“银行、持卡人、特约商户”三方面的信用卡风险成因、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管理建议。本文首先在第一章绪论部分的第一节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以提出问题,在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构思和研究对象。再是在接下来的第四节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中的访谈和问卷、数据分析法。最后的第五节,是对本论文的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和本论文的创新点做了简单分析。本文在第二章研究综述部分对信用卡风险及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综述。包括信用卡风险的概念、特点、来源和类型;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概念、目标、流程、重要意义以及存在这些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最后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的文献综述的总结。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本文先是对研究对象LWNS银行的概况、个人访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介绍,再对收回的访谈和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整理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反馈的问题和建议,以此为依据,总结LWNS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几方面问题,分别给出具体的风险管理对策。最后以对LWNS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对策的研究来归纳出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张旭[10](2016)在《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土司制是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治理少数民族的一项民族政策。虽然此项政策已消失于历史舞台,但土司时期所创造的各种文化类型流传于世,承载了历史上国家治理少数民族、维系疆土完整、民族团结的政治智慧。2015年7月4日,由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组成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中国的土司遗产具有历史、科学及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然而面临着消失的境地,急需保护传承。贵州简称“黔”,历史上经历土司分治阶段。元明清时期曾治理过黔东北地区的大小土司阶层有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水德江长官司、蛮夷长官司、思印江长官司、沿河佑溪长官司、铜仁长官司、省溪长官司、提溪长官司、大万山长官司、乌罗长官司、平头着可长官司等。在历史长河中,黔东北土司积极参与了地方治理,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可分为物质及非物质两大类:前者有遗址文化、建筑文化、墓葬文化、碑刻文化、文书文化、器具文化等类型;后者有戏剧文化、歌舞文化、技艺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思想文化等类型。激活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是保护和开发的目的所在。从历史上看,黔东北土司文化的形成有着特定的文化生态,在现代社会里对此类遗产的保护传承根本之道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生态,现实的需要以及所采取的多样化措施可视为是新文化生态的再造,其中作为措施之一的开发必须以保护作为前提。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从社会层面而言,具备历史记忆、文化传播以及思想教育的功能;从经济层面而言,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从艺术层面而言,呈现出神人共舞的浑沌美、多样统一的和谐美、寄情山水的自然美;从学术层面而言,提供了国家治理内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交融演进、国家主导下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视角。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有区域协同保护、博物馆保护、“互联网+”保护,开发的措施有旅游开发、影视开发、乡土教材开发。区域协同保护旨在要求各区域、各部门相互协同,资源共享,共同保护;博物馆保护旨在将各类文化遗产以馆藏的方式展现,不仅利于物质类文化遗产的长时间保存,也利于人们集中感受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互联网+”保护旨在通过网络平台,以数字化的方式加强传播,让人更便捷地了解土司文化遗产,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旅游开发旨在将土司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适度开发,通过其经济价值的实现服务于经济社会,使之获得保护以及传承的内在动力。影视开发旨在把土司文化遗产视为影视开发资源,通过影视将土司文化遗产转化为一种视听艺术,以直观的方式让人们了解民族历史文化,促进文化消费和促进旅游开发;乡土教材开发旨在把当地土司文化编入教材,以乡土文化为内容,以培养乡土认知、乡土情感为目标,把土司文化遗产作为思想教育资源进行开发。目前,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保护以及开发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意义,还要把握好科学原则,所采取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也论我国电影需要改革的八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论我国电影需要改革的八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行政化与市场化背景下乡镇文化站的困境与行动策略——以华中S文化站为例(1981—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乡镇文化站的个案介绍
三乡镇文化站的兴起与发展困境(1981—2005)
    (一)制度安排下乡镇文化站的兴起
    (二)乡镇文化站发展的体制困境
        1. 双重管理体制约束与自主性的缺失
        2. 税费改革背景下资源短缺与文化站空壳化
        3. 机构改革背景下的机构膨胀
        4. 不纳入政府考核体系的边缘性工作
    (三)生存—营利兼保护型文化经纪人的行动策略
        1. 协助政府汲取资源,获取自身利益的机会结构
        2. 合法制度框架下的创收:“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实践
        3. 正式冲突的非正式化解:“以毒攻毒”策略
四乡镇文化站的突围与重生(2006—)
    (一)社会化与市场化变革下的文化站
    (二)社会化与市场化背景下文化站发展困境
        1. 文化站的身份危机与合法性认同
        2. 经费资源的迟滞
    (三)发展—保护型文化经纪人的行动策略
        1. 跟着政府走:合法性和政治正确
        2. 总会好的:有政策就有发展动力与资源
        3. 迎合需求:乡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五结论与反思

(2)20世纪30年代报纸电影副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二、学术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20世纪30年代电影副刊概述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报纸电影副刊繁盛景象的背景
        一、30年代电影副刊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30年代印刷业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电影副刊的演变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电影副刊的面貌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电影副刊间的差异
        一、创办群体的差异
        二、办刊宗旨的差异
    第二节 20 世纪30 年代电影副刊供稿群体
        一、《晨报·每日电影》
        二、《民报·影谭》
        三、《时报·电影时报》
        四、《申报·电影专刊》
        五、《中华日报·电影新地》
        六、《新闻报·艺海》
    第三节 20 世纪30 年代电影副刊的受众定位
        一、《时报·电影时报》
        二、《申报·电影专刊》
        三、《新闻报·艺海》
第三章 20 世纪30 年代电影副刊的内容及版式分析
    第一节 电影副刊的版式和内容特点
        一、报纸电影副刊的版式
        二、电影副刊内容特点
    第二节 电影副刊中电影观念的博弈
第四章 20 世纪30 年代电影副刊与电影文化景观
    第一节 电影副刊兴起前的电影传播形态
    第二节 电影副刊重构电影文化新生态
    第三节 电影副刊的伴生性和互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当代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194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难点和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编 自为性变迁时期的土地产权制度(1949-1978)
    第一章 建国前中共地权政策的回顾
        第一节 土地国有化政策的确立与演变
        第二节 土地国有到耕地农有的政策变迁
        第三节 土地政策的调和与减租减息
        第四节 解放区土地改革与“耕者有其田”
        小结
    第二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自为性变迁
        第一节 自为性变迁的背景
        第二节 自为性变迁的过程
        第三节 自为性变迁的特点
        小结
    第三章 土地改革与地权剧变
        第一节 土地改革的动因
        第二节 土地改革的历程
        第三节 城乡地权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地权转移与确认
        小结
    第四章 三大改造与地权变动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 合作化运动与农村地权变动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城市地权变革
        第四节 土地产权登记及转让
        小结
    第五章 土地公有的曲折探索
        第一节 认识分歧与土地公有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地权的急剧变革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土地产权制度
        第四节 徘徊时期的土地产权制度
        第五节 土地征用与地权变动
        小结
第二编 自发性变迁时期的土地产权制度(1979—2006)
    第六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自发性变迁
        第一节 自发性变迁的背景
        第二节 自发性变迁的过程
        第三节 自发性变迁的特点
        小结
    第七章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权分离”
        第一节 “两权分离”动因和背景
        第二节 农村土地制度的松动
        第三节 城市土地的国有化
        第四节 产权转移与登记发证
        小结
    第八章 地权革新与立法规制
        第一节 地权变化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土地管理法》的制定与修改
        第三节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规定
        第四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历程
        第五节 土地征用与产权转换
        小结
第三编 自觉性变迁时期的土地产权制度(2007—2015)
    第九章 土地产权制度的自觉性变迁
        第一节 自觉性变迁的背景
        第二节 自觉性变迁的过程
        第三节 自觉性变迁的特点
        小结
    第十章 土地物权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物权法》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物权法》起草的曲折历程
        第三节 土地物权的有关规定
        小结
    第十一章 土地物权权能的完善
        第一节 土地物权的现状
        第二节 土地用益物权的完善
        第三节 土地担保物权的扩能
        第四节 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建立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英文资料
        1.2.2 中文资料
        1.2.3 小结
    1.3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分析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及其相关重要人物
    2.1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概况
        2.1.1 登州文会馆的物理教育
        2.1.2 登州文会馆实验室的三个发展阶段
        2.1.3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的实验仪器
        2.1.4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的特点
        2.1.5 小结
    2.2 登州文会馆的创建者——狄考文
        2.2.1 狄考文的生平及贡献
        2.2.2 对狄考文的悼念
        2.2.3 小结
    2.3 一位在华62年的美国传教士——赫士
        2.3.1 赫士简介
        2.3.2 登州文会馆时期
        2.3.3 创办山东大学堂
        2.3.4 创建华北神学院
        2.3.5 日本集中营中的抗争
        2.3.6 小结
    2.4 “南齐北燕”的建设者——路思义
        2.4.1 在齐鲁大学的岁月——教学和募捐两难的选择
        2.4.2 “在水底为码头修建基础”——为燕京大学回国募款
        2.4.3 关于募款和辞职
        2.4.4 小结
3 力学实验
    3.1 普通力学实验
        3.1.1 万有引力实验
        3.1.2 与重心有关的实验
        3.1.3 测定向心力的实验
        3.1.4 测定物体质量的实验
        3.1.5 简单机械的实验应用
        3.1.6 弹力实验
        3.1.7 小结
    3.2 流体力学实验
        3.2.1 流体静力学实验
        3.2.2 液体内部压强实验
        3.2.3 液体浮力实验
        3.2.4 流体动力学实验
        3.2.5 水磨装置
        3.2.6 《水学》及其实验室的特点
4 热学实验
    4.1 文会馆的热学教科书——《热学揭要》
        4.1.1 《热学揭要》的版本和作者
        4.1.2 《热学揭要》的基本内容与影响
    4.2 热学实验
        4.2.1 关于温度变化的实验
        4.2.2 物质的热胀冷缩实验
        4.2.3 物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
        4.2.4 热辐射实验
        4.2.5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实验
        4.2.6 热传导实验
        4.2.7 小结
    4.3 蒸汽实验
        4.3.1 关于演示蒸汽机发展史的实验
        4.3.2 与火车和轮船相关的实验
        4.3.3 其它汽机功用
        4.3.4 小结
5 声学和气学实验
    5.1 文会馆的声学教科书——《声学揭要》
        5.1.1 《声学揭要》译作者及版本
        5.1.2 《声学揭要》的内容
        5.1.3 《声学揭要》的翻译及影响
        5.1.4 赫士首先翻译出版《声学揭要》的原因
    5.2 声学实验
        5.2.1 声音产生的实验
        5.2.2 声音的传播
        5.2.3 声信号与光信号的转化
        5.2.4 声音的增强与减弱
        5.2.5 声音储存实验
        5.2.6 小结
    5.3 气学实验
        5.3.1 大气压强实验
        5.3.2 大气压强的证明与测定
        5.3.3 大气压强运用实验
        5.3.4 其它的气学实验
        5.3.5 丁韪良对海陆风的解释
        5.3.6 气学实验的几个特点
        5.3.7 小结
6 光学和天文学实验
    6.1 文会馆的光学教科书——《光学揭要》
        6.1.1 《光学揭要》的内容
        6.1.2 《光学揭要》内容的特点
    6.2 光学实验
        6.2.1 光的直线传播与光表实验
        6.2.2 光的反射实验
        6.2.3 光的折射与成像
        6.2.4 光的色散实验
        6.2.5 光学元器件的应用实验
        6.2.6 光的偏振实验
        6.2.7 小结
    6.3 天文学实验
        6.3.1 天文实验相关教材
        6.3.2 天文观测研究
        6.3.3 实验室的图表展示
        6.3.4 小结
7 电磁实验
    7.1 干电实验
        7.1.1 电学教学与实验
        7.1.2 静电荷特性实验
        7.1.3 干电知识的基本应用
        7.1.4 雷电知识与防护实验
        7.1.5 电表和电铃实验
        7.1.6 电容相关实验
        7.1.7 干电机实验
        7.1.8 小结
    7.2 湿电实验
        7.2.1 电堆的制作与实验
        7.2.2 电池及其应用实验
        7.2.3 电磁的转化及应用
        7.2.4 电表及电阻相关实验
        7.2.5 电报技术类实验
        7.2.6 电话及其应用:德律风和埋革风
        7.2.7 电灯及其应用
        7.2.8 X光线实验
        7.2.9 小结
    7.3 磁学实验
        7.3.1 指南针相关实验
        7.3.2 其它磁学实验
        7.3.3 小结
    7.4 副电实验
        7.4.1 电流与磁场的相互转化实验
        7.4.2 发电机原理及应用
        7.4.3 电动机
        7.4.4 小结
8 文会馆物理实验的后续影响
    8.1 对广文中学的影响
    8.2 对潍坊地区民族工业的影响
        8.2.1 藤虎枕和华丰机器厂
        8.2.2 尹焕斋潍县信丰染印公司
    8.3 文会馆优秀毕业生代表王锡恩
9 结语
    9.1 物理实验的分类及特点
        9.1.1 教学验证类实验
        9.1.2 职业技术类实验
        9.1.3 科技创新类实验
    9.2 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的几点问题
        9.2.1 文会馆物理实验室建设的渠道与动力机制问题
        9.2.2 传入物理实验仪器的水平以及教师教育水平
        9.2.3 发现了一些关于文会馆物理实验建设的新史料
        9.2.4 实验对人才培养及地方经济的影响
    9.3 研究后续工作及展望
        9.3.1 物理实验室仪器的实物搜寻工作
        9.3.2 重建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
        9.3.3 一点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建 ——以武汉为中心(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近代中国商业史研究
        (二) 计划经济时期商业史研究
        (三) 改革开放初期商业体制改革的研究热潮
    三、问题意识与创新空间
        (一) 关键词释义
        (二) 问题意识
        (三) 研究思路
    四、研究重点与局限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局限
    五、主要研究资料
        (一) 档案类资料
        (二) 报刊类资料
        (三) 汇编类资料
        (四) 其他类资料
第一章 政权更替与商业秩序重建
    一、中共建政前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的形成
        (一) 建政前的中共与商业
        (二) 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的特征及对中共建政的影响
    二、中共建政初期新民主主义商业的建制
        (一) “大公”、“小公”商业的改组
        (二) 合作社“商人路线”的整顿
        (三) 私营商业的分利政策
    三、武汉商业秩序的新旧过渡
        (一) 商业转业
        (二) 物资交流与商业联营
        (三) 新商事制度的建立
    小结
第二章 “五反”运动与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
    一、“五反”运动的起因
        (一) 从增产节约运动到“三反”运动
        (二) 从“三反”运动到“五反”运动
    二、武汉“五反”运动始末
        (一) 由工商界“四反”走向“五反”
        (二) “五反”运动的四个阶段
    三、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
        (一) “五反”运动的特征
        (二) “五反”运动对商人的过度打击
        (三) 商业、市场与商人思想的变化
        (四) “五反”运动后的经济变局
    小结
第三章 资本主义商业改造与社会主义商业的形成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局势变动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武汉商业的新形势与商人的新矛盾
    二、武汉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一) 动员与起始阶段
        (二) 经销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阶段
        (三) 全行业公私合营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阶段
        (四) 经济改组与安排阶段
    三、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的建构与运用
        (一) 借助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过渡的缘由
        (二)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的管理
        (三)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的运用——以零售商改造为例
    四、社会主义商业的形成
        (一)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向社会主义商业的过渡
        (二) 商业过渡的困境与曲折——以武汉绸布座商为例
        (三) 社会主义商业的确立
    小结
第四章 巩固计划体制与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
    一、保障计划性: 商业行政管理体制的三次改革
        (一) 商业机构市区分工改革
        (二) “大跃进”与“大商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三) 国民经济调整与改进零售商业管理体制
    二、限制“非计划”因素: 自发商业的市场管理
        (一) 自发商业的生存策略
        (二) 自发商业的限制与管理——基于1957年的分析
        (三) 取缔计划商品流入自由市场
    小结
第五章 计划与市场间的“徘徊者”:小商贩的特殊社会主义之路
    一、小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一) 小商贩的改造办法
        (二) 小商贩改造的定税政策
    二、小商贩的安排及其调整
        (一) 安排小商贩的政策倾斜
        (二) 安排偏宽及其限制
    三、残存小商贩的整顿改造
        (一) 残存小商贩的分类整改
        (二) 残存小商贩整顿改造的矛盾
        (三) 残存小商贩整顿改造的争议及处理
    四、商业整改与调整退出小商小贩
        (一) 恢复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
        (二) 退出国合商业小商贩的安排政策
    五、自发个体商贩的清理整顿
        (一) 自发个体商贩的井喷
        (二) 清理整顿自发小商贩的政策界限
    小结
结语
    一、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市场与政府间的“应然”与“实然”
参考文献
致谢

(6)现行监察体制改革的完善路径研究 ——以F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二章 改革前我国监察制度状况
    第一节 改革前我国监察体制构成状况
        一、纪检监察机关制度状况
        二、检察机关制度状况
        三、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工作配合状况
    第二节 改革前监察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监察制度存在局限
        二、纪检监察机关反腐实践面临之合法性质疑
        三、监察机制存在机构分立,职能分散
第三章 国家监察体制重构分析
    第一节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概述
        一、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二、重构的原则和方向
    第二节 监察委员会概述
    第三节 监察委员会的具体设置
        一、地位规定
        二、职权范围
        三、监察委员会组织结构
    第四节 监察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一、有效扩大了监察范围
        二、全面覆盖公职人员,公权力受到有效监督
        三、提高监察效率,构建新型高效立体监察体系
        四、有法可依,提高政治地位
第四章 F县纪委、监委状况
    第一节 监察委员会成立前F县纪检监察状况
        一、机构状况及部门职能简介
        二、工作机制
        三、现行考核机制
    第二节 F县监察体制改革简介
        一、改革后的机构设置
        二、改革后的人员分配
        三、监察体制改革后工作开展状况
    附表
第五章 现行监察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建议
    第一节 监察委员会建构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
        一、监察委员会的法理内容有待完善
        二、内部组织架构尚应进一步未形成合力
        三、监察界限尚待进一步明晰
        四、对监察委员会有效监督渠道仍需完善
        五、现有人员专业素质需要加强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改革周期时间分配较短
        二、改革缺乏创新
        三、队伍的急剧膨胀造成人员构成复杂
    第三节 完善路径建议
        一、把“监督”职能放在首位
        二、深化改革,做到机构高度融合
        三、强化人员业务培训,实现纪法的无缝衔接
        四、尽快出台《监察法》配套法律或条例
        五、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六、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以山西省为中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学术史梳理
    三 研究内容与架构
    四 运用资料与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传统农民经济组织与西方合作思想实践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民经济组织
    第二节 中国近代农民经济组织的探索
    第三节 西方合作思想传播和中国农村合作运动
    第四节 日伪统治时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小结
第二章 土地私有个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第一节 根据地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第二节 合作化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小结
第三章 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第一节 人民公社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第三节 人民公社改制的动因
    小结
第四章 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第一节 农民的现实诉求和组织发动
    第二节 国家分配理论的政策牵引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体制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社会分化
    第五节 山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析
    第六节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山西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模型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整合艺术下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研究 ——以上海市A小学《京韵入门》校本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思路和框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设计与开发概念
        2.1.2 课程组织结构概念
        2.1.3 主题单元设计概念
        2.1.4 整合艺术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校本课程研究
        2.2.2 京剧课程研究
        2.2.3 整合艺术课程研究
        2.2.4 课程组织结构理论
    2.3 理论基础
        2.3.1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2.3.2 艺术整合理论
        2.3.3 课程评价理论
第3章 校本课程框架设计分析
    3.1 原校本课程诊断分析
    3.2 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模型
    3.3 校本课程目标
    3.4 主题单元设计
        3.4.1 知识点的提取分类
        3.4.2 主题单元的内容设计
    3.5 整合艺术设计
        3.5.1 跨学科整合艺术
        3.5.2 多媒体整合艺术
        3.5.3 多文化整合艺术
        3.5.4 多技术整合艺术
    3.6 课程框架设计
        3.6.1 课程组织结构要素
        3.6.2 课程组织结构
    3.7 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构建
第4章 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
    4.1 第一轮校本课程实施
        4.1.1 初始课程组织结构设计
        4.1.2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施
        4.1.3 分析小结
    4.2 校本课程开发模型再设计
    4.3 第二轮校本课程实施
        4.3.1 课程组织结构再设计
        4.3.2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施
        4.3.3 学习环境—校本课程的资源建设
        4.3.4 分析小结
    4.4 校本课程成果评价分析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5.1.2 研究的成果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2.1 研究的创新
        5.2.2 研究的不足
    5.3 反思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LWNS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构思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阅法
        1.4.2 个别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数据统计分析法
        1.4.5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研究综述
    2.1 信用卡风险的综述
        2.1.1 信用卡风险的概念
        2.1.2 信用卡风险的特点
        2.1.3 信用卡风险的来源
        2.1.4 信用卡风险的类型
    2.2 信用卡风险管理概念综述
        2.2.1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概念
        2.2.2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目标
        2.2.3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流程
        2.2.4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2.2.5 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3 文献综述总结
    2.4 研究对象介绍
        2.4.1 LWNS银行概况
        2.4.2 LWNS银行信用卡业务概况
3 个人访谈的设计实施与数据分析
    3.1 个人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3.2 个人访谈的数据分析
        3.2.1 有关访谈对象所反映的问题分析
        3.2.2 访谈的建议分析
4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数据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2.1 有关问卷对象所反映的问题分析
        4.2.2 调查问卷的建议分析
5 LWNS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5.1 LWNS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问题
    5.2 LWNS银行外部风险管理问题
6 LWNS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6.1 LWNS银行银行自身方面的对策建议
    6.2 LWNS银行信用卡持卡人方面的对策建议
    6.3 LWNS银行特约商户方面的对策建议
    6.4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社会环境方面的对策建议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和选题意义
    二、研究的时空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理论、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黔东北土司历史与社会
    第一节 黔东北土司历史
        一、土司制度建立前的黔东北
        二、思州土司的设置及疆域
        三、思州土司的改土归流
    第二节 黔东北土司社会
        一、社会制度
        二、社会组织
        三、社会关系
    第三节 黔东北土司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
    第四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
        一、教育
        二、习俗
第二章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 黔东北土司物质文化遗产
        一、遗址文化
        二、建筑文化
        三、墓葬文化
        四、碑刻文化
        五、文书文化
        六、器具文化
    第二节 黔东北土司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戏剧文化
        二、歌舞文化
        三、技艺文化
        四、节庆文化
        五、饮食文化
        六、思想文化
    第三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时代性
        二、民族性
        三、多元性
        四、独特的文化空间
第三章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一节 社会价值
        一、历史记忆价值
        二、文化传播价值
        三、思想教育价值
    第二节 经济价值
        一、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湖北恩施州土司城开发启示
    第三节 艺术价值
        一、神人共舞的浑沌之美
        二、多样统一的和谐之美
        三、寄情山水的自然之美
    第四节 学术价值
        一、提供了国家治理内陆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视角
        二、提供了民族文化交融演进的研究视角
        三、提供了国家主导下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视角
第四章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一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一、协同保护
        二、博物馆保护
        三、“互联网+”保护
    第二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保护层面
        二、博物馆保护层面
        三、“互联网+”保护层面
    第三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协同保护的对策
        二、博物馆保护的对策
        三、“互联网+”保护的对策
第五章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开发
    第一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
        一、旅游开发
        二、影视开发
        三、乡土教材开发
    第二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开发层面
        二、影视开发层面
    第三节 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开发的对策
        一、旅游开发的对策
        二、影视开发的对策
        三、乡土教材开发的对策
相关讨论与结语
    一、相关讨论
    二、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也论我国电影需要改革的八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政化与市场化背景下乡镇文化站的困境与行动策略——以华中S文化站为例(1981—2013)[J]. 卜清平. 中国农村研究, 2019(01)
  • [2]20世纪30年代报纸电影副刊研究[D]. 张田田.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3]当代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1949—2015)[D]. 张海明. 山东大学, 2019(09)
  • [4]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D]. 郭建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5]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建 ——以武汉为中心(1949-1966)[D]. 陈印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现行监察体制改革的完善路径研究 ——以F县为例[D]. 王亮.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8)
  • [7]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 ——以山西省为中心的分析[D]. 贺福中. 山西大学, 2017(02)
  • [8]整合艺术下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研究 ——以上海市A小学《京韵入门》校本课程为例[D]. 胡宁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9]LWNS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对策研究[D]. 褚聪聪.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1)
  • [10]黔东北土司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开发研究[D]. 张旭.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又论中国电影需要改革的八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