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调节分接开关消弧线圈系统分析

自动调节分接开关消弧线圈系统分析

一、带自动调节分接开关消弧线圈的系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浩男[1](2021)在《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配电网升级改造,电缆化率逐渐提升,伴随着系统对地电容逐渐增大,电压互感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电压互感器频繁故障主要原因有铁磁谐振和非谐振故障,由于系统对地电容的增加,其非谐振故障发生概率更大。鉴于此,论文针对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主要进行下述研究工作:首先,在分析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和非谐振故障特征基础上,基于瞬时对称分量法分析单相接地故障期间及消失后两个暂态过程中电压互感器各相瞬时电流序分量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其次,利用ATP-EMTP建立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仿真模型,模拟不同对地电容、电压互感器铁芯励磁特性、单相接地故障消失时刻与故障点接地电阻等情况下的故障暂态过程,分析电压互感器—次侧电流与母线电压的变化情况,并计算各种影响因素下电压互感器绕组在故障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发现系统对地电容的增大是电压互感器频繁故障的主要原因。接着,从补偿对地电容与消耗电容储存能量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在系统中性点加装消弧线圈和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中性点加装消谐器两种抑制措施,仿真结果表明,消弧线圈在过补偿状态下的抑制效果较好,补偿度越接近完全补偿效果越好。最后,基于户外试验场进行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检测试验,模拟不同对地电容和故障点接地电阻情况下的单相接地暂态过程,验证消弧线圈的抑制效果。为了更全面的研究消弧线圈的抑制效果,参照真型试验数据,搭建等效仿真模型,模拟了消弧线圈在不同励磁特性情况下的抑制效果,验证了消弧线圈在各种工况下对互感器均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李丹[2](2019)在《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相关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一直以来在电力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也一直是各国各地区电网建设和运行的难点,不仅需要考虑当地区域特点,区域负荷情况,还得考虑对电网运行方式的影响,对供电可靠性、设备绝缘水平、继电保护配置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在电力系统中主要有接地和不接地两种方式,而中性点接地系统又可分为直接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三种方式。本文从中压配电网中性点不同类型接地方式的原理及理论计算入手,深入分析其本质以及特点,比较几种接地方式的优缺点,从其适用条件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类汇总;同时结合石家庄地区10kV电网系统特点,最后得出经消弧线圈装置接地的优势,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动态补偿消弧线圈,能够实时补偿电容电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调研了国内外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的发展现状,并研究了其所面临的问题。然后详细研究了三种接地方式的运行特性以及优缺点,为课题方案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之后研究了各种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传统电容电流检测方法,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注入信号法检测电容电流;同时通过研究传统的滞环比较法,提出利用环宽可变的滞环比较法控制消弧线圈,并且建立了新型动态补偿消弧装置的数学模型,阐述了其工作原理。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案的正确性。

邢雅萍[3](2018)在《有源全补偿消弧线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网是否可以安全可靠运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非同小可,在实际运行的各类型故障中,单相接地故障占绝大多数,它与系统中性点接地形式的关系十分紧密,约占短路故障总数的70%,因此单相接地故障的处理对电网安全运行而言至关重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我国中低压广泛使用小电流接地运行。以往电网规模较小时,此类无源消弧线圈的补偿还尚能达到需求,但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化,传统的无源消弧线圈渐渐达不到电网可靠运行的要求。基于PWM的有源全补偿消弧线圈的出现,使解决无源消弧线圈补偿后残流仍超过允许值的问题成为可能。本文依次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运行、正常状态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运行、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运行及小电流接地中几个重要概念(阻尼率、失谐度、不平衡电压等)进行详细阐述,具体分析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注入信号的三频法和中性点直接注入信号三频法的两种方法,改变测量信号的频率依次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中性点直接注入信号三频法具有优越性。针对有源电流消弧法和有源电压消弧法各自的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新算法:利用两次判别条件使两种算法的优点相结合,可以适用于单相经不同阻值过渡电阻接地故障的有源补偿。改进的算法可以消除有源消弧线圈的补偿死区。在介绍有源消弧线圈的基本原理后提出了一种有源补偿装置的设计方案。通过对滞环比较法和三角波比较法两种逆变器的电流跟踪控制策略进行仿真比较和分析,确定采用定时滞环比较法进行有源逆变装置的控制。

王娟[4](2018)在《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技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故障定位和隔离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基于消弧线圈本体技术的结构和控制方法近几年进展并不大。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晶闸管调感式消弧线圈(高短路阻抗调相消弧线圈)由于谐波污染较严重在业内仅昙花一现,迄今基于APF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技术仍不成熟,且成本高昂。传统调匝式消弧线圈因经济、可靠仍被广大用户所使用。本文从产品实用性能出发,并基于成熟的电力电子技术对现有的调匝式消弧线圈产品进行局部改造,设计完成了一套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新装置。本文首先对消弧线圈谐振接地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对传统调匝式消弧线圈工作原理和设计原则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采用双向可控硅替代原始有载开关,实现了“预调”向“随调”的升级。文中详细介绍了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主拓扑电路工作原理和控制电路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设计实现了7组双向可控硅控制的8挡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并完成了设备和器件选型设计工作。文中随后以实际装置型号XHDCZ-300/10.5/15-50调匝式消弧线圈参数为蓝本,搭建了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仿真模型,对该技术方案的调匝功能和随调特性进行了验证,并对双向可控硅工作电压和电流应力进行了仿真评估。仿真结果表明,该装置能满足消弧线圈调匝、随调功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文中最后针对双向可控硅快速切除所引发的暂态问题进行了讨论,建立了暂态回路数学模型,并对快速投切暂态过程进行了数学解析,对故障暂态和快速切除所引发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崔小光[5](2017)在《典型化工企业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研究与整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是电气系统中影响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先从继电保护的技术发展以及继电保护形式方面进行了简述,又针对化工企业中原有的继电保护形式单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之后借鉴国内外继电保护系统开发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运行经验,对老旧的继电保护方式进行自动化变电站微机保护整体升级设计研究。本文详细的介绍了该系统各模块的功能特点以及设计研究应用的方式方法。首先,本文从部分化工企业变电站继电保护单一、相互联系性较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继电保护功能需完善,同时变电站自动化程度有待提高。之后针对上述的问题构建了化工企业变电站自动化改造的整体设计思路。先是对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系统的特点、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然后从原理上对越限如何产生并对应的调节手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设计了相应的控制方案,给出了根据不同系统判断而产生的调节规则。对于自动化变电站的控制调节,使用了9区图/17区图的控制策略。最终应用了默认17区图算法,并根据应用要求提出了对应的系统配置、系统参数。在继电保护系统中设置了对应的变压器投运条件和必要的闭锁条件,通过不同的使用权限设定了调试功能,同时对各个环节的变化生成动作简报用以查询故障记录。最后,对一个典型的配电系统进行了自动化变电站微机保护改造,并对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一次误动作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案。

谢实平[6](2015)在《基于免疫算法的谐振接地系统调谐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也叫谐振接地)在应对单相接地故障时具有突出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谐振接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所以在城市配电系统中应用十分广泛。然而,该接地方式优势的体现是建立在消弧线圈精确调谐基础之上,若调谐不当,非但无法体现谐振接地的优势,反而会带来中性点位移电压高、网络内谐振过电压严重等弊端。因此,对谐振接地系统调谐方法的研究以及调谐装置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深入分析了谐振接地系统运行原理,研究了其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稳态和暂态两个方面的故障特征。并对谐振接地系统现有的调谐方法以及调谐装置进行了归类,指出了现有调谐技术存在的不足,且在此基础上,对几种典型的消弧线圈调谐技术改进性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免疫算法的谐振接地系统调谐优化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谐振接地系统中影响消弧线圈调谐的因素,在确保谐振接地系统具有最优综合性能的前提下,以描述消弧线圈调谐状态的最直接参数脱谐度为优化目标,并由最优脱谐度出发计算出最优的电感电流,以达到调谐最优化的目的。建立了谐振接地系统调谐优化数学模型,该模型分析了谐振系统阻尼率和脱谐度对消弧线圈调谐的影响,以取得中性点位移电压、接地残流、故障相弧隙恢复电压上升初速度三者的最佳综合优化为目标,并依据上述三项参数在具体的谐振接地系统调谐过程中所占的权重,得到了能够体现谐振接地系统整体安全性的脱谐度优化调节目标函数。针对所构建的脱谐度优化模型设计了免疫算法的调谐优化操作算子,并通过Matlab编程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特性。从仿真分析入手,在优化目标脱谐度的限定范围内,以免疫算法对所建模型完成优化过程,验证了基于免疫算法的谐振接地系统调谐优化方法具有较好的优化效果,对提高谐振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促进作用。

英云龙[7](2014)在《基于恒频注入信号的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研究》文中指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我国的中低压电网中。随着电网的发展,传统的消弧线圈补偿已经被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逐步代替。对于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技术,其实现的关键在于两点:对系统分布电容的准确测量、消弧线圈自身的准确自动可调。针对上述两点,本文通过注入恒频信号实现了分布电容的测量的同时,设计了新型的消弧线圈,从而完善了消弧线圈的自动跟踪补偿技术,具体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消弧线圈的分类以及现有的分布电容测量方法作了详细介绍,明确了各种类型的消弧线圈以及各种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技术就是在消弧线圈以及电容测量方法的发展改进中发展起来的。其次,介绍了消弧线圈经Z型接地变引出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了消弧线圈的作用、重点介绍了Z型接地变的作用原理、容量选取以及Z型接地变的励磁涌流特性。再次,对通过外加注入一定幅值的恒频信号实现系统分布电容的测量的方法做了详细分析介绍。提出了三种不同方式下注入信号实现电容测量的同时并对影响电容测量结果误差的与减小相关误差的措施作了分析。设计了新型的自励可控饱和铁芯型消弧线圈,对其控制方式作了创新性的改进。即在不加装外加直流电源和直流绕组的情况下,通过正常负荷电流经整流回路整流获得相应的直流激磁电流。最后,基于通过PSCAD/EMTDC和Matlab仿真编程软件,搭建了相关的仿真模型。验证了三种注入方案下实现分布电容测量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对不同注入频率下的系统分布电容测量误差作了相关验证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自励式可控饱和铁芯型消弧线圈的可控性与适用性。

贾晨曦[8](2014)在《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配电网容量的日益增大和非线性负荷及电缆线路的大量增加,接地故障残余电流中的阻性和谐波电流成分随之大幅提高。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可有效地解决这些成分的补偿问题,同时抑制电弧接地过电压,保证配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对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为了得到接地残流的真实数据,对数十个电网电容电流进行测试。以谢桥矿接地实验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给出了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作为以下各章内容的研究基础。由于现有的对接地残流的研究具有局限性,本文提出需先对双谐波源的单相接地故障系统进行分析,从理论上研究谐波源类型和故障点位置对故障点谐波电压和电流的影响。补偿接地残流的技术问题分别为残流补偿依赖选线结果与对地参数的估算和有源逆变装置的使用会带来系统的不稳定,本文提出的利用系统零序电压作为分析对象的检测方法新思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单相接地故障系统模型的准确建立是实现零序电压检测的重要步骤。本文提出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系统的动态相量建模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分析需要对模型进行变化,也可以有目的的选择单一频率进行分析。该建模方法不仅适用于接地故障电流暂态分量丰富的情况,而且可应用于含有电力电子装置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系统,仿真结果验证了其可行性。现有的暂态分析研究缺乏对暂态信号特征及故障信息的提取和利用方式方面的内容,本文对故障暂态信号进行频域分析并对系统了进行仿真建模,目的在于得到暂态电压和电流在不同频段内的分布规律。主从式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结构的本质是传统消弧线圈和逆变器的并联,针对主消弧线圈的不同类型,本文给出了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的主从控制思路,并提出了基于动态相量建模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的无源性控制方法。该方法实现了零序电压检测且从全局寻求系统的稳定,响应快速,形式简单、鲁棒性好。仿真和物理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与优势。本文阐述了主消弧线圈分布安装和增设从消弧线圈的必要性,提出了适合于分布安装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的结构,分析了其电气性能并给出了相应的系统评价,对不同分布安装方式下的系统做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分布安装有助于降低接地残流。最后给出了一款基于Matlab仿真环境下可以判断孤立电网运行情况的软件,该软件可以动态地模拟含有各类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孤网系统并对其能量进行分配与规划。基于适合于分布式安装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的概念,给出了适用于孤网环境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装置的软硬件设计。

申建强[9](2011)在《10kV配电网混合接地方式运行研究》文中提出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是一个综合性技术问题,必须考虑配电网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要求。10kV配电网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以及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等,不同的接地运行方式各有其优缺点。本文重点研究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两种方式混合运行时的特殊问题。本文首先对配电网的几种接地方式进行介绍与理论分析,重点介绍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两种运行方式,对这两种接地方式进行了原理分析、和理论计算。针对单相接地故障,考察了不同过渡电阻值对系统电气量的影响,归纳得到了各自不同的运行特点,将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其次分析了单相故障下配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系统的特性,介绍了保护原理及保护配置方案,。重点讨论了小电阻接地系统保护方案的配置原则。主要以某市需进行改造的变电站和相邻变电站的实际参数为依据建立PSCAD电力系统混合接地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故障地点对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系统合环运行的影响,同时也对两个小电阻接地系统合环运行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了混合接地系统运行的一些特点,提出了混合接地系统运行建议和保护配置方案的一些改进措施。论文最后以需进行改造的变电站的实际改造工程为例进行了相关设计,给出小电阻和接地变压器的选型方案,以及保护配置改造方案,为小电阻接地方式的运用提供了参考,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王明辉[10](2011)在《电力系统谐振接地自动跟踪补偿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电力系统中性点是否接地以及接地的方式是一个关系到电网供电安全、经济效益、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目前在中压配电网中中性点接地主要的方式分为: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电抗接地、中性点经低阻接地、中性点经高阻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即中性点谐振接地)。大类可归纳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和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用电人员的人身安全、用电设备的安全与电力绝缘性、过压保护、电磁污染、继电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谐振接地对电网安全供电的影响要素,进一步讨论自动消弧补偿系统在中压电网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工程技术的实际困难。近年来有很多的自动消弧补偿系统问世,但是绝大部分的系统均采用中性点电压位移作为自动消弧补偿系统的启动信号,以及作为衡量谐振接地系统重要指标的失谐度也是通过间接方法取得的,大大降低了测量的精确度以及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增加了系统的繁琐性和计算复杂度。本课题通过微机控制与失谐度测试系统相结合,将测量失谐度的扫描信号注入PT低压侧,通过频率扫描的方法获得电网自振频率,通过相应的理论就可以不需要测试其他参数也不需要特殊的通讯配合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计算出补偿电网的失谐度;同时注入的信号既不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又可以不受工频信号的干扰。被测信号在被送入单片机前经过多级整形与有源带阻滤波有效的降低了性号的噪声,大大提高了被测信号的准确性,系统误差被有效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在准确的获得失谐度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预调式或随调式消弧线圈的消弧线圈模式,集成预调和随调式两种方式消弧线圈的优点,摒弃两种消弧线圈劣势的新型消弧线圈。本文把这种消弧线圈命名为粗微调式消弧线圈。以失谐度为依据对谐振接地自动补偿系统进行精确地控制,使系统工作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并进一步使其降到允许值,通过对单片机的编程实现失谐度测量、消弧线圈调节、故障动作以及现场故障保护等任务。

二、带自动调节分接开关消弧线圈的系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自动调节分接开关消弧线圈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电压互感器故障
        1.2.2 电压互感器模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过程
    2.1 理论分析
        2.1.1 单相接地故障发生
        2.1.2 单相接地故障消失
    2.2 暂态特征
        2.2.1 铁磁谐振
        2.2.2 非谐振故障
    2.3 本章小结
3 10kV配电网仿真模型
    3.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3.1.1 励磁特性
        3.1.2 仿真模型
    3.2 其他设备
        3.2.1 输电线路
        3.2.2 变压器
    3.3 配电网仿真模型及暂态特征判断
    3.4 本章小结
4 单相接地故障消失后电压互感器暂态电流影响因素及抑制措施
    4.1 暂态过程影响因素
        4.1.1 故障消失时刻
        4.1.2 系统对地电容
        4.1.3 电压互感器励磁特性
        4.1.4 接地电阻
    4.2 电压互感器功率损耗计算
    4.3 电压互感器暂态电流抑制措施
        4.3.1 消耗电容存储能量
        4.3.2 补偿系统对地电容
    4.4 本章小结
5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真型试验
    5.1 系统介绍
        5.1.1 主接线
        5.1.2 设备参数
        5.1.3 试验步骤
    5.2 真型试验及仿真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相关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
        1.2.2 国内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
    1.3 目前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面临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做的工作
第2章 中压配电网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
    2.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2.1.1 中性点不接地运行特性
        2.1.2 中性点不接地运行的优缺点
    2.2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
        2.2.1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运行特性
        2.2.2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运行的优缺点
    2.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2.3.1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特性
        2.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的优缺点
    2.4 三种接地方式的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动态补偿消弧线圈的设计
    3.1 新型动态补偿消弧线圈数学模型
    3.2 新型动态补偿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
    3.3 中性点谐振接地系统电容电流检测
        3.3.1 传统电容电流检测方法
        3.3.2 新型注入信号检测法
    3.4 新型动态补偿消弧线圈的控制策略
        3.4.1 传统的滞环比较控制方法
        3.4.2 新型的变环宽滞环比较控制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方案设计与仿真
    4.1 MATLAB简介
        4.1.1 MATLAB基本功能和特点
        4.1.2 MATLAB在电力系统仿真中的应用
    4.2 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方案设计
        4.2.1 消弧线圈的容量选择
        4.2.2 接地变压器的选取
        4.2.3 限压电阻的选择
    4.3 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方案仿真与分析
        4.3.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仿真分析
        4.3.2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仿真分析
        4.3.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3)有源全补偿消弧线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无源消弧线圈的研究现状
    1.3 有源消弧线圈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运行原理
    2.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分析
    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正常运行的分析
    2.3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分析
    2.4 单相接地故障的仿真分析
        2.4.1 仿真模型的搭建
        2.4.2 故障参数的分析对比
    2.5 消弧线圈的参数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容电流的测量
    3.1 利用不平衡电压测量电容电流
    3.2 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注入信号的三频法测量电容电流
        3.2.1 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注入信号的三频法测量原理
        3.2.2 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注入信号的三频法仿真分析
    3.3 中性点直接注入信号的三频法测量电容电流
        3.3.1 中性点直接注入信号的三频法测量原理
        3.3.2 中性点直接注入信号的三频法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源全补偿消弧线圈故障后电流注入值的计算
    4.1 有源电流消弧法故障后电流注入值的计算
        4.1.1 有源电流消弧法的计算原理
        4.1.2 有源电流消弧法的仿真验证分析
    4.2 有源电压消弧法故障后电流注入值的计算
        4.2.1 有源电压消弧法的计算原理
        4.2.2 有源电压法注入电流的仿真与分析
    4.3 改进法计算注入电流
        4.3.1 有源电压消弧算法的性能分析
        4.3.2 改进法计算注入电流原理分析
        4.3.3 改进法计算注入电流仿真验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源全补偿消弧线圈的设计与控制策略比较
    5.1 有源全补偿消弧线圈的基本原理
    5.2 主消弧装置的设计
    5.3 有源补偿装置的补偿原理
    5.4 有源全补偿消弧线圈的电流跟踪控制策略
        5.4.1 滞环电流控制技术
        5.4.2 滞环电流控制的仿真分析
        5.4.3 三角波比较电流控制技术
        5.4.4 三角波比较电流控制的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消弧线圈装置的发展及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传统调匝式消弧线圈的原理与分析
    2.1 谐振接地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2.1.1 补偿电网的并联谐振补偿原理
        2.1.2 消弧线圈的特性指标参数
        2.1.3 正常运行情况下的位移度
        2.1.4 故障相电压恢复过程分析
    2.2 传统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调匝式消弧线圈分接头的确定
        2.3.1 等差设计
        2.3.2 等比设计
        2.3.3 具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设计
    3.1 方案简介
        3.1.1 方案的提出
        3.1.2 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主电路拓扑设计及原则
        3.2.1 主电路的拓扑设计原理
        3.2.2 双向可控硅器件的选型
    3.3 监测及控制单元的设计
        3.3.1 控制单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3.2 系统容性电流的测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仿真验证
    4.1 仿真方案
    4.2 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模型的搭建
    4.3 仿真及仿真结果分析
        4.3.1 功能性仿真验证
        4.3.2 对地电容电流的检测及随调特性仿真验证
        4.3.3 接地故障的快速补偿仿真验证
        4.3.4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电压及电流应力的评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随调性引发的暂态过程及解决方案
    5.1 随调性引发暂态现象及影响机理分析
    5.2 解决方案
    5.3 仿真分析
        5.3.1 故障暂态对补偿电流的影响
        5.3.2 解决方案对补偿效果的影响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典型化工企业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研究与整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意义
    1.2 课题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1.2.1 继电保护形式
        1.2.2 继电保护技术发展概述
        1.2.3 化工企业的自动化变电站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化工企业变电站自动化改造研究
    2.1 化工企业变电站现状
    2.2 化工企业自动化变电站系统
第三章 化工企业变电站改造微机保护整体设计研究
    3.1 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
        3.1.1 系统的概述
        3.1.2 主要特点
        3.1.3 系统结构
    3.2 系统原理
        3.2.1 越限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手段分析
        3.2.2 变压器控制方案
        3.2.2.1 调节效果的定量
        3.2.2.2 调节规则
        3.2.2.3 接线方式的自适应
    3.3 控制策略
        3.3.1 9区图/17区图
        3.3.2 默认17区图算法
        3.3.3 系统配置
        3.3.3.1 系统参数
        3.3.3.2 变压器投运条件
        3.3.3.3 闭锁配置
        3.3.3.4 特殊定值的获得方法
        3.3.3.5 变电站连接关系配置举例(主变低压侧带分支)
        3.3.3.6 定值检查
        3.3.4 调试功能
        3.3.5 动作简报及日志
第四章 典型化工企业继电保护改造实例及分析
    4.1 电网结构概述及改造说明
        4.1.1 基准值确定
        4.1.2 系统阻抗
        4.1.3 运行方式
    4.2 保护方案
        4.2.1 变压器保护的实现
        4.2.1.1 复压闭锁过电流保护
        4.2.1.2 过负荷保护
        4.2.1.3 零序过电压保护
        4.2.1.4 非电量保护
        4.2.2 备用电源自投装置
        4.2.2.1 备自投设置介绍
        4.2.2.2 继电保护误动作情况
        4.2.2.3 原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免疫算法的谐振接地系统调谐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谐振接地方式的应用现状
    1.3 谐振接地系统调谐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调谐装置的研究现状
        1.3.2 调谐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谐振接地系统的运行原理
    2.1 谐振接地系统的正常运行分析
    2.2 谐振接地系统的单相故障运行分析
        2.2.1 单相故障下的接地残流分析
        2.2.2 单相故障下的暂态电流分析
    2.3 消弧线圈调谐技术的改进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谐振接地系统优化调谐的数学建模
    3.1 谐振接地系统阻尼率和脱谐度分析
        3.1.1 谐振接地系统阻尼率分析
        3.1.2 谐振系统脱谐度分析
    3.2 谐振接地系统优化调谐目标函数的确定
        3.2.1 确立优化调谐参数
        3.2.2 脱谐度与优化调谐参数的关系
        3.2.3 优化调谐目标函数构想
        3.2.4 优化调谐目标函数的改进
    3.3 优化调谐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
    3.4 优化调谐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的处理
        3.4.1 罚函数法
        3.4.2 罚函数法构造的增广目标函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谐振接地系统调谐优化的免疫算法描述
    4.1 免疫算法概述
        4.1.1 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
        4.1.2 免疫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比较
        4.1.3 免疫算法主要步骤
    4.2 免疫算法操作算子的分析
        4.2.1 抗体种群的多样性
        4.2.2 解的多样性评价
        4.2.3 免疫操作
    4.3 谐振接地系统调谐优化问题描述
    4.4 谐振接地系统优化调谐操作算子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谐振接地系统优化调谐的Matlab仿真
    5.1 Matlab仿真坏境介绍
    5.2 基于免疫算法的优化调谐目标函数Matlab实现
    5.3 应用算例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7)基于恒频注入信号的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研究的背景
        1.1.1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与现状
        1.1.2 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危害
    1.2 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的发展现状
        1.2.1 消弧线圈的分类概述
        1.2.2 接地电容电流测量方法的概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消弧线圈经Z型接地变引出的中性点接地原理分析
    2.1 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作用
        2.1.1 补偿电网接地电容电流
        2.1.2 降低故障相电压恢复初速度
    2.2 Z型接地变压器应用于消弧线圈接地
        2.2.1 Z型接地变压器的原理
        2.2.2 Z型接地变压器的容量确定
        2.2.3 Z型接地变压器的励磁涌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注入恒频信号实现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
    3.1 注入恒频信号测量分布电容的原理
        3.1.1 信号经消弧线内置电压互感器低压侧注入
        3.1.2 信号通过母线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侧注入
        3.1.3 信号通过母线并联电容器中性点注入
    3.2 影响测量电容误差的因素与减小误差的方法
        3.2.1 注入信号频率对测量误差的影响与频率选取原则
        3.2.2 工频与谐波信号对测量误差的影响及相应的滤波方法
    3.3 新型自励可控饱和铁芯型消弧线圈的设计
        3.3.1 可控饱和铁芯型消弧线圈的基本原理
        3.3.2 新型自励式可控饱和铁芯型消弧线圈的原理与控制方法
        3.3.3 新型自励可控饱和铁芯型消弧线圈自动调节的实现
    3.4 消弧线圈的调节原则和技术指标
    3.5 注入恒频信号实现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的过程分析
    3.6 注入恒频信号实现自动跟踪补偿的相关硬件概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分析
    4.1 仿真模型搭建
        4.1.1 注入恒频信号测量分布电容的仿真模型搭建
        4.1.2 自励可控饱和铁芯型消弧线圈仿真模型搭建
    4.2 仿真验证分析
        4.2.1 三种不同注入方案下电容测量结果的仿真分析
        4.2.2 不同注入频率下电容测量误差仿真分析
        4.2.3 干扰信号滤除方法可行性的仿真验证
        4.2.4 自励可控铁芯饱和型消弧线圈电流可控性仿真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研究工作
2 煤矿电网电容电流测试结果与分析
    2.1 测量原理、方法及步骤
    2.2 测试数据
    2.3 电能质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2.4 接地电流中 23 次谐波来源分析
    2.5 小结
3 接地残流全补偿技术的研究
    3.1 双谐波源情况下的单相接地故障系统的分析
    3.2 补偿残流存在的技术问题和检测方法新思路
    3.3 中性点经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系统的动态相量建模
    3.4 基于暂态信号特征分析的谐振接地系统频域分段建模
    3.5 小结
4 基于无源性理论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控制的研究
    4.1 传统消弧线圈与逆变器控制方法简介
    4.2 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控制思路
    4.3 基于无源性控制理论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的控制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5 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性能的研究
    5.1 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的增容改造
    5.2 适合于分布安装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性能的研究
    5.3 仿真算例
    5.4 基于孤立电网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接地装置的设计与运行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10kV配电网混合接地方式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和现状
        1.2.1 国外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和现状
        1.2.2 国内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发展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配电网不同接地运行方式分析
    2.1 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分析
    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分析
        2.2.1 接地变压器的结构及其特点
        2.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分析
    2.3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电网消弧线圈和小电阻接地系统故障比较及保护配置
    3.1 消弧线圈和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与仿真
        3.1.1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理论分析及仿真
        3.1.2 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及仿真
        3.1.3 消弧线圈和小电阻接地系统接地故障对比及特点分析
    3.2 消弧线圈和小电阻接地方式下保护配置方案分析
        3.2.1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保护方案分析
        3.2.2 小电阻接地系统保护方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电网混合接地运行仿真分析
    4.1 混合接地系统理论分析
    4.2 混合接地网络仿真模型建立
    4.3 小电阻系统侧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
    4.4 消弧线圈侧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
    4.5 两个小电阻接地系统合环分析
    4.6 混合接地方式系统保护方案改进与设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市某变电站小电阻接地改造与实施
    5.1 改造工程主要设计内容
        5.1.1 小电阻装置阻值选定与安装
        5.1.2 Z形变压器容量选择与改造
        5.1.3 保护设置与保护装置改造
    5.2 后期工作
结论
    全文总结
    工作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0)电力系统谐振接地自动跟踪补偿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概论
    §1-2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适用范围及发展概述
        1-2-1 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类型
        1-2-2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类型
    §1-3 谐振接地方式的应用价值和存在的技术难题
    §1-4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 谐振接地原理及技术标准
    §2-1 谐振接地概述
    §2-2 补偿电网的工作原理
        2-2-1 消弧线圈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2 补偿电网等值接线图
        2-2-3 电流谐振等值回路
        2-2-4 失谐度、合谐度与阻尼率
        2-2-5 弧隙恢复电压上升速度的减缓
    §2-3 补偿电网中性点位移电压
        2-3-1 补偿电网正常运行情况下的位移电压
        2-3-2 补偿电网的异常位移电压
    §2-4 补偿电网的谐振危害及抑制措施
    §2-5 小结
第三章 失谐度的外加扫频信号自动测量方法
    §3-1 传统测量电网调谐方法及其不足
        3-1-1 补偿电流的测量
        3-1-2 电网对地电容电流的粗估算
        3-1-3 电网对地电网电容电流实测
    §3-2 外加扫频信号法测量失谐度的基本原理
        3-2-1 测量方法的理论依据
        3-2-2 对外加扫频信号的要求
        3-2-3 失谐度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
    §3-3 自动扫频信号源的电路实现及工作过程
        3-3-1 电路实现
        3-3-2 工作过程
    §3-4 小结
第四章 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系统
    §4-1 消弧线圈的补偿方式
        4-1-1 预调式与随调式消弧线圈
        4-1-2 粗微调式消弧线圈
    §4-2 粗微调消弧线圈的设计
        4-2-1 粗调线圈工作状态的选择
        4-2-2 微调线圈的选择
        4-2-3 微机控制粗调消弧线圈的功能概述
    §4-3 小节
第五章 微机消弧线圈控制策略与实现
    §5-1 微控制器工作流程
    §5-2 故障模块控制流程
    §5-3 谐振故障控制模块流程
    §5-4 小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四、带自动调节分接开关消弧线圈的系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研究[D]. 朱浩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相关技术的研究[D]. 李丹.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8)
  • [3]有源全补偿消弧线圈的研究[D]. 邢雅萍. 山东理工大学, 2018(12)
  • [4]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研究[D]. 王娟.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5]典型化工企业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研究与整定分析[D]. 崔小光.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6]基于免疫算法的谐振接地系统调谐优化方法研究[D]. 谢实平.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4)
  • [7]基于恒频注入信号的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研究[D]. 英云龙. 山东大学, 2014(10)
  • [8]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关键技术研究[D]. 贾晨曦.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 [9]10kV配电网混合接地方式运行研究[D]. 申建强. 湖南大学, 2011(07)
  • [10]电力系统谐振接地自动跟踪补偿系统的研究[D]. 王明辉.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自动调节分接开关消弧线圈系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