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祁连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组构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示踪意义

北祁连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组构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示踪意义

一、北祁连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组构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示踪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董志国,张帮禄,石方平,张连昌,高炳宇,张新,彭自栋,王长乐[1](2021)在《新疆西天山莫托萨拉热水沉积型铁锰矿床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提出莫托萨拉铁锰矿床位于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东端,研究程度相对薄弱,在矿床成因方面存在热水沉积、沉积-热液改造、胶体化学沉积等争论。本文详细研究了莫托萨拉最上层锰矿及其围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地球化学特征,并综合前人资料对整个铁锰矿床的成因做了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首次在矿区发现了热液长石岩,其主要由钠长石、钾长石以及少量重晶石、霓石、锌铁黄长石等矿物组成,类似于"白烟型"热水沉积岩。莫托萨拉最上层锰矿主要由锰橄榄石、褐锰矿、红硅锰矿、磁锰铁矿以及少量重晶石、方铁锰矿等矿物组成,发育有典型的热水内碎屑结构,指示其沉积于海底热液喷流口附近。该层锰矿的Al/(Al+Fe+Mn)值很低(0~0.02)、Si/Al值较高(7.9~10.9)、Fe/Ti值很高(428~1353),通过UCC标准化后发现明显富集Zn、Ba、Pb等元素,而Co、Ni、Cu等元素未见富集,以上地球化学特征与现代海底热液成因铁锰沉积物一致。在Fe/Ti-Al/(Al+Fe+Mn)、Si O2-Al2O3、10×(Co+Ni+Cu)-Fe-Mn、100×(Zr+Ce+Y)-15×(Cu+Ni)-(Fe+Mn)/4等判别图中,莫托萨拉的锰矿层和铁矿层样品均落在海底热液沉积区。锰矿层和铁矿层的稀土元素经PAAS标准化后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Eu正异常和Y正异常,与现代海底热液成因铁锰沉积物的稀土配分模式非常相似。综合分析本次研究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前人资料,本文认为莫托萨拉铁锰矿床为海相热水沉积成因,成矿与同期海底火山的间歇性活动密切相关,海底热液的化学组分、温度高低和活动强弱都具有明显的脉动性。莫托萨拉矿区铁锰共存但各自独立成矿,且铁锰分离程度较高,这在显生宙沉积型锰矿中独具特色。鉴于前人曾报道莫托萨拉铁矿石中存在菌藻类微生物化石,我们推测,该矿床的铁锰分离过程除了受控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外,微生物的选择性氧化沉淀可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开展深入研究。

闫岩,陈军林,彭润民,陈思雨[2](2021)在《变质作用对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改造与成矿效应:数据挖掘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变质作用一方面使已存岩石发生变质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变质岩,同时伴有一定的成矿作用和对已有矿床的改造作用。变质作用和成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由温度、压力、变质热液等因素的变化而改造原有矿床或使成矿元素迁移富集而成矿。基于公开数据库对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建立变质作用-矿物网络模型并进行特性分析,将为解决变质作用对铅锌矿床的改造及其成矿效应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将全球沉积岩容矿的507个铅锌矿床中的变质作用与矿石矿物相关联,搭建了包括305个有效节点(48种矿物和6种变质程度)和17416条关系边的复杂网络模型。一方面,利用数据信息搭建变质程度-矿物的复杂网络模型,刻画了变质程度间以及全部矿床主要矿物间的关联关系,发现了网络中的关联结构,结果显示,绿片岩相和低角闪岩相控制了绝大部分的金属矿床,而麻粒岩相控制了绝大部分的非金属矿床;另一方面,在模型基础上利用文本信息统计针对该模型的关键节点,选择同等条件统计数据分析使得关键节点评价的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尝试进行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例,大量统计数据能有效表达该模型中的关键节点,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找矿预测提供决策意见,对于岩石和矿物学知识的量化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肖鸿天[3](2020)在《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文中指出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北缘中段,是林子宗群火山岩内发现的首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前人对该矿床成岩成矿年龄、成矿构造背景、流体来源、蚀变矿物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矿床重要金属矿物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查明矿区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探究其矿物成因、示踪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钻孔编录、镜下鉴定及LA-ICP-MS微区原位分析,对斯弄多矿区黄铁矿和闪锌矿开展了详细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系统探讨了黄铁矿、闪锌矿的成因及其对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意义。取得如下主要进展:(1)查明了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产状:黄铁矿多以团块状、脉状产于晶屑凝灰岩、角砾岩中,早期黄铁矿产于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阶段与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Py1),多呈浅黄色,自形-半自形晶粒状,常见骸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碎裂结构;晚期黄铁矿产于黄铁矿-石英-方解石阶段(Py2),多为铜黄色,它形粒状,常见交代残余结构、溶蚀结构。闪锌矿多以浸染状、集合体脉状形式产于晶屑凝灰岩、角砾岩中,内部多发育黄铜矿固溶体,早期闪锌矿产于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阶段(Sp1),多呈深灰色,它形晶粒状,常见港湾结构;晚期闪锌矿产于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物阶段(Sp2),多为棕灰色,它形粒状结构,常见交代残余结构、嵌晶结构。(2)查明了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和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特征:黄铁矿富集Cu、As、Ag、Sb、Pb、Zn、Mo、Ti、Ge、Se、Tl等微量元素,亏损稀土元素(REE);闪锌矿富集Mn、Fe、Cu、Pb、Ag、Cd、In、Sn、Sb等微量元素,亏损稀土元素(REE)。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黄铁矿中Cu、Zn、Pb、Ag、Co、As、Sb含量升高,闪锌矿中Mn、Fe含量降低,Cd、Cu、In、Pb、As、Ag、Se、Sn、Sb等元素含量升高,显示了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成矿流体温度逐渐降低的趋势。(3)查明了黄铁矿、闪锌矿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黄铁矿中Mo、Cr、Pb、Bi、Zn、Cd、Ag、Cu、Se主要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Co、Ni、As、Sb、Ge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Tl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少部分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闪锌矿中Pb、As、Sb、Tl、Co、Se、Ag、Sn、Bi主要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Mn、Cd、In、Ga、Ge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而Cu、Fe部分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部分以黄铜矿的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4)探讨了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的成因:黄铁矿具有低V高Se的特点,Py1黄铁矿Co/Ni平均值为1.8,最高为3.4,Py2黄铁矿Co/Ni平均值4.06,最高值5.33,显示黄铁矿为热液成因;闪锌矿Cd含量普遍大于2000×10-6,Cd/Fe比值为0.16~2.56之间,平均值0.97,Sn较高(1.38×10-6~2546.72×10-6),Co较低(0.97×10-6~39.55×10-6),Ga/In比值0.01~0.5,Co/Ni比值为4.03~351.22,平均为73.82,显示闪锌矿为岩浆热液成因。(5)查明了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成矿热液演化过程的示踪意义:通过斯弄多矿床黄铁矿与典型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对比,发现斯弄多矿床中黄铁矿部分元素含量(如Cu、Co、Ni)明显低于中-高温的VMS和矽卡岩型矿床,Sb、Tl、Se等微量元素与低温的SEDEX型矿床一致,且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Se元素含量逐渐降低,显示成矿热液温度逐渐降低。闪锌矿贫Fe、Mn、Sn,富Cd、In,同样显示出明显低温矿床的特征,其lg Ga/Ge对应的成矿温度为150~230℃,且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成矿热液的温度逐渐降低。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热液为岩浆期后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产物,成矿热液受岩浆热驱动在火山岩中不断循环,萃取火山岩中有用组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期后热液与火山岩中的有用组分。

满荣浩[4](2020)在《西天山赛里木地区元古宙铅锌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哈萨克斯坦境内Tekeli超大型铅锌矿床发现以来,与之相邻的我国新疆西天山赛里木微地块的铅锌矿找矿突破备受期待。近年在赛里木微地块中陆续发现了一系列元古界沉积岩容矿的铅锌矿床(点),托克赛、哈尔达坂和四台-海泉是规模最大的三个矿床。本文在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矿床观测基础上,从成矿环境、矿床地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特征等开展研究,建立了区域和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了区域铅锌成矿规律,探讨了关键控矿要素,旨在服务于赛里木地区铅锌找矿持续突破。论文研究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新元古代伸展构造背景下,赛里木微地块内发育一系列大陆边缘裂陷盆地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是喷流沉积型铅锌矿产出的关键层位;其中托克赛铅锌矿产于温泉群的大理岩,哈尔达坂铅锌矿产于哈尔达坂群白云岩-含碳/钙质板岩和硅质岩,四台-海泉铅锌矿产于库松木切克群泥晶灰岩-含碳质灰岩;铅锌矿体主体呈似层状与赋矿岩系整合互层产出,发育层纹-条带状矿石,显示出同沉积成因的特征;(2)托克赛矿床硅质岩具有较高的δ30Si值(1.3~2.2‰),LREE呈现轻亏损,Ce呈负异常,结合其偏低的Y/Ho比值(集中于30.48~48.57)和Eu轻微正异常的特征,指示硅质岩具有海水和海底热液混合成因的特征,进一步表明新元古代区域上存在海底热液活动;Fe-Al-Ti元素特征和La/Ce比值指示成矿作用发生于靠近大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3)哈尔达坂矿床闪锌矿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成矿具有中-低温(60~263℃)和中-低盐度(0.18~18.22wt.%)特征;与闪锌矿共生的热液白云石、铁白云石和方解石的C-O同位素特征具有海相碳酸盐岩溶解来源的特征,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浓缩海水。(4)托克赛和哈尔达坂铅锌矿床的矿石硫化物S同位素组成(δ34S值分别为8.10‰~20.42‰和2.6‰~1 5.9‰),结合对成矿温度的分析,指示还原硫可能主要来源于海水的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矿石硫化物Pb同位素组成指示,两个矿床的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盆地的碎屑沉积物和中-基性火山岩以及碳酸盐岩;四台-海泉矿床的菱锌矿等氧化矿石应为硫化物经过表生氧化作用形成,矿区内的碳质条带可能为初始矿化提供了还原剂。(5)区域构造和矿床地质对比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Tekeli世界级成矿带向东延伸进入我国新疆赛里木微地块,提出鄂尔托赛尔、奥尔塔克、阿克阔措、喀拉达坂和东卡尔阿依等地区铅锌找矿值得高度关注;中-上元古界中含碳质的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建造、同沉积断裂、硅质岩、热液角砾岩是有利的找矿标志。

王登红,陈毓川,江彪,黄凡,王岩,李华芹,侯可军[5](2020)在《中国三叠纪大陆成矿体系》文中认为中国三叠纪大陆成矿体系是指在三叠纪(250~205Ma)时期发生于大陆环境(包括大陆边缘)的成矿作用及其成矿地质要素构成的整体。分布在阿尔泰、北山、华北地块北缘和南缘、辽吉、鄂尔多斯、西南三江、羌塘、上扬子、湘鄂赣、云开-雷琼等矿集区的10多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可大致构筑起中国三叠纪的大陆成矿体系。相对于燕山期而言,印支期的成矿作用较弱,即使是印支运动强烈的西南三江-松潘甘孜地区已知三叠纪矿产资源尚少,找矿潜力仍然很大,而以往被认为形成于海西期的一些矿床(如阿尔泰的大喀拉苏、小喀拉苏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或被认为形成于燕山期的一些矿床(如辽吉裂谷带的小佟家堡子金矿和高家堡子银矿),经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证明实际上形成于印支期,或者经历了印支旋回的成矿过程。在三叠纪的整个演化历程中,华北与华南两大块体拼合在一起,华北陆块南缘和北缘的拼合带及各类古构造再度活化,成为内生矿产的主要成矿带;华北的鄂尔多斯等大陆盆地及华南的山间小盆地为煤炭、油气、膏盐等沉积矿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西南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的构造大变局,尤其是印支运动为中国中生代以来大陆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四川盆地等盆山格局的形成及其矿产资源的富集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叠纪成矿系统不仅可以为构造改造提供综合依据,也可以为成矿预测提供理依据。

王登红,陈毓川,徐志刚,黄凡,王岩,裴荣富[6](2020)在《矿床成矿系列组——六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文中认为矿床的成矿系列(简称成矿系列)是矿床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性概念,由五级序次组成。矿床成矿系列组属第一序次,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矿床成矿系列。理想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矿床成矿系列组(G),可包括与岩浆作用有关的(I)、与沉积作用有关的(S)、与变质作用有关的(M)、与区域性构造事件-流体作用有关的(F)及与表生作用有关的(H)5类矿床成矿系列。从地球构造演化角度来看,矿床成矿系列组的形成与大陆成矿体系形成的阶段性与旋回性存在内在成因联系,是地壳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客观记录和必然产物,可与地壳尺度构造运动相对应。深入研究矿床成矿系列组,对于探索地球演化规律,深化理解不同尺度、不同时期成矿构造环境及其成矿过程,揭示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用成矿系列组内矿床成矿系列"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的理念和"成矿序列"(有序性)的原则,不仅可以解释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还可以有效指导区域成矿预测。因涉及面广,矿床成矿系列组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

杨立飞[7](2019)在《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文中指出兰坪盆地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部,是典型造山盆地。经历了中、新特提斯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亦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域。然其构造演化尚存在争议,成矿系统亟待建立。本文通过碎屑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从沉积物物源、思茅地块归属性以及盆地性质等方面研究,解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解剖了盆地典型矿床,探讨了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过程。碎屑岩具有轻稀土右倾、重稀土平缓、负Eu异常,较低的La/Sc(平均4.35)、Sc/Th(0.79),Cr/Th(5.01)和Co/Th(0.76)值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25162304Ma、18931855 Ma和244185 Ma三个区间,提出盆地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和思茅地块。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显示思茅地块在新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峰值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与扬子板块一致,有别于腾冲-保山地块,认为前者属于华夏古陆,后者属于冈瓦纳大陆。结合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研究,提出兰坪盆地三叠纪–新近纪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分为早-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早侏罗世裂谷盆地、中侏罗–晚白垩世陆内坳陷盆地、古近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和晚渐新世以来的走滑拉分盆地等阶段。金满-连城Cu-Mo矿床具有δ65Cu(-0.350.21‰)、δ13C(-5.3-4.1‰)、δ18O(11.915.5‰)和δ34S(-2.0-4.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盆地沉积岩。δD(-95.2109.7‰)、δ18O(6.28.0‰)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160300℃;820%NaCleqv)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水,部分来自盆地热卤水和大气降水,提出其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金顶Pb-Zn矿床具有δ66Zn(00.35‰)、δ34S(-22.0-13.0‰,-1.02.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新生代砂岩、膏岩层及古油气藏。黄/白铁矿较高Co/Ni值(0.510.0),与MVT型矿床一致,含矿流体为盆地热卤水,属于MVT型矿床。盆地南部笔架山Sb、扎村Au等矿床含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区灰岩及岩浆岩,属于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重点解剖盆地典型矿床和盆地构造演化,划分出古新世-早始新世中低温热液脉型Cu-Mo-Pb-Zn-Ag、渐新世MVT型Pb-Zn-(Cu)和始新世低温热液Sb-Au-As-Hg三类成矿系统,并提出两种复合成矿作用类型。

段吉琳[8](2018)在《西藏典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铜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西藏特提斯成矿域形成众多类型独特和改造保存条件完好的矿床,为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试验场所。西藏特提斯成矿域主要发育三大类典型矿床,一是产于新特提斯洋俯冲的陆缘弧背景的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如铁格隆南铜(金)矿),高硫化浅成低温成矿亚系统叠合于斑岩成矿亚系统,形成典型的Cu-S二元体系矿物叠合在Cu-Fe-S三元体系矿物之上,造成铜矿物的空间分布独特性;二是产于冈底斯成矿带陆-陆碰撞伸展背景的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如甲玛铜多金属矿),形成典型的斑岩、角岩型矿石中黄铜矿为主、矽卡岩型矿石中斑铜矿-黄铜矿为主的铜矿物分布特征,显示+1价和+2价铜矿物共存的特点;三是产于北喜马拉雅成矿带脉型锌铅银锑矿床(如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具有上锑银、中铅锌银和下锌铅的矿物空间分布特征。针对以上三类矿床类型独特,空间分布代表了新特提斯洋演化到陆-陆碰撞的主要矿床类型,非传统铜锌同位素是否能够应用于成矿物源的示踪、矿床类型研判和矿体深部预测,开展了有益的尝试。为此,论文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野外调研、矿石学特征研究基础上,研究了铜、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过程、类型确定和深部矿体预测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如下:1.通过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荣那矿段)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铜同位素研究,提出铜矿物铜同位素组成(δ65Cu)可以示踪叠合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深部隐伏的斑岩型铜(金)矿体的新认识。对采自不同钻孔、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矿石中的铜硫化物进行了铜同位素分析,发现δ65Cu变化范围高达8‰,铜同位素发生强烈的分馏。随着深度增加,黄铜矿铜同位素δ65Cu组成逐渐增大,矿石Cu含量也逐渐增加,这一结果与典型斑岩成矿系统相反,表明斑岩成矿系统形成过程/或形成后曾遭受了强烈低温热液酸滤作用,重的铜同位素被优先释放并被迁移到深部。据此可确定铜迁移程度及可能迁移方向,为预测深部隐伏斑岩型矿体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2.通过北喜马拉雅成矿带扎西康热液脉型铅锌银锑矿床锌、硫、铅等同位素体系对比研究,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流体有关,矿床具有典型岩浆热液成矿锌同位素特征。铅锌矿石闪锌矿、方铅矿的Zn同位素δ66Zn变化范围从0.03‰到0.28‰,平均为0.19‰,据此反算流体的δ66Zn为0.39‰,与脉状的碳酸盐矿物(代表成矿流体)的锌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也与该区花岗岩的锌同位素组成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平均为0.36‰),暗示成矿物质Zn主要来自于花岗质岩浆岩。对矿石硫化物的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铅锌锑银矿的形成与岩浆热液有关。3.针对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通过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出露的含矿和不含矿斑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两类斑岩均形成于15Ma左右,前者具有低SiO2、低Sr和Sr/Y,更高MgO、高Y,更富集轻稀土和Sr-Nd-Hf同位素等特征。结合含矿斑岩中大量镁铁质包体出现及斑晶矿物反环带等特征,认为它们是新生下地壳来源的岩浆与交代富集地幔来源岩浆的混合而成,富含挥发份和高氧逸度地幔岩浆为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甲玛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铜同位素特征研究发现,发现角岩、矽卡岩矿石的铜同位素特征不同,δ65Cu角岩整体变化范围大,从-0.8到1.9‰;δ65Cu矽卡岩变化范围略小,为0.21.0‰;矽卡岩型矿石的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等铜矿物的δ65Cu整体略高于角岩和斑岩型矿石。研究表明,温度和pH值变化可能是铜同位素分馏变化的主控因素,但不排除岩浆热液演化带来的铜同位素分异。铜矿物的δ65Cu总体变化范围为-0.68%2.06‰,鉴于多期热液叠加和改造成矿,认为对于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铜同位素组成对流体运移示踪效果不明显。论文对三个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成矿过程中的成矿流体迁移、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类型等进行了铜、锌同位素地球化学约束,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矿床铜、锌同位素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锌同位素对岩浆热液脉型锌多金属矿的成矿物源有一定的示踪意义;铜同位素对于高硫化浅成低温成矿和表生过程的反应比较敏锐,且对于反演浅成低温酸滤流体的演化具有很好示踪效果,可以进作为深部斑岩矿体勘查的新技术和新尝试;但铜同位素组成对于斑岩-矽卡岩型矿的应用和示踪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开展实验和深化研究。

张永超,郑有业,高顺宝,姜军胜,田坎,伍登浩,姜晓佳,张树志,栾康[9](2018)在《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指示——兼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中-东段铅锌(铜钼)矿床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铜成矿带西段南缘,为查明其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对该矿床开展了系统的H、O、S、Pb同位素研究,并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中-东段典型铅锌(铜钼)矿床进行对比。查个勒矿床石英H、O同位素(δD值介于-189‰~-157‰之间,δ18OH2O值介于-2.2‰~2.9‰之间)指示其成矿流体主要由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组成。矿区北部铅锌矿体硫化物δ34S值为-5.6‰~-0.8‰,均值为-3.7‰,显示岩浆硫和地层硫混合的特征。矿区南部(铜)钼矿体硫化物δ34S值为1.1‰~2.6‰,均值为1.8‰,显示岩浆硫的特征。矿石硫化物和花岗斑岩全岩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的比值分别为38.988~39.269、39.002~39.559,15.657~15.747、15.643~15.664,18.614~18.688、18.663~19.058。矿石硫化物与花岗斑岩的Pb同位素特征相似,均表现出上地壳Pb源的特征,推测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壳岩浆源。查个勒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与中-东段典型铅锌(铜钼)矿床相似,表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铅锌(铜钼)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一致。作者认为查个勒矿床是一个受岩浆和构造共同控制的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铅锌矿床,在念青唐古拉成矿带,自西向东分布有多处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铅锌矿矿集区。

闫岩,彭润民,陈思雨,贺斐,汪旭[10](2018)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SEDEX型铅锌矿成矿地质信息及综合找矿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的狼山—渣尔泰山矿集区为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中元古代喷流—沉积(Sedimentary exhalative,SEDEX)型矿床成矿带。通过系统分析该成矿带的相关研究成果,首先总结了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勘探研究进展等找矿信息,并从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等角度总结了不同尺度的找矿标志。然后提出了包含查找同沉积期火山岩分布、辨认含矿构造、寻找围岩蚀变、查证物化探异常、实施工程验证等环节的找矿勘探思路,构建了多源信息-多因素耦合综合找矿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狼山群第二岩组(Pt2ls2),近矿围岩蚀变(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重力梯度带以及中—高磁性、弱极化、中电阻异常,Cu、Pb、Zn、Ag物化探综合异常等要素,并对区域范围内的找矿远景区进行了圈定。最后通过系统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典型SEDEX型矿床的勘探研究进展,对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狼山—渣尔泰山矿集区SEDEX型铅锌矿床后续勘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北祁连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组构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示踪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祁连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组构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示踪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西天山莫托萨拉热水沉积型铁锰矿床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矿物组成与岩石组构
    4.2 主量元素特征
    4.3 微量元素特征
    4.4 稀土元素特征
5 讨论
    5.1 长石岩的成因
    5.2 上层锰矿的成因
    5.3 莫托萨拉铁锰矿床的成因探讨
    5.4 莫托萨拉矿区的铁锰分离机制
6 结论

(3)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1.2.2 闪锌矿和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1.2.3 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第4章 黄铁矿、闪锌矿矿物学特征
    4.1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4.2 闪锌矿矿物学特征
第5章 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实验方法
    5.2 分析结果
        5.2.1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6.1.1 黄铁矿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6.1.2 闪锌矿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6.2 矿物成因
        6.2.1 黄铁矿的成因
        6.2.2 闪锌矿的成因
    6.3 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6.3.1 成矿温度指示
        6.3.2 成矿类型指示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西天山赛里木地区元古宙铅锌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我国铅锌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1.1.2 赛里木微地块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2 赛里木微地块中的铅锌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变形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构造演化
第3章 托克赛铅锌矿床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和矿石
    3.2 硅质岩的成因
        3.2.1 硅质岩的岩相学特征
        3.2.2 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3 成矿环境
    3.4 成矿物质来源
        3.4.1 还原硫来源
        3.4.2 成矿金属来源
    3.5 托克赛铅锌成矿过程
第4章 哈尔达坂铅锌矿床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体和矿石
    4.2 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
        4.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2 C-O同位素特征
    4.3 成矿物质来源
        4.3.1 还原硫来源
        4.3.2 成矿金属来源
    4.4 哈尔达坂铅锌成矿过程
第5章 四台-海泉铅锌矿床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矿区地质特征
        5.1.2 矿体和矿石
    5.2 四台-海泉铅锌成矿作用
第6章 赛里木地块铅锌成矿规律
    6.1 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
    6.2 喷流沉积型铅锌成矿地质特征
        6.2.1 赋矿地层特征
        6.2.2 控矿构造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6.2.3 矿石矿物组成和组构特征
        6.2.4 成矿物质来源
    6.3 关键控矿因素和区域成矿模型
        6.3.1 大陆边缘裂陷盆地沉积建造
        6.3.2 流体的深部对流循环
        6.3.3 同沉积断裂活动
        6.3.4 区域成矿模型
    6.4 找矿方向与找矿标志
        6.4.1 找矿方向
        6.4.2 找矿标志
第7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实验方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6)矿床成矿系列组——六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成矿系列组”概念的提出
    1.1 概念及其由来和命名
    1.2 研究进展
2 “矿床成矿系列组”的典型实例
    2.1 华北地台(陆块)北缘
    2.2 辽吉裂谷带
    2.3 秦祁昆成矿域
3 “矿床成矿系列组”的成因机制
    3.1 矿床成矿系列组是地壳运动的客观记录
    3.2 矿床成矿系列组是地壳运动的必然产物
    3.3 矿床成矿系列组是地壳运动的特殊代表
4 研究“矿床成矿系列组”的意义
    4.1 有助于探索地球演化的规律
    4.2 有助于深化对成矿构造环境的认识
    4.3 有助于总结复杂的成矿规律
    4.4 有助于抓住关键、指导找矿
5 问题讨论
    5.1 成矿系列组与成矿构造环境
    5.2 成矿系列组形成演化的不均衡性与相对完整性
    5.3 成矿系列组的厘定
    5.4 成矿系列组的研究方法
6 结论

(7)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1.5.1 解析盆地性质
        1.5.2 示踪沉积物物源
        1.5.3 约束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
        1.5.4 研究新生代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作用
2 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
    2.1 原特提斯洋
    2.2 古特提斯洋
    2.3 中特提斯洋
    2.4 新特提斯洋
    2.5 新生代碰撞造山
3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
    3.1 物质来源
        3.1.1 盆地地质
        3.1.2 样品与岩相学
        3.1.3 碎屑岩地球化学
        3.1.4 碎屑锆石年代学
        3.1.5 物质来源讨论
    3.2 地块属性与盆地性质
        3.2.1 地块属性
        3.2.2 盆地性质
4 兰坪盆地典型矿床
    4.1 金满-连城Cu-Mo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矿体与矿石
        4.1.3 含矿流体
        4.1.4 成矿物质
        4.1.5 成矿制机制
    4.2 金顶Pb-Zn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矿体与矿石
        4.2.3 含矿流体
        4.2.4 成矿物质
        4.2.5 成矿机制
    4.3 白秧坪Pb-Zn-Cu-Ag矿集区
        4.3.1 东矿带
        4.3.2 西矿段
5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
    5.1 古新世前陆盆地与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
        5.1.1 成矿时代
        5.1.2 成矿物质
        5.1.3 含矿流体
        5.1.4 成矿机理
    5.2 渐新世走滑拉分盆地与MVT型成矿系统
        5.2.1 成矿年代
        5.2.2 成矿物质
        5.2.3 含矿流体
        5.2.4 成矿机理
    5.3 始新世前陆盆地与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5.3.1 成矿年代
        5.3.2 成矿物质
        5.3.3 含矿流体
        5.3.4 成矿机理
    5.4 盆地复合成矿作用
6 结语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6.1.1 思茅地块属性
        6.1.2 盆地沉积物物源
        6.1.3 盆地构造演化
        6.1.4 盆地成矿系统
    6.2 存在问题
        6.2.1 成矿系统时限约束
        6.2.2 成矿系统与岩浆岩关系
        6.2.3 成矿系统间耦合关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8)西藏典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铜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铜同位素
        1.3.2 锌同位素
    1.4 铜、锌稳定同位素在矿床学中的应用现状
    1.5 存在问题及潜在研究方向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 工作概况及主要进展
2 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2.1 铁格隆南铜金矿床
        2.1.1 成矿地质背景
        2.1.2 铁格隆南矿床地质特征
    2.2 扎西康锌铅银锑矿床
        2.2.1 区域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区岩浆岩
        2.2.4 矿化与蚀变
    2.3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2.3.1 矿区地质背景
        2.3.2 岩浆活动与矿化
        2.3.3 矿物组成与蚀变特征
3 铁格隆南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铜(金)矿铜同位素特征
    3.1 分析方法
        3.1.1 化学溶解与纯化
        3.1.2 质谱分析
        3.1.3 样品采集
    3.2 矿床铜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基于铜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矿床类型厘定
        3.3.1 矿物之间的Cu同位素差异性
        3.3.2 Cu同位素的空间变化规律
        3.3.3 铜同位素变化的因素
    3.4 铜同位素在隐伏矿体勘查中的应用
4 扎西康热液脉型锌铅银锑矿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
        4.1.1 铅同位素分析
        4.1.2 锌同位素分析
    4.2 扎西康铅锌矿锌同位素组成及其特征
    4.3 扎西康铅锌矿硫、铅、锌物质来源
    4.4 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4.5 小结
5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岩浆作用及其铜同位素特征
    5.1 甲玛两期构造变形、蚀变与成矿作用关系
        5.1.1 牛马塘、铜铅山地质与蚀变矿化特征
        5.1.2 构造变形时限
        5.1.3 D_2变形与矿化
        5.1.4 小结
    5.2 甲玛成矿与不成矿斑岩特征对比
        5.2.1 分析方法
        5.2.2 数据结果
        5.2.3 岩石成因讨论
        5.2.4 小结
    5.3 铜同位素组成特征
        5.3.1 样品描述
        5.3.2 分析方法
        5.3.3 数据结果
        5.3.4 铜同位素特征
        5.3.5 小结
6 研究区矿床铜锌同位素对比
    6.1 不同类型铜矿床铜同位素的组成
    6.2 铜、锌同位素对岩浆热液系统矿床的过程反演及示踪作用
7 结论
8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指示——兼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中-东段铅锌(铜钼)矿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床地质特征
2 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H、O同位素
    3.2 S、Pb同位素
4 讨论
    4.1 成矿流体来源
    4.2 成矿物质来源
    4.3 矿床成因
    4.4 念青唐古拉成矿带斑岩型 (铜) 钼矿+矽卡岩型?热液脉型 (铜) 铅锌矿成矿体系探讨
5 结论

四、北祁连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组构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示踪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西天山莫托萨拉热水沉积型铁锰矿床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J]. 董志国,张帮禄,石方平,张连昌,高炳宇,张新,彭自栋,王长乐. 岩石学报, 2021(04)
  • [2]变质作用对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改造与成矿效应:数据挖掘的启示[J]. 闫岩,陈军林,彭润民,陈思雨. 矿物学报, 2021(03)
  • [3]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 肖鸿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4]西天山赛里木地区元古宙铅锌成矿作用研究[D]. 满荣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中国三叠纪大陆成矿体系[J]. 王登红,陈毓川,江彪,黄凡,王岩,李华芹,侯可军. 地学前缘, 2020(02)
  • [6]矿床成矿系列组——六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J]. 王登红,陈毓川,徐志刚,黄凡,王岩,裴荣富. 地质学报, 2020(01)
  • [7]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D]. 杨立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8]西藏典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铜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段吉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9]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指示——兼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中-东段铅锌(铜钼)矿床对比[J]. 张永超,郑有业,高顺宝,姜军胜,田坎,伍登浩,姜晓佳,张树志,栾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8(03)
  • [10]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SEDEX型铅锌矿成矿地质信息及综合找矿模型[J]. 闫岩,彭润民,陈思雨,贺斐,汪旭. 金属矿山, 2018(05)

标签:;  ;  ;  ;  ;  

北祁连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组构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示踪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