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电网经济分析

灵溪电网经济分析

一、岭西电网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1](2020)在《以乡村电气化托起小康梦 国家电网公司推进乡村电气化试点项目建设纪实》文中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电气化工程,是新时期中央对农村能源建设和电气化发展作出的统筹安排和战略性要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将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35项举措之一,并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抓手。

朱晓强[2](2020)在《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基地是矿业经济的主要载体,能够统筹矿产资源集中勘查开发、保证矿物原料高效生产利用和促进下游产业集聚,从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然而,我国矿产资源基地只有名称没有边界,导致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时没有充分考虑资源基地的空间位置,这既压缩了矿业活动范围,也不利于矿政管理以及“三区三线”的划定。因此,急需开展矿产资源基地的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明确基地的边界,为将矿产资源基地纳入我国“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区位论、矿产资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对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界定矿产资源基地的内涵并进行了分类,明确基地划界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建立了划界理论框架。2.从地质资源、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适用于划界的7个指标和适用于综合评价的15个二级指标。3.从基地、重点区和限制区、核心区三个层次构建矿产资源基地划界等级体系,提出了我国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4.以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以研究区所在的大兴安岭Sn-Cu-Pb-Zn-Ag-Au-Nb-Ta矿床Ⅲ级成矿带为依据,分析区域断裂构造、成矿规律、矿床分布等信息,初步划定基地边界。在对划界指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核密度分析和空间叠置法确定矿产资源密集区,并结合断裂构造、化探异常等要素修正基地的边界。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因素,最终确定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基地的边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划定的基地进行评价,结合实际情况,认为基地边界划定合理。最后,提出管理政策建议,为制定差别化矿政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田玉川[3](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原油比例逐年攀升,优质清洁能源缺口愈来愈大。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清洁能源供给迫在眉睫。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何客观评价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开展煤层气富集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快速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其赋存特征,优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结合区域特点优选目标区域,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海拉尔地区民用、发电、动力燃料和化工能源市场需求综合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针对影响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其中海拉尔地区主要分布于牙克石—五九煤田、大西山煤田、呼伦湖凹陷和呼和湖凹陷。2.根据内蒙古地区煤炭及煤层气地质勘查成果,首次开展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研究,优选出适用于海拉尔地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全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提供指导。3.通过优化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优选出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牙克石—五九煤田作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基地,研制出无固相环保型钻井液,并得到成功应用,为内蒙古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应主要是以长距离运输为主,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5.根据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和税收补贴等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煤层气示范区建设,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实现分布式供气提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成果对促进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乃至内蒙古全区开展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邵黎阳[4](2018)在《分布式预测控制在微电网协调控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微电网作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发展理念,以低碳、高效、绿色、友好、智能为基本特点,以电网与自然、电网与环境、电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诸多国家的国家战略。本文旨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的相关知识,重点研究微网发电系统,并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将微网发电应用于海水淡化,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协调预测控制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如下:首先,本文研究了微电网发电系统。微电网是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能源管理系统和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新型电网,它具有提高能源效率、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电网的电能损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本文将风力发电子系统及光伏发电子系统合理结合,采用混合发电技术从而减少由单一资源造成的电力供应不足或不平衡。其次,因微电网发电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是独立运行并且具有极强的非线性特性,而模型预测控制具有很强的处理复杂目标函数和各种复杂约束的能力,以及优越的动态性能,故本文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将分布式预测控制算法和发电模型相结合,基于风力发电优先,光伏发电配合,必要时蓄电池补充的原则设计分布式预测控制器对系统进行智能管理,协调控制和优化。最后,本文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将微网发电应用于海水淡化进行仿真研究,在复杂气象条件及变负荷的扰动下,系统即可满足负载需求,还可限制各子系统输出功率的过大波动,保护发电设备,验证了控制器设计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宋通川[5](2017)在《某区域配网规划方案研究及其技术经济分析》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中许多地方的电力设施用地、输电线路走廊和电缆通道等规划用地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很多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充分考虑电网发展规划。同时很多供电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在确保用户正常用电的前提下,要利用技术跟经济相结合的市场规则争取利润最大化,在确保配网电力市场全面放开竞争的同时保有强大的竞争力。以高要区南岸镇作为研究对象,该地的非典型结线方式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环网线路未能按标准结线方式进行环网,虽然每回线路环网点基本控制在3个以内,但各回环网线路通过相互环网构成环网群,而非标准环网结线组,不利于线路的运行管理与转供电方案;南岸镇10kV线路并未划分线路供电区域范围,线路主要以沿主干走向两侧供电为主,同时造成了线路供电范围交叉的现象,线路供电范围交叉主要集中在南岸镇中心地区;部分线路对总装变容量并未能进行有效控制,造成单一设备故障时受累停电用户偏多的风险;部分线路由于供电范围较大,线路装变容量较多,造成线路重过载。在电力市场化逐步推进的今天,在电网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避不开的课题。基于科学的负荷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优化和完善电网发展规划,规范各环网线路,划分清楚线路供电区域范围,对部分线路的总装变容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合理进行电网发展规划,增加电网公司的经济收益,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课题结合工程实例根据肇庆市高要区中心城区南岸镇所在区域配电线路、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对近五年间所发生的线路过载、线路重载、线路末端电压不合格、负荷分配不合理的相关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结合其他地区配电运行情况,并通过配电网经典数学优化方法分析高要区南岸镇负荷分布不合理等相关不足之处,并对提出的若干配电网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分析。为了增强装置可靠性和经济性,以适应设备的生产和施工力量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进行对高要区南岸镇城市规划的策略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剖析了南岸镇饱和负荷密度预测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对预测的结果提供一种可操作性的建议,进一步提高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进而增加其经济效益。故此,本文重点提出: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方法在配网规划方案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李浩军[6](2015)在《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电力行业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它的良好发展与社会经济及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电力行业在宏观经济发展的拉动下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促进产业升级,调整电力结构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其中我国风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带也逐步纳入电网覆盖范围,加之运输条件施工条件的改善,建设规模较大的风电场发展迅速。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拥有极为良好的风电利用条件,风能总量在5×108k W以上,此项资源超过内蒙古自治区可利用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风能总量的1/10均可开发利用,这说明风能品质极为良好。且该地区太阳辐射小时、辐射比、太阳辐射总量等各项光伏指标均领先于同等条件地区,太阳能水平面总辐射年总量为5895.9MJ/m2。按照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分类方法,为Ⅱ类,即太阳能资源丰富区。本文以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及评价。文章首先从项目的背景、电网供需等情况出发,深入分析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通过气象数据对项目所在地风能及太阳能资源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最后阐述了技术经济分析及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应用此理论对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加以论证。运用德尔菲法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分别确定各级的指标权重,再依据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首先,分别从工程建设方案及工程技术方案两个方面对项目进行技术分析;再从投资估算、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三方面进行经济性分析,得出评价结论。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此项目进行技术经济的综合评价。

王天民[7](2014)在《长春城市电网规划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网规划是所在供电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企业自身长远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之一,其规划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水平。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为了避免随意建设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损失,科学的电网规划设计日益显得重要,如何提高我国电力系统规划水平特别是城市电网的规划水平是当前电力建设一个迫切解决的技术课题。论文首先分析了长春市电网现状,在分析现有电网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电网规划的优化设计思路。其次从电力负荷预测的原理和方法出发开展了长春市级城市电网电力负荷预测研究,采用综合用电水平法、自然递增率法和弹性系数方法综合比较预测长春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在预测用电量的基础上采用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实现最大负荷预测。最后对长春市采用分区与分级的电网规划方案设计,分别对66kV等级电网和10kV等级电网进行规划技术原则定义与变电站和线路具体设计,并通过规划效果分析说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贾晓华[8](2013)在《中国呼伦贝尔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潮流不可逆转,中国的城镇化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城镇化作为一种战略机遇,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只有一次,它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今后的发展和命运,城镇化的模式更能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在世界战略格局和历史舞台的兴替胜衰。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呼伦贝尔市,市域城镇体系开始构建。10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美丽发展共赢”战略,经济社会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但是呼伦贝市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严重,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十二五”是呼伦贝尔市发展的关键期,呼伦贝尔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以“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为统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如何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互动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共分为导论和五章。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体系。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城镇化的基础理论、度量方法和城镇化的基本规律及实践历程,为呼伦贝尔市城镇化道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第二章对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问题及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第三章在分析呼伦贝尔市城镇化优势条件和约束条件两方面动力因素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城镇化发展目标,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呼伦贝尔市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布局,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第四章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提出设想,针对不同城镇的基础环境条件和地域特色,分类选择城镇化主导模式,并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体化发展模式;第五章根据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并结合呼伦贝尔市实际,选择呼伦贝尔市城镇化的路径,提出呼伦贝尔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并对呼伦贝尔市新型城镇化的的转型目标和对策措施提出建议。本论文可能的创新:明确界定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目前的发展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尤其侧重于分析城镇化问题的形成机理,研究呼伦贝尔市在未来的国内外产业调整和转移以及资源转换中,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进而为选择呼伦贝尔市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路径,提出当前及未来时期的城镇化对策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彭磊[9](2012)在《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经济性分析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电力作为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关系到我国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措施。然而,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较恶劣,用电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只有逐步构建覆盖我国农村的电力系统,才‘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保持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社会和谐发展。可见,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意义十分重要。此类建设项目与普通电力建设项目有一定区别,将经济性分析引入偏远地区供电模式的选择为建设主体提供决策依据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研究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特点和形势,分析国家发展规划及政策因素对其建设进程的影响。其次,分析影响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综合效益的因素,构建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对两种供电模式建设投资的综合效益评价比较,分析拟建项目的经济性,以及该评价体系中各因素对建设主体投资建设的影响程度。最后,通过综合效益评价过程中发现制约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因素,以促进投建主体积极参与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为目的,考虑并提出有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投资以及建设的相关建议。

冯超[10](2012)在《大唐科右前旗风电场一期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风力发电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发电技术。风能也成为各类新能源中增长最快的领域,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2006年的260万kw猛增至2010年的1399万kw。风力发电的大规模成功应用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煤炭和淡水资源,减少碳排放量,同样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风电项目的规模以及应用成功对于我国实施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压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已建成的风电项目开展后评价可以检验已建成的风电工程是否实现建设项目或突破预订目标,是否能够和预订并网输出容量相符,是否能够促进电力工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是否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决策借鉴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大唐科右前旗风电场一期工程为例,对风电工程建设进行相应的后评价研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为以后的风电工程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力工程后评价的相关理论,从后评价的相关理论出发,根据大唐科右前旗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对大唐科右前旗风电一期工程从项目实施过程、项目财务效益、项目影响以及项目可持续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后评价研究,构建了大唐科右前旗风电一期工程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FEAHP)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对各指标的分值进行计算统计,根据权重和专家的分值统计结果给出了大唐科右前旗风电一期工程的评价结果。最后,根据前面建立的指标体系和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提高风速预测的精确度、加强设备到货管理水平、加强风电机组检修管理、工程监测管理及申请CDM提高节能效益五个方面出发,给出了相关建议,为以后的类似风电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借鉴。

二、岭西电网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岭西电网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以乡村电气化托起小康梦 国家电网公司推进乡村电气化试点项目建设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给农业生产加力
为乡村产业赋能
把乡村生活扮靓
让用能体验升级

(2)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区划理论研究现状
        1.2.2 矿产资源区划研究现状
        1.2.3 保护区与矿产资源基地研究现状
        1.2.4 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理论框架
    2.1 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2.2.4 矿产资源安全理论
        2.2.5 地域分工理论
        2.2.6 综合评价理论
    2.3 理论框架
        2.3.1 划界原则
        2.3.2 划界依据
        2.3.3 划界方法
第3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影响因素
        3.1.1 资源
        3.1.2 技术经济
        3.1.3 环境
    3.2 指标构建原则
    3.3 指标的选取和解释
        3.3.1 划界指标的选取
        3.3.2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3.3.3 指标的解释
    3.4 指标的标椎化
    3.5 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3.5.1 层次分析法(AHP)
        3.5.2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
第4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
    4.1 基地分类
    4.2 基地划界等级体系构建
    4.3 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
第5章 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5.1.3 地质资源条件
        5.1.4 生态环境条件
        5.1.5 技术经济条件
    5.2 基地划界
        5.2.1 划界指标权重
        5.2.2 划界指标标准化
        5.2.3 基地划界
    5.3 基地综合评价
        5.3.1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5.3.2 指标数据资料处理
        5.3.3 综合评价
    5.4 勘查开发布局
第6章 矿产资源基地管理政策建议
    6.1 统一管理政策建议
    6.2 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2.1 内蒙古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2.1.1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历程
        2.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2.1.3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2.2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评价
        2.2.1 煤层气资源概况
        2.2.2 煤层气重点区域简介
        2.2.3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2.3 内蒙古煤层气市场前景分析
        2.3.1 煤层气市场简介
        2.3.2 煤层气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2.3.3 煤层气动力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2.3.4 煤层气化工市场前景分析
        2.3.5 煤层气民用市场前景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
    3.1 煤层气地质综合选区评价
        3.1.1 评价技术体系
        3.1.2 地质选区评价
    3.2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先导性试验
        3.2.1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煤层气钻井液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3 低污染环保型钻井液配方的研究配制
    3.3 钻探验证
    3.4 成果综合分析
        3.4.1 气测异常特征
        3.4.2 含气性特征
        3.4.3 非储层段井径变化分析
        3.4.4 环保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4.1 煤层气勘探技术分析
        4.1.1 概况
        4.1.2 勘探技术分析的主要指标
        4.1.3 勘探投入产出比例分析
        4.1.4 勘探项目风险分析
    4.2 煤层气开发经济分析
        4.2.1 开发经济分析概述
        4.2.2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4.2.3 勘探开发项目方案优选方法
    4.3 煤层气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
        4.3.1 民用项目
        4.3.2 发电项目
        4.3.3 动力燃料
        4.3.4 CNG与LNG
        4.3.5 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案
        4.3.6 化工项目
    4.4 小结
第五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5.1 问题
        5.1.1 行业管理体制问题
        5.1.2 政策支持建设问题
        5.1.3 税收补贴政策问题
    5.2 建议
        5.2.1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5.2.2 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
        5.2.3 煤层气税收补贴政策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分布式预测控制在微电网协调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电网发电系统国外发展概况
        1.2.2 微电网发电系统国内发展概况
        1.2.3 智能微电网关键技术
    1.3 海水淡化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2.1 引言
    2.2 模型预测控制的发展历史
    2.3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电网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3.1 引言
    3.2 风力发电子系统的数学模型
    3.3 光伏发电子系统的数学模型
    3.4 蓄电池储能系统的数学模型
    3.5 微电网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电网发电系统分布式预测控制器的设计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分布式预测控制器设计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电网发电应用于海水淡化的研究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海水淡化系统控制器设计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某区域配网规划方案研究及其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1.2.2 德尔菲法
        1.2.3 层次分析法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配网规划综述及技术经济分析
    2.1 配网规划及技术经济分析
        2.1.1 配网规划综述
        2.1.2 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基础
    2.2 配网规划项目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2.1 供电安全性
        2.2.2 供电可靠性
        2.2.3 经济性
        2.2.4 适应性
        2.2.5 协调性
    2.3 配网规划项目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2.3.1 电网规划评价基础数据
        2.3.2 评分标准设置
        2.3.3 指标权重设置
        2.3.4 综合评分及评价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要区南岸镇电网现状分析及负荷预测
    3.1 规划配电网总体情况介绍
        3.1.1 电源情况
        3.1.2 中压设备总体情况与结构
    3.2 10kV配网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3.2.1 总体运行情况
        3.2.2 10k V线路详细问题分析
        3.2.3 10k V配网存在问题小结
    3.3 现状负荷概述及负荷密度分析
        3.3.1 典型地区的负荷密度概述
        3.3.2 负荷需求预测工作思路
    3.4 近期与中期负荷预测
        3.4.1 近期、中期负荷预测
        3.4.2 近期新增大用户
        3.4.3 近期、中期负荷预测结果
    3.5 饱和负荷密度预测
        3.5.1 南岸镇饱和负荷密度预测
        3.5.2 饱和负荷密度预测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区域配网规划具体设计
    4.1 电源分析及供电范围调整
    4.2 中区配网规划方案总述
    4.3 中区网架规划方案提出
        4.3.1 研讨供电中区详细情况
        4.3.2 区域网架规划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经济分析法在某区域配网规划运用
    5.1 电源分析及供电范围调整
    5.2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5.2.1 利用成对比较法建立对比标度
        5.2.2 开展专家决策咨询
    5.3 计算成比较矩阵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5.4 计算组合权向量提供决策定量依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配电网规划项目的结论
    6.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6.3 对配电网规划项目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概况与技术经济评价理论
    2.1 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自然地理概况及能源资源概况
    2.2 电源结构、电网及负荷情况
    2.3 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3.2 对局域电网的重要作用
    2.4 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理论概述
    2.5 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原则
    2.6 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建设方案及技术分析
    3.1 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场址选择
        3.1.1 风电场场址选择
        3.1.2 光伏场场址选择
        3.1.3 储能系统选择
        3.1.4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2 风光储容量配比算法建模
    3.3 本项目风光储容量配比的计算
        3.3.1 光伏单元容量的确定
        3.3.2 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总容量的确定
        3.3.3 储能系统容量的确定
    3.4 终期风光储容量规划
        3.4.1 50MW的槽式光热发电
        3.4.2 2×20MW的塔式光热发电
    3.5 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所在地区电力市场分析
        3.5.1 锡林郭勒盟西部地区负荷预测
        3.5.2 锡林郭勒盟西部电网(局域电网)供电平衡
    3.6 电力电量平衡
    3.7 接入系统方案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经济性分析
    4.1 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投资估算
        4.1.1 投资估算范围及说明
        4.1.2 投资估算结果
    4.2 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财务评价
        4.2.1 主要财务分析指标及电价测算情况
        4.2.2 财务指标分析及结论
    4.3 敏感性分析及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技术经济综合评价
    5.1 风光储局域电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技术结构指标
        5.1.2 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经济收益指标
    5.2 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技术经济综合评价
        5.2.1 层次分析法求解指标权重
        5.2.2 技术综合评价模型及结果分析
        5.2.3 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长春城市电网规划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2章 长春市城市电网现状分析
    2.1 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2.1.1 城市地区概述
        2.1.2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2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目标
    2.3 城市电网现状
        2.3.1 总体供电区域概述
        2.3.2 电源建设容量情况
        2.3.3 网架线路建设情况
    2.4 城市电网现状分析
        2.4.1 电网主要运行指标分析
        2.4.2 电网存在问题分析
        2.4.3 电网规划的优化设计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春市城市电网电力负荷预测研究
    3.1 电力负荷预测的原理
    3.2 电力负荷预测的主要方法
    3.3 城市用电量预测与分析
        3.3.1 综合用电水平法用电量预测
        3.3.2 自然递增率法用电量预测
        3.3.3 弹性系数法用电量预测
        3.3.4 用电量预测结果分析
    3.4 城市最大负荷预测与分析
        3.4.1 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负荷预测
        3.4.2 最大负荷预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春市城市电网规划方案设计
    4.1 电网规划方法概述
    4.2 长春市级城市电网规划目标
    4.3 分区分级的长春电网规划设计思想
    4.4 66KV电网规划设计
        4.4.1 66kV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4.4.2 66kV变电站规划
        4.4.3 66kV网架规划
        4.4.4 66kV变电和线路建设规划
    4.5 10KV电网规划设计
        4.5.1 10kV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4.5.2 10kV网架规划
        4.5.3 10kV线路建设规划
    4.6 配电网智能化规划
        4.6.1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规划
        4.6.2 电动汽车接入配电网规划
    4.7 规划方案效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呼伦贝尔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选题目的与价值
    2. 研究相关动态
    3. 研究方法
    4. 论文主要内容
    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1章 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
    1.1 城镇化概念与度量
        1.1.1 城镇化的内涵
        1.1.2 城镇化度量
    1.2 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1.2.1 区位理论
        1.2.2 结构理论
        1.2.3 人口迁移论
        1.2.4 非均衡增长论
        1.2.5 生态学派理论
    1.3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规律
        1.3.1 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1.3.2 城镇化发展基本规律
    1.4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实践历程
        1.4.1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特征
        1.4.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代表性模式
        1.4.3 当前推进的中国城镇化特色发展道路
第2章 呼伦贝尔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与现实问题
    2.1 呼伦贝尔市域环境概况
        2.1.1 地理区位与行政沿革
        2.1.2 自然生态环境
        2.1.3 经济环境
        2.1.4 社会环境
    2.2 呼伦贝尔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特征
        2.2.1 人口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特征
        2.2.2 城镇体系发展历史的演变与启示
    2.3 呼伦贝尔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分析
        2.3.1 存在的现实问题
        2.3.2 呼伦贝尔城镇化问题的形成机理
    2.4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阶段判断
        2.4.1 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
        2.4.2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判断
第3章 呼伦贝尔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目标
    3.1 呼伦贝尔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分析
        3.1.1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3.1.2 加快培育呼伦贝尔都市区,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
    3.2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目标
        3.2.1 城镇化水平预测
        3.2.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第4章 呼伦贝尔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
    4.1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及对呼伦贝尔市的启示
        4.1.1 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类型
        4.1.2 国外城镇化发展代表性模式
        4.1.3 国外城镇化对呼伦贝尔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4.2 我国东部沿海典型城镇化模式及对呼伦贝尔市的启示
        4.2.1 东部沿海典型城镇化模式
        4.2.2 东部沿海典型城镇化对呼伦贝尔市的启示
    4.3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4.3.1 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4.3.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3.3 特色产业型发展模式
        4.3.4 文化特色旅游型发展模式
        4.3.5 边贸带动型模式
    4.4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4.4.1 选择城镇化主导模式的原则
        4.4.2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
        4.4.3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总体发展战略
第5章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5.1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
        5.1.1 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5.1.2 呼伦贝尔市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
    5.2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对策措施
        5.2.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撑
        5.2.2 实行生态保护,集中开发,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5.2.3 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5.2.4 加大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9)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经济性分析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解决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2.3. 电网建设投资评价方法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特点及模式
    2.1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条件及困难
        2.1.1 供电模式多样性
        2.1.2 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无电地区通电的困难
    2.2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特点
        2.2.1 偏远地区的用电负荷特点
        2.2.2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与传统电网建设的区别
    2.3 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方式及政策相关研究
        2.3.1 国外向偏远地区供电的经验
        2.3.2 我国采用的措施及规划
    2.4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研究
        2.4.1 可利用的太阳辐射能自然特点
        2.4.2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
        2.4.3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社会效益分析
        3.1.1 保障和改善民生
        3.1.2 拉动无电地区经济增长
        3.1.3 实现节能减排环境效益
        3.1.4 富民固边
    3.2 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2.1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2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2.3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研究
    4.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生及特点
        4.1.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生
        4.1.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4.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4.2.1 建立层次结构图
        4.2.2 构成模糊一致矩阵
        4.2.3 计算各层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权重进行层次单排序
        4.2.4 层次总排序
        4.2.5 确定总得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经济性分析的实证研究
    5.1 实例介绍
    5.2 实例分析与评价
        5.2.1 数据分析
        5.2.2 结论与评价
    5.3 政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10)大唐科右前旗风电场一期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力工程后评价的相关理论
    2.1 电力工程后评价的含义及作用
    2.2 电力工程后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
    2.3 电力工程后评价常用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右前旗风电一期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研究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所处地理位置简介
        3.1.2 风能资源概况
        3.1.3 工程任务与规模概况
    3.2 项目后评价内容
        3.2.1 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3.2.2 项目财务效益评价
        3.2.3 项目影响评价
        3.2.4 项目可持续性影响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EAHP的科右前旗风电一期工程项目后评价体系设计
    4.1 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基于FEAHP方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4.3 科右前旗风电一期工程项目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科右前旗风电一期工程项目后评价相关建议
    5.1 提高风速预测的精确度
    5.2 加强设备到货管理水平
    5.3 加强风电机组检修管理
    5.4 加强施工期间的工程监测管理
    5.5 申请CDM提高节能效益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岭西电网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以乡村电气化托起小康梦 国家电网公司推进乡村电气化试点项目建设纪实[J]. 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0(29)
  • [2]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D]. 朱晓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D]. 田玉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分布式预测控制在微电网协调控制中的应用[D]. 邵黎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5]某区域配网规划方案研究及其技术经济分析[D]. 宋通川.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6]二连浩特风光储局域电网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及评价[D]. 李浩军.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7]长春城市电网规划的研究与设计[D]. 王天民.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8]中国呼伦贝尔城镇化发展研究[D]. 贾晓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9]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经济性分析及实证研究[D]. 彭磊.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10]大唐科右前旗风电场一期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D]. 冯超.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灵溪电网经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