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试剂中的微量钙

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试剂中的微量钙

一、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试剂中痕量钙(论文文献综述)

武晓雨,赵毅,苑惠杰,周洋,张玲玲[1](2022)在《食盐中钙含量测定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综述了近30 a来测定食盐中钙元素的各种方法,探讨了测定食盐中钙元素的发展之路。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还有容量法、比浊法、分光光度法、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法、鳌合树脂分离富集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并分别介绍了其优、缺点。

张榕[2](2021)在《典型工业过程高浓度溶液重金属离子浓度光谱直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重金属检测的国标方法之一,其对重金属的测定需要稀释酸化和络合显色等预处理,存在二次污染以及浓度检测范围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工业过程中高浓度重金属或其他典型重金属物质快速定量化实时监测的要求。研究中分别以湿法炼锌、铜冶炼以及电镀铬为行业背景,对3种工业过程影响较大且具有生物毒性的重金属元素(Pb、Cr、As)进行了光谱直测方法研究。首先对3种元素的行业物质流和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多光程条件下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检测范围,进行了光程适配,并与常用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上述建立的光谱直测法在含铬混合体系中进行了应用研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Pb、As、Cr在电解锌、铜冶炼以及电镀铬中相应工艺点位的赋存形式和浓度范围分别为:Pb SO4(1.1~11.3 mg/L)、As O33-、As O43-(1000~10000 mg/L)、Cr O42-、Cr2O72-(10~1000 mg/L),其特征峰波长分别为208、187、197、372、352 nm。(2)光谱直测方法研究中,特征峰处的吸光度和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加标回收率均在90%~110%,RSD小于5%,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满足分析方法的要求;多光程分析条件下(以六价铬(Cr2O72-)的研究结果为例进行阐述),随着光程长度的增大(从1~100 mm),分析灵敏度相比增大了96.3倍,且通过光程适配研究,最适光程的分析结果能够得到最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与常用方法的分析结果相比,光谱直测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3)在三价铬-六价铬和三价铬-六价铬-铁离子含铬混合体系中,光谱直测方法均能定性分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同时采用Python语言所建立的浓度分析模型,能够准确得到元素种类和浓度,浓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光谱直测方法可应用于典型工业过程高浓度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分析,为解决工业过程中重金属浓度检测滞后、监测困难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紫外可见光谱直测的其他研究以及水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松庆[3](2021)在《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成为热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工作重点在于测定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所以,开发简单、快速、准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食品基体复杂且有毒有害物质浓度低,在测定前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磁性固相萃取是一种具有分离时间短、操作简单、萃取效率高等优点的预处理技术,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影响磁性固相萃取的诸多因素中,磁性固相萃取剂是关键因素之一。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同时具有氧化石墨烯和磁性材料的优点,即在水溶液中良好的分散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磁分离性能。本文制备一系列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Fe3O4@SiO2-GO)为萃取剂,并联合HPLC分离分析利谷隆的新方法。用SEM、TEM和FTIR等对Fe3O4@SiO2-GO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影响利谷隆萃取和洗脱的各种因素(萃取剂用量、pH、萃取时间、洗脱剂种类和洗脱体积等)。在最佳条件下,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0.008-0.120 μg mL-1,检出限(LOD)为0.001 μg mL-1,相关系数(R2)为0.999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c=0.020μg mL-1,n=3)富集因子为14。该方法用于测定水果、蔬菜和水样中的利谷隆,回收率在92.5%-105.0%之间,结果令人满意。2.建立β-环糊精修饰的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β-CD-Fe3O4@SiO2-GO)为萃取剂,联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离分析食品添加剂日落黄的新方法。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磁滞回线等对β-CD-Fe3O4@SiO2-GO进行表征。优化影响日落黄萃取和洗脱的因素,如萃取剂用量、pH、洗脱剂种类和洗脱时间。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10.0μgmL-1,相关系数(R2)为0.9969,检出限为0.04 μ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0.79%(c=1.0μg mL-1,n=3),富集因子为10。该方法可成功应用于测定饮料样品中的日落黄,回收率在94.8%-101.0%之间。3.制备了一种新型离子液体修饰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TEDAIL-Fe3O4@SiO2-GO),建立以该材料为磁性固相萃取剂,联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离分析染料灿烂绿的新方法。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影响灿烂绿萃取和洗脱的各种因素(萃取剂用量、pH、萃取温度、洗脱剂种类等)。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1.0μg mL-1,检出限为0.01 μgmL-1,相关系数(R2)为 0.9960,相对标准偏差为 1.3%(c=0.40 μgmL-1,n=3),富集因子为5。应用该方法对水样中的灿烂绿进行测定,回收率在96.7%-102.5%之间。4.制备新型色氨酸离子液体修饰的磁性氧化石墨烯材料(TrpIL-Fe3O4@SiO2-GO)。以该材料为磁性固相萃取剂,联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分析染料苏丹Ⅰ-Ⅳ的新方法。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TrpIL-Fe3O4@SiO2-GO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影响萃取和洗脱灿烂绿的实验条件,如萃取剂种类、pH以及洗脱时间等。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01-0.50 μg mL-1,相关系数为0.9932-0.9985,检出限为0.001 μg mL-1,相对标准偏差为1.3%-4.3%(c=0.20 μgmL-1,n=3),富集因子为10。应用该方法测定辣椒和水样中的苏丹Ⅰ-Ⅳ,回收率在87.7%-110.6%之间,结果令人满意。同时研究了吸附机理,包括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结果相一致,表明该过程为化学吸附。5.制备一种新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磁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Ni-MOF-Fe3O4@SiO2-GO)。建立 Ni-MOF-Fe3O4@SiO2-GO 为磁性固相萃取剂,联合 HPLC 测定农药氟环唑新方法。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表征。优化了影响萃取和洗脱氟环唑的实验条件,如萃取剂用量、样晶体积和洗脱剂种类等。在选定的最优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2.00 μgmL-1,检出限为0.001 μg mL-1,相关系数为0.9989,相对标准偏差为3.6%(c=0.2 μg g-1,n=3),富集因子为15。该方法可成功应用于水果和蔬菜中氟环唑的测定,回收率在90.4%-112.2%之间。同时研究了吸附机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结果相一致,表明该过程为化学吸附。

郭红巧[4](2021)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锗砷磷硫》文中研究表明高温合金因其优良的热强性和高比强度,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硫、磷、砷等有害杂质元素对合金性能影响严重,准确分析其含量对于确保高温合金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高温合金中硫、磷、锗、砷等痕量元素的定量分析过程中,由于溶样造成的损耗和不确定度性,以及测定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干扰,使得这些痕量元素的准确定量成为高温合金痕量元素分析面临的较为严峻的挑战。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对高温合金中锗、砷、硫、磷四种痕量元素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锗的氯化物易挥发的问题,实验采用6m L王水-1 m L氢氟酸微波消解;针对硫与非氧化性酸反应容易生成H2S挥发损失的问题,实验利用王水的氧化性确保样品中硫的稳定转化。为得到最佳的测量灵敏度,对仪器工作参数进行合理优化。对O2流速进行优化后,选择最佳O2流速为0.375m L/min。RF功率1550 W,采样深度8.0 mm,稀释气流速0.15 m L/min。对分析时可能存在的干扰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确定了分析同位素,选择103Rh内标进行校正;在He碰撞模式下消除锗测定时的质谱干扰,在MS/MS模式下,利用质量转移消除砷、硫、磷测定时的质谱干扰。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各元素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不小于0.9997,线性关系良好,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锗、砷、硫、磷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13、0.011、0.075、0.086μg/g,定量限分别为0.41、0.32、0.23、0.26μg/g;空白加标回收试验表明,回收率在96%~109%之间。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高温合金标准物质及实际样品中痕量锗、砷、硫、磷,结果表明:分析周期快速稳定、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地解决了高温合金痕量元素分析难题。在此基础上,根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测量不确定度GUM法的评定步骤的要求,以硫元素的测定为例,建立了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和相对完整合理的评估方案。对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解析并量化计算各主要不确定度分量,如测量重复性、样品的称量、标准溶液的配制、校准曲线的拟合、样品空白变动性、样品溶液的定容等,对高温合金中锗、砷、硫、磷四个痕量元素在三个不同含量水平的测量结果进行了量化评定。针对各不确定度分量的量值及其贡献比例,提出了有益于提高检测精密度的改进措施,达到了减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目的。

王振越[5](2021)在《蓝宝石位错密度检测及其原料痕量元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导体照明产业是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蓝宝石晶体是半导体照明产业中蓝光和白光LED重要的衬底材料。本文通过研究蓝宝石原料杂质的检测方法,晶体位错密度,为蓝宝石规模化生产提供充足的数据保障。主要内容如下:1.探究高纯α-Al2O3溶解方案,以及溶解后基体硅钼蓝显色最佳条件,用分光光度计绘制标准曲线,测定氧化铝中硅含量,对检测结果的灵敏度、相对标准偏差、加标回收率进行评价。测定结果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内R2达到0.9994,检测范围为20.0-562.5μg/g,多次测量相对标准偏差为7.88%,加标回收率93.46%-104.13%之间,灵敏度达到6.22×104。2.优化选择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的前处理方法,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 optima7000检测其中的金属元素,采用基质加标法测定氧化铝中K、Ca、Na、Mg、Cu、Cr、Cd、Pb、Mn、Co、Fe、Ni共12种痕量金属元素含量,并对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加标回收率进行评价,将其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辉光放电质谱法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ICP-OES有效检测出了氧化铝中K、Ca、Na、Mg、Cd、Cr、Cu 7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相关系数大于0.999,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加标回收率在90-110%。3.确定侵蚀法测定蓝宝石晶体(0001)面位错密度的最佳条件,借助熔融KOH下蓝宝石晶体的腐蚀形貌随时间、反应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其腐蚀坑形成机理,其中空心三角形腐蚀坑和实心三角腐蚀坑的区别,精确蓝宝石位错密度检测中(0001)面腐蚀坑计数方法。4.探究KOH侵蚀过程中(0001)面腐蚀坑的形成过程,用SEM观察不同种类位错腐蚀坑的形貌特征,鉴别尖底实心三角形与平底空心三角形腐蚀坑形貌区别。区分不同位错所产生不同腐蚀坑,包括螺型位错、刃型位错、点缺陷、浅划痕、深划痕在KOH腐蚀下的腐蚀坑,大致可以确定深色倒金字塔腐蚀坑源于刃型位错,而空心浅腐蚀坑源于蓝宝石表面肉眼不可见的微观缺陷。

韩海涛[6](2020)在《功能微针电极的构建及在海岸带水体典型金属元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是具有陆/海双重属性的复杂且动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陆/海域经济的核心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基地。入海河流、海湾、近岸海水、泻湖等,作为海岸带水体的主要类型,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元素在海岸带水体及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对海岸带水体中的金属元素进行快速检测,研究其形态与浓度分布,对保障海岸带生态系统安全及人类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中,电化学分析法除了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势外,还能够对金属元素进行形态分析。传统汞电极在海水金属元素检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而微针电极作为一种新型工作电极,具有制备简单、使用方便、绿色无毒等特点,可以克服汞电极在制备、存储、运输、现场应用等方面的不便,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关于微针电极对金属离子的检测,尤其是在实际水体环境中的应用,鲜有报道。而且,由于灵敏度的限制,未经功能修饰的微针电极并不能直接用于海岸带水体中金属元素的检测。因此,构建新型功能修饰微针电极,并用于海岸带水体中金属元素的检测,将有力推动电化学传感器在海岸带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本论文在新型功能微针电极的构建、不同金属元素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海岸带水体(河水、近岸海水)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应用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树枝状纳米金/阳离子交换膜功能化微针电极用于海水中Cu的形态分析为实现海岸带水体中Cu的形态分析,本章以商品化不锈钢针灸针为基体,通过绝缘、密封等过程制备了微针电极(MNE),并采用树枝状纳米金(Au NDs)及阳离子交换膜(Nafion)对其进行功能修饰,构建了一种新型功能微针电极。Au NDs可以增强电极的导电性及电化学催化活性,Nafion除作为保护层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外,还由于其富集能力可以提高电极的检测性能。所制备的MNE针尖传感面长度大约为1~2 mm,Au NDs的尖端宽度和长度分别为40~60 nm和250~400 nm。该功能微针电极用于Cu2+的溶出伏安检测机理符合“吸附—催化”模型,在最佳条件下对Cu2+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05~1 n M,检出限为0.02 n M。基于所构建的功能微针电极,结合不同的样品前处理过程,采用电化学阳极溶出伏安法成功对近岸海水中的不同形态Cu(活性态、溶解酸提取态、总酸提取态)进行了检测,实现了海水中Cu的形态分析。2. 多孔金/聚多巴胺功能化微针电极用于海水中Cu的检测上一章节中所制备的微针电极MNE表面非常光滑,不利于Au纳米材料的修饰及固定。为此,本章提出了一种全自组装构建功能微针电极的方法:利用多巴胺的自聚合性质,在MNE表面自组装一层聚多巴胺(PDA)进行表面改性,并利用PDA的还原性,在电极表面自组装一层多孔金(P-Au)纳米材料,构建功能微针电极。自组装得到的PDA为球形,在还原氯金酸形成Au纳米材料的同时,本身被部分氧化消耗,致使覆盖其上的Au纳米材料呈现多孔状。表面改性材料PDA除了可以为Au纳米提供更多的活性结合位点外,其还具有粘附性能,可以起到固定剂的作用,防止Au纳米材料脱落。在无阳离子交换膜Nafion作保护层的情况下,该功能微针电极用于Cu2+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7~100 n M,检测限为0.24 n M,并且在近岸海水中Cu的检测上展现出了较好的灵敏度及稳定性。3. 金纳米簇/导电聚合物膜功能化微针电极用于海岸带水体中Fe的检测Fe作为一种金属营养元素,在海岸带生态系统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章在以导电聚合物膜(PEDOT-PSS)对MNE进行表面改性的基础上,采用金纳米簇(Au NCs)进行功能修饰,构建了一种能够用于海岸带水体中Fe检测的新型功能微针电极。PEDOT-PSS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导电高分子聚合物膜,可以提高电极的导电性,增加活性位点以结合对Fe溶出伏安检测具有优异电化学催化性能的Au NCs。在最佳条件下,该功能微针电极用于Fe3+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1~5μM,检出限为3.1 n M。该功能微针电极成功用于了烟台入海河流(逛荡河)19个样品中Fe的检测。4. 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花状铋纳米片功能化微针电极用于海岸带水体中Pb的检测为实现海岸带水体中具有较大毒性及危害的重金属元素Pb的检测,本章通过分步电沉积法构建了一种基于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3DrGO)/花状铋纳米片(F-Bi NSs)的功能微针电极。首先在MNE表面修饰一层3DrGO,提高电极的导电性,增大比表面积,并为Bi纳米材料提供更多的附着位点。然后在3DrGO表面电沉积F-Bi NSs,利用Bi能够与待测金属元素Pb形成类似汞齐合金的性质,增强电极对Pb2+的电化学溶出伏安响应,提高电极的灵敏度。该功能微针电极对Pb2+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最佳检测条件下的线性范围为40~600n M,检出限为12.5 n M。此功能微针电极最终成功实现了对海岸带水体中Pb的检测。5. 金-汞功能化微针电极用于海岸带水体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同时检测为探究功能微针电极用于海岸带水体中不同金属元素同时检测的可行性,本章在制备MNE后,通过分步电沉积法构建了Au-Hg功能化微针电极,并与传统Hg电极在金属元素同时检测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Hg电极可以对海水中的Cu、Pb、Cd、Zn四种金属元素进行同时测定;采用Au-Hg功能化微针电极可以对Cu、Pb、Cd进行同时检测,并能实现海岸带水体中总溶解态Cu、Pb的同时测定,以及活性Cu的直接检测。后期进一步对微针材质、功能修饰材料、检测条件等进行优化,有望实现功能微针电极对海岸带水体中活性态和总溶解态Cu、Pb、Cd的同时检测。

苑亚楠[7](2020)在《功能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吸附剂的制备及在复杂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生物样品检测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涉及食品药品安全分析、疾病预测和诊断等各个方面。虽然目前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技术,如光谱、色谱、色谱-质谱技术等,但是生物样品由于存在基质复杂、干扰物质多、待测组分含量低等问题,不能直接进行仪器检测。生物样品通常需要经过样品前处理对其进行萃取、分离、富集、净化后才能进行检测,而且样品前处理过程所需时间占到了整个分析工作的50–70%,因此,样品前处理过程是影响复杂生物样品基质中痕量组分选择性、快速、准确检测的关键。在生物样品分析中,大部分样品前处理技术都是依靠吸附剂和前处理方法建立的,吸附剂的性能影响着整个方法的萃取效率、富集能力和抗基质干扰能力,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影响着整个分析方法的准确度、速度、重现性等。因此,本论文针对当前生物样品前处理领域中吸附剂和前处理方法存在的瓶颈问题,致力于开发作用力丰富、传质速率快、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好的新型吸附剂和操作简便快速、吸附剂用量少、成本低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并将二者优势结合建立了7种萃取检测方法,通过采用一系列具体的生物样品和化合物为实例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针对当前生物样品前处理领域存在的吸附剂作用力单一、吸附容量低、选择性差的问题,开发了新型功能化石墨烯和酚醛树脂两大类吸附剂。功能化石墨烯吸附剂:通过巯-烯点击化反应、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等方法,在氧化石墨烯表面进行离子液体、聚离子液体、聚低共熔溶剂、分子印迹聚合物等修饰,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作用力丰富、传质速率快、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好的功能化石墨烯吸附剂。酚醛树脂:通过将树脂制备成核-壳和开放性孔道等结构以提高其比表面积,与分子印迹技术结合以提高树脂的选择性,并进一步探索新型低毒酚类单体和醛类交联剂,制备了一系列吸附性能优异、比表面积大、生物兼容性好的酚醛树脂吸附剂。选择生物样品中常见的典型化合物(如植物生长调节剂、兽药、生物活性化合物、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等)为分析物,对制备的新型功能化石墨烯和酚醛树脂两大类吸附剂进行吸附性能评价,从静态吸附(Langmuir、Freundlich和Tempkin等温线模型拟合)、吸附动力学(拟一级、拟二级、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模型拟合)及与商业化吸附剂比较等多方面对吸附剂作用力种类和吸附机理进行分析和讨论。吸附实验数据表明制备的两大类新型吸附剂具有多重吸附作用力、高吸附容量、快传质速率、高选择性,因此,具有应用于萃取复杂生物样品基质中痕量目标化合物的潜力。针对当前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存在吸附剂用量大、步骤繁琐耗时、成本高等问题,开发了一系列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1)为了降低吸附剂用量和方法成本,采用内径较细的移液器枪头和一次性输液针代替固相萃取柱管,开发了小型化管尖固相萃取和输液针固相萃取方法;(2)为了加快样品前处理过程的速度,提高分析工作效率,采用可拆卸滤头代替固相萃取装置,通过与注射器联用开发了快速滤头固相萃取方法;(3)在前面工作基础上,通过结合分散固相萃取(快速吸附和洗脱)和滤头固相萃取(快速分离)的优点,又进一步开发了同时具有吸附剂用量少、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快速的超声辅助分散滤头萃取方法。针对当前生物样品分析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将制备的新型功能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吸附剂(多重吸附作用力、高吸附容量、快传质速率、高选择性)和开发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吸附剂用量少、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优势结合,建立了7种萃取检测方法。通过采用一系列具体的生物样品和化合物(如猪尿中β-激动剂、人尿中生物标志物、西兰花中抗癌活性物质、果蔬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为实例对方法的萃取参数和方法学参数进行优化及评价,成功应用于复杂生物样品中痕量目标化合物的快速、准确、选择性分离和分析,为复杂生物样品分析领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胡金华[8](2020)在《9-(2-羟丙基)腺嘌呤-柱前衍生化-HPLC-FLD法检测3-氯-1,2-丙二醇》文中认为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1,2-propanediol,3-MCPD)具有生殖毒性、肾脏毒性、神经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等毒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cancer research,IARC)将其归类为2B类致癌物。目前,关于3-MCPD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分子印迹法(molecular imprinting,MIP)等,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D)却鲜见报道。本课题基于实验室已建立腺嘌呤衍生化3-MCPD的基础上,对腺嘌呤第九位取代的三种物质与3-MCPD衍生化后的衍生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最终确定了9-(2-羟丙基)腺嘌呤作为衍生试剂的衍生效果更好,并在环境水和食用植物油中游离3-MCPD检测上得到了很好地应用。本课题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1)氯乙醛二乙缩醛水解获得的氯乙醛分别与腺嘌呤、9-甲基腺嘌呤、9-(2-羟乙基)腺嘌呤、9-(2-羟丙基)腺嘌呤反应,利用HPLC-UV分离获得四种3-MCDP衍生物,通过探究其荧光强度与p H值、甲醇体积分数、NaCl浓度的关系,确定HPLC-FLD法最佳分离条件,最终得出9-(2-羟丙基)腺嘌呤衍生效果更好。(2)空白峰的生成抑制探索实验表明了基于高碘酸钠氧化裂解3-MCPD、亚硫酸钠中和过量高碘酸钠的基础上再加入醋酸铅可以有效抑制空白峰的生成,衍生试剂的p H值及浓度、氧化裂解时间、衍生化温度及时间的单因素实验进一步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3)纯水体系下,0.0~100.0 ng/mL、100.0~1000.0 ng/mL 3-MCPD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y=7.91447x+27.43477、y=7.62336x+40.83123;R2分别为0.9974、0.9974。湖水、江水、造纸厂水中3-MCPD的含量依次为0.52、1.47、3.51μg/kg。(4)0.03 g/mL NaCl溶液体系下,0.0~100.0 ng/mL 3-MCPD标准曲线方程为y=7.83635x+24.82129,R2=0.99863。对实验室已建立的食用植物油中游离3-MCPD的提取方法做了调整,并检测出大豆油、稻米油、花生油、山茶油、玉米油中3-MCPD含量分别为16.37、26.89、153.74、30.51、17.48μg/kg。(5)基于实验室腺嘌呤衍生化3-MCPD法应用于酱油中3-MCPD的检测上,发现三氯蔗糖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巨大影响,透析袋分离酱油中3-MCPD和三氯蔗糖的探索实验表明了该前处理效果较差。

张萌[9](2020)在《三苯甲烷类染料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和检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过上了更加多彩便捷的生活,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其中占据了主要方面的是工业废水里超标排放的各种金属离子,这些有害成分随着生物循环进入人体中,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金属离子分析检测技术成为了很多领域的需要。和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光谱分析法的检测仪器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所以在环境分析、生物化学等方面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依据三苯甲烷类染料的广泛化离域π电子系统,能与不同的无机金属离子相互作用,通过前后的反应使体系的吸光度、荧光性质或者共振瑞利散射发生变化,进而对痕量的无机金属离子进行识别与检测,具体内容如下所示:(1)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三苯甲烷类染料的结构性质和近几年的实验分析应用,荧光分析法的特点和应用,共振瑞利散射发的历史发展,原理和应用。(2)分别建立了两种利用荧光法测定痕量钼(Ⅵ)的体系,利用新合成的罗丹明B衍生物RDB-HH(λex/λem=526 nm/588 nm)和SRDBS(λex/λem=496 nm/572 nm),使用HCl-H3PO4+KBrO3+RDB-HH+Mo(Ⅵ)和HCl-H3PO4+KBrO3+SRDBS+Mo(Ⅵ)两种体系,在HCl-H3PO4酸性介质中,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体系的荧光强度与钼(Ⅵ)离子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2.0~18.0μg/mL,0.8~4.0μg/mL,检测限为0.6390μg/m L,0.0955μg/mL,优化了实验的条件,考察了其他离子的干扰情况。(3)建立了两种罗丹明B衍生物荧光法测定痕量钛(Ⅳ)的体系,利用新合成的RDB-HH(λex/λem=526 nm/588 nm)和SSRD(λex/λem=531 nm/595 nm),测试体系分别为:HCl+H2O2+RDB-HH+Ti(Ⅳ)和H2SO4+H2O2+SSRD+Ti(Ⅳ),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随着体系钛(Ⅳ)离子的浓度增大,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各体系的荧光强度与钛(Ⅳ)离子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52~2.56μg/m L,0.12~0.52μg/mL,检测限为0.0108μg/mL,0.0569μg/mL,以此对样品进行了分析测定,考察了共存离子干扰情况。(4)利用荧光法和共振瑞利散射法建立了测定铅(Ⅱ)和钴(Ⅱ)的新体系,分别是过氧化氢氧化桑色素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钴(Ⅱ)和铅-二甲酚橙-结晶紫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铅(Ⅱ)。在pH 10.70的Na2B4O7·10H2O-NaOH缓冲介质中,建立了钴(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桑色素动力学荧光法,痕量钴(Ⅱ)离子对过氧化氢氧化桑色素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在λex/λem=416.5 nm/556.4 nm处,最优实验条件下,一定浓度的钴(Ⅱ)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线性相关,线性范围0.8~8.0μg/L,检出限0.14μg/L,测定了干扰离子的干扰情况,分析检测了样品灰钙土和分子筛。还建立了一种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铅(Ⅱ)的新方法,在pH 5.0 HAc-NaAc缓冲液中,铅(Ⅱ)与二甲酚橙(XO)反应形成螯合阴离子([Pb(H2In)]2-),再与结晶紫(CV)反应形成三元离子配合物,使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增强。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共振瑞利散射的增强强度与铅(Ⅱ)浓度在2.00×10-3~2.00×10-2 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9.20×10-5 mg/L。

洪徐华[10](2019)在《饮用水生产过程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资源已受到氮源的严重污染,因此对人体存在危害的亚硝酸盐有必要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监控,来保证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安全与健康。针对国标中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本文提出是否能用更为先进、测定更为精确的离子色谱法来代替分光光度法。通过两种方法的比对,离子色谱法的线性范围1.0~100.0 μg/L、相关系数R2=0.9998、检出限0.79 μg/L、加标回收率101.85~105.31%、精密度RSD=4.50%,这几项指标均好于分光光度法。因此,本文采用离子色谱法来测定水处理工艺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本文通过监测近一年来,亚硝酸盐在水处理工艺流程中不同阶段的含量变化情况,来寻找工艺中对亚硝酸盐的影响因素。从实验中发现,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对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影响较大,并在实验中对这两个工艺进行优化:1、在满足微生物的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剂量越低,生成的亚硝酸盐也越少;2、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添加量的不断增加而上升,当臭氧添加量达到0.33 ppm~0.38 ppm时,亚硝酸盐的去除率能稳定的保持在95~98%。同时,在实验中针对不同工厂水源的特质也进行了研究,发现水中硝酸盐含量的差异,也会对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不同水源地的工厂还需单独对水处理工艺进行优化。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试剂中痕量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试剂中痕量钙(论文提纲范文)

(1)食盐中钙含量测定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测定方法
    2.1 比浊法
    2.2 分光光度法
    2.3 容量法
    2.4 ICP-AES
    1.5 原子吸收光谱法
3 结论

(2)典型工业过程高浓度溶液重金属离子浓度光谱直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典型重金属行业现状
    1.2 重金属检测方法现状
        1.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1.2.3 电化学分析方法
        1.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直测法研究进展
    1.4 模型应用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5.1 典型工业中重金属的光谱特性
        1.5.2 光谱直测方法研究
        1.5.3 光谱直测方法在含铬混合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溶液配制
        2.1.1 试剂
        2.1.2 溶液配制
    2.2 仪器及其运行参数
        2.2.1 仪器名称
        2.2.2 仪器运行参数
    2.3 样品采集及分析
        2.3.1 采样点的选择
        2.3.2 采样方法
        2.3.3 样品保存
        2.3.4 样品分析
    2.4 标准溶液分析
        2.4.1 光谱直测分析
        2.4.2 其他方法对比分析
        2.4.3 pH测定
第3章 典型工业中重金属的光谱特性研究
    3.1 电解锌中铅的光谱特性
        3.1.1 物质流分析
        3.1.2 光谱特性
    3.2 电镀铬中铬的光谱特性
        3.2.1 物质流分析
        3.2.2 光谱特性
    3.3 铜冶炼中砷的光谱特性
        3.3.1 物质流分析
        3.3.2 光谱特性
    3.4 小结
第4章 光谱直测方法研究
    4.1 光学参数适配
        4.1.1 光程可行性研究
        4.1.2 Pb~(2+)的光程适配研究
        4.1.3 六价铬(Cr_2O_7~(2-))的光程适配研究
    4.2 分析方法的验证
        4.2.1 Pb~(2+)分析方法的验证
        4.2.2 六价铬的方法验证
    4.3 小结
第5章 光谱直测方法在含铬混合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5.1 离子种类确定
        5.1.1 三价铬-六价铬混合体系中离子种类确定
        5.1.2 三价铬-六价铬-铁离子混合体系中离子种类确定
    5.2 离子浓度分析
        5.2.1 不同光程条件下三价铬的光谱曲线
        5.2.2 六价铬光谱干扰离子分析
        5.2.3 分析模型
        5.2.4 代码实现
        5.2.5 误差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浓度分析模型相关代码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1.2.1 β-环糊精-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1.2.2 离子液体-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1.2.3 金属-有机骨架-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1.2.4 分子印迹聚合物-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1.3 食品安全检测
        1.3.1 食品安全检测物质及分析方法
        1.3.2 食品安全检测分离富集技术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2章 Fe_3O_4@SiO_2-GO磁性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果、蔬菜和水样中利谷隆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仪器和设备
        2.2.2 药品和试剂
        2.2.3 Fe_3O_4@SiO_2-GO制备
        2.2.4 样品处理
        2.2.5 色谱条件
        2.2.6 实验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SiO_2-GO表征和萃取性能
        2.3.2 萃取条件优化
        2.3.3 洗脱条件优化
        2.3.4 吸附机理
        2.3.5 分析性能
        2.3.6 干扰实验
        2.3.7 样品分析
        2.3.8 方法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β-CD-Fe_3O_4@SiO_2-GO磁性固相萃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饮料中日落黄β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设备
        3.2.2 药品和试剂
        3.2.3 β-CD-Fe_3O_4@SiO_2-GO制备
        3.2.4 样品处理
        3.2.5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β-CD-Fe_3O_4@SiO_2-GO表征和萃取性能
        3.3.2 萃取条件优化
        3.3.3 洗脱条件优化
        3.3.4 吸附等温模型
        3.3.5 分析性能
        3.3.6 干扰实验
        3.3.7 样品分析
        3.3.8 方法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EDAIL-Fe_3O_4@SiO_2-GO磁性固相萃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灿烂绿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仪器和设备
        4.2.2 药品和试剂
        4.2.3 TEDAIL-Fe_3O_4@SiO_2-GO制备
        4.2.4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EDAIL-Fe_3O_4@SiO_2-GO表征和萃取性能
        4.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4.3.3 洗脱条件优化
        4.3.4 分析性能
        4.3.5 干扰实验
        4.3.6 样品分析
        4.3.7 方法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rpIL-Fe_3O_4@SiO_2-GO磁性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辣椒中苏丹Ⅰ-Ⅳ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仪器和设备
        5.2.2 药品和试剂
        5.2.3 TrpIL-Fe_3O_4@SiO_2-GO的制备
        5.2.4 样品制备
        5.2.5 色谱条件
        5.2.6 实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rpIL-Fe_3O_4@SiO_2-GO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和萃取性能
        5.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5.3.3 洗脱条件的优化
        5.3.4 萃取剂的重复使用次数
        5.3.5 吸附机理
        5.3.6 分析性能
        5.3.7 干扰实验
        5.3.8 样品分析
        5.3.9 方法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Ni-MOF-Fe_3O_4@SiO_2-GO磁性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中氟环唑
    6.1 前言
    6.2 实验
        6.2.1 仪器和设备
        6.2.2 药品和试剂
        6.2.3 Ni-MOF-Fe_3O_4@SiO_2-GO制备
        6.2.4 样品制备
        6.2.5 色谱条件
        6.2.6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Ni-MOF-Fe_3O_4@SiO_2-GO的表征和萃取性能
        6.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6.3.3 洗脱条件的优化
        6.3.4 萃取剂的重复使用次数
        6.3.5 吸附机理
        6.3.6 分析性能
        6.3.7 干扰实验
        6.3.8 样品分析
        6.3.9 方法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锗砷磷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高温合金中元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1.2.2 原子发射光谱法
        1.2.3 分光光度法
        1.2.4 原子荧光光谱法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1.1 锗元素的研究现状
        1.3.1.2 砷元素的研究现状
        1.3.1.3 磷元素的研究现状
        1.3.1.4 硫元素的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仪器的结构、原理及主要进展
        1.4.1.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的发展
        1.4.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的结构
        1.4.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的应用
        1.4.2 方案设计和思路
        1.4.3 课题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ICP-MS/MS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锗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及仪器参数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ICP-MS/MS法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砷锗
        2.3.1 溶样体系
        2.3.2 内标选择
        2.3.3 分析同位素选择
        2.3.4 质谱干扰分析及消除机理
        2.3.5 单四极杆和MS/MS模式下Co对 As的干扰
        2.3.6 O_2流速
        2.3.7 校准曲线和检出限
        2.3.8 加标回收率实验
        2.3.9 方法验证与样品测定
    2.4 小结
第三章 ICP-MS/MS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磷硫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及仪器参数
        3.2.2 主要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ICP-MS/MS法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磷硫
        3.3.1 溶样体系
        3.3.2 分析同位素选择
        3.3.3 反应模式的选择
        3.3.4 质谱干扰及氧气模式干扰消除机理
        3.3.5 O_2流速
        3.3.6 校准曲线和检出限
        3.3.7 加标回收率实验
        3.3.8 方法验证与样品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测量结果不确定的评定
    4.1 ICP-MS/MS法测定高温合金中硫元素的不确定度评定
        4.1.1 实验方法
        4.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1.3 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
        4.1.4 不确定度评定
        4.1.4.1 测量重复性的不确定度
        4.1.4.2 样品溶液中硫的质量浓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4.1.4.3 样品空白变动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4.1.4.4 样品称取质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4.1.4.5 定容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
        4.1.5 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
    4.2 ICP-MS/MS法测定高温合金中锗砷磷硫的不确定度评定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蓝宝石位错密度检测及其原料痕量元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蓝宝石
    1.2 蓝宝石生产原料
    1.3 蓝宝石加工工艺
    1.4 蓝宝石的国内外研究应用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硅钼蓝法测定高纯氧化铝中痕量硅
    2.1 试验部分
        2.1.1 试剂
        2.1.2 仪器及配件
        2.1.3 氧化铝粉末的溶解
        2.1.4 硅钼蓝法分析Si流程
    2.2 氧化铝粉末样品溶解方法的选择
    2.3 硅钼蓝分析法尝试及各参数初步确定
        2.3.1 显色剂加入量
        2.3.2 反应时间与显色温度
        2.3.3 比色皿
    2.4 硅标准曲线的绘制及硅含量的计算
        2.4.1 钼酸铵添加量的选择
        2.4.2 酸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2.4.3 柠檬酸加入量的选择
        2.4.4 L-抗坏血酸加入量的选择
        2.4.5 显色时间和温度选择
        2.4.6 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2.5 样品分析
        2.5.1 两种样品分析方法
        2.5.2 检测范围和精密度实验
        2.5.3 标准回收实验
        2.5.4 方法灵敏度
        2.5.5 Fe、P、As的干扰
    2.6 小结
第三章 ICP-OES检测氧化铝粉末中痕量金属元素
    3.1 试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氧化铝(10mg/m L)的溶解
    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前处理方法选择
        3.2.1 浸泡法
        3.2.2 磷酸硫酸微波消解法
        3.2.3 磷酸硫酸高压溶解法
    3.3 波长的选择及参数设置
    3.4 氧化铝粉末样品分析
        3.4.1 溶解液直接检测
        3.4.2 各元素分析工作曲线绘制
        3.4.3 各元素精密度及检出限
        3.4.4 加标回收实验
        3.4.5 检测结果对比
    3.5 小结
第四章 侵蚀法检测蓝宝石单晶片(0001)面位错密度
    4.1 位错密度
    4.2 侵蚀法试验
        4.2.1 侵蚀法
        4.2.2 检测晶片的制备
        4.2.3 试验条件
    4.3 腐蚀条件对位错观察的影响
        4.3.1 腐蚀时间
        4.3.2 腐蚀温度
        4.3.3 不同来源晶片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熔融KOH侵蚀下(0001)面腐蚀坑的形成过程
    5.1 熔融KOH侵蚀下(0001)面腐蚀形貌
    5.2 不同种类缺陷被腐蚀形貌
        5.2.1 刃型位错
        5.2.2 点缺陷
        5.2.3 混合位错
        5.2.4 小角度晶界
        5.2.5 浅划痕
        5.2.6 深划痕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功能微针电极的构建及在海岸带水体典型金属元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岸带水体中的金属元素
        1.1.1 海岸带水体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及途径
        1.1.2 海岸带水体中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
        1.1.3 海岸带水体中金属元素的研究意义
    1.2 海岸带水体中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
        1.2.1 原子光谱法
        1.2.2 分子光谱法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2.4 电化学分析法
    1.3 电化学溶出伏安法
        1.3.1 溶出伏安法分类
        1.3.2 溶出伏安法原理
        1.3.3 溶出伏安法检测系统
    1.4 不同电极在金属元素检测中的应用
        1.4.1 汞电极
        1.4.2 碳电极
        1.4.3 金属电极
        1.4.4 化学修饰电极
        1.4.5 微电极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树枝状纳米金/阳离子交换膜功能化微针电极用于海水中Cu的形态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AuNDs/Nafion/MNE的制备
        2.2.4 海水样品采集及处理
        2.2.5 电化学表征及检测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uNDs/Nafion/MNE的表征
        2.3.2 AuNDs/Nafion/MNE的电化学活性面积
        2.3.3 AuNDs/Nafion/MNE用于Cu~(2+)溶出伏安检测的机理
        2.3.4 AuNDs/Nafion/MNE用于Cu~(2+)溶出伏安检测的实验条件优化
        2.3.5 AuNDs/Nafion/MNE用于Cu~(2+)溶出伏安检测的性能
        2.3.6 AuNDs/Nafion/MNE用于Cu~(2+)检测的重复性、重现性和选择性
        2.3.7 AuNDs/Nafion/MNE用于海水中Cu的形态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多孔金/聚多巴胺功能化微针电极用于海水中Cu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P-Au/PDA/MNE的制备
        3.2.4 海水样品采集及处理
        3.2.5 电化学表征及检测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u/PDA/MNE的表征
        3.3.2 P-Au/PDA/MNE的电化学性质
        3.3.3 P-Au/PDA/MNE对 Cu~(2+)的溶出伏安响应
        3.3.4 P-Au/PDA/MNE用于Cu~(2+)溶出伏安检测的实验条件优化
        3.3.5 P-Au/PDA/MNE用于Cu~(2+)溶出伏安检测的性能
        3.3.6 P-Au/PDA/MNE用于Cu~(2+)检测的重复性、重现性和选择性
        3.3.7 P-Au/PDA/MNE用于海水中Cu的检测
    3.4 小结
第4章 金纳米簇/导电聚合物膜功能化微针电极用于海岸带水体中Fe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AuNCs/PEDOT-PSS/MNE的制备
        4.2.4 海岸带河水样品采集及处理
        4.2.5 电化学表征及检测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NCs/PEDOT-PSS/MNE的表征
        4.3.2 AuNCs/PEDOT-PSS/MNE的电化学性质
        4.3.3 AuNCs/PEDOT-PSS/MNE对 Fe~(3+)的溶出伏安响应
        4.3.4 AuNCs/PEDOT-PSS/MNE用于Fe~(3+)溶出伏安检测的实验条件优化
        4.3.5 AuNCs/PEDOT-PSS/MNE用于Fe~(3+)溶出伏安检测的性能
        4.3.6 AuNCs/PEDOT-PSS/MNE用于Fe~(3+)检测的重复性、重现性和选择性
        4.3.7 AuNCs/PEDOT-PSS/MNE用于海岸带水体中Fe的检测
    4.4 小结
第5章 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花状铋纳米片功能化微针电极用于海岸带水体中Pb的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3DrGO/F-BiNSs/MNE的制备
        5.2.4 电化学表征及检测过程
        5.2.5 电极重复性、重现性和选择性的评价
        5.2.6 海岸带水体样品采集及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3DrGO/F-BiNSs/MNE的表征
        5.3.2 3DrGO/F-BiNSs/MNE对 Pb~(2+)的溶出伏安响应
        5.3.3 3DrGO/F-BiNSs/MNE用于Pb~(2+)溶出伏安检测的实验条件优化.
        5.3.4 3DrGO/F-BiNSs/MNE用于Pb~(2+)溶出伏安检测的性能
        5.3.5 3DrGO/F-BiNSs/MNE用于海岸带水体中Pb的检测
    5.4 小结
第6章 金-汞功能化微针电极用于海岸带水体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同时检测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Au-Hg/MNE的制备
        6.2.4 海岸带水体样品采集及处理
        6.2.5 电化学表征及检测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u-Hg/MNE的电化学表征
        6.3.2 Au-Hg/MNE的电位窗口
        6.3.3 Au-Hg/MNE用于Cu、Pb、Cd同时检测的溶出伏安响应
        6.3.4 Au-Hg/MNE用于Cu、Pb、Cd溶出伏安检测的性能
        6.3.5 Au-Hg/MNE用于海岸带水体中Cu、Pb、Cd的同时检测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功能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吸附剂的制备及在复杂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样品检测
        1.1.1 生物样品检测中化合物的分类
        1.1.2 生物样品中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1.2 样品前处理方法
        1.2.1 液液萃取
        1.2.2 分散液液微萃取
        1.2.3 固相萃取
        1.2.4 分散固相萃取
        1.2.5 磁性固相萃取
        1.2.6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1.2.7 固相微萃取
    1.3 吸附剂
        1.3.1 树脂材料
        1.3.2 介孔材料
        1.3.3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和共价有机骨架化合物
        1.3.4 硼亲和材料
        1.3.5 分子印迹材料
        1.3.6 碳纳米材料
        1.3.7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选题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功能化石墨烯和酚醛树脂吸附剂的设计与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制备
        2.2.4 酚醛树脂材料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制备及表征
        2.3.2 酚醛树脂材料制备及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功能化石墨烯和酚醛树脂吸附性能评价
    3.1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吸附性能评价
        3.1.1 离子液体功能化石墨烯
        3.1.2 聚离子液体功能化石墨烯
        3.1.3 聚氢键受体型低共熔溶剂功能化石墨烯
        3.1.4 聚氢键给体型低共熔溶剂功能化石墨烯
        3.1.5 聚离子液体分子印迹石墨烯
        3.1.6 聚多巴胺分子印迹-离子液体功能化石墨烯
    3.2 酚醛树脂材料吸附性能评价
        3.2.1 间苯二酚-三聚氰胺-乌洛托品分子印迹树脂
        3.2.2 单宁酸-乌洛托品树脂和多巴胺-乌洛托品树脂
        3.2.3 磁性单宁酸-乌洛托品树脂和磁性多巴胺-乌洛托品树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型化/快速样品前处理方法开发
    4.1 管尖固相萃取
        4.1.1 装置的组装与操作
        4.1.2 设计原理及优势
    4.2 输液针固相萃取
        4.2.1 装置的组装与操作
        4.2.2 设计原理及优势
    4.3 滤头固相萃取
        4.3.1 装置的组装与操作
        4.3.2 设计原理及优势
    4.4 超声辅助分散滤头萃取
        4.4.1 装置的组装与操作
        4.4.2 设计原理及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样品中痕量物质的萃取和检测
    5.1 尿液中蛋白质的萃取和检测
        5.1.1 方法应用
    5.2 尿液中甲苯和二甲苯暴露生物标志物的萃取和检测
        5.2.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5.2.2 方法学评价
        5.2.3 方法应用
        5.2.4 方法比较
    5.3 尿液中β-激动剂的萃取和检测
        5.3.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5.3.2 方法学评价
        5.3.3 方法应用
        5.3.4 方法比较
    5.4 西瓜汁中氯吡苯脲的萃取和检测
        5.4.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5.4.2 方法学评价及应用
    5.5 豆芽中6-苄基腺嘌呤和4-氯苯氧乙酸钠的萃取和检测
        5.5.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5.5.2 方法学评价
        5.5.3 方法应用
    5.6 果蔬样品中苯脲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萃取和检测
        5.6.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5.6.2 方法学评价
        5.6.3 方法应用
        5.6.4 方法比较
    5.7 西兰花中抗癌活性成分吲哚-3-甲醇的萃取和检测
        5.7.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5.7.2 方法学评价
        5.7.3 方法应用
        5.7.4 方法比较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9-(2-羟丙基)腺嘌呤-柱前衍生化-HPLC-FLD法检测3-氯-1,2-丙二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3-MCPD的物理、化学性质
    1.2 3-MCPD形成的机理
        1.2.1 酸水解产生
        1.2.2 热处理产生
        1.2.3 氯丙醇酯降解产生
    1.3 3-MCPD的来源
    1.4 3-MCPD的毒性
        1.4.1 生殖毒性
        1.4.2 遗传毒性
        1.4.3 致癌性
    1.5 3-MCPD的代谢途径
    1.6 部分国家对3-MCPD的限量要求
    1.7 减少或避免3-MCPD生成的方法
    1.8 3-MCPD的萃取方法
        1.8.1 固相萃取(SPE)
        1.8.2 固相微萃取(SPME)
        1.8.3 磁性固相萃取(MSPE)
        1.8.4 液-液萃取(LLE)
    1.9 3-MCPD的检测方法
        1.9.1 气相色谱法(GC)
        1.9.2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1.9.3 毛细管电泳-电导法(CE-CD)
        1.9.4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法(CE-ED)
        1.9.5 分子印迹法(MIP)
        1.9.6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PLC-UV)
    1.10 3-MCPD酯的简介
    1.11 立题意义及背景
    1.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四种腺嘌呤类试剂衍生效果与荧光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氯乙醛及腺嘌呤类衍生试剂溶液的配制
        2.3.2 高浓度衍生产物溶液的制备
        2.3.3 衍生产物荧光光谱研究
        2.3.4 四种腺嘌呤类衍生试剂的荧光效果比较及评价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衍生化原理
        2.4.2 四种3-MCPD衍生物的制备
        2.4.3 四种3-MCPD衍生物的质谱分析
        2.4.4 四种3-MCPD衍生物的荧光强度与p H关系
        2.4.5 四种3-MCPD衍生物的荧光强度与甲醇体积分数关系
        2.4.6 四种3-MCPD衍生物的荧光强度与NaCl浓度关系
        2.4.7 四种腺嘌呤类衍生试剂的衍生效果对比及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以9-(2-羟丙基)腺嘌呤为衍生试剂的HPLC-FLD法测定3-MCPD的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HP-Ade作为衍生试剂空白峰的生成抑制探索
        3.3.2 HP-Ade作为衍生试剂空白峰的生成抑制优化比较实验
        3.3.3 最佳抑制空白峰的条件下比较体系及干扰物的液相分析结果,验证可行性
        3.3.4 最佳抑制空白峰的条件测定3-MCPD条件优化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空白干扰峰生成及抑制探索实验结果
        3.4.2 方法3和方法6衍生效果对比
        3.4.3 空白峰生成最小化及3-MCPD衍生物峰生成最大化的优化实验
        3.4.4 利用最佳抑制空白峰的条件比较体系及干扰物的液相分析结果,验证可行性
        3.4.5 最佳抑制空白峰的条件测定3-MCPD条件优化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9-(2-羟丙基)腺嘌呤为衍生试剂的HPLC-FLD法测定食用油中游离的3-MCPD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NaCl溶液的浓度对3-MCPD衍生化的影响探索
        4.3.2 NaCl溶液的浓度对空白峰生成的影响探索
        4.3.3 0.03 g/mL NaCl溶液体系下3-MCPD标准曲线的绘制(0.0-100.0ng/mL)
        4.3.4 食用油中游离3-MCPD的测定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3-MCPD衍生化及空白峰生成的影响
        4.4.2 0.03 g/mL NaCl溶液体系下3-MCPD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4.4.3 萃取时间的选择
        4.4.4 加标回收率实验结果
        4.4.5 不同食用油中游离3-MCPD的测定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环境水样中3-MCPD的探索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3-MCPD标准曲线的绘制—HPLC-FLD法
        5.3.2 3-MCPD标准曲线的绘制—荧光分光光度法
        5.3.3 HPLC-FLD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加标回收率实验
        5.3.4 HPLC-FLD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环境水中的3-MCPD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HPLC-FLD法绘制3-MCPD标准曲线的结果
        5.4.2 荧光分光光度法绘制3-MCPD标准曲线的结果
        5.4.3 HPLC-FLD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加标回收率的结果
        5.4.4 HPLC-FLD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环境水中3-MCPD的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酱油检测中三氯蔗糖的干扰、样品前处理方法探索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检测方法
        6.3.2 液-液萃取法提取酱油中3-MCPD的探索
        6.3.3 酱油中3-MCPD加标回收率实验
        6.3.4 目标峰的验证实验
        6.3.5 9-(2-羟丙基)腺嘌呤与三氯蔗糖反应
        6.3.6 3-MCPD与三氯蔗糖分离的探索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液-液萃取法提取酱油中3-MCPD的探索实验结果
        6.4.2 酱油中3-MCPD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结果
        6.4.3 对目标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
        6.4.4 9-(2-羟丙基)腺嘌呤与三氯蔗糖反应结果
        6.4.5 3-MCPD与三氯蔗糖分离的探索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实验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三苯甲烷类染料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和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三苯甲烷类染料概述
        1.1.1 三苯甲烷类染料
        1.1.2 三苯甲烷类染料的分析应用
    1.2 荧光分析法检测分析概述及分析应用
    1.3 共振瑞利散射检测法概括
        1.3.1 共振瑞利散射检测法原理
        1.3.2 共振瑞利散射检测法测定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溴酸钾氧化罗丹明B衍生物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钼(Ⅵ)离子
    2.1 RDB-HH的合成及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钼(Ⅵ)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方法的选择性
        2.1.4 荧光淬灭与温度的关系
    2.2 SRDBS的合成及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钼(Ⅵ)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方法的选择性
        2.2.4 荧光淬灭与温度的关系
    2.3 本章实验结果对比
    2.4 样品分析
    2.5 本章小节
3 过氧化氢氧化罗丹明B衍生物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钛(Ⅳ)
    3.1 RDB-HH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钛(Ⅳ)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1.3 方法的选择性
        3.1.4 荧光淬灭与温度的关系
    3.2 SSRD的合成及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钛(Ⅳ)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2.3 方法的选择性
        3.2.4 荧光淬灭与温度的关系
    3.3 本章实验结果对比
    3.4 样品分析
    3.5 本章小节
4 新检测方法的应用——检测无机痕量钴(Ⅱ)、铅(Ⅱ)离子
    4.1 过氧化氢氧化桑色素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钴(Ⅱ)
        4.1.1 实验部分
        4.1.2 结果与讨论
        4.1.3 方法的选择性
        4.1.4 样品分析
    4.2 铅-二甲酚橙-结晶紫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铅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机理探讨
        4.2.4 方法的选择性
        4.2.5 样品分析
    4.3 本章小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饮用水生产过程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全球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的污染现状
    1.2 亚硝酸盐与健康的关系
        1.2.1 人体内亚硝酸盐来源
        1.2.2 亚硝酸盐的急性毒性
        1.2.3 亚硝酸盐的慢性危害及致癌性
        1.2.4 亚硝酸盐的致畸性
    1.3 饮用水水质的标准
        1.3.1 国外的饮用水标准
        1.3.2 我国的饮用水标准
        1.3.3 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标准
    1.4 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5 水中亚硝酸盐的转化
        1.5.1 亚硝酸盐的迁移转化
        1.5.2 亚硝酸进入水体前的迁移转化
    1.6 饮用水处理工艺对亚硝酸盐的影响
        1.6.1 含氯制剂的氯化消毒
        1.6.2 二氧化氯消毒
        1.6.3 膜分离技术
        1.6.4 紫外线消毒
        1.6.5 臭氧消毒
    1.7 研究意义
    1.8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微量亚硝酸盐定量分析方法
    2.1 实验原理
        2.1.1 分光光度法
        2.1.2 离子色谱法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分光光度法
        2.3.1.1 试剂配制
        2.3.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1.3 水样前处理及测定
        2.3.2 离子色谱法
        2.3.2.1 色谱柱的选择
        2.3.2.2 色谱条件及方法
        2.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4 水样的前处理
        2.3.3 亚硝酸盐浓度计算公式
    2.4 实验方法验证
        2.4.1 线性范围
        2.4.1.1 分光光度法
        2.4.1.2 离子色谱法
        2.4.2 检出限
        2.4.2.1 分光光度法
        2.4.2.2 离子色谱法
        2.4.3 回收率
        2.4.4 精密度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实验结果
        2.5.1.1 线性范围
        2.5.1.2 检出限
        2.5.1.3 回收率
        2.5.1.4 精密度
        2.5.2 结果分析
        2.5.2.1 线性范围
        2.5.2.2 检出限
        2.5.2.3 回收率
        2.5.2.4 精密度
    2.6 小结
第三章 水处理工艺流程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3.1 实验原理
        3.1.1 紫外光照产生亚硝酸盐原理
        3.1.2 臭氧氧化亚硝酸盐原理
    3.2 实验试剂、仪器及方法
    3.3 样品采集
    3.4 亚硝酸盐在源水和成品水中的含量变化
        3.4.1 不同时间工厂源水和瓶装成品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3.4.2 水处理工艺流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
        3.4.3 紫外线照射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4.4 臭氧消毒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4.5 不同工厂水源水质对亚硝酸盐的影响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结果
        3.5.1.1 不同时间工厂源水和瓶装成品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3.5.1.2 亚硝酸盐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含量变化
        3.5.1.3 紫外线照射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5.1.4 臭氧消毒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5.1.5 不同工厂水源水质中的硝酸盐含量
        3.5.1.6 不同工厂水源水质对紫外线照射和臭氧氧化工艺的影响
        3.5.2 结果分析
        3.5.2.1 不同时间工厂源水和瓶装成品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3.5.2.2 亚硝酸盐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含量变化
        3.5.2.3 紫外线照射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5.2.4 臭氧消毒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5.2.5 不同工厂水源水质中的硝酸盐含量
        3.5.2.6 不同工厂水源水质对紫外线照射和臭氧氧化工艺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试剂中痕量钙(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盐中钙含量测定方法综述[J]. 武晓雨,赵毅,苑惠杰,周洋,张玲玲. 盐科学与化工, 2022(01)
  • [2]典型工业过程高浓度溶液重金属离子浓度光谱直测研究[D]. 张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02)
  • [3]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 陈松庆. 扬州大学, 2021(02)
  • [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锗砷磷硫[D]. 郭红巧. 钢铁研究总院, 2021(01)
  • [5]蓝宝石位错密度检测及其原料痕量元素检测方法的研究[D]. 王振越.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6]功能微针电极的构建及在海岸带水体典型金属元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韩海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0(01)
  • [7]功能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吸附剂的制备及在复杂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D]. 苑亚楠. 河北大学, 2020(08)
  • [8]9-(2-羟丙基)腺嘌呤-柱前衍生化-HPLC-FLD法检测3-氯-1,2-丙二醇[D]. 胡金华.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9]三苯甲烷类染料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和检测[D]. 张萌.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饮用水生产过程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D]. 洪徐华.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试剂中的微量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