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石注射液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TAT、GMP-140和t-PA的影响

开石注射液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TAT、GMP-140和t-PA的影响

一、凯时注射液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TAT、GMP-140、t-PA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欢[1](2018)在《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为主线: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搜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及名医经验等),并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发现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运用传统及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基础上,通过临床病例调研、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基于此规律创制了两首分别用于治疗COPD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的方剂。基于相关医学理论及规律提出“COPD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使胸膜间皮细胞恶性转化发生MPM”的假说。通过基于规律、假说创制的慢阻肺-间皮瘤方对MPM的抑制作用,证明了慢阻肺-间皮瘤方治疗MPM的有效性,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也证明了假说的可成立性。一病机规律与临床实践的探索性研究(病例调研)目的:通过病历回顾研究,探究规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发现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病历管理系统,共纳入第一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发作的248例出院病历。结果:⑴证素虚、痰、瘀、热的出现率依次为77%、78.2%、40.7%、38.7%。补虚方、治痰(湿水饮)方、活血方、清热方的出现率依次为41.5%、75.0%、3.6%、27.8%;⑵证素虚:(1)HGB:降低比例为44.4%,而有明确诊断的仅7.7%;(2)血清蛋白:低TP、低ALB和低PA所占比例均在半数以上,而有明确诊断的仅9.7%;(3)合并病:呼吸衰竭、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最为常见,分别占71%、65.7%和44.4%;(4)肿瘤:共14例,其中肺癌所占比例最高为71.4%;(5)BMI值:正常、过低、过高分别占63.4%、22%和14.5%;⑶证素痰(湿水饮):(1)感染病原体:肺炎支原体、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孢菌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19.3%、14%和11%;(2)PAH:约有41.1%存在,且以轻度为主;(3)NT-ProBNP:约48.5%病例升高,平均升高水平达上限值的10倍;⑷证素瘀:(1)低氧:存在呼吸衰竭的病例占71.0%,其中以II型呼衰最多见约为71%;(2)CT表现:肺气肿和胸膜增厚较常见,分别占97.8%、47.2%。(3)肺功能:肺功能分级以重度、中度为主,分别占41.9%、30.2%;小气道以重度受损为主,大气道以中度或重度受损为主;(4)血液高凝:在D-Dimer、FDP和FIB升高的病例中,其水平分别高于上限值的3.5倍、4倍和1.5倍;⑸证素热:(1)体温:以中热和低热为主,分别占42.8%、39.3%:(2)炎症指标:NEUT%的平均水平为82.4%;在CRP、PCT、ESR升高的病例中,其水平分别为上限值的8倍、18倍、3倍。结论:⑴虚、痰、瘀、热为COPD主要及常见证素,但临床上对虚证和瘀证病机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补益剂和活血剂的应用应当有所增加;⑵COPD以下四大类疾病特征:营养不良、消瘦和众多合并病等;混合性机会性感染、气道高分泌和PAH等;肺功能降低、缺氧和血液高凝等;高水平致热性炎性因子,分别符合中医证素虚、痰(湿水饮)、瘀、热的特点;⑶COPD中医病机规律是客观、科学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二病机规律与COPD治疗的探索性研究(动物实验)目的:探索基于规律的方剂(慢肺病稳定方和慢肺病急发方)对COPD动物的影响与作用,进一步探究规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方法:6周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西药组、正常组、模型组和西药组。利用“注射MCT+烟熏+低氧+鼻腔滴入弹性蛋白酶+寒冷刺激”的方法建立COPD/AECOPD大鼠模型。中药组、中西药组以慢肺病稳定方和慢肺病急发方分别治疗2周;中西药组、西药组再加现代医学基础治疗;其余两组给以等量生理盐水。给药4w后,观察疗效及评价相关指标。结果:⑴模型鼠一般情况:双目少神、皮毛干枯晦暗,便质稀;活动减少、肌力下降、反应迟钝;⑵食量和水量:中西药组大鼠接近正常组水平(P>0.05)、高于模型组水平(P<0.05);⑶体重增量:中西药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体重增量均高于模型组水平(P<0.05):⑷负重游泳时间:中西药组、中药组长于西药组、模型组(P<0.05);⑸白蛋白: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⑹HIF-1,PGF2α和LTB4: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图显示,模型组和中西药组HIF-1分别低于和高于正常水平;⑺脏器体重比:(1)肺重/体重:三大药物组与正常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重/体重、脑重/体重;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⑻肺泡数:中西药组多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⑼肺泡表面积:模型组大于正常组(P<0.05);中西药组、中药组、正常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⑽呼吸膜厚度:中西药组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⑾纤维化指标:(1)纤维化百分比:中西药组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OD值:西药组、中西药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⑿肉眼观:(1)外观与活动:用药组大鼠外观、活动情况得到改善,以中西药组最突出;(2)病理标本:模型鼠肺表面可见白色病变区、瘀血块,个别可见到心尖变钝圆,大脑外观无明显改变;⒀光镜观(HE染色):(1)肺脏:模型组可在肺泡上皮细胞中明显见到坏死、炎症性浸润。中西药组接近正常水平;(2)心脏:模型组心肌细胞变性、排列紊乱,少数可见断裂;中西药组接近正常水平;(3)大脑:各组间无明显差异;⒁光镜观(Masson染色):(1)肺脏:模型组,纤维化明显;中西药组,仅见轻度纤维化;(2)心脏:各组无明显纤维化改变;⒂电镜观:模型组大鼠II型上皮细胞线粒体有肿胀,部分发生嵴断裂;中西药组表现接近正常。结论:(1)COPD模型大鼠也存在虚、痰(湿水饮)、瘀、热的病机特征;(2)在动物模型上证明了COPD病机变化规律的客观性、科学性及有效性;(3)规律指导下的方剂结合现代医学基础治疗,两者产生协同作用,能使疗效最大化。三病机规律与MPM治疗的探索性研究(细胞实验)目的:将基于COPD病机规律的慢阻肺-间皮瘤方应用MPM细胞上,观察其对MPM的治疗作用,以此探究规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探究“COPD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使胸膜间皮细胞恶性转化发生MPM”这一假说的可成立性。方法:以人间皮瘤细胞做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DMSO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以1%DMSO、600μg/mL的慢阻肺-间皮瘤方和100μmol/L的甲氨蝶呤。另设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处理12h、24h和48h时间点,行细胞增殖(MTT)和迁移检测。结果:⑴增殖抑制:药物作用的各时间点比较,中药组、西药组细胞数较DMSO组、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MSO组细胞形态规则、分布密度大。西药组细胞形态不规则、分布密度小。中药组给药12h后,活细胞数明显减少,24h后细胞数最少。⑵迁移抑制:迁移细胞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对照组、DMSO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西药组、中药组的迁移细胞数较少,零星、散在分布于视野。结论:⑴慢阻肺-间皮瘤方有明显的抑制MPM增殖、生长和迁移的作用;⑵肯定了COPD病机规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⑶一定程度上肯定了“COPD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使胸膜间皮细胞恶性转化发生MPM”这一假说的可成立性;

杜宋耿,陈德俊,陈尊发[2](2015)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对肺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对肺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和D-二聚体(D-D)的影响。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检测并对比2组患者Fg、GMP-140、D-D等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2,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Fg、GMP-140、D-D均下降(对照组t=4.385、3.016、7.482,P<0.05;治疗组t=3.792、2.772、5.306,P<0.05),且治疗组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t=3.217、3.106、4.782,P均<0.05);GMP-140、D-D、Fg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r=-0.52、-0.63、-0.74,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浆GMP-140、Fg、D-D水平,提高COPD相关肺心病的临床疗效。

陈悦[3](2014)在《益气活血法治疗AECOPD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初步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血瘀证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为其临床使用提供试验依据;从血栓前状态初步探明益气活血法对AECOPD血瘀证的疗效机制;探讨B型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D-二聚体(D-dimer,D-D)与AECOPD血瘀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部呼吸内科病房AECOPD血瘀证患者60名,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人。分别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吸氧、抗感染抗炎、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等),观察时间约为10天;益气活血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IIA40mg配入0.9%Nacl100ml qd(每天一次)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50ml配入5%GS100ml qd(每天一次)静脉滴注,观察时间约为10天。60名AECOPD血瘀证患者入院第一天,吸氧治疗前抽取动脉血2ml送检血气分析,第二天清晨抽取静脉血4ml(2ml*2管)送检BNP及血栓前状态指标(Fg、D-D);治疗10天后,再次抽取静脉血4ml(2ml*2管)送检BNP及血栓前状态指标(Fg、D-D),中断氧疗半小时后,抽取动脉血2ml送检血气分析。数据结果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所改善(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27%,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23%,无效率为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0%,显效率为23%,有效率为73%,无效率为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PaCO2、PaO2均有改善(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降低患者PaCO2,提高患者PaO2。两组PaO2改善程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对改善患者低氧血症优于对照组,而两组PaCO2改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BNP、Fg、D-D指标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BNP、Fg、D-D的改善程度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BNP与血栓前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4.60例患者治疗前,BNP与PaCO2正相关(r=0.404,P<0.05),与PaO2负相关(r=-0.416,P<0.05),与症状积分正相关(r=0.781,P<0.01);Fg与PaCO2正相关(r=0.209,P<0.01),与PaO2负相关(r=-0.493,P<0.01),与症状积分正相关(r=0.706,P<0.01);D-D与PaCO2正相关(r=0.033,P<0.01),与PaO2负相关(r=-0.438,P<0.01),与症状积分正相关(r=0.629,P<0.01)。结论:1.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益气活血法可降低AECOPD患者的D-D、Fg、BNP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高凝状态,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 BNP、Fg、D-D与AECOPD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BNP、Fg、D-D指标变化与PCO2呈正相关,与PO2呈负相关,与症状积分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病情及治疗疗效的指标。3.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法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马彬[4](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李国文[5](2012)在《葛根素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葛根素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疗程一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对比差异明显(χ2=5.16,P<0.05)。治疗组t-PA与PAI有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葛根素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能提高治疗疗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程玲[6](2012)在《肺血通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观察肺血通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临床疗效的基础上,系统观察该药对患者治疗前后有关血管炎症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探讨肺血通颗粒改善AECOPD血栓前状态、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40例AECOPD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肺血通颗粒每日1剂,疗程两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动脉血气变化,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 P-选择素、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水平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P<0.001),治疗组治疗后咳嗽、咳痰减轻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FEV1值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FEV1占预计值%和FEV1/FVC%均无明显变化。③两组治疗后Pa02、PaCO2和SaO2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PaO2、PaCO2改善更明显(P<0.05)。④两组患者治疗前Fbg、D-D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Fbg、D-D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⑤两组患者治疗前vWF、ET-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vWF、ET-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⑥两组患者治疗前P-选择素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P-选择素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⑦两组患者治疗前TF、TFPI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TF、TFPI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TF、TFPI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两组治疗前t-P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P<0.05),PAI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t-PA水平明显升高(P<0.05),PAI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血通颗粒能改善AECOPD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栓前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活化、调节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作用有关。

程玲,孙钢[7](201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诊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系指其血液有形成分或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及流变学的病理性改变。PTS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血失调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

李伟[8](2008)在《川穹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加重期血小板、凝血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川穹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对45例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川穹嗪注射液80mg静脉滴注,10d为1个疗程。对治疗组、常规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的GMP-140、TAT、t-PA及PAI-1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常规组、健康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川穹嗪注射液具有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高凝低纤溶活性作用。

李大军[9](2005)在《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及疗效机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1 研究目的1.1 探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气虚血瘀证的中医证候特征、发病机制。1.2 探讨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及疗效机理。2 临床研究方法2.1 病例选择 全部 60 例患者均为我院 2003年 10月-2004年 3 月呼吸科病房收治的住院病人,临床诊断均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其中男性 37 例,女性 23例,年龄在 41-74 岁之间,平均年龄 61.12±7.69 岁.2.2 分组及治疗方案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 60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参元益气活血胶囊组(简称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停用一切中药,给予西医常规抗炎、解痉平喘、化痰同时辅助氧疗或机械通气作为基础治疗,均不给予抗血小板、抗凝及促纤溶药物治疗;对照组不加用任何中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北京中医医院制剂室制作)口服治疗,每次 3 粒,每日三次。10 天为一个疗程,参元益气活血胶囊药物组成:黄芪、党参、元参、丹参、地龙、土元、水蛭、元胡等,每粒胶囊含生药 0.42g。2.3 观察内容2.3.1 观察 60 例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脉特征。2.3.2 分别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包括神疲、气短、乏力、脉络瘀血以及舌象、脉象变化)。2.3.3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浆纤溶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水平。2.4 研究结果2.4.1 参元益气活血胶囊治疗组临床主要症状总积分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差异显着性(P<0.05)。2.4.2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t-PA 与 PAI、NO 与ET 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统计学具有差异显着性(P<0.05)。3 研究结论:3.1 阐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气虚血瘀证其主要病机特点是:久咳久喘导致心肺脾肾气之不足,瘀血停滞于内为病。肺心病发病机制复杂,痰、瘀、虚相杂为病,心肺气虚、瘀血内阻是其中重要病机之一,且贯穿全过程,所以益气活血的治法也应该贯穿始终。3.2 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具有益气扶正、破血逐瘀、养血活血的功效,养血不留瘀、破血不伤正,能够改善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气虚血瘀证神疲、气短、乏力及脉络瘀血等症状。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可能性,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3.3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右心肥厚、扩大,致使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是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而血液粘度增加、微血栓形成及肺血管管腔缩小是加重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因素,所以消除这些因素是该病防治的关键。3.4 参 元益 气活血 胶囊能 够改善 慢 性肺 原 性心 脏 病 发 病 期 血液流变学 , 升 高t-PA 并降低 PAI,调整 NO 和 ET 的水平,提示该方可以通过改善血液运行,降低血液运行的阻力,促进纤溶活性、减少微小血栓形成,改善肺小血管的收缩状态等多个角度、多个靶点降低肺动脉高压。

吴登山[10](2003)在《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活血益脉胶囊是由着名老中医高辉远教授经60年治疗血栓性疾病的经验而配制的纯中药的胶囊制剂。它的主要成分为水蛭、川芎、红花。具有破血逐瘀,疏通经脉的作用,适用于高粘血症的病人。高粘血症是血流阻力增加,血流缓慢,组织灌注减少,导致组织缺氧,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甚至形成血栓,属于中医的“血瘀”范畴。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及其相关疾病,临床症状或有或无。有时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不仁、乏力,甚至反应迟钝,或胸痛、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心悸、喘促等症状,舌质暗或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迟或涩,一般伴有血液流变学或凝血系列的异常,可根据这些症状及理化检查判断为高粘血症[7]。高粘血症也可表现为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有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但血流变学及凝血系列,心电图,或血脂检查的部分指标异常,也可作为高粘血症的辨证依据。现在一般的共识是凡45岁以上,血液流变学测定或凝血系列的部分指标异常者,或者舌质的暗红、暗,瘀点、瘀斑,或有心电图ST段改变或T波改变,或颅内多普勒检查提示脑动脉供血不足的改变,或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反应迟钝,或胸痛、憋气、心慌气短、心悸、喘促,或脉涩、脉弦、脉结、代等,均可辩证为高粘血症。是“血凝而不流”,“血泣则不通”,虽然中医病机错综复杂,但瘀血痰浊阻络,瘀滞粘凝不通是其本质,这也是血液流变学检测的“浓、聚、粘、凝、瘀”的状态。水蛭性猛而力峻,为破血逐瘀之良药。《本草纲目》记载:“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高老认为水蛭用生粉效果更佳,且在活血益脉胶囊中,水蛭为君药,量大,含量多。因为经煎煮容易破坏水蛭的有效成分水蛭素,肝素等抗血栓物质。活血益脉胶囊能有效的降低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加器官的供血。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的治疗作用,深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高粘血症的定义、形成,临床症状及理化指标,同时展示了临床利用中药、中成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高粘血症的经验,以及各种治疗方法对血流变学、血凝系列、血脂系列,血栓三项的影响。同时也归纳了近年来水蛭、川芎、红花治疗高粘血症的相关药理研究结果,提示了活血化瘀,破血逐瘀,疏通经脉对于治疗高粘血症,心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具有较大的意义。临床研究方面,采用随机原则,以活血益脉胶囊为治疗组,以复方丹参片为对照组,对54例高粘血症的病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30例病人,总有疗效率93.3%,总显效率为56.7%,24例复方丹参片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总显效率为3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有显着疗效,在临床症状,舌质、脉象方面,经综合疗效评定,.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但年龄不同,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疗效与疗程也无显着性差异。服药1-6个月,疗效基本稳定。结果:从理化指标看,对于血液流变学,活血益脉胶囊组与复方丹参片组均可降低全血浓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但治疗组明显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在降低全血低切,高切还原粘度方面,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5)。治疗组在降低胆固醇(TC),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C-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HDL-C),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着(P>0.05)。在血栓三项检测中,治疗组对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素(TXB2)前列环素(6-keto-pgf1α)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着(P>0.05),同样治疗组对凝血系列的纤维蛋白原,凝血活酶(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 结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活血益脉胶囊通过降低血粘度,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抑制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血栓素的释放和形成,促进前列环素的生成和增加,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发挥破血逐瘀的作用来治疗高粘血症。

二、凯时注射液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TAT、GMP-140、t-PA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凯时注射液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TAT、GMP-140、t-P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COPD现代医学国内外研究现况总结与分析
    第一节 COPD病理生理机制分析
    第二节 COPD常见并发病症概述
    第三节 COPD西医学国内外治疗的最新进展
        1 支气管扩张剂
        2 抗生素
        3 激素
        4 其它治疗措施
第二部分 COPD病机变化规律的理论研究背景
    第一节 前期研究基础总结
    第二节 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总结与临证思路探析
        1 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
        2 规律阐释
        2.1 虚
        2.1.1 肺气阴虚(COPD始发病机)
        2.1.2 脾气虚
        2.1.3 肾气虚
        2.2 痰(湿水饮)
        2.3 瘀
        2.4 热(火)
        3 规律指导下的治法
        4 规律相关文献回顾
        4.1 COPD稳定期
        4.2 COPD急性期(AECOPD)
    第三节 COPD中医病机规律与现代医学相关研究
        1 COPD与营养不良、低免疫力(与“虚”对应)
        1.1 营养不良
        1.2 免疫力降低
        2 COPD与粘液高分泌(与“痰”对应)
        3 COPD与血液高凝状态(与“瘀”对应)
        4 COPD与致热源、甲功(与“热”对应)
第三部分 病机规律与临床实践的探索性研究(病例调研)
    1 目的
    2 方法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中医病机证素与用方情况
        3.2 与证素虚相关的指标
        3.2.1 HGB
        3.2.2 血清蛋白
        3.2.3 BMI
        3.2.4 合并病
        3.2.5 肿瘤
        3.3 与证素痰(湿水饮)相关的指标
        3.3.1 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3.3.2 肺动脉高压
        3.3.3 血清NT-ProBNP
        3.4 与证素瘀相关的指标
        3.4.1 低氧
        3.4.2 肺功能
        3.4.3 血液高凝状态
        3.5 与证素热相关的指标
        3.5.1 体温
        3.5.2 炎症指标
    4 讨论
        4.1 中医病机证素与用方情况分析
        4.2 与证素虚相关的指标分析
        4.3 与证素痰相关的指标分析
        4.4 与证素瘀相关的指标分析
        4.5 与证素热相关的指标分析
    5 结论
第四部分 病机规律与COPD治疗的探索性研究(动物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饲料
        1.3 实验用药
        1.3.1 西药药品
        1.3.2 中药药品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1.6 实验方法
        1.6.1 标记与分组
        1.6.2 造模
        1.6.3 给药
        1.6.4 一般情况观测
        1.6.5 样本采集与制备
        1.6.6 指标观测
        1.6.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COPD大鼠模型外观与活动情况
        2.2 进食量
        2.3 饮水量
        2.4 体重增量
        2.5 负重游泳时间
        2.6 白蛋白
        2.7HIF-1、PGF2α和LTB4
        2.8 脏器体重比
        2.9 肺泡数量、呼吸膜面积及厚度
        2.10 纤维化指标
        2.10.1 纤维化百分比(%)
        2.10.2 OD值
        2.11 肉眼观
        2.11.1 外观与活动情况
        2.11.2 病理标本情况
        2.12 光镜观
        2.12.1 HE染色
        2.12.2 Masson染色
        2.13 电镜观
    4 讨论
        4.1 实验方剂组方原理(COPD病机规律)
        4.2 方剂组成与方义分析
        4.2.1 慢肺病稳定方
        4.2.2 慢肺病急发方
        4.3 部分实验指标与COPD
        4.3.1 HIF-1与COPD
        4.3.2 LTB4与COPD
        4.3.3 PGF2α与COPD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COPD/AECOPD模型评价
        4.4.2 进食量
        4.4.3 饮水量
        4.4.4 体重增量
        4.4.5 负重游泳时间
        4.4.6 白蛋白
        4.4.7 HIF-1、PGF2α和LTB4
        4.4.8 脏器体重比
        4.4.9 肺泡数量、呼吸膜面积及厚度
        4.4.10 纤维化指标
        4.4.11 肉眼观
        4.4.12 光镜观
        4.4.13 电镜观
        4.5 COPD模型与病机规律
        4.5.1 证素虚
        4.5.2 证素痰
        4.5.3 证素瘀
        4.5.4 证素热
        5 结论
第五部分 病机规律与MPM治疗的探索性研究(细胞实验)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COPD与肿瘤(肺部)
        2 MPM研究进展及同COPD的相关性分析
        2.1 MPM相关研究进展
        2.2 MPM和COPD的相关性分析
        2.2.1 现代医学角度
        2.2.2 传统医学角度(COPD病机变化规律与MPM)
    第二节 COPD中医病机规律与MPM治疗的细胞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1.3 实验试剂
        1.4 药液配制
        1.5 实验分组
        1.6 细胞培养
        1.7 MTT检测
        1.8 细胞迁移检测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增殖抑制
        2.2 迁移抑制
        3 讨论
        3.1 实验方剂的组方原理与方义分析
        3.1.1 组方原理(COPD病机变化规律与MPM)
        3.1.2 方剂组成与方义分析
        3.2 实验相关说明
        3.3 实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第六部分 COPD病机变化规律研究总结
    1 COPD病机变化规律与规律的发现
    2 COPD病机规律的研究
        2.1 临床调研部分
        2.2 动物实验部分
        2.3 细胞实验部分
    3 COPD病机规律的应用价值
        3.1 基于COPD病机规律的慢肺病稳定方和慢肺病急发方
        3.2 基于COPD病机规律的慢阻肺-间皮瘤方
    4 研究的创新性
    5 研究中的不足与改进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COPD西医研究概况及中医病机规律与临证实践总结
    1 病因与危险因素
    2 发病机制
    3 常见并发病
        3.1 肺源性心脏病
        3.2 肺性脑病
    4 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与中医临证实践
        4.1 证素虚与临证实践
        4.2 证素痰与临证实践
        4.3 证素瘀与临证实践
        4.4 证素热与临证实践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对肺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指标检测
    1.4 疗效判断标准[2]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Fg、GMP-140、D-D比较
    2.3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益气活血法治疗AECOPD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初步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AECOPD 与 PTS 的现代研究
        1.1 COPD 概况
        1.2 PTS 的概念
        1.3 PTS 相关检查指标
        1.4 PTS 形成原因
        1.5 PTS 存在危害
        1.6 PTS 相关治疗
    2 AECOPD 中医理论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AECOPD 血瘀证
    3 益气活血法选药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试验方法
        2.1 仪器设备
        2.2 药物来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方法
        2.5 疗效判定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本信息差异比较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比较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差异比较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 BNP、Fg、D-D 差异比较
        3.5 60 例患者治疗前 BNP、Fg、D-D 与 PaCO2、PaO2的相关性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肺血通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血栓前状态的认识
        1.1 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1.2 肺胀痰瘀阻肺证的证治研究
        1.3 肺血通颗粒组方原理与现代药理作用探讨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的现代研究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的形成
        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的危害
        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的现代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2.1 材料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临床症状评分
        3.2 肺通气功能变化
        3.3 血气分析
        3.4 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
        3.4.1 血凝常规检测
        3.4.2 vWF、ET-1
        3.4.3 P-选择素
        3.4.4 TF、TFPI
        3.4.5 t-PA、PAI
第三部分 讨论
    1.肺血通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分析
    2.肺血通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作用机理探讨
        2.1 对血管炎症损伤的影响
        2.2 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2.3 对凝血-抗凝血系统的影响
        2.4 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符号及缩略语
附录二: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诊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栓前状态对COPD的危害
2 COPD血栓前状态的诊断
    2.1 反映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
        2.1.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
        2.1.2 血栓调节蛋白 (TM) :
    2.2 反映血小板激活的标志物:
    2.3 反应纤溶活性的指标:
        2.3.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PAI) :
        2.3.2 血栓前体蛋白 (TpP) :
    2.4 凝血和抗凝血系统:
3 治疗进展
    3.1 现代医学抗凝治疗:
    3.2 中医药治疗进展:

(8)川穹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加重期血小板、凝血及纤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A、B组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
3 讨论

(9)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及疗效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的研究进展
        1.1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1.2 纤溶活性
        1.3 血小板
        1.4 肺小血管
    2 中医药学对肺心病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研究
        2.2 辨证分型
        2.3 治则研究
        2.4 药物研究
    3 问题与展望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中药治疗肺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观察项目
        1.4 分组与治疗方案
        1.5 观察内容
        1.6 疗效判断标准
        1.7 数据分析
        1.8 质量控制
        1.9 伦理与知情同意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典型病例报告
致谢
个人简历

(10)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综述)
    一、 对高粘血症的认识
    二、 高粘血症与疾病的关系
    三、 对高粘血症的治疗
    四、 高粘血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五、 水蛭、川芎、红花与高粘血症的相关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与分析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凯时注射液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TAT、GMP-140、t-PA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COPD中医病机变化规律研究与应用[D]. 李正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对肺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J]. 杜宋耿,陈德俊,陈尊发. 疑难病杂志, 2015(03)
  • [3]益气活血法治疗AECOPD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初步机制探讨[D]. 陈悦.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 [4]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5]葛根素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疗效比较[J]. 李国文. 中国民康医学, 2012(16)
  • [6]肺血通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D]. 程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诊治研究进展[J]. 程玲,孙钢. 临床医学, 2011(11)
  • [8]川穹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加重期血小板、凝血及纤溶活性的影响[J]. 李伟. 实用医技杂志, 2008(24)
  • [9]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及疗效机理探讨[D]. 李大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10]活血益脉胶囊治疗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D]. 吴登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开石注射液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TAT、GMP-140和t-PA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