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退耕还林还草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浅谈退耕还林还草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浅议退耕还林还草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超[1](2016)在《浅析政府生态工程建设——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正走向工业强国的道路。然而,这种以污染为代价的重工业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已然成为了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生态工程建设。自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当地人民的积极配合使得工作初有成效,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环境面貌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改善,这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虽然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区域性布局缺少严密性的科学布局,针对百姓耕种的补偿政策不合理、不公平性,在相关的监督与整治方面也没有建立科学的监测与评价体系,政府一系列的行为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使得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面临着很大的阻碍。因此,本文阐述了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分析政府措施,进行简单的评析。

张富梅[2](2009)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湟中县退耕还林工程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总结经验,循序渐进的同时,也发现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高海清[3](2009)在《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给当地以及全国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一项重要战略就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8年来,植被有了较快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陕北地区生态恢复的艰难性、能源开发、地方工业飞速发展、以及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机制本身的弊端,使得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持续性面临严重的障碍。随着工程的推进,如何巩固成果、完善政策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基本概念和基础支撑理论。对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的基本概念和市场机制、外部性、公共管理等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三章: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现状分析。介绍陕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状况、退耕还林(草)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教训,分析生态恢复重建的艰难性,提出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第四章: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与支撑体系构建。作为全文的核心部分,选取了合理适宜的20个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子,采用AHP法,用陕北2007年的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对退耕还林(草)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人口和政策管理4个一级指标,20项因子进行指标权重,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效益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接近50%,经济发展指标次子接近30%,说明影响生态效益的因素是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为经济效益因素。这与陕北退耕还林工程的现实正好相符。从而构建了包括技术支撑、经济支撑、生态移民支撑、政策与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支撑在内的一个“四轮齐驱”的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第五章: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陕北地区造林多年保存率只有15%左右,水土保持重点小流域也不过为30%左右,这意味着每次造林成本的70%到85%都付诸东流。陕北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植被恢复需要一个强技术系统,这是客观条件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技术进步是克服陕北退耕还林过程中干旱、水资源短缺等自然障碍的重要措施。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克服植被恢复困难的抗旱节水树种、乔灌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布局,引入诸如种子、机械等基本物化要素,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同时要培育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现代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从根本上扭转林草植被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三低”局面,实现陕北的植被恢复重建。第六章: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撑。经济发展是生态重建的基础,调整退耕后后续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经济状况是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以榆林市为例,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的合理性分析,确定榆林市退耕还林(草)条件下农业主导产业为特色农业、畜牧业。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初步构建了“四区一带”的产业布局: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农副产品加工带。利用区域能源工业反哺涉农业,加强基本农田设施改造、农村生活能源改造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第七章: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移民支撑。通过生态移民改变陕北地区的人口分布格局,在陕北设立更多的“生态无人区”,把散居于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向生存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和村落集中,对人口迁出区采取封禁措施,以达到生态无人区的自然修复。通过靖边县红墩界镇万丰泉村移民至安置地尔德井村的案例分析,得出移民政策的启示:(1)生态移民确实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变农业产业结构。(2)工资性收入是移民们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3)就地生态移民更合适生活在生态脆弱区人民的一种方式。只有把生态移民和地区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生态演替朝着良胜循环方向发展的人居环境。第八章: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管理模式创新支撑。政策是否合理,是政策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目前,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数量代替质量、上报代替监测、评价不全面等误区。同时,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公共物品属性、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不同动机,使得博弈的结果是退耕还林工程监督困难,现行政策不配套。目前实施的“户退户管”的管理模式成本比较高,存在激励不相容等问题。这种私人承包制的管理模式不具备持久生命力。陕北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出参与式、民营承包式、科教先导式等适合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推动了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研究,得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结论与建议。作为陕北人希望自己能为陕北地区的生态恢复与经济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

刘诚[4](2009)在《中国退耕还林政策系统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林草业生态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政策性最强,与农民关系最密切的生态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系一项影响广泛且深远的公共政策。应用政策评估方法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分析和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以完整的退耕还林政策过程为对象,即以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效果为分析和评估的对象,尝试借鉴公共政策学的分析框架,基于《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数据,运用多目标分析方法,对我国退耕还林政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建立起退耕还林政策分析评估体系及具体评估指标,评估退耕还林政策的综合效果,以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第一章前言,首先对全文研究框架进行了总体安排,具体介绍了全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退耕还林政策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综述,并较为系统地总结出了与退耕还林政策分析和评估相关的理论基础,为后文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首先介绍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简况及工程发展进程,进而分析退耕还林政策体系,并提出退耕还林政策的评价框架,包括具体的评价思路、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的评价方法。第四章至第七章借鉴公共政策学的逻辑分析框架,分别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进展及政策效果三个角度进行了退耕还林政策全过程分析与评估。第四章侧重回溯分析退耕还林政策制定的宏微观背景,以揭示退耕还林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章侧重分析退耕还林政策执行进展情况,分析和评价政策执行进展的轨迹、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成因及纠偏举措。第六章分别从退耕还林的生态目标实现程度、退耕对农民收入影响、退耕对农村社会经济结构、退耕对粮食安全等多个维度对退耕还林政策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第七章基于层次分析法,运用多目标评价框架,围绕政策目标较为系统地构建起了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对退耕还林政策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第八章总结全文研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和本研究的创新点,并提出相关促进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总结全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合理性;2)退耕还林政策体系随工程实施进程动态渐进且日趋完善;3)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总体进展顺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退耕数量、退耕经费、退耕效果偏差,原因主要在于政策设计存有缺陷、管理上有漏洞;4)退耕还林政策效果显着,政策设计的生态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粮食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小;5)退耕还林政策效果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综合效果较为显着,退耕还林工程应该持续开展。同时,本论文也提出了如下一些政策建议:提高政策制定的参与性;进一步协调处理好工程的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关系:健全和完善退耕工程的论证、监控和协调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工程配套政策,确保退耕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确保退耕工程实施的可持续性。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运用政策学分析框架,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效果进行了系统性的全过程评估;2)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多维度效果进行了综合性的量化评估。

李瓅[5](2008)在《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在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首轮补贴到期的背景下,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有关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目的是欲从制度创新入手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体系,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后续政策落实机制并综合考虑了后续政策实施所需的外部环境,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第一、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需要有相关理论作指导。针对解决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便为我国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现行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政策法规应当调整。提出了一些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体系及配套政策落实的新设想与方法,存在与现行法规政策不衔接、不匹配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对现有制度的调整,建立切合实际、完备的后续政策法规体系,以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健康发展。第三、首次提出了构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体系框架。以规范化和制度化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现行政策为基础,营造注重效益共享的退耕还林工程激励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增强退耕还林工程投资动力,以区域划分为基础选择最有效的退耕还林工程对象,分类制定退耕还林工程的补助政策和后续产业扶持政策是体现公平和效率的现实选择。研究表明,主体享有由法律认可和保护的独立权利是主体独立性的根本体现,进而是激发主体最大效率、杜绝寻租行为、规范工程运行的根本保障。第四、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关键是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从新的视角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运营目标的多元性、效益的外部性、退耕还林工程后林木资产配置市场机制调节的软弱性,理清了退耕还林工程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关注的侧重点,得出了培育后续产业维护经营主体利益、调动经营主体的内在动力是后续政策关键的结论。第五、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重点是合理确定退耕还林工程区域。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以及耕地资源的特点,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以确定土地对某种用途是否适合及适宜程度。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退耕可能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改变土地用途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应采取的对策。第六、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难点是确立投资标准。从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农户及地方政府的成本和效益入手,针对现行政策缺乏在不同地域范围的投资标准、存在不公平和难操作的具体问题,提出后续政策必须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分区域具体投资标准数据库,这既是客观评价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效果的依据,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关键环节。一项制度安排的成本与收益分配结构直接决定其实施效果。第七、制度保障是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形成与实施的前提。全面系统地从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制定和实施两个领域探讨后续政策体系的形成与落实机制,得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形成必须由多主体参与的基本结论。研究提出了后续产业扶持政策、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消除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不利因素的制度优化策略。第八、必须建立个人信用约束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在明晰产权基础上,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经营者内在信用责任制度,形成信誉与风险约束。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经营主体的信用登记制度,强化法律监督与制裁效力,健全市场与社会对退耕还林工程主体的外在信用约束,最终建立信誉与风险约束条件下的内在控制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第九、提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必须由行政代理向经济代理为主转变的总体思路。借助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外部性的内部化和国家对退耕还生态林的“林权”收购制度等手段,有效保障退耕农户的现实权益和长远权益,达到协调退耕还林工程各个利益主体的理性思维,从而使各自的行为结果同政策设计的预期目标相一致。

韩琼[6](2007)在《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性及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提出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也是涉及面最广、工序最复杂的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要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不断促进和满足当地农民的发展需求,以保证工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文章以科学发展观理论、公共工程政策评估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进行研究表明,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着效果,具有有效性的同时,其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文章对中外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模式及其评价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实施的区域林业生态恢复建设项目治理的针对性要增强;退耕还林政策的提出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要有不同的追求目标;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需要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引导。针对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分析得出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三个特点,即机制灵活,治理模式多种多样;农业结构协调发展,退耕农户收入增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生态效益明显。但同时分析认为,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退耕区后续产业滞后,管理经费和配套政策不足,复耕的可能性较大、考核监管不到位,补偿期限较短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为了评价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文章依据相关理论和有关政策,分别从生态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三个方面对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生态方面来看,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使空气质量得到一定净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沙尘天气减少及小气候的明显改善,生态有效性较好;从社会影响方面来看,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对劳动力及就业有一定的影响,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比较积极,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所促进,具有一定的社会有效性;从经济方面来看,退耕区的农户收入变化,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有效性较好。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专家咨询综合评估法对工程的综合有效性给予评价,得出工程综合效益良好的结论。通过成本效益法的分析,发现在生态恢复和重建中产生了多方面的退耕还林效益,国家的投入获得了相应的回报。但是也发现国家的补贴相对较高,农户表现出对政府政策过分的依赖。政府应该降低退耕还林的规模和扩张速度,并致力于工程质量的改善和工程后续政策的设计,通过林地产权、生态效益补偿等机制进行调节。这样才能使工程拥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并最终达到工程实施的目标。

高秀君[7](2007)在《退耕还林(草)的理论与实践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认为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我国面临的诸多生态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也是近年来江河水患频繁、风沙加剧的根源。特别是1998年发生了长江等流域特大洪灾,生态问题进一步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因此我国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本文从退耕还林(草)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通过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政策文件的学习研究,从退耕还林(草)工程涉及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各类科学,对退耕还林(草)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阐述。主要包括:恢复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土地稀缺理论、地租地价理论、成本效益理论、边际效应理论、供求理论等经济学理论。从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理论的研究中,文章采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分析结果,对甘肃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对2004-2005年甘肃省退耕农户的住户调查资料进行跟踪、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社会效益,通过退耕农户家庭中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以及教育支出、农民对退耕政策了解程度、以及调查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查,我们看到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农民化解社会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和开发,有利于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休养生息。(2)经济效益,通过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来源、人均纯收入、收入及支出比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调查,我们看到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粮食供求平衡,改变了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满足了消费需求,提高了经济收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出退耕还林(草)工程出现及面临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实施的建议和对策。(1)目前甘肃省退耕还林(草)面临的诸如农民的基本口粮问题,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问题,责、权、利一体化问题,保证造林种草的质量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结构调整问题,职能部门的关系协调问题和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协调问题。(2)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退耕范围盲目扩大、整体规划不足;受国家财力限制;科技含量低;与现行的土地政策冲突;对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影响以及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是不断健全的。(4)完善退耕还林(草)政策保障、体制保障、法律保障等相关的配套措施。

柯水发[8](2007)在《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农户参与面最广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据国家林业局初步统计,从1999年到2006年止,退耕还林工程现已涉及3000多万农户、1亿多农民。本文以农户微观行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通过对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研究,揭示出农户参与退耕的行为机理,以更好地引导、激励和规范农户行为,提升农户参与的深度和层次,确保农户的持续参与和有效参与。本研究对于可持续地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构建和谐现代林业,保障林农利益,也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导论,概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勾勒出了本研究的概貌。第二章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范畴和核心概念加以界定,并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综述,并进一步明确了本研究的一些基本假设,为后文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概述了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情况,并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机理。第四章介绍了农户调查方案及调查地区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五章结合样本农户数据分析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和行为特征。第六章剖析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行为决策、行为选择及行为激励机理。第七章尝试构建一个影响农户参与行为意愿决策的因素体系,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加以实证,以揭示农户的行为决策机理。第八章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经典博弈理论和进化博弈理论对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选择机理做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激励机制。第十章对全文的一些研究结论加以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一些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展望。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借鉴较为主流和前沿的农户行为研究方法,一方面,采取较为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如研究中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成本曲线、收益曲线、无差异曲线等经济学模型对农户行为机理加以揭示;另一方面,本文也通过引入logistic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行为意愿决策因素加以实证;此外,本文研究中也广泛运用框图的表达方式,直接明了地展现农户参与行为机理。本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较为全面地开展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态度及行为状态调查,并加以统计分析。(2)首次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机理;(3)首次较为系统地构建起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影响因素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4)较为规范地开展了退耕还林利益相关者及行为分析;(5)创新性地开展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动态博弈分析和进化博弈分析;(6)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的机制创新体系。由此可见,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对于同类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进一步优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是在委托代理制度安排框架内,在工程指标、风险和成本约束下,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在政府激励机制作用下,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多重行为博弈关系中通过权衡成本收益和风险收益后做出的一种将坡耕地转换成林地并加以经营,最终实现个人承包的退耕和还林收益,同时实现国家所委托生态公共物品个人供给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本研究最终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社区林业参与机制建设;完善和创新补偿机制;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督导体系;尽快制定和颁布明细的后续政策,减少农户的风险心理预期成本;加强退耕区后续产业发展及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退耕还林工程的运行机制和相关配套机制。上述建议对于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邵治亮[9](2006)在《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期陕北丘陵沟壑区发展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面对区域严酷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在对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了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区域经济结构,并对陕北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种草战略进行初步研究。研究首次提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的陕北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种草的基本战略和发展生态草畜业的重大举措。认为在实施退耕种草战略中坚持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利用退耕农田,建立草业基地,满足人民对草畜产品的需求,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达到退耕种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在退耕种草战略实施中,应做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发展区域农村经济同时并进,以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资源保护作为退耕种草战略的切入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应用性等原则。通过切实解决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等有关重大问题与退耕种草战略的关系。同时以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增长为核心,采取强化草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草畜业、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保障体系等战略措施,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一、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特征为退耕种草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建设生态环境的重点区域。区域社会经济功能弱,严重影响着区域国土开发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不断恶化的水土流失给陕北本来就不肥沃的土地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目前退耕种草己经成了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抉择,陕北地区是闻名全国的果业生产基地,果业、薯业、养羊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不断巩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粮食供求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短缺变成了供求平衡、连年有余。区域发展草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退耕种草战略,是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突破口。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则应以退耕种草、草牧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同时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二、农民增收是退耕种草战略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陕北丘陵沟壑区目前仍属于我国比较贫困的地区,退耕几年来,国家的退耕补贴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明显地提高了其收入水平。但在国家停止补贴后,仅从经济效益上考察,退耕农民的收入将有可能低于非退耕户,因而存在复耕的可能。寻求有效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途路显得十分迫切。退耕种草可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符合陕北丘陵

李笑春[10](2005)在《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管理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在总体上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已呈现出结构性解体、功能性紊乱和区域性破坏。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有鉴于此,“加强生态警示教育”,必须提高全民生态忧患意识,确实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同优化,以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极富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它集中了多学科的知识。为此,在当前全球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的情况下,学界对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逐步深入。本文结合浑善达克沙地的具体现状对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明确针对的是当前我国北方,特别是京、津周边地区的重大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命题。同时,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和生态系统管理及服务功能也是当前国际学术届的热点研究问题。因此,本选题具有比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对重大国家需求的针对性。本文的首要目的和意义就是结合当前浑善达克沙地草地退化以及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把该地区正在实施的以围封转移战略为主体

二、浅议退耕还林还草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退耕还林还草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政府生态工程建设——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背景
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三、退耕还林还草的意义
四、政府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
五、政府进行退耕还林还草需解决的问题
六、结束语

(2)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1.1 宣传工作滞后
    1.2 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低
    1.3 灾害严重
    1.4 工程实施中前期费用严重不足
2 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 转变宣传重点
    2.2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努力培育后续产业
    2.3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努力提高工程科技含量
    2.4 拓宽投资渠道, 积极落实工程建设前期费
    2.5 加强退耕还林 (草) 病虫鼠害防治

(3)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退耕还林实践与理论研究动态
        1.4.1 国外退耕还林实践与理论研究动态
        1.4.2 国内退耕还林实践与理论研究动态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研究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支撑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退耕还林的含义界定
        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内涵
        2.1.3 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的内涵
    2.2 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特性
        2.2.1 市场失灵模型分析
        2.2.2 退耕还林工程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理论
    2.3 退耕还林工程的激励理论
    2.4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
    2.5 社会林业理论
第三章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现状分析
    3.1 陕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概况
        3.1.1 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繁
        3.1.2 林草保存率低,配套措施缺乏
        3.1.3 水资源短缺
        3.1.4 人地矛盾紧张
    3.2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取得的成就
        3.2.1 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2.2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3.2.3 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着
    3.3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历史经验
        3.3.1 与市场机制相衔接
        3.3.2 与农田建设相结合
        3.3.3 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科学研究
        3.3.4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3.5 明晰产权,科学管理
第四章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及支撑体系构建
    4.1 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依据、设计思路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构建的依据
        4.1.3 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设计思路
    4.2 构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4.2.1 指标的分类
        4.2.2 指标的确定与解释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构造判断矩阵
        4.3.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4.4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结果
    4.5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构建
        4.5.1 技术支撑
        4.5.2 经济支撑
        4.5.3 生态移民支撑
        4.5.4 政策与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支撑
第五章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
    5.1 林业技术的内涵及理论
        5.1.1 林业技术内涵
        5.1.2 “现代要素引入”理论
    5.2 还林还草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5.2.1 还经济林、生态林、草比例问题
        5.2.2 造林树种选择配置问题
        5.2.3 造林技术问题
        5.2.4 配套技术问题
        5.2.5 技术使用问题
    5.3 技术支撑体系的完善
        5.3.1 改进抗旱造林技术
        5.3.2 建设技术信息库
        5.3.3 完善技术应用过程
第六章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撑
    6.1 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6.1.1 陕北地区经济水平与农民收入现状
        6.1.2 经济发展与退耕还林的耦合关系
    6.2 农业要素变化对可持续退耕的经济支撑分析
        6.2.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6.2.2 劳动力结构现状分析
        6.2.3 自然资源利用构成指标分析
        6.2.4 生态环境指标分析
    6.3 退耕还林(草)条件下陕北农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6.3.1 农业主导产业确定的原则
        6.3.2 利用区位商法确定主导产业
    6.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退耕还林(草)的支撑作用
        6.4.1 舍饲畜牧业的作用
        6.4.2 调整种植业结构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6.4.3 林业产业化
        6.4.4 立草(灌)为业
        6.4.5 利用区域能源工业反哺涉农业
    6.5 退耕还林(草)经济支撑的保障措施
        6.5.1 农村能源建设
        6.5.2 基本农田设施改造
第七章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移民支撑
    7.1 陕北地区人口分布现状和存在问题
        7.1.1 人口相对过剩
        7.1.2 区内分布不平衡
    7.2 调整人口过剩的必要性和思路
        7.2.1 调整农村人口的必要性
        7.2.2 人口调整思路的可行性
    7.3 人口调整措施
        7.3.1 实施生态移民
        7.3.2 发展小城镇,加速城镇化过程
        7.3.3 实行工矿企业定向招工
        7.3.4 大办劳务输出
第八章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支撑
    8.1 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属性
        8.1.1 退耕还林(草)是一项正外部性的生态工程
        8.1.2 退耕还林(草)工程属于公共管理范畴
    8.2 政策的协调性
        8.2.1 相关利益主体间博弈及其协调分析
        8.2.2 主体政策和配套政策的协调
    8.3 工程效益的评价和监督
        8.3.1 工程评价
        8.3.2 工程监督
    8.4 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的风险
        8.4.1 投入产出难以量化
        8.4.2 管理受众多,监督困难
        8.4.3 政府管理目标的多样化及阶段性
        8.4.4 多个相关主体,利益协调困难
    8.5 陕北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案例分析
        8.5.1 传统的“户退户管”管理模式解析
        8.5.2 参与式管理模式与案例解析
        8.5.3 民营承包管理模式与案例解析
        8.5.4 科教先导式管理模式解析
    8.6 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有效运行的非正式制度建设
        8.6.1 正确的舆论导向
        8.6.2 精简务实的政府
        8.6.3 加强森林市场培育
        8.6.4 完善法律保障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国退耕还林政策系统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思路及结构安排
2 研究基础
    2.1 国内外退耕还林政策研究的文献述评
        2.1.1 国内退耕还林研究评述
        2.1.2 国外退耕还林研究评述
        2.1.3 国内外退耕还林研究评述小结
    2.2 退耕还林政策评估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分析及评估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及行政补偿理论
        2.2.3 外部效益理论与环境公平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
        2.2.5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理论
3 退耕还林政策体系及评估框架
    3.1 退耕还林工程简析
        3.1.1 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简况
        3.1.2 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进程
    3.2 退耕还林政策体系分析
        3.2.1 退耕还林政策体系
        3.2.2 退耕还林相关政策规定
    3.3 退耕还林政策评估框架
        3.3.1 退耕还林政策评价体系的思路
        3.3.2 退耕还林政策评价框架和内容
        3.3.3 建立退耕还林政策评价指标的原则
        3.3.4 退耕还林政策评价指标体系
        3.3.5 退耕还林政策评价方法
4 退耕还林政策制定背景回溯分析
    4.1 退耕还林政策制定的全球背景
        4.1.1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4.1.2 世界几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做法及分析
    4.2 发达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目的和背景
    4.3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现实背景及分析
        4.3.1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
        4.3.2 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呈扩大趋势
        4.3.3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
        4.3.4 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
    4.4 退耕还林政策制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4.4.1 政策制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4.4.2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前国家粮食生产及储备情况
    4.5 本章小结
5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进展分析
    5.1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进展状况
        5.1.1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总体概况
        5.1.2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历年情况
        5.1.3 退耕还林具体政策的执行情况
    5.2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进展状况分析
        5.2.1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出现的偏离
        5.2.2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发生偏离的原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退耕还林政策效果的多维度评价与分析
    6.1 维度1:生态目标实现程度
        6.1.1 退耕还林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增加
        6.1.2 退耕还林遏制了水土流失的进一步恶化
        6.1.3 退耕还林进一步减少了沙化土地面积
    6.2 维度2: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6.3 维度3: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6.3.1 退耕还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6.3.2 退耕还林对退耕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6.3.3 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6.4 维度4: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6.4.1 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及本质
        6.4.2 退耕还林后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6.4.3 退耕还林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退耕还林政策效果的综合评估
    7.1 退耕还林政策的多目标评价
    7.2 指标及属性的确定方法
        7.2.1 指标的确定
        7.2.2 确定指标集属性值
        7.2.3 属性集的规范化
    7.3 指标权重的确定
        7.3.1 层次分析法工作原理
        7.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7.3.3 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7.4 退耕还林政策综合效果评价方法的应用
    7.5 本章小结
8.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符合时代背景
        8.1.2 退耕还林政策执行虽有偏差但总体进展顺利
        8.1.3 退耕还林政策多维目标基本实现
        8.1.4 退耕还林政策综合效果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强政策调研和论证
        8.2.2 提高政策制定参与性
    8.3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中国退耕还林大事记
个人简介和成果
导师简介
致谢

(5)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4 研究基本框架
2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2.1 公共产品理论及行政补偿
    2.2 外部效益理论与环境公平理论
    2.3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理论
    2.4 经济政策学及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公共政策理论
    2.6 供求均衡原理及耗散结构的理论
3 我国现行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的评价
    3.1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历程
    3.2 退耕还林工程目标设立及政策规定
        3.2.1 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目标
        3.2.2 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体系
    3.3 退耕还林工程政策评价的主要内容
        3.3.1 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目标评价及案例
        3.3.2 退耕还林工程主体政策评价
        3.3.3 退耕还林工程投入政策评价
        3.3.4 退耕还林工程法律法规体系评价
        3.3.5 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安全影响的评价
4 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探讨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退耕还林工程主体政策问题
        4.1.2 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问题
        4.1.3 退耕还林工程的产权政策问题
        4.1.4 后续产业政策问题
        4.1.5 配套政策落实问题
    4.2 政策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4.2.1 制度设定存在缺陷
        4.2.2 多重委托代理绩效受损
        4.2.3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产权冲突
        4.2.4 稳定农民收入的制度缺失
5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的启示
    5.1 国外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状况
        5.1.1 国外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及运行政策
        5.1.2 国外公益林产权制度
    5.2 中外退耕还林工程的比较
        5.2.1 经济发展水平和目的不同
        5.2.2 面临的问题和意义不同
    5.3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的启示
        5.3.1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的政策特征
        5.3.2 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启示
6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体系的构建
    6.1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体系框架
        6.1.1 建立不同主体效益共享的退耕还林工程激励政策
        6.1.2 完善退耕还林工程投资补贴政策
        6.1.3 建立可流转的退耕林(地)产权制度
        6.1.4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性保险制度
        6.1.5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扶持政策
        6.1.6 继续实施荒山荒地造林的扶持政策
    6.2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优化策略
        6.2.1 由行政代理向经济代理为主转变
        6.2.2 引入价格机制完善后续政策
        6.2.3 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外部性的内部化
        6.2.4 兼顾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
        6.2.5 确定合理的退耕还林工程补贴标准
        6.2.6 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源与退耕还林工程良性互动
    6.3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评价与改进机制
        6.3.1 评价思路与框架的创新
        6.3.2 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6.3.3 评价指标体系功能及政策改进
7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
    7.1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专项资金形成机制
        7.1.1 中央财政资金形成渠道的探索
        7.1.2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7.2 创新配套资金分配机制
        7.2.1 基本口粮田建设资金使用策略
        7.2.2 农村能源建设实施项目管理
        7.2.3 生态移民的资金投入以稳得住不回流为底线
    7.3 完善成果巩固机制
        7.3.1 壮大乡村林业经济
        7.3.2 优化退耕还林工程地区产业结构
        7.3.3 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
        7.3.4 注重制度创新保障农民权益
        7.3.5 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和生态文明意识
8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
    8.1 强化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的多主体参与机制
    8.2 法律是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8.2.1 完善退耕还林工程资金筹措的相关法规
        8.2.2 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保障
    8.3 营造风险约束的内在机制与外部监督环境
        8.3.1 建立信用与风险约束机制
        8.3.2 内在机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8.3.3 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和投资标准数据库
9 结论与展望
    9.1 基本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论文成果
致谢

(6)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性及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退耕还林情况及评价研究
        1.2.2 我国退耕还林发展及相关效益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科学发展观理论
        1.4.2 公共政策有效性评估理论
        1.4.3 可持续发展原理及评价
2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2.1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要点
        2.1.1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背景
        2.1.2 河北省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
        2.1.3 河北省退耕还林的规划重点
    2.2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特点
        2.2.1 实施机制灵活,治理模式多种多样
        2.2.2 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退耕农户收入增长
        2.2.3 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生态效益明显
    2.3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的问题
        2.3.1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2.3.2 管理经费和配套政策不足
        2.3.3 复耕可能性加大
        2.3.4 考核与监控不到位
        2.3.5 补助期限较短
3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性评价
    3.1 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有效性分析
        3.1.1 空气得到一定净化
        3.1.2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3.1.3 沙尘天气逐年减少
        3.1.4 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
        3.1.5 增加了森林覆盖率
    3.2 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有效性分析
        3.2.1 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3.2.2 对畜牧业的影响
        3.2.3 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3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有效性分析
        3.3.1 对劳动力及就业的影响
        3.3.2 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
        3.3.3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3.4 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性综合效益分析
4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分析
    4.1 退耕还林工程成本构成
        4.1.1 政策性成本
        4.1.2 直接成本
        4.1.3 机会成本
    4.2 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
        4.2 1 农户退耕机会成本分析
        4.2.2 不同利益主体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
        4.2.3 启示
5 推进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地区产业化发展
    5.2 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速度
    5.3 完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延长补助年限
    5.4 主体政策与配套政策相协调
    5.5 加强职业化技能培训,提高退耕农户的素质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7)退耕还林(草)的理论与实践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国内外退耕还林(草)概况
    1 退耕还林工程的由来
    2 中外退耕还林(草)概况及特点
        2.1 中外退耕还林(草)概况
        2.2 中外退耕还林(草)特点比较
    3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三章 退耕还林(草)的理论基础
    1 恢复生态学理论
        1.1 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和后果
        1.2 生态系统的恢复
        1.3 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1.4 生态系统的恢复模式——适应性选择
        1.5 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原则
    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 尺度和等级层次
        2.2 基于景观异质性的退耕还林(草)措施选择
        2.3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退耕还林(草)需遵循的原则
    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1 复合生态系统组成
        3.2 复合生态系统动力学机制
        3.3 复合生态系统目标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退耕还林(草)目标
    5 经济理论与退耕还林(草)的经济补偿
        5.1 土地稀缺理论
        5.2 地租地价理论
        5.3 边际效应理论
        5.4 成本—效益理论
        5.5 供求理论
第四章 退耕还林(草)实证分析
    1 实证地区概况以及监测地点的设定
        1.1 甘肃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1.2 甘肃全省社会经济概况
        1.3 监测点的设定
        1.4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2 甘肃省监测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
        2.1 社会效益研究
        2.2 经济效益研究
    3 退耕还林(草)社会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3.1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社会效益分析
        3.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益
    4 小结
第五章 问题与对策
    1 实证地点退耕还林(草)面临的问题
    2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退耕范围盲目扩大、急功近利,整体规划化不足
        2.2 退耕还林(草)受国家财力限制
        2.3 科技含量偏低
        2.4 现行政策不配套
        2.5 对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的影响问题
        2.6 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影响
    3 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建议与对策
        3.1 加大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政策扶持力度
        3.2 加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建设管理
        3.3 完善退耕还林(草)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1.7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 研究基础
    2.1 主要研究范畴
        2.1.1 行为经济学
        2.1.2 农户经济学
        2.1.3 社区林业学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退耕还林(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land Program)
        2.2.2 农户(Household)
        2.2.3 参与(Participate)
        2.2.4 行为(Behavior)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3.1 国内外农户行为研究评述
        2.3.1.1 国内外农户经济行为理论研究
        2.3.1.2 国内外农户模型研究进展评述
        2.3.2 国内外退耕还林研究评述
        2.3.2.1 国内退耕还林研究
        2.3.2.2 国外退耕还林及农户行为研究评述
        2.3.3 国内退耕还林农户行为研究评述
        2.3.3.1 退耕还林农户行为博弈研究
        2.3.3.2 退耕还林农户认知和响应行为研究
        2.3.3.3 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3.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小结
    2.4 基本研究假设
        2.4.1 从“经济人”假设到“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
        2.4.2 农户“理性”与“非理性”之争
        2.4.3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3 退耕还林工程及实施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3.1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简析
        3.1.1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简况
        3.1.2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总体进展简况
        3.1.3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成效简况
        3.1.4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政策进展简况
        3.1.5 与农户参与利益密切相关的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措施
    3.2 退耕还林实施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3.2.1 退耕过程中坡耕地与林地转换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3.2.1.1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坡耕地与林地转换机理分析
        3.2.1.2 基于帕累托最优交换理论的坡耕地与林地转换机理分析
        3.2.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框架的退耕还林机理分析
        3.2.2.1 退耕还林委托代理制度安排模式分析
        3.2.2.2 退耕还林工程的委托代理契约特征分析
        3.2.2.3 退耕还林的农户私人供给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调查原理及调查区概况
    4.1 农户调查原理
        4.1.1 农户调查样本情况
        4.1.2 农户调查实施过程
        4.1.3 农户调查方法
        4.1.4 调查问卷设计
        4.1.5 调查样本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
    4.2 样本省--陕西省退耕还林概况
    4.3 样本县--陕西省延长县和镇安县概况
        4.3.1 样本县自然、经济、资源状况
        4.3.2 样本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4.4 样本乡镇概况
        4.4.1 延长县的样本乡镇概况
        4.4.2 镇安县的样本乡镇概况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和行为状况调查分析
    5.1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5.1.1 态度与行为理论
        5.1.2 数据来源与调查内容概述
    5.2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态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5.2.1 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5.2.1.1 农户对退耕工程政策内容的认知
        5.2.1.2 农户对退耕工程目的认知
        5.2.1.3 农户对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的认知
        5.2.1.4 农户对退耕林木所有权的认知
        5.2.1.5 农户对退耕信息渠道的认知
        5.2.2 农户对退耕还林的判断调查分析
        5.2.2.1 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公平性的判断
        5.2.2.2 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信息透明度的判断
        5.2.2.3 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中技术支持情况的判断
        5.2.2.4 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景的判断
        5.2.2.5 农户对工程期满后农户收入预期的判断
        5.2.3 农户对退耕还林的意愿情况调查分析
        5.2.3.1 退耕还林工程农户拥护意愿
        5.2.3.2 退耕还林工程农户参与意愿
    5.3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5.3.1 农户参与退耕行为类型
        5.3.2 农户参加退耕的行为动因
        5.3.3 农户未参加退耕的原因
        5.3.4 农户自愿选择参与权的落实情况
        5.3.5 农户退耕过程中自主决策权的实现情况
        5.3.6 退耕农户林权证兑现及效用情况
        5.3.7 农户参与退耕合同签订和检查验收履行情况
        5.3.8 农户退耕还林模式情况
        5.3.9 退耕还林工程林种农户选择情况
        5.3.10 退耕还林工程种苗供给农户选择情况
        5.3.11 退耕工程补助政策及其兑现情况
        5.3.12 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影响
        5.3.13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农户反映情况
        5.3.14 退耕工程期满后农户行为打算
        5.3.15 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担忧和期望
    5.4 调查分析结论与启示
6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机理分析
    6.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决策机理分析
        6.1.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决策模式
        6.1.1.1 自主理性决策模式
        6.1.1.2 从众模仿决策模式
        6.1.1.3 被动接受决策模式
        6.1.2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决策心态与行为演进机理分析
    6.2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选择机理分析
        6.2.1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农户参与退耕行为选择机理
        6.2.1.1 农户参与退耕行为的成本分析
        6.2.1.2 农户参与退耕行为的收益分析
        6.2.1.3 基于成本收益比较分析的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选择机理
        6.2.1.4 基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分析的农户参与退耕行为选择机理
        6.2.2 基于风险收益分析的农户参与退耕行为选择机理
        6.2.3 农户参与退耕行为选择曲线及机理
    6.3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激励机理分析
        6.3.1 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激励机理
        6.3.2 农户退耕还林行为与补偿激励机理
        6.3.3 农户退耕还林行为偏离与补偿激励机理
    6.4 本章简短结论与启示
7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7.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
        7.1.1 农户内部影响因素
        7.1.1.1 户主特征因素
        7.1.1.2 农户的生产经营特征
        7.1.1.3 农户家庭特征因素
        7.1.2 农户外部影响因素
        7.1.2.1 退耕还林工程特征
        7.1.2.2 农户所在村社特征
        7.1.2.3 其它外部影响因素
    7.2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模型选择与设计
        7.2.2 变量选取与设计
        7.2.2.1 变量选取与影响方向预期
        7.2.2.2 变量定义及特征描述
        7.2.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7.3 本章简短结论与启示
8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博弈分析
    8.1 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
        8.1.1 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分析
        8.1.1.1 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属性分析
        8.1.1.2 主要利益相关者职责及损益分析
        8.1.2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8.1.2.1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利益相关者行为特征分析
        8.1.2.2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差异
        8.1.2.3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动机分析
    8.2 基于经典博弈理论的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分析
        8.2.1 工程期限内农户退耕行为的三方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8.2.1.1 动态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8.2.1.2 动态博弈模型构建
        8.2.1.3 博弈分析结论与讨论
        8.2.2 工程期满后农户复耕行为的三方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8.2.2.1 基本假设
        8.2.2.2 动态博弈模型构建
        8.2.2.3 博弈分析结论与讨论
    8.3 基于进化博弈理论视角的农户群体退耕行为分析
        8.3.1 进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8.3.2 进化博弈基本模型构建
        8.3.3 进化博弈模型求解
        8.3.4 进化博弈模型结果讨论
    8.4 本章研究结论与启示
9 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制度创新设计
    9.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行为流程及参与程度分析
        9.1.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行为流程
        9.1.2 退耕农户参与程度分析
    9.2 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制度创新体系
        9.2.1 可持续的农户自我发展机制
        9.2.2 参与式的工程运行机制
        9.2.2.1 参与式退耕还林规划机制
        9.2.2.2 参与式退耕还林招投标机制
        9.2.2.3 参与式工程监测评估机制
        9.2.2.4 其它参与式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
        9.2.3 公平有效的政府配套保障机制
        9.2.3.1 多元退耕还林补偿机制
        9.2.3.2 充分的林权安全保障机制
        9.2.3.3 退耕生态林国家收购机制
        9.2.3.4 其它配套保障机制
    9.3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与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0.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背景
    1.2 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1.2.1 土地的不合理耕种急需改变
        1.2.2 水土流失急需控制
        1.2.3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历史机遇
    1.3 国内外退耕工作研究进展
        1.3.1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进展及现状
        1.3.2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概况
        1.3.3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对我国的启示
    1.4 实施退耕种草的战略意义
        1.4.1 退耕种草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4.2 退耕种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1.4.3 退耕种草利于国际贸易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选题的目的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环境分析与综合评价
    3.1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分析
        3.1.1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概况
        3.1.2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现状剖析
        3.1.3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1.4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的必要性
    3.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设及农牧草业发展状况分析
        3.2.1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状况
        3.2.2 陕北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
        3.2.3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的可行性
    3.3 陕北丘陵沟壑区区域经济特征辨识
        3.3.1 区位条件分析
        3.3.2 区域城市发展现状
        3.3.3 区域资源结构特征
        3.3.4 区域资源利用分析
    3.4 陕北丘陵沟壑区粮食供求状况与农民收入状况
        3.4.1 粮食供求情况
        3.4.2 农民收入问题
    3.5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系统特征
        3.5.1 退耕种草系统概述
        3.5.2 退耕种草系统的特征分析
        3.5.3 退耕种草系统要素间关系分析
第四章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抉择
    4.1 退耕种草战略思想
    4.2 退耕种草战略目标
    4.3 退耕种草战略重点
    4.4 退耕种草战略实施原则
第五章 退耕种草战略实施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重大问题
    5.1 退耕种草战略与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5.1.1 退耕种草战略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5.1.2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与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5.1.3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5.1.4 退耕种草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5.2 退耕种草战略与农民增收问题
        5.2.1 农民收入与退耕种草
        5.2.2 退耕种草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调查
        5.2.3 退耕种草可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5.2.4 退耕种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5.3 退耕种草战略与粮食安全问题
        5.3.1 退耕种草与粮食安全
        5.3.2 退耕种草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实施退耕种草的战略措施
    6.1 组建草业基地
        6.1.1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的成功范例
        6.1.2 建立草业基地可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6.1.3 苜蓿的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潜力
        6.1.4 草业基地建设的措施
    6.2 发展生态草畜产业
        6.2.1 实行农牧耦合工程
        6.2.2 陕北丘陵沟壑区农牧耦合发展的条件和模式
        6.2.3 陕北丘陵沟壑区舍饲养羊技术
        6.2.4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草畜产业发展对策
    6.3 完善政策法规
        6.3.1 建立合理的生态林草产权制度,优化退耕地的产权配置
        6.3.2 财政补贴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确保退耕种草的长效激励
        6.3.3 利用地方优势,大力发展后续产业
        6.3.4 加强科学技术在退耕种草中的运用
        6.3.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草畜业产业化建设
        6.3.6 政府调控和群众参与相结合
        6.3.7 加强退耕种草工程的法制化建设,确保退耕种草的规范化
    6.4 健全保障体系
        6.4.1 强化退耕种草科学研究
        6.4.2 加快退耕种草服务体系建设
        6.4.3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6.4.4 积极寻求对外合作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管理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论文结构和特色
第二章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概述
    2.2 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概述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述
    2.4 复合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地理条件及其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3.1 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地理条件
    3.2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 浑善达克沙地草地退化与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分析
    4.1 浑善达克沙地草地退化现状及诊断
    4.2 浑善达克地区草地畜牧业现状及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第五章 浑善达克沙地在围封转移战略下的生态系统管理及其现状
    5.1 锡林郭勒盟围封转移实施现状
    5.2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部分旗县围封转移实施现状
第六章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理性思考
    6.1 对“围封转移”战略的理性思考
    6.2 对生态移民问题的理性思考
    6.3 对生态观念的理性思考
    6.4 复合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的研究及其理性思考
    6.5 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具体措施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2002 年调研报告
附录三:2004 年调研报告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项目及其发表的论文

四、浅议退耕还林还草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政府生态工程建设——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例[J]. 李智超. 财经界, 2016(12)
  • [2]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张富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5)
  • [3]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D]. 高海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4]中国退耕还林政策系统性评估研究[D]. 刘诚.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5]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研究[D]. 李瓅.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6]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性及可持续性研究[D]. 韩琼.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7]退耕还林(草)的理论与实践 ——以甘肃省为例[D]. 高秀君.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1)
  • [8]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 柯水发.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9]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研究[D]. 邵治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10]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管理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D]. 李笑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12)

标签:;  ;  ;  ;  ;  

浅谈退耕还林还草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