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国际贸易中心概况

昆明国际贸易中心概况

一、昆明国际贸易中心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1](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21年 第37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发展状况,服务好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工作总体部署,海关总署决定开展2020年进口货物使用去向统计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调查目的了解进口货物国内使用去向的金额比例。二、调查范围与对象调查范围为2020年贸易统计进口货物;参与调查的样本企业名单见附件1。三、调查表式与填报说明见附件2。四、调查方法海关对2020年进口货物使用去向进行重点调查和补充调查。样本企业通过"海关统计专项调查调研系统"(http://43.248.49.212:81/survey),或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见附件3),在线填报调查表。

高重阳[2](2021)在《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文中提出云南省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和一衣带水的文化禀赋资源,造就了它与东盟国家情同手足,相辅而行的地缘关系。随着我国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扩大沿边与内陆市场,西南地区经济增速领跑全国,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得到日益加深,西南地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机遇中云南省根据其自身区位条件与发展优势做出新的定位与思考,云南省要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新一轮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合作中赢得机遇,如何建立与东盟良好的地缘经济联系将是云南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经济学、地理学、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选取云南省与东盟的贸易额及各类产品的贸易额数据,采用贸易结合度、贸易依赖度、产品结构分析和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度等方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分析了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上的演变过程。同时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是由传统经济利益和非传统经济利益的综合诉求下,并通过地缘优势、生产要素、地缘约束、贸易自由、睦邻富邻的推动以及行动主体间贸易资金流、产品流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最后根据其驱动机制并结合实际提出云南省与东盟未来在地缘经济联系上的对策与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展开当前研究。第一部分绪论,包含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国内外研究的综述、相关理论支撑等,并重点介绍了地缘经济的概念与理解;第二部分从地理环境视角出发对研究区概况进行整体性的描述,并对当前云南省与东盟的地缘经济联系现状展开简要陈述;第三部分通过整理历年来云南省与东盟贸易额和各类产品的贸易额,计算出贸易强度、贸易依赖度、贸易产品结构、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度等,进行时空演变上特征分析;第四部分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第五部分根据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对双方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结果表明:(1)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大体可划分为兴起(1999-2007年)、繁荣(2008-2014年)、改革创新(2015-2019年)三个阶段,空间上整体呈现由北至南,由邻近到远离的递减特点,强度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和老挝等,强度较低的主要分布在远离云南的岛屿国家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2)地缘经济联系依赖度整体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空间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且多集中分布在中南半岛地区,格局呈现由单核心向双核心演变的特征,联系依赖度最高的国家由单一的缅甸,到后来越南的兴起,逐步形成双核心模式发展。(3)产品结构上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出口产品结构整体差异性较大,但仍呈现相对集中的演变态势。云南对东盟新四国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出口由资源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上升趋势明显;云南对东盟老六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出口由资本密集型转向资源、劳动密集型。(4)产品结构优势度上,云南对东盟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开始逐步转为较差竞争力或比较劣势;在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显着;在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优势性与劣势性波动性明显。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有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有新加坡、缅甸和文莱,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老挝和柬埔寨。整体上云南对东盟国别出口的产品结构趋于优化,比较优势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化。(5)地缘经济综合联系度上,与东盟整体处于强联系水平,按国别划分为经济联系强国(缅甸和越南),经济联系较强国(老挝),经济联系一般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经济联系较弱国(柬埔寨),经济联系弱国(文莱)。总体呈现极为不均衡的态势,一是存在于东盟新四国与东盟老六国的之间的不均衡,二是存在于区域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国家之间的不均衡。(6)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是由传统经济利益和非传统经济利益的综合诉求下,并通过地缘优势、生产要素、地缘约束、贸易自由、睦邻富邻的推动以及行动主体间贸易资金流、产品流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7)针对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发展现状,并结合驱动机制提出充分发挥云南地缘优势,加强交通、口岸等基础设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力;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全方位构建贸易平台,拓宽贸易渠道;加强区域合作与治理,共同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等对策与建议。

闵志远[3](2020)在《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会展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产业相比,会展业有许多突出优势,如高效益、无污染、拉动经济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巨大等等。为响应澜湄合作机制,D公司发起举办澜湄合作博览会。展会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方法,目前遇到了招展困难等现象。本文以澜湄合作博览会为研究对象,从展会促销这一方向展开研究,以目标营销战略理论和促销理论为理论基础,并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提炼展会在目标营销战略上定位不清晰和促销策略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内外部调查获取的行业数据、展会数据作为数据基础,然后采用PEST分析、SWOT分析等工具解析了澜湄合作博览会的内外环境,并对竞争对手和客户需求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理论与实际工作为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制定了针对澜湄国家打造专注于澜湄区域的以进口为特色的专业展会及投资洽谈和成果展示平台的目标营销战略,并从公共关系,人员促销,销售促进,和广告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展会促销策略:1)加强与澜湄国家政府商协会和媒体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在目标市场举办新闻发布会、推介会。2)建立公司内部营销和目标市场的契约性销售团队,引进会展人才,加强培训和建立合适的激励政策。3)贯彻执行合理的价格促销策略,奖励招揽专业观众的展商和老客户,将参展商的会期促销与展会促销宣传相结合。4)利用新媒体、展馆优势有针对性的规划招展招商广告,建立目标展商和观众数据库,完善澜湄展的官方网站和自有的社交媒体。

郑方然[4](2020)在《国际新秩序下云南自贸试验区贸易促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发达经济体越发提倡贸易保护、逆全球化浪潮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多边贸易体制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发达经济体试图阻止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恢复以往以其利益为主、由其主导的国际贸易秩序,这意味着目前为各国奉行的平等友好交往的宗旨在被动摇。为此,中国为稳固原有的秩序,正在联合周边发展中国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战略等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以增强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云南省作为我国沿边开放的重要节点,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故而在2019年8月成立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本文使用了案例分析、实地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首先列举了截止到2019年7月,中国为保持外向型经济的增长趋势、加强对外开放、参与新规则制定,先后发布了上海、福建、重庆、河南等12个自贸试验区的贸易促进经验和方法,比如中欧班列、“单一窗口”、保税维修等。通过自贸区间在航运物流、高新技术、服务、税收、出口加工五个方面的学习和借鉴,使得当地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的深度有所加强。其次阐述了云南为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而制定的贸易政策,自贸区的总体建设情况并总结了云南省因地制宜制定的具有云南特色的自贸区贸易促进经验。最后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罗列了云南自贸区建设现状中的物流运输、科技、服务、对外贸易、出口加工、投资金融七项为指标,分析了上述自贸区贸易促进要素对云南对外开放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物流运输、科技和服务三项指标与对外开放的关联程度最为密切,均在0.8以上,这说明该三项为推动云南贸易发展的首要因素;(2)财政税收和出口加工两项指标与对外开放的关联度一般,均在0.8以下,这说明它们对云南省的对外开放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自贸区建设情况来看作用有限;(3)投资和金融两项指标排在最末,但也在0.7以上,这说明二者基础环境较差,相较于其他促进要素对自贸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弱;(4)根据指标分析结果可将云南自贸区的贸易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善自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试图将云南自贸区建设成为服务贸易型自贸区,第二阶段是在其基础上将自贸区建设成为功能相对完善的综合型自贸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当下自贸区发展促进作用较大的因素,主要从物流、科技、服务、税收、加工五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对策建议。

杜瑜[5](2020)在《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来是贸易投资和贸易交往的热点区域。随着双方国际贸易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交通基础设施依赖也更加强烈。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地相接壤,具有发展陆路交通地缘优势。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可达性和城市网络空间视角出发,发现国内外关于交通可达性的研究主体已经涵盖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交通网络。但现有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项单一的交通运输方式展开的,而忽略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对多式交通运输网络的研究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关于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通道研究早期多以定性描述和归纳总结为主,基于理论模型分析论证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论证的科学性。基于此,本文以中国西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东南亚11国为研究区域,采用Open Street Map交通网络数据、经济社会数据、贸易数据和网络搜索数据等展开分析。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3类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出在陆路交通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战略节点;其次,依托ArcGIS10.2软件平台,运用可达性分析和重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节点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与城市网络空间联系格局,确定陆路廊道发展轴的基本走向;最后,提出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有潜力发展的主要陆路廊道及未来发展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1世纪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间的经济与贸易均获得快速发展,为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东南亚国家内部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促进与中国西南地区开展良好的产业互补、互动、互助发展,推动双方的贸易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贸易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在广西与越南、四川与越南、云南与缅甸、四川与马来西亚和重庆与马来西亚贸易联系中最为紧密。(2)通过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出综合得分较高的战略节点。(1)在中国西南地区城市中,选取重庆、成都、南宁、贵阳和昆明作为陆路交通建设的核心战略节点,选取遵义、南充、玉溪、曲靖和泸州作为重要战略节点;(2)在东南亚国家城市中,选取新加坡、胡志明市、吉隆坡和曼谷作为陆路交通建设的核心战略节点,选取河内、马尼拉、雅加达、仰光、新山和泗水作为重要战略节点;(3)在陆路边境口岸中,选取瑞丽口岸、河口口岸、友谊关口岸和东兴口岸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核心战略节点,选取磨憨口岸、凭祥口岸等作为重要战略节点。(3)中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网络规模、等级和密度均整体高于东南亚国家。(1)在公路设施方面:中国西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且日益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城市联系的重要方式。而东南亚国家高速公路所占比重偏低;(2)在铁路设施方面:东南亚国家铁路整体发展缓慢,除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初步构建起铁路网络外,其他国家尚未形成完整的铁路网络。(3)此外,在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网络连接方面,现已实现5条公路通道与2条铁路通道连接。(4)陆路交通可达性较好的优势地带呈现出廊道型分布特征且具有明显方向性。其中,南北向廊道大致可分为5条,分别为以缅甸仰光、泰国曼谷、越南河内、越南胡志明市、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吉隆坡为战略节点的南北向廊道。东西向廊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核心战略节点城市联系区域、部分东南亚国家核心节点城市及其邻近区域与节点城市的联系区域。在城市空间网络联系方面,基本形成南宁—河内、重庆—河内、崇左—河内、南宁—海防、柳州—河内和钦州—河内等较强联系引力的城市网络。在节点城市联系强弱方面,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庆、成都、南宁、昆明与东南亚国家中河内、海防、胡志明市、新加坡、曼谷是联系较多的节点城市。(5)结合研究区域战略节点的综合评价、陆路交通可达性的分析结果与城市网络的空间联系格局,本文提出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有潜力发展的陆路廊道主要有3条:西线廊道为成都—重庆—遵义—贵阳—曲靖—昆明—瑞丽口岸—内比都—仰光;中线廊道为成都—重庆—遵义—贵阳—曲靖—昆明—玉溪—磨憨口岸—万象—曼谷—吉隆坡—新加坡;东线廊道为重庆—遵义—贵阳—南宁(昆明)—友谊关口岸(河口口岸)—河内—胡志明市—金边—曼谷。在未来面向东南亚的区域发展战略中,要利用和发挥好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新契机,仅仅围绕3条主要廊道建设与发展,并注重发挥不同等级节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国西南地区省市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合作。

丁一[6](2020)在《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影响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合作保持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领全球经济新增长,双边贸易额达1.3万亿美元,150亿美元的非金融领域投资额,6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海外投资朝向集群式发展。为帮助中资企业抱团出海,2005年一种崭新的对外投资模式被提出——境外经贸合作区。截至2018年9月,中国在46个国家开展了113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77个合作区初具规模,其中53个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出资达366亿美元,总产值超100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30亿美元。合作区作为产能合作平台,在基础设施、资金融通、制度安全等多方面给予企业保障,整合了双方优势资源,成功弥补东道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营商环境较弱等不足,实现企业、合作区、东道国多边合作共赢。本文在梳理对外投资、国际贸易和境外经贸合作区设立等相关理论与影响因素后,发现除东道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外,东道国营商环境逐渐发展为影响国家间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所以,为探究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设立与东道国市场环境的关系,及其如何影响两国间贸易和投资,首先利用2007年—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地区)间投资、贸易、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地理距离、营商环境和经济自由度等数据,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其次,为具体分析合作区设立与东道国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结合了营商环境的十项指标数据。同时分组考察了在不同东道国政府治理环境下,营商环境对我国对外投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立有效增强了中资企业“走出去”意愿,扩大了东道国产品输出以及提升了东道国经济发展;第二,合作区对东道国营商环境的完善作用较为明显,表明合作区的设立能够降低东道国营商环境不佳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东道国的高效治理会增强合作区与营商环境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为中资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因此,为充分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东道国市场环境的完善作用,应加强合作区内部建设。第一,合作区开设绿色通道,对入驻企业实现一站式登记,缩短经营办事流程;同时建立合作区监管委员会,邀请企业定期评价合作区内营商环境,收集管理意见,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第二,合作区鼓励中资企业出口知识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品,对其提供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商品直销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第三,合作区帮助东道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交通、电力、通信等多方面互联互通能力,有利于加快推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寸宝得[7](2019)在《中缅货币跨境结算现状及改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与缅甸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近年来伴随着两国的发展,中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的交流合作也更加紧密,通过两国在经济与金融方面上的进一步合作,中缅货币跨境结算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提出后,中缅货币跨境结算面临着更多新的机遇。但是,在面对新机遇的同时中缅在货币跨境结算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两国之间货币兑换市场发展与经济贸易发展不匹配;货币体系不稳定,汇率波动较大,双边汇率对接困难;黑市交易越发猖獗,黑市汇率不断上升,进而引导官方汇率波动,造成官方汇率定价权遗落民间且抬高了两国民间经济交往的成本,对两国边境地区的金融稳定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大量人民币经过民间货币市场兑换,妨碍了正规货币兑换机构的边贸结算业务的发展,最终导致正规与非正规货币兑换市场发展错位等。鉴于此,论文主要从中缅两国深厚合作的历史渊源、坚实的贸易往来基础、持续的项目投资与合作、具备的金融合作条件、两国金融合作现状以及跨境货币兑换渠道等几个方面阐明了中缅金融发展及货币跨境结算坚实的基础条件。结合中缅结算的现状剖析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发现货币兑换市场发展与经济贸易发展不匹配,货币体系不稳定,双边汇率对接困难,正规与非正规货币兑换市场错位发展。中缅货币跨境结算主要集中在德宏州,通过德宏州瑞丽市账户冻结,集中取款事件影响和成因的分析,得出中缅货币特许经营兑换机构亟待扶持,金融政策法规合作亟待加强以及金融贸易信息畅通机制亟待建设的启示。为进一步完善中缅货币跨境结算,须积极拓展中缅两国现有结算模式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结算渠道,加快实施非正规货币兑换市场的合法化转型,建立健全本外币跨境资金监管体制,积极引导规范人民币兑缅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进而加强中缅政治互信及跨境金融合作,积极克服中缅两国政策支持障碍,建立中缅货币跨境结算发展基金和跨境自由贸易区内无限制现钞流通机制。

张涛[8](2019)在《湄公河流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贸易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2012年,泰国提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可持续发展倡议,到2014年11月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再到2016年3月23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成功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五国政府领导人共同出席,宣告澜湄合作机制的正式启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澜湄合作机制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合作成果。随着澜湄合作的发展,区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与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落后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澜湄合作”机制的理念不谋而合,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对促进澜湄区域贸易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传统贸易理论和基础设施的贸易效应理论进行梳理,将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纳入到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使用贸易引力模型,对湄公河流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描述文章的研究内容与框架,并对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进行分析,整理了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章为理论模型推导,主要内容包括:区域一体化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和基础设施与贸易相关性理论。第三章,对贸易和基础设施现状进行描述,针对我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贸易合作与基础设施情况,整理了不同国家、区域以及时间段数据进行比对,对基础设施与贸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实证分析,首先对各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指标进行整理,以原始数据为基础提出扩展引力模型,将影响出口贸易的各项因素加入模型之中,通过使用计量回归的方式将基础设施以及相关变量对贸易额的影响进行定量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除铁路基础设施指标对贸易规模影响不显着外,其他基础设施指标均对双边贸易规模具有促进效应,且影响程度不同,同时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计算双边贸易潜力,结果显示澜湄国家间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第五章,提出基本结论,总结了湄公河流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与阻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刘静[9](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谢冉[10](201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云南省制造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发展中国家获得了一定的贸易利润和知识溢出,但总体处于较低地位,且面临被发达国家“低端锁定”的危险。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实现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制造业升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云南省作为面向东盟开放的“桥头堡”,如何利用地缘、资源和政策优势,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同时实现本地制造业的升级,是困难和机遇并存的问题。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本文以云南省为例,试图通过国际对比分析、理论总结、模型推导和计量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因素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阐明研究内容、方法、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从五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综述。第三章通过数据分析和对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水平分工指数的测算,分析了云南省制造业在全球贸易中的发展现状。第四章中,论文构建了全球价值下云南省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体系,选取人力资源、技术能力、国际贸易、政策体系等内生及外生因素,并进一步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说明变量选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五章,论文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制造业整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对在全球价值链下影响云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视角上,高级人力资本、科研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全球价值链下云南省制造业升级有正向影响,国际贸易为负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不显着;分行业视角上,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全球价值链下云南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升级,高级人力资本、研发力度、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全球价值链下云南省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升级;研发力度推动全球价值链下云南省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最后,第六章依据实证结果提出三条对策建议:承接中高端产业转移,引进优质投资,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技术型劳动力,“内培外引”促进制造业人力资本结构向高级化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地缘优势发展区域价值链。

二、昆明国际贸易中心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国际贸易中心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顺时代应发展,共建世界经济的新模式
        1.1.2 抓机遇迎挑战,共创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1.3 建设好发展好西南经济窗口的迫切需要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内容
        1.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理论意义
        1.3.3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法
        1.5.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1.5.3 比较分析法
        1.5.4 数据来源
    1.6 地缘经济联系研究的相关概念
        1.6.1 地缘体
        1.6.2 地缘关系
        1.6.3 地缘经济
    1.7 理论基础
        1.7.1 地缘政治理论
        1.7.2 国际分工理论
        1.7.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1.7.4 国家利益理论
第2章 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基本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条件
        2.1.2 自然环境状况
        2.1.3 社会经济发展
    2.2 地缘经济联系的概况
        2.2.1 贸易规模
        2.2.2 商品贸易结构
第3章 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分析
    3.1 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时空演变
        3.1.1 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时间演变
        3.1.2 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演变
    3.2 地缘经济联系依赖度的时空演变
        3.2.1 地缘经济联系依赖度的时间演变
        3.2.2 地缘经济联系依赖度的空间演变
    3.3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的时空演变
        3.3.1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的时间演变
        3.3.2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的空间演变
    3.4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优势度的时空演变
        3.4.1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优势度的时间演变
        3.4.2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优势度的空间演变
    3.5 地缘经济联系的综合分析
第4章 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驱动机制分析
    4.1 驱动机制的分析思路与框架
    4.2 对传统经济利益的诉求
        4.2.1 地缘优势
        4.2.2 生产要素
        4.2.3 地缘约束
    4.3 对非传统经济利益的诉求
        4.3.1 贸易自由
        4.3.2 睦邻安邻
    4.4 地缘经济联系驱动机制的综合分析
第5章 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充分发挥云南地缘优势,加强交通、口岸等基础设的建设
        5.1.1 国际大通道的建设
        5.1.2 加强交通、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5.2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力
        5.2.1 立足比较优势,谋划未来产业发展
        5.2.2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5.3 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
        5.3.1 打造西南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5.3.2 为云南经济腾飞注入推进剂
        5.3.3 制度与机制为经济保驾护航
    5.4 全方位构建贸易平台,拓宽贸易渠道
        5.4.1 信息平台建设
        5.4.2 交易平台建设
        5.4.3 金融平台建设
        5.4.4 科教平台建设
    5.5 加强区域合作与治理,共同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
        5.5.1 共治共建共享良好的地缘安全环境
        5.5.2 营造“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命运共同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相关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营销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目标营销战略(STP)
        2.1.1 市场细分
        2.1.2 目标市场的选择
        2.1.3 市场定位
    2.2 促销策略理论
        2.2.1 促销组合
        2.2.2 促销工具
    2.3 会展营销理论与方法
        2.3.1 会展概念
        2.3.2 会展市场营销
    2.4 国际营销
    2.5 国内外研究动态
        2.5.1 国外研究动态
        2.5.2 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章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现状和促销中存在的问题
    3.1 D公司概况
    3.2 澜湄合作博览会及其定位简介
    3.3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现状
        3.3.1 展会概况
        3.3.2 公共关系
        3.3.3 人员促销
        3.3.4 销售促销
        3.3.5 广告
    3.4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访谈调查
        3.4.2 公共关系方面的问题
        3.4.3 人员促销方面的问题
        3.4.4 销售促销方面的问题
        3.4.5 广告方面的问题
第四章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1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营销环境分析(PEST、SWOT)
        4.1.1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宏观环境分析(PEST)
        4.1.2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微观环境分析(SWOT)
    4.2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目标客户分析
    4.3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竞争对手分析
第五章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目标营销战略制定和促销策略选择
    5.1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目标营销战略制定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选择
        5.2.1 公共关系
        5.2.2 人员促销策略
        5.2.3 销售促进策略
        5.2.4 广告策略
第六章 结束语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湄公河国家组展人员访谈提纲(1)
附录 B:INTERVIEW OUTLINE
附录 C:D公司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 D:D公司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4)国际新秩序下云南自贸试验区贸易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沿革
    第一节 我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促进政策的提出
        一、航运物流
        二、集拼集运模式
        三、税收政策
        四、通关与检验检疫
        五、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集成创新平台
    第二节 我国自贸试验区创新优秀案例
        一、海关归类智能导航体系
        二、跨境电商
    第三节 其他自贸试验区经验借鉴情况
        一、航运物流
        二、高新技术
        三、服务
        四、税收
        五、出口加工
第三章 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创新政策
    第一节 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现状
        一、物流运输
        二、高新技术
        三、服务
        四、税收
        五、出口加工
        六、投资金融
    第二节 云南自贸试验区特色创新经验
        一、“一口岸多通道”模式创新
        二、跨境电商创新发展
        三、多式联运系统创新
第四章 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促进实证
    第一节 云南自贸区贸易评价指标选取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三节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促进措施建议
    第一节 升级区内物流航运体系
        一、打造国际物流中心
        二、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
    第二节 促进区内科技水平蓬勃发展
    第三节 探索服务贸易新模式
        一、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
        二、探索服务产业发展新模式
    第四节 创新区内保税模式
        一、保税展示交易
        二、保税维修
    第五节 形成出口加工新模式
        一、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设
        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创新
        三、第三方结果采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总结性评述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3.1 基本概念
        1.3.2 理论基础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贸易强度指数
        2.3.2 HM指数
        2.3.3 可达性分析
        2.3.4 重力模型
        2.3.5 主成分分析法
    2.4 研究思路
第3章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建设的经济与贸易基础
    3.1 经济基础
        3.1.1 经济发展
        3.1.2 产业结构
    3.2 贸易基础
        3.2.1 贸易发展概况
        3.2.2 贸易格局分析
        3.2.3 贸易依赖格局分析
第4章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战略节点的评价与选择
    4.1 中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战略节点城市的评价与选择
        4.1.1 研究对象选择
        4.1.2 评价指标初步构建
        4.1.3 综合评价过程
        4.1.4 综合评价结果
    4.2 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战略节点城市的评价与选择
        4.2.1 研究对象选择
        4.2.2 评价指标初步构建
        4.2.3 综合评价过程
        4.2.4 综合评价结果
    4.3 陆路边境口岸交通战略节点的评价与选择
        4.3.1 研究对象选择
        4.3.2 评价指标初步构建
        4.3.3 综合评价过程
        4.3.4 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可达性的空间格局
    5.1 陆路交通网络
        5.1.1 公路设施发展概况
        5.1.2 铁路设施发展概况
    5.2 陆路交通可达性格局
第6章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设计
    6.1 城市网络空间联系格局
    6.2 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设计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陆路交通战略节点的评价与选择
    附录二 :城市网络空间联系强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及科研成果

(6)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影响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2.1.2 国际贸易理论
        2.1.3 境外经贸合作区战略发展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合作的问题研究
        2.2.2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研究
        2.2.3 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中国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研究
    2.3 文献研究评价
第三章 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现状概述与理论假设
    3.1 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现状
        3.1.1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设立概况
        3.1.2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区位分布分析
        3.1.3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业选择分析
        3.1.4 境外经贸合作区国际经济合作方式选择分析
    3.2 理论假设
        3.2.1 境外经贸合作区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
        3.2.2 境外经贸合作区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
        3.2.3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东道国营商环境因素的交互效应
第四章 境外经贸合作区对国际经济合作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回归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4.1.1 回归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4.1.2 样本区间选择和数据来源
    4.2 基础引力模型结果分析
        4.2.1 基础回归分析
        4.2.2 稳健性检验
    4.3 东道国营商环境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回归分析
        4.3.1 关于营商环境指标回归模型设定
        4.3.2 关于营商环境指标回归结果分析
        4.3.3 关于营商环境指标分组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企业层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7)中缅货币跨境结算现状及改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
        1.2.2 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货币
        1.2.3 中缅贸易中人民币跨境结算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缅货币跨境结算的基础和现状
    2.1 中缅货币跨境结算的基础
        2.1.1 中缅具有深厚的合作历史渊源
        2.1.2 中缅两国具有坚实的贸易往来基础
        2.1.3 中缅两国具有持续的项目投资与合作
        2.1.4 中缅两国具有一定的金融合作条件
    2.2 中缅货币跨境结算的现状
        2.2.1 中缅沿边金融合作现状
        2.2.2 中缅跨境货币兑换渠道现状
        2.2.3 中缅跨境贸易现行结算方式
        2.2.4 中缅跨境结算规模现状
第三章 中缅货币跨境结算面临的问题
    3.1 货币兑换市场发展与经济贸易发展不匹配
    3.2 缅甸货币体系不稳定,双边汇率对接困难
    3.3 正规与非正规货币兑换市场错位发展
第四章 中缅货币跨境结算案例分析
    4.1 瑞丽市银行机构集中取款事件概况及影响
        4.1.1 事件的概况
        4.1.2 事件的影响
    4.2 事件的成因分析及体现的问题
        4.2.1 事件成因分析
        4.2.2 事件体现的问题
    4.3 事件的启示
第五章 中缅货币跨境结算的改善路径
    5.1 加强中缅政治互信及跨境金融合作
    5.2 积极克服中缅两国政策支持障碍
    5.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
    5.4 建立健全本外币跨境资金监管体制
    5.5 积极引导规范人民币兑缅币的汇率形成机制
    5.6 积极优化中缅两国现有结算模式
    5.7 积极开拓新结算渠道
    5.8 加快实施非正规货币兑换市场的合法化转型
    5.9 建立中缅区域性非法跨境资金监管处置国际司法合作机制
    5.10 建立中缅货币跨境结算发展基金
    5.11 建立中缅跨境自由贸易区内无限制现钞流通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湄公河流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贸易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基础设施的定义与分类
        二、基础设施对贸易影响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困难与不足
第二章 基础设施和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贸合作的理论支持
        一、区域一体化理论
        二、自由贸易区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学集聚效应理论
        四、交通经济带理论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贸易相关性理论分析
        一、基础设施对运输成本的影响
        二、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
        三、国际贸易规模以及社会福利受到基础设施的影响
第三章 湄公河流域基础设施与贸易的现状
    第一节 湄公河流域国家基础设施现状
        一、泰国基础设施现状
        二、越南基础设施现状
        三、缅甸基础设施现状
        四、老挝基础设施现状
        五、柬埔寨基础设施现状
    第二节 湄公河流域各国与我国互联互通现状
        一、公路互联互通
        二、铁路互联互通
        三、水路互联互通
        四、航空互联互通
    第三节 湄公河流域各国与我国贸易现状
第四章 湄公河流域基础设施对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解释变量说明
    第二节 实证分析
    第三节 贸易潜力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沟通协商,统一技术标准
        二、加快提高贸易便利化条件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四、利用“澜湄机制”体现政治互信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9)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云南省制造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梳理
    2.2 全球价值链的测定
        2.2.1 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的测定
        2.2.2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定
    2.3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
    2.4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
        2.4.1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现状
        2.4.2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2.4.3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2.5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研究
    2.6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云南省制造业参与全球贸易的现状分析
    3.1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3.2 云南省制造业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分析
    3.3 云南省制造业在全球贸易中的分工水平分析
    3.4 云南省制造业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判断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下云南省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4.1 全球价值链下云南省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4.1.1 科技创新
        4.1.2 高级人力资本
        4.1.3 国际贸易
        4.1.4 生产性服务业
        4.1.5 固定资产投资
    4.2 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下云南省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云南省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
    5.2 云南省制造业升级整体实证分析
        5.2.1 变量选取及研究假设
        5.2.2 模型设定
        5.2.3 实证分析
    5.3 云南省制造业分行业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及研究假设
        5.3.2 模型设定
        5.3.3 实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昆明国际贸易中心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21年 第37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21(31)
  • [2]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D]. 高重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研究[D]. 闵志远.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国际新秩序下云南自贸试验区贸易促进研究[D]. 郑方然.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D]. 杜瑜. 西南大学, 2020(01)
  • [6]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影响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D]. 丁一.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中缅货币跨境结算现状及改善路径研究[D]. 寸宝得.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湄公河流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贸易效应分析[D]. 张涛.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9]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10]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云南省制造业升级研究[D]. 谢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昆明国际贸易中心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