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渣压实桩地基处理

钢渣压实桩地基处理

一、钢渣挤密桩处理地基(论文文献综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提出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越斐[2](2020)在《新型复合土工封装钢渣桩承载变形特性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文中提出铁路建设不可避免地要跨越软弱土地区,对于抗剪强度低于15k Pa的极软弱地基,采用土工格栅与土工布复合而成的土工材料封装钢渣桩可作一种新型的软基处理技术。得益于土工格栅的加筋作用和土工布的隔离作用,钢渣桩的承载力显着提高,同时复合地基的排水固结速率明显加快,能有效控制工程实践中的工后沉降。目前关于单一土工材料封装的散体桩已有大量研究,但对复合土工材料封装体的研究还比较鲜见,尤其是对其受力变形特性和排水固结性能需要进一步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基于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承载特性、桩体受力变形规律、桩土应力关系及排水固结性能出发,通过复合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复合土工封装钢渣桩在饱和软土地基中的工作性能,基于试验结果,采用三维水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对影响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参数分析,最后通过理论计算验证了模型试验结果,讨论了不同方法的工程适用性,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土工封装钢渣桩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1)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约为天然地基的10倍,具有相同粒径和性质的填料不改变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桩体径向鼓胀变形主要发生在桩顶以下0~3d之间,其中最大变形处约在1d~2d之间。复合地基桩周土竖向应力传递深度较天然地基更大,加载后期钢渣桩桩土应力比稳定在约38。(2)含泥10%和20%的钢渣桩比普通钢渣桩超孔压峰值平均大6%和10%,未处理地基超孔压峰值在同级荷载下比复合地基幅值平均大2.6倍。含泥10%和20%的钢渣桩比普通钢渣桩超孔压消散速率平均慢18%和24%,未处理地基超孔压消散速率分别比普通钢渣桩和含泥20%钢渣桩平均慢67%和56%。(3)固结后,复合地基桩周土含水率降幅最大,抗剪强度增加明显,未处理地基各点含水率和强度变化幅度不大。含泥工况中土体含水率普遍比普通钢渣桩小。(2)土工封装钢渣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数值仿真研究(1)桩体内摩擦角φ(即φ=38°,40°,42°,45°时)对复合地基沉降为线性影响,φ值越大,土工加筋体径向受力变形越小,桩体竖向应力分布越均匀,桩土能更高效协同分担上部荷载。(2)加筋体刚度J对复合地基沉降为指数型影响,J值越大,加筋体受力越大,鼓胀变形越小,且分布越均匀。当J=40k N/m时,复合地基沉降急剧增大,桩土竖向应力传递不均匀。(3)孔隙淤堵对地基固结为短期沉降慢和长期沉降快的综合影响,初期孔隙淤堵在加载阶段主要影响桩周区域土体的渗透性,桩体和桩周土超孔压累积量增加显着。孔隙淤堵降低了固结阶段地基土的径向水力传导效率,阻碍了超孔压消散速率和地基固结速率。轻微淤堵状态下,中间土层附近孔压消散速率减缓最大,约慢15%;严重淤堵状态下,下部土层区域的孔压消散速率减缓最大,约慢28%。实际工程中需及时控制淤堵的严重程度,加快地基排水固结,及时避免因孔隙淤堵对地基强度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陈坤伦[3](2020)在《倾斜下卧层桩体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西滨海公路企沙至茅岭段位于防城港市东部,该地区部分路段存在厚度不均匀的软土层,且部分软土层下存在倾斜岩层,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会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研究地基不均匀沉降发展规律及特点是采取控制不均匀沉降措施的关键。本文以广西滨海公路企沙至茅岭段道路工程中的钢渣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载荷试验及沉降变形监测,研究了路堤荷载作用下倾斜下卧层桩体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并借助有限元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倾斜下卧层复合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变形特性。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在试验路段中选择典型的监测断面,并在该断面内埋设监测元件,对监测断面内复合地基沉降、应力及侧向位移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现场载荷试验,对试验路段内不同位置处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检测结果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结果表明,试验路段内不同位置处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量不同,且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2.在试验路段内进行沉降变形监测,结果显示,监测断面内复合地基的沉降分布规律并不对称,且最大沉降点的位置发生在路堤底部中点偏左侧(软土层较薄侧)。进一步研究发现,监测断面内桩土沉降差最大值发生在路中偏右侧(软土层较厚侧),且随填土高度的增加各监测点均出现桩土沉降差逐渐增大的现象。3.借助有限元方法对试验路段地基沉降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试验路段内的复合地基沉降主要来源于下卧层的压缩;同时对断面内复合地基沉降量进行了拟合,并确定了复合地基最大沉降量以及最大沉降点的位置。4.通过改变下卧层倾斜度、桩体模量、深宽比以及复合模量比等参数,建立了53种不同工况的复合地基模型,同时引入不均匀沉降系数?、最大沉降点偏移率η以及最大沉降比?等指标,分析了各参数对复合地基不均匀沉降及沉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卧层倾斜是引起最大沉降点偏移的原因之一。最大沉降点偏移量受桩体模量的影响较大,且存在一桩体模量Ep0可使得η=0、?=1;复合模量比趋于1时η和?分别趋于0和1;η、?随深宽比的增大而减小,?随深宽比的增大而增大。5.对试验路段复合地基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改变桩间距、桩径和垫层厚度三个参数,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出6种可行的优化方案,经对比分析,得出原设计方案过于保守的结论,并提出了更为经济的方案。

刘松玉,周建,章定文,丁选明,雷华阳[4](2020)在《地基处理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地基处理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文章简要地回顾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与理论研究发展历史,重点总结介绍近五年涌现出的地基处理新技术、新工艺与工程应用,并分析设计理论和规范发展特点,探讨地基处理质量控制和施工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刘强,程涛,江志杰,倪兵,屈刘盼盼,祝世文[5](2020)在《钢渣桩复合地基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加固理论和加固机理两方面对钢渣桩复合地基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加固理论方面,钢渣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特性、桩体材料的宏观力学变化规律和数值分析等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设计计算时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在加固机理方面,虽然目前已获得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其主要集中于对钢渣的安定性、胶凝活性,以及桩体材料的微观结构试验研究。因此,基于钢渣的体积安定性和胶凝活性的双重考虑,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更为高效的钢渣预处理方法,拓展其微观结构研究方向。在文献归纳与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钢渣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公式、数值建模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钢渣的安定性和胶凝活性研究,以及微观结构试验研究方向等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明确了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张宝琛[6](2018)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建设发展飞速的如今,如何有效合理地处理大量产生的建筑垃圾成为很多国家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开展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特殊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意在有效的处理工程中建筑垃圾产生的资金浪费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为其他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项目提供参考数据与研究经验,为合理有效地推广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公路特殊路基处理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以达到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创造显着的社会效益。本文试验使用的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取自西安市某再生材料加工厂。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室内试验对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初步探索。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与其他种类细料形成混合料时的力学特性,通过改变混合料中细料的种类及细料比得到多组试验组合,通过试验得到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桩体填料粗骨料时的最优配合比。其次在进行室外试验时,通过改变桩体填料种类、桩间距等不同的桩体参数以得到多种桩体组合,通过一系列的室外试验以验证不同组合下的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挤密桩的作用效果,并分析对比各种组合的力学变化规律。试验证明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挤密桩的处理十分有效。相对其他组合,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灰土桩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同时通过浸水试验与沉降监测进一步验证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挤密桩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最后再次增加桩体填料种类并增添每层夯击数等参数,通过正交分析法设计合理的试验组合,并进行相应的室外试验,根据所成数据分析得出各因素影响效果的大小排列顺序,即:夯击数>桩间距>桩体填料。同时得到最优的参数组合,即:桩体填料为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灰土,桩间距为900m,每层击数为6击。

侯潇蒙[7](2017)在《邢衡高速公路软土结构特征与路基加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邢衡高速公路地处河北省衡水市,所在地质存在部分湖泊软土。湖泊软土地基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导致工程条件等级较低。为解决湖泊软土地基处理问题,针对研究邢衡高速公路地理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对该地区软土地基特点结合以往史料系统研究分析,总结出研究区域地层主要为浅层淤泥、软土、粉质粘土和冲积湖相沉积的砂质土,并广泛分布着不同厚度的软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因此,需要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工后沉降。针对邢衡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特点,通过对现场和实验室研究并建模分析,归纳出四种邢衡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办法: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法、膨胀加固土桩复合地基法、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法、钉形双向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法。首先对四种方法的机理特性和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总结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特性,对每种方法的情况和常规型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该方法拥有的优势以及好在何处。对土体的物理性质研究,加固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排水,因此具体研究软土中的渗流方向。对土体力学情况建模分析,计算力学特性,对土层的不同深度如加固区、下卧区等荷载传递情况进行机理分析,以加固手段可以更好的传递地基承载力,通过建模分析模拟土体和加固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针对性试验,在现场取样做实验和分析,记录总结每种方法对邢衡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处理过程和效果。四种地基处理方法在邢衡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的应用效果,以及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都有比较良好实际成果。但是每种方法都具有一定针对性,即土体性质的不同和外在条件的差别会采用比较合适的处理办法。希望这四种方法在邢衡高速公路的应用研究,能够对其他工程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

王向会,杨广庆,马文栋,李三妮[8](2015)在《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材料特性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以河北省邢(台)衡(水)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加固湿地湖泊相软土试验段为依托,基于对钢渣材料特性的分析,提出在灰土中掺入钢渣形成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对试验段内湖泊相软土进行加固。对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材料改良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配合比试验,对不同钢渣掺入量的材料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某一固定配比的钢渣灰土材料及相同灰土比的灰土材料为例,进行耐水性试验,对钢渣灰土材料的耐水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现场施工满28 d后的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进行静力载荷试验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对其承载力及成桩效果进行了评价,为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焦国木[9](2014)在《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复合地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复合地基不断出现,以满足不同基础对地基承载力、沉降变形及稳定性的要求。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是基于多桩型复合地基发展而来,由不同组合形式的刚性长桩、柔性短桩与桩间土共同形成复合地基。由于其设计的灵活性及在建筑地基中良好的应用特性,逐渐得到工程界的关注,随后逐渐应用于柔性基础下的地基处理。由于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因基础刚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使得刚性基础下的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柔性基础下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鉴于柔性基础下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已明显落后于工程应用,以邢衡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试验段项目为依托,对高速公路路堤下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及应用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对柔性基础下的刚柔性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及沉降计算理论进行讨论,提出了基于静载试验的刚柔性长短桩承载力发挥系数的计算方法及考虑刚柔性长短桩承载力发挥系数的沉降计算方法,并对设计步骤进行详细阐述。(2)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填土高度、不同基础刚度下的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敏感性参数对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的影响。(3)针对邢衡高速公路试验段实际地质特点,提出了采用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作为柔性短桩对浅部地基进行处理,对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桩体材料的改良特性、强度特性、水稳定性进行了大量室内试验研究,确定出最优配合比,指导现场试验段施工。(4)通过对现场施工28d后的刚柔性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进行静载试验研究,对其施工效果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柔性短桩(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桩间土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分析了柔性短桩的成桩效果及不同桩间距下桩间土的挤密效果。(5)对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施工工序、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从材料控制、施工过程控制、施工质量检测三个方面对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的综合控制技术。

张晓晓[10](2012)在《控制下覆软夹层地铁车辆段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铁车辆段是地铁车辆停放,检查,整备,运用和修理的管理中心所在地。本文以北京地铁回龙观车辆段运营初便产生局部下沉与不均匀沉降为例案,研究地铁车辆段不均匀沉降机理。回龙观车站的地基是由原先的渔场改建为垃圾场,再在此基础上填埋修建的地铁车站,此地基属于下覆软夹层地基。每当车辆进行停靠等操作,此地铁车辆段的地基将会发生过大沉降。沉降变形计算是土力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自从Terzaghi (1924)年提出一维固接理论以来,沉降变形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沉降变形的估算精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常规的沉降变形计算方法是半经验班理论的,是经典土力学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路基沉降变形的复杂性,使得计算值与实测资料存在较大的误差。鉴于此,本文采用数值分析法考虑车辆荷载对软土条件下路基沉降变形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保证上部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并针对此状况,采取经济实效的地基处理方法。本文主要工作有:1)分析了造成回龙观车辆段不均匀沉降的原因;2)重点研究钢渣换填结合土工格栅方案的施工工艺、钻孔灌注钢渣的施工工艺以及在地基两次打桩加强地基的处理方案的施工工艺;3)采用了ABAQUS有限元方法对处理前后地铁地基的工后沉降进行了分析对比。本论文的特点与创新:1)本论文采用的三种处理方法中的土工格栅和钢渣换填相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创新点,此种方法工期短、易操作且经济环保,特别适合如北京、广州等人口流动很大的城市2)本论文总选用的三种处理方案均选用钢渣作为主要处理材料,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首钢等大型钢厂产生的废渣,钢渣有质量大、强度高等优点,既能清理废渣又能减少黏土的使用,是非常环保的手段。

二、钢渣挤密桩处理地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渣挤密桩处理地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1.1 软土地基处理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1.2 粉土地基
    1.3 黄土地基
    1.4 饱和粉砂地基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1.5 其他地基
        1.5.1 冻土地基
        1.5.2 珊瑚礁地基
    1.6 发展展望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2.1 特殊土
        2.1.1 膨胀土
        2.1.2 黄 土
        2.1.3 盐渍土
    2.2 黏土岩
        2.2.1 黏 土
        2.2.2 泥 岩
        (1)粉砂质泥岩
        (2) 炭质泥岩
        (3)红层泥岩
        (4)黏土泥岩
        2.2.3 炭质页岩
    2.3 粗粒土
    2.4 发展展望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3.1 路堤材料性能
    3.2 路堤结构性能
    3.3 发展展望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4.1 试验研究
        4.1.1 室内试验研究
        4.1.2 模型试验研究
        4.1.3 现场试验研究
    4.2 理论研究
        4.2.1 定性分析法
        4.2.2 定量分析法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3.1 有限元法
        4.3.2 离散单元法
        4.3.3 有限差分法
    4.4 发展展望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5.1 坡面防护
    5.2 挡土墙
        5.2.1 传统挡土墙
        5.2.2 加筋挡土墙
        5.2.3 土工袋挡土墙
    5.3 边坡锚固
        5.3.1 锚杆支护
        5.3.2 锚索支护
    5.4 土钉支护
    5.5 抗滑桩
    5.6 发展展望
策划与实施

(2)新型复合土工封装钢渣桩承载变形特性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工封装散体桩与新型复合土工的应用发展现状
        1.2.2 土工封装散体桩的试验发展现状
        1.2.3 土工封装散体桩的理论发展现状
        1.2.4 土工封装散体桩的数值研究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土工封装钢渣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设计
    2.1 概述
    2.2 相似关系
    2.3 试验装置设计
    2.4 传感器布设
        2.4.1 传感器标定
        2.4.2 传感器布设
    2.5 试验材料参数
        2.5.1 桩体填料
        2.5.2 新型复合土工材料
        2.5.3 土体材料参数
    2.6 试验制备
        2.6.1 软土重塑
        2.6.2 模型施工
        2.6.3 载荷试验及原位试验
        2.6.4 试验分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工封装钢渣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1 复合地基荷载位移关系
    3.2 地基面变形情况
    3.3 桩体径向变形特性
    3.4 桩土应力分布规律
        3.4.1 桩周土竖向应力分布
        3.4.2 桩土应力关系
    3.5 超孔隙水压力累积规律
        3.5.1 超孔压累积沿深度的演化规律
        3.5.2 超孔压累积沿径向的演化规律
        3.5.3 填料对超孔压累积的影响
    3.6 超孔隙水压力时空消散规律
        3.6.1 超孔压消散随深度的演化规律
        3.6.2 超孔压消散沿径向的演化规律
        3.6.3 填料对超孔压消散的影响
    3.7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变化情况
        3.7.1 加载前后地基土含水率变化
        3.7.2 加载前后地基土强度变化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工封装钢渣桩复合地基数值仿真研究
    4.1 概述
    4.2 模型介绍
        4.2.1 模型建立及材料参数
        4.2.2 土工加筋体单元
        4.2.3 荷载及边界条件
    4.3 模型验证
    4.4 土工加筋体单元类型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4.4.1 复合地基承载特性
        4.4.2 土工加筋体受力变形
        4.4.3 渗流速度
        4.4.4 超孔压和有效应力
    4.5 土工封装钢渣桩参数分析
        4.5.1 桩体内摩擦角的影响
        4.5.2 加筋体刚度的影响
        4.5.3 孔隙淤堵效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鼓胀的土工封装钢渣桩变形分析
    5.1 计算模型
    5.2 桩体线弹性
    5.3 桩体非线性弹性
    5.4 桩体弹塑性
    5.5 计算方法与结果
        5.5.1 文献验证
        5.5.2 试验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3)倾斜下卧层桩体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2 倾斜下卧层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 复合地基简介
        1.3.1 复合地基概念
        1.3.2 复合地基的常用形式
        1.3.3 复合地基作用机理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试验方案
    2.3 室内试验参数
        2.3.1 土体参数
        2.3.2 桩体参数
    2.4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试验
        2.4.1 检测内容
        2.4.2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2.5 复合地基试验断面监测
        2.5.1 监测仪器
        2.5.2 监测方案
    2.6 结果及分析
        2.6.1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结果分析
        2.6.2 试验断面沉降监测结果及分析
        2.6.3 试验断面桩土应力比监测结果及分析
        2.6.4 试验断面坡脚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数值模拟
        3.2.1 模型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3.2.2 材料本构与参数选择
        3.2.3 接触类型与网格划分
        3.2.4 单元选择与荷载施加
        3.2.5 初始地应力的施加
    3.3 现场载荷试验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试验断面复合地基模拟结果及分析
        3.4.1 试验断面模型建立
        3.4.2 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模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地基不均匀沉降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桩体模量对倾斜下卧层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
        4.2.1 下卧层倾斜度对不同桩体模量复合地基的沉降影响
        4.2.2 桩体模量对倾斜下卧层复合地基的沉降影响
    4.3 复合模量比对倾斜下卧层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
        4.3.1 下卧层倾斜度对不同模量比下复合地基沉降影响
        4.3.2 复合模量比对倾斜下卧层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4.4 深宽比对倾斜下卧层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地基优化分析
    5.1 引言
    5.2 复合地基优化
        5.2.1 桩间距对复合地基沉降及承载力的影响
        5.2.2 桩径对复合地基沉降及承载力的影响
        5.2.3 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沉降及承载力的影响
        5.2.4 桩间距、桩径、垫层厚度等因素组合分析
    5.3 优化方案对比及选择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地基处理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基处理技术回顾
    1.1 地基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1.2 地基处理方法分类
2 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2.1 排水固结法进展
        2.1.1 电渗联合真空预压法
        2.1.2 真空联合强夯预压法
        2.1.3 无膜直排式真空预压法
        2.1.4 劈裂真空预压法
        2.1.5 增压式真空预压法
        2.1.6 交替式真空预压法
        2.1.7 化学药剂真空预压法
    2.2 复合地基技术进展
        2.2.1 水泥土搅拌桩桩复合地基
        2.2.2 整体搅拌复合地基
        2.2.3 刚性桩复合地基
        (1) 多元复合地基
        (2) 排水型刚性桩复合地基
        (3) 劲性复合桩
        2.2.4 桩网复合地基
    2.3 密实法技术进展
        2.3.1 挤密砂桩法
        2.3.2 振杆密实法
        2.3.3 高能级强夯法与孔内强夯法
        2.3.4 珊瑚砂地基处理
        2.3.5 无振动挤密桩法
        2.3.6 高填方工程地基处理
    2.4 固化剂稳定法
        2.4.1 钢渣改良土
        2.4.2 活性MgO碳化软弱土技术
        2.4.3 电石渣改良土
        2.4.4 赤泥改良土
        2.4.5 高聚物注浆技术
3 地基处理设计、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
    3.1 复合地基稳定与沉降分析理论发展
    3.2 复合地基沉降与固结理论
    3.3 高填方工程沉降变形规律与计算方法
    3.4 地基处理施工智能控制技术
        3.4.1 智能压实技术
        3.4.2 DCM三轴搅拌桩智能化
        3.4.3 双向变截面搅拌桩技术智能化
    3.5 地基处理标准化建设
4 结论与展望

(5)钢渣桩复合地基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钢渣桩复合地基的加固理论研究
    1.1 宏观性能研究
    1.2 数值分析研究
2 钢渣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研究
    1)挤密作用。
    2)水化反应。
    3)离子交换、硬凝反应。
    4)膨胀挤密作用。
    5)碳化作用。
    6)桩体作用。
    7)排水减压作用。
    8)置换作用。
        2.1 钢渣的安定性和胶凝活性
        2.2 微观结构研究
3 结论

(6)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相关法律规范
        1.2.2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相关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组成成分
    2.3 颗粒级配(筛分试验)
    2.4 材料密度与吸水率(网篮试验)
    2.5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混合料击实试验
        2.5.1 试验过程
        2.5.2 试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适应性
    3.1 依托工程地基特征
    3.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般处理方法
        3.2.1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方法
        3.2.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般处理方法
    3.3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特殊地基处理中的适用性研究
        3.3.1 可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特殊地基处理方法和形式
        3.3.2 不同工程、不同部位地基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利用形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桩作用效果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场地概况及物理力学性质
        4.1.1 试验场地概况
        4.1.2 试验场地湿陷性原状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4.2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桩设计方案
        4.2.1 桩体填料
        4.2.2 桩体设计参数的确定
        4.2.3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桩施工方法
    4.3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分析
        4.3.1 取样
        4.3.2 桩间土挤密系数
        4.3.3 桩间土湿陷系数
        4.3.4 平板载荷试验
        4.3.5 桩体密实度
    4.4 试桩浸水载荷试验
        4.4.1 试验方案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路基处理段的沉降实测与分析
        4.5.1 沉降监测方法
        4.5.2 沉降监测结果与分析
        4.5.3 沉降监测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桩施工工艺参数试验研究
    5.1 试验场地概况及物理力学性质
        5.1.1 试验场地概况
        5.1.2 试验场地原状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5.2 试验方案设计
        5.2.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5.2.2 试验桩体参数
    5.3 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5.3.1 桩间土挤密性试验
        5.3.2 桩径变化
        5.3.3 平板载荷试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邢衡高速公路软土结构特征与路基加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 邢衡高速公路区域地质特征
        1.3.1 地理条件
        1.3.2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1.3.3 工程地质分区及评价
第二章 软土路基处理设计方法和原理分析
    2.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法
        2.1.1 设计方法
        2.1.2 原理分析
        2.1.3 对比分析
    2.2 膨胀加固土桩复合地基法
        2.2.1 设计方法
        2.2.2 原理分析
        2.2.3 机理研究
    2.3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法
        2.3.1 设计方法
        2.3.2 原理分析
        2.3.3 对比报告
    2.4 钉形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法
        2.4.1 设计方法
        2.4.2 原理分析
        2.4.3 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邢衡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和效果分析
    3.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法
        3.1.1 概述
        3.1.2 沉降量计算分析
        3.1.3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3.1.4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离心模型实验研究
        3.1.5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PFC2D离散元流固耦合分析
    3.2 膨胀加固土桩复合地基法研究
        3.2.1 概述
        3.2.2 选取试验段方案
        3.2.3 计算分析
        3.2.4 膨胀加固土桩数值模拟分析
        3.2.5 计算模型建立
    3.3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法研究
        3.3.1 概述
        3.3.2 计算分析
        3.3.3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介绍
        3.3.4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
        3.3.5 有限元法模型建立
    3.4 钉形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法研究
        3.4.1 概述
        3.4.2 计算分析
        3.4.3 复合地基建模和数值模拟分析
        3.4.4 复合地基模型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效益分析
    4.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法
    4.2 膨胀加固土桩复合地基法
    4.3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法
    4.4 钉形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材料特性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改良特性分析
    2.1 物理作用
    2.2 化学作用
3 配合比强度试验
4 耐水性试验
5 应用效果研究
    5.1 静载试验
    5.2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6 结论

(9)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复合地基概述
        1.2.1 复合地基发展史
        1.2.2 复合地基分类
    1.3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1 刚性基础下刚柔性长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2 柔性基础下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研究
        1.4.2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数值分析
        1.4.3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1.4.4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施工及控制技术研究
第二章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研究
    2.1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
        2.1.1 刚性长桩的作用
        2.1.2 柔性短桩的作用
        2.1.3 褥垫层的作用
        2.1.4 下卧层作用
    2.2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计算
        2.2.1 承载力计算
        2.2.2 基于静载试验的承载力发挥系数计算
        2.2.3 沉降变形计算
    2.3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
        2.3.1 设计思路
        2.3.2 设计内容
    2.4 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数值分析
    3.1 有限元法介绍与计算模型的验证
        3.1.1 有限元法简介
        3.1.2 计算模型的验证
    3.2 不同填土高度下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不同填土高度下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分析
        3.2.3 不同填土高度下刚柔性长短桩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分析
    3.3 不同刚度基础下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3.3.1 不同刚度基础下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分析
        3.3.2 不同刚度基础下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体应力比分析
    3.4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分析
        3.4.1 桩间距对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影响
        3.4.2 柔性短桩模量对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影响
        3.4.3 下卧层土体变形模量对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4.1 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桩体材料特性研究
        4.1.1 钢渣材料特性分析
        4.1.2 钢渣改良灰土材料改良特性分析
        4.1.3 钢渣改良灰土材料强度分析
        4.1.4 钢渣改良灰土材料强度配合比试验
        4.1.5 钢渣改良灰土材料水稳定性试验
    4.2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施工效果试验研究
        4.2.1 单桩静载试验研究
        4.2.2 桩间土挤密效果试验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施工及控制技术研究
    5.1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
        5.1.1 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
        5.1.2 CFG 桩施工工艺
    5.2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5.2.1 材料的控制
        5.2.2 施工过程控制
        5.2.3 施工质量检测控制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控制下覆软夹层地铁车辆段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评述与研究现状分析
        1.2.1 软土条件下路基沉降研究现状
        1.2.2 地基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1.2.3 有限元方法研究地基沉降的进展与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几种加固软土地基方案的比对
    2.1 软弱地基介绍
    2.2 处理软弱地基的几种方案及适用范围
3 控制下覆软夹层地铁车辆段不均匀沉降
    3.1 工程概况
    3.2 土工格栅-钢渣换填处理地铁车辆段地基不均匀沉降
        3.2.1 北京钢渣处理现状及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3.2.2 土工合成材料及其工程应用
        3.2.3 土工格栅-钢渣换填施工工艺
    3.3 钻孔填渣方案处理地铁车辆段地基不均匀沉降
    3.4 边界打桩方案处理地铁车辆段地基不均匀沉降
        3.4.1 边界打桩简介
        3.4.2 边界打桩方案施工工艺
    3.5 小结
4 数值模拟
    4.1 概述
    4.2 摩尔-库伦模型的本构理论
    4.3 有限元模型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钢渣挤密桩处理地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2]新型复合土工封装钢渣桩承载变形特性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D]. 越斐.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倾斜下卧层桩体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D]. 陈坤伦. 长安大学, 2020(06)
  • [4]地基处理技术进展[J]. 刘松玉,周建,章定文,丁选明,雷华阳. 土木工程学报, 2020(04)
  • [5]钢渣桩复合地基技术的研究进展[J]. 刘强,程涛,江志杰,倪兵,屈刘盼盼,祝世文.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0(01)
  • [6]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D]. 张宝琛. 长安大学, 2018(01)
  • [7]邢衡高速公路软土结构特征与路基加固关键技术研究[D]. 侯潇蒙.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8]钢渣改良灰土挤密桩材料特性与应用研究[J]. 王向会,杨广庆,马文栋,李三妮.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5(01)
  • [9]高速公路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应用技术研究[D]. 焦国木.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12)
  • [10]控制下覆软夹层地铁车辆段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措施研究[D]. 张晓晓.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钢渣压实桩地基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