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例天疱疮回顾性研究

107例天疱疮回顾性研究

一、107例天疱疮回顾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珊,杨宝琦[1](2021)在《天疱疮合并症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天疱疮是一种以表皮内棘层松解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可以合并银屑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等。近年来有关天疱疮合并症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对天疱疮合并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石国英,李娟,闫小宁[2](2021)在《18例天疱疮的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天疱疮的临床、病理表现及免疫荧光特点。方法对18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荧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天疱疮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5∶1,平均发病年龄(56.06±16.63)岁。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组织病理表现为棘层下方或基底细胞层上方出现棘层松解,可见水疱或裂隙形成,呈"墓碑状"改变。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占18例(100.00%),C3占15例(83.33%),IgM占13例(72.22%),IgA占3例(16.67%),IgG+C3占15例(83.33%),IgG+C3+IgM占10例(55.56%),IgG+C3+IgA占4例(22.22%),IgG+C3+IgM+IgA占4例(22.22%)。结论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病,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对其进行诊断。

龙海,蒋丽,邱月棨,姚南,刘力聪,谢昱明,熊峰,谭思齐,匡琪琪,尤睿璇,柴可,罗鑫,龙浩君,忻悦,郭子瑜,王佳琪,谭怡忻,张庆,张桂英,李亚萍,苏玉文,肖嵘,陆前进[3](2021)在《皮肤科病房危重症1 05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皮肤科病房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病房2011年7月9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所有"病危"、"病重"患者,回顾其病历资料,总结疾病种类及构成比、主要并发症、病危/病重原因、重要救治措施及病情转归,对死亡病例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共收治危重症患者1 057例,男女比例1∶1.11,18~65岁者占64.81%,收治病种主要涉及药疹(332例)、结缔组织病(226例)、大疱性皮肤病(104例)、银屑病(57例)、红皮病(45例)、感染性皮肤病(67例)等。其中,银屑病(39例)和红皮病(32例)以男性居多,结缔组织病(168例)以女性为主。常见并发症主要涉及感染、重要脏器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低白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危患者94例,告病危的主要原因涉及皮肤原发疾病、血液系统异常、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衰竭、脓毒症、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在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43例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264例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55例输入其他血液制品,34例实施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血浆置换、透析或人工肝等特殊治疗;42例转入重症监护室救治,12例转入外科手术,12例转入妇产科分娩或引产。经救治,989例(93.57%)好转出院。14例(1.32%)死亡,其中,7例因继发脓毒症、2例因严重肺部感染、2例因呼吸黏膜脱落堵塞气道致窒息死亡,其他3例分别因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神经精神性狼疮死亡。结论皮肤科病房危重病例主要集中在重症药疹、结缔组织病和大疱性皮肤病等重症皮肤病以及合并重要基础疾病、出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或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上,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监测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请相关学科会诊协助。

王锋[4](2021)在《105例寻常型天疱疮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我院105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治疗、感染、预防性用药等指标进行总结分析,期望可以为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以期达到更好控制病情和减少真菌感染的目的。方法:收集整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20年1月住院的105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病历资料,将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预防性抗真菌用药及感染、治疗方案等录入EXCLE表格,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05例PV患者中,男患45例,女患60例,男女比率1:1.33。发病年龄2582岁,平均发病年龄53.72±12.90,好发年龄为4150岁。病程0.1360.50个月,中位数3.00个月。2、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有皮肤受累,黏膜受累者占所有患者的73.33%,其中口腔黏膜受累患者约占93.51%。皮损首发部位中口腔黏膜40例、头面颈部28例、躯干26例、四肢11例。PV患者尼氏征阳性率为89.52%。3、寻常型天疱疮治疗:仅系统应用激素治疗者24例,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81例。病情严重程度在糖皮质激素的起始剂量、控制剂量、累计剂量和减量前总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组和联合组在激素累计剂量、减量前总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糖皮质激素的控制剂量、累计剂量、减量前总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白蛋白血症组与非低白蛋白血症组在糖皮质激素的起始剂量、控制剂量、累计剂量、减量前总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口腔念珠菌感染易感因素:口腔黏膜受累、低白蛋白血症、糖尿病在口腔念珠菌感染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皮质激素的控制剂量、累计剂量和减量前总量以及住院时间在口腔念珠菌感染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累计剂量≥1g和<1g两组间口腔念珠菌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疗程、频繁更换抗生素及抗生素种类在口腔念珠菌感染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预防抗真菌治疗:预防用药组与未预防用药组在口腔念珠菌感染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周内预防用药和入院1周后预防用药两组间在口腔念珠菌感染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念珠菌感染组与无念珠菌感染组在预防性抗真菌用药疗程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伊曲康唑预防性用药疗程与口腔念珠菌感染情况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在预防口腔念珠菌感染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病情严重程度、免疫抑制剂、低白蛋白血症和感染是影响患者激素用量的重要因素,激素剂量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2、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住院天数、糖皮质激素用量、联用免疫抑制剂、低白蛋白血症、糖尿病、口腔黏膜破溃、抗生素使用疗程、频繁更换抗生素及抗生素种类。3、预防应用抗真菌药物可减少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发生,应尽量在入院1周内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

马育晓[5](2021)在《天疱疮颗粒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天疱疮颗粒方对湿热毒蕴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挖掘并验证天疱疮颗粒治疗BP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证据。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湿热毒蕴型BP患者共169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住院天数、首发年龄、既往史等数据。2.分析BPDAI评分与血凝试验、D-Dimer、免疫全项、炎性指标等部分数据的相关性。3.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69例BP患者分为暴露组及非暴露组,非暴露组治疗仅西医常规治疗,暴露组治疗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天疱疮颗粒方,比较两组间肝肾功能部分指标的差异: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尿素氮、尿酸、肌酐。4.分析两组间住院时间、化验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差异。1.筛选天疱疮颗粒活性成分及靶点;确定BP相关靶点;2.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3.将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中互作关系前3的疾病靶点,与“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中天疱疮颗粒中调控靶点数前6的核心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构建核心成分各自最佳对接的模式图。结果:1.两队列基线资料均衡性检验:共收集169例,暴露组108例,非暴露组61例,两队列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治疗前BPDAI评分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收集169例BP患者中,男性97例,女性72例,男女比例为:1.35:1;此次住院为首次发病的有137例(81.07%),为复发或加重的有32例(18.93%);发病季节分布:春季38例、夏季44例、秋季46例、冬季41例;137例既往有一种或多种其他疾病史,占总人数81.1%;其中高血压80例,冠心病22例,脑梗12例,脑出血3例,糖尿病24例。3.D-Dimer、FIB指标与BPDAI评分呈正相关;4.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暴露组明显优于非暴露组。天疱疮颗粒调控靶点与BP相关靶点的交集靶点有12个,调控的靶点数目排前6位的化合物是槲皮素、山柰酚、木樨草素、β-胡萝卜素、木蝴蝶素A、汉黄芩素,说明这些化合物在天疱疮颗粒治疗BP中起主要作用。化合物调控的靶点数目前4位是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2,BC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是天疱疮颗粒治疗BP的主要靶点。结论:1.BP患者病程长,易复发,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发病多于60岁以上,发病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四季发病无明显差异;2.大部分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应当重视防治心脑血管疾患,提高患者生存率;3.BP患者有D-Dimer、FIB指标的改变;4.天疱疮颗粒联合西医治疗湿热毒蕴型BP疗效可观,值得临床推广。1.天疱疮颗粒治疗BP的主要靶点是BCL-2、IL-6、ICAM-1、VCAM-1;2.天疱疮颗粒治疗BP中起主要作用的化合物是槲皮素、山柰酚、木樨草素、β-胡萝卜素、木蝴蝶素A、汉黄芩素;3.天疱疮颗粒对BP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免疫功能、炎性状态的调节。

金欣星[6](2021)在《天疱疮稳定期抗体高滴度与血清抗桥粒芯蛋白抗体亚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天疱疮是一种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中常使用血清抗桥粒芯蛋白(Dsg)抗体水平来诊断天疱疮类别、监测患者病情、评估预后。但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天疱疮患者临床症状稳定而血清抗Dsg抗体呈高滴度,这也为其诊疗方案的调整带来极大挑战。由于天疱疮的一线治疗为系统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患者病情后适时减量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找到能准确评估其病情及预后的指标十分重要。近来,有研究发现抗Dsg抗体中的真实致病抗体为结合Dsg构象表位的亚型,此外,IgG4亚型与急性期相关、IgG1亚型则与症状缓解相关,测定抗Dsg构象表位抗体水平和IgG1/4水平能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判断复发概率,从而改善天疱疮的临床诊疗。本课题希望通过分析天疱疮患者血清抗Dsg抗体亚型水平与其临床症状、预后间的关系来为天疱疮的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诊治并获得随访的134例天疱疮患者临床资料。分别纳入符合条件的普通天疱疮患者(对照组)、临床缓解而抗体高滴度的天疱疮患者(实验组),整理分析其临床资料。收集对照组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各一份血清标本,实验组患者缓解期的一份血清标本。测定上述血清标本的抗Dsg-1/3抗体水平、抗Dsg-1/3 IgG1/4抗体水平、抗Dsg-1/3 IgG1/4构象表位抗体水平。分析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清抗体亚型水平与其病情(急性期/缓解期)的关系,确定是否存在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相关的抗体亚型;将对照组患者缓解期的血清抗体亚型水平与其预后情况(随访期内有无复发)进行生存分析,确定是否存在显着影响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的抗体亚型。结果1、与急性期相比,对照组缓解期抗Dsg-1/3 IgG1非构象表位抗体比例显着升高;实验组抗Dsg-1 IgG1非构象表位抗体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2、与急性期相比,对照组缓解期抗Dsg-1 IgG4非构象表位抗体比例显着下降。3、对照组抗Dsg-1/3抗体的IgG4/IgG1亚型比值在缓解期显着下降。4、抗Dsg-1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抗Dsg-1 IgG4非构象表位抗体高水平为预后危险因素;抗Dsg-3抗体阳性的患者中,仅在单因素分析时发现抗Dsg-3 IgG1非构象表位抗体高水平可能为预后危险因素(P=0.103)。结论1、抗Dsg-1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总抗体水平、IgG4亚型水平与病情严重度正相关,IgG4非构象值水平与之负相关;IgG4非构象表位抗体高水平为天疱疮预后危险因素。2、抗Dsg-3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总抗体水平与病情严重度正相关,IgG4亚型水平与之负相关;抗体总水平及各亚型水平对天疱疮预后无显着影响。

黄茹琪[7](2021)在《16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增加。BP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皮损典型表现为红斑、水疱和大疱,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和功能障碍。临床上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为BP的主要治疗方法,需根据病情长期维持治疗,常易诱发或加重感染、出现机体代谢紊乱和血液系统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往往预后不佳,对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至2020年间164例BP住院患者资料,总结分析B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探讨影响BP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以后临床BP患者治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总结2013年至2020年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的16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治疗特点等,分析BP的临床发病特点,总结经验规律,探讨影响常见BP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以后BP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也为今后提高BP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20年7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的164例BP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征、误诊情况、合并疾病、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并发症以及疗效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影响BP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1.164例住院患者中男性99例(占60.37%),女性65例(占39.63%),男女比例为1.5:1。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为68.56±13.06岁,60岁以上患者共121例(73.78%),不同性别间患者发病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为6天至3个月不等,中位数20天。2.164例患者的初发皮损以同时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或大疱为主(占50%),首发部位以躯干为主,皮损分布部位以躯干、四肢为主。12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伴或不伴有疼痛。3.38例患者有黏膜受累情况(占23.17%),其中2例以口腔黏膜糜烂为首发皮损表现。4.141例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其他疾病(占85.98%),主要合并的系统性疾病有:心血管系统疾病84例、糖尿病62例、神经系统疾病40例,肺炎40例、消化系统疾病29例、其他皮肤疾病22例、甲状腺疾病20例、股骨头坏死7例、恶性肿瘤6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分别占59.57%、37.80%、28.37%、24.40%、20.57%、15.6%、14.18%、4.96%、3.66%、2.84%。神经系统疾病以脑血管疾病为主(占85.00%)。164例BP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感染48例(占29.27%),是否并发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糖皮质激素最大应用剂量、激素累积剂量、激素减量时间、黏膜受累、肺炎、糖尿病、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血钙降低、低白蛋白血症和疾病严重程度以上因素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肺炎和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BP患者是否并发糖尿病与患者住院时间、糖皮质激素最大应用剂量、激素累积剂量、血脂异常和肾功能异常以上因素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脂异常是并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BP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与低蛋白血症、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D-二聚体升高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是否受累与低蛋白血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并发血小板异常与住院时间、糖皮质激素初始剂量、激素最大应用剂量、激素累积剂量、激素减量时间、黏膜受累、肺炎、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低白蛋白血症和使用环孢素以上因素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肺炎和使用环孢素是BP患者并发血小板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6.治疗方案以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其中有114例患者采用激素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有效率达96.95%。激素联合用药患者的住院时间、激素最大应用剂量和激素累积剂量均高于单用激素患者。中青年患者的激素初始剂量和激素最大应用剂量高于老年患者。黏膜受累患者的住院时间、激素初始量和激素最大应用剂量和激素累积剂量均高于黏膜未受累患者。结论:1.BP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女之间年龄无明显差异,且常合并一种或多种其他系统疾病,以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居多。神经系统疾病以脑血管疾病为主。2.患者入院多伴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D-二聚体升高以及白蛋白水平降低,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是BP的致命危险因素之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D二聚体水平升高和低白蛋白血症与B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皮疹体表面积比例)相关,低白蛋白血症与BP患者黏膜受累相关。3.本研究中BP患者伴有血小板异常23例,发生率为14.02%,其中血小板减少19例,发生率为11.59%。糖尿病、肺炎和使用环孢素是BP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4.糖尿病、肺炎和使用免疫抑制剂是BP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BP并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金欣星,李思哲,左亚刚,晋红中[8](2021)在《8例缓解期高滴度血清抗体的天疱疮患者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缓解期血清抗桥粒芯蛋白(Dsg)抗体呈现高滴度的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皮肤科诊治的天疱疮患者临床资料,收集确诊为天疱疮并且缓解期血清抗Dsg抗体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150 U/ml或较初始治疗时下降≤20%(以最大检测上限150 U/ml计算)的患者资料。结果在此期间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34例天疱疮患者中,共有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随访时长21~85个月,持续缓解时间18~70个月,均以每日口服≤10 mg泼尼松相当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血清抗Dsg抗体均呈高滴度。8例患者首诊时Dsg-1抗体阳性和Dsg-3抗体阳性者各为7例,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病情缓解后19和21个月Dsg-1抗体仍为高滴度,5例患者在病情缓解的18~70个月Dsg-3抗体持续保持高滴度,1例患者两种抗体均呈高滴度状态,以Dsg-1抗体更为明显。Dsg-1和Dsg-3抗体均持续高滴度的患者在19个月的缓解期后出现复发,余患者仍处于临床缓解状态。结论天疱疮患者治疗后,部分患者抗体滴度呈现高水平状态,以Dsg-3抗体持续不转阴更常见,且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而Dsg-1抗体不下降较少见,患者复发可能性较Dsg-3不下降者大。对于这类临床长期缓解但抗体呈高滴度的天疱疮患者,应注意根据抗体类型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糖皮质激素用量。对于Dsg-1抗体持续高水平的患者,激素减量应适度放缓。

史群,毛丽旦,姜梵荷,梁俊琴,康晓静[9](2021)在《SCCA、CRP、ESR在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检测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抗桥粒芯蛋白1(Dsg1)、抗桥粒芯蛋白3(Dsg3)水平与天疱疮活动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清SCCA、CRP、ESR及Dsg1、Dsg3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测定CRP、ESR及Dsg1、Dsg3治疗前后水平,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皮损受累轻、中、重度分组患者血清SCCA、CRP、ESR升高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黏膜受累分组患者血清Dsg1和Dsg3升高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疱疮患者治疗后CRP、ESR、Dsg1、Dsg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治疗前后CRP、ESR、Dsg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CCA、CRP、ESR水平与天疱疮的皮损面积有一定的相关性,Dsg1、Dsg3水平与天疱疮黏膜受累有一定的相关性,CRP、ESR、Dsg1与天疱疮的活动及预后有关。

李丽莉,孙秀坤,沈宏[10](2021)在《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天疱疮患者皮肤菌群的变化》文中指出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研究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皮肤菌群多样性。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10例PV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取皮损旁(PV组)及对侧无皮损处皮肤菌群样本(PVn组),正常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菌群样本。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所有样本的菌群基因进行测序与分类,通过Usearch软件对数据聚类分析,得到可操作分类单元(OTU),获得门、纲、目、科、属水平的物种丰度。以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反映α多样性,使用主坐标分析法(PCoA)分析β多样性。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比较各组的差异物种。利用PICRUSt软件进行基因功能预测。2组非参数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3组间非参数检验采用Kruskal Waills检验。结果注释到门、纲、目、科、属的OTU分别有2 002、1 869、1 751、1 611、1 120个,3组均以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PV组及PVn组葡萄球菌属丰度最高,正常对照组为棒状杆菌属。α多样性分析显示,3组间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PV组Shannon指数(3.24±1.30)和Simpson指数(0.70±0.19)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5)。PCoA分析显示,3组间β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秩和检验显示,3组间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物种共32个,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有富集于PV组的芽孢杆菌纲及富集于正常对照组的微球菌属、短波单胞菌属等。按病程< 3个月、≥ 3个月分组,PV长病程组中富集的物种有梭状芽孢杆菌目、颤杆菌属及鞘氨醇单胞菌属等;短病程组γ变形菌纲富集。功能预测显示,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功能富集于天疱疮组。结论 16S rDNA测序技术应用于天疱疮微生物组学研究,证实PV皮肤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结构与正常人存在一定差异。

二、107例天疱疮回顾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7例天疱疮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天疱疮合并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银屑病
2 神经系统疾病
3 血液系统疾病
4 自身免疫性疾病
5 肿瘤
6 其他
7 结语

(2)18例天疱疮的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临床检查。
        1.3.2 标本取材。
        1.3.3 冰冻切片染色。
    1.4 结果判定
        1.4.1 普通病理结果判定。
        1.4.2 直接免疫荧光阳性判定。
2 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2.2 患者的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2.3 患者的直接免疫荧光结果分析
3 讨论

(4)105例寻常型天疱疮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患者分组
        3.1.5 治疗方法
    3.2 采集及评估内容
    3.3 统计分析
        3.3.1 数据管理
        3.3.2 数据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寻常型天疱疮临床特征
        4.2.1 黏膜受累情况
        4.2.2 皮损首发部位
    4.3 治疗
    4.4 感染
        4.4.1 感染基本情况
        4.4.2 口腔念珠菌感染易感因素
    4.5 预防性抗真菌用药
第5章 讨论
    5.1 PV发病一般情况
    5.2 影响激素用量的因素
    5.3 口腔念珠菌感染易感因素
    5.4 预防应用抗真菌药物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天疱疮颗粒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天疱疮颗粒治疗湿热毒蕴型大疱性类天疱疮回顾性队列研究
    1 资料
    2 研究方案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天疱疮颗粒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作用机制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基本情况
    2 BP的并发症
    3 天疱疮颗粒组方分析
    4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5 西医治疗
    6 血液学数据
    7 网络药理学分析天疱疮颗粒效用机制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机制与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天疱疮稳定期抗体高滴度与血清抗桥粒芯蛋白抗体亚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背景介绍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
    三、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一、仪器与材料
    二、患者纳入及其资料收集
    三、抗体水平测定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结果
    一、患者一般情况
    二、IIF
    三、IgG1/4二抗最佳孵育条件确定
    四、抗Dsg-1/3抗体总水平
    五、抗Dsg-1/3抗体亚型水平分析
    六、预后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论文综述 天疱疮稳定期抗体高滴度与血清抗桥粒芯蛋白抗体亚型的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发表文章

(7)16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单词缩写
引言
第1章 综述
    1.1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机制
    1.3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诱因
    1.4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表现
    1.5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合并疾病
    1.6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
    1.7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
    1.8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并发症
    1.9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预后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情况
        3.2.1 皮损情况
        3.2.2 伴随症状
        3.2.3 疾病严重程度情况
        3.2.4 既往误诊情况
        3.2.5 病程及住院时间
    3.3 合并疾病
        3.3.1 入院合并疾病情况
        3.3.2 并发感染情况
        3.3.3 并发糖尿病情况
    3.4 实验室指标
        3.4.1 入院实验室指标情况
        3.4.2 并发血小板异常情况
    3.5 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测
    3.6 ELISA检测
    3.7 胸部影像学检查
    3.8 治疗方案
    3.9 疾病转归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8例缓解期高滴度血清抗体的天疱疮患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四、107例天疱疮回顾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疱疮合并症的研究进展[J]. 曹珊,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12)
  • [2]18例天疱疮的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J]. 石国英,李娟,闫小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27)
  • [3]皮肤科病房危重症1 057例临床分析[J]. 龙海,蒋丽,邱月棨,姚南,刘力聪,谢昱明,熊峰,谭思齐,匡琪琪,尤睿璇,柴可,罗鑫,龙浩君,忻悦,郭子瑜,王佳琪,谭怡忻,张庆,张桂英,李亚萍,苏玉文,肖嵘,陆前进.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09)
  • [4]105例寻常型天疱疮临床分析[D]. 王锋. 吉林大学, 2021(01)
  • [5]天疱疮颗粒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马育晓.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天疱疮稳定期抗体高滴度与血清抗桥粒芯蛋白抗体亚型的关系研究[D]. 金欣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16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D]. 黄茹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8]8例缓解期高滴度血清抗体的天疱疮患者临床分析[J]. 金欣星,李思哲,左亚刚,晋红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02)
  • [9]SCCA、CRP、ESR在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检测及意义[J]. 史群,毛丽旦,姜梵荷,梁俊琴,康晓静.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4)
  • [10]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天疱疮患者皮肤菌群的变化[J]. 李丽莉,孙秀坤,沈宏.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03)

标签:;  ;  ;  ;  ;  

107例天疱疮回顾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